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0 06:00:00阿楨
德洛姆:名建築師15
菲利貝爾·德洛姆
杜伊勒里宮的建築師 菲利貝爾·德洛姆像
菲利貝爾·德洛姆(英語:Philibert de l'Orme),(1514年-1570年),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法國建造師之一。出生於法國里昂的一個石匠之家,早年求學於義大利。學成後常年於法國宮廷參加設計與建造工作,亦著有專著。公元1570年死於法國巴黎。
杜樂麗宮 維基百科
杜樂麗宮及花園
杜樂麗宮東立面,面向羅浮宮廣場
杜樂麗宮西立面,面向杜伊勒里花園
杜伊勒里花園,沿巴黎歷史軸線的方向,遠處可見協和廣場的方尖碑,香榭麗舍大道盡頭的凱旋門
第二帝國時期杜樂麗宮的晚會,1867年6月10日
杜樂麗宮內的一處大廳
杜樂麗宮的廢墟
歷史
1559年法國國王亨利二世去世後,其遺孀卡特琳·德·美第奇決定搬出亡夫居住的羅浮宮,另建新宮。1564年,卡特琳·德·美第奇下旨在羅浮宮西面約250米遠的地方營建杜樂麗宮。「杜伊勒里」的名字來於該處的一座石灰窯(tuileries)。
杜樂麗宮的設計師為菲利貝·德·洛梅(Philibert de l'Orme),他在設計時參考了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宮殿建築,將布局設計成南北向的長條形宮殿,西側的所有主要房間均面向西邊的杜伊勒里花園。宮殿主體建築為兩層,一層為舉行禮儀活動的公用空間,二層布置國王及王后的臥室和起居室等私人空間。二層之上有閣樓屋頂。建築正立面中央為圓穹頂,兩翼為法式方穹頂。杜伊勒里花園的布局仿照美第奇太后的故鄉——義大利佛羅倫斯的花園,布局對稱,並種植了來自義大利的檸檬、柑桔等植物。宮殿於17世紀初完工,由「花廊」(Pavillion de Flore)與羅浮宮相連。
自亨利三世至路易十三,法國國王均往來居住於杜樂麗宮與羅浮宮兩處宮殿中。瓦盧瓦王朝的國王居住在空間封閉的羅浮宮的時間更多一些,1588年「三亨利之戰」中,吉斯公爵亨利一世曾下令其私兵和巴黎市民圍困羅浮宮,攻打亨利三世。波旁王朝的幾位君主喜歡更為開敞的空間,因此亨利四世和路易十三住在杜樂麗宮的時間較多。
1624年,路易十四下令翻蓋羅浮宮,重建其東立面,但杜樂麗宮未做任何改建。1664年,路易十四命令園林設計師勒諾特(André Le Notre)重新設計了杜伊勒里花園的花壇和桔園。1682年,法國宮廷移往新落成的凡爾賽宮,杜樂麗宮被遺棄,此後100多年間被空置(只有幾次法國國王使用過裡面的王家劇場),其花園則成為巴黎市民喜愛的度假地。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巴黎的民婦於1789年10月6日集群前往凡爾賽宮請願,隨後將路易十六及其家人挾至巴黎城內,安置於杜樂麗宮。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和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從宮中出逃,但在邊境被人截獲。1792年8月10日,巴黎發生反君主制的暴動,暴民衝擊宮廷,國王和王后不得不逃至立法會議尋求庇護。9月21日成立國民公會,路易十六王位被廢,法國改制共和。此後不久,由於一名鎖匠的揭發,共和政府在杜樂麗宮內搜出了一處秘密夾室,起獲了國王和王后與奧地利、英國等敵國聯絡的大量秘密信件。此後杜樂麗宮先後被國民公會和公安委員會佔用。
1799年霧月政變後,拿破崙宣布杜樂麗宮為第一執政的官邸。1804年拿破崙稱帝後,杜樂麗宮改稱為皇宮。拿破崙之所以選擇杜樂麗宮而非凡爾賽宮作為自己的皇宮,是因為凡爾賽宮的名字已與波旁王朝君主的窮奢極欲、橫徵暴斂和專權統治聯繫在一起,懼怕搬入凡爾賽宮會激怒民眾。另外凡爾賽的宮殿建築過於龐大,經過大革命的劫掠和破壞,要恢復其往日的壯麗,在財力和物力上已不可能。
但是,拿破崙在位時期也對杜樂麗宮-羅浮宮建築群進行了擴建,建造了面向里沃利林蔭路的北翼建築,並在由此圍合起來的巨大廣場中修建了古羅馬風格的騎兵凱旋門(Arc de Triumph du Carrousel),作為杜樂麗宮的正門。1806年拿破崙將柏林布蘭登堡門頂端的銅駟馬車運回法國,曾計劃將其安放於騎兵凱旋門之上。
拿破崙一世時期,杜樂麗宮的宮殿內部也經過了大規模重新裝修,拿破崙聘請大量建築師和藝術家,對其踵事增華,為宮中添置了許多新傢具、陳設、油畫和壁畫,尤其精心布置了皇后約瑟菲娜·德博阿爾內的大臥室。這一時期的杜樂麗宮成為拿破崙時期「帝國式」裝飾風格的典範。
1814年拿破崙第一次退位後,杜樂麗宮成為復辟的波旁王朝路易十八的王宮。出於與拿破崙同樣的考慮,路易十八也沒有恢復凡爾賽宮的王宮地位。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期間,杜樂麗宮第三次遭到巴黎市民的圍攻,查理十世逃往凡爾賽。隨後建立的七月王朝仍以杜樂麗宮為王宮。1848年歐洲革命期間,巴黎市民於2月28日第四次圍攻了杜樂麗宮,殺死了守衛宮廷的大量瑞士衛隊士兵。
由於杜樂麗宮在1848年革命中遭到搶劫和破壞,革命後建立起的第二共和國將愛麗舍宮定為總統府,但是1851年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改共和為帝制並自稱拿破崙三世後,杜樂麗宮再度成為皇宮。
拿破崙三世時期是杜樂麗宮的黃金時期,拿破崙三世對宮殿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翻建和重新裝修,宮內金碧輝煌,豪華壯觀,經常舉行各種盛大的慶典、典禮、宴會和遊園會。1855年維多利亞女王訪法期間曾下榻於杜樂麗宮中。
拿破崙三世時期,還完成了持續半個世紀之久的杜樂麗宮-羅浮宮建築群擴建工程,在宮前圍起了面積巨大的「拿破崙廣場」。在奧斯曼男爵主持的巴黎城市改建工程中,杜樂麗宮的立面形狀成為巴黎主要幹道旁新建的各主要公共建築、飯店、公寓模仿的對象,這種被稱為「第二帝國式」的建築風格甚至傳到了英國和美洲。
焚毀與拆除
1870年7月19日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三世帶病出征,在色當戰敗被俘,法蘭西第二帝國滅亡。隨後成立的第三共和國面臨內憂外患,1871年3月18日巴黎市民舉行起義,成立巴黎公社。
1871年5月23日,法國政府軍攻入巴黎,公社當局見面臨失敗,下令焚毀巴黎的各主要建築,包括杜樂麗宮、羅浮宮、盧森堡宮、巴黎歌劇院、巴黎市政廳、內政部、司法部、王宮(Palais Royal)、以及香榭麗舍大街兩旁的豪華飯店和高級公寓樓,「寧願見其消亡,也不留給敵人」。在這一口號的慫恿下,12名公社社員於23日晚7時攜帶焦油、瀝青和松節油,至杜樂麗宮內縱火。大火燃燒了兩天,至5月25日方被政府軍和巴黎消防隊撲滅,但宮殿建築已被全部焚毀,只剩下外殼。與杜樂麗宮相連的羅浮宮花廊和馬爾贊廊也被公社社員縱火燒毀,但存放有大量藝術珍品的羅浮宮主體建築——卡利庭院奇蹟般地倖存下來。
此後11年間,杜樂麗宮的廢墟一直佇立在原址。儘管內部被完全焚毀,但其外立面依然完好,可以復建。事實上,被完全焚毀的巴黎市政廳和羅浮宮側翼等建築都已在19世紀70年代按原樣重建。但經過反覆權衡,第三共和國政府決定不修復杜樂麗宮,因為這座宮殿已經成為法國君主制和帝制的象徵物。
1882年,法國國民大會決定拆除杜樂麗宮廢墟,並以33000法郎(約合2005年的13萬美元)的價格將其賣給了一家私人承包商。奧斯曼男爵和其他一些法國建築家、藝術家強烈反對政府的這一決定,稱這是對法國藝術和歷史的犯罪。儘管這樣,杜樂麗宮廢墟還是於1883年9月30日拆除完畢。一些大理石飾件作為紀念品賣給了收藏家。
杜樂麗宮拆除後,原來一直封閉在廣場中的羅浮宮庭院第一次暴露在城市景觀中,並成為巴黎東西歷史軸線的起點。這條軸線起自蘇利庭院,經杜伊勒里花園、協和廣場、香榭麗舍大道至凱旋門。杜伊勒里花園仍然保持了勒諾設計的原始風貌。
重建杜樂麗宮的可能性
2003年,一部分法國團體和個人提出重建杜樂麗宮的構想。重建的理由之一是羅浮宮前的廣場過於巨大,再加上與其相連的杜伊勒里花園,使得香榭麗舍大街向東的透視空間消失在雜亂的廣場中,而在1883年之前,杜樂麗宮的壯觀立面是這條透視空間的完美終點。另一點原因是羅浮宮的中軸線與香榭麗舍大道並不在同一條直線上,而是形成一個夾角,導致視覺上的不對稱(羅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向左偏),破壞了整體的美感。第三點、也是最實際的原因,是可以利用重建的杜樂麗宮內的龐大空間作為羅浮宮博物館的新展覽空間。
由於存在大量關於杜樂麗宮內部房間結構、陳設、布置的圖片資料,重建工作面臨的技術困難非常小。同時宮中原始的傢具、油畫和其他陳設物品也保存完好。這些物品在1870年普法戰爭開始後不久就從宮中運出,以防遭受戰爭破壞,如今仍堆放在羅浮宮的地下庫房之中。
重建杜樂麗宮的費用初步估算為3億歐元,可以由公眾籌措,建設工作可以由法國政府指定的私人基金會承擔。從2003年起,法國媒體對這一構想進行了大量報導。如果該項目獲得通過,將是20世紀初以來巴黎最大公共建設工程之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9C%E4%BC%8A%E5%8B%92%E9%87%8C%E5%AE%AB
上一篇:埃里拉:名建築師14
下一篇:希南:名建築師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