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4 08:00:00阿楨
劉家琨:名建築師73
劉家琨:穿行在平面與立體間的智者 文/徐青梅
他因喜歡繪畫而陰差陽錯地選擇學建築;他是建築設計院的建築師,卻熱衷於文學創作;他寫了四部長篇小說,卻“一夜突變”,重又回歸建築;他以藝術家工作室系列、四川美院雕塑系、鹿野苑石刻博物館、建川博物館等眾多作品,奠定了自己國內一線設計師的地位……
他,就是劉家琨,一個穿行在文字與建築之間的智者。
毋庸置疑,文學的功底自然而然地影響著劉家琨的建築。他說:“建築設計和寫作頗有幾分相似:都是一種設計。都要先有一個構思(往往先有結局),然後想方設法尋找合理性,甚至製造合理性向這個結局走去,就像是實施陰謀。立意、架構、序列、節奏、伏筆、分寸、整體感、細節……所有這些用語和其含義都很近似。對一個從文藝青年轉身而來的建築師來說,建築學不是學識和技術,而是常識加智慧。縱使還不成熟,但由於相對更熟悉那套調動感受的法則,因此比較容易避免貧乏平庸,營造出某種美學感染力。建築學需要這些。”
怎麼把文字和建築融合,恐怕是外界對劉家琨的一致期待。而經過這麼多年,劉家琨認為:好的文字就是說出除文字不能表達的東西;而一個好的建築,就是做出除建築不能做的東西。
劉家琨更為強調文字與建築各自門類的獨特性,它們之間的區別。“建築首先是要把人和自然分開,然後把想要的東西從自然那兒拿回來。怎樣隔怎樣拿?建築最動人的部分是其中最笨拙難言的那部分,詞語可以讓它慧根挪移。無中生有,參與造物,建築學沾點神性;磚石土木,邏輯結構,建築學情商不高。文字是人發明的並為人之中屬於人的那部分感知,而高低硬軟卻是人之中動物那部分就已知的。熟銅爛鐵,它們有明確的物理屬性,鐵和銅的文明屬性呢?有點亂了。物質很古老,建築很原始,建築設計也許需要比寫作更原始的能力。建築的本質就在那些物質中,建築不是什麼的媒介和象徵,它“直接就是”。站在做對了的建築面前你會覺得做錯了什麼……”
現在,除了撰寫一些建築領域的專業性論著外,劉家琨偶爾還會用文字來表達情感和思想,對他而言,寫作和做建築,“這兩樣都是一輩子不夠用的苦活,好處是可以讓人一生向上。”
重慶四川美院雕塑系教學樓:在基地的苛刻限制下以對天光的最大爭取來決定造型,還有對材料,尤其是人工的刻意運用。同樣的人工做法在西方發達國家會難以承受,而在此則是富於人性的廉價資源。
成都郫縣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當屬劉家琨最著名的作品。“鹿野”在佛教用語中意為釋迦摩尼教義所及之地,因館內藏品多是當地出土的佛教石刻而得名。鹿野苑毗鄰河灘,野樹雜生,這部分環境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它的特殊性表現在其所選材料上,運用了卵石、青石等當地隨處可見的材料,“野逸幽深,隨機佈局。一種結合當地施工水準的非正規工法使這組建築有了實驗性,糅合草根俚語使學院傳統重現活力”。
鹿野苑已成為當地一個著名的景點,並在2006年獲得了美國《商業週刊》和《建築實錄》聯合頒發的“最佳公用建築”獎。
四川安仁建川博物館聚落文革之鐘館:利用而不是回避商業和文化的矛盾,將商業現實的紛繁和歷史遺存的靜謐分別極端化,強化各自的感染力,從而創造出獨特的場所感,類似于中國傳統社會中廟宇和周邊世俗生活的依存關係。
青浦新城管理建設中心:2008年獲得臺灣“遠東建築獎”傑出獎(這個獎項首次面向祖國大陸)。劉家琨在頒獎典禮上說:“這個作品很簡單,在喧囂的城市裡接受這樣一個簡單的方案並最終實施需要勇氣。”該方案是為一棟政府辦公樓設計的,對經常設計博物館和藝術館的他而言,這是一個挑戰:“以刻意的簡單平凡應對複雜多變,用層層遞進的公共空間把政府建築表情轉換為平易近人。”其外立面大量使用了同一種黑色石材,被人形容為“一條黑色的鰻魚”。
胡慧珊紀念館:劉家琨設計捐建,是為了紀念一個在5?12地震中消失了的生命,一個普通但無比珍貴的生命——四川省都江堰聚源鎮聚源中學初三一班學生胡慧姍而修建的。“這個紀念館,是為一個普通的女孩,也是為所有的普通生命——對普通生命的珍視是民族復興的基礎”。
胡慧姍紀念館僅僅是劉家琨為災區重建所做的其中一件事情,也是他建築作品中最為特殊的一個,儘管只是一個小小的屋子,卻凝聚了他不少的心血,從設計到落成,足足有半年時間。
http://www.taste-classics.com/spaces/201012/123.html
劉家琨建築作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e65af50101be2h.html
劉家琨
劉家琨,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主持建築師。主持設計的作品被選送參加德中文化年、法中文化年、荷蘭NAI中國當代建築展、俄中文化年及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等多個國際展覽及國內展覽。曾獲得亞洲建協榮譽獎、2003年中國建築藝術獎、建築實錄中國獎、遠東建築獎、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大獎,作品被《A+U》《AV》《Area》《MADE IN CHINA》《AR》等出版,並應邀在麻省理工學院、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巴黎夏佑宮及中國多所大學開辦講座。
簡介:
1982年畢業于重慶建築工程學院(現與重慶大學合併),後分配至成都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工作。1984到1985年在西藏工作。1987年到1989年,被借調至四川省文學院從事文學創作。1990到1992年在新疆工作。1999年成立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主要作品包括藝術家工作室系列、四川美院雕塑系、鹿野苑石刻博物館等。
已獲榮譽
曾參加首屆梁思成建築設計雙年展、中國房子/建造五人文獻展、德中文化年“土木——中國青年建築師展”、法國蓬皮杜中心舉辦的中法文化年——中國新建築等展覽。主持設計的作品還被選送參加俄中文化年、及荷蘭NAI中國當代建築展等多個國際展覽。曾獲得亞洲建協榮譽獎、2003年中國建築藝術獎、建築實錄中國獎、遠東建築獎,作品被《a+u》《AV》《area》《MADE IN CHINA》《AR》等出版,並應邀在麻省理工學院、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及中國多所大學開辦講座。
主要著述包括《英雄》、《高地》、《灰色貓和有槐樹的庭院》、《明月構想》、《此時此地》、《敘事話語與低技策略》。參與2008年第11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策展,參加2008年汶川震災後重建工作,並開發出利用震後廢棄材料製作的“再生磚”。
個人經歷:
在中國這些已經成名的少壯派建築師中,早年具有文人身份的劉家琨算是比較特別的一個。他一直拒絕往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紮堆”,長久以來始終立足于四川成都這片土地。從“藝術家工作室”開始出手。
從事建築設計這麼多年,劉家琨一直很樂於當個文人,作為目前國內最當紅的一線建築師之一,劉家琨至今仍覺得自己當初入行建築設計界簡直是陰差陽錯。
“我上大學之前,從來未聽說過‘建築學’,填志願時連‘倉庫保管’和‘皮革處理’都填了,無非也就是一個知識青年想跳出農村找個工作。其實,我更喜歡的是畫畫。選擇學建築,是聽說它和畫畫有些聯繫。”
上大學之後,劉家琨才發現建築離畫畫實在太遠。很快,他就對建築失去了興趣,轉而開始文學創作。1982年大學畢業之後,在整整十年的時間裡,他只主持設計過兩個建築,卻寫了四部中長篇小說,是他建築作品的兩倍,他一度被借調至四川省文學院從事文學創作。劉家琨用這種近乎黑色幽默的方式消極抵抗著——在建築設計院裡,他成了四川小有名氣的高產小說作家;而建築學前沿發生的事對他而言就像傳聞。
“到我認真進行建築創作已經是1993年左右。雖然從1982年以來我的職業一直是建築師,但是真正從事建築設計還是最近10來年的時間。由於我一開始就不喜歡建築設計,學校裡的4年,包括畢業後的十幾年,我都沒有把精力放在建築設計上。我沒有真正愛這一行,也沒有把它作為我的事業。相反我對其它事情的興趣更大。我一直想畫畫。像那個年代的大多數青年一樣愛好文學,偶爾我也寫小說。”
1993年,劉家琨的大學同學湯樺在上海辦建築個展。讓劉家琨尷尬的是,他是作為朋友而不是建築師出席。這件事幾乎觸動了劉家琨最敏銳的神經。在設計院寫完自己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明月構想》後,劉家琨離開了設計院,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劉家琨為畫家羅中立設計的藝術家工作室,成了他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建築作品,那是1994年。羅中立工作室讓劉家琨體會到了建築從設計圖紙到實物的樂趣。“那時從設計院出來自己幹,剛剛起步,顯然只能接受一些朋友的委託。他們比較瞭解我,對我比較信任,所以前期個人化作品要多一些。”1995年,劉家琨又為畫家何多苓設計工作室,成為他的“藝術家工作室”系列中的代表作。之後,他又陸續接手鹿野苑石刻博物館、建川博物館等項目,劉家琨“玩”這種小型文化空間時對於環境的把握和解決問題的創造力為人稱道,這些作品奠定了他國內一線建築師的地位。
如今,劉家琨接手的項目很多很雜,有中小型的公共建築,也有住宅型、商業型建築。事實上,劉家琨並不忌諱和商業力量的合作,甚至非常歡迎:“商業建築基本上是市場操作,它有自身的規律,比如說開發壓力大,更大的尺度,更快的速度,甚至必須依靠人海戰術來完成。像我這樣的小事務所未必能滿足他們的需要,所以即便是我在商界也有非常好的朋友,我也不能夠去承擔這種業務。近年來做的商業建築要多一些,這大概也是因為社會意識的提高。購買者也好,商業開發者也好,他們的要求越來越高。他們不僅僅要求量,更開始要求品質。他們原始積累的壓力慢慢消除了,希望做出有更多附加值的東西,當他們在獨特性、是否更加細緻地處理問題等方面有了進一步的要求時,我的業務就多了起來。我想建築設計和很多行業一樣,是攀附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
建築作品
胡慧姍紀念館
藝術家工作室系列
鹿野苑石刻博物館
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館
四川美術學院新校區設計藝術館
四川安仁建川博物館(聚落)文革之鐘博物館
南京中國國際建築藝術實踐展客房中心
上海青浦區新城建展示中心
廣州時代玫瑰園公共交流空間系統及景觀
金華建築藝術公園5#-茶室
青城山中國當代美術館群之張曉剛美術館
青城山中國當代美術館群之中心館
水井坊博物館
藍頂美術館新館
成都當代美術館
西來古鎮榕樹片區沿河增建
西村一號(在建)
主要著述
《英雄》、《高地》、《灰色貓和有槐樹的庭院》
《明月構想》
《此時此地 》
《敘事話語與低技策略 》
個人榮譽
2010年 建築實錄中國獎——最佳公共建築獎
2010年 建築實錄中國獎——最佳歷史保護建築獎
2009年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大獎
2007年 遠東建築獎
2006年 建築實錄中國獎——最佳公共建築獎
2003年 中國建築藝術獎
2003年 第七屆亞洲建協榮譽獎
http://baike.baidu.com/view/1756426.htm
上一篇:楊廷寶:名建築師72
下一篇:徐行川:名建築師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