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電影:名導演77
經典紅色電影
經典紅色電影是指在1942年毛澤東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之後,產生的大量反映時代、對人民群眾有重要影響的一批小說、戲劇、電影等作品。
紅色電影的歷史
2004年4月9日,國家廣電總局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廣播電視局(廳)、中央電視台、中國教育電視台、解放軍總政藝術局、中直有關單位發出《關於認真對待紅色經典改編電視劇有關問題的通知》。這是國家機關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紅色經典”這一概念。
經典紅色電影發展觀照
新中國成立後,電影藝術發展經歷了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中國紅色經典電影逐步形成發展,並確立其特有規範的一個時期,十七年指的就是1949一1966這一特定時期。客觀地說,當時的社會背景存在紅色經典生成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時世造英雄,在那一段風雨飄搖的崢嶸歲月,中國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兒女及其他們的英雄事蹟。文藝必然要反映時代,書寫歷史,所以,即使沒有文藝從屬於政治的國家調控系統對文藝生產的約束,類似於“紅色經典”的作品也一定會出現的。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有:《地道戰》《小兵張嘎》《上甘嶺》《閃閃的紅星》《青春之歌》《紅色娘子軍》《小花》《南征北戰》《大決戰》《開國大典》等。
經典紅色電影美學特徵
紅色經典總體的美學特徵表現為:濃郁強烈的政治意識,昂揚樂觀的精神氣質,傾向鮮明的視聽語言和通俗平易的敘事風格,其核心是政治與藝術的關係,從總體上講,藝術是圍繞著政治使命展開並服務於政治的,表現出強烈的意識形態屬性和階段情感傾向性。
十大經典紅色電影
1 《上甘嶺》
導演:沙蒙 上映時間:1956年
劇情: 1952年秋,朝鮮戰爭進入最後的關鍵階段。美國侵略者竟在板門店談判休會期間,調動六萬多兵力,在三八線附近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企圖奪取上甘嶺陣地,進而攻占五聖山,用武力獲得他們在談判桌上得不到的東西。堅守上甘嶺陣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與敵人浴血奮戰。
2 《南征北戰》
導演:湯曉丹 成蔭 上映時間:1952年
劇情: 1947年冬,國民黨軍隊空進攻華東解放區,中國人民解放軍為有效殲敵,作戰略後朱撤。對此,部隊與百姓中有好些人思想不通。為保證戰事勝利,高營長和女村長趙玉敏分別向群眾作解釋。敵人誤以為解放軍不敵敗走,集中三十萬人馬,從三面合圍解放軍,解放軍在大沙河阻擊敵人六晝夜。
3 《閃閃的紅星》
導演:李俊 李昂 上映時間:1974年
劇情:急風暴雨的1931年,潘冬子的家鄉——柳溪鎮暫時還處在大土豪胡漢三的統治下。潘冬子挑柴經過胡漢三家門前被正準備倉惶逃命的胡漢三攔住盤問,逼他說出他父親潘行義的下落,並喪心病狂地把潘冬子吊打拷問。這時,紅軍在潘行義的引導下,打進了柳溪,解救了潘冬子。
4 《大決戰》
導演:李俊 楊光遠 上映時間:1991年
劇情:遼沈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遼寧西部和瀋陽、長春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第一個戰役。整個戰役歷時52天,殲敵47.2萬人。自此人民解放軍在數量上也對國民黨軍隊有了優勢,使中國革命形勢發展到一個新的轉折點。
5 《青春之歌》
導演:陳懷皚 崔嵬 上映時間:1959年
劇情: 1931年,出生於大地主家庭的女中學生林道靜,為反抗封建家庭的束縛,隻身逃往北戴河,但社會的冷酷使她徹底絕望。在她投海自殺時,北大學生余永澤碰巧遇到並將她救下。不久,二人組成家庭。但渴望著“獨立生活”、做“自由的人”的林道靜並不滿足於做余永澤的家庭主婦。後來,她認識了共產黨員盧嘉川和江華等人。
6 《開國大典》
導演:李前寬 肖桂雲 上映時間:1989
劇情: 1948年底,毛主席、黨中央在河北省西柏坡村指揮了舉世聞名的"三大戰役"。除夕夜,解放了的西柏坡,鄉親們在歡慶胜利。毛主席、朱德、劉少奇等領導人來到鄉親們中間。此時的蔣介石官邸也舉行聖誕夜宴會,國民黨要員們木然地聽著張群宣讀蔣介石的《新年文告》。
7 《紅色娘子軍》
劇情:海南貧家女吳瓊花(祝希娟)被殘暴的惡霸南霸天活活打個半死昏倒在地,幸得裝扮成華僑富商的紅軍幹部洪常青(王心剛)和他手下的及時相救,她才保全性命。傷好後,吳瓊花立志投身革命,如願以償成為一員娘子軍戰士。南霸天的壽辰日,洪常青混在眾人中來到南府向他賀壽。
8 《小兵張嘎》
導演:崔嵬 上映時間:1963年
劇情:抗日戰爭時期的河北白洋淀,調皮莽撞的少年張嘎(安吉斯)目睹奶奶為掩護八路軍逃跑被日寇殺害後,隻身來到縣城要找到游擊隊排長羅金寶(張瑩),好讓他幫忙為奶奶報仇,哪想真遇見羅金寶時,他將對方當作了漢奸,鬧了笑話。誤會解除後,張嘎夢想成為一名小八路,並想擁有一把槍。
9 《小花》
導演:黃健中 上映時間:1979年
劇情: 1930年,桐柏山區 的一個夜晚,剛剛出生不久的趙小花,因家境貧窮無力撫養被賣了出去。與此同時,因革命暴動失敗,革命者董向坤和妻子週醫生被迫轉移,伐木工人何向東將他失散的女兒董紅果送到趙小花家中寄養。為使她免遭敵人毒手,董紅果從此成了趙永生的妹妹--趙小花。
10 《地道戰》
導演:任旭東 上映時間:1965年
劇情: 1942年的中國冀中平原上,高家莊英勇的男女民兵,從四面八方齊集村口,準備戰鬥。為了與日軍展開鬥爭,冀中根據地人民展開了群眾性挖地道的高潮,民兵隊長高傳寶被這巧妙的洞口深深吸引。各村民兵利用野外地道圍困敵人,打死民兵敗類湯丙會,活捉日寇山田,勝利的鐘聲響遍冀中平原。
http://www.cztv.com/s/2011/redmovies/
紅色電影
紅色電影是指紅色題材的電影。“紅色電影”中的“紅色”是指流貫在作品血脈中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義的思想風貌。中國共產黨成立90週年之際,寬城電影公司策劃了包括50部影片的“紅色電影”專題放映活動。
基本概述
經典的紅色電影是指在1942年毛澤東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之後,產生的大量反映時代、對人民群眾有重要影響的一批小說、戲劇、電影等作品。和以往板起面孔的人物形象相比,現在的紅色電影更有人情味,人物也更顯有血有肉。
經典作品
從上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在中國老百姓還不知道電視機為何物的時候,紅色電影就陸續上映,代表作有《林海雪原》、《烈火金剛》、《紅岩》、《紅色娘子軍》等等。
這些電影作品的主角包括趙丹、於藍(電影《烈火中永生》),謝芳、於洋、秦怡(電影《青春之歌》),祝希娟、王心剛(電影《紅色娘子軍》)、王曉棠(電影《野火春風斗古城》)等等,無一不是當時領盡風騷的帥哥靚女,堪稱那個時代的“偶像”演員。他們的裝扮、髮型無一不是當時的時髦青年追逐模仿的對象。及至20世紀80年代《小花》等紅色題材捧紅的唐國強、陳沖、劉曉慶等亦是當時的偶像級人物。
現代發展
紅色電影曾經是陪伴了一代人走過青春歲月,也曾經是一代人童年時候的重要回憶。它們對於有些人來說是不太能夠理解的歷史,只是父輩口中的傳說。
隨著中國共產黨成立90週年日期臨近,寬城電影公司組織了9個放映隊,策劃出了“紅色電影”專題放映活動,準備把50部愛國主義教育影片免費送下鄉。此次活動中寬城電影公司動用了所有的電影放映設備,用流動舞台車送到全縣農村,覆蓋了全縣18個鄉鎮、205個行政村和具備條件的400多個自然村。目前,“紅色電影”正陸續在全縣各個行政村循環播放,2011年爭取全縣95%的村實現“一月一村放映一場電影”目標。
http://baike.baidu.com/view/5190609.htm
阿楨
長津湖 (電影) 維基百科
《長津湖》是2021年中國韓戰戰爭片,陳凱歌、徐克、林超賢執導,吳京主演。是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禮片,票房超56.95億,登頂中國影史票房榜。 (回應:為何登頂? 各單位常常揪團觀賞看! 看《長津湖》根本是愛國者的責任.)
評價
正面
貓眼評分9.5分,豆瓣評分7.4分。
負面
香港Movie網站2.6分(五分制)。「澳門即映」網站51分(百分制)。美國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為5.0分(十分制)。
「深焦Deep Focus」於微信發表《粗製濫造的主旋律,到底獻給誰看?》,稱刺眼的電腦特效貫穿影片始終,大部分筆墨還是集中在慘烈的戰鬥場面。似乎不需要人物只需要群像,不需要深度只需要廣度。發表當天,因違規而遭刪除;次日,該公眾號因違反相關規定被封禁15日。
網路審查
中國數字時代網站上分享被刪除的影評,主要都是從影片製作質量、歷史還原度和票房是否具有水分等角度對電影提出了質疑。而在知乎上多數負評因不符合規訂遭刪帖,迫使部分網友開啟自我審查發表著勉強合格的個人意見。
言論審查
關於電影的討論也擴展到長津湖戰役的真實歷史,《新京報》原深度報導主編羅昌平因發表質疑抗美援朝戰爭正義性,直言劇中志願軍因不會懷疑上級的命令,被冰凍成冰雕連根本就是「沙雕連」,並在後續發表「看看現在的朝鮮和現在的韓國,所有答案一目了然」。羅隨後遭大量網民檢舉與官媒的炮轟,其微博帳號被禁言,並以違反《英烈法》被警方拘捕。一些維基百科用戶不斷試圖編輯原始條目,以表明中國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引起了其他用戶不同意,批評是企圖破壞條目內容。因為中國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數萬人的生命,並且未能消滅聯合國部隊。
禁止上映
該片原計劃2021年11月18日在馬來西亞上映,但送審電檢局不過關,未能如期上映。馬來西亞部分民眾在評論中迅速表達反對和抵制的意見,批評該片是宣揚共產主義,並將專頁標籤在電影審查委員會(LPF)的官網要求徹查,同時呼籲Alice Neoh等連鎖電影院,要求這類「歪曲歷史」的電影不應在馬播出或上映。馬電監局(FINAS)的舉動被部分馬華裔讚揚,但也有部分親中共的強烈反對和指責。。
相關新聞
2021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達472.58億元,繼續保持全球第一(回應:2019年642.66億)
2022元旦檔票房10.07億,列中國影史元旦檔票房第三(回應:2021元旦檔票房13億。)
圖博館
在這種全新的粉絲文化中的粉絲們,他們非常清楚如何讓自己的愛豆可以有效地提升作為明星的象徵資本。他們在相當主動地參與塑造、建構愛豆的形象。我們千萬不要輕視這種從傳統明星到愛豆的文化躍遷,它已經深度影響到影視領域的生產、傳播和消費。比如,以前的電影觀眾觀看古月那些特型演員扮演的毛澤東等偉人,毫無疑問必須要演得像才能符合他們的觀看預期。而現在由“小鮮肉”們參演的《建軍大業》,和過去的要求相比,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粉絲的愛豆經過粉絲們的長期共同努力,也開始參與到了這個國家的主流話語建構,也開始進入到了這個國家的主流社會,這既是粉絲的愛豆的成功,也是粉絲的集體成功。
正是這種我們不太好理解的、上述文化躍遷完成後的新一代年輕群體的文化價值代入感,開始在改寫著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娛樂消費,電影自然也不會例外,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小鮮肉”們即便確實演得不好也還有市場的深層次原因。粉絲文化的影響,也絕不僅僅局限在文化娛樂領域,也正在向經濟、政治等多重領域持續擴散。這確實很悖論,這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大文化挑戰。
(本文原刊於“i看影視”公眾號2017年7月31日,觀察者網已獲作者授權轉載)
圖博館
“小鮮肉”本身並沒有原罪,他們不過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爭議的焦點在於天價片酬等問題是否是“小鮮肉”所獨有。事實上,對於我國的影視行業而言,天價片酬問題早已經是一個全行業的普遍性問題,不僅僅是90後、95後甚至00後所喜歡的“小鮮肉”,那些大媽們迷戀的“老臘肉”,同樣也都有著令人驚愕不已的天價片酬,而在他們的背後則是當前中國影視行業自身的結構性困局。
“主旋律”在當下的另一個特徵,是在它的傳播過程中,受到了青少年群體的廣泛關注。以前無論是《大決戰》《開國大典》,還是《焦裕祿》《孔繁森》,顯然都屬於成年人世界的話題。然而,現在更多的青少年對“主旋律”卻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中紀委的《永遠在路上》在B站上就受到了極大的歡迎。
眾所周知,支撐“小鮮肉”崛起的主要文化消費群體是90後、95後甚至00後等幾乎完全在互聯網語境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他們也在新世紀第二個10年之後,迅速佔據了電影、電視等領域的消費主體位置,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也正是由於90後、95後甚至00後等一批批年輕人不斷登上社會的舞台,為了照顧和適應他們的文化娛樂消費習慣,影視領域即便是“主旋律”的創作和拍攝、生產和傳播,也同樣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革。
所以,“主旋律”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它的很多特徵還要深入挖掘,越來越多的“小鮮肉”出現在“主旋律”中,是新的粉絲文化消費形態的產物。
當前粉絲文化下的愛豆與傳統明星的一個巨大鴻溝在於:前者建立在當代粉絲文化的土壤之上,這種新的文化經驗不在任何過往的理論闡釋範疇中。比如去年年末,TFBOYS成員相繼慶生之時,他們的慶生視頻竟然被粉絲們集體籌資付費,在紐約時代廣場的巨幕上播放——而那裡正是前幾年官方出資播放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的地方——這足以讓上幾代人都驚掉下巴。
粉絲們的“驚人手筆”,遠不止“承包”紐約時代廣場的大銀幕這一樁。在偶像生日當天包地鐵、包飛機都是近兩年的尋常事。更多粉絲為偶像承擔起了宣傳、公益等活動。王嘉爾的粉絲集體為他購買某知名視頻網站的廣告;鹿晗的粉絲則在《重返20歲》上映期間在影院包場,請養老院的老人免費觀影;黃子韜與經紀公司解約後一度面臨形象危機,其粉絲主動以他的名義向埃博拉疫病區捐款,還籌建了一片公益森林,幫助他重塑形象。
圖博館
孫佳山:《建軍大業》的“小鮮肉”能否走進“主旋律”?
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研究員2017-08-04
在“八一”建軍節臨近之時,千呼萬喚的《建軍大業》如約上映,演員表上一連串閃亮的“小鮮肉”,以及《紅色戀人》導演葉大鷹等人對“小鮮肉”參演主旋律影片的公開質疑,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那麼,這些“小鮮肉”到底能否承擔起演繹那段沉甸甸的革命歷史的重任?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圍繞“小鮮肉”的天價片酬和演技水準等問題的爭議,並不是第一次出現,這背後自然有著多層次的結構性成因。
毋庸置疑,《建軍大業》是主旋律影片,但它和過去一般意義上的“主旋律”已經有了很大不同。從1987年的“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開始,“主旋律”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至今已經30年,它大致分為4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是上世紀90年代前後,以《大決戰》系列、《開國大典》、《渡江戰役》為代表。現在對“主旋律”的主流認識其實還停留在那個階段,認為“主旋律”就是完全由國家出資,拍給國家看的東西。
第二階段則是21世紀初的一批長征題材作品。從那時候起,國家投資開始從主旋律影片中逐漸退場,主旋律影片在投資意義上開始嘗試市場化運作。
第三階段就是《建國大業》、《建黨偉業》這些影片,不僅在資金投入上已經和國家沒有關係,而且在內容製作邏輯上也開始市場化轉向,試圖遵從好萊塢等主流大片的製作邏輯。
第四階段則以《湄公河大案》《人民的名義》為代表,包括《建軍大業》。今天這個階段比之前任何一個階段都要復雜。與過去由國家標明邊界的主旋律作品相比,今天的主旋律作品有了相當的自主性,對於文化邊界的“勘測”也是在商業邏輯摸索的基礎上完成的。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討論《建軍大業》時就不能抽像地講過去的那些大道理。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它的生產、傳播所面臨的具體商業風險和挑戰,並不是我們坐而論道就能夠體會的。比如在《人民的名義》中,“老戲骨”們的片酬都是“內部價”“人情價”。如果按照市場價,這部劇總成本就得接近3個億,並不是其所標榜的中小成本投入。
圖博館
第六章 現代民族國家構架中的「民族本位電影」
第一節 抗戰電影應該是「民族本位」的電影
第二節 「民族本位電影」怎樣實現自身現代轉型
第七章 電影知識分子「被大眾所化」的深層意蘊
第一節 電影及電影知識分子的「原罪」意識
第二節 面向農村是電影「認祖歸宗」的正確方向
第八章 電影界反明星和反技巧的政治文化內涵
第一節 「明星作風」的實質是「美國作風」
第二節 「反技巧」與戰爭政治文化邏輯
第九章 新聞紀錄片的國家政略和戰略屬性
第一節 新聞紀錄片被視作「正宗」的抗戰電影
第二節 新聞紀錄片的「戰爭特性」是什麼
第三節 卡爾曼在中國抗戰電影史上的特殊意義
第十章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與抗戰電影的精神走向
第一節 「蘇聯話語」變為「中國話語」的心路歷程
第二節 對「蘇維埃文化」的體制性激賞和膜拜
第三節 愛森斯坦對中國電影觀念重構的影響
第十一章 贊美蘇聯電影與批判美國電影的文化玄機
第一節 對蘇聯電影及國家體制的審美激賞與向往
第二節 以意識形態視角觀覽和讀解蘇聯電影
第三節 對美國電影及國家體制的嚴厲鞭撻和批判
圖博館
抗戰電影文化論
作者: 張育仁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01
內容簡介
作者張育仁長期從事中國新聞傳播思想史、中國知識分子問題和抗戰文化史的研究;在大量翻檢和潛心研究抗戰文獻的基礎上,深入細致考察和揭示了抗戰電影的政治文化特點和工具理性審美特征;書中對抗戰電影知識分子的政治與藝術價值觀念等精神流變及文化隱情的探尋,特別是對抗戰電影及電影知識分子的原罪意識、「反明星、反技巧」與戰爭政治文化邏輯、蘇聯電影是如何變為中國的「電影聖經」等重大問題的尋究,尤見其學術功力。
作者指出:抗戰電影的政治文化內涵,其構成幽速而復雜,其遺響宏大悠遠而充滿悲劇的蒼涼;它是在現代民族國家意志、民族主義啟蒙救亡思潮、抗戰政略和戰略指向和現代化轉型目標、電影知識分子的烏托邦理想等等綜合發力和驅動下,所產生的工具論政治文化奇跡。全書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各章之間邏輯聯系緊密,論點新穎鮮明,論據翔實典型,論證方法得當。
張育仁,亦名張育人,知名作家、評論家、教授。
目錄
前言 抗戰電影知識分子精神流變的文化史意義
第一章 抗戰電影是國家政略和戰略意志的體現
第一節 服役於民族解放戰爭戰略要求的電影
第二節 抗戰電影宣教活動的政略和戰略意義
第二章 抗戰政略和戰略背景下的抗戰電影理念
第一節 從戰時新聞文化學到戰時電影「國策論」
第二節 「加強國家軍治化」與電影「國策」的關系
第三章 戰時文化統制理念與「電影國營論」的提出
第一節 以蘇聯計划體制為摹本的「電影國營論」
第二節 「魔彈論」觀念支配下的「兩個口號」之爭
第四章 真正的抗戰電影應該是「農村電影」
第一節 「電影下鄉入伍」與「電影國策」戰略指向
第二節 「農村電影」與抗戰文化運動的重心轉移
第五章 電影是民眾教育宣傳最完美的工具
第一節 抗戰電影的神聖使命就是教育
第二節 教育電影是更寬泛和更深刻的國防電影
圖博館
淒美紅河谷
最初看到這電影片斷是丹珠在靜靜的唱那段不用知道故事到底講的是什麼就有的一種悲愴氣氛的歌。像來自大地母親的呼喚,唱著唱著,沒了。那段是預播。只記得那時候還是很小,是不允許到夜深還看電視的。那歌聲成.........
黃河絕戀 (電影) 維基百科
《黃河絕戀》(英語:Lover's Grief over the Yellow River),1999年上映於中國大陸的戰爭片,導演和編劇是馮小寧,主演是寧靜、保羅•克塞、王新軍、李鳴。
劇情
一位美國老人帶著一名女子坐著飛機來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在那裡,看到幾十年前熟悉的地方和這片土地,他眼前浮現那些年前的景象,抗日戰爭期間,美國援助中華民國,攻打大日本帝國,美國飛行員歐文和他的戰友在海面上碰到了大日本帝國海軍軍艦,他的戰友被日軍軍艦擊中犧牲,他為戰友報了仇但是自己的戰機也受損,墜落在長城,撞毀了日軍的一處哨所,他被一個放牛的孩童從懸崖救出來,當他為孩童照相時,孩童被日軍戰機拋下的炸彈炸死,而他也受傷。
歐文醒來之後,看到了八路軍軍人安潔、黑子等,他們打算把歐文護送到軍分區,而歐文把女八路安潔稱呼為「天使」。
歐文覺得八路軍在山溝里鑽來鑽去,不是男子漢大丈夫的所作所為,於是留學一張紙條走大路去軍分區,途中他遭遇到日軍,黑子領導的八路軍為了營救他,犧牲了一名戰友,而歐文也被卡車壓傷自己的一條腿。
千辛萬苦之後,他們到達了一個小山村,日軍剛剛在這裡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婦女被姦殺、嬰兒被磨子碾死、老人被機槍掃射,目睹日軍的殘暴行徑,歐文才知道大日本帝國是多麼可怕。
日軍通知黃河安寨主要他交出美國人歐文,當歐文他們來到黃河渡口的時候,安寨主帶人馬包圍了他們,他把女兒安潔關起來,打算殺害八路軍班長黑子,這時候,安潔拿著手榴彈逼迫安寨主放了八路軍班長黑子、歐文和自己。
安寨主的管家是個投靠大日本帝國的漢奸,他把這些事情告訴了日本人。
班長黑子夜裡來到安寨主家,遊說他以民族大義,安寨主答應護送他們過黃河,但是當他們去黃河的時候,他們被日軍包圍,安寨主因和日軍拚命而犧牲,其管家漢奸則被日軍活埋。
班長黑子的父親也被日軍殺害,班長黑子也犧牲了,安潔中槍之後在黃河裡隨水沖走,歐文帶著黑子的女兒度過了黃河。
圖博館
紅河谷 (中國電影) 維基百科
《紅河谷》是1996年拍攝的中國大陸電影,由寧靜、邵兵等主演,反映了1904年英國侵藏戰爭中江孜戰役等歷史事件。影片結尾處提及並感謝伊恩•弗萊明的哥哥彼得•弗萊明。彼得•弗萊明1961年撰寫了《刺刀指向拉薩》一書。電影在中國獲得獎項包括華表獎、金雞獎和百花獎。1999年在美國上映,與《西藏七年》等西方人主導(楨:宣傳?)拍攝的電影相比,觀眾反應冷淡,學術界也不重視。有評論認為,這部電影偏向於中國政府政策宣傳(楨:?)。
紅河谷 (1997) - 豆瓣电影
劇情簡介
一個漢人男子(邵兵飾)救下了被鄉民準備供奉給雨神的女子(應真飾),兩個人一起流落到了一個藏族部落,開始了他們新的生活。在這裡,他們認識了美麗的藏族公主(寧靜飾)。後來,英國探險隊在雪山遇險,瓊斯(尼克飾)和羅克曼(波爾飾)也被藏民救下,留在西藏修養。在這段時間的相處中,他們跨越了民族和膚色,培養除了深厚的感情。不久,傷養好後,英國人也離開了。
沒想到再一次重逢居然這麼快,而且,是以這麼一種殘酷的方式。
為了各自的信仰和立場,曾經的朋友站在了對立的兩邊,只有巍巍的雪山
紅河谷的影評 • • • • • • ( 全部61 )
離世界級僅差一步
中國電影很少有讓人不看了堵得慌的,這部是例外。十多年前學校集體組織看這個電影時,很有點年少無知的感覺,故事裡誰愛誰當時還看不懂,但是仍然感動得數次落淚;寧靜純真野性的美讓人難以忘懷,直到現在她都.........
介紹一下歷史背景——英國兩次侵藏戰爭
導演是把兩次戰爭的細節寫到一起了,許多細節是江孜保衛戰,但是這戰鬥是在第二次侵藏戰爭。再補充一些歷史細節的處理。影片中英軍使用的重機槍是水冷式馬克沁重機槍。第一代的馬克沁機槍1893年研製成功,史實.........
大地之上紅河之谷
沒有一種文明可以破壞另一種文明,想要互相了解,須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以和善的方式溝通交流。如果採取強硬的手段去取制,勢必引發一場悲劇。雪兒悲憤於封建迷信對鄉民思想上的腐蝕,她的掙扎無力且.........
圖博館
評價
《紫日》獲得的評價以正面為主。趙衛防在《當代電影》評論道:「影片中多層次的人物內心刻畫 ,更深刻地展示出了戰爭對人心靈的摧殘。」並認為「從《紫日》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電影創作者從單純的在『主旋律』和觀賞性之間尋找切合點的 『藝匠』在向一個對戰爭與和平等重大命題有著深刻思考的藝術家逐漸演變」。王偉在《電影評介》評論《紫日》等電影「以獨特的視角更為深入地剖析人性的複雜矛盾,從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入手,揭示豐富的人性內涵。
也有影評者認為,《紫日》缺乏抗戰片應有的感染力,「影片中的回憶破碎了故事的流暢及整體感,使觀眾在充滿隨意性的故事推進中分散了精力」。並得出結論稱該影片「是一部被隨意性、被膚淺的人性觀戕害了的影片」。
獎項
《紫日》在國內國際均獲獎項。包括2001年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觀眾選擇獎,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和中國電影華表獎評委會獎、最佳技術獎。
馮小寧導演的戰爭三部曲2014-10-14
馮小寧是以拍攝戰爭題材聞名的導演,是最早被國家環保總局授予“環境大使”稱號的導演。他的劇組在拍攝時不給外景地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他拍攝的“生命與環境”三部曲,用鏡頭記錄和歌頌自然、呼籲環保、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繼《紅河谷》和《黃河絕戀》之後,《紫太陽》是馮小寧戰爭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據他透露也是最精彩和壯觀的一部。在中國導演中,馮小寧以戰爭題材見長,他善於把握大題材,既能駕馭宏大、激烈的戰爭場面,又能通過細節,細膩地刻畫人物。他經常把人放在殘酷、動盪、生離死別的極致環境中,展現人性中隱秘、真實的一面。
圖博館
紫日-維基百科
《紫日》(英語: Purple Sunset),是一部於2001年4月11日上映的中國電影。由馮小寧執導、編劇和攝影,富大龍、前田知惠、安娜•捷尼拉洛娃(Anna Dzenilalova) 、王學偉主演。《紫日》影名象徵「生命的太陽蒙上了戰爭的陰影而成為紫色」。該部電影是馮小寧「戰爭與和平」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3][4]
劇情
2000年,在中國河北省楊各村,一位手握著娃娃模樣的八音盒的老人,在記者的引導下,開始回憶1945年的二戰。
1945年,二戰即將結束,蘇聯紅軍偶然從日軍屠殺中救下一名中國男子楊玉福。在將楊玉福和傷員一起往後方轉移的途中,軍車誤入日軍軍營,發生了一場激戰。楊玉福、一位蘇聯男兵和一位名叫娜佳的蘇聯女軍醫僥倖逃進了大興安嶺林區。中途他們遇見了在混戰中與大隊失散的日本少女秋葉子。他們讓秋葉子帶路,可是深受日本軍國主義思想毒害的秋葉子卻一心要將他們置於死地。她把他們帶到地雷區,蘇聯男兵在拆地雷的過程中不幸被炸亡。娜佳痛恨秋葉子的行為,讓楊玉福殺了她,楊玉福卻也不忍心殺害眼前這個年少無知的女孩。隨後因為對走出森林的方向問題產生了分歧,三人分道揚鑣。但由於一場森林大火,3人又重新走到了一起。他們在患難之中漸漸產生了友情。然而,就在他們即將獲得新生的時候,他們驚奇地發現一群日本士兵因為日本戰敗而集體自殺,並逼迫遷移中國的日本平民和他們一同死去。秋葉子奔向他們要求他們停下自殺,大喊稱戰爭已經結束了,他們不用去自殺,可以回家了。不料秋葉子卻被日本軍官所殺害。悲忿的楊玉福和娜佳沖向殘餘的日本士兵,為秋葉子報仇雪恨。戰爭結束了,在耀眼的陽光下,日本戰俘的身影一個一個地放下武器。畫外音傳來英文公告: 「在這場非人的戰爭結束後,世界回歸和平。不同種族,不同信仰的白種人、黃種人和黑人能和平地生活在一起,創造嶄新的世界。在那個世界裡,人們將相互尊重彼此的生命和尊嚴,如何野蠻的暴行,和恐怖都會被禁止,任何侵略戰爭,都不會再發生,在那個世界裡,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是朋友」。
戰爭結束後,根據楊玉福老人意願,八音盒被放在中國東北的楓樹林中。[7]影片最後列出了二戰世界各國的死亡人數。
圖博館
主旋律電影如何逆襲2016-10-12
2016年國慶黃金檔,電影《湄公河行動》以黑馬之姿殺出,行情一路看漲,最終成功逆襲。不僅如此,這部影片在微信、論壇上也收穫了一片贊聲。《湄公河行動》以一部主旋律電影,成功實現口碑票房雙贏,對於其他文藝創作者來說,恐怕不能止於圍觀看熱鬧。
作為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湄》固然有其成功的先天條件。比如,攝製組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掌握了許多一手資料,在拍攝、取景方面也有一些便利。但我們更應看到創作團隊為電影所做的主觀努力。比如,主演彭于晏新學泰語和緬甸語,女一號將長發剪成短髮,又比如對槍支武器的處理……不管是文戲還是武戲,許多細節都進行了認真打磨,最大限度地還原了真實場景。
《湄》要展示的是揚我國威的愛國主義以及公安干警的英雄主義,這無疑是一部主旋律電影。在過去,一些主旋律作品往往給觀眾留下“高大全”“無細節、無人物”的印象,拍出來基本沒有市場;也有些主旋律電影雖然票房不錯,但口碑卻很糟,甚至捲入“刷票房”“幽靈場”等爭議之中。相比之下,《湄公河行動》完全稱得上“既叫好又叫座”。
一方面,歷史是國家和民族的財富,也是影視作品重要的增色劑;另一方面,“正能量”和“真善美”在哪個時代都不會過時。在這樣的先天優勢下,許多主旋律作品之所以還容易出現上述尷尬,與其敘事方式不無關係。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主旋律作品陷入了臉譜化、元素化的錯誤軌道,“概念大於形象”。有很多主旋律電影,通篇只注重宏大的歷史敘事,而那些鮮活而珍貴的史實、人物、故事,都被歷史敘事所湮沒或替代。更有一些創作者打著歷史劇、抗戰劇的旗號歪曲歷史、製造“雷劇”,或七天內折騰出一部低廉的綜藝電影。正如一位導演所言:我們把主旋律拍得太不像電影了。
事實上,主旋律和市場化不相容的局面,在近年來已有較大的破冰勢頭。例如,電視劇《亮劍》《潛伏》《北平無戰事》和電影《智取威虎山》,都是叫好又叫座的典範。縱觀這些成功的作品,其要訣無外乎講好故事、寫好人。比如《亮劍》,讓人印象深刻的恐怕不單單是硝煙瀰漫的戰爭場面,而是李雲龍為了報妻子被擄之仇攻打平安縣城等諸多情節和故事。
與人性一樣,歷史也是多維度的,對於萬千觀眾來說,樹立好一個個鮮活的“人”的形象,與打撈歷史的細節一樣重要。因此,還原歷史,還原人性,應當成為主旋律作品擺脫刻板成見,走向“叫好又叫座”尤為重要的一步。
圖博館
回應
這個叫作家樹的公眾號應該向全國人民特別是老志願軍家屬道歉
還有拍這個片子的導演
朝鮮戰爭初期是朝鮮內戰,談不上侵略行為。中國有不少人的思維跟著美國強盜轉。實際上是南朝鮮傀儡引入美帝軍隊才是問題的本質。
你都說了是內戰了,人家南韓引入美國我們也沒必要參與啊?
你美爹是在朝鮮內打嗎?你美爹在侵略朝鮮的同時,侵略我國台灣省,轟炸我中國安東,你他媽的要為你美爹洗地,能洗淨?
我想起了上週遇到的一位初次見面的朋友,據說是99年離開體制的,一開口就是“美國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家,最遵守規則,最愛好和平。打勝了也不佔你土地,中國要是被美國殖民就好了”……我問他菲律賓不是美國殖民地麼?他說“你不要和我爭,我就是愛美國,我愛美國比愛中國多多了”……您愛美國自個兒移民切啊,還賴在咱們這兒整天吸你痛罵的污染空氣,吃你痛罵的劣質食品做什麼?
圖博館
不過,假設沒有朝鮮戰爭,美軍是否會開進台灣駐防是一個無法證實的假設。因為畢竟朝鮮戰爭已經爆發了,而美國是在戰爭爆發後才把軍艦開進台灣海峽。沈志華教授的上述觀點只是一種無法證實的推測。
沈志華教授的第二個判斷是《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收回了中長鐵路、大連和旅順港,蘇聯失去了謀劃多年的以太平洋出海口和不凍港,所以不得不在朝鮮半島尋找新的出海口。1月30日,斯大林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同意金日成對朝鮮南方採取軍事行動,這一決定不僅改變了朝鮮半島的命運,也對中共進攻台灣的計劃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國政府收回大連和旅順港是否導致了斯大林改變主意轉而支持金日成對南方採取軍事行動?這是一個可以進一步研究的問題。但是這個邏輯推導並無多大價值。因為即使是中國收回大連和旅順港導致了斯大林改變態度支持金日成發動戰爭,而戰爭爆發導致中國政府無法解決台灣問題,也不能否定當時的中國政府堅持在《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收回大連和旅順港的正當性。中國政府不可能以放棄大連和旅順港主權的方式來換取斯大林反對金日成發動戰爭的態度。畢竟,一個是有關自己國家的主權問題,另一個只是鄰國之間的戰爭,中國政府除了維護自己的主權,不可能有第二個選擇。
無論是以上那一種原因,有一定可以肯定,中國在1950年10月出兵朝鮮跟當時無法解決 台灣問題沒有關係。1950年6月25日爆發的朝鮮戰爭跟台灣問題有密切關係,因為朝鮮戰爭的爆發直接導緻美國軍艦開進台灣海峽,中國不得不放棄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但是,1950年10月開始的抗美援朝戰爭卻跟台灣問題沒有關係,因為這時美軍進駐台灣已成既成事實,無論中國出不出兵,都無法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
朝鮮戰爭停戰已經六十週年,今天反省這場戰爭應盡量避免意識形態的偏見和主觀想像,尤其要避免把這場戰爭看成是兩塊鐵板一樣的兩大陣營的交鋒。朝鮮戰爭四方捲入的原因各不相同,各自在這場戰爭中的勝負也不盡相同。中國人講的抗美援朝戰爭跟朝鮮戰爭也不是兩個可以替換使用的概念。不理解這兩個概念的差異,就不能準確理解中國捲入這場戰爭的原因,更不能理解中國在這場戰爭中的利弊得失。
圖博館
所以,要理解中國在朝鮮戰爭中的勝負一定站在中國的立場上,而不是簡單地站在共產主義陣營的立場上;一定要看到中國的抗美援朝戰爭只是朝鮮戰爭的一個部分,儘管是一個重要的部分。如果把這場戰爭簡化為東西方兩大陣營的較量,那就無法理解中國在戰爭中的勝敗得失。
中國出兵朝鮮跟未能解決台灣無關
不過,稍有一點歷史常識的人都了解,當時中國無法解決台灣問題跟是否出兵朝鮮完全沒有任何關係。根據解密的資料,中共高層在朝鮮戰爭爆發前就反對金日成政權發動戰爭以統一朝鮮半島。中國希望北朝鮮應該在中國解決了台灣問題以後再行動。但在金日成獲得蘇聯斯大林的支持後,中國已經很難阻止金日成政權的行動了。在朝鮮戰爭爆發後的第三天,美國就把第七艦隊開進了台灣海峽,並駐軍高雄和基隆港口。對於沒有現代海軍的中國來說,當時解放台灣已經無望。所以,三個多月後無論中國是否出兵朝鮮都不能改變當時中國無法解決台灣問題這個事實。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本文在前面指出,美國因為北朝鮮向韓國發起進攻,把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阻止中國解放台灣,中國屬於“躺著中槍”。
按照沈志華教授的觀點,即使沒有朝鮮戰爭,美國也會用武力保衛阻止中國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因為在1950年2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後,美國的對台政策已經發生了改變。在《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前,美國確實一度打算放棄台灣。杜魯門在1950年1月5日講:“美國無意在目前的台灣尋求建立軍事基地的任何特權,也不打算使用武裝部隊干預那裡的局勢”。國務卿艾奇遜在1月12日公開宣稱:美國在西太平洋上的防衛線包括阿留申群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菲律賓,將台灣排除在美國的海上防禦圈之外。
但是,在《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後,美國的軍方和國家安全委員會(NSC6)竭力促使杜魯門總統改變對華戰略,要求美國守住台灣島一線。4月27日,中共軍隊解放海南島,台灣倍感壓力。這時美國軍方和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強硬派不斷給杜魯門總統施加壓力,要求美國防守台灣島。當時的國防部長約翰遜、國家安全委員會、參謀長聯席會議,美國遠東戰區總司令麥克阿瑟都要求美國總統命令美軍駐防颱灣。
圖博館
停戰協定簽署後,美軍一直駐紮在韓國,並享有相當的治外法權。一直到今天,仍有2萬8千名美軍駐紮在韓國。2012年5月,韓美兩國協議的《為改善駐韓美軍駐軍地位協定刑事裁判權的聯合委員會協商事項》對駐韓美軍的治外法權做了一定修改,韓國警察可以在對美軍現行犯進行第1次初步調查後,將犯人移交給美國憲兵。從這一點上看,韓國並不是一個主權完整的國家。
從美國方面看,這場戰爭在總體上是一個平局。北朝鮮試圖用武力統一朝鮮半島的目標失敗了,而美國試圖幫助韓國統一朝鮮半島的目標也失敗了。戰爭始於三八線,最後結束於三八線,所以相當多的歷史學家把美國參加的這場戰爭視為不輸不贏的平局。
但是,對於中國來說,朝鮮半島雙方的勝負得失並不是評判中國在戰爭中勝敗的標準。因為作為保家衛國的抗美援朝戰爭只是整個朝鮮戰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中國的戰略目標跟朝鮮半島是否統一無關,也跟南北雙方誰勝誰負無關。作為參戰的一方,中國祇能以自己的利益和自己的戰略目標來判斷戰爭的勝負。
作為朝鮮戰爭一部分的抗美援朝戰爭來說,中國是勝利者,美國是失敗者。因為從戰爭的目標和結果來看,是中國達到了戰略的目標,而美國則沒有達到。對於交戰的中美雙方來說,戰爭的開始是在鴨綠江邊,停戰時是在三八線,中國軍隊把美軍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這是評判中國獲得戰爭勝利最主要的根據。
而造成美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美軍在仁川登陸後超出原來的戰略目標,跨過三八線,意圖以南方來統一北方。戰後,美國對這場戰爭的反省不是針對聯合國軍出兵朝鮮反擊侵略,而是集中在美軍在三八線以北對中國軍隊作戰上,正說明了這一點。
為什麼說美國是中美雙方交戰的失敗者呢?因為美國在戰爭初期只是想擊退北朝鮮對韓國的進攻。如果美軍在把北朝鮮軍隊趕回三八線以北就停止戰爭,那麼美國在朝鮮戰爭中獲得的就是一個完美的勝利。但問題在於美軍在仁川登陸後改變了戰略目標,新的戰略目標是要徹底摧毀北朝鮮軍隊,用武力統一朝鮮半島。在中國出兵前,戰火已經抵達鴨綠江邊,美國的新戰略目標已經接近實現。但中國出兵朝鮮使得麥克阿瑟功敗垂成。從1950年10月19日中國軍隊進入北朝鮮開始,到1953年7月27日停戰協議簽字,事實上是美國軍隊被中國志願軍趕回到三八線。而美國希望通過戰爭由南方統一北方的戰略目標完全失敗。
圖博館
奧巴馬總統沒有提到的是,六十年前的這份《朝鮮停戰協定》只有中、美、朝三方簽署。當時韓國的李承晚政府拒絕簽署這份文件,但卻不得不執行其他三方所簽署的這份文件,足以可見在停戰之時韓國在這場戰爭中所處的依附地位。時至今日,韓國領土上仍有2萬8千名美軍駐紮。把韓國說成戰爭勝利者,叫韓國人情何以堪?其實,用政治制度的不同和社會發展水平的不同來解讀戰爭的勝負更像是在說教,而不是在陳述事實,在邏輯上難以自洽。今天的德國遠比蘇聯繁榮,那是不是說德國而不是蘇聯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者呢?奧巴馬用政治掛帥來評價戰爭的勝敗確實確實顯得有些荒謬。
不過,簡單地把朝鮮戰爭視為一場不分勝負的平局確實也過於簡單化。如果把這場戰爭簡單地視為共產主義和西方兩大陣營的對壘,那麼說是平局也基本符合事實。因為戰爭始於三八線,最後也終結於三八線。但是,這場戰爭並不僅僅是兩大陣營的對壘,而是由四個戰爭主體構成,這四個主體在戰爭中的得失是不一樣的。所以,戰爭的勝負不能籠而統之,必須要從這四個戰爭主體的戰略目標是否得以實現來分析。
從戰爭的發動者北朝鮮方面看,這場戰爭是一個失敗。從1950年6月25日發起戰爭到1953年7月27日停戰協定簽訂,朝鮮半島局面重新回到1950年6月25日戰爭爆發前。北朝鮮的戰爭的目標沒有實現,政治上沒有統一南朝鮮。但在人員,經濟上的損失是巨大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北朝鮮失敗了。金日成應為這場巨大的戰爭災難負責。由於冷戰時期政府對信息的封鎖,中國國內對朝鮮戰爭有很多誤解。一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還有著名的媒體人在海外撰文說,美軍在仁川登陸後俘虜了很多中國士兵。作者顯然沒有弄清楚中國軍隊究竟是在何時跨過鴨綠江的。在信息開放的今天,討論朝鮮戰爭已經很少再有這種常識性的錯誤出現了。但是,關於朝鮮戰爭跟台灣的關係,仍然有人以訛傳訛,斷言中國出兵朝鮮導緻美軍介入而無法解決台灣問題。
從南朝鮮方面看,從1950年6月25日遭到入侵,到停戰時恢復戰前原狀,表面上看,在戰略上和政治上是勝利了。但是,韓國在美軍幫助下跨過三八線後,試圖用武力統一整個朝鮮半島,而最終這個戰略目標並未實現。所以,從戰略目標的實現程度看,韓國在總體上是不輸不贏。但韓國為了這個戰爭平局付出的代價是慘重的,並在政治,軍事上嚴重依賴美國。
圖博館
中國出兵的戰略目標是抗美,是保家衛國,是一種面臨強敵侵略下的不得已選擇。中國把出兵朝鮮稱之為抗美援朝,抗美在前,援朝在後,就說明中國出兵首先是為了抗美,其次才是援朝。把中國出兵朝鮮理解為被迫進行的保家衛國的反侵略戰爭,有大量的歷史資料可以作證。
1950年7月2日,朝鮮戰爭剛爆發不久,中國總理周恩來對當時的蘇聯駐華大使羅申談話時講到:中國出兵的條件是北朝鮮戰敗,美軍跨過三八線。當時,北朝鮮正乘勝前進,仁川登陸尚未進行。顯然,中方對北朝鮮能否憑自身的能力統一朝鮮半島心存疑慮,並預估到北朝鮮軍隊有可能被美軍趕回三八線以北。
1950年9月25日,中國軍隊代總參謀長聶榮臻通過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向外界宣稱:中國對美國突破三八線決不會置之不理。此時已是在美軍仁川登陸之後,美軍氣勢如虹,北朝鮮軍隊節節敗退。10 月3日,周恩來又通過印度駐華大使再次向美國提出警告:“美國軍隊正企圖越過三八線,擴大戰爭。美國軍隊果真如此的話,我們不能坐視不顧,我們要管。”周恩來再次明確把美軍突破三八線,佔領北朝鮮看成是對中國的挑戰。很顯然,儘管中方在為戰爭作緊急準備,但始終是把美軍是否突破三八線作為是否出兵的先決條件,在10月4日作出派兵入朝的決定前,中方對此條件三反五次重申,就是不想捲入這場戰爭。
大量的歷史資料證明,如果當時美軍把北朝鮮軍隊擊敗後就停留在三八線以南,不要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那麼中國就不可能出兵朝鮮。中美雙方都可以避免巨大的傷亡。但遺憾的是,美國政府在仁川登陸後改變了戰略目標,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最終把中國捲入了這場戰爭。對於中國的參戰,美國應該背負最大的責任。
誰是戰爭的勝利者和失敗者?
在這次紀念《朝鮮停戰協定》六十週年的活動中,美國政府的紀念活動最具意識形態色彩。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紀念活動的演講中表示,戰後廣為流傳的所謂“為平局而死(die for a tie)”的說法是不准確的,這場戰爭不是平局。今天自由繁榮的韓國跟專制貧窮的朝鮮形成了鮮明對比,所以,韓國才是戰爭的勝利者。奧巴馬用社會制度和社會發展水平的不同來界定戰爭的勝負,實在太過牽強。
圖博館
筆者以為,在這些基本問題上爭論的最大誤區在於,一些人把當年朝鮮半島上的這場戰爭簡單地看成是兩個陣營的戰爭,把中國的抗美援朝戰爭等同朝鮮戰爭,而忽略了這場戰爭實際上有四個不同的戰爭主體,這就是,北朝鮮,韓國、美國(包括聯合國軍)和中國;這場戰爭雖然在總體上稱為朝鮮戰爭,但中國的抗美援朝戰爭只是這場戰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雖然這四方形成了中國/北朝鮮和美國/韓國兩個戰爭同盟,但這四方的角色仍有根本性的區別。如果把這場戰爭的四個主體簡化為兩個陣營,把抗美援朝戰爭等同於整個朝鮮戰爭,就很難準確理解中國捲入這場戰爭的原因、性質和勝敗得失。
誰是朝鮮戰爭的發動者和侵略者?
從歷史事實看,北朝鮮是朝鮮戰爭的發動者是一個大家公認的事實。關於金日成在發動戰爭前是如何竭力說服斯大林支持其統一朝鮮半島的戰爭,現在已有大量解密的資料可以證明,各方對此爭議並不大。但是,在當時情況下,金日成政權策劃的這場戰爭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場內戰,因為戰爭的目標是要統一朝鮮半島。在1948下半年,雖然朝鮮半島以三八線為界成立了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但雙方當時都力圖改變朝鮮半島的分裂狀態。從1949年1月至1950年6月戰爭爆發前,朝韓雙方在“三八線”附近發生的小規模衝突就有2000多起。北朝鮮的金日成政權不惜發動戰爭來統一整個朝鮮,而南朝鮮的李承晚政權在美軍仁川登陸扭轉戰局後也大力主張跨過三八線用武力統一整個朝鮮半島。即使到了停戰前的1953年上半年,李承晚政權仍在提出由韓國軍隊單獨北進以統一朝鮮半島。1953年4月24日,李承晚還向美國政府遞交了“北進統一”請願書,使正在打算停戰和談的美國政府頗為惱火。由此可見,當時朝鮮半島的兩個政權都試圖統一南方和北方,只是看有無實力而已。從雙方都試圖統一朝鮮半島的意義上說,北朝鮮是這場戰爭的發動者,而發動戰爭的目的是為了統一國家。
如果從當時的朝鮮半島已經存在了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這兩個國家的現實看,那麼金日成政權發動的朝鮮戰爭也可以稱之為侵略戰爭。對於兩個國家來說,一方對另一方發動戰爭也就是侵略行為。
但是,人們在談朝鮮戰爭的侵略者時,往往忽略了在六十多年前的這場戰爭中,還有一個侵略者,這就是美國。而中國則是美國的侵略對象。
圖博館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兩天后的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就下令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進駐高雄和基隆港,並提出“台灣未來的地位的決定必須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復,對日和約的簽訂或經由聯合國考慮。”。用今天的話來說,中國當時是躺著中槍。中國的鄰國北朝鮮跟韓國發生武裝衝突,無論中國跟北朝鮮是否有相同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畢竟中國既沒有攻擊韓國,更沒有攻擊美國。美國竟然把軍艦開到中國的領海和港口,並宣布台灣地位未定,試圖把台灣從中國的領土中剝離出去。從國際法的角度看,這是美國對中國赤裸裸的侵略。如果忽略了美國從朝鮮戰爭一開始就對中國構成了侵略,就很難理解中國後來為什麼會出兵朝鮮。
中國是否應該出兵朝鮮?
要理解中國是否應該出兵朝鮮,首先要理解中國出兵的原因是什麼。如果說,中國出兵是為了幫助北朝鮮統一朝鮮半島,那麼中國出兵顯然是不明智的。1950年秋天,中共建政剛剛一年,全國百廢待興。中國政府在自己立足未穩的情況下去幫助金日成政權統一朝鮮半島顯然是弊大於利,得不償失。但是,如果中國出兵朝鮮是在面臨侵略威脅下的不得已選擇,是為了保衛自己,那麼,中國出兵朝鮮就是符合中國自身的國家利益。所以,對於中國是否應該出兵朝鮮這個問題,最根本的是要弄清楚中國出兵究竟是要幫助北朝鮮完成半島統一,還是為了抵抗侵略,保家衛國?
從軍事上看,如果中國政府在朝鮮半島上的戰略目標是為了幫助金日成政權統一朝鮮半島,那麼,中國早在北朝鮮軍隊釜山受挫時就會出兵相援,最遲等到9月15日美軍仁川登陸,中國就會出兵幫助北朝鮮,因為這個時候美軍和韓國軍隊尚在三八線以南,中國出兵相助還有可能扭轉戰局。如果中國的目標是幫助北朝鮮統一半島,就絕不會聽任北朝鮮軍隊失地千里,主力逐步被美軍消滅,在鴨綠江邊命垂一線時才出兵相助,從而付出巨大代價地和美軍一個山頭一個山頭地爭奪陣地。
從歷史留下來的資料看,中國之所以出兵朝鮮,最根本的原因是美軍跨過了三八線,對中國構成了戰爭威脅。鑑於美國在朝鮮戰爭的兩天后就把第七艦隊開進中國的台灣海峽,並駐軍於台灣島,已經對中國構成了事實上的侵略。所以,當美國大軍兵臨鴨綠江邊,就已經不是在幫助韓國抵抗北朝鮮的進攻,而是在以戰爭威脅新中國。
圖博館
寒竹:寫在朝鮮戰爭停戰六十年之際
旅美學者、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2013-07-28
近日,電影《我的戰爭》宣傳片引起了廣泛爭議。片中一群老人赴韓國旅遊,對導遊小姐說,“六十年前我們就來過”,“不用護照”,“那時候還叫漢城”等等。許多媒體立刻將這一宣傳片,以及尚未上映的電影視為恥辱,並要求導演向韓國人民道歉。一個名為“作家樹”的微信公號,發文《你的戰爭,你的惡毒,你的愚蠢,強烈要求電影下線》,稱宣傳片是對“人格和智力是嚴重的侮辱”;“一部宣揚戰爭的影片,在電影史上是醜陋、惡毒、反人類的”;“它就是向世界宣告,我們仍然與世界為敵”;“抗美援朝這個概念完全破產……抗美和事實嚴重不符,援朝和價值完全違背”;“說明這個民族沒有進步,沒有對歷史進行反思”;“強烈要求這部電影下線!要求導演向親愛的韓國人民道歉!”
影片的質量究竟如何誰也沒看到,會不會淪為高級黑我們也不得而知,宣傳片在形式上是否欠妥也可商榷。然而這都不是我們現在要關心的,我們要說的是,有一些人再一次藉機,攻擊抗美援朝,假借呼籲和平,假借反對一切戰爭,來模糊抗美援朝的性質,甚至有將抗美援朝與日本侵略戰爭、南京大屠殺相提並論,這種近乎無恥的無知言論,是一種徹頭徹尾的歷史虛無主義。他們妖魔化自己的國家還不能擁抱世界文明的“主流”,卻大概不知道奧巴馬是怎樣高調紀念和評價朝鮮戰爭的。此刻我們重發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寒竹的文章,來看看究竟誰是朝鮮戰爭的發動者和侵略者,誰干預了別國的內戰,誰是戰爭的勝利者和失敗者,中國到底是否應該打這場仗。
今年的7月27日是朝、中、美三方簽署《朝鮮停戰協定》六十週年。朝鮮半島上的朝鮮和韓國,大洋彼岸的美國,都分別舉行了不同形式的紀念活動。中國則派出以國家副主席李源潮為首的代表團到朝鮮出席朝鮮戰爭停戰60週年紀念活動。但是,對於這場六十年多年前的戰爭,中國學界和輿論界近年來一直有爭論。誰是這場戰爭的發動者和侵略者?中國在當時應不應該跨過鴨綠江捲入這場戰爭?誰是戰爭的勝利者和失敗者?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中國當時未能解放台灣?
長津湖 (電影) 維基百科
《長津湖》是2021年中國韓戰戰爭片,陳凱歌、徐克、林超賢執導,吳京主演。是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禮片,票房超56.95億,登頂中國影史票房榜。 (回應:為何登頂? 各單位常常揪團觀賞看! 看《長津湖》根本是愛國者的責任.)
評價
正面
貓眼評分9.5分,豆瓣評分7.4分。
負面
香港Movie網站2.6分(五分制)。「澳門即映」網站51分(百分制)。美國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為5.0分(十分制)。
「深焦Deep Focus」於微信發表《粗製濫造的主旋律,到底獻給誰看?》,稱刺眼的電腦特效貫穿影片始終,大部分筆墨還是集中在慘烈的戰鬥場面。似乎不需要人物只需要群像,不需要深度只需要廣度。發表當天,因違規而遭刪除;次日,該公眾號因違反相關規定被封禁15日。
網路審查
中國數字時代網站上分享被刪除的影評,主要都是從影片製作質量、歷史還原度和票房是否具有水分等角度對電影提出了質疑。而在知乎上多數負評因不符合規訂遭刪帖,迫使部分網友開啟自我審查發表著勉強合格的個人意見。
言論審查
關於電影的討論也擴展到長津湖戰役的真實歷史,《新京報》原深度報導主編羅昌平因發表質疑抗美援朝戰爭正義性,直言劇中志願軍因不會懷疑上級的命令,被冰凍成冰雕連根本就是「沙雕連」,並在後續發表「看看現在的朝鮮和現在的韓國,所有答案一目了然」。羅隨後遭大量網民檢舉與官媒的炮轟,其微博帳號被禁言,並以違反《英烈法》被警方拘捕。一些維基百科用戶不斷試圖編輯原始條目,以表明中國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引起了其他用戶不同意,批評是企圖破壞條目內容。因為中國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數萬人的生命,並且未能消滅聯合國部隊。
禁止上映
該片原計劃2021年11月18日在馬來西亞上映,但送審電檢局不過關,未能如期上映。馬來西亞部分民眾在評論中迅速表達反對和抵制的意見,批評該片是宣揚共產主義,並將專頁標籤在電影審查委員會(LPF)的官網要求徹查,同時呼籲Alice Neoh等連鎖電影院,要求這類「歪曲歷史」的電影不應在馬播出或上映。馬電監局(FINAS)的舉動被部分馬華裔讚揚,但也有部分親中共的強烈反對和指責。。
相關新聞
2021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達472.58億元,繼續保持全球第一(回應:2019年642.66億)
2022元旦檔票房10.07億,列中國影史元旦檔票房第三(回應:2021元旦檔票房13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