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樂(英文:Popular Music或POP music),亦稱流行歌曲、現代流行音樂,是指一段時期內廣泛被大眾所接受和喜歡的音樂。現代流行音樂又可作商業化運作,有時稱作商業音樂。和流行音樂形成對比的音樂形式是古典音樂和民間音樂。
兩岸名歌手
周璇
周璇(1920年8月1日-1957年9月22日),江蘇常州人,1930年代至1940年代著名歌星、影星。原名蘇璞,後改名王小紅、周小紅,有「金嗓子」、「歌后」和「影后」之稱。
白光
白光(1921年6月27日-1999年8月27日),原名史永芬,生於北平(今北京),1940至1950年代中國著名影星、歌星;因見電影院投射機發出的一道白光而得藝名「白光」。白光因演出《蕩婦心》(1949年)、《一代妖姬》(1950年)、《玫瑰花開》(1951年)而走紅,被稱為中國「一代妖姬」。白光還以其磁性的女低音風靡歌壇。1950年代初白光退出歌影壇,隱居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1999年8月27日,因結腸癌在吉隆坡病逝。
王菲
王菲(英文名:Faye Wong,1969年8月8日-),曾用藝名王靖雯(英文名:Shirley Wong),華語著名女歌手、演員。王菲出生於中國北京市,1987年隨父親舉家移居香港,隨後在1989年發行《王靖雯》專輯出道。王菲在兩岸三地擁有極高知名度,是自1990年代初期至今華語樂壇最出色的女歌手之一,被譽為大中華地區的樂壇天后,亦為金氏世界紀錄官方認證的最高銷量港粵女歌手。除了華人圈,王菲亦是首位登上美國《時代》雜誌封面、接受CNN專訪以及首位在日本武道館舉辦個人演唱會的華人歌手,被《時代》雜誌譽為「流行樂壇女王」,其活躍時期更曾被媒體譽為「王菲時代」。2005年後,王菲曾一度引退隱居北京,但於2010年後開始重返舞台,在其個人演唱會及少數公益、慈善、佛教盛會等重要場合公開露面。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8%8F%B2
崔健
崔健(韓語:최건,1961年8月2日-),中國大陸搖滾開山之人,被大陸方面稱為中國搖滾教父[1]亦稱作老崔,成名曲為1986年的《一無所有》[2]。一直堅持舞台演出,在90年代相繼發行《紅旗下的蛋》和《無能的力量》兩盤專輯。2005年「嚎叫唱片」出版的向崔健致敬專輯《誰是崔健》再次顯示崔健在中國搖滾界的重要地位。[3] 2009年,崔健的《一無所有》入選《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4] 同年崔健在中國網「新中國60年最有影響力文化人物網路評選」音樂排行榜中名列第六。
(楨:如從詞曲的源源不斷之原創力而言,大陸搖滚教父崔健的才情不如台灣搖滚教父羅大佑!詳參【圖博館】:唱而劣則演)
羅大佑
羅大佑(1954年7月20日-),臺灣苗栗縣客家人,祖籍廣東梅縣,是台灣知名創作歌手、音樂家,有「華語流行樂教父」之稱。曾創作並演唱《戀曲1980》、《戀曲1990》、《童年》、《光陰的故事》、《鹿港小鎮》、《愛人同志》、《亞細亞的孤兒》、《野百合也有春天》、《東方之珠》、《皇后大道東》、《之乎者也》、《海上花》、《是否》、《明天會更好》等國、臺、粵語膾炙人口的歌曲,對1980年代後期到1990年代初期校園民歌及整個華語流行音樂風格轉變有劃時代的影響,其歌曲也是許多歌手爭相翻唱的對象。
李宗盛
李宗盛(1958年7月19日-),臺灣音樂製作人,詞曲作家,歌手。成長於臺北北投,有「華語流行音樂教父」和「百萬製作人」之稱。[1] 曾任滾石唱片製作總監、副總經理,為其旗下多位藝人製作無數流行金曲和暢銷專輯。現受聘擔任索尼音樂大中華區A&R首席顧問。
楊弦
楊弦(1950年11月2日-)生於台灣花蓮,大學時代進入台大農化系,在參加合唱團的過程中,開啟對音樂的興趣。後來楊弦便自己買樂譜吉他,自學自唱。研究所時代就讀台大生物所,閒暇時會到當時中山北路上的哥倫比亞咖啡廳,觀賞胡德夫等人的演唱,有些時候楊弦也會登台獻唱一些英文歌曲。1970年代,正逢台灣國際地位低落之際,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而島內青年學子,依舊迷戀西洋文化不可自拔。在這樣的情愫下,一股對自我文化反思的聲浪漸漸漫佈。厭倦了「風花雪月」的國語流行歌曲,和非自身文化的西洋歌曲後,楊弦開始嘗試創作不同過往的歌謠。他以余光中的詩作〈鄉愁四韻〉為詞,為之譜曲,1974年夏天時,於胡德夫的個人演唱會上發表。用吉他配合鋼琴與小提琴的方式來演奏,並邀請了余光中至現場觀賞。余光中對楊弦大膽的嘗試相當滿意。在受到余氏的激勵與肯許下,楊弦將余光中詩集《白玉苦瓜》中其他的詩作,繼續用「以詩入歌」的方式譜曲。1975年6月6日,在台北中山堂,以「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的名義開唱。前半場演唱英文歌曲,後半場則是以余光中的詩歌作為主軸。共計九首余氏詩作,經過譜曲後都收入進楊弦首張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內。這張專輯被公認為是第一張有資格稱作「民歌」的專輯。首版三萬張,於一個月內銷售一空,四個月內再版三次,足可見楊弦這場演唱會的影響力。楊弦的作品風格,既帶有中國傳統藝術的氣息,也吸收了美國民謠與鄉村歌曲的元素,這在1970年代的台灣是前所未見的創作形式。也因為跳脫了既有的民謠創作模式,楊弦與余光中的作法,引起了傳統音樂學院派人士的非議,展開了當時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之外,另一場對「中國現代民歌」的論戰。這種情況,在1977年,楊弦附中時期的同屆同學,亦同是哥倫比亞咖啡廳文藝班底的李雙澤,高呼「唱自己的歌」之後,正式進入了校園民歌的時代。正當民歌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時,被譽為「現代民歌之父」的楊弦,在1977年發行了第二張個人專輯《西出陽關》,開了兩場「暫別」演唱會,就離開了流行音樂市場,赴美進修中醫。
校園民歌
校園民歌是台灣的一種音樂風格。起源於1970年代台灣各大學及大專院校校園,於1990年代完全結束。特色是吉他、鋼琴伴唱。
此運動初期,以貼近「民眾」生活以及思考「民族」(包括台澎金馬與中國大陸人群)意識自詡為「『民』歌」。但是後來遭到質疑其既非台灣『民』歌,也不是中國『民』歌,因而應稱為「校園民歌」。
齊豫
齊豫(Chyi Yu,1957年10月17日-) 滿族人,台北出生,台大考古人類學系學士,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人類學碩士。是台灣著名的歌手,因其獨特的唱腔和出色的唱功,被廣大樂迷譽為「天籟之音」,曾於1998年獲第九屆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代表作有橄欖樹。
英美名歌手
披頭四樂團
披頭四(英文:The Beatles),英國樂團,於1960年成立於利物浦,1970年解散。成員為約翰•藍儂(節奏吉他、主音、作詞作曲)、保羅•麥卡尼(貝斯、主音、作詞作曲)、喬治•哈里森(主音吉他)及林哥•史塔(鼓手)。經理人為布萊恩•艾普斯坦。披頭四樂團被公認為英國音樂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入侵」美國的代表人物。其音樂風格源自五十年代的搖滾,之後開拓了各種曲風如迷幻搖滾、流行搖滾、古典音樂的融合等。其音樂性之創新深深影響了之後的歐美樂壇發展,而隨著作品的社會意識日漸加深,他們的影響力也伸延到六十年代的社會及文化革命方面。當1970年樂團解散後,各成員也以成功的個人歌手事業繼續發展。披頭四常被認為是流行樂壇歷史上,在商業上最成功與最偉大的樂團。依RIAA正式統計,其為美國國內生涯銷量最高歌手,總銷超過1億7千萬張。而全球銷量據信超過10億張。在英國,他們有15張冠軍專輯,在美國有19張冠軍專輯與20張冠軍單曲,皆為史上最高。
巴布狄倫
巴布•狄倫(Bob Dylan,1941年5月24日-),原名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有重要影響力的美國唱作人,民謠歌手,音樂家,詩人。迪倫成名於1960年代,並被廣泛認為是美國六十年代反叛文化的代言人。他的一些歌曲,例如《答案在風中飄》(Blowing in The Wind)(或譯為《隨風而飄》等),成為在反戰抗議和民權運動中被廣泛傳唱的曲目。直到今天,他仍然是非常有影響力非常受歡迎的藝人之一。他的歌詞包含了政治抗議、社會評論、哲學和詩歌。除了在音樂上形式的探索以外,他也繼承了美國傳統的民謠、搖滾樂、鄉村和藍調音樂,甚至包括爵士和搖擺樂。
艾維斯•普利斯萊
艾維斯•普利斯萊(英語:Elvis Presley,1935年1月8日-1977年8月16日),暱稱貓王(The Hillbilly Cat and King of the Western Bop),知名美國搖滾樂歌手與演員。美國南方歌迷為他取的暱稱「The Hillbilly Cat」,意為「來自南方的小貓」。 1944年5月5日,9歲的貓王首次登台表演,他在密西西比州的亞拉巴馬博覽會上演唱了鄉村歌曲《老牧師》(Old Shep),不久搬到田納西州的孟菲斯,開始和一些職業樂手接觸,參加「黑森林兄弟」(Black Wood Brothers)的演出。高中畢業,隔天便立即到「皇冠電子公司」擔任卡車司機的工作,同年在聖菲利浦公司的曼菲斯錄音部門錄下兩首歌,《My Happiness》和《That's When Your Heartaches Begin》。1954年7月7日,貓王發行生平第一張單曲唱片,《That's All Right, Mama》,他舞台上獨特的扭臀動作,加上將黑人的節奏藍調(rhythm & blues)和白人的鄉村歌曲融為一體,讓聽眾如痴如醉,結果聽眾瘋狂打到電台要求重播。他在演唱時雙腳會不住的抖動,美國一位紅衣主教認為他帶壞美國青少年。當時的電視台鏡頭只敢在他上半身打轉。1955年11月,Sun Records老闆Sam Phillips以35000美元把貓王的合約轉讓予RCA的分公司Victor,上校湯姆帕克(Colonel Tom Parker,真名安德列馮凱克)成為他的經理人。湯姆帕克是一位精明的生意人,他成功塑造了貓王的形象。是年3月貓王推出加盟RCA首張專輯《Elvis Presley》,蟬連了Billboard專輯榜10周冠軍。同年單曲《Love Me Tender》就佔據了全美4項排行冠軍。1956年9月,RCA公司將貓王的7首單曲同時發行,至12月皆排行榜首。1957年出版了專輯《艾維斯的聖誕集錦》(Elvis' Christmas Album)。
麥可•傑克森
麥可•約瑟夫•傑克森(英語:Michael Joseph Jackson,1958年8月29日-2009年6月25日),是一名在世界各地極具影響力的流行音樂歌手、作曲家、作詞家、舞蹈家、演員、導演、唱片製作人、慈善家、時尚引領者,被譽為流行音樂之王(King of Pop)。據稱他也是世界上擁有最多歌迷的歌唱藝人。 1969年,他以積遜五人組樂團(初期稱為 Jackson 5)主唱身份初出道,而於1971年開始了個人獨唱生涯。至今,他已在全世界銷售了約7.5億張唱片,他的《顫慄》(Thriller)專輯至今仍是人類音樂史上銷量最高的唱片,全球銷量超過1.04億張。
瑪丹娜
瑪丹娜(中國大陸和香港譯為「麥當娜」,台灣譯為「瑪丹娜」,英语:Madonna,全名:Madonna Louise Veronica Ciccone,1958年8月16日-),美国歌手,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的贝城(Bay City)。她是流行歌手、唱片和電影製作、舞者、演員及時裝的象徵,曾得過格莱美獎、美國金球獎。在她在音樂錄影帶演出出色,在她的事業上,她善長利用政治、色情和宗教等題材。在美國唱片業協會(RIAA)的官方公信資料上,她是美國史上銷量第二的女歌手,美國國內唱片銷量達6350萬張。而在2000年吉尼斯世界紀錄上,瑪丹娜被評為全世界最成功的女藝人,估計全球銷量達2億張。根據2007年吉尼斯世界紀錄和福布斯雜誌的统计,瑪丹娜是最會賺錢的女歌星,估計她的身價達3.25億美元。
女神卡卡
女神卡卡(原名:Stefani Joanne Angelina Germanotta);中國大陸作嘎嘎小姐,亦有譯為蕾蒂嘎嘎者。1986年3月28日-),美國歌手,作曲家,出生於美國紐約揚克斯。2006年,Gaga在自紐約大學輟學之後,簽約Interscope Records成為作曲人。她初踏入業界是純粹擔任幕後作曲者,曾為布蘭妮、菲姬、小野貓、街頭頑童合唱團 、阿肯等知名歌手作曲。同時,她開始在紐約俱樂部演奏。當阿肯發現Gaga同時具有幕前演唱的實力後,他簽約Gaga到自己的唱片公司Kon Live Distribution旗下,自此她開始籌備首張個人專輯。2008年,Gaga開始和一個名為「Haus of GaGa」的集團合作,同時發佈了自己的首張個人專輯《The Fame》,她自己解釋此專輯為「有關讓所有人都能感覺到如何著名。」這張專輯在英國和加拿大等國家取得巨大成功,同時取得評論界的一致好評。迄今為止這張專輯催生了全球性的第一單曲《Just Dance》(獲得第51屆葛萊美獎的最佳舞曲提名)以及《Poker Face》,兩首歌曲均登上Billboard單曲榜冠軍。在參與街頭頑童合唱團和小野貓演唱會的表演後,Gaga亦展開了自己的《The Fame Ball Tour》。Gaga受到很多時尚的影響,她挑釁意味的時裝風格受到好評,同時亦對很多名流有所影響。音樂上,她受到了大衛•鮑伊和皇后樂團的啟發,同時也受到流行歌手如瑪丹娜和麥可•傑克森的影響。
女神來了怎知道2011.07.05聯合報/張小虹(台大外文系教授)
女神卡卡旋風來台,讓我們見識到全球流行音樂的所向披靡,台灣小怪獸們熱情的張牙舞爪,更印證了網路世代的零時差零距離。
但卡卡能給予我們的,除了台中的現場演唱會之外,更有世代差異的斷裂,彷彿宣告廿一世紀新時代感性的來臨。想要了解此新時代感性的獨特之處,其最快最有效的方式,莫過於將流行天后瑪丹娜與雷人教母卡卡兩相比較,兩人都是義大利裔的美國人,兩人都在紐約發跡,兩人都離經叛道,兩人都支持同志運動弱勢族群,兩人都衣不驚人死不休。
但屬於廿一世紀的卡卡,和屬於廿世紀末的瑪丹娜,就是不一樣,其差異不在於出道早晚,雖然一九八五年瑪丹娜以一曲〈宛若處女〉創下一千五百萬張唱片的銷售奇蹟時,卡卡尚未出生;而卡卡出道三年不滿就已在Youtube網站創下音樂錄影帶點擊率十億人次時,瑪丹娜已入行近卅年,垂垂老矣。
那她們真正不一樣在哪裡?瑪丹娜的崛起,依靠的是八○年代獨領風騷的MTV電視頻道,廿四小時不斷播送音樂錄影帶,不僅讓流行音樂徹底視覺影像化,更以電視播放的方式直接進入家庭與日常生活;而卡卡則是網路E世代,以點擊率展現人氣,以臉書推特和粉絲博感情。瑪丹娜MV靠的是電視,卡卡MV靠的是網路,無有高下,只是時代變了,影像的傳播媒介也變了。
其次,卡卡與瑪丹娜都是千變萬化的搞怪一族,但瑪丹娜是銅纜,卡卡是光纖,瑪丹娜是一年換四季,卡卡是周周有新貨。對瑪丹娜而言,變是唯一的不變,對卡卡而言,變不是姿態,變不是選擇,變是一種速度,變是唯一的速度。對百變瑪丹娜而言,變是名詞,對千變卡卡而言,變是動詞。因而卡卡沒出現前,瑪丹娜顯得前衛大膽,卡卡出現後,瑪丹娜便顯得像是傳統產業,趕不上時代的腳步。
但卡卡的變與瑪丹娜的變,除了速度的差異外,更有從存有本體論到影像美學的巨大不同。瑪丹娜是大寫主格的I,卡卡是小寫受格的me,瑪丹娜是masquerade化妝舞會,卡卡是cosplay動漫同人誌扮裝,瑪丹娜是camp露淫敢曝,卡卡是kuso無厘頭搞怪,瑪丹娜是酷,卡卡是雷。
所以瑪丹娜可以「戲仿」瑪莉蓮夢露,卡卡只能「kuso」瑪丹娜,因為夢露作為性感女神尚有肉身指涉(雖已香消玉殞)作為對照,一如瑪丹娜做為偶像歌手尚殘存假面之下的實體與指涉物,而卡卡則有如愛莉絲夢遊網路的影像合成,影像的影像是為擬像。所以瑪丹娜的夢露是加了引號的夢露,而卡卡的瑪丹娜則是不加引號的瑪丹娜,隨意錯亂瑪丹娜影像符號的次序與質感(例如將早期皮革質感的瑪丹娜單曲拼貼成乳膠質感的瑪丹娜,造成瑪丹娜符號系統本身的當機)。卡卡不是瑪丹娜世代的接班人,卡卡是瑪丹娜世代的終結者。
所以當卡卡頭頂龍蝦帽亮相時,既是也非指涉超現實主義大師達利的龍蝦裝置,既是也非引述超現實時尚設計師薛波瑞麗的龍蝦裝或鞋子帽。所以當卡卡身穿生牛肉裝上台領獎時,既是也非生食,既是也非熟食,而是將生肉當成虛擬影像的極致翻轉,正如同卡卡身上的多處刺青,標示著肉身不在的真實回返。
若能循此學上一課,或許也就不會輕易對「女神卡卡現象」嗤之以鼻了。
讀過那麼多種的《劍橋xx史》,《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樂讀本》(商周)可說是本、每篇章節都值得一讀的佳作,有了這本、其餘的流行音樂書可不用再讀了。
又想以半部《劍橋》看天下啊?再怎麼佳作也不可能取代各種流行音樂的專著吧!
專著只不過是介紹的較為詳實,但觀點評論往往欠缺,比不上本書的一篇專文。
這麼說來本文千字內不可能評完此書了?
別被那些專家學者的權威嚇呆了,乍看之下似乎篇篇都很見解,但仔細反思一下,就會發現它們有個共通點──妥恊又滑頭──以流行音樂具有顛覆性、左批德國的文化工業理論,再以流行音樂的商品性、右批英国的文化批評理論。
經你這麼一說,此書真的有點「油味」,首篇<科技與通俗音樂>就小結道:「科技是通俗音樂創製的先決條件,它必須被視為是一種能動與限制的因素…利用科技來提高、合理化或控制音樂的流通,符合了唱片工業的利益,但樂手(在取樣方面)和消費者(卡帶和MP3)也利用科技來阻斷工業的運作,雖然這情形可能只是暫時的。」(p.31)
旣然是「暫時的」還談什麼「限制的因素」更遑論前評《噪音》所批:科學性的「重覆」成為社會監控的工具。
資本主義下的「抗拒」本就如此,充滿了「中產階級拘謹的魅力」,在<音樂消費>篇不也說:「音樂次文化(指尚未成主流時者比如爵士、搖滾、龐克、嘻哈)的批評者有的主張,相較於次文化成員不斷詆毁主流文化樂迷,這些人不過就是更好、更為熟練、更忠誠的資本主義商品消費者而已。」(p.80)
在<流行樂>篇又說:「流行樂的動力,除了獲利和商業收入之外,沒有其他重大企圖…它本上是保守的。流行樂只是將大眾已知他們想要的事物再一次提供給他們,而不是想要超越現有的技術限制或美學成規。因此流行曲裡的『新』只是一種新鮮感。」「流行樂是一種由上而下的供給模式,而非反之。它並不是『自己幹』的音樂,而是經過專業生產與包裝的音樂。」(p.90)
在<重探搖滚>篇則說:「大眾社會成為批判工業資本主義之劇變的重要藉口…這說法也可以用來激發菁英主義的論點,貶斥民眾多數是一團無知、無人性、無法辨認的爛泥,是被廣告和娛樂所塑造和洗腦的一團無形無狀的東西。」(p.109)「伝統總以為搖滚是一股反對支配性社會价值的基進反叛力量…搖滚在同時強調、調和以及隱藏消費資本主義的矛盾時,事實上,並沒有挑戰消費資本主義。非但沒有,搖滚的對抗性還為一個不同的議題所挪用。」(p.115)「搖滚變成不過是許多主流音樂文化的一支…搖滚破除了大眾文化和頭腦簡單的從眾性之間的象徵性關係…搖滚促進了支配和被支配文化之間的關係重組,造就了一種同時是邊緣和主流、反大眾和大眾、次要和主導的東西。」(p.123)
流行音樂
所謂流行音樂,是指那些結構短小、內容通俗、形式活潑、情感真摯,並被廣大群衆所喜愛,廣泛傳唱或欣賞,流行一時的甚至流傳後世的器樂曲和歌曲。這些樂曲和歌曲,植根于大衆生活的豐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衆音樂”之稱。 流行音樂起源于美國的爵士音樂。20世紀初,美國出現了一種由多民族文化彙集而成的爵士音樂。這種新興音樂,以它獨特的演奏(演唱)方式,刷新了聽衆的耳目,轟動了全美國,又很快傳遍西歐各國。 在今天,流行音樂所包含的內容極其廣泛。在器樂作品中,它包括豐富多彩的輕音樂、爵士樂、搖擺舞曲、迪斯科舞曲,探戈舞曲,圓舞曲以及各種不同風格的舞曲和各類小型歌劇的配樂等。 流行音樂中器樂作品的特點是:節奏鮮明,輕松活潑或抒情優美,演奏方法多種多樣,音響多變,色彩豐富,織體層次簡明,樂隊規模不大,現代作品多使用電聲樂器。聲樂作品的特點是:生活氣息濃郁、抒情、風趣、音域不寬,手法通俗、曲調順口、易于傳唱;歌詞多用生活語言,淺顯易,易爲聽者接受和傳唱;歌手多是自成一格的流行歌星,發聲方法各有千秋,不受聲樂學派的約束,演唱時感情重于聲音技巧,動和自由不羈,自然親切,易引起聽衆的共鳴;小樂隊的強聲伴奏與歌聲融爲一體。由于流行音樂具備上述特點,所以就能夠和群衆連在一起,無論文化水平的高低,都易于接受。 流行音樂也就是通俗音樂,流行歌曲作爲一種以消遣娛樂爲主的大衆文化現象,流行歌曲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脈絡息息相關,儼然已成爲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尤其是90年代以後隨著國家的政策開放,使得流行歌曲的內容形式更加的多元化,更加的深入人心,90年代的流行音樂變化較廣,並且與我們的生長背景較爲接近。然而流行歌曲不僅是藝術,也是娛樂、精神寄托,更是反應百姓生活的寫實記錄,甚至是大衆思想、意識型態的指標。 現在我們所聽的歌曲,像是周傑倫、蔡依林、張惠妹等等歌手,他們的歌都屬于流行音樂。
流行音樂與其它大衆媒介的差異主要是流行音樂有三種特性: 1.流行音樂乃是一重複的形式:流行音樂的主題內涵不斷的重複,而具有穿透閱聽人之意識的能力。 2.流行音樂多屬非敘述性的形式:其強調對接收者的身體、生理與感官能力之刺激。 3.流行音樂是一種經驗上的形式:音樂是屬于藝術而非科學的領域,是對某一經驗之體驗。
流行音樂:POP MUSIC
流行音樂的發展
美國的流行音樂作爲歐洲流行音樂的主體,主要是以歐洲及其它國家的傳統音樂、民間音樂以及黑人音樂爲基礎,融合而發展起來的。隨著逐漸演化和發展,又産生出新的種類形式,如爵士樂、廷潘胡同歌曲、鄉村音樂、拉格泰姆布魯斯、搖滾樂等。流行音樂是與嚴肅音樂相對而言的,它不同于嚴肅音樂,因爲嚴肅音樂常具有較深的思想內涵和一些專門的知識層面,需要聽衆運用自己的知識和修養細細領悟、品味。而流行音樂對于聽衆來說,其形式短小、通俗,唱起來上口,並且對于聽衆不需要更多的專門僅依靠對音樂的心領神會與感性認識就能理解。
美國流行音樂具有更多的自娛性與商業性。其自娛性來自非洲的音樂傳統。影響最大的,如爵士樂、布魯斯、搖滾樂等,都起源于黑人音樂。
早年大部分移民從世界各地來到美國,一般地說是出自于自願,他們基本上是願意把自己的文化同美國文化融合在一起。但只有黑人例外。他們是作爲奴隸被迫來到這個國家的。他們身上“除了鎖鏈以外,一無所有,但他們的頭腦中卻牢記著非洲舞蹈和音樂的豐富傳統。”黑人奴隸們在農場勞動時,不允許說話,但可以唱歌。他們依靠自人聽不懂的勞動號子和歌曲相互傳遞信息,交流感情,通過這種表達方式,把他們郁積在心裏的痛苦與不平喧泄出來,從而逐漸形成了具有黑人特點的黑人音樂。黑人音樂在形成過程中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這種變化包括汲取白人音樂成分,産生了布魯斯、爵士樂等形式。而最初的搖滾樂就是黑人音樂“節奏布魯斯”,西方也有人把搖滾樂稱作爲“下層階級反抗當局的一種形式”。
1、爵士樂
爵士樂是19世紀末在新奧爾良首先發展起來的。爵士樂形成的主要來源是布魯斯和拉格泰姆。布魯斯的原意是哀怨、憂郁之意,是從黑人的勞動號子演變而來,大部分的布魯斯的歌詞內容是以反映黑人的生活爲主。每段歌詞采用三句的結構形式,第二句重複第一句。在曲式結構上構成AAB的曲式,常用慢4/4拍。其歌曲的音階形式常使用降三音和降七音,切分節奏也比較多。布魯斯的演唱非常自由,演唱者可以根據演唱內容模仿一些其它日常生活的聲音來表現演唱者的情緒。布魯斯歌曲的伴奏樂器一般有吉它、班卓等,後來逐漸加進了其它多種樂器。布魯斯經曆了農村布魯斯、古典布魯斯和城市布魯斯等不同發展階段。
拉格泰姆音樂形式與布魯斯沒有根本上的區別,其最明顯的區別大致有兩點。一是與純粹的布魯斯相比,拉格泰姆似乎是比較“有修養”。當美國黑人音樂家用管樂隊形式演奏布魯斯或拉格泰姆時,一種新的音樂形式就誕生了,這就是爵士樂。
爵士樂自誕生以來,風格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既有音樂家們對不同風格本身的探索、融合與創新,也有他們對爵士樂商業化現象的不滿而進行的努力。例如,繼20年代的新奧爾良傳統爵士以後,又出現了30年代的搖擺樂、大型樂隊、冷爵士、自由爵士等等。爵士樂的代表人物有路易斯?阿姆斯特朗,他創作的曲目有《西區布魯斯》、《哭泣的威力》等。其它代表人物還有杜克?埃林頓、戴維斯等。從總體上說,早期的爵士樂比較簡單,逐漸才發展成比較複雜。其原因主要是越來越多的受過專業音樂訓練的音樂家們的參與,使得專業音樂創作技巧與爵士樂的創作相融合。盡管如此,以黑人音樂爲基礎的爵士樂特點依然存在,即連續的切分節奏、特殊的樂器音色以及演奏法和表演上即興性等。
爵士樂從它誕生之日起至今,一直存在著爭議,褒貶不一,但爵士樂的影響力已遠遠超越了流行音樂本身。我們在20世紀西方許多嚴肅音樂家的作品中都能找到爵士樂的痕迹。這些音樂家有德彪西、拉威爾、斯特拉文斯基。而美國作曲家格什文的《蘭色狂想曲》、《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則是把爵士樂融入到現代嚴肅音樂中的典範。
2、廷潘胡同歌曲
19世紀末在美國紐約市第28街(第5大道與百老彙之間)集中了許多音樂出版公司,各公司都有推銷員整天在那裏彈琴吸引顧客,琴聲就像敲擊洋鐵盤子似的,“廷潘”胡同由此而得名。廷潘胡同在美國一度成了流行音樂的集中地,也形成了流行音樂興盛的一個時代,一種音樂風格的象征。它幾乎是沿續了半個世紀。
廷潘胡同歌曲早期的部分作品是沿襲了美國流行歌曲作曲家福斯特的音樂風格,其音樂具有懷舊、感傷的情緒,但大部分歌曲是歡快、風趣、詼諧的情緒,歌詞內容基本上以愛情主題爲主。廷潘胡同歌曲發展到中後期音樂風格和表現形式更爲多樣化,藝術性也有所加強,並且吸收了黑人音樂的節奏特點,其旋律與和聲也趨于複雜化。廷潘胡同歌曲流傳的範圍基本上是城市裏的白人。
3、鄉村音樂
鄉村音樂最早叫山區音樂,這種音樂形式的形成始于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南方各州農業地區。它是英國移民流傳下來的,自然也就帶有許多英國民歌的風格。後來又受到其他民族音樂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開始流行全美國,被稱作爲鄉村音樂。
鄉村音樂的形成初期,其風格帶有較多的鄉土氣息,歌詞內容涉及家庭、戀愛、流浪、宗教等,其歌曲帶有一定的敘述性和分節歌的形式,音樂伴奏常用小提琴、班卓或吉它。
4、搖滾樂
50年代開始流行音樂呈現一種多元化的趨勢。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電聲樂器的出現以及大批農村居民湧入城市,給城市的流行音樂注入了豐實的鄉村音樂和一些其它民間音樂的新鮮血液,促進了搖滾樂的發展。當時有部名叫《一堆混亂的黑板》的電影引起了社會人們的廣泛注意。此片中有一首叫《震動、嘎嘎作響的搖滾》的黑人“節奏布魯斯”的主題歌,它的流傳標志著後來風靡世界的搖滾樂的産生。
搖滾樂的主要音樂風格是黑人音樂與南方白人的鄉村音樂的融合。其形式以歌唱爲主,音樂用電吉它、薩克斯、電貝司、鍵盤樂以及爵士鼓伴奏。搖滾樂明顯的特點是持續不斷、向前推進的舞蹈節奏,由爵士鼓奏4/4拍中的第一和第三拍,其它樂器如電吉它等奏第二和第四拍組成。
早期搖滾樂歌手有普雷斯利、貝裏、多米諾、劉弗斯、埃弗利兄弟等。19 6 4年,英國“披頭士”樂隊(也有人譯作“甲殼蟲”樂隊)首次在美國做訪問演出,引起狂熱反應。他們的演唱主要內容是表現愛情,也有反戰、反暴力等內容。正好當時美國國內反越戰、反種族歧視浪潮湧現,搖滾樂在這一浪潮中起了很大的作用,60年代成長起來的美國人,很少有與搖滾樂不發生聯系的。搖滾樂的歌聲影響了現代美國人的藝術趣味。70至80年代在美國形成的著名搖滾樂隊有蓬克、滾石、索爾、重金屬、雷普、波普等。其搖滾樂的著名歌星有邁克爾?傑克遜、珍妮特?傑克遜、休斯頓等。
1.19世紀音樂發展的社會背景。
第一,歐洲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促使文藝格局的面貌發生了變化。19世紀上半期歐洲一些國家如英、法、德意志、意大利、奧地利等國都在不同程度地進行工業革命,大機器生産推動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力量日益壯大。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促使音樂藝術逐漸從封建主義的束縛和教會的壓抑下解放出來,開始走向更廣闊的社會階層,更深刻地表現人性,反映更加豐富的社會生活。
第二,各國面臨不同的社會問題使音樂的發展呈現出多樣性和民族性。19世紀的歐洲經曆了拿破侖戰爭、維也納體系的建立、1848年革命、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産階級革命和改革等重大事件,這期間由于國情不同各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也有所不同:法國需要進一步深化和鞏固資産階級革命已取得的成果;德意志、意大利需要完成國家的統一;俄國需要消滅農奴制發展資本主義。而東歐地區許多弱小和落後的國家則要完成反抗外來壓迫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務。在這種形勢下,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音樂家把對現實的不滿和困惑以及自己的追求傾注在音樂的創作中,使音樂的發展呈現出了多樣性和民族性。
2.19世紀的音樂流派與傑作。
第一,歐洲浪漫主義音樂。教材介紹了浪漫主義音樂的興起和發展、主要特點以及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興起和發展。浪漫主義音樂是在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下于19世紀初興起,以奧地利和德意志爲中心。19世紀中期走向鼎盛時期。
2)主要特點。浪漫主義音樂與19世紀以前的古典主義音樂不同。古典主義音樂崇尚理性、重視規範、要求感情的節制和形式,而浪漫主義音樂一則著重感情的抒發和個性化的心理刻畫、注重音樂中的詩情畫意,感情熱烈而奔放。二則在音樂作品中大量弘揚民族特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樂派。
3)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浪漫主義音樂家燦若群星,他們給後人留下了許多不朽之作。德意志的貝多芬是維也納古典樂派及向浪漫主義樂派過渡時期的代表,有“樂聖”之稱。其作品題材十分豐富,有鋼琴奏鳴曲、交響樂和室內樂等,如《悲愴》《月光》《田園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等都被列入世界名曲。奧地利的舒伯特不到20歲就開始了自己的音樂創作生涯。一生創作了600多首藝術歌曲,被稱爲“歌曲之王”。《小夜曲》是其代表作品之一。此外還創作了交響樂、室內樂和鋼琴音樂等作品。奧地利的小約翰?施特勞斯不到7歲就寫出了第一首圓舞曲,他創作的《藍色多瑙河》《春之聲》《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圓舞曲聞名于世,有“圓舞曲之王”之稱。法國的柏遼茲是浪漫主義標題交響曲的創立者,代表作品是《幻想交響曲》。這是一部有文學標題的、浪漫主義的和帶有自傳性的作品,它的副標題是“一個藝術家的生活片斷”,五個樂章的情節線索通過比較詳細的文字標題提供給聽衆。《幻想交響曲》受到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的很大影響,表現出更鮮明的浪漫主義特征。
浪漫主義音樂在歌劇中也取得了輝煌成就。意大利羅西尼的作品旋律優美、技藝精巧。他還是美聲唱法的開創者。威爾第的音樂作品具有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富有民族特色,對當時意大利民族意識的覺醒起了巨大作用,人們尊稱他爲“意大利革命的音樂大師”。其代表作品《茶花女》是名揚世界的巨作。普契尼的音樂除直接采用各國民歌外,還善于使用新手法。如《圖蘭朵》中就采用了中國民歌《茉莉花》。代表作品還有《蝴蝶夫人》等。法國的比才的代表作品《卡門》是世界最優秀的歌劇作品之一,淋漓盡致地體現了法國音樂追求精巧形式的特征,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德意志瓦格納的作品極有獨創性。他用近20年的時間完成的巨作《尼布龍根的指環》具有鮮明的德意志民族特色。
第二,民族樂派:民族樂派出現于19世紀中後期的俄國和東歐地區。民族樂派的作曲家在音樂創作中著重以本民族的民歌、民間舞曲爲素材,采用本民族的英雄史詩、神話傳說和人民解放鬥爭事迹爲題材,並且將民族音樂的鮮明特點和古典主義音樂的優秀傳統以及浪漫主義音樂的藝術風格緊密地結合起來,創作出大量既有獨特藝術個性和民族感情,又有強烈藝術生命力的作品。他們通過自己的音樂創作,熱情地歌頌自己偉大的祖國、民族和人民,反映了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內心強烈的民族責任感。俄國民族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俄羅斯音樂之父”格林卡和“俄羅斯樂聖”柴可夫斯基。格林卡是俄羅斯民族樂派的奠基人。他創作的俄國第一部民族歌劇《伊萬?蘇薩寧》描寫了一位俄國農民把波蘭軍隊引入歧路而光榮犧牲的故事,是一部愛國主義的歌劇。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著重內心刻畫,旋律和配器富于表現力。《天鵝湖》《胡桃夾子》至今仍煥發著生命力,受到人們的喜愛。
第三,美國音樂的發展:19世紀末,美國經曆了南北戰爭和第二次工業革命,迅速成爲資本主義強國。經濟的發展給人們帶來豐富生活的同時也促使音樂的長足發展。福斯特的歌曲《淡褐色頭發的珍妮》、蘇薩的進行曲《星條旗永不落》等作品,既表現了美國國力不斷上升時的情懷,也體現出美國文化的多元融合特點。
教學建議:19世紀的音樂以浪漫主義音樂爲主。教材介紹了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傑作,它們幾乎都是世界級音樂大師和世界名曲。建議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選擇播放風格不同的幾個音樂片段,讓學生體會音樂的語言並在鑒賞中比較分析其特色和浪漫主義音樂的共同特點。
第二目“20世紀世界的音樂發展”主要介紹了流行音樂的發展和當代世界音樂的發展方向。
1.20世紀現代主義音樂興起。20世紀世界經濟的迅速增長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心理和思維方式,這些推動了音樂的進一步發展,現代主義音樂興起。在衆多的流派中,流行音樂脫穎而出。
2.流行音樂的發展及評價。
第一,流行音樂發展的三個階段。(1)一戰後至二戰前流行音樂的主流是爵士樂(Jazz)。爵士樂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發源于美國南部新奧爾良的一種流行音樂,是美國黑人從非洲帶來的傳統音樂與歐洲音樂長期融合的産物。爵士樂風格多樣、節奏性強,主要樂器是小號。爵士音樂不僅影響了其他流行音樂的形式,也影響了嚴肅音樂的創作。(2)二戰後的流行音樂中有搖滾樂、藍調和新的爵士樂“比博普”。其中搖滾樂(Rock&Roll)成爲主流,原因有二:一是二戰後音樂中電子技術的發展;二是新時代大衆心理和思維方式的變化,尤其是青少年對突破傳統的渴望。搖滾樂源于美國,是黑人音樂的節奏與白人鄉村音樂和西部音樂的有機結合。搖滾樂強烈的節奏、以愛情爲主題且簡單直白的歌詞以及演奏者身背吉他邊歌邊舞的演唱形式、奇特的裝扮強烈地吸引著戰後的新一代青年。搖滾樂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貓王”普萊斯利。英國的“甲殼蟲”搖滾樂隊也是風格獨特的搖滾樂代表。他們的演奏對以後的搖滾文化産生了巨大影響。當時人們對搖滾樂的評價不一。【學思之窗】提供了不同的說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3)70年代以後,音樂風格更加多樣,表現在具有即興性、強調借助和運用電子手段、注重話筒的操縱技術、商業化傾向日趨明顯。流行音樂的發展日益走向繁榮。
流行音樂起源于歐洲。他包括所有民間音樂種類,發展風格也不受局限性,它是隨著當時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産生變化的。
19世紀隨著歐美國家工業文明的興起,大批農業人口進入城市,構成早期的産業工人,城市人口結構發生了變化。産生于勞工階、中下層市民中的新興文化形式,就是早期的流行音樂。在當時,反映懷念故鄉,眷念鄉村生活的音樂題材,正好表達了那些遠離家鄉、親人來到陌生環境求生存人們的心裏狀態和純樸的思想感情。
早期流行音樂來自于黑人音樂。他們以口傳心授及與白人之間的私人交往,逐漸形成了一種特有的音樂形式,這就是當時的流行音樂。
不管是黑人靈歌、靈魂音樂、節奏藍調又“節奏布魯斯”〔就是我們所說的R&B〕、搖滾音樂,甚至是爵士樂本身,它們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由非洲傳來的黑人音樂
布魯斯(又譯勃魯斯、藍調)是一種基于五聲音階的聲樂和樂器音樂,它的另一個特點是其特殊的和聲。布魯斯起源于過去美國黑人奴隸的聖歌、贊美歌、勞動歌曲、叫喊和頌歌。布魯斯中使用的“藍調之音”和啓應的演唱方式都顯示了它的西非來源。布魯斯對後來美國和西方流行音樂有非常大的影響,拉格泰姆、爵士樂、大樂隊、節奏布魯斯、搖滾樂、鄉村音樂和普通的流行歌曲,甚至現代的古典音樂中都含有布魯斯的因素或者是從布魯斯發展出來的。[1]在詩歌裏這個詞常被用來描寫憂郁情緒。
布魯斯(英語:Blues,藍色、藍色的)一詞是與“藍色魔鬼”(Blue devils)一致的意思,意思是情緒低調、憂傷、憂郁。早在1798年喬治?科曼就寫過一部名爲《藍色魔鬼,一幕滑稽戲》的滑稽戲。19世紀裏這個詞被用來表示震顫譫妄和警察。在美國黑人音樂中這個詞的應用可能更老。1912年孟菲斯威廉?克裏斯托弗?漢迪的《孟菲斯布魯斯》是這個詞在音樂中最早的書面紀錄。
Hip-Hop :
Hip-Hop的根源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美國整體的經濟狀況改善,一貫被歧視的黑人終于初步獲取了自己的社會地位,建立了屬于自己的社區.但是對黑人來說歧視依舊存在,貧窮依然深深地壓迫著他們,他們要想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況,必須利用天賦的本錢.黑人有兩大天賦:一是運動,二是音樂.從爵士樂到搖滾,如今是RAP.一個黑人最容易出人頭地的方法就是打籃球,否則就是搞音樂.而Hip-Hop的定義也是由五個部分構成的,它們分別是:音樂,舞蹈,塗鴉,刺青和衣著.它們的出現並不是一天的事情,而是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漸漸成型,並確立門派的.
70年代Hip-Hop開始發展之時,被分爲1. D.J 2. M.C 3. Dancer 4. Graf 四大部份。 在我們提到Hip-Hop的曆史之前,大家要知道這四大部份是Hip-Hop文化裏所不可或缺的,而其中和音樂最有密切關系的便是D.J和M.C。D.J和M.C是一起工作的搭擋,一位好的D.J用兩臺唱機再加上兩張Beat唱片,就可以玩出一些簡單的音樂節奏,而在這時候會有兩種人立即産生一些反應,一個就是M.C,再來就是Dancer了。M.C的嘴巴開始念出他所想到的Rap,內容多爲不滿情緒的抒發或談及一些日常生活的瑣事。而Dancer則開始用身體來表達出他想說的舞。再來就不用說了,就是要解釋Graffti,我想如果你有學習畫畫的話,一定非常想要讓過往的路人欣賞到自己的作品,對吧? Graffti Art ( 亦即使用噴漆在街頭的牆上或火車的車廂.....等地方作畫 ) 就是屬于此種心態的表現。
Hip-Hop
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創于紐約的窮困工薪階級的黑人民族中。它彙集了非洲音樂、美洲音樂和藝術文化。Hip-Hop是一種由多種元素構成的街頭文化的總稱,它包括音樂、舞蹈、說唱、DJ技術、服飾、塗鴉等。在創始之初,Hip-Hop文化由四大元素組成:DJ、MC、StreetDance、Graffiti。這一時期的Hip-Hop稱之爲Old School Hip-Hop。
當Hip-Hop在90年代大紅大紫之時,許多不同的風格在New School年代萌生出來。Hip-Hop不僅是城市黑人貧民窟中産生的音樂,更成爲代表城市黑人貧民的呼聲。說唱音樂家們開始描述他們或他們身邊人們的艱辛生活。
“Hip-Hop”這個詞是一個新興的音樂流派的類別,它自出現到發展至今,已經不僅僅代表了單一的音樂類別,Hip-Hop在2000年的世紀之交,已經發展成爲一種新興生活方式的代名詞,其中包括:音樂、服裝和行爲方式等。屬稱街頭文化!在整個Hip-Hop的文化中,服裝要算是最出彩的一部分了。典型的著裝包括:寬大的印有誇張Logo的T恤,同樣寬大拖遝的板褲或者是側開拉鏈的運動褲、籃球鞋或板仔鞋、高爾夫球帽或者是棒球網帽、各國風格的包頭巾、頭發染燙成各異或編成小辮子。而相應的配飾則有:紋身、銀質耳環或者是鼻環、墨鏡、MD隨身聽或者是MP3、滑板、背包等。這些零星的服裝湊在一起,就組成了在美國風靡了整整20年的Hip-Hop時尚。Hip-Hop是街頭的文化,是一種生活態度。他與同是街頭文化的滑板、小輪車等極限運動有著親密的關系。
Hip-Hop一族具有共同的行爲方式,即使互不相識,你也能從他的外表准確地判斷。Hip-Hop已經有二十歲了!從八十年代初到公元二千年,從Old school到New school,從沒有人喜歡刮唱片到人人爲街頭音樂而瘋狂,這一種文化帶給這個世界的沖擊,超出了人們的想象。二十年來,Hip-Hop文化在美國植下了根,成功的結合了娛樂、商業、音樂甚至政治。它是一個獨立而有色彩的團體意識,它是堅固而難以取代的文化形式,它不只是我們常常說的“黑人音樂”,也不是只帶著手勢口裏喊著“Check it out”,更不只是流行歌手主打樂風奏藍調。Hip-Hop文化就是Hip-Hop文化,它有著人一樣的性格情緒長像。 簡單地說,Hip-Hop有四個重要的成份。
B-BOY
其實B-Boy(Breaking Poping Locking)的開始早在1983年就已經有了。在那時候,我們稱之爲“霹靂舞”。但,這種于國外的文化,目前在國內還只能稱作爲一種“流行”無法融入真正的生活,所以迄今仍無法將之延續下去,而且當時信息有限,能真正了解此文化的人並不多,正因爲如此,對于這種文無法完善地教授給下一代,所以到了1987年Breaking,就形成了一種沒落的狀態甚至淪爲一種過時的流行話題。“霹靂舞”在國外理所當然是種文化,但到了國內卻沒幾年就變成了曆史。
雖然Breaking停擺了一段時間,但是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初卻出現了許多新的舞蹈團體(此時Old School已漸漸形成New School)。其實國內在這個階段的舞蹈類型還沒有分得很清楚,玩地板Breaking的人變少,而是以Locking、Poping爲主,這時信息的來源是日本。在九十年代中的時候New School興旺,Oldschool也大有人在,但真正能持續下去的人並不多,在此時期存在的幾乎都是老面孔。到了九十年代末期,“街舞”的風潮興盛,才有再度引起了媒體的注意。
街舞屬于勁舞,動感十足,動作幅度大,要求舞者體質好。像單手倒立、前滾翻、大風車轉、背旋等動作,屬于難度系數高的表演,街舞少年必須保持足夠的體力支撐,以及擁有堅強的意志和勇氣。
Graffiti
我們經常在黑人電影中常看見車站地鐵甚至火車廂外被畫上一些奇形怪狀的字,那就是噴畫與塗鴉。這些色彩鮮明的圖案,代表了畫家對于自己的立場或是對社會的看法、現象等等。然而利用噴漆瓶並不簡單嗎,真正的噴畫家是把噴漆瓶當作畫筆,在原本不可能出現畫作的牆上、地上等地方作畫。出名的噴畫家更可以跟服裝結合,掀起服飾流行風氣。依照風格、字體及色調的不同,世界各地的噴畫家,各自設立自己的文化及天地,正符合了Hip-Hop獨一無二且無法模仿的精神。
塗鴉少年以噴漆作畫于牆上,用以表達其所想宣告的意念、想法或是幫派用以劃分地盤;從60年代末發源至今,漸漸成爲一種街頭藝術。
塗鴉少年之間相互進行塗鴉競賽,比誰的作品多,誰的名頭響。他們在所有可能的公共場所將自己的名字或筆名“塗”在顯眼的位置,以此表達對成人權威的蔑視。他們手持裝滿顔料的噴槍同警察捉迷藏,這些顔料常常是偷來的。
他們在市區的牆上塗抹帶有神秘色彩的句子,粗魯的骷髏狀的人像、帶有原始面具色彩的面孔、以及孩子遊戲中含有猥褻意味的姿勢。塗鴉作品是可視的說唱樂和爵士樂,是對視覺藝術的原創性貢獻。作爲大衆主義觀念的擴展,塗鴉藝術家大量生産了素描、印刷品、油畫、雕塑、壁畫、T恤、鈕扣和旗幟。
2001年,時尚設計師們不約而同地向Hip-Hop流行文化取經,從衣服、裙、高跟鞋以及手袋上,都能找到黑白或七彩的塗鴉風格作品。
DJ
DJ在Hip-Hop領域裏,無庸置疑占了極重要的角色。因爲不管是B-Boy或者是MC,都需要DJ來輔助,否則等于是瞎子一樣。
在美國1967年時,有位從牙買加金斯頓移民到美國紐約布朗士區的傳人物,叫做Kool Herl,當時是他最早把兩個唱盤(turntable)及混音器(mixer)擺在一起,及獨創“刮唱片”(scratch)的動作。所以當時吸引了很多的人在街頭欣賞他表演。然而他在一次的酒吧鬥毆中不幸失去雙手,被譽爲“The founding Father of Hip Hop”的Herl不得不停止表演並退出了樂壇。隨後,更多DJ紛紛成名,如:Afrika Bambaataa、Grand Master Flash等人,他們把自己的DJ想法及先進的技巧,融入音樂制作,産生了當時紅遍街頭巷尾的舞曲,如:Plant Rock、The Message……等。
所以DJ發展至今,已並非是純粹做些mixing或scratch的技巧而已。在在這幾年的趨勢中,DJ已跨越到音樂制作領域,不少還親自擔綱制作人,如樂隊Pete Rock & C.L. Smooth,Pete Rock即是該樂團的DJ兼制作人,樂隊Gangstarr的DJ Premier也是如此。國內DJ的角色尚未被重視,是因爲國內樂界認爲DJ並無正規的音樂素養,所以做出的作品也是上不了臺面的;但無論如何,DJ本身的想法及先進的技巧,是值得餓肚子也要繼續的“信仰”。
在一般人的印象當中,常見“DJ”常常會把手放在唱盤(turntable)上的黑膠唱片(LP)來回刷動,另一只手在混音器(mixer)上的CROSS FADER(控制左右唱盤的聲音)反複不停地切換。其實這種動作正確名稱叫做“Scratch”。Scratch是一種在節奏中或一首歌曲裏做類似唱歌般的組合,然後增加其變化性。然而不只是單單有“scratch”而已,還有一種用2張一樣或是不一樣的唱片,也是在一定的節奏上,去做變化,而這個技巧稱爲“Battle”。這兩種技巧都是“Hip-Hop DJ”比較常使用的方式,然而在“scratch”和“battle”裏,沒有一定的規範,每一位DJ都有自己的特色(free style)。其實,它們在國外已經風行20余年,自成爲一種特殊的文化了,而且還有舉辦一些大大小小的比賽,其中就有極具公信力的比賽,叫做“DMC”。它源自于八十年代初,當時是由一群熱愛音樂的DJ俱樂部(類似行會的組織)名叫“D.M.C”(DJ Mix Club)。一直到現在,D.M.C在世界各地(美、英、加、澳洲、日本、香港等等)幾乎都有舉辦比賽。然後再由每個地區的冠軍,一起比賽爭取世界冠軍(類似奧林匹克的比賽模式)。在比賽裏每個DJ一直都把自己最好、最新的技巧,在比賽中展現在來。在D.M.C裏也造就了不少知名的DJ,像“Mixmaster Mike”、“Q-Bear”和香港的“DJ Tommy”等等。目前在國內這種類型的DJ一直以來都是存在的,只是他們發展的空間太小了,參與的人相對也就越來越少了。所以不管是哪一種類型的DJ,沒有一個群體的支持,他們是不可能發展下去,最後形成一種新文化的。
MC
MC就是最能帶動氣氛的那個人,但這不一定是黑人。“MC”的原義Micphone Controller,也就是“控制麥克風”的人。所以有許多的人饒舌歌手都會給自己的藝名前面加個“MC”什麽什麽的,比如前幾年很出名的MC Hammer。經過多年的傳承,現在的MC需要具備多方面的能力,比如要能帶動氣氛,能主持、能RAP、能即興饒舌(free style)。他不只是表演者,也兼俱了Hip-Hop文化的訊息傳達者的功能,所以從他的表演內容和形式尚可分不同域及派別的表演型態,例如東岸、西岸、非主流等。當然,一個具有鮮明個人色彩的MC,更能進一步的帶動口頭禪、音樂以及服裝的流行,這點也可以由那麽多的黑人歌手代言服飾品牌窺見一二。在國內,當MC是很不容易的,因爲國內尚沒有那麽多的制作人支持這種表演類型,頂多在PARTY上看見表演會覺得新鮮,但是以目前情歌滿天飛的情形看來,要發動RAP的市場比較難。從R&B著手會容易得多。但是目前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一些旋律及唱功的MC,在國內少之又少。其實,大部份的MC還是希望大家能以“玩”的角度出發,才是黑人音樂真正的元素。唯有充滿喜感、快樂。才能在目前“情歌至上”的音樂市場中,求得發揮的空間。
R&B
R&B的全名是Rhythm & Blues,一般譯作"節奏怨曲"。廣義上,R&B可視爲“黑人的流行音樂”,它源於黑人的Blues音樂,是現今西行流行來和搖滾來的基礎,Billboard雜志曾介定R&B爲所有黑人音樂,除了Jazz和Blues之外,都可列作R&B,可見R&B的範圍是多麽的廣泛。近年黑人音樂圈大爲盛行的Hip-Hop和RAP都源於 R&B,並且同時保存著不少R&B成分。
RAP
說唱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黑人音樂根源中吟詠的段落中,到了70年代說唱樂正式確立了自己的風格,其中最主要的功勞要歸根于當時流行的迪斯科舞廳中的DJ們,他們將黑人當時正在風行的FUNK節奏混入流行的迪斯科節奏中,並且在唱片機上反複重複同一張的唱片的內容,做自己的LOOPS,隨著那些在現在廣爲人知和DJ們普遍應用的“打碟”法出現,說唱開始被街頭黑人文化所流傳,並且衍生出相當豐富的分支,諸如西海岸說唱樂(West Coast Rap)、南部說唱樂(Southern Rap)、流行說唱樂(Pop Rap)、老派說唱樂(Old Schold)、中西部說唱樂(Midwest Rap)、拉丁說唱(Latin Rap)、硬核說唱(Hardcore Rap)、黑幫說唱(Gangsta Rap)、外來說唱樂(Foreign Rap)、東海岸說唱樂(East Coast Rap)、過渡說唱樂(Crossover Rap)、喜劇說唱樂(Comedy Rap)、基督教說唱(Christian Rap)、另類說唱樂(Alternative Rap)等等,我們現在所謂的Hip-Hop正是由這些流派綜合了當今流行元素而誕生的新詞彙。盡管早在90年代初期就有人認爲這種絮絮叨叨,滿是髒話粗口,叛逆詞語的音樂會很快消失,而事實上,在90年代末,隨著一批新進的說唱樂手和以白人爲主的說唱搖滾的風行,曾經被黑人抛棄的音樂又重新回到了流行音樂的前端,至少在新世紀的現在,這個風潮還不會消退 RAP是美國黑人音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街頭文化的主要基調,是世界流行音樂中的一塊“黑色巧克力”。
鄉村音樂
這個名字是20世紀20年代在美國出現的,它的源流很廣。那時歌曲的內容,除了表現勞動生活之外,厭惡孤寂的流浪生活,向往溫暖、安寧的家園,歌唱甜蜜的愛情以及失戀的痛苦等都有。
在唱法上,起先多用民間本嗓演唱,形式多爲獨唱或小合唱,用吉他、班卓琴、口琴、小提琴伴奏。
鄉村音樂的曲調,一般都很流暢、動聽,曲式結構也比較簡單。多爲歌謠體、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
在服飾上也比較隨意,即使是參加大賽及音樂廳重要場合演出,也不必穿演出服,牛仔褲、休閑裝、皮草帽、旅遊鞋都可以。
1925年,美國田納西州納西維爾建立了一家廣播電臺。他們開辦了一個"往昔的歌劇--老鄉音"的專欄節目。邀請了一位名叫傑米?湯普森的81歲的民間歌手演唱,節目受到聽衆們的熱烈歡迎。從此,人們統稱這種音樂爲"鄉村音樂"。鄉村音樂成爲美國勞動人民最喜愛的音樂形式之一。在美國,"藍領"指的是下層人,故這種音樂又稱"藍領音樂"。
納西維爾電臺自開辦"往昔的歌劇--老鄉音"節目之後,延續數十年,成爲該臺傳統名牌節目。而納西維爾市也被公認爲"美國鄉村音樂的白宮",所有鄉村歌手都視之爲"鄉村音樂的聖地"。
五十年代,鄉村音樂來到大的城市,受其它樂隊的影響,加進了鋼琴及其它樂器和電聲擴音,那時人們對這種音樂叫"納什維爾"。由美國國家錄音藝術學院舉辦的"格萊美獎"是其中最高獎項。
鄉村音樂的兩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弦樂伴奏(通常是吉他或是電吉他,還常常加上一把夏威夷吉他和小提琴)及歌手的聲音。鄉村音樂抛開了在流行樂中用得很廣的“電子”聲(效果器)。最重要的是,歌手的嗓音是鄉村音樂的標志(民間本嗓),鄉村音樂的歌手幾乎總有美國南部的口音,至少會有鄉村地區的口音。
然而,與音樂本身同樣重要的是音樂所包含的內容,而在這一點上,鄉村音樂與流行樂、搖滾、說唱樂以及其他流派非常不一樣。鄉村音樂後一般有八大主題:一、愛情;二、失戀;三、牛仔幽默;四、找樂;五、鄉村生活方式;六、地區的驕傲;七、家庭;八、上帝與國家。前兩個主題絕不是鄉村音樂所獨有的,但是後六大主題則把鄉村音樂與其他的美國流行音樂流派區分開來。簡而言之,鄉村的人們有他們自己的幽默感;喜歡牛仔風格的瘋玩;以一種與城市人很不同的方式生活;以自己所在的鄉鎮、州、地區爲榮;極爲重視家庭;不羞于表達宗教情感與愛國情感。這些主題使鄉村音樂有別于諸如小甜甜與N-Sync的音樂。
鄉村音樂所包含的內容往往最吸引美國南部與西部鄉村的白人。作爲群體,鄉村音樂的聽衆往往是農民和藍領,他們通常比美國平均水平窮點兒,在政治與社會問題上也更保守一點。
http://baike.baidu.com/view/7752.html?tp=0_11
五十二集電視系列片《中國百年音樂史話》分集提綱
第一章清末民初的中國音樂:戲曲改良與民族器樂(以梅蘭芳為代表的京劇改良)/學堂樂歌的誕生與發展(代表驪歌)
第二章新音樂文化:蕭友梅/趙元任/黎錦暉/劉天華
第三章工農革命音樂:工農運動歌曲/瞿秋白/根據地的音樂/紅軍歌曲
第四章三十年代的音樂:城市群眾的歌詠/歌星誕生(周璇,白光)/電影歌曲創作(漁光曲,四季歌,天涯歌女)/民族音樂人才的崛起
第五章左翼音樂運動:聶耳/救亡歌詠運動/呂驥/麥新與任光.
第六章抗戰音樂:賀綠汀/冼星海/抗日歌曲/江文也
第七章延安之歌:陝北民歌(東方紅,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信天遊)/民歌改編(咱們的領袖毛澤東,繡金匾)/大生產之歌與秧歌劇(南泥灣,兄妹開荒,延安頌)/新戲曲作品與歌劇
第八章解放戰爭音樂:軍人之歌/百姓支前歌曲/電影音樂/迎接新中國作品
第九章建國初期音樂:祖國頌歌(唱支山歌給黨聽,翻身農奴把歌唱) /抗美援朝音樂(志願軍之歌)/建設之歌(咱們工人有力量,我們走在大路上)/民歌的流傳(十送紅軍,青春舞曲,採紅菱,鳳陽花鼓,康定情歌,半個月亮爬上來,花兒與少年,太陽出來喜洋洋,掀起你的蓋頭來,龍船調,回娘家,採檳榔,繡荷包)
第十章五十年代的音樂:革命歌曲/電影歌曲/ 馬思聰/梁祝
第十一章六十年代音樂:和平之歌(讓我們蕩起雙槳,學習雷鋒好榜樣,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克拉瑪依之歌,烏蘇里船歌)/電影歌曲(英雄讚歌,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洪湖水浪打浪,人說山西好風光,珊瑚頌)/革命歌曲(南飛的大雁,抬頭望見北斗星,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瀏陽河)/中國歌劇(劉三姐,紅珊瑚,江姐,洪湖赤衛隊)
第十二章七十年代音樂:紅色經典作品(紅燈記,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沙家浜)/軍旅歌曲(打靶歸來,真是樂死人,老房東查舖)/祖國頌歌(北京頌歌,我愛這藍色的海洋,紅星照我去戰鬥,滿懷深情望北京,祝酒歌)/改革開放序曲
第十三章走向世界:中國歌唱家(戴玉強、迪里拜爾)/流傳世界的中國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 /名震四海的中國演奏家走遍世界的中國音樂人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rkdJVUDK0xUwLAh-zgjn0QV-Uo4L4M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