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05 08:00:00阿楨

顧愷之:中國百大畫家1

魏晉南北朝   顧愷之﹝Gu Kai Zhi﹞ ﹝約345 ~ 406﹞

  顧愷之,字長康,東晉人,他對中國繪畫史的影響非常深遠。他出身貴族家庭,從小就學讀書作詩,因為較為博學的關係,顧愷之在繪畫方面,不會墨守成規,而會自己去想、自己去發展。因此對於同樣的題材,顧愷之能以他的看法重新詮釋,畫出不同的風貌。以他最為拿手的人物畫來說:他曾經為謝鯤作畫,把謝鯤畫在岩縫間,原因是因為他覺得謝鯤一生爬山涉水,用這樣的方式來形容謝鯤是最好的了。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顧愷之的想像力是多麼的豐富。顧愷之繪畫手法有如春蠶吐絲,非常自然,通稱為高古遊絲描。
  【作品選粹】
女史箴圖﹝局部 1﹞ 唐朝摹本  絹本‧設色,25 x 349 公分  大英博物館,倫敦,英國
女史箴圖﹝局部 2﹞ 唐朝摹本  絹本‧設色,25 x 349 公分  大英博物館,倫敦,英國
列女仁智圖﹝局部 1﹞  宋朝摹本  長卷‧絹本‧設色,25.8 x 470.3 公分  故宮博物院,北京,中國
列女仁智圖﹝局部 2﹞  宋朝摹本  長卷‧絹本‧設色,25.8 x 470.3 公分  故宮博物院,北京,中國
洛神賦圖﹝局部 1﹞ 宋朝摹本  長卷‧絹本‧設色,27.1 x 572.8 公分  故宮博物院,北京,中國
洛神賦圖﹝局部 2﹞  宋朝摹本  長卷‧絹本‧設色,27.1 x 572.8 公分 故宮博物院,北京,中國
洛神賦圖﹝局部 3﹞  宋朝摹本 長卷‧絹本‧設色,27.1 x 572.8 公分  故宮博物院,北京,中國
斲琴圖卷﹝局部 1﹞  宋朝摹本 
斲琴圖卷﹝局部 2﹞ 宋朝摹本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ch/gukaizhi/gukaizhi.htm

《文學與繪畫:顧愷之─女史箴圖》

〈女史箴圖〉現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 





說到〈女史箴圖〉也要先提到《女史箴》這篇文章,「女史」原本是女官的官位,後來被用來稱呼受過教育的婦女;「箴」是規勸的文章,所以女史箴顧名思義就是用來勸誡婦女們的文章。不過泛女性主義的朋友們也先別激動,《女史箴》的背景其實是因為賈后專政,西晉大臣張華收集了九段歷史上先賢聖女的故事寫成《女史箴》,顧愷之再依內容分段做畫。
  班妾有辭,割驩同輦。夫豈不懷?防微慮遠!
這段畫又被稱為《班姬辭輦圖》,班婕妤據說是班昭的姑姑,不僅人長得美、清麗脫俗,且文學造詣極高,尤熟諳史事。 她利用自己的知識經常給成帝講歷史故事,希望通過借鑒史料開導年紀尚輕的劉驁;班婕妤還極具音樂天賦,上朝累了的成帝喜歡到她的香閨,聽她彈奏樂曲。 漢成帝對班婕妤寵愛日盛,在當時的成帝眼裡,多才多藝的班婕妤儼然成為了無所不談的知己。 但班婕妤並不因此恃寵自驕,而是謹守為婦之德,不越雷池。 漢成帝為了能夠時刻與班婕妤形影不離,特別命人製作了一輛較大的輦車,供他們出遊乘坐。可是當成帝命她同車出遊時,卻被班婕妤正色拒絕。 她委婉地對成帝說:“看古代留下的圖畫,聖賢之君,都有名臣在側。亡國之君才有嬖幸的妃子在坐,我今天如果和你同車出進,豈不和亡國之君相似嗎?”漢成帝一細想,班婕妤說的很有道理,於是長嘆了一口氣,同輦出遊的願望只好作罷。 這事後來被成帝的母親聽說了,大為感慨地對左右說:“古有樊姬,今有婕妤。”
道罔隆而不殺,物無盛而不衰。
日中則昃,月滿則微。崇猶塵積,替若駭機。
人咸知飾其容,而莫知飾其性。
性之不飾,或愆禮正。斧之藻之,克念作聖。
東漢蔡邕在《女訓》中寫道:「心猶首面也,是以甚致飾焉。面一旦不修飾,則塵垢穢之;心一朝不思善,則邪惡入之。」意思是說,心就像頭和臉一樣,需要認真修飾。臉一天不修飾,就會讓塵垢弄髒;心一天不修善,就會竄入邪惡的念頭。果然,蔡邕的女兒就是寫下《胡笳十八拍》及史上有名「文姬歸漢」的主角蔡琰。
出其言善,千里應之。苟違斯義,同衾以疑。
歡不可以黷,寵不可以專。
專實生慢,愛極則遷。致盈必損,理有固然。
美者自美,翩以取尤。冶容求好,君子所讎。
結恩而絕,職此之由。
故曰:
翼翼矜矜,福所以興。靖恭自思,榮顯所期。
女史司箴,敢告庶姬。
  藝評家在評點顧愷之繪畫時,說他的「筆法如春蠶吐絲,初見甚平易,且虧形似,細視之六法兼備」。所謂「六法兼備」是援引謝赫所提出的繪畫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摹寫。顧愷之筆下的人物人物線條圓轉,後人稱之為「春蠶吐絲」,因為線條描法像是游絲般細緻,所以這種筆法也被稱做「高古游絲描」,技法上受篆書影響。顧愷之的繪畫氣味古樸,其用筆的功力,線條的質量,都是後人很難達到的。
http://trendfoundation.pixnet.net/blog/post/26018752-

顧愷之 維基百科

顧愷之
畫像選自晩笑堂竹荘畫傳
顧愷之(約344年-405年),字長康,是中國東晉時代的畫家,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約364年在南京為石棺寺畫維摩詰像,引起轟動。366年當上大司馬參軍,392年為殷仲堪參軍,405年升為散騎常侍。
顧愷之多才,工詩賦,善書法,被時人稱為「才絕、畫絕、痴絕」,他的畫風格獨特,被稱為「顧家樣」,人物清瘦俊秀,所謂「秀骨清像」,線條流暢,謂之「春蠶吐絲」。著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贊 (摹搨妙法)》和《畫雲台山記》三本繪畫理論書籍(以上三篇文章現今存在最早版本由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抄錄以傳),提出「以形寫神」、「盡在阿堵中」的傳神理論。其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
  繪畫
顧愷之畫跡甚多,有《司馬宣王像》《謝安像》《劉牢之像》《王安期像》《阮脩像》《阮咸像》《晉帝相列像》《司馬宣王並魏二太子像》《桂陽王美人圖》《蕩舟圖》《虎豹雜鷙鳥圖》《鳧雁水鳥圖》《廬山會圖》《水府圖》《行三龍圖》《夏禹治水圖》等。傳世作品有《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卷、《洛神賦圖》卷。
  女史箴圖
《女史箴圖》長卷,傳顧愷之的作品,現剩唐(8世紀)絹臨本藏於大英博物館,原為清宮藏畫,在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被搶劫到英國。另宋代白描紙臨本(一說為李公麟筆)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晉惠帝時,賈后專權善妒,當時大文學家張華作《女史箴》一文來諷刺她,並藉此教育宮廷婦女。顧愷之根據張華原作的主要內容作畫內容是所謂婦女應遵守的清規戒律。一共12段(現剩9段),每段包含一個古代宮廷女人的「模範」故事,並在每段前面自己抄錄張華的一段賦。唐人摹本上面蓋滿了從8世紀起,歷代收藏家和皇帝的印章,後面有金章宗和清朝乾隆皇帝的以及其他人的題跋和乾隆皇帝親自畫的一束蘭花。畫後有顧愷之自己的簽字,這幅畫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畫家簽字的畫。人物線條圓轉,後人稱之為「春蠶吐絲」,又叫「高古游絲描」,技法上受篆書影響。氣味古樸,其用筆的功力,線條的質量,都是後人很難達到的。
女史箴圖於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被一名不知情的印度英兵(一說是英軍大尉基勇松)為了玉畫扣從某貴婦廉價買下,1903年僅以二十五英鎊賣給大英博物館。前兩段已經流失。大英博物館曾經請日本專家進行修復,為了不使畫作在捲動的過程當中受損,修復後只供攤平展覽。
顧愷之所作《女史箴圖》摹本,現藏於大英博物館。摹本年代為南朝至唐初。此摹本並非全本,與北京故宮博物館所藏宋代摹本相比缺少兩個段落。該圖片在倒數第四段處有較明顯的修補。
  洛神賦圖
現剩兩幅宋朝人臨摹的《洛神賦圖》,是根據曹植的洛神賦畫的,畫中曹植和隨從在岸上遙望水上飄逸窈窕的洛神和各種神仙怪物。其中一幅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另一幅被末代皇帝溥儀捲逃到東北,日本投降後散落民間,後被遼寧博物館收藏。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洛神賦圖》,宋摹本
弗瑞爾藝廊藏《洛神賦圖》,宋摹本
遼寧省博物館藏《洛神賦圖》,宋摹本
  列女仁智圖
《列女傳》是漢代的名儒家學者劉向所寫。顧愷之以繪畫的方式傳達了書中列女的故事。《列女仁智圖》是宋人摹本。但仔細端詳,保留了顧愷之過人的畫技。現存《列女仁智圖》僅餘二十八個人物。在顧愷之的筆下,畫卷中人物的神態、氣質、身份被描繪得生動有趣,恰如其分。顧愷之對生活觀察十分細緻。這樣才可以將每一個人物的神態、氣質描繪得如此傳神。《列女仁智圖》省掉背景平列人像的畫法,是漢代同類題材大多採用的畫法,稱作"平列構圖布局法",。顧愷之的畫技,通過人物的姿態表情,使平擺浮擱的人物之間有了內在聯繫。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列女仁智圖,宋摹本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1%BE%E6%81%BA%E4%B9%8B
D’Artagnan 2013-08-06 12:48:48

畫上無數的印章能清掉,才是功德一件

版主回應
中國畫的特色
詩書畫印常一體
好壞則見仁見智
2013-08-07 09:3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