2005-08-19 21:45:19stanley
簡化字的造字原理, 及我對簡化漢字之意見
在漢字的歷史上, 漢字字形的繁化與簡化, 一直都是相隨相生的。中國的文字, 由象形、指事, 進而有形聲、會意, 可以說是漢字的繁化。
然而, 從筆勢來說, 漢字由篆而隸, 隸而楷, 卻可以說漢字是不斷趨向簡化的。而漢字簡化最終目的, 乃是為了方便書寫、提高工作效率和適應現代生活各方面的需要。漢字的缺點, 主要是文字和語言分離。人們不能從字面就讀出音來, 而人們口頭的語言, 又難以寫成文字; 加上, 現行的楷書, 已失去了它象形的性質, 而筆畫繁多、結構複雜, 且一字多音、同字異體的情況極為普遍, 不僅學習困難, 在使用上亦極不方便, 遂促使漢字的改革。
過去的文字改革運動, 全在於符號形式的統一; 而近代的文字改革, 已涉及到文字體系的更換。正如呂叔湘所說:「有時候一種文字, 由於這種或那種原因, 不能很好地代表語言, 於是產生改革的需要。」 早在宋朝, 已有一位名鄧肅的人提出改革漢字:「外國之巧, 在文書簡, 故速; 中國之患, 在文書繁, 故遲。」至於近代, 錢玄同於1922年, 主張把早已在群眾間運用的簡體漢字規範化。
所謂簡化字, 即比現行的正楷筆畫較少的異體字; 而現行的簡化字中, 有不少是參取行草, 而加以楷書化。現行的簡化字, 更不少是從宋元時代就流傳下來。 簡化字的來源可分為四類:
(一)古字:
包括,甲)古體字即未加上部苜的原字, 如厉(厲)、辟(闢); 乙)古同字, 即古時與繁體字並行的字, 如累(纍)、苮(個);丙)古通用字, 如朴(樸)、霉(黴)。
(二)俗字:
雖然不是最古, 但是在群眾中間流行已久的傳統簡體字, 如卜(蔔)、宾 (賓)。
(三)草書楷化:
例如乐(樂)、导(導)。
(四)新字:
包括,甲)已經通行了一個時期的解放字, 如滦(擁)、脳(護); 乙)最新造字,如竞(競)、牵(牽)。
現據《簡化字總表》及周有光的分析, 綜合出下列簡化字的造字原理和方法。據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1955年1 月) 漢字簡化的方法主要有三大方向:筆畫簡化、字數的簡化、寫法的簡化。
(一)省略:
甲)有的簡化字是捨去原來繁體字中, 某一個構字部件而形成, 或省左, 或省上, 或省外, 如「离」從原字「離」省去「隹」; 「赶」從原字「趕」省去「曰」; 「盘」從原字「盤」省去「殳」; 「亩」從原字「畝」省去「久」;「亲」從原字「親」省去「見」。
乙)有的簡化字, 甚至捨去了原字的大部, 直接取其中的一小部分作為簡化字。當中有的是取繁體字的意符, 有的只取字結構中的某一部分, 如「面」─「麵」; 「蔑」─「衊」; 「荡」─「醫」;「里」─「裏」; 「嘤」─「飛」。
(二)改形:
即改變繁體字的部分形體或全部形體。
甲)有的簡化字變換了原字中的某一偏旁, 用筆畫少的代替筆畫多的, 或形聲, 或會意。改形聲字的, 有換形旁, 如(夢)、进(進)、枪(槍)、仅(僅)、摆 (擺); 有換聲旁, 如板(闆)、别(彆)、卜(蔔)、毕(畢)、范(範)。改會意字的, 如曺(靈)、乱(亂)、澵(墳)、窍(竅)、茧(繭)。
乙)有的簡化, 是保持了原字的大致輪廓, 然裡面的基礎結構與筆畫均大為簡省。有整體輪廓化, 如「筆」作「蓢」、「簽」作「签」、「蓋」作「芿」、「麩」作「麸」、「牆」作「签」。大部分的部首簡化, 皆屬於這種方法, 如「言」作「 」、「貝」作「鹑」、「馬」作「龟」。有部分輪廓化, 如「慶」作「谐」、「邊」作「」、「蘋」作「苹」、「黨」作「党」、「奮」作「奋」。有象徵符號, 如「麼」作「么」、「廟」作「牺」、「麗」作「颖」。
(三)代替:
甲)有的簡化字將全字中, 筆畫多的一部, 用很簡單的幾筆替代, 如「鄧」字的左半改作「又」;「撲」字的右半改作「卜」;「壩」字右半改作「貝」。
乙)有的用筆畫簡單字代替, 如「摄」代替「眾」; 「累」代替「纍」; 「迭」代替「疊」。
丙)有的用筆畫簡單的同音字代替, 如「表」代替「錶」;「斗」代替「鬥」;「了」代替「膫」。
丁)有的用新形聲字代替舊形聲字, 如「毙」代替「斃」; 「谖」代替「縴」。
(四)其他:
有的另造一個簡化字, 如「糞」作「粪」; 「競」作「竞」; 「牽」作「牵」。
上面為漢字簡化的造字原則。而部首字和偏旁字的組字能力一般較強, 因此它們的簡化使得一大批漢的筆畫大大減少。
漢字的簡化, 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是促使漢個體內部構成的簡單化─筆畫降低、偏旁精減; 二是在漢字總數上, 減少了它的數量。而簡化漢字的成功, 主要表現在對一些繁難漢字的筆畫, 作了大量的壓縮, 並對一些冗餘的異體字, 作有效的裁減、歸併、清除。
簡化字的推行, 主要是為兒童和文盲的人, 如工人、農民們, 便於學習而制定的, 所以它應該易學易曉(簡化字筆畫少、形體清晰, 易識、易記、易寫、易教的優點, 是人們普遍承認的)。
然而, 繁體字中字形和字義結合的優點, 由於筆畫減少而消失。從前人們可以由掌握少數基本字形之後, 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去認識文字。現在簡化字對漢字作了過於簡省的壓縮, 降低了漢字字形所具有的字體辨析功能, 令漢字成為一個純記號性質的符號。即使簡化字能講出一定的字形結構, 可是傳統漢字中, 那種完整的義理與字理, 已經相當淡化了。而且, 據心理學家實驗證明, 筆畫少的字, 不易引起人的注意力, 且易於混淆。加上有些簡化字, 甚至失去或降低了原有的表音效果, 如「楊」作「杨」; 「陽」作「尣」, 反而增加了認讀的困難。
此外, 簡化字的「同音替代」, 給漢字學習與應用帶來相當的困難: 一字多用、一字多讀, 易生錯誤。大多數的同音替代是「一對二」的關係, 即一個字形中, 包括兩個意義完全不同的詞, 如「只」、「松」。有時, 同音替代的簡化字, 更往往達到一個對多個繁體字的關係, 如「升」、「台」。這樣, 便破壞了漢字與漢語詞一對一的自然關係, 並且動搖了漢字表意功能的基礎, 令漢字徹底失去了表意的功能, 成為一個純符號的形體。
在提出規範和統一簡化漢字後, 錯別字和自造簡體字大量產生, 這與推行簡化字, 不准使用原來的繁體字, 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關係的。「因此, 我們必須重視繁體字、簡體字各自的作用性、相互制約性和所適用的一定有範圍等問題, 並對二者之間的平衡有一警惕性。」 漢字不能為了簡化而簡化, 甚至強要求筆畫在十畫以下。如此盲目的簡化, 只會矯枉過正, 造成更大的不便, 故簡化漢字, 必須在周詳的計劃、研究、討論之下進行、發展並完成。
總結過去漢字發展, 好的簡化字必須具備以下的特點:
Ⅰ. 簡化字在字形上具有一定可能性, 保留了漢字字形顯義的傳統性質;
Ⅱ. 在字形顯義上, 保留了漢字體系原有的、人們久已習慣的一種內在聯系規律, 即形與義之間的一種類化能力;
Ⅲ. 簡化後的漢字仍保留一定的區別度, 而簡化偏旁體現較強的類推力, 尤其在漢的形旁上。
我較為主張「識繁寫簡」的, 即在教授簡化字的同時, 附以繁體字的教育。這並非有意加重學生們的負擔, 而是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承, 我們不能完全廢除繁體字, 它亦有其自身的優點, 只是在生活中縮減其使用範圍而已, 例如在藝術創作上。保留繁體字─ 以求達致一兼顧歷史和現狀的情況。
參考書目:
1. 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漢字簡化方案草案說明。1955年
2. 朱永膺。澈底改革漢字
3. 杜子勁。一九四九年中國文字改革論文集
4. 呂叔湘。語文常談。三聯書店。2000年
5. 周有光。新語文的建設。語文出版社。1992年
6. 周法高。中國語文論叢
7. 周恩來。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人民出版社。1977年
8. 莊淑燕。漢字應否簡化?─綜述內地學界對簡化漢字的論爭
9. 陳紹棠。論中共的簡化字總表。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八期
10. 鄭慧生。中國文字的發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11. 聶鴻音。中國文字概略。語文出版社。1998年
12. 蘇新春。漢字語言功能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然而, 從筆勢來說, 漢字由篆而隸, 隸而楷, 卻可以說漢字是不斷趨向簡化的。而漢字簡化最終目的, 乃是為了方便書寫、提高工作效率和適應現代生活各方面的需要。漢字的缺點, 主要是文字和語言分離。人們不能從字面就讀出音來, 而人們口頭的語言, 又難以寫成文字; 加上, 現行的楷書, 已失去了它象形的性質, 而筆畫繁多、結構複雜, 且一字多音、同字異體的情況極為普遍, 不僅學習困難, 在使用上亦極不方便, 遂促使漢字的改革。
過去的文字改革運動, 全在於符號形式的統一; 而近代的文字改革, 已涉及到文字體系的更換。正如呂叔湘所說:「有時候一種文字, 由於這種或那種原因, 不能很好地代表語言, 於是產生改革的需要。」 早在宋朝, 已有一位名鄧肅的人提出改革漢字:「外國之巧, 在文書簡, 故速; 中國之患, 在文書繁, 故遲。」至於近代, 錢玄同於1922年, 主張把早已在群眾間運用的簡體漢字規範化。
所謂簡化字, 即比現行的正楷筆畫較少的異體字; 而現行的簡化字中, 有不少是參取行草, 而加以楷書化。現行的簡化字, 更不少是從宋元時代就流傳下來。 簡化字的來源可分為四類:
(一)古字:
包括,甲)古體字即未加上部苜的原字, 如厉(厲)、辟(闢); 乙)古同字, 即古時與繁體字並行的字, 如累(纍)、苮(個);丙)古通用字, 如朴(樸)、霉(黴)。
(二)俗字:
雖然不是最古, 但是在群眾中間流行已久的傳統簡體字, 如卜(蔔)、宾 (賓)。
(三)草書楷化:
例如乐(樂)、导(導)。
(四)新字:
包括,甲)已經通行了一個時期的解放字, 如滦(擁)、脳(護); 乙)最新造字,如竞(競)、牵(牽)。
現據《簡化字總表》及周有光的分析, 綜合出下列簡化字的造字原理和方法。據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1955年1 月) 漢字簡化的方法主要有三大方向:筆畫簡化、字數的簡化、寫法的簡化。
(一)省略:
甲)有的簡化字是捨去原來繁體字中, 某一個構字部件而形成, 或省左, 或省上, 或省外, 如「离」從原字「離」省去「隹」; 「赶」從原字「趕」省去「曰」; 「盘」從原字「盤」省去「殳」; 「亩」從原字「畝」省去「久」;「亲」從原字「親」省去「見」。
乙)有的簡化字, 甚至捨去了原字的大部, 直接取其中的一小部分作為簡化字。當中有的是取繁體字的意符, 有的只取字結構中的某一部分, 如「面」─「麵」; 「蔑」─「衊」; 「荡」─「醫」;「里」─「裏」; 「嘤」─「飛」。
(二)改形:
即改變繁體字的部分形體或全部形體。
甲)有的簡化字變換了原字中的某一偏旁, 用筆畫少的代替筆畫多的, 或形聲, 或會意。改形聲字的, 有換形旁, 如(夢)、进(進)、枪(槍)、仅(僅)、摆 (擺); 有換聲旁, 如板(闆)、别(彆)、卜(蔔)、毕(畢)、范(範)。改會意字的, 如曺(靈)、乱(亂)、澵(墳)、窍(竅)、茧(繭)。
乙)有的簡化, 是保持了原字的大致輪廓, 然裡面的基礎結構與筆畫均大為簡省。有整體輪廓化, 如「筆」作「蓢」、「簽」作「签」、「蓋」作「芿」、「麩」作「麸」、「牆」作「签」。大部分的部首簡化, 皆屬於這種方法, 如「言」作「 」、「貝」作「鹑」、「馬」作「龟」。有部分輪廓化, 如「慶」作「谐」、「邊」作「」、「蘋」作「苹」、「黨」作「党」、「奮」作「奋」。有象徵符號, 如「麼」作「么」、「廟」作「牺」、「麗」作「颖」。
(三)代替:
甲)有的簡化字將全字中, 筆畫多的一部, 用很簡單的幾筆替代, 如「鄧」字的左半改作「又」;「撲」字的右半改作「卜」;「壩」字右半改作「貝」。
乙)有的用筆畫簡單字代替, 如「摄」代替「眾」; 「累」代替「纍」; 「迭」代替「疊」。
丙)有的用筆畫簡單的同音字代替, 如「表」代替「錶」;「斗」代替「鬥」;「了」代替「膫」。
丁)有的用新形聲字代替舊形聲字, 如「毙」代替「斃」; 「谖」代替「縴」。
(四)其他:
有的另造一個簡化字, 如「糞」作「粪」; 「競」作「竞」; 「牽」作「牵」。
上面為漢字簡化的造字原則。而部首字和偏旁字的組字能力一般較強, 因此它們的簡化使得一大批漢的筆畫大大減少。
漢字的簡化, 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是促使漢個體內部構成的簡單化─筆畫降低、偏旁精減; 二是在漢字總數上, 減少了它的數量。而簡化漢字的成功, 主要表現在對一些繁難漢字的筆畫, 作了大量的壓縮, 並對一些冗餘的異體字, 作有效的裁減、歸併、清除。
簡化字的推行, 主要是為兒童和文盲的人, 如工人、農民們, 便於學習而制定的, 所以它應該易學易曉(簡化字筆畫少、形體清晰, 易識、易記、易寫、易教的優點, 是人們普遍承認的)。
然而, 繁體字中字形和字義結合的優點, 由於筆畫減少而消失。從前人們可以由掌握少數基本字形之後, 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去認識文字。現在簡化字對漢字作了過於簡省的壓縮, 降低了漢字字形所具有的字體辨析功能, 令漢字成為一個純記號性質的符號。即使簡化字能講出一定的字形結構, 可是傳統漢字中, 那種完整的義理與字理, 已經相當淡化了。而且, 據心理學家實驗證明, 筆畫少的字, 不易引起人的注意力, 且易於混淆。加上有些簡化字, 甚至失去或降低了原有的表音效果, 如「楊」作「杨」; 「陽」作「尣」, 反而增加了認讀的困難。
此外, 簡化字的「同音替代」, 給漢字學習與應用帶來相當的困難: 一字多用、一字多讀, 易生錯誤。大多數的同音替代是「一對二」的關係, 即一個字形中, 包括兩個意義完全不同的詞, 如「只」、「松」。有時, 同音替代的簡化字, 更往往達到一個對多個繁體字的關係, 如「升」、「台」。這樣, 便破壞了漢字與漢語詞一對一的自然關係, 並且動搖了漢字表意功能的基礎, 令漢字徹底失去了表意的功能, 成為一個純符號的形體。
在提出規範和統一簡化漢字後, 錯別字和自造簡體字大量產生, 這與推行簡化字, 不准使用原來的繁體字, 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關係的。「因此, 我們必須重視繁體字、簡體字各自的作用性、相互制約性和所適用的一定有範圍等問題, 並對二者之間的平衡有一警惕性。」 漢字不能為了簡化而簡化, 甚至強要求筆畫在十畫以下。如此盲目的簡化, 只會矯枉過正, 造成更大的不便, 故簡化漢字, 必須在周詳的計劃、研究、討論之下進行、發展並完成。
總結過去漢字發展, 好的簡化字必須具備以下的特點:
Ⅰ. 簡化字在字形上具有一定可能性, 保留了漢字字形顯義的傳統性質;
Ⅱ. 在字形顯義上, 保留了漢字體系原有的、人們久已習慣的一種內在聯系規律, 即形與義之間的一種類化能力;
Ⅲ. 簡化後的漢字仍保留一定的區別度, 而簡化偏旁體現較強的類推力, 尤其在漢的形旁上。
我較為主張「識繁寫簡」的, 即在教授簡化字的同時, 附以繁體字的教育。這並非有意加重學生們的負擔, 而是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承, 我們不能完全廢除繁體字, 它亦有其自身的優點, 只是在生活中縮減其使用範圍而已, 例如在藝術創作上。保留繁體字─ 以求達致一兼顧歷史和現狀的情況。
參考書目:
1. 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漢字簡化方案草案說明。1955年
2. 朱永膺。澈底改革漢字
3. 杜子勁。一九四九年中國文字改革論文集
4. 呂叔湘。語文常談。三聯書店。2000年
5. 周有光。新語文的建設。語文出版社。1992年
6. 周法高。中國語文論叢
7. 周恩來。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人民出版社。1977年
8. 莊淑燕。漢字應否簡化?─綜述內地學界對簡化漢字的論爭
9. 陳紹棠。論中共的簡化字總表。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八期
10. 鄭慧生。中國文字的發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11. 聶鴻音。中國文字概略。語文出版社。1998年
12. 蘇新春。漢字語言功能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