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紐曼亞》巧合與宿命
看到許多影評都將此片放在M型社會的架構下做討論。一個勞動階級的父親為了要替罹患罕見疾病的小孩籌措醫藥費---三萬歐元,而鋌而走險、殺了人,但卻沒料到,教唆他殺人的幕後主使,其實早已破產,沒有一毛錢支付原先承諾的醫藥費。一個單純的故事,為何顯得生動?因為這個故事建構在不斷的巧合和暗沉的宿命感之上,不只是故是本身充滿巧合而讓人始終陷於「接下來會怎麼樣」的專注情緒;驚聞兒子罹病的父、母,面臨巨大壓力而衝突不斷的情緒張力,讓人看完後不勝唏噓,除了感慨社會的貧富不均之外,也感慨小人物生命的價值---似乎比不過一幅掛在牆上的畫。你沒有錢救自已的兒子,他就該死!
這部電影當然反映了M型社會頂點和底點族群不同命運的悲哀,除了它是一部高度寫實的電影外,它最令人稱道的是編寫故事的能力---劇本。劇情的轉折和巧合往往是讓人喜出望外的:誰會料到劇初紐曼亞同學---那個聽I Pod的小女孩的父親,將會成為紐曼亞父親槍殺的對象?誰又會料到小女孩的母親會在看到紐曼亞父親登報「搶救紐曼亞」的新聞後,二話不說捐了三萬塊歐元給槍殺自已丈夫的兇手?而觀眾也到最後才知道:紐曼亞的父親受不了良心的譴責而向小女孩的母親懺悔。死去丈夫的女人原諒了他,可是這女人的弟弟卻把在十字路口遲疑〈看似故意等待女人的弟弟來復仇〉的他給殺了。在同一個路口,死去的紐曼亞父親也曾「堵到」教唆他殺人、最後卻沒有依照承諾付款的壞人。他最後能找到真相是宿命/巧合,而他被「以牙還牙」一槍斃命也是宿命。幫助他追蹤到兇手的是停在路口替人擦車窗的貧困小孩,最後發現他被槍殺身亡的也是同一個孩子,真是似層相識啊(又是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