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4 06:00:00阿楨

麥金托什:名建築師31

查爾斯•雷尼•麥金托什

File:Charles-Rennie-Mackintosh.jpg
File:The Willow Tearooms.jpg
格拉斯哥 Sauchiehall 街的「柳茶室」
File:Room de Luxe.jpg
柳茶室中「氣派的房間」 (The Room de Luxe),顯現麥金托什和瑪格麗特•麥克唐納的室內及傢具設計。
File:Wfm mackintosh lighthouse.jpg
「光房」,前格拉斯哥先驅報大樓
File:HillHouse.jpg
「丘陵房屋」,位於海倫斯博格(Helensburgh)
File:Windy Hill.jpg
「微風山丘」,位於克瑪科姆(Kilmacolm)
File:Mackintosh, The Fort.jpg
水彩繪畫「城堡」,1925-1926。馬伊堡是廢棄的十六世紀防禦工事,在凡德雷港的郊外。 
File:Wfm glasgow school of art.jpg
格拉斯哥藝術學校主建築的正(北)面。位於格拉斯哥加內特希爾(Garnethill)的聯福街(Renfrew Street)上。
查爾斯•雷尼•麥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1868年6月7日-1928年12月10日),蘇格蘭籍建築師。他的作品屬於工藝美術運動風格,也是英國新藝術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對於歐洲設計有著重要的影響。[1]
  生平
查爾斯•雷尼•麥金托什在1868年6月7日生於格拉斯哥,是威廉•麥金托什及瑪格麗特•麥金托什家裡十一個小孩的第四個,也是次子。年輕的查爾斯在雷德公共學校與艾蘭格倫學院求學。[2][3] 在1890年,麥金托什透過提出「古典建築風格的推進結合湯姆森作品的建築概念」論文得到亞歷山大•湯姆森的旅遊獎學金。[4]回到格拉斯哥後,他任職 Honeyman and Keppie 建築事務所,開始在1899年著手第一個大建築項目:格拉斯哥先驅報大樓。
  麥金托什在格拉斯哥藝術學校認識同輩藝術家瑪格麗特•麥克唐納。同為知名的「四人組」協作成員,兩人在1902年結婚。在作出一些成功的建築設計之後,麥金托什於1907年成為 Honeyman and Keppie 建築事務所的一員。在執業期間,麥金托什精進他的建築風格。在1909年,他著手設計蘇格蘭街頭學校 (Scotland Street School),這是麥金托什最後的大型建築作品。當經濟困難造成多數建築計畫休止時,他從 Honeyman and Keppie 辭職,並開啟自有的事業。因為自有事業也難以運作,麥金托什和妻子決定去薩福克放長假。他旅居薩福克時,畫了許多花卉水彩畫。一年後麥金托什搬家至倫敦,查爾斯繼續創作繪畫以及紡織品設計。在1916年,麥金托什收到重新設計 W.J. Bassett-Lowke 住居的委託,這是他最後一項建築與室內設計的案件。
  由於財務拮据,麥金托什在1925年搬家至法國南部東庇里牛斯省的凡德雷港,[5]這個地中海沿岸的城市氣候溫暖,生活費用也較低。在生涯的平靜階段,麥金托什作出一本以建築與景觀為主題的大型水彩繪畫畫冊。麥金托什在法國居住兩年,後來迫於疾病返回倫敦。
  在1927當年,麥金托什被診斷出咽喉以及舌癌。在療養期間有一段短暫康復期,他出院在家休養幾個月。之後麥金托什被送往一家療養院,並於1928年12月10日去世。
  設計的影響
麥金托什的生涯絕大多數都在格拉斯哥渡過。處在工業革命背景之下的克萊德河岸,是世界上其中一個重工業及造船業核心。由於「飛躍的北方之都」持續發展繁榮,消費品及藝術的大量需求必須更快得到滿足。大量生產並規格化的工業製品開始普及。隨著工業革命,亞洲風格以及現代主義也影響麥金托什的設計。當日本原本的孤立主義政治放寬,他們開始進展全球化,並讓日本知名的特色影響全世界。格拉斯哥與東方國家的關係變得特別密切,克萊德河的造船廠開放日本海軍與受訓工程師參訪學習。日本風格的設計開始容易親近,並變得遠近馳名。事實上日式設計是如此廣受歡迎,所以西方藝術家持續地使用並重製它。西方世界對於日本藝術的流行與熱衷創造新的名詞:日本主義(Japonisme)。
  日本主義的風格受到麥金托什的稱許,因為風格內涵收斂、節儉而非炫耀、積累;講求簡單形式及自然材料而非精巧及細工;表現紋理和光影而非花樣和裝飾。在舊式的西方傢具,裝飾被認定是家主人財富的象徵,也顯示傢具本身的價值,因為裝飾相當花費時間。在日本風格的傢具與設計著重於「真空妙有」,從內在喚出平靜及有機的質感。
  同時關注創造功能和實用的設計哲學在開始盛行於整個歐洲,也就是所謂的:「現代主義」。現代主義的主要概念是發展創新的理念及新技術:淘汰歷史傳統,致力現在及未來的設計。重裝飾的傳統風格被屏棄。儘管麥金托什以現代主義「先鋒」而廣眾所知,他的設計實際上已遠離現代主義之中嚴酷的功利論。他從人們的需要著想:不是廣大群眾,而是厭煩生活既定的機械用具,轉而尋求生活藝術的個體。麥金托什的靈感來自他的蘇格蘭文化,並混合新藝術運動的繁盛以及日本藝術的簡單形式。
  在建築執業期間,麥金托什創立自己的風格:對比強烈的直角以及取材自花卉,帶有細緻曲線的裝飾圖案,如傳統蘇格蘭建築上的麥金托什玫瑰裝飾。為麥金托什建立國際聲譽的專案則是格拉斯哥藝術學校。在進行格拉斯哥藝術學校專案的初期,麥金托什也完成位於格拉斯哥 Maryhill 的女王十字教堂的項目。這被認為是建築師最神秘的項目。這是唯一由格拉斯哥本土藝術家設計的教堂,且現在是查爾斯•雷尼•麥金托什協會的總部。和同時代的法蘭克•洛伊德•賴特相同,麥金托什的建築設計通常包括大量的規範的細節、裝飾及修整。大多數的細節以及重要設計是由其妻,也是在格拉斯哥藝術學校的同輩,瑪格麗特•麥克唐納所構圖及潤飾。[6]他的作品在 1900 年的維也納分離派展覽中展示。麥金托什的建築設計生涯相對來說較短,卻非常有質量及影響力。他接任的重大委託都是在1896至1906年間,他在這期間設計私人住宅、商業建築、室內裝修及教堂等不同專案。
皇家高地步兵團博物館,格拉斯哥
前每日記事報公司,格拉斯哥
前格拉斯哥先驅報公司,Mitchell 街。現在改裝為建築設計展覽空間「光房」。
德恩蓋特 78 號,北安普敦(Wenman Joseph Bassett-Lowke 委託的室內設計及改建項目)
5 The Drive, 北安普敦 (Bassett-Lowke 之妹夫)
  未建造設計
雖然在蘇格蘭稍有名氣,但麥金托什最抱雄心的設計並未建設。他為 1901 年的格拉斯哥國際博覽會設計的各種建築物並沒有建造,同年 "Haus eines Kunstfreundes" (藝術人之家)的計畫也流標。他參加 1903 年利物浦座堂的設計競賽,但最後輸給賈萊斯•吉爾伯特•斯科特。
藝術人之家是在麥金托什去世後才建成。建築師留下許多未實踐的設計:
鐵路總站,
音樂廳,
第二演藝廳
酒吧和餐廳,
展覽館
科學與藝術博物館
聚會所
利物浦座堂 -英國聖公會大教堂參賽
雖然麥金托什的建築產量相當少,他對歐洲的設計影響重大,尤其流行於奧地利和德國。麥金托什的作品在1900年的維也納分離派展覽得到很高的評價。麥金托什的設計影響也在布達佩斯、慕尼黑、德勒斯登、威尼斯和莫斯科呈現。
  設計及繪畫作品
  「四人組」
麥金托什在格拉斯哥藝術學校是就讀夜校,並在就讀期間認識他未來的妻子瑪德麗特•麥克唐納、其妹法蘭西斯•麥克唐納,以及賀伯特•麥克奈爾,也是 Honeyman and Keppie 建築事務所的同系學徒。麥克奈爾之後與法蘭西斯結為連理。這位夥伴後來被稱為「四人」協作組,是格拉斯哥門系的核心。
  這組藝術家在格拉斯哥、倫敦、維也納參展,重大影響1900左右的維也納新藝術運動(又稱「Sezessionstil」)。麥金托什還曾作過室內設計、傢具、紡織品和金工。這些作品大部分是結合麥金托什直線的設計風格及其妻的流線花卉風格。
  在後期的生涯,麥金托什因為在建築工作方面碰壁,在薩福克郡居住期間轉向於水彩畫作。他的畫作主要是在名景以及花卉研究(經常和瑪格麗特合作)。在1923年,他已經完全放棄了建築設計,搬至法國南部,與瑪格麗特專心作水彩畫。他對人為及自然景觀間的關係深感興趣,因此繪畫許多所居住的凡德雷港附近的景觀。
  回顧
麥金托什的設計在去世後數十年開始盛行。他設計的藝術人之家終於在1996年於格拉斯哥的貝拉荷斯頓公園(Bellahouston Park)建立,而格拉斯哥大學(藏有他多數的水彩畫作)重建麥金托什設計的排屋,並裝置他和瑪格麗特的作品。格拉斯哥藝術學校的主建築(現今改名為「麥金托什樓」)是建築評論家經常參考的英國優秀建築典範。查爾斯•雷尼•麥金托什協會試著推廣對於這位重要建築師、藝術家及設計師的認識。重新發現麥金托什為一設計典範的契機則是格拉斯哥被選為1990年的歐洲文化之都,[7]設展麥金托什的藝術作品長達一年。通過進一步推行展覽以及許多說明他的生活與工作的書籍和紀錄,麥金托什漸漸成為經久不衰的經典藝術代表。大眾對麥金托什的興趣已經促進建築作品的整修以及開放至社會大眾,如格拉斯哥的柳茶室和北安普敦的德恩蓋特。
  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在1996年11月21日至1997年2月16日期間舉行一次麥金托什作品的回顧展。這個展覽結合講座和一場學者研討會,與會者包括任職杭特里安畫廊(Hunterian Art Gallery)的 Pamela Robertson,同樣在格拉斯哥經營畫廊的 Roger Billcliffe,以及建築師 J. Stewart Johnson。另外還有放映描述麥金托什的紀錄片。[8]
  克萊德斯戴爾銀行(Clydesdale Bank) 在 2009 年發行新鈔票,將麥金托什作為該銀行發行的 100 英鎊紙幣的主題以資紀念。[9]
  參考資料
1 http://www.scottisharchitects.org.uk/architect_full.php?id=200362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簡介
2 Edwards, Gareth. The many colours of Mackintosh – Scotsman.com News. The Scotsman (Edinburgh). 2005-07-08 [2009-09-14].
3Dictionary of Scottish Architects – DSA Architect Biography Report (September vkfd;j14, 2009, 10:20 pm). [2009-09-14].
4The Alexander Thomson Memorial.
5 Port-Vendres, official site of the city and the tourist office - Official website. Port-vendres.com. [2011-03-27].
6 Margaret macdonald | Features | The Official Gateway to Scotland. Scotland.org. [2011-03-27].
7The Glasgow Story: Modern Times. City of Glasgow Culture and Leisure Services. [2009-06-22].
8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Gallery Plan and Program Guide (1996). See also Filler, Martin. A Show on the Road May Take Many Forms. New York Times. 1996-11-17 [2008-06-07].
8 Banknote designs mark Homecoming. BBC News. 2008-01-14 [2009-01-20].
Davidson, Fiona. The Pitkin Guide: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Great Britain: Pitkin Unichrome. 1998. ISBN 0-85372-874-7.
Fiell, Charlotte and Peter.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Taschen. 1995. ISBN 3-8228-3204-9.
  延伸閱讀
David Stark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and Co. 1854 to 2004 (2004) ISBN 1-84033-323-5
Tamsin Pickeral; Mackintosh Flame Tree Publishing London 2005 ISBN 1-84451-258-4
Alan Crawford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Thames & Hudson)
John McKean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Architect, Artist, Icon (Lomond, 2000 second edition 2001) ISBN 0947782087
David Brett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The Poetics of Workmanship (1992)
Timothy Neat Part Seen Part Imagined (1994)
John McKean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Pocket Guide (Colin Baxter, 1998 and updated editions to 2010)
ed. Wendy Kaplan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Abbeville Press 1996)
John McKean, "Glasgow: from 'Universal' to 'Regionalist' City and beyond - from Thomson to Mackintosh", in Sources of Regionalism in 19th Century Architecture, Art and Literature, ed. van Santvoort, Verschaffel and De Meyer, (Leuven, 2008)
Fanny Blake" Essential Charles rennie Macintosh
  外部連結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Society, Glasgow, Scotland
Unbuilt Mackintosh Models and Designs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 Glasgow Buildings
The Hunterian Museum & Art Gallery: The Mackintosh House
The Hunterian Museum & Art Gallery: The Mackintosh Collection
paintings by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at the WikiGallery.org

格拉斯哥藝術學院

File:Wfm glasgow school of art.jpg
The Glasgow School of Art
File:Gsa westernfacade.jpg
麥金托什樓西面
File:Glasgow art architecture.jpg
格拉斯哥藝術學院建築模型
格拉斯哥藝術學院(Glasgow School of Art)創立於1845年,為蘇格蘭獨有的兩家藝術學院中的一所。座落在格拉斯哥的加內特希爾 (Garnethill) 區,是英國歷史悠久的,也是英國僅有的幾所獨立的藝術學院之一。
  歷史
1845年,公立格拉斯哥設計學院(Glasgow Government School of Design)設立,在1853年改為現名「格拉斯哥藝術學院」。最初校址位於英格拉姆街(Ingram Street)12號,1869年搬到麥克拉倫藝廊(McLellan Galleries)。1897年,現今位於聯福街(Renfrew Street)的主建築開工。該建築是由本土建築師查爾斯•雷尼•麥金托什設計,屬簡潔有力的新藝術運動風格,由當時監督學院的擴展及名聲增長的校長法蘭西斯•紐伯瑞選中。第一部份的建設完成於1899年,餘下的則在1909年完成。2009年,校方舉辦一個國際建築競賽,藉此找上一個建築設計團隊開發進一步的校園整體規劃及設計第一階段的建設。第一階段的建設座落於主建築:麥金托什館的對面,目前座落著福里斯館、集會館與紐伯瑞塔。這項競賽的冠軍是位於紐約的史蒂芬•霍爾建築團隊[1],與格拉斯哥的 JM 建築事務所合作[2]。
  該學院培養大多數蘇格蘭的頂尖當代藝術家,包括自2005年來所佔三成的透納獎提名及兩個得主:2005年的西蒙•斯塔林與2009年的理查•賴特。
學院的系所包括在1982年由湯瑪士•約書亞•庫佩創立的攝影藝術學系、繪畫與印刷學系、雕塑與環境藝術學系、商業設計學系、工程設計學系、織品學系、銀品與珠寶學系、室內設計學系、視覺傳達學系及建築學系。建築所冠上格拉斯哥藝術學院最有名的校友及受到高評價的建築師查爾斯•雷尼•麥金托什的大名,作為紀念。其學系在蘇格蘭位居第一, 而且更被評為全英五大及全球十大建築學府之一。[3]
  校區
藝術學院目前座落在格拉斯哥市中心、紹希海爾街(Sauchihall Street)北側,分佈十座建築的緊湊校區內。但該校的數位設計研究所卻是位於克萊德河南岸的太平碼頭(Pacific Quay)。
麥金托什館(Mackintosh Building)是校區的核心,且一直都是學校重要的組成部分。美術繪畫學系、室內設計學系、新生工作室以及校務中心座落於此館。麥金托什館唯一提供普通民眾參觀的區域:麥金托什畫廊,全年設有許多不同的展覽。如果要參觀校區其他部份,必須要預約導覽。[4] 畢業展是例外。在畢業展期,該館所有的工作室都會開放予公眾參觀畢業生的作品。
位於麥金托什館正對面的是紐伯瑞塔(Newbery Tower)、福里斯館(Foulis Building)以及會館(Assembly Building)。紐伯瑞塔坐落織品學系以及銀品與珠寶學系,另外有Refectory自助餐廳,和由三位校友經營的猿眠之處(Where the Monkey Sleeps)咖啡餐館的分公司。福里斯館坐落設計工程學系、商業設計學系、視覺傳達學系以及織品研究所。目前上述建築已被拆除,坐落於上述建築中的各系已遷移至天空廣場(Skypark)處。
里奇蒙館(Richmond Building)是藝術攝影學系的駐所。連接里奇蒙樓的是約翰 D. 凱利館,屬於印刷學系以及新鮮人設計課程的駐點。
麥金托什建築學校(即建築學系)以及圖書館坐落於博頓館(Bourdon Building)。
位於西葛拉漢姆街(West Graham Street)的巴恩斯館(Barnes Building)是藝術創作碩士班以及雕塑與環境藝術學系的據點。
在當今,藝術學院正在進一步開發現有的加內特希爾校區。[5]麥金托什館仍然會繼續扮演校園的中心,儘管有計畫要轉手它周邊的建築,並將紐伯瑞塔重新開發。位於麥金托什館附近的會館將會在保留現有外觀的前提下重建。作為擴建計畫的一部分,藝術學院已經從格拉斯哥市議會取回麥克拉倫藝廊的使用權利。[6]
一個國際建築競賽在2009年3月啟動,徵求設計團隊規劃校區開發第一階段的整體及細節部份。[7]
另外學院位於克萊德河南岸太平碼頭的數碼設計研究所 (Digital Design Studio) 主建築被暱稱為「中樞站」(The Hub)。[8]
  教學
格拉斯哥藝術學院的1900名學生近20%來自英國以外的國家。研究生的比例也是約佔20%。 高等教育統計署(HESA)的統計數據顯示格拉斯哥藝術學院在英國大學中是輟學率最低的其中一所。[9]
而在衛報於2009年針對32個專科學院作的教學質量評比中,格拉斯哥藝術學院排名第十一。[10]
  碩士研究生課程
動畫專業
音響專業
醫療可視化與人體解剖
建築研究專業
產品設計工程
視覺交流
造型藝術
傳媒設計
室內設計
等專業
  學生社團及代表
會館正如其名,是格拉斯哥藝術學院學生會(GSASA)的駐地。它知名的地方是學生會其中,一群被稱為維多利亞同好社(The Vic)的熱心師生在1960年代,從備受爭議的建設計畫中搶救一間維多利亞風格的咖啡館「The Victoria cafe」讓它保留至今。
  學生會中有其他各式各樣的社團,包括壁畫社、同窗(LGBT)社、電影研究社以及真麥酒 (Real Ale)鑑賞社。「The Vic」還擁有一個用於舉辦夜總會的場地,多次活動皆相當熱門。「R-P-Z」(以前被稱為「唱片玩家」)則每週四舉辦自己的夜總會。學生代表會(SRC)是更進階的學生議會,代表全體學生們的共識而選出。他們每個月召開一次會,討論學校各方面並且與學生密切相關的議題。
  研究及發展項目
格拉斯哥藝術學院設有數項知名度高的研究項目,資金主要透過藝術人文研究協會、工程與物理科學研究協會以及經濟與社會研究協會。以前其他英國的研究協會也有資助過該校的研究計畫。目前的研究計畫涉及到家庭洗衣的可持續發展性、老化的新動態以及聖誕節的消費倫理。[11]
  知名校友
伊安•卡勒姆 - 汽車設計師
彼得•卡帕爾迪 - 演員,得到 1995 年奧斯卡金像獎
羅比•考特拉尼- 演員,知名的演出有 007 及哈利•波特電影系列
阿拉斯達•格雷 - 小說家和壁畫家,著有蘭奈克:生活四部曲 (Lanark: A Life in Four Books)
諾拉•尼爾森•格雷 - 畫家,也在該校任教過
鮑伯•哈迪 - 樂團法蘭茲•費迪南的貝斯手
凱西•傑米森 - 政治家
香塔爾•喬夫 - 藝術家
傑西•馬里翁•金 - 插畫家
亞歷山大•麥肯德里克- 導演
查爾斯•雷尼•麥金托什- 藝術家、設計師、建築師
伊恩•麥凱格 – 插畫家、設計師和好萊塢分鏡作家
諾曼•麥克拉倫- 動畫與製片師,得過奧斯卡
詹姆斯•梅坎- 彩繪玻璃藝術家
傑西•紐柏瑞 - 紡織藝術家、繡花
哈維爾•皮克 - 戰爭藝術家
大衛•施里格利 - 藝術家與卡通作家
西蒙•斯卡林- 藝術家,2005 年透納獎得主
特拉維斯 - 在格拉斯哥成立的樂團,弗朗西斯•希利與道吉•佩恩都是 GSA 校友
理查•賴特 - 藝術家,2009 年透納獎得主
  參考資料
1 http://www.stevenholl.com
2 http://www.jmarchitects.net/
3 Architectsjournal.co.uk
4http://www.gsa.ac.uk/tours
5 http://www.gsa.ac.uk/campusredevelopment/content/
6 McLellan Galleries on Glasgow Museums website
7 Scottisharchitecture.com
8 The Hub
9 BBC.co.uk
10.University guide 2009 - specialist institutions. EducationGuardian.co.uk. 2008 [2009-05-26].
11 Not Just for Christmas: Consumption, Popular Culture and Religious Observance, AHRC-funded workshop, July–December 2008.
  外部連結
Glasgow School of Art home page
Glasgow School of Art Student Association
Glasgow School of Art - Illustrated Guide
Rcahms.gov.uk page featuring historical interior photographs of Glasgow School of Art

新藝術運動風格之探討 by 簡華成

詳參【圖博館】:《裝飾藝術鑑賞入門》 《美術工藝鑑賞入門》

 

  新藝術運動之起源

工業革命以後,由於機械的泛濫,促使當時的產品走向了量產化的路線,這種變化與傳統手工藝製品的不同點在於設計者與製作者再也不是同一個人。由於產品的量產,使社會大眾能買到便宜豐富的產品,卻也使粗製濫造的產品大量出現於坊間,使得藝術家們輕視機械製造的產品,進而促使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挺身倡導美術工藝運動(The Art & Crafts Movement)在他的理想裡,認為『最好的產品只能依靠優越的手工直接處理材料才能製作成功』。由於他對中古世紀的嚮往及提倡以及對工業的厭惡,因此他所領導的美術工藝運動被認為是復古的風潮。

  由於美術工藝運動的發展,在歐洲各國引起了許多的造形革新運動,這些運動,我們統稱為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 ),新藝術可說是美術工藝運動的修正和延續,包含對Morris復古運動的反對,但也承續了Morris開拓新造形的觀念,尤其是修正了對機械的態度,進而認識機械生產的功能,著重於新材料的應用與明快簡潔的結構設計,因此很快地便流行於整個歐洲,影響遍及各種工業產品、建築、家具、紡織品…等等之式樣和裝飾。

  新藝術時期,出現許多鋼鐵、平板玻璃、水泥等新材料,使建築進步到鋼筋水泥,混凝土結構的階段,當時的設計家及從事創作設計的人,面臨到新材料和新技術的誕生,一致認為新時代須創造出新的造形式樣,因此,對當時的建築、工業產品、家俱等均採用以曲線為主體的自由藝術式樣,以別於傳統式樣,其曲線大多為細長而捲起的蔓草模樣或花卉、鳥獸、藤鞭似的型態,再配以華麗的色彩,此種以象徵和浪漫的手法為主導,採取生動優美的浪漫形線條的表現手法塑造出一個全新的造形風格,也使新藝術運動所製作的各類產品有著重裝飾趣味的傾向。 <近代設計史 六合出版社>

  

新藝術時期的曲線,有著韻律與自由的感覺

美術工藝運動時期的櫥櫃,具有哥德式風格‧

  新藝術運動在各國的發展

沒有一種藝術像新藝術(Art Nouveau)般,牽連如此眾多的領域;也沒有 一種藝術像新藝術具有綜合發展的新動向。新藝術涉及建築、工藝、繪 畫、應用美術等造形藝術,也和文學、音樂、戲劇有關,範圍實在很廣 泛。以法國、英國(蘇格蘭)為中心,廣及德國、奧地利、義大利、西班 牙、比利時、美國...,等等,許多地方在短期間內都出現這種傾向, 所賦予的名稱也不盡相同。新藝術是最後被保留下來的名稱,因此而定 名。19世紀,許多藝術造形仍維持舊有的形式,直到新藝術出現,人 們才開始追求新的藝術形式,這種新傾向迅速得到廣泛的理解與接受。

  新藝術運動主要發展國家及代表者

德國

麥可索涅特 MichaelThonet(1796-1871)

彼得貝倫斯(青年風格) Peter Behrens(1868-1940)

法國

漢克特‧吉瑪德 Hector Guimard(1867-1942)

比利時 亨利維爾德 Henry van de velde(1863-1957)

霍塔 Victor Horta(1861-1947)

西班牙 安東尼高第 Antonio Gaudi(1852-1926)

蘇格蘭

查理斯‧雷尼麥金塔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1868-1928)

奧地利 奧托‧瓦格納(Otto wagner)

霍夫曼(Josef Hoffman)

莫瑟(Kolomann Moser)

奧布里奇(Joseph Olbrich)

(維也納分離派)

  德國的新藝術運動

 

 

 

 

 

 

 

 

 

 

 

 


在德國,新藝術之曲線式樣的先驅者麥可索涅特MichaelThonet(1796-1871) 在新藝術運動正式展開之前約20餘年即已設計製作出有名的曲線形搖椅 和餐椅

其線條形態的特性和新式的生產方法,顯示出其為新藝術的表徵。他所設計的維 也納餐椅( Vienna cafe chair )造形簡潔優雅、經濟,自1859年問世以來廣 受人們的喜愛。

1860年他又設計曲木搖椅(Bent wood Rocker);它的線條表現揉合了Pictureseque Victorian line和the whiplash Art Nouveau line,強調的是整體的形態,而 非在表面裝飾上。 Thonet以機械技術應用於座椅的大量生產是在1830年, 他把塗敷膠水的木板條加熱成形,而後組合成座椅。他發現細木桿以蒸汽吹噴 而後彎曲,將不致像直紋理的木料彎成同樣形狀那樣地容易斷,此種發現比起1850年John Belter的專利技術在時間上還早20年。

   

Thonet的技術價值在於使未受技術訓練的工人能在裝配線式的生產下製作家具。 他為就近取材,在各地森林區設置工廠,並擴展成世界性的機構,二次大戰前,它已銷售五千萬以上的餐椅,以後更以每年五萬的數目繼續行銷於各地。

  比利時的新藝術運動

 

 

 

 

 

 

 

 

 

 

 

在比利時的新藝術運動裡,以亨利維爾德Henry van de velde(1863- 1957)和 霍塔Victor Horta(1861-1947)為運動中心人物,維爾德早年是位畫家,後來 受到了前拉菲爾派及莫里斯學說的影響,毅然放棄了繪畫,雖然莫里斯帶給他 的影響很大,但他並不讚同藝術與手工藝運動返回中世紀的主張,以及對工業 的厭惡,反倒是充分的應用工業所帶來的便利。

  Velde進一步地研究機械的效能,他不久就了解機械所具有的效能可Velde進一 步地研究機械的效能,他不久就了解機械所具有的效能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更多 更美好的物品,由機械大量生產之效能可以作為推廣近代實用美術的利器。在 尋求適合於當代生產作業之原則,Velde成功地設計出一種由各部份的均衡而 得到整體美的建築物、日用品和家具。 (圖16) 他認為這樣所達到的和諧美, 使一切裝飾成了多餘而無用, (圖17) 他並認為無論使用何種裝飾均應證明其 有存在之理由及重要性,這種理論更進一步地對一些日用品產生了一種既高雅 又簡潔的新造形式樣,逐漸為一些富有創造力的藝術家和企業家所接受,而將 此種理論應用於工業生產方面。

另一位中心人物霍塔(Victor Horta),他以一種大膽且充滿弧線的造型來表達 他的設計,其弧線偏向漩渦的樣式並向外律動,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在1892年於 布魯塞爾的塔雪爾旅館(Tassel Hotel),此建築的外觀極為樸素, 主要的特 色在於鐵窗上的弧狀條紋,室內則採用華麗的新藝術設計,欄杆上的裝飾、屋 頂的拱形設計與迴旋狀的樓梯彼此之間相互輝映,整體造型非常一致,此棟建 築物被視為比利時新藝術運動的里程碑。 (圖20) 霍塔對於細節的部分如手把、 吊衣架等也十分著重於精密設計。

  法國的新藝術運動

新藝術在法國的發展趨向於高度裝飾性風格,廣泛應用在各種流 行上,提供設計師更多的自由來探索裝飾色彩應用和造型上的設 計,因此,一系列奢侈豪華的物品和建築物在這時期就被創作出 來了,這現象顯示出新藝術運動在法國奇特的發展情況。

  在法國的新藝術運動中,代表者為漢克特‧吉瑪德(Hector Guimard) 他從

90年代末起轉向新藝術風格的設計,直到1905年的這段時間是 他設計的

黃金年代, Guimard的設計特點是喜歡在建築上使用自由 流暢的鐵件飾

品,最著名的作品是1900年法國巴黎市地鐵車站的設 計,從入口、欄杆

、號誌、支柱和燈光設計在造型及細節方面反映 出一種整體的協調美感。

Guimard的室內傢俱設計上強調統一性,從室內到傢俱、把手、門鎖等, 關注到環境的每一個細節,並如同地鐵站設計般採用流動性的動感線條。

  

  西班牙的新藝術運動

西班牙新藝術運動的代表者為建築師安東尼高第(Antonio Gaudi),他在建築上的設計極度誇張且充滿戲劇性,巴塞隆納的米拉公寓 (Casa Mila BUILDING 1905-1910)是他的代表作。

他所設計的傢俱也如同他設計的建築具有誇張的波浪起伏及強而 有力的曲面線條。

  蘇格蘭與奧地利的新藝術運動   

當我們作一全面性的觀察時,將會發現:新藝術和曲線的關係十分 密切。不過 有些線條很複雜,尤其是新藝術運動的後期,走向簡潔 但抽象的方向發展,可 視為一種直線樣式而不屬於曲線,代表者為 蘇格蘭建築師查理斯‧雷尼麥金塔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和奧地 利的維也納分離派(Vienna Secession)。

 

 

 

 

 

 

 

 

 

 

 

查理斯‧雷尼麥金塔(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他的室內裝飾及傢俱常 以白色為基調,(圖33)時用材料的原色,麥金塔的設計極注重各部分的統一性

 

 

 

 

 

 

 

 

 

 

 

麥金塔早期作品還可看出些許新藝術運動廣泛風格特徵的那種富有表現力的 曲線造型細節。

 

 

 

 

 

 

 

 

 

 

 

後期的作品則趨向了純粹幾何的設計,造型簡潔、線條流暢,作品中常能顯 現出由簡單主題重複使用所形成的韻律美,連綿重複的豎線條成為他作品之 中最具個性的形態特徵。

 

 

 

 

 

 

 

 

 

 

 

 無論是室內裝飾還是傢俱,只有有力的橫線條統貫全局,明朗而富有韻律。 麥金塔的設計對維也納分離派產生了最大的影響。

  維也納分離派的核心人物為奧托‧瓦格納(Otto wagner)、霍夫曼(Josef Hoffman)、 莫瑟(Kolomann Moser)和奧布里奇(Joseph –olbrich)等四人,他們倡導與過去 學院派分離出來,以追求個性的創作精神,他們的設計風格在於追求自然形態的 抽象表現,簡潔與幾何的造型,且表面極少加以裝飾,造成純粹簡單的幾何表現, 使維也納分離派與新藝術運動中自然題材的裝飾趣味相去甚遠。

  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在許多方面的主張和藝術與手工藝運動 (The Art & Crafts Movement)相似,認為回歸自然才能找回藝術形式創造的真正 靈感,在於追求一種新時代的藝術風格,新藝術運動最終走向了追求幾何風格的 裝飾藝術運動(Art Deco)。

  參考文獻:

  .設計概論  佐口七朗編著  藝風堂

  .工業設計史 盧永毅.羅小未著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近代設計史 李玉龍著  六合出版社

  .現代設計史 ANN FEREBEE著 吳玉成譯  胡氏圖書

  .設計史 李新富審訂  藝風堂

  .新設計史 李玉龍.張建成譯 六合出版社 原著:FELICE HODGES

  .比利時19世紀新藝術展  台灣省立美術館編印

  .1000CHAIRS   Charlotte & Peter Fiell TASCHEN

http://www.hdgr.org/fel/Student/Art%20Nouveau.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