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29 09:00:00阿楨
米開朗基羅:世界百大畫家4
米開朗基羅 維基百科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3.6-1564.2.18)
聖母畫像(The Manchester Madonna),1495年,收藏於英國國家美術館
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1501年至1504年,展示於義大利佛羅倫斯美術學院藝廊
聖多明尼克像
米開朗基羅的聖母慟子像(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內)
埋葬(The Entombment),1500年至1501年,收藏於英國國家美術館
聖家庭與聖約翰(Tondo Doni),1505年—1507年,收藏於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
米開朗基羅1515年創作的摩西像(居中)。兩邊是拉結和利亞。
西斯廷禮拜堂的天頂畫。米開朗基羅為此花費了四年的時間。
創造亞當(Creation of Adam),1508年—1512年,梵諦岡西絲汀教堂天頂畫
利比亞女先知(The Libyan Sibyl),1508年—1512年,梵諦岡西絲汀教堂天頂畫
大洪水(The Flood),1508年—1512年,梵諦岡西絲汀教堂天頂畫
最後的審判(The Last Judgment),1534年—1541年,梵諦岡西絲汀教堂天頂畫
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米開朗基羅設計。圓頂在他逝世時還沒有完成。
米開朗基羅(義大利語:Michelangelo(義大利語發音:[mikeˈlandʒelo]),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全名米開朗基羅•迪•洛多維科•博那羅蒂•西蒙尼(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又譯「米開蘭基羅」、「米高安哲羅」、「米高安哲奴」、「米開朗基羅」。米開朗基羅是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雕塑家、建築師、畫家和詩人,與李奧納多•達文西和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藝術三傑」,以人物「健美」著稱,即使女性的身體也描畫的肌肉健壯。他的雕刻作品「大衛像」舉世聞名,美第奇墓前的「晝」、「夜」、「晨」、「昏」四座雕像構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還有「摩西像」、「大奴隸」等。他最著名的繪畫作品是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的《創世紀》天頂畫和壁畫《最後的審判》。他還設計和初步建造了羅馬聖伯多祿大殿,設計建造了教宗尤利烏斯二世的陵墓。米開朗基羅脾氣暴躁,不合群,和達文西與拉斐爾都合不來,經常和他的恩主頂撞,但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米開朗基羅1475年生於佛羅倫斯共和國卡普雷塞,1564年在羅馬去世,時年88歲。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
小行星3001[2]、水星上位於45.0°S,109.1°W的隕石坑[3]以他的名字命名以示尊敬和紀念。
早年
1475年3月6日[a],米開朗基羅出生於托斯卡納阿雷佐附近的卡普雷塞(即今天的卡普雷塞米開朗基羅)。[4]家族的幾代人一直是佛羅倫斯的小銀行家,但米開朗基羅的父親,洛多維科•迪•萊昂納多•博那羅蒂•迪•西蒙尼(Lodovico di Leonardo Buonarroti di Simoni)沒能維持銀行的運轉,轉而間斷在政府任職。[5]在米開朗基羅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是小鎮卡普雷塞的司法行政官員和丘西的地方行政官員。米開朗基羅的母親名叫弗朗切斯卡•迪•內里•德爾•米尼亞托•迪•錫耶納(Francesca di Neri del Miniato di Siena)。[6]米開朗基羅的家族自稱是托斯卡納伯爵夫人卡諾莎的馬蒂爾德的後代,但是這從未被證實。不過,米開朗基羅對此深信不疑。[7] 米開朗基羅出生幾個月之後,米開朗基羅全家搬到了佛羅倫斯,此後米開朗基羅就在佛羅倫斯長大。1481年,米開朗基羅年僅6歲時,他的母親去世。米開朗基羅由小鎮塞蒂尼亞諾的一個石匠家庭撫養。他的父親在這個鎮上擁有一個大理石採石場和一個小農場。[6]喬爾喬•瓦薩里引用米開朗基羅的話說,「如果我有一些優點的話,那是因為我出生在貴國阿雷佐的奇妙氣氛中。在奶媽乳汁的哺育下,我得到了使用鑿子和錘子的訣竅。我正是用這訣竅來塑造人物。」[4]
當米開朗基羅還是一個小男孩的時候,他的父親把他送到佛羅倫斯的人文主義者弗朗切斯科• 達•烏爾比諾(Francesco da Urbino)那裡學習語法。[4][8][b]然而,米開朗基羅對上學沒有興趣,卻更喜歡臨摹教堂的繪畫以及和畫家們呆在一起。[8]十三歲時,米開朗基羅成為了畫家多梅尼科•基爾蘭達約的學徒。[1][9]年僅十四歲時,米開朗基羅的父親說服了基爾蘭達約,從而使米開朗基羅可以按照畫家的標準向基爾蘭達約領取工資,這在那時是極不尋常的事情。[10]1489年,佛羅倫斯的實際統治者洛倫佐•美第奇要基爾蘭達約把他最好的兩個學生送來,基爾蘭達約選擇了米開朗基羅和弗朗切斯科•格拉納奇。[11]1490至1492年間,米開朗基羅加入了美第奇家族設立的人文學院,學院倡導新柏拉圖主義。米開朗基羅在貝爾托爾多•迪•喬萬尼指導下學習雕塑。在學院中,米開朗基羅的世界觀和藝術風格都受到當時最傑出的哲學家和作家(包括馬爾西里奧•菲奇諾、若望•皮科•德拉•米蘭多拉和波利齊亞諾)的影響。[12]在此期間,米開朗基羅創作了浮雕樓梯上的聖母(1490-1492)和半人馬之戰(1491-1492-年)。後者的題材來自於波利齊亞諾的提議,作品是洛倫佐•美第奇的委託件。[13]17歲時,貝爾托爾多•迪•喬萬尼的另一位徒弟彼得羅•托里賈諾在一次爭執中打中了米開朗基羅的鼻子,使得他破了相。後來所有米開朗基羅的畫像中都體現了這一明顯的面部缺陷。[14]
成年之初
1492年4月8日,洛倫佐•美第奇離世。米開朗基羅的生活由此被改變,[15]他離開了美第奇宮廷的保護,回到他父親的居所。接下來的幾個月里,他雕刻了一件木製的十字苦像 (米開朗基羅)(1493),作為給佛羅倫斯聖神教堂院長的禮物。這座教堂允許米開朗基羅利用教堂醫院的屍體進行解剖學研究。[16]1493年至1494年間,米開朗基羅購買了一大塊大理石,將它雕成了比真人略大的赫丘利像。雕像後來被送至法國,並在18世紀時遺失。[13][c]1494年1月20日,一場大雪過後,洛倫佐•美第奇的繼承人皮耶羅二世•德•美第奇委託米開朗基羅用雪製作一件雕塑,米開朗基羅由此重返美第奇的宮廷。
同年,修士薩沃納羅拉崛起,美第奇家族被逐出佛羅倫斯。在政治動蕩結束前,米開朗基羅離開佛羅倫斯,先去了威尼斯,隨後來到博洛尼亞。[15]在博洛尼亞,他被委任完成聖多明我大殿雕刻最後部分的幾個小型人物雕像。1494年底,佛羅倫斯的政治局勢漸趨平靜。法王查理八世被打敗,佛羅倫斯不再遭受法國軍隊的威脅。米開朗基羅回到佛羅倫斯,但薩沃納羅拉的政府並不委託他進行創作。米開朗基羅於是重新尋求美第奇家族的委託。[17]在佛羅倫斯度過的半年裡,他創作了兩件小雕像,一件是幼年的聖若翰洗者像,另一件是沉睡的丘比特。據米開朗基羅的傳記作家阿斯卡尼奧•康迪維稱,聖若翰洗者像的委託人洛倫佐•迪•皮爾弗朗切斯科•德•美第奇要米開朗基羅把丘比特像做舊,就像出土的一樣,這樣他就能把雕塑送到羅馬,當成一件古物來賣,從而多賺不少錢。然而洛倫佐和米開朗基羅都不知不覺地上了中間人的當,中間人瞞報了雕塑的真實售價,使得銷售的收入更多落入了中間人的口袋裡。雕塑的買主,樞機主教拉斐爾•里阿里奧發現自己買到的是一件贗品,但雕塑的質量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他把米開朗基羅請到了羅馬。[18] [d]這一創作的成功以及佛羅倫斯的不利環境,可能是促使米開朗基羅接受主教的邀請、前往羅馬的原因。[17]
在羅馬
1496年6月25日,米開朗基羅抵達羅馬,這時他21歲[19]。同年7月4日,他開始為樞機主教拉斐爾•里阿里奧創作一件羅馬酒神巴庫斯的雕像,大小比真人略大。然而,雕像完成後,樞機主教卻拒絕接收這件作品。巴庫斯的雕像隨後擺在了銀行家雅格布•加里(Jacopo Galli)的花園裡,成為他的收藏之一。
1497年11月,法國駐聖座大使委託米開朗基羅創作雕塑聖殤像(或譯聖母哀悼基督、聖母憐子),這件雕塑後來成為米開朗基羅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委託合同在次年8月簽訂。作品完成時,米開朗基羅只有23歲。作品受到了時人的好評。據記載,雕塑完成不久,米開朗基羅得知有傳言稱雕像的創作者是克里斯多弗羅•索拉里[20],米開朗基羅隨即在雕像中聖母胸前的肩帶上刻下了MICHAELA[N]GELUS BONAROTUS FLORENTIN[US] FACIEBA[T](佛羅倫斯的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所作)。這也是米開朗基羅唯一一件有簽名的作品。這件作品至今保存在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大殿里。近年,有研究者認為拉奧孔與兒子們並不是古羅馬的作品,而是米開朗基羅在羅馬的這一段時間裡的創作。[21]米開朗基羅1504年完成的大衛像是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傑作之一。
大衛像
1499年至1501年間,米開朗基羅回到了佛羅倫斯。佛羅倫斯原來的精神和世俗領袖,反對文藝復興的修士吉羅拉莫•薩沃納羅拉在1498年被處以火刑,皮耶羅•索代里尼漸漸得勢,佛羅倫斯共和國的形勢轉好。羊毛同業公會委託米開朗基羅創作一件巨大的大衛雕像,作為佛羅倫斯自由的象徵,完工後擺放在維奇奧宮前的領主廣場上。同業公會提供的大理石,是阿戈斯蒂諾•迪•杜喬在40年前用過的。1504年,米開朗基羅完成了大衛像。這一出色的傑作,突顯了米開朗基羅非凡的技術和出眾的想像力,奠定了他作為雕塑家的地位。
西斯廷天頂畫
西斯廷禮拜堂的天頂畫。米開朗基羅為此花費了四年的時間。
1505年,受新任教宗儒略二世之邀,米開朗基羅回到羅馬。儒略二世委託他為教宗自己設計陵墓。由於這期間教宗還不斷委託米開朗基羅創作其它作品,陵墓的設計工作時常被打斷,以致用了40年才完成。陵墓位於羅馬的聖伯多祿鎖鏈堂,中心是摩西像。
同一時期,米開朗基羅受委託為西斯廷禮拜堂繪製天頂畫,大約花了4年時間(1508年至1512年)。根據米開朗基羅的自述,是多納托•伯拉孟特和拉斐爾說服了教宗委託米開朗基羅在他不熟悉的一種媒質上進行創作。這樣的話,米開朗基羅與他的對手,正處在高峰時期的頂尖壁畫畫家拉斐爾相比時就會相形見絀。然而,當代藝術史學家根據現在的證據否認了這個故事,並斷定這只是藝術家自己的觀點而已。
教宗委託的壁畫內容是星空背景上的十二使徒。但是米開朗基羅卻另選了更複雜的方案,取材於舊約聖經中的創世紀。作品描繪了343個人物形象。中心部分是創世紀中的九個場景,從開天闢地到洪水方舟。其中最著名的有《創造亞當》、《大洪水》等。
重回佛羅倫斯
1513年,教宗儒略二世逝世。來自美第奇家族的利奧十世繼任教宗,委託米開朗基羅重建佛羅倫斯聖老楞佐大殿的立面,並為大殿創作雕塑作為裝飾。米開朗基羅勉強同意了委託。隨後的三年,米開朗基羅為了大殿的立面繪圖、製作模型,嘗試在皮耶特拉桑塔設立一座新的大理石採石場,專供項目所用。然而,不幸的是,工程還沒有一點實質性的進展,贊助人就由於經濟上的問題,突然取消了這一項委託。這座大殿的立面至今沒有建造。
隨後,美第奇家族為了補償米開朗基羅,委託給他另一項大工程,這一次是在佛羅倫斯聖老楞佐大殿為美第奇家族設計家族陵墓。1520年代和1530年代的大多時間,米開朗基羅都在為這一工程忙碌。幸運的是,這項建築工程最終得以圓滿完成。
米開朗基羅在1536年至1541年間所繪壁畫最後的審判。圖示部分為巴爾多祿茂手提人皮,人皮的面部是米開朗基羅的自畫像。
1527年,佛羅倫斯公民受羅馬之劫的鼓舞,趕走了美第奇家族,恢復了共和國。佛羅倫斯為此遭到圍攻。1528年至1529年,米開朗基羅為他深愛的佛羅倫斯修築城防工事,抵擋入侵。1530年,佛羅倫斯最終被攻陷,美第奇家族重掌大權。美第奇家族回到佛羅倫斯後,開始了嚴酷的統治。米開朗基羅在1530年代中段,逃離了佛羅倫斯,只留下助手們完成美第奇家族禮拜堂的工程。
羅馬,最後的巨作
羅馬教宗克雷芒七世委託米開朗基羅在西斯廷禮拜堂的祭壇牆上繪製濕壁畫最後的審判,然而,克雷芒七世在委託之後不久就死去了。保祿三世繼任,並為米開朗基羅的創作提供了支持和幫助。壁畫在1534至開始繪製,1541年10月最終完成。這件作品規模宏大,佔據了西斯廷禮拜堂祭壇的整座牆。最後的審判描繪的是世界末日來臨,基督再次來到人世,對人進行審判,並決定他們的命運。基督身邊圍著聖徒們。
作品剛剛完成,就有人認為壁畫褻瀆了教義,因為米開朗基羅把基督和聖母瑪利亞都畫得一絲不掛。樞機主教卡拉法(後來的教宗保祿四世)、曼托瓦大使蒙西尼奧爾•塞爾尼尼(Monsignor Sernini)都要教宗毀掉這幅壁畫,但是教宗沒有同意。米開朗基羅去世後,教廷決定為畫中的裸體畫上遮羞布掩蓋私處。米開朗基羅的一個徒弟達尼埃萊•達•沃爾泰拉接受了委託,為畫中的裸體人物畫上了內褲,他也因此得到了「褲子畫家」的謔稱。1993年,文物工作者修複壁畫時,決定保留一部分達尼埃萊畫上的遮羞布,以作為歷史的記錄。另一方面的原因,之前一些藝術家為了「潤色」這幅巨作,毀壞了米開朗基羅的一部分原筆。那不勒斯卡波迪蒙特博物館收藏有馬爾切洛•維努斯蒂的臨摹本,臨摹本忠實於原作,臨摹時原壁畫還沒有被後人修改。
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米開朗基羅設計。圓頂在他逝世時還沒有完成。
同樣的審查一直伴隨著米開朗基羅,由於他作品中的人物常常裸體,暴露生殖器,他一度被污為「淫穢創造者」(義大利語:inventor delle porcherie)。米開朗基羅的作品被臭名昭著的「遮羞布運動」大量破壞,加上了大量的遮羞布。例如,雕塑彌涅耳瓦的基督(位於羅馬的神廟遺址聖母堂)的遮羞布一直保留至今。
1546年,教廷任命米開朗基羅為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建築師。米開朗基羅要為教堂設計圓頂。工程進行期間,由於米開朗基羅的高齡,有人擔心他不能在有生之年完成穹頂。然而,穹頂下部支撐環建成之後,建築的完成不再是個問題。1564年2月18日,米開朗基羅在羅馬去世,享年88歲。這時距離他的89歲生日只有三個星期。根據他的遺願,遺體自羅馬運回佛羅倫斯,安葬在佛羅倫斯聖十字聖殿。
最後遺作
梵蒂岡官方報章《羅馬觀察家報》2007年12月6日報導,教廷在聖伯多祿大教堂一間辦公室內,找到可能是著名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的最後遺作,估計是他死前一年為興建聖伯多祿大教堂所畫的一份草圖。[2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1%B3%E5%BC%80%E6%9C%97%E5%9F%BA%E7%BD%97
米開朗基羅的宗教心靈與神秘體驗
米開朗基羅一樣是集雕刻家、詩人、藝術家於一身的典型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者。
他比達文西、拉斐爾都多了太多的衝突與矛盾。一方面他支持佛羅倫斯走向市民社會;但他的藝術支持者,卻被迫是屢屢破壞市民社會的教皇。一方面,他受薩佛納羅拉(自由傳教者,曾短暫主持彿羅倫斯市政,典型清教徒思想,可算是中世紀思想的殘存者)的信仰影響;但他骨子裡卻有藝術家熱愛生命、自由的信念。一方面他愛佛羅倫斯;但他最重要的藝術作品,卻都是出自羅馬。他老是覺得有人要迫害他毒死他、相信自己一定活不久;但他卻是文藝復興三巨匠中,活的最久的,共活了89歲。
當勞孔父子雕刻(BC200-50)於1506挖出時,米開朗基羅親臨現場觀賞。這個企圖拯救特洛伊城而洩密、被諸神懲罰讓大蛇咬死的孔勞父子悲劇,不知名的雕刻家將之雕刻的十分傳神,從面目表情、到肌肉肢體的掙扎,全呈現出劇烈之痛苦與恐懼。
米開朗基羅深受這雕刻作品的震撼,而他早期的藝術作品,的確充滿與上帝搏鬥的意志。
1.大衛像與聖母悼子—人文主義者與清教徒的心靈衝突
譬如他的大衛像,原本是個形狀奇特數百年沒人想用的大理石,米開朗基羅巧奪天工雕刻成大衛像。米開朗基羅卻是用大衛戰勝巨人哥利亞的聖經故事,暗喻動盪不安的佛羅倫斯面臨外來強敵(神聖聯盟與麥第奇家族),最終一定會是市民勝利。因此這大衛像充滿人文主義的精神,奮發向上與命運搏鬥的激昂。
可是同時期雕刻的聖母悼子,卻又充滿清教徒式的思想。當人家質疑聖母太過年輕時,他的回答是:「貞潔的婦女會比較容易保持青春,沒有淫亂鑽進心胸的婦女,身體是不會受多大影響的,我也相信,上帝會用這樣的方式讓她證明自己的貞潔。」
這種人文主義者與清教徒的心靈衝突,意味著米開朗基羅的心靈世界,永遠不可能擺脫宗教信仰的強烈影響力。的確,晚期的「最後審判」將再現這種衝突。
2.西斯汀教堂天花板壁畫「創世紀」—上帝是何等嚴厲
西斯汀禮拜堂天花板的創世紀系列,一樣是在宗教畫中暗指人文主義的精神。
其實整個繪畫過程就是一場激戰與奮鬥。
米開朗基羅說:「我是被迫的,我的藝術是在敵視的環境中成長的。」
因為愛其才的教皇朱力阿斯二世,卻跟他個性相剋水火不容,而米開朗基羅刁鑽難相處的個性,也造成他四面受敵的窘境。
我們會發現,米開朗基羅透過創世紀,幾乎是控訴上帝毀滅與嚴厲的屬性,他宣告毀滅的命運,而不是愛的福音。
首先他繪出上帝創造天地的全能與威嚴。但創造亞當時,上帝與亞當的手若即若離,這已暗示出人類未來的命運。
當亞當夏娃被逐時,夏娃羞慚,可是亞當卻憤怒無比的向逐出他們的天使擺手,彷彿是說,你不要我,我也不要你!
畫大洪水時,米開朗基羅甚至刻意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互助扶持,用以控訴上帝的嚴厲不近情理沒有愛意。
這一系列繪畫,到底是宗教式的?還是人文主義式的?仔細分析處處看到米開朗基羅暗藏的玄機。
3.朱力阿斯二世銅雕、奴隸系列、夜晝晨昏 —藝術能否掙脫政治擁有自由?
米開朗基羅十分痛恨朱力阿斯二世。但他卻又受制於朱力阿斯二世。他曾離開羅馬拒絕再為朱力阿斯二世創作,卻差點因此引發戰爭。因為朱力阿斯二世權力慾、駕馭性格很強,又好戰。
朱力阿斯二世曾要求米開朗基羅為他雕像,這尊朱力阿斯二世銅雕像,三年後就波隆那起義的人民融成大砲。這大概是米開朗基羅最不痛惜自己的藝術品被糟蹋的一次。
西斯汀教堂天花板壁畫畫完後四個月,朱力阿斯二世去世。
米開朗基羅受命為朱力阿斯二世陵墓雕刻,米開朗基羅再一次透過雕刻暗有所指。他刻了摩西,摩西有引領百姓脫離奴隸生涯的含意,然後他刻了垂死奴隸、受束奴隸,以其肌肉的張力、痛苦的表情,表達到死都還抗拒著掙扎著,不肯臣服於受囚的命運。
1529年,米開朗基羅帶領人民保衛佛羅倫斯不陷入教皇與德皇的勾結侵略,結果卻失敗了,他授命雕刻征服者麥第奇家族宗廟所在地—麥第奇教堂。這再一次是藝術被迫臣服於政治。
綜觀其一生,米開朗基羅一直無法擺脫藝術自由,不用再受制於政治,管他是有錢家族、或教皇的政治威脅。
米開朗基羅將其鬱悶不平表現於雕刻作品中。他雕刻了夜、晝、晨、昏四個人身像。其中以「夜」暗喻最強。
夜、晝之上的麥第奇‧朱良諾,手上拿著金幣。晨昏之上的麥第奇‧羅倫左,左肘緊閉錢蓋箱。他以這種方式諷刺征服者。
我們可以說,米開朗基羅早期中期的作品,這種充滿人文主義的精神,是跟爭取自由—是市民的自由、也是藝術家的自由—絕對相關的。他要搏鬥的對象總是有權有勢難以掙脫,正是因為這樣,米開朗基羅的藝術作品才會有這麼強的悲劇性他對上帝的理解,也是嚴厲不近情理的暴君。
4.最後審判—上帝的形象是否一如教皇? 我的藝術真的呈現了我心靈的罪惡嗎?
這樣的信仰理解,直到晚期畫西斯汀禮拜堂的祭壇畫時,仍舊十分的明顯。
這大幅壁畫,就是有名的「最後的審判」。
此主題呈現死亡、面對審判的絕望與痛苦。米開朗基羅透過此主題,反映了羅馬在1527年的大掠奪之後,瀰漫在社會上灰暗不安的氣氛。而米開朗基羅畫此畫當時,自身也陷入了信仰與藝術的精神危機中。
米開朗基羅碰到怎樣的危機呢?
縱而言之,他從藝術自由的心靈抗爭轉向另一抗爭— —藝術是否有罪?
米開朗基羅的藝術品,最擅長的就是雕刻人體,尤其是男性裸體,他非常能掌握、也很喜愛男性裸體可以呈現出來的力與美。但也因此常遭「道德淪喪」的非議。
此外,米開朗基羅面對藝術自由與教皇政治駕馭的衝突,所呈現出來的人文主義精神,也常轉化成人對抗上帝,暗藏在藝術作品中。
這一切,到這時突然在米開朗基羅內心深處迸裂出精神危機來。然後轉化進入「最後審判」中。這幅畫表現基督揮手之際,審判裁決立現,善者生天,惡者入地獄。這種兩極的世界,在整幅壁畫中透過畫面妥善的切割,鋪陳成一個個故事。
正因為畫此畫時面對外在和內在的雙重精神危機,此畫也強烈表達內在情感而非外在美學追求。這就是為什麼藝評家從米開朗基羅此畫起分割,歸屬於另一個藝術時代的開啟。
在這幅大壁畫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訊息,就是米開朗基羅畫了「聖巴托羅謬」這個聖人。其實這個聖人跟米開朗基羅不合,米開朗基羅曾因此受苦,但此聖人後被迫害遭剝皮而死。米開朗基羅將聖巴托羅謬畫成左手提著自己的皮囊,右手拿刀的模樣,顯然是藉此交代此聖人的生平。
但暗藏玄機的,臭皮囊上竟然是米開朗基羅本人的肖像,算是畫家在畫作上「署名」的方式。
為何以臭皮囊署名?米開朗基羅是要說出此聖人曾迫害自己的恨意?還是要顯示作者自己面對基督的心情,信仰的情感?
賞析米開朗基羅的作品,直到「基督審判」時期,米開朗基羅都把上帝描述的極其嚴厲,是審判者而不是愛的化身。米開朗基羅也在畫中一再表明自己反抗這樣的上帝的決心。他彷彿是把這一生都脅迫他的教皇,變成上帝的化身。
在「基督審判」,在基督揮手裁決之下,他透過聖巴托羅謬交代自己一生充滿敵人,更透過敵人的手,交代自己不過是個臭皮囊。奇怪的是,這交代,卻是用他晚期創作最高峰的祭壇壁畫來表明。
那種爭取藝術自由、爭取藝術家尊嚴、爭取人文主義式的英雄的米開朗基羅,很明顯的在轉型中。 「基督審判」,的確結束米開朗基羅的過往,開啟他的未來。
5.保羅與彼得—重新與上帝相遇相識
從此以後,米開朗基羅每幅畫或雕刻,彷彿都在鋪陳自己面對上帝的心靈世界。世界——管他是市民對教皇、權勢家族的抗爭,或羅馬城的危難,漸漸都消退了,剩下的是他與上帝一齊面對自己的一生。他要讓自己的一生攤平在上帝面前,跟上帝交談並結案。
米開朗基羅有生之年的最後兩幅畫是教皇保羅三世委託米開朗基羅為自己私人教堂(保利納)繪製的,兩幅畫都以色彩呈現神秘並模糊一片的荒原,完全背反了文藝復興時代最洋洋得意的透視法。
其中一幅「聖保羅皈依圖」,米開朗基羅再度用聖保羅「署名」,畫下自己的臉。這個在路上與基督相遇,聽到基督的聲音,發現自己這一生拼命迫害的,竟然是基督,因而生命改變的使徒,體現著畫家自己的宗教體驗。
難道米開朗基羅發現了他這一生的抗爭本身,是出於 對上帝的不夠瞭解,他需要像保羅一樣,重新與上帝相遇?
另外一幅「聖彼得受釘刑」,米開朗基羅將畫面充滿各種個樣的人,他們面對一個聖徒為上帝殉道的事件,每個人都心不在焉的各有自己的打算,而米開朗基羅將彼得的眼光看向觀畫者,彷彿是在問觀畫者:「你呢?」 這仍舊可以算是畫家的遺囑!
6.哀傷—上帝是為我們受難的基督
米開朗基羅有生之年的最後三幅雕刻,側重哀傷的主題。而且都與基督的十字架事件有關。
卸下聖體這幅雕刻,米開朗基羅將尼哥底母刻成自己的臉。儘管後世懷疑,這是米開朗基羅為自己雕刻的墓碑,但是自己為尼哥底母而不是其他任何使徒,仍舊暗藏玄機。
尼哥底母是耶穌時代有學問的官人,對信仰講究思考理解,不依賴神蹟。可是耶穌跟他講過就思考面而言何為「屬上帝的子民」後,開始跟他說起一種神秘體驗:信仰的生發就像感受風一樣,往往是不能只靠理解、思考與預期的。
米開朗基羅自比為尼哥底母。是否意味某種不能預期的信仰,正生發在他心中?
最後兩個雕刻「帕雷斯特林的卸下聖體」、「龍大尼尼的哀悼基督」,雖然都是未完成的作品,卻立即可判定米開朗基羅根本完全不在意形式,只著重呈現「哀傷」,這哀傷仍與基督受難有關,是出自米開朗基羅心意誠摯的雕琢。
7.晚期作品的醞意—不可言傳的神秘體驗
應當可以據此判斷,米開朗基羅對信仰的理解,從上帝與基督的嚴厲審判毀滅,走向基督為世界之苦罪所負的刑罰受難,米開朗基羅的心境也從反抗爭辯,走向基督必須如此受難的哀傷。
上帝的嚴厲面,已轉成上帝的悲憫之愛。
為何會在晚期出現這樣的轉變?這就是米開朗基羅不可言傳的神秘體驗了。?
http://www.tces.tc.edu.tw/~teach30/04-3.htm
上一篇:達文西:世界百大畫家3
下一篇:拉斐爾 :世界百大畫家5
D’Artagnan
2013-05-29 12:45:07
上次米開朗基羅作品來台展覽,
雕刻果然不負天才之名,
令人驚豔不已...
版主回應
首席古典雕刻家
2013-05-30 10:06:34
親愛的台長︰
恭喜您!此篇文章圖片極為優質,獲選為本日熱門圖片,將會出現在新聞台首頁熱門圖片區塊輪播。請您繼續保持每日撰寫文章的好習慣,期待您提供讀者更多精采的圖片,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