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30 12:43:16阿楨
李真:台灣廿大畫家28
李真(1963-
巴黎凡登廣場上飄浮,台灣藝術家李真雕塑2013-9-3搶眼亮相
氣勢磅礡、名店林立,被喻為「巴黎珠寶箱」的凡登廣場(Place Vendôme),月前展出台灣藝術家的作品!
此次共展出李真的12件巨型雕塑,包括《天闕輕舟》、《飛行樂土》、《清風雲露》、《風神》、《火神》等創作。西方古典宏偉的建築群相襯下,一尊尊以華夏文化出殼,形體飽滿、線條圓潤的現代大像,有著孩童般的體態及超脫世俗的神情,用一種幽默脫俗的姿態,詮釋著對人生的疑問及社會的批判。
繼朱銘之後,藝術家李真受邀至法國巴黎凡登廣場展出個人雕塑作品,原是厚重的青銅、石頭材料,在其巧手打造下,猶如大氣漂浮,呈現出一種「既重又輕」的狀態,雕塑的臉孔跳脫了世俗,成為一種精神語言,充滿了物外之趣。(另參【圖博館】:《藝術大師朱銘傳》《亨利摩爾藝術全集》 《國外後現代雕塑》)
此次展出作品來自藝術家4個創作系列的12件雕塑,其中最大者《天闕輕舟》,高達9公尺、重達2噸,有如佛陀的塑像以手指拖著一棟雲朵上的小金船,是寶庫、是極樂世界、亦或那玩笑的態度似是笑看一切?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便說:「它們以極為個性的面貌和極為強烈的風格讓人歎為觀止,猶如天外來客驚擾視線,也如遠古經典遺世獨立。」
李真説明他在作品中刻意的隱藏,讓人保有各自解讀的空間以及反思自身的價值。在山間旅行歷經一陣大雨而無法成眠所誕生的《飛行樂土》,藉由生活中的經驗得到靈感,以一種幽默的方式詢問「睡得好嗎?」李真期盼透過作品進行一種對話,在如此快速不確定的時代裡,我們是否因此變得簡單,作品對他而言是一種寄託、訴說,也是一種療傷。
「我有時在學習一種單純。」李真的作品材料純粹而色澤統一,運用東方美學中的黑、白、灰色彩體系強化了他的藝術主題,「感性的語言」和「理性的方式」巧妙融合,將智慧包藏在幽默感之中。
http://www.mottimes.com/cht/article_detail.php?serial=932&type=0
大氣-李真台灣大型雕塑首展 2011-11-06 ~ 2011-12-04中正紀念堂
李真,1963年出生於台灣,是極受矚目的當代藝術家。1999年,李真作品首次於台北曝光,自2000年來,李真不僅在世界重要城市如紐約、芝加哥、邁阿密、巴黎、倫敦、日內瓦、威尼斯、上海、北京、新加坡等多個城市展出。2007年更獲邀參加世界當代藝術最高殿堂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中舉辦個展、2008年中國美術館個展、2009年受邀於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舉辦戶外大展。在2011年,為中正紀念堂開館31年來,首次於民主大道、兩廳院藝文廣場(自由廣場)啟動亞洲最大戶外雕塑展,從台灣地標向世界展示李真十二年的創作成果,圓滿而大氣,綻放東方氣韻與當代視界的完美結合。
展覽場地「中正紀念堂」位於台北市政治樞紐的中心,於台灣地理及歷史具有重大意義,白色大理石及寶藍色琉璃瓦的搭配,塑造出極具特色的東方建築,其壯麗宏偉的建築風貌已成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國際地標之一,與李真大氣的新東方雕塑相互輝映。
此次展覽集結李真從1998年至今的20件重要大型作品,含五個不同創作系列:【虛空中的能量】
【大氣神遊】、【神魄】、【天燧】和最新的【青煙】系列,完整的展示藝術家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品。此次展覽無論是在完整度、作品數量及雕塑尺寸,可以說是藝術家至今最重要的個展。
系列作品導讀-
【空靈之美1992-1997】是李真創作的初期階段。他改變傳統佛像後,《水月觀音》(1992)、《一葉》(1996)等作品於是誕生,此階段作品仍保留傳統佛像的面貌,卻在結構上有些微的不同,影響所及,現今坊間工藝也採用此結構來表現,蔚為風潮。李真將本階段所發展出的空靈美感,自稱為「初期的讚嘆」。
靈山 1996
思維 1995
一葉 1996
水月觀音 1992
行 1996
悲 1996
【虛空中的能量1998-2000】無慾、清靜、無為的開臉形象,加上氣能充塞的身形體態,使得李真的佛像或菩薩像顯得「既重又輕」。若就風格的類比而言,這樣的美感氣質反而越過了唐宋之風,而更接近六朝高古佛教造像的神氣與意韻。
無憂國土 1998
白鷺鷥的春天 2000
乘雲氣 2000
大士 1999
世尊 1998
蝴蝶王國 1999
合十 1998
滄海行舟 1999
【大氣神遊2001-】從禪宗思想來看【大氣神遊】中的張力,無非是要做到空而不無,在「內在」與「超越」之間達到適當的平衡。李真雕塑所蘊含的往來牽扯的矛盾,用「張力」這個詞來描述並不恰當,因為這些塑像的形貌完全是安詳平和、心定意凝的。他們只是撩動了觀賞者的心靈,在那裡激發出虛來實往的動勢。
《文殊菩薩》的「文殊」以智慧著稱,右持利劍,斷一切眾生煩惱。座騎自獅首、頸項至胸口渾厚,且上仰表現智慧與自信,展現守護者之壯闊氣勢。此作上下結構簡要不繁瑣,神形俱足,與《普賢菩薩》對視,是完美的組合。
「普賢」以德普濟行十大悲願,左持如意渡眾,下傾象頭代表身體力行的實踐精神。菩薩駕馭神獸,肌理融合自然,表情豐富生動,藝術家刻意呈現大象後部的厚重感,顯出守護者的壯闊氣勢,與《文殊菩薩》對視,是完美的組合。
《大士騎龍》上方的大士渾圓敦厚,張開雙手給予最溫暖的擁抱;下方的龍,足踏於龍珠、蓮花、祥雲、天火之上,能量圓滿充塞,龍顏活靈活現。背如玄武龜甲般的現代造型,側如「鼎」般屹立,俯瞰眾生。
《無心海》是有心若無心;是實境若虛境,生命是真又非真。宛若明鏡之倒影是澄淨無垢的「清淨心」,致若諸佛境界,才能無憂無慮地徜徉於清澈湖水。銀白溫潤與黑之能量既對比又和諧,產生無限想像,空明境界使觀者心靈沉澱。
《天闕輕舟》的人物手頂著雲端上的天闕,在太湖石上單腳而立,竟輕鬆達到平衡、泰然而立。金屋意有所指——權力嗎?財富嗎?天堂或極樂世界?或者不在意?一種自在又逍遙連結天際、指引浮雲般的輕舟?待觀者用自己的生命目標,各自體會。
【不生不滅2008-】經過十年的醞釀,李真藉【神魄】點出神對人的意義,他說:「這是未定天數,也是一種虛幻的價值,源於人禍天險。」佛教造像儀軌、道教諸位神仙以及臺灣民間宗教,為他的藝術實驗提供了養分極其豐富的土壤。他既瞭解西方藝術家的思想與藝術策略,又欣賞非洲及大洋洲藝術豐富的造型與形象,作品遂卓越不凡,不受單一的規範與傳統所限。因此,人們對李真雕塑作品及裝置的接納總是模棱兩可,產生出同等恰當並又時而互相矛盾的多種解讀。以木頭、繩索、陶土等為媒材,傳達雕塑本體元素的語彙。他刻意藉由長時間的氧化作用而使雕塑的質地蛻變,作品與大自然的互動,猶如經歷時空日月的自然藝術。李真試圖探討永恆的意義:生命究竟應由物質、身體、還是精神的活躍性來決定呢?
【天燧2009-2010】系列作品只完成八件即結束。點燈像是生活的「養息」,也有進行某種儀式的樂趣,造型遠比之前各系列更豐富多元,李真首次著手人物雕塑,刻意呈現東方人體相圓潤的辨識特質。此系列將人與高處的塔、亭、天火連結在一起,含蓄地點出這些看似遙遠之物,其實負載了豐沛的東方人文情思。
一日,李真有了一時的寧靜時刻,他發現家中佛堂蠟燭久未點燃,於是他點燃燭光。他感受到點燈為自己帶來心境上的變化,那種實在且微妙的樂趣,是享受溫暖及孤獨,他決定拿起一件存放多時的【大氣神遊】系列手稿,將它化為今日雕塑作品-《燃燈》(2009)。這是李真【天燧】系列之源起,《燃燈》為【大氣神遊】系列畫下完美過程,卻又為【天燧】埋下伏筆。
《燃燈》(2009)
【天燧】系列的重要元素,「火」,為距今約五千年前燧人氏所發現,並靈活運用。因此,人類文明受到極大轉變。今日科技因不斷推翻錯誤而發達,導致許多周遭生活事物都漸漸變調,最純粹的意義都消逝變滅。火,對人類亙古不變,無論古今中外、性別種族,火乃實用地為人類取暖、烹飪、照明等,人類對火之敬重與情感,也可在各種生活現象與不同宗教儀式裡發現蹤跡。【天燧】的「天」也就是這種劃破時空,不分疆界之意。
《攀龍燭》(2010)
繼2009年《燃燈》之後,《攀龍燭》(2010)那狂龍熾焰人形幻化,攀騰躍舞,使整個空間燃起亢龍金火。山、雲、人、金龍、火光相互轉化,交織出視覺層次,整體作品外觀顯現活潑,李真雕塑作品在視覺鋪陳上,其獨特且深厚的功力,展露熟練與巧妙運用。《天火》(2010)那位駕馭山雲之道者,如唱名入世的氣勢,勒令雕塑物件之火焰,燃起光的靈動,可謂為火中之火,猶如燧人氏降臨,有道換神通微妙之境。《大羅金掌》(2010)是個無需視覺之神靈,祂自由自在地遨遊天際,撫水中月,鼎金掌,放蕩不羈。猶如噴射機的外型,呈現速度感,讓靜態雕塑,產生動態視覺效果。這我行我素彷彿如意念行空,是解脫的智慧,其掌中藏火,更顯雕塑品之神采。
《天火》(2010)
《大羅金掌》(2010)
《托塔》(2010),「塔」,中華建築特徵之一,在作品中被突顯出來,而七重寶塔的意義及樂趣,好似尊重,也彷彿是指示,然而底部的人物,其巨大神手延伸無窮天際,是光明燈?或登仙?是道峰?抑或天界之華…等。《追燭》(2010)那絕妙的人體姿態,不由得令人讚嘆,動態形體及速度感,彷彿夸父追日,但目標為何?我們看見追逐雕塑手中之燭光,而這燭火的意義,是一個目標?一個信仰?還是一個夢想?全都取決於每個人對生命追求的不同定義與體悟,而形似泡泡浴的雲朵縈紆腰間,卻又詼諧地引發不同聯想,其創意與奇特性讓人驚豔。
《追燭》(2010)
《捻花》(2010)
《蘭亭》(2010)
《捻花》(2010)和《蘭亭》(2010)是精神和人文思念,對於人物著墨也有細膩描繪。李真以他對東方體態的觀察,從歷史文物與週遭生活特徵,所作之人體肌理令人一眼辨出作品的地域種族,為【天燧】系列延伸出篇外章。兩件作品由背面觀賞,那東方人體比例和姿態與曲線,無不令人點頭稱善。《捻花》如是一位憨厚女子,靦腆仰望地享受著蓮花帶給她心靈愉悅,體象圓潤長腰低臀的比例,塑造出融合古典與當代華人女性普遍特質。另外,此作品也讓人有多種感受,如祝福、思念、滿足、單純、或者許願等。李真不改其創作中常有的幽默,女子後方雲彩,如浴帽或枕頭般處理,從背面觀賞,不見其頭,有如抽象臉孔,是李真作品中超乎外觀之想像和精采。
李真有次回母校,發現自己對新建築及環境早已不再熟悉,凝視即將計劃拆除的中式涼亭,喚起他許多年少時期與同學之間共同的記憶,他建議不應拆除,也藉由《蘭亭》緬懷古今達人於涼亭裡遊戲、論道、閱讀、養息、觀景、避雨、思考、入棋、品茗、操琴、對詩等人文生活,而此建築確實為東方特色與文化區域象徵,不由得反問自己人文建築的情感。這位腰長低臀特徵的華人男子,優雅玩味地沉醉著即將遺珠,此也正是李真對文化生活之衍生。
李真說:「天燧系列是一種儀式,『盈昃』才是它真正的生命。」
李真【天燧】系列從材質到理念,千年暗,一燈明,真誠詮釋,而他對靈光、靈氣之吸收,對文化生活與世界觀察,自然地刻劃出最具東方人文性的印象與價值。
【凡夫2010-】系列,李真說:「它刻劃人性的面貌,呈現你我的習氣。」許多人認為他創作僅追求自我精神愉悅,事實上《蝴蝶王國》(1999)、《糜糜》(2006)等作品即是對社會議題的關照。人們往往陷入生存生性的漩渦中,故李真以詼諧戲謔的態度嘲諷世俗,也自我調侃,某些作品甚至隱含粗俗的圖像,以豐富的藝術語彙呈現通俗之駁雜、紛沓與活力。
許多人認為李真創作僅追求自我精神愉悅、樂在其中,但他卻用【凡夫】系列來反照社會人性的種種習氣。先前幾個系列的雕塑強調流暢的線條、光滑的表面質感,創作者所追求的心靈美善,不言可喻;而【凡夫】系列部分作品則刻意製作粗糙崩裂的表皮,描繪凡夫俗子的各種樣貌,某些作品甚至隱含粗俗的圖像,其中不乏藝術家自身的體驗及社會活動的感知。他選擇了與內涵相應的雕塑形式,呈現人與社會的活動,同樣也充分展現他的創作力。
「凡夫」的種種面貌呈現生命的滄桑與人性的深層世界,自古以來沒有相應的進化,人們往往陷入生存與生性的漩渦中,難以自拔,這就是李真所謂的「根氣」。如本系列第一件作品《吞吐洪荒》,在一口大氣的吞吐之間,將慾望的原貌實體化,明顯地呈現人類蠶食鯨吞的力量--不斷地繁衍、爭奪,無窮盡,可比蒼穹宇宙。藝術家與作品型態就現象的創作手段,並以遊戲的態度呈現共業。
吞吐洪荒 2010
不息 2012
二皮刀 2012
相互與矛盾 2012
童子 2012
蒼生 2012
取相 2012
橡皮人2012
【青煙2011-】無形的雲霧提供了李真發想【青煙】的靈感,而雲的抽象性同時也是他創作的源頭,早期的【空靈之美】、【大氣神遊】系列中之作品(《仙境尋幽》2004、《御風遊》2007)即有雲的元素,復於2011年始以不鏽鋼鑄造進行【青煙】系列創作。光是仿造雲霧的模樣並不能滿足李真,此系列的造型回歸到雲的本色,思想上則是以雲氣暗喻靈魂的狀態,他首度挑戰以堅硬材質仿擬空氣感,藉以探觸記憶在時空變幻中的深度。
「青煙」給人們最直接的感覺,是淡而虛無,稍縱即逝;質感上則是輕飄、連綿不斷,或帶有些許溫度。青煙或許是雲,也或許是沉香燒出的煙霧,或清晨的露氣,又如思念的飄渺無形。進行中的作品《坐看》、《暴》、《善變》、《萬丈金烏》、《逐流》、《風狂》等,都將是李真一種另類的詮釋方式,極具靈性。
善變2012
日行千里2011
一縷2011
http://www.asiaartcenter.org/c_index.php?page=exhib&exhibno=90
李真 維基百科
2004 Openasia 國際雕塑展於義大利麗都島
2007 威尼斯雙年展展出《天界山水》
2008 李真與《風神》於北京798藝術區
2009《身體‧精神‧靈魂》於新加坡美術館
2011《大氣-李真台灣大型雕塑首展》於台灣台北中正紀念堂
2012《造化之「不生不滅」-千歲與草民》於美國西雅圖弗萊伊美術館
李真,1963年出生,是一名台灣藝術家,主要創作雕塑。他在早期接佛堂設計案、製作傳統佛像,涉獵佛學、道家等經典。但因有豐沛的個人創作意念,於是放棄佛像雕刻事業,90年代起專注於藝術創作。李真的創作中,有個人的情感、當代的精神,雕塑作品的面貌看來暨古典又現代;他的作品讓人感受到生命和諧的作品,盼能引發不同的省思。
少年
李真在藝術方面啟蒙得很早,7、8歲時,就喜歡拿畫筆塗鴉。他在童年時最喜歡躺在石頭上,仰頭看雲在天空中飄過去,不停變幻的樣子,也很喜歡看古舊的房子的的牆壁,有不規則的斑駁,到了晚上用燈去照,讓手投影在上面,不斷變化的樣子讓他樂此不疲。李真讀書的時候最喜歡畫畫,加上天馬行空的幻想,家長也不給任何限制,上了大甲高中,選讀美工科,中學六年受到台灣當代重要藝術家陳幸婉、 鄭瓊銘、李錦繡、黃步青影響良多。台灣義務兵役退伍後,到知名雕塑家謝棟樑工作室學習人體雕塑。
藝術生涯的開端
1987年時,一位即將出家的居士路過工作室,看到李真正在學習人體雕塑。他跟李真說:「年輕人,我以前也是在畫畫的,你的寫實功力不錯喔,要不要來塑佛像呢?我有一個小佛堂,讓你來試一試。」李真於是一口答應,後來發現塑佛像比人體雕塑更加困難,因此經常參觀博物館、閱讀宗教藝術與佛學典籍。在他努力接案工作之餘,他仍隨自己喜好進行創作,卻總覺得脫離不了佛像雕刻這個範疇所給予的限制。李真追求的是要去表達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從內心發出的創作慾望,這種主觀的意念不見容於原本的職業,而且這個時期的作品對他來說,都還稱不上是創作。於是他索性閉關研究,這才開始將全副精力投入藝術創作,於1999年第一次正式發表。
創作歷程
系列創作
李真以雕塑來傳達東方文化的精神與內涵。由於表達方式具有時代新穎的氣質,千年佛教雕塑既有的形式固然形成一個藩籬,但在李真已經超越了擺脫了這個問題。[1]早期的《空靈之美》、《虛空中的能量》兩個系列,如極簡主義般有著素樸的線條,創造空靈的美感,重新詮釋佛像雕塑的符號形象,雕塑體態圓潤飽滿,融合中國道家「氣」與「能量」的哲學內涵,看之有「既重又輕」的視覺張力。[2]當李真走到《大氣神遊》系列,更不受傳統的束縛,外加「按銀」、「按金」技法。這是李真在銅雕藝術中的獨創。《神魄》則是李真回應近十年的天災人禍,以「靈識窮體,人禍天險」為創作理念,以傳統神話主角為創作對象,探討「神」的存在對於人的意義,這系列作品回應當下,傳遞李真對於社會文化與人類本質真切關懷,具有跨時代的意義。[3]其後發表之夜光盈昃-《天燧》系列,以「燈火」為創作中心。他從材質到理念,「千年暗,一燈明」,真誠詮釋他對靈光、靈氣之吸收,對文化生活與世界觀察,自然地刻劃出東方人文性。[4]2011《不生不滅》系列以木頭、繩索、陶土等為媒材,傳達他對生命因緣變動的體悟。這些軀體,不論是「生」或「死」,都記錄著腐朽敗壞的過程,當觀者面對歷史的長河,會感受到勢力消長、循環、變動不息。2011年,李真發表《青煙》系列,首度展出不鏽鋼鑄造的整件作品,模擬雲霧、煙氣的樣貌,對李真來說,這些循環的大氣現象,也有自己的靈魂。
重要展覽與國際肯定
李真在2004年參加威尼斯第七屆國際雕塑及裝置大展「Openasia」,2007年於威尼斯雙年展(Venice Biennale)、2008年於北京中國美術館、2009年於新加坡美術館(Singapore Art Museum)、2011年於藝術登陸新加坡藝博會(Art Stage Singapore)舉辦個展,2011年底則於中正紀念堂廣場展出「大氣:李真台灣大型雕塑首展」,亦於2012年在美國西雅圖弗萊伊美術館(Frye Art Museum)舉行個展,於2013年在舉行李真2013巴黎凡登廣場大型雕塑個展。2011年1月份《典藏投資》藝術雜誌報導當中,特別針對李真於「ArtPrice全球藝術市場訊息網」剛出爐的2009/2010年國際當代藝術市場的年度報告[5]做了詳細剖析與介紹:「李真在全球拍賣場的總成交金額排名世界第六,在不分類別的當代藝術家排名中,則排名第53;雕塑部份提到有關2009-2010年度世界15大重要雕塑家,包括Anish Kapoor、傑夫·昆斯(Jeff Koons)、Subodh Gupta、Antony Gormley、Matthew Day Jackson等國際大師,僅有兩位華人藝術家入選,而李真即是其一。[6]
個展
2013 李真2013巴黎凡登廣場大型雕塑個展 ,凡登廣場 ,巴黎
2012 造化之《不生不滅》:千歲與草民,弗萊伊美術館,西雅圖
2011 「大氣:李真台灣大型雕塑首展」中正紀念堂,台北
2010 夜光盈昃-《天燧》,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上海
2009 「李真:精神‧身體‧靈魂」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2010 「新東方精神II-承啟」亞洲藝術中心,北京 [6]
韓國國際藝術博覽會,首爾
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6]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6]
新加坡國際藝術博覽會[6]
2009 北京第四屆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6]
香港國際藝術博覽會[6]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6]
新加坡國際藝術博覽會[6]
2008 「新東方精神展覽I-沉積」亞洲藝術中心,北京[6]
「源-第一屆月亮河雕塑藝術節」月亮河當代藝術館,北京[6]
2007 「中國當代藝術前沿展1966-2006」路易西安納現代美術館,哥本哈根,丹麥[6]
「威尼斯第十屆國際雕塑及裝置大展OPENASIA」,義大利[6]
「天行健-中國當代藝術前沿展」亞洲藝術中心,北京[6]
「世事而非」斗山藝術中心,首爾[6]
「中國當代雕塑十人展」亞洲藝術中心,北京[6]
「中國當代藝術前沿展1966-2006」以色列博物館,耶路撒冷[6]
2006 新加坡藝術博覽會[6]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6]
2005 上海國際城市雕塑雙年展[6]
北京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6]
上海國際藝術博覽會[6]
新加坡藝術博覽會[6]
2004 「威尼斯第七屆國際雕塑及裝置大展OPENASIA」,義大利[6]
「虛擬的愛-當代新異術國際展」,當代藝術館,台北[6]
北京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6]
上海國際藝術博覽會[6]
2003 芝加哥國際藝術博覽會[6]
紐約國際現代藝術博覽會[6]
2002 佛羅里達州-棕櫚灘國際藝術博覽會[6]
芝加哥國際藝術博覽會[6]
休士頓國際藝術博覽會[6]
2001 「無疆界的中國-華人當代藝術聯展」蘇富比曼哈頓總部,紐約[6]
巴黎第一屆亞洲藝術博覽會[6]
日內瓦三月沙龍藝術博覽會[6]
芝加哥國際藝術博覽會[6]
紐約國際亞洲藝術博覽會[6]
系列
空靈之美(1992-1997)
虛空中的能量(1998-2000)
大氣神遊(2001-)
神魄(2008-2009)
不生不滅(2008-)
天燧(2009-2010)
青煙(2011-)
凡夫(2010-)
出版畫冊
大氣—李真台灣大型雕塑首展,2012年,亞洲藝術中心。ISBN 9789868633223。
夜光盈昃-天燧系列,2010年,亞洲藝術中心。ISBN 9789868633216。
李真-精神.身體.靈魂,2009新加坡美術館個展。新加坡美術館/亞洲藝術中心,2009。ISBN 9789868406087。
神魄-李真雕塑。亞洲藝術中心,2009。ISBN 9789868406070。
李真中國美術館個展-尋找精神的空間。亞洲藝術中心,2008。ISBN 9789868406018。
Li Chen in Venice。亞洲藝術中心,2007年。ISBN 9789579780469。
1992-2002李真雕塑。亞洲藝術中心,2004年。ISBN 9579780447。
評價
美國西雅圖弗萊伊美術館館長Jo-Anne Birnie Danzker說,「使李真的作品內涵豐富、凝聚出具體美學特點的因素當中,最重要的還是他的出生地-臺灣那絢麗而複雜的文化與社會政治環境。這裡所說的美學特點,主要指民間文化與當地宗教元素的存在、純美術與工藝特性的並存不悖。」[7]
北京大學教授彭鋒為李真於2011年11月台灣台北中正紀念堂所舉行的《大氣-李真台灣大型雕塑首展》策展。他認為:「李真的雕塑,不僅明顯地體現了『美的回歸』,而且是典型的新老大師藝術,符合21世紀當代藝術的發展趨勢。」「李真的雕塑成功地將東方美學創造性地轉換成了當代話語,他的藝術既是傳統的又是當代的。」[8]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館長郭建超則針對李真作品的動態能量,說道:「從禪宗思想來看,此中的張力無非是要做到空而不無,在『內在』與『超越』之間達到適當的平衡。李真雕塑所蘊含的往來牽扯的矛盾,用『張力』這個詞來描述並不恰當,因為這些塑像的形貌完全是安詳平和、心定意凝的。他們只是撩動了觀賞者的心靈,在那裡激發出虛來實往的動勢。」[9]
亞洲藝術中心負責人李敦朗於李真首部畫冊《1992-2002李真雕塑》指出:「李真的作品活潑天真又不失禪意,虛實並存,圓滿而大氣,精簡中有渾然天成的氣韻之美,呈現出超時空的視覺震撼。」。[10]
參考文獻
1 彭鋒。〈新老大師與新東方精神〉。《大氣:李真台灣大型雕塑首展》,台北:亞洲藝術中心,2012:5。
2王嘉驥。〈比於赤子〉。《1992-2002李真雕塑》,台北:亞洲藝術中心,2004:26。
3 《神魄-李真雕塑》,台北:亞洲藝術中心,2009。
4李敦朗。〈一點靈光與風采〉。《夜光盈昃-天燧系列》,台北:亞洲藝術中心,2010:21。
5. http://imgpublic.artprice.com/pdf/fiac10en.pdf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典藏投資,2011年1月第39期:第100頁,台灣,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7. Jo-Anne Birnie Danzker。〈《神魄》:災難時代〉,《神魄-李真雕塑》,2008:186-7。
8 彭鋒。〈新老大師與新東方精神——李真雕塑的美學解讀〉,《大氣-李真台灣大型雕塑首展》,2012:57。
9郭建超。〈李真的新作以及藝術中的靈性〉,《精神‧身體‧靈魂》,2009:57。ISBN 9789868406087
10李敦朗。《1992-2002李真雕塑》序言,台北:亞洲藝術中心,2004:2。ISBN 9579780447
外部聯結
BBC報導《李真2013巴黎凡登廣場大型雕塑個展》
大氣:李真台灣大型雕塑首展
李真雕塑展於中正紀念堂,台灣台北
TVBS 報導《大氣:李真台灣大型雕塑首展》
李真:身體‧精神‧靈魂(於新加坡美術館)
美國西雅圖弗萊伊美術館《造化之「不生不滅」-千歲與草民》佈展影片
李真雕塑在新加坡聖瑞吉飯店
亞洲藝術中心 台北‧北京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7%9C%9F_(%E8%97%9D%E8%A1%93%E5%AE%B6)
李真的歷屆拍品
羅芙奧台北2013秋季拍賣會
無憂國土1998銅雕 130(長) x 41(寬) x 75(高) cm
預估價 TWD5,000,000 - 6,000,000 成交價TWD5,760,000
靈思 2006 銅雕36.5(長) x 32(寬) x 94(高) cm
預估價 TWD2,800,000 - 4,800,000 成交價TWD4,560,000
羅芙奧香港2013秋季拍賣會
蒙之初2009銅雕 70(長) x 29(寬) x 76(高) cm
預估價HKD600,000 - 1,000,000成交價HKD660,000
飛行樂土2002銅雕98(長) x 52(寬) x 70(高) cm
預估價HKD1,200,000 - 1,900,000成交價HKD2,040,000
羅芙奧台北2012秋季拍賣會
天闕輕舟 2007 銅雕62(長) x 41(寬) x 129(高) cm
預估價 TWD5,500,000 - 8,800,000 成交價TWD9,000,000
無憂國土 1998銅雕 45(長) x 16(寬) x 27(高) cm
預估價 TWD460,000 - 700,000成交價TWD840,000
清涼山2003銅雕 41(長) x 31(寬) x 72(高) cm
預估價TWD1,800,000 - 2,800,000成交價TWD3,360,000
無憂國土1998銅雕 157(長) x 53(寬) x 89(高) cm
預估價TWD6,600,000 - 8,200,000成交價TWD10,200,000
羅芙奧香港2012秋季拍賣會
菩提 2008銅雕 46(長) x 40(寬) x 69(高) cm
預估價HKD600,000 - 750,000成交價HKD1,080,000
無心海2002銅雕 75(長) x 36(寬) x 54(高) cm
預估價HKD650,000 - 950,000成交價HKD780,000
入世2007銅雕29(長) x 30.5(寬) x 63(高) cm
預估價HKD480,000 - 900,000成交價HKD780,000
羅芙奧台北2011秋季拍賣會
清風雲露2005銅雕70(長) x 50(寬) x 120(高) cm
預估價TWD3,600,000 - 5,600,000成交價TWD7,200,000
大士1999銅雕49(長) x 23(寬) x 41(高) cm
預估價TWD700,000 - 900,000成交價TWD1,560,000
西來1998銅雕38(長) x 46(寬) x 56(高) cm
預估價TWD1,300,000 - 2,500,000成交價TWD1,800,000
乘雲氣2000銅雕29(長) x 30(寬) x 88(高) cm
預估價TWD2,700,000 - 3,600,000成交價TWD3,120,000
羅芙奧香港2011秋季拍賣會
黃金雨2005銅雕48.5(長) x 54.5(寬) x 94(高) cm
預估價HKD950,000 - 1,700,000成交價HKD1,920,000
羅芙奧香港2011春季拍賣會
大士騎龍2001銅雕93.5(長) x 77(寬) x 112.5(高) cm
預估價HKD950,000 - 1,700,000成交價HKD1,560,000
文殊與普賢(2件1組)2001銅雕
45.5(長) x 64(寬) x 65(高) cm (左)
40(長) x 56.5(寬) x 65(高) cm (右)
預估價HKD600,000 - 900,000成交價HKD1,200,000
羅芙奧台北2010秋季拍賣會
文殊與普賢(2件1組)2001銅雕
43.5(長) x 25(寬) x 36(高) cm (左)
43(長) x 29(寬) x 41(高) cm (右)
預估價TWD1,800,000 - 2,800,000成交價TWD3,000,000
大士1999銅雕88(長) x 48(寬) x 94(高) cm
預估價TWD3,200,000 - 4,800,000成交價TWD6,000,000
無憂國土1998銅雕45(長) x 16(寬) x 27(高) cm
預估價TWD350,000 - 550,000成交價TWD960,000
飛行樂土2002銅雕 81(長) x 46(寬) x 61(高) cm
預估價TWD2,800,000 - 3,800,000成交價TWD6,960,000
南海1998青銅53(長) x 33(寬) x 51(高) cm
預估價TWD2,300,000 - 3,200,000成交價TWD2,520,000
羅芙奧香港2010秋季拍賣會
飛行樂土2002銅雕 63(長) x 30(寬) x 47(高) cm
預估價HKD700,000 - 1,100,000成交價HKD1,560,000
羅芙奧香港2010春季拍賣會
無憂1998銅雕47(長) x 13(寬) x 25(高) cm
預估價HKD130,000 - 200,000成交價HKD192,000
羅芙奧台北2009秋季拍賣會
無憂國土1998銅雕45(長) x 16(寬) x 27(高) cm
預估價TWD350,000 - 450,000成交價TWD720,000
大士1999銅雕 49(長) x 23(寬) x 41(高) cm
預估價TWD650,000 - 750,000成交價TWD1,200,000
雪峰仙蹤2007銅雕41(長) x 35(寬) x 73(高) cm
預估價TWD900,000 - 2,000,000成交價TWD1,770,000
無心海2002銅雕36(長) x 75(寬) x 54(高) cm
預估價TWD900,000 - 2,000,000成交價TWD1,652,000
羅芙奧台北2008秋季拍賣會
天界山水2001銅雕75(長) x 63(寬) x 122(高) cm
預估價TWD1,800,000 - 3,500,000成交價TWD5,192,000
煙雲供養2000銅雕56(長) x 28(寬) x 56(高) cm
預估價TWD850,000 - 1,200,000成交價TWD1,416,000
黃金雨2005銅雕70(長) x 73(寬) x 124(高) cm
預估價TWD1,700,000 - 2,600,000成交價TWD8,850,000
清涼山2003銅雕48(長) x 35(寬) x 90(高) cm
預估價TWD1,100,000 - 2,200,000成交價TWD3,776,000
羅芙奧香港2008秋季拍賣會
乘雲氣2000銅雕29(長) x 30(寬) x 88(高) cm
預估價HKD300,000 - 400,000成交價HKD472,000
羅芙奧台北2007秋季拍賣會
大士1999青銅140(長) x 80(寬) x 152(高) cm
預估價TWD1,600,000 - 2,500,000成交價TWD5,900,000
飛行樂土2002銅雕100(長) x 56(寬) x 75(高) cm
預估價TWD1,300,000 - 2,300,000成交價TWD6,136,000
http://www.ravenelart.com/artist.php?id=293&lan=tw&p=1&n=10&sort=51#artistArtwork
從空身到空山 李光裕創作與生命進程‧典藏投資 2014/04/15
2014年,六十耳順的李光裕在經歷創作的得失成敗後,清晰了自身的軌跡、定位和未竟之責,勇敢突破舊我的創作局限,平靜地回應初心,藉3月於采泥藝術「空山」展出之新作,呈獻「寵辱不驚,始終如一」的創作之樂。【文/陳芳玲】
「空山」李光裕2014新作個展展場一景。
1995年,《凝II》座落在國美館玄關處。這一指標性位置,以及內蘊雄圖卻謙遜隱蔽的完美姿態,與美術館空間共同交織的美學效力,大致確定了時年不惑的李光裕在台灣藝術史中的座標。然,人的靈魂並不會因此安定和停止步伐;2014年,六十耳順的李光裕在經歷創作的得失成敗後,清晰了自身的軌跡、定位和未竟之責,勇敢突破舊我的創作局限,平靜地回應初心,藉3月於采泥藝術「空山」展出之新作,呈獻「寵辱不驚,始終如一」的創作之樂。
李光裕的成長背景親歷了1970年代台灣本土文學論戰─「國際」與「在地」的辯證,以及其後遠赴歐陸接受技術與理論的訓練,使他學成歸國後,於北藝大取得教職與收入之餘,更致力在反思自身的文化與生命基因。除透過神像、古董與文物,重新考察東方美學魅力,也投入禪宗、藏傳佛教與氣功等修煉。1990年代,他擺脫西方的寫實雕塑系統,成功發展融合東西美學且廣受認同的系列作品。為了追求更專注的藝術創作,他在2006年未達退休年齡前,提早卸下師職,轉入山林之間,靜心探索自然與自身生命之間那永遠無法言明的無盡探問。
悲喜並進的生命進程
李光裕回憶一路走來風景:「藝術家普遍的苦難是沒錢。因為這是一種為理想而存在的生命體,創作只是形式,只是一種誠實面對生命的交代與痕跡,自然得概括承受其所帶來如走鋼索般的磨難。但我相信『走過了就是我的了』。當我二、三十歲將生活全寄託在工作時,認為專業來自於工作態度,因此我把床搬進了工作室,儘管什麼都不做,但只要看著作品,心就安定了。這種執念讓我一離開工作室就感到寂寞。直到四十多歲,當生命各個層面(人際、財務、感情……)都遭受打擊,才懂得『放開』的道理,也漸漸明白『自己是這樣的一個人』。」細究其中,無所謂超然姿態,不意味在面對悲歡離合時能夠灑脫,也不存在藉心靈修煉以求超脫生命陰晴圓缺的企圖。恰好相反,因為這緊密相依的因果循環,他明白了唯透過無目的與不預期的生命流動,得以真正覺識。「圖的不是解決,而是接受。接受世界的轉變,接受自己的情緒、缺憾與傷口,接受在這看似危險的洪流中誕生的創造力。」
當成熟的系列作品已獲得美術館典藏與藏家買單,風格的改變還有可能嗎?不一樣的作品面貌能滿足市場需求嗎?有人會理解從完美到殘破的轉折必要嗎?李光裕曾三度問著認識他十幾年的采泥藝術總經理林清汶:「我還是我嗎?」林清汶回答:「為所欲為吧!我只要100%的李光裕。」「讓喜歡你的人自動出現!」在他看來,現在的李光裕活出了自己的靈魂。「他走在了我們的前面,當我們還是有所顧忌,還存在某個固有的印象時,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我們證明,一次、兩次……我們進入了李光裕的世界,大家就安靜了。」
正是這一魅力與通透,讓他未達七十之齡,就已惦記「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生命核心,從「破與立」相互依存的雕塑過程─一旦有鑿,就有企圖心,就有了理智與方法,從而失去真正的自由─了解毀滅與重生本是同路;唯有接受自己難看的那一面,不求完美也不以自身有限經驗詮釋一切,而是結合本心與身體,突破二元慣性思維。他解釋:「不破不立,重點在於個人是否了解自身所求與事情的真相。採『破』一式,是已明白其意義與必然性,那麼即將所『立』的其實也是『破』。我確實常用『破』,原本已做好的頭和身體是這樣,卻因為不滿意將一切重來。當我切斷、轉向與重組後,不可預測的造型就會在非經驗中出現,造就意料之外的『立』。是謂佛家四業法:息增懷誅。」
換言之,那充滿粗糙、裂痕又僅能經不斷變化得以體現的意象,才會在「所欲而未達」的當下實現。「不因難看而苦,反而享受每一人事物於瞬間所體現的質地。固執的成見,對一個創作者來說,是成就也是限制。」他表示,出口不在二元的哪一邊,無關乎否定性的自我創新,而是如禪定般永遠只能在生死間最緊密的界限上浮現。
取徑山林與創作轉進
李光裕2006年辭退教職後,回工作室開墾周邊林地,從地域規畫、坡地開墾、石階鋪設、涼亭建造、作品安置到植栽選擇,一手包辦。這座規模不小、空間動線充滿抑揚頓挫與無數細節的雕塑花園仍持續建構,如同他不斷改變的創作歷程。1980年代他的雕塑主題為人與動物,1990年晚期則在量體中,將洞引入可內外穿梭、遠觀近看的兩種不同空間,實現各種場景營造的美學與意境可能,如《華嚴經》所言:「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換言之,每一個看似封閉的存有物內部,都存在另一個相異卻相互映照的開放世界。
一但牽涉東方哲思,總令人想起某種朝向永恆的自然循環:靜態卻不斷流轉的光滑質感─崇尚自然而非人為的創作姿態,這也正是李光裕過去為人熟知的美學基調。但做為他全新出發的「空山」個展,即便作品仍然朝向自然,卻體現「自然」的另一思維面向。
以《太極》為例,兩個人體的姿態超越原有太極圖象的靜謐與諸象平衡─本然慾望在臻至平衡前的衝突、包容等動態過程的能量消長/調整。比方兩個身驅的突出面,如雙頰、屁股、關節等彷彿雲門舞者肢體的碰觸,和諧柔媚之餘,理想化的文人情節更顯重要;反之,身軀的凹折處,如肚子、頸部、手臂凹折、指頭擺弄等的未碰觸,也就是李光裕新作突破舊作的特徵:不再那麼整齊圓潤、無稜角,甚至藉著多處破裂,以及手作施壓處殘留的粗糙、未拋光、稜線、轉折等。在姿態一觸一離中,企求以完美與殘缺的落差、動勢與瞬間凝結的沉靜,透過可見姿態與痕跡想像的能動性拋出不可見的張力與量體,導引帶有強烈禪味的美學視野。
如今回望過去,他自嘲:「熱情有之,智慧不足。」即便新作的鑿痕仍意味著「苦」,但說著「雕刻只是我藉以了解生命的正面性的形式」的神色坦誠:「在生命最為苦難與低潮時,縱然有畫廊老闆捧著大把現金邀請作品與展覽,我依然不為所動,甚至生氣地罵人,將他趕走。因為,那個人根本不明白『生命的莊嚴不容許被定義與規限』的道理……潛龍在淵所求是快樂,是什麼都不再投射。」一如他在畫冊寫道:「活到一個年紀,現在我覺得很多事情都可以過去,輕輕的這樣過去,輕輕的就好。」 空山
以此脈絡對應展名,李光裕認為「空」是一種態度:「本初就是空,也是色,但無論空山、色山,山還是山,是一穩定與變化並存的顯現。記得以前有老師指正了我兩點:『不要把大象變成蝴蝶』、『力量是從內部拱出來的,只能透過不斷扭轉而形成張力』,因此雕塑就是線與面的關係,是一種造型於內在的再現。而我只是工具。」
雖然作品造型的空多於身(實際可見的雕塑體),但有另個身必須透過空以想像出來,或許那就是李光裕本人;這種轉換後的對應關係緣起他所言的苦,「來自我、我和別人。這個別人是社會、認同、禁忌等。」好比創作媒材鐵的選擇,「除取其輕盈感、靈活度,也利用有限的形狀構成無限的空間。」即,展覽喚名「空山」,重要的並非山,而是作者於無邊的空所可能拓宇出的層次。「就像我的花園。」他一邊笑談,一邊意味深長地指著家中木門上以鏤空手法層次出的風景門飾。原來,他真打破了二元對立觀,一件件新雕塑就像這門飾和室外花園,透過雕鑿/種下了多少植物建立出的層次,也就是身,看見了超越物外的我(空)所欲而未達的自由狀態(另個想像出來的身);即「色即是空,空亦是色」。
林清汶為了實踐畫廊的經營策略─不僅與李光裕簽訂全經紀約,幾乎每年挹注1000萬元的創作經費資助,同時伴他走過人生低潮。他說:「創造與維護藝術家價值是畫廊的責任。雖然每件作品有八個版次,但『空山』只開放四版。他的創作能量還未完全釋放,因為其創作核心是一種『思考藝術家本質』的終極探問。」在展覽尚未正式開幕前,已有多件作品說名牌上貼有紅點。如已有三點的《太極》在開幕數日後,再攫取藏家的關注目光。目前同樣鑿售一空的另有《飛來》與《捕影》,而《明光》、《鼓舞》、《忘醉》僅剩一版。
金額方面,作品定價策略是起價50萬至138萬元不等,每售出一版,下一版次則加10萬元。以深獲觀眾喜愛的《太極》說明:第一版88萬元,第二版98萬元……以此類推,使部分新藏家受此影響,抱持先買先贏的心態掏出荷包。「舊藏家則對李光裕在這把年紀還能爆發如此創作能量的行徑,給予相當高的肯定,不僅讚許別於以往的新作風格,也感到不可思議。」而這次展出的每件作品皆獲藏家青睞。林清汶說:「找到一個純粹的藝術家需要二十年的時間。多年來,我幾乎和李光裕生活在一起,只有當藝術家的底蘊夠深、有了生命的故事,建立好所謂本質,市場就來了。我信仰他。」
上一篇:席德進:台灣廿大畫家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