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14 18:48:59Stanley

光想賺更多錢不會更快樂

納姬是不丹少數的女企業家,但她卻希望早日交棒,做公益。
在不丹,商人是「少數民族」,女企業家更是罕見。

納姬(Naki Dorji)是其中的翹楚,她與丈夫聯合經營的尼瑪(Nima)集團,經過三十一年的發展,如今已經躋身不丹的一流私人企業,二○○五年營業額達一億九百萬努(約合新台幣八千萬元),相當於不丹國家歲收的一.五%。

納姬的辦公室陳設簡樸,老舊的沙發與日光燈,比起許多台灣小型企業還不起眼;雖然使用電腦,但檔案夾仍多得排滿了一地。不過,牆上一張斗大的不丹全境圖,上頭貼滿境內各分部的經理人照片及基本資料,仍透露出企業總部的架式。

納姬的丈夫原本是貨車駕駛,一九七五年,他在不丹南部邊境成立小雜貨店,從印度進口建材與雜貨,銷售給物資短缺的不丹人。隨著業務日漸擴大,他的公司也從小貿易商,轉變為營造公司,造橋、鋪路、蓋醫院。但業務擴大後,不識字的丈夫顯得力不從心,十年前,高中畢業、英語流利的納姬,暫別她最愛的家庭主婦身分,協助丈夫成功將尼瑪轉型為現代化企業,也因此發了財。

不丹只有六十七萬人口,所以包括尼瑪在內的大型私人企業,幾乎都是多角化經營,因為單一產業不足以維繫企業的生存。以尼瑪來說,建築是主業,其他業務還包括水泥、女性用品,甚至私立學校。

一般企業持續追求成長的目標,似乎也不是尼瑪公司關注的重點。問這位女企業家:「公司未來發展的願景是什麼?」她的回答竟是:「在不丹,我們經營企業,是為了幫助別人。」

納姬說:「我最希望能趕快交棒,全心投入公益事業,特別是教育。」五年前,她的公司創辦了尼瑪中學,從幼稚園(零年級)到十二年級,招收逾八百位學生。
私人興學的收費,在不丹只能比照公立學校收費,也不像其他先進國家可以有抵稅功能,儘管辦學校是門無利可圖的生意,但納姬表示:「辦學校是一個機會,可以幫助不丹學生。」

年近五十歲的納姬,是不丹邁入現代化的第一代,她說,自己小的時候,大部分的不丹人,生活難以餬口,生病時只能靠草藥與祈禱;如今,不丹街上無乞丐,且醫院林立。她這一代見證了現代化的利益,也賺了錢,回饋社會是很自然的,「社會發展需要平衡,若光想著賺更多錢,不會讓你更快樂。」這位企業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