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08 19:33:35求逑
對鏡練習—《畫魂》
文◎alien
要怎麼開始呢?關於敘述潘玉良傳奇的一生。
我想,若是從「年輕」(父母雙亡的孤兒)一路直線交待到老去,必然不會是最好的展現。如同《揮灑烈愛》(Frida,2002)裡,導演Julie Taymor不斷地以Frida的畫作,再現過去的Frida,導演黃蜀芹在一開始,也從潘玉良的畫,淺淺地映入了一百年前的徽州,那時潘玉良多大?約莫十五六歲吧!
噢,我不能忘了交代一件事---這是一部中國的電影,為什麼要特別強調「中國」?以中國為場景,整部電影裡在空間的運用上,顯得非常迷人,比方說中國傳統式的過年(你能想像那如花似玉且嬌滴滴的少女兒在街上載歌載舞嗎?),又比方大宅院(你能想像在屋內,從一扇門走進另一扇門,是多長的距離?卻又是多麼美的距離啊!)
■鞏俐式的潘玉良
透過電影映畫的闡述,我想,鞏俐不會是飾演潘玉良最好的選擇。(該怎麼正確地說呢?就像是《阮玲玉》(1992)周的張曼玉,絕非是阮玲玉再現的最好選擇。)我想你不會疑惑,張曼玉式的阮玲玉,她們有時一體,有時兩面;同樣的鞏俐式的潘玉良,她們有時一體,有時兩面,出生於中國東北的鞏俐,確實有別於出生於中國東南的潘玉良,在骨子、息氣上有著不同的氣味,但你發現了(或是你幾乎忘卻)鞏俐從眼神到舉手投足,活脫脫地是年輕時代的潘玉良啊!這也好比《時時刻刻》(The Hours,2002)中的尼可基嫚(Nicole Kidman)自敘,她在戲中如此地走入Virginia Woolf的氛圍(aurora)。
唉呀!但我還是念念不忘著「鞏俐」就是「鞏俐」呀!可不是嗎?在電影中近半個小時裡,交代著潘玉良在「江上酒樓」裡的青樓生活,老是讓我不斷地想起鞏俐在其它電影中所扮的角兒。舉幾個片段好了:戲中的潘玉良見到了她所服侍的姐姐自殺,在大雪中尖喊;或是戲中的潘玉良為了逃離青樓當藝妓的生活,怎麼個耍手段來纏上潘贊化(爾東陞 飾);噢,或是剪著女學生式的短髮,與潘贊化親熱的鏡頭。來個映照好了,有沒有發覺在雪中尖喊的取鏡與《大紅燈籠高高掛》(1991)裡,當最小的妾(鞏俐 飾)看見了二太太被迫自殺的尖叫、恐慌鏡頭,產生雷同感?至於耍手段那場景,不就等同於《霸王別姬》(1993)菊仙(鞏俐 飾)如何嫁給段小樓(張豐毅 飾);那麼,剪著女學生式短髮的清秀造型與展現又與《活著》(1994)中抗衡生存壓力的好太太、好媽媽相似啊!或許這樣私自下個結論:鞏俐/鞏俐所扮演的角色,不就是中國過去「身陷困境的婦女如何運用手腕如何生存」的表徵?
我不得不起立鼓掌叫好,在這部電影裡,鞏俐確實為一百年前的潘玉良「再轉世」。
■潑墨畫的中國
你也是知道的,潘玉良以畫「女人」聞名,筆風是融合了中國與西方的味道。
在這部片中,也可以感受到場面刻意地「調度」、內部景框的運用也是為了達到中國與西方融合的味道。除了場面調度、景框之外,留意演員服飾與妝的變化:從一開始的棉襖、鴉片管、大宅院、粉撲撲的臉蛋兒(東方),到禮服、寬鬆的毛衣、批肩(西方)、大禮帽,明顯地要區分東方與西方之間的差異性,讓人有些懊惱的是,在東西方的場景上,似乎對比性沒有那樣強烈(或者是製片成本上的考量?)甚至可以這麼說,這部片並沒有跳出整個大中國的氛圍。那麼,我可以這樣私自地以潘玉良的畫風來作結嗎?中國傳統、唯美、非完全寫實的風格,在潘玉良的筆觸裡展現無遺,而在這部戲中,也是如此「傳統、唯美、非完全寫實」。
當然,中國傳統的「儒家」典範在這部片中也未曾少過:譬如朋友有難時,給予幫助、重視婦德、長幼有序的觀念(特別是潘贊化的大妻與小妾之間的關係)。在敘述潘玉良到異地學藝術的過程中,也不忘交代當時中國動亂的環境。
我記得有人用這樣一個詞「潑墨」形容過導演關錦鵬的電影,我想,黃蜀芹所導的這部畫魂,也深刻地潑墨出那樣迷人的中國。
■無法缺席的女人
這部片名不就擺明(暗喻著)女人畫女人?(女魂畫女魂。)
在電影中,幾個場景如此讓人動容啊!潘玉良為了確切地畫出裸女的典雅、律動感,躲在澡堂內偷畫著一同洗澡的年輕女孩兒,卻慘遭畫作被撕;潘玉良為了抵抗保守的學校校長不接受裸裎的模特兒與裸女畫作,不惜大打出手;還有關於思念,潘玉良以線條勾勒著在她面前死去好姐姐的模樣……。
「女權藝術」這詞彙我老覺得它過於沉重!我不禁聯想《揮灑烈愛》(Frida,2002)中,女性導演與女性演員組合、女性藝術家與女權的關聯,這部片亦然。或許在揣摩「潘玉良」(單一女性)之前,黃蜀芹曾教過鞏俐揣摩其它1900年左右的中國傳統女人(複數女性),「她」(黃蜀芹導演/畫魂這部電影)試圖展現女性,女性與藝術,女人與女人,女性與大中國……。
過了近十年,我們又可以練習以另一個角度來看這部電影,以及關錦鵬導演所導電視劇版的畫魂(2003年10月正式首播)。女人與女人,關錦鵬導演向來把電影中的陰性角色、陰性情感拍得如此迷人、如此撩亂,或許,黃蜀芹所導的畫魂,相形之下,理性多了!
(note)
電影簡介:
《畫魂》(La Peintre,1995)
導演:黃蜀芹
演員:鞏俐、爾冬陞
130 min/ China / France / Taiwan /color/English
這是一個關於畫家潘玉良的故事。
潘玉良從幼時的妓女身份,後來被贖身來到上海,開始了她的藝術生涯。她對人體畫發生了濃烈興趣,來到女浴室悄悄作畫。然而封建和世俗的眼光注定了這位命途坎坷的女畫家終要背負著詆毀和批評...。
要怎麼開始呢?關於敘述潘玉良傳奇的一生。
我想,若是從「年輕」(父母雙亡的孤兒)一路直線交待到老去,必然不會是最好的展現。如同《揮灑烈愛》(Frida,2002)裡,導演Julie Taymor不斷地以Frida的畫作,再現過去的Frida,導演黃蜀芹在一開始,也從潘玉良的畫,淺淺地映入了一百年前的徽州,那時潘玉良多大?約莫十五六歲吧!
噢,我不能忘了交代一件事---這是一部中國的電影,為什麼要特別強調「中國」?以中國為場景,整部電影裡在空間的運用上,顯得非常迷人,比方說中國傳統式的過年(你能想像那如花似玉且嬌滴滴的少女兒在街上載歌載舞嗎?),又比方大宅院(你能想像在屋內,從一扇門走進另一扇門,是多長的距離?卻又是多麼美的距離啊!)
■鞏俐式的潘玉良
透過電影映畫的闡述,我想,鞏俐不會是飾演潘玉良最好的選擇。(該怎麼正確地說呢?就像是《阮玲玉》(1992)周的張曼玉,絕非是阮玲玉再現的最好選擇。)我想你不會疑惑,張曼玉式的阮玲玉,她們有時一體,有時兩面;同樣的鞏俐式的潘玉良,她們有時一體,有時兩面,出生於中國東北的鞏俐,確實有別於出生於中國東南的潘玉良,在骨子、息氣上有著不同的氣味,但你發現了(或是你幾乎忘卻)鞏俐從眼神到舉手投足,活脫脫地是年輕時代的潘玉良啊!這也好比《時時刻刻》(The Hours,2002)中的尼可基嫚(Nicole Kidman)自敘,她在戲中如此地走入Virginia Woolf的氛圍(aurora)。
唉呀!但我還是念念不忘著「鞏俐」就是「鞏俐」呀!可不是嗎?在電影中近半個小時裡,交代著潘玉良在「江上酒樓」裡的青樓生活,老是讓我不斷地想起鞏俐在其它電影中所扮的角兒。舉幾個片段好了:戲中的潘玉良見到了她所服侍的姐姐自殺,在大雪中尖喊;或是戲中的潘玉良為了逃離青樓當藝妓的生活,怎麼個耍手段來纏上潘贊化(爾東陞 飾);噢,或是剪著女學生式的短髮,與潘贊化親熱的鏡頭。來個映照好了,有沒有發覺在雪中尖喊的取鏡與《大紅燈籠高高掛》(1991)裡,當最小的妾(鞏俐 飾)看見了二太太被迫自殺的尖叫、恐慌鏡頭,產生雷同感?至於耍手段那場景,不就等同於《霸王別姬》(1993)菊仙(鞏俐 飾)如何嫁給段小樓(張豐毅 飾);那麼,剪著女學生式短髮的清秀造型與展現又與《活著》(1994)中抗衡生存壓力的好太太、好媽媽相似啊!或許這樣私自下個結論:鞏俐/鞏俐所扮演的角色,不就是中國過去「身陷困境的婦女如何運用手腕如何生存」的表徵?
我不得不起立鼓掌叫好,在這部電影裡,鞏俐確實為一百年前的潘玉良「再轉世」。
■潑墨畫的中國
你也是知道的,潘玉良以畫「女人」聞名,筆風是融合了中國與西方的味道。
在這部片中,也可以感受到場面刻意地「調度」、內部景框的運用也是為了達到中國與西方融合的味道。除了場面調度、景框之外,留意演員服飾與妝的變化:從一開始的棉襖、鴉片管、大宅院、粉撲撲的臉蛋兒(東方),到禮服、寬鬆的毛衣、批肩(西方)、大禮帽,明顯地要區分東方與西方之間的差異性,讓人有些懊惱的是,在東西方的場景上,似乎對比性沒有那樣強烈(或者是製片成本上的考量?)甚至可以這麼說,這部片並沒有跳出整個大中國的氛圍。那麼,我可以這樣私自地以潘玉良的畫風來作結嗎?中國傳統、唯美、非完全寫實的風格,在潘玉良的筆觸裡展現無遺,而在這部戲中,也是如此「傳統、唯美、非完全寫實」。
當然,中國傳統的「儒家」典範在這部片中也未曾少過:譬如朋友有難時,給予幫助、重視婦德、長幼有序的觀念(特別是潘贊化的大妻與小妾之間的關係)。在敘述潘玉良到異地學藝術的過程中,也不忘交代當時中國動亂的環境。
我記得有人用這樣一個詞「潑墨」形容過導演關錦鵬的電影,我想,黃蜀芹所導的這部畫魂,也深刻地潑墨出那樣迷人的中國。
■無法缺席的女人
這部片名不就擺明(暗喻著)女人畫女人?(女魂畫女魂。)
在電影中,幾個場景如此讓人動容啊!潘玉良為了確切地畫出裸女的典雅、律動感,躲在澡堂內偷畫著一同洗澡的年輕女孩兒,卻慘遭畫作被撕;潘玉良為了抵抗保守的學校校長不接受裸裎的模特兒與裸女畫作,不惜大打出手;還有關於思念,潘玉良以線條勾勒著在她面前死去好姐姐的模樣……。
「女權藝術」這詞彙我老覺得它過於沉重!我不禁聯想《揮灑烈愛》(Frida,2002)中,女性導演與女性演員組合、女性藝術家與女權的關聯,這部片亦然。或許在揣摩「潘玉良」(單一女性)之前,黃蜀芹曾教過鞏俐揣摩其它1900年左右的中國傳統女人(複數女性),「她」(黃蜀芹導演/畫魂這部電影)試圖展現女性,女性與藝術,女人與女人,女性與大中國……。
過了近十年,我們又可以練習以另一個角度來看這部電影,以及關錦鵬導演所導電視劇版的畫魂(2003年10月正式首播)。女人與女人,關錦鵬導演向來把電影中的陰性角色、陰性情感拍得如此迷人、如此撩亂,或許,黃蜀芹所導的畫魂,相形之下,理性多了!
(note)
電影簡介:
《畫魂》(La Peintre,1995)
導演:黃蜀芹
演員:鞏俐、爾冬陞
130 min/ China / France / Taiwan /color/English
這是一個關於畫家潘玉良的故事。
潘玉良從幼時的妓女身份,後來被贖身來到上海,開始了她的藝術生涯。她對人體畫發生了濃烈興趣,來到女浴室悄悄作畫。然而封建和世俗的眼光注定了這位命途坎坷的女畫家終要背負著詆毀和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