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13 09:00:00阿楨

《龍行天下》

曾鳴的《龍行天下》透過實証研究,得出中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是利用整合創新、流程創新、顛覆性創新等戰略實現「成本創新」,而非犧牲品質、勞動力、環保,匯率和貿易保護等之低價中國。

龍行天下: 中國製造未來十年新格局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8)

  內容簡介
《龍行天下:中國製造未來十年新格局》的英文版為哈佛商學出版社暢銷書關於中國製造和中國企業最權威的圖書經過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長,迅速成為世界的工廠後,中國製造在最近幾年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品質,勞動力及各種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匯率,環保,貿易保護等尖銳的矛盾凸顯了問題的嚴重。中國製造的出路在哪裡?中國製造未來的發展路徑如何?中國能不能產生真正世界級的企業?在什麼行業,什麼時候?
  這是本書試圖回答的問題。
中國未來十年創新的基本指導思路應該是“成本創新”,因為這是窮人的創新之道。
  事實上,成本創新打破了傳統智慧,這也正是它有可能改寫全球競爭現有規則的原因。這不只是另一次管理時尚,它將對世界市場產生重大而持續的影響。
  十幾億渴望擺脫貧窮和落後的中國人,在不斷解除束縛的過程中,以西方人難以想像的方式嘗試創新,其超乎尋常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使他們一再突破西方領先者們所固守的可能性邊界,在全球化帶來的成本革命的過程中,將低成本優勢和規模優勢發揮到極致,使一個又一個手工作坊蛻變成國際水準的現代化工廠,實現了規模浩大的追趕和超越。
  每一個獲得巨大成就的中國企業,其背後都有一個或一群具有異乎尋常的進取心、學習能力和想像力的靈魂人物,在他們的帶領之下,在幾乎空白的基礎上被逼出來的整合創新、流程創新、顛覆性創新等創新戰略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他們為中國製造贏得未來的全球對決奠定了難得的基礎。正是這樣的人群、這樣的創造力,構成了中國競爭力的內核。
  中國製造過去幾年的高峰是二十幾年積累的一個總爆發,當然勢不可擋。而這兩年對中國製造的質疑和壓力正在迫使中國企業進行新一輪的積累,當他們再次爆發時,世界的競爭格局將全面改寫。
  中國企業在世界舞臺上的出現已從根本上動搖全球競爭格局,當塵埃落定時,世界將會落到一個新的均衡。
  下一個十年,中國將誕生本土的世界級企業。這將是黃金的十年。
  作者簡介
  曾鳴博士
2006年加入間裡巴巴集團,現任中國雅虎總裁、阿裡巴巴集團副總裁。
1998~2002年任教於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2002年加入長江商學院,任戰略學教授。
1998年獲得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國際商務及戰略學博士學位。
  彼得J.威廉姆斯博士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管理與亞洲商務教授。劍橋大學Judge商學院訪問教授。
哈佛大學商務經濟博士。
研究領域包括全球化、亞洲公司的國際化、戰略創新、競爭動態以及戰略聯盟。
  目錄 
推薦序一推薦序二推薦序三作者簡介前言導論 中國製造的下一波第一篇 全球產業格局演變第1章 扁平的世界第2章 開放的中國第3章 龍在敲門第二篇 中國製造的秘密:窮人的創新第4章 整合創新 海爾:贏在縫隙間第5章 流程創新 比亞迪:將機器變成人第6章 顛覆性創新 華為:大賭大贏第7章 中國製造的發展路徑 中集:中國式成長第三篇 未來:黃金十年第8章 成本創新的障礙第9章 限制性因素在消失第10章 全球整合資源第11章 對一個流行判斷的回應第12章 結論:生存在成本創新的世界裡跋參考文獻
  《龍行天下》試讀
  《龍行天下》前言
經過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長,迅速成為世界的工廠後,中國製造在最近幾年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品質,勞動力及各種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匯率,環保,貿易保護等尖銳的矛盾凸顯了問題的嚴重。中國製造的出路在哪?中國製造未來的發展路徑如何?中國能不能產生真正世界級的企業?在什麼行業,什麼時候?這是本書試圖回答的問題。從1970年以來全球經濟一體化不斷加速。開放的貿易導致了全球分工合作的深化,規模經濟大大提升;資訊化和外包的普及促進了產業鏈在全球的重新佈局;資本在全球的流動進一步加速了經濟一體化的進程。而中國從1978年開始的逐步深入的改革開放充分地利用了全球經濟一體化帶來的巨大機會。中國的大量廉價勞動力第一次進入國際市場,它們和大規模製造的結合,最大限度地釋放了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而中國製造的巨大成本優勢直接帶來了製造環節向中國的快速轉移。中國迅速成為了世界的工廠。這是中國製造的第一章。這樣的快速發展必然帶來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這原本就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目的之一!),貿易衝突等問題。創造性的解決這些問題是中國製造未來發展的動力和機會。中國製造未來十年的核心是本書提出的成本創新的概念。成本創新有兩個層面的含義(1)企業通過創新,而不是簡單的低要素成本,進一步降低成本;(2)企業創造性地應用種種方法以低成本的方式實現(主要是應用型)創新,從而帶來性價比的大幅提升,創造全球競爭優勢。這個戰略的提出是建立在幾個基本的假設上的:任何企業(和國家)的競爭優勢都來源於把自己的資源比較優勢創造性地轉化成市場上的競爭優勢。而中國在未來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最大的資源優勢依然是低成本的勞動力,當然,隨著教育,培訓等方面的發展,中國的勞動力優勢也在逐漸從生產線上的簡單勞動力提升為工程師,設計,管理等人才,而這正是中國製造第二階段優勢的源泉。另一方面,由於整個國家的研發教育體系的局限和積累的不足,中國要在原創,前沿的基礎研究發明方面有質的突破還需要時間的積累。自主創新是實現產業升級非常重要的發展戰略,但核心問題是我們自己的資源、能力都非常有限,跨國公司又很強大的情況下,選擇什麼樣的創新道路,才是真正有效的?中國未來十年創新的基本指導思路應該是“成本創新”,因為這是窮人的創新之道。
  但這已經足以支撐中國製造未來十年的升級換代。中國製造全面,大規模地在中等技術含量的領域突破將進一步改變全球的產業格局,形成一批真正世界級的企業。本書的結論是建立在對中國製造過去十年的跟蹤研究的基礎上的。1998年我們的第一個研究專案試圖分析為什麼在中國市場,面臨著強大的跨國公司的激烈競爭,聯想,華為,海爾等本土企業卻佔據了領先的地位;2001年開始的第二個研究項目關心的是中集,振華港機,格蘭仕,比亞迪等企業怎樣在一些細分市場已經成為全球最領先的企業;2003年開始的第三個研究專案則側重於跨產業的比較研究,試圖分析中國企業在服裝,家電,電腦等行業的發展路徑是否會在手機,汽車,機床等行業重演;而從2005年開始,隨著中國企業國際化的加速,我們又開始研究聯想,華為,海爾,TCL等本土企業全球攻堅戰的經驗和教訓。然而,這本書的重點不是簡單地對過去十年經驗的總結。更多的嘗試是試圖通過對中國企業過去發展路徑的研究,提出未來十年發展的基本戰略。成本創新的戰略就來源於這樣的思考。這本書的一個獨特優勢是宏觀,中觀(產業),微觀三者的有機結合。不理解企業家(人)的創造力,不瞭解企業發展的細節,就無法掌握宏觀經濟發展的微觀基礎,真正瞭解中國製造的秘密所在。本書的結論是建立在對中國企業長期深入的案例分析基礎上的。而企業戰略的成功必須對產業發展規律有清晰的認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跨行業的比較是對自身行業前瞻性認知的重要借鑒。而“時勢造英雄”,企業家只有充分把握了宏觀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才能遊刃有餘,把企業帶向下一個高峰。建立在同樣的研究基礎上的各種研究性文章已陸續在全球的學術期刊上發表。總結性的英文書《DragonsatyourDoor:HowChineseCostInnovationisDisruptingGlobalCompetition》已經由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哈佛商學院出版社)2007年五月出版,並迅速成為全球暢銷書。那本書的側重點是中國的成本創新將顛覆全球競爭格局,以及跨國公司必須如何面對這一殘酷的競爭。
  這本書並不是英文書的翻譯,而是完全重寫的。它的核心是講述中國企業應該如何利用整合創新,流程創新,顛覆性創新等戰略,實現成本創新,全面搶佔下一輪全球競爭的制高點。“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祝願中國的企業家們在中國製造的第二個黃金十年創造新的輝煌!
  《龍行天下》感謝
這本書的寫作醞釀於1998.當時我剛剛成為INSEAD(歐洲商學院)的教授,和PeterWilliamson教授成為同事。我們談起亞洲金融危機後中國經濟的強勁發展,以及在中國市場越來越多的本土企業正在搶奪跨國公司的市場份額。我們希望能夠深入瞭解基礎如此薄弱的中國企業為什麼能夠這樣快速地崛起。1998年12月,我回到中國進行了第一輪企業訪談。那是整個研究的開始。我們非常幸運地趕上了中國企業發展的黃金十年。我們的研究也隨著中國企業競爭力的不斷加強,國際化程度的快速提高而不斷深入。一晃就是十年。本書是這十年近距離觀察研究中國企業發展的心得提煉。重點是希望對中國製造的未來提供一些前瞻性的建議。我們的研究得到了眾多中國企業家的長期支持。柳傳志,張瑞敏,馬雲,王石,李東生,牛根生,麥伯良等的思想對本書的觀點都有重要的影響。對我在研究道路上的成長幫助重大。而除了一本正經的企業調研外,更多的思想火花來自于和長江商學院的近千名企業家同學在課堂內外無拘無束,推心置腹的交流。他們無私地分享自己企業發展中的經驗和痛苦,對我啟發良多。我們衷心地感謝所有幫助過我們的企業家們。Williamson教授是研究企業戰略和跨國公司管理的國際權威。和他的合作對於真正理解過去三十年國際化發展和跨國公司戰略的演變有著不可或缺的價值。而我們倆這十年的合作也是對中國企業和跨國公司未來合作模式的一個小小的樣板。好的研究,就像好的企業一樣,不但需要理想,願景,和堅持,同樣需要人和資源。INSEAD和長江商學院先後投入了大量的經費支持這項研究。劉勇,田子睿,何曉明在過去的三年中提供了一流的研究支援。肖華,溫翠玲,張宇,KevinFoley和其他很多人也在這項長期研究的不同階段提供了支援。這項研究,以及英文稿在06年就已完成。由於我加入阿裡巴巴集團後工作繁忙,中文書一拖再拖。最後的成稿很大程度上得力於《南方週末經濟部》餘力女士的大力幫助,以及華章出版社張渝娟,王磊等人周到的編輯支援。
  導論 正在形成的中國衝擊波
(中國製造的未來十年?)1991年,我初到美國學習經濟學。當時,日本對美國經濟的衝擊達到頂點(雖然現在回頭看已經是尾聲了),從匹茲堡到底特律,從汽車業到電子業,美國企業大量裁員,失業的工人走上街頭抗議,搗毀並焚燒日本汽車洩憤……而當時的中國,雖然改革開放在1978年就已開始,但仍在擺脫貧困的道路上搖擺不定,經濟籠罩在回到計畫體制還是走向市場經濟的大爭論陰影中,要到一年後,中國才宣佈選擇市場經濟。僅僅在十餘年的時間裡,中國已徹底告別短缺經濟,從一個封閉的農業國成為“世界的工廠”——中國產品潮水般湧向全球,中國製造已成為令人生畏的力量。現在,在美國,在歐洲,人們正在談論如何應對來自中國的衝擊,如同1990年初他們談論日本。如何理解這一仍在加速的變化進程,並沒有一致的答案。2007年,中國的現實呈現出更為複雜的圖景。悲觀者看到:人民幣持續升值,石油、鐵礦石等資源價格繼續大幅提升,土地、勞動力和環境成本的上升遠遠高於其他國家,中國製造的低成本優勢正在被削弱;另一方面,對中國產品品質的質疑前所未有地成為西方媒體追逐的熱點,《華爾街日報》甚至以“中國製造遭遇危機”做為中國報導的專題。悲觀的看法認為,中國僅在全球產業價值鏈的末端佔據了支配地位,中國的競爭力僅僅是低成本的製造能力,相對於產品的數量和規模,中國在價值創造上的成就幾乎可以忽視。而且這樣的模式不具可持續性——一旦成本上升的趨勢開始,中國產品的競爭力將難以維繫。而這一過程似乎已經開始。但另一方面,大量的數字還在不斷加強樂觀者的判斷:統計資料顯示,中國企業的利潤率仍在提高中,中國企業IPO的價格和規模一再刷新歷史紀錄;中國的出口仍在持續兩位數的增長,中國已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三大貿易國,正取代美國成為全球增長引擎……斑駁的表像之下,隱藏著怎樣的現實?
    第二篇 中國製造的秘密:窮人的創新
    幾何學創始人阿基米德曾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支撐起整個地球。1978年時,沒有人可以預見,貧窮而封閉、農業占經濟比重70%、技術落後西方國家100年的中國,在30年後,會因其強大的工業製造能力而使曾遙遙領先的西方國家深懷警惕。從打火機、玩具、服裝、傢俱到電池、洗衣機、集裝箱、資料交換機,數以億計的“中國製造”每天運往全球各地,而它們的本土生產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逼近並力圖超越各個領域內的全球巨頭們,他們已成為這個時代最富進取心的一個群體,而他們的野心從未如此富有現實感。
    飽受壓力的西方競爭者們批評,“中國製造的價格不符合經濟規律”。這樣的指責或許並非全然強詞奪理,它提出了大部分人的疑惑——中國製造如何將成本控制在“不合理”的低處?
    愈來愈多的西方政客、學者、企業主和公眾傾向於將之歸因為中國不合理的經濟制度——被大大低估的人民幣匯率、不公平的政府補貼、血汗工廠和不加限制的污染排放等等——並要求本國政府限制對中國貿易。
    這些因素當然都有影響,但是指責者並未發現中國製造的真正秘密。中國的阿基米德式支點是人的創造力。十幾億渴望擺脫貧窮和落後的中國人,在不斷解除束縛的過程中,進行著由利益驅動的自發努力,以西方人難以想像的方式嘗試創新,創業者出了格的想像力和看似瘋狂,使他們一再突破西方領先者們所固守的可能性邊界,在全球化帶來的成本革命的過程中,將低成本優勢和規模優勢發揮到極致,使一個又一個手工作坊蛻變成國際水準的現代化工廠,實現了規模浩大的追趕和超越。
    沒多少錢,還得活命,還得朝前走,這就是中國的企業家當初面對的現實,螺絲殼裡做道場是他們的宿命。窮人的創新,因此成為他們救命的稻草和未來的階梯。
    可以看到,每一個獲得巨大成就的中國企業,其背後都有一個或一群具有異乎尋常的進取心、學習能力和想像力的靈魂人物,在他們的帶領之下,在幾乎空白的基礎上被逼出來的整合創新、流程創新、顛覆性創新等成本創新戰略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他們的共性是能夠把中國的比較優勢(最核心的就是低成本勞動力)創造性地轉化成自己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他們為中國製造贏得未來的全球對決奠定了難得的基礎。正是這樣的人群、這樣的創造力,構成了中國競爭力的內核。
    這一篇,正是講述這些先行者的故事和他們的創新戰略。

簡評成本創新 2008-06-17 

  成本創新,是本書的觀點,也是最容易打動讀者的。    
  在保證交貨週期和品質的前提下,如何降低成本,是中國企業家面臨的問題。    
  特別對於應用軟體行業,如果我們能夠保證同樣的交付週期和品質,但我們的研發生產率達到歐美,或者超過歐美的那一天,也是我們成功的那一天。從企業戰略的層面,這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道路,至少在未來的10年到15年。    
  如果和把戰略轉換到執行層面,IPD等應該具有借鑒意義。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411570/

先走穩了,才能龍行天下 2008-03-04 

  敢於這樣赤裸裸提出“龍行天下”的,曾鳴是第一個;    
  只有肚中有貨,有真才實學;手中有劍,有龍泉寶劍;    
  我們才能仗劍走天涯,中國才能龍騰東方!    
  總體而言,本書最大的賣點就是拋出了一個炫目的概念“成本創新”。當然,基於此提出的四個案例——海爾、比亞迪、華為、中集等也看得出作者做了相當的功課。    
  除此之外,本書的邏輯結構、寫作語言都是一般。如果以100分評分的話,山人的評分是70分左右!    
  嚴格意義上,這本書應當是一篇論文,成其為書還是有點弱,有點單薄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318630/

成本創新? 2008-02-02 

  說實在的,不像是教授寫的。也許是看國外的教授的書比較多的緣故,國內的作者還是差一個檔次。一個感覺,這本書不像是一個知名商學院教授所寫的書。    
  只對其中一個概念做下評論。作者在該書中有一個重要的觀點:成本創新——以低成本的方式來進行創新,以創新的方式來降低成本。在這樣一個概念裡卻想表達兩個含義,豈不是有問題嗎?這是其一。其二,以低成本的方式進行創新不是什麼新概念,藍海中的價值創新就是強調差異化和低成本同時做到。其三,作者想要用成本創新的概念強調要差異化競爭呢還是要低成本競爭?其四,雖然拋出了成本創新的概念,但是裡面不少別人的創新概念:顛覆性創新、流程創新等等,這些概念對於國內的一般讀者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東西,只能讓人越看越糊塗。尤其是流程創新的提法也有問題,實際作者舉例是在談工藝創新——process innovaton,竟然給搞成流程創新了。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411570/
阿楨 2024-12-06 02:24:24

網購廉價魚竟是「血海鮮」?「強迫勞動」再洗產地流入全球!標籤疑雲背後的供應鏈黑幕!
  回應
台灣漁業是全球第四大的,血海鮮最厲害的國家,不是我們中華民國嗎,還被制裁過,當初被指責的有強迫勞動 非法捕撈 過量捕撈,而且那還都只是遠洋才被看到的,近海那種出去補個三五天 外勞在上面是真的做好做滿 全都是非法外勞去做的.
那是假新聞,台灣100%的企業都是守法、有道德良心的,怎麼可能會做這種事!
中國有沒有強制勞動不知道,但是台灣捕蝦蟹船違法血汗僱用外國勞工,前幾年才被國際漁業協會點名批評
把海上的魚運到新疆內陸給維吾爾族血汗加工,再運到沿海地區出口到世界各地,血棉花血海鮮,造謠造的太假了.
「強迫勞動」這概念離生活太遠。在台灣有大小無數的非公開團購群組、社團,裡面賣的廉價食品多數幾乎沒有任何包裝資訊標示,出售商品的公司、製造工廠、產地都不需要,只要夠便宜就有人買!這些稱為垃圾都不過分的食品完全沒人管,但那才是最貼近一般民眾生活的隱藏問題。
讲个笑话,美国很讨厌中国和穆斯林,但是美国超级关心住在中国的穆斯林
基本上中國公司的商品我都不會買,尤其科技產品更是如此,只不過中國製造我實在沒有辦法完全避免
貿易戰把中國製作公司推向墨西哥,南非,甚至緬甸和越南。消費者單憑原產地,看不到供應鏈是很難規避的。
這種低薪高通膨時代,誰在乎什麼強迫勞動,能用最高的CP值填飽肚子再說.而且資本主義注重的就是成本,看看台灣就知道,廉價勞動力誰不愛呢?甚至還覺得台灣人力不夠便宜想用外籍勞工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O_qmuZzEBo

阿楨 2024-08-04 16:09:14

英特爾的崩塌,說明了美國製造業的困境,波音多了個伴 陳經

1.2024-08-22,英特爾單日下跌26%,創了1982年來的跌幅紀錄。英特爾的晶片還是PC機最常用的,季報居然虧損了,要裁員1.5萬人!怎麼回事?
2. 擊垮英特爾的,就是美國製造業的大毛病:成本過高,人素質低下。英特爾員工13萬人,年營收約540億美元。英偉達才2萬人,年營收要衝擊千億美元了。
3. 區別在於,美國晶片公司一般擅長設計,但英特爾相反,幹的是晶片工廠製造業,必須有相當的知識水準才能幹活,人工成本不會低。
4. 同樣賣CPU的AMD,市值已經是英特爾2倍多,只有26000員工。它就聰明地用Fabless模式,只設計不生產。英特爾是自己設計加生產的IDM模式。AMD年營收220多億美元,但是人少多了,利潤就還行。給台積電代工費沒問題。
5. 英特爾新CEO就想辦法,把晶片製造部門拆分出去變成代工廠,剩下的就是fabless部門。
6. 美國製造業壞典型,原來是波音,現再加英特爾。都找了不少印度人,但是印度高管和員工幹製造業不太行,東亞人厲害。
7. 晶片製造業,需要很多耐心細心又能學習的人,長時間加班維持很複雜的產線正常運營,還夜班,上班時手機上交。美國白人肯定不願意幹,但是又得幹,就找些低學歷的人來,逐漸就不行了。CPU生產的晶圓,良率不行成本立刻高上去了,代工部門虧損不奇怪。
  回應
美國包括西方製造業大企業衰敗的通因是, 1、管理層金融化。2、一切為了股市表現。包括提高產品毛利率,砍掉不掙錢的部門,減少研發經費,製造外包,服務外包(印度call center)。最後核心競爭力所剩無幾。3、政治正確橫行。往公司要害部門塞lgbt,塞印度拉美非洲裔,印度人很能幹的。但是好大喜功,口頭比實際能幹。4、本土人才匱乏。全靠其他人種來讀理工科,外國的留學生總有一大半是要走的。留下的又有幾個是和美國人一條心的?

阿楨 2024-06-25 03:35:55

《經濟學人》認為中國PPP GDP仍然低估 2023-06-23

世銀2021年各國實質購買力PPP GDP,中美印前三,28.82萬億,23.59萬億、10.96萬億美元(中美印2021名目GDP,17.82萬億,23.32萬億、2萬億美元),《經濟學人》認為,這還是低估了,因為很多指標中國是美國數倍。
例如圖二的25種關鍵金屬礦和提煉產品占比,中國占全球60%以上的9種,50%以上的11種,40%以上的16種。再如發電量是美國兩倍,鋼鐵12.6倍,水泥是22倍,汽車三倍,造船占全球50%。
消費品數量也遠高於美國,一般占全球的20%-40%。美國只是服務業遠高於中國,中國很多服務消費沒放進GDP,經濟學人認為中國在有意壓低GDP!
  回應
欠債的裝富,要債的裝窮。
GDP有三種統計方法,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中國採用生產法,美國採用支出法。三種方法雖然從理論上最終值應該是一致的,但生產法相比於支出法,其優點在於更多地避免了重複計算,缺點則是忽視對非生產性部門,例如金融、教育、醫療、文化等服務業,生產法往往會比支出法得出的GDP數值要小。中國稅收大頭在間接稅,特別是通過企業的增值稅等,所以採用生產法統計GDP,更有利於掌握稅收情況。而美國稅收大頭在直接稅。用哪種方法,是各國的國情決定的。
  回應

微軟、英偉達、蘋果市值合計超過中國股市總值2023-06-07彭博社
微軟、英偉達、蘋果三大美國科技公司的總市值約為9.2萬億美元,超過了中國交易所(不包括香港)9萬億美元。2023年滬深300指數下跌了12%,而美國的標準普爾500指數上漲了24%。這是美國股市泡沫,還是中國股市低估?應該是兩者兼而有之。
如果市值代表實際價值和經濟實力的話,那中國經濟實力相對於美國不值一提,不值得美國那麼焦慮。但在現實中,按照匯率GDP,中國GDP占美國65.4%(2021年曾經達到73%);按照購買力等價GDP,中國達到美國的122%。在現實中,美國很焦慮,這或許是美國股市泡沫的反證。
美中經濟實力差別與美中股市是兩回事。
  回應
一個國家的股市,當上市企業的目的是為了賣公司,怎麼可能健康發展?你想發展製造業,金融業收益就不能比製造業高或者高太多,否則誰還費勁巴拉的搞製造?中美的發展側重,註定了股市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