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18 09:00:00阿楨

柯洛:世界百大畫家24

寫實主義時期  柯洛﹝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 ~ 1875﹞ 

  柯洛是法國的風景畫及肖像畫家。早年受業於米謝隆和柏坦等兩位古典畫風的風景畫家。1825 年經由瑞士前往義大利,在該地停留了兩年。經由實地寫生的方式,他發展了個人敏銳的手法,即以色調的明度甚於色彩或描繪的方式,來處理光線、形式和距離。不過,從展出的作品來看,他也並未到達完全放棄傳統和古典和宗教主題的地步。在 1827 年到 1834 年間,他旅遊法國境內各地;從 1834 年至 1843 年,曾有數月時間返回義大利,他的旅遊所見,都記在素描或速寫中,這些全是些小品之作,手法自由,最顯著的是色調的明度正確和色彩鮮麗。
  在 1850 年代初期,政府及大眾的嗜好已經改變,大概就在此時,他在幾次個展中發展出一種絨毛般柔和的詩意作風,迥異於過去速寫中表現直接而深刻的觀察;這種慵倦的,以柔軟、灰綠調處理景物、林木的手法,變得大為風行,並使他成為眾所周知的遺作最豐的畫家。
  【繪畫作品選粹】
沙特爾大教堂﹝Chartres Cathedral﹞1830 油彩‧畫布,62 x 50 公分
羅浮宮,巴黎﹝Paris﹞,法國
瑪麗.路易絲.羅蘭.塞納貢﹝Marie-Louise Laure Sennegon﹞
1831油彩‧畫布28.5 x 2l.5  羅浮宮,巴黎﹝Paris﹞,法國
早晨時光下仙女之舞﹝Morning, the Dance of the Nymphs﹞
1850 ~ 1851油彩‧畫布98 x 131 奧塞美術館,巴黎
井邊少婦﹝Giovane Donna al pozzo﹞1865 ~ 1870油彩‧畫布65 x 40 公分
庫拉‧穆拉國立博物館,奧特盧﹝Otterlo﹞,荷蘭
波微附近的瑪麗塞爾教堂﹝La Chiesa di Marissel Presso Beauvais﹞
1867油彩‧畫布55 x 43 公分  羅浮宮,巴黎﹝Paris﹞,法國
芒特橋﹝The Bridge at Nantes﹞1868 ~ 1870油彩‧畫布38 x 56 公分
羅浮宮,巴黎﹝Paris﹞,法國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corot/corot.htm

讓-巴蒂斯•卡米耶•柯洛  維基百科

File:Camille Corot-Nadar.jpg

File:Corot.villedavray.750pix.jpg
維拉達福瑞小鎮1867美國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 Washington D.C, USA.
讓-巴蒂斯•卡米耶•柯洛(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年7月16日-1875年2月22日),法國著名的巴比松派畫家,也被譽為19世紀最出色的抒情風景畫家。畫風自然,樸素,充滿迷矇的空間感。
  柯洛的一生都住在巴黎,到26歲才從商人轉為畫家,曾在畫家米謝隆與柏坦的畫室中學畫,相當喜愛寫生與旅遊,追循著他的畫,可說踏遍了全法國,以及英國、荷蘭、瑞士及義大利鄉間等地。從柯洛的畫中尤其可看出他很喜歡義大利田野風景。然而柯洛也很擅於畫肖像畫,歐洲就有不少博物館也收藏了他的肖像畫。
  柯洛從1825年開始旅行,並一路素描和油畫寫生他所看到的風景,初期他的風格並不明顯,最多只是畫面的明度較高,自然光線較為具體,但到了1850年代,經過了25年的訓練,柯洛在54歲時發展出他獨特的羽毛狀畫風,此時他所畫的樹,雲,都相當具有蓬鬆感,畫面構圖也開始單純化,有人認為柯洛的畫中充滿了大量的詩意,多半是指他此時的風景畫。
他最著名的風景畫「維拉達福瑞小鎮」Ville d'Avray也是畫於這個時期(1867年)
他也是19世紀留下畫作量最豐富的畫家之一。

詩的風景 ── 柯洛的「靜泉之憶」 2008/05/30 by鄭治桂

柯洛 靜泉之憶 油畫、畫布 1864年 70×54cm  羅浮美術館
藝術能滿足於人的,並不只是美的呈現,她所帶給人精神的自由與創造的鼓舞,使人相信自己可以成為更美的人。
  關於美的知識,藝術的故事,我們已知道的太多,也許認識的仍然不夠,但有時,只想靜靜的,對著一張畫,看著,什麼也不想,只是看著。把靈魂交給藝術家,隨著他帶我們走進圖畫裡去。
  也許,每個人都在等待著這麼一張畫。
多少次,我在台北的畫展人潮中佇立靜觀某一張畫,迷而忘我;許多個日子,曾在羅浮宮中無人的長廊留連一整個下午,不知不覺融入了時光。即使在離開巴黎十年之後,我仍常想起柯洛的一張畫 – <靜泉之憶>。
  柯洛的風景,有一種「湖景」圖式,將林中的空地、靜止的水泊,以及「垂樹」,等等自然元素,融匯成為一片幽靜迷人的風景。他總愛舖散籠罩大半畫面的扇狀樹叢伸展開散,和前景橫列的草地以及池溏平坦的水面,對照出動靜相映的形勢。水面是寧靜的聯想,垂樹則似乎有招引微風的效果;左方人物攀扶的孤枝,則又和大片如屏風般的叢葉茂樹形成濃與淡,密與疏的聚散對比。柯洛藉著「靜泉之憶」的湖光精練成他的記憶結晶。
  這樣的風景情境,好似中國的山水畫家,既寫景又造境的,抒情閒適,真得一個寫字了。平凡的日間景物,在這時刻,散漫著晨曦夜暉的微光,沁透著澄澈的薄霧,既感性,卻又那麼自然。
  我知道柯洛他喜歡在一大清早晨霧尚未被初陽蒸散時出門寫生,也愛在接近黃昏時分,暮靄漸濃時作畫。而早晨太陽升起到落山之間,徹亮的白晝天光下,柯洛卻愛燕居靜思。晨熹與暮色的光線微妙,還待柯洛閒適的心情,方為這世界蒙上一層紗霧,使時間靜止。
  柯洛(Camille Corot, 1796-1875)晚年曾親眼看到「印象派」的誕生,可是「靜泉之憶」的晨霧卻將他留在十八世紀末的時光裏了。也許沒有人會記得「靜泉之憶」展出於 1864年的沙龍時,曾受到皇帝讚賞,當即御令政府購藏,陳列在楓丹白露宮;但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的纖細感性,今日細細品味,卻絲毫不減。
  我曾帶著柯洛霧中風景的記憶,追尋到巴黎以北二十公里的「靜泉」(Mortefontaine),那是位於香堤森林 (Foret de Chantilly)和艾蒙穠維森林帶(Ermenonville)南緣的一個小鎮。也曾傻氣的攀在不得其門而入的瓦里葉古堡私人園邸的圍牆邊,窺望著柯洛昔日作畫取材的靈感之源 – 「刺湖」(l’etang de l’Epine)和「瓦里葉池塘」(l’Etang de Valliere) 二個大小池塘。面對著這張畫,明明知道這湖上晨霧,是北義大利之旅的納尼爾(Narni)湖的記憶,也是靜泉(Mortefontaine)的追想,還是父母別墅旁亞弗瑞池塘(Ville-d’Avray)的平素印象。柯洛的輕霧仍然迷惑著我。
  柯洛的風景意象,是葉叢、是樹枝,是草,是水、是天空,是微風吹拂。這些是他書寫風景畫的辭彙,而輕細的線條與微妙的調子,則交融成音樂般的旋律與節奏感,使人在自然地吟詠起風景的詩篇來。
http://web2.lionart.com.tw/artistsayart100/?p=27

巴比松派  維基百科

File:Millet Gleaners.jpg
拾穗(讓-弗朗索瓦•米勒 1857)
File:Camille Corot - Woman with a Pearl.jpg
珍珠少女(讓-巴蒂斯•卡米耶•柯洛 1868)
巴比松派(法語:École de Barbizon)是1830年到1840年在法國興起的鄉村風景畫派。因該畫派的主要畫家都住在巴黎南郊約50公里的楓丹白露森林(Fontainebleau Forest)附近的巴比松村,故1840年後這些畫家的作品被合稱為「巴比松派」。
  巴比松派的主要畫家是強調科學風景畫法的泰奧多爾•盧梭、讓-巴蒂斯•卡米耶•柯洛、讓-弗朗索瓦•米勒和夏爾-弗朗索瓦•多比尼(Charles-Francois Daubigny):其中盧梭和米勒一生都在巴比松村終老。其他比較後期的有朱爾•迪普雷(Jules Dupre)、康斯坦•特魯瓦永(Constant Troyon)、夏爾-埃米爾•雅克(Charles-Emile Jacque)、納爾西斯-維爾日勒•迪亞(Narcisse-Virgile Diaz)等重要成員。
  巴比松派是法國浪漫主義畫派轉向寫實與現代主義的一個起點。過去法國藝術界對風景畫的評價都很低,認為畫風景畫的畫家是比較不引人注目,也不值得注意的,但巴比松派的作品使世人被鄉村中的優雅感動,同時也因當時巴黎和歐洲都飽受戰亂,人心思慕隱居生活,所以巴比松派成功地為風景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為印象派自1860年起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巴比松七星
巴比松七星是與巴比松派最常聯繫在一起的名詞,意指(不僅七位)重要的畫家:米勒、柯洛、盧梭、雅克、迪亞、特魯瓦永、迪普雷、多比尼。此名詞是否是由西方藝術界為了宣傳巴比松派而發展出來的,目前尚無資料證實,然而2004年的上海藝術博覽會與台灣高雄市立美術館的藝術展覽中,都使用了這個名詞。
另有一說是巴比松畫派的畫家繁多,故將畫得較為傑出的幾人合在一起稱巴比松七星。

畫家的小鎮巴比松 2008/05/22

關心藝術展覽的朋友最近最熱門的討論話題,絕對非米勒的「晚禱」和「拾穗」真跡即將來台展出莫屬了,文宣上說明這次包括了「米勒與巴比松畫派畫家」的作品。還記得在巴黎參觀奧賽美術館時,在幾百幅精彩畫作當中,這兩張依然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儼然名畫中的名畫,那間名為「巴比松畫派」的展室,資料上也寫說:巴比松畫派(Barbizon School)在法國藝術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米勒當然是很有名啦,但很多人可能在猜想巴比松是什麼?是一種松樹?一種顏料?還是一種風格?冒著被訕笑的風險,我得承認,我對西洋美術史一竅不通,對藝術風格更是門外漢,但我恰巧去過這個叫做「巴比松Barbizon」的小鎮,所以恰巧知道它是個地名。
記得那是個秋日的星期天,住在巴黎郊區的法國同學Tamara開車帶我們到達巴比松時,進到鎮上已經連停車位都找不到了,雖然整個巴比松就是那麼小,餐廳和旅館數量屈指可數,但熙來攘往的人群,顯示這裡確實是巴黎近郊最熱門的景點之一。對比我早上搭車離開巴黎時的冷清,我問:巴黎人星期天都跑哪裡去了?在這裡我們找到了答案,Tamara開玩笑回答:都跑到巴比松來了。
巴比松的紅,主要是因為有一段時間,幾乎全法國想畫風景寫生的藝術家都跑到這裡來住了!巴比松的全盛時期是1830-40年代間,我可以想像那種氛圍:有名氣的畫家如米勒、盧梭在這裡定居,每天搬著畫架到田野間寫生;沒名氣的畫家則在這裡找到棲身之所,簡樸省錢地過生活,忘卻在藝界載浮載沉的尷尬人生,優美的田野風光,純樸的農家與牛羊、俯拾可得的創作靈感,還有可以和其他畫家切磋交流的愉快環境,更可以經常親近米勒盧梭這等大師,儼然野生的藝術學院,無怪乎聚集來此的畫家越來越多。
巴比松能參觀的景點並不多,畫家們曾住過的畫室、畫中曾出現的景致等是觀光重點。我們參觀了現今以改裝成市立巴比松畫派美術館的加尼客棧(Auberge du Pere Ganne),一直到1875年巴比松畫派式微為止,這裡都是窮困潦倒的畫家們聚集棲身的地點,二樓小小的房間內掛滿了小小的畫作,甚至門上牆上家具上都畫滿了塗鴉。只是我得坦承它們不怎麼精彩,或許歷史意義大於藝術價值吧。
 
真正要看巴比松畫派的精華作品,還是得前往巴黎的奧賽美術館。我曾和世界知名美術館的Curator聊天時得知,通常鎮館之寶的藝術品是不會外借到其他地方展覽的,尤其是長時間的出國,否則會引發國際觀光客的客訴。舉個例來說:如果你到法國羅浮宮,就算看了一百間精彩的展室,但當走到蒙娜麗莎棲身的那堵牆前,卻看到「蒙娜麗莎出國展覽了」的告示牌時,會不會依然氣到想去填寫顧客意見表?奧賽的「晚禱」和「拾穗」也是一樣,但接下來的三個月,遊客到巴黎就會出現上述情況了,因為開館20年間從未離開奧賽美術館這兩幅名作,拜展室整修之賜終於可以暫時出國放風了,首次就來到台灣。
那天驅車離開巴比松時,一出鎮就遇到整片田野,Tamara說:就是這裡!米勒就是在這裡畫下晚禱和拾穗的!我趕緊拿出相機拼命猛照,我想這塊田野應該是巴比松最熱門的景點了吧。只不過,想起畫作中那美麗的夕陽色彩和純樸的農作男女,如此動人心弦,現場捕捉到的田園風光比較起來真是乏善可陳,…..或許你沒去過巴比松,至少也可以去看看名畫中的巴比松,畫作比現場實景還美麗的情況,連我也是很少遇見的呢。
拾穗
晚禱
備註:巴比松十分適合在巴黎深度旅遊時的郊區小旅行,從巴黎搭RER慢鐵(二號線)一小時內可達,通常搭配鄰近的「楓丹白露」一起參觀,那裏有法國皇室的行宮、豪華的高級住宅區和美麗的森林,我在楓丹白露街上還遇到一小隊「拿破崙軍隊」的遊行,因為楓丹白露宮曾是拿破崙居住的官邸,在這裡也有很多引人遐思的浪漫傳說喔。



Barbizon, Ile de France
Barbizon, Ile de France
Barbizon, Ile de France
Barbizon, Ile de France
Barbizon, Ile de France
Barbizon, Ile de France

Barbizon, Ile de FranceUn snapshot a Barbizon
Barbizon, Ile de France
Barbizon, Ile de France
Barbizon, Ile de France
Barbizon, Ile de France
Barbizon, Ile de France
Un snapshot a Barbizon
Barbizon, Ile de France
Barbizon, Ile de France
Barbizon, Ile de France
Barbizon, Ile de France
Barbizon, Ile de France
http://tw.myblog.yahoo.com/cat_been/article?mid=23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