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5 05:00:00阿楨

荷馬:世界百大作家3

荷馬

File:Homer British Museum.jpg
荷馬的理想化描述可追溯到希臘化時期. 現藏於大英博物館.
File: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1825-1905) - Homer and his Guide (1874).jpg
荷馬和他的嚮導,威廉•阿道夫•布格羅繪
伊利亞德的書皮(1572年・Rihel公司)
File:Beginning Odyssey.svg
《奧德賽》的首段(希臘文)
荷馬(Ὅμηρος,約前9世紀-前8世紀)[1],相傳為古希臘的遊吟詩人,生於小亞細亞,失明,創作了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者統稱《荷馬史詩》。目前沒有確切證據證明荷馬的存在,所以也有人認為他是傳說中被構造出來的人物。而關於《荷馬史詩》,大多數學者認為是當時經過幾個世紀口頭流傳的詩作的結晶。
  生平及傳說
關於荷馬的資料很少,所以對其生平有很多說法,但都無確鑿證據。關於他的生活年代,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認為荷馬生活在自己的時代之前至多不超過四百年,即大約公元前850年左右。[2]除了這個廣為接受的說法,也有人(比如修昔底德)認為荷馬的年代離特洛伊戰爭的年代不遠,大約是公元前12世紀早期。[3][2][4]
  關於荷馬的出生地,也有很多說法。曾經就至少有七個地方或城市競相爭奪荷馬的「所有權」。[2]最為接受的說法是他來自伊奧尼亞,因為他的詩中有很多伊奧尼亞的方言。[5]
  作品
由這兩部史詩組成的荷馬史詩,語言簡練,情節生動,形象鮮明,結構嚴謹,是西方第一部重要文學作品,荷馬也被稱為歐洲四大史詩詩人之一或之首(另外三人為維吉爾、但丁、米爾頓),維克多•雨果在《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一文中寫道:「世界誕生,荷馬高歌。他是迎來這曙光的鳥。(Le monde naît, Homère chante. C'est l'oiseau de cette aurore). 荷馬史詩不但文學價值極高,也是古希臘公元前十一世紀到公元前九世紀的唯一文字史料,反映了邁錫尼文明,所以這一時期也被稱為「荷馬時代」或「英雄時代」。
  《伊利亞特》長15,693行,敘述希臘聯軍圍攻小亞細亞的城市特洛伊的故事,以希臘聯軍統帥阿伽門農和猛將阿基里斯的爭吵為中心,集中描寫了戰爭結束前五十天發生的事情。《奧德賽》共12,105行,敘述伊塔卡王奧德修斯在攻陷特洛伊後歸國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集中描寫的是這十年中最後一年零幾十天的事情。
  荷馬問題
古希臘人一直將荷馬史詩視作希臘文化的精華,將荷馬視作民族的驕傲,但丁更稱荷馬為「詩人之王」。[6]但自17世紀末以來,漸漸開始有學者對於荷馬是否確有其人,以及他的籍貫、生活年代、史詩是否他一人所作等一系列問題都有不同看法,形成「荷馬問題」。
  古代曾留下多篇荷馬傳記,但內容矛盾,難作參考。荷馬的生存年代約為公元前十二世紀到公元前七世紀,關於他的籍貫問題,古代流傳下來兩行詩,都提到七座城邦,或說他的家鄉就在這七座城邦之中。根據史詩的內容和語言特點,荷馬可能是小亞細亞西部的伊奧尼亞人,最後死在愛琴海的伊奧斯島。也有古代作家指荷馬從巴比倫被擄到希臘,「荷馬」一字在古希臘文正作「人質」解。
  另外,或說荷馬是個女人,或認為「荷馬」只是某詩人團體的名稱。至於荷馬的失明問題,一者古代的樂師常為瞽者,二者古希臘人相信眼睛失明,會使內心更能看到事物的真相(可比較提瑞西阿斯的情況)。
  對於史詩本身的爭論,自十七世紀以來,就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人們就史詩的形成過程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真正的爭論是出現在十八世紀後期的,1788年發現的《伊利亞特》威尼斯抄本中的一些注釋使荷馬史詩成為許多人爭論的熱點,對民間詩歌創作的研究促進了這一爭論的深入。
  各家的觀點基本可分為三類:以德國學者沃爾夫為代表的「短歌說」認為史詩形成與公元前十三世紀至公元前九世紀,各部份由不同的詩人創作,代代口頭相傳,後來經過加工,整理成文字,基本部份屬於荷馬;「統一說」認為荷馬利用前人的資料創作了統一的詩歌;「核心說」實際是對上述兩種觀點的折衷,認為兩部史詩形成之前荷馬創作了兩部篇幅不同的史詩,後經過他人加工整理,逐漸形成長篇,因此史詩既有統一布局,又包含矛盾。[6][7]
  美國學者米爾曼•帕里的研究,是「荷馬問題」的研究史上一個轉捩點。實地研究過南斯拉夫遊吟詩人的傳統後,帕里指出荷馬史詩正屬這類遊吟傳統,最大的證明就是荷馬史詩裏充斥的所謂「荷馬式套語」。凡是遊吟詩人,都備有大量那類套語,以便湊合格律,即興演出。荷馬史詩很多看來矛盾的地方,正是出於湊合格律的需要。[8][9][10]
  注釋
1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荷馬(Homer). [2012/07/23] (正體中文). "荷馬(Homer) 人名。約生於西元前9世紀,是古希臘的遊吟詩人,也是歐洲詩人的鼻祖。相傳著有伊利亞德、奧德賽二大敘事詩,描敘特洛伊戰爭及戰後的故事,流傳至今。"
2.0 2.1 2.2 陳中梅(1994),《伊利亞特》,前言
3. Graziosi, Barbara. Inventing Homer. 劍橋. 98–101. 2002.
4 荷馬.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 (編). 《中國大百科全書》 09.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383–385. 2009. ISBN 9787500079583.
5. Homer.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2012.
6.0 6.1 王煥生 譯(2003),《荷馬史詩•奧德賽》,前言
7高中甫 譯(2011),《古希臘神話與傳說》,前言
8林崗. 荷馬問題:一個西方學術史的故事. 文化遺產. 2009, 04: 68–73.
9朝戈金. 從「荷馬問題」到「荷馬諸問題」. 光明網(轉載自《中華讀書報》). 
10程志敏(2007),《荷馬史詩導讀》,p112-113
  參考書籍
(古希臘)荷馬 著;王煥生 譯. 《荷馬史詩•奧德賽》.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3. ISBN 7-02003884-0.
(德國)施瓦布 著;高中甫 譯. 《古希臘神話與傳說》. 北京: 光明日報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112-1287-0.
程志敏. 《荷馬史詩導讀》.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7. ISBN 978-7-5617-4966-1.
(古希臘)荷馬 著;陳中梅 譯. 《伊利亞特》. 花城出版社. 1994.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D%B7%E9%A9%AC

特洛伊  維基百科

File:Troy1.jpg
考古學中的特洛伊城
古特洛阿德(Troas)地域圖
希沙利克的考古遺址地圖
特洛伊城地圖
特洛伊(Troy,古希臘語Τροία,或Ίλιον,拉丁語Troia,或Ilium),古希臘時代小亞細亞(今土耳其位置)西北部的城邦,其被遺址發現於公元1871年。詩人荷馬創作的兩部西方文學史最重要的作品:《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中的特洛伊戰爭,便以此城市為中心。長期以來一直只被科學家視為虛構傳說的城市。
  史詩中特洛伊的遺址在現今地理位置上,位於土耳其西北面的恰納卡萊省的希沙利克(Hissarlik,北緯39°58′度,東經26°13′度),於愛達山的西南面,離達達尼爾海峽不遠。於羅馬帝國時期,奧古斯都曾於此處建成一座名為「Ilium」的城市,直至君士坦丁堡建成後於拜占庭帝國時期迅速沒落。
  公元1871年德國考古學家海因里希·施里曼發現特洛伊城遺址廢墟,其後於同址發現更多不同時代的城市遺址。其中被考古學家命名為「特洛伊Ⅶ」的遺址,被認為是荷馬史詩時期的特洛伊城,但至今仍有爭議。據考古研究,此城毀滅於公元前13世紀。
  傳說中的特洛伊城
特洛伊的事跡在神話和傳奇中首次出現。根據希臘神話中的記述,特洛伊人是指那些居住在古老特洛阿德地區(位於小亞細亞)特洛伊城的古老公民。該地雖然位於亞洲,在傳說中特洛伊城卻被視為希臘城邦的一部分,擁有與希臘文化相似的社會。在傳說中,特洛伊城最為人所知的是它從東方及西方的港口貿易中獲取的巨額財富,衣服紡織,鐵器生產,和巨大的防禦城牆。
  特洛伊的皇族始祖為達耳達諾斯,在希臘神話傳說為天神宙斯和厄勒克特拉(提坦神阿特拉斯的女兒)的兒子。在傳說中達耳達諾斯在薩莫色雷斯島(位於愛琴海北部)遇上了透刻羅斯,並與他來到了小亞細亞。這個從希臘南部阿提卡地區到來的殖民者,後來把自己的女兒嫁及達耳達諾斯,而達耳達諾斯後來建立了一個名為達耳達尼亞的王國(後來由埃涅阿斯統治),是特洛伊的前身。
  在達耳達諾斯死後,由他的孫兒特羅斯起,便把國民稱為「特洛伊人」,而達耳達尼亞王國亦改稱為特洛阿德。到特羅斯的兒子伊洛斯(Ilus (son of Tros))時,他便建立了傳說中的特洛伊城。在建城過程中,傳說宙斯賜予了一座守護神神像給特洛伊城,而為了紀念他的父親,伊洛斯便決定把此城命名為特洛伊(Troy)。在伊洛斯死後,其子拉俄墨冬繼位,傳說太陽神阿波羅和海神波塞冬為其築起防禦城牆和堡壘,但拉俄墨冬卻拒絕回禮。於是波塞冬便引發洪水淹浸特洛伊城,並要脅要以公主赫西俄涅作為海怪祭品。後來加上瘟疫流行,奪走了大量特洛伊人的性命。
  在特洛伊戰爭發生前不久,有「大力士」之稱的海格力斯攻佔了特洛伊城,並把拉俄墨冬及他的兒子殺掉,只剩下幼子普里阿摩斯。後來他繼位成為了最後一個特洛伊王。約於公元前1193年至前1183年,邁錫尼文明希臘人發動了特洛伊戰爭,並再次攻陷了特洛伊城。後來根據希羅多德記載,在西利比亞有一部族宣稱他們是漂流過海的特洛伊人後代。在特洛伊戰爭後,特洛伊在小亞細亞地區的勢力迅速消失,被新興的呂底亞王朝取代,及後又被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征服。
  荷馬史詩中的特洛伊城
根據史詩《伊利亞特》記載,亞該亞人在特洛伊戰爭時把本營設於斯卡曼德羅斯河(River Scamander,今名Karamenderes)口,而運兵船等戰船亦都在此靠岸。至於特洛伊城的位置大約於斯卡曼德羅斯平原上的一座山上,離岸約15公里。但亦有考究指當年的海岸線與現今有別,現今的海岸線經歷多年由斯卡曼德羅斯河沖積而形成的沖積層,所以古特洛伊城海岸線應比現址向內陸推進5公里。
  荷馬的另一部著作《奧德賽》,亦對特洛伊城有進一步的描述。在羅馬帝國時期,詩人維吉爾曾於著作《埃涅阿斯紀》對此再加以詳盡闡述。以上史料,使當時多數希臘人及羅馬人確信荷馬史詩中的特洛伊城位於安那托利亞上。而對於特洛伊戰爭的發生時期,當時不同的歷史學家有不同的估計:埃拉托色尼估計於公元前1184年完結,希羅多德估計於公元前1250年完結,而多里斯更估計早於公元前1334年便已完結。
  有少數當代學者認為,荷馬史詩中的特洛伊城並不是位於安那托利亞,而是位於英國、克羅埃西亞和斯堪的那維亞等提議。這些理論未被主流學者所接受。另有學者認為特洛伊人原屬匈牙利的遊牧民族馬扎爾人的一分支,後來遭到西臺王國的攻擊,才橫越海峽至特洛伊城舊址定居。在特洛伊戰爭後,特洛伊人沿著地中海北岸出逃,直至到達義大利,形成了伊特魯立亞文明。
自公元1871年在希沙利克(Hissarlik)發現特洛伊城遺址廢墟後,考古學家陸續於該址發掘出更多座不同時期特洛伊城的遺址,而這些遺址分別被考古學家以特洛伊「I-IX」命名。以下茲列各部份分支:
  特洛伊I至特洛伊V
特洛伊I: 公元前3000-2600年
(西安那托利亞青銅時代初期1)
特洛伊II: 公元前2600-2250年
(西安那托利亞 青銅時代初期2)
特洛伊III: 公元前2250-2100年
(西安那托利亞 青銅時代初期3 [早期])
特洛伊IV: 公元前2100-1950年
(西安那托利亞 青銅時代初期3 [中期])
特洛伊V: 公元前二十至十八世紀
(西安那托利亞 青銅時代初期3 [晚期])
據考究,史上第一座特洛伊城約於公元前3000年便已建成,在青銅時代,該城似乎已經是一個繁盛的貿易城市,由於此地扼要地控制著達達尼爾海峽,所以所有往來愛琴海與黑海之間的商船都必須通過此處。
  特洛伊VI
特洛伊VI: 公元前十七至十五世紀
特洛伊VIh: 青銅時代晚期, 公元前十四世紀
「特洛伊VI」約建成於公元前十七世紀,後於公元前十四世紀因地震被摧毀。現今於該城遺址只發現了少量當時特洛伊人使用過的箭頭, 並沒有發現過任何身體遺骸或重大遺跡。
  特洛伊VII
特洛伊VIIa: 約公元前1300-1190年, 被認為最接近《荷馬史詩》中的特洛伊戰爭時代
特洛伊VIIb1: 公元前十二世紀
特洛伊VIIb2: 公元前十一世紀
特洛伊VIIb3: 約至公元前950年
特洛伊VIII: 約公元前700年
  在考古層面中,「特洛伊VIIa」約建成於公元前十三世紀中後期,這可從該處出土的陶器式樣中得知,因此該城被認為是最接近荷馬史詩中描述的特洛伊城。而從遺跡中顯示,此城似乎被戰爭毀壞,而且有火燒的痕跡。雖然如此,但直至1988年前,遺跡的規模仍不足以證實城市的存在,及後在進一步發掘出該城的其他部份後才解決此問題。
  在遺跡部份的街道和房子裡,發現了一部份人的遺骸,而在遺跡西北方更發現了一些骨骼和頭蓋骨碎片。但由於只有小部份被挖掘出來,所以仍未能確定這些破壞是由戰爭或是自然災害做成。同樣地,「特洛伊VIIb1」及「特洛伊VIIb2」兩個遺跡都顯示被大火燒毀的痕跡。
  特洛伊IX
特洛伊IX: 希臘文化下的「Ilium」城, 公元前一世紀
這是最後一座在同址建成的特洛伊城,約於公元前一世紀由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建成。直至公元四世紀君士坦丁堡建成前,此城一直是一個重要的貿易中心。及後於拜占庭帝國時期迅速沒落消失。
  旅遊業發展
現今於土耳其有一個名為特洛瓦(Truva)的小鎮位於特洛伊城遺址附近,而該市鎮亦受惠於旅遊業蓬勃而急速發展。土耳其官方亦將該遺址命名為「特洛伊」。
現時每年皆有數以萬計遊客到遺址參觀旅遊。他們多數由伊斯坦堡乘撘公共汽車,或由恰納卡萊省首府恰納卡萊乘撘渡輪前往遺址。遊客所見到的是一個被高度商業化的遺址,有著各種商店,廣場及遊樂設施。亦因為遺址的挖掘工作非常頻繁,致使遺址已遭受一定程度破壞。有學者認為,此與遺址發現者海因里希·施里曼的發掘方法有一定關係。由於施里曼錯誤的將「特洛伊II」時代的城市當作荷馬筆下的特洛伊城,所以他拆毀了許多較後期及前期的建築(包括所有「特洛伊VII」時代的房屋牆壁),以求展現出「特洛伊II」時代的城市風貌。同時,許多其他時代的遺址沒有任何保護,致使有不少文物被擄走。
  參見
希臘諸神關係圖
特洛伊戰爭
  外部連結
"特洛伊(Troy)─ 考古史上的永恆傳奇." (Archive) 大紀元時報.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9%B9%E6%B4%9B%E4%BC%8A

特洛伊(Troy)─ 考古史上的永恆傳奇

 19世紀末,考古學正式作為一門學科展現在世人面前。在歐洲、亞洲、非洲、南北美洲,古物研究家們著手對古老的文化遺址進行考察;而急於尋寶的人們將更多的地下城市、家族墓穴翻了出來。雖然考古學家出土了不少有巨大藝術和歷史價值的文物,但是在他們中間,沒有任何人真正找到大多數人稱之為「寶藏」的東西。堆滿黃金的埃及圖坦卡門墓的發現,也是後來幾年的事。在這之前,沒有任何考古學家發現過這樣多的黃金。 然而,在1873年5月,考古學家們突然深深感到一種閃閃發光的尋寶魅力的衝擊:亨利﹒謝裡曼,這位德國考古學家,發現了古城特洛伊
  遺址上所埋藏的無法估價的大量黃金。
從此,謝裡曼和特洛伊的故事便成了考古學偉大傳奇中的一個,故事的內容動人心弦!謝裡曼,熱情奔放,自修考古學,憑個人奮鬥從困境中崛起。他對自己的理想堅信不移,即使學術界告訴他是錯的,他深信古希臘吟遊盲詩人筆下的古老史詩裡蘊藏著尋寶線索;而且他堅信,雖然寶藏深埋,但為了科學,他必須拚命將它掘出。當然,家喻戶曉的傳奇故事也不能表達全部真相,涉及到特洛伊和謝裡曼的傳奇,亦沒有一個能完全體現其本來面目。
  很少有故事能像「特洛伊戰爭」 的傳奇故事那樣流傳至今!公元前8世紀,希臘詩人荷馬寫下了兩大史詩:《伊裡亞特》與《奧德賽》。這兩大史詩所描繪的事情可能比詩中所寫的時間早500年, 即發生在公元前13世紀。《伊裡亞特》講述了特洛伊王子帕羅斯是怎樣誘拐海倫——這位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希臘斯巴達國王梅內萊厄斯的妻子;怎樣帶她穿越愛琴海而到達特洛伊;梅內萊厄斯的兄弟阿伽門農是怎樣集合希臘軍隊進行復仇(其中包括勇猛武士阿基裡斯);怎樣率領這支軍隊到達特洛伊;希臘軍隊怎樣圍城、攻城,而特洛伊末代國王普裡阿摩斯怎樣奮力悍衛他的國家,守城達10年之久。《伊裡亞特》以殘酷的戰鬥場面結尾。這場戰鬥發生在特洛伊城外,在阿基裡斯與特洛伊主將赫克特之間交鋒。《奧德賽》中的故事,講的是一小隊希臘士兵是怎樣隱藏在大木馬裡而最終佔領了特洛伊;毫無警惕的特洛伊人竟然用車把這匹大木馬推進自己的城內,希臘士兵跳出木馬,奪取了特洛伊城。
  在古希臘文明的全盛時期(公元前700年~前200年),特洛伊戰爭被視為希臘人早期的一段歷史,阿契裡斯和阿側門農都是古希臘文化中的英雄,特洛伊也被譽為古希臘人獲得輝煌勝利的地方。 據說,亞歷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34年進軍攻打波斯人的途中,在特洛伊城作短暫停留,為曾經幫助希臘人戰勝特洛伊人的神靈獻祭。像他那個時代的其他人一樣,亞歷山大大帝把荷馬史詩中的每一個故事情節都視為史實。至於荷馬,傳說他是一位古希臘的吟遊盲詩人,是位富於靈感的編年史家。後來,當羅馬人興起而統治了地中海沿岸國家時。他們對特洛伊故事十分感興趣,
  他們稱特洛伊為伊爾昂,還興建了一個叫新伊利昂的城市(新特洛伊),該城位於小亞細亞西北部他們所認為的古特洛伊所在地,也就是現在的土耳其境內。然而在公元6世紀時, 羅馬人已經離開了小亞細亞,這座城市就已經廢棄不用了;所以迄今為止,沒有人能確切知道特洛伊在當時究竟位於何處。
  到了19世紀,特洛伊和特洛伊戰爭不再被認為是歷史;它們被視為模糊不清的神話或傳奇。《伊裡亞特》和《奧德賽》雖然仍被視為文學的初期經典之作,但是沒有西方人真正相信它們是真實的了。學者們甚至開始懷疑有沒有荷馬這個人。他們推測這些詩不是出自一位詩人之手,而是許多詩人的共同之作;在漫長的歲月裡,這麼多位詩人將這些詩不斷加以潤色,並系統地記錄下來,並以故事形式代代相傳。歷史學家只能將古希臘文明追溯到公元前8世紀。 在那之前,愛琴海周圍的土地似乎是居在著貧困、不識字的農民。這就是說,在模糊不清的史前時期,根本沒有荷馬史詩中的繁華城市和掌管著大權的國王。在1822年,這種看法十分流行;也就是在這一年,考古學家謝裡曼在德國出生。
  謝裡曼的童年生活令人傷感,這從他所作的一幅充滿憂鬱的畫中可以看出。毫無疑問,他的幼年時代不幸福。他的父親是本堂牧師,因有酗酒、通姦、侵吞財產等惡習而被教堂開除。不過,謝裡曼的哥哥卻是一位有教養的人,他對文學和歷史有著極大興趣。 他把一本書送給當時只有7歲的謝裡曼閱讀。這本書講的就是特洛伊戰爭的故事,其中一幅插圖是大火中的特洛伊城門。謝裡曼在他的自傳中說道,這本書在他幼小的心靈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歎為觀止;認為特洛伊一定是真的;並發誓在長大後,一定要找到它!
  謝裡曼的「嚮導」不是別人,正是史詩作者荷馬!他已經把《伊裡亞特》和《奧德賽》看成歷史,而不是單純的文學詩詞。謝裡曼是如此為荷馬的魁力所傾倒,以致於當他參觀伊薩卡島時還以為他真的回到了那個年代。伊薩卡島是希臘的一個島,《奧德賽》中的主人公奧德修斯和他的妻子珀涅羅珀傳說就住在那裡。謝裡曼這樣寫道:「每座山、每塊石、每條河、每一個橄欖園都使我想起荷馬,我發現我猛地一躍,飛越過了幾百年,進入具有古希臘騎士風格的閃光年代,」他僱用了四個民工,在傳說曾經是奧德賽宮殿的遺址上動工發掘。當民工挖出兩個裝滿灰末的罐子時,謝裡曼心中大喜;他在想:這是不是奧德賽和珀涅羅珀的骨灰呢?!他想馬上找到證據以驗證荷馬史詩的準確性,於是他趕到了土耳其愛琴海的另一邊。
  土耳其西北部的兩個遺址早已和特洛伊傳奇有著神話般的聯繫,這就是名叫布納巴西的村落和稱為西沙裡克的小山。謝裡曼手捧著荷馬史詩,在這兩個遺址上進行著他的考察,他認定西沙裡克小山更加符合他在《伊裡亞特》史詩中所找到的特洛伊城的位置。雖然在這之前,有幾個人推測過:西沙裡克小山是遺失特洛伊城的位置;但是只有此時此地,謝裡曼才相信了他們的說法。
  在動工發掘西沙裡克遺址前,謝裡曼需要獲得土耳其政府的准許。他清楚地知道,當時美國人要比德國人和俄國人更容易獲得土耳其政府頒發的許可證,於是他在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印第安納波裡度過了1869年,以便取得美國公民的身份。謝裡曼在美國的逗留也使他很快與他的俄國妻子離了婚,他想再娶。當時他已經是如此醉心於古希臘文化和歷史,以至於認為只有希臘女人才適合於他。他開始請朋友為他介紹。他提醒這些朋友:「她必須對荷馬充滿熱情。」最後47歲的謝裡曼選中了其中的一個。她叫索菲亞﹒英格斯托門羅斯,17歲。兩人很快結了婚。使許多熟悉他的人感到吃驚的是,這次婚姻十分美滿,充滿無限真愛。
  1870年,謝裡曼回到西沙裡克。他仍然沒有獲得土耳其政府的准許證,但他還是開始挖掘這座小山了。在土耳其當局勒令他停止非法開掘之前的兩星期,謝裡曼挖出了一段石牆,他懷著激動的心情寫道:「這石牆有6英尺厚,建築得牢固極了!」他堅信,這就是荷馬在史詩中描寫的特洛伊城牆!
  最後,謝裡曼還是獲得了土耳其政府的准許,他在1871年正式動工開掘,他渴望發現特洛伊的心情可以說到了瘋狂程度!他的發掘方法有些魯莽與妄動,他不是將這座50英尺高的小山從上向下一層一層地開掘。用認真的考古學家的話來說,就是要用標準的傳統開掘方法, 小心翼翼地尋找一件件文物。謝裡曼僱用了120名民工, 命令他們盡量挖寬,挖深,從小山的這一端挖到那一端,挖出了一道130英尺長的坑,簡直像是把蛋糕一下從中間切開,看看裡邊夾的是什麼心子。有人這樣譏諷道:「他簡直是在挖蘇伊士運河,哪裡像是在考古現場發掘!」
  謝裡曼之前發現的石牆只是這塊「蛋糕「的第一層皮。使謝裡曼感到大感吃驚的是,他發現的不僅僅是特洛伊,而是埋在下面的一大片城市。一層一層的廢墟一個壓一個,一共有45英尺深!每一層代表著一個城市 ─ 一個在前一個廢墟基礎上建造的城市。各層之間又有多層泥土相隔。有幾層灰末顯示,其中部分城市曾被大火夷為平地。謝裡曼對上面幾層,不太感興趣,因為他認為真正的特洛伊,即荷馬史詩中的特洛伊,應該是在最下面或靠近最下面的地層。所以,使後來的考古學家深感遺憾的是:謝裡曼支使他的民工殘忍無情地用大車拖走了成千上萬立方碼的泥土和石頭,使這座遺址小丘上面幾層具有考古實證價值的地層,在他大刀闊斧向底層魯莽發掘下丟掉了!正如謝裡曼自己所說的:「我的目的是掘出特洛伊,我估計它是較低地層遺址中的一個,我不得不破壞而放棄較上面的地層中許多有趣的遺址。」他的魯莽與妄動使當時的一些學者十分不滿,稱他是「特洛伊第二個破壞者。」
  1873年,謝裡曼對荷馬史詩準確性的深信己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他的民工在接近小丘遺址的底層挖出了石舖路面、 大號陶罐。同年5月,他們又挖到一棟大型建築物遺址。謝裡曼堅信,他已經找到「特洛伊的最後一位國王的宮殿遺址。荷馬在史詩中把這位國王叫做普裡阿摩斯,所有古典著作也是這樣稱呼他的。」這次大規模發掘的高峰一直持續到5月底, 此時的謝裡曼已經發掘出了考古學家所能發現的最不平凡的遺址之一:普裡阿摩斯國王的黃金寶藏!
  根據謝裡曼的記載,當他挖到「普裡阿摩斯國王宮殿」的基石時,他突然看見在黑暗之處有道道金子的閃光。為了不讓民工看見,他匆匆叫他們收了工,他不想讓他們把發現黃金的事上報給當局;因為根據許可證的要求,發掘者應將所發現東西的一半上繳土耳其政府。但是,謝裡曼決意要把所尋到的所有文物上繳給希臘政府,因為他已經把希臘看成了他的家,民工一走,謝裡曼就拚命挖金子;此時他已不顧頭上搖搖欲墜的石磚快要砸下來的危險。他發現大量黃金飾物一個緊挨一個存放著,好像它們之前是放在木箱裡,而木箱隨後又腐爛掉了。傳說索菲亞﹒謝裡曼用她的紅披肩,從這裡把寶藏偷運走。後來,在坑的頂部的一個小室裡,他發現許多金、銀器皿,還有一些銀錠和工具。但是,最令人矚目的還是黃金珠寶飾物,包括3件頭飾,60只耳環、6只手鐲。近9000顆黃金珠子(謝裡曼後來用這些珠子打成一條異常珍貴的金項鍊),這是當時考古學上最有價值的發現。謝裡曼家族成功地把這些珍珠運出了土耳其,運到了希臘,再由索菲亞的親戚把它們藏在花園和貨棚裡,直到1874年謝裡曼準備將此事公諸於世。
  謝裡曼發現的公開,頓時引起一場軒然大波。土耳其政府極其憤怒地要求歸還這批藏寶;全世界的考古學家瑟學者強烈要求展覽這個稀世發現;在普通人心目中,謝裡曼這位尋寶人一夜間成了大英雄。然而,普裡阿摩斯寶藏卻給謝裡曼帶來了麻煩。他沒有向土耳其道歉,沒有請他們原諒他沒有履行給土耳其「一半」的諾言。因為在那個時期,歐洲的考古學家也在埃及與近東大肆掠奪地下寶藏,這已成了一種司空見慣的作法。許多考古學家還因這樣做成了百萬富翁而沾沾自喜。但是令謝裡曼感到失望的是,希臘政府在土耳其人壓力下,拒絕接受這批藏寶。最後,謝裡曼只有把它們送到德國,存放在柏林一家國立博物館中。土耳其政府發誓要找他算賬,他也不想受到嚴厲懲罰,因而賠償了土耳其政府要求得到的五倍罰金。
  普裡阿摩斯藏寶的命運已成為現代考古學的最大秘密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藝術珍寶(包括特洛伊的黃金寶藏)被統統打包,藏進了地下碉堡,以避不測。在大戰結束的一片混亂中,取勝的俄國和美國軍隊佔領了德國,許多珍藏品便不翼而飛。名畫、古書、珠寶飾物、古董,以及其他有價值的東西,不是被士兵搶走,就是作為獲勝方的戰利品而被沒收。具有諷刺間臆的是,許多珍寶也以同樣方式被某些德國人所佔有。至此,特洛伊的黃金寶藏再也看不見了!歷史學家們哀歎這樣的損失,怕的是這批稀世文物是不是已經被熔鑄成了金錠,現在所剩下的只不過是些文字的描述和殘缺的照片了,包括那幅給人以強烈震撼的索菲亞﹒謝裡曼的照片,在這幅照片中,可以看到索菲亞戴的是古代王國特洛伊的公主曾經佩戴過的頭飾、耳環與珠寶。
  不但藏寶不翼而飛,現代考古學們甚至開始懷疑謝裡曼所描述的尋寶經過是否真實,第一點受到置疑是索菲亞用紅色披肩偷偷運走藏寶的具有傳奇色彩的說法,細心研究謝裡曼的文章,會發現索菲亞當時並未在發掘這些藏寶的西沙裡克小山。而且,謝裡曼的各種記錄和對藏寶的描述也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因而一些學者認為這批藏寶並非一次發掘,謝裡曼本人也這樣提到過。這些學者暗示,是謝裡曼把遺址不同層次和位置所發掘出的許多較小的藏寶,在日後彙集在一起,當作「普裡阿摩斯寶藏」宣佈,以便更強烈地渲染這次稀世考古發現的轟動效應。
  至於謝裡曼是「如何」與「何時」發現這批藏寶的細節可能望遠也不會有人知道了,但這批藏寶的歸宿之謎已經揭開。「曾在俄國看到特洛伊的黃金寶藏」的傳言,在1993年得到證實,因為此時俄國政府宣佈:謝裡曼所發掘的藏寶在大戰後就轉移到了莫斯科。由於土耳其、希臘、德國、俄國在這批藏寶的所有權上展開了激烈爭論,所以謝裡曼所發掘的珍寶在1996年才在莫斯科展。這是藏寶出土半個多世紀後第一次公開亮相。至於所有權的談判還得拖上幾年;但世界各地的考古學家們希望,這批無價的、獨一無二的藝術珍藏能盡快重見天日,以供學者們深入研究。
  特洛伊黃金寶藏的發現,雖然舉世矚目,但也僅僅是謝裡曼考古生涯中的一個片段。他一直在指導西沙裡克的發掘,直到1890年去世。19世紀70年代中期,他還開掘了一個稱為邁錫尼的古希臘遺址——傳說是征服特洛伊的希臘聯軍統帥阿伽農國王的故鄉。在那裡,謝裡曼發現了又一個,甚至是更有價值的寶藏——「皇家墓地」,其中有金飾點綴的遺骸,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許許多多的遺骸!其中一個男性骷髏還戴著一付黃金面罩。謝裡曼帶著自豪而又敬畏的心情寫道:「我凝視著阿伽門農的那張臉,許久!許久!」
  現在看來:謝裡曼是錯認了阿伽門農。在邁錫尼發現的墓地可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而如果確有阿伽門農這位國王,則他所處的年代要遠遠靠後,即特洛伊戰爭年代,大約公元前1250年前後。然而,謝裡曼在邁錫尼的發現卻是古希臘文明興起之前數世紀頂峰文化的首例確切證據。正如學者們在讚揚謝裡曼考古發掘時所指出的那樣:邁錫尼文化從大約公元前1600年至1050年,一直主宰著愛琴海地區,公元前14世紀和13世紀,在邁錫尼人的全盛時期,他們居住和往來貿易的足跡遍及希臘、克裡特、愛琴海諸島、土耳其沿岸,以及意大利南部。大約公元前11世紀,邁錫尼帝國瓦解。 當地人與來自北方的部落混合而建立了希臘文明,在8世紀時,處於全盛時期。古希臘的語言、文學和宗教保存了邁錫尼文化的許多成分,包括關於戰爭和國王的傳奇,這些都成為特洛伊戰爭傳奇故事的素材。
  謝裡曼也誤認了特洛伊。「普裡阿摩斯主藏」發掘的地層,據現代考古學家推斷,形成於公元前2500年至前2200年;這比傳奇中的特洛伊戰爭年代要早1000年。匆匆忙忙一下挖到遺址的最底層——謝裡曼認為的特洛伊所在地——勢必大大超過了荷馬史詩中的特洛伊的真正所在地層。這可真是太傻了!
  推算各地層所屬年代的主要權威,是威廉﹒多樸菲爾德,他在1882年被謝裡曼僱用來監督發掘工程進展。據他斷言:從最下層的最古老的特洛伊Ⅰ,向上數到最上層的新近地層特洛伊Ⅰ, 整個廢墟遺址由9個不同地層構成。其中特洛伊Ⅱ就是謝裡曼認為是荷馬史詩中提到的特洛伊所在的地層。但威廉認為,真正的遺址比謝裡曼在此之前估計的要古老的多;而且,荷馬史詩中早已描述過的特洛伊,即公元前13世紀的特洛伊,會在新近得多的地層,即特洛伊Ⅵ中找到,雖然謝裡曼大為吃驚,但他最後還是接受了威廉耐心收集的證據,認為有這樣的可能性,即他所發現的寶藏可能不屬於普裡阿摩斯國王。在他去世之前,他承認:他所發現的藝術珍品可能比普裡阿摩斯在位的年代要早1000年。
  在謝裡曼去世後,威廉在西沙裡克遺址上繼續探察,並成功定位了特洛伊Ⅵ的部分遺跡。這是謝裡曼的民工尚未破壞掉的部分。
  他發現了一堵大型石牆,找到了特洛伊Ⅵ早已被燒燬的證據。威廉宣告,這才是「真正的」特洛伊。現代考古學家已經證實了他對年代的推算,即:特洛伊Ⅰ可追溯到大約公元前3000年;特洛伊Ⅱ(謝裡曼認為的特洛伊),公元前2500年至前2200年;特洛伊Ⅵ,公元前13世紀(《伊裡亞特》史詩中所描述的年代);特洛伊Ⅷ, 亞歷山大大帝在公元前4世紀所來到的這座希臘城市;特洛伊Ⅸ,最上地層,是古羅馬的新特洛伊(新伊利昂)城。
  在西沙裡克工作的下一位考古學家是美國人,名叫卡爾﹒布勒根。此人在1932年來到這裡。他的發掘方法體現了20世紀新的科學的考古學態度,即:慢慢地、仔細地測量、記錄、照像,然後才搬走所發現的東西。在謝裡曼和威廉所遺留下的,未被發掘過的小丘地區,布勒根獲取了大量關於特洛伊Ⅲ、Ⅳ、Ⅴ的資料;像他的前輩謝裡曼和威廉一樣,他對證實荷馬史詩中的特洛伊最感興趣。他把威廉劃分的9個地層進一步分成46層。 他斷定:特洛伊Ⅶ地層當中的一層最有可能是傳奇中的特洛伊。
  今日的西沙裡克已經完全不是1870年謝裡曼開始發掘的那個泥土覆蓋的小山丘了,它就像一個採石場,被打成許多的孔洞和壕溝,還有崩破的石牆。遺留下一攤面目全非的城市痕跡。 它目前是土耳其的主要文化景觀之一,每年吸引著300,000觀光者來到這裡。觀光者一到這裡就能看到一個三層樓高的大木馬,體現著永恆的荷馬傳奇風格。 劇院裡可觀賞演出。此劇院是公元1世紀由羅馬人修建的。當然,重要的科學考察仍在進行。1988年開始的,由一組德國和美國的考古學家所進行的一系列探險,已經找到了可能作為這小山頂四周的防衛邊界的遺跡——一條10英尺寬的壕溝。這條壕溝已深挖到底盤巖,包圍著一大片區域;這暗示該遺址上的一些早期城市可能有考古學家們所估計的5倍大。其他的近期發現有:特洛伊Ⅸ出土的,比真人還大的羅馬大帝哈德裡安的大理石雕像;特洛伊Ⅰ下面的早期定居者的遺跡。考古學家們已經著手對特洛伊的史前遺址進行考察,但迄今為止幾乎沒有任何新的進展。
  在希臘邁錫尼,謝裡曼的第二大發現是這個黃金面具,被稱為「阿枷門農面具」。然而,製作此面具的時間比阿伽門農國王(如真有其人)在位的時間早幾百年。
  新型發掘方法標誌著在特洛伊考古歷史的重大變化。在遺址工作的考古學者第一次不再受荷馬和《伊裡亞特》史詩的擺佈。德國考古學家瑪夫銳德﹒柯夫曼負責發掘他認為,《伊裡亞特》史詩描述的事件是否曾經發生不太重要。他這樣說道:「我相信,《伊裡亞特》描述了歷史事件的核心:戰爭確實在這個地勢險要的地區不停地發生。……關於是否有帕羅斯和海倫這樣的人物,不是主要的問題。」
  1993年8月8日, 考古學家在修復由羅馬人建造的一個劇院時,發現了公元2世紀羅馬大帝哈德裡安的大理石雕像。
  特洛伊無疑是古時一大強國。它位於海岬之上,俯視著歐亞之間的重要貿易通道,即地中海與黑海之間的航道:處於這樣一個貿易與旅遊交叉路口的城市,特洛伊極易捲入戰爭並受到攻擊,這類型的衝突就可能為數世紀的人所記憶,並代代相傳,從而給荷馬的傳奇故事增添了更多渲染力量。與謝裡曼不同的是,今天的考古學家們把特洛伊視為具有悠久而曲折複雜歷史的名城;而不是用來證明文學傳奇的真相。柯夫曼,這位負責發掘工程的德國考古學家作了這樣一個解釋:「我們的遺址發掘工程並非根據《伊裡亞特》史詩進行;而是作為研究史前文明的歷史學家,從令人迷醉的文化『十字路口』開始!」儘管如此,亨利﹒謝裡曼一定會高興知道:一個關於特洛伊的傳奇至今仍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一個小時候就醉心於少兒書中具有傳奇色彩的特洛伊圖片的男孩,在長大之後竟然找到了湮沒在數世紀塵土之下,而又充滿著神話傳奇色彩的城市——特洛伊!
http://www.epochtimes.com/b5/1/8/22/c3675.htm

荷馬_百度百科

荷馬(Ὅμηρος/Homer),古希臘盲詩人。西元前873年生。約前9世紀-前8世紀。相傳記述西元前12~前11世紀特洛伊戰爭及有關海上冒險故事的古希臘長篇敘事代表作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即是他根據民間流傳的短歌綜合編寫而成。據此,他生活的年代,當在西元前10~前9、8世紀之間。他的傑作《荷馬史詩》,在很長時間裡影響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和倫理觀。
  爭論與考證
到底歷史上究竟有無荷馬這個人?這兩部史詩真是他寫的嗎?這些問題在西方學術界爭論已久。早在古希臘時代,著名歷史學家希羅多德、修昔底德,哲學家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都肯定荷馬是兩部史詩的作者,直到18世紀初,歐洲人仍然認為荷馬是歷史上確實存在過的一位遠古的偉大詩人。
  在18世紀初年,法國僧正多比雍與維柯則率先發難。他們認為,此前人們一直篤信不疑的荷馬並不存在,他只不過是希臘各族說唱藝人的總代表,而不是一個人,兩部史詩前後相隔數百年,不可能是一人一時之作。這一新的觀點,可謂石破天驚,迅速在西方學術界引起轟動,“荷馬問題”驟起。
  1795年,德國學者沃爾夫沿著這一思路對史詩進行了細緻的研究,從而斷言,史詩的每一部分都曾作為獨立的詩歌由歌手們演唱,後經多次整理加工,它才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後來,沃爾夫的同胞拉赫曼更為明確地闡述了他的觀點,從而形成了“短歌說”。
  與之相對立的是以德國學者尼奇為代表的“統一說”。此說實質上是對有關荷馬的傳統看法的復活。他認為,荷馬確有其人,他生活的年代當不晚於西元前九世紀。他認為荷馬運用古代民間詩歌的材料,並重新作了加工、整理,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結構。
  古代曾有一篇《荷馬傳》流傳下來,那是紀元前後的人根據傳說杜撰的,不能當作可靠的史料。最早關於荷馬的記載,見於殘存的西元前 6世紀克塞諾芬尼的諷刺詩,但是根據希臘地方誌家鮑薩尼阿斯的記載,在西元前 7世紀初的詩人卡利諾斯的詩篇裡已經有關於荷馬的記載,所以荷馬這個名字早在西元前8、7世紀已經為人所共知。希臘歷史家泰奧彭波斯說荷馬生於西元前 686年,這個年份似乎晚了一點。另一個古代傳說是荷馬生於西元前1159年,就是說西元前12世紀中葉,這個說法似乎又太早了一點。古代可能有過這一位詩人,其年代大概在西元前10世紀到西元前9、8世紀。西方學者根據史詩的語言和它的內容描寫,一般認為他可能生在西元前9、8世紀之間。
  關於荷馬的出生地,說法也不一致;有十幾處地方,古代都說是他的出生地。有人說他是雅典一帶的人,有人說是希臘北部,有人說是在希臘東部靠近小亞細亞一帶;這些說法以東方說較為普遍,也較為可信。多數古代記載說他是希俄斯島人,或生在小亞細亞的斯彌爾納,這兩處都在愛琴海東邊。
  關於荷馬這個名字,西方學者們也有過不少考證:有人說這個字是"人質"的意思,就是說荷馬大概本是俘虜出身;也有人說這個名字含有"組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說荷馬這個名字是附會出來的,因為史詩原來是許多散篇傳說組合而成。實際上這些都是猜測。古代傳說又說荷馬是個盲樂師,這倒是頗為可能的。古代的職業樂師往往是盲人,荷馬也許就是這樣一位專業藝人。
  主要作品
相傳荷馬為古代希臘兩部著名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作者。古代作家如西元前 5世紀的希羅多德,較晚的修昔底德,西元前 4世紀的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等,都肯定這兩部史詩是荷馬的作品。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已遺失的古代史詩,也曾有人說是他的作品,但那些大概是後人的擬作。有一篇已經失傳的諷刺詩和一篇現存的《蛙鼠之戰》,據說也是荷馬寫的,但前者只有亞里斯多德一個人的話作為根據,後者則已證明為西元前 4世紀的一篇擬作。還有一些獻給天神的頌歌,傳說也出於荷馬之手;實際上是古代吟誦史詩的職業樂師所用的引子,是較晚時代別的詩人寫成的.
  《伊利亞特》
  內容簡介
《伊利亞特》大約寫於西元前9世紀,但是史詩的故事則發生在西元前12世紀(相當於中國的商朝)。當時希臘聯軍和特洛伊發動了持續10年的戰爭,戰到後來,《奧德修斯》著重描寫想出“木馬計”的希臘將領奧德修斯回國途中的傳說。
  評價
《伊利亞特》是荷馬史詩中直接描寫特洛亞戰爭的英雄史詩。希臘聯軍主將阿喀琉斯因喜愛的一個女俘被統帥阿伽門農奪走,憤而退出戰鬥,特洛亞人乘機大破希臘聯軍。在危急關頭,阿喀琉斯的好友派特洛克羅斯穿上阿喀琉斯的盔甲上陣,被特洛亞大將赫克托耳殺死。阿喀琉斯悔恨已極,重上戰場,殺死赫克托耳。特洛亞老王以重金贖還兒子屍體。史詩在赫克托耳的葬禮中結束。
  《伊利亞特》的主題是讚美古代英雄的剛強威武、機智勇敢,謳歌他們在同異族戰鬥中所建立的豐功偉績和英雄主義、集體主義精神。
  《伊利亞特》塑造了一系列古代英雄形象。在他們身上,既集中了部落集體所要求的優良品德,又突出了各人的性格特徵。阿喀琉斯英勇善戰,每次上陣都使敵人望風披靡。他珍愛友誼,一聽到好友陣亡的噩耗,悲痛欲絕,憤而奔向戰場為友復仇。他對老人也有同情之心,允諾白髮蒼蒼的特洛亞老王歸還赫克托耳屍體的請求。可是他又傲慢任性,為了一個女俘而和統帥鬧翻,退出戰鬥,造成聯軍的慘敗。他暴躁兇狠,為了洩憤,竟將赫克托耳的屍體拴上戰車繞城三圈。與之相比,特洛亞統帥赫克托耳則是一個更加完美的古代英雄形象。他身先士卒,成熟持重,自覺擔負起保衛家園和部落集體的重任。他追求榮譽,不畏強敵,在敵我力量懸殊的危急關頭,仍然毫無懼色,出城迎敵,奮勇廝殺。他敬重父母,摯愛妻兒,決戰前告別親人的動人場面,充滿了濃厚的人情味和感人的悲壯色彩。
  《伊利亞特》結構嚴謹,佈局精巧。它以“阿喀琉斯的憤怒”作為全書的主線,其他人物、事件都環繞這條主線展開,形成嚴謹的整體。史詩善於用動物的動作,或用自然景觀、生活現象作比喻,構成富有情趣的“荷馬式比喻”。例如書中寫到阿喀琉斯退出戰鬥,赫克托耳打得希臘軍隊四處奔逃,史詩用了這樣的比喻:“好像一隻野蠻的獅子攻進牛群,吃了一頭而嚇得其餘的紛紛逃竄。”其中有名句“我的生命是不能賤賣的, 我寧可戰鬥而死去, 不要走上不光榮的結局, 讓顯赫的功勳傳到來世 ”史詩節奏強烈,語調昂揚,既適於表現重大事件,又便於口頭吟誦。《伊利亞特》高超的藝術手法常為後人所稱道。
  《奧德賽》
《奧德賽》著重描寫了奧德修斯10年海上漂泊中最後40天的事情:俄底修斯歷盡艱險最後到達斯刻裡亞島,受到國王菲埃克斯的隆重接待,酒席間應邀講述他遇風暴、遇獨目巨人、遇風袋、遇女妖、遭雷擊等海上經歷。後化裝乞丐返鄉,設計比武射殺了聚集在他宮中向他妻子逼婚的眾多貴族,並與忠貞不渝的妻子佩涅洛佩和勇敢的兒子忒勒馬科斯團圓。
  本書被後人細分為廿四卷,主要是連接伊利亞特的劇情,希臘英雄奧德修斯(又譯俄底修斯)在特洛伊戰爭(又譯特洛亞戰爭)中取勝及返航途中的歷險故事,希臘軍在回家途中因為英雄奧德修斯激怒了海王波塞冬(又譯波塞頓)而遇到海難,全軍覆滅,是奧德修斯憑藉機智和勇敢,終於逃過一劫。可是因為波塞冬的憤怒未息,導致他找不到回家的航線而在大海裡漂流。希臘半島一些部落,聯合進攻特洛伊。某部落首領奧德修斯剛得貴子,便別妻遠征。戰爭進入第十年,奧用木馬藏兵,希臘軍隊裡應外合,攻陷敵城,贏了特洛伊戰爭。奧不顧海神波塞冬的咒語啟航回家。一路上歷盡劫難。颶風把他們刮到妖島。奧吃了宙斯送的芳草,倖免於難。奧與女巫共枕5日(世間5年)。女巫指點奧通過冥土回家。奧陰間遇母,告知其妻忠貞等待。奧漂到仙女島,被仙女留宿幾年。宙斯命仙女放他回家。奧失蹤十餘年,母親投海自盡,權貴逼其妻改嫁,妻堅定反抗。雅典娜把奧化成老人回宮考驗其妻的忠貞。奧與十多歲的兒子回到宮中殺掉所有奸臣,重整朝廷,與妻兒再次團聚。
  《奧德賽》以海上冒險和家庭生活為中心,描寫俄底修斯的不畏艱險和佩涅洛佩的堅貞,歌頌了智慧、勇敢和忠誠。
  史詩
荷馬史詩是《伊利亞特》與《奧德賽》的合稱。荷馬史詩被稱為歐洲文學的始祖,是西方古代文藝技巧高度發展的結晶。三千多年來,許多學者研究這兩部史詩,單就研究結果印成的書,就可以自成一個小圖書館。荷馬史詩寫的是西元前12世紀希臘攻打特洛伊城以及戰後的故事。史詩的形成和記錄,幾乎經歷了奴隸制形成的全過程。特洛伊戰爭結束後,在小亞細亞一帶就有許多歌頌戰爭英雄的短歌流傳,這些短歌的流傳過程中,又同神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增強了這次戰爭英雄人物的神話色彩。經過荷馬的整理,至西元前8世紀和7世紀,逐漸定型成為一部宏大的戰爭傳說,在西元前6世紀的時候才正式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到西元前3世紀和2世紀,又經亞裡山大裡亞學者編訂,各部為24卷。這部書的形成經歷了幾個世紀,摻雜了各個時代的歷史因素,可以看成是古代希臘人的全民性創作。
  這兩部史詩既是古希臘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藝術瑰寶。《伊利亞特》大約寫於西元前9世紀,但是史詩的故事則發生在西元前12世紀(相當於我國的商朝)。當時希臘聯軍和特洛伊發動了持續10年的戰爭,《伊利亞特》主要敘述戰爭中傳奇式的情節,著重描繪了希臘英雄阿喀琉斯的偉大形象。
  希臘人遠征特洛伊城,特洛伊人嚴陣以待,雙方打了數個回合。希臘人雖然連連取勝,但卻不能攻克城池,戰爭終於變成持久戰了,不覺9年過去,第10年終於發生戲劇性的變化。
  希臘聯軍的主將阿喀琉斯英勇善戰,屢創奇功,令特洛伊人聞風喪膽。一次,希臘聯軍的統帥阿伽門農,奪走了阿喀琉斯心愛的女奴,阿喀琉斯非常氣憤,從此拒絕出戰,他吟詩飲酒,對戰爭不聞不問,特洛伊人乘機反攻,大舉獲勝,希臘人面臨全軍慘敗的危險。阿喀琉斯拒絕和阿伽門農講和,但看到驚天動地的血戰,他心裡暗暗為希臘人的命運著急。他讓自己的好朋友派特洛克拉穿上自己的盔甲,讓他去應戰。特洛伊人誤以為是阿喀琉斯又回來參戰了,紛紛向後退去,派特洛克拉殺了特洛伊聯軍的主將,大獲全勝。
  特洛伊的王子赫克托爾是個智勇雙全的英雄,他發現派特洛克拉並非阿喀琉斯本人,沖上前去將一柄標槍投向他的後背,並將阿喀琉斯的盔甲剝下穿上,向希臘人殺來。 形勢萬分危急。阿喀琉斯悲痛萬分,他身先士卒,重上戰場。他親手殺死了赫克托爾,為好朋友復仇,並把赫克托爾的屍體綁在戰車後面,拖在地上,繞特洛伊城三周。
  深夜,月光如水,赫克托爾的老父突然來到阿喀琉斯的宮帳。他親吻阿喀琉斯的雙手,老淚縱橫地說:“天神般的阿喀琉斯,想想您的父親,可憐一下我吧。沒有什麼比看到自己的兒子死在自己之前更心痛的了。”阿喀琉斯心中鬱積的怒火被沖洗得乾乾淨淨,他讓女奴洗淨赫克托爾的屍首,塗上橄欖油,裹上衣服,親手將赫克托爾放在馬上,交給他的父親。雙方停戰12天,分別為赫克托爾和派特洛克拉舉行了葬禮。
  幾天後,特洛伊和希臘聯軍又恢復了戰鬥。阿喀琉斯雖英勇,但也有打肫的時候。一次,特洛伊的花花公子帕里斯,借助神的力量,用暗箭將阿喀琉斯射死了。阿喀琉斯小時候,他的母親提著他的腳跟,把他放在魔水中沐浴,他因而可以刀槍不入,但他母親握住的腳跟沒有被魔水沐浴到,因而他的腳最容易受傷。帕里斯的箭就射在他的腳跟上。“阿喀琉斯的腳跟”在歐洲就是“致命傷”的意思。
  戰爭到後來,多謀善斷的希臘將領奧德修斯想了一條妙計。他讓木工製作一匹大木馬,內藏精兵強將,希臘人假裝撤退,把大木馬留在特洛伊城外。特洛伊人以為希臘人退兵,欣喜萬分,將木馬當做戰利品拖到城內。深夜,木馬上的希臘人不失時機地爬了出來,將城門打開,埋伏在城外的希臘人闖進城中,一舉奪下城池,一把火將繁華的特洛伊城燒為灰燼。《奧德修斯》則著重描寫想出“木馬計”的希臘將領奧德修斯在特洛伊戰爭之後回國途中的傳說。
  希臘人攻陷特洛伊城後,大肆殺戮和掠奪後,勝利回國了。歸途中,他們觸犯了天神,希臘的船隊被海風掀翻,很多人淹死在大海中。奧德修斯帶著剩下的少數人在大海中漂泊。他們受盡了各種磨難,不能回家。奧德修斯在海上飄泊時,和狂風巨浪鬥爭,和吃人妖精鬥智,拒絕了女巫的愛情。他在海上整整飄泊了十年。在奧德修斯的國家流傳他已經死去。當地的貴族惡少都來糾纏他的妻子珀涅羅珀,妄想奪得他的地位和財產。奧德修斯的兒子走遍希臘各地去尋找他。那幫惡少整天在他的家裡大吵大鬧,又吃又喝。
  奧德修斯後來漂泊到斯赫裡島,當地國王熱情地接待了他,得知他不幸的遭遇後,又派人送他回國。
  回國後奧德修斯扮成一個老年的乞丐,見到了他的兒子。他們倆齊心協力,終於除掉了所有在他家中胡作非為的貴族惡少。他不僅和忠於他的妻子團圓,而且重新做了國王。
  荷馬史詩,是古代希臘從氏族社會過渡到奴隸制時期的一部社會史、風俗史,具有歷史、地理、考古學和民俗學方面的很高價值。這部史詩也表現了人文主義的思想,肯定了人的尊嚴、價值和力量。這是人類童年時代的藝術創作,在思想上、藝術上不免帶有局限性。
  評價
將荷馬其人是否真實存在的爭議先擱置一邊,單從《荷馬史詩》開創了西方文學的先河來說,荷馬堪稱西方文學的始祖,他以詩歌般的記敘手法所展現的戰爭,生活場景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同時,荷馬詩史也是研究古希臘風土人情的寶貴的資料。
  歷史意義
荷馬史詩的歷史意義西元前11世紀到西元前9世紀的希臘史稱作“荷馬時代”,因荷馬史詩而得名。荷馬史詩是這一時期唯一的文字史料。
  荷馬史詩相傳是由盲詩人荷馬寫成,實際上它是許多民間行吟歌手的集體口頭創作。史詩包括了邁錫尼文明以來多少世紀的口頭傳說,到西元前6世紀才寫成文字。它作為史料,不僅反映了西元前11世紀到西元前9世紀的社會情況,而且反映了邁錫尼文明。
  荷馬史詩包括《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分。由這兩部史詩組成的荷馬史詩,語言簡練,情節生動,形象鮮明,結構嚴密,是古代世界一部著名的傑作。
《伊利亞特》敘述希臘聯軍圍攻小亞細亞的城市特洛伊(Troy)的故事,以希臘聯軍統帥阿加米農和勇將阿溪裡的爭吵為中心,集中地描寫了戰爭結束前幾十天發生的事件。希臘聯軍圍攻特洛耶十年未克,而勇將阿溪裡憤恨統帥阿加米農奪其女俘,不肯出戰,後因其好友戰死,乃複出戰。特洛耶王子赫克托英勇地與阿溪裡作戰身死,特洛耶國王普利安姆哀求討回赫克托的屍體,舉行葬禮,《伊利亞特》描寫的故事至此結束。
  《奧德賽》敘述伊大卡國王奧德賽在攻陷特洛耶後歸國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它集中描寫的只是這十年中最後一年零幾十天的事情。奧德賽受神明捉弄,歸國途中在海上漂流了十年,到處遭難,最後受諸神憐憫始得歸家。當奧德賽流落異域時,伊大卡及鄰國的貴族們欺其妻弱子幼。向其妻皮涅羅普求婚,迫她改嫁,皮涅羅普用盡了各種方法拖延。最後奧德賽扮成乞丐歸家,與其子殺盡求婚者,恢復了他在伊大卡的權力。
  《荷馬史詩》記載了古希臘先民在同異民族的戰爭中和同大自然的鬥爭中所創造的英雄業績。它分為兩部分:一是《伊裡亞特》(Iliad),敘述了古希臘人征服特洛伊人的經過;二是《奧德賽》(Odyssey),描寫了參加特洛伊戰爭的希臘英雄奧德修斯在班師途中迷失道路、輾轉漂流了10年重返故鄉的經過及其沿途所見所聞。《荷馬史詩》並非一時一人之作,而是保留在全體希臘人記憶中的歷史。特洛伊戰爭結束以後,一些希臘城邦的民間歌手和民間藝人就將希臘人在戰爭中的英雄事蹟和勝利的經過編成歌詞、在公眾集會的場合吟唱。這些故事由民間歌手口耳相傳,歷經幾個世紀、經過不斷的增益和修改,到了荷馬手裡被刪定為兩大部分,成為定型作品。大約在西元前6世紀中葉,當皮西特拉圖(Pisistratus,約西元前605年~527年)在雅典執政時,它才被最後用文字固定了下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荷馬史詩》,是西元前3至2世紀由亞力山大裡亞的學者們編訂過的作品。
  英雄史詩都是以一定的歷史事實為基礎的。《荷馬史詩》就向我們展示了西元前12世紀至西元前9世紀時希臘人的社會狀況、以及希臘人從氏族s公社進入奴隸制社會的過渡形態。從《荷馬史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古希臘在從氏族公社向國家轉變的過程中,沒有受到任何來自外部和內部的暴力干擾;古希臘的國家組織純粹是通過私有財產的產生和階級分化、直接從氏族公社中產生出來的。
  另一方面,英雄史詩中的內容描寫都充滿了神話傳奇色彩。《荷馬史詩》中的英雄,不是具有神的血統,就是具有神所賦予的力量他們在歷史發展的緊要關頭往往就能夠決定歷史的變化方向。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英雄史詩所宣揚的是一種英雄史觀。只不過英雄史詩中表現出來的英雄史觀與後來西方社會中的英雄史觀是不同質的。
  英雄史詩用神奇的筆調描寫英雄的形象、突出英雄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其目的並不是貶低大眾,而恰恰是為了抬高作為那些英雄的子孫們的希臘人,是為了抬高那些創作和傳播英雄業績的人們本身。因為一個有著英雄祖先的民族是值得自豪的。英雄史詩之所以能夠長期而廣泛地流傳,並不僅僅在於它能娛人耳目,更重要的是它能啟發人們的心智、鼓舞人們的鬥志、引導人們緬懷祖先的英雄業績、繼承和發揚祖先的榮光、象英雄的祖先那樣去進行生存鬥爭。正是由於這個緣故,當時希臘的各個城邦都競相把《荷馬史詩》中的英雄人物尊為自己的祖先,甚至連荷馬本人也成了各城邦爭奪和崇拜的物件。
  另外,更重要的是:在《荷馬史詩》中,已經出現了古希臘人關於“歷史”的最初概念,而且在一些篇章中還出現了表示“歷史”概念的詞語。儘管這個詞語在史詩中使用時的含義並不確定,但是它至少已經包括了這樣的意思,即:通過對目擊者提供的證詞進行調查、從而獲得事實真相。後來希臘語中的“歷史”一詞,就是直接從這個含義上演變而來。
  與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樣,古希臘上古時代的歷史也都是以傳說的方式保留在古代先民的記憶之中的,稍後又以史詩的形式在人們中間口耳相傳。這種傳說和史詩雖然不是真正的史學著作,但是它們保留了許多古代社會的歷史事實,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因此可以說它們已經具備了史學的某些功能和性質。它們直接孕育了古代希臘史學。
  荷馬時期(西元前12世紀——西元前8世紀)
荷馬時期是根據荷馬史詩的作者名字來命名的,也就是氏族社會末期。荷馬時期為希臘神話的形成期,也是造型藝術的萌芽期。荷馬時期最早的造型藝術作品是幾何風格的陶瓶,造型簡樸,大小不一,多用於敬神和陪葬。即使是雕刻作品,也多為幾何形的,沒有細節刻畫。因此,這一時期又被稱為“幾何風格時期”。 這時,希臘半島的人民繼承和發展了原始人積累的習俗及對世界的想像,他們的文化遠不及深受古埃及和兩河流域影響的海島上的愛琴文化成熟。盲人詩人荷馬把幾百年以至上千年來廣泛流傳的民間傳說、歌謠、關於對天地起源、歷史未來、人生嚮往等神話整理出兩部不朽的文藝作品,也就是這兩部作品為後來希臘美術的發展方向奠定了基調,成了希臘美術取之不盡的素材和源泉。
  神話故事
《俄底修斯歷險記》是荷馬史詩中的著名神話故事,寫古希臘伊大嘉國王俄底修斯在歷時十年的特洛伊戰爭結束之後,帶領戰士回國途中,所經歷的十年海上漂流的艱險歷程。
  此書很有名,它生動曲折,令人百讀不厭,是孩子們的首先圖書,閱讀此書最大的收穫是培養人文精神!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7812/11140860.htm?fromId=27812&from=rdtself

荷馬史詩

《荷馬史詩》是相傳由古希臘盲詩人荷馬創作的兩部長篇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統稱。兩部史詩都分成24卷,這兩部史詩最初可能只是基於古代傳說的口頭文學,靠著樂師的背誦流傳。西方學者將其作為史料去研究西元前11世紀到西元前9世紀的社會情和邁錫尼文明。《荷馬史詩》具有文學藝術上的重要價值,它在歷史、地理、考古學和民俗學方面也提供給後世很多值得研究的東西。因《荷馬史詩》自身和所記載的內容矛盾以及不明確的地方很多,其史學價值有一定爭議。
  總述
荷馬史詩是相傳由古希臘盲詩人荷馬創作的兩部長篇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統稱。
  兩部史詩都分成24卷,《伊利亞特》共有15693行,《奧德賽》共有12110行。《伊利亞特》和《奧德賽》處理的主題分別是在特洛伊戰爭中,阿喀琉斯與阿伽門農間的爭端,以及特洛伊淪陷後,奧德修斯返回伊薩卡島上的王國,與皇后珀涅羅珀團聚的故事。《荷馬史詩》是早期英雄時代的大幅全景,也是藝術上的絕妙之作,它以整個希臘及四周的汪洋大海為主要情節的背景,展現了自由主義的自由情景,並為日後希臘人的道德觀念(進而為整個西方社會的道德觀念),立下了典範。繼此而來的,首先是一種追求成就,自我實現的人文倫理觀,其次 是一種人神同性的自由神學,剝除了精神世界中的神秘恐懼。 《荷馬史詩》 於是成了“希臘的聖經”。
  關於荷馬的年代和是否確有其人都存在爭議。比較普遍的看法認為他可能生在西元前9、8世紀之間。這兩部史詩最初可能只是基於古代傳說的口頭文學,靠著樂師的背誦流傳。荷馬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將兩部史詩整理定型的作者。
  荷馬史詩是古代希臘從氏族社會過渡到奴隸制時期的一部社會史、風俗史,具有歷史、地理、考古學和民俗學方面的很高價值。這部史詩也表現了人文主義的思想,肯定了人的尊嚴、價值和力量。這是人類童年時代的藝術創作,在思想上、藝術上不免帶有局限性。
  有關特洛伊戰爭的神話故事與傳說在古希臘各地廣為傳誦。許許多多遊蕩於希臘世界的說唱藝人、吟游詩人都樂此不疲,從而使之代代相傳,古希臘偉大詩人荷馬的兩部光輝詩篇《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便取材於此。
由這兩部史詩組成的荷馬史詩,語言簡練,情節生動,形象鮮明,結構嚴謹,是西方第一部重要文學作品,荷馬也被稱為歐洲四大史詩詩人之一或之首(另外三人為維吉爾、但丁、密爾頓),維克多•雨果在《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一文中寫道:“世界誕生,荷馬高歌。他是迎來這曙光的鳥。(Le monde naît, Homère chante. C'est l'oiseau cette aurore). 荷馬史詩不但文學價值極高,也是古希臘西元前十一世紀到西元前九世紀的唯一文字史料,反映了邁錫尼文明,所以這一時期也被稱為“荷馬時代”或“英雄時代”。
  分述
荷馬史詩包括《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也作《奧德修記》或《奧德修紀》)兩部分。由這兩部史詩組成的荷馬史詩,語言簡練,情節生動,形象鮮明,結構嚴密,是古代世界一部著名的傑作。
  《伊利亞特》
《伊利亞特》敘述阿開亞人的聯軍圍攻小亞細亞的城市特洛伊(Troy)的故事,因特洛伊城又名伊利昂(Ilium),故名《伊利亞特》。史詩以聯軍統帥阿伽門農和勇將阿喀琉斯的爭吵為楔入點,集中地描寫了戰爭最後幾十天發生的事件。聯軍圍攻特洛伊城十年,一直未能攻克,軍中的矛盾逐漸激化,阿喀琉斯憤恨統帥阿伽門農奪其女俘,拒絕再為聯軍出戰出戰,後來他的好友兼愛人戰死,為了替他報仇才重新出戰。特洛伊王子赫克托爾與阿喀琉斯決鬥,英勇戰死。特洛伊國王普裡阿摩斯哀求討回赫克托爾的屍體,舉行葬禮,《伊利亞特》的故事至此結束。
  《奧德賽》
《奧德賽》敘述伊薩卡(Ithaca)國王奧德修斯在攻陷特洛伊後歸國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它集中描寫的只是這十年中最後一年零幾十天的事情。奧德修斯因得罪了海神,受神祇捉弄,在海上漂流了十年,到處遭難,最後受諸神憐憫始得歸家。當奧德修斯流落異域時,伊薩卡及鄰國的權貴們欺其妻弱子幼。向其妻珀涅羅珀(Penelope)求婚,迫她改嫁,皮涅羅普用盡了各種方法拖延。最後奧德修斯扮成乞丐歸家,與其子殺盡求婚者,恢復了他在伊薩卡的權力。
  梗概
荷馬史詩的內容非常豐富,無論從藝術技巧或者從歷史、地理、考古學和民俗學方面都有許多值得探討的東西。它在西方古典文學中一直享有最高的地位。從西元前 8、7世紀起,就已經有許多希臘詩人摹仿它,公認它是文學的楷模。兩千多年來,西方人一直認為它是古代最偉大的史詩。
  《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故事梗概大致如下:從前,在小亞細亞西部沿海有一座特洛伊人的王都名叫伊利昂,特洛伊人是東方許多部族的霸主。當時在希臘地方的強大部族總稱為阿開亞人,有時在史詩中也稱為阿爾戈斯人或達那亞人;阿開亞人以邁錫尼王阿伽門農為首。伊利昂的二王子帕里斯乘船到希臘,受到斯巴達王墨涅拉奧斯的款待,但他和墨涅拉奧斯美貌的妻子海倫一見鍾情,兩人私奔逃回伊利昂。阿開亞人非常氣憤,便由墨涅拉奧斯之兄——邁錫尼王阿伽門農倡議,召集各部族的首領,共同討伐特洛伊人。他們調集一千多艘船隻,渡過愛琴海去攻打伊利昂城,歷時9年都沒有把這座王都攻下來。到了第10年,阿伽門農和阿開亞部族中最勇猛的阿喀琉斯因為爭奪一個女子,而爆發了矛盾,阿喀琉斯憤而退出戰鬥。《伊利亞特》以阿喀琉斯的憤怒為開端,集中描寫戰爭第10年最後的51天的事情。由於阿開亞人失去最勇猛的將領,他們無法戰勝特洛伊人,一直退到海岸邊,抵擋不住伊利昂大王子赫克托爾的淩厲攻勢。阿伽門農希望同阿喀琉斯和解,請他參加戰鬥,但遭到拒絕。阿喀琉斯的密友及愛人派特羅克洛斯看到阿開亞人將要全軍覆滅,便借了阿喀琉斯的盔甲去戰鬥,打退了特洛伊人的進攻,但自己卻被赫克托爾所殺。阿喀琉斯感到十分悲痛,決心出戰,為亡友復仇。他終於殺死赫克托爾,並把赫克托爾的屍首帶走。伊利昂的老王普裡阿摩斯到阿喀琉斯的營帳去贖取赫克托爾的屍首,暫時休戰,為他舉行盛大的葬禮。《伊利亞特》這部圍繞伊利昂城的戰鬥的史詩,便在這裡結束。
  《伊利亞特》只寫到赫克托爾的死為止,可是據《奧德賽》和古代希臘的其他作品的描寫,圍繞伊利昂城的戰爭還繼續打了很久。後來阿喀琉斯被帕里斯用箭射死,阿凱亞人之中最勇猛的首領埃阿斯和最有智謀的首領奧德修斯爭奪阿喀琉斯的盔甲。然而,埃阿斯被酒神狄俄尼索斯附身,失去理智,奧德修斯取得了勝利。前者清醒後覺得羞辱而自殺。最後奧德修斯獻計造了一隻大木馬,內藏伏兵,特洛伊人把木馬拖進城,結果阿凱亞人裡應外合,攻下了伊利昂城,結束了這場歷時十餘年的戰爭。史稱木馬記。離開本國很久的阿開亞首領們紛紛回國,奧德修斯也帶著他的夥伴,乘船向他的故鄉伊塔克出發。從這裡就開始了以奧德修斯在海上的歷險為中心的另一部史詩《奧德賽》的故事。
  奧德修斯回鄉的旅程很不順利,在海上又漂泊了10年。史詩採取中途倒敘的方法,先講天神們在奧德修斯已經在海上漂遊了10年之後,決定讓他返回故鄉伊塔克。這時奧德修斯在家中的兒子忒勒馬科斯已經長大成人,出去打聽他的長期失蹤的父親的消息。伊塔克的許多人都認為他10年不歸,一定已經死去。當地的許多貴族都在追求他的妻子珀涅羅珀,珀涅羅珀百般設法拒絕他們,同時還在盼望他能生還。他回家的途中,似乎就註定一路坎坷,奧德修斯在這10年間經歷了許多:獨目巨人吃掉了他的同伴,神女喀爾刻把他的同伴用巫術變成豬,又要把他留在海島上;他又到了環繞大地的瀛海邊緣,看到許多過去的鬼魂;躲過女妖塞壬的迷惑人的歌聲,逃過怪物卡律布狄斯和斯庫拉,最後女神卡呂普索在留了奧德修斯好幾年之後,同意讓他回去。他到了菲埃克斯人的國土,向國王阿爾基諾斯重述了過去9年間的海上歷險,阿爾基諾斯派船送他回故鄉。那些追求他的妻子的求婚人還佔據著他的王宮,大吃大喝。奧德修斯裝作乞丐,進入王宮,設法同兒子一起殺死所有的求婚人,和妻子重新團聚。[1]
  創作手法
  古代語言
《伊利亞特》古卷基本採用古老的伊俄尼亞方言,亦包含許多伊奧尼亞方言的用語,變化及語法特徵,有些甚至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慕凱奈時代。此外,阿爾卡地亞——賽普勒斯方言也留下了它的足跡。很明顯,這場戰爭處於遠古。
Iliad,即《伊利亞特》意為“關於伊利昂的故事”或“伊利昂紀”,作為詩名,最早見於希羅多德的著作,《伊利亞特》因荷馬的整理而顯示出在古語言方面珍貴的研究型。
  寫作修辭
荷馬是一位功底深厚、想像豐富、善於創新的語言大師。《伊利亞特》詞章華麗,妙語迭出,精彩、生動的用詞和比喻俯拾皆是。荷馬知用暗喻(如“戰鬥的屏障”喻善戰的壯勇。“羊群的母親”喻山地),但卻更為熟悉,也更善使用明喻。
《伊利亞特》中的明喻分兩類,一類為簡單型,另一類則是從簡單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複雜型。簡單型明喻的結構特徵是A像B。埃阿斯的戰盾“像一堵牆”,兵勇們像狼或獅子似地戰鬥。阿波羅從俄林波斯上下來,“像黑夜一般”;塞提絲從海裡出來,“像一層薄霧”此類明喻,荷馬用來得心應手,熨貼自如,其技巧可謂已達爐火純青的地步。
  另一類明喻,即複雜型明喻,在其他民族早期的史詩中絕少出現,但在荷馬史詩中卻是個用例眾多、趨於普通的語言現象。此類明喻的結構特徵是在A像B之後附加一整段完整的內容,其修飾或解說對象不是接受喻示的A,而是作為喻象物的B。例如:
倒死在光榮的赫克托耳手下。我從未見過如此出類拔萃的人物,如同一位邁俄尼亞或卡裡亞婦女!
如同一位邁俄尼亞或卡裡亞婦女,用鮮紅的顏料
塗漆象牙,製作馭馬的頰片,儘管許多馭手
為之唾涎欲滴,它卻靜靜地躺在
裡屋,作為王者的佳寶,受到雙重的
對生命的摯愛,沒有使英雄成為生命的奴僕!
珍愛,既是馬的飾物,又能為馭者增添榮光
就像這樣,墨奈勞斯,鮮血浸染了你強健的
大腿,你的小腿和線條分明的踝骨。
通常,詩人以“就像這樣……”結束明喻,繼續故事的進程:
  敘述方式
一般說來,史詩屬敘事詩的範疇。《伊利亞特》中的敘述分兩種,一種是詩人以講敘者的身份所作的敘述,另一種是詩人以人物的身份所進行的表述、表白和對話。亞裡斯多德稱第一種形式為“描述”,稱第二種形式為“表演”。《伊利亞特》中,直接引語約占一半左右,而直接引語即為人物的敘述(包括複述),近似于劇中人(dramafis personae)的話白。毫無疑問,此類語言形式為表演式敘述提供了現成的材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伊利亞特》是介於純粹的敘事詩(即詩人完全或基本上以講述者的身份敘述)和戲劇(詩)之間的一種詩歌形式。柏拉圖認為,荷馬史詩屬於悲劇的範疇,而荷馬是“第一個悲劇詩人”。
  創作背景
與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樣,古希臘上古時代的歷史也都是以傳說的方式保留在古代先民的記憶之中的,稍後又以史詩的形式在人們中間口耳相傳。這種傳說和史詩雖然不是真正的史學著作,但是它們保留了許多古代社會的歷史事實,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因此可以說它們已經具備了史學的某些功能和性質。它們直接孕育了古代希臘史學。
  《荷馬史詩》其實並非一時一人之作,而是保留在全體希臘人記憶中的歷史。特洛伊戰爭結束以後,一些希臘城邦的民間歌手和民間藝人就將希臘人在戰爭中的英雄事蹟和勝利的經過編成歌詞、在公眾集會的場合吟唱。這些故事由民間歌手口耳相傳,歷經幾個世紀、經過不斷的增益和修改,到了荷馬手裡被刪定為兩大部分,成為定型作品。大約在西元前6世紀中葉,當皮西特拉圖(Pisistratus,約西元前605年~527年)在雅典執政時,它才被最後用文字固定了下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荷馬史詩》,是西元前3至2世紀由亞力山大裡亞的學者們編訂過的作品。1795年,德國學者沃爾夫沿著這一思路對史詩進行了細緻的研究,從而斷言,史詩的每一部分都曾作為獨立的詩歌由歌手們演唱,後經多次整理加工,它才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後來,沃爾夫的同胞拉赫曼更為明確地闡述了他的觀點,從而形成了“短歌說”。
  荷馬史詩寫的是西元前12世紀希臘攻打特洛伊城以及戰後的故事。史詩的形成和記錄,幾乎經歷了奴隸制形成的全過程。特洛伊戰爭結束後,在小亞細亞一帶就有許多歌頌戰爭英雄的短歌流傳,這些短歌的流傳過程中,又同神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增強了這次戰爭英雄人物的神話色彩。經過荷馬的整理,至西元前八世紀和七世紀,逐漸定型成為一部宏大的戰爭傳說,在西元前六世紀的時候才正式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到西元前三世紀和二世紀,又經亞裡山大裡亞學者編訂,各部為24卷。這部書的形成,經歷了幾個世紀,摻雜了各個時代的歷史因素,可以看成是古代希臘人的全民性創作。
  主題思想
  歌頌英雄
史詩的主題思想是歌頌氏族社會的英雄,因而只要代表氏族理想的英雄,不管屬於戰爭的哪一方,都在歌頌之列。《伊利亞特》的基調是把戰爭看成正當、合理、偉大的事業,但同時又描寫了戰爭的殘酷、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人民的厭戰反戰情緒,並通過英雄們的淒慘結局,隱約地表達了對戰爭的譴責。《奧德賽》是歌頌英雄們在與大自然和社會作鬥爭中,表現出的勇敢機智和堅強樂觀的精神。荷馬史詩,是古代希臘從氏族社會過渡到奴隸制時期的一部社會史、風俗史,具有歷史、地理、考古學和民俗學方面的很高價值。這部史詩也表現了人文主義的思想,肯定了人的尊嚴、價值和力量。這是人類童年時代的藝術創作,在思想上、藝術上不免帶有局限性。荷馬,生於西元前八世紀後半期的愛奧尼亞,是古希臘最著名和最偉大的詩人。他是《荷馬史詩》(分《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分)的作者。
  英雄史詩用神奇的筆調描寫英雄的形象、突出英雄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其目的並不是貶低大眾,而恰恰是為了抬高作為那些英雄的子孫們的希臘人,是為了抬高那些創作和傳播英雄業績的人們本身。因為一個有著英雄祖先的民族是值得自豪的。英雄史詩之所以能夠長期而廣泛地流傳,並不僅僅在於它能娛人耳目,更重要的是它能啟發人們的心智、鼓舞人們的鬥志、引導人們緬懷祖先的英雄業績、繼承和發揚祖先的榮光、象英雄的祖先那樣去進行生存鬥爭。正是由於這個緣故,當時希臘的各個城邦都競相把《荷馬史詩》中的英雄人物尊為自己的祖先,甚至連荷馬本人也成了各城邦爭奪和崇拜的物件。
  歷史意識
另外,更重要的是:在《荷馬史詩》中,已經出現了古希臘人關於“歷史”的最初概念,而且在一些篇章中還出現了表示“歷史”概念的詞語。儘管這個詞語在史詩中使用時的含義並不確定,但是它至少已經包括了這樣的意思,即:通過對目擊者提供的證詞進行調查、從而獲得事實真相。後來希臘語中的“歷史”一詞,就是直接從這個含義上演變而來。
《荷馬史詩》以揚抑格六音部寫成,集古希臘口述文學之大成。它是古希臘最偉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學中最偉大的作品。《伊利亞特》和《奧德賽》處理的主題分別是在特洛伊戰爭中,阿基裡斯與阿伽門農間的爭端,以及特洛伊淪陷後,奧德修斯返回綺色佳島上的王國,與皇后珀涅羅團聚的故事。
  自由主義
《荷馬史詩》是早期英雄時代的大幅全景,也是藝術上的絕妙之作,它以整個希臘及四周的汪洋大海為主要情節的背景,展現了自由主義的自由情景,並為日後希臘人的道德觀念(進而為整個西方社會的道德觀念),立下了典範。繼此而來的,首先是一種追求成就,自我實現的人文倫理觀,其次是一種人神同性的自由神學,剝除了精神世界中的神秘恐懼。《荷馬史詩》於是成了“希臘的聖經”。
  以人為本
在史詩中,我們還可看到以人為本思想的反映,讚美人的智慧,嘲笑神的邪惡,讚美、歌頌人間,蔑視上天,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想又常常是同歌頌民族貴族英雄主義相結合的。恩格斯曾經指出,全部《伊利亞特》是以阿客琉斯和阿伽門農爭奪一個女奴的糾紛為中心的。掠奪光榮,敢於掠奪者才是英雄,這種思想傾向顯然適合當時奴隸主貴族的胃口。
  創作依據
  民間文學
英雄史詩中的內容描寫都充滿了神話傳奇色彩。《荷馬史詩》中的英雄,不是具有神的血統,就是具有神所賦予的力量他們在歷史發展的緊要關頭往往就能夠決定歷史的變化方向。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英雄史詩所宣揚的是一種英雄史觀。只不過英雄史詩中表現出來的英雄史觀與後來西方社會中的英雄史觀是不同質的。
  《荷馬史詩》一方面是在民間的口頭文學基礎上形成的,它的原始材料是許多世紀裡積累起來的神話傳說和英雄故事,保存了遠古文化的真實、自然的特色。同時表明在遠古地中海東部早期這個古代文化中心,它的文學曾達到相當高度的繁榮。史詩開始用文字流傳下來之後,又經過許多世紀的加工潤色,才成為現在的定本。這種特殊優越條件是與古代愛琴海文明以及後日雅典和亞歷山大裡亞時代幾百年間奴隸制文化的繁榮分不開的。它既是古老的民間流傳的史詩,又是達到高度藝術水準的文學作品。
  荷馬史詩是歐洲文學史上最早的優秀文學巨著,它反映了古希臘史前時代的生活面貌,是研究希臘早期社會的重要文獻;它那獨特精湛的藝術特色,對後世歐洲文學和世界文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由古希臘盲詩人荷馬搜集、整理而成的“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其內容來源於古代歌謠、神話故事和英雄史詩等,而特洛亞戰爭的英雄傳說和神話故事則是這部史詩的主要來源。《伊利亞特》描寫特洛亞戰爭的故事,《奧德塞》則描寫希臘英雄俄底修斯在特洛亞戰爭後還鄉途中的驚險故事。因此,兩部史詩在內容上是各自獨立和互有關聯的。
  歷史事實
英雄史詩都是以一定的歷史事實為基礎的。《荷馬史詩》就向我們展示了西元前12世紀至西元前9世紀時希臘人的社會狀況、以及希臘人從氏族公社進入奴隸制社會的過渡形態。從《荷馬史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古希臘在從氏族公社向國家轉變的過程中,沒有受到任何來自外部和內部的暴力干擾;古希臘的國家組織純粹是通過私有財產的產生和階級分化、直接從氏族公社中產生出來的。
  荷馬史詩以一定的歷史事實為依據,結合神話傳說,廣泛地反映出當時希臘社會從原始公社制向奴隸制過渡時期的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的情況,以及希臘人民的生活和鬥爭。歷史上常把這一時期稱之為“荷馬時代”,並且主要根據史詩提供的材料來研究這一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比如經濟上,土地歸公社所有,但私有制正在形成,人們生活在“民族胞族——部落”的父系民族組織中,阿客琉斯、俄底修斯等都是擁有私有財產的部落首領。鐵器的使用已經開始,人們運用鐵制的農具和兵器生產勞動和戰鬥。史詩中有關於匠神和鍛工場所的描寫,顯示出當時金屬製作工藝的技術水準。政治生活上,實行的是軍事民主制,由民眾大會討論決定重大問題,但這種“民主”已經逐漸流於形式,階級分化已較明顯,部落首領的權力越來越大,出現了奴隸的佔有和買賣。在其它社會風俗和文化生活的各方面,史詩中也有比較廣泛的反映。
  史詩特色
  音樂藝術
荷馬史詩採用六音步詩行,不用尾韻,但節奏感很強。這種詩體顯然是為朗誦或歌吟而創造出來的,在歌吟時,大概還彈著琴來加強其節奏效果。由於這種敘事長詩是由藝人說唱,因此常常重複不少慣用的詞句,甚至整段重複,一字不改。有時有些形容詞的重複使用,只是為了音節上的需要,並不一定對本文意思有多少加強。而許多重複詞句的一再出現,象交響樂裡一再出現的旋律,又能給人一種更深的美的感受。這大概是由於古代的某些藝術手法雖然比較簡陋,但有經驗的說故事的詩人運用技巧非常純熟,所以才能產生這種成功的效果。使用比喻來加強氣氛,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鮮明,也是荷馬史詩裡一個突出的藝術手法。此外荷馬史詩還善於用簡潔的手法描寫,用寥寥數語,表達出很深的感情。
  超長篇幅
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每部都長達萬行以上;《伊利亞特》共有15,693行,《奧德賽》共有12,110行,兩部都分成24卷。這兩部史詩開始時只是根據古代傳說編的口頭文學,靠著樂師的背誦流傳下來的零散篇章,荷馬如有其人,大概就是最後把這兩部史詩初步定型的職業樂師。在西元前 6世紀以前,這兩部史詩還沒有寫下來的定本。根據羅馬著名散文家西塞羅所說,西元前 6世紀中葉在當時雅典執政者庇士特拉妥的領導下,學者們曾編訂過荷馬史詩;古代也有其他學者認為這是他的兒子希帕爾科斯執政時的事。而從西元前5世紀起,每逢雅典4年慶祝一次的重要節日,都有朗誦荷馬史詩的文藝節目。從這制度實行之後,史詩的內容和形式應該是基本上固定下來了。只是當時朗誦史詩的藝人,或根據自己的“話本”,或憑記憶,有時在文字上和行數上可能有些變動。在這種情況下,當時史詩的若干抄本在某些地方有些繁簡不同是可以理解的。關於荷馬究竟有無其人,兩部史詩是否都是同一位元詩人的作品,近兩百年來一直是西方研究荷馬的學者熱烈爭論的問題。有人認為兩部史詩在內容描寫上有些不同,好像不是同一時代的人的作品,也有人認為兩部史詩文字風格上相同之處大於不同之處。現在多數西方學者認為這兩部史詩是荷馬的作品,荷馬還是確有其人。當然,荷馬也是根據口頭流傳的篇章整理而成的;如果沒有長期的傳說積累,荷馬也創作不出這樣兩部偉大的古代史詩。
  文學藝術
在史詩的創作藝術方面,首先要提到的,是史詩中已經出現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種最基本的創作方法。史詩中描寫的戰爭,描寫的人物,既有古代神話傳說的因素,但又是希臘社會生活的寫照。史詩中塑造的英雄群像,如阿客琉斯、赫克托耳、阿伽門農、俄底修斯等,無一不是現實的,同時又是浪漫的;既具有傳奇性,又充滿寫實性;既有民族英雄的共性,又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把人物置於重大的矛盾衝突中,通過他們的語言行動來描寫,例如阿客琉斯和阿伽門農的矛盾衝突,阿客琉斯和赫克托耳的矛盾鬥爭等。其次是史詩的高度藝術概括力和生動具體的細節描寫的結合。特洛亞十年大戰,頭緒紛繁,人事眾多,作者卻能去粗取精,以小見大,以卓越的藝術概括才能,截取戰爭結束後的幾個片斷來寫,緊湊集中,性格鮮明。同時這種有高度藝術概括力的歷史史實,又是通過實際現實中的人和事的具體細緻的描寫來體現的,有驚險、悲壯、催人感奮的場面描寫,也有生離死別、使人淚下的愛情描寫。廣泛深刻的歷史內容通過細緻入微的人物活動表現出來,使史詩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再次,史詩創造的完美的文學形式(如“英雄格”的詩行),明顯的口頭文學特徵(如“荷馬式的比喻”),以個人遭遇為主要內容的傳記式體裁(如《奧德塞》)等,也都是史詩在藝術上取得輝煌成就的重要因素,並使之成為後代文學藝術創作的源泉和典範。
  荷馬史詩就是以如此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和獨特精湛的藝術特色成其為古希臘文化的傑出豐碑,它猶如百科全書,古希臘人民從中吸取了關於天文、地理、歷史、社會、哲學、藝術和神話的一切知識,後代歐洲及其它許多地區和國家的作家藝術家從中汲取了無限豐富的養料。就是現在,它仍然是我們研究古代社會的珍貴文獻,仍然能夠以其永久的魅力給我們高貴的藝術享受。
  版本特色
今天所能看到的荷馬史詩的舊抄本,最早約在西元10世紀左右。兩部史詩都保存了不少手抄本,但是內容都相同,它們所根據的都是西元前3、2世紀間亞歷山大城的幾位學者的校訂本。史詩手抄本還有不少殘缺不全的片段,其年代有的早到西元前1世紀,內容也是完全相同。這就是說,在西元前3、2世紀間亞歷山大城幾位學者校訂之後,史詩已經有了最後定本,此後它的內容就沒有任何改動了。那時最後校訂荷馬史詩的學者,最著名的有三人,一是澤諾多托斯(西元前 285年左右),據說他對原詩的文字作過不少加工,內容上也憑自己的判斷有所增減;現在兩部史詩都分成24卷,就是澤諾多托斯編定的。這表明他對原詩的結構作過一些重大增刪,原來這兩部史詩的長短大概沒有這樣整齊。第二個校訂荷馬史詩的著名學者是阿裡斯托芬(西元前 195年左右),他校訂史詩比較慎重,更尊重舊抄本,沒有作很多主觀的增刪。第三個著名學者是阿裡斯托芬的弟子阿裡斯塔科斯(西元前160年左右),他也很尊重舊抄本,認為一切改動都要有所依據。這三位學者都是當時希臘學術中心亞歷山大城著名的圖書館的主管人,有機會看到很多藏書,有很好的條件來進行校訂工作。由此可見,在他們那個時代,這兩部史詩還存在繁簡不同的抄本,文字上也有出入。現代西方學者曾輯錄了古代著作裡的荷馬史詩引文,共有 480多行片段,都是西元前5、4世紀的。這些引文有的與現在定本完全相同,有的大致相同,有的不見於今本。一般來說,不同的約占到一小半。古希臘許多作家,如希波克拉忒斯、埃斯庫羅斯、品達羅斯、色諾芬、亞里斯多德、阿裡斯托芬和柏拉圖都引用過荷馬史詩,那些引文往往與今本不完全相同。如亞里斯多德引了《奧德賽》卷 9的一段關於獨目巨人的描寫,文字與今本一樣,但是他說那段是出自《伊利亞特》卷10,是描寫一隻野豬的。還有他說在《奧德賽》卷23奧德修斯對佩涅洛佩的一段話有60行,但是從現在的本子看來,這段只有33行。這些變動和內容繁簡不同,說明在西元前5、4世紀通行的史詩抄本同今本還有不少差異。
  名家評價
正如在其他方面勝過別人一樣,在編制整一的情節這一點上——不知是得力於技巧還是憑藉天賦——荷馬似乎也有他的真知灼見。——(古希臘)亞里斯多德
在英雄時代所有崇高的詩人中,無論就價值還是實踐來看,荷馬都享有首屈一指的特權。 ——(義大利)維柯
一部傑作已經成立,便會永存不朽。第一位詩人成功了,也就達到了成功的頂峰。你跟隨著他攀登而上,即便達到了同樣的高度,也絕不會比他更高。哦,你的名字就叫但丁好了,而他的名字卻叫荷馬。 ——(法)雨果
在荷馬的作品裡,每一個英雄都是許多性格特徵充滿生氣的總和,荷馬借不同的情景,把這種多方面的性格都揭示出來了。 ——(德)黑格爾
那些不在乎閱讀古人著作的人,永遠也不會知道拉辛從荷馬那裡得到了多大的教益。 ——(法)狄德羅
  作品考據
古代歐亞大陸曾有過不少重要文化中心,從西元前2500年或更早,到西元前1000年初,地中海東部的愛琴海一帶曾有過一個繁盛的早期奴隸制文化,由於亞洲西部和埃及一帶很早就有了繁盛的早期奴隸制文化,以愛琴海為中心的早期文化與古代西亞和埃及文化也有不少聯繫。關於史詩《伊利亞特》所說阿凱亞人攻打伊利昂城的傳說是有一些歷史根據的。從過去一世紀間西方考古學家的發現看來,荷馬史詩中許多描寫並不完全是詩人的想像。在19世紀末,德國學者施裡曼曾在小亞細亞西岸的希薩里克發掘一座古城的遺址,這個古城就是古代特洛伊人的都城伊利昂。它曾在西元前2000年到西元前1000年間至少被焚毀過9次,其中第 7次被毀可能就是攻打伊利昂城戰爭的歷史依據。有些學者曾提出一種比較可信的假設,即根據當時的航海條件和地理位置看來,這個地區控制了古代通向黑海的通商路徑,而黑海又是古代西方通向東方的必經之地;為了獲得東方的糧食和財富,地中海東部人民不惜一次又一次冒險渡海去攻下這個要塞。著名的尋找金羊毛的希臘神話,也反映了古代人在黑海一帶航海的歷史事實。
  在希臘的邁錫尼地方,考古學家也曾發現古代巨大陵墓和巨石建築的城址和石獅,陵墓裡還發現死者所穿戴的華麗的服裝和金銀首飾,以及裝在死者面上的黃金面具和精美的青銅兵器。這些發現證明有關古代邁錫尼的霸主阿伽門農的傳說也是有歷史根據的。20世紀初,英國學者伊文思又在克里特島發現了重要的古代文化遺址,說明這裡有較邁錫尼更早且更繁榮的文化。他發現了兩座規模巨大的古代王宮,以及工廠、庫房、陵墓等,還有很多塗有精美圖案的陶器、青銅雕刻和兵器,反映舞蹈和戰爭、狩獵等場面的彩色壁畫,以及一種類似象形文字的古代文字。這裡比邁錫尼更早的青銅器文化年代約在西元前3000或2000年到西元前 1000多年之間。到了西元前1450年左右,在克里特島以北發生了強烈地震,以克裡特為中心的文化,在遭受這次巨大的自然災害後一蹶不振;很可能地震使得當地的強大艦隊全部毀滅。此後愛琴海的海上霸權由克里特島一帶轉移到邁錫尼等地。近年來,西方考古學家還在發掘克里特島的古文化遺址,不斷有新的發現。看來,克里特島一帶曾有過燦爛的古代文化,比希臘本土為早。這裡的領袖曾是地中海東部的霸主。古代希臘傳說也說克里特島曾有一個強大的君主彌諾斯,他曾建造巨大的迷宮,並使雅典等地向他納貢;另一著名的傳說認為古代海上曾有一個強盛的國家,名叫阿特蘭提斯,後來因違反天意,全部沉入海底。這大概也是指古代克里特島一帶遭受強大地震的歷史事實。繼克裡特文化之後的邁錫尼文化看來也曾成為地中海東部的霸主,但到西元前1150年左右,由於一些北方部族的南移和入侵,也開始衰亡。
  在《荷馬史詩》裡,許多事物的描寫同克裡特-邁錫尼文化的實物相符,如《奧德賽》裡所說的墨涅拉奧斯的宮殿和菲埃克斯人的王阿爾基諾斯的宮殿,有各種青銅和金銀裝飾,美好的花園和葡萄園,宮裡充滿糧食、美酒和果實,隨同酒宴還有各種競技娛樂和舞蹈等,這些都可以說明荷馬史詩的內容是以一些古代的歷史傳說為依據的。同時,有些描寫又與克裡特-邁錫尼時代的實物不同,例如從考古發現的壁畫來看,古代克裡特人都是短髮,而且頭髮是黑色,而史詩裡描寫的阿凱亞人都是長髮,而且頭髮是黃色;克裡特人戰鬥時用的盾牌是長形,史詩裡的盾牌卻是圓形;克裡特人穿的盔甲也與史詩所描寫的不同。這些說明荷馬是生在好幾百年後的詩人,當時克裡特-邁錫尼文化早已滅亡,所以當他描繪過去文化的繁榮景象時,也不免利用後日實際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他並不是當時生活的目擊者。有些西方學者還曾考證史詩裡許多英雄如阿基琉斯、赫克托爾等都是北方部族傳說裡的英雄,不一定與攻打伊利昂城的史實有關。
  與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樣,古希臘上古時代的歷史也都是以傳說的方式保留在古代先民的記憶之中的,稍後又以史詩的形式在人們中間口耳相傳。這種傳說和史詩雖然不是真正的史學著作,但是它們保留了許多古代社會的歷史事實,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因此可以說它們已經具備了史學的某些功能和性質。它們直接孕育了古代希臘史學。
http://baike.baidu.com/view/159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