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
喬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國哲學家,出生於德國斯圖加特。18歲時,他進入蒂賓根大學(巴登-符騰堡的一所新教神學院)學習,在那里,他與荷爾德林、謝林成爲朋友,同時,爲斯賓諾莎、康德、盧梭等人的著作和 法國大革命深深吸引。許多人認爲,黑格爾的思想,象征着了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頂峰,對後世哲學流派,如存在主義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有甚者,由於黑格爾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兩者之要義,因此,對於那些因看到自由主義在承認個人需求、體現人的基本價值方面的無能爲力,而覺得自由主義正面臨挑戰的人來說,他的哲學無疑是爲自由主義提供了一條新的出路。
黑格爾把絕對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絕對精神並不是超越於世界之上的東西,自然、人類社會和人的精神現象都是它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表現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發展、永恒的生命過程,就是絕對精神本身。黑格爾哲學的任務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過自然、社會和思維體現出來的絕對精神,揭示它的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性,實際上是在探討思維與存在的辯證關係,在唯心主義基礎上揭示二者的辯證同一。圍繞這個基本命題,黑格爾建立起令人歎爲觀止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主要講述絕對精神自我發展的三個階段: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黑格爾在論述每一個概念、事物和整個體系的發展中自始至終都貫徹了這種辯證法的原則。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驚人的大膽思考之一。恩格斯後來給其以高度的評價:“近代德國哲學在黑格爾的體系中達到了頂峰,在這個體系中,黑格爾第一次——這是他的巨大功績——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爲處於不斷運動、變化、轉化和發展中,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内在聯繫。”
黑格爾一生著述頗豐,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哲學全書》、《法哲學原理》、《哲學史講演錄》、《歷史哲學》和《美學》等。
生平
1770年8月27日生於德國符騰堡公國首府斯圖加特。1831年11月14日卒於柏林。1788年10月黑格爾到圖賓根神學院學習哲學和神學。1801年來到了當時德國哲學和文學的中心耶拿,開始了他一生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個階段。1805年穫得副教授職。1816年黑格爾到海德堡任哲學教授,開始享有盛譽。1818年普魯士國王任命黑格爾爲柏林大學教授。1822年,黑格爾被任命爲大學評議會委員。1829年10月黑格爾被選爲柏林大學校長並兼任政府代表。1831年黑格爾被授予三級紅鷹勳章,同年夏他的《論英國改革法案》一文發表,因普魯士國王下令中止,文章隻發表了前半部分。主要著作包括《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哲學全書》(其中包括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3部分)、《法哲學原理》、《美學講演錄》、《哲學史講演錄》、《歷史哲學講演錄》等。
哲學思想
在黑格爾1788年進入圖賓根神學院深造的幾年里,受I.康德、B.斯賓諾莎和J.-J.盧梭等人的思想影響。在大學時期的生活和學習,引導他開始研究政治和宗教,並對現實進行批判。他把哲學家與民眾聯繫起來,把批判的鋒芒同時指
喬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
向宗教和專制制度。此時,黑格爾尚未形成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仍然認爲宗教高於哲學,認爲哲學作爲反思的思維不能把握生命和精神的無限性。這一看法不同於他以前的觀點,到耶拿以後,黑格爾很快又放棄了這一觀點,轉入論證絕對知識。黑格爾在耶拿時期,是他把自己的理想變爲體系的一個轉摺點。1801年黑格爾寫了《費希特和謝林哲學體系的差異》一文,參加當時的哲學爭論。這是黑格爾發表的第一篇哲學論文。
黑格爾這一時期還發表了一些批評康德、費希特和F.H.雅各比等人的著作。這些人的哲學被黑格爾看作主觀的反思哲學、需要克服的片面性哲學,因而必須把它們同以總體爲基礎的“真正的哲學”區别開來。
1805年開始寫《精神現象學》,於1807年3月出版。它標志着由康德開始的德國哲學革命進入了新的階段,也標志着黑格爾已經成爲一位成熟的和獨樹一幟的哲學家。黑格爾在這部巨著中劃時代地提供了一部人類意識的發展史。它從内容上將人類意識發展分爲5個階段。①意識,②自我意識,③理性,這3個階段屬於主觀精神;④精神,即客觀精神;⑤絕對精神。黑格爾的整體觀和偉大的歷史感,均體現在這部意識發展史中。《精神現象學》作爲人的意識發展諸階段的縮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個體發展及人類社會發展兩個方面的歷史辯證法。
在紐倫堡,黑格爾完成了另一部巨著即1812、1813、1816年先後分3 卷出版的《邏輯學》。這部著作的重要意義和它出版後遭到的冷遇形成鮮明的對照。它隻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才得到了正確的理解、改造並加以應用。在黑格爾的體系中,《邏輯學》占有核心的地位。除了《精神現象學》之外,他把自己的其他著作都看作是《邏輯學》的展開和應用。《邏輯學》集中地體現了黑格爾把宇宙看成一個運動、變化、發展的有機整體的合理思想。在邏輯史上具有革命的意義。
1816年黑格爾開始在海德堡擔任哲學教授,他根據講課提綱編輯成《哲學全書》於1817、1827、1830年出版,每次重版都作了重要修改。他還發表了政論《評1815年和1816年符騰堡王國等級議會的討論》,堅持他的君主立憲制觀點,批評邦議員們要求恢複法國革命前的舊法制。
1818年黑格爾被任命爲普魯士王國的教授。在柏林的主要著作是《法哲學原理》。在這一時期,黑格爾還講授歷史哲學。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通過理性主宰世界這一客觀唯心主義原則,把歷史看作一個有規律的、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過程,從而結束了把歷史看作非理性的、一團紊亂的觀念。
宗教哲學是黑格爾在柏林時期開講的一個課程。他的宗教思想是促成他死後黑格爾派分裂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這一點上他繼承了亞里士多德以來理性主義的神學傳統,表現了明顯的近代色彩。從來不把宗教歸結爲教士的欺騙,而把它看作是歷史和當代深刻矛盾沖突的表現及其解決。人對神的觀念同人對自己的觀念相應,這是黑格爾的一個重要觀點。黑格爾在柏林作了6次關於哲學史的講演。他把哲學史和哲學統一起來,哲學史在他看來是在時間中發展的哲學,而哲學是在邏輯體系中的哲學史。因此哲學史在總體上可以說是哲學本身,哲學離開哲學史本身便不能成爲哲學。哲學史上的多樣性對於哲學的實存不僅絕對必要,而且具有本質意義。他的哲學史講演達到了前人未曾達到的高度。
黑格爾哲學是19世紀德國資產階級的世界觀體系。它集德國古典哲學之大成,具有百科全書式的豐富性,居於整個資產階級哲學的高峰。它不僅反映了當時德國資產階級的革命性與軟弱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整個西方資產階級的特點。在黑格爾哲學中,表現了豐富的辯證法内容與保守體系的深刻矛盾。
20世紀,黑格爾哲學重新受到廣泛重視。黑格爾研究成了國際現象,不同階級、不同的學派,都提出自己的解釋,從中引出自己的結論。今天東西方很少有哲學家和哲學派别不同黑格爾發生直接和間接的關係。黑格爾派或新黑格爾主義,成了歷史現象。但黑格爾哲學卻在發揮自己的作用,啟發當代人的思想。在中國,黑格爾作爲德國古典哲學中最有影響的一位哲學家,他的哲學也正在得到較以往更深入的研究。
哲學思想的發展過程
圖賓根、伯爾尼和法蘭克福時期
在黑格爾1788年進入圖賓根神學院深造的幾年里,受到I.康德、B.斯賓諾莎和J.-J.盧梭等人的思想影響,其中,他特别重視盧梭的著作,同時對古代精神的理解和解釋也很注意。他寫了《談讀古希臘和經典作家給我們提供的一些成見》一文,認爲古代作家幾乎在一切時代都同樣保持着他們的聲望,他們的著作現在也保持其價值,因爲它們適合於“教養”。這是黑格爾哲學中一個值得注意的概念。黑格爾在文中借助德國啟蒙運動時期思想家G.E.萊辛的《智者拿坦》去批評正統教義。
黑格爾在大學時期的生活和學習,引導他開始研究政治和宗教,並對現實進行批判。黑格爾在1795年 4月16日致謝林的信中表明,他期望從康德的體系及其完成中看到德國的一場革命。盡管黑格爾此時尚未完成對康德的批判,但他確認康德體系的革命性質,並把自己的哲學思考放在這一基點上。他強調這一目標的實踐方面,認爲哲學的最高目的是提高人的地位,時代的最好標志是人值得尊重。他把哲學家與民眾聯繫起來,把批判的鋒芒同時指向宗教和專制制度。
此時,黑格爾尚未形成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按照康德關於理性宗教的要求,黑格爾寫了《耶穌傳》,把耶穌看成一位德行教師。他還寫了《基督教的實定性》,把基督教看作是違反實踐理性而強加於人的僵死的宗教。這在宗教的批判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1798年,他匿名出版了《關於瓦特幫(貝德福)和伯爾尼城先前國法關係的密信》,對伯爾尼寡頭制度下的政治和司法作了尖銳的批判。黑格爾對於英國的政治經濟學也有所研究,對於早期資本主義有較深的理解,並且構成他整個體系的重要部分。之後他逐步轉入哲學。黑格爾不滿意康德道德律的至上性,認爲這是把普遍法則與個别主體對立起來。黑格爾主張普遍與個别、道德與感性的統一,他通過對愛、生命、精神和倫理的論述、力求克服二元論,以達到辯證的統一。黑格爾認爲統一性是“結合與非結合的結合”,或者說,“主體與客體的合一,自然與自由的合一,可能與現實的合一”。這時,黑格爾仍然認爲宗教高於哲學,認爲哲學作爲反思的思維不能把握生命和精神的無限性。這一看法不同於他以前的觀點,到耶拿以後,黑格爾很快又放棄了這一觀點,轉入論證絕對知識。
耶拿時期和班堡時期
黑格爾在耶拿時期,是他把自己的理想變爲體系的一個轉摺點。1801年黑格爾寫了《費希特和謝林哲學體系的差異》一文,參加當時的哲學爭論。這是黑格爾發表的第一篇哲學論文。黑格爾站在謝林一邊。用謝林的客觀唯心主義批判J.G.費希特的主觀唯心主義。然而,文中已經蘊含着黑格爾自己特有的觀點,表明他沒有完全停留在謝林的體系之中。黑格爾認爲,絕對是同一和非同一的同一,哲學的任務在於颺棄分離,達到結合。他批評費希特沒有達到這種同一,僅以自我意識爲主體-客體,其實主體是主觀的“主體-客體”,客體是客觀的“主體 -客體”。他還認爲,作爲謝林體系的同一性是絕對的同一,取消任何差别與對立,會導致獨斷論。黑格爾與費希特的不同,在於他強調絕對作爲本體的客觀性;他與謝林的不同,在於他強調絕對之中包含着差異及其顯現與展示過程。黑格爾把哲學規定爲知識的總體,認爲它是一個概念體系,這一體系的最高法則不是知性,而是理性。他要求哲學以概念體系的形式表現絕對,表現主客體的辯證統一,從而奠定了他的辯證的客觀唯心論的原則。
黑格爾這一時期還發表了一些批評康德、費希特和F.H.雅各比等人的著作。這些人的哲學被黑格爾看作主觀的反思哲學、需要克服的片面性哲學,因而必須把它們同以總體爲基礎的 “真正的哲學” 區别開來。其中《論自然法權的科學研究方法》一文,批判地颺棄了T.霍布斯與盧梭的自然法權的學說,並進而批判了康德和費希特的實踐哲學。他主張在近代條件下發展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原則,在保證個人自由的條件下,確立個人和整體的一致性,確立倫理和自由的統一、道德與倫理的統一。黑格爾還論述了倫理的組織形態以及勞動的倫理意義。上述著作和論文,都爲黑格爾創作《精神現象學》作了准備。
黑格爾從1805年開始寫《精神現象學》,於1807年3 月出版。它標志着由康德開始的德國哲學革命進入了新的階段,也標志着黑格爾已經成爲一位成熟的和獨樹一幟的哲學家。黑格爾在這部巨著中劃時代地提供了一部人類意識的發展史。它從内容上將人類意識發展分爲5個階段:①意識,②自我意識,③理性,這3個階段屬於主觀精神;④精神,即客觀精神;⑤絕對精神。黑格爾的整體觀和偉大的歷史感,均體現在這部意識發展史中。《精神現象學》作爲人的意識發展諸階段的縮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個體發展及人類社會發展兩個方面的歷史辯證法。對此,黑格爾主要是通過“異化”和“自我意識的異化”加以揭示的。隻不過黑格爾把歷史中人的異化的不同形態,歸結爲意識異化的不同形態。這樣,他就把歷史發展唯心主義地顛倒了。但是,在這種顛倒的形式中,包含着對於勞動本質的深刻認識,即把現實的人理解爲他自己勞動的結果。
《精神現象學》包含着黑格爾後來創造的龐大體系的基本綱要、萌芽和雛形。《邏輯學》中包含的思維的内容與形式的統一、概念的自身運動、真理按其本性自己運動、 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對立面的樹立及其颺棄從而達到統一、否定之否定等等黑格爾哲學體系核心的基本觀點, 該書在某種程度上都提出來了。 《精神現象學》還包含後來《精神哲學》的基本輪廓、《自然哲學》的萌芽形態。著作在論述“感性確定性”時涉及到時空範疇;在論述“知性”時,提出了諸如物質、運動、力的交替和自然的内在核心等問題;在論述“觀察的理性”時,討論到生理學和生物學,提出了把自然當作有機整體的觀點,批判了當時流行的相面學和頭蓋骨相學;在論述“理性” 尤其是“精神” 時,討論了許多道德、倫理問題, 涉及到從古希臘、 羅馬至近代文藝複興和啟蒙運動的廣闊歷史問題,這些都爲後來的《法哲學原理》和《歷史哲學》開了先河。在《精神現象學》中黑格爾雖然尚未在絕對精神部分把藝術作爲一個環節擺進去,但在論述希臘的倫理世界和討論道德時,他已涉及到悲劇起源於片面倫理觀念沖突以及希臘悲劇中的命運問題。在討論藝術的宗教時,他對藝術作了抽象的、有生命的和精神的區分,這和他後來在《美學》中把藝術發展分爲象征的、古典的和浪漫的有内在聯繫。《精神現象學》中關於宗教的論述,從其内容的安排上看,大體上與他的《宗教哲學講演錄》也是一致的。
黑格爾在從耶拿到班堡辦報的一年時間里,寫了《誰在抽象思維》這篇批判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重要文章。但他試圖參與政治實踐的願望卻沒有實現。
紐倫堡時期和海德堡時期
在紐倫堡,黑格爾完成了另一部巨著,即1812、1813、1816年先後分 3卷出版的《邏輯學》。這部著作的重要意義和它出版後遭到的冷遇形成鮮明的對照。它隻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才得到了正確的理解、改造並加以應用。透過這部著作的神祕外殼, 可以看到其中包含的對於自然、 社會與思維中一般辯證法的深刻表述。在黑格爾的體系中,《邏輯學》占有核心的地位。除了《精神現象學》之外,他把自己的其他著作都看作是《邏輯學》的展開和應用。
黑格爾的《邏輯學》,是由“存在論”、“本質論”和“概念論”組成的概念推演體系。概念在這個體系中的先後次序,隻是邏輯的,與時間無關。它在自然和人類社會出現之前就永恒存在,並構成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本原和本質。恩格斯針對這種觀點指出,黑格爾哲學具有把基督教的上帝創世說加以理性化的性質。正是在這種神祕主義虛構的外殼後面,無論就《邏輯學》的整體還是它的各部分而言,處處都包含着關於客觀辯證法系統的深刻洞見。馬克思指出,黑格爾“第一個全面地有意識地叙述了辯證法的一般運動形式”。
從整體上看,在《邏輯學》中,“存在論”的概念是直接性的,比較抽象。“本質論”的概念是間接性的,向具體概念前進了一步。“概念論”的概念是直接性與間接性的統一,達到了真正的具體概念。《邏輯學》的這個整體結構表明,黑格爾實質上已經把認識看成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抽象到具體的辯證發展過程。但他把這個認識過程看成是客觀世界本身的發展過程,從而把認識的邏輯結構強加給客觀世界。在認識的邏輯結構中,黑格爾在極力把人類認識所得的概念,采取歷史與邏輯統一的方式,分層次地構成一個有機整體的體系時,本身就包含着對於世界真實辯證過程認識的深化與升華。《邏輯學》集中地體現了黑格爾把宇宙看成一個運動、變化、發展的有機整體的合理思想。
在“存在論”中,黑格爾通過質、量、度的推演和分析,在西方哲學史上最先把質量互變作爲一條普遍的規律提出來了。質是某物之所以爲某物的規定性。質的規定性一旦喪失,某物就不成其爲某物。質本身就含有量,所以由質而推出量。量作爲事物外在規定性,其變化一般不影響事物的性質。但這種量變是有一定限度的。這種限度就是度或稱尺度。度又包含量變不影響質變與影響質變的兩重含義。黑格爾把質量互變的點稱作“交錯點”,把由此種點組成的線稱作“交錯線”。特别重要的是,黑格爾指明了量變是“漸進性的過程”,而質變則是“漸進過程的中斷”達到“飛躍”,並借此批判了否認質變和飛躍的形而上學發展觀。他指出,“一切生和死,不都是連續的漸進,倒是漸進的中斷,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本質論” 包括本質自身、 現象、現實三個層次的概念。黑格爾的傑出貢獻主要是通過本質自身的推演,即分析同一、區别、對立、矛盾諸層次的概念,深刻地批判了否認矛盾和矛盾普遍性的形而上學世界觀,揭示了對立統一這個宇宙的根本規律。黑格爾認爲,以傳統邏輯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作爲把握世界本質的思維方式,是抽象的同語反複,不僅不能把握任何事物的本質,而且違背常識,甚至違背形式邏輯本身。即使一個由主詞和賓詞組成的判斷,也不是依據 a=a這個同一律,而必須承認主賓詞統一中包含有區别,否則就不成其爲一個判斷。黑格爾由此進一步認爲,說矛盾不可設想,那是可笑的,一切事物自身都包含矛盾。矛盾是一切運動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隻是因爲本身具有矛盾,它才會運動,才有動力和活動。同時,黑格爾還把矛盾發展看作一個從自在到自爲的過程。同一、區别、對立,都是矛盾發展的不同層次。同一不是 a=a,而是包含區别於自身。區别不是a≠非a,而是内含同一。對立也不是或者a,或者非a,而是同樣包含同一於自身。但是,這些矛盾階段,尚處於自在階段,都還沒有達到對立面相互轉化的具有生命搏動的階段。隻有經過自爲階段的矛盾,才能過渡到一個新的矛盾統一體即根據。由此可見,黑格爾關於對立統一規律的表述是相當全面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對立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於一個統一體内,矛盾中的對立面轉化是有條件的,對立面的轉化標志着舊矛盾的颺棄和新矛盾的產生。此外,黑格爾還運用這種對立統一的觀點,論證本質與現象、偶然與必然、可能與現實等諸種辯證統一關係,批判康德、D.休謨等人在這方面的形而上學觀點。
“概念論”包括主觀性、客觀性、理念三個階段的概念推演。在主觀性部分,黑格爾批評把傳統邏輯作爲世界觀所表現的形式主義和僵化的傾向,並從邏輯形式所固有的内容及其關聯上,提出了關於概念、判斷、推理的辯證觀。概念、判斷、推理作爲表達真理的具體概念,是普遍,但不同於抽象的“共同點”,而是包含特殊、個别於自身;它是個别與特殊,但並不排斥普遍,而是普遍寓於自身中。黑格爾在這里集中地揭示了普遍與特殊相聯結這個辯證法的重要内容,從而把他創立的辯證邏輯與傳統邏輯作了嚴格的區别。在客觀性部分,黑格爾所揭示的合理思想,主要表現在他實質上把目的性作爲人所獨具的實踐的特征之一,目的性得以實現,被黑格爾稱爲“理性的狡獪”,即它不直接與對象發生關係,而是借助於工具和手段來實現。黑格爾關於工具重要性的認識,包含着向歷史唯物主義前進的重要合理思想。理念是黑格爾《邏輯學》所追求的最終目標。它包括生命、認識的理念,實踐的理念、絕對理念諸層次。在這部分,集中表達了黑格爾的真理觀和方法論。就真理觀而言,黑格爾不僅認爲真理存在於現實事物的總和與相互關係之中,存在於對立面統一之中,因而是全面的、具體的;而且認爲真理是一個矛盾的發展過程。黑格爾提出了著名的“行動推理”:①目的發自現實,並要求支配現實;②目的以制造和使用工具去陶鑄現實;③結果使目的得到實現。在這個推理中,包含着如何使認識與實踐、主觀與客觀達到統一的深刻思想,就方法論而言,黑格爾認爲絕對理念包含了前此概念發展的全部真理。但是,他在這里所考察的已經不是這種結果,而是它的發展形勢,即整個哲學方法。黑格爾依據内容與方法統一的原則,既堅持内容決定方法,又強調方法的極端重要性。他明確指出,“方法並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靈魂和概念”。鑒於哲學的發展是一個矛盾運動的過程,爲了把握哲學發展中各環節的聯繫與區别,三分法隻是認識的外在形式,重要的是要堅持對立統一原則,把作爲辯證法要素的分析與綜合統一起來。隻有這樣,才能在統一中把握對立,並在對立中把握統一。
《邏輯學》在邏輯史上具有革命的意義。因爲它既不是亞里士多德以來的形式邏輯,也不是今天的語言分析邏輯和數理邏輯,而是屬於另一種思維模式。它在客觀唯心主義前提下,以辯證法爲貫串其中的主線,把本體論、認識論和邏輯結合爲一體,即用思辨概念表達同一的本原,即主客統一體自我展現的整體過程,並且隻有在這種意義上,它才是内容與形式統一的邏輯,是真理自身的邏輯和達到具體真理的途徑。
1816年黑格爾開始在海德堡擔任哲學教授,講授哲學史、法哲學、美學、人類學、心理學、邏輯、形而上學。他根據講課提綱編輯成《哲學全書》於1817、1827、1830年出版,每次重版都作了重要修改。他還發表了政論《評 1815年和 1816年符騰堡王國等級議會的討論》,堅持他的君主立憲制觀點,批評邦議員們要求恢複法國革命前的舊法制。
柏林時期
1818年黑格爾被任命爲普魯士王國的教授,他起初看到的是一個有改革起色的普魯士,支持他的是教育大臣改革派人物阿爾騰斯泰因。黑格爾改變了以往厭惡普魯士的態度,希望柏林這個新的政治中心能夠同時成爲科學與哲學中心,建立起一個“思想的自由王國”。事情的進展與他的願望不同,他和普魯士當權者貌合神離,他的哲學也遭到非議,甚至引起普魯士當局的不滿。
黑格爾在柏林的主要著作是《法哲學原理》。法哲學闡述 “客觀精神” 的全部内容,即權利、道德和倫理。整個法哲學的基礎是關於自由的問題,其他方面則屬於現象領域或歷史性方面。法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法”或“權利”,黑格爾把它定義爲“自由的所有規定的定在”,要求把它同法律上講的權利、同所謂市民權利區别開來,要求對它不要做慣常的理解,聲明它是指道德、倫理和世界歷史。所以就理論原則來說,法哲學是一種近代的社會政治理論,它比啟蒙運動思想有所前進,包含着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因素。在這一時期,黑格爾還講授歷史哲學。在黑格爾的歷史觀中,歷史的基本問題是關於自由的問題,他把歷史看作自由意識的進展。他用目的論理解歷史,認爲歷史的終極目的,在於讓精神達到認識和實現其自身的自由。精神的本質是自由,它的其他一切特性都是爲自由服務的手段。歷史中的偉人也隻是精神的工具。黑格爾把對自由歷史的認識看作一個過程,最終認爲一切人作爲人是自由的。但這一過程更多地是從邏輯上複制歷史,因此,他強調過程的長期性時又強調了原則本身及其歷史實現之間的區别,認爲這是一個基本規定。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通過理性主宰世界這一客觀唯心主義原則,把歷史看作一個有規律的、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過程,從而結束了把歷史看作非理性的、一團紊亂的觀念。
宗教哲學是黑格爾在柏林時期開講的一個課程。他的宗教思想是促成他死後黑格爾派分裂的一個重要原因。與其青年時代相比,這時他對基督教的批判大大減弱了,甚至在哲學上與基督教和解。這不隻影響黑格爾的宗教哲學,也給他體系的其他部分打上了神學印記。宗教在黑格爾體系中高於藝術,但低於哲學。在這一點上他繼承了亞里士多德以來理性主義的神學傳統,表現了明顯的近代色彩。他把宗教看作一種認識方式,認爲它是以表象認識絕對。他排除人格神,排除對神的盲目崇拜和對神的依賴感,而要求用思維把握神,使宗教在哲學中得到“颺棄”;強調神成爲人以及人提高爲神。黑格爾從來不把宗教歸結爲教士的欺騙,而把它看作是歷史和當代深刻矛盾沖突的表現及其解決。人對神的觀念同人對自已的觀念相應,這是黑格爾的一個重要觀點。
黑格爾在柏林作了 6次關於哲學史的講演。他把哲學史和哲學統一起來,哲學史在他看來是在時間中發展的哲學,而哲學是在邏輯體系中的哲學史。因此哲學史在總體上可以說是哲學本身,哲學離開哲學史本身便不能成爲哲學。黑格爾力求使哲學史成爲科學,反對把哲學史當作偶然意見的堆積,主張哲學史中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聯繫。他把發展的原則貫串於對哲學史的考察,把哲學史理解爲完整的辯證過程。這一過程是統一的真理得到認識的過程,其中的多樣性、差異性和特殊性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因爲真理和謬誤的對立並非固定的。哲學史上的多樣性對於哲學的實存不僅絕對必要,而且具有本質意義。他的哲學史講演達到了前人未曾達到的高度。
倫理思想
黑格爾集以往西方倫理思想之大成,特别是繼承和發展了康德的倫理思想,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理性主義倫理思想體系。黑格爾關於倫理的學說就是他的法哲學,其中包括抽象法、道德、倫理三個部分,中心是揭示自由理念的辯證發展過程。黑格爾把法看作自由理念的體現,它的出發點是自由意志。在他看來,自由意志借財產私有權以實現其自身,就是抽象的法;它在個人主觀内心的規定,就是道德,所以道德是主觀意志的法。他指出,道德意志表現於外,便構成行爲;行爲通過故意的或有意圖的活動所達到的結果,就是福利;法與福利的結合就是善,而良心是對善的内部規定或認識。黑格爾總結全部倫理思想史所得出的一個基本結論是:“行法之所是,並關懷福利,──不僅自己的福利,而且普遍性質的福利,即他人的福利。”(《法哲學原理》第136頁)黑格爾認爲,道德行爲的外部體現是複雜的綜合體,是必然與偶然、動機與效果、目的與手段、理性與情感的辯證統一,善與惡也是相互聯繫、相互轉化的。在他看來,良心是一個辯證的發展過程,它在道德階段即在主觀意志階段隻是形式的,既可能爲善,也可能爲惡,還處在“轉向作惡的待發點上”,要達到對普遍的善即絕對價值的認識,隻有在倫理階段的普遍關係中才能實現。
黑格爾認爲,颺棄了的道德就是倫理,並在倫理中顯示出人類共同體的有機形式,其發展過程包括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三個環節。家庭是單個人以愛相維繫的聯合體,它的分化及其外部聯繫所形成的共同體就是市民社會。市民社會是一個包含複雜需要的體系,集中表現着個人與社會、利己與利他的矛盾。在黑格爾看來,人的現實活動表現爲需要、勞動和享受三個環節,個體滿足自己需要的勞動,既是自己需要的滿足,同時又是對其他個體需要的滿足,每一個個體要滿足自己的需要,就隻能通過别的個體的勞動才能達到。因此,他強調,他人和社會整體離不開個體,個體也在爲他人和社會整體的獻身活動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從而達到“爲他的存在”和“自爲的存在”的統一,這種“活的精神”的倫理表現,是“他們爲我,我爲他們”。黑格爾力圖克服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自愛論與仁愛論的片面性,提出應通過勞動和交換,在對立中使個人的利己心轉化爲有利於滿足他人和社會的需要,實現個人利益和他人、社會利益的統一。黑格爾指出,市民社會劃分爲不同階級、具有嚴格等級是國家的主要基礎,國家是家庭和市民社會的統一,是倫理理念的最高體現,因而也是調解社會矛盾和個人生活的神聖力量。他強調,個人隻有把自我規定在普遍的等級和階級關係中,才能穫得客觀性和人格;個人隻有隸屬於國家,才能使形式的良心提高到真實的良心,實現法與福利、權利與義務、主體與客體的統一,達到至善和自由。
從哲學上看,黑格爾倫理思想的形式是唯心的,但其内容是現實的,方法是辯證的,它的成就對後世倫理思想包括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有着重要影響。
美學思想
黑格爾的美學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美學講演錄》一書中,這是他整個哲學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他的哲學體系在美學和藝術領域中的具體表現。
黑格爾認爲世界的本原是精神性的理念,整個世界不外是絕對理念自我認識、自我實現的過程。從而歷史不再是一堆偶然的現象,而是合乎規律、合乎理性的發展。藝術、宗教、哲學,便是絕對理念在精神階段發展中的最高階段。藝術的根本特點,是理念通過感性的形象來顯現自己、認識自己,“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成爲黑格爾美學思想的核心。
“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①肯定了美是理念。但美的理念不同於一般的理念。一般的理念是抽象的、概念性的,美的理念卻必須具有確定的形式,與現實的具體特征結合在一起。隻有具體的理念,才能顯現爲感性的形象。例如畫家畫蘋果,不能把蘋果當成抽象的概念來畫,必須結合顏色、形狀等,把蘋果當成具體的形象來畫。②美的理念要通過感性的形象來顯現,因爲當理念發展到精神階段,人的自由理性要把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作爲對象,提升到心靈的意識面前,以便從這些對象中認識自己。即人要通過感性形象來認識和觀照自己,以便把自己再現出來。感性形象,是理念自身顯現出來的,並不具有自然的物質存在,而是心靈化的東西經過感性形式來表現的。畫家所畫的蘋果,隻是一種感性形式,並不是真的蘋果,並不和人們發生任何物質的功利關係。③感性形象既然是理念的自我顯現,二者的統一是必然的。西方美學史中關於理性與感性、内容與形式、一般與特殊的爭論,到了黑格爾,才從唯心主義的角度,通過“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把本來相互矛盾的兩個方面統一了起來。
在黑格爾看來,自然顯現理念不充分、不完善,不是真正的美。隻有藝術美,才是心靈的產物,才能“把每一個形象的看得見的外表上的每一點都化成眼睛或靈魂的住所,使它把心靈顯現出來”。隻有藝術美才是真正的美。美學研究的“範圍就是藝術”,美學這門科學的正當名稱即是“藝術哲學”,更確切一點,是“美的藝術的哲學”。
黑格爾分别對藝術的性質和特征、藝術發展的歷史類型和各門藝術的體系,進行既是邏輯的又是歷史的分析。邏輯方面,他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有關藝術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歷史方面,他開創了藝術社會學的研究,展示了宏偉的歷史觀。
黑格爾認爲,在藝術中,理念既要顯現爲個别形象,出現在感性世界及其自然的形狀中,同時又要清洗掉外在世界中那些偶然性的東西,使它達到普遍性的高度,揭示出心靈的意蘊,符合心靈的旨趣。這在黑格爾看來,就是“理想”,“理想就是從一大堆個别偶然的東西之中所揀回來的現實”。理想藝術的出現,要有一般的世界情況,要有導致沖突的情境,要有作爲“理想藝術表現的真正中心”的人物性格。因此,人物性格成了黑格爾研究藝術美的中心。
黑格爾探討了藝術發展的歷史類型。他從理念的精神内容與其物質表現的感性形式的關係出發,把藝術的歷史發展分爲 3種類型:①象征主義類型。物質表現形式壓倒精神内容,物質不是作爲内容的形式來表現内容,而是作爲一種象征來象征内容的某個方面。埃及的金字塔,是象征型藝術的典型代表。②古典主義類型。物質表現形式與精神内容達到高度統一,藝術美的理想得到真正的實現。希臘的雕刻是其代表。③浪漫主義類型。理念不斷克服物質的障礙,不斷回複到它精神性的本性,精神内容終於壓倒物質的表現形式。中世紀的基督教藝術,近代的戲劇、小說、詩歌等,都是浪漫型的藝術。
黑格爾建立了各門藝術分類的體系,認爲理念通過不同的感性材料顯現出來,成爲不同的藝術。感性材料是區分各門藝術的一個標志。在藝術分類中起決定作用的,仍然是理念。建築的物質材料超過了精神内容,不宜於充分顯現理念,在黑格爾看來,建築是最低級的藝術。反過來,詩差不多去盡了物質材料的痕蹟,變成了語言,最適宜於顯現理念,因此是最高級的藝術,在詩里面,詩劇又最高,因爲它既有人物、情節,具有客觀性;又有個人自我意識和人格的獨立性,具有主觀性。在這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中,中心是人物性格。悲劇中的人物性格,各自代表某種普遍力量,相互沖突,終於同歸於盡,從而永恒的正義取得了最後的勝利。這最符合黑格爾辯證法的規律,因此在各門藝術中,他把悲劇看得最高。
黑格爾的美學思想在西方美學史的發展過程中,起了劃時代的作用,成爲古典美學的集大成者。
黑格爾的遺產
黑格爾的學說在後代很長時間内一直引起爭論,他對思想界有廣泛的影響,幾乎任何學派都對他的學說給予肯定或提出批判。
歷史學家將黑格爾學派分爲兩個陣營,黑格爾右派的代表是柏林漢博德大學的追隨者,他們擁護福音正統的宗教觀念,擁護後拿破倫時代的政治保守主義。
黑格爾左派,有時也被稱爲“青年黑格爾派”,他們繼承黑格爾學說中的革命成分,在宗教方面主張無神論,在政治領域主張自由民主,其中包括費爾巴哈和年輕時代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30年代和1840年代,這些年輕的黑格爾信徒經常在柏林希貝爾酒吧聚會、爭論,這里的氛圍造就了對以後150年有很大影響的思想家們,形成了無神論、人文主義、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和利己主義的基本觀念。
但是幾乎沒有一位黑格爾左派宣稱自己是黑格爾的追隨者,有幾位還公開批評黑格爾的哲學,但是這種歷史上的區分法仍然在現代學院哲學中使用,黑格爾左派對黑格爾的批評導致一個全新的領域—關於黑格爾和黑格爾理論的文學作品。
當代對在校學生來說,爲了方便將黑格爾的辯證法分爲三個階段,“正題”(例如在法國歷史上的大革命)、“反題”(大革命隨後的恐怖階段)和“合題”(自由公民的憲法保障狀態)。這種分法並不是黑格爾自己提出的,最早見於費希爾的對個人和全體之間聯繫的一個模擬描述。黑格爾學者們並沒有意識到這種三段論法會掩蓋黑格爾理論的真實論點,雖然黑格爾曾經說過:“要考慮到兩個基本元素:第一,自由的意志是絕對的和最終的目的;第二,實現的方法,也就是說知識和意識的主觀方面,包括生命、運動和活動。”(正題和反題),但他沒有使用“合題”這個術語,而是用“整體”。“這樣我們就了解了整體道德和實現自由的狀態,以及其後這兩種元素的主觀整合。”
黑格爾運用這種辯證法體系解釋哲學、科學、藝術、政治和宗教的歷史,但是現代評論家指出黑格爾經常修飾歷史的真實以適應他的辯證法模式。卡爾•波普爾在他的《開放型社會和它的敵人》中指出,黑格爾體系文飾了威廉三世的統治,他認爲1830年代的普魯士是理想的社會。赫伯特•馬爾庫斯在他的《理性和革命:黑格爾和社會理論的崛起》中批判了黑格爾作爲一個國家權力的辯護士,爲20世紀極權主義的興起開辟了道路。實際上黑格爾並沒有爲這些權力形式辯護,隻是認爲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因爲這些權力存在,所以也是合理的。亞瑟•施潘豪爾藐視黑格爾對歷史的解釋,認爲他的著作是蒙昧主義的,是“偽哲學”,許多英國學派的哲學家也遵從這種看法。
20世紀黑格爾的哲學開始複興,主要是因爲幾個原因,一是發現黑格爾的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源頭,還因爲黑格爾的歷史觀開始複活,再有黑格爾辯證法的重要性得到廣泛的認同,將黑格爾的理論重新帶到馬克思經典中的最重要的著作是喬治•盧卡奇的《歷史與階級意識》,掀起一股重新了解評價黑格爾的著作熱,黑格爾的複興也引起對黑格爾早期著作的興趣。現代美國的哲學家也明顯受到黑格爾的影響。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437
回應
學哲學的用什麼武力
哲學觀都不一樣怎麼在一起
唉,學哲學也有生命危險,這世道……
不打斷胳膊腿,怎麼叫"折"學呢! [陰險]
爭取“用拳頭思考的哲學”能徹底粉碎用屁股思考的人類。
打得好!看看究竟是嘴巴大還是拳頭大!?[嘻嘻]
學哲學的體能渣啊!群毆的結果居然是輕傷。
批判的武器比不上武器的批判。馬哲毛爺爺才是王道
大學一位老師就是黑粉,說得康德簡直像渣渣,好在,老婆是學中哲的。
吾愛老婆更愛真理公知愛真理更愛美國
什麼哲學,有佛道高深圓融圓滿嗎?佛道不怕科學發展,說科學越發展越能證明佛道正確,哲學呢?說有待科學進一步發展。
西方哲學研究的是存在和秩序,而中國的哲學研究的是學以致用和實事求是。
值得為了理論而大動干戈嗎?那都是研究成果,不是客觀真理。
什麼康德黑格爾在羅素等分析哲學的眼中不也是一幫自說自話的自戀狂,類似於今天的呆灣和港蟬喜歡對大陸想當然地下結論。
康德和黑格爾也都是盲人摸象而已,都不完全,有什麼可爭的。鬥氣的大都是些半吊子,最怕被人揭穿了。
在法國理科生也要考哲學
然並卵(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在我大理工的旗幟下,任何文科都是渣渣
理科的博士,英文叫Ph.D。然並卵,站在大理工的旗幟下,居然頭頂著一個渣渣的頭銜。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5_06_29_325012.shtml
另詳參【圖博館】:康德:名哲學家10 《笛卡兒的秘密手記》 黑格爾:名哲學家11 《蘇格拉底咖啡館》 哲學家的生日派對 《20世紀西方哲學東漸史》 文史哲性多重人格 《所謂的知識分子》 評三種圖解漫畫哲學書 非《蘇菲的世界》 《高級迷信》《公共知識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