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10 18:54:22長老
蘇治芬抱使命感 要打造「農業首都」
蘇治芬抱使命感 要打造「農業首都」
【李鴻典】
從立委轉戰縣長,蘇治芬以在地新思維提出各項競選主張,要為雲林縣帶來元氣與幸福。
民進黨於六月十四日中執會上正式通過提名前民進黨籍立委蘇治芬為雲林縣長候選人後,蘇治芬就加緊腳步為迎接年底縣長戰役作準備;除了提出雲林水利整治相關的「元氣縣政」以及「幸福雲林」福利政策主張外,蘇治芬更關注雲林民眾的經濟民生問題,為此,她提出「希望農業」以及「安定就業」要改善並「翻轉」雲林縣的現況。
新思維推農業 提昇雲林經濟
蘇治芬表示,雲林縣長期以來是農業大縣,縱使有六輕等重工業進駐,仍要以農業為主,因此,她宣示啟動「希望農業」工程系列。或許過去農業被視為老年、沒落的產業,所以「如何讓農業有希望」正是政府的責任所在;她坦言,在這個環節上,新、舊政府做的似乎都差不多,因此,政府一定要有好的政策,要進行有選項的農業,精選農產品以發展競爭力,而非放任農民要種啥就種啥。
「因為農業的最大出路就是以出口為導向,當然也要配合雲林的季節,品質當然也很重要」蘇治芬強調,政府應視農業為經濟建設的一環,因為農業並不只是農民的問題,政府應負起引導之責,例如開創品牌、通路等,來替農業打開一條新生路。於是,蘇治芬提出打造雲林成為「農業首都」構想,而基地就是設在雲林大湖的預定地,集合產、官、學各界,引進國家級的研究單位、學術單位以及政府單位,營造出農業新樂園。
現在雲林縣農民一年平均收入僅約一七.九萬元,然而,習慣以農業為主體產業的雲林民眾,蘇治芬強調,「要他們放棄農業,等於是要他們放棄當一個雲林人!」因此,要如何以新思維來推展農業,對於提昇整體雲林經濟有極大影響。
顛覆傳統結構 推廣示範案例
「提昇農業生產技術是重要環節」,蘇治芬舉例,「虎尾設施農業生產示範區」中,設施農業「冬天種菜夏天種花」,因為投入資金蓋高級的溫控設施,不用靠天吃飯,作物生產安定,品質大大提高,像菊花、洋桔梗就大量外銷,一年一公頃土地可賺一六八萬,是水稻一年八.四萬的二十倍,已經初步實驗成功,她規劃以示範區成功案例做起,推廣全縣設施農業普遍化,讓「政府出錢蓋設施,農民出力賺大錢」。
實際上,雲林縣位置接近台灣中心,交通十分便利,而西螺果菜市場更是台灣農展轉運的重要樞紐,有將近八成的蔬果要經過此地,因此,蘇治芬也思考透過現有利基,來顛覆整個傳統農業結構,讓雲林成為台灣的農業首都。
另一方面,蘇治芬也以「斗南作物生產履歷示範區」為例,要把優質農會的經營理念推廣到各鄉鎮去,將有助於農業競爭力提升。她指出,斗南作物生產履歷就是要達到兩安:安全、安心,與四化:規格化、標準化、透明化、可追溯化,「這是打入市場,贏得消費者信賴的要訣,更是希望農業的契機」她說,斗南農會成功推展生產履歷,讓消費者可以上網輸入作物身分編碼,查詢作物來源、用藥、施肥甚至耕作者等,讓消費者放心就不怕農產品沒銷路;而經驗若要推廣普及永續下去,就需要縣政府與農會配合。
規劃治水藍圖 提倡企業回饋
此外,這兩年來飽受七二、五一二、六一二水患之苦的雲林,蘇治芬也在治水方面提出一套規劃藍圖,擔任過立委的她坦言,「民代力量有限」,唯有肯做事的地方首長拿出行政力,治水才會有成。對於行政院目前提出八年八百億的治水預算,蘇治芬說,眼見雲林等地水患成災,「怎忍心反對?」而依照面積分配預算,雲林應可獲配二八八億。她提出,成立雲林縣地層下陷防治推動委員會,擬定近、中、遠程水力建設規劃,以及有效解決超抽地下水的政策方針。
轉貼自新台灣雜誌2005/08/01
【李鴻典】
從立委轉戰縣長,蘇治芬以在地新思維提出各項競選主張,要為雲林縣帶來元氣與幸福。
民進黨於六月十四日中執會上正式通過提名前民進黨籍立委蘇治芬為雲林縣長候選人後,蘇治芬就加緊腳步為迎接年底縣長戰役作準備;除了提出雲林水利整治相關的「元氣縣政」以及「幸福雲林」福利政策主張外,蘇治芬更關注雲林民眾的經濟民生問題,為此,她提出「希望農業」以及「安定就業」要改善並「翻轉」雲林縣的現況。
新思維推農業 提昇雲林經濟
蘇治芬表示,雲林縣長期以來是農業大縣,縱使有六輕等重工業進駐,仍要以農業為主,因此,她宣示啟動「希望農業」工程系列。或許過去農業被視為老年、沒落的產業,所以「如何讓農業有希望」正是政府的責任所在;她坦言,在這個環節上,新、舊政府做的似乎都差不多,因此,政府一定要有好的政策,要進行有選項的農業,精選農產品以發展競爭力,而非放任農民要種啥就種啥。
「因為農業的最大出路就是以出口為導向,當然也要配合雲林的季節,品質當然也很重要」蘇治芬強調,政府應視農業為經濟建設的一環,因為農業並不只是農民的問題,政府應負起引導之責,例如開創品牌、通路等,來替農業打開一條新生路。於是,蘇治芬提出打造雲林成為「農業首都」構想,而基地就是設在雲林大湖的預定地,集合產、官、學各界,引進國家級的研究單位、學術單位以及政府單位,營造出農業新樂園。
現在雲林縣農民一年平均收入僅約一七.九萬元,然而,習慣以農業為主體產業的雲林民眾,蘇治芬強調,「要他們放棄農業,等於是要他們放棄當一個雲林人!」因此,要如何以新思維來推展農業,對於提昇整體雲林經濟有極大影響。
顛覆傳統結構 推廣示範案例
「提昇農業生產技術是重要環節」,蘇治芬舉例,「虎尾設施農業生產示範區」中,設施農業「冬天種菜夏天種花」,因為投入資金蓋高級的溫控設施,不用靠天吃飯,作物生產安定,品質大大提高,像菊花、洋桔梗就大量外銷,一年一公頃土地可賺一六八萬,是水稻一年八.四萬的二十倍,已經初步實驗成功,她規劃以示範區成功案例做起,推廣全縣設施農業普遍化,讓「政府出錢蓋設施,農民出力賺大錢」。
實際上,雲林縣位置接近台灣中心,交通十分便利,而西螺果菜市場更是台灣農展轉運的重要樞紐,有將近八成的蔬果要經過此地,因此,蘇治芬也思考透過現有利基,來顛覆整個傳統農業結構,讓雲林成為台灣的農業首都。
另一方面,蘇治芬也以「斗南作物生產履歷示範區」為例,要把優質農會的經營理念推廣到各鄉鎮去,將有助於農業競爭力提升。她指出,斗南作物生產履歷就是要達到兩安:安全、安心,與四化:規格化、標準化、透明化、可追溯化,「這是打入市場,贏得消費者信賴的要訣,更是希望農業的契機」她說,斗南農會成功推展生產履歷,讓消費者可以上網輸入作物身分編碼,查詢作物來源、用藥、施肥甚至耕作者等,讓消費者放心就不怕農產品沒銷路;而經驗若要推廣普及永續下去,就需要縣政府與農會配合。
規劃治水藍圖 提倡企業回饋
此外,這兩年來飽受七二、五一二、六一二水患之苦的雲林,蘇治芬也在治水方面提出一套規劃藍圖,擔任過立委的她坦言,「民代力量有限」,唯有肯做事的地方首長拿出行政力,治水才會有成。對於行政院目前提出八年八百億的治水預算,蘇治芬說,眼見雲林等地水患成災,「怎忍心反對?」而依照面積分配預算,雲林應可獲配二八八億。她提出,成立雲林縣地層下陷防治推動委員會,擬定近、中、遠程水力建設規劃,以及有效解決超抽地下水的政策方針。
轉貼自新台灣雜誌200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