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2 03:00:00天光

【台灣行政區域重劃】往「聯邦制」邁進!

【台灣行政區域重劃:往「聯邦制」邁進!】
 
賴清德拋出「行政區域重劃」這一議題。此事影響相當重大而深遠;對於未來幾十年台灣社會的長治久安,至關重要。
 
行政區域重劃,當然值得討論。就「開啟討論」這件事來說,賴清德做了對的事情。接下來的問題是:怎麼畫才好?
 
後面要處理的問題相當龐大,必須很嚴謹,且宜慢不宜快。尤其應避免馬政府時代倉促推出直轄五都這樣的奇怪立法出現。
 
魏明谷主張把縣全都改為市。這相當於否認台灣有非都市區域,也不存在城鄉差距,名稱上會有這樣的意涵;且有鼓勵所有鄉村全都搞城市化水泥建設,不留半片綠地的嫌疑。一個國家只有「City」卻沒有「County」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這應該不是行政區域重劃的正路。
 
比較合理的重劃,是重新思考日治時期的「州」這個單位。日治時期的台灣有五州三廳,分別是:台北州、新竹州、台中州、台南州、高雄州、花蓮港廳、台東廳、澎湖廳。
 
要把州改稱為「省」也可以。例如,若劃分為五省,可將台灣劃分為:台北省(新竹以北)、台中省(新竹以南,嘉義以北)、台南省(嘉義以南)、台東省(宜花東)、台西省(金馬澎)。但省就沒有「州」那麼有彈性。原因如後面所述。
 
現行縣市長數量大幅減少,全台灣只選5-7位「州長」;且除對外事務外,盡可能賦予地方更大自主權。這是可行的方向。
 
每個州長都是真正的一方諸侯;真正僅次於總統及行政院長的大位。每個州長都有可能在下一次選舉進攻總統大位。這將改變以往只有台北市長有實力威脅總統聲望的政治生態。
 
州長權力大;相對州議會的議員的監督就必須要更嚴謹;人民對州議會議員的素質要求,也會大幅超越以往的縣市議會。
 
改成州的最大好處,是依照「實際地方生活圈」與「地區文化圈」對台灣行政區域進行最自然的重劃。每個地方的特色與內部一致性,將會是史上最高。在地文化與歷史受地方居民重視的程度,也將會是史上最高。
 
改成「州」,還有一個好處,進可攻退可守。
 
保持在以州為單位的狀態;如國國際外交情勢許可,必要時可以修憲改成「聯邦制」。
 
如果不採聯邦制,至少可以維持住「區域治理效能」這一基本需求。
 
正式採用聯邦制的最大好處是,州的英文名稱可直接改為state;也就是「邦」。具有一定的外交自主權。可以避開很多因「國」這一定義上的困境而造成的國際政治上的地雷區,改以「州」為單位進行對外交流。
 
例如,假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美日主導時期,開始同意把台灣的文化自然景點登錄為世界遺產,但礙於中國壓力,卻不能用中華民國或中華台北之類的稱呼時,改以「台中州=Taichung State」之類的名稱,進行登錄,有可能是可行的做法(且有「台中邦」的政治意涵,將成為外交上的重大勝利)。
 
但假如中國在國際上的外交影響力依然很大,而美日仍難以協助台灣突破中國外交封鎖時,台灣被迫在兩岸關係上委曲求全;此時不採聯邦制,但仍可用「台中州=Taichung Prefecture」的名義,直接登錄。但又因為沒有使用任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方區域單位(對岸沒有「州=Prefecture」這樣的一級行政區域單位),所以比較不可能被誤認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
 
或許有人認為台灣很小,不適合走向聯邦制,這是因為我們熟悉的聯邦國家在世界上大多數是大國;然而,世界上有許多小國都是聯邦制。比如瑞士(800萬人)、奧地利(860萬人)、比利時(1100萬人)、尼泊爾(2400萬人)、委內瑞拉(3100萬人)...等等。
 
可見,國家本身的大小不是建立聯邦政體與否的要件。只要適合,就值得做。看那時的國際情勢與台灣內部生態而定。
 
台灣朝聯邦制的「方向」發展,並不等於必然就會實現成為聯邦政體。但保持住一種「隨時有機會成為聯邦」的可能狀態;許多事情會變得有彈性;台灣更容易自我調整成符合當時最佳利益的狀態。這是採用「州」這樣的行政區劃單位,所能帶來的重大好處。
 


 
 圖片來源: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8/Taiwan_Japan.svg/250px-Taiwan_Japan.svg.png
 
Frank 2018-01-05 18:21:37

這是很好的討論,我在十多年前就在想這個問題,因為台灣很小,卻劃分這麼多的行政區,很奇怪而且沒必要,行政區整併重劃之後,資源運用會更有彈性,這是好事,但是我認為還是會有一些反對人士用其它的理由阻擾改變

版主回應
任何改革,都會有一定的阻力。主政者的遠見、魄力、與智慧,以及人民支持度,會是改革成效的關鍵。

感謝您的回應意見!
2018-01-06 23: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