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太空快速反應武器:快舟一號
(楨:中國於2013-7-20/9-25先後發射、可機動且快速發射之反/衛星武器,如果能依【圖博館:PLA最急需的武器】將東風21導彈配於、有遠程反航母/反艦/反潛/防空(反衛/反導)/攻陸/發射衛星等之飛彈的全能型巡洋艦,那更好!文末另贈尚未刊到之全能艦詩一首。詳參【圖博館】: 巨浪1與東風21《航空母艦及其剋星》)
中國快舟趕超美國 或效仿東風31A實現機動發射(楨:低軌東風21足矣,文中配圖亦東風21!)
美国新一代快速运载火箭
據《中國科學報》昨日報導,2013年9月25日12時37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快舟小型運載火箭將快舟一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據報導,快舟一號主要用於災害應急監測和搶險救災信息支援,用戶單位是中國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
快舟一號升空不到兩小時,美國航太網站NASA Spaceflight便在首頁頭條位置,以中國秘密發射新快速響應火箭為題報導此事。報導稱,快舟其實就是中國的太空快速響應作戰系統。這次的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搶在美國之前,成為首個完整發射衛星-火箭一體化快速應急空間飛行器試驗的國家。
在各國反衛星武器迅猛發展的今天,太空中數百顆偵察、導航、通訊等各類軍用衛星,時刻面臨著滅頂之災。
有了太空快速響應能力,衛星與火箭早就裝配完畢,在倉庫裏枕戈待旦,一旦需要,可以在幾天甚至幾小時內,由發射車開到一個安全位置,將其發射上天,取代被擊毀的衛星,前赴後繼,實現快速補網。
反應快速便宜量又足 不怕對手打衛星
從海灣戰爭到阿富汗戰爭,軍用衛星大顯身手。但由於衛星自身的脆弱性,以及缺乏反應能力,在可預見的未來,本方的關鍵節點衛星,比如海洋監視衛星、數據中繼衛星、導航衛星等,在戰時很可能被對方用反衛星導彈敲掉。
因此,美軍提出了太空快速響應作戰,準確、快速、經濟地將載荷送入太空,為本方軍隊提供實時空間戰役與戰術支援。
美軍的這種先進箭荷一體機動應急發射與快速補網系統,有兩大特點——快速反應和便宜,而且壽命無需很長。
類似洲際導彈發射車 隨時進行機動發射
盡管籠罩在重重迷霧中,但是快舟的快速響應發射潛力,還是引發了坊間的熱烈討論。
有軍迷依據當前技術水準,設想了一種快速應急部署的星箭組合體,出廠時,就是衛星-運載火箭-發射筒-發射車的組合體,外觀類似公路機動式洲際導彈系統,比如中國的東風-31A或俄羅斯白楊M,平時密封儲存在發射筒內,可以保存至少好幾年。
這種系統,在發生戰爭或自然災害時,能在隱蔽掩護下機動到達預定發射陣地,在幾小時到幾天內快速發射入軌,並馬上開始執行任務。而常規發射至少需要6-9個月准備時間,而且衛星入軌後還要進行長時間的調試。
在公開刊物《裝備指揮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的一篇文章中,作者李長海、劉佳妮寫道:應急空間飛行器是一類快速整合、快速入軌、快速實現、具有星箭一體化創新特點的新概念飛行器。常規衛星通常是研製1顆、生産1顆、發射1顆,該飛行器卻與導彈一樣,批量生産,長期貯備,一次性使用。”
http://dailynews.sina.com/bg/chn/chnmilitary/sinacn/20131001/19265027701.html
中國退役洲際導彈可廢物利用改成快舟火箭
美國空軍最早提出太空快速回應概念,保證從提出作戰需求到航天器部署完畢只需要幾天或者幾周的時間。從1999 年概念的提出至今,美國在該領域已取得了許多進展,包括利用已有的退役或現役洲際導彈改裝成為快速發射系統,如美國的米諾陶運載火箭。除了美國之外,俄羅斯、日本等航太大國也都在組建本國的空間快速發射系統。
俄羅斯就將自己退役或即將銷毀的多款洲際導彈,如SS-18、SS-19 等,改裝成為運載火箭,並具備從地下發射井直接發射的能力。除了能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佔據一席之地外,其本身就是太空快速發射系統的一部分。日本新型固體運載火箭艾普斯龍於2013 年9 月14 日成功發射,這對於日本來講就是其太空快速發射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只需要一周時間,發射成本不到3000 萬美元,就能完成一次發射工作,並將不同用途的小衛星送到太空實施潛在軍事任務。快舟發射系統同樣也是中國版的太空快速發射系統,意義重大。
一般而言,太空快速發射系統具備“多快好省”的顯著特點。
這裡的“多”是指這類運載火箭具備較多載荷能力,一般可把一噸重的小衛星發射入軌。如果發射重量小於10千克的納米衛星的話,則可以實現“一箭多星”,快速將各類小衛星送入軌道,完成包括應急通訊、應急導航、應急偵察等諸多工。
這裡的“快”是指可以實現快速發射。其包含兩個概念,一是單次發射時間快,火箭和衛星進場後不到一周就可實現發射,二是可以在短時間內連續多次發射,換句話講,可以同一批次組織多次發射。一般而言,這類火箭多為固體運載火箭,故而可實現地下發射井、車載機動、簡易塔架等多種方式發射,甚至可以從戰略導彈核潛艇上機動發射,而不一定要從大型衛星發射基地實施發射任務。這對於未來突發狀態下,野外機動快速發射各類衛星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這裡的“好”是指效果好。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等國有大量的中遠端固體和液體彈道導彈,其中大量導彈也已經到了退役時間,要麼拆解,要麼抽檢打靶試驗。如果能將其改造為太空快速發射系統用來發射衛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既實現了檢驗技術性能的目標,又提供了新的商業發射平臺。其效果自然不是一般的好。
這裡的“省”是指省錢。如果利用正規的大型運載火箭每次發射至少需要5000 萬美元的發射成本,如果能讓低成本的小運載火箭實現小載荷發射,尤其是將退役導彈廢物利用,這不僅能降低發射成本,也讓一些國家少了一大筆銷毀導彈的額外成本,可謂是兩全其美,省錢省到家了。當然,隨著航太科技不斷創新,太空快速發射系統競賽也在如火如荼的發展,尤其是像日本這樣的國家大力發展這類軍民兩用的產品,其潛在用心不得不讓國際社會擔心,畢竟這樣的國家如果走向軍國主義將是亞洲乃至世界的災難。
http://news.qq.com/a/20131113/007109.htm
快舟一號發射 中國太空快速回應作戰系統首次實踐
2002年,美國為了稱霸世界和控制太空的目的,開始研究太空快速回應作戰系統,他要把上述作戰想像變為現實,而2013年在中國的官方媒體也開始陸續披露相似的作戰系統,中美太空大戰一觸即發,而其他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技術和經濟實力,難怪一些媒體認為,中美兩國壟斷太空優勢的競賽將徹底開遍世界軍事格局,因為在二十一世紀誰掌握了太空誰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2009年10月,美國《新聞週刊》登載關於隨插即用衛星的文章,稱美國國防部正在研發成本低廉、像洗碗機那麼大的衛星。這樣的衛星在幾天甚至幾個小時之內就可以由建造好的零件組裝起來,並被迅速“按需”發射。這項技術成為奧巴馬政府的優先選擇。相關計畫的預算從1億美元增加到了1.9億美元。及時回應型空間辦公室主任稱此項研究將使衛星具有與筆記本類似的隨插即用技術。實驗室的一個團隊近期在不到4個小時的時間內組裝了一顆迷你衛星。
從海灣戰爭到阿富汗戰爭的近幾次現代化戰爭中,軍用衛星均大顯身手,對擁有衛星的一方迅速取得戰爭的勝利起到了很大的輔助作用。但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太空系統將面臨從防禦敵方攻擊到應對迅速變化的技術和支援需求等各種挑戰。由於衛星自身的脆弱性以及缺乏反應能力,使其無法應對未來的挑戰。基於上述考慮,美國提出了太空體系建設的新理念——太空快速回應作戰(ORS),其主要思想是準確、快速、且經濟可承受地將載荷送入太空,為戰場的作戰人員提供即時的空間戰役與戰術支援。
如何打造太空快速回應系統 事實證明,發展太空系統快速反應能力並非易事,必須改變整個太空架構的許多方面,美國目前正從以下3個方面打造全新的太空反應能力。(1)專門發展太空快速回應運載器。在這一方案指導下發展的新型系統主要包括力量運用和從本土發射(FALCON)計畫中的小型運載火箭(SLV)、經濟可承受快速回應航太運輸系統(ARES)、風馳空射火箭等。(2)在現有漸進一次性運載火箭(EELV)和洲際彈道導彈(1CBM)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在這一思路指導下發展的系統主要包括獵鷹小型運載火箭、鬼怪火箭和米諾陶(Minotaur)等。(3)利用商業系統提供快速太空回應發射服務。商業發射如果解決了安全、成本和時間限制等因素的制約,這種方式將能成為太空快速回應的重要選擇。
從1999年“太空快速回應作戰”概念提出至今,美國在該領域已取得了許多進展,但太空快速回應作戰系統的建設還只是處於啟動階段,要成功實現太空快速回應作戰計畫仍然充滿了挑戰。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9-25/1337741995.html
中國將反衛星操控機器人送入軌道
美國的衛星伸縮臂
【俄羅斯《觀點報》網站8月26日報導】題:中國將反衛星操控機器人送入軌道
美國媒體援引消息人士透露的資訊稱,中國軍方正在對反衛星秘密系統中的三顆小型衛星進行試驗。
華盛頓自由燈塔網援引一位熟悉衛星偵察報告的官員消息稱,這三顆衛星發射於7月20日,隨後它們在太空中的機動運行一反常規,由此可見中國準備製造太空反衛星武器。其中的一顆衛星安裝有能夠破壞軌道衛星的伸縮臂。
該消息人士視這些衛星的出現為美國國防面臨的現實難題。他認為,這三顆衛星是一個整體系統,“安裝有操控杆的那顆衛星最令人擔憂”。該消息人士還說:這是中國版星球大戰計畫的組成部分。伸縮臂可用於達到一系列目的:打亂其他衛星運行方向或捕獲它們。”這三顆衛星還能為軌道衛星提供服務或對它們進行維修。
一些觀測近地空間衛星的研究人員最先在個人博客中公佈了中國衛星演習的資訊。據他們的消息,其中一顆衛星8月16日降低了自己的運行軌道約93英里(約合149 .67公里--本網注)。隨後它改變方向,並向另一衛星靠近。據悉,這兩顆衛星距離只有100米。
研究人員當時猜測這可能是一場軍事演習。
這位美國官員還稱,中國有可能在檢驗該衛星攔截、損害甚至是摧毀軌道衛星的能力。五角大樓尚未就中國衛星的消息做出任何評論。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8-28/1006737710.html
相關新聞
美媒稱中國再度試驗反衛星能力 目標是消滅X-37B
美國將利用X-37B把中國拉入軍備競賽並拖垮解放軍
美稱中國與美反衛星方式截然相反 可癱瘓美GPS
美媒稱中國再度試驗反衛星能力 目標是消滅X-37B(楨:?)
華盛頓自由燈塔網援引一位熟悉衛星偵察報告的官員消息稱,這三顆衛星發射於2013年7月20日,隨後它們在太空中的機動運行一反常規,由此可見中國準備製造太空反衛星武器。其中的一顆衛星安裝有能夠破壞軌道衛星的伸縮臂。伸縮臂可用於達到一系列目的:打亂其他衛星運行方向或捕獲它們。這三顆衛星還能為軌道衛星提供服務或對它們進行維修。研究人員當時猜測這可能是一場軍事演習。這位美國官員還稱,中國有可能在檢驗該衛星攔截、損害甚至是摧毀軌道衛星的能力。
美國ASM-135反衛星導彈
鐳射武器擊中美國空間衛星的假想圖
美國將利用X-37B把中國拉入軍備競賽並拖垮解放軍
美國太空戰化學鐳射武器示意圖
X-37B的發展方向是用於快速進出太空並可重複使用的空天飛機(楨:X-37尺寸似1/4的太空梭,NASA于1998年開始研制X-37、2004年底退出計劃,但是五角大樓決定重拾該計劃,並指定由國防預先研究計劃局DARPA接管,以支撐軍工複合體!詳參【圖博館】: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太空」飯碗不保 鎮民很失落 2011-07-22 中國時報:「亞特蘭提斯號」安返地球,為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太空梭任務畫下句點。與發射地點佛羅里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僅一河之隔的小鎮提圖斯維爾(Titusville),在仰仗太空計畫繁榮半世紀後,也從雲端跌入谷底。
2007年,美國X-37B軌道試驗載具在前往範登堡空軍基地途中
中國轟─6掛載的神龍太空飛機2011-1-8試飛成功
中國首個太空擺渡車“遠征一號”2014年首飛,主要有四大特點:兼具運載器與航天器的技術特性,是在運載火箭或重複使用運載工具上面,增加的相對獨立的一級或多級,可依靠自身動力攜帶航天器繼續飛行;能多次點火啟動,滿足不同發射任務的需求;工作時間可長達到數小時、數天乃至數十天;可通過飛行軌道的變化先後把不同“乘客”送到不同目的地。此外,此次研製的遠征一號上面級首次採用了液體推進劑,在軌工作時間為6.5小時。(回應:空擺渡車不完全等同太空梭,屬於一次性利用產品,本質還是火箭,就像載著乘客(衛星)的一次性公車,乘客在不同的地點下車。)
美製迷你太空梭 2016年處女航
美媒稱中國再度試驗反衛星能力 目標是消滅X-37B(楨:?)
“自由燈塔”網站的文章稱,多數衛星都是非智慧的,除非在固定軌道上,否則它們不會真正地大規模移動。想讓它們做出更多機動,需要配備精密的制導、導航和控制系統,這樣衛星才有可能變得更類似于無人太空飛船。擁有這些裝備後,衛星便邁出了在其他衛星軌道上展開機動的基本步伐。一旦具備該能力,人們或許想要使用這種機動衛星開展偵察或維護行動——甚至可能會攻擊其他(性能較差的)衛星。
報導稱,中國發射的一款衛星在某種形式上具備這種能力。今年8月16日,SY-7衛星進行了一次重大的軌道調整:下降了大約93英里。一直追蹤中俄衛星發展情況的英國天文學家羅伯特•克利斯蒂認為,這是SY-7衛星針對進入模擬空間站(中國太空計畫所規劃的一個項目)所進行的練習,也可能是SY-7衛星和同行的一顆衛星進行交會試驗。
接下來幾天時間裡,SY-7衛星突然改變軌道,與一顆完全不同的衛星(一顆始終在那裡的衛星)交會。這兩顆衛星靠得很近,相距僅有幾百米。這種突然進行的機動排除了這三顆衛星只是海洋監測衛星的可能性,儘管海洋監測衛星也是以編隊形式飛行。首先,海洋監測衛星運行時通常彼此之間會拉開很長一段距離(30-120英里),以便能夠覆蓋更多領土,而這三顆中國衛星離得卻非常近,只有2英里。其次,海洋監測衛星不會來回移動。
並非只有中國的衛星存在這種可能,美國的衛星也是如此。目前,美國已經試驗了幾款具備檢測能力的人造衛星,這些衛星可能也會被作為潛在武器使用。2009年,五角大樓發射了兩顆秘密監測衛星,藉以開拓被遺棄的軍事衛星。這款被稱為Mitex 的監測衛星由洛•馬公司研發,被普遍認為具備“監測”中俄衛星的能力。
此外,美國空軍還有一款名為XSS-11 的衛星(目前已處於軌道之上),它本質上是一款巨大的照相機。XSS-11衛星旨在機動靠近其他衛星,在衛星出現問題時生成快照。瑞典政府也試驗了兩顆名為Mango和Tango的機動衛星。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項目局的藍天研究員一直在試驗一個名為Phoenix的專案,旨在將一些分離的報廢衛星作為備件使用。維頓表示:“不管美國還是瑞典都會堅稱,這些決非太空武器武器項目。不過,該技術顯然是兩用技術,而且秘密使用會引發重大誤解。”
2007年1月11日, 中國首次對自己的反衛星武器進行試驗。當時位於865公里高的極地軌道的風雲一號C氣象衛星被反衛星導彈直接命中摧毀。該導彈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移動式發射裝置射出,迎面攔截了風雲一號C。此舉引起軒然大波,很多西方軍事專家認為,中國在秘密發展航太工業,擬定摧毀別國衛星的軍事計畫,實際上在籌備“星球大戰”。
中美反衛星攔截方式截然相反
在中國首次成功進行的反衛星試驗中,公路機動東風-21中程彈道導彈的民用型(即KT-1火箭)充當了衛星武器的載具,利用運輸/起豎/發射車將之發射升空。東風-21導彈是中國巨浪-1潛射彈道導彈的陸基版導彈。
五角大樓國防情報局把中國反衛星武器稱為SC-19動能攔截器,其公路機動性能,再加上通訊和工程支援車,使之可部署在最佳地點,攔截飛躍其上空的衛星,發射前很難被定位。
在2007年反衛星試驗中,攔截彈與目標的相對速度接近驚人的1.8萬英里每小時。在遠高於衛星本身速度的衝擊下衛星被撞擊成了碎片。這意味著中國成功完成了一次最尖端的太空戰演習:一次精確的狙殺,就像用一枚子彈擊中另一枚飛行中的子彈一樣。這次試驗的先進程度相當於美國正在發展的國家彈道導彈攔截系統,超越了1980年代前蘇聯發展的反衛星武器——前蘇聯的反衛星技術是通過一枚太空飄雷慢慢接近到目標附近然後爆炸殺傷目標。
美國《連線》雜誌的文章稱,通常,在任何特定的時間,都有9枚GPS衛星飛過中國上空。如果中國以某種方式設法摧毀所有這9枚衛星,那麼中國就可以使美國的精確制導彈藥在幾個小時內不能發揮作用,直到其他GPS衛星飛抵臺灣海峽上空。在極短的時間裡,其他23枚衛星組成的衛星系統將會迅速填補由於它們正常的軌道運動造成暫時空白。即使成功地摧毀了16枚衛星,中國仍只能暫時癱瘓GPS在臺灣海峽上空的運行大約8個小時。在另外的16個小時裡,將有4枚或者更多的衛星出現在轟炸航路、無人機飛行和艦艇追蹤等目的地區域的上空。在這一假想中,直到美國發射新的衛星之前,GPS系統的“癱瘓8小時,緊接著16小時調整”的模式會每天重複出現。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9-06/0821739104.html
巡洋艦:不祥之器101/165
共軍有六七千噸052C/D
和055八九千噸神盾艦
還不滿足還要搞巡洋艦
只怕會重蹈二戰時日軍
約與航母同重的大和艦
一出海便被美戰機擊沈
不然就像南韓的神盾艦
一萬二千噸卻大而不當
怎麼了
只准美俄有巡洋艦
不許中共有巡洋艦
更何況有後發優勢
052D的64單元的通用垂射系統
就可通射防空反艦反潛攻陸導彈
不像南韓神盾艦的獨立垂射系統
萬噸級巡洋艦算啥
賣台軍事家
阿楨屍哲的全能艦
不只能發射反導反衛星導彈
還能發射衛星和反航母導彈
在多顆低軌海洋監視衛星
和十幾公里高平流層
太陽能預警飛艇
及艦上神盾
的導引之下
即使全能艦艦隊
也能以遠程防空導彈
尤其是反航母和反艦導彈
不對稱地對抗美國航母艦隊
新浪军事:052D艦專用反艦導彈(鷹擊-20)配北斗制導射程超遠2013-11-23回應:攻陸巡航導彈改成反艦導彈意義不大,射程雖然遠,但是全程飛行時間過長(亞音速飛1500千米需要一個多小時時間,海上目標已經移動了50千米左右了,制導難度太大了)。 速度慢有利於低空突防!還有,天上的偵查和制導衛,巡航導彈本身也帶搜索雷達。
052D與052C戰艦垂發對比圖
052D級新型驅逐艦武器配備圖
052D級戰艦由052C級戰艦的前部36具變前部32具少了4具,後部12具變32具多了20具,總計64具垂直發射裝置,增加了16具。
同時取消8部傾斜式反艦導彈發射裝置,改為防空反潛反艦通用垂直發射裝置。
052D(滿載7000噸),172江南號2012-8-29下水,改良052C→052D:48 x紅旗9→64具通用垂直發射系統; 1 x 100mm雙用艦炮→ 1 x 130mm單管砲; 氣+液冷式弧形外罩相控陣雷達→純液冷式平面外罩相控陣雷達; 後部2 x 30mm 七管近防快炮→FN3000近防飛彈;新型的RUB煙霧顆粒4 x 18管誘餌火箭幹擾系統;未來有可能改裝 8 x鷹擊12超音速反艦飛彈 射程400km。
中國長劍10號巡航導彈(另有空/海射型)
轟六K掛6枚KD20巡航彈
新浪军事:052D艦專用反艦導彈(鷹擊-20)配北斗制導射程超遠2013-11-23回應:攻陸巡航導彈改成反艦導彈意義不大,射程雖然遠,但是全程飛行時間過長(亞音速飛1500千米需要一個多小時時間,海上目標已經移動了50千米左右了,制導難度太大了)。 速度慢有利於低空突防!還有,天上的偵查和制導衛,巡航導彈本身也帶搜索雷達。
各國超音速反艦導彈
日本XASM-3空射超音速反艦導彈
簡氏2013-01-23中國研鷹擊12超音速反艦導彈:鷹擊-12採用雙進氣口衝壓噴氣發動機設計,重量在2-2.5噸之間,彈長約7米,飛行速度可達2-4馬赫,射程在250公里到500公里,尺寸和重量遠超俄制KH-31反艦導彈(中國以鷹擊-91的代號生產)。
俄國-31反艦導彈
2012珠海航展現場展出的CM-400AKG導彈和梟龍FC1輕型戰機,從外形看與鷹擊12完全不同。 中國CM-400AKG 超音速巡航導彈,重約兩噸,最大射程達250公里,其制導系統包括GPS系統、機載雷達和可識別具體目標的圖像識別系統。其采用固體火箭爲動力裝置,飛行速度超過4馬赫,可利用高速飛行能力突破艦艇防空網。據悉,配備穿甲彈頭和爆破彈頭的這款中國新型導彈主要用于打擊固定目標和航母等慢速運動目標。類似印俄合制的布拉莫斯(楨:?布拉莫斯射程300公里,但重3.2噸、彈長9.4米,徑寬670毫米,空射也重2.5噸,速度才3馬赫,單價則高達200-300萬美元!詳參【圖博館】:俄羅斯反艦導彈家族 共軍的反艦導彈家族) 印度布拉莫斯反艦導彈
臺灣雄風3型反艦導彈 臺灣之榮光!!世界第一的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 :雄風三的體型重量遠低於日炙這表示雄風三的技術層次比日炙高很多(外掛的沖壓引擎vs雄三整合進彈體的衝壓引擎)。雄三射程普通型300KM,加強型600KM;速度兩種大約都在2.5Mh左右;僅兩噸多,空射型僅1800KG,而射程同樣300KM(楨:?)。日炙彈長:9.4公尺 彈徑:1.3公尺 彈重:4000公斤 最大射程:120公里/改進型160公里。連俄印和製的布拉莫斯,比臺灣雄風三還差了一點,更不用說中共老舊的C101/301(楨:CM-400AKG與鷹擊12呢? 「雄三」的載艦能逃過大陸的空襲及潛艇攔截嗎?國防部前副部長林中斌形容為「蚊子叮大象」)。
簡氏稱052D中國鷹擊-18反艦導彈可空中急拐彎 刺穿美神盾圍牆
俄羅斯3M54E“俱樂部"導彈是中國鷹擊-18的設計藍本
據英國《簡氏防務週刊》報道,該導彈在艦載垂直髮射系統垂直升空後,利用其尾部的燃氣舵迅速轉向,固體助推段完成助推任務後被拋離;緊接著彈體後部的渦噴發動機點火,使導彈進入勻速巡航階段,以0.8倍音速的速度飛行180千米,燃料耗盡後,渦噴發動機再次被拋離;分離出來的前部彈體是一個獨立的小導彈,該導彈採用一個固體火箭發動機推動,飛行速度可達2.5~3.0倍音速,航程達到40千米;此時,該彈主要依靠命中目標時巨大的動能來增強威力。水面艦艇攔截超低空目標時一般來說最大射程也在40千米左右,這樣的導彈對於防禦一方的艦艇來說極難攔截,因而鷹擊-18具有很高的突防概率和命中率。
鷹擊-18估計會採用十分成熟的中繼慣性加末段主動雷達制導方式,並且載體可以利用數據鏈對導彈進行彈道修正,以改變導彈的攻擊彈道或者攻擊目標。根據相關資料,近來中國在戰術導彈制導系統方面進步明顯,高精度的鐳射慣導、光纖慣導系統已得到運用,北斗二期工程的投入使用,使中國具備了獨立自主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這樣就為中國大規模使用衛星導航/慣性制導系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提高了中國中遠端反艦導彈的攻擊能力。
據稱,鷹擊-18能夠通過實施重力加速度為10G的轉彎機動動作,規避敵艦的防空火力,能夠擊敗美國海軍的宙斯盾艦載防空系統及驅逐艦,這種能力將使得美國和日本一直希望依賴“宙斯盾”系統在未來的日本或美國戰區導彈防禦系統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夢想受到重創。只要命中一枚鷹擊-18,其巨大的3倍音速衝擊力和近300公斤的高爆能量,就足以使一艘“宙斯盾”戰艦喪失作戰能力。據稱,該彈還具有反輻射功能,即使在距敵艦50米處爆炸,也可摧毀60%的敵方艦載電子系統。
新型潛、艦都要加裝鷹擊-18
鷹擊-18不但可以艦載垂直發射,還可以由潛艇發射,其攻擊效果和艦載發射基本一致。當用於機載發射時,鷹擊-18的載機有蘇-30MKK、殲-11B、殲-15、殲-16、FBC-1A以及轟-6G/K等機型,這不但增強了中國在具有爭議的地區上空的對海打擊能力,還使中國有能力擊沉美國海軍的航母。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9-12/1004740170.html
我國兩款反艦導彈同時曝光 可擊沉萬噸艦艇2014-1-6 環球網
轟六-G掛載鷹擊-12超音速反艦導彈
轟六-G掛載鷹擊-100反艦導彈
近日,十多年來傳聞不斷的鷹擊-12超音速反艦導彈和鷹擊-100遠端反艦巡航導彈首露真容。根據網路圖片,大致可以推測鷹擊-12導彈的幾何尺寸、重量等要素。據分析,鷹擊-12為空射超音速反艦巡航導彈,裝備于中國海軍的轟-6轟炸機和新型殲轟-7B戰鬥機。據分析人士稱,鷹擊-12和鷹擊-100的戰鬥部威力驚人,命中一枚就可以癱瘓或擊沉1萬噸級的作戰艦艇。
據悉,鷹擊-12採用了軸對稱四進氣道佈局,進氣道呈X形佈置在彈體周圍,這種佈局的優點是在正常飛行狀態下的進氣道性能較好,同時結構也比較簡單,進氣道以後有利於導彈的總體佈局,對於飛控系統要求較低。
一些分析人士稱,鷹擊-12導彈的體積遠比之前報導的小,說明其射程和飛行速度並沒有之前估計的高,目前,比較合理的猜測是,鷹擊-12導彈的最大射程在220千米左右,最大飛行速度為馬赫數3左右。鷹擊-12導彈在解放軍的武器序列中,將主要作為空射型反艦導彈為主,與鷹擊-9、鷹擊-83系列、鷹擊-91、鷹擊-18、鷹擊-62系列、鷹擊-100和DF-21D反艦彈道導彈組成六層反艦火力網系列。
據外國媒體稱,鷹擊-100是我軍在長劍10巡航導彈的基礎上研製的空射型超遠端反艦導彈,其射程估計在550至650千米之間,其射程銜接了鷹擊62系列和DF-21D系列反艦彈道導彈之前的距離。
一些分析家稱,大致推測鷹擊-12長度在6米左右,直徑0.55米至0.6米,尺寸比俄制3M55和3M80要小很多,因此發射重量可能也要少一點,考慮到超音速反艦導彈拋棄助推器時的品質和末段品質之比較大,所以它的發射重量可能仍然相對較大,估計在2000-2500公斤左右。
從圖片上來看,沒有看到助推火箭,顯現它應該是整體式衝壓發動機,所謂整體式衝壓發動機就是助推火箭與衝壓發動機融為一體,助推火箭燃料完畢後的殼體作為衝壓發動機的燃燒室,從而降低了導彈的體積和重量,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研製成功整體式衝壓發動機,包括液體和固體和固液等多種,根據鷹擊-12的用途來看,筆者認為是液體衝壓發動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這是因為是液體燃料的理論空氣量大、能量高,另外推力可調節,多適用于飛行包線(高度和速度)較寬和射程較遠的用途,對於反艦導彈來說,考慮到它的射程、飛行高度等,可能還是液體衝壓發動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YJ-12採用了四個X形佈署的進氣道,這樣的好處就是大迎角的進氣性能較好,也就是說當導彈進行較大迎角飛行的時候,仍舊會有兩個進氣道保持正常進氣,但是它的缺點就是進氣道總壓恢復受到限制,另外由於彈體開口較多,結構比較複雜,需要進行加強,另外YJ-12的彈翼較小,這樣做的可能是減少導彈的飛行阻力,導彈的速度越快,彈身對於升力的貢獻越大,但是總體來講,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升阻比普遍不高,一般在亞音速導彈的五分之一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衝壓發動機屬於亞燃衝壓發動機,就是超音速氣流需要減速後才能進入燃燒室,這個過程中由於氣動生熱,所以亞燃衝壓發動機的速度受到限制,一般在6馬赫以下,考慮到油耗及工程運用,所以現在的衝壓發動機的工作速度一般在2馬赫和4馬赫之間,至於更快的超燃衝壓發動機是各國努力研製的重點,但是還沒有大的空破,因此YJ-12的速度很難超過4馬赫,筆者認為大致在2-3馬赫。
從整體上來看,YJ-12似乎象一枚縮小的3M80反艦導彈,這應該不是意外,我國海軍已經使用3M89反艦導彈有一段時間了,另外我國已經引進生產了KH-31P導彈,後者也是這個佈局,對這個佈局的導彈十分熟悉,更重要的是這個佈局軸對稱,比較適合整合到垂直發射系統當中去,至於我國為什麼沒有採用3M55反艦導彈的彈頭進氣佈局,筆者覺得這種佈局雖然結構比較簡單,但是彈頭進氣激錐較小,限制了末制導雷達的大小,尤其是天線孔徑,降低了它的探測能力,另外就是大迎角較低,限制導彈的機動性能。
http://mil.news.sina.com.cn/2014-01-06/0859758565.html
美國爲什麽不造超音速反艦導彈?(楨:?)答案是現有技術條件下生産的超音速反艦導彈,突防能力並不高,而且比亞音速反艦導彈的作戰效果還要差,超音速導彈至少要在距離海面20米以上的高度飛行,達到目標上空才轉入俯沖,也就是說飛行高度偏高很容易被雷達捕獲,此外導彈超音速低空飛行時由于多譜勒效應太大,雷達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從海面雜波中捕獲到導彈的回波,而且信號清晰跟蹤穩定,至于轉爲高空突防則太容易被脈沖雷達發現鎖定,此外導彈進行超音速飛行必需使用大推力的火箭或沖壓發動機,導彈高速飛行時産生的摩擦熱也很大,拖著長長尾焰的超音速導彈對于光學探測器紅外探測器來說,那是個最明顯不過的目標,很遠就能發現跟蹤。而亞音速導彈的飛行高度可以降低到波峰高度,此外多譜勒效應不明顯,對于雷達來說很難從海面雜波中截獲到,而且即使能夠發現導彈來襲也很難穩定的跟蹤上導彈,在所有的實戰中目前還沒有發現掠海飛行的亞音速導彈能被雷達在較遠距離穩定跟蹤的例子,一般都是信號時斷時續根本不可能進行較遠距離的攔截,只能在非常近的距離攔截。(楨:結合次/超音速的C803更佳!)
深度:解析中美最新反艦導彈 鷹擊100落後美一代(?)2014-1-13 新浪軍事
LRASM-A反艦導彈
JASSM-ER導彈
說起遠端反艦導彈,軍事愛好者們首先會想到蘇聯的一系列重型超音速遠端反艦導彈,如空射的AS-6導彈和艦載的SS-N-12、SS-N-19等導彈。它們憑藉高速度和遠射程的組合,在冷戰前對美國的航空母艦戰鬥群構成了不小的壓力,美國也曾研製並裝備過遠射程的反艦型戰斧導彈。這種導彈最早計畫裝備在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斯普魯恩斯級導彈驅逐艦和“新澤西”號戰列艦。
上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部署的反艦型“戰斧”導彈又被稱作BGM-109B,該導彈是美國防部巡航導彈計畫聯合辦公室主管和通用動力公司研製的一種遠端反艦導彈。這種導彈有潛對艦和艦對艦兩種型號,是一種亞音速、遠端、掠海飛行的導彈。七十年代初美國為了在反艦導彈領域盡速縮小與蘇聯的差距,在“捕鯨叉” 中程反艦導彈研製計畫開始不久就著手“戰斧”遠端反艦導彈的研製。“戰斧”反艦導彈雖是作為模式化“戰斧”巡航導彈系列中的一員發展的,但從技術上來看,它是在“捕鯨叉”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其部件大都是“捕鯨叉”導彈部件的改進型,反艦型“戰斧”導彈採用慣性中制導和主動雷達末制導和高爆力戰鬥部,於 1984年具備初始戰鬥能力,主要用於在遠海打擊蘇聯海軍的大型水面艦艇。
冷戰結束後,曾經備受關注的大規模遠洋反艦作戰不再是關注的焦點,而西方海軍曾經擬議甚至裝備的遠端反艦導彈先後取消和退役。時過境遷,中國研製的鷹擊 -100反艦導彈和LRASM-A反艦導彈再次引領了世界遠端和超遠端飛航式反艦巡航導彈的發展熱潮。今天,美國海軍面對突破反介入和區域拒止戰略的壓力,再次對遠端反艦作戰了巨大的需求,新一代的LRASM-A遠端反艦導彈也應運而生。雖然,鷹擊-100和LRASM-A出現時間接近,而且同屬於亞音速飛航式反艦導彈,但卻存在巨大的性能代差,無論從射程、威力和機動性能這類硬性指標來說,還是從隱身能力、抗干擾性能和智慧化程度這類評價性指標來看,LRASM-A都遠優於鷹擊-100,中國發展鷹擊-100導彈要面臨美軍新型防空導彈和末端防禦系統的嚴密防禦,能否實現攻擊效果顯然面臨嚴峻的挑戰。
據悉一些分析人士稱,鷹擊-100是在長劍10攻陸巡航導彈的基礎上研製發展而來的遠端飛航式反艦巡航導彈,估計在2012年開始部署於轟6M和轟6K轟炸機平臺,鷹擊-100採用慣性制導加主動雷達尋的制導,可攜帶500千克左右重量的半穿甲型戰鬥部,其射程估計為500至600千米,主要用於攻擊大中型水面艦艇。鷹擊-100反艦導彈的制導系統可能與鷹擊-62、鷹擊-84反艦導彈的制導系統相似。它採用主動式雷達導引頭與被動式識別和定向搜索設備,以探測、捕獲與打擊從護衛艦到昂貴的航空母艦等各種目標。這種導彈可利用其掠海低空飛行與規避機動航跡隱蔽自身的發射方向,並在飛近水面目標時避開敵軍的防禦火力,通常來說,鷹擊-100在我軍的反艦導彈體系中替代了早期的鷹擊-6系列,主要用於空射反艦平臺,理論上來說,殲轟-7B和轟-6K飛機在配備鷹擊-100反艦巡航導彈之後,最大作戰距離可達2000至3000千米左右,也就是說第二島鏈內的任何艦艇在理論上都覆蓋在中國鷹擊-100反艦導彈的打擊圈內。
鷹擊-100採用與“戰斧”相類似的氣動佈局,長細比較大的一字形彈體加中彈翼大弦展比平面佈局。彈頭呈卵形,中段為圓柱形,尾部為截錐體,後串接固體火箭助推器。彈身中部裝有一對折疊的窄梯形彈翼,腹部裝有新型渦扇發動機收縮式進氣口,尾部裝有十字形折疊彈翼。其結構也為單元式模組化設計,在此基礎上加大燃料艙、彈頭大小及末制導方式,就可發展成不同用途的派生型號。總體上來說,這個結構技術難度較小,比較容易實現。實際上,中國軍工科研結構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開始研究巡航導彈的地形匹配技術,由當時的七機部一院負責此項工作,並於八十年代中期取得突破性進展;同期還就渦輪風扇發動機相關技術展開機理性研究,並基本上解決了技術難關,為後期進入工程實用化階段研製工作打下就良好的基礎。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遙感偵察衛星技術有了巨大的進步,不僅可以測繪中國附近地區,世界其他地區也都可測繪為巡航導彈使用的地形匹配資料了,並經多年改進初步在達到實用階段。這些技術儲備經過繼續的研製,並且結合通過技術交流獲取的國外先進技術及經驗,讓鷹擊-100遠端反艦導彈的研製工作有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總體上來說,從長劍-10巡航導彈發展來的鷹擊-100應該達到了國外上世紀90年代末飛航導彈的總體技術水準。
據悉,鷹擊-100和鷹擊-62導彈一樣,重點加強了複雜航路規劃能力,通過自動航路規劃,鷹擊-100導彈可以規避飛行路線上的敵方防空威脅,極大的增強飛行和攻擊的靈活性。通過複雜的航路規劃,可以讓多架飛機平臺發射的多枚鷹擊-100反艦導彈在同一時間抵達敵方戰艦附近,從不同方位用不同的角度和攻擊方式進行反艦攻擊。由於攻擊情況的複雜,極大的增加了敵方防禦的難度,對多數防空系統而言變相減少了防空火力通道,或者說增強了鷹擊-100導彈的突防概率。但我們要看到,鷹擊-100和鷹擊-18、鷹擊-63一樣都不具備隱身能力,這個問題嚴重較低了上述中國反艦導彈的突防能力,已經不能滿足未來反艦導彈突防作戰的要求。由於現代雷達技術的快速發展,雷達反射截面積增大對反艦導彈來說是一個致命的問題,鷹擊-100這類導彈面對現代艦載防空系統時,基本只能通過飽和攻擊填滿敵方的防空火力通道這顯然不利於我方進行大規模戰役的靈活程度,另外,鷹擊-100這類導彈如果不能實現飽和攻擊,那麼這類武器從整體上就是去了作戰效用,這也是非常可怕的問題。
美軍的LRASM-A導彈繼承了JASSM導彈先進的外形隱身設計,無論雷達信號特徵還是紅外信號特徵都不強,加上自動規避威脅的航路規劃能力和超低空掠海飛行的能力,LRASM-A導彈的突防能力在現役和正在研製的反艦導彈中是數一數二的,或許只有同樣採用隱身設計的挪威NSM能與其一拼高下。此外,LRASM-A反艦導彈則更側重於通過隱身設計規避和穿透敵方防空系統,在突防概念上更為領先。此外,LRASM-A導彈增加了高性能的雙向資料鏈進行通信,具備很強的網路戰能力,此外它仍然裝備了抗干擾的GPS接收器用於導航制導,不過LRASM-A導彈並不依賴與外界的資料鏈和GPS資料。 LRASM-A導彈將使用多模制導方式增強目標識別分析和抗干擾能力,它使用BAE公司研製的新型多模導引頭,除了繼承JASSM-ER導彈原有的紅外成像導引頭外,還增加了先進的被動雷達模式。被動雷達模式用於為導彈在敵方防區外提供提供搜索和識別目標的能力,而紅外成像導引頭用於末端的制導和目標精確識別。LRASM-A導彈的射程大致在800至1000千米,遠優於鷹擊-100,而空射型JASSM的射程也高達350千米以上,顯然美軍的空射和其他平臺發射的亞音速反艦導彈在射程上絕不吃虧。
我們必須看到,美軍發展亞音速反艦導彈正在走向多模制導、隱身化、遠端化和通用化,這些導彈都基於一個基本的導彈構架,發展出多平臺通用的新型導彈族,既有利於降低成本也有利於實現通用化,這些都給我們發展新一代反艦導彈指明了方向。
http://mil.news.sina.com.cn/2014-01-13/1550759852.html
世界上70%小口徑近防武器無法攔截2馬赫導彈
隨著大炮巨艦時代的終結,海、空、潛三基反艦導彈以超乎想像的速度.成爲海戰場令人恐懼的新殺手。1982年南大西洋冰冷的海水吞沒了英國皇家的驕傲,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被亞音速的飛魚導彈擊沈後.英國海軍以異乎尋常的速度爲水面艦艇配備了密集陣和守門員近防武器系統,成爲當日耀眼的明星。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反艦導彈呈現出了超高速、超低空、高機動、大威力的顯著特征,水面艦艇賴以生存的最後一道防線——近程防禦系統,面臨空前嚴峻的挑戰。(詳參【圖博館】:世界艦載點防禦導彈系統 “卡什坦”對“密集陣”)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9-16/0756521574.html
海軍觀察網站報道 2012-4-4法國海軍福爾班號防空驅逐艦成功摧毀一個模擬超音速掠海反艦導彈的目標。
美國爲什麽不造超音速反艦導彈?(楨:?)答案是現有技術條件下生産的超音速反艦導彈,突防能力並不高,而且比亞音速反艦導彈的作戰效果還要差,超音速導彈至少要在距離海面20米以上的高度飛行,達到目標上空才轉入俯沖,也就是說飛行高度偏高很容易被雷達捕獲,此外導彈超音速低空飛行時由于多譜勒效應太大,雷達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從海面雜波中捕獲到導彈的回波,而且信號清晰跟蹤穩定,至于轉爲高空突防則太容易被脈沖雷達發現鎖定,此外導彈進行超音速飛行必需使用大推力的火箭或沖壓發動機,導彈高速飛行時産生的摩擦熱也很大,拖著長長尾焰的超音速導彈對于光學探測器紅外探測器來說,那是個最明顯不過的目標,很遠就能發現跟蹤。而亞音速導彈的飛行高度可以降低到波峰高度,此外多譜勒效應不明顯,對于雷達來說很難從海面雜波中截獲到,而且即使能夠發現導彈來襲也很難穩定的跟蹤上導彈,在所有的實戰中目前還沒有發現掠海飛行的亞音速導彈能被雷達在較遠距離穩定跟蹤的例子,一般都是信號時斷時續根本不可能進行較遠距離的攔截,只能在非常近的距離攔截。(楨:結合次/超音速的C803更佳!)
鷹擊-3(C803/802A) 280公里 未端超音速。
日媒稱中國正研究類似美X51A高超音速飛行器
日本《外交官》雜志網站稱,美國空軍超高音速飛行器了X-51A馭波者 2012-8-14進行了第三次試飛,盡管以失敗告終,但也引起了人們對高超音速飛行器的廣泛關注。而且,中美俄在這方面的競賽不會因此而懈怠。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俄羅斯在這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從而成爲世界上首個成功試飛超音速燃燒沖壓噴氣試驗飛行器的國家,比美國要早九年。 到目前爲止,該耗資1.4億美元的項目只在2010-5-26的測試中取得了成功,以5馬赫的速度持續進行了超過200秒的飛行。 同時,中國也對這個領域展示了相當的興趣。在X-51A項目開展三年後的2007年,有消息稱,中國科學家正計劃在位于北京的風洞中測試速度達5.6馬赫的高超音速實驗飛行器模型,中國科學家可能還建造了能測試速度達9馬赫超音速裝置的風洞。 除了快速全球打擊縮短打擊時間,超音速導彈還會給防禦滲透和導彈攔截作戰帶來重大改變。當前的導彈,無論是速度達到2馬赫的俄羅斯日炙和美國魚叉超音速燃燒沖壓動力導彈,其速度都不夠高,很容易被攔截。而攔截以超過5倍音速巡航飛行的導彈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楨:但也不能貼海而飛且較熱更易被測)。中國DF-21D反艦彈道導彈返回大氣層後的最大速度可能會超過超音速巡航導彈的最大速度,但它不如巡航導彈靈活,也不像巡航導彈那樣能進行低空飛行,躲避早期預警系統,能更好地騙過小型戰術雷達和紅外探測器的探測。(楨:衛星照片證實:DF-21D反艦彈道導彈獵殺航母 中國已試驗成功!)
美國魚叉導彈就已被銷往30多個國家:魚叉Block2靠渦輪噴氣動力,重690公斤(1518鎊),攜帶220公斤彈頭,有80海哩攻擊範圍,正在進行改進,飛行速度達到高亞音速。洛馬公司也在開發一種沖壓式噴氣動力超音速導彈,這將會在2013年進行試飛。
歐洲MBDA公司的飛魚MM40 Block 3用Microturbo TRI-40渦輪噴氣發動機替代了原有的火箭噴射引擎,飛行超過100海哩,解決了Block2所面臨相對範圍比較短的問題。
SR-72主要定位於偵察並有改造為高超音速轟炸機的潛力
SR-71黑鳥戰略偵察機(詳參【圖博館】:SR-71) 據美國《航空週刊》網站2013-11-2報導,洛•馬公司的“鼬鼠工廠”正致力於SR-71黑鳥戰略偵察機後繼機的研製。報導稱,這種偵察機代號為SR-72,與其前任相比,增加了對目標實施打擊的功能。專家分析稱,如果這一項目按照計畫在2030年完成,那麼SR-72有望成為第一種高超音速飛機,同時具備改型為高超音速轟炸機的潛力。
報導稱,在美國空軍的長期高超音速路線圖計畫指導下,SR-72主要用於填補“過剩的衛星資源”與亞音速的情報收集平臺之間的“快速反應缺口”。“一些國家擁有先進的防空系統,並對衛星活動規律十分瞭解”,而這正是發展該專案的動因之一。報導稱,這架以6馬赫速度在高空飛行的飛行器的生存性能甚至要超過隱身的先進亞音速或超音速飛機以及無人機。文章稱,利蘭領導的小組已經研究了7年,他說這種飛機使用了現有的材料,以確保其經濟上的承受能力。利蘭說,這種飛機賦予軍隊一種改變戰爭形態的能力,雙發的驗證機可以在一小時內抵達任何目標上空,並且能在5到6年間耗費10億美元發展完成。
高超音速飛機難在發動機
發動機是實現高超音速巡航的關鍵。而發動機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常規渦輪噴氣發動機,説明其加速到3馬赫,然後啟動衝壓發動機,直到高超音速巡航模式。報導稱,現有發動機能將飛機加速到2.5馬赫,而衝壓發動機能在3馬赫速度以上工作,將兩者結合起來便成為一個難題。但是如今,洛•馬相信得到了答案。報導稱,由於推進系統上的突破,美國空軍已經強烈要求將最初4馬赫的目標速度進行大幅度提高,最近的要求是至少達到5馬赫的巡航速度,並能從常規跑道上起飛。
文章稱,實戰化的飛行器,也就是雙發的SR-72無人機長度超過100英尺。“尺寸和SR-71更為接近,擁有相同的航程,但速度是後者的兩倍”。報導稱,飛行研究機FRV將在2018年開始工程研製,並在2023年飛行,而2018年的時間表是由高速打擊武器的規劃表決定的。這一時間也與美國空軍的高超音速路線圖吻合,該路線圖建議在2020年前發展一種高超音速打擊武器,在2030年前發展一種區域間諜飛機。
或成美軍“一小時打遍全球”武器庫中最先服役的
一名中國軍事專家認為,SR-72、X-37B、X-51A這三種裝備是美國全球快速打擊裝備體系中的三個子系統,各有各的特點,處於並行發展的態勢。X-37B的發展方向是用於快速進出太空的空天飛機,並可以重複使用,而X-51A的發展方向則是臨近空間的打擊武器平臺,也就是高超音速巡航導彈。而SR-72主要定位於偵察,並有進行武器化改造的潛力。從中可以看出,美國未來高超音速裝備的發展思路已經成型,正在努力佔領從臨近空間到外太空之間的技術制高點。由於目前並沒有太有效的手段來防禦這些快速打擊武器,未來美軍可能將其作為應對所謂反介入/區域拒止的利器。
回應
美國幾年前就研究出了一架動力機、叫X43A屬於太空機、超十馬赫(楨:X-47是美國航母亞音速無人攻擊機,似中國利劍隱身無人攻擊機!)
中國目前所有的武器裝備中除了部分導彈的速度非常快外,還沒有速度達到或超過6倍音速的飛行器!
中國只有一款與X37B類似的(楨:神龍太空飛機!)
美軍的武器全是科幻型的!
我不相信 是概念機吧
成本很高,到最後可能20-50億美元一架!美軍用不起,養不起!
估計是洛馬用來騙錢的,你一旦開始研發,就不停加錢,基本和毛子圈3哥的錢一個意思
美國想用當年太空競賽的方式拖垮中國的節奏哈~中國需要的是自己的節奏,自己的非對稱戰略武器~~
千萬不能被美國這種誤導人的把戲唬了,曾經的SR—71不就是用來誤導蘇聯飛機發展思路的。所以我們面對這所謂的“一小時全球打擊”不能用對稱的方式,必須加強鐳射武器和電磁武器的發展。最有效。
我來告訴你怎麼搞死它,用電磁攻擊,用動能武器系統!
中國的殺手鐧也該亮相了,用電腦病毒對付他
如果中國建設太空站!如果中國月球固定基地建立!老美這些東西,一個鐳射就被幹掉了
中國必須發展不對稱戰力,發展空天飛機,隨時可以攻擊地球上任何目標。
其實在衛星上裝個鐳射炮什麼的,打遍全球只是十來分鐘的事。
再好的武器也有致命弱點,靠趕是趕不及了,先挑弱點應對為好,如果開戰時,覺得最好的辦法是打掉美國衛星系統。
五角大樓正在醞釀對“太空怒火”計畫進行調整:到2040年左右就部署首艘核動力空天母艦,到2050年部署3艘空天母艦,並組建3支“空天艦隊”。每支艦隊由1艘空天母艦、4架空天飛機、2艘太空拖船、1座空間補給站組成。空天母艦將配備常規導彈、核導彈、高能鐳射武器、動能武器等作戰裝備及偵察設施。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國家真正部署過太空武器,且它們大部分是新概念武器,主要有鐳射武器、粒子束武器、微波武器、動能武器等。
加油,讓獨裁者顫抖吧!
望能打擊世上最大的黑社會惡勢力
上帝賦予美利堅的自由之劍
美國是天下第一.中國永遠做老二.
就是美國好了,你們這些親美份子好做漢奸了呀,無知!蠢貨!想做美國人,不想做中國人可以申請和你老爸脫離關係嗎!
擴軍的國家 ,沒有前途 !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11-05/0848747960.html
中航工業成都611所張繼高副總師:無人機達不到空戰水準2013-11-08環球網
據介紹,由於技術的進步,速度至上論再次成為飛行器研究的重點,高速至上觀念已經成為美國航空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思路,臭鼬工廠的工程和高級系統副總言簡意賅地總結到:“速度即隱身”。臭鼬工廠稱超高速特性比隱身特性的生存能力更強,技術進步已經讓隱身飛機的優勢變得不再明顯,而飛行器的下一場革命將來自於速度。對此,張總認為這種說法雖然有些偏頗,但仍然值得關注,張總解釋到,高速度甚至超高速度確實是一個發展方向,以超燃衝壓發動機為主要動力源的飛行器是未來發展的重點。張總稱:“目前隨著技術的發展,飛行器隱身和反隱身的鬥爭正在愈演愈烈,飛行器隱身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多,毋庸置疑,速度已經成為一條新路子”。
中國繼續研製有人駕駛的第五代戰機是否過時?對此,張總認為,有人戰鬥機並不過時,目前,無人機的應用還遠達不到進行空戰的水準,選擇機背進氣和無尾翼結構的新一代戰鬥機可能是為了隱身性能的考慮。
回應
請問這位副總你研製六代機在哪兒,還在評價別人的六代機,你那兒五代機都還沒有搞定啊,落後不是你的錯,但落後不知奮起追趕,還在那裡玩嘴皮子那就是你的問題了!
有才能的都去考公務員撈個一官半職,誰還會去技術創新、開發?
在研製5代機的時候就不能談6代機?你規定的?噴子!
問的問題都這麼不專業?難道有了會告訴你在哪兒?
中國的六代機已經研究了。(楨:詳參前述!)
[廣東湛江]傻b,這你也信,大傻B一個,自作聰明
廣東湛江,哪裡都有你,詆毀政府,地域攻擊,收入不錯吧。
無人機本來目前就不是用於空戰,中國根本沒必要研製什麼高科技戰機,只要多增加維穩經費,做好對內工作讓人民安心生活就好了!我支持這位專家!
美帝經常拿這種宣傳畫忽悠人,蘇聯就是這麼死的
我國國防應走自己的發展的路子!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11-08/0815748538.html
美軍確認中國測試10馬赫超級武器 要求避免誤判
美國HTV-2B高超音速飛行器
美國《華盛頓自由燈塔報》2014-1-13報導,美國國防部表示,中國軍方在上周完成了針對突破美國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首次超高速導彈彈頭載具測試。此次測試的時間為1月9日,使用的是被美國軍方代號為WU-14的高超音速滑翔載具。
2011年8月11日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計畫局(DARPA)的HTV-2B高超音速技術載具使用使用軌道科學公司的米諾陶4型固體運載火箭自範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這是HTV-2項目的第二次試飛,失敗的第一次試飛任務HTV-2A也是使用米諾陶4火箭發射的。
所謂禍不單行,HTV-2B雖然發射正常也成功再入大氣層,但再次發射約9分鐘後失去聯繫。連遭失敗給整個專案蒙上了一層陰影,尤其是國防部先進研究計畫局並沒有訂購第三架HTV-2飛行器,因此有些分析認為這可能導致項目的終結。
HTV-2飛行器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臭鼬工廠研製,屬於國防部先進研究計畫局推進的獵鷹高超音速技術演示和驗證計畫的一部分,著眼于進行在高高空驗證高超音速飛行的相關技術,如高超音速下的空氣動力學、長時間高超音速下的防熱處理、高超音速飛行下的制導、導航與控制技術。
美國這種高超音速飛行器的飛行模式避開了大氣層外中段攔截,也大大降低了陸基預警雷達的探測距離,還為進一步突防反導系統提高了機動能力。
回應
美國從來都是奉行雙重標準,賊喊捉賊,倒打一耙!
http://news.powerapple.com/military_and_history/2014/1/15/1416125.html
相關新聞
美上將評中國試驗高超音速武器:技術更新比美強
美眾院:我們被超越了
大校:中國高超音速武器為打航母提供技術可能
港媒稱中國高超音速武器可突破世界任何防禦體系
專家:中國或可用高速滑翔彈頭全球打擊航母
美國《航空與空間技術週刊》2014-1-27稱DF-31配高超音速彈頭射程將增50%,從8000增到12000千米(詳參【圖博館】:094與巨浪2之謎 ) 2012珠海航展: M20戰術導彈具有兩段式爬升功能,可改變飛向做「S形飛行」,任何當今的防空飛彈都無法攔截。(詳參【圖博館】:中國火箭)
阿楨
航天測量船改造反導預警艦首曝光 陸瞭望1號力壓美導彈觀測艦 2024/08/06 中時
據《騰訊網》報導,瞭望1號海上綜合警戒艦是以原來的航天測量船改造,原稱「火箭衛星跟蹤監測船」,其主要功能是追蹤監測國內外火箭衛星發射。
瞭望1號長255米,寬27.2米,滿載排水量3萬噸。美軍同類船艦霍華德• 洛倫岑號滿載排水量約9500噸,搭載的CJR雷達系統主要有2部大型S、X波段相控陣雷達,具有5000公里的X波段偵測距離,一向被視為雷達探測能力最強的艦艇。
報導說,瞭望1號海上綜合警戒艦裝備數位化有源相控陣雷達、X波雷達、S波雷達等,其雷達的數量和功率都超越815A型電子偵察艦,能夠執行廣域的偵察任務,包括對地面、海面和空中目標的探測與跟蹤。艦上搭載的電子設備幾乎覆蓋所有頻段的無線電頻譜,能以高速計算機系統過濾加密信息並迅速破譯,並將探測到的電磁頻譜信息儲存在數據庫。
中國先前已裝備陸基遠程預警雷達、天基衛星組網和陸基中段反導攔截系統,一旦海基流動的火箭(導彈)衛星觀測艦部署到位,在探測和鎖定數千公里外中遠程彈道導彈乃至洲際導彈發射,並及時發出預警的能力,能讓共防空反導作戰單位有相對充裕的攔截準備時間,提高防空反導的攔截概率。
相關新聞
美頂尖專家:中俄高超音速武器聯手可擊穿美防禦體系
中國空天飛機在軌部署6具神秘物體 已開始傳輸訊號
美太空公司:中國可重復使用航天器具衛星殺手能力
陸新式遠程預警雷達曝光 可探測數千公里外彈道導彈與太空衛星2022/04/19 中時
據《觀察者網》引述美媒《防務新聞》報導,由商業衛星圖像公司Maxar Technologies發佈在谷歌地球上的圖像顯示,大陸山東省的一座山上已建成一座新的大型相控陣雷達(LPAR),可給解放軍提供北韓、韓國、日本大部分地區甚至俄羅斯遠東部分地區發射彈道導彈的預警。
中國也在浙江省和黑龍江省建造了數個大型預警雷達,可以從多個角度對日本、朝鮮半島和臺灣地區進行遠程預警。此外,中國還在新疆庫爾勒建設另一個雷達基地,提供針對印度的早期預警。
這種雷達除了對彈道導彈發射提供警告外,還可以用於衛星跟蹤和一般空中監視。
美軍的鋪路爪雷達能夠探測3000海里(約5600公里)範圍內雷達截面積為10平方米的目標。
阿楨
陸火箭技術突破 組戰時區域衛星網僅需5小時 2023/01/17 旺報
中國航太科技的「捷龍三號」運載火箭,於2022年12月9日在黃海海域發射,成功將14顆衛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完成中國首次海上火箭熱發射。「捷龍三號」採用四級固體發動機串聯佈局,總長約31公尺,箭體最大直徑2.65公尺,最小直徑2公尺,總質量約140噸。捷龍三號火箭在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達1.5噸,具有滿足中國主流中小衛星組網發射的運載能力。
中國此次火箭技術突破具有重大軍事意義,「長征11號」在戰時只需5個小時的準備時間,就能依次發射28至56顆衛星上太空快速組成區域衛星網路。而美歐等其他國家的快速響應火箭,則至少需要1周的發射準備,才能做到。
快速響應火箭的準備發射時間在戰時具有重大意義。在戰前用衛星對一個海區或陸地目標進行跟蹤偵察監視,由於平常部署的衛星從第一次飛越目標上空到下一次飛越目標上空偵照的時間,往往需要一個小時至數小時的時間。做不到在幾分鐘內就報出其偵察的軍事移動目標位置。
因此大國在戰時會針對發生衝突的地區進行衛星補網發射,以在數分鐘內發現敵方軍事移動目標的新位置,也能反制對手發射飛彈破壞己方原有的衛星。補網的衛星數量將視需要會從幾十顆到幾百顆不等,因此「一箭多星」的火箭快速響應發射能力在戰時對情報的作用就變得至關重要。
「捷龍三號」的發射任務是中國首次在海上實施運載火箭「熱發射」。熱發射即是在平臺上直接點火發射,不像冷發射是彈射後再點火,以避免破壞發射平臺。因此熱發射速度的效率遠較冷發射為高。這也意味「長征11號」具備同樣能在海上、陸地機動發射的能力,在進行大面積地區的衛星補網快速響應能力上,已經是世界第一的水準。
阿楨
中國版匕首?航展轟6K掛載或為第3款高超音速導彈 22/11/05 中時新
第14屆珠海航展,轟-6K機翼下掛的鷹擊-21改版,類似俄羅斯的匕首高超音速導彈(射程480公里陸基伊斯坎德爾9M723導彈的改版)匕首2018年公佈,號稱最大速度10馬赫與2000公里射程聲稱無法攔截震驚了全球,2022俄烏戰爭摧毀了烏一座地下彈藥庫,讓外界見識到高超音速武器的厲害。
中國2019年10月閱兵亮相陸基高超音速導彈東風-17,2022年4月艦載型鷹擊-21高超音速導彈試射, 8月美國眾院議長佩洛西訪台後,對台演習發射了2枚東風-17。
回應
中國現在的技術為什麼你們認為這還需要模仿俄國?現在已經是2022年了,還沒睡醒嗎
阿楨
天宮2022-11-01與夢天實驗艙交會對接,完成中國空間站組建
23噸的夢天實驗艙則主要用於研究基礎物理學和微重力,微重力即物體和人在極其微小的引力作用下看起來失重的狀態。艙內配置13個標準載荷機櫃,裡可以進行流體物理學、材料科學、燃燒科學和航空航太技術的實驗。
500噸全球第一!中國自主研發大推力火箭發動機將首次公開
第14屆中國航展將於2022年11月8日至13日在珠海舉行,航太科技集團的500噸全世界最大推力的整體式固體火箭發動機將首展,直徑3.5米,裝藥量150噸,2021年10月試車成功,採用高性能纖維複合材料殼體、高裝填整體澆注成型燃燒室、超大尺寸噴管等技術。基於此一研發成果,已經開展直徑3.5米級分段發動機的研究,發動機分5段,最大推力將達到1000噸級以上,可應用於大型、重型運載火箭固體助推器,滿足中國太空裝備、載人登月、深空探索等的需求。
相關新聞
中國2021年航太發射55次 超越美俄居世界第一
回應
獵鷹重型火箭,推力是2000噸,500噸跟它比什麽?
獵鷹9的2280噸推力是基於三個獵鷹9號助推器捆綁起來,使用上面的27台梅林1D發動機的前提下實現的,這台500噸是單發推力。
至今最大的運載火箭土星5號,3408噸推力用了11台發動機
阿楨
馬斯克曝星鏈2.0引中國擔憂 解放軍學者籲:必須摧毀他們! 2022.06.03
世界首富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太空探索公司 Space X,其衛星服務網路服務星鏈(Starlink)對烏克蘭至關重要,當地每天約有 15 萬活躍用戶在使用該服務。對此,中國方面擔心危及到國家安全,中國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北京跟蹤與通信研究所」學者指出,若星鏈威脅到國家安全,必須摧毀處理。還有中國國防工業專家主張,共軍應發展「反衛星技術」,持續監控星鏈衛星。
新一代星鏈衛星,重量增加4到5倍,長度7米,重量約1,250公斤, SpaceX 已發射約2,400顆Starlink 衛星,目標是在低軌部署4.2萬顆。
陸政協委員建議儘早布局中國版Starlink 搶佔有限低軌衛星空間 2022-03-10
張濤認為,「星鏈」低軌衛星組網相對傳統高軌通信衛星有著成本低、時延短、損耗小的優勢,而其覆蓋範圍和建設效率遠遠大於地面5G通信基站,「星鏈網路服務目前試用速度已突破200Mbps,在搶佔衛星互聯網(網路)市場的競爭中佔得先機。」
英國衛星通信公司OneWeb計劃發射648顆近地軌道衛星,目前已有428衛星在軌運行;波音衛星網路項目擬發射147顆衛星,亞馬遜則計劃發射3236顆近地軌道衛星。
大陸已成功發射銀河航天02批6顆低軌寬帶通信衛星,單星設計通信容量超40Gbps。這6顆衛星將在軌與銀河航天首發星共同組成低軌寬帶通信試驗星座,並構建星地融合5G試驗網路「小蜘蛛網」,具備單次30分鐘左右的不間斷、低時延寬帶通信服務能力,用於低軌衛星網路、天地一體網路技術驗證。
張濤指出,「我國低軌衛星互聯網星座建設投入和外企星鏈項目相比,在規模和模式上明顯滯後,建議儘早儘快佈局中國版星鏈衛星互聯網,在這場空間資源競爭和6G時代競賽中佔據主動。」
阿楨
因太陽風引起的地磁暴 SpaceX的40顆最新美國衛星報廢 2022-02-10 環球時報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官網8日發佈消息稱,由於太陽風引起的地磁暴影響, 3日剛發射升空的約40顆“星鏈”衛星已經或即將偏離近地軌道,掉入大氣層焚毀。
隨著“星鏈”衛星的批量化生產,相關衛星製造成本不斷降低,因此該事故從金額來說不算過於損失慘重,但對SpaceX公司的互聯網星座雄心而言,恐怕打擊就大了。
根據SpaceX公司此前發佈資訊,2月3日下午,“獵鷹9”號火箭從佛羅里達州甘迺迪航太中心將49顆“星鏈”衛星送入近地軌道。
有好事者“事後諸葛亮”地發現,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當天曾發出地磁暴提醒,稱2月4日可能會發生“太陽風暴”。所謂“太陽風暴”,是指太陽活動導致的太陽上層大氣射出超聲速等離子體帶電粒子流,它抵達地球附近後,可能引起地球磁場全球性的劇烈擾動,也就是所謂的地磁暴。
但不知道什麼原因,“獵鷹9”號火箭仍按時發射,將這批“星鏈”衛星送到210公里高的近地軌道。按照預定計劃,這些衛星需要啟動自帶的霍爾推進器將軌道抬升至540公里高的工作軌道。
單顆“星鏈”衛星的製造成本低於50萬美元,至2021年底,共有1798顆“星鏈”衛星在軌運行,僅2021年就發射了989顆“星鏈”衛星。
然而密佈在近地軌道上的“星鏈”衛星,正引起外界對可能的太空碰撞事故的擔憂。去年中國曾披露,“星鏈”曾兩次危險靠近中國空間站。還有多顆國外衛星也為了躲避“星鏈”而主動避讓。
此外,天文學家批評,大批“星鏈”衛星穿過夜空的軌跡,會破壞那些需要長時間曝光的天文觀測。
相關新聞
馬斯克笑不出來!太陽磁暴毀40顆衛星 SpaceX恐噴掉近5000萬美元
回應
製造那麼多太空垃圾 竟然沒人敢罰他
別的低軌衛星都沒事,這再次證明——馬斯克的“星鏈”都是廉價的垃圾,是用來“跑馬圈地”,搶佔近地軌道空間資源。
阿楨
X-37B在軌又工作了300天!它到底在幹什麼? 2021-03-17 新浪軍事
美國太空部隊的USSF-7代號為軌道試驗飛行器(OTV-6)已執行6個秘密任務,最近一次是2020年5月,由Atlas-V 501火箭助推器發射升空。
X-37B長29英尺(8.8米),高9.5英尺(2.9 m),翼展15英尺(4.6 m)。發射重11,000磅(4,990公斤)。有效載荷艙(貨物裝箱區)長7英尺,寬4英尺(2.1 x 1.2 m)。像太空梭一樣,在火箭的幫助下垂直發射,然後巡航回地球,降落在跑道上。工作高度為110至500英里(177至805 km)。
X-37B的簡史
OTV-1於2010年4月發射升空,在高空停留了224天。
OTV-2,2011年3月發射,2012年6月468天后返回地球。
OTV-3,於2012年12月11日開始,並於2014年10月在674天后結束。
OTV-4於2015年5月20日啟動,飛行718天后,OTV-4任務於2017年5月7日結束。
OTV-5在2017年9月6日,美國SpaceX公司用獵鷹9FT送入預定軌道。
太空武器?
專家說,X-37B不太可能執行這樣的任務。相反,它的主要任務很可能是空軍宣稱的:測試新的感測器和其他新一代衛星技術,看看它們在太空環境中的表現和保持能力。
太空轟炸機?
專家說,X-37B作為轟炸機意味著改變其軌道以飛越目標,這將耗盡其有限的燃料供應。不能到正確的地點釋放炸彈,那有什麼好處呢?
間諜衛星?
這可能是正確的,《航太雜誌》編輯稱,X-37B在中國空間站進行間諜活動,但前空軍軍官Weeden稱X-37B的軌道只在兩個不同的點上穿過中國空間站的軌道,這並不是說太空梭可以一直盯著天宮。儘管X-37B在某些時候可能有一個很短的機會收集情報,但這肯定不是主要任務,即使是一些完全可行的任務。
試驗設備?
X-37B可以將各類感測器等新技術送入太空,進行測試,但進行在軌偵察和測試這兩個任務並不相互排斥。
由於X-37B由於兼具太空梭、普通飛機和衛星的功能,可在兩小時內快速機動至地球任意地點上空,並長期駐留。可執行偵察、預警、導航、通信和投放、回收、俘虜或破壞衛星等任務,甚至可以使用高超聲速武器對地實施快速打擊。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3-17/doc-ikknscsi6913588.shtml
阿楨
外媒:美衛星超中國4倍 但中國反衛星武器威脅致命 2021-01-28
印媒《經濟時報》報導,中國對反衛星武器的研發始於15年前,現在其可以威脅到使美國軍方擁有技術優勢的在軌衛星。中國可以發射先進的導彈摧毀衛星,也可以發射雷射光束使衛星上的精密感測器失明。
中國從2005年開始進行反衛星試驗,在兩年內接連發射了兩枚導彈。在2007年,中國導彈摧毀了一顆廢棄的氣象衛星。2008年,美國也發射了一枚尖端導彈,擊落了自己的一顆衛星,這是一次旨在向中國展示武力的行動。
中國共進行了十幾次反衛星試驗,包括打擊更高軌道的衛星試驗。一枚導彈可能需要飛行幾個小時才能到達衛星軌道,這有可能使美軍有時間採取規避或報復行動。此外,攻擊衛星所產生的碎片可能會危及自己的航天器。因此,中國開始向衛星發射雷射光束,並研究其他定向能武器反衛星的方法。
後來中國又有了新的方法。美國太空力量都是由強大的電腦在地面控制的。如果這些電腦被攻破,美國太空資產的大腦可能會退化或摧毀。
奧巴馬的“抵消戰略”,利用美國的技術優勢應對中國和其他威脅。正如美國首先發展了龐大的核武庫,其次發展了智慧型武器一樣,這種所謂的第三次“抵消戰略”將通過研發機器人技術、高速武器等來獲得優勢。
2018年,特朗普公佈了太空部隊。2020年3月,美太空部隊表示,他們已經擁有了第一件進攻性武器,。
目前美國共有衛星1425顆,中國382顆,俄羅斯172顆。但中國正在大力推動航太領域的發展。中國連續三年太空發射任務居全球第一。中國現在是一股主導力量。這股熱潮不僅包括反衛星武器,還包括許多其他軍事和科學項目。
阿楨
一顆5年前發射的中國衛星在太空機動 美國人為何擔憂 2021-01-28 環球時報
美國航太圖像分析企業AGI曾於2019年8月26日在官網,講中國在2016年發射的實踐17號衛星進入地球靜止軌道之後,繞著一顆退役的通信衛星中星5A,作出了許多高難度的動作,“展示了非常精細的軌道控制能力”。
早在2016年11月4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就在官網公佈實踐17號所有使命,其中有:太空碎片由退役、失效的空間飛行器形成,目前地球同步軌道的碎片已有上千個,且還在日益增加,這對太空環境極為不利。
實踐17號的技術,在美國人看來是有軍用潛力的。美軍很早就開始研發 “空間態勢感知”技術,就是用自己的衛星來接近其他國家的衛星,近距離觀察外觀、判斷用途、設計破壞方案。2014年,美國發射了第一批“地球同步軌道太空態勢感知計畫”衛星,2016年發射了第二批。2017年9月,美軍公開宣佈第二批衛星已經形成初始運行能力。這種衛星曾經多次接近中國和俄羅斯的靜止軌道衛星進行窺探。
實踐17號的飛行表明,美軍在“空間態勢感知”不但沒有拉開什麼代差,連“時差”也不過拉開了兩年而已,優勢蕩然無存了。
美軍還在靜止軌道上部署了大量秘密情報衛星,包括導彈預警衛星、大天線電子偵察衛星、核戰指揮衛星……
俄羅斯也掌握了類似的技術,曾經發射探測器接近美國衛星加以觀察。那麼,兩個美國陣營之外的國家竟然掌握了這樣的技術,帶來的恐慌是可想而知的。
阿楨
長征八號首飛告捷,火箭回收時代何時來?
2020-12-22,長征八號在海南文昌,一箭五星,首飛告捷。這是一款新型中型運載火箭,填補了我國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空白,也在可重複使用技術、智慧火箭等方面進行了探索。
首飛前夕,專訪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一院長征八號火箭總指揮肖耘。
目前我國長征二號丙、長征二號丁和3噸運載能力的長征四號系列,太陽同步軌道4.5噸以上還是一個空檔;長征五號等大火箭倒是可以打(衛星),但性價比低。國家現在對互聯網衛星,低軌移動、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的發射需求非常旺盛,預計在十四五期間,太陽同步將占到50%到60%。長征八號的大整流罩,幾百公斤的衛星一次打多個,便於多星組網。
長征八號已經開展了可重複和智慧化相關技術的驗證,比如火箭返回“收油門”的發動機推力調節技術。
長征八號突破基於模組組合的快速集成設計,是我國首個研製中未開展全箭模態試驗的中大型火箭,大幅縮短研製週期,降低了研製費用。未來目標是7到10天、40個人左右就能完成一次火箭發射任務,簡化方案,提高效率。
從需求預計看,長征八一年應該不少於20次發射。
新一代長征八號完美亮相 但為何有人更傾向老火箭 2020-12-24 觀察者網
除非“老長征”實在打不動,否則大家都會自然傾向于“老長征”。
只要能滿足航天器的具體需求,把航天器可靠且便宜的打上去,用戶不在乎選用技術多先進的火箭,不在乎火箭是用氫氧發動機還是偏二甲肼加四氧化二氮。
衍生自R-7導彈的蘇聯運載火箭系列60多年了,固然有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航太投入下降、後勁不足的原因,但如沒全系列近2000次發射保底,R-7恐怕早自然淘汰掉。
阿楨
新一代巨浪導彈或研發成功 採用碳纖維殼體射程更遠 2020-05-12 新浪軍事
5月11日消息,水下發射大型固體運載火箭研製團隊入選全國創新爭先獎。
國產第一代巨浪1潛地導彈在上世紀80年代試射,巨浪2則在新世紀之初。
潛射導彈長度受到耐壓殼直徑限制,耐壓殼直徑越大,技術難度和成本越高,因此潛地導彈對於長度要求高於直徑。此前國產潛地導彈長度超過核潛艇直徑,因此導彈艙突出艇體之外,破壞了潛艇線形,增加雜訊和阻力。因此提高直徑就成為首選。美國早期北極星A2長度為9.3米,直徑為1.3米,現役三叉戟長度只增加到10.3米,直徑卻增加到1.9米。
巨浪2直徑約2米,長度13米,射程大約8000-10000公里(攜帶載荷不同)。現在潛艇耐壓殼直徑最大的美國也不過13米左右,所以巨浪3估計會控制在13米,為了增加射程,勢必要增加直徑。
外界推測巨浪3約與法國M51相近長度13米直徑2.35米。M51最多可以搭載12個分導,6個時最大射程13000公里。2019年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完成了國產大直徑固體火箭發動機試車,碳纖維殼體的直徑達到了2.65米。
相關新聞
快舟一號甲火箭2020/05/12發射兩顆「行雲」衛星
大陸可能打算增加核子武器數量 2020/05/12 中時
詹氏防衛報導,中國可能打算大幅增加核子武器數量。
環球時報主編胡錫進05-09認為目前的情勢,美國已將中國視為主要的國際戰略競爭對手,但是大陸卻沒有足夠的核武器,主張核彈頭庫存應增加到1000枚,東風41型增加到100枚。還有環時記者也建議擴增核武數量,並期待轟20戰略轟炸機,與巨浪3型潛射彈道飛彈。
儘管環球時報不一定就反映了官方政策,但該報紙屬於人民日報的體系,而人民日報是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喉舌,因此仍具有一定的探風聲功能,其中一位作者還是報社主編,也就不太可能是個人意見,並且同一主題,發表兩篇文章。
另外,「環時」的意見,也佐證了五角大廈國防政策副部長在2月27日向美國眾議院國防委員會質詢時說到「美國軍方認為,中國將在未來10年內,核武器的庫存數量至少會加一倍。」
阿楨
中美俄反衛星武器誰更強 外媒:三國側重點並不相同 2020-04-01 環球時報
據c4isrnet網站報導,美國安全世界基金會發佈的《年度全球空間對抗能力》報告,認為,中國、俄羅斯、伊朗和朝鮮都在努力研究反衛星技術,其中包括鐳射、核武器和反衛星衛星。
2019年最突出的空間對抗案例來自於印度。這年3月,印度發射了自己的反衛星導彈,擊毀了一顆襲擊的衛星,造成了大量空間碎片。
報告說,中國更關注于陸基反衛星武器,13年前,中國擊毀了一顆自己的退役衛星。中國可能投資研製了1~3種動能反衛星武器,包括專用空間對抗系統,中段反導系統也能用於空間對抗。
俄羅斯研製了一種努道爾陸基彈道導彈,可以摧毀低軌道上的目標。俄羅斯還研製了一種用伊爾76運載的鐳射武器,可以迷盲或者摧毀衛星。還有一種核動力的“火海”軌道無線電干擾機。
美國較為重視空間態勢感知和防禦性空間對抗能力,這是因為美國對空間系統的依賴是三個大國中最嚴重的,“美國必須在未來與中俄的衝突中保護自己的能力,以此來取得勝利”。美國的空間態勢感知能力是世界上最強的。美國還在使用X-37B空天飛機,可以在空間長期飛行。不但可以用來釋放衛星、執行情報偵察任務,也能用來試驗進攻性的空間對抗技術。
回應
美國在賊喊捉賊,有色雙標眼鏡,美國的導彈打衛星就是防禦,而中國導彈打衛星是對抗。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20-04-01/doc-iimxxsth3059368.shtml
阿楨
中國發佈龍系列運載火箭 2019-10-19 央視
“捷龍”發射車
“龍”系列是航太科技集團繼“長征”系列後推出的首個面向商業航太發射的運載火箭系列,規劃為“捷龍”固體和“騰龍”液體兩大類。
“捷龍”包括捷龍一號、二號、三號三型固體運載火箭,以及捷龍-S亞軌道運載器。
捷龍一號已經在2019年8月17日首飛成功。該箭體最大直徑1.2米,總長20米,總重23噸。發射至距離地面500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不低於200公斤,力爭實現年均20發的發射能力,著力滿足微小衛星、立方星發射以及星座補網等入軌需求。
捷龍二號火箭,箭體最大直徑2米,總長21米,總重60噸。發射至距離地面500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不低於500公斤;整流罩可選用外徑1.6米和2米兩種構型。捷龍二號擬於2020年完成首次飛行試驗,未來將力爭實現年均8~10發的發射能力。
捷龍三號火箭,箭體最大直徑2.6米,總長31米,總重116噸。發射至距離地面500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不低於1.5噸;整流罩可選用外徑2米和3米兩種構型。捷龍三號擬於2021年完成首次飛行試驗,未來將力爭實現每年5~8發的發射能力。
捷龍-S亞軌道運載器是“捷龍”系列家族裡的新面孔,它是服務於距離地面20-100公里的臨近空間科學研究的通用化、小型化、低成本飛行試驗驗證平臺。可為高校、科研機構、高科技企業提供臨近空間飛行條件下的環境獲取、氣動力熱研究、新材料研究、控制和測量技術驗證等研究和試驗驗證。
目前規劃的“騰龍”系列商業運載火箭為採用液體推進劑的中型運載火箭,未來設計有可重複使用能力,主要承擔中大型衛星和較大規模星座組網的發射服務,力爭將每公斤載荷發射價格控制在5000美元以內,力爭2021年前後完成首次飛行試驗。
“龍”系列作為“長征”系列的補充,能夠滿足當前國內外絕大部分商業衛星的發射需求,還可針對不同的發射需求,提供星箭地一體化在軌交付、海上發射等個性化商業航太服務。
回應
能不能把英文Dragon換成Loong啊,咱家的祥瑞不是西方的惡龍
https://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9_10_19_521990.shtml
阿楨
外媒:中國第一個完全掌握操作海上浮動發射平臺
中國2019-06-05首次從海上一艘船舶上成功發射了一枚攜帶了7顆衛星的火箭,包括兩顆技術試驗衛星和五顆商業衛星。外媒稱,中國由此成為第一個完全掌握並操作海上浮動發射平臺的國家,這是中國為成為航太強國而做的最新努力。中國成為首個將月球車送到月球背面的國家,明年開始建設自己的載人空間站,還公佈了在月球建設一個研究基地、發射火星探測器和在地球軌道上建造空間站等雄心勃勃的計畫。
中國國家航天局在聲明中說:“運載火箭海上發射具有靈活性強、任務適應性好、發射經濟性優等特點,可通過靈活選擇發射點和航落區,滿足各種軌道有效載荷發射需求,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更好的航太商業發射服務。”
上世紀90年代末,俄羅斯、美國、挪威和烏克蘭的公司聯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個海上火箭發射平臺。俄烏爆發軍事衝突後,該海上發射平臺的業務在2014年被停止。
https://mil.news.sina.com.cn/dgby/2019-06-06/doc-ihvhiqay4014291.shtml
中國為何沒跟隨美研製太空梭 因正在研發更出色的空天飛機 2019-06-06 新浪軍事105
美國的X-15空天飛機和太空梭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空天飛機可以在地面機場採用水準方式直接起飛,在高空直接加速進入地球軌道,執行完太空任務後,再返回大氣層,最後在地面機場水準降落。而美國太空梭在起飛時是採用垂直發射方式升空,需要借助其他運載火箭或者是助推器的幫助才能進入太空。
中國目前也正在研發空天飛機“騰雲工程”計畫在2025年完成攻關,並在10年後完成試飛,將會採用超燃衝壓發動機。(作者署名:柯洛廖夫)
回應
要說還是錢學森先生高瞻遠矚,在所有人都提出”太空梭方案“的時候,他投了反對票,原因就是“技術風險高、投入太大”,中央也採納老先生的意見。
阿楨
首次海上發射! 陸長征11號1箭7星升空 2019/06/05 中時電子報
中國大陸5日首度在海上進行運載火箭發射技術試驗,12時6分時,在黃海海域以長征11號海射運載火箭,成功將技術試驗衛星捕風1號A、B星,還有5顆商業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
據央視和新華社報導,這次試驗採用長征11號海射型固體運載火箭(又名CZ-11 WEY號),以民用船為發射平臺,不僅探索了海上發射管理模式,也驗證了海上發射能力,以便更能滿足不同傾角的衛星發射需求。
報導強調,中方藉此填補了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的空白,為快速進入太空提供了新的發射方式。
專家說,運載火箭海上發射有靈活度高、任務適應性好,以及發射經濟性優等特點,可靈活選擇發射點和落區,滿足各種軌道有效載荷發射需求,為「一帶一路」沿線提供更好的航太商業發射服務。
另據路透報導,北京致力追趕美國,希望到2030年時,能成為航太大國,因此近年將發展太空計畫列為優先要務。中方打算,要從明年開始打造自有的載人太空站。
而這次發射的捕風1號A、B衛星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負責研製,將實現小衛星編隊探測海面風場的突破,可提高全天候海面風場探測能力,提升颱風監測與氣象精准預報能力。
此外,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研製的2顆天象小衛星,則是中國第一個基於Ka頻段星間鏈路的雙星組網小衛星系統。而陶行知教育1號衛星暨天啟3號衛星,裝有太空拍照相機和物聯網通信載荷。至於瀟湘1號04星則由天儀研究院研製,而吉林1號高分03A衛星是由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研製。
儘管北京堅稱,它的太空雄心是在和平用途上,但五角大廈卻指控,它是想阻止其他國家萬一面臨危機時,去使用設在太空中的資產。
阿楨
中國反衛星導彈打擊範圍已拓展到距地球3.6萬公里外 2019-05-06 新浪軍事
美俄兩國近年來加快了其在反衛星武器領域的進程,進行了一系列反衛星武器試驗。印度也不甘落後,于近日成功試射了反衛星導彈,躋身太空強國。
中國首次反衛星武器試驗是在2005年“SC-19”火箭試驗,但並沒有獲得證實。2006年,第二次失敗。2007年1月11日,在西昌發射一枚SC-19,以反方向8公里/秒的速度,擊毀了軌道高度約865公里、重750千克的報廢氣象衛星風雲一號C,引起了各國的廣泛關注。
SC-19亦稱DN-1是基於KT-1(開拓-1)四級固體燃料推進的太空運載火箭研發的,KT-1可發射100千克以下的各種近地軌道小衛星及微小衛星,最快可在12小時內將小衛星送上天空。DN-1可有效摧毀中低軌道上的衛星,採用的是近距離爆炸的攻擊方式,將目標衛星摧毀。
2010年1月,又試驗了DN-2,除了攔截範圍更大、機動性更靈活、速度更快、反應時間更短外,而是動能撞擊攻擊方式,要求更精準確定目標衛星的位置,同時進行更為精巧的制導,不會產生太多的太空碎片。
2015年,DN-3的試驗,也是中國第八次試驗反衛星武器,採用了更先進的目標捕獲系統,在飛行速度更快,射程很大的提升,將對人造衛星的打擊範圍拓展到了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
反衛星衛星試驗
反衛星衛星,是指利用衛星對敵方衛星進行攔截的一種方式,2012年中國發射的實踐12號衛星,經過一系列機動變軌,成功將一顆實驗6號衛星撞出軌道。2013年7月,中國發射實驗七號,創新三號和實踐十五號,其中實驗七號配備了機械手臂,在接近目標實踐15號3公里處突然機動變軌,靠近目標並用機械臂將其捕捉住。這是一種新型反衛星技術,亦稱衛星捕獲技術。
在衛星捕獲技術方面,美國佔據著領先地位,其曾先後進行過數次衛星捕獲技術試驗,並取得了成功。相比于其他技術,衛星捕獲技術難度更大,門檻更高,是資訊化、智慧化在反衛星武器方面的運用。但相應的,其也有使用方便、不會產生太空碎片、智慧化程度高、可重複使用等一系列優點,是未來反衛星武器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5-06/doc-ihvhiqax6911333.shtml
阿楨
世界最長320英尺翼展飛機4-14在美首飛:六波音747引擎雙機身,可攜將火箭載至平流層發射,雖稱世界上最大的飛機,但安-225和波音747在整體長度上都超過了它。
阿楨
前2個發射失敗後 中國第3個民營火箭實現懸停回收
2019-3-27,火箭企業LinkSpace可回收火箭“新航線小寶貝”(RLV-T5)在無系留保護的情況下,起飛至20米高度,實現懸停動作,飛行總共持續35秒,並平穩著陸。RLV-T5高8.1米,起飛1.5噸,動力系統採用5台可變推力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並聯組成。
RLV-T5使該團隊一躍成為目前世界排名第三的可回收火箭研製團隊,前兩名分別為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和藍色起源(Blue Origin)。
除了RLV-T5,亞軌道可回收火箭RLV-T6預計2019年年底亮相,可將火箭發射成本降低至1/5以下。同時,針對微小衛星發射,具備回收能力的“新航線一號”計畫2020年完成首飛。全箭總長23.8米,最大外徑1.8米,起飛重量42噸,有效載荷200千克,軌道高度500千米。
最近兩年,中國民營航太企業嶄露頭角,包括長光衛星、零壹空間(OneSpace)、藍箭航太(LandSpace)等。儘管零壹、藍箭先後失敗,但航太專家黃志澄表示,我國民營航太企業目前正處於初步階段,要對他們有較大的包容心。
2018-10-27,藍箭航太的朱雀•南太湖號自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一二級分離成功,整流罩分離成功,但由於三級在飛行過程中出現異常,衛星未能入軌。
2019-3-27,零壹空間在酒泉,利用OS-M固體運載火箭將靈鵲一號B星發射升空,但隨後失去控制,初步確定原因是箭上速率陀螺在火箭飛行45.68秒後出現故障。
黃表示,一個民營火箭公司處於起步階段,兩三年時間的發展能有這樣成績就已經很不錯了。國內民營火箭企業要沉住氣,按照中國航太火箭發展的規律去做,“不要急於求成,不用去爭名義上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9-04-02/doc-ihsxncvh7663301.shtml
阿楨
我國民營航太第二次發射再失敗:壹零空間火箭未入軌
繼藍箭航太的“朱雀一號”發射失敗後,我國民營航太領域今天(27日)迎來第二度嘗試。
據《科技日報》消息,2019-03-28下午17點39分,零壹空間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利用OS-M固體運載火箭將靈鵲一號B星發射升空,但隨後失去控制,本次發射任務遺憾告敗。
零壹空間創始人曾表示,“中國有中國的特點,我們不想照抄SpaceX,更願意學華為。我們中國人幹起來以後比美國人幹的還好!”
OS-M為四級固體發動機串聯運載火箭,火箭全長19m,起飛重量20t。M系列火箭高度可達200km-1000km,能將所攜帶的航天器送入太空運行軌道。
新浪科技採訪空氣動力學家、航太技術專家黃志澄認為,我國民營航太企業失利比較正常,目前正處於初步階段,美國的SpaceX也是失敗好幾次才成功的,一個民營火箭公司處於起步階段,兩三年時間的發展能有這樣成績就已經很不錯了。國內民營火箭企業要沉住氣,按照中國航太火箭發展的規律去做,“不要急於求成,不用去爭名義上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9-03-28/doc-ihsxncvh6136932.shtml
美5年內要登月 NASA隨政治起舞? 2019-03-27 台灣醒報
美國副總統彭斯高喊重回月球,呼籲美國太空總署(NASA)得趕進度在5年內送太空人再登月!副總統彭斯日前表示,為了因應與現階段的緊張局勢,美國需要在與中國的太空競賽上取勝,因此5年內盡快送上太空人登月是刻不容緩的。
對此,專家看法不一,支持投入太空競賽的學者包含美國航太局的天體物理學家伯恩斯表示,現在的航太技術發展與60年代不同,當時如果高喊盡快登月,那只是一種口號,但現在美國的確有相關的技術,若能順便達到「透過太空技術」威嚇競爭對手,為何不嘗試?
但一般認為,NASA配合彭斯所言的機率不算高,因為反對者之一就是NASA局長布萊恩斯丁,他認為,美國的確可以在短期內登月,但用處就僅僅是證明比其他國家都快,「若為了短期任務、或是與政治有關的任務,花費高額資金並影響到長期規劃,那無異於殺雞取卵。」,NASA正努力推行SLS火箭計畫,並要求國會暫時取消後續投資計畫,因為在首枚火箭完成前,投資其他技術是緣木求魚。
圖博館
中國研製首枚固液結合運載火箭 預計2020年底首飛
據央視新聞2019-02-11報導,記者從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八院瞭解到,我國首枚固液結合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六號改進型,即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正在研製,預計於2020年底首飛。
目前我國已經實現首飛的運載火箭以液體動力為主,而在新一代運載火箭家族中,固液結合尚無先例。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將充分利用固體動力推力大、時間短,液體動力推力穩、比沖高的優點,使固液體動力實現“跨界合作”。可執行多種軌道(包括太陽同步軌道、低軌、中軌等)發射任務,支持單星發射、多星發射、星座的組網和補網發射。能夠滿足700km太陽同步軌道(SSO)500-1000公斤級小衛星低成本的發射需求。
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是在長征六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的基礎上,採用兩級半構型,液體芯級捆綁四枚固體助推器,形成合理運載能力臺階、性價比較高的運載火箭系列。
此外,當火箭飛行到一定高度後,其四個固體助推器將與芯級實施分離,分離後助推器在大氣層燃燒的殘骸將進入預先計算好的落地區域。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的落點範圍相比傳統火箭可縮小75%,可極大降低對落點區域的要求,安全、增效。
長征六號甲火箭符合目前國際主流運載火箭發展趨勢,對標國外主流先進運載火箭,具有較強競爭力。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9-02-12/doc-ihrfqzka5045326.shtml
圖博館
中國發射了一枚小火箭 為何卻被美軍認為是反導試驗 2018-10-25 新浪軍事
2018年10月初時,美國媒體突然報導說,中國進行了一次反導試驗,這可讓我們很有點納悶。對比國內的報導,美方所稱的試驗,其實為此前的9月29日,我們使用快舟一號甲火箭成功將CentiSpace-1-S1微厘空間一號試驗衛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
這次發射對於美國來說,不是什麼意外,或者,判斷錯誤的問題,更多的是一種鬱悶的感覺吧。中國成功發射一款小火箭讓美國鬱悶?原來美軍起大早還沒趕上晚集。
我們的快舟一號甲設計理念實際上叫:快反火箭,一個由美國人最早提出的技術理念,稱得上:起了大早,可惜美國人在提出這個理念之後,卻在動手上慢了許多,到目前為止,依然沒有實現自已的快反火箭系統服役,或者說,晚集也沒趕上的。
從商業角度說,目前的局面對美國相當不利,我們已經開發了多款小型運載火箭,快舟系列不是唯一的一款,但是在成本上可能是最低的,它本身就是利用彈道導彈技術演化而來的一款小型固體運載火箭,採用與彈道導彈類似的輪式機動發射車技術,這大大提高效率,也降低成本。
我們目標的為實現每公斤1萬美元的成本,這對於美國來說是,無法競爭的水準了,即便採用重複回收技術的獵鷹火箭,也不敢說把成本降到這個水準,如此之低的價格對美國來說還是個夢想吧!
更讓美國憂心的是,我們沒有停止前進的意思,如今的快舟一號甲就是早期的快舟一號改良型號,未來還有更大的型號,正在開發中的快舟11號,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1.5噸,700千米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1噸。以及更大的快舟21版本,最大運載能力提高到20噸,不僅擁有更高的性能,成本也沒上升,依然保持每公斤1萬美元的水準。
如此一來,我們正在航太領域的各個方面威脅著美國的地位,這時美國毫無感覺才是真正的有問題了。(作者署名:浴火)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0-25/doc-ifxeuwws8094937.shtml
圖博館
中國HD-1導彈武器系統完成首次超音速巡航飛行試驗
廣東宏大爆破公司2018-10-15稱,該公司自行投資、自主研製的導彈武器系統HD-1專案在北方某飛行試驗基地圓滿完成首次超聲速巡航飛行試驗。導彈出箱、轉級和超聲速巡航飛行各項技術指標符合試驗大綱要求。後續公司仍需對其技術及產品的適應性、穩定性、可靠性進行測試,待公司取得該項目相應生產和出口許可資質,並與客戶簽訂批量供貨合同後,公司將進行專案擴產,實現批量化生產。
相關新聞
中國超音速導彈已被"白菜化" 連民用爆破公司都能造
回應
為民企進軍軍工叫好,問題是保密。
不一定吧 據傳這公司是全國資,前身是歷史悠久的國家研究機構。
都要有軍方保密認證的,放心吧!
圖博館
中國HD-1導彈武器系統完成首次超音速巡航飛行試驗
廣東宏大爆破公司2018-10-15稱,該公司自行投資、自主研製的導彈武器系統HD-1專案在北方某飛行試驗基地圓滿完成首次超聲速巡航飛行試驗。導彈出箱、轉級和超聲速巡航飛行各項技術指標符合試驗大綱要求。後續公司仍需對其技術及產品的適應性、穩定性、可靠性進行測試,待公司取得該項目相應生產和出口許可資質,並與客戶簽訂批量供貨合同後,公司將進行專案擴產,實現批量化生產。
相關新聞
中國超音速導彈已被"白菜化" 連民用爆破公司都能造
回應
為民企進軍軍工叫好,問題是保密。
不一定吧 據傳這公司是全國資,前身是歷史悠久的國家研究機構。
都要有軍方保密認證的,放心吧!
圖博館
“天琴一號”衛星將於明年底前升空
據科技日報2018-9-29報導,“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我國在空間引力波探測核心技術方面積累了較好的基礎,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進展。但是在整體上離空間引力波探測的實際需求還有量級上的差距。”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說。
我國科學家在2014年提出“天琴計畫”,並於2015年正式啟動。 “天琴計畫”將由三顆全同的衛星構成,每顆衛星都在以地球為中心、半徑約10萬公里的軌道上運行。三顆衛星圍繞地球構成等邊三角形編隊,猶如在太空中架了一把豎琴,宇宙中的引力波傳過來,則會撥動“琴弦”。通過高精度的鐳射干涉測量等技術測得三顆衛星的距離和位置變化,就能獲取該引力波資料,瞭解其背後的天文事件。
在引力波領域,美歐已經開展了很長的時間研究。美國有LIGO,歐洲有LISA,且前者已於2016年宣佈首次探測到引力波。那麼我國繼續推進“天琴計畫”意義何在呢?“兩者的探測波段不同。LIGO探測高頻段引力波,‘天琴計畫’探測低頻段引力波。不同波段觀測到不同信號,本身沒有矛盾。‘天琴計畫’將人類對引力波的探測拓展到全新的毫赫茲頻段,極有可能觀測到大品質或超大品質的黑洞併合,對人類研究宇宙演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天琴計畫”具有後發優勢,又可以與LIGO、LISA形成互補。
目前,國際上與“天琴計畫”類似的空間引力波探測計畫是歐洲LISA,其已明確在2034年發射升空。“其實無論是誰先發射都非常重要,探測引力波不能只有一個探測器。LIGO剛探測到引力波時,不敢立刻發佈,因為不知道對錯。如果同時有兩組探測器在天上運行,共同捕捉到信號,就可互相認證。”
“天琴計畫”體系龐大,初步提出到2030年實現空間引力波探測目標。“如果能夠在15年內完成探測,算是奇跡。”羅俊表示,經過前期的技術積累,“天琴計畫”原理方案已完成,並得到國際同行的肯定。
目前,“天琴計畫”也已取得部分成效:我國科學家團隊于2018年1月在國內首次實現月地鐳射測距, 5月21日自主研製的角反射器搭載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發射升空,計畫於2019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超過地月距離的超長距離鐳射測距技術;“天琴一號”技術驗證試驗衛星計畫於今年4月通過了教育部、中國航太科技集團組織建議書評審,預計2019年底前完成發射。
會上,來自德義俄等國的頂尖學者表達了參與其中的意願。
圖博館
這是我迄今為止看到的最公道的一篇文章了。前面很多文章的作者只是憑自己的感覺瞎寫,一點兒都不瞭解國企尤其是軍工事業單位的管理體制,一味地指責單位,絲毫不知道單位現在在目前的市場衝擊下,受整個體制制約完全處於無奈的地位。真的要改變,國家對國企一方面必須放開工資總額限制,一方面加強對領導人員的監管。這樣才能激勵一線又能防止利用壟斷地位濫發工資。
“兩彈元勳”鄧稼先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他得到了12元人民幣的獎勵。這件事,對今天的小朋友、初高中學生甚至大學生來說,對今天的國家高科技人才來說,會是什麼感覺?在今天的市場經濟時代,物欲橫流時期,為什麼一切向錢看?
良禽擇木而棲,如今都是住在地球村,國家想吸引人才,若錢被限制了,至少也要給人才留下來的原因,如配套、榮耀、保障等。
象這種單位早就實現免費住房、免費醫療了吧,就是工資一般。
中國快舟火箭成功發射微厘空間一號試驗衛星
2018-9-29日12時13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成功將微厘空間一號先導技術試驗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太科工集團旗下的火箭技術有限公司研製生產,是一型主要為300公斤級低軌小衛星提供發射服務的通用型火箭,其採用國際通用介面,具有飛行可靠性高、入軌精度高、準備週期短、保障需求少、發射成本低等特點。此前,快舟一號甲曾以“一箭三星”方式首次完成商業發射,此次發射是該火箭第2次執行商業發射任務。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09-29/doc-ifxeuwwr9476718.shtml
圖博館
客觀說,對於激勵並且留住張小平這樣的人才,西安航太動力研究所的作為空間總體上是有限的。張小平掙多少錢,該研究所只能在一定範圍內調動,不可能做突破性安排。航太是人才密集型領域,那裡有大量優秀專家和工程師,他們的收入都不高,與他們的貢獻不成比例。他們堅守在自己的位置上,有職業的信念和責任感,也有面對不公平時的無奈。
通過張小平事件,全社會最該反思的大概是國家對整個國企的用人機制安排。國企裡優秀的人才應該能得到在人才市場上有競爭力的薪水,他們的上升通道不應被官本位帶偏或者堵塞,他們還應當得到在這個社會上對應著實際價值的榮譽感。
國企承擔著巨大的社會責任,國企裡對普通員工和退休人員是最人道的。國企在維護社會公平方面所發揮的作用,是民營企業比不了的。國企分擔了一部分政府的義務,它們通常要有在效率與公平之間保持平衡的考量,而民企則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效率上。
其實公眾對國企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大家既希望國企有同民企一樣的競爭力,同時輿論對國企內部的公平以及國企員工收入與全社會之間收入的公平,都有很強烈的要求。加上國家的一些硬性規定,現實情況下,國企是很難將更多資源用來突出關照少數優秀人才的,社會輿論應當至少瞭解對國企的這些難處,在國企人才外流的問題上,保持一種更加公允的態度。
無論如何,人才流動都是正常的,而且國企的用人劣勢問題應當由國家來思考和調整,不能要求個人來承擔。雖然我們應當鼓勵在航太機構等涉及國家重大利益國企裡的擔綱人才們表現出奉獻精神,而且在很多那樣的機構裡,那樣的精神的確在一定程度上不斷傳承。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已不能作為強制性要求。
作為人才市場的底線性規則,人才流動必須是自由的,與此同時,它也應該是規範化的。在這個底線之上,國家和社會也應當推崇職業精神和從業道德,從社會創造條件讓所有個體人盡其才,以及從工作者應有的責任感兩個方向推動職場的積極向上,而不應只重其一。(作者是環球時報評論員)
回應
不論誰錯,必須脫密。
國企員工工資資普遍不高他會不知道嗎?既然知道為什麼還要進國企?現在不就是仗著掌握了你的核心機密在那討價還價。
這就是什麼行業都允許民營資本進入的結果,本人不反對發展民營經濟,但有些關係國家戰略安全的國防和軍工行業是應該堅決反對民營資本進入的,畢竟資本的唯一目的是追逐利潤!
圖博館
馬斯克和美證交會達成和解 同意支付罰款並將辭去特斯拉董事長職務
2018-09-29,埃隆•馬斯克同意辭去特斯拉董事長一職,並支付2000萬美元的罰款,以了結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27日提出涉嫌證券欺詐的罪名指控。另外,特斯拉公司也將支付2000萬美元,以了結其未能充分監督馬斯克推文的指控,馬斯克將被允許繼續擔任特斯拉首席執行官。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27日以誤導投資人的罪名對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提起訴訟,指控其涉嫌證券欺詐。特斯拉的股價28日暴跌超過10%。
SEC表示,今年8月,馬斯克在推特上稱考慮以每股420美元的價格將特斯拉私有化,且資金已落實到位,這一價格大幅高於當時特斯拉的股價,當天特斯拉股價上漲11%。但隨後曝光的資訊顯示,資金其實並沒有完全落實,馬斯克本人知道交易尚有不確定性。之後馬斯克宣佈放棄私有化。
單仁平:張小平與航太所,雙方誰錯了? 2018-09-28 環球時報
西安航太動力研究所張小平離職事件引起軒然大波,牽動了人們對國企用人機制以及人才流動的廣泛爭論。我們認為,這是一起個人正當利益與機構法定權益、市場化用人機制與國企用人現實條件發生衝突的典型案例。
最初那篇題為《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公號文章,稱張小平在單位完全不受重視,年薪只有12萬,看來有些誇大之詞。西安航太動力研究所隨後披露的資訊至少給人們提供了瞭解此事的另一個角度。但不管怎麼說,如果張小平在民營空間技術公司得到一個年薪一百萬的職位,他為此心動是正常的,他也有權利作出跳槽的選擇。
另一方面,研究所要求張小平履行脫密義務,這同樣于理於法也都有正當性。看來,互聯網輿論場在第一時間將張小平與研究所之間的糾紛簡單化了。
由於很多人覺得人才在國企裡比在民企更容易被埋沒,也更容易被官僚主義機制平庸化,難以實現個人價值和追求,這樣的一種普遍性不滿是張小平事件一下子燃爆的主要原因。大家雖然不瞭解事件的細節,但都覺得這件事“很像是真的”,因為它對應了大家對國企的印象和想像。
jsoujsou
日本發射小型火箭再次失敗:升空僅4秒就墜毀(圖)
中新網2018-6-30電 據“中央社”報導,由日本民間企業開發製造的“MOMO2”號小型火箭,於當地時間30日清晨在北海道發射。但發射僅幾秒後,火箭便墜毀燃燒。由於現場早已進行管制,因此無人受傷。
據報導,“MOMO2”號小型火箭是由新創企業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獨立研發的。30日清晨,這枚火箭從北海道大樹町的發射場升空,不過升空後4秒疑似因失去推力墜毀,並猛烈燃燒。
“MOMO2”號全長10米、直徑50釐米,大小跟電線杆差不多。加入燃料後的火箭,總重約1噸多。“MOMO2”號並未搭載任何人造衛星,但有搭載高知工科大學所開發的音波觀測裝置。
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及地方消防部門指出,由於發射場半徑600米範圍早已管制進入,因此應該沒有人因火箭墜落而受傷。
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社長稻川貴大說,此次發射失敗,可能是因為火箭的主推進器出了某些問題,但目前還沒有相關資訊,接下來會進行調查。
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去年7月首度發射“MOMO”火箭。但可能因為機體強度不足,火箭在升空10公里後就毀損。今年4月要發射“MOMO2”號前又遇到一些問題,所以延到6月30日發射。
日本火箭研發工作一直以來都是由國家的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所主導,所以此次由民間獨立研發的火箭能否成功發射,備受關注。業界人士稱,通常一枚火箭製造費用約數千萬日元,此次發射前在網路上募資,逾900人共捐出2800萬日元。
回應
不可能墜毀!絕對不可能!人家說日本科技領先中國30年,日本這次肯定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才故意設置為4秒後自動引爆的!防止別人偷技術的!
你太有柴了!
http://mil.news.sina.com.cn/2018-06-30/doc-ihespqrx4544096.shtml
圖博館
媒披露中國最新反導試驗細節:用DN3導彈攔東風21
美國《外交》雜誌網站報導,有五角大樓官員透露,中國2018.2.5進行的陸基中段反導試驗中,使用的靶彈是東風-21中程彈道導彈,攔截彈則是“動能3”。動能3被認為與美國GBI反導攔截彈相似,具有攔截洲際導彈的潛力,超過了此前進行試驗的紅旗-19水平。
動能3與美國“標準3”導彈類似,都是進行中段攔截,但動能-3的尺寸被認為比標準3大得多(觀察者網注:標準3只具備很有限的攔截射程,實際上從此文的相關描述來看,動能-3應該更接近於美國NMD系統使用的GBI攔截彈)
《外交》雜誌稱,動能3被認為是中國性能最好的碰撞殺傷式中段攔截彈,但該國還有多種具備大氣層外攔截能力和反衛星攔截能力的導彈,包括動能-2、紅旗- 19,以及主要執行反衛星任務的SC-19(五角大樓賦予的代號,表示是首次發現在雙城子發射升空的第19種火箭開拓-1)導彈。
快舟1是我國航天快速補網發射用的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和衛星合一系統,其火箭的上面級本身就是衛星,執行戰時補網任務.快舟1與GBI尺寸相近,如果用於發射小型載荷,可以視為具備上萬公里射程的洲際導彈
至於靶彈,據央視報導,是採用東風-11短程彈道導彈,加裝上面級,提高軌道高度和載入速度,以模擬中程乃至中遠程導彈。而此次如果確如其所言,採用東風-21作為靶彈,考慮在東-21上面級增加第三級的可能,此次試驗完全可能是在靶場地理環境限制條件下,模擬攔截中遠程,乃至洲際導彈的試驗。
即使東-21導彈不經改裝,直接作為靶彈,目前世界上也僅有中、美掌握對這種導彈實施中段攔截的技術。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02-22/doc-ifyrvaxe8677035.shtml
圖博館
中國快舟11火箭於2018年上半年首飛將實現一箭六星2018.1.1新華網
來自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四研究院的消息,我國快舟-11固體運載火箭將於2018年上半年首飛,以“一箭六星”的方式進行發射,可一次性實現星座快速構建,大幅提升發射效率並降低成本。
相比於今年1月發射的“快舟一號甲”在一周之內發射三顆衛星,短時間實現星座構建,快舟11一次性就能實現星座構建,更大程度地提升發射效率,降低成本,從而提升中國在商業發射上的國際競爭力。
目前“快舟”系列的發射成本已經降至5000美元/公斤,遠遠低於國際同類商業發射的價格,並且火箭公司正在通過科技創新和流程優化等進一步降低成本,屆時商業發射的市場空間將進一步得到拓展。
快舟-11的起飛質量為78噸,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1500千克,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1000千克/700千米,主要承擔400千米至1500千米近地和太陽同步軌道小衛星、微小衛星單星及多星組網發射任務。
中國航天科工四院瞄準新一代航天發射與應用的巨大市場,探索“社會性總體院、社會性總體部、社會性總裝廠”的發展模式,以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為依托,通過引入社會資本,探索研發投入資本化的新途徑,開創了航天項目商業化的新模式,成為國家軍民融合戰略的實踐樣本。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01-01/doc-ifyqefvw7753026.shtml
圖博館
俄一箭19星失敗原因讓世界吃驚中國應吸取什麼教訓
俄羅斯2017.11.28最新一次火箭發射失敗暴露其航天工業接近“崩潰”,俄副總理羅戈津2017.12.27說原因:輸錯了火箭發射點的方位和坐標。19顆衛星中體積最大的是俄“流星-M”地球遙感觀測衛星,其餘18顆衛星分別來自俄、加拿大、挪威、瑞典等國,這些微小衛星的價值都在每顆100萬美元左右,預計這次失敗所造成的總損失超過1.1億美元。
國際媒體對此進行了很多解讀,但幾乎一個共同的看法認為,國力迅速衰退和航天業青黃不接是近年來俄羅斯航天業事故頻仍的主要原因。
分析認為,雖然航天業本身就是高風險的領域,但在6年內出現10次重大發射失敗,似乎也是罕見的,這反映了俄羅斯航天業存在嚴重的問題。而且就所使用的火箭來看,俄羅斯大都是一些老火箭,很多型號都可以追溯到前蘇聯時期,雖小有改進但一切正常的話不應該出現如此嚴重的問題。這也給中國一定的啟示,畢竟今年中國航天業有1.5次失敗(6月19號長征三號乙發射中星9A半失敗後經搶救成功,7月2日第二次試驗發射長征五號失敗),但長征五號失敗是進行技術試驗,這種失敗的機率比正常的發射大得多。中國現在航天業蓬勃發展,正在進行技術試驗和發展的型號可能近10餘個,在如此的大好形勢下,切不可急功近利和急於求成,否則帶來的不利會影響未來的雄偉計劃。(作者署名:軍評陳光文)
回應
長五到目前為止還漏洞百出,第一次完全是僥倖過關
噴子過關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2-31/doc-ifyqefvw6487031.shtml
快舟11火箭於2018年上半年首飛實現一箭六星2018-01-01新華網
我國快舟-11固體運載火箭將於2018年上半年首飛,以“一箭六星”的方式進行發射,可一次性實現星座快速構建,大幅提升發射效率並降低成本。
圖博館
中國東風導彈或添新動力即將測試全球最大發動機2017.12.29新浪軍事
最近有媒體爆料,我國新一代的4米超大直徑固體火箭發動機即將在2018年春節期間點火試車,這型固體火箭發動機的問世標誌著我國在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上達到了世界領先的水平,而且在直徑上超過了當今世界最大的美國3.7米直徑的同類產品。
該型發動機是為我國新一代的快舟系列運載火箭研製的,主要用於低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的快速補網發射,具有準備時間短,可快速機動,不僅適合民用市場的需要,戰時更是能大顯身手,可以快速發射軍用偵查衛星和補充被敵方破壞的北斗導航等衛星,具有非常大的戰略意義。
據媒體報導,航天科工集團四院的快舟火箭總師梁紀秋接受采訪時表示,這款超大直徑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將被應用在快舟系列的固體運載火箭上,將把快舟系列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從一噸級別一下子提高到20噸,其中快舟-21火箭的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20噸,快舟31更不得了,最大可以達到70噸的級別,比液體的胖五還要厲害好幾倍。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運力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時,發射成本卻反而下降了,預計每公斤載荷的發射成本有望降低至5000美元,與當前每公斤20000-30000美元的國際主流價位相比極具競爭力。
雖然與常見的液態火箭相比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比衝相對比較小,不過由於結構簡單,沒有燃料輸送泵和復雜的管路,不僅降低了成本也減輕了火箭的整體重量,更關鍵的是可靠性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發射準備時間也比較短,而且可以採用整體儲存,整體運輸,隨時可以進行發射,這些優勢都是液體火箭所不具備的,這些優勢在軍事用途上的優勢就更加的明顯。(作者署名:浩漢防務)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12-29/doc-ifyqcwaq5811355.shtml
相關新聞
中共新型東風17飛彈 薩德也沒轍
東風17導彈有明顯弱點 彈道末端速度會降低一半(回應:胡扯,東風17速度至少在10馬赫,末端即便減半,還有5馬赫,也不至於變成殲八。)
圖博館
這也僅僅是開始,在解決2.2米直徑發動機的問題之後,將用於直徑為4.2米的發動機殼體,超過目前3.6米的限制,用於快舟二十一號、快舟三十一號上。
這不是有意壓價,而是我們可以作到這一點。主要是快舟系統採用機動發射,不需要專門的發射塔架等,免去巨額的基建投資,準備時間24-48小時,最快8小時即可。如果長征系統最快也需要半個月,這樣效率大大提高。我們目前的目標為:2020年,每年發射30枚”快舟”系列運載火箭,足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回應
高科技產品不能靠低價來玩
那是你認知有問題,並不是所有東西廉價了就不能稱之為高科技,現在技術成型,都是一次性外殼,更有3D打印等技術,大大縮小了人工費和組裝費,怎麼著都省了。
你美爹落後了,中國就是愛創新,網上購物,快遞到家,現在把快遞購物概念運用到了火箭送星業務,隨時隨地快速遞達,滿天都是小星星,一閃一閃亮晶晶.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1-12/doc-ifynshev5472676.shtml
圖博館
中國將發射新款小號運載火箭為何會震動世界航天界2017.11.12新浪軍事
2013.9.25,中國成功發射了“快舟一號”運載火箭,將小型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對此美國認為:這是中國在試驗快速響應火箭技術,且搶到前面,美國超級斯屆比運載火箭,直才2015.11.15才發射,而且失敗了!
所謂快速響應火箭,為美國在太空戰背景下,提出快速發射衛星的新概念,認為中國搶先確實是事實,卻不完全建,我們更相中其理念的優點:發射程序簡單、快速,以及由此帶來的高效率與低成本,於是推出快舟系列,快舟1號僅為第一個型號,最終將形成一個系列。
與長征系列不同,它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具備有生產成本低等優點,只因技術難度大,對火箭發動機的尺寸限制大,故在運載火箭上應用少,如今我們再公開一項技術創新:殼體-噴管一體化纏繞成型技術,改裝目前殼體、噴管分別製造後再組裝的固有模式,將殼體和噴管作為一個整體纏繞成型,重量降低約10%,從而進一步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這一技術剛剛完成測試工作,可以準備投入應用,將首先應用於快舟11號火箭上。它所採用的第一級固體運載火箭發動機,直徑2.2米,總長9.7米,裝藥量45噸,為目前國內最大直徑、最大裝藥量的複合殼體發動機,具有高質量比、高比衝、大推力等特點。
目前已完成快舟十一號火箭發射車整車滿載試驗,驗證了多項關鍵技術,中國打算明年內發射這款小號運載火箭,具備將一噸載荷送到700公里軌道的能力,這比快舟1號提高了許多。這足以讓世界航天界為之震動了,原因很簡單:價格太低,目前,國際航天商業發射的費用大約每公斤為2~3萬美元,如果採用快舟則可以降低到1萬美元左右,等降價一半,極具殺傷力,這等於未來讓衛星發射變白菜價,會讓競爭對手頭痛死的。
圖博館
中國東風ZF八次試驗成功一小時打遍全球可稱霸世界
據《法蘭克福郵報》2017.9.10報導,高超聲速飛行器具有傳統飛機和導彈無可比擬的優勢,至少可擔負兩類作戰任務:一是戰區直至全球範圍的遠程快速精確打擊以及戰略戰術偵察與投送。二是空間優勢作戰,包括快速往返空間、駐留空間、控制空間等。所以,以高超聲速飛行器為核心的空天突襲武器,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紛紛發展的戰略制高點武器。
也正是對於未來戰爭勝利的渴望,所以美中俄近年相繼研發高超音速武器,包括各類軌道飛機和導彈。美國雖然是高超音速武器的首倡,但相比於進展神速的中俄,美國在這個領域的研發卻陷入停滯。比如美國空軍的HTV-2高超音速飛行器因技術難度高,飛行測試兩次後,至今未有新測試時間表,而陸軍的高超音速飛行器試射亦以失敗告終,而X-51A於2013年進行歷來最長高超音速飛行後就完成歷史任務,不久前遨遊兩年回歸地球的X-37B算是美軍現時最主要的高超音速飛行器。此外,洛·馬公司計劃研發的SR-72飛行器,打算2023年試飛,2030年服役,也算是美國的又一高超音速武器項目。但即便如此,美軍一個專家委員會在分析美國與別國的高超音速武器發展後發表報告,警告美國在這一領域的軍事競賽上已有落後之勢,並批評國防部在研發應對防衛方案上欠缺領導。
那麼,中美俄都在傾力發展高超音速武器,到底誰能首先取得成功呢?從技術上來看,目前高超聲速系統的設計主要採用兩種方法:一種是採用超燃沖壓發動機,另一種是助推-滑翔。儘管三國都在試驗這些技術,而且“一小時全球打擊”的構想也十分誘人,但要實現這一目標還必須攻克不少難題。而目前的試驗成果是,中國東風-ZF先後試驗了8次,均取得了成功;俄近期也取得了一次YU-74的試驗成功;但美國除了X-37B之外,近年沒有進行有關的試驗。
分析認為,無論中美俄,要研發出高超音速飛行器的難關不少,包括要找尋應付高速飛行極端高溫的物料,以及在以約5馬赫飛行時出現的無線電信號中斷導致導航困難等問題。但這些技術有些已經解決,有些有望很快解決,所以這似乎阻擋不住中美俄分頭髮展的勢頭。據美空軍研究實驗室認為,高超聲速武器可在20年代初運行。具體就是,到20年代前將實現空射型中程高超聲速導彈的裝備,在30年代實現偵打一體高超聲速飛機,在40年代實現持久可重複使用的偵打一體高超聲速飛機。(作者署名:軍評陳光文)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9-14/doc-ifykusez0590868.shtml
圖博館
中國太空作戰再填新武器共軌反衛星技術世界領先
2017.8.1日15時03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成功在軌釋放一顆立方星,隨即地面成功捕獲立方星。本次試驗是中國首次通過飛船系統採用在軌儲存方式釋放立方星,為後續空間站開展微納衛星部署發射及在軌服務奠定了技術基礎。本次在軌釋放的立方星于今年4月20日隨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發射升空,已在軌儲存104天。
天宮二號釋放的小衛星拍攝的圖片
所謂共軌反衛星技術,顧名思義,就是在幾近相同的軌道上進行的反衛星的相關技術。這是上升式反衛星、激光和定向能武器反衛星、寄生式反衛星之外的反衛星方式,是目前應用較多且在技術上成熟度較高的一種反衛星手段。執行反衛星任務的一方,既可以在戰時也可以在和平時期,通過運載火箭把攜帶一定數量的具有反衛星能力的微小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只需要在設定的時間激活就一切OK了。因為這些自帶動力的微小衛星,既可以自行也可以在地面控制中心的指揮下,對目標衛星進行攻擊。
中國反衛星試驗形成的特殊雲圖
根據外媒的報導,實際上中國一直在進行太空共軌反衛星的相關試驗,比如在2008年的“神州七號”飛行任務中,成功釋放了一顆BX-1小衛星,據說就是進行的一次共軌反衛星試驗。後來,在2016年10月的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組合體試驗過程中,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上搭載的一顆小衛星在太空中成功釋放,並且還對母體進行了繞飛和拍照,展示了這顆微小衛星高超的軌道機動和控制能力。而現在,剛剛由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成功釋放的這顆立方星,應該是中國最新的共軌微小衛星技術的集大成者,代表了中國最高的技術。
使用機械臂抓取敵方衛星也是反衛星
天宮二號去年發射後,就釋放了一顆微小衛星進行了成功的試驗,但時隔104天之後,再次釋放了另一顆微小衛星,由此證明了兩件事:一是天宮二號可以同時攜帶2顆以上的共軌反衛星衛星,二是這些微小衛星平時可以長期沉睡在平台上,只要需要隨時可以釋放出來執行任務。
中國的快舟-2反衛星火箭
由以上中國持續研發試驗新型反衛星武器來看,至少說明中國正在緊隨美國之後,積極構建屬於自己的太空戰系統,並以此打破美國的太空霸權。(作者署名:軍評陳光文)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8-10/doc-ifyixiar8942017.shtml
圖博館
中國計劃在2018年推出海上低傾角發射服務
據中新社2017.7.6報導,記者從6日在北京舉辦的長征商業發射用戶大會上獲悉,中國計劃在2018年推出海上低傾角發射服務。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宇航部副部長唐亞剛在會上介紹這一消息。他說,這項發射服務將面向商業用戶,對於低傾角衛星來說“將是比較划算的發射方式”。
據介紹,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計劃推出的海上低傾角發射服務,將使用基於成熟技術和產品研製的固體運載火箭,針對發射傾角在0至10度的任務需求。發射軌道最高為距地500千米,發射載荷質量最大約500千克。
發射傾角是指衛星發射方向與赤道的夾角,衛星達到最小軌道傾角即所在發射場緯度。目前中國四個發射場中緯度最低的是位於北緯19度的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地點距離赤道越近,運載能力損失越小。”唐亞剛解釋說。
1995年,來自美國、俄羅斯、烏克蘭和挪威的四家公司共同投資海上發射公司(SeaLaunch),旨在利用移動海上發射平台,在赤道水域使用專門改進的天頂—3SL運載火箭發射商業有效載荷。該公司在1999年3月發射了首枚火箭。海射公司使用的是液體運載火箭,但因經營不善,一度申請破產。
唐亞剛說,相對液體運載火箭來說,固體運載火箭對於發射設施的要求較低,“對普通的萬噸級貨船進行相應改造,就可以進行發射”。他表示將在年內開展試驗。
此次大會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舉辦。該公司是中國政府授權的從事商業發射、衛星系統以及空間技術合作的商業機構。
回應
兔子要建一個曾母暗沙發射中心?在永暑島發射可以嗎?
估計是發射船+快舟系列組合
圖博館
大陸實驗太空加油技術 可延長衛星壽命2016.6.30中時電子報
大陸在2017.6.25發射一枚長征七號火箭,這枚火箭有許多重要的太空任務,其中有一項是如何太空進行衛星補充燃料,這個技術對於建造太空站非常重要。
衛星的服役壽命取決於多種因素,但往往主要是失去動力。衛星的動力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電力;一種是燃料。在地球軌道上的人造衛星大多數都採用太陽能電池來供電,只要電池運作正常,電力不會是問題。但是衛星還需要燃料,以進行軌道維持、誤差修正、調整姿態等動作。這些燃料目前以聯氨(hydrazine)(分子式:N2H4、H4N2或H2N-NH2)為主。但衛星能攜帶的燃料是有限的,燃料的攜帶量與使用量就決定了衛星的服役壽命。在過去,衛星燃料耗盡或發生故障後就會被棄用。許多被棄用的衛星本身其實功能完好,但它們的命運已經註定,只能一圈圈地在軌道上運行,直到脫離軌道墜入大氣層,或者與其他航天器相撞成為太空垃圾。因此,假如能夠在軌道上替衛星補注燃料,將可延長衛星、太空間等高價儀器的航行壽命,自然也就能減少太空垃圾的量。
美國與俄國在冷戰太空競賽期間就進行過相關實驗。1966年,美國雙子星計畫期間,就完成兩艘太空船的連結並重新啟動火箭。到1978年,蘇聯「禮炮六號太空站」(Salute 6)首次實現了軌道補注技術,並沿用到日後的和平號太空站(Mir),和目前的國際太空站(ISS)。
除太空站以外,最常進行補充燃料的人造衛星就是著名的哈伯太空望遠鏡,它從1995年發射至今,經歷10幾次的維修、更換器材、添加儀器以及補充燃料,也才能夠超過20年仍然運作如昔。但問題是,每一次為舊衛星補加燃料的成本,不見得比重新發射一顆衛星低多少,因此成本與效能要如何對比就成了重要課題。
此外,現在的衛星設計多以一次性使用為前提,實施補加燃料的可行性不大。今後發射的衛星如果需要進行在軌補加燃料,在設計之初就需要安裝一套較為複雜的加注系統,但這又會佔用一定的衛星有效載荷。
不過,燃料加注技術一旦被廣泛採用,將會對後續衛星的設計理念有所突破,太空開發的成本也將有效降低,同時還能有效減少太空垃圾的數量。
圖博館
事實上,雖然由於火箭故障導致中星9A衛星未能順利入軌,但從技術層面而言,這並不意味著衛星就此失效。根據以往的經驗,雖然衛星未能順利入軌,但是還可以利用衛星發動機將衛星調整到預定軌道。
而根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官方通報,目前衛星太陽帆板和天線已展開,衛星系統工況正常。各方正在採取有效措施。
所以,這樣的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也很好的驗證了廣大網民對於中國航天的成熟心態。也許大家早已經習慣了你們的波瀾不驚,這偶爾的一次失敗就當是你們求關注吧。
回應
有失败是正常的,我们的发射成功率算高的,下次吸取教训。
不算失敗,我們有變軌技術,這才是重點
一語道破天機,估計衛星壽命會降低一些,但是應該還能用
地球同步軌道可不是那麼容易用衛星發動機夠到的
正好試驗太空加油,抓取衛星和軌道轉移技術
奇怪,為何就要糾結這一次事故呢,是不是公知又要想高談闊論中國的人權了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6-20/doc-ifyhfnqa4481617.shtml
長征火箭發射 成功率超美俄2016-09-17
我國長征系列火箭從1965年開始研製已經走過了五十多個年頭,目前已經成為了一個擁有17個不同型號的大家族,能夠將衛星、飛船、空間探測器等送入地球周圍的各類軌道。自1970年 「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以來,發射成功率高達95.73%。
發射的成功率是展現火箭素質的硬指標。截至2015年,美國運載火箭共發射1021發,成功951發,成功率為93.1%;俄羅斯運載火箭共發射2743發,成功2604發,成功率為94.9%。雖然在總量上中國的運載火箭發射次數和美俄還有一定差距,但是中國長征火箭的高成功率已經證明了自己。尤其是我國在2015年完成19次航天發射成功率更是高達100%,不僅在量上與美俄比肩,成功率更是遙遙領先。
我國火箭發射成功率位居世界首位在軌衛星數暫居世界第二
2016.12.06《空間態勢評估報告2016》顯示,我國航天運載器年發射次數已經連續13年位居世界前四,連續6年穩居世界前三,在軌衛星數暫居世界第二,現役運載火箭發射成功率位居世界首位。
圖博館
中國火箭罕見發射失誤 網友反應卻完全讓人想不到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官網消息,2017.6.19,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中星9A 廣播電視直播衛星,發射過程中火箭三級工作異常,衛星未能進入預定軌道,具體原因正在調查分析。目前衛星太陽帆板和天線已展開,衛星系統工況正常。各方正在採取有效措施。
中星9A衛星,是我國首顆國產廣播電視直播衛星,採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空間技術研究院自主研發的東方紅四號衛星平台,提供Ku BSS規劃頻段轉發器直播服務。
中星9A衛星,將定點於東經101.4度,星上設計的24個Ku BSS頻段轉發器,覆蓋全中國(含港、澳、台地區),滿足我國廣播電視、新媒體和直播產業發展需求。
此外,中星9A衛星專門設計了南海波束,將徹底解決南海海域、島礁的政府、軍隊、人民群眾收看廣播電視節目的難題,確保了中國主權地區的直播衛星覆蓋。
承擔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主要用於發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衛星,它捆綁了4個助推器,可將5.5噸以下的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自1996年首飛以來,它既承擔了我國國內重要衛星發射任務,還是國際商業發射任務的主選火箭。
而在得知中星9A廣播電視直播衛星因火箭三級故障未能進入預定軌道之後,網友們的反應大大出乎意料,很多網友表示,“難得看到一次發射失敗,這也算是有生之年系列了。”
還有網友對於中國航天這種公開透明的態度表示肯定。認為比起無數次成功所帶來的驕傲與喜悅,在失敗後的的坦誠與透明才更能讓人感受到真正的自信!
當然,更多的人都是在理性面對這來之不易的失敗,然後紛紛給予鼓勵和安慰,畢竟,想要給中國航天一次安慰也不是那麼容易的。當然,更多的人都是在理性面對這來之不易的失敗,然後紛紛給予鼓勵和安慰,畢竟,想要給中國航天一次安慰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圖博館
《中國日報》說,相比地面發射液體燃料火箭,空中發射固體燃料火箭在準備上更迅速,運-20執行一次將200公斤衛星發射到太陽同步軌道的空中發射任務,只需要12個小時左右的準備時間。 此外,空中發射火箭在部署上也更靈活,不需要地面設施的配合。
報導稱,1990年,美國進行了世界上首次空中發射任務,從那以後,共43枚火箭通過大型運輸機發射。
路透社7日稱,空中發射火箭還能不受發射範圍限制與天氣限制,中國開發這種新火箭,能將更多地軍用、商用和科研衛星送入太空。
回應
用運20發射火箭不現實,火箭裝載在機艙,需要特殊支架的,從機艙門推出火箭,把火箭空投出去,支架會一起出去,這樣對地面是威脅的,而這麼大的運載火箭也不可能外置在運20的腹部或者是背部,懸挂機翼也不太可能,幾噸的或許可以
送個200公斤的衛星,當然是小型或者微型火箭,外掛是不可能,但機腹還是可以改裝的,然後飛往一萬多米的高空,助推器都省了,像空射鷹擊反艦導彈一樣!
運輸機發射火箭技術已相當成熟,90年以來,美國已進行丁43次發射.可攜帶小型衛星,進行軍事丶商業丶科研發射,戰時可補齊毀損的衛星.具有發射準備時間短,佈署靈活,不用地面設施配合,不受天氣限制,成本低等優點.現在有了運20,中國開發此類發射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中國加油!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3-08/doc-ifycaasy7946348.shtml
圖博館
但到了2002年的時候,雖然美國使出渾身解數,也同時出動了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E-2C“海上鷹眼”預警機和S-3“海盜”反潛電子戰飛機,但中美對抗的結果是美軍慘勝,而最令美軍驚奇的是,中國在應對時雖然還有差距但已能適當反擊。而在前不久,中美又有機會進行了一場電磁較量,不過這次的結果雙方均秘而不宣,外界猜測,時過境遷,中國已經建立起了可靠的電磁戰手段,不但令美軍防不勝防,而且還多次讓中國的鷹擊-91反輻射導彈找到了機會。而更先進的CM-102和霹靂-16也已開始裝備,今後中國占據先機的機會將更多。
網絡上流傳的解放軍聯合作戰指揮中心圖片
而在新型的網絡空間,也許中國的優勢更不容小覷。最具諷刺性的,美國發明了網絡,中國通過開發網絡攻擊能力,搶先利用網絡在不對稱戰爭中挑戰美國。沒有誰能知道中國的黑客能力有多強,但是在多次大事件中,他們的表現可圈可點,水平震驚讓所有網絡界人士佩服有加。但最重要的是,在近期公佈的中國軍改中,正式組建了戰略支援部隊,這應該是中國網絡戰的主體力量。
就現實來看,儘管美國擁有傳統戰場毫無爭議的強大的實力,但是中國正在奮起直追,不過,正如在航母、戰略轟炸機、隱身戰機和核動力潛艇等方面,雖然中國的努力並不小,但是要追上美軍的實力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在新的三個戰場領域,中國的進步卻有目共睹,不但很多方面可與美軍比肩,甚至有的領域中國還具有很大優勢。而不論是傳統的三個戰場還是新的三個戰場,作為新的地區霸主的印度,不但距離美國的差距很遠,就是和中國的差距也很大。如果說美國是第一梯隊的唯一分子的話,那麼中國是第二梯隊的領頭羊,而印度只能算是第三梯隊的隊員而已。(作者署名:軍評陳光文)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3-08/doc-ifycaafp2262987.shtml
俄稱運20將承擔火箭發射任務可發射200公斤重衛星
俄羅斯衛星網2017.3.7報導稱,據中國《中國日報》報導,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宇航部部長李同玉透露,該院正在研製一種採用固體燃料,可將100公斤載重送入近地軌道的火箭,這種新型火箭將可通過中國運-20大型戰略運輸機發射。
他說:“運-20將攜帶火箭,並向特定角度發射,火箭離開機身後將被點燃。”
圖博館
中國航母轟炸機遠落後美開闢三個新戰場獲領先優勢2017.03.08新浪軍事
當今的世界,無疑是老霸主美國與崛起的中國進行對抗,但因為兩者之間傳統戰場差距太大,因此中國正積極尋求不對稱戰法,因此在三個戰場正日趨贏得優勢。據印度《每日新聞和分析報》網站3月6日刊發文章《中國驚人的能力在新戰場上甚至對美國的防務優勢構成威脅》稱,科技改變了戰爭和戰爭獲勝的形式。20世紀的戰爭有三個戰場,也就是地面、空中、海上。在本世紀,增加了三個戰場:太空、電磁和網絡。由於中國在傳統戰場上落後美國和俄羅斯太多,無法追趕上,北京重點關注挑戰華盛頓的三個新戰場。與中國相比,印度的技術能力相當一般,因此被中美遠遠拋到了大後面。
中國軍隊只能通過內部演習來總結經驗
與美國積累近百年的傳統戰場經驗相比,中國雖然經歷了內戰和朝鮮戰爭與越南戰爭,但是至少在50年內沒有經過真正的現代化戰爭的考驗。而美國則恰恰相反,自二戰以來,特別是自越南戰爭以來,又分別發動了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南聯盟戰爭、阿富汗戰爭等錘煉,擁有世界獨一無二的實戰經驗和領先各國的武器裝備。最重要的是,通過上述戰爭的實戰檢驗,再加上經過戰爭考驗的武器裝備,使得美國長期擁有領先其他國家的軍事實力,在地面、空中、海上等三個戰場很難找到對手。
中國進行的反導試驗所形成的詭異雲圖
但新的世紀帶來新的機遇,高科技技術的日新月異,帶來了新的戰爭形態。在傳統的戰爭領域,中國要想追趕美國,的確很難,而在嶄新的戰爭領域,中美幾乎可以說均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或者說美國祇是略微領先,因此中國追趕或者超越的機會更多。比如在太空領域,美國的優勢是藉星球大戰計劃開啟了太空戰的帷幕,但是冷戰的結束前蘇聯的解體使得美國也終止了有關計劃,當新的戰略競爭發生的時候,中美同時醞釀發展自己的太空能力。如今在反衛星、反導、太空站、快速補充衛星、高超音速飛行器、衛星太空編隊和捕獲等諸方面,中國大有後來居上之勢。
中國的“雷電-10”反輻射導彈
在電磁領域,中國的進步也十分可觀。據稱在96台海危機前後,美軍只使用一架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就能模擬數百架戰機入侵的信號,就能讓中國的防空系統手忙腳亂。
圖博館
席亞洲:“航天馬車夫”俄羅斯為何沒錢賺?2016-06-01 10:05:10
主管軍工的俄羅斯副總理德米特里•羅戈津2016.5.27在工業和貿易部會議上說:“我們如今在航天領域(的勞動生產率)僅為美國的1/9。
航天發射市場,聽起來高大上。然而誰能想到這個行當今天已經變成市場極度飽和、幾乎賺不到多少錢的狀態呢?
沒辦法,廉價運載火箭實在太多。
上世紀90年代,運載火箭在商業發射市場上利潤率可達20-30%,甚至高達50%的水平。一時間,俄、烏、美、歐、日、中、印……各國都拼命來做這個“太空馬車夫”。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國際衛星市場日益被西方壟斷,國際航天發射市場的好日子也迅速走到盡頭。
先是美國炮製了《考克斯報告》,稱用來發射“銥星”的長征2號火箭就是“東風-5B”多彈頭洲際導彈——隨後得出一個莫須有的罪名:中國所有民用商業航天發射,都是軍事航天和洲際導彈研製的掩護。從此,美國不准中國發射自己的衛星——這個制裁越來越緊,到後來乾脆不讓中國發射任何帶美國部件的衛星,國際市場上現在幾乎沒有這樣的衛星,除了中國國產的。
然而在俄這邊,事情是另一番模樣——無論如何,都擠不進國際衛星市場。
眾所周知,至今俄微電子技術完全無法與西方競爭,2015年遭到製裁後,人們發現一個尷尬的情況。
而這是商用航天市場上利潤率最高的部分——通訊衛星的一個轉發器一年出租費用就高達一億美元,衛星本身算上發射費用可能也就幾億美元,一年回本並賺錢很正常,如果能在軌使用10-15年,利潤率遠超1000%。2014年,衛星服務業收入已經達到1229億美元,從2009年開始,這個行業年均收入增長率達到4%。
一方面,航天商用發射市場陷入惡性價格戰。據報導,目前美國“太空探索”公司的“獵鷹9”火箭價格為5400-6200萬美元。獵鷹9現在的價格可與中國“長征2號”媲美。俄“質子”目前被迫降價到7000萬美元以內,以與獵鷹9競爭——幾年前,它的發射價格是1億美元。另一方面, “質子M”火箭近年來事故不斷,這導致其保險費率高得驚人的20%以上。質子-M火箭自2001年首發開始,到2014年3月發射了76次,成功率91%,上述兩個原因導致俄羅斯在商業航天發射上的利潤真的不高,目前實際利潤率很可能低於10%。
回應
http://www.guancha.cn/XiYaZhou/2016_06_01_362464.shtml
圖博館
聽到民企~!我就呵呵了~!
民企?!在中國連生產銷售使用玩具氣槍都是違法的,你認為民企能自己造火箭?!
軍轉民你管得著嗎?氣死你
聽起來好像振奮人心啊,但是我想說的是私有化的手都伸到國家核心部門裡來了是不是有點過分。
估計是用保存期快滿了的洲際導彈發射的。本來要拆除的現在再利用,所以才能那麼便宜。
藍箭,這名字一看就知道這個公司是個軍方的殼……
掛羊頭賣狗肉
有什麼稀奇的,SpaceX也是原來波音和洛馬的人馬,航天飛機項目關停後,就換了個牌坊和主人。其實都是政府承包商,跟原來給NASA幹沒兩樣。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3-07/doc-ifycaafp2211757.shtml
相關新聞
外媒稱中國成衛星發射商業主角較俄美優勢明顯
外媒稱,2016.5.15,中國第227次成功發射一枚長征火箭。此次發射把中國一顆遙感衛星送入軌道。
據美國戰略之頁網站2016.5.25日報導,美國航天飛機之所以退役是因為它是最昂貴的太空運載方式。用航天飛機運載衛星的費用是每噸2500萬美元。俄中的費用是每噸不到1000萬美元。不過,如果火箭近期發生一系列發射失敗的情況,那保險費用可能是發射費用的兩倍以上。長征火箭的失敗率為5%左右,是使用最多的俄火箭的兩倍多一點兒。航天飛機和大部分西方衛星發射器的失敗率是2%。(?)
自2001年以來,衛星行業的收入增加了一倍多,從每年860億美元增至目前的2000多億。美國擁有約1/3的發射業務,主要是因為美國要求機密衛星要由本國火箭發射。美國仍然是主要的商用衛星製造商,佔市場的一半以上。中國在所有這一切中看到了機會,在短時間內取得了長足進步來利用這個機會。
回應
原來長征火箭失敗率還是算高的
為什麼感覺美國發射火箭經常失敗而中國很少失敗?
之所以有這種印象,原因之一是以央視為代表的官媒報喜不報憂。….
在此要反駁一些錯誤。首先回答一下中國火箭發射成功率的部分。到2013為止發射的紀錄是194次,180次成功,總成功率是93%。如果看2004~2013最近10年的話,總共124次發射121次成功,成功率97.5%。…..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386838
圖博館
下圖是2016年珠海航展上藍箭公司公佈的藍箭1號火箭概念圖。藍箭-1號火箭起飛重量57.4噸,直徑2米,是4級固體燃料商業運載火箭,載荷400公斤,太陽同步軌道載荷500公斤。
圖片:藍箭-1號火箭概念圖
長征11號火箭和藍箭-1號火箭,發動機直徑均為2米,重量均為57噸。如此相似,不太可能是巧合,可以判斷,藍箭-1號火箭採用了長征11號火箭現成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只是去掉髮射筒,把長征11號火箭的冷發射,改為發射架熱發射形式。
再聯想到北京藍箭空間公司是在成立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就推出了”新型“火箭,很可能屬於長征11號”刷漆“行為,或直接購買了長征11號的發動機。藍箭-1號的技術很可能來自於長征11號火箭。
圖片:在2016年珠海航展上展出的長征11火箭模型,妥妥的東風41導彈外形。
長征11號火箭具備星箭快速對接、全箭整體儲存和發射場快速發射的能力,發射長征11號火箭只需24小時準備時間,還具備全天候、無依托發射的能力,發射方式和造型酷似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有軍事專家分析稱,這款火箭的基礎就是東風41導彈。未來戰爭對衛星依賴較大,對火箭發射的響應速度要求很高,常規發射週期太長,發射基地容易遭受攻擊,採用機動發射車則安全快速,平時可將發射車與衛星製造好待命,必要時可24小時內將衛星送上天空。
圖片:長征11號快速響應火箭發射的首日封
空間快速響應是指發生戰爭或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火箭發射車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機動,完成測試並發射,不需要專門的火箭發射場,不需要勤務塔、不需要臍帶塔、不需要導流槽,連發射台都不需要,只要有一片平地就可以了。衛星入軌後,不需長時間在軌調整,能馬上執行預定任務。針對突發事件,運載器需要滿足機動性和快速性的要求,與液體火箭比較,具有密封發射筒、冷發射的固體火箭更適合作為空間快速響應任務的發射工具。
可以說,長征11號火箭,以及民營版的藍箭-1火箭,都是在東風31或東風41洲際戰略導彈的基礎上開發的軍民兩用經濟版。(作者署名:科羅廖夫)
回應
美國的獵鷹火箭發射幾次必爆,在技術上是落後的,也是非常不理智和不安全的。實際上美國打著獵鷹火箭的旗號在幹補課的事。眾所周知,美國的火箭技術很低,不僅土星五號之類的火箭沒有,而且連近地軌道發射能力都沒有。為此,美國必須偷俄RD-180火箭發動機研製SLS火箭來補課,否則登月神話就要破滅。
圖博館
該火箭是四級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全長20.8米,起飛質量57.7噸,最大箭體直徑2米,有直徑1.6米和2米的兩種整流罩。主要用於將中小型航天器以一箭一星或一箭多星的模式發送至1000公里以下近地軌道及太陽同步軌道,具有較強任務適應性。該火箭的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為420公斤,500公里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610公斤。其發射能力與小衛星發射需求十分匹配。
圖片:快舟11號運載火箭
介紹長征11號火箭的同時,我們還必須要了解下中國另一個航天巨頭——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研製的神秘的快舟11號運載火箭。去年9月22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四院九部研發的快舟11號固體運載火箭一級發動機地面試車成功,成為國內應用碳纖維複合殼體技術的尺寸最大、裝藥量最多的固體火箭發動機。該發動機直徑2.2米,總長9.7米,裝藥量45噸,具有高質量比、高比衝、大推力等特點。本次試車驗證了大尺寸碳纖維複合殼體、大流量噴管、大噸位裝藥等關鍵技術,實現了大尺寸碳纖維複合殼體發動機技術工程應用的跨越式提升。
快舟11號運載火箭計劃於2017年進行發射。有軍事專家稱,快舟11火箭的發動機是個亮點,可以聯想一下巨浪3潛射洲際導彈,另一個亮點是碳纖維外殼,也同樣從側面體現了我國第三代洲際導彈的技術水平。快舟11火箭發動機直徑比長征11火箭稍大,它們的最大區別是發動機外殼,快舟11使用碳纖維,成本比較高,性能更好。長征11採用金屬外殼,重量較大,成本較低。
那麼,北京藍箭公司使用的是什麼火箭呢。
這家公司CEO介紹:“北京藍箭自2015年成立以來,一直在加快自身核心開發能力的建設和火箭產業化的進程。因此,從成立之初,我們就確定採取'雙輪驅動'的策略,即產品開發和客戶資源拓展同步進行。預計於2017年6月完成載星發射前的重頭戲——火箭試射,成為民營火箭在中國的首例空間軌道飛行被載入史冊。
眾所周知,運載火箭屬於最高精尖的工業技術,我國的運載火箭和導彈技術經過了60年發展,才達到瞭如今的國際高度。要想具備運載火箭總體系統的研製和發射能力,需要擁有包括火箭的箭體結構系統、控制系統、分離系統及單機設備的設計等核心能力,同時還要貫通上下游產業鏈,具備運載火箭總裝製造、總體測試的保障條件和能力。而這些能力,北京藍箭公司在成立不到兩年時間裡就實現了,這真是令人不可思議。
圖博館
藍箭1號火箭的單次發射成本極為低廉,僅約為800萬美元。若將該價格與美國的SpaceX火箭相比,是什麼水平呢?獵鷹9號火箭的發射價格是6200萬美元,而研製中的獵鷹重型火箭的發射價格則高達9000萬美元。2010年,銥星公司與SpaceX簽署協議,分七次發射銥星公司70顆二代衛星,費用達4.5億美元,每顆衛星的發射費用接近450萬美元。如果藍箭1號火箭每次發射4~5顆衛星,那麼均攤每顆衛星的發射費用僅為160~200萬美元,只相當於SpaceX發射銥星的一半。
中國航天通過民營企業進行對外的商業發射,有很多好處。一是可以規避西方國家設置的技術壁壘,美國等西方國家經常以防止衛星技術外洩的理由限制衛星業主選擇中國作為發射服務商,而通過民營企業發射衛星,則可以最大限度的規避此類限制。二是可以消除以往中國航天的軍事背景,我們目前的航天體制,仍然是以軍事為主導,民營企業就可以主打民用這張牌。
我們再看看長征-11號火箭。這枚火箭跟北京藍箭公司有很大淵源。
長征11號火箭是我國長征運載火箭家族中的第一種固體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航天一院)研製,使用成熟的火(導)箭(彈)總體和固體發動機技術,具有設計簡潔成熟、發射操作簡捷、環境友好等特點。
圖片:長征11火箭模型
長征11火箭採用筒式機動冷發射,可整體貯存、操作簡單、成本低、發射週期短,可24小時快速發射,它最大的優勢是快速、便捷、靈活,可實現衛星快速組網和補網,能很好地滿足突發事件應急發射需求。其發射車也與東風41導彈發射車頗有淵源。
圖片:長征11火箭發射車模型
此前這個快速反應機動性發射車曾被誤認為是東風41導彈發射車,但該車的車軸數量明顯多於東風41,而且車長也比東風41導彈發射車更長。長征11號火箭獨特的運輸-起豎-發射三用車彈射發射方式,一般的說這種發射方式多用於固體中遠程和洲際導彈,這也可以從側面反映出它和彈道導彈技術的關係。
圖片:中國首次展示長征-11機動式運載火箭發射車
長征-11小型固體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研製,採用了國際首創的星箭一體化技術,在國內首次採用柵格舵控制技術,是我國新一代具有快速集成、快速入軌能力的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初步形成了我國亟需的空間快速響應能力。
圖博館
就在獵鷹九號年度首次發射的前一天,中國的一家民營商業航天企業也接到了一個訂單,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與丹麥GomSpace公司簽訂了一份火箭發射服務協議。這是國內民營商業航天企業承接的第一筆國際市場商業火箭發射訂單。北京藍箭將於2018年使用藍箭1號運載火箭發射丹麥公司的立方體衛星群。
翻閱北京藍箭公司的資料,發現這家公司是在2015年6月才註冊的,註冊資金僅有50萬元,那麼問題來了,這麼新,這麼小的一家公司,就能直接跟一個歐洲知名衛星公司簽訂發射合同麼。這家歐洲公司為何如此信任一個成立還不到2年的中國企業。
其實我們看看以往的中國航天發射火箭時的新聞,就能發現倪端。
2015年9月25日,採用固體燃料發動機的我國新型運載火箭長征十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次發射成功,使我國具備快速發射衛星的能力。此次發射搭載的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製的浦江一號衛星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研製的上科大二號衛星等數顆微小衛星。
上面是正式新聞,只是說了一部分載荷,其中最重要的載荷沒有公開報導,那就是天網-1星座,該星座由三顆衛星組成,這些衛星都基於立方體衛星構造,可實現星間無線網絡通訊。
立方體衛星構造是目前國際上流行的標準衛星,即將衛星設計為邊長10厘米的標準立方體單元,此次發射的天網-1三星座,有兩顆是立方體-2U構型,意味著衛星由兩個立方體單元組成,有一顆是立方體-3U構型,即三個標準立方體單元。天網-1系統由上海微型衛星中心、丹麥GomSpace公司,葡萄牙Tekever公司和瑞典Nanospace公司聯合設計。
這裡出現了委託北京藍箭公司發射衛星的丹麥GomSpace公司。
GomSpace是一家丹麥宇航公司,具有一個強大的市場網絡,合作夥伴遍及歐洲乃至全球,曾多次為美國航空航天總署(NASA)提供微小衛星系統和相關服務。其擁有成熟的微納衛星、立方星研製和生產能力,可為小衛星及微小衛星分系統研發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該公司曾透露:他們選擇北京藍箭的原因,除了有價格優勢,還有技術優勢,另外跟藍箭的技術團隊多年前就有認識和交流,信任他們的能力。
圖博館
中國民企要發射外國衛星火箭或來自東風41洲際導彈
繼2016年9月初發射台爆炸事故後, 2017.1.15,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進行了今年的首次發射任務,獵鷹9號火箭以一箭十星將銥星公司的10顆衛星一次性送入低地球軌道,並利用太平洋上的漂浮平台成功回收了一級火箭。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是由矽谷投資家埃隆•馬斯克在2002年創建的,總部位於加州。儘管該公司聲稱是個純商業的航天公司,但人員和技術構成其實就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分身。由於沒有充足的預算,美國政府從NASA剝離出來以些人員、設備和技術儲備,打包賣給私人投資家。就像互聯網企業的風險投資一樣,能買的人都是有背景的,比如被譽為科技天才的埃隆•馬斯克,其實就是妥妥的風投商,獵鷹火箭用的都是NASA的技術儲備,自己研發不可能那麼快。這些金融財團搞航天科技,是通過風險投資的路子,實現資本的利益最大化。
獵鷹九號與我國的長征七號相仿,同為500多噸的火箭,但獵鷹九號性能更強,技術更先進,成本更低(?),無論是低軌道還是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獵鷹九號都比長征七號強得多。所以在技術上,長征七號還是落後於獵鷹九號的。
作為一家私人企業,SpaceX獵鷹系列火箭的價格和性能都相當牛,會對其他國家的商業發射產生巨大影響,中國航天有應對的能力嗎?
當然必須是有的,而且應對路線跟美國不約而同,那就是商業火箭發射民營化。
中國航天曾公開承認(?),由於體制機制的原因,沒法跟獵鷹火箭進行價格競爭。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總裁韓慶平在去年接受記者採訪時就說過,商業化火箭發射的關鍵問題是不斷降低成本,但目前中國航天的成本還是比較高,這個跟管理體制、運作模式有關係。軍工企業內部的創新和研發都是相對封閉的狀態,誰能做什麼,誰不能做什麼,誰跟誰配套協作,都有非常詳細和明確的內部分工,因而缺乏市場競爭動力。想要降低成本,就要打破傳統的模式,按照商業規則運作。
圖片:長征11號機動快速響應運載火箭首次發射,可見冷發射導彈剛剛彈出發射筒,主發動機還未點火。
圖片:東風41導彈想像圖
中國航天也在考慮通過改革來提高價格競爭力,與外國競爭。
圖博館
長征六號
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是三級液體運載火箭,動力系統採用液氧煤油發動機,具有無毒無污染、發射準備時間短等特點,主要用於滿足微小衛星發射需求。2015.9.20,成功將20顆微小衛星送入太空,創造了我國航天一箭多星發射的新紀錄。
長征十一號
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是我國新型四級固體運載火箭,也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中唯一一型固體型號,主要用於滿足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等應急情況下微小衛星發射需求,能實現24小時以內的快速發射。2015.9.25,長征十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次點火發射,成功將4顆微小衛星送入太空。
長征七號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為發射貨運飛船而全新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也可用於發射人造衛星等其他航天器。長征七號2016年6月發射。火箭採用了液氧煤油發動機等新技術,箭體總長53.1米,芯級直徑3.35米,捆綁4個直徑2.25米的助推器,起飛質量約597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3.5噸。
長征五號
作為我國目前起飛規模和運載能力最大的運載火箭,長征五號2016年下半年首飛。長征五號火箭首次採用5米大直徑的箭體結構,總加註量達到780噸,起飛時共有10台發動機產生1078噸的推力,具備近地軌道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4噸的運載能力。長征五號將直接服務於我國探月三期工程、載人空間站工程和火星探測工程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家重大科技工程,並用於不同軌道大型載荷及深空探測任務載荷的發射。
長征九號
我國重型火箭長征九號2030年有望首飛。長征九號直徑9米、長100米、起飛重量3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
圖博館
2002年首發的美國德爾塔4火箭的RS-68的推力344噸
用於登陸火星的SLS火箭動力RS-25發動機,在2015年已經進行了500秒和650秒長程點火試驗,預計2018-2020年發射。
就連軍迷們一直不屑一顧的阿三,也在這方面的實際應用上暫時領先中國。2014.1.5,印度成功發射GSLV-D5運載火箭,該火箭的第三級首次成功應用了印度國產氫氧火箭發動機CE-20,推力達到了20噸。
那麼,人們不禁要問,除了70噸級的YF-77,中國還有沒有更大的液氫/液氧發動機呢?根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2011年度社會責任報告》,中國未來將發展重型液氫液氧發動機:即推力200噸級,推力為2460千牛、比衝為425秒的液體發動機。該型發動機預計2030年將用於長征9號重型運載火箭的二級級動力。
http://news.ifeng.com/a/20160603/48909099_0.shtml
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家族全解析2016.6.22新華社
長征一號
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是一種三級火箭,主要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小型有效載荷。1970.4.24,長征一號成功地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長征二號
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是一種兩級火箭,是中國航天運載器的基礎型號。1975.11.26,長征二號完成了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發射任務。長征二號先後有長征二C、長征二D、長征二E、長征二F等改進型。其中長征二F是我國的載人航天火箭,截至目前,已將我國10艘神舟系列飛船和10名航天員安全送到太空。
長征三號
長征三號是在長征二號基礎上於1984年研製成功的,增加了第三級低溫高能液氫液氧發動機。為了適應通信衛星容量和重量不斷增大和變化的要求,此後我國相繼研製出長征三甲、長征三乙、長征三丙三種運載火箭。“長三甲”系列不僅拓展了我國火箭使用範圍,也成功打入國際市場。
長征四號
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包括風暴一號、長征四號、長征四號A、長征四號B等火箭,主要擔負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備份火箭、發射太陽同步軌道的對地觀察應用衛星等任務。
圖博館
中國最強火箭發動機獲突破推力仍落後美日2016.6.3鳳凰軍事
中國的液體火箭發動機,最早要追溯到1960年代的東風-1短程彈道導彈。1957年,蘇聯贈送給中國2枚R-2型導彈,我方將1枚留作研究,另1枚投入測繪仿製,發展中國自己的第一個彈道導彈型號:東風-1。1960.11.5,東風-1試射成功,最大射程600公里,彈重20.5噸。東風-1採用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氧化劑為液氧,推進劑為酒精。後來,中國逐步研製了一系列航天用途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代號均為YF(即“液體”和“發動機”兩個詞的拼音首字母)。從推進劑方案來看,包括以下四個分支:
分支一:硝酸-27S(HNO3-27S)+偏二甲肼UDMH
25-30噸級推力的YF-1,YF-1,YF-3;100噸級的YF-2,YF-2A等等(YF-2/A由四台YF-1捆綁而成,因此實際上不能算是一種獨立的發動機型號)。
分支二、四氧化二氮N₂O₄+偏二甲肼UDMH
70噸級推力的YF-20,YF-20B,YF-21,YF21B,YF-22,YF-22B,YF-24,等等。這個分支的液體火箭發動機, 經過了數十年的研製歷程,成為中國大型彈道導彈和航天發射的主力發動機。雖然中國其他新型洲際彈道導彈的燃料已經逐步固體化,但民用航天發射至今仍然採用該類型的液體發動機。而且,在過去的所有飛行發射試驗中, 這個系列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保持了極高的成功率。
介紹了前兩個分支,下面就是我們此篇文章的重點——氫氧發動機。
分支三:液氧LH2+液氫LOX
氫氧發動機,採用252℃的液氫和零下183℃的液氧分別作為燃料和氧化劑,因此被稱為“冰箭”。中國氫氧發動機的主要型號如下:
YF-73,推力4.5噸力,真空比衝425秒、總工作時間750秒。1984年首發,用於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第3級動力。
YF-75: 推力8噸,真空比衝438秒。1994年首發,用於長征3號甲、長征3號乙及長征3號丙第3級。其改型YF-75D於2006年開始研製,2014年進入驗收階段,準備用於長征5號的二級動力。
YF-77:推力約70噸,真空比衝約430秒,發動機500秒長程熱試車成功,用於長征5號的芯一級動力。其70噸推力雖然已經比YF-75幾乎高了一個數量級,但與國際主流液氫/液氧發動機相比,還是有巨大差距。比如,
日本H-IIA/B火箭上LE-7A的推力112噸;
歐洲阿麗亞娜5的火神2 (Vulcain2)的推力137噸;
蘇聯1980年代研製成功150噸級的RD-0120液氫液氧發動機;2000年代研製成功200噸級的RD-10120液氫液氧發動機
美國1960年達研製百噸級的J2氫氧發動機
用於美國航天飛機的SSME氫氧發動機推力達到了213噸
圖博館
未來有望成為第一 SLS火箭
SLS計劃早在2011年就已經公開,由NASA主持。其早期型號的發動機使用的也是與太空梭相同的RS-25D液氫液氧燃料火箭發動機和同樣的固體助推器。該系列中最大型火箭起飛時總推力可達880萬磅(約合4000噸),相比之下,為阿波羅登月計劃研製的此前世界最大火箭「土星5號」的總推力也只有3340噸左右。美國計劃後續再研製取消可回收要求和簡化部分結構後的RS-25E/F發動機,可以進一步降低成本。最終計劃研製出可將130噸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的型號,這將超過「土星5號」創造的12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的紀錄,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運載火箭。
https://read01.com/GBm4zK.html
世界知名火箭發動機_百度百科
美國F-1液體火箭發動機
美國研製的世界最大推力單室液體火箭發動機,用於土星5號火箭,單台推力700噸,使用煤油做燃料,液氧為氧化劑。直徑3.645米;長度5.598米;總重8451.66公斤.
俄羅斯RD-170液體火箭發動機
俄羅斯研製的世界最大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使用煤油+液氧,單台推力800噸(採用四燃燒室,四噴嘴設計,也有人認為它是四台發動機並聯,但共享燃氣發生器和渦輪泵) ,用於能源號和天頂號 (RD-171,RD-170的改進型)第一級。其衍生型號有RD-180,推力400噸,相當於把RD-170一分為二,雙燃料室,雙噴嘴,用於美國擎天神II和擎天神III運載火箭的第一級。RD-191,單台推力200噸,單室單噴嘴,相當於把RD-170再一分為二,用於俄羅斯安加拉運載火箭。RD-191的衍生型號RD-151被出售給韓國,用於羅老號運載火箭的第一級。
美國RS-68液體火箭發動機
美國研製的世界上最大推力液氫液氧發動機,推力300噸級,用於德爾它四號運載火箭的第一級。
美國航天飛機液體主發動機(SSME)
美國航天飛機的主發動機,使用液氫液氧,推力200噸級,最大的特點是可重複使用。
美國航天飛機固體火箭發動機
世界上推力最大的火箭發動機,單台推力高達1200噸,可重複使用10次,用於美國航天飛機捆綁助推器,其改進型用於戰神1號火箭主動機和戰神5號火箭捆綁助推器。
http://baike.baidu.com/view/49000.htm
圖博館
第二名:俄能源運載火箭
捆綁式單級重型運載火箭
高度60米
質量2400噸
低地軌道載荷:105噸
第三名:蘇聯N1運載火箭
五級重型運載火箭
直徑17米
高度105 米
火箭重2735噸
低地軌道載荷:75噸
第四名:美國德爾塔4重型
捆綁式兩級重型運載火箭
直徑5米
高度77.2 米
火箭重733噸
低地軌道載荷:25噸
第五名:阿麗亞娜5EAC火箭類型: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5.4米
高度59 米
火箭重777噸
低地軌道載荷:21噸
第六名:中國長征5號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5米
高度63米
火箭重850噸
低地軌道載荷:25噸
2016-12-23 09:51:55
圖博館
第七名:日本H-2B運載火箭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4米
高度49米
火箭重531噸
低地軌道載荷:14噸
第八名:中國長征七號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3.35米
高度53.1米
火箭重597噸
低地軌道載荷:13.5噸
第九名:中國長征2F運載火箭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3.35米
高度62米
火箭重464噸
低地軌道載荷:8噸
第十名:俄羅斯聯盟運載火箭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高度45.6米
直徑10.3米
質量308噸
低地軌道載荷:6.4噸
圖博館
中國的運載火箭技術落後美歐,尤其是比不過日本的H2,H2A地球同步軌道最大發射能力3.7噸,H2B火箭的近地發射為19噸,地球同步8噸,H2發射成功率為94.4%。
看看咱中國長征系列:長征3號地球同步軌道為5.4噸;長征5號近地發射為25噸,地球同步為12噸;長征九號2030年有望首飛,直徑9米、長100米、起飛重量3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1957-2015,全球共發射5400多次,長征系列成功率是95.5%,而全球是91.5%。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8-03/doc-ifxunyxy6391011.shtml
相關新聞
長征7號2016.6.25海南文昌發射場首飛, 液氧煤油發動機YF-100推力12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3.5噸,可提高東風5投擲能力到5噸
長征5號9月海南文昌發射場首飛, 液氫液氧發動機YF-77推力7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5噸.
長征9號2030年有望首飛 ,重型液氫液氧發動機推力2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
中國重型火箭驚艷亮相:世界火箭排名被徹底改寫 2016-03-23
2016.4.10,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原黨委書記梁小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我國重型火箭長征九號2030年有望首飛。迄今為止世界各國已經完成了5000多次運載火箭發射,將6000餘顆太空飛行器送入了太空。按照運載能力劃分,運載火箭分為小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噸及以下)、中型(2-20)、大型(20-50)和重型(50及以上)四類。
第一名:美國土星5號運載火箭
三級液體燃料重型運載火箭
高度110.6米
直徑:10.1
質量3039噸
低地軌道載荷:119噸
(美國土星5號火箭是目前人類唯一的載人登月火箭,高110.6米,直徑10.1米,起飛重量3038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19噸,月球軌道45噸。中國重型火箭也應該達到這個量級。長征九號直徑9米、長100米、起飛重量3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
圖博館
綜上所述,長征九號重型火箭,將為我國提供一種涵蓋35噸到100噸以上近地運載能力任務的運載火箭。它可以滿足中國未來載人登月和火星取樣返回任務的需要,也可以發射大型空間站核心艙段,以及處於概念階段的中國巨型太陽能太空電站等等。
我們可以自豪的認為長征九號與美國SLS各有所長,長征九號甚至在部分性能上更為出色。它將使我國獲得大量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突破,帶動廣泛範圍內的科技和工業能力發展,並以出色的性能保證重大航天項目的成功,極大的鼓舞我國人民群眾。在這裡,我們應當給我國航天人豎起大拇指,祝他們儘早研製成功這一巨型的運載火箭!
我國火箭發射成功率位居世界首位在軌衛星數暫居世界第二
2016.12.06《空間態勢評估報告2016》顯示,我國航天運載器年發射次數已經連續13年位居世界前四,連續6年穩居世界前三,在軌衛星數暫居世界第二,現役運載火箭發射成功率位居世界首位。
長征火箭發射 成功率超美俄2016-09-17
我國長征系列火箭從1965年開始研製已經走過了五十多個年頭,目前已經成為了一個擁有17個不同型號的大家族,能夠將衛星、飛船、空間探測器等送入地球周圍的各類軌道。自1970年 「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以來,發射成功率高達95.73%。
發射的成功率是展現火箭素質的硬指標。截至2015年,美國運載火箭共發射1021發,成功951發,成功率為93.1%;俄羅斯運載火箭共發射2743發,成功2604發,成功率為94.9%。雖然在總量上中國的運載火箭發射次數和美俄還有一定差距,但是中國長征火箭的高成功率已經證明了自己。尤其是我國在2015年完成19次航天發射成功率更是高達100%,不僅在量上與美俄比肩,成功率更是遙遙領先。
中國首台3米直徑航天發動機點火成功 打破外國壟斷
2016.8.3下午14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四研究院研製的直徑3米大型固體火箭助推發動機取得地面熱試車成功。這是國內迄今為止直徑最大、工作時間最長、動力最強達150噸的固體火箭發動機。
回應
印度的固體火箭推力最大有400噸,歐洲600噸,美國1300噸後續提高到1880噸。
你居然信印度自己研製的,阿三先把基礎工業弄清楚,先解決光輝和阿瓊和那個啥啥啥航母再說。
圖博館
太空發射系統-維基百科
太空發射系統(SLS)預計花費180億美元開發,2012年至2017年間,每年將編列30億;其中100億用於太空發射系統本身:20億改建發射台及甘迺迪太空中心:60億用於獵戶座載人艙組的研究、製作。根據美國宇航局的預算,從2014年到2017年首次試射前,建造測試版本的SLS火箭需要投入約70億。到2019年,經費投入將達到180億左右,而這筆資金還只是用於研發和設計,並不涵蓋火箭的製造成本。新型火箭研製計劃的總估計投入將達到360億。)
二,SLS的技術是否真的比長征九號超前很多?
在SLS最終成功前,土星五號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運載火箭。因為SLS採用模塊化、系列化總體設計,預計要到2032年才會以超越土星五號的13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狀態實施發射任務。這也是SLS優於土星五號的關鍵之一:土星五號沒有模塊化能力,用途非常有限。這種模塊化能力,使得SLS可以適應更為多樣化的任務,而不是只用於執行對載重量要求很高的少數任務。
長征九號目前公開信息較少,並沒有特別提及模塊化的問題。但如果沖這一條就說SLS技術更先進,那就錯了。如果我們細看SLS的指標就會發現,它運載力最小的基本版Block 0的近地運載能力仍然達到了很高的70噸——從經濟適用的角度來說,這是個壞消息,因為這意味著只有接近70噸的貨物,才較為適合用運力最小的SLS發射,而大多數任務根本達不到70噸。也就是說,哪怕SLS的模塊化能力再出色,它的最小運力仍然太大了,能接的任務變少了。
而長征九號則好多了,假如它使用沒有助推器的最基本配置,近地運載能力為35噸,也就是說長征九號能夠比SLS接納更多的發射任務。當然,實際運作上長征九號會不會使用沒有助推器的布局,還有待揭曉。但無論如何,長征九號的最低運力要比SLS更為合理,所以在這方面上SLS並沒有真實的技術優勢。
現在基本可以確定長征九號的第一級芯級將使用四個50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搭配四個固體助推火箭。如果需要最大運載能力,則使用多個以50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為核心的液體火箭助推器,可以是四個一組,也可以最多達到六個。第二級採用兩台氧氫發動機,各自200噸推力。第三級使用兩台50噸級氧氫發動機。
圖博館
有人會質疑,那麼中國為什麼要研製長征九號重型火箭呢?
原因也很簡單:美國已是「曾經擁有」,中國則是「從無到有」。
美國通過土星五號等一系列重型、大型火箭,阿波羅飛船與太空實驗室空間站的輝煌成功,以及太空梭的研發使用,獲得了堅實的航天科技基礎與實戰能力。這是中國目前還未能達到的高度。
對應著SLS的情況來說,長征九號的研製背景有這些差異:在科技上,中國需要加大投資,走完掌握相應航天科技發展的全過程,其中包括了最為核心的一個環節,研製重型運載火箭。在經濟上,中國將通過這一系列高精尖科技項目,獲得大量技術突破,提高國家整體科技水平,將航天科技轉化為創造社會價值的先進生產力,這也是美國當年耗資龐大的阿波羅計劃帶來的最大回報。在政治上,極大的鼓舞人民群眾,增強凝聚力,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長征九號與SLS火箭技術上的微妙差異
一、SLS的研製成本是否比長征九號更低?
SLS在經濟性上有深入的考慮,一方面美國經濟狀況不允許過大投入,另一方面太空梭等成功項目留下了許多可以直接利用、降低研發成本的技術遺產。SLS採用了不少成熟設計,例如它的巨型固體火箭助推器和氫氧主發動機,來自於太空梭技術。在固體火箭助推器方面,SLS採用太空梭固體火箭助推器的發展型號,推力創下了1630噸的世界最高紀錄,在最近進行了地面試驗。氫氧發動機直接用了太空梭項目的RS25D發動機,它性能非常出色,堪稱現有氫氧發動機中的霸主。在用完所有的RS25D發動機後,SLS將改為實用RS25E發動機,這種發動機不能像D型那樣反覆使用,所以成本進一步降低,使得SLS總成本有望繼續下調。在這一背景下,SLS只在6年內就完成了基本設計。
因為這些原因,我們已經可以得知長征九號的研製投入很可能超過SLS。這主要是因為長征九號是中國首個重型運載火箭,幾乎所有部件都是第一次研製。
所以必須指出SLS與長征九號哪個研製成本更低,是一個需要考慮歷史因素的問題,不能給出「長征九號成本比美國火箭還高」等等簡單粗暴的結論。
(研製長征9大概需要多少成本2016-11-15
回應
有傳言,前年有載人登月立項,耗資2XXX億,被上峰否了,不知
幾千億肯定沒有,100億大致夠。
100億,打發叫花子呢。土星五號就花了60億美元,中國的成本確實要低,橫向參考一下,載人空間站工程批复的規模大概是500億,這個大概也就是10~15年的錢。
圖博館
中國長征九號挑戰美國SLS火箭,結果讓老美眉頭緊皺
2016.8.1,中國重型運載火箭50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進行試驗,研製工作取得第一個里程碑式的勝利。
中國50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在世界上推力也排在最前列。與之相比,俄羅斯行銷美國、正在試圖推銷給中國的著名RD-180火箭發動機,推力則為400噸。下一步該發動機將進行單體推進器組合點火試驗,今年內有望全面實現技術突破。
固體助推火箭,是世界大多數重型運載火箭起飛階段的重要輔助動力手段,它與液氧煤油發動機聯合起來將長征九號推上大氣層邊緣地帶。固體助推火箭推力大、簡單可靠、便宜易用,但是它無法像液體火箭發動機那樣具備長時間高比沖的優點。所以兩者的結合,令運載火箭可以在大推力和經濟性之間得到最佳平衡。
長征九號 vs SLS火箭
那麼長征九號火箭,與美國最新的重型運載火箭SLS相比,有哪些優缺點呢?
簡單的說,SLS要比長征九號更大,但兩者定位有所不同,長征九號有著更好的經濟性和任務多樣化能力。美國登月工程使用的土星五號,基本與長征九號運載能力相當,但它使用的許多技術已經遠遠落後於21世紀的長征九號火箭。
長征九號使用8米直徑芯級,3米35直徑的助推器,總直徑高達15米。通過八個發動機並聯工作,能將3000噸重的火箭推上高空,低軌道運載能力將達到25噸,近地運載能力超過100噸以上。
美國SLS火箭要比長征九號大不少,但它更大的區別在於研製背景、技術基礎與目標定位。美國在2000年後,一度提出了戰神V重型火箭,但因為經濟不景氣,項目被取消。很快因為美國國內政治需要、利益集團鼓吹等等原因,美國又上馬了3000噸級的SLS運載火箭項目。
一個對老美來說略尷尬的事實是:美國對於重型運載火箭,並沒有非常迫切的需求——政治上,美國仍然在太空技術上遙遙領先,並不需要用重型火箭來證明自己;科技上,這一火箭並不會給美國太空探索帶來超前的能力,無論是載人登月還是火星取樣返回,都不會給美國航天科技發展帶來顯著突破;經濟上,美國有許多可用的、出色的大型運載火箭,很大程度上相關利益集團為了自身追求利潤的目的,通過國會投票手段強迫政府上馬了SLS這一耗資巨大的項目。
圖博館
重型火箭哪家強?俄將研製全球最大超重型火箭2016-08-23
美國NASA正在研製的重型運載火箭「太空發射系統」(SLS)將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火箭,SLS一直讓人困惑並存在爭議。NASA堅稱SLS最大運力型號可將130噸的物資送入低地球軌道(LEO),這也正是爭議的由來。根據2006年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的報告,上世紀60年代NASA最為著名的土星五號火箭低地球軌道運載能力可達140噸。
SLS目前設想有三種型號,這三種型號結構相似,中間為核心級,兩側各捆綁一枚固體火箭(SRB)作為助推器。SLS的第一種型號是Block 1,低地球軌道運力為70噸,更強大的Block 1B版本會將運力提升至105噸,最強大型號被成為Block 2,低地球軌道運力達130噸。但是SLS並不是為低地球軌道任務設計的,該火箭是NASA載人火星任務重要的一環,NASA希望在2030年代結束前將太空人送上紅色星球,但其在宇航局無人探測項目中也能大有作為。相比較目前在役的火箭,例如NASA計劃在2020年代發射探測器前往木衛二,這顆星球表面冰層下的海洋很可能潛藏著生命。如果以目前美國在役的宇宙神五型火箭發射,探測器要花費6.5年的時間從地球抵達木衛二,而使用SLS的Block 1B型號火箭僅需兩年。探測器飛行時間可縮短4.5年,而且能夠攜帶兩倍重的科學設備前往木衛二。
俄將研製全球最大超重型運載火箭考察月球
俄羅斯國家航天事務集團22日確認,該機構決定以蘇聯太空梭所用的火箭技術改進現有火箭發動機,在今後5年至7年間研製出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160噸的超重型運載火箭。這將是全球最大的運載火箭。首批超重型火箭的運載能力將達120噸。
此前,俄專家主張全新研製氫燃料的「安加拉A5B」型運載火箭,但「能源」火箭航天集團商議後認為,研製「安加拉A5B」火箭需開發新技術,耗資巨大,因此這兩家機構最終決定捨棄氫燃料火箭研發,轉而採用較成熟的液氧-煤油運載火箭。
將借鑑1988年蘇聯發 射太空梭時採用的「能源」運載火箭的技術,當時這種火箭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100噸。改進俄「格魯什 科」科學生產公司製造的RD-171型火箭發動機,使其能夠驅動新的超重型運載火箭。
上世紀蘇聯的「能源」和美國的「土星V」運載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都達到100噸級,但目前全球已沒有這一量級的超重型運載火箭。
圖博館
原先航太總署原先將在明年年底進行SLS的第一次無人試射,至於第一回的載人任務會在2021年之後。
川普似乎迫不及待看到載人任務,因此他對載人太空任務工作室直接下令,要求他們對於SLS巨型火箭的首次載人任務做可行性評估。不過航太總署不建議現在更改進度內容,,假如更改計畫把人放到太空船上,絕對要變更設計,既會增加成本,也會拖延任務時間,欲速則不達。
美國下一代重型火箭生產廠房遭龍捲風襲擊
美國航天局2017.2.8日說,位於紐奧良的「米舒」裝配廠7日遭龍捲風襲擊,造成5人受傷,近一半建築遭到破壞。這座裝配廠負責建造美國下一代超大推力運載火箭「太空發射系統」(SLS)的「核心級」。
美國計劃於2030年前後實施載人登陸火星任務,正在研製的SLS和「獵戶座」飛船是其中重要一環。SLS和「獵戶座」飛船計劃於2018年年末從甘迺迪航天中心首次發射升空。
中國新一代重型火箭超過美國SLS火箭運力2016-06-25文匯網訊
重型運載火箭是指火箭起飛推力在3000噸上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在100噸左右的火箭。上世紀6、70年代,美蘇兩國曾分別研製土星五號和N1兩型重型火箭,用於載人登月任務和發射大型深空探測器。冷戰結束後,世界各國對重型火箭的研製陷入沉寂。然而,美俄近年來再次啟動重型運載火箭研製,分別開始進行太空發射系統(SLS)和瀑布號重型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
中國一直未曾研發出重型火箭。業界認為,研製重型運載火箭可加速推進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帶動一系列高新技術以及國民經濟相關產業技術的集群突破。從航天任務的角度看,重型火箭可滿足中國在2030-2050年間載人登月和宇宙空間探索的需求,這將進一步鞏固和加強進入、控制及利用空間的能力,確保在新的實力比拚中,保持中國在空間的優勢地位。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表示,重型運載火箭已完成深化論證。在目前的設計藍圖中,重型運載火箭箭體直徑近10米,全箭總長近百米,運載能力是現有火箭運載能力的5倍多,超過正在研製的美國下一代運載火箭(SLS)的運載能力。
據介紹,新一代重型火箭完全可滿足未來載人月球探測、火星取樣返回、太陽系行星探測等多種深空探測任務需求,保障中國在未來宇宙探索和更大更遠空間的話語權。航天科技集團表示,計劃通過四五年的時間,突破一系列關鍵技術,為重型運載火箭工程研製打下基礎。如果相關工作進展順利,15年內有望實現首飛,這將大幅提升中國自主進入空間的能力。
圖博館
先乾活再吹牛 土星五的F1發動機 59年就研製成功了,我們現在是再補課而已,
土星5那麼厲害,美國人怎麼就扔了?
土星早已不存在。而且長征九號成功後會有改型,超越土星完全可以。另外,美國的新型重型火箭貌似也沒達到土星的水平。
美國的新型重型火箭SLS預計今年首飛,第一階段近地軌道運載能力70噸,最終型號運載能力130噸,超過土星五號的119噸。
然而推力再大,也只能載重100多噸上天,我們達到同樣的載重只需要2000噸的火箭就能實現,難道不是說明技術和材料更牛逼了嗎?
SLS火箭的第一個版本,起飛重量將達到2500噸,有能力將重達70噸的載荷送上近太空,發射時將產生3810噸的推力。SLS火箭還有更強大的版本,借助先進的捆綁式助推火箭和更高能的火箭上面級,SLS將有能力產生4170噸的推力,將130噸載荷送上近太空。這種火箭的起飛重量將達到2950噸。
美國正在研製的重型運載火箭的發動機,單台推力1700噸,已經做過一次地面試驗了,我們的480噸差距還是相當大的,別吵吵了,繼續努力吧。
那是固體助推火箭,不是火箭發動機。連著都沒搞明白。這次480噸是驗證技術,目標是研製600噸的主引擎。長9的助推固體火箭的研製目標是1000噸級的。
美國新一代重型SLS火箭預計今年首飛,上面的固體推進器由航天飛機推進器改裝,推力1630噸。
那個時候的技術跟現在是兩碼事,航天又不是只看推力,只要中國按自己科研步驟來就是!作為一個對人類文明走著輝煌貢獻的民族,終將為人類的未來,頭上的蒼穹和浩瀚空間盡一份自己的力!中國祇需要做好自己就夠了,妥妥的最頂級的!無需去跟別人比!
兩碼事?呵呵,美國新一代SLS火箭運載能力比土星五號還大,今年就要首飛了。上面的從航天飛機固體推進器改裝的助推器一台推力1630噸,中國現在最大的YF100推力120噸。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3-03/doc-ifyazwha3642725.shtml
美國NASA強力火箭 川普希望趕快載人飛行2017.02.26
美國航太總署(NASA)正在考慮在他們巨型太空火箭(SLS)的第一次飛行任務,是不是可以直接裝載太空人駕駛,以加快火箭的研發進度。這未來人類登陸火星的計畫就是由SLS巨型火箭來往返。
圖博館
東風又送快遞!中國成功發射天鯤一號試驗衛星2017.03.03
開拓二號採用的是東風31導彈的技術。
回應
發射輔助都不用,就一個小台子支一下,豎起來就射
還是這個好,發導彈太浪費,同型火箭還能帶個衛星,還能震懾敵人
換句話說,體現的是戰時臨時補射偵查(或其他功能)衛星的能力。
中國重型火箭發動機技術攻關獲突破載力或世界最大
新華社2017.3.2電(記者白國龍、姜瀟)我國重型運載火箭研製工作已正式啟動先期關鍵技術攻關、方案深化論證,目前火箭發動機技術攻關已取得突破性進展。
“火箭的運載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六院科技委主任譚永華說,當前,世界航天強國紛紛重啟重型運載火箭研製計劃,歐洲、日本、印度競相推進新型大運載火箭研究論證。 與此同時,中國航天人也加緊研製自己的重型運載火箭。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總體部主任設計師秦旭東說,我國重型火箭先期關鍵技術攻關、方案深化論證工作於2016年6月正式批復立項,主要的攻關內容為“一總三大”:一總即重型火箭的總體技術和方案優化;三大即10米級大直徑箭體結構的設計、製造和試驗,480噸大推力的液氧煤油發動機,220噸大推力的氫氧發動機。
目前,兩種大推力發動機的攻關進展順利。 譚永華說,48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已經完成了首次發生器-渦輪泵聯試,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通過試驗驗證了發動機系統和組件方案的可行性,標誌著48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研製關鍵技術攻關取得突破性進展。 而220噸級高性能氫氧發動機也已完成了多個組件方案詳細設計,進行了組件的研製試驗工作。
此前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曾介紹,我國重型運載火箭擬命名長征九號,計劃在2030年左右實現首飛。
譚永華介紹,長征九號重型運載火箭方案設計的推力超過3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100噸以上,地月轉移軌道運載能力50噸以上,可滿足未來載人登月、火星探測和更遠的深空探測需求。 如果首飛成功,有望成為全世界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
回應
坐等噴子來噴美國當年的土星系列
相比較美俄3000噸的大推力火箭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圖博館
第一階段,2015年,在軌衛星4顆,其中2顆視頻星,1顆推掃星,1顆實驗星。
第二階段,2016年,在軌衛星14顆,完成首次組網,實現對全球任意地點3~4小時內數據更新。
第三階段,2020年,在軌衛星60顆,可實現全球任意地點30分鐘內數據更新。
第四階段,2030年,實現在軌運行138顆衛星,形成全天時、全天候、全譜段數據獲取和全球任意點10分鐘以內重訪能力,可提供全球最高的時間分辨率和空間分辨率的航天信息產品。
一旦138顆衛星組網建成,中國在太空真的具備全球任意點10分鐘以內重訪能力,那定位間隔就只剩幾分鐘,這是比0.1米分辨率更恐怖的能力。想想看,在全球任何地方,任何速度和靈活性低於直升機,體積又大於汽車的目標,在沒有遮蔽掩護的情況下,都將難以擺脫來自太空的跟踪,不但會被拍照,還會被拍小視頻......
未來各大國衛星偵查的時效性愈來愈強,這樣的新趨勢已經不可阻擋,中國將是走在相關領域前列的一員,這才是吉林一號與長光衛星壯志雄心的真正啟示。
本可以上遼寧號航母!俄羅斯安-71噴氣預警機2017.03.02
安東諾夫安-71預警機(Antonov An-71)北約代號“ Madcap”(狂妄)是在蘇聯安東諾夫設計局研製的安-72雙發短距起落運輸機的基礎上改裝而成的,為蘇聯研發的空中預警與控制飛機,準備服役於航母上。
回應
安-71現在說應該是烏克蘭的,是前蘇聯研製的但是分家以後連設計局和飛機都是烏的,當時烏研製好了在庫艦進行了很多的實驗,但是俄沒有錢沒有買所有把烏克蘭好頓坑,烏看沒有買家就下馬該項目,我在這裡只想說小編不要把俄說的很神很牛,以我們現在的技術已經不比俄差很多,甚至有的技術比俄還強,不要一粘上什麼美日俄的東西都是神器。也太看不起自己國家了吧。要是覺得中國不好可以移民啊。我相信國家科研力量。你們信不信在你們。
昨日黃花
費油!噴氣式發動機速度很快,但滯空時間短,作為偵查警戒的航母艦載機並不適合。
太高了,而且機翼不能折疊
其實翼上放置發動機還是很高明的設計。翼面上方產生高速噴射流,機翼上表面靜壓很小,上下表面壓力差巨大,產生的升力也很大。
但是高溫噴流對機翼的損耗巨大,壽命怕是長不了,但已經無法證實了。
但是他有巨大的障礙,那就是高度太高,很難進入機庫,除非你專門為他空出一塊區域。
垂尾可以折的,折了以後比蘇33還矮半米
預警機垂尾上的圓盤可折進機庫?我想拿棉花撞死!
圖博館
中國衛星可10分鐘不間斷動態凝神航母和隱形戰機2017-03-03
最近,一段最新吉林一號米級高清動態視頻衛星視頻在各大網站引起轟動,內容是吉林一號拍攝的哥倫比亞波哥大機場一架飛機起飛動態視頻,這段視頻很快引起了網友關注。吉林一號雖然是民用小型衛星,但具有神奇的動態監控功能,可10分鐘不間斷動態凝神地面汽車移動,飛機起飛包括空中飛行姿態以及海上航母軌跡,這一切皆源於吉林一號衛星具有神奇的動態凝視功能!
已知公開的民用小型視頻衛星,最早應該是印尼與德國合作的LAPAN-A2,質量50-76kg,但分辨率只有6米左右,2007年發射。中國在2014也發射過實驗性的天拓二號,67kg,五米分辨率,但只是實驗星壽命較短。
跟吉林一號衛星比較接近的是美國在2013年發射了SkySat-1,在2014年發射了規格相同的SkySat-2,這兩顆衛星,都具備較高地面分辨率的HD視頻的拍攝能力。
長光衛星的吉林一號衛星組2015年10月發射,由一顆450kg的光學主星,一顆65kg的靈巧實驗星,以及兩顆95kg的靈巧視頻星組成,軌道為650km左右太陽同步軌道,其中光學主星分辨率為全色0.72米,多光譜2.88米,兩顆視頻星靈巧01和靈巧02分辨率為多光譜1.12米,視頻觀測範圍4.6 x 3.4 km,可拍攝4k彩色視頻,最長拍攝時間不明,傳輸速率為600Mbps。
吉林一號小衛星相比傳統的大衛星,雖然極限分辨率略遜,但成本較低而靈活性卻得以大大增加。
吉林一號小衛星在指定時刻取得特定地點的衛星圖片甚至視頻,並且不斷地獲得更新,對於偵查追踪大型移動目標尤其海上航母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傳統衛星分辨率再高,也很難在指定時間拍攝指定地點,拍攝週期往往是一天甚至更長,這樣很容易被敵方提前隱藏。但如果用小衛星組網,就可以形成10分鐘不間斷接力跟踪。
小型衛星通過多條帶的拼接方式,在保證高圖像分辨率的同時,能夠實現東西方向的大範圍的寬幅曲線成像,從而真正意義上地實現高時間分辨率和高空間分辨率。
實現這種敏捷指向的一個核心部件,磁力矩器。
根據近期規劃,吉林省計劃在2020年之前發射60顆民用小衛星;而遠期規劃則是在2030年左右,要有138顆衛星在軌。
圖博館
分支一:硝酸-27S(HNO3-27S)+偏二甲肼UDMH
25-30噸級推力的YF-1,YF-1,YF-3;100噸級的YF-2,YF-2A等等(YF-2/A由四台YF-1捆綁而成,因此實際上不能算是一種獨立的發動機型號)。
分支二、四氧化二氮N₂O₄+偏二甲肼UDMH
70噸級推力的YF-20,YF-20B,YF-21,YF21B,YF-22,YF-22B,YF-24,等等。這個分支的液體火箭發動機, 經過了數十年的研製歷程,成為中國大型彈道導彈和航天發射的主力發動機。
分支三:液氧LH2+液氫LOX
氫氧發動機,採用252℃的液氫和零下183℃的液氧分別作為燃料和氧化劑,因此被稱為“冰箭”。中國氫氧發動機的主要型號如下:
YF-73,推力4.5噸力,真空比衝425秒、總工作時間750秒。1984年首發,用於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第3級動力。
YF-75: 推力8噸,真空比衝438秒。1994年首發,用於長征3號甲、長征3號乙及長征3號丙第3級。其改型YF-75D於2006年開始研製,2014年進入驗收階段,準備用於長征5號的二級動力。
YF-77:推力約70噸,真空比衝約430秒,發動機500秒長程熱試車成功,用於長征5號的芯一級動力。其70噸推力雖然已經比YF-75幾乎高了一個數量級,但與國際主流液氫/液氧發動機相比,還是有巨大差距。比如,
日本H-IIA/B火箭上LE-7A的推力112噸;
歐洲阿麗亞娜5的火神2 (Vulcain2)的推力137噸;
蘇聯1980年代研製成功150噸級的RD-0120液氫液氧發動機;2000年代研製成功200噸級的RD-10120液氫液氧發動機
美國1960年達研製百噸級的J2氫氧發動機
用於美國航天飛機的SSME氫氧發動機推力達到了213噸
2002年首發的美國德爾塔4火箭的RS-68的推力344噸
用於登陸火星的SLS火箭動力RS-25發動機,在2015年已經進行了500秒和650秒長程點火試驗,預計2018-2020年發射。
就連軍迷們一直不屑一顧的阿三,也在這方面的實際應用上暫時領先中國(?)。2014.1.5,印度成功發射GSLV-D5運載火箭,該火箭的第三級首次成功應用了印度國產氫氧火箭發動機CE-20,推力達到了20噸。
那麼,人們不禁要問,除了70噸級的YF-77,中國還有沒有更大的液氫/液氧發動機呢?根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2011年度社會責任報告》,中國未來將發展重型液氫液氧發動機:即推力200噸級,推力為2460千牛、比衝為425秒的液體發動機。該型發動機預計2030年將用於長征9號重型運載火箭的二級級動力。
http://news.ifeng.com/a/20160603/48909099_0.shtml
圖博館
中國首台3米直徑航天發動機點火成功 打破外國壟斷
2016.8.3下午14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四研究院研製的直徑3米大型固體火箭助推發動機取得地面熱試車成功。這是國內迄今為止直徑最大、工作時間最長、動力最強達150噸的固體火箭發動機。
回應
印度的固體火箭推力最大有400噸,歐洲600噸,美國1300噸後續提高到1880噸。
你居然信印度自己研製的,阿三先把基礎工業弄清楚,先解決光輝和阿瓊和那個啥啥啥航母再說。
中國的運載火箭技術落後美歐,尤其是比不過日本的H2,H2A地球同步軌道最大發射能力3.7噸,H2B火箭的近地發射為19噸,地球同步8噸,H2發射成功率為94.4%。
看看咱中國長征系列:長征3號地球同步軌道為5.4噸;長征5號近地發射為25噸,地球同步為12噸;長征九號2030年有望首飛,直徑9米、長100米、起飛重量3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1957-2015,全球共發射5400多次,長征系列成功率是95.5%,而全球是91.5%。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8-03/doc-ifxunyxy6391011.shtml
相關新聞
長征7號2016.6.25海南文昌發射場首飛, 液氧煤油發動機YF-100推力12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3.5噸,可提高東風5投擲能力到5噸
長征5號9月海南文昌發射場首飛, 液氫液氧發動機YF-77推力7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5噸.
長征9號2030年有望首飛 ,重型液氫液氧發動機推力2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
中國最強火箭發動機獲突破推力仍落後美日2016.6.3鳳凰軍事
中國的液體火箭發動機,最早要追溯到1960年代的東風-1短程彈道導彈。1957年,蘇聯贈送給中國2枚R-2型導彈,我方將1枚留作研究,另1枚投入測繪仿製,發展中國自己的第一個彈道導彈型號:東風-1。1960.11.5,東風-1試射成功,最大射程600公里,彈重20.5噸。東風-1採用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氧化劑為液氧,推進劑為酒精。後來,中國逐步研製了一系列航天用途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代號均為YF(即“液體”和“發動機”兩個詞的拼音首字母)。從推進劑方案來看,包括以下四個分支:
圖博館
從該論文的配圖上看,構型為長征-934的火箭(其中3代表3級,4代表4個助推器)總共24個噴管,其中芯級噴管8個,每個助推器上有4個噴管。 根據其示意圖,其一級將全部採用液氧煤油發動機,二級和三級則均使用液氫液氧發動機。
中國運載火箭研製任重道遠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運載火箭通過60年的發展,在運載能力和可靠性等性能上已經居於世界第一梯隊。 但國產運載火箭的發展仍然任重道遠。 相比國外的運載火箭體系,國產火箭型譜過多,略顯繁雜。 長征7號系列和計劃中的長征8號、長征3號的換推進劑型號、新一代中型高軌道火箭在技術和能力上有著比較大的重疊,有的型號完全可以通過其他型號的少許改進來代替。 相比之下,國外運載火箭通常通過一種大推力的芯級火箭為基礎,通過搭配各種級別的助推器,完成跨度非常大的發射任務。另外,在上述新一代運載火箭中,除了長征9號以外,大多數是對現有火箭發動機的新的排列組合,從技術角度看沒有代的跨越(楨:?)。
實際上,中國運載火箭的研製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髒病”問題。 國產火箭發動機的問題體現在推力小和比衝相對較低,不僅低於美俄,也低於歐洲和日本。 迄今為止,中國尚沒有一種採用分級燃燒循環的液氫液氧發動機投入使用。 長征5號雖然實現了25噸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但僅一級就使用了10台發動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可靠性(楨:?)。 反觀美國重型“德爾塔-4”運載火箭,只使用3台發動機就實現了比長征5號更大的運載能力,而且起飛重量更低。 美國的“獵鷹-9”運載火箭的一級發動機也達到了9台,但由於其能夠大範圍調節推力,在起飛階段即便壞掉一兩台發動機,其他發動機可以增加推力來確保發射的成功(楨:?)。 該專家表示,中國應適度將重點向火箭發動機領域傾斜,通過發動機的技術突破,帶動運載火箭能力的提升。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1-19/doc-ifxzuswr9404581.shtml
相關新聞
長征火箭發射 成功率超美俄2016-09-17
發射的成功率是展現火箭素質的硬指標。截至2015年,美國運載火箭共發射1021發,成功951發,成功率為93.1%;俄羅斯運載火箭共發射2743發,成功2604發,成功率為94.9%。自1970年 「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以來,發射成功率高達95.73%。尤其是我國在2015年完成19次航天發射成功率更是高達100%,不僅在量上與美俄比肩,成功率更是遙遙領先。
圖博館
中國空射運載火箭計劃曝光:將用運20當載機發射2017.1.19環球網
近日,中國發展運載能力達到140噸的重型運載火箭的消息在互聯網上熱傳,引起航天愛好者的廣泛關注。 根據《環球時報》記者調查,最新議論源於《深空探測學報》之前刊發的一篇名為“我國航天運輸系統成就與展望”的論文,由於該論文的撰寫者包括此前不斷呼籲要加快重型火箭研究的龍樂豪院士,所以廣受矚目。 該文對中國未來的運載火箭進行了展望,透露不少關鍵信息。
披露中國未來運載火箭族譜
該文對中國運載火箭進行了回顧和展望,將不斷發展的長征1號到長征11號運載火箭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分為4代,其中長征5號、長征6號、長征7號和長征11號為第四代運載火箭。
當然,文章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披露了計劃發展新型運載火箭。 首先披露的新一代中型中低軌火箭,也就是長征8號運載火箭,它是一種兩級火箭,一級芯級狀態與長征7號基本一致,採用兩台YF-100發動機,但捆綁的是2個2米的120噸級固體助推器,二子級採用兩台YF-75液氫液氧發動機(也就是長征3乙運載火箭的三級),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7.6噸。 另外還會研製新一代中型高軌道火箭,並同時推進長征-3D和長征-3E火箭的更新換代,也就是對其助推器和一二級發動機進行“換發”。
文章首次披露了一種空射運載火箭,計劃利用運-20為載機 ,採用內裝式箭機組合方案,發射週期為12小時,太陽同步軌道的運載能力不低於200公斤。 此外,文章還披露中國正在探索可重複使用航天運載系統。
重型運載火箭成為關注焦點
當然,文章中最大的看點還是長征9號重型運載火箭。 實際上,去年年底發布《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時,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已經明確,現在正在啟動下一代重型運載火箭長征9號的研製攻關,初步計劃在2030年左右首飛。
這篇論文較為詳細地介紹了未來長征9號的參數。 文章稱,長征9號火箭為三級半結構,芯級最大直徑10米級,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40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66噸。 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已超出美國登月使用的“土星5號”運載火箭和蘇聯“能源”號運載火箭。 該重型火箭是完成深空探測、載人登月和登火、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支撐。 該火箭的三個構型對應結構狀態相同,可模塊化組合,既可捆綁液體助推器,也可捆綁固體助推器。
圖博館
中國055艦將裝備世界最大垂發導彈已由試驗艦發射2016.11.06 新浪軍事
以美國目前的MK41導彈垂發系統為例,最大安裝深度為7.62米,發射單元的截面積為635x635毫米;而在10月27日的央視《軍事報導》裡,055垂發系統單位的截面積達到850x850毫米,最大安裝深度為9米。
出現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在於設計年代不同。美國MK41研發於上世紀6、70年代,主要目的是配合相控陣雷達為核心的宙斯盾系統,搞出一套能連續向整個360度方向內來襲的空中目標連續、快速射擊的防空導彈發射系統,以應對飽和式攻擊戰術。
因此在當時,MK41雖然也很注重兼容對於其它彈種、特別是對地對海攻擊導彈的能力,但主要的考慮還是滿足驅逐艦的區域防空要求,沒有進一步採用更大的發射空間設計。這主要是考慮到導彈垂發系統的體積和重量控制要求,要照顧到一些噸位不那麼大的驅逐艦和護衛艦設計。
實際上即使是MK41,體積和重量對於輕型軍艦也非常夠嗆了。因此美國後來又推出了縮水型的MK48,它只能發射一些長度短得多的導彈——比如戰斧導彈就不行了,但能夠安裝在輕型軍艦上,並廣泛出口給美國的盟友國家。
美國海軍的導彈性能發展上,後來遭遇到了來自MK41比較嚴重的限制。比如從長度上說,標準2-Block4增程型就出現了因為超出MK41容納極限,不得不被迫放棄的情況。而在發射單元的直徑上也有類似情況,後來MK41為了提升導彈發射數量,在一個發射單元中裝填4發ESSM近程防空導彈;但是由於總的直徑有限,ESSM不得不採用細長的彈體設計,由於發動機直徑不足,其加速性能和攔截能力受到很大拖累。
而中國是在2000年以後啟動的,對於MK41等成熟的垂發系統優缺點都看的比較清楚。中國新垂發系統擁有3.3米、7米、9米三個安裝深度的規格,每個發射單元也根據導彈大小,選擇1-4發的發射能力。這樣就可以根據艦艇的作戰任務定位和噸位,結合發射單元數量,靈活的選擇最為合適的發射系統設計。(作者署名:候知健)
回應
要是真把21D裝上去了,是不是就可以追著航母跑了!
想法很好!但055裝不了多少枚東風,這樣會擠占其他導彈空間。
東風21裝6-12枚就足夠了!
楨:055全能型巡洋艦:反艦/反潛/防空/反導/攻陸/(垂發系統9米+直升機庫高3米=12米)反航母(東風21長10.7米徑1.4米)/反衛星(SC-19就是基於東風-21開發的)/ 發衛星(KT-1也是基於東風-21開發的)。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06/doc-ifxxnety7463387.shtml
圖博館
中國成功發射鯤鵬1B探空火箭射高突破300公里
2016年4月27日凌晨2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以下簡稱“空間中心”)在位於海南省儋州市的中科院海南探空部發射了“鯤鵬-1B”863計劃空間環境垂直探測試驗探空火箭,開展了多項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任務。火箭飛行頂點高度達到316公里,從起飛到濺落共飛行約10分鐘,首次成功獲得電離層頂的原位探測數據,並獲得多項技術試驗的圓滿成功。
2013年5月,我國曾經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過一枚高空探測火箭。有傳言稱當時的那枚火箭載荷為“鯤鵬七號”探空儀,探測高度超過了1萬公里,美國國防部更是稱“鯤鵬七號”的火箭彈道已經基本接近了地球同步軌道。而本次發射是我國在子午工程支持下恢復火箭探空活動後,再次開展空間環境垂直探測。
中科院海南探空部於1986年建立,除具備探空火箭發射能力外,還擁有近十種空間環境地基綜合觀測設備,其近赤道的地理位置在國際上具有突出的觀測優勢。此次任務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作為試驗的抓總單位,並具體負責箭頭科學儀器、球形探空儀與服務平台的研製、以及發射場、遙測、地面及科學應用系統任務。
據試驗總指揮、空間中心主任吳季介紹,探空火箭是進行空間探測和科學試驗的有效探測工具,而且相對其他空間探測手段,探空火箭成本低、研製週期短、發射時間受限小。利用探空火箭可以在高度方向上垂直探測大氣各層結構成分和參數,研究電離層、地磁場、宇宙線、太陽紫外線和X射線、隕塵等多種日-地物理現象。
鯤鵬1B的探空儀包括朗繆爾探針、雙臂探針式電場儀等科學探測有效載荷。其中,朗繆爾探針和雙臂探針式電場儀,對空間等離層70~300km高度範圍內的E層和F層電子密度、離子密度,空間電場和磁場進行原位探測,獲得原位探測數據,朗繆爾探針中電子探針由空間中心自主研製,離子探針由空間中心與奧地利合作研製;同時,試驗利用中科院海南探空部的地基遙感觀測設備,進行標定和聯合觀測,研究電離層垂直高度的精細結構。在此次試驗中,鯤鵬1B箭頭配置的姿態控制系統、柔性碳纖維伸桿均為我國在探空火箭上首次使用,對提高未來火箭探空的技術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回應
這裡面蘊含的門道深,大神請指點下~~~
我能說這是農業部的嗎?
這回是氣象局的
你看發射架,這細小的槍和彈,車載&艦艇機動打300公里深空內所有衛星,妥妥的。可怕一筆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04_27_358429.shtml
圖博館
大陸首家商用火箭公司 武漢成立 2016年04月23日
中國航太技術步入「商用時代」,首家商業模式開展研發和應用的專業化火箭公司已於日前在湖北武漢註冊成立。
新註冊的公司名稱為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簡稱「火箭公司」)。據悉,中國工商部門對公司經營範圍有異議,因為從來沒有企業以「火箭發射」為經營範圍,後經國家工商總局認可後才准予註冊。
火箭公司總經理胡曉濤表示,公司註冊資金3億元人民幣,致力於為國內外客戶提供商業航天發射服務,未來業務範圍還將拓展到衛星應用、飛船發射、深空探測等領域。
胡曉濤透露,火箭公司目標今年內完成首次發射,目前正與10多家客戶洽談。另外,具有更大運載能力的「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計劃於2017年發射,並完成商業化應用。
圖博館
SpaceX公司也設想過讓所有火箭都在陸地上著陸回收,這樣既能簡化測試過程也能縮短重新起飛所需的時間。但陸地著陸往往需要攜帶更多的燃料,會相應減少貨物運輸量。海上著陸就更為靈活:火箭在將載荷送入軌道后自然降落即可,駁船可提前在落點位置停泊等待,燃料能用在更重要的降落減速上。SpaceX公司的最終目標是在陸地完成三分之一的火箭回收,其余均通過海上平台完成。
馬斯克還表示,“獵鷹9”火箭可能被重復使用到額外的10到20個任務中,稍加翻新,該火箭有望能支持100次發射任務。如果一切順利,他們希望在5月或6月用同一支火箭重啟發射任務,最終將火箭從著陸到重飛的時間縮短到數周以內,讓此前“一次性”的第一級火箭實現多次重復使用。
如果確如馬斯克所言,與傳統發射相比,節省下來的費用將極為可觀。目前“獵鷹9”號火箭的燃料費用每次大約20萬到30萬美元,而火箭本身成本約為6000萬美元。SpaceX公司預計,火箭的回收再利用至少能將發射成本降低30%。隨著重復利用次數的增加,成本優勢將更為明顯。 (田學科 王小龍)
回應
SpaceX的可回收看起來很美,也很有道理。問題來了:
首先,在現有發動機技術條件下,要做到可回收,下降階段就需要燃料,為了帶這些燃料上天,火箭就需要做得更大,這需要成本;
其次,火箭發動機的壽命通常是以秒計算的,為了提高可靠性,就需要安裝更多的發動機,並且還需要備份發動機,這需要額外的燃料,這需要成本;
第三,為了達成返回和重複利用,需要研製長壽命的發動機和所有一切的控制設備,這需要成本;
第四,與一次性運載火箭相比,獵鷹9需要額外的回收平台以及相配套的人員和物資,這需要成本;
第五,越複雜的技術就越可能出故障,失敗不僅損失一枚昂貴的火箭,還將損失所攜帶的更昂貴的飛船甚至生命,這是機會成本;
最後,就算是火箭回收成功,再次發射還需要極其繁雜的檢測程序,這又需要額外的時間和成本。
航天飛機項目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但到最後,美國人不得不承認航天飛機除了燒錢,並不比運載火箭好。
美國人對科技的追求值得欽佩和學習,但一家私人公司把一個明擺著風險更大成本更高的項目包裝得高大上,其背後的目的絕不是追求科技進步那麼簡單,企業是要追求利潤的.
圖博館
俄羅斯將出售海上發射公司2016-04-13
近期,俄塔斯社新聞局引用俄羅斯航天局(Roscosmos)負責人Igor Komarov的話,稱該局已經為海上發射公司(Sea Launch)找到了買家。他介紹說,“出於責任,我不能告訴你出資者是誰、或合同價格。我希望在4月末我們能說一些情況。”出資方來自美國、澳大利亞、中國和歐洲等。
另據外媒報導,美國波音公司已經向美國聯邦政府法院提交了申請,預阻止海上發射公司的出售。波音公司認為,出售海上發射公司可能會阻礙其對去年俄能源火箭航天公司至少3億美元的總結判斷能力。
海上發射公司成立於1995年,由俄羅斯的能源火箭航天公司、美國波音公司、以及挪威和烏克蘭的公司參與投資組成合資經營公司。海上發射公司曾於2010年10月完成破產後重組,俄能源公司獲得了85%控制權。
由於發射失敗等問題,以及俄羅斯與烏克蘭的關係緊張,導致海上發射公司面臨困難。海上發射公司的“天頂”(Zenit)號火箭是在烏克蘭建造,但其約70%的零部件是由俄羅斯提供。俄羅斯航天局曾多次暗示要重新配置平台,以便支持輕型“安加拉”(Angara)火箭發射,但因種種原因未實施。
美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首次實現火箭海上回收2016.4.10科技日報
火箭海上回收終獲成功。美國東部時間4月8日,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獵鷹9”火箭搭載“龍”飛船發射升空。約9分鐘后,火箭第一級准確降落在大西洋的一艘駁船上,著陸過程非常漂亮。搭載首個試驗性充氣式太空艙的“龍”飛船進入預定軌道,飛往國際空間站。
經過8分鐘的運行,火箭速度已達每小時16690公裡,飛行高度230公裡,預期的回收降落過程開始了。26秒鐘之后,脫離飛船自主下降的獵鷹火箭第一級終於進入監控畫面,並在點火后8分35秒,穩穩地垂直降落到漂浮在大西洋的無人平台上。細看火箭的降落點隻比平台上標識出的“靶心”偏離了約1米。
人類歷史上首次海上火箭回收由此實現,這意味著火箭回收除陸地外,又多了一個新的選擇,低成本太空運輸時代或從此開啟。
SpaceX公司的“獵鷹9”火箭曾於去年12月在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實現首次陸地回收。但海上著陸卻歷經波折,該公司先后在2015年1月、2015年4月、2016年1月和3月經歷了4次慘痛失敗。
圖博館
6月~9月,俄羅斯繼續部署了一顆舊型的“琥珀/鈷”-M10膠片返回式偵察衛星。
2月和3月,日本分別成功發射2顆“情報收集衛星”(IGS)系列衛星,包括1顆新型的“光學五號”光學偵察衛星和1顆備用的雷達偵察衛星,其中“光學五號”衛星的分辨率提高至0.3米~0.4米。
導彈預警衛星方面。
5月,美國“天基紅外系統”(SBIRS)大橢圓軌道載荷-3(HEO -3)載荷通過了美空軍的在軌測試。11月,俄羅斯發射首顆“統一空間系統”(EKS)新型導彈預警衛星,EKS系統是俄羅斯新一代導彈預警系統,計劃在2018年完成10顆衛星的星座組網。
通信衛星方面。
1月和9月,美國相繼發射“移動用戶目標系統”(MUOS)第3顆和第4顆星;7月,第7顆“寬帶全球衛星通信”衛星(WGS-7)順利發射並傳回首批信號;同月,已入軌的3顆“先進極高頻”(AEHF)通信衛星開始初始運行。4月,法意聯合研製的“西克拉爾”(Sicral)-2通信衛星成功發射。8月,印度發射第2顆軍事通信衛星“地球靜止軌道衛星”-6(GSAT-6),。
導航衛星方面。
歐洲導航衛星發射最多,3月、9月和12月,歐洲利用“聯盟”火箭分別通過三次一箭雙星發射,將6顆伽利略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美國成功發射3顆GPS-2F衛星 。3月,印度發射第4顆“印度區域導航衛星系統”衛星(IRNSS-D)。
(4)導彈攻防與高超聲速武器
戰略導彈方面。2015年,國外共進行28次戰略彈道導彈試射,26次成功,1次失敗,1次結果不明。
高超聲速武器方面。5月,美空軍開展第四次X-37B飛行器的飛行演示驗證。8月,美國“先進高超聲速武器”(AHW)第二次飛行試驗因助推器故障而失敗。2月,俄羅斯對Yu-71高超聲速助推滑翔飛行器進行了第四次飛行試驗,但未獲成功。
(5)太空對抗
美國空間態勢感知能力大幅提升,繼續強化數據的集成與利用。
歐盟五國簽署協議將共同利用現有空間監視資產,打造一體化空間目標監視與跟踪網。
俄利用小衛星密集驗證反衛使能技術。
圖博館
2015年世界航天工業發展回顧——裝備與技術發展
2015年全球航天發射活動與2014年相比有所減少,主要航天國家在航天系統與關鍵技術方面取得穩步進展。
(1)發射活動
2015年,全球7個國家或組織共進行86次航天發射(未計入亞軌道發射),失敗或部分失敗5次,成功率約為94.18%。其中,俄羅斯29次、美國20次、中國19次、歐洲8次、印度5次、日本4次和伊朗1次。
(2)航天運輸系統
運載火箭方面。
12月,SpaceX公司使用“獵鷹”-9火箭執行11顆第二代OrbComm衛星發射任務,發射後9分40秒,火箭第一級成功降落在預定地點。
11月,藍源公司再次發射“新謝帕德”飛行器。發射後,在距地表100千米的高度,助推火箭與太空艙分離,而後自由飛行並下落,最終降落在預定地點。
7月,美國70噸構型“航天發射系統”重型運載火箭進入全面研製階段。
8月,歐洲航天局向空客賽峰集團授出26 億美元“阿里安”-6 火箭研製合同。“阿里安”-6 計劃於2020 年首飛,並逐步替代現役“阿里安”-5大型火箭。
11月,日本使用H-2A火箭成功將加拿大Telstar 12V通信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這是日本國產H-2A火箭首次執行商業航天發射任務並獲得成功。
太空飛船/太空飛機方面。
7月,DARPA向波音公司授出合同,開展“試驗型空天飛機”-1(XS-1)項目1B階段的工作,預計2016年8月前完成XS-1項目方案設計、核心部件關鍵技術確定等工作,2018年進行首次飛行驗證。
8月,NASA與洛•馬公司對“獵戶座”飛船結構、火藥燃燒、發射中止系統、軟件、導航與控制等開始進行關鍵設計評審。
9月,NASA分別與波音公司和SpaceX公司簽訂合約,分別建造新一代載人航天系統“星際航班”和“龍”載人飛船,預計2017年底開始試飛。NASA負責提供專家,並指派4名宇航員員參加飛行測試,對系統能否完成國際空間站運營任務進行驗證。
(3)軍用航天器
偵察監視衛星方面。
10月,美國家偵察局(NRO)的NROL-55任務將一組2顆海洋監視衛星成功發射入軌。這兩顆衛星是美軍“天基廣域監視系統”(SB-WASS)的第七組衛星。
2月和6月,俄羅斯先後發射新型“雪豹”-M1測繪衛星和“角色”-3光學偵察衛星,以取代舊型“琥珀”系列返回式衛星;
圖博館
今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後世界第二大反衛星試驗國,在未來可能的中美衝突中,中國將可能通過反衛星和快速補充衛星技術讓美軍的精確制導武器難以發揮作用,而這將從根本上摧毀美國在戰爭中的信息優勢,也意味著中國的勝算得到進一步加強。本期的出鞘就到這裡,我們明天見。
相關新聞
日本為何引入新反導“薩德”系統(防禦末段20-150公里高空導彈 THAAD) “愛國者-3”(防禦末段20公里以下低空導彈)已擋不住中國導彈
回應
反衛星是美國政府污衊中國的說法,中國進行的是千真萬確的反導實驗,只有美國才進行反衛星試驗
中國還是老老實實的反衛星吧,反導比反衛星技術難度高。如果你不盲信磚家盲從媒體,那麼一個還在談引進S400的國家,你真的不能期望它在反導方面有啥建樹。
真的好懷疑你的IP是不是真的,還有你是不是設鬧鐘來看這個板塊啊?
哈哈鬧鐘!哥們你太有才啦!
流浪狗又來搞笑了,S400只是末端反導,中段反導攔截中國最早已經在2010年一月完成,並且已經對外宣布幾次了。不要裝瞎
就是進行反衛星試驗又怎樣?不可以嗎?
反衛星突出中國進攻性危及太空空間。反導是防禦性。美國當然突出中國威脅來讓自己的的軍事行動師出有名。反正中國不怎麼重視輿論,不然流浪狗這種玩意活不下去
真是醉了,美帝今年第一次試射快響系統還爆炸了。中國幾年前就成功發射快舟一號,二號。今年有連續發射長征六號,十一號兩種快響火箭。另外對外推出一款“飛天”快響火箭。真不知道美帝哪來的信心說自己領先?
在火箭上美國已經落後了,看看他在航天方面還買俄羅斯的火箭發射懂機
中國的路基武器體積過於龐大,如果有類似美國那種空射型就比較好
學生那是低軌道的1000公里,我們的20000-30000公里,要克服30公里的大氣密度
http://slide.mil.news.sina.com.cn/k/slide_8_62085_39630.html
圖博館
據推測,DN-3可能採用了更先進的目標捕獲系統,並且在飛行速度方面可能更快,否則很難把其與前述兩種反衛星導彈區分開來。中國最新開發了最先進的太空運載工具快舟1號和快舟11號,而DN-3很有可能基於快舟11號研製,能夠打擊軌道更高的目標。
關於“快舟”運載火箭,從目前官方的宣傳以及軍事論壇裡資深業內網友的爆料來看,“快舟”是在此前“開拓者”固體運載火箭基礎上開發的。2013年9月25日“快舟”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將“快舟一號”衛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這是我國首次採用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快速發射衛星。
很多網友擔心中國如果在戰時進行反衛星作戰,自身的衛星也會受到對方反衛星武器的威脅。這就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即在大量消滅敵人衛星的同時,如何快速補充自身同樣損失慘重的衛星,在戰時爭分奪秒的情況下,傳統的發射方式週期過長,這時,前面提到的快舟系列火箭就該出場了。
關於“快舟”火箭如何快速補充衛星,首先要從“太空快速響應作戰系統”說起。這一概念是由美國軍方率先提出,旨在用於太空衛星軍事應急。當戰時己方在軌衛星遭到敵方攻擊發生損毀時,己方能在短時間內能夠快速裝配出一枚衛星,通過配套的快速運載火箭將其發射,填補損失的衛星。
在我國首次反衛星成功的同一年,美國宣布成立了“太空快速響應聯合辦公室”,負責組織相關部門進行太空的快速軍事部署。並提出了項目龐大的“百星計劃”,目的是“應對美國對手日益強大的太空反擊能力”,一旦美國的衛星遭到攻擊破壞,美國及盟國可通過這一計劃迅速恢復。
雖然美國率先提出了“太空快速響應”概念但美在太空應急發射能力建設上並未搶得先機。我國2013年發射的“快舟”火箭是世界首個星箭一體小型運載火箭,同年中國官媒披露中國版的“太空快速響應”系統。2014年我國曝光的“飛天一號”火箭,發射準備時間僅4小時,遠快於傳統火箭。
而今年9月發射的長征11火箭,標誌著中國的固體火箭技術又登上了一個新的高度,一方面,在運載能力上達到了350公斤,遠超快舟和“飛天一號”火箭;另一方面,一箭四星,預示著中國固體火箭無論在衛星快速部署能力、還是在反衛星(撞擊式)能力上都有了巨大的飛躍。
圖博館
2007年1月11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了一枚SC-19反衛星導彈,以反方向8公里/秒的速度,擊毀了軌道高度865公里的報廢氣象衛星風雲一號C,這是自1985年美國ASM-135反衛星導彈摧毀P78-1衛星以來首次成功的反衛星試驗,SC-19反衛星導彈即KT-2火箭(開拓者二號)。
SC-19反衛星導彈,是中國的一種可從基地發射的反衛星導彈。是基於KT-1四級固體-液體燃料推進的太空運載火箭研發的,KT-1又是由DF-21型固體燃料推進的中程彈道導彈衍生而來。該導彈能夠精確破壞位於中低軌道的GPS和間諜衛星。
利用SC-19反衛星導彈,中國便能通過破壞全球通信和軍事後勤、限制高科技武器所使用的空中導航系統,嚴重削弱敵方部隊的軍事行動能力。這種攻擊還能大幅減少敵對國針對全球目標的情報收集工作,因而這是一種關鍵的戰略優勢裝備,也是解放軍武器庫中的撒手鐧武器之一。
KT-1(開拓者一號)火箭是DF-21導彈基礎上增加固體三四級的產物,有著全固體燃料、可機動發射、操作流程相對簡單、響應發射速度快等特點。KT-1火箭最快可在12小時內將小衛星送上天空,而使用液體燃料火箭發射衛星,前期的運輸、安裝測試、灌注燃料,往往要三個月左右時間。
“開拓者”系列的“開拓者二號(KT-2)”火箭,該型火箭是在DF-31甲型洲際導彈的基礎上研製的。除了用於快速發射對地觀測小型衛星和微型衛星外,這種使用固體燃料的機動火箭還能能夠瞄準地球同步軌道和極地軌道,而美國的許多“敏感”衛星正是在這些軌道上運行的。
除了SC-19反衛星導彈外,中國的反衛星導彈還有DN-2/3兩型反衛星導彈。其中,DN-2型反衛星導彈是一種高軌道攔截器,這種軌道距離地面高度在20000公里到36000公里之間,是美國GPS衛星使用的軌道。DN-2應該是中國將動能殺傷戰鬥部綜合到KT-2或者KT-2A運載火箭上的成果。
2012年10月,有美國媒體稱中國將於11月實驗DN-2型反衛星導彈。2013年5月,美國認為中國在當月13日再次測試了反衛星武器系統,採用動能直接撞擊戰鬥部方式,模擬打擊高軌道衛星,並聲稱當時中國首次成功發射了一枚DN-2型導彈,而中方稱這是一次科研活動。
2015年11月1日,在中國新疆地區拍攝的奇異夜空景觀引起國際媒體的關注。美國有媒體認為,這很可能是中國在測試場進行了DN-3(動能-3)導彈反衛星試驗,這次DN-3的發射也是中國第八次試驗反衛星武器。外媒之所以把其命名為DN-3,很可能是發現其攔截飛行彈道完全不同於DN-2。
圖博館
鳴鏑西指射寒星:談中國的反衛星導彈作戰 2015.12.16
2015.12.13晚間,我國新疆地區上空出現了一個有很大亮點的不明飛行物體,根據其飛行狀態和外部特徵,許多專家與媒體判斷為疑似我國進行反衛星導彈試驗。那麼,我國的反衛星導彈作戰能力究竟如何呢?本期出鞘,我們就一起討論一下這一話題。
在我國首次反衛星成功的同一年,美國宣布成立了“太空快速響應聯合辦公室”,負責組織相關部門進行太空的快速軍事部署。並提出了項目龐大的“百星計劃”,目的是“應對美國對手日益強大的太空反擊能力”,一旦美國的衛星遭到攻擊破壞,美國及盟國可通過這一計劃迅速恢復。
在反衛星武器領域,美國是最早開始研發的一方,早在1984年,美國陸軍從太平洋賈林島試驗場發射了一枚導彈,成功地摧毀了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的一枚“民兵”洲際導彈。這一次試驗表明,美國已經具有在外層空間擊毀敵方衛星的攻擊能力。這是美軍首次成功的陸基反衛星試驗。
美國空軍擁有的“小型反衛星導彈”長5.4米,直徑0.5米,彈重1136公斤,裝備有紅外探測器、激光陀螺、信息處理機和機動火箭發動機。由美軍F-15戰鬥機掛載發射,在15-21公里高空向太空中的目標衛星進行攻擊。在發射後,它的彈頭上的8個紅外探測器便自動跟踪目標,同時加速飛行。
美軍“小型反衛星導彈”的最高時速可達到3-12公里/秒,可用高速撞擊衛星,將其徹底摧毀。它的優點是靈活機動,反應迅速,生存能力強,命中精度高,造價便宜,可在接到命令後1小時之內完成截擊敵方衛星的任務,其最大作戰高度達到1000公里。
目前美國的反衛星能力已接近成熟,具備部署能力。典型的例證就是2008年2月12日美軍伊利湖號巡洋艦發射一枚標準Ⅲ型防空導彈,摧毀美國一顆在軌的US-193衛星。美國海軍標準Ⅲ型防空導彈,從防空反導武器武器向太空空間的反衛星武器的拓展,無疑壯大了美國海基反衛星的能力。
俄羅斯在反衛星導彈領域起步較晚,被稱為“Nudol”的俄羅斯直接上升反衛星導彈於2015年11月18日才首次成功完成飛行測試,這是三次嘗試中的第一次成功。俄專家稱,使用Nudol擊中衛星是可能的,但Nudol系統使用固定雷達,這限制了其反衛星能力,只能擊中經過莫斯科的衛星。
圖博館
美快速響應火箭首發失敗爆炸與中國快舟火箭相似
“超級斯屆比”發射失敗情景
美《防務新聞》網站報導,2015-11-3美國空軍首次從夏威夷發射“超級斯屆比”快速響應小型運載火箭,火箭計劃搭載13枚微型衛星進入距地面400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但在起飛後不到1分鐘,火箭失去控制進入翻滾,隨即解體。
超級斯屆比是斯屆比火箭基礎上發展而來,而斯屆比是60年代桑迪亞實驗室研製的探空火箭,飛行高度可達200公里,用於進行大氣層外核試驗。
超級斯屆比長12.2米,直徑1.32米,起飛重量約30噸。可搭載250公斤載荷進入400公里高度的太陽同步軌道。
相比之下,中國快舟起飛重量約32噸,可搭載430公斤載荷進入500公里高度的太陽同步軌道。不過上述是快舟發射星箭一體化載荷情況下的數據,如果發射獨立通用在和,運載能力下降1/3,即7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200千克,只是略超過超級斯屆比的水平。快舟已經進行過兩次成功的發射,第一次是2013-9-25發射的快舟1號,2014-11-21,中國又發射了快舟2號。
超級斯屆比與快舟相比,在快速響應速度(快舟火箭只需幾小時準備;超級斯屆比需要幾個星期)、運送載荷能力(快舟1號為700公里高度、200千克;超級斯屆比為700公里高度、150千克)、機動發射能力(快舟1號採用公路機動發射;超級斯屆比為固定式懸臂發射器發射)、研製進度(快舟火箭已經進行兩次成功發射;超級斯屆比火箭首次試射失敗)方面都處於劣勢。
據美國太空發射網站報導,超級斯屆比的目標成本是每發1200萬美元,而中國相關公開論文披露快舟1號的成本相當於600萬美元。
相關新聞
快舟1號衛星完成任務2015-9-12墜南極 戰時可隨時升空偵查
深度:我快舟火箭利用東風31導彈技術可執行反衛星
快舟2號採用一國際首創技術可短時間內連續發射
回應
看來美國山寨中國的快舟火箭並且還未獲成功哦!
不是你說山寨就能山寨的!科技需要日積月累+有智慧頭腦才能完成~
肯定是體制的原因
挖鼻屎流浪恆星怎麼不帶著一幫狐朋狗友來噴中國吹了?
這個他怎麼噴?中國的快舟都成功試了兩次,美國才試這一次就失敗了,怎麼噴啊!
http://mil.news.sina.com.cn/2015-11-05/1428843111.html
圖博館
在开拓者一号反卫星成功的同一年,美国宣布成立了太空快速响应联合办公室,负责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太空的快速军事部署。并提出了项目庞大的百星计划,目的是应对美国对手日益强大的太空反击能力,一旦美国的卫星遭到攻击破坏,美国及盟国可通过这一计划迅速恢复。
虽然美国率先提出了太空快速响应及百星计划,但在国防预算削减的背景下,美在太空应急发射能力的建设上并未抢得先机。2013年我国发射的快舟是世界首个星箭一体的小型运载火箭,同年,中国官方媒体开始披露类似太空快速响应的作战系统。
2014年珠海航展上一款号称中国首个具有低成本、快速集成、快速入轨特点的小型固体运载火箭 “飞天一号”正式亮相。考虑到快舟和飞天弹体尺寸外形有一定的相似,二者在技术上或许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不过 飞天的载荷整流罩更大,其格栅尾翼是快舟火箭所没有的。
从航展展出的发射车看,快舟与飞天相似,都是运输、起竖、发射三用工作车。根据参展人员的介绍,飞天在装备了发射车后,火箭可以不占用发射塔架,只要一块平整的硬地面就能执行发射任务,准备时间约4小时,远远快于传统运载火箭。
从“开拓者”到“快舟”再到“飞天一号”,中国固体火箭让中国卫星的战时部署和补网速度不断加快。当需要对特定目标进行紧急战术侦察和通讯服务或是卫星网遭对手反卫星武器进攻出现损失并急需补网时,载有星箭组合体的机动发射平台完成发射甚至仅需数小时,而常规发射则需数个月。
而今天的长征十一号火箭,标志着中国的固体火箭技术又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一方面,在运载能力上达到了350公斤,远超快舟和飞天火箭;另一方面,一箭四星,预示着中国固体火箭无论在卫星快速部署能力、还是在反卫星(撞击式)能力上都有了巨大的飞跃。
从实战的角度讲,小编认为中国的固体火箭应该由解放军二炮部队装备,在发生战争或自然灾害时,能够在任何地方快速发射入轨。载荷应该主要是战术侦察卫星、通讯卫星。在固体火箭生产成本偏高的情况下,应该大量使用成熟技术,尽量降低成本,使其能像中程导弹一样大量部署使用。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中国固体火箭,将不断刷新运载能力和发射速度的纪录,当战事突然爆发,快速部署的卫星将让敌人无可遁形,而不期而至的反卫星固体火箭则将成为敌方卫星的噩梦。
http://slide.mil.news.sina.com.cn/k/slide_8_62085_38141.html#p=1
圖博館
只手可摘星辰:谈中国固体运载火箭的军事用途
2015-9-25上午,中国自主研制的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在酒泉成功首飞。火箭采用固体发动机和固体燃料,搭载4颗卫星,实现了固体运载火箭一箭多星发射,也意味着中国具备了24小时内快速发射卫星的能力。
所谓固体火箭,是指用固体燃料作为推进剂的运载火箭。固体火箭相比液体火箭生产质量要求更严格,成本也更高,比冲(火箭发动机单位重量流量的推进剂产生的推力)一般也比液体火箭小,且不能二次点火,燃烧过程不易控。不过,固体火箭不需在发射前一定时间加注燃料,使用更灵活。而液体运载火箭机动性差,易受攻击。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卫星发射市场出现了一种发展趋势:发射小卫星和微小卫星,由这些小卫星和微小卫星组成星座,来执行各种复杂的航天任务。而因为全固体运载火箭具有可机动发射、操作简单、发射速度快等特点,这类小卫星和微小卫星的发射任务主要是由固体运载火箭来承担。仅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二十多个型号的固体运载火箭上马。
中国首枚固体运载火箭并不是长征十一号火箭,而是2003-9-16在山西太原发射的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制的“开拓者一号(KT-1)”固体运载火箭。
KT-1是东风-31战略导弹基础上增加固体三级和四级的产物,所以有着全固体燃料、可机动发射、操作流程相对简单、响应发射速度快等特点。KT-1最快可在12小时内将小卫星送上天空,而使用液体燃料火箭发射卫星,前期的运输、安装测试、灌注燃料,往往要三个月左右时间。
“开拓者”系列还有开拓者二号(KT-2),2007年1月我国发射的一枚KT-1火箭携带动能弹头成功摧毁一枚运行于距地860公里轨道上的即将报废的“风云1C”号气象卫星。
继“开拓者”之后,中国又推出了“快舟”系列,快舟是在此前开拓者基础上开发的。
2013-9-25“快舟”将“快舟一号”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首次采用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快速发射卫星。
2014-11-21,又将“快舟二号”卫星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关于“快舟”系列的军事用途,首先要从“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说起。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军方率先提出,旨在用于太空卫星军事应急。当战时己方在轨运行卫星遭到敌方攻击发生损毁时,己方能在短时间内能够快速装配出一枚卫星,通过配套的快速运载火箭将其发射填补失去的卫星应急。
圖博館
蘭德公司:中國已取得對美國航母優勢打擊基地2015-9-18 環球網
蘭德公司一份新報告《美中軍事打分錶——軍隊、地理和力量進化平衡1996-2017》假設,衝突發生時,美中兩國可能在空中、導彈防禦、海上、太空和賽博戰方面交鋒,儘管美國軍事能力在發展,中國在很多領域取得了相當的進步,尤其是威脅到美國空軍基地、挑戰美國空中優勢和攻擊美國航母方面的能力。
不同任務領域的趨勢各不相同,美國軍隊在一些困難作戰中保持著顯著優勢。美國可能仍在拖延戰中可保持制勝優勢,但比起10年前的情況所需的成本和時間將大幅增加。
對於雙方來說,地形和距離對兩國實現關鍵目標的能力有重要影響。中國在亞洲大部分衝突地區具有距離優勢,該地理優勢和可以到達相關基地將大幅抵消美國的軍事優勢。而且,中國發展了相關能力可利用地理優勢威脅到美國前方基地和作戰部隊。
中國向遠離邊界的地區投放軍事力量的能力有限,但該能力正在延伸。如果中美仍舊維持目前的戰略導彈投放距離,美國在亞洲前方的優勢將逐漸消失。
報告建議:美國軍方高層應確保美國太平洋軍事行動的規劃盡可能靈活多變;特別是美國軍方應考慮採用主動拒絕戰略,提高軍隊的靈活性、減少暴露給先發製人攻擊的弱點;應調整軍事採購優先排序,強調基地冗餘和生存力,優化防區外系統應對高密度衝突,發展隱身可生存的戰鬥機和轟炸機,發展潛艇和反潛戰,具備健壯的太空和反太空能力,為節省開支,美國決策者應考慮更快裁剪現有戰鬥機部隊、減少對大型航母的依賴;政要和軍方高層應加強太平洋和南亞的外交,目標是擴展美國戰時潛在前方入口。
相關新聞
美蘭德報告:中國軍事不需要赶超美國 挑戰美國干預
另詳參【圖博館】: 094與巨浪2之謎 巨浪1與東風21 中國導彈防禦 為何炒作中國彈道導彈? 《美國飛彈防禦的過去與現在》 中國衛星 美早知中反衛星 反衛星大戰 反衛星武器研發史 《中共軍事革新之資訊戰與太空戰》 《太空兵器》 《空天一體作戰研究》 《制空權》 中國的太空快速反應武器:快舟一號 美軍能靠SR-72、X-37B、X-51A打遍全球? 嫦娥玉兔登月 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圖博館
美盤點未亮相中國閱兵絕密武器:DN2可令美軍癱瘓
據香港亞洲時報在線網站 2015-9-8報導,五角大樓國防情報局密切跟踪9.3閱兵未展示的武器,包括中國不斷擴大的網絡戰部隊、陸基低軌DN-1和高軌DN-2反衛星導彈及DF-ZF的高超音速滑翔器。
去年以來,中國對DF-ZF進行了5次試驗,這種滑翔器速度可達10馬赫。然而這種滑翔器非常靈巧,足以克服高速飛行對操作的影響——不管是避開導彈防禦還是瞄準目標方面。
DF-ZF還可以裝備常規彈頭,使之成為第3種裝備精確制導的導彈,其精準度之高,足以打擊海上船隻。
大閱兵展示了另外2種具有反艦能力的導彈,包括DF-26。這是一種新型的中程彈道導彈。
海軍航母和其他戰艦對DF-21和DF-26的防禦是靠不住的,因為這些導彈速度非常快,而且其彈頭機動性很高。
中國高超音速驗證機試飛成功飛得比黑鳥更快2015-9-19觀察者網
據中國航空新聞網9月18日報導,近日,我國試飛中心某新型高超音速驗證機試飛成功。該機具備超高空超高速、飛行方式獨特等特點,雖然報導並未透露該機型的具體型號和任務,但從描述中可以看出,我國新型高超音速驗證機或與美國的SR-71黑鳥戰略偵察機大體類似,而其5馬赫以上速度已超SR-71的3.2-3.5馬赫。
觀察者網曾經報導,在中航工業慶安發動機組多型產品方案評審攻關的相關事蹟報導中,一種所謂“串聯式渦輪沖壓組合發動機”首次出現,或許所指的就是此型高超音速驗證機。
最後從試飛任務的描述來看,該型飛機並非類似wu-14那樣的高超音速飛行器,而是一款新型驗證機。而從任務時間的長度來看,此機很可能被用於戰略偵察。當然,目前尚不能確認試飛員是否登機試飛。如果該型高超音速驗證機確實為有人機,那麼該機將超過“黑鳥”戰略偵察機,成為世界上最快的有人飛機。如果其為無人機,那麼我國新型高超音速驗證機也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回應
這都是莫須有,是吹出來的,根本不存在,美國人放心。
征六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一箭20星創亞洲之最
2015-9-20早上,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六號在太原發射,將20顆衛星送入距離地球524公里的軌道,創亞洲之最。長征六號長29.3米,起飛重量103噸。我國研製的液氧煤油發動機也隨長征六號一道完成首次飛行試驗,該發動機無毒無污染,技術上是一個質的飛躍。
圖博館
中國“太空擺渡車”首次“一箭雙星”發射2顆北斗導航衛星
北京時間2015-7-25日20時29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遠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將2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經過約3.5小時飛行後, “遠征一號”上面級將2顆衛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此次發射圓滿成功,標誌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向全球覆蓋的建設目標邁出堅實一步。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06次飛行。
此次發射的2顆衛星,均為地球中圓軌道衛星,也是中國發射的第18、19顆北斗導航衛星。衛星入軌後,將與先期發射的第17顆北斗導航衛星共同開展新型導航信號、星間鏈路等試驗驗證工作,並適時入網提供服務。
“遠征一號”上面級被稱為“太空擺渡車”,它是在運載火箭上增加的一級獨立飛行器,進入太空後可將1個或多個航天器送入不同軌道。採用這種運載方式,可以大量節省航天器自身燃料消耗,特別是在執行中高軌航天器發射任務時,經濟效益十分顯著。今年3月30日,“遠征一號”首次投入使用,成功將中國首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今天的任務是“遠征一號”第2次飛行,也是它首次執行運送雙星入軌任務。
相關新聞
北斗導航系統開始試驗全球組網
他把北斗衛星抗干擾能力提升1000倍
http://www.guancha.cn/Industry/2015_07_26_328186.shtml
圖博館
競賽才剛剛開始
中美目前都投入不少精力研製高超聲速飛行器,當然是因為它能夠對付現有的導彈防禦系統。
目前的導彈防禦系統實際上主要是針對現役彈道導彈設計的,現役的洲際導彈一般採用較高的彈道以提高射程。在其飛行過程中,可以利用衛星和雷達進行探測定位。由於它們的彈道是不可變的,就可以在其飛行中段和末段利用攔截彈進行攔截。因此所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是沒有道理的,目前的彈道導彈中段飛行速度都是遠超過20倍聲速,但卻完全可以被攔截。
攔截使用錢學森彈道的武器就完全不同了。它的彈道中段是在大氣層邊緣飛行,遠低於傳統的彈道導彈。這就導致雷達對它的預警探測距離大幅度降低。
而且,滑翔器還可以大幅度橫向機動。舉例說,美國人在台灣部署的鋪路爪可能看到我們發射了導彈,導彈過了彈道高點的時候,方向似乎是衝著關島去的。
於是關島方面趕緊啟動增程型THAAD導彈,準備攔截。但沒想到WU-14橫向機動了,打中的卻是珍珠港……
可以說,高超聲速滑翔器為未來的導彈技術發展拉開了一扇新大門。不管是攻還是防,都需要巨大的投入。這和冷戰時代的軍備競賽沒有本質區別,說到底,就是看誰投資多,決心大。
在這一輪競賽中,我們看起來有效地縮小了與領先者美國的距離。但也應該看到,我們的對手並未放棄,雙方的下一輪競賽很快就要開始。
或許,我們有一天會見證中國向南太平洋發射高超聲速滑翔導彈的全程試驗,那將是震驚世界的大事。
相關閱讀
美媒:中國第四次試射高超音速飛行器
國防部回應高超音速飛行器試驗:不針對特定國家
回應
不是說10倍音速再入時不會產生黑障問題麼?導彈還可以接受外界信號。
如果超過12倍以上音速再入,黑障問題無法克服,就只能是靠預設程序了。
問到點上了!高超聲速飛行器必須減速到10倍音速左右,也就是中國成功的WU14的巡航速度。美國失敗的HTV2釋放速度達到20倍音速,很可能就是因為預設程序有問題,導致減速失敗而燒毀。所以美國人只是玩文字遊戲,20馬赫不比中國水平高。
http://www.guancha.cn/XiYaZhou/2015_06_16_323520_3.shtml
另詳參【圖博館】: 094與巨浪2之謎 中國導彈防禦 《美國飛彈防禦的過去與現在》 中國的太空快速反應武器:快舟一號 《空天一體作戰研究》 美軍能靠SR-72、X-37B、X-51A打遍全球?
圖博館
關於WU-14,筆者提出幾個可能的推測:
可能之一:它是一種與HTV-2設計指標類似的裝備,最終目標是實現20倍聲速,滑翔一萬公里,具備5000公里的橫向機動能力,也能拉出大氣層進入低層軌道。如果這一目標得以實現,中國就可以利用這一技術來改造東風-5導彈——東風-5和長征2火箭的淵源很深——使之成為一種全球導彈,也就是部分軌道洲際導彈。它將可以飛過南極上空攻擊美國,利用高超聲速滑翔和巨大的橫向機動能力提高突防性能……這算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然而我國的航空航天科技水平總體上,恐怕還無法全面超越美國,所以美國研製HTV2都失敗了,我們肯定要付出難以想像的努力,才可能獲得成功,迎來現代科學的奇蹟。
可能之二:所以,也不能排除WU-14是一種用中程導彈發射,飛行速度10倍聲速的飛行器,但橫向機動性能遠超用中程導彈發射的雙錐體彈頭。
東風-26如果發射雙錐體彈頭,按照美國AHW的水平推測,它的射程應該可以延長到7000公里以上,可以打擊夏威夷,或者這一射程範圍內的大型水面艦艇。而WU-14由於升阻比性能好,它的滑翔距離可能更長,或許能達到8000公里以上,與東風-31導彈相近。
因此可以推斷,未來東風-26如果真的作為高超聲速導彈助推器的話,它可能會有兩種型號,一種是射程6000-7000公里的常規導彈,採用雙錐體彈頭,可精確打擊,也可用於反艦。另一種是射程8000公里以上的滑翔洲際導彈,用於投擲戰略核武器。
圖博館
中國的高超聲速試驗水平到底如何? 2015-6-16軍事評論員 席亞洲
錢學森一人啟動中美兩家的高超聲速研製
………
桑格爾彈道和錢學森彈道的區別
………
HTV-2/AHW/X-51A超燃沖壓發動機恐怕在近期內還難以成熟,人類要實現高超聲速打擊目標的理想,目前為止最靠譜的方法仍是錢學森彈道。
中國的高超聲速技術運用概況及發展方向推測
目前,我國運用高超聲速飛行原理的導彈已經有好幾種,其中運用層次較低的MARV系統的導彈主要包括:東風-21C、東風-15B、東風-15C、東風-11B、東風-16 、M-20,還有大名鼎鼎的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
東風-21C、東風-15、東風-11B都採用類似美國潘興2的原理,即導彈在進入末段飛行時有一個拉起的動作,在速度降低到一定範圍後,開始使用雷達探測下方地形,利用地形匹配原理搜尋並攻擊目標。而它們的主要特徵是再入部分有空氣舵,用於在拉起再入飛行器、速度降低後提供控制力。同時頭部裝有可拋棄的保護罩,呈現鈍頭的形狀。
而東風-15C、東風-16導彈的控制系統比前面的三種更先進,其中東風-15C的戰鬥部為一個巨大的鎢芯鑽地彈,這種導彈要發揮作用必須要有很高的命中精度,但它卻沒有安裝空氣舵。而東風-16導彈也沒有安裝空氣舵。
筆者推測,東風-15C導彈可能並未採用主動雷達製導,因為它要打擊的目標主要是台灣軍團級的指揮所,而這種地下指揮所是不能機動的,就不需要利用雷達搜索地形匹配,直接採用GPS或北斗導航應該就具備足夠的精度。它可能採用在更高的高空拉起,然後用火箭推進器產生控制力,較早形成幾乎垂直落下的彈道,這樣可以提高最終落地時候的撞擊速度,增強威力。
而東風-16作為新一代導彈,應該與專門打擊固定地下掩體的東風-15C不同,它可能仍需要使用主動雷達技術,以便攻擊各種類型的目標。筆者推測它可能採用了變質心控制技術,這一技術不需要空氣舵參與控制,可以讓導彈實現類似螺旋形下墜的路線,提高命中精度的同時也讓對方更加難以攔截。
阿楨
美軍能靠SR-72、X-37B、X-51A打遍全球?
美軍能靠3件武器打遍全球?
有了衛星和全球鷹偵察機,還需要SR-72?
有了捕食者和X-47彌補次音速巡航導彈之不足,還需要X-51A?
太空梭都已退出,還需要尺寸才太空梭1/4的X-37?
下面以夾批方式來評論!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104689
版主回應
揭秘中國高分二號衛星:60萬米高空能看清小轎車2014.8.20新華網
我國“高分二號”衛星8月19日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標誌著我國遙感衛星進入了亞米級“高分時代”。這顆衛星系目前我國分辨率最高的光學對地觀測衛星,空間分辨率首次精確到1米。究竟如何把這顆“天眼”擦得更亮,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我國分辨率最高的光學遙感衛星
“1米分辨率意味著衛星從600多公里的太空向地面觀察,能看見1米大小物體的輪廓,絕對能分辨出地面汽車的大小。如果是5米的分辨率就無法看清了,10米的分辨率只能看飛機大小的地面物體。”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究員、“高分二號”任務工程總師馬世俊說。
據了解,這是目前我國分辨率最高的光學遙感衛星。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究員、高分二號衛星系統總師潘騰說,這顆衛星的分辨率高,達到1米,包括全色成像和多光譜成像,最後用戶拿到的是彩色成像圖片。衛星掃描的幅寬達到了45公里,在全球同類衛星中幅寬是最大的。
衛星的分辨率是越高越好嗎?潘騰認為,並不是所有衛星都要追求高分辨率,主要看用戶的用途需求。比如,農業部門需要觀察莊稼長勢對農作物估產,國土部門要查看礦產資源,只要達到一定的分辨率,能夠實現任務目標就可以了。
衛星上的照相機如同人的眼睛,對高分辨率看清地面物體至關重要。潘騰介紹,“高分二號”衛星上的照相機是新研製的相機,體積小、重量輕,焦距長達7米。同等距離要看得更清楚,相機的裝調精度要高,與之配套的技術手段更要精確。
相機分系統主任設計師薑海濱說,“高分二號”衛星相機焦距是國內衛星相機中焦距最長的。這顆衛星上裝有兩台相機,與全世界同等級分辨率的衛星相比,是成像幅寬最大的,在相機關鍵元器件、零部件等方面從設計到實驗、測試、仿真方法都有突破。
“去年年底發射的'高分一號'衛星成像幅寬大,但分辨率沒有'高分二號'高,二號比一號的分辨率高但是幅寬小些。一號可以用於寬範圍的普查,二號用於精確定點的詳查,兩顆衛星各有特點,可以搭配使用。”潘騰說。
好相機把“千里眼”擦得更亮
“從天到地”確保“好圖”
“我國第一代遙感衛星是返回式衛星,當時的遙感衛星用的是膠片,在太空拍照後衛星返回地球,科研人員再收取膠片,洗印成圖進行分析。”馬世俊說,“高分二號”衛星是傳輸型遙感衛星,在空中照完相,直接傳輸到地面接收站,經過數據處理之後就能成圖,這種方式比過去的膠片更能及時接受信息。
衛星的成像數據要下傳到地面,潘騰介紹,這顆衛星是1米分辨率和大幅寬,所以要下傳的數據量很大。“我們採用了高速對地傳輸手段。成像質量取決於從天到地的一系列因素,鏈條很長。為了保證圖像質量,我們在衛星定位精度、軌道控制精度、系統穩定程度、圖像處理方法等方面都下了很大功夫。”
好衛星還要在天上“待得住”。據了解,“高分二號”衛星的壽命將比我國其他衛星有大幅度提高。馬世俊說:“這顆衛星壽命5年我們是有把握的,努力目標是8年。隨著一些零部件可靠性的逐步提高,衛星會在天上轉得更久。”
影響
“高分二號”如何改變生產生活
“高分二號”這顆我國目前地面像元分辨率最高的光學對地觀測衛星,將在國土資源調查與監測、城市精細化管理、綜合交通服務、林業調查與監測等領域“一展身手”,並將用分辨率精確到1米、最大限度滿足用戶需求的“黃金尺度”,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便利。
去年4月發射的我國高分專項首星—“高分一號”衛星在雲南魯甸地震抗震救災中功勞不小。“與一號相比,二號的機動能力更強。”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究員、“高分二號”任務工程總師馬世俊說:“高分衛星飛過災區上方時可以擺動,'高分一號'的擺動幅度是正負20度,'高分二號'提高到正負35度,可以按需獲取更全面的災情圖。”
據馬世俊介紹,國土資源部是“高分二號”衛星的主要用戶單位之一。“高分二號”可以監測退耕還林;監測耕地上有沒有建房子;查出鄉鎮裡有沒有建“小產權房”等。
除了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國家林業局也都是“高分二號”的主要用戶。利用“高分二號”衛星數據,將建立起高分綜合交通遙感應用示範系統,在新疆、長江流域、北京等示範區開展交通路網規劃、交通路網監控與交通出行服務。
相关新闻
中國首曝高分一號衛星拍攝照片 為國際最高水準
中國航太無人機和衛星通信設備助力新疆反恐
美媒披露中國反衛星體系:已擁有兩款高軌攔截器
中國創新讓衛星軌道預報誤差從數百公里減到幾公里
http://mil.news.sina.com.cn/2014-08-20/0944796622.html
航天測量船改造反導預警艦首曝光 陸瞭望1號力壓美導彈觀測艦 2024/08/06 中時
據《騰訊網》報導,瞭望1號海上綜合警戒艦是以原來的航天測量船改造,原稱「火箭衛星跟蹤監測船」,其主要功能是追蹤監測國內外火箭衛星發射。
瞭望1號長255米,寬27.2米,滿載排水量3萬噸。美軍同類船艦霍華德• 洛倫岑號滿載排水量約9500噸,搭載的CJR雷達系統主要有2部大型S、X波段相控陣雷達,具有5000公里的X波段偵測距離,一向被視為雷達探測能力最強的艦艇。
報導說,瞭望1號海上綜合警戒艦裝備數位化有源相控陣雷達、X波雷達、S波雷達等,其雷達的數量和功率都超越815A型電子偵察艦,能夠執行廣域的偵察任務,包括對地面、海面和空中目標的探測與跟蹤。艦上搭載的電子設備幾乎覆蓋所有頻段的無線電頻譜,能以高速計算機系統過濾加密信息並迅速破譯,並將探測到的電磁頻譜信息儲存在數據庫。
中國先前已裝備陸基遠程預警雷達、天基衛星組網和陸基中段反導攔截系統,一旦海基流動的火箭(導彈)衛星觀測艦部署到位,在探測和鎖定數千公里外中遠程彈道導彈乃至洲際導彈發射,並及時發出預警的能力,能讓共防空反導作戰單位有相對充裕的攔截準備時間,提高防空反導的攔截概率。
相關新聞
美頂尖專家:中俄高超音速武器聯手可擊穿美防禦體系
中國空天飛機在軌部署6具神秘物體 已開始傳輸訊號
美太空公司:中國可重復使用航天器具衛星殺手能力
陸新式遠程預警雷達曝光 可探測數千公里外彈道導彈與太空衛星2022/04/19 中時
據《觀察者網》引述美媒《防務新聞》報導,由商業衛星圖像公司Maxar Technologies發佈在谷歌地球上的圖像顯示,大陸山東省的一座山上已建成一座新的大型相控陣雷達(LPAR),可給解放軍提供北韓、韓國、日本大部分地區甚至俄羅斯遠東部分地區發射彈道導彈的預警。
中國也在浙江省和黑龍江省建造了數個大型預警雷達,可以從多個角度對日本、朝鮮半島和臺灣地區進行遠程預警。此外,中國還在新疆庫爾勒建設另一個雷達基地,提供針對印度的早期預警。
這種雷達除了對彈道導彈發射提供警告外,還可以用於衛星跟蹤和一般空中監視。
美軍的鋪路爪雷達能夠探測3000海里(約5600公里)範圍內雷達截面積為10平方米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