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08 08:28:43阿楨

少數決:邏輯邪44/66

    少數決:邏輯邪44/66

民主不是多數決嗎
台灣怎會變少數決

呆歹灣人理盲又濫情之故
呆到不知民主多數決原則
少數黨執政時不甩立法院
歹到少數不願服從多數
少數黨在野時癱瘓立院
更呆歹的是,霉體銘手酩嘴冥眾和邪者磚家叫獸,還會以各種歪理合理化少數暴力!

沒法度啦!民主先天就不良(人性明明是非理性,西方民主先知卻預設「人是理性動物」,再幻想出民主理性政治之理想、來自欺欺人,難怪現實政治是民粹),呆丸後天更失調(「政經失調癥瘊群之症狀雖多,但結果都是「民粹亡台」!)不信,瞧瞧屎上最無情無義的阿楨屍哲,如何依理性專業事實戲(謔評)論「少數決之謬」:

  1.民主並不確保多數意見占優勢,最不合理又不願改的是民主典範一一美國總統的各州大選區贏者全拿的選舉人團制,結果造成全美總得票數過半反而落選之荒謬情事!
  2. 採中選區或大選區多席次之選舉,持極端政見者(如台獨等民粹)只要能得到當選票數就能當選,但其政見只有少數人支持。
  3.獲多數票當選者並不一是多數民意,原因是落選的支持者不積極投票(如呆灣之藍偽君子),故稍許選票之差的當選不能充分反應多數民意.。
  4.即使大多數意見支持者也未必是民主政治,如德國納粹法西斯政權(納粹只是納民粹之大全,本質上與民主之民粹無異!)。
  5.多數當選不一定表示多數支持其政策,原因是選民投票原因複雜,只有少數與這些政策有利害關係者才會熱心政治。選民上述的不合政治理性情事,如從經濟理性角度切入則有另番詮釋,Buchanun等的公正選擇理論、類似Olson的團體理論,認為政治人下的選民和政客均依經濟人的理性行事──追求个人的最大利益──故量大的選民在缺乏明確的利益動機下不願投票(如呆灣之藍偽君子),其他政客精英及選民(如歹灣之綠真小人)便能汲汲於政治利益。
  多數決之迷思如同民主政治其他迷思一樣,民主體制內的精英、教育、大眾傳播基於對民主意識形態之信仰,均不願廣為反思,相反,還狂熱地在世界各地橫行一波又一波所謂的民主普世價值。

阿楨 2020-06-18 07:44:46

北大教授張頤武:西方大規模示威中,Z世代的複雜角色 2020-06-18 環球時報

最近,不少西方媒體關注到在這次由美國黑人喬治•佛洛德之死所激發的西方國家持續示威中,“Z世代”所發揮的影響力。所謂“Z世代”,也類似中國常說的“95後”,他們有幾個特點相當重要:
  第一,他們是“網生代”,對基於移動互聯網的手機文化熟悉並善於運用,在此基礎上形成其文化。而這種文化常常是“部落化”的。
  第二,出生在西方經濟發展較為順暢的“冷戰後”階段,是在相對普遍富裕時代成長的,也更重視自我的感受和體驗。
  第三,工作生活更重視所謂的“靈活性”和個性,做各種選擇都會更注重自我的滿足。
近些年來,西方貧富差距加大,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在疫情下的停止或靜止,讓他們在生活上最先受到影響和損害。
  年輕人對於社會不公的感受,更容易形成更激進社會行為。而Z世代的“網生代”特性,使得他們更傾向於通過社交媒體來獲得資訊,由於遮罩和消除了和不同看法的人相互討論,也更容易形成“極化”的形態。
  很多網路上的社交媒體其實是高度“部落化”的,和所謂的“外人”,包括家中長輩等都沒有相容性。
  同時,這些行動由於其具有青少年的衝動性特點,而缺少自製力,更容易出現暴力和逾越界限的活動。年輕人的精力旺盛,在社會停擺的狀態下他們也沒有其他的更多事情。這更能夠令他們延續其街頭行動。
  這些年輕人觀念也相對簡單,由於其激進,往往會做非此即彼的二元選擇。他們有難言的憤怒和不滿,但沒有更明確的目標和具體的策略。他們往往有即興的、發洩式的表現,最終會形成什麼樣的發展卻極不清晰。

D’Artagnan 2014-07-11 13:10:13

暴力少數凌駕沉默多數....(嘆)

版主回應
    冥意:邏輯邪45/66

果然是屎上最無情無義的屍哲
連「民」意也能歪成「冥」意

「民」本「冥」!不信,瞧瞧屎上最無情無義的阿楨屍哲,如何依理性專業事實戲(謔評)論「民意之謬」:

  1.民意複雜造成政府未必依民意行事:一、正反意見激烈對立,中立者少,造成分裂甚至內戰,如美國南北戰爭。二、大多數人中立,又欠激烈的少數,則政府無民意可依,但少數激烈的話將迫使政府依少數民意行事。如少數執政或在野時的民進黨在統獨、兩岸、核四、社福、正義等議題上便如此。
  2.即使如英美民主高度發達、知識水準高、大眾傳播發達的國家,選民大多未依理性參政。而是利害關係優先,不然就被意見領袖抓著深層意識所操控。比如美國民眾對大陸的評價,在六四之前基於改革開放、抗蘇、市場誘因等而高度評價,之後一再滑落,至1995年中柯林頓政府在諸多因素下食言而允許李登輝訪美後,達到低點。同樣的李登輝抓著台灣的情結、悲哀、出頭天等深層意識,在意見領袖和媒體操控下,將兩岸對立升至頂點(繼任者陳水扁更會操弄由上而下的民粹,馬英九則受困於由下而上的民粹)。之後的政客當然又會隨著利益,時而傾中共時而傾台灣。
  3.民主政治下大多數人為利害或其他因素,意見往往前後矛盾、言行不一,甚至無法反映民意。
  4.在現代科技、大眾傳播、壓力團體、和政黨運作下,大眾的個人意見很少受重視,更遑論理性地反映民意或平衡報導,這由台灣無論解嚴前或後的媒體尤其李政權陳政權透過軟硬方式控制的媒體均可充分看出。在網路運作下又相反,鄉民屌絲憤青糞青噴子的冥意反變民意!
  5.民意調查存在著調查方式影響其正確性、只能調查出簡單化的問題而無法做複雜的思辯、以調查結果影響民意、社會不夠開放不易調查出民意。以上均嚴重地出現在解嚴後的台灣,尤其前述台灣深層意識而非理性下民意所造成的【民調魔數:邏輯邪6】。
  6.民意在個人價值與社會選擇間相互矛盾。依Arrow在《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的論證。民意須合聯結性(aPb意指a價值優於b)和遞移性(aPb,bPc,則aPc),但投票時卻不如此。設甲乙丙三選民,有abc三個選擇。甲的選擇是aPbPc,乙的選擇是bPcPa,丙的選擇是cPaPb,結果造成aPbPcPa,形成了民意循環,違背遞移性。依統計學計算,三個選民投票矛盾的機率是5.6%,機率隨選民增加而增。
  7.精英的民意。精英理論認為「一切社會均存在著兩個階級: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Mosca的看法),只不過民主政治的統治精英是開放型的(Lasswell的看法),但這些精英不但不會公開他們的權力意圖,「相反的,他們充當一切被壓迫者的領袖,宣稱他們所追求的不是自己的私利,而是許多人的利益」(Pareto的看法)。其實政策的制定是由少數有權者決定,即使是反精英之民粹!
  8.沈默的螺旋。以上種種因素造成了「有力少數、沈默多數」現象,多數人的意見在緘默中無法形成多數民意,少數強者的意見在螺旋中反而上升成為多數民意。解嚴後,「台灣優先至上」的民意便是在台灣及李登輝情結的支配下迅速地成為螺旋主流,之前占優勢的中國意識民意則被吞噬。李陳在兩岸間獨台、戒急用忍、二國論、一邊一國等政策形成過程中民意沈默螺旋之現像並非個案(馬英九時由下而上的民粹也造成民意的沈默螺旋),其實沈默螺旋理論原創者Noumann的靈感和論据便是來自60年代西德有關德國政策從一个德國、封鎖東德轉變成二個德國及東進東德之背景。
2014-07-11 17: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