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4-04 00:49:35長老
媽祖信仰~朝天宮的祭典與其他宗教活動//作者//山本曾太郎
媽祖信仰~朝天宮的祭典與其他宗教活動//作者//山本曾太郎
(一)祭典以往的學者提及北港朝天宮的祭典活動,主要有正月祭典一正月十五日和三月祭典-三月十九、廿、廿三日巡行(廖漢臣,1965:77-78)。
其實,這些祭典活動,是在戰後所舉行,與戰前有點不一樣。
照《台灣日日新報》等記載,至少在日據中期之前,朝天宮的祭典主要有下列四種:
一、春祭
二、正十五、十六、十七日巡行繞境祭
三、三月廿三日媽祖誕辰祭四、秋祭春祭時間不定,但通常與媽祖誕辰合併舉行。四、秋祭則定在媽祖成道日九月九日的下午或晚間舉行。
其祭儀如下:主祭:郡守陪祭:街長與朝天宮管理者先祀後殿聖父母,後在正殿致祭媽祖,嚴肅行三獻禮,祭畢。參加此儀式者(與會者),除以上諸人外,另有各官衙學校長官及地方有力者。一般在祭儀完後會請梨園演戲,並開放民眾參拜拈香。昭和二年還有內地人參加。媽祖誕辰祭與秋祭一般,參與者都為當局士紳,其典禮亦頗嚴肅。
依古例,祭典在午前一時舉行,先於後殿致祭媽祖父母暨其兄姊,嗣於前殿致祭媽祖。當日致祭順序為:一、各員著席。二、三通鼓。三、揚炮。四、奏樂五、啟扉 六、主陪祭官就位七、司毛血 八、盥洗禮 九、上香禮十、迎獻禮 十一、初獻禮 十二、讀祝十三、亞獻禮 十四、三獻禮 十五、飲福受祚十六、送神禮 十七、焚金帛 十八、望燎十九、退班(《台灣日日新報》,1932年4月27日)典禮完畢後,廟前開演本島戲數台,夜間則燃放煙火慶賀。以上二種祭典,並不舉行巡行遶境活動。日據時期的朝天宮只有在正月十五、十六、十七三日才辦遶境活動,這是朝天宮年度最盛大的祭典活動。
朝天宮周邊商家都積極參與活動,據昭和四年報紙記載,當時參與行列有(中西)音樂隊,藝閣等團體。
其遶境儀式如下:第一日夜:(正月十五日)午後以來,各音樂團,藝閣等整齊列於廟外,候媽祖出廟。迨至四時,響百雷,群眾奉迎媽祖出廟,依路遶境,街內各戶皆懸燈結彩,燃放鞭炮,以示敬意。迨六時,媽祖入廟。入夜,廟外搭舞台演奏官音,各團體、藝閣依例整齊。九時,響百雷、媽祖出廟由開路鼓前導遊街,於午前三時媽祖始入廟。
第二夜(正月十六日):自下午八時(或九時)各團體、藝閣依例整齊,候媽祖出廟。九時三十分,響百雷三響,媽祖出廟,往南港繞境,然後回北港,依路遊街。媽祖到處,各戶燃放鞭炮,以示敬意,於午前四時,媽祖方入廟。第三夜(正月十七日):八時,各音樂團、藝閣等,依例在蔡少廷宅前排列整齊,等候頒獎。授獎完,三唱萬壽,等候媽祖出廟,依路遊街於午前四時入廟。(參見《台灣日日新報》,1929年2月27日& 1930年2月17日)
朝天宮正月祭典,至此結束,共費三日夜。據說以前,整個活動,持續至正月廿七、八日、至後來才改在十五至十七三日。
昭和十年,朝天宮媽祖祭典革新會,因天寒等因素,將正月十六、十七日二日遶境日期改為三月十九、廿日。至此,朝天宮主要祭典日期為正月十五日,以及三月十九、廿日和三月廿三日。這一祭典日期,在戰後仍繼續沿用至今。
(二)朝天宮其他宗教活動就現存資料來看朝天宮的宗教活動,除圍繞媽祖的祭典,遶境外,至少尚有:佛事、抽籤與普度。
關於普度,《北港朝天宮志》有詳細介紹(蔡相煇,1995a:137-138),在此省略,只談前二者。
1.佛事由於朝天宮向來是僧侶(和尚)住持,佛教活動就變成朝天宮的例行儀式。在日據時期,愛國佛教講習會會員亦是北港地區齋堂慈德堂主林德林,就曾在廟中舉辦七天講經法會,傳佈佛教(《台灣日日新報》,1913年2月21日)。
而廟中僧侶平常宗教活動主要是唸經。每月初一,十五在媽祖祖像,早上唸《慈濟經》、晚間唸《金剛經》。在觀音面前早唸《觀音經》,傍晚唸《準提咒》。(增田福太郎,1942:303)
2.迎神抽籤北港朝天宮,備有籤筒,供參拜民眾抽。現存有清代北港聖母靈籤及明治四十四年的「天上聖母籤」。相傳其籤詩頗為靈驗。據日據報紙所載,籤的由來是這樣:先由住持誦經,舉迎神禮,然後抽港運,人口,生理,風水,六畜,五穀等籤,提出籤筒,供一般民眾抽(《台灣日日新報》,1929年2月17日)。
除了關係人生運途之籤詩外,朝天宮中另備有藥籤,供民眾抽。據日人調查,藥籤放在殿左右二側當時約廿萬張。(山本曾太郎,1918:116-117)
(一)祭典以往的學者提及北港朝天宮的祭典活動,主要有正月祭典一正月十五日和三月祭典-三月十九、廿、廿三日巡行(廖漢臣,1965:77-78)。
其實,這些祭典活動,是在戰後所舉行,與戰前有點不一樣。
照《台灣日日新報》等記載,至少在日據中期之前,朝天宮的祭典主要有下列四種:
一、春祭
二、正十五、十六、十七日巡行繞境祭
三、三月廿三日媽祖誕辰祭四、秋祭春祭時間不定,但通常與媽祖誕辰合併舉行。四、秋祭則定在媽祖成道日九月九日的下午或晚間舉行。
其祭儀如下:主祭:郡守陪祭:街長與朝天宮管理者先祀後殿聖父母,後在正殿致祭媽祖,嚴肅行三獻禮,祭畢。參加此儀式者(與會者),除以上諸人外,另有各官衙學校長官及地方有力者。一般在祭儀完後會請梨園演戲,並開放民眾參拜拈香。昭和二年還有內地人參加。媽祖誕辰祭與秋祭一般,參與者都為當局士紳,其典禮亦頗嚴肅。
依古例,祭典在午前一時舉行,先於後殿致祭媽祖父母暨其兄姊,嗣於前殿致祭媽祖。當日致祭順序為:一、各員著席。二、三通鼓。三、揚炮。四、奏樂五、啟扉 六、主陪祭官就位七、司毛血 八、盥洗禮 九、上香禮十、迎獻禮 十一、初獻禮 十二、讀祝十三、亞獻禮 十四、三獻禮 十五、飲福受祚十六、送神禮 十七、焚金帛 十八、望燎十九、退班(《台灣日日新報》,1932年4月27日)典禮完畢後,廟前開演本島戲數台,夜間則燃放煙火慶賀。以上二種祭典,並不舉行巡行遶境活動。日據時期的朝天宮只有在正月十五、十六、十七三日才辦遶境活動,這是朝天宮年度最盛大的祭典活動。
朝天宮周邊商家都積極參與活動,據昭和四年報紙記載,當時參與行列有(中西)音樂隊,藝閣等團體。
其遶境儀式如下:第一日夜:(正月十五日)午後以來,各音樂團,藝閣等整齊列於廟外,候媽祖出廟。迨至四時,響百雷,群眾奉迎媽祖出廟,依路遶境,街內各戶皆懸燈結彩,燃放鞭炮,以示敬意。迨六時,媽祖入廟。入夜,廟外搭舞台演奏官音,各團體、藝閣依例整齊。九時,響百雷、媽祖出廟由開路鼓前導遊街,於午前三時媽祖始入廟。
第二夜(正月十六日):自下午八時(或九時)各團體、藝閣依例整齊,候媽祖出廟。九時三十分,響百雷三響,媽祖出廟,往南港繞境,然後回北港,依路遊街。媽祖到處,各戶燃放鞭炮,以示敬意,於午前四時,媽祖方入廟。第三夜(正月十七日):八時,各音樂團、藝閣等,依例在蔡少廷宅前排列整齊,等候頒獎。授獎完,三唱萬壽,等候媽祖出廟,依路遊街於午前四時入廟。(參見《台灣日日新報》,1929年2月27日& 1930年2月17日)
朝天宮正月祭典,至此結束,共費三日夜。據說以前,整個活動,持續至正月廿七、八日、至後來才改在十五至十七三日。
昭和十年,朝天宮媽祖祭典革新會,因天寒等因素,將正月十六、十七日二日遶境日期改為三月十九、廿日。至此,朝天宮主要祭典日期為正月十五日,以及三月十九、廿日和三月廿三日。這一祭典日期,在戰後仍繼續沿用至今。
(二)朝天宮其他宗教活動就現存資料來看朝天宮的宗教活動,除圍繞媽祖的祭典,遶境外,至少尚有:佛事、抽籤與普度。
關於普度,《北港朝天宮志》有詳細介紹(蔡相煇,1995a:137-138),在此省略,只談前二者。
1.佛事由於朝天宮向來是僧侶(和尚)住持,佛教活動就變成朝天宮的例行儀式。在日據時期,愛國佛教講習會會員亦是北港地區齋堂慈德堂主林德林,就曾在廟中舉辦七天講經法會,傳佈佛教(《台灣日日新報》,1913年2月21日)。
而廟中僧侶平常宗教活動主要是唸經。每月初一,十五在媽祖祖像,早上唸《慈濟經》、晚間唸《金剛經》。在觀音面前早唸《觀音經》,傍晚唸《準提咒》。(增田福太郎,1942:303)
2.迎神抽籤北港朝天宮,備有籤筒,供參拜民眾抽。現存有清代北港聖母靈籤及明治四十四年的「天上聖母籤」。相傳其籤詩頗為靈驗。據日據報紙所載,籤的由來是這樣:先由住持誦經,舉迎神禮,然後抽港運,人口,生理,風水,六畜,五穀等籤,提出籤筒,供一般民眾抽(《台灣日日新報》,1929年2月17日)。
除了關係人生運途之籤詩外,朝天宮中另備有藥籤,供民眾抽。據日人調查,藥籤放在殿左右二側當時約廿萬張。(山本曾太郎,1918: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