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06 06:00:00阿楨

閻立本:中國百大畫家3

隋唐  閻立本﹝? ~ 673﹞

閻立本,生年不詳,卒於673年,唐代畫家。閻立本很擅長繪畫、工藝及建築,在繪畫上,他又特別擅長於人物、車馬、樓閣畫,有冠絕古今之美譽。傳世作品有《步輦圖》、《歷代帝王圖》、《鎖鏈圖》等。
  【作品選粹】
歷代帝王圖長卷‧絹本‧設色,51.3 x 531 公分 波士頓藝術博物館
歷代帝王圖﹝局部﹞
歷代帝王圖﹝局部﹞ 
步輦圖 長卷‧絹本‧設色,38.5 x 129.6 公分 故宮博物院,北京,中國
步輦圖﹝局部﹞
蕭翼賺蘭亭圖
職貢圖 故宮博物院,台北,台灣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ch/yanliben/yanliben.htm

閻立本 維基百科

File:Yan Liben.jpg
昭陵六駿之颯露紫
閻立本(601年-673年11月14日),唐代著名畫家。雍州萬年(今陝西臨潼)人。隋朝畫家閻毗之子,閻立德之弟。諡爵博陵文貞男。
  生平
貞觀年間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將作少監;顯慶初年升工部尚書;總章元年加右丞相,改中書令。
  他父親閻毗和兄長閻立德都善長於繪畫、工藝、建築,閻立本亦秉承其家學,並師法張僧繇、鄭法士,而能「變古通今」,傳說他曾見僧繇畫,寢臥對之,十日不能去。
  他善畫人物、車馬、台閣,尤擅長於肖像畫與歷史人物畫。他的繪畫,線條剛勁有力,神采如生,色彩古雅沉著,筆觸較顧愷之細緻,人物神態刻畫細緻,其作品倍受當世推重,被時人列為「神品」。曾為唐太宗畫《秦府十八學士》、《凌煙閣功臣二十四人圖》,為當時稱譽。他的作品有有《步輦圖》、《古帝王圖》、《職貢圖》、《蕭翼賺蘭亭圖》等傳世。 《步輦圖》貞觀十五年(641)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與吐蕃王松贊干布聯姻事件.描繪唐太宗坐在步輦上接見迎親使者祿東贊。重人物個性描繪,勁健的線條加以深沉的設色,多使硃砂,石綠,有時還使用金銀等貴重礦物質顏料。動態較拘謹,重面部的刻畫《歷代帝王圖》描繪歷史上十三位君王,作為"興廢之戒"。
  評價
閻立本雖因善繪事而貴為右相,卻無宰相器宇,缺乏政治才幹,姜恪因戰功升為左相,時人評論說:「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

閻立本

閻立本(約601~673), 中國唐代畫家兼工程學家。漢族,雍州萬年(今陝西省西安臨潼縣)人,出身貴族。其父閻毗北周時為駙馬,因為閻擅長工藝,多巧思,工篆隸書,對繪畫、建築都很擅長,隋文帝和隋煬帝均愛其才藝。入隋後官至朝散大夫、將作少監。兄閻立德亦長書畫、工藝及建築工程。父子三人並以工藝、繪畫馳名隋唐之際。
  人物簡介
閻立本的繪畫藝術,先承家學,後師張僧繇、鄭法士。據傳他在荊州見到張僧繇壁畫, 在畫下留宿十餘日,坐臥觀賞,捨不得離去。後人說他師法僧繇,人物、車馬、台閣都達到很高水準。
閻立本除了擅長繪畫外,而且還頗有政治才幹,在唐高祖武德年間即在秦王(李世民)府任庫直,太宗貞觀時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高宗顯慶元年(656年)閻立德歿,他由將作大將遷升為工部尚書,總章元年(668年)擢升為右相,封博陵縣男。當時姜恪以戰功擢任左相,因而時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之說。咸亨元年(670年)遷中書令。鹹亨四年十月壬午(初一)日(673年11月14日)卒。
  生平
閻立本于貞觀年間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將作少監。顯慶初升工部尚書。總章元年加右丞相。他的父親閻毗和兄長閻立德都善長於繪畫、工藝、建築,閻立本亦秉承其家學,他尤其善長於繪畫。他善畫人物、車馬、台閣,尤擅長於肖像畫與歷史人物畫。他的繪畫,線條剛勁有力,神采如生,色彩古雅沉著,筆觸較顧愷之細緻,人物神態刻畫細緻,其作品倍受當世推重,被時人列為“神品”。曾為唐太宗畫《秦府十八學士》、《淩煙閣功臣二十四人圖》,為當時稱譽。他的作品有有《步輦圖》、《古帝王圖》、《職貢圖》、《蕭翼賺蘭亭圖》等傳世。
  人物地位
閻立本在藝術上繼承南北朝的優秀傳統,認真切磋加以吸收和發展。從傳為他的作品所顯示的剛勁的鐵線描,較之前朝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古雅的設色沉著而又變化,人物的精神狀態有著細緻的刻畫,都超過了南北朝和隋的水準,因而被譽為“丹青神化”而為“天下取則”,在繪畫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墓葬
閻立本墓位於江西省玉山縣城南武安山東北面山坡上,今普寧寺東側數坐落在江西玉山武安山麓的閻立本墓園十米處。坐西南朝東北,背靠武安山,三面青山環抱,周圍林木茂密,溪水橫流,環境幽雅,古樸莊嚴。據志書記載,武后參政掌權時,閻被貶職來玉山隱居,在冰溪之南武安山下擇地建房,在暖水三山之左設齋讀書,在五都購置南莊。總章年間(669-670年),閻立本遇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弘法後舍住宅為普寧寺;舍讀書之處為智門寺;將南莊改為普園禪院。並築墓于普寧寺後,委以祭祀。現墓地存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立的墓碑一塊,高2米,寬1.02米,厚0.11米,園頂,中央刻著“大唐相國本寺檀越立本閻公之墓”,左刻小字“清乾隆十五年冬月吉旦,住普甯寺沙門心田同本寺大眾重立石。”1984年,江西省文化廳撥款修建圍牆加以保護,整個墓地長30米余米,寬20余米, 占地面積700平方米。1987年12月列入江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藝術
  評價
閻立本雖因善繪事而貴為右相,卻無宰相器宇,缺乏政治才幹,姜恪因戰功升為左相,時人評論說:“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
  特長特點
  筆法圓勁,氣韻生動
傳為閻立本的作品保留到至今的有《歷代帝王圖卷》,就是古代畫家企圖表現性格特點的重要作品。
  這一畫卷共包含了十三個帝王的肖像:前漢昭文帝劉弗陵、漢光武帝劉秀閻立本歷代帝王圖、魏文帝曹丕、蜀主劉備、吳主孫權、晉武帝司馬炎、陳文帝蒨、陳宣帝頊、陳廢帝伯宗、陳後主叔寶、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其中前六人距閻立本時代較遠,後七人則較近。陳叔寶及楊堅父子等人,閻立本都有可能親自會見過,宇文邕雖是他的外祖父,因去世較早,恐未及見,但對他的瞭解可能是較真實具體的。
  閻立本成功地刻畫了帝王們的個人性格。畫中不僅表現了畫家對他們的瞭解,並且表現了畫家對於他們的評價。據過去史書的記載,魏文帝曹丕是博聞強識,才藝兼備的。晉武帝司馬炎是深沉、有度量,而完成了統一天下的事業。北周武帝宇文邕是粗野強梁,沒有文化,然而是很有策略、很有能力的人,他從叔父手中奪回了政權,進一步統一了整個北方。隋文帝楊堅是一個有名的,表面上平和,而心中有計謀多猜忌的人。隋煬帝楊廣,據史書上說是美姿容,很聰明,但又浮誇、空想、好享受。陳文帝陳衍也是美姿容,有學識才幹,很幹練。這一切都和閻立本的表現相符合。
  閻立本是從擁護統一,讚美穩固的政權的立場出發描寫這些帝王,這一立場是符合初唐時期的社會發展和歷史要求的。閻立本對於曹丕、司馬炎、字文邕、楊堅等統一了天下,或促成了統一的趨勢的帝王,除了表現出他們的個人特點外,也表現了他們共有的一種莊嚴氣概。而陳叔寶是所謂亡國之君,閻立本則處理成以油掩口的委瑣之態以表示對他的蔑視。至於偏安江南的其他陳朝的帝王們就都缺少英雄氣概,但江南的陳蒨是一個建立基業的帝王,陳頊是一個縱容政治敗壞而無辦法的帝王,兩人也有顯著的不同。由於歷史上的帝王們作為歷史發展的一個偶然性因素,個人的行為在一定的範圍內是體現著歷史發展的,而經他們之手所實現的統一與分裂、偏安等不同的政治情勢對於人民生活有很大的影響,所以閻立本對他們的描繪聯繫著他們在政治上的作為,也就是通過了個人的性格刻劃而企圖實現概括廣闊生活的目的,這樣的創作是從人物肖像畫的最高要求出發的。閻立本力求描繪出帶有特徵性的細節以表現一定性格的一定精神狀態,例如曹丕的銳敏的挑釁式的目光,顯出十分精悍,有咄咄逼人的神氣。陳叔寶兩眼無神,軟弱鬆弛。楊堅頭部微頷,眼光向上平視,具有一種深沉有計謀的神情。
畫家所選擇的有特徵性的細節,主要的是在面部,特別是眼睛和嘴。眼睛除了天生的尖圓長寬等不同外,更顯然可以看出內心的心理狀態經常表現的不同,而筋肉因習慣性的動作而形成的特點,嘴部表情或用力,或放鬆,對這些部位都特別著力地加以刻劃。
  此外,如胡髭,因人而有軟硬、疏密的不同,頭身的姿勢和面部筋肉、骨骼、皮膚也顯然可以看出各人的差異。皮肉有松有緊,有硬有軟,有粗有細。字文邕的粗野和陳蒨的文雅,極其明顯地表現出面部筋肉的不同,幾乎能夠令人感覺到一個是白淨光細,一個是黑而粗糙。
  其他,如侍從有男,有女,服飾器物中有的挎劍,有的執如意,也都有烘托性格的作用。
  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閻立本還保持了南北朝繪畫風格的若干殘餘,如相類似的長圓的頭型,侍從占較小的比例,姿態及表情也有僵硬的痕跡,衣褶的處理的規律化,人體比例不全正確等等,這一些都說明寫實的能力雖在長期的發展中得到了進步,而猶待進一步的發展。所以,即使在主要的人物形象上,概念化的痕跡以及未能盡情描繪的生硬感覺也還是存在的。然而,技法上已大大發展了單線勾勒的表現能力,因描寫物件而使用不同的線紋,如眼、鼻、嘴、耳、臉的輪廓、衣耦,用了粗細不同的線描,並達到了表現體積感的目的。
《歷代帝王圖卷》的這一些藝術成就代表了初唐人物畫的新水準,在古代繪畫史的發展上有著重要地位。
  擅長政治題材
閻立本的不少創作活動與初唐政治事件有密切關係。據記載,他畫過《職貢圖》、《西域圖》、《外國圖》、《異園鬥寶圖》,都是通過對邊遠各民族及國家人物形象的描繪,反映唐王朝與各民族的友好關係,從而歌頌政權的強大。他曾畫《魏徵進諫圖》則是表現太宗時名臣魏徵敢於直諫,從而歌頌唐太宗善於聽取臣下意見的美德,他曾畫《永徽朝臣圖》,系表現高宗時的大臣肖像,又畫《昭陵列像圖》,則是樹立在太宗陵墓兩側的各族首領石雕像的設計圖,可惜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作品沒有能夠流傳下來。
  作品簡介
閻立本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善畫道釋、人物、山水、鞍馬,《職貢圖》尤以道釋人物畫著稱,曾在長安慈恩寺兩廊畫壁,頗受稱譽,《宣和畫譜》所載宋代內府收藏閻氏作品,道釋題材占半數以上。他又工寫真,下少肖像畫是為了表彰功臣勳業而創作的。武德九年(626)所繪《秦府十八學士圖》系表現秦王李世民屬下的房玄齡、杜如晦等18位文人謀士的肖像,都是按人寫真,圖其形貌,畫卷中對每個人的身材、相貌、服飾、年齡及神情等特徵都有生動而具體的刻畫。貞觀十七年(643)又奉詔畫長孫無忌、李孝恭、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24功臣像于淩煙閣,成為繼漢代麒麟閣、雲台畫功臣像之後的又一次大型政治性肖像畫創作活動。唐代淩煙閣畫像早已不存,北宋元祐五年(1090)游師雄曾據流傳粉本摹勒上石,現尚有少部分石刻畫像流存于陝西省麟游縣,計存蕭璃、魏徵、李績、秦叔寶4像,皆為主身執笏肅立,惜面部形象殘毀,據唐代杜甫《丹青引》中曾詠及淩煙閣肖像為“良將頭上進賢冠,猛將腰間大羽箭,褒公(秦瓊)、鄂公(尉遲恭)毛發動,英姿颯爽來酣戰,”可知是非常傳神的。閻立本還曾奉詔為唐太宗畫像,後經人傳寫于長安玄都殿東壁,一時傳為名跡。
閻立本的《太宗真容》、《秦府十八學士圖》、《淩煙閣功臣二十四人圖》,《淩煙閣功臣二十四人圖》繪唐太宗李世民及眾臣,形象逼真傳神,是當時名作,時人譽之為“丹青神化”。北宋宣和年間,禦府尚藏有閻立本作品四十二件,其中有《王右軍(羲之)像》、《竇建德圖》、《李思摩像》、《淩煙閣功臣圖》、《魏徵進諫圖》、《步輦圖》等。現存相傳為閻立本的作品(或摹本)有《歷代帝王圖》(現藏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蕭翼賺蘭亭圖》、《步輦圖》、《職貢圖》等。《步輦圖》描繪唐太宗同迎接文成公主入藏的吐蕃使臣會見的情景,是反映漢藏和親的歷史畫卷。
  傳為閻立本的作品還有描繪漢至隋代l3個不同帝王形象的《古帝王圖》(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描繪邊遠民族及國家使臣去唐王朝通聘的《職貢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表現唐太宗派監察禦史蕭翼以巧計從和尚辯才處賺取王羲之書法名跡《蘭亭序》的《蕭翼賺蘭亭圖》(此圖有兩卷,一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一藏遼寧省博物館)。雖然這些作品與閻立本的關係如何尚待進一步研究,但基本上反映了初唐時期繪畫的風貌。
  野史逸聞
閻立本,閻立德的弟弟。唐太宗在位時,官至重位,與哥哥閻立德齊名,曾經奉太宗召令,親自為唐太宗畫像。後來,有一位高手,在玄都觀東殿前間臨摹,既可以鎮住岡上能產生天子皇帝的靈氣,又可以仰觀這些天神們的神武英威。閻立德繪畫的《職貢圖》,畫的都是外域的人物,形像非常怪異。閻立本繪畫的國王的速寫單本流傳在民間。這以前南、北兩朝的繪畫高手,沒有超過他們兄弟倆的。一次,南山出現一隻兇猛的野獸傷害人,太宗皇帝派遣勇猛的勇士去捕獲它,沒有捕到。虢地的王元鳳自報奮勇為民除害,一箭射死了這只猛獸。太宗皇帝非常喜愛他的豪壯,讓閻立本將他射殺猛獸的場面畫下來,鞍馬僕從,都栩栩如生,跟真的一樣。看過這幅畫的人,沒有不驚歎和佩服他技藝的高超的。另外,閻立本還畫有《秦府十八學士圖》、《淩煙閣功臣圖》等作品,也是光耀以前歷代繪畫名家的。只有《職貢圖》、《鹵簿(按:古代帝王將相出行時的儀仗隊)》等畫,是跟他哥哥閻立德合作的。民間傳說在慈恩寺畫功臣,是很多人畫的,看不到閻立本的手跡。這些功臣畫得人物鞍馬、冠冕車服,都非常傳神。李嗣真說:"閻立本的畫,師承鄭法士,實際上已經超過了鄭法士。在閻立本之後,還有王知慎,師範的畫也很見功夫。閻立本的畫是最精妙的藝術品。"唐太宗有一次同侍臣們乘舟在御苑的池中游玩賞景,看到池中有奇異的怪鳥在水面上隨波浮游。唐太宗手拍船欄杆叫好多次,命令在座陪同的侍臣們當場賦詩贊詠,又命令隨侍的宮人宣召閻立本前來將怪鳥畫下來。宮人們當即向岸上傳呼道:"召畫師閻立本到青苑玉池拜見皇上!"當時,閻立本任主爵郎中。聽到傳召後,他急忙跑步趕來,大汗淋漓,立即俯身池邊揮筆繪畫起來。而且,滿面羞愧不堪。事後,閻立本告戒他的兒子說:"我小時候愛好讀書,值得慶倖的是我還不是個不學無術的蠢材。我都是有感而發才寫文章。在同行中,我的文章寫得還是比較不錯的。然而,我最知名的是繪畫。可是,它卻使我象奴僕一樣地去侍奉他人,這是莫大的恥辱。你應該深以為戒,不要學習這種技藝了。"到唐高宗在位時,閻立本官為右丞相,姜恪原是守邊將領,憑著戰功做了左丞相,又遇上饑饉,國子監裡的學生都放假讓他們回家去了。同時又規定三省、六部及禦史台的低級辦事人員必須通曉一門《經書》。當時有人賦得打油詩一首言說這件事:左丞相是個威震大漠的驍將,右丞相是個馳譽畫壇的名家。三館學生都放羊回家了,三省、六部及禦史台的辦事員卻要通曉經書。閻立本家世代擅長繪畫。他有一次去荊州。觀看張僧繇的遺畫說:"從這畫來看,他是空有虛名啊。"第二天又去看,說:"他還是近代的繪畫高手。"過了一宿又去看,說:"盛名之下沒有低手。"在畫前或坐或臥,觀賞不已,晚上就睡在畫旁邊,過了十天了還不離開。梁人張僧繇的《醉僧圖》,畫得唯妙唯肖,道士們常常用這幅畫來嘲笑僧人。僧眾們感到羞辱,於是大家湊了幾十萬錢,雇用閻立本畫《醉道士圖》,這兩幅畫同時流傳下來。
http://baike.baidu.com/view/23513.htm

歷史與空間:閻立本觀畫和王維聽曲2007-01-0沈鴻鑫

 在宋代文人郭若虛所著的《圖畫見聞志》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唐閻立本至荊州,觀張僧繇舊跡,曰『定虛得名耳』。明日又往,曰『猶是近代佳手』,明日往,曰『名下無虛士』,坐臥觀之,留宿其下,十餘日不能去。」
 閻立本是唐代偉大的畫家,擅畫人物,筆力遵勁雄渾,神態生動,曾作有《泰府十八學士》、《淩煙閣功臣》等,得到當時好評,被譽為「丹青神化」。這裡提到的張僧繇則是南朝梁傑出的畫家,是一位擅畫人物、肖像的聖手,多作佛寺宗教壁畫,他的畫骨氣奇偉,規模巨逸。關於他還有許多神奇的傳說。如傳說他有一次在金陵安樂大殿的壁上畫了四條龍,但全都有眼無珠。人們很奇怪,問他為何畫龍不點睛。他說不能點,只要一點上眼睛,牆上畫的龍立即就會飛騰而去。人們都不相信,認為他在吹牛,一定要他把龍的眼睛點上。張僧繇就拿起筆給四條龍依次點睛。誰知當他才點好兩條龍的眼睛,突然天色驟變,雷電大作,風雨交加, 堅固的牆壁也頃刻震塌了。那些驚慌失措的看畫人,只見兩條墨龍騰空而去。這雖是一則神話,但足見張僧繇的畫是如何的出神入化。
 閻立本當年到荊州觀看張僧繇的壁畫,也是慕名而去的。但是第一天初看覺得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妙處,所以還認為張僧繇是徒有虛名呢;第二天他再去觀賞,就領略到了畫中的一些意趣,這時他認識到張僧繇確乃近代的畫壇佳手;第三天,他又前往觀賞,這次更品味到畫的某些真諦,他不禁讚歎曰:真是名不虛傳啊!他越看越覺得有味道,於是坐著看,躺著看,仔細鑒賞,反覆揣摩,竟流連忘返,欲罷不能,在廟裡留宿了十多天,才戀戀不捨地離去。
 這個故事在藝術欣賞方面給了我們許多啟示。藝術欣賞是一種審美活動,也是一種複雜的、特殊的心理活動。欣賞者對藝術品的第一個印象,即「藝術的初感」非常重要。有時候欣賞者一聽某一首歌曲就喜歡上了,看某一幅畫第一眼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但是有的藝術作品並不是一下子就能抓住你,你也並不能一下子就理解它,而是要欣賞者仔細琢磨,反覆體味,才能接觸到它的真諦。閻立本觀畫就屬於這種情況。所以,藝術欣賞又不能滿足於「藝術的初感」。真正的藝術欣賞並不是浮光掠影或回眸一瞥可以領略以盡的,它還是一個反覆審美和感受的過程。如吃橄欖,初咬一口,會覺得澀嘴,但仔細咀嚼,便有一種奇特的香甜之味。有些藝術作品,乍一看未必有什麼驚人之處,但細細品味,其中的美感就如泉眼的泉水一般汩汩地流出。上面談到的閻立本觀畫,他幾次看畫,感受不同,後來坐著看,躺著看,就是反覆揣摩,仔細研究,這就是審美活動的深化。正如羅丹說過的:「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要發現美,往往得反覆地感受。這一些都說明了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藝術欣賞不能淺嘗輒止。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其實看熱鬧、看門道,都屬於藝術欣賞活動。但是,看熱鬧還只是藝術欣賞的初級階段,看門道才是進入了藝術欣賞的高級階段。因為看熱鬧只停留在藝術的表像方面,感受比較膚淺,不可能領略到藝術肌體的深刻內涵與真諦。看門道則是通過感受與理解的相互交織,逐漸由表及裡,進入到藝術肌體的深層次,觸摸到藝術創造的某些規律,此時的藝術感受比較深刻,獲得的美感享受也更加豐富了。
 對一般欣賞者來說,看看熱鬧亦無不可。然而,如果真正想通過藝術欣賞獲得知識哲理,美感享受和精神滋養,那麼不要向看門道的階段轉化。從看熱鬧到看門道,從外行到內行,其間並沒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多讀,多看,多聽,不斷地進行藝術欣賞活動,積累欣賞經驗是一個重要的關鍵。因為你不斷地進行藝術欣賞活動,自然而然提高了藝術的修養,也逐步熟悉了藝術的內容、形式及其特徵,逐步掌握了藝術的規律。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說:「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閱喬嶽以形培塿,酌滄波以喻畎澮,無私於輕重,不偏於憎愛,然後能平理若衡,照辭如鏡矣。」
 據說,王維有一次在洛陽招國坊庚靜修處看見一幅色彩鮮麗的壁畫。這幅畫題為《按樂圖》,畫一群樂工正在聚精會神地演奏一支樂曲。王維被畫深深吸引住了,邊點頭邊稱讚。有人問他為何如此興致勃勃。王維說,這幅壁畫乍一看很平常,沒有什麼可稱道的,也沒有什麼明顯的特色,但如果仔細看,就會發現,它很不一般。它不僅準確地表現了樂工們正在演奏什麼樂曲,而且還表現了正在演奏曲子的第幾疊第幾拍。人們湊過去仔細觀看,仍然沒有看出個所以然,王維便告訴他們,演奏的是《霓裳羽衣曲》,是這支曲子的第三疊第一拍。大家不大相信。於是有幾個好事者很快請來一隊樂工,當場演奏《霓裳羽衣曲》,當演到第三疊第一拍時,人們對照這幅畫一看,不由大吃一驚。原來樂工的手和口在樂器上的位置以及動作姿勢,果然與壁畫上的形狀一模一樣,絲毫不爽。原來王維不僅是詩人、畫家,而且對音樂也很精通,早年曾作過主管音樂的大樂丞。如果他對音樂不精通,就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
 多觀察、分析生活,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生活體驗,也是提高文藝欣賞能力的途徑。 任何文藝作品都是生活的反映和觀照,只有對生活有深刻的理解,有真知灼見,才能正確認識文藝作品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廣度。據說宋朝大文學家歐陽修得到一幅古畫,畫的是一叢牡丹,牡丹下面有一隻貓。歐陽修不知是否真的古畫。有一天他的親家吳正肅丞相來訪,他對古畫很有研究,因此歐陽修請他鑒別。他仔細地看了又看,說:「這確是一幅古畫,畫的是正午牡丹。」歐陽修問道:「你怎麼知道的呢?」吳正肅指著畫說:「你看,這花瓣是張開的,中午陽光強烈,花的顏色都是乾巴巴的。」接著又指著畫上的貓說:「再看這隻貓的眼睛,瞳孔瞇成一條線,這正是正午貓的瞳孔。」這位評論家正是運用他豐富的生活經驗,對作品作出了準確的評價。
http://paper.wenweipo.com/2007/01/03/WH0701030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