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09 09:00:00阿楨
林布蘭特:世界百大畫家15
林布蘭特 維基百科
自畫像
林布蘭•哈爾曼松•范•萊因(荷蘭語: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荷蘭語讀音: [ˈrɛmbrɑnt ˈɦɑrmə(n)soːn vɑn ˈrɛin];1606年7月15日-1669年10月4日)是歐洲17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也被稱為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
林布蘭年少成名,但半生潦倒。他的作品在他在世時即享有盛名,幾乎當時所有重要的荷蘭畫家都出自他的門下。林布蘭的頂峰之作當屬肖像畫包括自畫像以及取自聖經內容的繪畫。他的一系列自畫像如同一部獨一無二的自傳,畫家的自我審視真誠而不矯飾。
在油畫和版畫創作中,林布蘭展現了他對古典意象的完美把握,同時加入了他自身的經驗和觀察。比如聖經場景的繪畫中,同時體現了他對聖經文本的理解,對古典構圖的運用,以及他對阿姆斯特丹猶太族群的觀察。正由於這種感同身受的力量,他被稱為「文明的先知」。
2009年2月27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水星上33.2°S, 271.8°W的大撞擊坑命名為林布蘭撞擊坑。
生平
林布蘭生於荷蘭萊頓,父親是磨坊主,母親是麵包師的女兒,他們共有九個孩子。林布蘭14歲進萊頓大學;17歲去阿姆斯特丹向歷史畫家拉斯特曼學畫;1627年21歲時已經基本掌握油畫、素描和蝕刻畫的技巧並發展了自己的風格,回家鄉自己開畫室招徒作畫,期間畫了許多自畫像;1631年離開萊頓去阿姆斯特丹,30年代就成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畫家。他的肖像畫風格人物安排具有戲劇性,深深打動人心,他以神話和宗教故事為題材的作品供不應求。他對戲劇很感興趣,經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繪在陰暗背景下的人物。1650年代後,他的畫更為寬闊有力,利用迭色使畫面更加有立體感。
代表作之一:《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
從1640年代開始,他經常到鄉村漫步和作畫,創作了許多反映大自然的素描和版畫,風格質樸。1661年是他作畫最多的一年,1663年以後就作畫較少,結交了許多中下階層的市民,眼界更為開闊,技巧更為成熟,創造力達到頂峰。
林布蘭和他的妻子生有4個孩子,只有最小的一個存活,但他妻子在生孩子後不久去世,他和女僕住在一起,女僕為他生了一個女兒,為此受到教會的譴責為「罪惡的生活」。由於他為了畫畫經常採購大量的衣物和繪畫工具,從不計較財產,所以很快就到了破產的邊緣。1669年他在貧病中去世,身邊只有女兒陪伴,死後葬在西教堂一個無名墓地中。
林布蘭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畫,300多幅蝕版畫和2000多幅素描,幾乎畫了100多幅自畫像,而且幾乎他所有的家人都在他的畫中出現過。
自畫像
和德國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丟勒一樣,林布蘭對自畫像有著特殊的情感,一生之中留下了數量眾多的自畫像,包括速寫、素描、版畫和油畫等創作手法,每一時期創作的自畫像都反映了畫家當時的藝術特色,其晚年的自畫像和同時期的其他作品一樣,筆觸豪放而概括,形象生動而細膩,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其中留下的畫作包括:《加利利海的風暴》、《夜巡》、《閱讀中的蒂圖斯》等。
林布蘭特
林布蘭特‧凡‧萊恩(荷蘭文: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年6月15號—1669年10月4號)荷蘭畫派裏最偉大的畫家林布蘭特生於西元1606 年7月15日,荷蘭萊頓城。林布蘭特特的祖父與父親都 參加過反對西班牙獨立戰爭,所此他從小即受到進步思潮 的影響,內心響往自由與獨立。
林布蘭特讀完了七年的語言學校後, 進入了著名的萊頓大學讀了半年的法律,因對 繪畫特別著迷,便退學與當地的一位畫家習畫 ,他在那裏學了三年,進步神速,使老師相當 的驚訝與欣賞,他預期林布蘭特在未來定能成 為一位天才畫家。之後,林布蘭特到阿姆斯特 丹著名畫家拉斯特曼畫室習畫半年,拉斯特曼 的作品啟發他成為歷史畫家,而義大利文藝復 興時的藝術,使他熟稔敘事畫的技巧。半年之 後回到了故鄉,決定與朋友成立了一個畫室, 而那時他才18歲。
林布蘭特在萊頓住了7年,而這7年 正是影響他日後發展的重要時期。他描繪了身 邊的親戚與朋友的畫像,使得藝術技巧日漸成 熟,林布蘭特跳脫了宗教畫的俗套,從現實生 活與民族傳統中吸取經驗,導入了藝術中現實 主義的創作路程。在這時期,他創作的主題, 都用現實主義的手法來呈現出當時資本主義的 黑暗面。萊頓時期,他最重要的作品是西元1 629年所繪的「猶 大退還30枚銀幣」(由約克郡的馬格 瑞夫堡的諾曼比女士所收藏)。林布蘭特在這 一幅中成功的表達出人物臉部表情與姿態、深 切的情感,深獲當時人們的青睞。
隨著林布蘭特藝術技巧的純熟,他的名 聲越來越大首都的有錢人紛紛來訂畫,西元1 631年定居在阿姆斯特丹,此地的中產階層日 益蓬勃,因此他很快就成為當地有名的畫家,訂 單蜂擁而來,不論是半身或是全身的肖像,他皆 能處理的維妙維肖,毫不遜色。肖畫像比其他的 繪畫需要更高的技巧,不但外貌的逼真,還要將 人物的性格、情緒品德、真實的呈現出來。而人 物眾多的群像更是高難度「林布蘭特的群像圖, 如西元1632年所畫的「杜 爾普醫生的解剖學課」(現存於海牙的莫 里斯宮皇家藝術陳列室)是相當有名的,這幅創作 ,他打破舊有的矩限,以全新的構思,將八個人物 安排在一個故事情節中。他大膽地在畫面中央擺上 一具屍體,這與周圍的活人相互對照著,醫生們圍 在屍體的四周,正專注著觀摩實習,這幅畫使得他 聲名大噪,已被公認為最優秀的肖像畫家之一。這 是一幅很精彩的傑作,它已遠遠超出了一般肖像畫 的範圍。畫家在這裡表現的不是個別的肖像,而是 藉由一群人的活動表現出來的現實生活。
雖是傑作但在當時對林布蘭特來說卻是沉 重的打擊,因訂畫的人相當不滿林布蘭特在畫中所 呈現的,這事越鬧越大,最後上了法院,結果判決 林布蘭特輸了,而禍不單行,接踵而至的這年6月 ,他的愛妻突然病故,留下了9個月大的嬰兒,至 此之後,災難一一的來到,訂畫的人日漸稀少,生 活每況愈下,而畫風的明顯改變,如西元1646 年所畫的「牧羊者的禮拜」(現存於 倫敦國家畫廊)這溫馨而色彩沈鬱的作品,把聖經 裡的人物和場景人格化和世俗化,而不是理想化。 他在光影的處理亦有巧妙的技巧,使得畫透露出神 秘的氣息。
林布蘭特之所此能將聖經故事描繪得出神入化,皆因他經常地閱讀聖經故事,如果他要表現整個 章節的故事,他不會去拘泥只描繪某個文句的意義。 例如著名的蝕板畫「耶穌拯 救病者」就是他替聖經第十九章聖馬太所做的 插畫。林布蘭特在最艱難的時候,畫了一幅「 聖家族」,在他那些 聖經題題材的畫中,要屬這一幅最為動人,他借聖經故 事來描繪一戶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晚上,母親一面搖 著搖藍,一面看畫,父親是個木匠在,在後面擘柴,母 親怕小孩被驚醒,回頭看著孩子,是否安睡。這幅親切 甜美的畫作,表現了作者對幸福家庭的懷念。林布蘭宗 教畫的主要特色是,比一般人的形象和日常生活表現宗 教故事的人物,充滿了聖經故事。藉由他所措繪的現實 社會,寄予了自己對窮困人民的深切同情如對剝削者的 不屑,林布蘭就是以這樣貧富鮮明的對照,來表現出他 對社會不公平待遇的抗議,因此,他的作品遠超出了一 般的宗教畫。
西元1630年-1640年,林布蘭特畫了很 多風景的素描和蝕版畫,這些作品大都是描繪阿姆斯特丹 的鄉村風景,畫中的光影和氣氛非常完美,是屬於大師的 傑作,到1650年代中葉,他就不再畫風景畫,而全心 以人為題材來創作。於由於買畫的人越來越少,終於在1 656年,林布蘭特宣布破產,西元1657-1658 年之間,房子與家產相繼被拍賣,最後只好搬到貧民窟- 羅克拉奇。在貧民窟使他更接近下層階級的人民,讓他深 深地體會人民的疾苦,所以在後期,他的作品中,他用最 真摯的情感表現出人們心中的渴望。林布蘭特至死他的債 務還未還清,雖然一部份已由同居人韓德瑞克.斯多福及 兒子提圖斯所償還。這一階段,林布蘭特可說是名利雙收 ,而這時他愛上了一位美麗的少女,薩斯琪亞,她經常成 為他的模特兒,從林布蘭特的畫中可清楚看出他對他的深 厚情感。西元1634年兩個人結婚了,此時的林布蘭特 有著優越的社會地位,繪畫上有著非凡的成就,生活充滿 幸福和歡樂。在這快樂的日子裏,他曾畫了一幅畫,美麗 的薩斯琪亞坐在他的旁邊,佩帶寶劍的畫家正興高采烈的 舉杯同慶。這一時期的畫洋溢著無限歡笑。
然而得意的日子並不長久,藝術帶繪他名望與富 裕的生活,卻也帶繪給他苦難與不幸。從17世紀30 年代未期林布蘭特的現實主義藝術觀與資產階級社會之 間的矛盾日益衝突,不僅在思想內容上在藝術筆法與趣 味上,都存有不可調和的分歧。資產主顧們只要求他去 描繪他們的安逸的生活,對他揭露現實和挖掘人們內心 世界,相當不滿。儘管如此,林布蘭特還是不放棄自己 的原則,絲毫不會去迎合時人口味而改變自己的看法西 元1640年代林布蘭特的作品趨於安靜與深沈。西元 1642年「夜巡」終 於完成,這是一幅寬五米,高近四米的鉅作。畫中,大 尉率領著射手們正在集合,準備出巡。
林布蘭特在晚年接受委託的重要一幅畫作「 戴意門醫師的解剖課 」在1656年完成(現存於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 那時委任製畫的人越來越多,有些是猶太人或老人的肖 像畫,有些是群像。林布蘭特的素描作品至今僅存15 00幅,他在起時也沒有多少人知道這些作品,然而, 他有300件蝕版畫卻比那些畫還出名,這些蝕版畫成 為林布蘭特重要的財富收入。他一生創作了大畫及油畫 、素描、蝕版畫,成就非凡要他把油畫的表現能力推進 到前所未有的境界。
林布蘭注視黑暗的眼神 ── 看彼得格林納威 by鄭治桂
林布蘭 夜巡 油畫 1642 363x437cm 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
林布蘭(Rembrandt an Rijn, 1606-1669)的名畫<夜巡>(Night watch)拍成了電影,一部關於「光」與「暗」的電影。這張畫,畫的其實是白天,但從來沒有人懷疑過它是一張關於「夜晚」的畫;如同畫裡佈滿了那舞台劇場般的「暗」,也從來沒有人懷疑過林布蘭是他那個巴洛克時代最了解「光」的畫家。 <廚師,大盜與他的情人> 的大導演彼得格林納威(Peter Greenaway),曾經受過藝術學院正規的畫家訓練,他的電影從來都具有劇場風格與濃烈的色調,帶著懸疑的氣氛,以及強烈個人色彩的手法演繹藝劇情。2007年,格林納威以一部「夜巡」(Nightwatching)參展威尼斯影展,又為名畫電影增添了一部令人期待的驚人之作,令人驚艷的是,這是一部企圖心遠遠超名畫家傳記的電影。
藝術家導演沉潛研究,舉出藝術史家發現<夜巡>這張畫超過50個疑點,進而大膽指出畫中藏著一個陰謀事件,關係著一樁命案!這張畫原來是畫家的一項控訴,也是造成畫家從鼎盛的藝術生涯跌落低谷的一個關鍵!而彼得格林納威卻以一部電影來為林布蘭上訴,堪稱一個華麗的陰謀論。
這幅畫作的背景與各個角色的表現,至今能然是一樁未曾解開的謎,世界上很少有一件大師之作如此被當作生平代表作重視,卻這麼少人能真正看懂他。
巴洛克 / 光與暗
提到荷蘭的畫家,我們總會想到畫過<向日葵>或是<麥田烏鴉>的梵谷(Van Gogh),如同維梅爾(Vermeer)畫過<戴珍珠耳環的女孩>和<讀信的女子>;大眾的印象其實也是專家給予的暗示,而巴洛克時代的偉大畫家林布蘭,現藏於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的<夜巡>,即使公認是他整個藝術生涯頂點的傑作,連藝術史家的解讀也一直有爭議。
卡拉瓦喬 以馬忤斯的晚餐 油畫 羅浮宮
林布蘭是何許人?我們知道莫內代表了印象派,畢卡索創造了立體派,因為康丁斯基而有了抽象畫,這些都是開宗立派的大師。可是林布蘭比一個畫派還要偉大,他創造了油畫的另外一半的的技巧。遠的不說,從十五世紀的達文西(Da Vinci),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拉斐爾(Raffaello)這些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大師,一直到十六世紀北方德國的杜勒(Durer),和真正把油畫這種材料研發成熟的法蘭德斯大師凡艾克(Van Eyck),他們的繪畫沒有一位不是在精湛的線條素描基礎上,去進行色彩的繪製表現;這種以線條造型為前提的繪畫型態,可以通稱為「線性」(Linear)畫法。而北方低地國的魯本斯(Rubens)、林布蘭這些大師則開始使用「塗繪式」(Painterly)的渾融效果,把原本清晰的輪廓線條融入到陰影之中。
魯本斯 瑪麗梅迪奇的一生組畫,馬賽上岸 油畫 1621-25 羅浮宮
當時整個歐洲流行著今日被稱為巴洛克(Baroque)的這種繪畫風格,總括成一種繁複層次,偏好動態扭曲而有深度的體積感,和明暗對照的效果。以法蘭德斯為例,魯本斯以其豪放的用筆、華麗的色彩、宮廷的品味、展現了他的華麗風格,而北方的新興國家荷蘭則在天主教失勢而新教壯大的背景下,開始了為富有的市民階級服務的藝術趨向,林布蘭便是在這個背景下發揮了他貼近世俗卻又塑造嚴肅形象的沉著風格,林布蘭的巴洛克手法運用在劇場般的光線效果,描繪物質的寫實技法,在周圍仍然信奉天主教的歐洲國家中成為獨樹一格的藝術家。
林布蘭 戴頭盔的男子 堪稱繪畫史上質感最強的油畫之一 1650-55 柏林國立美術館
輪廓被打散,陰影開始吞嗤形象,主題與背景渾融在一起了;畫中人物因光而現,隨影而沒;如影隨形,形也隨影,形影難分難捨的揉成團塊(mass)了,原來這就是人稱扭曲珍珠的巴洛克(Baroque)型態!就是十六世紀義大利的卡拉瓦喬(Caravaggio)所創新的明暗對照法(chiaroscuro)風格。整個十七世紀的歐洲都在流行這種風格,魯本斯代表的是華麗的巴洛克,而林布蘭則是不華麗的巴洛克。是他,把油畫這麼華艷的媒材用到了深沉樸素的境地,把細膩精巧的技巧開拓到了粗厚強勁的筆力,把「繪」(paint)跟「描」(draw)可以分開表現,互不牽制;讓濃稠的油畫、堆疊成浮雕、塗刷成肌理、敷染成色暈,極盡「油」與「彩」之表現可能。二十世紀之後個性派狂野的油畫塗抹,將材質感發揮到極端,還要先從四百年前的林布蘭說起。
今天世界知名的荷蘭油畫顏料,也是歐美最佳的幾種品牌之一的Talens,分成三個等級,初學者普及品是「Amsterdam」級,之後是品質較佳的「Van Gogh」級,最昂貴也是最佳品質的專家等級則是「Rembrandt」品級。事實上,林布蘭不僅是荷蘭之寶,他更是西方油畫技巧發展的一塊巨碑;從他開始,繪畫不再必然是彩色的素描,油畫卻又可以比素描更加素樸深沉。
他的藝術生涯有二個高峰,早期的華麗風格與晚年內省的心理刻畫。而<夜巡>卻是林布蘭走入深沉與內省世界之前,最後的巴洛克華麗風格。
懸疑 / 暗示
<夜巡>這件北方巴洛克風格尺幅龐大的油畫,不僅具備了氣派堂皇,涵義多重、以及技巧純熟、風格獨特、蘊蓄的力量飽滿而意象豐富等等一流鉅作的特點;它令人難以忘懷的印象,也和它那讓人思索再三的神秘感有關。格林納威以舞台劇的場景切換,大量的對白辨證著「事實真相」,不但未曾牴消這份神秘感,反而更增添了一種本不屬於鑑賞名畫該有的,推理的懸疑性。
格林納威似乎並不是要拍一部懸疑推理劇,可是他釋放這一種氣氛籠罩著全劇,換得觀眾注視名畫謎團重重的眼光。逐漸的,導演把「如何」畫出這樣一張畫的問題,轉換到「為何」會畫出這樣一張畫的暗示。他拍的是林布蘭,是他的性格,是他這個人,所以有他這些畫。
觀眾跟著一幕幕場景的切換,一段段他與眾人的衝突和做作姿態、一句句他與妻子的私語對話、一幕幕獨幕劇般的畫家獨白、囈語和髒話,看見林布蘭的孩子氣,看著他的粗俗,他的率真,他的揮霍與他的自信與才華,他的任性與他的剛愎自用,看著他的悲傷與憤怒,他的同情與溫柔;看著他因為這些性格而一步步踏入不可自拔的命運陷阱。雖然我們知道,林布蘭在此之後,開始失意於畫壇,遭遇破產,痛失親人,孤獨而終的命運。但電影到此為止,<夜巡>之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但原因,誰願如格林納威探究得如此興致勃勃呢。
1606年生於萊頓的林布蘭,曾經註冊萊頓大學。之後,就放棄大學,開始了他的繪畫學習歷程,不到20歲他就成為故鄉的職業畫家。在30歲以前,遷居繁榮的阿姆斯特丹,並且創作了他第一件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代表作「杜培博士的解剖課」。不久,林布蘭結婚,在30歲以前便生下第一個孩子,於次年夭折,第二個孩子不久後出生,也於同年夭折,林布蘭與妻子的感情很好,後來他又擁有一男一女兩個小孩。然而就在他36歲的1642那年,林布蘭的妻子薩絲吉亞(Saskia)因病去世,畫家痛失愛妻,卻仍然繼續創作進行中的,後來被藝術史界公認為他生涯最重要的作品<夜巡>。就在這前一年,他最鍾愛的第四個孩子提圖斯(Titus)誕生,同年,法蘭德斯的大畫家凡戴克(Van Dyck)在倫敦過世,而凡戴克的老師魯本斯(Rubens)則在更早一年去世,林布蘭成了當時尼德蘭區在世最傑出的青壯輩畫家。
林布蘭 杜培博士的解剖課 油畫 1631 海牙美術館
<夜巡>到底是怎樣的一幅畫?
喪妻後,孤獨的林布蘭後來與女僕共同生活,也生下了一名小孩,但往日的幸福與歡樂似乎不再重現,在林布蘭雕琢華麗的風格漸漸轉為內省與深澀的色彩,不到50歲的他所畫的自畫像,開始顯得疲倦而老憊,帶著滄桑的神情。由於荷蘭與英國的戰爭,經濟受到政局的影響,林布蘭又因為逐漸無法適應市場的風格,失去了精於計算財務的妻子,畫家終至入不敷出而走向破產的命運。50歲那一年林布蘭開始準備自己作品的拍賣來清償債務,林布蘭似乎與繪畫市場的距離遠來越遠,今日看來,他那些傾向內省的肖像畫,那青春與富有不再的心境,在逐漸老去的滄桑容貌之中,顯現出自我真實的一面。事實上,英荷戰爭的時局,也並未絕對影響到當時如哈爾斯(Hals)等受歡迎的畫家們的生計,而林布蘭,與繪畫市場的需求背道而馳,也許是他感到不再幸福後,所顯現出境的蕭沉感使然?也許與他揮霍個性有關,也許,像同是畫家的彼得格林威納所揭露的,是他大膽而任性的觸碰了一個敏感的謀殺事件而引起的下場,那就是<夜巡>。
林布蘭 畫家與妻子的自畫像洋溢幸福色彩 油畫1635 聖彼得冬宮
林布蘭青年得志,畫業進展,促使他也愛收藏古董與名畫,而畫室設備與道具服裝,那無限制添購事物的任性,也在他失意之後,更形成經濟的負擔。那似乎從未想像過幸福會中斷的志得意滿,讓他的財務狀況惡化,而無法自拔;終於而在51歲那年拍賣油畫之後,次年又津接著接著拍賣房產,甚至連自己所收藏的版畫與素描也都求售散盡。畫作不再受歡迎,經濟條件每況愈下的林布蘭,終於在54歲那年離開阿姆斯特丹市區而搬到城市邊陲居住。在最後十年的生涯當中,林布蘭接二連三的遭遇人生的打擊;那從畫家40歲之後就陪伴了他將近20年的女僕,與前妻所生的兒子提圖斯相繼過世。當林布蘭在63歲那年孤獨的在郊區的小屋中過世時,維梅爾(Vermeer)也正默默的畫著他在世時不受歡迎,死後被當成無價之寶看待的那些寧靜的室內景緻。回顧林布蘭的一生,他是青年得志,在30歲出頭就已嘗到名利雙收的果實,36歲時創作「夜巡」更成為畫壇議論的人物,之後的三十年林布蘭漸漸不再受歡迎,財富管理不當,終至於破產,相繼失去親人,而走入了一個逐漸被世人遺忘的陰影之中。
林布蘭 自畫像 油畫 1658 紐約佛利克收藏
今日林布蘭所留給人們的另外一項禮物,卻是在他失意後對著鏡子審視疲憊而孤獨的自己,所留下一張張既深沉又坦白的,令人照見心靈深處的自畫像。
圖像 / 影像
<夜巡>的風光,或許不過是在當時的浮華背景中虛張聲勢的懸疑之作;當時的畫中主人翁們已然並不滿意自己在畫中的形象,而旁觀的世人則議論紛紛。
然而格林納威又如何開始「看」林布蘭的<夜巡>呢?從一隻眼睛的凝視開始!
我好奇的是開拍名畫的電影已經不少,導演何苦去碰觸連藝術史家都一籌莫展的難題。名畫故事,從來都因為藝術家的傳奇引人入勝,高明的導演也總是將作品轉換成流動的畫面。電影重現經典畫作誕生的場景,將藝術家的戲劇性事件,安插入起伏跌宕的生涯之中,將畫作轉換成畫面,讓色彩成為電影的調子,名畫中的人物出現在故事中,這不是靜態的藝術名作,轉化成動態的電影畫面迷人之處嗎?名畫的故事,富有華麗的場景鋪陳視覺饗宴,所以觀眾樂於走進戲院觀賞「達文西密碼」,而未必有耐心讀完小說;這是為什麼一張達文西收藏在波蘭國家畫廊中「抱銀貂的女子」,由尤利斯馬修斯基拍成電影<盜走達文西>(Vinci, 2006)後,能夠讓只認識<最後晚餐>與<蒙納麗莎>的世人知道,在波蘭竟然有這麼一件達文西的絕美珍品。
或許更有藝術史或創作背景的導演,卻不甘於「電影演繹名畫」的轉換手法,而欲有所探索,實現循線創作的成就感。如羅宏巴提亞的<迷情羅浮宮>(Ce que mes yeux ont vu, 2007),不甘於借用名作的畫面來塑造慣常的華麗意象,而欲鑽入心理意識探詢真相與愛情的懸疑歷程。這時,導演就要開始冒險去挑戰觀眾對於一部名畫與藝術家傳奇的期盼了,受過專業繪畫訓練的格林納威,以一本圖冊著作<Rembrandt’s Nightwatch-J’accusse >來解析畫中人物的角色,透過虛擬的對話,假設的劇情,重現人物於電影之中。導演以真實人物還原畫面,在聚集的群像裡,指出那些啟人疑竇的表情,徬徨的姿態,荒謬的動作,互無交集的分散視線,如何怪異的反射出畫家的發現。最後,在這個混雜著意向分歧的群像之最後方,露出半張臉的一隻眼睛,擬視著漫不經心的觀畫者。
幾個世紀之後,格林納威看見了這隻隱藏在群像中的眼睛,透過鏡頭,四目相接,靠著直覺與創作心理的探索,他作下一個大膽的假設:<夜巡>是林布蘭隱藏了謎語的一件證據,畫家控訴畫中某位主人翁之死是其他人的陰謀,也許林布蘭瘋了,可是他的畫筆是清晰的;他把所有人物的怪異姿態、神情、舉止、服裝、配件,與不合時宜的種種關係,組合成一個應該是白天卻顯得是火槍隊在夜晚出巡的龐大陣仗──他留下了一件眾人無法迴避的「巨大」證據。
光線 / 視線
第一眼的印象,這是一件巨幅的,氣派堂皇的群像作品,仔細再看,發現人物的安排跳脫群像慣例以周延地照顧主從身分的行列秩序,也捨棄一個團隊成員以服裝和共同參與的事件來統合調性的手法。畫中人物參差的安排在高高低低的位置,光線多重投射在前、中、後不同的空間中,導引著觀畫者無法定著的游移眼神而產生懸疑的心情,這多重的光線投射,並不只是單純的背景烘托與主題對照的戲劇效果,這從光線而來的豐富層次,其實是源於畫家隱藏謎語的意圖,所包藏的複雜心理。
林布蘭 夜巡(局部一)
白晝的<夜巡>中,前景中兩位主要人物,一高一矮,衣著一明亮一深沉,體面而華麗的站在畫面的前列;之後是第二行和第三行的火槍隊員亮相了,向背景逐深入的同時,也參參差差的向兩旁交錯開來。就這樣,有人掌旗、有人吹號、有人打鼓、竟然有人持槍射擊!各自帶著不一致的專注力與漫射四方的眼神,在群像的形式中,充斥著分歧的意向,啟人疑竇。
劇中一幕,林布蘭在火槍隊陰暗的群像展示廳中,對一個純真的青年旁若無人的談到畫家在畫中戲弄,羞辱(insulte)或控訴(accusse)業主的種種手法。原因很多,可能因為金錢因素,或者只是因為天氣,或對方身上穿的衣服顏色惹人厭,甚至那天就是不高興!而自恃才華的畫家,也敢公然反嗆權勢人物對他的輕視,而說出自己是個「能把您這樣並不是gentleman的人畫得像個 gentlrman的畫家」,委託者與受委託者之間竟然可以存在如此輕視與敵意的關係!而林布蘭將在完成的畫作中,以無法移去的隻手陰影,投射在<夜巡>中居於前方此人的胯下來永遠的羞辱他!
<夜巡>在一個封閉的空間中,被畫家安置在舞台般的燈光投射場域裡,在眾人交錯而無交集的視線之中,畫面背景的陰影深處露出半張臉,一隻眼睛,望向正前方的觀畫者。這是在等待著一雙能夠看出這一幕荒謬劇的明亮隻眼,將林布蘭在白晝的「夜視」(Nightwatching)中佈下的謎團,一一解開嗎?
林布蘭 夜巡(局部二) 突兀地腰上倒懸雞隻的女孩
「夜巡」是一張充滿著戲劇光線的大幅油畫,固定的光源從上方灑落,最為奇特的是,靠近畫心的左側,有一位身著白衣的嬌小女子,環繞在高大男子們的陰暗剪影當中,精緻的白亮衣裙投射著明亮的光束,這是整個「夜景」畫面中最為明亮的部分,也是最為特殊的形象-- 一名不明身份的女子,腰間倒懸著一隻白色的鷄!這人物,這副裝扮,在一群故作姿態得意洋洋的男人群像當中,顯得十分突兀。她那似乎要離開現場的姿態,與她別過頭來迴避的模樣,也令人可疑。這個可疑的女子,她的出現,她的衣著與神態的突兀,讓這張理應堂皇氣派的場景,越看越不對勁。經此懷疑,觀著將會注意到,火槍隊員中,從前列的重要身份到只露出半身的邊角人物,個個都有著令人疑惑的動作與配件;這張尺幅張揚的城市武裝民團的群像畫,從委託者期望中的堂皇扮相,變成了帶著嘲弄意味的的怪異畫面;更別說,在那個時間中不該出現的人也出現在這個空間了。
一張圖畫必定有一個答案,甚至不只一個答案,許多秘密,許多隱喻,許多的疑團,就如同倒掛在女子腰上的那隻鷄。沒有人能說這是一張好畫,卻同時對這隻雞沒有意見。
那麼,言必有據的藝術史家沒法斷定的種種疑團,到了藝術家眼裡,順著創作經驗的想像,都一一「解」了開來,畫家的「證據」,非可小覷!即使有藝術史背景的觀眾,帶著懷疑的眼神「觀察」這部畫家導演充滿想像的大膽之作,也不能不讚嘆他的圖像分析與驚人觀點!妙的是,格林納威並沒有「解構」或利用<夜巡>去自由[創作],其實他還像一個學究一樣的去「詮釋」<夜巡>呢。
畫家 / 導演
林布蘭擅長營造畫面戲劇光影,擅長演繹莎翁名劇的格林納威便營造一個劇場的畫室場景,讓林布蘭如劇中的舞台演員夸夸而談,親口道出他自我中心的台詞,說出他的傲慢、他的與自信才華,他的忿怒、沒耐心,他的自大與率真,他的孩子氣與心機,他的揮霍與膽識,他的莽撞與不智,他的粗俗與出口成髒,還有他的做作與滑稽…。有一陣子你甚至會以為這是一齣林布蘭的獨腳戲所組成的舞台劇。導演將林布蘭放在舞台劇場上,讓畫家的對話與自言自語顯露個性,導演告訴我們,是這樣的個性,讓林布蘭畫出這張明明不利於自己,卻按捺不住個性非動筆不可的一件控訴之作 - 畫家竟然指控畫中所有的人是一群謀殺共犯,這是一張「共犯結構」圗!
<夜巡>是一張「共犯結構」圗!是一件巴洛克版的<我控訴>(J’accuse)!是的,這就是彼得格林那威的結論。不用看完電影,就可以從他的書本知道這個答案了,但他讓林布蘭以莎翁劇中的腳色自己說給我們聽。導演以虛證虛,人物事件時間地點原因雖都是不必證明為真的存在,但這些內容卻也是不可證明為假的真空地帶,既是真空,卻空間無限寬廣,容許導演,創造模糊空間,以呈現「詩意的」真實。
林布蘭在此畫中的色調非常豐富。由於身份角色的多樣,畫家運用筆觸的厚塗肌理,賦予受光部分的人物與衣著物件浮凸的真實觸感,其餘就掃入陰影的黑與褐的暗沉色調中,渾融曖昧。畫家以光線支配了色調,也暗示了與空間與時間的印象,以至於這畫面成了「夜間巡警」。
電影的場景似乎在畫室之內與戶外實景作黑夜與白晝的切換,這些既是場景,又是時間,一旦穿梭了不可勝記的人物與直接切入的陌生的事件,很快就令觀眾暈頭轉向了。觀眾可能不要太期待格林納威會為我們連貫地敘述些林布蘭的故事,他這部電影是為林布蘭拍的!其實,雖然導演偏偏堅持他出了名被批評為「不連貫的敘事」手法,但卻很「林布蘭式」的以光線與色調去跳接不對等的敘事結構:畫室內燭光色調(這是林布蘭畫作的基調)/屋頂上露台的夜晚藍灰色調/戶外寫實的陰天灰色調/白天的畫室內窗外有白色光線。這四種色調與穿插場景與時間的切分,完全與「光」有關,林布蘭的世界不就是如此定義的嗎?
但這終究還是一張名畫的故事,牽涉畫中人物、事件,荷蘭與英國的戰爭、畫家之間的自負相輕、畫家與妻子的恩愛、和女僕的慾望,電影劇終之後,除了讓畫家失落的去世妻子的名字(Saskia)之外,誰又能記得任何畫中人物的姓名呢(也許Angel)?這是一部只突出了畫家主角個人的「非劇情片」,眾多人名與人物關係的確形成閱聽本片吃重的考驗!
林布蘭 以薩絲吉亞扮成的戴花女子 油畫
人名與話語,那些卻是導演的障眼法,厲害!所有看得見的問題都不是真的答案,彼得格林納威用了林布蘭同樣的障眼法!專心觀影的觀眾,也許會一時懷疑自己惑於意象的的感性承載不了過多的訊息,但誰若能不明就裡而無所謂的去讚嘆林布蘭的<夜巡> (Nigh watch)畫中那種緊攫眼神的懸疑感,誰也就能欣賞格林納威的「夜視」(Nightwatching)這部片子轉譯畫家觀看黑暗的調階。這真是一部喜好挑戰圖像語彙混合劇場語言的解碼智力,於不疑處有疑的知性觀眾不能錯過的過癮極品;這也是一部不耐狂記人名與對白,無心緊追細節,於有疑處不疑的感官型觀眾,置身林布蘭畫室光影中的巴洛克視覺饗宴。
觀看黑暗
這是一個導演為畫家的晚年心靈歷程所預設的前半生傳記,而眼睛是這個電影的一個密碼。
眼睛,是畫家觀看黑暗之眼,也是選擇之眼,偷窺與隱藏之眼;即使在電影中林布蘭被描寫的是志得意滿而剛愎傲慢,對現實利害盲目的畫家,如他的畫,光線之外,可以瞥見暗影之中有些微妙的事物隱藏著。
這是一部意像與對白快速切換的片子,雖說如此,畫面中仍然片段地出現林布蘭的畫作,如他的戴花的女子(圖),架上已屠宰的牛隻(圖),床上裸身女子的情景(圖),撩起裙子的女子(圖),而誰來發現這些畫面呢?導演過場般的為熟悉林布蘭畫作的觀眾帶過這些畫中情景,卻不容許雙眼在緊追敘事的間歇停留細看,但驚詫的瞬間,也算是影像閱讀疲勞的暫停鬆懈吧!
片中對林布蘭於妻子幼稚而依眷的愛戀著墨甚多,把她描寫成林布蘭歡樂的泉源。他對狂野情婦的慾望放縱,對美麗愛人的溫柔注視,對悲傷而敏感的孤兒Angel的同情傾聽與畫室中自大的他也判若兩人。而片中徹底的裸露,是流露畫家的率真與情慾,反映衝動與活力,翻動室內沉悶色調的絕招。林布蘭對情婦的慾望坦率放縱,他對美麗女子的溫柔輕語,他為坦然脫衣的女子穿上衣袍,他將美麗的靜默女子脫卸衣裳;導演知道,沒有任何人知道畫家何時要人脫衣,何時著上衣衫,何時看待女子是他的繆思,何時是他的情婦。
林布蘭 架上的屠牛 油畫
林布蘭有一雙特別之眼,他曾對鍾情的美麗情婦說我有一隻弱視的眼睛,未曾真正打開,其實他一直在等待奇蹟,也許所有的藝術家都是這樣,直到看到想看的,才願張開眼睛。這雙眼睛曾經為火藥所傷,妻子憐愛的為他舔淨眼睛上的火藥(試射的槍枝這麼容易爆膛,令人疑心處處有陰謀),他甚至被傷了眼睛,直到情婦在他吶喊的時候出現為他拭淨傷口,因為這雙眼睛被讚美是聰明而又知覺靈敏的他,果然在夢饜中被陰謀的共犯毆傷了雙眼。林布蘭曾在朦朧之中說他在觀看暗夜,觀看夜之黑暗,說「夜視」(nightwatch)是「夢饜」(nightmare)。
片名「Nightwatching」指明這是一部關於「看」的電影,導演從一開場到結尾,多次用「看」與「瞎」進行式時態,來比喻林布蘭的心理狀態,他之夜視(I was night watching),他之觀看黑暗(I was seeing the nigh dark),恐懼瞎眼(I was blinding),夜視(night watch)之成為夢靨(night mare),之受人讚美為視覺敏銳(perceptive)的他眼睛被火藥爆傷的陰謀暗示,他被妻子與愛人舔淨\眼睛的孩子氣與脆弱,與對女性的愛憐與安慰的渴望,他藏匿隻眼於群像背景之中的伏筆…。
林布蘭 韓德麗克扮成模特兒的 撩起裙子的女子 油畫 1654
導演切換著舞台劇般的場景和畫面以取代劇情的線性敘述,把原先就不「存在」的完整真相,和關於<夜巡>的散漫線索,以巴洛克的畫家手法混融(painterly)起來。如果說格林納威敘述故事的手法既主觀甚至帶著偏執,這部<夜巡>受觀眾殷切期盼,不僅僅是由於畫家導演的劇場風格之盛名,更由於林布蘭本身就是一位把畫室當成舞台,將人物角色放置在戲劇光線中搬演故事的一個舞台劇「導演」。這一次,畫家將謎團留在光線照見之處,讓人狐疑;卻在黑影之中藏匿了自己的一隻張開的眼睛,等待注視。誰能透過鏡頭,看見400年前畫家注視黑暗的眼神,反射出令人玩味無窮的,彼得格林納威之眼。
<夜巡>之後,林布蘭的畫作越來越暗沉;黑暗中,只剩下稀微的光線,但足夠了,畫家只留必要的光線給我們,觀看唯一的事物,在西方繪畫史中,他也許是卡拉瓦喬(Caravaggio)之後,唯一一個,沒有多餘的「光」之畫家;彼得格林納威眼裡,一位深深的觀看著「暗」的畫家。
林布蘭 夜巡(局部三) 黑暗背景中隱鑶半張臉露出的一隻眼睛
*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生於1606,死於1669年,2006年彼得格林納威應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之邀,也策劃了一項關於林布蘭誕辰400年的紀念展。格林納威同時也出版了一本圖冊,解讀<夜巡>的種種疑團和他個人已經在電影中揭露的發現。
http://zeusfilm.pixnet.net/blog/post/21543566
林布蘭之母
河邊洗澡的韓德瑞克
阿提米西亞
巴蘭的驢子
沐浴的拔士巴
伯沙撒的盛宴
戴納漪
大衛和約拿單
大衛呈獻葛利亞巨人之頭給所羅王
死亡的孔雀
降下十字架的基督
猶太醫師和作家
哈曼認命
耶利米哀悼耶路撒冷的毀損
音樂聚會
夜巡
穿紅上衣的鬍鬚男子
學者畫像
披索夫人肖像
婦人畫像
騎馬的菲德列克
少女畫像
大臣畫像
瑪莉亞畫像
菲力浦.魯卡茲
藝術家夫人
詩人畫像
猶太人新娘
等待托拜西的莎拉
莎斯姬亞
穿阿爾卡笛亞服裝的莎斯姬亞
年輕時自畫像
卅四歲的自畫像
自畫像
和莎斯姬亞一起的自畫像
畫室
自畫像
自畫像
自畫像
如聖保羅的自畫像
西蒙歌頌基督
以馬杵斯的晚餐
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
聖家庭
磨坊
寓言
波蘭人騎士
藝術家母親
痲瘋病人復起
奉獻以撒
公務聚會
石橋風光
婦人被騙通姦
穿修士服的藝術家兒子
藝術家兒子
托比特和帶小羊的安那
上一篇:維拉斯奎茲:世界百大畫家14
下一篇:牟里尤:世界百大畫家16
荷蘭之光....
荷蘭之暗
暗之為暗斯光矣
台灣之光則反之 2013-06-12 09:3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