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9 08:00:00天光

【影評與補充】懸案判決(Conviction)

【觀影心得與補充資料:懸案判決】

 

《懸案判決》英文片名:Conviction,這詞可翻譯成信念、定罪。以此作為片名,也可說是一語雙關,在片名中直接點破本片主旨。

 

本片不同於一般的推理懸疑電影,而是歸類為「法庭電影」;內容主要篇幅聚焦在法庭攻防而非偵辦推理過程。如果要舉國人熟悉的電影來類比,與本片較接近的是:劉德華主演的《法外情》、《法內情》、《法中情》系列港片,以及西洋經典名片《大法官》、《十二怒漢》、《以父之名》、《永不妥協》、《魔鬼代言人》、《軍官與魔鬼》..等等。每一片都具有強大而正面的法學教育意義。

 

法庭電影的編劇,可說是最難編劇的類型之一。因為必須具備深厚的法律知識、人文涵養、以及故事設計功力,且在故事中必須拿捏好推理邏輯、敘事節奏、人性心理、公眾觀感與情感,不能出現類似恐龍法官的法匠邏輯,也不能過於深奧抽象而導致觀眾完全看不懂,但又要避免故事邏輯太過稀鬆平常而顯得媚俗乏味。因此這樣的編劇人才非常難找;這可能也是台灣至今還難以推出一部足以登上國際舞台的法庭電影的主要原因。從這層意義上講,「法庭電影的編劇人才」可說也是一種「人文國力」的具體展現。

 

在《懸案判決》中,編劇的尺度拿捏得很好;這是本片成功的最大關鍵。其他成功要素包括演員功力、場景寫實感、剪接流暢度等等。

 

至於片商宣傳時所稱的「燒腦推理」,其實也還好,不至於燒壞多數觀眾的腦袋。其推理敘事的結構很簡單:從既有證物資料中發現有意義的新資訊→用來作為法庭攻防的武器。不斷重複此一過程,即可達到抽絲剝繭,成為輿論翻轉的關鍵。

 

在觀賞本片之前,筆者提醒觀眾,最好先具備一點法學基本常識,看起來才沒有障礙。以下簡介與本片相關的幾個基本法學常識:

 

1.陪審制:英美等國的重大刑事案件,並不是由專業法官進行有無犯罪的判決,而是由公民組成的陪審團對被告的行為事實進行認定,之後才由法官根據法條與判例決定刑期。由於訴訟成本相當高,因此有陪審團的刑事法庭的案件比例,只佔少數;在美國,有九成五以上的案件在檢察官偵查階段,就與被告達成認罪協商,而不用進入法庭。

 

2.參審制:又稱「國民法官」制度。是目前台灣的司法院正在推行的司法改革方向。簡而言之,就是讓數位公民擔任參審員(即國民法官),可如同專業法官一樣審理案件。台灣的參審制規劃方向,是可以讓參審員不只認定被告是否有犯罪事實,還可決定刑期長短。公民參與審判的權限可說比陪審制更大。

公民參與審判的權限並非越大越好;因為公民參與審判是為了杜絕職業法官容易拘泥於法條與判例而脫離人民常識及經驗的弊病,但一般公民對於司法案件的判斷,常流於主觀情感好惡,也較難嚴格遵守「無罪推定原則」(此原則就是:沒有證據證明被告犯罪時,就應該判無罪)

 

3. 法國採用的是陪審制或參審制?

在本片中,可以看出法國使用的是「參審制」,但網路上很多都說法國使用的是「陪審制」。到底哪個才對?其實法國採取的是一種陪審與參審混合制,在翻譯成華語時,翻譯成陪審或參審都有。

 

4. 台灣的司改方向為何?

在法庭審理的改革方面,數年前,台灣司法院推動的司改方向是「觀審制」,但在2016年司改國是會議後,參審制成為司改主要方向。然而,20193月,立法院的攻防結果,使司改方向大幅度朝「陪審制」傾斜。

 


推薦參考資料:
      

一、司法院網站對參審制與陪審制的解說 http://social.judicial.gov.tw/LayJudge/Promoted/Introduction

  

二、新聞報導

參審制草案送立院轉彎 大幅傾向陪審制

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1274637

 

獨特陪參審 判決有罪更難

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1274638

 

三、本片預告
http://www.atmovies.com.tw/movie/fcfr47799386/

  
作者: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