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28 09:00:00阿楨

《柔性權力》

南方朔雖導讀出奈伊的《柔性權力》仍是以美國為中心的支配(似中國傳統的天下王道觀),但南之「寧靜/弱權力」(p.10-15)還是挾洋以自重的虛構。另外南未點出奈伊所謂的「美國的柔性國力有很多是靠好萊塢、哈佛、微軟和麥可喬登(透過寓教於樂式洗腦)所創造的p.50),其實是(以柔性權力)好話說盡(再用剛性權力)壞事幹絕」。(楨:對南方朔之批判,另參本館:台灣人要騎那種馬? 《當代好萊塢》

柔性權力 (遠流出版 2006)
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內容簡介
  「柔性權力」一詞正是作者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Jr在十幾年前率先提出來的,近幾年來廣被各界運用,甚至造成話題。
  「柔性權力」是一種懷柔招安、近悅遠服的能力,而不是強壓人低頭或用錢收買來達到自身所要的目的。一國的文化、政治理想及政策,如果能被人所喜愛及接受,柔性力量於是能發揮功效。柔性國力所擁有的影響力,其實遠勝於傳統強勢政治的軍事威脅。
  本書反映伊拉克戰爭之前、戰爭期間及戰後緊張的國際關係。贏得和平要比打勝仗要難得多,而柔性國力是贏得和平不可或缺的關鍵。
  「柔性權力」這個觀念其實咱們並不陌生,在我們老祖宗儒家思想裡強調以德服人的「王道」政策,就是現今大家談的「柔性權力」、「柔性權力」。相對於此的則是發動軍事掠奪的「霸道」政策。「柔性權力」這個觀念運用在職場、人際關係及公司經營上也很管用,例如:就出版業而言,花錢獲得的影響力就是hard power,擅用公關不花錢的就是soft power。

  導讀 從「柔性國力」到「寧靜權力」 by南方朔

  近年來,在國際論壇裡,所謂的「柔性國力」(soft power)之說,已日益成為一個當令的概念,甚至是個時尚的口號。這個名詞,在中國大陸及香港皆被譯為「軟權力」,而新加坡則譯為「軟實力」。它已成了傳統的「砲艦外交」(gun-boat diplomacy)或「剛性權力」(hard power)的對偶概念。
  而我們都知道,所謂的「柔性國力」這個概念,乃是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院長、曾經擔任過美國助理國防部長的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Jr.)所提出的。他最先在一九九○年的著作《勢必領導》(Bound to Lead)提出了這種說法;而後,在二○○一年的《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中進一步發揮。最後到了二○○四年的這本《柔性權力》(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終於將其完全展開。
  何謂「柔性國力」?根據奈伊的定義:「它是一種懷柔招安、近悅遠服的能力,而不是強壓人低頭,或用錢收買,以達到自身所欲之目的。一國的文化、政治理想及政策為人所善,柔性力量於焉而生。」因此,「柔性國力」乃是相對於武力的一種力量,它涵蓋了價值、生活方式、文化學術等領域。
  如果我們對當今美國的國家政策變化略有知悉,即當會理解到奈伊的「柔性國力」這個概念的提出,其實有著它的時空特性。自從一九八○年代末蘇聯瓦解後,美國即成了世界唯一的超級政權。於是美國在這個「後冷戰時代」應何去何從,是要成為「孤獨的強權」呢?或是成為國際多邊社會裡較大的一邊,俾讓後冷戰時期的世界有更多的「和平紅利」?諸如此類的議題即告出現。而毫無疑問的,「柔性國力」論乃是接近後者的觀念。只是美國的新保守主義陣營卻不然。他們認為後冷戰的到來,意味著美國的終極勝利,往後美國應以世界新秩序的建造者為任務。這種觀點也就是所謂的「國際單邊主義」,也稱為一切由美國片面決定的「國際片面主義」。
  而這種單邊主義,終於在小布希總統第一任就職後立即上路。他在就職不久,立即公開表示,「我們將盡可能的走到最遠」,這是小布希式的單邊主義首度正式宣告。這當然在主張「國際多邊主意」的西歐惹出一片譁然。緊接著「九一一」發生,對於美國出兵攻打阿富汗,國際社會並無太多異議。但對後來炮製假證據攻打伊拉克,多數國家都不茍同。最後,布希在未獲得聯合國安理會背書下,終於夥同英國等少數國家採取了軍事行動。這是沒有正當性的戰爭,在全世界多數國家皆反對者遠遠超過支持者。由美國前國務卿歐布萊特主持的「普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陸續做了多次全球民調,即可證明。這也是包括入侵伊拉克在內的整個反恐戰爭,遂在缺乏正當性之下,成了美國的泥淖。再加上諸如虐囚案、關達那摩非法拘留人犯案,以及美國民眾對伊拉克情勢日益悲觀,美國進退維谷的窘境可知。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柔性國力」遂有了可發展的空間。在奈伊的觀念裡,「柔性國力」乃是一個批判但又互補的觀念,他並不否定「剛性國力」,但認為只有「剛性國力」並不足以成事,必須剛柔並濟,美國始能更有效率,更少摩擦地達成所欲之目的。他在書裡對剛柔並濟的道理,以及各國「柔性國力」的比較,都做了相當詳細的延伸討論。
  因此,「柔性國力」做為一個互補性的概念,當時比動輒訴諸武力的窮兵黷武好了太多。只是,當我們在肯定「柔性國力」這樣的概念時,必須警覺地體會到,它在本質上乃是一種策略性的、手段性的概念。它仍是一種支配性的手段,只是手段上變得溫和而已。但以美國為中心的支配性仍是它的核心。
  儘管「柔性國力」仍是美國中心主義的一種形式,但當今美國的新保守主義仍耽溺在「剛性國力」的概念中,認為只有靠著飛彈大砲,始能打出一個美國為所欲為的世界秩序,「柔」即代表著軟弱。這也是奈伊的苦口婆心,他的觀念對布希政府始終無法產生作用的原因。
  但非常弔詭的,乃是「柔性國力」在美國並未被當權的布希政府所採納,只有在野的民主黨認同這樣的觀念。但它跨越了太平洋,卻對中國大陸造成了影響。據個人所知,由於「柔性國力」說在一定程度上與中國古代的「王道」思想相似,因而它遂透過胡錦濤智囊的建議,成了中國大陸對外關係的核心價值。最近這段期間,中國大陸對外展開「好鄰居政策」(good neighborhood policy),即所謂的「睦鄰政策」,並強化中國文化的對外開展,即是「柔性國力」論的體現。就在最近,新加坡《聯合早報》對中國「軟實力」問題曾做了大篇幅報導,將中文熱、中國文字大量外譯、傳統中藥的輸出、中國電影,以及遊客輸出等都視為「軟實力」的擴大。
  將語言文字、文化等做為國際交往的媒介,這當然是奈伊所謂的「柔性國力」的一種體現。只是它在層次上與真正的「柔性國力」仍然還有一段距離。奈伊所謂的「柔性國力」,乃是以美國價值的優越性為其核心,而中國大陸的「軟實力」或「軟權力」則尚未到價值的層次。而除此之外,我們還必須釐清的,乃是無論美國或中國,當他們在談到這個問題時,皆明言或不明言的,有著自我中心的色彩。奈伊的「柔性國力」仍是一種支配的手段,中國古代所謂的「王道」不也相同嗎?
  這時候,我們可能必須來談一下當代法國主要的思想家之一托多洛夫(Tzvetan Todorov)所提出的「寧靜權力」(tranquil power)這個更不同的觀念了。因為這個概念比起「柔性國力」,在境界上無疑的已高出了許多。
  托多洛夫在近著《新世界的無秩序》(The NewWorld Disorder)裡,對當今美國的權力表現做了相當尖銳的批評。他以孟德斯鳩所謂的「無限制的權威永遠不能正當」做為論政的基礎,認為一切的大權力永遠不可能變得偉大。因而主張歐洲鷹和美國不同,扮演一個以民主、正義、個人自由、世俗性的「寧靜權力」--它是一種不以自我為中心,不以干涉為手段,純粹以傾聽和勸說為手段的世界改革力量。只有如此,真正的多元、尊重、有自主目慓的改革,始有可能在全世界出現。一切以自我中心的干涉,無論在說辭、目的,以及手段上都是可疑的。
  而與托多洛夫的「寧靜權力」可以相互呼應的,乃是當代英美社會「最年輕的智庫負責人」,英國「歐洲改革中心」的外交事務部門主任李奧納(Mark Leonard)在近著《為何歐洲可以領導二十一世紀?》裡所提出的「弱權力」(power of weakness),他所謂的「弱權力」,指的是用與人為善的態度,以鼓勵而非用自以為是的威嚇態度來促成改革的方式。這也是一種無權力之權力。
  因此,由奈伊的「柔性國力」,托多洛夫的「寧靜權力」,再到李奧納的「弱權力」,所有這些策略性和手段性的概念,它們所意圖碰觸的,其實都是人類生存情境的最基本共同問題,在這個大家都明顯不同的世界,我們應如何共同生活在一起;用武力逼迫大家都變得和我一樣呢?或者我用我的優越性讓你自然變得和我一樣?或者是大家相互尊重彼此的不一樣,但卻也彼此接受有些標準是比較好,而後一起努力或相互勉勵,達到不一樣但卻進步的目標呢?這幾種選擇,就是「剛性國力」、「柔性國力」、「寧靜權力」、「弱權力」的分野。
  在對當今國際社會有關的幾種主要的「權力」論點做了回顧後,我們已可知道每一種觀念其實都有著它的背景以及價值前提。在境界上,「柔性國力」比起「剛性國力」,優越了不知多少倍;但「寧靜權力」和「弱權力」雖然又比「柔性國力」更合乎人性的需要。這幾種「權力」論點,不僅在國與國之間可以看到,它們其實也都可以用到我們的人生和工作上。
  「帝國主義」的概念,其實是個可以廣泛使用或類比的概念。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上窮兵黷武、頤指氣使,這是帝國主義。一個人在他生活及工作的範圍內,不去傾聽別人,也喜歡頤指氣使、用威押人,則是個人帝國主義。而無論是哪一種形態的帝國主義,它縱或能短暫的遂其所願,卻難持久。或許相互尊重、與人為善、相互期勉、說好話、做好事,才是更好的選擇吧。這不但國家如是,個人亦然。

  第1章 權力的變化本質 
  【引言】 
幾世紀以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屢次改寫了權力的定義。只重視軍事設施,迷信武力的傳統思維在一個立體三維的賽局中已經落伍。要在任何賽局求勝,必須先看清楚所處的情勢脈絡,尋找並發展自身的柔性權力基礎。 
  權力跟天氣一樣,大家都靠它,大家也都在談論它,但卻很少有人了解它。農夫和氣象學家想要預測風雲變化,政治領袖及分析家也要去描繪並預測權力關係的變化。權力也很像愛情,體驗容易,但卻說不清楚它是何物。字典告訴我們,權力是「做事的能力」。在這最普遍的層次上,權力意指「得到所欲結果之能力」。字典裡也說,權力意指擁有影響他人行為的能力。所以,說得更具體些,權力就是「影響他人行為得其所欲結果之能力」。然而,有好些辦法都可以影響他人的行為。可以用威脅恫嚇,可以用利誘,或者吸引招納,讓他們欲你之所欲。 
  有些人把權力想得很狹隘,以為就只是命令、威逼。別人不願做的事,你偏要他做,這時就嚐到權力的滋味。你說跳,他們就跳,這看起來似乎是測試權力的簡單法子,但事情沒那麼單純。假如你命令的對象是像我那幾個孫女一樣,本來就愛跳來跳去呢?要是我們從別人行為的改變來衡量權力的話,必須先明白他們的喜好,否則我們可能會像公雞一樣,還以為是自己把太陽叫起來的。而環境脈絡一旦改變,權力也可能跟著煙消雲散。操場上欺負其他孩子的小惡霸,喝令別人「跳」,一旦上課鈴響回教室,他就沒權力了。殘酷的專制君主固然可以禁錮、處決異議份子以宣示權力,但異議份子如果一心求死殉道,那麼暴君的權力也無從施展。權力總是依環境脈絡中的關係而定。 
  若是不用號令強逼的話,別人會如何行事實在很難事前預知。而且,我們還會看到,有時無須我們開口號令,只要透過影響其行為,便能得到想要的結果。假如你相信我的目標正當合理,我說不定連威脅利誘也不用,就能說服你替我效力。不必動用太多有形的權力,也是有可能得到許多我們想見到的結果。比方說,虔誠的天主教徒之所以遵守教宗對死刑的訓誨,並不是因為怕自己被逐出教會,而是因為他們尊崇教宗的道德權威。或者,某些激進的伊斯蘭教基本教義派之所以受賓拉登所吸引,支持他的行動,也不是出於威脅利誘,而是他們相信賓拉登的目標合理正當。 
  目光只放在眼前現實的政治人物和一般大眾常常以為這些行為和動機的問題太過複雜,所以他們轉而採取權力的第二個定義,認為權力就是「擁有影響結果的能力或資源」。因此,他們以為一國若是人口眾多、地大物博、經濟強盛、兵力雄厚、社會穩定,就表示它是強國。這個定義的好處在於它讓權力看起來更具體、可量化、更可預測。不過這個定義也有些問題。權力要是和造就權力的資源劃上等號,那麼我們可能有時候就會碰到矛盾:最有權力的人並非總能事事如願,得到他想要的。 
  錢可以取代,但權力資源卻不能。在一場賽局中贏得的,說不定在另一場賽局完全派不上用場。如果你打的是橋牌,那麼拿了一手同花順也沒用;就算玩的是二十一點,若是牌藝不精,一手好牌還是照輸不誤。權力資源在手,並不保證就此稱心如意,舉例來說,從資源的角度來看,美國比越南要強得太多,可是美國打輸了越戰;二○○一年,美國是全世界唯一的超級強權,但仍阻止不了九一一事件的發生。 
  將資源轉為力量,以得到所要的結果,這需要周密的策略和巧妙的領導力。然而,策略往往有百密一疏的地方,而領導者也經常誤判符 ——一九四一年的日本和德國或是一九九○年的海珊就是眼前的明證。在任何賽局若想求勝,想辦法找出好牌在誰手上總是有幫助的,而知道自己在玩什麼遊戲也很重要。在某個特殊情境脈絡之下,什麼樣的資源才是最好的權力行為基礎?在工業時代來臨之前,石油並不是受人青睞的權力資源,而鈾也是到了核子時代才變得舉足輕重。 
  早年,國際權力資源可能比較容易評估,在國際政治中,要知道誰是強權,傳統的評估方式就是靠「戰爭實力」。然而,經過了幾世紀以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實力的來源也迭有變更。比方說,十八世紀歐洲,人口是非常重要的權力資源,收稅要數人頭,招兵買馬也要靠人手。一八一五年,拿破崙戰爭結束,普魯士在維也納會議向戰勝諸國明確提出一項重建普魯士的計畫,把法國的領土和人口割給普魯士,不讓法國獨大以維持歐洲的均勢。在民族主義還沒領風騷的時代,割給普魯士的領土,居民不會講德語沒有關係,但是不到半世紀的光景,民族主義風起雲湧,而一八七○年德國併吞了法國東北部的亞爾薩斯及洛林,卻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遠因之一,併吞來的領地非但不是資產,反倒在民族主義興起的年代成了負債。所以在判斷誰手上握有王牌之前,先弄清楚在玩什麼遊戲,也要了解牌的價值可能會改變。 
  舉個例子來說,在這個資訊時代的權力資源分配,在不同的議題上差異極大。很多人說美國是「單極」世界唯一的超級強權,但背後的脈絡遠比表面所見要複雜得多。世界政治已經成了一個有如立體三維的棋戲,只有會水平、垂直移動的人才可能是贏家。棋盤的上層是傳統上各國的軍事議題,在這方面,美國的軍事勢力遍佈全球,放眼全球,的確是唯一的超級強國,用傳統方式所說單極體系或霸權的角度是說得通的。然而,在棋盤中層的經濟議題,權力的分配卻是多極的。
  美國在貿易、反托拉斯或金融規章等諸多議題上,要是沒有歐盟、日本、中國等國的同意,是不可能樣樣順心如意的,所以在這方面稱美國為霸權實在沒什麼道理。棋盤的下層是跨國議題,如恐怖主義、國際犯罪、氣候變遷和傳染病蔓延等,權力分散,而且在國家和非國家行為動者彼此之間的關係盤根錯節,把這稱為單極世界或美帝實在是一點道理也沒有—— 雖然左右兩派都這麼宣傳著。這組議題如今已納入全球大策略之中,但許多政治領袖還是只重視棋盤最上層的軍事設施和用武力來解決的傳統思維。他們誤以為有這些必要條件就已經夠了,他們玩的是一個三維遊戲,但心裡只有一維而已。長遠來看,必輸無疑,因為想在下層的跨國議題有所斬獲,往往需要運用柔性權力。 
柔性權力 大家很清楚剛性權力是什麼。我們知道軍事和經濟力量常能讓別人改變立場,剛性權力可以建立在誘惑(「胡蘿蔔」)或威脅(「棍棒」)之上,但有時候無須威脅利誘,也能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這種迂迴的方式有時稱之為「權力的第二面」。一個國家或許可以在世界政治舞台中得到想要的結果,因為其他國家羨慕其價值觀而想效法,渴望其富足開放而想追隨。以此觀之,不是光會動輒舞刀弄槍或是經濟制裁伺候就夠了,設定議題以吸引別的國家也很重要。這種讓他人欲己之所欲的柔性權力,意在懷柔,而非威逼。(原註1) 
  柔性權力植基於塑造他人喜好的能力之上。就在人與人之間的層次上,吸引力和魅惑的力量,我們心知肚明。在男女關係或婚姻中,不是說身材比較高大,就一定得聽誰的話,權力要靠吸引力的神祕作用。在商場上,精明的主管知道領導不僅靠發號施令,也包含以身作則,並吸引別人去照你的意思做事。光靠命令難以推動龐大的組織,還得讓別人認同你的價值觀才行。同理,現在推行的社區治安維持靠的是把警察變成好厝邊,居民才願意協助他們達成彼此的目標。 
  政治領袖向來明白,權力來自魅力。假如能讓你心悅誠服,做我所希望的事,就不必動用紅蘿蔔或棍棒。獨裁國家的領袖可以用脅迫威嚇、嚴刑峻法,而民主國家的政治人物則更是要軟硬兼施。柔性力量是民主政治的家常便飯。讓人偏愛的能力往往與看不見的長處有關,如性格、文化、政治價值與制度有號召力,以及政策合理正當,具有道德權威。如果領袖所代表的是讓他人心甘情願追隨的價值,領導的代價自然小了很多。 
  柔性權力不同於影響力,因為影響力也能建立在威脅利誘的剛性權力之上。柔性權力不只是說服力,也不只是以理服人的能力,雖然這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柔性權力也是吸引別人的能力,而吸引力往往能讓別人順從。簡單地說,從行為面來看,柔性權力是一種吸引力;從資源的角度來說,柔性權力的資源就是製造吸引力的資產。某一項資產是不是能製造吸引力的柔性權力資源,只要透過民意調查或是詢問焦點團體(focus group)即可。而這個吸引力能不能產生所要的政策結果,則必須視個別狀況來判定。吸引力並不見得能決定別人的喜好,但是把權力視為資源也並不等同於從結果來衡量權力,兩者之間的差距存在於各種形式的權力之中,並非唯獨柔性權力才有這種情形。
  法國在一九四○年淪陷之前,英、法擁有的坦克比德國還多,但由這項軍事優勢無法正確預測戰役的結果。 剛性權力和柔性權力之間有何差別,這裡提供一個思考的角度:不妨就是去想一想有多少不同的方式可以獲得到所要的結果。你可以命令我改變我的喜好,用武力威脅或經濟制裁來得到你想要的目的。但你也可以運用經濟力量或給我錢,勸誘我去做你想要的事情,或者是透過設定議題的方式,讓我的奢望看似不切實際而限制了我的喜好。你也可以訴諸彼此關係之中我對你的好感、愛或責任感,訴諸你我共通的價值觀,為共同秉持的價值、共同追求的目標有所貢獻。
  如果說我是在沒有明顯的威脅或利益交換之下,被說服去支持你的目標—— 簡言之,如果我的行為是由可察知但又無形的好感所決定——那麼柔性權力就發揮作用了。柔性權力用的是另一種不同的貨幣(不是武力,也不是金錢)來促成合作——受共通的價值、責任感所吸引,願意為成就這些價值而努力。這跟亞當斯密的看法很像,人在自由市場中做決定的時候,是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所左右,而我們在理念的市場上做決定的時候,則往往受柔性力量所影響—— 這是一種無形的好感,說服我們支持別人的目標,用不著威脅,也不用花錢買通。
剛性權力和柔性權力之間密切關連,因為兩者都是藉著影響他人行為來達成目的的能力。其間的差別在於行為的本質和資源的有形無形。強制力—— 也就是改變他人行為的能力—— 可以建立在威嚇或誘惑之上。同化力—— 也就是型塑他人想望的能力—— 則是可以根植於對文化、價值的好感,或是左右政治選擇議題的能力,使他人因為自己的某些喜好看似不切實際而無法將之表達出來。而在強制與同化之間的行為類型很廣,從威嚇、經濟誘惑、議題設定到純粹的好感都有。柔性力量的資源和行為光譜上同化那一端比較有關,而剛性權力的資源則與強制行為有關。不過,兩者之間的關係並不完整,比如說,有些國家有時會因為某些國家看似堅不可摧而自甘聽命於這些國家,有時候會用強制力來建立制度,這些制度後來也得到認同。
  強大的經濟不僅可做為經濟制裁及收買的手段,也可以是博取好感的來源。不過,整體來說,行為類型和特定資源之間的關連相當強,所以我們可以用一個一目了然的表格,來說明剛性權力和柔性權力的資源(原註2)。 在國際政治上,產生柔性權力的資源大部分來自某個組織或國家在文化中展現的價值,行事風格及政策所立的榜樣,以及處理對外關係的方式。政府有時會覺得柔性權力難以駕馭、不好運用,但這對柔性權力的重要性絲毫無損。有一位法國前外交部長曾表示,美國很強大,因為他們「善於透過電影和電視將影像放送至全球,激發別人的夢想和慾望,吸引其他國家的學生絡繹不絕前往美國完成學業。」
  柔性力量確實存在,而且舉足輕重,即使是英國現實主義者卡爾(E.H. Carr)也在一九三九年將國際力量分成三類:軍事、經濟、左右意見的力量。那些否定柔性權力重要性的人,就跟那些不了解勸誘力量的人沒什麼兩樣。曾擔任五位美國總統顧問的麥克洛依(John J. McCloy)有一次和甘迺迪總統會晤,他對國際政治著重聲望和好感大表不滿:「世人觀感?我才不信這一套,只有權力才算數。」不過,甘迺迪和威爾遜(Woodrow Wilson)和老羅斯福 (Franklin Roosevelt)一樣,深知博取他人好感、左右意見的能力是權力的要件。他很清楚柔性力量的重要性。 
  前面提過,有時同樣的權力資源可以影響整個行為光譜,從威嚇到博取好感都包括在內。一個國家若是經濟衰退、軍力式微,那麼會失去剛性國力的資源,也會影響它主導國際議題和博取他人好感的能力。有些國家可能會因為被某些國家看似堅不可摧或是形勢難以扭轉的迷思所惑,而受其剛性權力所吸引。希特勒和史達林都想建構這套迷思。剛性國力也可用來建立帝國和制度,為其他小國來設定議題—— 蘇聯控制東歐即為例證。甘迺迪總統的關切有其道理,雖然當時的民意調查顯示美國聲望較高,但民調也顯示民眾認為蘇聯在太空計畫和核武這兩方面都居領先地位。 
  而,柔性權力並不需要靠剛性權力。梵蒂岡擁有柔性權力,但史達林卻出言嘲諷:「教宗手下有多少師?」蘇聯曾經擁有相當強大的柔性權力,但是出兵入侵匈牙利和捷克之後,也就喪失了不少。蘇聯的軍事、經濟資源仍然持續成長,但是柔性權力卻逐漸衰退。蘇聯因為倒行逆施,結果剛性權力反而削減了柔性權力。對比之下,蘇聯在芬蘭的影響力卻因柔性權力而增強。無獨有偶地,美國在一九三○年代對中南美洲的影響力,也因為老羅斯福總統的「睦鄰政策」而得以強化。 
  有時,國家在界定國家利益時,會把經濟援助或和平調停等博人好感的因素涵括在內,因而享有超過經濟、軍事力量所帶來的政治影響力。舉例來說,挪威在過去的二十年來參與了菲律賓、巴爾幹各國、哥倫比亞、瓜地馬拉、斯里蘭卡及中東的和平談判。挪威人說這是源自路德教派的傳教精神,但調停者的姿態定位了挪威和其他國家享有共通的價值,也提升了挪威的柔性國力。外交部長簡.彼得森(Jan Peterson)表示:「我們得到一些門路」,說明了挪威在談判桌上的角色提升了國家的作用和價值,和較大的國家平起平坐。 
  伊格納提夫(Michael Ignatieff)從類似的角度來描述加拿大的地位:「影響力來自三項資產:好公民的道德說服力,這個我們有一些;軍事能力,我們頗不足,還有國際協助的能力。」至於美國這部分,「我們有他們要的東西,他們需要正當性。」這反過來可增加加拿大和強鄰美國交涉時的影響力。波蘭政府決定派兵進入戰後的伊拉克,這不光是為了拍美國的馬屁,也是想在國際事務中,為波蘭創造更顯著的正面形象。二○○一年,阿富汗神學士(Taliban)政權垮台時,印度外交部長飛到喀布爾慶賀臨時政府成立,機上載的不是武器或食物,而是寶萊塢的電影和音樂影帶,馬上就分送一空。我們在第三章會看到,許多國家都擁有柔性權力的資源。 
  制度可以增加國家的柔性權力。比如說,十九世紀英國及二十世紀後半的美國創設一套符合當時英國和美國經濟制度自由和民主本質的國際規範和制度架構以倡導其價值,英國的自由貿易和金本位;美國的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及聯合國,都是其中的例子。一個國家如果能使自身的權力在他國眼中也屬正當的話,那麼風行草偃,自然不會遭遇什麼阻力。如果一國的文化及意識形態讓人心生好感,那麼其他國家會更樂意追隨。如果一國能提出一套符合自己利益和價值的國際規則,那麼她的作為在他人眼裡就會更能站得住腳。如果她運用制度、遵循原則,鼓勵其他國家依照她所希望的方式來引導或限制其活動,那恐怕就不需那麼多代價高昂的紅蘿蔔和棍棒了。

軟實力  維基百科

軟實力(Soft Power),指國際關係中,一個國家所具有的除經濟、軍事以外的第三方面的實力,主要是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民意等方面的影響力。
「軟實力」的概念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爾提出來的。根據約瑟夫•奈爾的說法,硬實力是一國利用其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強迫或收買其他國家的能力,軟實力則是「一國通過吸引和說服別國服從你的目標從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能力」。約瑟夫•奈教授認為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主要存在於三種資源中:「文化(在能對他國產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價值觀(當這個國家在國內外努力實踐這些價值觀時)及外交政策(當政策需被認為合法且具有道德威信時)」。美國學者尼古拉斯•歐維納則認為:「軍事以外的影響力都是軟實力,包括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的吸引力、文化感召力等。」《論語》季氏篇夫子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文德」即是軟實力。類似的概念有巧實力等。
  2012年軟實力
今年的最新排名顯示,全球30個國家中,英國表現首度勝過美國,名列第一。此外,排在前10名的國家除了英美兩國,其後依序是德國、法國、瑞典、日本、丹麥、瑞士、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在亞洲國家中,除了排名第6位的日本名列前茅,韓國也從去年的第14名提升至第11,中國的排名則從此前的第20名滑落至22名。[1]
  外部連接
[1] 英調查顯示中國全球軟實力排名降跌兩位至22名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D%AF%E5%AE%9E%E5%8A%9B

中國軟實力論壇
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166866/

中國文化影響力位居世界第七 中國現代化報告2009-2-6《中國改革報》
 
  1月17日,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在京發布《中國現代化報告2009———文化現代化研究》。課題組組長何傳啟研究員指出,中華文化的輝煌時代,已經悄悄走來。研究顯示,中國文化現代化在一些主要項目的國際比較上差異很大:2005年,我國的人類發展指數世界排名為56,文化生活現代化指數世界排名為57,這兩方面我國均處於初等發達國家行列﹔文化競爭力指數的世界排名為24,屬中等強國﹔文化影響力指數排名世界第7,居世界強國之列。
  文化與現代化都是內涵非常豐富的概念,至今都沒有統一的定義。對於文化現代化,課題組將其內涵概括為:現代文化的形成、發展、轉型與國際互動的復合過程,文化要素的創新、選擇、傳播和退出交互進行的復合過程,不同國家追趕、達到和保持文化變遷的世界前沿地位的國際互動。其外延包括:純粹文化、文化設施、文化產業和其他文化的現代化,文化生活、文化內容、文化形式、文化制度、文化觀念、文化體系和文化管理的現代化等。
  課題組對文化現代化的標准進行了探討,認為文化現代化有三個標准:有利於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又不破壞自然環境﹔有利於社會的公平和進步,又不妨害經濟發展﹔有利於人類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又不損害社會和諧。
  報告認為,如果說16世紀是中國文化現代化的萌動,17世紀~18世紀是中斷,19世紀是起步,那麼,20世紀~21世紀是文化現代化的全面展開。從19世紀算起,中國文化現代化將是一個持續300年的歷史過程。如果21世紀能夠實現文化現代化,那麼,中華文化將回歸世界前沿地位,並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貢獻。
  報告提出的綜合文化現代化的基本思路是:在21世紀前50年,採用綜合文化現代化原理和“運河路徑”,協調推進兩次文化現代化,協調推進工業文化、網絡文化、生態文化、創新文化、和諧文化、文化產業和文化遺產保護,加速發展知識文化,提高文化創造力和競爭力,達到文化生活現代化的世界中等發達水平,基本實現文化現代化﹔在21世紀后50年,全力推進第二次文化現代化,迎頭趕上文化生活現代化的世界先進水平,文化創造力和文化競爭力位居世界前列,全面實現文化現代化。
  報告還對實現中國文化現代化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議,並從操作角度將其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實施“全民文化素質議程”,提升文化生活品質。其政策建議包括:研究實施“全民人文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提高公民人文文化素質﹔實施職業文化塑造工程,提升職業文化素質,建設知識時代的職業信譽﹔實施禮儀之邦塑造工程,提升行為文化修養﹔建立免費開放的消夏文化節制度,豐富城市文化生活,提升文化競爭力﹔建立文化服務政府採購制度,免費供給農村地區,提高文化生活的均衡性﹔建立多元文化投資機制,提高政府文化支出比例,達到1%~3%左右。二是實行“中華文化振興戰略”,提升文化競爭力。其政策建議包括:實施文化傳承戰略,出版《中華文化遺產百科全書》,實施文化創新戰略,啟動國家文化創新工程,以及實施文化互惠戰略、文化人才強國戰略、文化產業強國戰略和文化貿易強國戰略等。三是實施“中華文明精萃工程”,提升文化影響力。其政策建議包括實施長江、黃河文化保護帶工程、實施中華文明主題公園工程,建立八朝(周、秦、漢、唐、宋、元、明、清)文化主題公園﹔實施中華文明數字化工程,建立中華文明三維數字化再現和網絡主題公園。
  研討會上,專家們對《中國現代化報告2009———文化現代化研究》予以了高度的評價,並提出了若干改進建議。
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166866/

G20綜合國力評估 中國政治文化世界第一俄羅斯綜合國力跌至第十二

朝鮮日報記者 洪永林 (2009.08.15)據G20綜合國力評估調查顯示,以100分為滿分,美國的綜合國力得到69.15分,與排名第二的中國有10分以上的差距,證明了其作為世界最強國的實力。美國在13個具體測評領域中有7個(國防、經濟、科技、教育、信息、外交、宏觀變化應對能力)排名第一,在綜合國力硬件和軟件能力方面均處於優勢。
中國在政治實力、文化實力、社會資本實力等3個軟件領域排名第一,綜合國力排名世界第二。而最有趣的是,實行共產黨一黨獨裁體制的中國,政治能力竟然排在世界第一位。
國力研究組評價說:“統治13億中國人的政治領導人事先排好次序,權力系統在沒有極端對立或報復的情況下持續了30多年,這是一個很可怕的力量。”但研究組指出:“中國在環境管理水平和國政管理水平方面排在靠後的第十八位,預計今後在環境問題上可能會與發達國家不斷產生摩擦,或對國力因素的推進造成不小的負面影響。”另外,研究組還表示,中國的文化實力獲評世界第一,這得益於其創作產品出口額高達美國的兩倍,但有必要考慮到出口額當中可能含許多中國產的低價文化產品。
綜合國力排名第三至第十位的依次為:日本、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意大利和西班牙。其中,大多數國家的軟實力比硬實力佔優,或兩方面實力保持均衡。只有日本,軟實力(第八位)遠遠落後於硬實力(第三位)。中國也是硬實力(第二位)和軟實力(第七位)間的差距較大。這說明這兩個國家的國力在結構方面具有脆弱性。
http://chinese.chosun.com/big5/site/data/html_dir/2009/08/15/20090815000005.html

社科院報告稱中國軍事總實力僅次于美國

  中新社北京2009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電 (記者 俞嵐)中國社科院今天發布的二0一0年《國際形勢黃皮書》對十一個大國的綜合國力進行評估後認爲,美國、日本和德國綜合國力排前三,中國位列第七。
  黃皮書稱,其評估的指標體系包括領土與自然資源、人口、經濟、軍事、科技五個直接構成要素,以及社會發展、可持續性、安全與國內政治、國際貢獻四個影響要素。
  綜合考慮各項要素後,黃皮書給出的十一國綜合國力排名依次是:美國、日本、德國、加拿大、法國、俄羅斯、中國、英國、印度、意大利和巴西。
  這部由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黃皮書指出,美國作爲超級大國,具有多方面優勢,與其他國家“不在一個檔次上”。美國的經濟、軍事、科技和國際貢獻四項指標都居于首位,資源居第二位。在其他項目上美國基本也都居于前列。在社會發展、可持續性和安全與國內政治三項上,美國得分較低。
  排名第二的日本在多項指標上也都居于前列。但其領土與資源、人口兩項指標得分極低,軍事指標排名也比較靠後。不過,黃皮書特別指出,該書對軍事實力的評估“只計算了量的指標而沒有考慮質的因素”,而日本軍事力量具有典型的少而精的特點,“因此日本的軍事地位實際上應比現在的排位更高”。
  在十一國中,俄羅斯與中國居于中遊位置。兩國在多項分指標上得分均居于下遊。黃皮書稱,俄羅斯的長項是領土和資源,中國的長項是人口。
  在軍事指標上,美國、中國和俄羅斯位列三甲。黃皮書稱,美國是真正的軍事超級大國,其軍費相當于其他十國軍費總和的百分之一百三十二。俄羅斯在武器裝備上排首位,主要是因爲其武器裝備數量巨大,特別是坦克總量達到兩萬兩千八百輛,高居單項榜首,而美、中的坦克數量分別只有七千余輛。
  中國在軍事總實力上僅次于美國,黃皮書稱,主要是因爲中國的軍隊人數和武器裝備數量得分都較高。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9-12-24/1504578521.html

挑戰美霸主? 大陸軍力評估兩極2011-01-07 中時

 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將於九日訪問中國,為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美國行暖身的同時,並試圖修復因對台軍售一度茍延殘喘的軍事交流。然而,外界更關注的,其實是美國如何面對,中國頻繁釋出的軍事重大突破,包括可迫使美國海軍退回第二島鏈的中程反艦彈道導彈(東風21D)、以及首架自行研發的隱形戰機。 
 美國國務院前亞太副助卿薛瑞福認為,中方或意在顯示有能力克服任何軍事技術發展困難。對此,美國國防部官員目前為止仍認為中國還需十年或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相關測試與海空部署,甚而運用戰場與之匹敵。 
 但《紐約時報》昨日專文認為,透過這些進展,中國至少非常清楚的傳達:中國在快速發展抵禦或威懾能力,以鎮守自己(或視為自己)的領域,包括美國承諾協防的台灣在內。大陸官方也不諱言擔心,美國要聯合亞洲鄰國,遏抑中國的發展與影響力。 
 對中共軍事發展成果存疑也大有人在,或認為發布成果過於片面,或認個別研發並不具實際戰鬥力,就連北京大學學者朱鋒也認為,大量如高額軍購等相關軍事報導的背後,更多是無謂的浪費與自我膨脹,所謂「軍事發展」其實意在維護其他計畫的影響力。 
 真相究竟如何?大家只能用猜的。西方多數媒體認為,中國的軍事高層,鮮少透露國家軍事的長期發展策略,只是埋頭不斷發展軍力。 
 蓋茨的前任幕僚鄧馬克便說,中國的軍力發展,明顯針對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的部署,但動機非常模糊,大家很難瞭解這些高度現代化的軍力會用於何圖。

美軍情報部門承認低估中國殲-20研制速度(楨:J-10/J-11/高鐵/超級電腦……等即已如此!老依西驗,不準!另參本館:《中共研究方法論》兩岸高  超級電腦大戰

東方網2011年1月7日消息:美國華盛頓時報6日報道稱,美國海軍情報負責人5日向媒體承認,盡管美國對中國J-20隱形戰機的出現並不驚訝,但其進展確實超過了此前的預期。這是美軍情報界繼低估中國元級潛艇後再次對中國重大武器進展出現研判失誤。美國軍事專家費舍爾稱,中國J-20戰機的出現將對美國空軍戰略構成全面挑戰。
……………
更多殲-20新聞
美國媒體擔心殲20會對美航母構成威脅(圖) 
英媒稱中國殲20及反艦導彈將打破東亞軍事平衡 
美稱中國瓦良格搭載艦載機性能將超過美軍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1-07/0925627275.html

中國“十一五”經濟總量超德日 綜合國力大提升

  中新社北京2011年3月1日電(記者 王永志)過去五年,中國經濟還好嗎?國家統計局1日用翔實的數據和分析回答世人之問: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在這期間經濟總量超越德國、日本,居世界位次穩步提升。
  經濟總量不斷邁上新臺階。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97983億元,扣除價格因素,比2005年增長69.9%;按平均匯率折算達到58791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快速增加,初步預計,201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9748元,扣除價格因素,比2005年增長65.7%,年均實際增長10.6%,比“十五”時期年平均增速快1.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
  國家財政實力明顯增強,2010年中國財政收入超過8萬億,達到83080億元,比2005年增長1.6倍,年均增長21.3%;2010年末,中國外匯儲備已達到28473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2.5倍,自2006年超過日本,連續五年穩居世界第一位。
  此外,對外經濟與對外貿易水準提升,開放型經濟邁上新臺階。進出口貿易總額近年來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其中貨物出口額在2009年超過德國躍居世界第一位;貨物進口額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連續18年是發展中國家中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
  “神舟七號”載人航太飛行圓滿成功,嫦娥一號、嫦娥二號衛星成功發射,首臺千萬億次超級電腦系統、第一台深海載人潛水器等重大科技工程成果豐碩,均為中國科技進步的寫照。
  所有這些,都為中國經濟社會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但國家統計局也提醒,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仍存在發展內生動力不足、投資消費出口比例失調、低成本優勢正在減弱、、社會公平問題日益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矛盾和問題。因此,要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有效化解各種矛盾,方能達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日本綜合國力緣何高出中國五位? 

  中評社香港2011年1月6日電/日本《日本新華僑報》1月5日載文《日本綜合國力緣何高出中國五位》說,中國社科院日前發布《國際形勢黃皮書》,綜合國力評估上,日本居世界第二,中國位居第七。中國國土面積、人口、資源等條件遠比日本優越,趕上日本實屬正常,落後則是失常。許多領域只是總量上趕超日本,卻沒有實現人均占有量上的超過;物質硬件容易超越,制度、環境、教育等軟件建設卻更加漫長,或許這是此次綜合國力評價的價值所在。摘要如下: 
  不久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的“2010年世界經濟與國際形勢報告會”上發布了《國際形勢黃皮書》,對包括西方7國和“金磚4國”在內的11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進行了分析評估並給出排名。評估的指標體系包括領土與自然資源、人口、經濟、軍事、科技5個直接構成要素以及社會發展、可持續性、安全與國內政治、國際貢獻4個影響要素。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而中國位居第七,低於日本5個身位。 
  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迅猛,引世人矚目,國內外評價很高,國內生產總值GDP似乎馬上要超過日本成為世界老二,還有所謂“中美共治”之說。但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不完全取決於國內生產總值GDP,還有諸多評價指標,綜合國力顯然就是一項重要評價體系。 
  2009年,在韓國實施的評價中,美國(69.15分)和中國(54.73分)分列第一和第二位,似乎形成了中美兩強格局。但是這次排名不具備應有的權威性,與此次中國自己評定的中國綜合國力第七的排名相差很大。由此可見,當中國人處於即將在國內生產總值超過日本的欣喜和興奮之時,綜合國力落後日本5名的現實告訴中國還要付出諸多努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1/8/9/7/101189744.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189744

哭笑不得:印度公布強國排名 看中國的排名! 2012-06-08 

印度“國家安全指數”評估報告是印度《2010國家安全年度回顧》報告的一部分,該評估報告建立在世界上50個國家的國防能力、經濟實力、人文發展水平、技術實力和能源安全五項指標的基礎之上。根據該評估報告,印度是世界上第5大“強國”,(陸軍實力名列全球第三,海軍名列第五、空軍名列第六)。美國位列榜首,中國、日本和俄羅斯依次位列其後。韓國成爲世界第6大最強國家,隨後依次是挪威、德國、法國和英國等國家。 
  印度外長克裏希納指出,印度將在2025年崛起成爲世界第4強國。世界媒體普遍表示冷淡,甚至表示懷疑。 
  現今世界上,只有美國、中國、俄羅斯、法國四國能夠自行研制、獨立生産第三代戰鬥機和采用雷達主動制導發射後不管的超視距空空導彈,而且只有中、美、俄三國具備研制生産和裝備重型戰鬥機的能力。 
  具備自行研制生産空中預警指揮機並形成戰鬥力的只有中、美、俄、以色列和瑞典五國,其中更只有美國和中國按照高低搭配的原則同時生産並裝備兩種空中預警指揮機。 
  能夠研制、生産第四代戰鬥機的國家僅有美國中國俄羅斯。具備太空監視、載人航天的國家僅有美國中國俄羅斯。具有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的國家僅有美國中國俄羅斯。……其他國家要超過三個超級大國,幾乎是做夢。你在發展,別人也在發展。 
  看完後目瞪口呆:中美俄陸軍實力最權威對比 
  假如三方有一天在戰場兵戎相見,三方各上一個集團軍級別的部隊    
  坦克:筆者認爲,99式坦克與M1A2坦克實力相當,性能超過T90坦克。據悉,38軍已部分換裝99大改坦克(我軍所有最新式裝備第一時間換裝)可以說在坦克實力上,我軍實力完勝。 
  履帶式步戰車:這是俄軍的傳統強項,筆者認爲俄軍BMP3實力最強;我軍的04式步戰車實力應該與其差不多;美軍的“布雷德利”戰車實力稍弱。不過,目前05大改也已出來,不知性能如何。 
  輪式步戰車:毫無疑問,美軍的斯特瑞克應該最強,這種車在伊拉克,阿富汗經受住了考驗;我軍的05式步戰憑借強大的信息化實力強于俄軍BTR90。 
  火箭炮:我軍03式300毫米火箭炮實力可以說是完勝美軍M270火箭炮和俄軍“龍卷風”。具有很大後發優勢,這種炮威力大,射程遠,達70多千米,精度高,具有制導彈頭,單炮一次齊射,火力覆蓋4個足球場。 
  短程彈道導彈:38軍據悉裝備有一個東風15彈道導彈旅,火力打擊距離空前提高;美軍的戰術彈道導彈是裝備在火箭炮營的,與他們的270毫米火箭彈共用發射器,大大減輕了後勤壓力(我軍目前也在朝這個方向邁進,研發了SY400系統)俄軍的伊斯坎德爾戰術導彈名聲很響,據說可以輕易突破北約導彈攔截系統。 
  自行火炮:我軍也是具有後發優勢,05式自行火炮最大射程達53千米,完勝美軍M109A和俄軍2S19,信息化方面更是不可同日而語,38軍下轄的炮兵師是我軍唯一一只實現數字化的炮兵部隊。 
  野戰防空火力:美軍對自己制空權很有自信不太重視野戰防空力量建設,俄軍在這方面實力最強,我軍略不如俄軍。 
  武裝直升機:沒得說,美軍“長弓阿帕奇”實力完勝;俄軍卡50,動力強勁,載彈量大,裝甲厚,但信息化方面略微次點;我軍的直10定位是中型直升機,與美俄的重型直升機比起來,實力不行,最明顯的就是,美俄的武裝直升機,反坦克導彈一次可以帶16枚,直10夠嗆。 
  軍用越野車:這個不能決定戰爭勝負,不過擁有一款漂亮,實用的戰地出租車,還是很鼓舞士氣的。這個不比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單兵戰鬥力:中國人在身體素質上比起歐美人,總體來說是不行的,但我軍的重點集團軍比如38軍士兵都是優中選優的,每次新兵訓練完,重點部隊都是先挑人,因此可以說,我軍重點部隊士兵在身體方面是不會輸給歐美的。 
  所以綜合各方面來講,筆者的看法是,如果打一場純地面戰,三方的實力應該是不相上下,我軍火力略微猛一些,但要是真正實際戰場上,打得都是聯合作戰,美軍憑借強大空軍實力,一旦占據制空權,那麽任何地面目標都是它的靶子,防空火力根本不可能抵禦空中打擊。 
所以,未來的戰場上,能不能取得制空權才是決定性因素,期待我軍解放思想,不要老想著地面決戰,那種時代已經不複反了。 
  回應
  俄羅斯常規軍力排第三,但是俄羅斯的核武器很強大,應排在世界第二。本人公布的最合理的世界軍力排名:美國 俄羅斯 中國 英國 法國 印度 以色列 日本 德國 土耳其。
  這樣排序毫無意義。
  只可參考,不可全信
  前五強排得也差強人意,不過能理解。但是挪威和韓棒排五、六實在弱智了。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497437

BBC調查 中國受歡迎度 全球第五贏歐美 2012-05-21 中國時報

 據英國BBC最近公布今年「全球最受歡迎國家調查」顯示,中國受歡迎的升幅最大,成為全球第五位最受歡迎國家,歐盟因政經動盪排名落在中國之後。不過,周邊國家對中國印象明顯滑落,說明中國當前在處理周邊事務所面臨的處境。 
 進行該調查的民意公司GlobalScan的負責人庫爾特說,調查範圍涵蓋廿二個國家的二萬四千人,與去年相比,今年對中國持積極看法的比例從四六%升至五○%,為所有受調查國家之最,名列第五,歐盟退居第六。前四名為日本、德國、加拿大與英國;美國排第八。 
 庫爾特指出,「歐盟長期被視為政治和經濟穩定的象徵。歐盟陷入危機後,人們把希望轉向中國。」 
 調查顯示,中國民調之所以上升主要拜經濟所賜,有超過五一%的受訪人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印象深刻。 
 其次,中國廣受歡迎主要來自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如尼日高達八九%的支持率都投給中國,巴基斯坦和肯亞則分占二、三位。 
 除此之外,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歡迎程度也有所提高,如美國對中國持積極看法的比例從去年的三六%升至四二%;澳洲更從去年的四三%增為六一%。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近年大力推展與周邊國家關係,在今年民調中卻明顯滑落,如日本的半數受訪人對中國均持消極態度,對中國有好感的不及一○%;南韓對中國的負面評價上漲十一個百分點;印尼對中國的好感下降十二個百分點﹔俄羅斯民眾對中國好感也跌落六個百分點。 
 庫爾特表示,該調查主要從「國家對外政策、傳統文化(包括音樂、藝術和美食等方面)、對國民態度和該國經濟(產品和服務)等四個方向進行考量。」他從調查中發現,「越來越多的國家看到中國的進步,這是個好現象。」

孔子流離失所 2012-5-25 蘋果日報司馬觀點 江春男

孔子生於2560多年前,至今已繁衍到第83代。中國花十年修定孔子家譜,被納入家譜的人數超過200萬,包括女性族人、以及因通婚而變為回苗藏等少數民族、和旅居海外的4萬後裔。這部家譜全書共80多部,長達4萬多頁,打破世界紀錄。
中共花大錢替孔子修家譜,當然是政治目的,正如古代皇帝獨尊孔家一樣:以教化為名,實則當作統治工具。
但是,文革時代所發動的批林批孔運動,把孔子徹底丟進糞坑。近年來,中共因政治需要,又把他從垃圾場中找回來:荒涼數十年的山東曲阜孔子故鄉,變成觀光名勝,每年舉辦國際孔子會議;中共領導人演講特別喜歡引用《論語》,並在海外普設孔子學院。孔子恢復它在封建專制時代的尊崇,這真是一場經典的華麗轉身。
中國在全世界一百多國,已設立四百多個孔子學院,以教中文為主,和德國的歌德學院類似;但是許多人懷疑它用政府的錢在搞宣傳,美國國會為此召開聽證會。這次找到藉口說,它的老師違反簽證規定,必須在6月底前離開美國;引起中共強烈抗議。
不過,中共以孔子學院包裝國家形象,跟歌德學院本質不同,在國際上引起反感,這是預料中事。
孔子一生坎坷,流離失所;想不到兩千多年後,仍然一樣坎坷。說多荒謬就多荒謬。

孔子學院教師簽證 美態度逆轉 2012-05-26 旺報

 大陸對外推動漢語文化的孔子學院日前被美國國務院認定,部分中國教師必須在6月底前離境,這件事被廣為報導後,大陸媒體群起攻之,普遍以「打壓孔子學院」為角度進行報導;美國國務院24日因此態度逆轉,承諾會盡量不讓中國教師離開美國。  
 在歐美曾多次被圍剿 
 央視主要對海外播送頻道央視四套(CCTV4)24日晚上的談話性節目《今日關注》也以孔子學院為題,融和《中國軍力報告》、對台軍售等議題,切入討論美再挑「防華威脅」內容。 
 央視四套昨天《中國新聞》也大篇幅報導孔子學院新聞,使用超過一節(15分鐘)的篇幅報導,同時還以「媒體焦點:美打壓孔子學校為哪般?」做出評論。 
 大陸官媒新華社、中新社都對相關內容進行報導,並以孔子學院在歐美多次被圍剿的角度切入。許琳對大陸媒體指出,美方向孔子學院發難絕非偶然事件,也不是一個孤立事件。她透露,孔子學院在歐美等地曾多次被「圍剿」。 
 許琳指出,收到消息後,發電子郵件給美國81所孔子學院所在學校的校長,各校校長也因此做出回應,部分校長寫信給美國國務院,質疑美國國務院有什麼權利干涉大學自主辦學權;部分校長則向國會議員、州議員反映。 
 國家漢辦聯繫美使館 
 許琳表示,除聯繫各學校校長,國家漢辦還和中國駐美大使館保持密切聯繫,並向孔子學院總部理事會中的兩名美國籍理事寫信反映此事。孔子學院總部負責人也說,不願看到因此造成中斷志願者專案的後果。 
 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在例行記者會中也表示,中方主管部門正與美方進行溝通,「我們希望此事能夠得到妥善解決,不影響有關專案正常開展。」 
 受到大陸媒體強烈抨擊和反對後,美國國務院24日態度轉化,發言人紐蘭24日指出,美國將儘量在不讓任何老師離開美國的前提下,解決簽證的混亂情況。 
 紐蘭同時表示,不擔心中國軟實力和孔子學院在美擴張的問題,美國支持加強兩國相互了解。 
 但其他國家在美國開設的文化交流機構,包括德國的歌德學院、法國的法語聯盟等,也沒有被美國官方要求認證,因此,這項規定讓開設孔子學院的教育機構感到困惑。

文化間諜?孔子學院常被圍剿 2012-05-26 旺報

 《環球時報》、《第一財經日報》、《新京報》等媒體報導,雖然外界認為美國國務院17日發布的公告來得非常突然,但許琳透露,早在2010年,美方即開始透過各種管道調查孔子學院,調查內容包括是否宣傳共產主義,有沒有價值觀輸入,此外,美方對教材、教師、以及孔子學院教職員工的來往信件等,都進行了層層審查,因此國漢辦一直對此有應急方案。 
 據瞭解,美國社會部分政治勢力對孔子學院一直不予認同,不斷抹黑各種教學活動。舉例來說,今年3月28日,美國國會外交事務監督與調查專門委員會舉行「中國公共外交代價」聽證會時,共和黨眾議員達納羅爾巴克爾(Dana Rohrabacher)就曾指責中國通過私營媒體和公共教育「進行宣傳」,言下之意直指孔子學院。 
 當地大學力挺過關 
 孔子學院「擴張速度過快」經常引發海外質疑,並非僅僅發生在美國,例如2010年,時任日本大阪產業大學事務局長的重里俊行甚至不友好地稱「孔子學院」為中國的「文化間諜機關」。 
 加拿大現任總理哈珀(Stephen Joseph Harper)也曾在2008年宣稱孔子學院是間諜機構;一名加拿大通訊社記者也曾引用加拿大情報局CCIS監控孔子學院的報告,宣稱中國在全球設立孔子學院,是變相成立「西方洗腦機構」,目的是爭取全世界的民心,增加影響力。 
 去年下半年,孔子學院也曾在德國遭遇激烈的「圍剿」,5月初在英國經濟政治學院的孔子學院,也曾被刁難,最後都是因為當地大學堅定支援孔子學院而堅持了下來。 
 針對「文化間諜機關」的質疑,前國家漢辦副主任、孔子學院總部副總幹事趙國成解釋說,孔子學院不是中國的諜報和宣傳機構,所有孔子學院的設立都是國外主動申請的,「沒有申請我們不做」。 
 相關新聞
孔子學院教師簽證事件始末 
358所孔子學院 遍及105國家 
美驅逐學院教師 與陸清理三非同步 
陸向WTO起訴美 批濫用貿易救濟規則

(楨:以上多反中之評!歐美不是以軟實力自居,怎怕中國文化?另參本館:《柔性權力》中國崛起()  G2  《美國的霸權泡沫》 論語與中國風 《中國跨世紀合國力》 中國 中國入世》貿易保護主義

上一篇:《大國衰落》

下一篇:《後美國世界》

阿楨 2024-11-25 02:59:23

掌控全球陰間財富:中國殯喪用品,在海外殺瘋了 2024/11/23

在前不久的萬聖節,一個中國小姐姐在街頭售賣紙錢等殯葬用品,有成沓的冥幣,各種造型的紙扎,甚至還有蘋果全套產品、驢牌小挎包等高檔貨,吸引了眾多法國顧客的視頻,將國內網友驚得目瞪口呆。
“奇奇怪怪的中國文化輸出又增加了!”
「想不到,人民幣還沒成為世界貿易結算貨幣,冥幣先一步達成了。”
千百年來,紙錢、紙札等殯葬用品,寄託國人對逝者的哀思。而它們之所以能在海外傳播,是因為這種調解負面情感、給予後人安慰的儀式。
01 中國殯葬第一村 河北保定米北莊村,掌控全國90%的喪葬用品交易,基本上人間有的物品,米北莊都會復刻一份,除了屍體袋、火化毯、靈堂布、天堂傘外,滿街最多的是各種材質的牛馬,泡沫的、充氣的、塑膠的。
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米北莊一帶僅在1688平台上所開設的網店,就將近120家,佔據線上銷售殯葬用品商家的40%。
02 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
早在2014年,就有外國部落客表示,自己發現了一股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在她一番激情澎湃的演說之下,老外們紛紛表示如夢初醒,原來自己過得不好,是沒給祖宗付錢。
03 走進法國博物館的紙札
● 法國街頭的紙札人
● 「極樂天堂」藝術展
無論是櫃檯的小茶壺,餐櫃上的籠子,還是中式火鍋、小籠包,西式糕點,無不精妙入神、栩栩如生。除了精巧的亭台樓閣、日常起居用品外,跑車、私人飛機;最新的相機、筆記型電腦,當然還要配上藍牙耳機和充電器。從洗衣機、電視這類實用家電,到奢華衣服鞋子包包一應俱全,精美的手工藝品,令無數老外感到不可思議!
● 張徐沛曾獲世界傳統文化藝術獎
● 曹縣銷往日本的棺材
除了冥幣和紙扎外,山東曹縣的棺材、福建惠安的石雕以及河南東陽的骨灰盒和佛龕,也在海外暢銷多年,甚至承包了90%日本人的身後事。
一位名叫柏樺的美國學者,也特別到中國考察,寫一本英文著作──《燒錢》。
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文化輸出呢?
對於歪果仁沉醉於中國殯葬用品這件事,雖然有不少人感到滑稽可笑,甚至是反對和排斥,但一種事物能夠在全世界流行,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
● 2015年德國德勒斯登國家藝術收藏館舉辦的」 冥間超市」展(Supermarket of the Dead)
  回應
電影電視劇娛樂逐漸由唯物無神轉向唯心有神,雖然促成外貿增長,但負作用也很明顯,讓人產生錯誤思維模式。
古今中外的人有這種祭祖寄託儀式的合理需求,可能國內一些非要打擊「傳統喪葬封建迷信」。

阿楨 2024-06-08 02:35:23

再為「鐵桿兄弟」說話 普亭:中國經濟模式比美國有效 2024-06-07 世界日報

繼日前駁斥美國財政部長葉倫「中國產能過剩論」之後,俄羅斯總統普亭5日再為中國發聲,他表示,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企圖以某種方式阻礙中國經濟增長,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並指中國成功創造了一種獨特、有效的經濟發展模式,比美國模式更有效。美國能源專家也指美總統拜登的「中國產能過剩論」可能是「致命錯誤」,因為世界需要中國來應對能源轉型挑戰。
  相關新聞
俄總統普京:中國經濟模式比美國更有效,已成為俄專家的普遍共識
拜登:中國經濟快崩潰 一帶一路「討人厭」
拜登再覇大夢:先打敗俄國,再打敗中國!
  回應
拜登的正確說法是:美國經濟快崩潰 一帶一路「討人喜」
拜登的打敗俄中比川普的「讓美國再偉大」 更荒謬。

阿楨 2024-04-25 03:28:16

全世界都看入迷?每集5分鐘的中國微短劇,都在紅什麼?|志祺七七
  回應
這種幹片看久了 人的腦子前額葉會變薄 這種變薄是不可逆的,直接宣布你往後人生對於事物的專注力越來越差。
你更应该担心由于你们台湾的市场太小,连对全球流行说“不”的影响力都没有
微短劇劇情非常芭樂,很多都是直式影音,觀看體驗真的不是很好,每段劇情看起來短,可是你看下去就是好幾小時,那些劇本都很像以前租書店出現的言情小說、輕小說。
其實就跟抖音一樣,透過速食給人們刺激感官,讓你一直看一直滑,而且微短劇台灣早就有了,就是微電影
微電影絕對和微短劇不一樣......微電影1994年就有了,有完整的敘事結構和畫面表現,發留言前至少看一下維基百科吧

微短劇_百度百科

微短劇,單集時長從幾十秒到15分鐘左右、有着相對明確的主題和主線、較為連續和完整的故事情節的內容。 中國微短劇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2012年的《屌絲男士》與2013年優酷上映的《萬萬沒想到》。這兩部劇以其短小的劇集生產模式以及“沙雕式”的內容情節在網絡得以迅速流通,為微短劇的形成發展起到了帶頭作用。2020年8月,國家廣電總局在“重點網絡影視劇信息備案系統”中增設了“網絡微短劇快速登記備案模塊”,正式將網絡微短劇納入影視作品分類之中。同年12月8日,國家廣電總局辦公廳下發的《關於網絡影視劇中微短劇內容審核有關問題的通知》中,就“微短劇”的定義、審核標準、審查細節、備案誤區等問題做出進一步的規範和明確。微短劇代表作品有《逃出大英博物館》《閃婚後,傅先生馬甲藏不住了》等。 [23] [25]
微短劇具備普遍性的特徵:人物關係簡單,形象扁平化,性格層次單一,常常突出某方面的特徵,帶有誇張色彩。情節碎片化,強調情節的快節奏、強衝擊和多重反轉,不太重視情節的連續性和結構的起承轉合。敍事具有跳躍性,注重瞬間的情緒、感受,不看重事件之間的邏輯關聯,需要觀眾調動想象來補充情節的省略部分。
針對微短劇出現的內容亂象,2022年12月,國家廣電總局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網絡微短劇管理實施創作提升計劃有關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加強網絡微短劇准入備案、規劃引導、內容審核等十個方面的管理舉措。 針對不良內容,2023年11月,多平台公告下架部分違規微短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