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15 07:00:00阿楨
趙孟頫:中國百大畫家41
趙孟頫
鵲華秋色圖,縱28.4cm×橫90.2cm,現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調良圖,紙本水墨,現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秀石疏林圖
行書右軍四事(部份)
西泠印社出版的《趙孟頫書心經墨跡》冊頁,順序為由右至左。
《洛神賦》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趙孟頫《前赤壁賦》書於1301年,縱27.2公分 橫155.4cm,現藏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趙孟頫蘭亭集序碑
趙孟頫(fǔ)[1](1254年-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別號鷗波、水精宮道人等。中國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宋室後代。元代官僚,書畫家。其妻為元朝畫家、詩人管道昇。元朝畫家王蒙之外祖父。
生平
趙孟頫出身於宋朝宗室(宋太祖第十一世孫,宋太祖第三子秦王趙德芳後代),宋亡後,辭官返回故鄉吳興閒居。
經程鉅夫推薦出仕元朝,授刑部主事,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世稱「趙承旨」。死後晉封魏國公,諡文敏。
趙孟頫在詩、書、畫、印上皆有很高造詣。詩作有《松雪齋集》。書法上精通行書、楷體,獨創「趙體」,對後代書法藝術影響很大;篆刻以「圓朱文」著稱;畫法上也有獨創性,首次提出書畫用筆相同的理論。
繪畫
迄今為止沒有證據顯示他曾為忽必烈或宮中的蒙古權貴畫過畫,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宮廷畫家[2]。
趙孟頫的畫作題材廣泛:山水、人物、動物、花鳥、竹石無所不有,其後各代幾乎無人能超過他。他前期的畫作設色獨到,即「絢麗之極,仍歸自然」[3]。後期多作淡墨畫,近乎白描。繪畫作品有《鵲華秋色圖》。
趙孟頫的兒子趙雍、夫人管道昇皆能作畫,元代畫家王蒙是他的外孫。
書法
趙孟頫以行書、楷書最為著名,他主張遵從古法,認為書法應用筆為上,所以勤摹古人,探究筆法。他在中國書法史中有兩大貢獻,其一是振興章草,章草的復興雖不能歸功他一人,但趙的影響力卻不可小視,當時書法家多數受他影響,愛寫章草。其二是振興小楷,在宋人當中,堪稱用力最勤[4]。
趙孟頫的書法深受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影響,《行書右軍四事》卷可以看出趙孟頫對王羲之的虔誠。
祖上
十一世祖宋太祖趙匡胤
十世祖秦康惠王趙德芳
九世祖英國公趙惟憲
八世祖新興侯趙從郁
七世祖華陰侯趙世將
六世祖慶國公趙令譮
五世祖秀安僖王趙子偁
高祖父崇憲靖王趙伯圭
曾祖父趙師垂
祖父趙希戭
父趙與訔
趙孟頫
紀念
水星上的87.3° S, 132.4° W有趙孟頫隕石坑。
注釋]
1「頫」,普通話/國語中讀作「斧」,漢語拼音fǔ,注音符號ㄈㄨˇ。「頫」在此處是「俯」字的異體字。
2高居翰(James Cahill). 隔江山色:元代繪畫. 三聯書店. 2009-8. 25. ISBN 978-7-108-03010-8 (中文(簡體)).
3清初「六大家」之一的惲南田推崇趙孟頫的設色:「惟趙吳興洗脫宋人刻畫之跡,運以虛和,出之妍雅,穠纖得中,靈氣敞恍,愈淺淡愈見穠厚,所謂絢爛之極仍歸自然,畫法之一變也」。
4馬重奇. 中國古代文化知識趣談. 導師出版社. 1994年第二版. 102. ISBN 962-397-135-4 (中文(繁體)).
參考
李鑄晉:《鵲華秋色——趙孟頫的生平與畫藝》(北京:三聯書店,2008)。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6%99%E5%AD%9F%E9%A0%AB
趙孟頫_百度百科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作孟俯,漢族,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畫家,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
人物簡介
趙孟頫[fǔ][1](1254-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生於吳興(今浙江湖州)。
他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第11世孫、秦王趙德芳的嫡派子孫。
他的父親趙與告(又名趙與訔),曾任宋朝的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宋朝滅亡後,歸故鄉閒居。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禦史程钜夫“奉詔搜訪遺逸於江南”,元世祖讚賞其才貌,兩年後任從四品的集賢直學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出任濟南路總管府事;在濟南路總管任上,元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實錄》,趙孟頫乃被召回京城。可是元廷內部矛盾重重,為此,有自知之明的趙孟順便借病乞歸,大德三年(1299),趙孟頫被任命為集賢直學土行江浙等處儒學提舉,至大三年(1310),趙孟頫的命運發生了變化。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對他發生了興趣,延祐三年(1316),官居一品,名滿天下”。
趙孟頫是一代書畫大家,經歷了矛盾複雜而榮華尷尬的一生,他作為南宋遺逸而出仕元朝,對此,史書上留下諸多爭議。“薄其人遂薄其書”,貶低趙孟頫的書風,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趙孟頫的為人。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自五歲起,趙孟頫就開始學書,幾無間日,直至臨死前猶觀書作字,可謂對書法的酷愛達到情有獨鍾的地步。他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世稱“趙體”。與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2]
趙孟頫傳世書跡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賦》、《膽巴碑》、《歸去來兮辭》、《蘭亭十三跋》、《赤壁賦》、《道德經》、《仇鍔墓碑銘》等。著有《尚書注》、《松雪齋文集》12卷等。
生平事蹟
一生曆變
趙孟頫一生曆宋元之變,仕隱兩兼,他雖為貴胄,但生不逢時,青少年時期南宋王朝已如大廈將傾,他在坎坷憂患中度過。
文化薰陶
他的父親趙與告,官至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善詩文,富收藏,給趙孟頫以很好的文化薰陶。但趙孟頫十一歲時父親便去世了,家境每況愈下,度日維艱。
元朝重用
宋滅亡後,歸故鄉閒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禦史程钜夫“奉詔搜訪遺逸于江南”,趙孟頫等十餘人,被推薦給元世祖忽必烈,初至京城,趙孟頫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見,元世祖讚賞其才貌,兩年後任從四品的集賢直學士。至元二十九年 (1292年)出任濟南路總管府事;在濟南路總管任上,元貞元年(1295年),因元世祖去世,元成宗需修《世祖實錄》,趙孟頫乃被召回京城。
借病乞歸
可是元廷內部矛盾重重,為此,有自知之明的趙孟頫順便借病乞歸,被任命為集 賢直學士
大德三年 (1299),趙孟頫被任命為集賢直學士行江浙等處儒學提舉拜為翰林侍讀學士三年(1310),趙孟頫的命運發生了變化。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在儒師太子副詹事王約的影響下對他發生了興趣。
榮祿大夫
延祐三年(1316),夏文彥《圖繪寶鑒》盛讚他“榮際王朝,名滿四海”。趙孟頫在元朝文人中最為顯赫。
家族世系
宋僖祖文獻皇帝趙朓
┃
宋順祖惠元皇帝趙珽
┃
宋翼祖簡恭皇帝趙敬
┃
宋宣祖武昭皇帝趙弘殷
┣━━━━━━━━━━━━━━┳━━━━━━━┳━━━━━━┳━━━━━┓
曹王趙匡濟 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宗趙炅 魏王趙廷美 岐王趙光贊
┏━━━━┳━━━┳━━━━┫ ┏━━━┻━━━━┓
趙德昭 趙德秀 趙德芳 趙德林 趙恒 趙元份
┃ ┃ ┃ ┃
趙惟吉 趙惟憲 趙禎 趙允讓
┃ ┃ ┃
趙守度 趙從郁 趙曙(趙宗實)
┃ ┃ ┃
趙世括 趙世將 趙頊
┃ ┃ ┏━┻━━━━━━┓
趙令稼 趙令譮 趙煦 趙佶
┃ ┃ ┣━━━━┓
趙子奭 趙子偁 趙構 趙桓
┃ ┏━━━┻━━━━━━━━━━━━━━━━━━━━━━┓ ┃
趙伯旿 趙伯圭 趙昚 趙旉
┃ ┣━━┳━━┳━━┳━━┳━━┳━━┳━━┳━━┓ ┣━━┳━━━━━┳━━┓
師意 師夔 師揆 師垂 師禹 師皋 師岩 師彌 師貢 師卨 趙愭 趙愷 趙惇 趙恪
┃ ┃ ┏━━┫ ┣━━┓ ┣━━┓
趙希瓐 趙希戭 趙挺 趙搢 趙攄 趙抦 趙梃 趙擴
┣━━━━┓ ┃ ┏━━┫ ┏━━┫
趙與芮 趙昀 趙與訔(趙與告) 趙垓 趙竑 趙埈 趙詢
┃ ┏━━━┳━┻━┳━━━┳━━━┳━━━┳━━━┳━━━┳━━━┳━━━━┓
趙禥 趙孟頔 趙孟頒 趙孟碩 趙孟頌 趙孟頖 趙孟顥 趙孟頫 趙孟籲 趙孟頵 趙孟願
┣━━━┳━━━┓
趙昰 趙顯 趙昺
【說明】:趙朓(tiǎo)生趙珽。趙珽生趙敬。趙敬生趙弘殷。
趙弘殷生五子:長子趙匡濟,早卒;次子趙匡胤;第三子趙炅(jiǒng,本名趙匡義,後改趙光義,又改趙炅);第四子趙廷美;第五子趙光贊。
趙匡胤生四子:長子滕王趙德秀、次子燕懿王趙德昭(其九世孫為宋理宗趙昀)、第三子舒王趙德林、第四子秦康惠王趙德芳(其六世孫為宋孝宗趙昚)。
趙光義生九子:長子楚王趙元佐、次子昭成太子趙元僖、第三子宋真宗趙恒、第四子商恭靖王趙元份、第五子越文惠王趙元傑、第六子鎮恭懿王趙元偓(wò)、第七子楚恭惠王趙元偁(chēng)、第八子周恭肅王趙元儼、第九子崇王趙元億。
趙德昭生趙惟吉。趙惟吉生趙守度。趙守度生趙世括。趙世括生趙令稼。趙令稼生趙子奭。趙子奭生趙伯旿。趙伯旿生趙師意。趙師意生趙希瓐(lú)。
趙希瓐生二子:長子趙昀(yún),入繼為趙擴之嗣;次子趙與芮(ruì)。
趙與芮生趙禥(qí),趙禥過繼給趙昀。趙禥生趙昰(shì)、趙顯、趙昺(bǐng)。
趙德芳生趙惟憲。趙惟憲生趙從鬱。趙從郁生趙世將。趙世將生趙令譮(huà)。趙令譮生趙子偁。
趙子偁生二子:長子趙伯圭;次子趙伯琮(cóng),在趙旉死後,過繼給宋高宗趙構,稱次子,並改名為趙昚(shèn)。
趙伯圭生九子:趙師夔(kuí)、趙師揆(kuí)、趙師垂、趙師禹、趙師皋、趙師岩、趙師彌、趙師貢、趙師卨(xiè)。
趙昚生四子:長子趙愭(qí)、次子趙愷(kǎi)、第三子趙惇(dǔn)、第四子趙恪(kè)。
趙師垂生趙希戭(yǎn)。
趙希戭生趙與訔(yín),趙與訔又名趙與告。
趙與訔生十子:趙孟頔、趙孟頒、趙孟碩、趙孟頌、趙孟頖(pàn)、趙孟顥(hào)、趙孟頫(fǔ)、趙孟籲、趙孟頵(yūn)、趙孟願。其中,趙孟頫是元朝著名書畫家。
趙愭,原名趙愉,生一子:趙挺。趙挺早卒,宋甯宗趙括遂命趙希璂(宋太祖趙匡胤的九世孫)入繼為趙愭之嗣,同時趙希璂改名為趙思正,後又改為趙搢(jìn)。
趙愷生二子:長子趙攄(shū);次子趙抦(bǐng)。
趙抦生一子:趙垓(gāi)。趙垓早卒,宋甯宗遂命趙希瞿之子趙與願入繼為趙抦之嗣,更名為趙均,後又改為趙貴和,再改趙竑(hóng),稱次子,封鎮王。趙竑本是趙德昭後裔、宋太祖趙匡胤的十一世孫。
宋光宗趙惇,生二子:長子趙梃;次子宋甯宗趙擴。
宋甯宗趙擴生一子:趙埈(jùn)。趙埈早卒,遂命趙竑改入宋甯宗之嗣,更名為趙曮(yán),後又改為趙幬,再改趙詢。
趙恒生趙禎,趙禎無子。
趙元份生趙允讓;趙允讓生趙曙,趙曙過繼給趙禎。
趙曙生趙頊。趙頊生趙煦、趙佶。趙佶生趙桓、趙構。趙構生趙旉(fú),趙旉早卒。
人物評價
多樣主題
在繪畫上,山水、人物、花鳥、竹石、鞍馬無所不能;工筆、寫意、青綠、水墨,亦無所不精。他在我國書法史上已佔有重要的地位
《元史》本傳講,“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元 趙孟頫,遂以書名天下”。元鮮於樞《困學齋集》稱:“子昂篆,隸、真、行、顛草為當代第一,小楷又為子昂諸書第一
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世稱“趙體”,與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他被稱為是王羲之二代。
書畫大家
趙孟頫是一代書畫大家,經歷了矛盾複雜而榮華尷尬的一生,他作為南宋遺逸而出仕元朝, 對此,史書上留下諸多爭議。“薄其人遂薄其書”,貶低趙孟頫的書風,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趙孟頫的為人。
儘管很多人因趙孟頫的仕元而對其畫藝提出非難,但是將非藝術因素作為品評畫家藝術水準高低的做法,是不公正的
代表作品
趙孟頫傳世書跡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賦》、《汲黯傳》、《膽巴碑》、《歸去來兮辭》、《元 趙孟頫 蘭亭十三跋》、《赤壁賦》、《道德經》、《仇鍔墓碑銘》等。著有《尚書注》、《松雪齋文集》12卷等。
孟頫所著,有《尚書注》,有《琴原》、《樂原》,得律呂不傳之妙。詩文清邃奇逸,讀之使人有飄飄出塵之想。篆、籀、分、隸、真、行、草書,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天竺有僧,數萬里來求其書歸,國中寶之。其畫山水、木石、花竹、人馬,尤精緻。前史官楊載稱孟頫之才頗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濟之學。人以為知言雲。 子雍、奕,並以書畫知名.
孟頫所作《黃鐘•人月圓》“一枝仙桂香生玉,消得喚卿卿。緩歌金縷,輕敲象板,傾國傾城。幾時不見,紅裙翠袖,多少閒情。想應如舊,春山澹澹,秋水盈盈。”
孟頫所作《仙呂•後庭花》“清溪一葉舟,芙蓉兩岸秋。采菱誰家女,歌聲起暮鷗。亂雲愁,滿頭風雨,戴荷葉歸去休。”
趙子昂的山水,取法董源和李成,人物、鞍馬師李公麟和唐人法,亦工墨竹和花鳥,均以筆墨蒼潤見長,以飛白法畫石,以書法筆調寫竹。突破了南宋畫院,打破了馬夏江山的“清一色”局面。他畫的花鳥,成為以後的範本。他的畫作,遺存的有《重漢疊嶂圖》卷(在臺灣),《雙松平遠圖》卷(在美國〕,《鵲華秋色圖》卷(在臺灣),《秋郊飲馬圖》卷《水村圖》卷(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紅衣羅漢》圖卷(遼寧省博物館)。其《人騎圖》(北京故宮博物院),人物雍和,意態從容,很有韻味。
畫史地位
明人王世貞曾說:“文人畫起自東坡,至松雪敞開大門。”這句話基本上客觀地道出了趙孟頫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無論是研究中國繪畫史,還是研究中國文人畫史,趙孟頫都是一個不可繞開的關鍵人物。如果說,唐宋繪畫的意趣在於以文學化造境。那麼,趙孟頫在其間起到了橋樑作用。如果說,元以前的文人畫運動主要表現為輿論上的準備,元以後的文人畫運動以其成功的實踐逐步取代正規畫而演為畫壇的主流,那末,引發這種變化的巨擘仍是趙孟頫。
承前啟後
作為一位變革轉型時期承前啟後的大家,趙孟頫有以下幾方面突出的成就為前人所不及:
一是他提出“作畫貴有古意”的口號,扭轉了北宋以來古風漸湮的畫壇頹勢,使繪畫從工豔瑣細之風轉向質樸自然。
二是他提出以“雲山為師”的口號,強調了畫家的寫實基本功與實踐技巧,克服“墨戲”的陋習。
三是他提出“書畫本來同”的口號,以書法入畫,使繪畫的文人氣質更為濃烈,韻味變化增強。
四是他提出“不假丹青筆,何以寫遠愁”的口號,以畫寄意,使繪畫的內在功能得到深化,涵蓋更為廣泛。
五是他在人物、山水、花鳥、馬獸諸畫科皆有成就,畫藝全面,並有創新。
六是他的繪畫兼有詩、書、印之美,相得益彰。
七是他在南北一統、蒙古族入主中原的政治形勢下,吸收南北繪畫之長,復興中原傳統畫藝,維持並延續了其發展。
八是他能團結包括高克恭、康裡子山等在內的少數民族美術家,共同繁榮中華文化。
審美標準
綜觀趙孟頫的畫跡,並結合其相關論述,可以知道,趙氏通過批評“近世”、宣導“古意”,從而確立了元代繪畫藝術思維的審美標準。這個標準不僅體現在繪畫上,而且也廣泛地滲透于詩文、書法、篆刻等領域中。
1.提倡古意
歷史上每遇滄桑變易之際,文化頗易失範,人們總是以史為鑒,從古代的啟示中去尋找醫時救弊的良方,如孔子的“克己復禮”、魏晉“竹林七賢”的返樸歸真、唐宋的“古文運動”等,重視傳統成為中國文化的特色之一。趙孟頫提倡“古意”的出發點亦不例外,他引晉唐為法鑒,批評南宋險怪霸悍和瑣細濃豔之風;不僅如此,作為一位士大夫畫家,他還一反北宋以來文人畫的墨戲態度,這是十分可貴的。作為價值學原則,趙孟頫既維護了文人畫的人格趣味,又擯棄了文人畫的遊戲態度;作為形態學原則,趙孟頫既創建文人特有的表現形式,又使之無愧於正規畫的功力格法,並在繪畫的各種畫科中進行全面的實踐,從而確立了文人畫在畫壇上成為正規畫的地位。應該說,趙孟頫使職業正規畫與業餘文人畫這兩種原本對立或並行的繪畫傳統得以交流融匯,從此,一個以文人畫家為主角,以建構文人畫圖式為主題的繪畫新時代,拉開了序幕。
2.轉化
應當特別指出,趙孟頫的山水畫不但將鉤斫和渲淡、丹青和水墨、重墨和重筆、師古和創新,乃至高逸的士夫氣息與散逸的文人氣息綜合于一體,使“遊觀山水”向“抒情山水”轉化;而且使造境與寫意、詩意化與書法化在繪畫中得到調和與融洽,為“元季四大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那種以詩意化、書法化來抒發隱逸之情的逸格文人畫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上述這些理論與實踐,將趙孟頫推向了開元代繪畫風氣宗師的地位。
弟子眾多
作為一代宗師,不僅他的友人高克恭、李仲賓,妻子管道升,兒子趙雍受到他的畫藝影響,而且弟子唐棣、朱德潤、陳琳、商琦、王淵、姚彥卿,外孫王蒙,乃至元末黃公望、倪瓚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繼承發揚了趙孟頫的美學觀點,使元代文人畫久盛不衰,在中國繪畫史上寫下了綺麗奇特的篇章。他與兒子趙雍、孫子趙麟都做《人馬圖》,稱《三世人馬圖》,傳為佳話,三幅畫都流傳至美國,由大都會博物館收藏。
書畫詩印
“先畫後書此一紙,咫尺之間兼二美。”趙孟頫書畫詩印四絕,當時就已名傳中外,以至日本、印度人士都以珍藏他的作品為貴,為當時的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趙孟頫的書法作品中與道教有關者有《洛神賦》、《道德經》、《玄妙觀重修三門記》等。畫作名品甚多,關於道教內容的有《玄真觀圖》、《三教圖》、《軒轅問道圖》、《松石老子圖》、《溪山仙館圖》等。又有《玄元十子圖》,畫道教人物關尹子、文子等十人像,並旁書小傳。該作筆墨高古,元大德九年(1305年)路道通于杭州刻版印摹,後被收入明正統《道藏》。詩文風格和婉。兼工篆刻,以“圓珠文”著稱。有《松雪齋集》。元延祐六年(1319年),得請南歸於家鄉。曾經入松江北道堂事道,道號道淵。
書法成就
楷書大家
趙孟頫的書法,因熟而俗,這是董其昌的評價。不過,作為入門規範訓練,還是不錯的。
趙孟頫與夫人管道升同為中峰明本和尚(1263-1323)弟子。精通音樂,善鑒定古器物,其詩清邃奇逸,書畫尤為擅名,篆籀分隸楷草書俱佳,以楷書、行書造詣最深、影響最廣。
趙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讚譽很高。據明人宋濂講,趙氏書法早歲學“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趙構)書,中年學“鐘繇及羲獻諸家”,晚年師法李北海。王世懋稱:“文敏書多從二王(羲之、獻之)中來,其體勢緊密,則得之右軍;姿態朗逸,則得之大令;至書碑則酷仿李北海《嶽麓》、《娑羅》體。”此外,他還臨撫過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於篆書,他學石鼓文、詛楚文;隸書學梁鵠、鐘繇;行草書學羲獻,能在繼承傳統上下苦功夫。誠如文嘉所說:“魏公于古人書法之佳者,無不仿學”。虞集稱他:“楷法深得《洛神賦》,而攬其標。行書詣《聖教序》,而入其室。至於草書,飽《十七帖》而度其形。”他是集晉、唐書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書法家。同時代的書家對他十分推崇,後世有人將其列入楷書四大家:“顏、柳、歐、趙”。明代書畫家董其昌認為他的書法直接晉人。
吸取長處
趙氏能在書法上獲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分不開的。尤為可貴的是宋元時代的書法家多數隻擅長行、草體,而趙孟頫卻能精究各體。後世學趙孟頫書法的極多,趙孟頫的字在朝鮮、日本非常風行。
書論深高
趙孟頫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和深遠的影響力。他在書法上的貢獻,不僅在他的書法作品,還在於他的書論。他有不少關於書法的精到見解。他認為:“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在臨寫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頗有意義的事實:“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況蘭亭是右軍得意書,學之不已,何患不過人耶。”這些都可以給我們重要的啟示。
他的文章冠絕時流,又旁通佛老之學。其繪畫,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馬師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鳥,皆以筆墨圓潤蒼秀見長,以飛白法畫石,以書法用筆寫竹。力主變革南宋院體格調,自謂“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遙追五代、北宋法度,論者謂:“有唐人之致去其纖;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獷。”開創了元代新畫風。 交友甚廣,與高克恭、錢選、王芝、李衍、郭祐之等相互切磋;直接受其指點的有陳琳、唐棣、朱德潤、柯九思、黃公望、王蒙等。能詩文,風格和婉。兼工篆刻,以“圓朱文”著稱。
傳世書跡
傳世書跡較多,有《洛神賦》、《道德經》、《膽巴碑》、《玄妙觀重修三門記》、《臨黃庭經》、獨孤本《蘭亭十一跋》、《四體千字文》等。傳世畫跡有大德七年(1303)作《重江疊嶂圖》卷、元貞元年(1295)作《鵲華秋色》卷,圖錄於《故宮名畫三百種》;皇慶元年(1312)作《秋郊飲馬》卷,現藏故宮博物院。著有《松雪齋文集》十卷(附外集一卷)。
康有為曾說“勿學趙董流靡之輩”,這是個人偏見。因康瞧不起趙身為帝胄而入元為官,故對其書法極盡貶低。世人只道趙字婉轉流利,卻不知其外秀內剛,六十歲以後作品更是老辣厚重,絕無柔媚之氣。近人馬宗霍《書林記事》謂:“元趙子昂以書法稱雄一世,落筆如風雨,一日能書一萬字,名既振,天竺有僧數萬里來求其書,歸國中寶之。”
趙孟頫墓
墓地概況
趙孟頫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六月逝于吳興。其子趙雍等將他與管夫人合葬于德清縣洛舍東衡裡“陽林堂”別業東南側。2013年5月,國務院核定公佈:元代“趙孟頫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
東衡裡趙孟頫墓保存尚好,有鄉間小路可達,四周修竹茂林,綠樹成蔭,周圍河港交叉。墓前石人剩二尊,石馬一匹,散置於露天民居旁,局部已遭塗料污染。此墓穴為趙孟頫和夫人管道升的合葬墓。墓地坐北朝南,地處“龍穴”,北倚雞籠山、勤王山,左有雞山,右有赤山,南臨彎曲的小河,遠處有屯山、張家山,是極典型的“堪輿學”思想的物化,符合道教“堪輿陰宅”的地形地貌,是水晶宮道人趙孟頫的道教思想的集中體現。趙孟頫墓穴距地下約1.5米,長3米,寬2.6米,墓為石棺雙室墓,墓前有石馬一匹,石朝官二尊。1319年,管道升下葬于於此;1322年,趙孟頫卒,與管道升合葬;這年秋,趙孟頫諡封魏國公,墓地規模擴大;1915年,德清縣新編縣誌總纂程森加土修理,立墓碑;1992年,發現地下墓穴;1992年8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德清縣人民政府修復墓地。2013年,對墓周邊又進行了綠化,墓前石人石馬重新安放,泥沙地也鋪成了大理石。
趙孟頫與東衡的姻緣
趙孟頫與東衡這片土地的姻緣,主要發生在兩個時期。
第一次是在南宋度宗鹹淳十年(1274年),蒙古鐵騎先鋒部隊由大將伯顏率領,駐馬湖州,虎視臨安。為避戰亂,21歲的趙孟頫,因為大母李氏乃德清人士,倉皇南逃之德清境內,幾經周折,于當年冬天在德清縣千秋鄉東衡這個偏僻的鄉村安頓下來,前後度過約11年的時光,一直到1286年春北上大都步入仕途生涯。
第二次發生在元貞元年(1295),此時的趙孟頫已入仕元朝九年,官居從四品。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實錄》,趙孟頫乃被召回京城。可是元廷內部矛盾重重,趙孟頫借病乞歸,于當年夏秋之交得准返回闊別十年的故里。這次呆了四年。兩個時期相加,長達15年之久。
延佑五年(1318),管夫人腳氣病復發,經趙孟頫多次請求,次年四月,方得准送夫人南歸。五月中旬,途經山東臨清,管夫人病逝舟中。趙孟頫悲痛萬分,相濡以沫的管夫人撒手西去,給了趙孟頫很大的打擊,他對官場的虛名,也因此徹底看破。晚年由於喪偶,長途跋涉,操理喪事,趙孟頫的健康狀況急劇下降。傾心於佛、道之旨,以書寫經文為樂,並寫下許多書畫作品和題跋。他認為“人誰無死,如空華然”,因而在平淡中度過光陰。英宗至治二年(1322)六月,他逝于吳興。臨死前還觀書作字,談笑如常。享年六十九歲。
元史列傳
才氣英邁
趙孟頫幼聰敏,讀書過目輒成誦,為文操筆立就。年十四,用父廕補官,試中吏部銓法,調真州司戶參軍。宋亡,家居,益自力於學。至元二十三年,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詔搜訪遺逸於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見。孟頫才氣英邁,神采煥發,如神仙中人,世祖顧之喜,使坐右丞葉李上。或言孟頫宋宗室子,不宜使近左右,帝不聽。時方立尚書省,命孟頫草詔頒天下,帝覽之,喜曰:“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詔集百官于刑部議法,眾欲計至元鈔二百貫贓滿者死,孟頫曰:“始造鈔時,以銀為本,虛實相權,今二十餘年間,輕重相去至數十倍,故改中統為至元,又二十年後,至元必複如中統,使民計鈔抵法,疑於太重。古者以米、絹民生所須,謂之二實,銀、錢與二物相權,謂之二虛。四者為直,雖升降有時,終不大相遠也,以絹計贓,最為適中。況鈔乃宋時所創,施于邊郡,金人襲而用之,皆出於不得已。乃欲以此斷人死命,似不足深取也。”或以孟頫年少,初自南方來,譏國法不便,意頗不平,責孟頫曰:“今朝廷行至元鈔,故犯法者以是計贓論罪。汝以為非,豈欲沮格至元鈔耶?”孟頫曰:“法者人命所系,議有重輕,則人不得其死矣。孟頫奉詔與議,不敢不言。今中統鈔虛,故改至元鈔,謂至元鈔終無虛時,豈有是理!公不揆於理,欲以勢相陵,可乎!”其人有愧色。帝初欲大用孟頫,議者難之。二十四年六月,授兵部郎中。兵部總天下諸驛,時使客飲食之費,幾十倍於前,吏無以供給,強取於民,不勝其擾,遂請於中書,增鈔給之。至元鈔法滯澀不能行,詔遣尚書劉宣與孟頫馳驛至江南,問行省丞相慢令之罪,凡左右司官及諸路官,則徑笞之。孟頫受命而行,比還,不笞一人,丞相桑哥大以為譴。
帝賜鈔錠
時有王虎臣者,言平江路總管趙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按之。葉李執奏不宜遣虎臣,帝不聽,孟頫進曰:“趙全固當問,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強買人田,縱賓客為奸利,全數與爭,虎臣怨之。虎臣往,必將陷全,事縱得實,人亦不能無疑。”帝悟,乃遣他使。桑哥鐘初鳴時即坐省中,六曹官後至者,則笞之,孟頫偶後至,斷事官遽引孟頫受笞,孟俯入訴於都堂右丞葉李曰:“古者刑不上大夫,所以養其廉恥,教之節義,且辱士大夫,是辱朝廷也。”桑哥亟慰孟頫使出,自是所笞,唯曹史以下。他日,行東禦牆外,道險,孟頫馬跌墮於河。桑哥聞之,言於帝,移築禦牆稍西二丈許。帝聞孟頫素貧,賜鈔五十錠。
向帝奏諫
二十七年,遷集賢直學士。是歲地震,北京尤甚,地陷,黑沙水湧出,人死傷數十萬,帝深憂之。時駐蹕龍虎台,遣阿剌渾撒裡馳還,召集賢、翰林兩院官,詢致災之由。議者畏忌桑哥,但泛引《經》、傳及五行災異之言,以修人事、應天變為對,莫敢語及時政。先是,桑哥遣忻都及王濟等理算天下錢糧,已征入數百萬,未征者尚數千萬,害民特甚,民不聊生,自殺者相屬,逃山林者,則發兵捕之,皆莫敢沮其事。孟頫與阿剌渾撒裡甚善,勸令奏帝赦天下,盡與蠲除,庶幾天變可弭。阿剌渾撒裡入奏,如孟頫所言,帝從之。詔草已具,桑哥怒謂必非帝意。孟頫曰:“凡錢糧未征者,其人死亡已盡,何所從取?非及是時除免之,他日言事者,倘以失陷錢糧數千萬歸咎尚書省,豈不為丞相深累耶!”桑哥悟,民始獲蘇。帝嘗問葉李、留夢炎優劣,孟頫對曰:“夢炎,臣之父執,其人重厚,篤于自信,好謀而能斷,有大臣器;葉李所讀之書,臣皆讀之,其所知所能,臣皆知之能之。”帝曰:“汝以夢炎賢于李耶?夢炎在宋為狀元,位至丞相,當賈似道誤國罔上,夢炎依阿取容;李布衣,乃伏闕上書,是賢於夢炎也。汝以夢炎父友,不敢斥言其非,可賦詩譏之。”孟頫所賦詩,有“往事已非那可說,且將忠直報皇元”之語,帝歎賞焉。孟頫退謂奉禦徹裡曰:“帝論賈似道誤國,責留夢炎不言,桑哥罪甚于似道,而我等不言,他日何以辭其責!然我疏遠之臣,言必不聽,侍臣中讀書知義理,慷慨有大節,又為上所親信,無逾公者。夫損一旦之命,為萬姓除殘賊,仁者之事也。公必勉之!”既而徹裡至帝前,數桑哥罪惡,帝怒,命衛士批其頰,血湧口鼻,委頓地上。少間,複呼而問之,對如初。時大臣亦有繼言者,帝遂按誅桑哥,罷尚書省,大臣多以罪去。
出入無禁
帝欲使孟頫與聞中書政事,孟頫固辭,有旨令出入宮門無禁。每見,必從容語及治道,多所裨益。帝問:“汝趙太祖孫耶?太宗孫耶?”對曰:“臣太祖十一世孫。”帝曰:“太祖行事,汝知之乎?”孟頫謝不知,帝曰:“太祖行事,多可取者,朕皆知之。”孟頫自念久在上側,必為人所忌,力請補外。二十九年,出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時總管闕,孟頫獨署府事,官事清簡。有元掀兒者,役於鹽場,不勝艱苦,因逃去。其父求得他人屍,遂誣告同役者殺掀兒,既誣服。孟頫疑其冤,留弗決。逾月,掀兒自歸,郡中稱為神明。僉廉訪司事韋哈剌哈孫,素苛虐,以孟頫不能承順其意,以事中之。會修《世祖實錄》,召孟頫還京師,乃解。久之,遷知汾州,未上,有旨書金字《藏經》,既成,除集賢直學士、江浙等處儒學提舉,遷泰州尹,未上。至大三年,召至京師,以翰林侍讀學士,與他學士撰定祀南郊祝文,及擬進殿名,議不合,謁告去。仁宗在東宮,素知其名,及即位,召除集賢侍講學士、中奉大夫。延祐元年,改翰林侍講學士,遷集賢侍講學士、資德大夫。三年,拜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帝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帝嘗與侍臣論文學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蘇子瞻。又嘗稱孟頫操履純正,博學多聞,書畫絕倫,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有不悅者間之,帝初若不聞者。又有上書言國史所載,不宜使孟頫與聞者,帝乃曰:“趙子昂,世祖皇帝所簡拔,朕特優以禮貌,置於館閣,典司述作,傳之後世,此屬呶呶何也!”俄賜鈔五百錠,謂侍臣曰:“中書每稱國用不足,必持而不與,其以普慶寺別貯鈔給之。”孟頫嘗累月不至宮中,帝以問左右,皆謂其年老畏寒,敕禦府賜貂鼠裘。
初,孟頫以程钜夫薦,起家為郎,及钜夫為翰林學士承旨,求致仕去,孟頫代之,先往拜其門,而後入院,時人以為衣冠盛事。六年,得請南歸。帝遣使賜衣幣,趣之還朝,以疾,不果行。至治元年,英宗遣使即其家俾書《孝經》。二年,賜上尊及衣二襲。是歲六月卒,年六十九。追封魏國公,諡文敏。
夫妻書家
趙孟頫的妻子管道升也是著名書畫家,在古代女書法家中地位僅次於王羲之老師衛夫人。管道升,字仲姬,一字瑤姬,江蘇青浦(今屬上海)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生。幼習書畫,篤信佛法。曾手書《金剛經》數十卷,贈名山寺。嫁元代吳興書畫名家趙孟頫為妻,封吳興郡夫人,世稱管夫人。管道升所寫行楷與趙孟頫頗相似,所書《璿璣圖詩》筆法工絕。精於詩。尤擅畫墨竹梅蘭。晴竹新篁,為其首創。元延佑六年(1319年)卒。存世的《水竹圖》等卷,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竹石圖》1幀,藏臺灣故宮博物院。
詩作選摘
罪出
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古語已雲然,見事古不早。
平生獨往願,丘壑寄懷抱。 圖書時自娛,野性期自保。
誰令墮塵網,婉轉受纏繞。昔為水上鷗,今為籠中鳥。
哀鳴誰複傾,毛羽日摧槁。向非親友贈,蔬食常不飽。
病妻抱弱子,遠去萬里道。骨肉生別離,丘壟誰為掃。
愁深無一語,目斷南雲遝。慟哭悲風來,如何訴穹昊。
自警
齒豁頭白六十三,一生事事總堪慚。惟有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
絕句
春寒惻惻掩重門,金鴨香殘火尚溫。燕子不來花又落,一庭風雨自黃昏。
岳鄂王墓
岳王墳上草離離,秋日荒涼石獸危。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勝悲。
姚子敬
搔首風塵雙短鬢,側身天地一儒冠。中原人物思王猛,江左功名愧謝安。
苜蓿秋高戎馬健,江湖日短白鷗寒。金尊綠酒無錢共,安得愁中卻暫歡。
【至元壬辰由集賢出知濟南暫還吳興賦詩書懷】
多病相如已倦遊,思歸張翰況逢秋。鱸魚蓴菜俱無恙,鴻雁稻粱非所求。
空有丹心依魏闕,又攜十口過齊州。閑身卻羨沙頭鷺,飛去飛來百自由。
溪上
溪上東風吹柳花,溪頭春水淨無沙。白鷗自信無機事,玄鳥猶知有歲華。
錦纜牙檣非昨夢,鳳笙龍管是誰家?令人苦憶東陵子,擬問田園學種瓜。
聞擣衣
露下碧梧秋滿天,砧聲不斷思綿綿。北來風俗猶存古,南渡衣冠不後前。
苜蓿總肥宛騕嫋,琵琶曾泣漢嬋娟。人間俯仰成今古,何待他年始惘然。
《遂初亭》
青山繚神京,佳氣溢芳甸。
林亭去天咫,萬狀爭自獻。
年多嘉木合,春晚餘花殿。
雕闌留戲蝶,藻井語嬌燕。
退食鳴玉珂,友于此終宴。
鐘鼓樂清時,衣冠集群彥。
朝市塵得侵,圖書味方遠。
紛華雖在眼,道勝安用戰?初心良已遂,雅志由此見。
何事江海人,山林未如願。
《秋懷》
搔首風塵雙短鬢,側身天地一儒冠。
中原人物思王猛,江左功名愧謝安。
苜蓿秋高戎馬健,江湖日短白鷗寒。
金尊綠酒無錢共,安得愁中卻暫歡。
《桃源春曉圖》
宿雲初散青山濕,落紅繽紛溪水急。
桃花源裡得春多,洞口春煙搖綠蘿。
綠蘿搖煙掛絕壁,飛泉淙下三千尺。
瑤草離離滿澗阿,長松落落淩空碧。
雞鳴犬吠自成村,居人至老不相識。
瀛洲仙客知仙路,點染丹青寄輕素。
何處有山如此圖?移家欲向山中住。
小令
【黃鐘】人月圓
一枝仙桂香生玉,消得喚卿卿。緩歌金縷,輕敲 象板,傾國傾城。幾時不見,紅裙翠袖,多少閒情。 想應如
舊,春山澹澹,秋水盈盈。
【仙呂】後庭花
清溪一葉舟,芙蓉兩岸秋。采菱誰家女,歌聲起 暮鷗。亂雲愁,滿頭風雨,戴荷葉歸去休。
http://baike.baidu.com/view/1101771.htm
上一篇:趙伯驌:中國百大畫家39
下一篇:黃公望:中國百大畫家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