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09 08:00:00阿楨

謝晉:名導演53

謝晉


謝晉(1923年10月23日-2008年10月18日),浙江上虞人,中國電影導演。
  生平
謝晉在中學時代即酷愛表演,曾在華光戲劇專科學校、金星電影訓練班學習,1941年考入四川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話劇科,受教於曹禺、洪深、焦菊隱、馬彥祥、陳鯉庭等名家。1947年在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導演專業復學,導師余上沅。1953年謝晉開始在上海電影製片廠任導演。1995年4月7日應錢偉長邀請任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院長。任上海師範大學謝晉影視藝術學院院長,恆通影視有限公司董事長。
  《女籃5號》是謝晉的成名作,也是中國第一部彩色體育故事片。此外,《紅色娘子軍》、《牧馬人》、《芙蓉鎮》、《鴉片戰爭》均是中國電影史上重要的作品。
  謝晉在文革中拍了不少「四人幫」大片,其中更是包括張春橋為慶祝奪權成功準備的《盛大的節日》《佔領頌》等。
  謝晉是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四屆理事、第五屆主席團委員,中國文聯第五屆、第六屆執行副主席。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八屆、九屆全國政協常委。
  謝晉原擬在2008年10月18日參加其母校上虞市浙江春暉中學建校100周年慶典,但該日早上7點40分左右,他所下榻酒店的服務員,發現他已停止呼吸。據家人稱,謝晉可能因為8月喪子之疼,飲酒過量引起死亡。[1]
  家庭
謝晉與妻子徐大雯育有4個兒女,除大女兒和大兒子謝衍外,其餘兩個兒子謝建慶(阿三)、謝嘉慶(阿四)均有智力問題。謝建慶(阿三)在謝晉去世前幾年就病逝了,而謝晉事業上的唯一接班人謝衍也於2008年8月生患肝癌先謝晉而去。
  參考資料
1 中國著名導演謝晉去世

拍攝時間類型片名職務合作導演獲獎備註
1948年電 影啞妻副導演吳仞之
電 影幾番風雨副導演
電 影二百五小傳副導演鄭小秋
1954年淮劇短片藍橋會導演
1957年電 影女籃5號導演、編劇成名作
1962年電 影紅色娘子軍導演1962年第一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導演獎
電 影大李,小李和老李導演
1965年電 影舞台姐妹導演、編劇
1974年電 影海港導演謝添
1975年電 影春苗導演
1976年電 影磐石灣導演
1977年電 影青春導演
1979年電 影啊!搖籃導演
1980年電 影天雲山傳奇導演
1982年電 影牧馬人導演
1984年電 影秋瑾導演
電 影高山下的花環導演
1986年電 影芙蓉鎮導演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水晶地球儀獎代表作
1989年電 影最後的貴族導演
1991年電 影清涼寺的鐘聲導演
電 影啟明星導演
1993年電 影老人與狗導演
1994年電視劇三言二拍總導演
電視劇大上海屋檐下總導演、總策劃武珍年未播出,2006年出現名為《紅色年代》的影像製品
1996年電 影女兒谷導演
1997年電 影鴉片戰爭導演
2001年電 影女足九號導演
2005年舞台劇金大班的最後一夜藝術總監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C%9D%E6%99%89

紅色娘子軍 (1961)



導演: 謝晉
編劇: 梁信
主演: 祝希娟 / 王心剛 / 向梅 / 金乃華 / 牛犇 / 陳強
  劇情簡介
  海南貧家女吳瓊花(祝希娟)被殘暴的惡霸南霸天活活打個半死昏倒在地,幸得裝扮成華僑富商的紅軍幹部洪常青(王心剛)和他手下的及時相救,她才保全性命。傷好後,吳瓊花立志投身革命,如願以償成為一員娘子軍戰士。 
  南霸天的壽辰日,洪常青混在眾人中來到南府向他賀壽,見來者一身華僑富商打扮並奉上貴重壽禮,南霸天沒對洪常青起任何疑心。夜深,吳瓊花帶領一名女戰士化裝成丫頭潛入南府,準備見機和洪常青以及外面的同志配合一舉拿下南霸天,但關鍵時刻,對南霸天恨之入骨的吳瓊花貿然採取了行動。

只要主義真  2008-10-30

   紅色娘子軍,真正的無產者,苦大仇深的勞苦大眾,為了報仇雪恨、翻身做主人,拿起了武器反抗鬥爭。原來參加紅色娘子軍,參加革命的資格是無產者。想想剛畢業的大學生好像都是無產者,有無產者到有產者就需要你去鬥爭,努力……只有最底層的人民爆發出的力量才是最強大的,就像水中的皮球一樣,你只要把它按到底層它也就跳的越高,激起更大的水花,爆發出最大的力量。幹革命可是玩命的事情,家裡有老婆孩子了,誰還跟你鬧革命了。因此,現在的我們也是革命奮鬥的絕佳時機,等到有老婆孩子了就畏首畏尾、左顧右盼了。所以,現在的你要是累點、辛苦點也是應該的了。然,最怕的是,你不知革命路線在哪兒,拔劍四顧心茫然,不知敵人在何方?幸好,魯迅老人家給你指點迷津: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年輕人,好好想想唄,多走走就有路了,不要因一時的困境而怨天尤人,感懷身世,蹉跎歲月,終無所成。 
   對於電影,我還是有些疑問!一,紅蓮她為什麼會嫁給木頭?公公婆婆貌似對她沒有人身自由的限制,為什麼也一定要參加革命去呢?也許就是為了要找他相好的阿牛哥去。二,就在娘子軍們在橋的另一邊阻擊敵人的時候,為什麼不把橋給炸了;也許是為了保衛人們財產,反正陣地還是要奪回來的,炸自己的東西—心疼;還有吳瓊花要趕緊先撤退的時候,可這緊急時刻她還和書記兩人,唧唧嗚嗚……的讓人揪心。三,最後,書記寫的那首詩,怎麼這麼熟悉,原來夏明翰同志犧牲前也寫過那麼一首,只是換了個名字而已。這可能黨培訓的時候教的,假如敵人要你寫些什麼的話,就不要拒絕,把這首詩留給他們就行了,千萬別忘了寫自己的名字。 
  附: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還有後來人!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540472/

紅色娘子軍  維基百科




《紅色娘子軍》是20世紀中國的一個著名劇目。原劇本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創作員梁信於1958年創作。1962年拍攝的電影《紅色娘子軍》獲得巨大成功。1964年改編成芭蕾舞劇,該劇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列為樣板戲之一。1972年又改編成京劇。芭蕾舞劇和電影普及最廣。
  歷史
1931年,在海南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瓊崖縱隊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第三團女子特務連成立,屢立戰功。1933年其領導人先後被捕。1936年西安事變之後蔣介石大赦被關押的共產黨人,這些人被釋放。之後她們有的在抗日戰爭中犧牲,有的出獄後嫁給國民黨軍人,在文革中受到衝擊。1976年之後倖存的都得到平反,有的還得到江澤民的接見。
  中南軍區專業創作員梁信於1958年在海南體驗生活時,參考過去軍史寫的一個劇本,原名《瓊島英雄花》。當時按規定涉及軍隊的劇本必須通過八一電影製片廠的審核。但八一廠並未接受梁的劇本。梁將劇本投向其他電影製片廠。後被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導演謝晉看中,改名《紅色娘子軍》,由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成電影。當時尚是學生的祝希娟,以及八一電影製片廠的演員王心剛,北京電影製片廠的演員陳強、天馬電影製片廠的向梅等在影片中扮演主要角色,作曲者黃准。此片公演後,大獲成功,獲得第一屆百花獎最佳影片,同時祝希娟因此片獲得百花獎最佳女主角,陳強則因此片獲得百花獎最佳男配角。
  1964年9月26日,中央芭蕾舞團的芭蕾舞《紅色娘子軍》在北京天橋劇場首演,作曲吳祖強,演員劉慶棠、白淑湘。同年,中國京劇院四團首演由田漢改編的京劇版《紅色娘子軍》。1965年江青對芭蕾舞《紅色娘子軍》進行了具體改動:女主角吳瓊花改名吳清華,全劇主角改成洪常青,並改動了一些樂曲和舞蹈。1970年舞台藝術電影《現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全國放映。1972年,由杜近芳、馮志孝等人主演的京劇樣板戲版電影《紅色娘子軍》公映。
  故事情節
1930年代,海南島萬泉河一帶椰林寨,惡霸地主南霸天作威作福,其婢女吳瓊花(芭蕾舞劇吳清華)不堪欺壓,在多次出逃未遂後終於成功逃入密林。在假扮南洋僑商的共產黨員洪常青指引下,吳瓊花參加了由女戰士組成的紅色娘子軍,洪常青是娘子軍的黨代表。一次行動中由於吳急於報仇行動草率,造成南霸天的逃走和自己人的損失。在血的教訓中吳明白了參軍不是為了報私仇,而是為解放窮苦大眾的道理。一次戰鬥中,洪常青被南霸天俘虜殺害。瓊花帶領娘子軍,配合主力部隊攻入椰林寨,消滅了南霸天地主武裝。瓊花也成了新的娘子軍連連長。
  芭蕾舞劇
序 幕:滿腔仇恨,衝出虎口
二難友舞蹈
第一場:常青指路,本向紅區
清華獨舞(1)
清華獨舞(2)
常青指路
第二場:清華控訴,參加紅軍
娘子軍連連歌 (向前進,向前進)
集體舞
娘子軍集體射擊舞
小戰士獨舞
赤衛隊員五寸刀舞
大集體舞
清華到達紅軍營地
清華獨舞
第三場:裡應外合,夜襲匪巢
丫頭們的舞蹈
黎族舞
團丁大刀舞
開倉分糧
第四場:黨育英雄,軍民一家
常青獨舞
清華獨舞
連長、清華雙人舞
快樂的女戰士
斗笠舞(萬泉河水清又清)
連長、清華雙人舞
常青和男紅軍的舞蹈
集體舞
第五場:山口阻擊,英勇殺敵
清華和戰士們的集體舞
清華和團丁對打的舞蹈
紅旗舞
常青、二戰友的戰鬥舞蹈
常青和二匪兵對打的舞蹈
過 場:排山倒海,乘勝追擊
紅軍戰士的集體舞
戰士們飛躍前進(同步劈叉大跳)
第六場:踏著先烈的血跡,前進!前進!
南霸天、老四的舞蹈
常青獨舞
常青就義
解放
清華、連長雙人舞
悼念洪常青
清華接任黨代表
踏著先烈的血跡前進(集體造型)
  相關人物
  江青:文革後被當作「四人幫」一員被捕入獄。1991年自殺身亡。
劉慶棠:與江青關係融洽,官至文化部副部長(1974年),文革後先是被隔離審查,後被判了17年徒刑。被關押在秦城監獄時和妻子離婚。因患了肝硬化保外就醫。回老家遼寧蓋縣,其間還拋棄了一個照顧他的女人[1]。再後來刑滿後任廣州某大學藝術學院名譽院長、舞蹈系負責人,編排了芭蕾舞劇《岳飛》[2]。
白淑湘:因父親是國民黨軍人,文革中被批鬥,送北京郊區小湯山勞動改造。文革後1977年,白淑湘以吳瓊花的形象再次登上舞台,到50歲那年(1989年)因年齡因素退居幕後。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全國政協委員。
  吳祖強:文革開始受到衝擊,其著名權被剝奪。文革後復出,現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央音樂學院名譽院長。
梁信:2012年,他的女兒梁丹妮和女婿馮遠征幫助他對中央芭蕾舞團提起訴訟,爭取版權收益。[3]
  其他藝術形式
  電影《紅色娘子軍》
謝晉導演,祝希娟、王心剛、陳強、向梅主演
  京劇《紅色娘子軍》
杜近芳主演
著名唱段:打不死的吳清華我還活在人間、見到了紅旗見到了黨、永葆這戰鬥青春彩色舞台藝術影片《現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和《革命現代京劇紅色娘子軍》
多次各種郵票以此為主題。
多種小人書以此為主題。
  現況
近年來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時常被演出。自1992年中國中央芭蕾舞團重排的芭蕾舞《紅色娘子軍》一直演出到今天,演員已經五代。2007年7月1日中國國家芭蕾舞團在香港文化中心劇院演出,慶祝香港回歸十週年。
2003年長篇小說《紅色娘子軍》,作者曉劍、郭小東
2004年電視連續劇《紅色娘子軍》,總製片人周遊,主演殷桃、王偉、劉佩琦等。
  外部連結
YouTube: 第二場《清華控訴,參加紅軍》節選
YouTube: 第四場《黨育英雄,軍民一家》中的「快樂的女戰士」
YouTube: 第四場《黨育英雄,軍民一家》中的「斗笠舞」
  參考文獻
1「洪常青」扮演者劉慶棠的沉淪之路
2劉慶棠蒙太奇
3馮遠征代岳父打官司 索要《紅色娘子軍》補償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A%A2%E8%89%B2%E5%A8%98%E5%AD%90%E5%86%9B

《天雲山傳奇》(1980年,謝晉導演,石維堅主演)

牧馬人 (1982)





導演: 謝晉
編劇: 李准
主演: 朱時茂 / 叢珊 / 劉瓊 / 牛犇 / 雷仲謙
  劇情簡介
  1970年代末,在西北敕勒川牧場做了小半輩子牧馬人的小學教師許靈均(朱時茂)一路風塵來到北京飯店,與30年未曾謀面的父親、旅美華僑企業家許景由(劉瓊)見面。當年,追求個人自由的許景由無法忍受與妻子的錯誤婚姻,丟下妻兒去了美國。此次歸來,他有心帶許靈均回美國繼承事業。 
  交談中,許靈均不認為將自己融在集體中、時時以國家利益為重的行為是思想陳舊的表現,對於父親的舒適生活,他並不豔羨。 
  回顧自己幾十年來所走的道路,雖有幼年成為棄兒、青年被打成右派下放牧場的悲慘經歷,卻也數次從牧區質樸、善良的鄉民身上感受到人間溫情,而在艱難歲月中與四川苦命女李秀芝(叢珊)結為夫妻後,許靈均更是嘗到苦盡甘來的心酸與甜美。他認為,國家在好不容易邁過“文革”這個大坎之後,個人更應該同親朋一起,不離不棄地跟著她走向新生。

人畢竟是美好的----紀念謝晉導演 2008-10-18 

  傍晚時分偶然在網上得知謝晉去世了。 
  於是就想寫點什麼紀念一下這位時下並不熱門的,卻是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電影人物。 
  也是我在那個電影院時代認識的最好的中國導演。儘管我認為他最好的電影止於《芙蓉鎮》,終結於90年代。而作為觀眾我最喜歡的就是這部《牧馬人》。    
  他無疑是傳統的中國導演,繼承了中國電影擅長敘述,講故事的特徵,並且在其間融入了五六十年代知識份子的價值觀和一種溫暖的詩意,當然也不可避免的流於政治說教,但是畢竟他還是遵從了一個正直的知識份子那重可貴的對於時代尤其是人性的思考和彰顯。在那樣一個嚴酷的時代能夠表現人性的美和個體存在的價值,儘管細小但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所以他的影片和蔡楚生的一樣,都是中國電影的最美好的時光影像,洋溢著我們民族特有的人倫的光彩和濃郁的人情味。而這,顯然是後來的導演們根本就表現不出來的,一個內心根本沒有愛的人,他的作品怎麼會感動別人呢,錢砸不出真愛。    
  我最喜歡的這部影片,不知看了多少遍,為什麼一部夾雜了許多一本正經說教,有些地方甚至可笑的電影我依然愛不釋手呢,那當然不是說教本身,而是在片子裡對於人性美好的讚美,對於時代的希望。原著靈與肉是一本很知識份子化的小說,簡單而震撼,似乎也沒有太多細節的描述,而經過李准之手的劇本,完全是非常平易近人的,充滿了普通人的愛。董大爺董大娘,郭(PIA )子,牛鳳英,都洋溢著普通人的溫情和歡快。語言的口語化和幽默是在中國電影裡難得的準確和不做作。 
  叢珊和朱時茂在影片中表現的極其可貴的年輕的朝氣和樸實的情感,我以為堪稱一絕,幾乎無後來者能比。非常的真實可信,幾乎讓我覺得無可挑剔。也許,兩個人的演藝生涯都在此成為是絕唱。純情,質樸,真實--典型的中國式的愛情和親情,我很懷念這種絕無雜質的情感。 
  在這部電影群像當中,只有那個女秘書是敗筆,但是也不能責怪80年代初的編導和演員能塑造一個美國華人,今天看來,她那可笑的裝束和做作的表演實在是時代的悲劇,劉瓊那種上海氣質倒還是比較可符合人物精神。 
  在這樣的電影裡,沒有複雜的情感糾葛,呈現給觀眾的是一種單純的樸實的東西,有一種溫暖的感覺自始至終陪伴著你,最後你也覺得自己也不會去美國了,讓人的心留下的,不是金錢甚至信仰,而僅僅是那種暖融融的人間真情。 
  那些普通人的真情沒有華麗的詞語,沒有算計,也沒有大理論,只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連他們自己都察覺不到的善良的本能。善良真是一種天性和本能。 
  我回想起03年的春天,非典時期,獨自在一個陌生的城市裡,一個鄰居阿姨送來的一大包板蘭根,還有大媽給我做的一碗小米粥,以及樓下大爺大媽對我說的一句話,你一個人在屋子裡多悶啊,來家裡呆著吧。我就常常去那裡串門,儘管我是個鐵屁股加臭嘴,可是他們永遠是那樣寬容和善。他們不求什麼報答,僅僅是覺得我,一個舉目無親的孕婦可憐罷了。咳,什麼共同語言啦,文化差異啦,都抵不過那一盤送給我的餃子,為我修理水管灑下的汗水。人在那樣的時候就知道書本畢竟是次要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最愛的人,永遠是那些淳樸善良的普通人,雖然我在他們看來不可理喻。    
  進入90年代,謝先生顯然是告別了黃金時代,他已經不適應這個迅速變化的社會,他的理想主義和溫情,傳統的方式均已被拋棄,取而代之的,是新一代一種冷酷的自我表現和對於西方現代電影的膜拜,既丟了老祖宗又沒有獨創。    
  謝先生走了,他帶走的是一個時代的記憶和故事,他的溫暖,他的希望,他的電影讓我們覺得這世界畢竟還有愛,人畢竟是美好的,大師好走!    
  本片的編劇應為李准,也就是李雙雙的編劇。我們應該記住這位平實風趣的老人帶給我們的溫暖和歡樂。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528657/

想起了《牧馬人》 2008-03-24 

   最近看了新電影《兩個人的房間》。影片一般般,中年夫妻的感情危機,這樣的題材已經被嚼爛了,沒有多少新意。只是主演的朱時茂和叢珊讓我想起了他倆第一次搭檔、也讓他倆一舉成名的《牧馬人》。 
   上世紀80年代初,乘著撥亂反正的東風,出了好幾部很有衝擊力的影片,《牧馬人》就是我最喜歡的一部。許靈均是個右派,被發配到了大西北,當上了牧馬人,孤獨、恥辱、悲觀、絕望,幾乎走上了自絕之路。然而淳樸的牧工不歧視他(牛犇演的,還得了百花獎的“最佳配角獎”),更重要的是他遇到了四川逃荒女李秀芝,一對苦命男女相濡以沫,終於熬到了“新時期”。許摘帽,當了教師。此時他經商的父親從美國來,為彌補愧疚,執意要把兒子帶到美國,繼承事業。結果嘛,許靈均當然難舍汗水浸漬的土地、患難與共的牧友和血肉相連的妻子。影片最後一組鏡頭,相隔二十多年,我還清清楚楚記得:天蒼蒼,野茫茫,丈夫、妻子和兒子,越走越近,擁抱在一起,身後是一輪紅日……。 
  當時喜歡影片的理由,表面上,是因為主人公出身不好受排擠,受迫害,與我“心有靈犀一點通”;其實,不好意思說的是,叢珊演的李秀芝實在是我心中的“善良女神”,那種從心靈輻射到外貌的美,真是奪我心魄,讓我在漆黑中觸摸到了溫柔之鄉。後來知道“單戀”她的,還大有人在;她簡直成了中國的“瑪麗蓮.夢露”——儘管她穿著老棉襖,一點都不“性感”。 
   二十多年過去了,回頭看《牧馬人》,覺得實在是理想主義的傑作。先不先,一個階級敵人哪裡有這麼好的桃花運喲!英雄美女,才子佳人,落難覓真情,抱得美人歸,謝晉導演還是走的老套路。事實是,死了的不少;劫後餘生的,不瘋則傻,像那些才華橫溢的“胡風份子”;大部分是耽誤了最佳年華,磨圓了棱角,唯唯諾諾,庸庸碌碌,再也無作為可言。但是謝導的良苦用心,可以理解,當時流行的一句話是“向前看”嘛;我們這些人沒有一點“理想主義”,靠什麼撐下去呀! 
   另外,電影裡有些觀點已經不妥了。比如,“狗不嫌家貧,子不嫌娘醜”;“娘打子,委屈,也該”。愚忠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現在一般人都能分清,祖國才是“娘”,那些倒行逆施的政權、政黨、政府決不能同“祖國”劃上等號;一定要警惕有人打著“國家”,甚至是“祖國”的旗號,去謀一己私利。我們愛國家,但這個國家也要真正愛我! 
  再比如,出不出國,並不是愛不愛國的唯一標誌。如果許靈均當年能出去,再“引”一大筆“外資”回國,那他的貢獻比當個農場教師不知大到了哪裡,他早成政協委員了。再說,現在不少成天對他人進行著愛國主義高調教育的人,包括頭頭或藝人,不是把財產和孩子爭先恐後地往外轉移,自己也早就在做“域外寓公”的夢了嗎?他們的“愛國之歌”比我們這些愛發個牢騷的老百姓可唱響了許多! 
   朱時茂胖了,叢珊也發福了許多。不會有誰再把他們看作“夢中情人”了。我想,牧馬人這個行當肯定在不斷萎縮。但是就因為這部電影曾經溫暖過許多命運坎坷、心境苦寒的人,它在電影史裡是不會消失的。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334363/

芙蓉鎮 (1986)




導演: 謝晉
編劇: 阿城 / 謝晉
主演: 劉曉慶 / 姜文 / 鄭在石 / 張光北 / 徐松子 / 祝士彬 / 劉利年
  劇情簡介
  本片分上下兩集,講述了位於湘、粵、桂三省交界處的芙蓉鎮上,人稱“芙蓉姐”的漂亮女人胡玉音(劉曉慶)在“四清運動”及“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 
  1963年,憑著熱情周到的服務,胡玉音與丈夫桂桂(劉利年)經營的米豆腐攤子前漸漸成為早市上最熱鬧的一道風景,加上夫妻倆省吃儉用,手中積攢了一 筆數目可觀的財富。鎮党支書也是胡玉音乾哥的黎滿庚(張光北)、糧站主任谷燕山(鄭在石)及鄉鄰們都為他們高興。當他們蓋好新房準備日子更上一層樓時,迎上“四清運動”,一直嫉妒胡玉音的原國營飲食店經理、今縣商業局科長李國香(徐松子)與二流子王秋赦(祝士彬)聯手,趁機將她定性為“反革命五類分子”中的“富農婆”,將之派去與原縣文化館館長、今被人稱作“秦癲子”的“右派”秦書田(姜文)一起清掃大街,桂桂身亡。運動中黎滿庚昧著良心將胡玉音背叛,谷燕山則一直以老革命軍人的標準誠實做人。 

詳參【圖博館】:芙蓉鎮

  徐其超的論文認為古華的<芙蓉鎮>(麥田,1988)「的成就,就是在首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中都是突出的。它以一曲嚴峻的鄉村牧歌代表了”反思文學”的”最高峰線”,初步呈現了開放的現實主義特徵,但田園牧歌式的形式、手法限制了古華對重大社會矛盾鬥爭的直接表現和深度開掘。」
  是嗎?那是從馬克思現實主義的意識形態來看,呂德強在<《邊城》與《芙蓉鎮》的人性表現之比較>(甯德師專學報2002年04期)卻認為:「<邊城>與<芙蓉鎮>在對人性的表現方面有著諸多相似之處,也存在許多重大的差別──”理想的希臘小廟”與”嚴峻的鄉村牧歌”。」
  我怎覺得像在讀平淡無味的小鎮文革風俗史?
  還是有幾段描述有點味,你比如男女主角只能兄妹相稱時的激情:
「滿庚哥!我曉得了…黨…我不好…我命裡不主子,還尅夫…
妹兒的痴心、痴情,是塊鐵都會化、會熔…他撲了上來,一把抱住了心上的人,嘴對著嘴地親了又親!」(p.27)
  還不如謝晉導演劉曉慶的表演來的有看頭,《芙蓉鎮》可是「獲第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女主角獎、最佳美術獎;第10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女演員獎、 最佳男配角獎;捷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水晶球獎”;捷克第40屆勞動人民電影節榮譽獎;民主德國電影家協會1989年發行影片評論獎、最佳外國故事 片評論獎;法國第1屆蒙彼利埃電影節“金熊貓獎”.」
  那書末對王瘋子的描述呢:
「千萬不要忘記啊──!
文化大革命,五、六年來一次啊──!
階級鬥爭,你死我活啊──!
王瘋子的聲音,是幽靈,是鬼魂,徘徊在芙蓉鎮。」(p.264)
  還是不如,電影裡隨著一身破衣王瘋子拉遠鏡頭的破爽和破鑼聲音以及背影,來得有影音魅力。
  那麼有魅力嗎?平平地拍以下故事而已吧:
「1963年初春,芙蓉鎮上人稱“芙蓉仙子”胡玉音的米豆腐攤前擁擠不堪,她美麗熱情、服務周到,而對面的國營飲食店卻因服務態度不好而門庭冷落,經理李國香對此十分惱火。
…………
烏雲遮天終又散了,芙蓉花謝重又開,胡玉音終於盼到了秦書田的歸來。米豆腐攤熱鬧如初,而專吃“運動飯”的王秋赦住的吊腳樓也坍了,人也瘋了,只有他敲打的那面破鑼還在,雖破得不成樣子,卻還發出刺耳的聲響……」

我看了中國最好的電影 2008-10-25 

 這部電影叫《芙蓉鎮》。謝晉導演辭世,得以在影院看這部電影,感慨很多。新一代的影迷,對中國電影總是抱怨多多,且相對更關注第五、六代導演的作品,對於很多前輩導演,抱持著一種主觀設定的距離感:一提到有中國特色的現實主義,便斥之以思想單一、形式僵化的現實主義,實際上看的很少。或者說,片段的耳濡目染、指標性的所謂“黨片”看的是不少的,而深入關照者,其實寥寥。 
  甚至在想寫一下《芙蓉鎮》時,也只能就文本說文本,無法從更多的層面去探究它的存在意義。誰讓即便是謝晉,我看過的作品也屈指可數,而這部《芙蓉鎮》更是首度觀摩。所以參照的標準,不期然地設定到第五代導演上。涉及文革題材的電影作品,張藝謀的《活著》、田壯壯的《藍風箏》、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其中的翹楚,它們各有特色,一同撐起了第五代導演的成熟之旗。    
  然而看過謝晉的《芙蓉鎮》後,我對這類題材電影的認識有了轉變。與那些讓第五代導演成名立萬的文革電影不同,它以親歷者的反思姿態直面歷史,即便是出品時間更早,其思想上的韌度卻更加尖銳和犀利。第五代的這幾部作品,拍攝時間較晚,都帶有某種跳脫的態度,更希望站在歷史的週邊,去冷眼旁觀那段苦難史,一方面這樣的視角更宏大,更容易達到史詩的效果;另一方面也相對安全,更接近普世價值,即便是禁映,也不會影響它們的影史地位。
  謝晉沒有選擇這樣的保守之路,雖然第五代的這幾部作品同樣值得尊敬。在我看來,芙蓉鎮上的風雲變換,是被嚴絲合縫地記錄而非再現在鏡頭前。它沒有那幾部作品中鋪天蓋地的對文革場景的營造,像是文攻武鬥、遊街批判、集會造反等很容易引人興奮的描寫幾近於無,但電影卻以樸實逼真的生活事件、對接嚴謹的影像結構將政治運動的詭譎、世事人心的叵測,表現得驚心動魄。而所有這些成就的取得,其關鍵就在於謝晉對於政治、歷史,乃至我們這個民族的無畏的反思和直面。    
  謝晉甚至不想依靠悲天憫人的人性論,來為自己的作品作結。我的理解是,他是親歷者,也是受害者,他不能忘記,也不能原諒。但是他必須接受。看似在電影結束時,他原諒或接納了所有的人和事,但他並非就此心安理得,他依然用谷燕山酒醉後“完了,沒完,完了,沒完”的責問、用最後一個鏡頭中王瘋子遠去時滿嘴的“運動了、運動了”來提醒我們,故事結束了,生活還在繼續。    
  看電影的過程中,我先是冒出了如標題所示的想法,然後又想到一個詞,大象無形。除了思想禁錮,中國電影常被詬病的另一個地方就是形式過於單調、中正,深怕陷入“形式大於內容”的窠臼。《芙蓉鎮》在電影語言上看似中正,卻因思想上的成就,將內容以相當妥帖的形式表現出來,中正中有尖銳的意向。比如幾段意識流就安排得恰到好處,更不用說謝晉一貫拿手的影像處理了。謝晉的電影語言並非為了炫技,而是化入現實的基調,看時有嶄新的氣象,卻難得潤物細無聲。    
  看完電影出來時,我聽到一對戀人在背後說話,那個女的說了一句我深以為是。她說:“怪不得劉曉慶那時能那麼紅。”我之于劉曉慶的印象,摻雜現實中的負面印象不說,單就演員而言,一直都是爽朗中略帶張揚的模樣。但在《芙蓉鎮》中,劉曉慶的表演完美無缺。胡玉音看似堅硬的性格中蘊藉了如此的柔弱,在現實的步步緊逼下,她的怯弱的抵抗,或如姜文所飾的秦書田所說的“像牲口一樣活下去”,是感動全篇的力量。謝晉一直有演員伯樂的美譽,在本片中再一次被印證。    
  我猜想謝晉拍攝《芙蓉鎮》時,他的身份地位已允許他做一次決然的而非保守的良心回望。這難得的回望在當時引起了怎樣的波瀾我不得而知,但我相信它一定觸動了那些經歷過的人,不管是受難的,還是得寵的。在觀影當中,我聽到了後排一位年長阿姨的歎息和哭聲,她並非為情節感動,或許是被往事觸動吧。它也不是只為經歷者熨傷,它同樣打動了我們。它表現出的勇氣和完美,讓我們這些影迷相信,我們的電影同樣值得尊敬,即便它現在依然孱弱,依然被緊束。    
  謝晉導演的辭世,卻促成了我們對他的瞭解的開始。雖然還很幼稚,但我更願意美好地相信,這是一次進入前的立此存照。謹以此文向謝晉導演致敬。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535776/

史詩 2007-08-10 

   一般不會就單獨一個電影寫東西。但看過芙蓉鎮後,很衝動的想在深夜,就此留下三千字。 
  一部86年的電影如此打動震撼我,是看之前未曾想到的。必須佩服謝晉導演的功力,這樣的電影,換別人拍無論如何都是挑戰極限;感謝他曾經的付出,為中國電影史留下了一座100年都無法逾越的豐碑。這是我對這部電影的基本評價。 
  情緒篇 
  所有的感覺輪番而來 
  首先我想說的是,接近三個小時的電影,讓我在壓抑、憤恨、憐憫、發笑、感動無數種情緒之間猛烈盤旋,這已經全然超出電影的範疇。 
  文革時代,自然少不了壓抑扭曲的人性,讓人看得也鬱悶。這對導演來說不難搞定。但謝導還借很多細節把處於那種變態生活情境中的人潛藏的欲望、以及對生活周遭的諷刺與人們的呆滯無知,都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就很經典了。 
  始終記著秦書田(薑文飾)對胡玉清(劉曉慶飾)說的那句話“哪個檔規定五類分子就不能結婚了”。被一種叫檔的東西壓迫幾十年,到頭來竟然拿“檔”當作支持自己的理由。結果很正常:有期徒刑10年。這種無知是無畏。 
  (補充一句:那個時代的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從頭至尾都沒有弄明白是什麼在折騰他們。“檔”“組織”“上面”“什麼什麼委”就成了所有權威的代名詞。) 
  還有他對那個白對聯的態度“甭管黑夫妻、紅夫妻、白夫妻,起碼證明組織上已經承認咱們是夫妻了,你要特別深刻的理解組織的態度。”笑完就是悲。 
  電影情緒與史詩情緒 
  如果說《藍風箏》(田壯壯導,濮存昕,呂麗萍主演)、《活著》(張藝謀導,鞏莉,葛優主演)是所謂文革電影之典範的話,那我極端不同意將芙蓉鎮與這些二線貨“劃成一種成分”。 
   可能我想說的是,電影和史詩的區別。 
   電影總是費盡心思營造一種主流情緒,像《藍》與《活》悲烈。而史詩則將所有情感都無限包涵在它波瀾壯闊又細緻入微的敘述中,像《芙》的淡定。 
   就好像《活著》裡富貴兩個小孩的死,〈藍風箏》裡老濮無緣無故被大樹壓死,擺明,就是一定要死那麼幾個重要的人,還得是突然死,好像只有如此才能把電影悲慘游離的氣氛引向高潮。而芙蓉鎮,導演雖只是淡定甚至恬然的陳述(全片就掛了一個,還是純配角),帶給人的震撼力卻已經甩開前者幾個世界。 
   其實,那樣的時代,根本無需渲染,圖增做作。一次“上五類”的點名(富農、地主、右派、反革命),一種對“運動”的另類闡釋,一場“晚飯後集合”的大會,就全明白了。記錄時代,淡定而廣闊的情緒最佳。一定要搞得最後悲慘無奈抑鬱至極才算深刻? 
   (再補充一句。這種感覺就像《教父》之于黑幫片、《現代啟示錄》之于一切越戰片、《全金屬外殼》之于一切二戰片、《發條橙》之于一切青春禁忌心理片、《2001太空漫遊》之於一切科幻片、《閃靈》之于心理恐怖片、《德古拉》之于一切吸血鬼片、《與狼共舞》之於一切西部片、《亂世佳人》之於一切戰爭愛情片。這就是境界。)   演員篇 
   姜文就是為演戲而生。 
   劉曉慶竟然曾經如此美麗動人。真好看。 
  思考篇 
   不想用“罪有應得”來描述最終瘋掉的那個人。其實他才是那個時代最悲慘的產物。最弱的弱者。疑惑在於,真正應該向新時代認罪的人,卻帶著老時代卑鄙的光榮,堂而皇之步入新時代中堅階層。沒有一點點悔意。不知原作者如此安排的用意為何。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192002/

芙蓉鎮中的他她它  2006-10-30 
   
  他——神一樣的男子    
   秦書田(薑文飾)是個神奇的人,他被鎮壓在社會的最底層,思想卻淩駕於萬物之上。他神似王小波筆下那些大智若愚的男主角,有著一種尼采崇尚的“悲劇式的樂觀精神”。——他的樂觀,不是源於認知的膚淺,相反,是通透人性的一種豁達。他大方地接受別人套上他頭上的反派帽子,並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演繹,癲狂勇敢而不失浪漫。 
   “好好地活著”在那個自我作賤的年代不是一件易事。秦書田不是一個揭竿而起的英雄,他選擇“自保”,保住了良知,保住了幸福,保住“人心不死”的希望。    
  她——花一般的女子    
   二十年前的劉曉慶,很美。她扮演的胡玉音真是應了那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玉音是一個典型的東方女子,勤勞美麗貞烈。如果她是一株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那麼,愛情就是一汪滋潤她的池水。但是,那個年代,美麗也是一場浩劫。起先是組織領導攪渾了她的初戀,接著“工作組”把她逼成了寡婦。胡玉音就似一朵被粗暴採摘的荷花,丟棄於坑窪的石板街,無助,絕望,迅速地枯萎。    
   所幸秦書田的陪伴,他用細水長流的關愛,甘露般地滋潤了玉音的生活。——這才叫“泡”妞,讓那萬念俱灰,日漸枯萎的心又在愛情的浸潤下豐盈起來!    
   影片給了他們的愛情一段很長的特寫,從萌生,到死心塌地地相愛,無人打攪,與世隔絕,只屬於兩個人的甜美秘密。看著玉音的臉頰漸漸粉嫩水靈,就知道,這朵美麗的芙蓉又含苞欲放了。    
   面對幸福的第三次浩劫,玉音堅強了很多,孩子與丈夫都是她的精神支柱。她冷眼看待命運的不公,只為了那個“像牲口一樣活下去”的承諾,卑賤卻又脫俗地活著。 
   十年過去,一個女人嬌豔的容顏如芙蓉花瓣一般凋零,露出了一顆堅韌的蓮心,其中多少的苦和香只有她自己能體味……    
  它——黃金時代 
   我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但《芙蓉鎮》給我的感覺很寫實,父輩們更是深有體會。    
   黃金時代,二十余載的年華,卻在心上刻下了百年的滄桑。 
   這二十年,人性被放大,被捆綁,被考驗!很多人沒能捱到最後。——他們以生命的隕落為代價,化作燃燒的流星,試圖劃破夜的黑;更多的人則選擇了在妥協自保中扭曲自己的靈魂;但是,偉大而堅韌的人格終將閃耀出金子般的光輝,化作破曉時的第一道曙光。    
   最後,玉音拿回了被沒收的錢和房子,但是有些東西,有些人永遠也不會回來。 
   最後,曾經的酸楚可以被輕鬆的調侃,歡笑背後,卻是斑斑淚跡。 
   最後,生活還將繼續,陣痛後的新生命,終會走向成熟。 
   最後,歷史會被銘記,如同一記疫苗,雖然注射時痛徹心扉,但總算在手臂上留下了一顆永不磨滅的記號。——但願從此,終生免疫。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086118/

 《芙蓉鎮》裡的性史  2008-11-02 

   作為中國電影史上的力作,《芙蓉鎮》對歷史的反省與指控,對自“四清”至“文革”中人們普遍所遭受的傷害的揭示,都被認為是極具批判力的。而導演謝晉用個體的“性”心理動機來解釋歷史事件的意識和手法在《芙蓉鎮》裡也達到了成熟。 
  胡玉音的美貌是《芙蓉鎮》裡的一個重要的“敘事功能”。只有在紅火的米豆腐生意加上“豆腐西施”的美貌,才構成了老處女李國香、二流子王秋赦的嫉妒與豔羨,情節衝突才得以產生。 
  “性”的張力在《芙蓉鎮》的故事發展中無處不在。胡玉音與李國香之間鮮明的二元對立自然就是兩個女人之間的美貌與醜陋。李國香對退伍軍人、現為糧站幹部的谷燕山眉目傳情,但谷燕山對這個女人似乎視而不見,而對胡玉音則是格外地熱心腸。所以對李國香來說,胡玉音是對她作為“女人”身份和幸福的侵犯與阻礙。 
  實際上,谷燕山因為打仗時傷到了性器官,是個沒有性能力的男人,這就是他壓抑著自己的性愛而把對胡玉音的感情轉化為一種父兄之愛的絕佳反證。所以就不難理解谷燕山被李國香誣陷與胡玉音有肉體交易時感受到的痛苦,這是一種情感隱私、私人領域被侵犯的痛苦。這樣一來《芙蓉鎮》歷史批判力的深度也陡然上升,“四清”也好“文革”也好,種種大革命群眾運動的天生缺陷就在於對私人領域的監視和否定。 
  而李國香也在借助政治運動的力量,在合理合法的外殼下,懲罰了“情敵”胡玉音與谷燕山。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李國香在“文革”中被批鬥時查抄出來許多“ 男人的東西”,脖子上掛上破鞋遊街,這一段和谷燕山被誣陷的情節恰恰構成一種互文本關係:李國香誣陷谷燕山和紅衛兵批鬥李國香其實都是對“偷窺癖”的滿足的行動後果,但卻都是假借正義公正之名。因此實際上最不人道的事情就是對私人情感領域和隱私的侵犯。所以,《芙蓉鎮》批判的矛頭就絕不僅僅是“運動”了,而是人性。 
  “性”張力同時也集中表現在王秋赦的身上。在故事的開端階段,在一個鏡頭中我們看到了王秋赦對胡玉音性感的乳房的垂涎,而在正常的社會秩序裡,二流子王秋赦是無法得到性滿足的,因此通過政治運動改變社會秩序和自身地位是王秋赦的直接目的。所以,在已成為鎮領導的王秋赦聽說秦書田要和胡玉音結婚時大怒,問秦書田:“難道你和她睡了?!”並惱羞成怒地把秦書田判了刑。 
  而王秋赦與李國香的二度合作也是建立在二人性關係的基礎之上,儘管這段情節的交代是模糊的、潛臺詞的、暗喻的。王秋赦把自己收拾打扮精神來討好李國香,開始李國香只是矜持地述說革命話語,待二人擁抱後,李國香冒出一句:“沒洗脖子。”可見李國香早已經明白王秋赦的心意,兩個人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在政治寬赦和為共同革命事業工作的外衣保護下,老處女李國香和光棍王秋赦的“性渴望”得到了些許的滿足,也可以反過來說,李國香和王秋赦的性結合也形成了政治運動上的一股勢力,在謝晉看來,政治運動是可以用“性”的問題來做個人化的解釋的。 
  記得看《芙蓉鎮》時,看到胡玉音和秦書田依偎細語、相擁而眠的時候,一位朋友就說:“愛情還是很美好的嘛!”其實我也覺得王秋赦和李國香擁抱的那場戲也很富於人性味道,對於這兩個用冷漠的政治面孔異化自己的人來說,人性底色的外露,哪怕是摻雜了一些猥褻,也還是讓我們看到了人性裡脆弱的部分。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543109/

鴉片戰爭 (1997)




導演: 謝晉
編劇: 許鞍華 / 朱蘇進 / 倪震 / 宗福先
主演: 鮑國安 / 林連昆 / 蘇民 / 郎雄 / 邵昕 / 姜華 / 鮑勃•佩克 / 西蒙•威廉姆斯
  劇情簡介
  英國源源不斷的鴉片輸入令道光皇帝感到江山岌岌可危,雖害怕列強,他還是下詔委派湖廣總督林則徐(鮑國安)為欽差大臣前往廣州禁煙。但腐敗官吏與英國商人的勾結將鴉片貿易變得錯綜複雜,林則徐的禁煙行動從一開始就面臨重重困難,英國商人一面假裝聽命林則徐,一面策劃更大的陰謀。 
  道光十九年六月三日,林則徐在虎門海灘指揮銷煙,百姓拍手稱快。英國回國商人拿此事大做文章,裝備精良的英軍從珠江口直下塘沽,對華宣戰。軟弱無能的道光不派兵應戰,反把一切怪罪到林則徐頭上將他撤職,又派直隸總督琦善(林連昆)為欽差大臣前去與英方講和,釀成歷史悲劇。

詳參【圖博館】:《鴉片戰

  前評《影視史學》《林則徐》不是曾順便評過謝晉的電影《鴉片戰爭》?
  看在「鴉片戰爭」在中國近代史的重要性、和電影謝晉電影《鴉片戰爭》佳評的份上,單獨再貼《影視史學》吧!
  佳評?謝晉《鴉片戰爭》電影的史觀,仍不脫中共左批帝國主義侵略、右批清朝封建主義閉鎖之老調!
  管它啥屎觀,能趕上香港97回歸熱潮、電影好看賣座才是正觀。

動肝火寫的東西 2012-02-10 

   討論課要看1997年謝晉拍的《鴉片戰爭》,看完之後去豆瓣上標記,結果看到了討論頁裡頭由戴晴寫的一篇文章《歷史包裹著的宣傳——〈鴉片戰爭〉心解》,動了肝火,寫了以下文字: 
   戴文的中心思想是:這是党國的宣傳,大家千萬別信,看,我都挑出這麼多史實錯誤出來了。那段歷史啊,不是外國人壞,是咱們沒好好學人家!    
   如果真要較真的話,這片子要挑刺的話有挑不盡的史實問題,有意的無意的都有,像“民族”一詞當時就未有,這類無意的史實錯誤不少。至於有意的“錯誤”,中外皆然。因為,幾乎所有電影都是有價值取向的。同時為了藝術表現肯定也會要犧牲歷史事實的。《辛德勒的名單》中那個紅衣少女哪裡有過?虛構的。《美麗心靈》裡的中情局幻影也是無中生有的,《勇敢的心》?華萊士哪裡喊過什麼勞子"Freedom"?!還有《拯救大兵瑞恩》、《鋼琴家》……這個名單可以永遠列下去,所有宣揚各國社會主流價值(或者戴晴等人會稱之為普世價值)的電影都虛構了,編造了,只是戴晴不會覺得這有問題。為什麼?因為她覺得人家是在宣傳正義的人道的價值。而我們居然還在宣揚這套落後的價值觀!所有對主旋律電影的批判都與電影無關,只和價值觀有關。    
   什麼價值?通篇文章,戴晴表達的中心思想不過是,不能怪外國人,只能怪我們沒有好好向人家學習。戴晴這種人很喜歡批判馬克思,但是只要稍稍讀過馬克思就知道批判者是多麼幼稚了。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那樣,資本主義的發展會將整個世界都捲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之中,並按照自己的模樣改造世界的所有角落,不會理會改造者的意志,而越是後進者,吃虧就越多。因此,在民族自保自強的角度上說,中國無疑應該學西方。馬克思的看法主要是從改造者的角度闡述,還能得到一定的補充:查理斯•蒂利說得好,現代“國家”(State)是由戰爭塑造的,所以,不管你願不願意,反正人家的加農炮已經架到山上要點火了,無論你是過著桃花源那樣的生活還是在水深火熱當中,都是要學習造炮的。不是因為開炮的生活必然更幸福,也不是因為他們更“先進”(評判何者更先進就已經是在價值上判斷了何為“先進”),只是你為了要生存只能如此,否則家園就盡為他人所有。但是無論馬克思與蒂利都沒有說過這樣的話:弱肉強食,當肉的活該!    
   學習是必要的,但這並不能說明西方具有任何的正當性。張妙的孩子因為母親被藥家鑫殺了從此發奮讀書學好法律以後成為了大法官就說明藥家鑫是個好人了?恐怕只有戴晴才會這麼認為吧,BTW,按照政治取向,說不定戴晴還真試過跟諸多公知一起起哄要免除藥家鑫死刑呢。    
   張妙的兒子能不能控訴藥家鑫?可以。中國人可不可以指責英國人為了維護邪惡的鴉片貿易(當然,關於鴉片戰爭真正的動因至今尚有爭議,但是英國人的貪婪是逃不掉的)而開啟戰端?可以。無論當時的中國是如何的“落後”,無論你對今日的政治是多麼的失望多麼的厭惡。有種東西,叫做民族立場。    
   說句題外話,民族立場這東西,在現代社會本是舉世皆然,舉世贊同的東西。這怕是少數真正能被稱之為“普世價值”的東西之一。奇怪的是,似乎凡在中國宣揚普世價值者,都特別討厭民族立場。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300861/

《鴉片戰爭(The Opium War)》:天朝第一敗2012-05-06 
   
  電影講述林則徐銷毀壓片引發鴉片戰爭的故事。1838年,清朝道光皇帝殺死林則徐的師傅向他表明自己禁煙的決心,使得林則徐接受了禁煙的差事。於是,林則徐來到廣州後查封煙館,抓捕販賣鴉片的中國商人,並緝拿收受賄賂的官員,還封鎖了英國商人的住所。這一系列措施都有所效果,英國人在英軍軍官的指示下,交出了全部鴉片。林則徐之後就在虎門銷煙,並驅逐了英國人。英國商人們回到英國,準備對中國發動戰爭。經過多方面的權衡,英國議會同意出兵。一段時間遠航後,英國人來到廣州,他們發現林則徐嚴陣以待,就直接北上天津。道光皇帝的寵臣琦善在天津見識了英國人的厲害後,建議求和,慌張的道光皇帝同意如此並撤除了林則徐的職務。琦善與英國人協商時,私自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並且賠款。道光皇帝知道此事後勃然大怒,下令革去琦善的職務重新任命欽差大臣、發配林則徐到新疆,並向英國開戰。開戰後,中國慘敗,死了很多官兵。林則徐在去新疆的途中與琦善話別,並讓他將地球儀交給道光皇帝。最後,清政府與英國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香港成為英國的領地。    
  本片看了兩個版本,一個是105分鐘版本的外版DVDRip,一個是CCTV6播放的153分鐘版本。兩個版本內容區別不大,只是稍長的版本多了一些人物過場與對白,以及太過於“中國化”的情節。電影進行這樣刪減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給外國人看的版本中 有一些書法、古代詩詞的場景會讓他們越看越糊塗。當然,影片的刪減還是影響了電影的完整性,總體來看還是153分鐘的版本情節更完整、故事更協調、人物更全面。所以,我主要對這個版本說一下我的想法。    
  這部電影上學時看過,記得是學校組織的。但是如今再看,卻沒有任何印象,因此看本片就像看一部新電影一樣。就因為如此,這“新電影”給我帶來了新感覺。本片給我的感受非常不錯,它不僅故事完整、情節流暢、結構合理、人物塑造鮮明,而且對於具體細節也把握得非常好。本片可以說是我看過的中國電影中,最優秀的其中之一。本片已經超越《孫中山》、《開國大典》、《大決戰》等主旋律大片,也超越《紅高粱》、《秋菊打官司》等中國藝術電影,即使如《霸王別姬》這樣的經典它也可以與之平起平坐(楨:?)。總而言之一句話,本片作為一部歷史題材電影,從大場景到小細節都做得非常完美,是一部佳片。當然,這是要排除那些史實錯誤的,畢竟這是電影,不應該吹毛求疵。 
  電影優點有很多,不一一細說了,只說說讓我印象深刻的,那就是它對於人物性格的塑造很細緻。比如林則徐,從他的言行、談吐、作息,包括吃飯、睡覺等等諸多方面都體現出他是一個有膽識、有想法且非常正直的官員。還比如琦善,雖然他出場時間不多,但電影將他鮮明的刻畫為一個忠心耿耿、聰明、有判斷力的老臣,即使他有喪權辱國的行為,可他依然是理智的。還比如,影片對英國人及英國各色人等的描繪同樣塑造的非常立體,英國女王的天真與聰慧、商人的狡黠、軍人的魯莽等等。總之,通過本片兩個多小時的講述,作為一名普通觀眾不僅可以真真切切的瞭解歷史,更可以將這些歷史人物留在自己的記憶深處。這樣一個優點,是中國電影在1997年以前是很少做到的,至少金雞獎最佳影片中是沒有的。    
  此外,本片還是中國電影中第一次用外國人的視角講述外國人自己的故事。全片有將近30%的時間是英文對白,而且有很多英國場景,這在中國電影中是從來沒有過的。就憑這一點,本片就值得欣賞,因為它不是中國人一廂情願的自娛自樂了。本片通過客觀公正的角度的展現歷史,並讓普通觀眾瞭解的事情的全貌。這又是本片的一大優點,這也是我看本片之前沒有料到的。竟然還能讓外國人出演中國電影,這在1997也算新鮮事。    
  以上簡單說了一些電影的優點,下面來說缺點。本片缺點不多,在我來看主要集中在那個公子哥與妓女的愛情上,因為這段情節與電影主線故事沒有太大關係。首先,公子哥是一個牆頭草,誰讓他活命他就幫誰,這樣的人物讓人唾棄。其次,瞎子樂師是朝廷要犯,還是四品帶刀侍衛,這樣的情節更是離奇!編導你以為這是武俠小說呢?第三,妓女刺殺英國人的情節更與主題無關,殺了一個英國人就能打勝仗?綜合這些來看,電影設置的這段虛構情節太沒有意義了,要看點沒看點、要情節沒情節,只使得電影顯得很更加荒唐。哎,編導這不是白費力氣嗎?以上是電影最讓我不能理解的地方,也是本片最的缺點,除此之外電影就沒有太離譜的地方了。    
  通過以上可以看到,本片並不是一部簡簡單單的主旋律電影,更是一部好看的歷史片。它詳細的再現了歷史,並將歷史人物進行了鮮活的再現,而且故事講述的張弛有度、引人入勝,這樣的電影能不好看嗎?因此本片可以稱作是謝晉的巔峰之作,也是中國最好的主旋律大片。只要是中國人,都應該看一遍!   
  電影拍攝方面很豪華。服裝、佈景、道具,畫面、取景、燈光、色彩等等方面都符合劇情,而且看起來相當大氣。尤其是電影氛圍的塑造,一種凝重的氣息始終貫穿電影全片。可見作為當時紀念香港回歸的這部豪華巨制,是花費了很多銀兩的。不過謝晉也沒有白花這些錢,他將本片拍攝出一種歷史的厚重感,是最近十幾年中最好看的古裝片。    
  最後說一下電影主題。關於這一點,只用四個字就可以概括了——記錄歷史。電影目的只是記錄歷史,讓後人知道中國恥辱的開始,僅此而已。當然,我們在瞭解歷史的過程中,也熟悉了那些歷史人物、當時的生活狀態等等。可以說,看本片的目的就是不忘國恥!    
  本片演員都是老戲骨。男主角鮑國安扮演的林則徐全面而立體,他將林則徐的堅韌、頑強以及憤恨詮釋的很到位,而且形象上也給人一股正氣,他簡直就是林則徐的化身。琦善的扮演者林連昆查過資料知道他也是老戲骨,通過他本片中的琦善也可以感受到他演技非凡,只可惜他沒紅過就在2009年去世了。其他人都是配角,不說也罷。至於外國演員,他們雖然表現還算可以,但沒有一個出名的,同樣不說了。 
  總結一下。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歷史片,雖然稱不上十全十美,但也可以看作佳片一部。謝晉大導演終於拍了一部我喜歡看得電影,看來他在與時俱進。此外,這樣優秀出色電影,只要是中國人就該看一遍,勿忘國恥啊!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417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