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22 09:00:00阿楨

布格羅:世界百大畫家28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  維基百科

布格羅 自畫像 (1879)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年11月30日 - 1905年8月19日),是19世紀末的法國學院派畫家。布格羅的繪畫常用神話作為靈感,以19世紀的現實主義繪畫技巧來詮釋古典主義的題材,並且經常以女性的軀體作為描繪對象[1]。布格羅在世時於法國和美國都享有高度的名聲,並且在一生中獲得眾多的榮譽,同時他的作品在當時也都以超高價賣出[2]。作為那個時代沙龍畫家中的佼佼者,布格羅成為後來崛起的印象派等前衛藝術的首要攻擊對象[2],並且在20世紀由於現代主義的崛起而被遺忘。到了1980年代,對於人物畫和19世紀畫風的興趣重新崛起,布格羅的繪畫才又開始被重視[2],並且被認為是學院派藝術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在他一生中,布格羅總共畫了822幅當下已知的畫,除此之外還有其他許多作品的下落不明[3]。
  生平
布格羅1825年出生於法國比斯開灣小城拉羅歇爾。 布格羅的父親是小商人,先做葡萄酒生意,後做橄欖油生意。布格羅對於接手家裡的生意興趣缺缺,他的叔叔同時也是天主教神父的尤金於是開始教導他古典主義和聖經的題材,並且安排布格羅到波爾多的藝術學校半工半讀兩年,學習繪畫。這段期間布格羅還幫果醬罐子公司設計商標來存錢[4]。
  不久布格羅的父親終於被說服,讓布格羅在1846年用賣出33幅畫像的900法郎加上親戚的籌款,到巴黎的法朗索瓦•愛德華•皮柯特畫室學習,兩個月後作為100名學生中的第99名進入法國美術學院[5][4][6]。除了藝術上的學習外,布格羅同時也學習生物解剖、考古、和歷史服裝等課程。在皮柯特的教導下,布格羅繼續學習學院派的畫風。當時學院派將歷史和神話題材作為評量藝術的最高標準,擅長這些領域的布格羅1850年得法國國家藝術獎學金羅馬大獎[7][8]。獲獎的獎勵之一,便是與其他獲獎者一起前往義大利遊學,並居住在著名的美第奇別墅,布格羅遊歷了義大利的許多城市,模擬古代及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作品[5][7]。
File: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1825-1905) - The Wave (1896).jpg
《波浪》,1896年。
布格羅的畫風一向堅持學院派的傳統,他的畫都會在每年的巴黎沙龍上明顯展出。在早年時一名評論家便說:「布格羅先生對於輪廓的拿捏有一種天分,他完全著迷於人體的韻律上,並且完美呈現了古代和16世紀畫家們在這個題材上的畫風,在這點上我們必須讚美布格羅先生的成就…拉斐爾就是從古代畫家那裡尋找了他的靈感…而沒有人會指控拉斐爾的作品不是原創的。」[9]
  拉斐爾是布格羅最崇拜的畫家,他也因此相當得意他的作品被與拉斐爾相提並論。不久後布格羅完成了模畫拉斐爾的經典作品《嘉拉提亞的凱旋》,完成了從法國美術學院畢業的條件之一。在他的許多作品中,布格羅都已古典主義的方式來描繪結構、形狀、以及題材[10]。布格羅對於女性的描繪也在這時脫穎而出,透過他的畫風,他可以將一個女人以最美麗的方式呈現在完成的作品上,同時卻又保持了現實人物的長相。
  在1856年布格羅與瑪麗-奈莉•瑪爵伯恩結婚,兩人後來生下五名小孩。到了1850年代末,布格羅已經與當時的藝術界買賣商有密切的關係,尤其是 畫商保羅˙杜蘭雷爾(Paul Durand-Ruel,後來成了印象派的重要支持者之一),杜蘭雷爾幫他在沙龍上賣出了大量的繪畫[11]。巴黎沙龍每年都會吸引超過30萬人參觀,對於當時畫家的知名度宣傳是極為重要的場合[12]。布格羅的名聲在1860年開始傳到英國,同時他利用增加的收入在巴黎的蒙帕那斯買下了一間房子和畫室[13]。
File:The Birth of Venus by 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1879).jpg
《維納斯的誕生》,1879年。
布格羅一生中一直維持傳統派的畫風,他的繪畫經常以神話中的人事物作為題材,包括了基督教和異教在內,並且對女性的裸體有特別的重視。在布格羅的畫作里,女性的形象非常恬美,有婦女,仙女和農村姑娘等人物。其環境多為鄉間叢林,寧逸靜瑟。在他的畫下,古代的神、寧芙、洗澡者、牧羊女、聖母等等都被以19世紀的現實主義畫風重新詮釋而在畫上獲得新生,呈現出高度理想化了的樣貌,這也使當時有錢的藝術贊助者對他的畫愛不釋手。
  布格羅以傳統的方式來完成一幅畫,包括了利用鉛筆素描作為先前草稿,再利用油畫作為第一步的初稿,他仔細的畫風使得他的畫都呈現了一種在視覺上讓人滿足、同時也精確描繪出人體形狀的樣子。布格羅在描繪皮膚、手臂、以及腳的部分尤其被尊崇[14]。不過除了神話以外,布格羅也常使用一些之前大師所描繪的宗教和情色題材,例如隱喻了失去童貞的《破裂的水罐》[15]。
  布格羅同時也接受許多人雇請幫忙以繪畫裝潢居家、公共場合、教堂等等,在過程中布格羅有時候會繪畫自己的風格,其他時候則遵從顧客的要求。在早年布格羅不斷接到這三方面的生意,也使他獲得滾滾而來的收入和聲譽。除此之外他也常將他裝潢畫的作品重畫賣給其他顧客[16]。布格羅也是當時最高檔的肖像畫家之一,許多他替有錢顧客畫的肖像畫至今當還在私人收藏家手裡[17]。
  布格羅在法國美術學院的地位不斷上升,並在1876年成為終生會員,並且在1885年獲得了法國榮譽軍團勳章[18]。他在1875年開始於朱利安美術學院(Académie Julian)授課,與法國美術學院不同的是,朱利安美術學院也招收女學生,同時沒有入學考試,而且學費也較為便宜[19]。
  在1877年布格羅的妻子難產而死,他後來會在1896年與一名他教導出的女畫家伊麗莎白•珍•加德納結婚[20]。由於他的第二個夫人也是他的學生,所以當時受夫人的影響,極力幫助女性畫家舉辦畫展。儘管在畫風上布格羅是標準的傳統主義者,然而他在世時卻利用他的影響力使許多法國的藝術機構開始開放給女性學生就讀,包括了法蘭西學術院在內。
  在晚年時布格羅曾這樣描述他對於藝術的熱愛:「每天早上到畫室時我都充滿了喜悅,到了晚上因為黑暗而不得不停工時,我都迫不及待明天早晨的到來…如果沒辦法將我獻身於我熱愛的繪畫上,我將是多麼的悲慘。」[21]在一生中布格羅總共畫了822幅當下已知的畫。
  在1905年的春天布格羅在巴黎的住所和畫室被小偷偷竊,他接著在當年的8月19日因心臟病死於他的出生地拉羅歇爾,享年79歲。
  作為藝術大師
從1860年代開始布格羅開始於朱利安美術學院授課,在那裡他將他繪畫的技巧和心得分享給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學生,包括女畫家在內。在他幾十年的教學生涯裡他指導了數百名甚至上千名的學生,許多人會在他們各自的國家成為知名的畫家,有些人會延續布格羅的畫風,而其他人例如亨利•馬蒂斯則反叛發展出了不同的畫風。
  名聲和20世紀的忽略
File: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1825-1905) - The Young Shepherdess (1885).jpg
《年輕的牧羊女》,1885年。
布格羅在世時被當時世界上的藝術界認為是最偉大的畫家之一,同時也因此被前衛藝術流派大肆攻擊。除了在他的母國法國外,他在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美國等地都享有崇高的名聲,他的畫也都以市場上的超高價賣出[17]。
  布格羅的畫家生涯幾乎是一帆風順,從沒遭遇什麼挫折[22]。對當時許多人而言,布格羅的畫呈現了最高尚的品味和細緻,也完全符合藝術界的傳統。而對反對他的前衛畫家和20世紀的現代主義者而言,他則是過去時代的畫家,有著高等的繪畫技巧,但卻不合新時代潮流。愛德加•竇加和他的同僚便以「布格羅派」來貶稱任何他們認為只是依靠「華而不實而人工的表面」的藝術風格[22]。儘管如此,竇加在1872年一封信中稱他努力模仿布格羅在繪畫上有條理和紀律的繪畫過程,雖然以竇加的個性來看,這句話可能只是一種嘲諷[17]。
  布格羅的畫也被許多美國的百萬富翁拚命搶購,他們認為布格羅代表了當時法國最重要的畫家[17]。到了1920年之後,布格羅和其他學院派的畫風開始走下坡,現代主義和抽象藝術開始崛起[7],在接下來幾十年裡現代主義會將布格羅等19世紀畫家的作品打入冷宮。
  後續影響
從1970年代到1980年代開始,19世紀畫風開始重新受到重視。在1974年紐約文化中心(New York Cultural Center,也就是現在的紐約藝術設計美術館)出於好奇,決定舉辦一場布格羅的作品展覽。當時美國的藝術收藏家Robert Isaacson已經開始了一場要替19世紀畫風恢復名譽的運動[23]。在1984年馬克•保季畫廊展出了23福布格羅的油畫和一幅素描,並在後來的1997年舉辦了一個早期的網際網路展覽。1984年加拿大的蒙特婁美術館也對布格羅作品進行了一次大型巡迴畫展,這次展覽從從法國的小皇宮開始,經過沃茲沃思學會,最後到達蒙特婁。在2005年加州的蓋帝博物館(J.Paul Getty Museum)展出了三幅布格羅的握品,迅速成為了當時博物館裡最受歡迎的展覽,吸引了數萬名訪客擠在大廳裡要觀賞展出[24]。
  學生
布格羅曾在巴黎國家高等美術學院及朱利安美術學院任教, 學生眾多。他的學生包括:
法國畫家埃米爾•莫尼爾 (Emile Munier, 1840 - 1895)
英國畫家喬治•克勞森爵士 (Sir George Clausen RA, 1852 – 1944)
美國畫家因格爾•歐文•庫斯 (Eanger Irving Couse,1866-1936)
  知名作品
File: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1825-1905) - Sewing (1898).jpg
《縫衣》,1898年
舞蹈 (1856)
孤獨於世 (1867)
編織女孩 (1869)
The Elder Sister (1869)
寧芙與薩堤爾 (1873)
維納斯的誕生 (1879)
暮色心境 (1882)
收集核果者 (1882)
年輕的牧羊女 (1885)
春回 (1886)
The First Mourning (1888)
牧羊女 (1889)
Les murmures de l'Amour (1889)
兒時的丘比特和賽琪 (1890)
波希米亞女孩 (1890)
The Goose Girl (1891)
Innocence (1893)
The Wave (1896)
Rêve de printemps (1901)
  畫廊
File:Bouguereau-Evening Mood 1882.jpg
暮色心境 
File: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1825-1905) - At the Edge of the Brook (1875).jpg
小溪畔 (1875) 
File: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1825-1905) - At the Edge of the Brook (1879).jpg
小溪畔 (1879) 
File:Bouguereau Seule-au-monde.jpg
孤獨於世 
File: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1825-1905) - The Nut Gatherers (1882).jpg
收集核果者 
File: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1825-1905) - A Childhood Idyll (1900).jpg
童年的田園生活 
File: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1825-1905) - Return of Spring (1886).jpg
春回 
File: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 Chansons de printemps.jpg
春之歌 
File: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1825-1905) - The Motherland (1883).jpg
母親大地 
File: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1825-1905) - Charity (1859).jpg
慈善 (1859) 
File: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1825-1905) - Charity (1878).jpg
慈善 (1878) 
File: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1825-1905) - The Dance (1856).jpg
舞蹈 
File:Bouguereau first kiss.jpg
兒時的丘比特和賽琪 
File: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1825-1905) - Nymphs and Satyr (1873).jpg
寧芙與薩堤爾 
File:The Knitting Woman painting by 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jpg
編織女孩 (1869) 
File: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1825-1905) - The Bohemian (1890).jpg
波希米亞女孩 
File:The Little Shepherdess by 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jpg
小牧羊女 (1891) 
File: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1825-1905) - Young Shepherdess (1868).jpg
年輕的牧羊女 (1868) 
File: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1825-1905) - The Young Shepherdess (1885).jpg
年輕的牧羊女 (1885) 
File:Little Thieves (Petites Maraudeuses).jpg
姐妹小偷 
File: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1825-1905) - A Young Girl Defending Herself Against Eros (1880).jpg
抵禦愛神 
File:Crown.jpg
花冠 
File: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1825-1905) - Biblis (1884).jpg
柏彼麗絲 (1884)
  參考文獻及注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8%81%E5%BB%89%C2%B7%E9%98%BF%E9%81%93%E5%A4%AB%C2%B7%E5%B8%83%E6%A0%BC%E7%BD%97

驚豔布格羅 重識精湛學院派 
 
1984年,巴黎的大皇宮美術館舉行布格羅回顧展,並巡迴到美國、加拿大展出,布格羅的美學及精湛的畫技使許多人驚豔,因為在一般美術史的紀錄中,只彰顯十九世紀末的印象派,未識同時代被視為守舊的學院主義繪畫是如此精湛……
  數年前參觀一台灣收藏的十九世紀繪畫時,被一幅唯美、細緻、真實的作品〈向聖母祁願〉所深深吸引,彷彿眼前有位美麗賢淑的母親抱著可愛的嬰兒跪地祁求保佑一般。然而對於作者——威廉.布格羅是何許人也,我卻毫無概念。後來有機緣到歐洲及美國,陸續欣賞到更多布格羅的作品,才進一步瞭解其事蹟。 
  在印象派崛起之前,歐洲繪畫的主流是法國學院派。而布格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1905)是當時法國學院派和沙龍大展畫家中的精英,也是掌舵者。他在繪畫生涯中一直位居法國畫壇的主流角色,聲名隨作品遠播歐洲各地及美國。他堅實的寫實繪畫功力,從光影的處理、精確的人體結構以及各種多變、豐富的姿態表情,在視覺的美感和真實效果上都極具說服力;加上沉穩內斂的用色,能直接觸動觀者的心靈深處,引起共鳴。我不禁好奇,布格羅是如何養成了這樣優秀的能力與才華?他有什麼特殊的背景嗎?他出身於藝術世家嗎?查閱資料,發現答案是「非也」,他的成就完全是來自勤奮苦學。 
  布格羅於1825年出生在法國西部拉洛雪(La Rochelle)這個古老港口,幼年時期過繼給擔任牧師的叔父教養,學會了拉丁語,並熟記了古希臘神話傳說和《新舊約聖經》故事;到了十三歲讀中學時,開始跟沙基(Lours Sage)學素描。 
  十六歲時,布格羅全家搬到波爾多,他的父母原本是酒品零售商,後來改行經營橄欖油生意。家境並不富裕,後來父親讓他到波爾多半工半讀,期間仍然努力學畫不輟。到1844年,十九歲的布格羅贏得了人物繪畫大獎,更堅定了他當畫家的決心,也為布格羅開啟藝術生涯的大門。當時的巴黎是西方的藝術中心,雖然布格羅心中渴望前往,但家境困頓,即使父母多方努力,母親努力作針線活,也無法湊足旅費成行。幸好布格羅的牧師叔叔多方奔走幫助,為布格羅爭取機會為仕紳畫肖像,一點一點地賺取學費,好向目標巴黎前進。終於布格羅在二十一歲時如願進入巴黎藝術學院,在彼柯(Picot)的工作室深造,開始了他學院風格的訓練。 
  全方位自我鍛鍊,榮耀實至名歸
布格羅自從到了巴黎以後,為不辜負親人的期望,便刻苦自勵,全心投入藝術的學習,在紮實的正統繪畫訓練下,得到優異的成績。
  他在日記中寫下成為優秀藝術家的必備條件,以此激勵自己,並努力實踐,期許成為自己理想中的藝術家。他大量閱讀考古學著作,除了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外,也研究古希臘羅馬人的服飾與生活習慣。他閱讀的書籍包括一本十八世紀小說《安卡列斯之旅》,其中闡述了古代科學、藝術風格等,是創作歷史畫不可缺少的珍貴參考。布格羅除了鑽研人體解剖和生理課程外,也閱讀加爾醫生的骨相學著作:文中說明從頭顱的一些特徵,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個性。布格羅結合素描與人相學深入研究,對其在繪畫創作的人物塑造上很有幫助。由此可知布格羅對學習和自我訓練是全方位的,這是一個成功藝術家必須具備的優勢條件。
  布格羅1850年獲得羅馬大獎首獎之作〈贊諾比亞女王在亞雷客斯河畔被牧羊人發現〉。
1850年,布格羅以〈贊諾比亞女王在亞雷客斯河畔被牧羊人發現〉一作獲得羅馬大獎首獎後,得以前往義大利羅馬法蘭西學院美迪奇莊園進修四年,期間他在兩位大師舒內滋(Victor Schnetz)和阿洛斯(Jean-Paul Alaux)(他以前美術學校的校長)的手下工作,勤奮於繪畫;並利用此一時機研究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大師作品(特別是喬托的作品)。同時不忘到處寫生,十分用功。
  自義大利學成後回到巴黎,此時布格羅早已經嶄露頭角,作品愈見成熟,在當時的沙龍廣受藝評家和民眾好評,更被英國、美國收藏家所爭購。隨後運勢亨通,不但接受宮廷的委託製作繪畫,先後得到沙龍展首獎、法國榮譽勛位團的騎士勛章,後來又成為法蘭西藝術研究院的四十名院士之一,這是法國藝術家的至高榮譽,一直到八十歲去世的前兩年還得了勳章,一生可謂名利雙收。 
  然而布格羅生活簡單,並未因位高權重而放鬆自己,他不斷作畫,不斷研究,創作大量的作品,畫幅也不小,而每幅都那麼精美、那麼用心。布格羅的成就絕非憑空得來,其所付出的心血和體力,也不是一般人能想像的。 
  藝術史的忽略與扭曲
或許有人不免要問:布格羅真的那麼好嗎?為什麼他在藝術史上默默無聞呢?藝術界知道他的人也不是很多吧!是的,在印象派興起之後的近一百年,幾乎很少人再提起布格羅了,美術史即使提到十九世紀後期的法國學院派,也是以打壓印象派的守舊勢力來定義它,而完全忽略了累積數百年西方繪畫經驗和精華的學院藝術,在繪畫技巧和美學上的價值。 
  1984年,巴黎的大皇宮美術館(Grand Palais)舉行了一次布格羅回顧展,之後又巡迴到美國、加拿大展出,布格羅的美學及精湛的畫技使許多人感到驚豔,因為在一般美術史的紀錄中,許多人只知道十九世紀末有印象派,不知道同時代被視為守舊的學院主義繪畫是如此的精湛。其實,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也讚揚過另一位學院派畫家梅松尼爾(Meissonier),認為「梅松尼爾(即學院派)比塞尚偉大」。學院派的價值逐漸重新受到重視與推崇。 
  布格羅的作品近年來更是逐漸「翻身」,為人重視。除了巴黎奧塞美術館的館藏,美國收藏家、富豪等古典繪畫的支持者早已建立網站「Art Renewal Center」大力推廣佈格羅的作品;在台灣,台南的奇美博物館也有不少布格羅的精美傑作。特別是人物寫實油畫這幾年來再次風行起來,不少畫家開始研究古典繪畫,而布格羅作品正是許多人心目中的最佳範本。或許不久的未來,藝術界及廣大群眾又會發現,從希臘、文藝復興至學院派這些帶來正向思維的美好藝術,仍是西方最正統的藝術典範,才是人類應該回歸的藝術之路。 
http://epochweekly.com/b5/224/9343.htm

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與布格羅的維納斯的誕生的比較2008-12-27 

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
File:The Birth of Venus by 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1879).jpg
布格羅的維納斯的誕生
首先,從畫面佈局上說,波提切利的比較具有古典宗教壁畫的色彩,比較正式的場合。畫面範圍比較廣闊,有波濤,有浪花,有泡沫,氣勢比較廣闊,其它配角人物幾乎是分立於畫面的各個角落,很少有重疊(就是一個縱向線上出現N個人物),也就是人物比較規矩。
布格羅的背景則比較局限,一群人近乎無禮地擠在一堆,充滿庸俗欲望地圍繞在女主角身邊,幾乎沒有多餘的外景,但他體現了後古典主義的立體感,適用于普通居家觀賞。
  然後,從色調光彩來說,波提切利同樣體現出古典宗教壁畫的特徵,著色光鮮明淡,布格羅的著色則更加黯淡,深刻地勾勒出人體的輪廓,
  然後是女主角
波提切利的維納斯比較清撅高瘦,臉也是波提切利常用的那個女模特的臉,體現出清教徒的清高的意味,她在海風中飄揚的長髮和雙臂都用於掩飾她的裸體。
布格羅的維納斯顯然比較豐滿,暗色頭髮象徵性欲奔放(當時人是這麼認為的),這位維納斯沒有遮掩自己的私處,而讓其裸露於眾目睽睽之下,她反而用雙手遮住了自己的臉,就象〈古龍美人林仙兒色誘李尋歡〉和〈希臘名妓弗拉娜的審判〉都是這樣做的,也算是一個橋段,藝術家要求女模特擺這個姿勢通常用於炫耀其體態之美。
  總之,波提切利是為教會和真理服務的,先是為教會作畫,後來改投向真理的懷抱。布格羅則是為有錢的色狼們服務的,為了取悅他們的肉體感官享受而畫。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0359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