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16 12:52:06阿楨

《武裝衝突》

《武裝衝突》主要在分析美軍在韓//索三戰之敗,顯示科技至上之失。另析英:/:波之勝。越/波之戰,本館下文已提及,本文補貼//索之戰。

是嗎?那書中主張的「非致命性裝備」等先進科技呢?在<伊戰越戰化>下,又有用武之地?

另參本館:中國非洲 索馬利亞海盜(一) 索馬利亞海盜(二) 中國與 伊戰越戰化 阿戰越戰化() 阿戰越戰化()  以入侵巴  美以伊朗 《海珊與波灣危機》 《海灣戰爭》 《波灣戰爭心理戰研究》 《美軍在越南的宣傳戰》 《奇襲》 《未來戰爭》 《海權》 《未來戰爭》

布萊恩.史提德《武裝衝突:現代戰爭的啟示》(國防部編譯處,2006) 

  本書對於未來地面戰鬥將面臨的挑戰,提出獨到見解。作者詳細分析二十世紀後半葉發生的五次戰鬥,不但有助於界定地面作戰的本質,也透露出新興科技的限制與前景。 
  本書對於未來地面戰鬥將面臨的挑戰,提出獨到見解。作者詳細分析二十世紀後半葉發生的五次戰鬥,不但有助於界定地面作戰的本質,也透露出新興科技的限制與前景。作者檢討五種代表性的現代地面戰鬥,判斷敵人可能運用的手段,如運用平民、靈活的政治手腕、核生化武器、太空作戰、資訊作戰等。認為美國應該積極研發「奪魂音波」、「穿牆透視」、「非致命性裝備」等先進科技,以符合城鎮戰的需求。 

朝鮮戰爭>百度百科
  
  朝鮮戰爭亦稱韓戰(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是一場朝鮮與韓國兩個意識形態對立的政府之間的戰爭,同時美國、中國、蘇聯等18個國家也以不同程度地卷入這場戰爭。是在冷戰背景下的一場實際戰爭。戰爭于1950年6月25日朝鮮的第七警備旅向韓國的陸軍第十七團發動進攻開始(也有一說爲韓國率先向朝鮮發動進攻),至1953年7月27日簽署《朝鮮半島軍事停戰協定》停止。但由于參戰雙方簽署的是停戰協議而非和平協議,因此從理論上來講,這場戰爭尚未結束。
  主要的參戰者除了朝鮮與韓國,還包括了中國和美國,以及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法國、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南非、盧森堡共15個國家根據聯合國第84號決議派小規模部隊參戰,蘇聯空軍的航空兵部隊與高炮部隊參加了朝鮮戰爭防空作戰。
  【朝鮮戰爭在世界上不同國家/地區的稱呼】
  朝鮮:祖國解放戰爭
  韓國:韓國戰爭、六二五事變
  中國大陸:朝鮮戰爭、抗美援朝戰爭
  美國:韓國沖突(Korean Conflict)、韓戰〔Korean War〕
  東南亞、港臺:韓戰
戰爭背景
  朝鮮半島位于亞洲東部,東北與俄羅斯相連,西北與中國相接,東南隔朝鮮海峽與日本相望。西、南、東分別被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環繞。朝鮮半島是朝鮮民族祖先的居住地,並建立過多個國家。
  17世紀以來,統治朝鮮半島的李氏朝鮮是清朝的冊封國,即,中國是朝鮮的宗主國,朝鮮對中國稱臣,定期向清朝朝貢;19世紀,日本國力變強,勢力進入朝鮮半島,並最終在甲午戰爭中擊敗清朝,1895年清朝放棄對朝鮮的宗主權;1896年高宗在俄國支持下稱帝登基,成立大韓帝國,從此“朝鮮”改稱“韓”;1904年日俄戰爭後,日本徹底控制韓國。1910年8月日本迫使韓國政府同之簽定《日朝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朝鮮半島淪爲了日本的殖民地,並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和蘇聯在德黑蘭會議上同意朝鮮半島在“適當的時候”應實現獨立。二戰即將勝利的時刻,美蘇英三國首腦在雅爾塔簽定秘密協議,美英以出讓中國外蒙古和東北利益換取了蘇聯對日宣戰,並指出了朝鮮半島因“高麗人(Korean)沒有自治能力”故決定應該由美國、蘇聯、中國和英國實行國際托管。在雅爾塔會議上,斯大林曾經問羅斯福有什麽外國軍隊要進入朝鮮,羅斯福回答沒有。
  1945年8月9日,在日本戰敗投降的前夕,美國提出以北緯38度線爲界,即三八線,美國和蘇聯分別占領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的提議,並得到了蘇聯的認可。
  1945年8月下旬,因蘇聯對日作戰出兵中國東北後前鋒迅速抵達朝鮮半島中部的開城附近,美國的海軍和陸戰隊仍然在數千公裏以外的沖繩,遂提出以北緯38°緯線爲界劃分受降範圍(這就是“三八線”的來源)。斯大林由于既得利益(雅爾塔協議保證東北的利益和大連-旅順軍港)並未受損,故答應了美國的要求。1945年9月美軍得以順利登上朝鮮半島。
  三八線以北面積占朝鮮半島總面積的57%,人口占總人口的40%,南部面積占總面積的43%,人口占60%。朝鮮半島北部爲工業區,南部則是主要的糧食産區。美國一開始在南部地區任用日本殖民時期的行政人員,激起了朝鮮人的不滿,之後美國駐軍開始使用不了解當地情況的美國人替代日本人,受到朝鮮人的反對。
  1945年12月29日,美軍政府公布了12月27日由美、英、蘇三國外長會議簽署的關于對朝鮮半島進行托管和建立臨時朝鮮半島民主政府的《莫斯科協定》。1946年3月組成了美蘇英托管委員會(中國因處在內戰邊緣未參與),形式上完成了雅爾塔協議中的約定。盡管該委員會的目標是在這個委員會監督下盡快使朝鮮半島選出自己的合法民主政府,但與此同時美國和蘇聯均在自己軍隊的占領範圍內分別扶持了服從于自己的政權。處在冷戰邊緣的美蘇兩國均吸收了在歐洲的教訓,在作爲雅爾塔協定中真空區的朝鮮半島問題上都開始大膽地設立“鐵幕”。
  此時,無論是南方的還是北方的朝鮮民衆,都掀起了民族主義運動(包括“反托管”運動在內),主張成立全半島統一的朝鮮人自己的政權。美蘇兩國出于冷戰需要也同時放膽對自己勢力範圍內的反對派進行了清理。
  在北方〔北朝鮮〕,民族主義領袖曹晚植因反對托管而被蘇軍軟禁,1950年被殺害;蘇軍在朝鮮平北龍岩浦鎮壓了右翼學生運動,在新義州鎮壓了“反托管”學生運動;北朝鮮民族主義分子和右翼分子被掃除幹淨,在北方政黨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共産黨或左翼團體,右派基本消除,不但是右派,在共産黨內部也有清洗,玄俊赫的關西共産主義者以及朱寧河、吳琪爕關北派,不是被暗殺就是被驅逐出黨,他們的消亡正是由于反對金日成路線有關。
  在南方〔南朝鮮〕,1947年7月左翼民主派呂運亨被暗殺,該派作爲一支政治力量便不複存在了。朝鮮半島的共産黨各派解放後一度聯合重建,但在美國占領軍和右翼勢力打擊下活動空間越來越小,1946年年5月8日,美占領當局以“精版社僞幣事件”爲借口,取消南朝鮮共産黨等左翼政黨合法性,1947年南朝鮮共産黨主要領導人逃往北方,它在南朝鮮影響也就消失了。右翼民主黨領袖人物宋鎮禹,因爲他宣稱配合政府軍的托管行爲于1945年12月被暗殺(注:也有人認爲是反對托管,但刺客留下殺宋的理由紙條,上面寫著是殺宋是由于他贊成托管)。金九的“臨政派”雖然一度得到廣泛支持,但他密謀奪取南朝鮮警察的管制權,遭到了失敗,于是美國政府把他作爲民族主義分子,排除在外;于是美國要想扶植一位傾向于美國政府的代言人,只能是李承晚集團了。
  由于兩國不斷培植自己的勢力,美蘇聯合委員會無法就朝鮮半島如何組織統一選舉達成協議。美國指責蘇聯在北方鎮壓右翼黨派和反對派,而蘇聯則指責美國在選舉問題上弄虛作假。有鑒于此,1947年9月17日,美國將朝鮮半島問題提交聯合國。主張聯合國設立聯合國朝鮮半島問題臨時委員會,負責觀察、監督分別在南北韓舉行的大選,組成全朝鮮半島的國民議會,由國民議會再召集會議建立國民政府。10月31日,美國避開安理會直接將方案提交聯合國大會,盡管考慮到美國當時在聯合國的“號召力”蘇聯持反對意見,但聯大政治委員會仍以投票方式通過了美方的提議。
  由不包括美、蘇在內的9國組成“聯合國韓國臨時委會”(UNTCOK),監督建立全韓國議會並選舉統一的政府。1948年1月,印度代表梅農率聯合國委員會赴韓,安排統一選舉事務。蘇聯禁止在北朝鮮進行此種選舉,不允許聯合國人員入境,他們只得在漢城考察後返回。1948年2月26日,聯大臨時委員會通過決議:“允許韓人在盡可能到達的地方繼續選舉。”
  1948年5月10日,在軍警的嚴密戒備和監督下,南朝鮮舉行了單獨選舉。據10日夜各投票點關閉後的統計,南朝鮮800萬選民中,大約85%以上的人參加了選舉。選舉的結果是李承晚以略優的優勢當上南朝鮮總統。8月15日,大韓民國政府正式宣告成立,聯合國隨即接納他爲聯合國成員國。
  而北方在沒有中立國的監督下,則采取了自己單獨選舉的措施,據蘇聯稱在北朝鮮,參加這次選舉的選民占99.98%,金日成當選北朝鮮的最高領導人。1948年9月9日成立了最高人民會議,它宣布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蘇聯及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立即予以承認。
  由此,朝鮮半島形成了兩個意識形態上敵對的政權。但根據曆次《大韓民國憲法》以及曆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憲法》,朝鮮半島南北雙方都認爲朝鮮半島上只存在一個國家,國家處于分裂狀態之中,國家統一是雙方努力追求的目標。
  從民族主義的觀點看,朝鮮半島整個民族邁向了分裂,在不同意識形態下相互走向了對抗的道路。無論是在意識形態上,還是在強調各自國家的合法性上,韓朝雙方都無法以和平對話的方式解決問題,這也是朝鮮戰爭爆發的最初原因。但根據曆次大韓民國憲法以及曆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憲法,南北雙方都認爲朝鮮半島上只存在一個國家,國家處于分裂狀態之中,國家統一是雙方努力追求的目標。 
  從世界冷戰史的角度看,比照當時同樣作爲美蘇插手的其它國家,比如希臘、阿塞拜疆、德國和中國來說,朝鮮半島上的這塊鐵幕和德國的柏林牆一樣又厚又高,達到了民族主義都無法攻破的程度。值得提出的是,在這一時期美國的遠東戰略中心在中國,故在對南朝鮮的支持上不及蘇聯對北朝鮮的。而隨著司徒雷登最後一次對華外交努力的失敗和美國國務院外交白皮書的發表,美國在遠東戰略上體現出整體上失去了支撐點後的暫時退卻。杜魯門公開發表講話,將美國戰略防禦線落在了對馬海峽和臺灣東海岸,也就是這個決定讓南朝鮮和臺灣成了被暫時抛出的棋子,來妥協蘇聯和中國。也正是這個決定讓金日成感到機會來了,進而正式向斯大林提出武力統一朝鮮半島的想法。
  1950年5月,韓國進行了新的一輪大選。李承晚總統的政黨只保住了210個席位中的22席。
  1950年6月7日,朝鮮領導人向南北雙方人民發出呼籲,要求在8月5日至8日在整個半島舉行大選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的和平統一,並且號召爲此目的于6月15日至17日在海州召開協商會議。6月11日朝鮮三名代表越過三八線,打算向韓國各政黨領導人遞交和平統一國家的呼籲書,被韓國政府逮捕。(此事是否屬實還有所爭議)
戰前南北軍事力量
  〖北方〗
  朝鮮人民軍1948年2月精心准備建立起了一個規模龐大的軍隊。
  部隊編成——在蘇聯的幫助下朝鮮很快就建立起了有效的步兵、摩托化旅和邊防警察。
  武器裝備——蘇聯還向朝鮮人民軍提供了以T-34坦克爲代表的大量現代化武器裝備。
  人員培訓和配備——從1946年起蘇聯就培訓了幾千名朝鮮軍官,每個師還配備了約15名蘇軍顧問。值得提出的是1949年2月金日成命樸一禹(長期參與中國共産黨的革命活動)赴剛剛和平占領的北京找毛澤東“借”原被稱爲“朝鮮義勇軍”的兩個解放軍朝鮮族師(164、166師),獲得毛澤東首肯後。大批曾在中國東北與關內參加過中國抗日戰爭與內戰、有豐富實戰經驗的官兵被充實到朝鮮軍隊中,這其中就包括令美軍聞風喪膽的方虎山將軍。故至1949年朝鮮人民軍的實力確實是韓國軍隊所無法匹敵的。同時,爲保證軍隊的政治向心力,朝鮮人民軍軍官均由抗日老兵或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未與日本合作的人擔任。
  朝鮮10個師,前六個師,每師1.1萬人,第7師1.2萬人,超出1000人,第10師和第13師不足滿員,每師只有6000人。第15師也是1.1萬人。
  2個獨立團:約8000人.5個警備旅共18600人。
  一個105裝甲旅:120輛蘇制T-34坦克。
  一個獨立裝甲團:30輛蘇制T-34。
  火炮:600門。
  飛機:180架。
  戰鬥機:40架。
  轟炸機:70架。
  偵察機:10架。
  總兵力:約13.7萬人
  1949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146師”改稱“朝鮮人民軍第5師”。“166師”改稱爲“第6師”,“156師”改稱爲“第7師”。朝鮮人民軍的第2師師長崔賢,參謀長許波,第4師師長李權武,第6師師長方虎山,第7師師長崔仁,第3師參謀長張平山,第3師16團團長崔仁德等人都是解放軍幹部。
  〖南方〗
  韓國軍隊雖然數量不多卻在1948年前後不斷騷擾北方。部隊編成方面,基于1946年-1949年期間,美國的戰略重心在中國大陸,且二戰結束後美國軍隊大量裁撤,故對韓國軍隊的支持甚弱。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1950年1月所發表的講話中,將朝鮮半島排除在美國的防禦範圍之外。美國遠東軍隊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在接受訪問時,也將朝鮮半島和臺灣劃在美國在東亞的防禦範圍之外。而副國務卿迪安?臘斯克(Dean Rusk)在6月20日接受國會質詢時也表示戰爭不太可能爆發。
  武器裝備——韓國軍隊武器匱乏,沒有重炮、坦克以及空軍。
  人員培訓和配備——軍官多爲二戰時期日本或滿洲國軍事學校出身,如後任總統的樸正熙,曆任師長、軍長、參謀總長的白善燁等。
  韓國9個師:每個師的兵力都不一樣,其中以第1師和7師爲最多每個師約9600余人,其次是第6師9112人,第2師約8000人,其余的3、5首都師均爲7000人左右。而第8師不足7000人,只有6866人。
  坦克:無。
  裝甲車:27輛。
  火炮:129門,
  火箭筒:1900具。
  飛機30架:10架戰鬥機,10架聯絡機,10架教練機,無轟炸機。
  總兵力:約9.8萬人。
  在戰爭爆發前,朝鮮和韓國方面的軍事力量對比爲:兵力2—1,火炮2—1,機槍7—1,半自動步槍13—1,坦克6.5—1,飛機6—1,朝鮮人民軍方面占據絕對優勢。
戰爭經過
  1 朝鮮人民軍的進攻(1950年6月25日-9月15日)】 
朝鮮人民軍在1950年6月25日至9月15日的進攻
  〖1.1 戰爭爆發〗
  1950年1月以來,在蘇聯和美國相繼撤出在朝鮮和韓國的駐軍後,朝鮮政府與蘇聯領導人密切協商,並使斯大林“同意朝鮮領導人對局勢的分析和准備以軍事方式實現國家統一的設想”。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聲稱,李承晚在美國操縱下突然向三八線以北地區進行了全面的武裝侵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平壤外國文出版社1958年)。蘇聯解體後,隨著前蘇聯檔案的公開,目前廣泛流行的觀點認爲1950年6月25日淩晨,在得到斯大林的同意之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兼朝鮮人民軍司令官金日成下令軍隊越過三八線,發動了對大韓民國的突然進攻。當時大韓民國國防軍三分之二的軍隊尚未進入戰備狀態,根本沒有招架之力,三天之後漢城(今首爾)就失守了。在撤退時,韓高層驚慌失措,將漢江大橋給炸了,把大批軍隊送給了朝鮮,更快瓦解了韓軍抵禦能力。 
  值得指出的是,金日成並未事先知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詳細的作戰計劃和具體的開戰日期,因此中國大陸與美國一樣,直到戰爭開始才得悉的。這也可以稱爲真正意義上的朝鮮單方面“不宣而戰”。
  〖1.2 聯合國的反應〗
  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駐日本的美國遠東空軍協助韓國作戰,27日再度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駛入基隆、高雄兩個港口,在臺灣海峽巡邏,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攻占臺灣。美國駐聯合國代表還向安理會提交了動議案,在蘇聯代表因自1950年1月起抗議中國代表席位被中華民國(臺灣)政府繼續占有而缺席的情況下,以13:1(南斯拉夫投了反對票)的情況下動議得到通過,但蘇聯解體後,隨著前蘇聯檔案的公開,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時蘇聯駐聯合國大使曾向斯大林建議,蘇聯代表應于6月底前返回安理會,以便行使否決權,反對聯合國通過不利于朝鮮的決議,但被斯大林拒絕了。這就使聯合國順利通過了上述三個決議聯合國軍隊組成。聯合國軍以美軍爲主導,其他15個國家也派小部分軍隊參戰。英國、土耳其、加拿大、泰國、新西蘭、澳大利亞、荷蘭、法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盧森堡、南非與大韓民國國防軍均歸駐日的美遠東軍指揮,麥克阿瑟上將爲美軍遠東軍司令。7月5日美軍參加了第一場對朝鮮的戰役。 
  〖1.3 中國的反應〗
  在7月初,得知美國介入朝鮮戰爭的消息後,周恩來明確向斯大林表明,中國會在東北集結9個師,如果朝鮮人民軍被打敗,會迅速派遣部隊入朝幫助朝鮮同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作戰。
  7月7日毛澤東下令部署河南的3個野戰軍(38軍、39軍、40軍)和黑龍江的42軍向中朝邊境集結。10月1日,在國宴上,毛澤東提到了出兵的問題,黃炎培說“自古道出師有名,名不正則言不順”,周恩來插話說“我們打算叫支援軍,支援朝鮮人民。”黃說“誰派出去支援的?是國家麽?那我們是不是要和美國宣戰?”毛澤東提筆將“支援”改爲“志願”。“中國人民志願軍”由此定名。
  2 聯合國軍的攻擊(1950年9月15日-10月25日)】  
  聯合國軍在1950年9月15日至10月24日的進攻〖2.1 仁川登陸〗
  在戰爭初期,朝鮮軍隊節節勝利,6月28日奪取漢城,7月20日占領大田,7月24日占領木浦,7月31日則占領了晉州,韓國國防軍和美軍被一直逼退到釜山。此時美軍第25師收到死守南方防線的命令,不得再後退。朝鮮人民軍已占領朝鮮半島90%的土地,92%的人口。8月6日麥克阿瑟將軍在東京與其他高級軍官會面,並說服他人實施風險很大的仁川登陸計劃。 
  1950年9月15日,仁川登陸成功 9月15日,麥克阿瑟登上旗艦麥金利山號親自督戰,在美英兩國三百多艘軍艦和五百多架飛機掩護下,美軍第十軍團成功登陸仁川,從朝鮮軍隊後方突襲,切斷朝鮮半島的蜂腰部一線,,迅速奪回了仁川港和附近島嶼。9月22日,撤退到釜山環形防禦圈的聯合國軍乘勢反擊,9月27日仁川登陸部隊與釜山部隊水原附近會合,一日之後重奪漢城。 
  此外,由于在二戰後,美國爲了和蘇聯爭奪世界霸權,美國秘密和日本單獨媾和。在美國的的授意下,日本在朝鮮戰爭中秘密派出了掃雷部隊,是二戰後日本首次向國外派兵。 
  〖2.2 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   
  美軍卡車越過三八線美國原先將朝鮮軍隊趕回三八線以北的計劃因戰事進展極其順利而有所改變。麥克阿瑟將軍要求乘勢追擊,將共産主義逐出整個朝鮮半島。9月27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與總統杜魯門都同意了麥克阿瑟的建議,但是總統要求麥克阿瑟只有在中國和蘇聯不會參戰的情況下才可攻擊朝鮮。次日美軍部隊就進逼三八線,10月1日韓國第一批部隊終于進入朝鮮作戰。 
  中國在朝鮮戰爭爆發之前,將第四野戰軍的朝鮮族部隊以師爲單位按金日成的要求轉交給朝鮮。1950年5月底,金日成派密使至北京,但毛澤東主席表示了對美國參戰的擔心,並在戰爭爆發後,仁川登陸前,多次提醒金日成和朝鮮人民軍,指出仁川將會是美國登陸地點。朝鮮戰爭爆發後,中國在7月13日即成立東北邊防軍,從河南抽調4個軍及炮兵部隊,開赴東北,增強邊境防禦。8月5日,毛澤東電告東北邊防軍領導,要求在8月底完成作戰准備,在9月上旬能夠出動至朝鮮參戰。此時朝鮮人民軍還在南韓洛東江一帶作戰,聯軍僅守住釜山防衛圈(僅占朝鮮半島國土3%)一小塊地區。 
  仁川登陸後,朝鮮半島局勢逆轉,中國政府幾乎每天都通過廣播警告美國,如果跨過三八線,中國就會出兵。9月30日,總理周恩來在政協國慶大會上發表強硬講話,10月3日淩晨美國部隊大規模進入朝鮮半島北部前,周恩來召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要他轉告美國政府:“若美軍跨過三八線,侵略朝鮮,我們不會坐視不顧。”這番警告被杜魯門視爲北京對聯合國的“外交訛詐”而沒有被重視。
  中國雖然做出強硬聲明,高層領導人內部意見卻不一致,大部分傾向于不參戰,因爲中國曆經多年戰亂,百廢待興,卷入這場戰爭對國家發展不利。前蘇聯解密檔案表明,斯大林作爲社會主義陣營的首腦指示中共派兵介入,但是直到10月初,中國政府仍然未能對參戰與否做成最後決定。周恩來趕赴莫斯科跟蘇方討論參戰問題。10月4日,中國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彭德懷奉命抵北京商討朝鮮問題,10月8日中國共産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才最終決定介入朝鮮戰爭。中國政府作出這個決定直接原因是美國飛機轟炸中國丹東的文物市場,中國領土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朝鮮如被占領,將會更直接威脅到中國的國家利益。中國政府十分顧慮麥克阿瑟是否有可能在取得整個朝鮮半島後繼續向北進軍,威脅到共産黨在中國大陸的政權。即使美軍不襲擊中國,一個與中國有長達1000多公裏邊界線的國家落入資本主義陣營,對中國也是很大的威脅。而如果朝鮮亡國,中國勢必要讓金日成在中國的東北設立流亡政府,但這對中國十分不利,因爲將爲美軍侵犯中國東北提供了強有力的借口。同時,由于美軍進入臺灣海峽,迫使中華人民共和國中止攻打臺灣的渡海戰役,讓中國直接感受到美國的威脅 。
  基于這些理由,北京最終決定出兵朝鮮半島,抗擊美國。 
  10月7日,美軍大舉越過三八線,向平壤推進。與此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所部東北邊防軍改編爲中國人民志願軍,爲進入朝鮮境內作戰積極開始臨戰准備,彭德懷被任命爲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2軍率先從輯安(今集安縣)渡鴨綠江入朝作戰。   
  美國總統杜魯門在美軍大舉進攻前,與麥克阿瑟在威克島會面。麥克阿瑟保證不會侵略中國,並且自信地表示中國“無意參加這場戰爭。當今是我們強大而中國軟弱的時代,若中國部隊渡過鴨綠江,我就要使他們遭受到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屠殺。”他同時還認爲戰事將在感恩節前結束,稱要讓美國的子弟兵回家過這個美國的傳統節日。 
  當然此時麥克阿瑟是有理由對戰事感到樂觀的。10月11日韓國國防軍占領元山,10月19日(同一天中國人民志願軍秘密跨過鴨綠江,不過當時美軍還不知道具體情況)美軍就已經占領了平壤,朝鮮政府遷往江界市。韓國國防軍陸軍第六師的部隊已進抵鴨綠江畔楚山郡,美國空軍飛機多次進入中國領空轟炸丹東市附近的機場與交通線,勝利似乎就在眼前。 
  但是,中國人民軍志願軍入朝後的第一次戰役在1950年10月25日打響。當天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0軍第118師在北鎮突然對敵軍發起攻擊,用了一個多小時便占領了溫井,殲滅所有敵軍。該次戰役也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抗美援朝戰爭”正式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這場戰爭定義爲“爲援助危難的友好鄰邦和保家衛國而戰”,實際是履行共産主義陣營的國際義務,扶助弱小的共産主義鄰邦防止其滅亡。 
  3 中國人民軍志願軍參戰(1950年10月25日-1951年5月23日  
  中朝軍隊1950.10.25-1951.1.8的進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0月初就已經基本確定要派兵入朝參戰,但是由于蘇聯方面顧慮美蘇迎頭相撞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而不願意提供空軍掩護,派兵計劃一直沒有執行。10月9日周恩來親自訪問莫斯科,與斯大林討論朝鮮問題。但是雙方還是無法就該問題達成協議,甚至一度在10月13日宣布放棄,准備讓金日成到東北組建流亡政府。不過經毛澤東與其他中國共産黨中央政治局高層討論決定最終還是出兵參戰,但要求蘇聯方面最遲在兩個半月內提供空軍掩護,還要負責中國各主要城市的領空安全。斯大林最後也在17日同意了請求。 
  決策形成後,毛澤東和周恩來曾研究過以什麽名義出兵的問題,並初步擬定了“支援軍”的名義。黃炎培認爲支援軍,就是派出去的,容易讓國際認爲中國對美國宣戰。因此改爲中國人民志願軍,並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號。表示不是中國跟美國宣戰,是人民志願支援朝鮮。雖然名稱爲志願軍,但實際是現役部隊整建制地參戰。總司令彭德懷更打趣說:“什麽志願軍,我就不是志願的!”當時的口號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中國人民志願軍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邊防軍改編而成。戰爭初期,這一名稱讓聯合國軍誤以爲這不過是一只小規模的志願者隊伍。後來聯合國軍弄清中國人民志願軍是成建制的正規部隊,只是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號後,也願意承認“志願軍”這一名稱,以將戰爭限制在朝鮮半島,避免將戰爭升級。
  〖3.1 第一次戰役〗
  1950年10月19日晚,以彭德懷爲司令,中國人民志願軍從安東(今稱丹東)、河口(即寬甸縣長甸鎮河口)、輯安(今稱集安)等多處地點秘密渡過中朝邊界鴨綠江,10月25日發動突襲。 
  聯軍並未料到中國會在未對聯合國宣戰的情況下出兵,而且此前前方的聯軍也沒有收到任何中國軍隊已經跨過鴨綠江的情報。聯軍被打得措手不及,全面撤退至清川江以南。第一次戰役以中國軍隊的全面告捷結束,中方宣稱殲滅了3.5萬名聯合國軍士兵。 
  〖3.2 第二次戰役〗
  雖然第一次戰役慘敗,麥克阿瑟依然堅持中國出兵只是象征性的,但同時他也承認“聯合國軍全部被殲的危險”,因此建議應該大規模轟炸中國東北地區,但是美國杜魯門政府顯然意識到在二戰剛剛結束後就立即與中國作戰將有可能觸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因此認爲應該將戰爭限制在朝鮮半島。而中國的參戰,令杜魯門政府再度改變政策,稱朝鮮半島的統一可以“日後再談判”,顯然抛棄了之前要一鼓作氣統一朝鮮半島的策略。 
  11月24日,麥克阿瑟發動了對清川江以北中朝軍隊的進攻,並宣稱要讓美軍士兵“回家過聖誕節”。中國人民志願軍先示形于敵,誘敵軍進入戰役發起線後于11月25日發動第二次戰役,在西線戰場使用志願軍第38軍、42軍從左翼突擊美軍第8集團軍縱深。聯合國軍兵敗于西部戰線的清川江兩岸和東部戰線的長津湖畔,美韓軍被迫全線突圍南撤至三八線,12月5日棄守平壤。此時彭德懷向毛澤東要求停下來:“目前部隊糧、彈、鞋、油、鹽均不能按時接濟,主要原因是無飛機掩護,隨修隨炸。”12月13日,毛覆電:“我軍必須越過三八線。”
  〖3.3 第三次戰役〗
  1950年12月31日中朝軍隊發起第三次戰役,推進至三八線以南50英裏處,漢城被中國人民志願軍第50軍與朝鮮人民軍第一軍團攻占。 
  杜魯門政府的另一個心患竟是自己的前方指揮官。麥克阿瑟將軍在朝鮮半島的行動很多都未得到華府的首肯,有些甚至違背了華盛頓的決策。麥克阿瑟不顧政治目標,而僅僅追求軍事上的利益,這種行爲其實會使任何一場沖突升級爲世界大戰,而這在核武時代是非常危險的行爲。麥克阿瑟提出過多次針對中國的攻擊,如大規模轟炸中國東北、動用原子彈轟炸中國東南沿海大城市以及邀請蔣介石軍隊參戰等,都一一被杜魯門駁回。4月11日,杜魯門最終決定免除麥克阿瑟的最高司令官職務,由馬修?李奇微將軍接任。這項命令是麥克阿瑟在無線電廣播中與全世界民衆一樣知悉的,麥克阿瑟認爲這是杜魯門對他的羞辱。被解職以後的麥克阿瑟在全美受到數月英雄式的歡迎,但是這股熱潮並未持續。
  此時的美國已經發現自己陷入朝鮮半島的泥潭而無法自拔,自己被迫在一個陌生的戰場打一場前途未蔔的戰爭。因此美國在1951年1月13日提出停戰建議,但在順利的戰爭形勢面前毛澤東認爲中國有能力將美國軍隊逐出朝鮮半島,他在給彭德懷的指示中稱現在停火“將給政治面上以很大的不利”,要求趁熱打鐵,統一朝鮮半島。事實上,中國軍隊在第三次戰役結束時,由于缺乏軍需用品,戰爭行動大受影響。
  1月的第四次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開始後退,第四次戰役的發動過于倉促,使志願軍遭到入朝作戰以來的第一次挫折。志願軍不得不放棄仁川和漢城,全線被迫後退了100多公裏,撤回到了北緯38°線以北。
  更由于缺空現代化空軍編制,使得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沒有所謂前線與後勤的區別,整個戰線幾乎曝露于美軍的狂轟濫炸,空襲猛烈之下,只能利用夜戰突擊、並利用夜間以大量民工搶修道路與橋梁,隨炸隨修,隨修又隨炸。戰場上缺乏新鮮果蔬,志願軍普遍患有夜盲症,更不利于作戰。嚴苛的環境逼得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搭機返北京,直言前線之困難。毛澤東思考後向彭德懷提出:“朝鮮戰爭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不要急于求成。”1951年3月14日,志願軍放棄漢城,對敵人進行節節阻擊,把敵人滯留在三八線附近。4月21日戰役結束,殲敵78000多人。
  〖3.5 第五次戰役〗
  1951年4月22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第五次戰役,至29日“禮拜攻勢”結束,聯合國軍開始發動“第二次春季攻勢”,逼進鐵原、漣川。其中志願軍63軍開始逐山逐水地死守,聯合國軍第二次跨進北緯38°線,志願軍被迫全線後撤退約40公裏以勉強阻止住聯軍的進攻,美軍的彈藥量是平常五倍,被稱爲“範弗裏特的彈藥量”,中國人民志願軍損失慘重,負傷、陣亡和情況不明的總數爲7644人,180師人員損失大部分爲被俘,被俘人數約爲5000余人。
  在第五次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英勇作戰,奪取戰場的主動權,繼續殲滅敵有生力量。6月10日,第五次戰役結束,志願軍共殲敵80000多人,敵我雙方轉入對峙狀態。
  7月10日雙方終于同意停火,坐到了談判桌前。
  【4 相持階段和停戰談判(1951年6月23日-1953年7月27日)】  
雙方僵持階段形勢右圖說明:聯合國軍在1950年1月9日至1951年底的進攻和雙方僵持階段形勢,黑線爲最終雙方軍事分界線
  〖4.1 第一次停戰談判〗
  經曆了一年的大規模沖突後,1951年6月23日,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提出雙方進行停火談判的建議:
  “ 目前最尖銳的朝鮮武裝沖突問題,也是能夠解決的。……蘇聯人民認爲,第一個步驟是交戰雙方應該談判停火與休戰,雙方把軍隊撤離三八線。” 
  1951年6月25日,中國和美國幾乎同時發表聲明表示贊同,中國在當日《人民日報》中發表社論表示,“我們中國人民完全贊同這個建議”。
  而美國總統杜魯門則在田納西州參加航空工程研究中心落成典禮上發表演說表示美國“願意參加朝鮮半島和平解決的談判”。
  6月30日,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奉命通知朝鮮人民軍:
  “ 我得知貴方可能希望舉行一次會議,以討論一個停止在朝鮮半島的敵對行爲及一切武裝行動的停戰協議,並願適當保證此停戰協議的實施。我在貴方對本通知答複以後,將派出我方代表並提出一會議的日期,以便與責方代表會晤。我提議此會議可在元山港一只丹麥傷兵船上舉行。” 
  7月1日,朝鮮人民軍總司令金日成和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答複:
  “ 你在6月30日關于和平談判的聲明收到了。我們受權向你聲明,我們同意爲舉行關于停止軍事行動和建立和平的談判而和你的代表會晤,會晤地點,我們建議在三八線上的開城地區。若你同意,我們的代表准備于1951年7月10日至15日和你的代表會晤。” 
  這樣,雙方第一次停戰談判于7月10日在開城舉行了。
  朝中方代表爲:南日(朝)、李相朝(朝)、鄧華(中)、解方(中)、張平山(朝)五位將軍。
  韓美方代表爲:特納?喬埃(美)、克雷奇(美)、霍治(美)、勃克(美)、白善燁(韓)五位將軍。
  朝中方提出三點建議:1、停火;2、恢複三八線爲朝韓邊界;3、外國軍隊盡快撤離。
  韓美方並沒有接受這一建議,要求將停火分界線放置在朝中方控制地區。第一次談判破裂。
  〖4.2 停戰談判的恢複和軍事分界線協議〗
  爲獲得停戰談判的有利條件,聯合國軍和韓軍于8月18日-9月18日和9月29日-10月22日分別發動了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分別進攻朝中方西線和東線防線。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轉入防禦,同時還遭到了洪水災害,很多防禦工事被毀。經過兩個月的激戰,聯合國軍占領了646平方公裏土地,平均推進約2公裏。
  李奇微意識到,“沒有誰會相信憑我們手中的這點兒有限的兵力,能夠贏得什麽全面勝利”。于是,停戰談判在10月25日重新恢複,地點改在了板門店。
  10月30日至11月下旬間,志願軍發起局部反擊戰,占領了280平方公裏土地,並鞏固了開城地區的防禦。
  11月27日,雙方就軍事分界線及非軍事區問題達成協議:“以雙方現有實際接觸線爲軍事分界線,雙方各自由此線後退兩公裏以建立停戰期間的非軍事地區。如軍事停戰協議在本協議批准後30天之後簽字,則應按將來雙方實際接觸線的變化修正上述軍事分界線與非軍事區。”
  由于雙方的條件過于懸殊,停戰談判整整進行了兩年。王樹增提到:“在這兩年中,在雙方的防禦線上,密集地部署著200多萬人的大軍,構築了世界戰爭史上最漫長的、最複雜的、最堅固的防禦工事。聯合國軍的防線由部署嚴密的火炮陣地、坦克群以及步兵組成,數層陣地使其縱深達300公裏,每一層防線都構築了永久性的工事和塹壕,每一層防線都制定了周密的空軍支援預案,形成了一個火力強大的立體防禦網絡,這條防線被稱做‘一道不可逾越的死亡深淵’。中國軍隊的防線上,數十萬官兵開始建設世界上最浩大的地下防禦工程,其土石方總量能開鑿數條蘇伊士運河、沿著對峙線自西向東,數百公裏的防線上,深理在地下的永久式坑道和交通壕蛛網般四通八達,前沿的數十萬中國官兵設施齊全地生活在地下,他們所布置的火力陷阱能令任何進攻的敵人立即遭到毀滅性打擊,這些在地下枕戈待旦的中國官兵被稱之爲‘閉居洞中的龍’。”
  〖4.3 上甘嶺戰役〗
  1952年10月14日淩晨,聯合國軍第8集團軍司令範弗裏特發動金化以北的上甘嶺之戰,雙方在表面陣地上失而複得、得而複失。多次反覆爭奪的結果,兩方面皆死傷慘重。前後曆時43天,在3.7平方公裏的地區,共發射炮彈超過230萬發,嶺上泥土平均被炸翻出至少3米。中國人民志願軍軍隊傷亡情況遽增,不過阻止了美軍的攻擊,更使美軍傷亡情況劇增,環嶺遭擊斃美軍遺屍超過千具以上。
  在範弗裏特不能奪得上甘嶺後,美軍沒有能力再發動過營以上規模的的進攻,因美軍已意識到最後仍要靠談判才能結束戰爭。守住上甘嶺上的中國軍隊,全體嘉獎爲上甘嶺英雄團,著名的有“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英雄”邱少雲。此戰役爲朝鮮戰爭中最激烈的一場戰役。
  【5 米格走廊:蘇聯的秘密介入】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不久中國志願軍介入朝鮮戰場,1951年中期以後,中國與蘇聯空軍MiG-15多次與聯軍戰機交戰,在鴨綠江南岸平原一帶上空形成了著名的“米格走廊”,是整個朝鮮戰爭期間絕大多數空戰的區域。最初以爲“米格走廊”上的架駛員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爲此,當時美國國防部長範登堡驚呼:“中國幾乎在一夜之間成爲空軍強國。”
  米格走廊中最神秘而精銳的力量是蘇聯與東歐地區的飛行員,斯大林命令國防部長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負責向中國派遣航空兵師,蘇軍參戰人員一律身著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服,並嚴格限制其飛行員作戰區域。其指揮官爲空戰英雄闊日杜布,許多飛行員經曆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洗禮,作戰經驗極爲豐富。實際上,他們的指揮系統獨立于中國軍隊,但是主要機場仍在中國境內位于安東附近。那裏距離鴨綠江很近,在航程上比起從日本起飛的美軍戰機占上許多便宜。此外,美軍明文禁止空軍單位進入中國境內,絕大多數的時間這些機場的飛機可以自由起降與集結。美軍飛行員曾經在訪談中提到他們在鴨綠江附近空域巡邏時能夠遠遠看到機場的飛機循序起飛,集節編隊完畢之後以高度優勢進行空戰。
  盡管斯大林要求嚴格保密,但聯軍其實自蘇聯加入空戰的行列之後,很快自監聽無線電通訊當中知道蘇聯的介入,不過整個朝鮮戰爭期間聯軍方面也選擇緘默的態度,以免戰事擴大。
  米格走廊的有限區域以及大多數空戰都集中在這個範圍之內,顯示以美軍爲首的聯軍並沒有失去對制空權的掌握,蘇聯與中國對于南下建立前進機場的意願也不高,也造成雙方都會到這個區域進行空戰。以雙方需要飛行的距離來看,美軍的F-86平均停留時間在20分鍾左右,從戰果上來看,美軍的確壓制住志願軍在朝鮮半島使用空權的能力。然而經過長時間交鋒,美軍試圖以轟炸切斷中國軍隊運輸線的戰略企圖,卻最終未能實現。
  【6 停戰】  
簽署停戰協定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時雙方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及《關于停戰協定的臨時補充協議》的停火協議。
  談判的最終結果是在北緯38°線附近以1953年7月27日22點整雙方實際控制線南北各2公裏寬設立非軍事區。
  1954年,蘇聯官員和在朝鮮半島參戰的各國代表在瑞士日內瓦舉行會談。但談判未達成一個永久和平計劃,未能解決朝鮮半島南北統一問題,直到50多年後的今天,朝鮮半島依然是分裂的兩個國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
  1991年朝鮮和韓國簽署了一項進行永久和平條約談判的協議,1992年得到批准。但1991年朝鮮方面開始抵制軍事停火委員會,中國于1994年退出該委員會。
  【7 雙方投入兵力對比】
  聯軍方面:
  韓國 590,911
  美國 480,000
  英國 63,000
  加拿大 26,791
  澳大利亞 17,000
  菲律賓 7,000
  土耳其 5,455
  荷蘭 3,972
  法國 3,421
  新西蘭 1,389
  泰國 1,294
  埃塞俄比亞 1,271
  希臘 1,263
  哥倫比亞 1,068
  比利時 900
  南非 826
  盧森堡 44
  總共:1,139,518
  志願軍方面:
  朝鮮 260,000
  中國大陸 780,000
  蘇聯 26,000(主要爲飛行員)
  總共:1,066,000
戰爭傷亡
  【美軍和聯合國軍被俘人數】 
  美軍: 7,140 
  聯合國軍: 92,970 
  【聯合國軍共計傷亡人數】
  死亡:683,079
  受傷:1,167,737
  傷亡合計:1,850,816
  【中國人民志願軍】
  自1950年10月25日參戰至1953年7月27日停戰,中國人民志願軍共陣亡114,000余人,醫院救治戰鬥和非戰鬥負傷的傷員383,000余人次,其中救治無效致死者21,600余人,去掉傷員因第二、第三次負傷而造成統計上的重複數位和救治無效死亡以及非戰鬥負傷者,故最後確定的戰鬥傷亡減員總數爲366,000余人。 
  除傷亡減員外,志願軍還有29,000余人失蹤,失蹤者中除在美方戰俘營中的21,400余人外,尚有8,000余人下落不明,估計多已在戰地或在被俘後死亡。 
  如此可以確定,加上失蹤,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共計戰鬥損失390,000余人。 
  除戰鬥損失外,醫院還收治過患病住院的軍民450,000余人次,其中病亡者13,000余人,加上陣亡、因傷救治無效死亡等明確死亡者和失蹤後估計已死亡者,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軍民因各種原因死亡的人數在1560,000余人左右,這是一個巨大的犧牲。 
  加上朝鮮人民軍的傷、亡、失蹤數位,中朝軍隊共付出628 000余人的兵員損失代價。 
  在戰爭中,中國軍隊共消耗各種物資560萬噸,其中彈藥一項即達25萬噸,開支戰費62億元人民幣。中國軍隊共戰損坦克9輛、飛機231架、各種炮4 371門、各種槍87 559支(挺)。 
  【聯合國軍的數位與中朝方的統計大相徑庭,而且前後不一】
  1953年10月23日,美聯社曾發表了一個數位,稱聯合國軍方面的傷亡和失蹤/被俘總數爲1 474 269人,其中美軍戰鬥傷亡及失蹤人數爲144 360人。 
  1957年,在朝鮮戰爭中曾擔任過美步兵第七師師長、後來又先後擔任過美國遠東戰區司令官、美國陸軍參謀長、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萊曼?蘭尼茲爾上將曾在漢城對此說予以認同。但韓國方面後來聲稱,這個數位包括平民的傷亡。 
  【韓國軍隊報出的戰損數位最爲混亂】
  根據美聯社公開的數位,韓國方面共損失1 312 836人,其中陣亡415 004人,傷殘425 868人,失蹤459 428人,被俘12 536人。 
  而1976年韓國國防部戰史編寫委員會出版的《韓國戰爭史》則聲稱,聯合國軍方面的傷亡及失蹤/被俘數位是1,168,160人。而韓國軍隊的損失 爲984,400余人,其中陣亡227,800余人,負傷717,100余人,失蹤43,500余人。 
  這個數位與中朝方估計殺傷韓軍的數位相差不算太遠。但韓方另外的資料聲稱這其中包括非軍事人員的傷亡數位。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大校認爲,細究起來,韓國方面承認的最低的軍人戰鬥傷亡約爲30余萬人,失蹤10萬余人,失蹤人數中作爲戰俘遣返者僅7 800余人。 
  戰爭期間,韓軍曾多次陷入整體性混亂,其統計數字水分很大。美國軍方的數位雖然也有過變動,但相對來說前後比較一致。 
  據美國方面近年的數據統計,在整個戰爭中,美國軍隊共計陣亡33 629人,其他原因死亡20 600余人,負傷103 248人,被俘後遣返3 746人,另外尚有8 142人失蹤,估計也只好歸于死亡一類。共計損失169 300余人。 
  戰史專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大校認爲,相對於韓國軍隊來說,美國軍隊這個統計數字要更可靠一些。按美國的國家體制,在死亡人數上不太可能出現大的差錯,否則如果有人沒有列上陣亡名單,刻上朝鮮戰爭美軍陣亡將士紀念牌,那麽死者家屬肯定會折騰,一折騰,輿論界掀起的軒然大波會讓合衆國政府極爲難堪。 
  【其他國家軍隊損失情況】 
  英國:陣亡710人,負傷2 278人,失蹤1 263人,被俘766人,共計5 017人。 
  土爾其:陣亡717人,負傷2 246人,失蹤167人,被俘217人,共計3 349人。 
  澳大利亞:陣亡291人,負傷12 40人,失蹤39人,被俘21人,共計1 591人。 
  加拿大:陣亡309人,負傷1 055人,失蹤30人,被俘2人,共計1 396人。 
  法國:陣亡288人,負傷818人,失蹤18人,被俘11人,共計1 135人。 
  泰國:陣亡114人,負傷794人,失蹤5人,共計913人。 
  希臘:陣亡169人,負傷543人,失蹤2人,被俘1人,共計715人。 
  荷蘭:陣亡111人,負傷589人,失蹤4人,共計704人。 
  哥倫比亞:陣亡140人,負傷452人,失蹤65人,被俘29人,共計686人。 
  埃塞俄比亞:陣亡120人,負傷536人,共計656人。 
  菲律賓:陣亡92人,負傷299人,失蹤57人,被俘40人,共計488人。 
  比利時、盧森堡:陣亡97人,負傷350人,失蹤5人,被俘1人,共計453人。 
  新西蘭:陣亡34人,負傷80人,被俘1人,共計115人。 
  南非:陣亡20人,失蹤16人,被俘6人,共計42人。 
  日本:陣亡數人,被俘1人。 
  以上合計,其他國家軍隊兵員損失約爲17 200余人。 
  幾方面數位彙總,在整個朝鮮戰爭期間,聯合國軍方面所確認的最低人員損失統計數字是:聯合國軍的人員損失在58萬人以上。而這個數位中,估計由中國軍隊造成的損失占2/3以上,也就是38萬人以上。 
  朝鮮:
  215,000 陣亡
  303,000 負傷
  101,000 失蹤或被俘
  中國:
  中國方面的數據:
  148,000 陣亡(其中34,000 爲非戰鬥死)
  380,000 負傷
  7600 失蹤
  21,400 被俘
  美國方面的數據:
  400,000+ 陣亡
  486,000 負傷
  21,839 被俘
  蘇聯:
  315 陣亡
  在朝鮮犧牲的十幾萬名志願軍官兵,他們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個地方。其中北京市1,438名,天津市977名,河北省10,155名,山西省5,835名,內蒙古自治區1,683名,遼寧省13,374名,吉林省18,260名,黑龍江省8,222名,山東省19,685名,上海市1,634名,江蘇省7,268名,安徽省4,151名,浙江省3,732名,江西省2,162名,福建省982名,河南省10,673名,湖北省5,167名,湖南省10,687名,廣東省3,186名,廣西壯族自治區2,915名,陝西省2,802名,寧夏回族自治區461名,甘肅省1,041名,青海省48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61名,四川省30,789名,貴州省2,799名,雲南省1,482名。
  對平民的屠殺
  朝鮮戰爭中,有確鑿證據證明美軍有屠殺平民的行爲。 
  美軍方面,由于擔心朝鮮情報人員及破壞分子混入南逃難民,因此對成群的難民進行掃射。目前已經公開的美軍屠殺平民行爲有老根裏事件,以及信川郡大屠殺。此外美國飛機還對城市及平民目標進行了轟炸。韓國軍隊方面,在韓國軍隊收複的本國領土以及隨後占領的朝鮮城市及鄉村中組織“治安隊”、“滅共團”等組織,對朝鮮勞動黨黨員和被懷疑爲親共人士的平民進行了大規模的清查和處決。 
  朝鮮人民軍方面,在戰爭初期占領韓國大部分領土後、以及美軍仁川登陸後被迫撤離韓國時,在韓國各地區進行甄別,對韓國政府官員、軍官、警察、憲兵、資本家、商人、知識分子、教師、記者、地主、宗教人士,以及上述人員的家屬進行了大規模逮捕和處決。
  停戰談判
  1951年7月10日,朝韓雙方對峙在“三八線”附近,戰爭進展到了和平談判階段,但是停戰一直沒有實現,其中一開始是因爲軍事分界線問題,雙方僵持了近半年,終于使雙方認可“以三八線爲軍事分界線”。其次是關于戰俘的處理問題,就這個問題致使戰爭延長了1年之久,從而成爲停戰簽字的惟一障礙 。
  1951年7月10日談判開始到10月25日,雙方在用了44天,開了32次代表團大會和小會的情況下中斷了63天之後,會址由開城遷移到板門店。
  開城談判確定了5項談判議程,具體是:
  一是通過議程。
  二是作爲在朝鮮半島停止敵對行動的基本條件,確定雙方軍事分界線以建立非軍事地區。
  三是在朝鮮半島實現停火與休戰的具體安排。
  四是關于戰俘的安排問題。
  五是向雙方有關各國政府建議事項。
  到11月底曆時4個多月,只有第一項通過議程和第二項即軍事分界線問題達成了協議,第三 項議程的談判剛剛開始,第四、第五項議程尚未討論。
  板門店的談判于12月11日討論第四項“關于戰俘安排的問題”。中美在談判中就“自願遣返”或“全部遣返”原則發生對峙,從而成爲朝鮮戰爭久談不決,談打交織的症結所在。
  第五項議程于1952 年2月達成協議。此後至1953年7月27日朝鮮半島停戰簽字,都是圍繞于戰俘問題而進行戰爭和展開討論。長達1年多的時間用于戰俘遣返問題,在世界戰爭史上是極爲罕見的。
  影響
  韓國
  韓國經濟在戰後遭到嚴重破壞,李承晚在戰後仍然以統一爲目標,不重視經濟發展,不斷計劃隨時再和朝鮮方面開戰。4.16運動後,李承晚下臺,局勢依然並沒有緩和。此後樸正熙執政期間更出現“實尾島事件”,雙方敵對的氣氛並沒有因領導人轉換而改變。 
  美國
  美國在朝鮮半島有數萬人陣亡,而且幾乎就要與中國和蘇聯兩個社會主義大國爆發全面戰爭。但是在經過了越南戰爭後的美國人,幾乎已經遺忘了這場戰爭。因此朝鮮戰爭又被稱爲“被遺忘的戰爭”(The Forgotten War)。朝鮮戰爭也令美國人首次意識到,戰爭的威脅隨時存在。戰爭結束後,美國軍隊人員數量增加了兩倍,軍費開支大幅度上升。 
  中國大陸
  中國在朝鮮半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包括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在內的十幾萬中國人民志願軍軍人陣亡于朝鮮半島。但是,中蘇關系因朝鮮戰爭中中國堅定地反對“帝國主義陣營的侵略”而密切起來。蘇聯打消了中國會變成第二個南斯拉夫的顧慮,從1952年起開始大規模援助中國建設全面的工業基礎,這些援建項目以及1954年定下的幾十個工業項目被合稱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援助中國的156個重點項目,爲中國打下了冶金、石油、礦山采掘、煤炭、發電、電力裝備、機械制造、紡織、造紙、制糖、航空、航天、交通鐵路、國防兵器制造等全面的科研生産基礎,中國從此開始了獨立自主門類齊全的工業化建設道路。 
  蘇聯
  戰爭對蘇聯的影響就十分複雜。一方面來看蘇聯是最大的贏家,戰爭令中美爆發直接沖突,而自己則從未正面介入。戰爭削弱了美國的實力,把美國超強的國力軍力從歐洲鐵幕一線的爭奪轉移到朝鮮戰爭的泥潭。爲蘇聯爭取了時間在二戰後的廢墟上治療戰爭創傷,發展國防尖端技術,縮小了與美國的差距。而美國人則始終相信蘇聯是真正的幕後指示者。美國的國防軍費開支在戰後增加三倍,主要就是針對蘇聯。西方陣營也開始聯合對抗蘇聯。 
  日本
  日本雖然沒有參戰,但是,戰爭期間美軍在日本大量的物資采購,對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的經濟複蘇,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中國臺灣
  對當時退守臺灣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而言,朝鮮戰爭的爆發及中國的參戰使得美國認識到臺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將臺灣重新納入防禦體系,杜魯門總統派遣第七艦隊巡弋臺灣海峽,宣布臺海中立化,阻止了中國共産黨渡海攻臺及蔣介石反攻大陸的企圖。有史家稱韓戰爲“國民黨的西安事變”,挽救了國民黨的危局。
  朝鮮戰爭大事記
  1950年   
  6月25日,朝鮮人民軍入侵韓國。 
  6月27日,美國的第七艦隊駛進臺灣海峽,軍事介入臺灣海峽。 
  6月28日,朝鮮人民軍攻克韓國首都漢城(即首爾)。 
  7月5日,聯合國軍參戰。 
  9月15日,聯合國軍仁川登陸。 
  9月25日,解放軍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發表聲明:美軍過線,中國決不會置之不理。 
  9月28日,聯合國軍收複漢城。 
  9月30日,韓國軍隊越過三八線。 
  10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作出最後的出兵決定。 
  10月3日,周恩來緊急約見印度駐華大使。 
  10月19日,聯合國軍攻克朝鮮首都平壤。 
  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 
  10月27日-31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第一次戰役(雲山戰役)。 
  10月31日-11月2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攻占清川江。 
  11月25日-12月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第二次戰役(清長戰役)。 
  12月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攻占平壤。 
  12月15日,聯合國軍撤至三八線以南。 
  12月31日-1951年1月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第三次戰役。 
  1951年   
  1月4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攻占漢城。 
  3月15日,聯合國軍第二次收複漢城。 
  4月11日,麥克阿瑟被免除最高司令官職務,李奇微接任。 
  4月22日-5月23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第五次戰役。 
  6月23日,蘇聯副外長馬立克建議停火。 
  7月10日,雙方在開城開始停戰談判。 
  8月18日-9月18日,聯合國軍發動夏季攻勢。 
  8月22日,談判中斷。 
  9月29日-10月22日,聯合國軍發動秋季攻勢。 
  10月15日,美軍攻占“傷心嶺”。 
  10月25日,停戰談判恢複。 
  1952年   
  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指控聯合國軍使用細菌武器,美國政府向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提出的由國際紅十字會委員會調查此控訴的決議草案遭蘇聯使用否決權拒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朝鮮政府均拒絕接受國際紅十字會委員會進行調查的建議。 
  5月7日,巨濟島事件。 
  5月12日,李奇微離任,克拉克擔任聯合國軍總司令。 
  10月8日,停戰談判中斷。 
  10月14日,聯合國軍發動金化攻勢。 
  10月14日-11月25日,上甘嶺戰役。 
  1953年   
  5月13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夏季攻勢。 
  6月8日,雙方就戰俘安排達成協議。 
  7月13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發起金城戰役。 
  7月19日,板門店雙方談判代表在所有問題上達成協議。 
  7月27日,停戰協定簽字,朝鮮戰爭暫停。 
  2009年  
  據韓聯社報道,朝鮮人民軍駐板門店代表部發言人5月27日表示,“正如向全世界宣布的,我們的革命力量將李明博叛徒集團全面參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防擴散倡議,看做對我們的宣戰。”
  朝鮮人民軍駐板門店代表部的聲明還表示,朝鮮將不再受1953年朝鮮戰爭停戰協定的約束,朝鮮半島將很快“重返戰爭狀態”。
  小說
  作者
  王樹增,部隊作家,百家講壇學者,1952年生于北京。
  著有長篇紀實文學《朝鮮戰爭》,長篇曆史隨筆《1901年》,長篇紀實文學《長征》等。作品曾獲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大獎、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魯迅文學獎、曹禺戲劇文學獎。
  內容簡介
  朝鮮戰爭是一場充滿現實感的戰爭:六十年來,朝美“戰爭”從未結束,還有更多的政治力量卷入。現代政治的牌局似乎六十年前就已布陣。
  朝鮮戰爭是一場特殊的戰爭:它充滿現代戰爭的特征,既是一場國際政治的生死搏鬥,又昭示人的精神的強大。
  朝鮮戰爭是一場布滿迷局的戰爭:美國,作爲頭號軍事強國與最發達的經濟強國,幾乎沒有人懷疑,這個國家和這支軍隊將在戰爭中必勝;中國,1950年剛誕生的國家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物質匱乏,裝備落後,少有重武器,但中國打出了尊嚴與和平。
http://baike.baidu.com/view/229278.html?tp=0_11

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百度百科

  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 簡稱馬島戰爭(西班牙語:Guerra de las Malvinas,拉丁語系國家又稱Guerra del AtlánticoSur,即“南大西洋戰爭”)全稱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英語:Malvinas War)或福克蘭群島戰爭(英語:FalklandsWar)或福克蘭海戰,也有部分媒體簡稱爲福島戰爭,是1982年4月到6月間,英國和阿根廷爲爭奪馬島(阿根廷稱“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
  阿根廷在1980年代初發生嚴重的經濟危機和大規模的反對以加爾鐵裏總統爲首的軍政府的運動。阿根廷政府試圖通過對馬島采取軍事行動,來緩解國內危機。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人登陸南喬治亞島並升起國旗。4月2日,加爾鐵裏總統下令出兵占領馬島,馬島戰爭正式爆發。
  英國最初對阿根廷的進攻感到吃驚,派遣了一支海軍特遣戰鬥群來對抗阿根廷海空軍的進攻,皇家海軍陸戰隊也加入了戰鬥。在一番激烈和艱苦的爭奪後,英軍奪回了馬島的控制權。但是阿根廷至今仍未有放棄對馬島的主權要求。戰爭對雙方的政治影響都是巨大的。阿根廷的戰敗導致了更大規模的反政府運動,最後導致軍政府倒臺。對于英國來說,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緒橫掃全國,加強了以首相撒切爾夫人爲首的政府的權威,同時幫助英國保守黨贏得1983年的普選。盡管這場戰爭雙方的傷亡並不是很大,在雙方曆史的長河中也很難稱爲主要曆史事件,但它在兩國曆史上還是占有重要的一頁,並成爲不少書籍,電影和歌曲的題材。
  戰爭的爆發  
  導火線  
  1981年的阿根廷通貨膨脹率高達600%以上,國內生産總值(GDP)下修到11.4%,制造業産量下降爲22.9%,薪資成長只有達到19.2%;國內的受到越來越多支持的工聯決定發動長期性大罷工,軍政府受到人民的唾棄與憎惡。
  作爲1981年到1982年間當時阿根廷集軍政大權于一身的領導人,加爾鐵裏,在面對嚴重的國內的經濟問題和人權問題上,選擇經由通過自認爲一場幹淨利落的馬島戰役,以其勝利的結果來轉移公衆的焦點。于是阿根廷執政當局以巧妙的暗示表達入侵馬島的意圖,並且造成聯合國的壓力;1982年3月19日,一群阿根廷當局酬傭的廢五金商人強行登陸了位于馬島以東1,390公裏處的南喬治亞島,他們在南喬治亞島建立了營地,並升起了阿根廷的國旗。英國皇家海軍的堅忍號(Endurance)破冰船被派遣去拆毀這個營地,但是由于堅忍號武裝程度幾乎爲“貧脊”的等級(僅有2挺20厘米俄勒康機炮,除非另外搭載兩架黃蜂式直升機),帶著一個排的陸戰隊打算將這些升國旗唱國歌的阿根廷人趕走。但是阿根廷海軍5,000噸的Bahía Buen Suceso(喜事灣號)已經先放下100名士兵登陸,堅忍號只好折返。
  不確定英國是否漏過還是忽略了這一警告,並沒有作出任何反應,包括外交上。英國不積極的反應以及1981年英國國防大臣約翰?諾特(Sir John William FredericNott)計劃將堅忍號從馬島撤離(作爲在整個英屬海外領地裁軍計劃的一部分),使得艦長巴克(Royal Navy captainNicholas Barker)認爲將英國海軍在南大西洋唯一的武力展示撤走就是向阿根廷間接的宣示“英國不會,也不再能夠保護自己在海外的領土”;加上同年《英國國籍法》中限制給予馬島居民全面的公民權這一系列事件,使阿根廷認爲,用武力奪取馬島控制權的時機已經到來。
  作爲加爾鐵裏最好的支持者,阿根廷海軍司令霍黑?阿那亞(西語:Jorge Isaac Anaya,Adm.)以他一貫反英的立場負責制定這一次登陸馬島的計劃,又稱爲“羅沙裏歐作戰”(Operation Rosario),初步規模如下:
  * 兩棲登陸部隊爲3,000人,借由優勢兵力壓倒並包圍馬島上駐守的寥寥無幾的皇家海軍陸戰隊與當地警察,迫使其投降以減少無謂傷亡。
  * 占領成功後應將島上之戰俘與居民驅逐出境;入侵之部隊應于48小時內完成撤回原駐地的任務。
  * 馬島最高行政官改爲軍事總督,並配署500名憲兵進行軍事統治。
  就在1982年初英阿兩國並不熱切的外交斡旋失敗後,以及小小的堅忍號無功而返的行動讓作戰計劃最終被確定。事實上攻占馬島的前奏一直從火腿族愛好者的交流中被曝光,以及阿根廷海軍開始在貝爾格拉諾港運送部隊上船,盡管種種迹象表明,英國聯合情報委員會拉美組在3月30日仍然表明“侵略行動不會馬上到來”。  
  外交上的失敗  
  英國和阿根廷的正式外交關系在沖突發生後已經中斷,因此雙邊協商的過程幾乎可以用曲折離奇形容,亦即透過某些國家扮演第三方代言人放話的角色,成爲一種奇特的“穿梭外交”(shuttle diplomacy);秘魯和瑞士分別代表阿根廷與英國的代言人。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西語:JavierPérez deCuéllar)承認,他爭取和平的努力沒有奏效;秘魯和瑞士的努力也不能阻止沖突,一項由當時秘魯總統費爾南多?貝朗德?特裏(FernandoTerry)起草的和平計劃也被看不出有任何妥協空間的英阿雙方拒絕了。
  入侵  
  英國政府最終還是對馬島總督杭特(Governor Hunt)發出警告,阿根廷可能在3月31日入侵。爲此,杭特將手邊象征性的兵力發布戰備,並將指揮權交給駐守當地的陸戰隊指揮官麥克?諾曼少校(Maj. Mike Norman RM)。
  至于阿根廷的軍事行動指揮官爲海軍少校吉耶額摩?桑切斯-薩巴洛茲(GuillermoSanchez-Sabarots),在4月1日發動代號爲“藍色”作戰(operation codenamed Azul(blue))率領他指揮的的特種部隊在鯡魚灣(Mullet Creek;Mullet creek)雷克岬(Lakepoint)登陸。他並利用夜視鏡在雲層遮蓋的夜色中率領84個士兵向前推進,攻下“郁悶溪”(Moody Brook;Moodybrook)兵營、總督府以及斯坦利港,直到4月4日英國駐馬島政府投降。這一場仗有一名阿軍士兵陣亡,英軍有一名官兵受傷。
  占領區的生活
  阿根廷盡管先前保證島上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認同將維持不變,但仍然迫不及待地推行幾項不受歡迎的措施以改變當地的習俗。首先就是將“史坦利港”(Stanley)改名爲“阿根廷港”(PuertoArgentino),將西班牙語定爲馬島的官方語言,以及將車輛行駛規則從靠左行改爲靠右行,又把街道的位置作了改變,交通號志也全部改爲與阿根廷規定相同。事實上只要離開史坦利港之後馬路就變成單行道路,對于居民來說麻煩只有那一點點。阿軍上尉巴瑞?哈西(Cpt. Barry MelbourneHussey)由于具有英語能力而被選入當地行政局服務;聲稱將交通從左駕改爲右駕是爲了安全的考量,他跟島民的協商中是這樣說的:
  “你們喜歡哪種方式?”“是讓我們征招來的18歲的大孩子開著大卡車(lorry)盡量習慣靠左邊開車,還是你們開著小汽車靠右邊行駛?”
  阿根廷憲兵(gendarmerie)抵達馬島之後展現了難得在拉美族裔行爲中見到的“積極”;許多島民早已被憲兵列入檔案,憲兵們只憑檔案“按圖索驥”進行拘捕與驅逐,常常發表批評阿根廷軍政府的人士就是優先逮捕目標,例如島民大衛?科維爾(David Colville)以及比爾?拉克斯頓(Bill Luxton);阿根廷軍方的此種做法卻向國際間證明他們沒在乎過人權,尤其拉克斯頓的訪談紀錄證明他經常被拘留在馬島西島西南方的“狐灣”(Fox Bay)。
  派翠休?道林少校(Major PatricioDowling)爲愛爾蘭裔阿根廷高級警官,他往往不顧指示應給予島民尊重而動輒越權,包括施行暴力行爲。道林還隨心所欲強行進入民宅搜索、任意拘捕,以及偵訊,在沒有證據與罪名的狀態下。幸好阿軍之中也有具遠見之士,指揮官卡羅斯?布魯摩-李維(Comodoro CarlosBloomer-Reeve )對于道林囂張的行徑而向梅南迪斯將軍(Brigadier-GeneralMenéndez)要求將道林以不適任撤職的方式調回本土,勉強給島民一個交代。
  島民們幸好有布魯摩-李維與哈西兩位軍官共同維護權益,避免了許多民衆與駐守官兵的沖突;事實上布魯摩-李維之前就住在馬島,經營一家名爲“Lineas Aereas DelEstado”的航空公司,當然辦公室就在斯坦利港,布魯摩-李維對馬島的感情不會比任何人少。布魯摩-李維與哈西在人道上與道德勇氣上的貢獻終究贏得所有島民的無盡的尊崇與愛戴。
  馬島在占領期間並沒有發生過大批沒收充公島民資産的行爲,阿軍所需的物資都會向島民購買,只是島民基于義憤,常常拒絕販賣商品;不過阿軍對于有問題的物資,常以跋扈的方式強行沒收。鵝綠灣(GooseGreen)發生過阿軍的軍官征收島民資産然後又拘留島民;不過後來再犯的官兵就會被送進軍事法庭受到嚴重處分。
  島民並沒有特別受到侮辱、歧視或屈辱;事實上馬島戰役結束後島民與英軍發現阿軍的確作到秋毫無犯,不管是儲存的食物或私釀的酒絕大部分都原封未動。阿軍總督梅南迪斯將軍從一開始就表明斯坦利港不設防;阿軍第三步兵團二兵聖地牙哥?卡利佐(Prv.SantiagoCarrizo)曾經提到他的排長在他們闖進民宅當陣地的時候特別交代,“要是“藻民”(Kelper;kelp是海藻的意思,海藻爲當地綿羊飼料來源之一,引申爲指當地島民的意思。)反抗,斃了他!”不過全連官兵卻無遵守其命令。  
  特遣艦隊
  英國迅速地以外交方式回應給予阿根廷壓力。但是由于距離遙遠,所有的軍事行動都必須仰賴皇家海軍出動特遣艦隊(Task force)。317特遣艦隊由三至四個子艦隊所組成,以戰事的發展爲擴編的考量。艦隊最高統帥(Commander-in-ChiefFleet)爲海軍上將約翰?費德豪斯Adm. Sir JohnFieldhouse)指揮。航空母艦爲特遣艦隊317.8的核心武力,由海軍少將伍華德(Rear adm. John "Sandy"Woodward)指揮。包含了兩艘航空母艦赫密士號(又譯競技神號)和新服役的無敵級航空母艦無敵號,其上20余架海鷂式垂直升降戰機是整個特遣艦隊能用來對抗阿根廷軍隊的空中武力。這支特混艦隊享有自主權,能夠把兵力投射到福克蘭群島的沿海地區。
  海軍准將麥可克拉普所指揮的另一支海軍特遣艦隊317.0,兩棲部隊爲其主要力量。與通常認知的不同的是伍華德的指揮權並不及于克拉普的支隊。其搭載的特遣部隊317.1,由皇家海軍陸戰隊第三突擊旅組成(包含英國陸軍傘兵團和皇家裝甲團)。這個特遣部隊由陸軍准將朱利安湯姆生所領導。這支部隊大多部署在臨時征用的堪培拉號郵輪上。
  第三個特遣群(Task group)由潛艇所組成(TG 320.9),擁有三至四艘潛艇,由潛艇將官指揮。行動開始前,英國宣稱以福克蘭二百海裏(三百七十公裏)的範圍爲禁航區("total exclusion zone"),不許外國船只進入。
  在整個行動中,有四十三艘英國商船(英語稱"ships taken up from trade"/“自貿易征召”)爲特遣艦隊服役或補給。提供燃料物資等的貨櫃船及油輪形成了一條來往英國至南大西洋的八千海裏後勤線。
  自艦隊起航到前線和五月一日反攻期間,艦隊曾經遭到阿根廷軍方以民航波音707客機進行跟蹤偵查跟蹤。其中幾次在封鎖區外被獵鷹式戰機攔截,但無受任何攻擊;主要是到真正開戰之前英阿雙方的外交協商仍然在進行中,甚至英方對于是否開戰的立場不無疑問。
  順便一提的是英國皇室安德魯王子,也是第二順位的王位繼承人,在無敵號航空母艦上的820中隊以一名海王型(SeaKing)直升機飛行員的身分服役,任務除了一般的反潛艇及反艦只巡邏外,他駕駛的直升機還負擔充當臨時性機載預警平臺,協助意外疏散、運送及搜救等行動。
  英國將其反攻軍事行動代號爲“共同作戰”(OperationCorporate)。當特遣艦隊由英國出發時,美國的《新聞周刊》雜志封面頭條爲"The Empire StrikesBack"(帝國大反擊),用剛上畫的星際大戰電影名稱來幽默地關聯舊的大英帝國
  國際輿論
  就一般來說英國民衆普遍支持收複屬地,盡管馬島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南大西洋爆發小小的但是悲壯的福克蘭島戰役之後(Battle of theFalklandIslands,德國損失了老夏霍斯特號/Scharnhorst與老格耐斯瑙號/Gneisenau,共1,871名官兵陣亡,包括司令官史丕/Maximilian von Spee將軍),到這一次開戰前,這一塊遙遠而微小的英國領土重要性其實根本抵不過英國職業足球賽中的那一顆球。
  國際間輿論分歧,有若幹人士認爲,英國身爲一個前殖民主義國家應該以外交方式交涉解決紛端,以武力尋求從地區性強國收複屬地的做法,反而會成爲阿根廷獲得自己民衆支持的信息;而作爲一個老牌民主國家卻被軍事獨裁者入侵的英國也博得支持與好感。雖然號稱外交上會保持中立,但是大部分歐洲國家及美國早就導向英國;大部分拉丁美洲國家都支持阿根廷,除了全世界最窄的國家智利之外,因爲從70年代起智利跟阿根廷爆發過邊境沖突,盡管皮諾切特將軍根本就跟加爾鐵裏將軍是同一挂踐踏人權與貪腐的高手,但是智利當局擔心的是萬一阿根廷因此在馬島上立下萬世基業,回過頭來夾著余威會讓智利的國土變的不是更窄就是更短;因此智利向英國提供了“極其重要的”(vital)協助,舉例來說,阿國空軍只要一起飛出任務,英國在外海的艦隊就會收到智利的預警通知,其重要性在智利空軍于馬島戰役期間將南部的雷達站關閉24小時進行維修保養,英國皇家海軍輔助艦隊(RFA)中的加拉哈爵士號(Sir Galahad)與踹斯川爵士號(Sir Tristram)就在這要命的一天中遭到擊沈。
  至于一直使用英語的馬島居民以“擁有英國文化身分是不可忽視的”作爲反對阿根廷占領的訴求,所以英國將外交手腕集中于主張福克蘭人享有聯合國民族自決的原則,以表示妥協的意願。聯合國秘書長奎亞爾以自己對英國的認知而對英國的提議感到驚愕,不過提議也被阿根廷以1945年之前擁有領土主權的主張及當時聯合國尚未成立的理由而拒絕;有些聯合國成員國了解到假如重提古代領土主權,“領土侵略”一說反而會出現正當性,只會造成許多國家對于國土主權的不安全性問題(如果這個理由成立,德國得要求波蘭歸還東普魯士,這樣波蘭的海岸線就會變成一寸也沒有)。1982年4月3日的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SCR502決議案,呼籲阿根廷自福克蘭停火及撤軍。4月10日歐洲共同體同意開始對阿根廷進行貿易制裁。當時的美國總統雷根與美國政府政府考量到美國身爲美洲國家的一份子因此並無直接對阿根廷提出外交上的譴責,但是基于曆史文化的關系反而向英國提供衛星情報支援。[編輯本段]開戰
  到四月中時,英國皇家空軍在大西洋中的阿森松島上的威迪亞威克空軍基地(Wideawake airfield,RAF AscensionIsland)開始進駐,包括負責護航的麥道幽靈FGR.2戰鬥轟炸機與44中隊的火神轟炸機、還有一個勝利式空中加油機機群。與此同時,皇家海軍特遣艦隊抵達阿松森島水域爲戰事做准備。有一小型部隊已被派往前線光複南喬治亞島。
  收複南喬治亞島及聖達菲號潛艇事件  
  派遣收複南喬治亞島的英軍,代號“小鸚哥作戰”OperationParaquat(關于這個作戰任務鬧的笑話是其名稱常常被誤認爲“巴拉奎(除草劑)作戰”,由于“paraquet”的關系),由皇家海軍陸戰隊少校蓋?薛利丹(GuySheridan)率領,包含皇家海軍陸戰隊第42突擊營(Commando)的士兵、一小隊英國陸軍SAS及皇家海軍特種舟艇突擊隊(SBS)進行偵察登陸爲窩在輔助艦“潮泉號”上的海軍陸戰隊員進攻作准備。
  任務進行前首先抵達附近地區的英軍包括丘吉爾級核子攻擊潛艇征服者號,于4月19日到達,進行海域偵查;4月20日具有雷達成像功能(radar-mapping)的勝利者空中加油機先飛越南喬治亞島進行探查。特別空勤隊計劃在4月21日進行第一次登陸,其余英軍預備在次日登陸;顯然運氣不好,SAS部隊原來打算空降到冰河上,然後奪下葛萊特維肯港。整個計劃問題就出在當地風速沒有低于每小時32英裏以下,而且還越來越強,能見度也低到一個不行,SAS小隊眼看任務是非失敗不可,因此發出撤退的訊號。
  在他們撤退的同時極惡劣的天氣似乎有意幹擾整個行動,從郡級驅逐艦“安純”號上起飛的威塞克斯直升機3號與潮泉號上起飛的威塞克斯五號受到濃霧的影響而導致五號直升機于濃霧中在FortunaGlacier(財神冰河;Fortuna是古羅馬財富女神的意思)上墜毀。剩余的三號機果然不負所望,在正駕駛史坦利少校(Lt Cdr IanStanley)與其他機組員努力下將墜毀的機組人員與剩余官兵16人一起在擠進小小的機身中在天黑風大之前回到安純號上,結束英勇而令人感動的一天。
  行動在4月23日中發出的警報中暫停,因爲發現外海有潛艇,潮泉號先退至深海以免在狹窄水域中缺乏空間閃躲潛艇的攻擊。次日,英軍重組一個搜索/攻擊小組前往攻擊不明潛艇。四月廿五日,阿根廷海軍聖達菲號潛艇被安純號的直升機發現,並且被饗以深水炸彈攻擊。應該說聖達菲號在動手前沒有做好情報功夫,想偷襲卻等于是捅翻了一窩憤怒的蜂窩一樣,因爲聖達菲號面對的是一只小小的艦隊,除了安純號之外,還有樸萊茅斯號、光輝號,以及憋一肚子鳥氣的堅忍號。
  這三艘船在安純號的威塞克斯直升機一呼之後,馬上以全副武裝起飛回應;樸萊茅斯號與堅忍號放出它們的黃蜂Mk I型直升機各一架,光輝號放出它的山貓MkII型直升機;果然是貓科動物,山貓一上場就放出一記Mk46型魚雷利爪,接下來又用機上的空用L7機槍對著聖達菲來一列開罐射擊,安純號上的威塞克斯直升機也用L7機槍對著它狠狠的打了一列;兩架盤旋已久的黃蜂將機上的AS.12導彈當作毒刺紮進聖達菲號,增加了錦上添花的戰果。
  聖達菲號上的官兵掙紮著用潛艇上的機槍與Robot 53線導戰防導彈還擊,但是這時候潛艇已經嚴重損毀,就算下潛逃逸也只是自殺,于是官兵就將聖達菲號以僅存的動力移到南喬治亞島的愛德華國王岬附近的防波堤棄船,然後登岸向英軍投降了。
  由于潮泉號撤離南喬治亞島一段距離,以致于船上的登陸主力與重裝備一時半刻不會前來增援,不過薛利丹少校依然決定召集手上的七十六名弟兄,在當日直接進攻。經過短暫的強襲前進,加上安純號與樸萊茅斯號進行“火力示範”給阿根廷守軍,很快的島上阿根廷守軍就不戰而降了,英軍隨之收複南喬治亞島。
  薛利丹少校同時在光複南喬治亞島後發出一封電文回倫敦,上面說:
  ‘敬告 女王陛下,軍旗已經伴隨國旗一同飄揚于南喬治亞的長空了。天佑女王。’
  "Be pleased to inform Her Majesty that the White Ensign flies alongside the Union Jack in South Georgia. God Save the Queen."
  首相撒切爾夫人迅即向傳媒發放喜訊,生動地稱"Just rejoice at that news!"(與世同慶)。
  黑公鹿作戰  
  黑公鹿作戰包括一連五次由阿松森島起飛的皇家空軍火神轟炸機群進行的轟炸任務。
  首先由代號"黑公鹿行動(一)"在五月一日進行的斯坦利港機場空襲。原本功能爲中程遠距離歐洲核戰任務的火神轟炸機,可以攜帶21枚1,000磅的炸彈另外加挂四枚伯勞鳥式反雷達導彈。火神最多可以飛行4,171公裏的航程,不過從威迪亞威克起飛後到馬島單程就需要6,260公裏,再加上滿載時機深重達77,111公斤,變成需要進行至少4次空中加油。而皇家空軍大部分的空中加油機都是改裝的勝利式轟炸機,執行支援時同樣需要別的勝利式加油機進行多次空中加油。如此,兩架火神轟炸機進行一次任務就需要十一架空中加油機支援。
  單趟的突襲要花了十六小時共12,520公裏來回,因此成爲當時史上最長程的轟炸紀錄,一直到1991年海灣戰爭時才被美國空軍一架B-52同溫層堡壘轟炸機從美國本土以前置空中加油機協助下打破紀綠。
  很不幸在這樣勞師動衆的准備下戰果居然僅僅在三次突襲機場只擊中跑道一次,影響阿國軍機起降而已,阿國空軍的地勤人員在24小時內將跑道回複到可供C-130運輸機起降的標准,並利用沙土與油漆在跑道與地面上制造假的彈坑讓英國誤判戰果;其余兩次執行反雷達野鼬任務,伯勞鳥導彈確實擊中了雷達站,但是雷達站很快又重新啓用。戰後英國皇家空軍在宣傳中自我安慰說至少黑公鹿作戰已經使得阿國將幻象三式(Mirage III)調往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進行空防任務而不是將無還擊之力的火神轟炸機打下來。
  事實上如果阿根廷將幻象三式部署于阿國南部執行護航與攔截的任務,任何對于特遣艦隊與登陸英軍的空襲都能將空優的成功率可以提升50%以上,但是阿國空軍在考量智利可能發動的空襲與SAS可能隊機場發動的突襲之後,看在成本的份上決定不再把賭注下的更大,並且將戰機疏散進行其他的空防任務。
  在第一輪完畢數分鍾後,九架隸屬皇家海軍航空隊、配屬無敵號航空母艦的海鷂FRS.1垂直升降戰機,以BL755集束炸彈向斯坦利港機場及鵝綠野戰機場進行空襲。空襲結果爲一架Fortress攻擊機在鵝綠灣機場被擊毀,史丹利機場建築僅有小小地損壞,各跑道依然能夠使用。雖然英國廣播公司記者BrianHanrahan參加隨軍采訪,但是被禁止透露參與任務飛機數目,所以他在廣播中只能說:"I counted them all out and Icounted them all back."(我一個一個算著他們出去也算著他們一個都沒少地回來)。
  空戰白熱化  
  馬島有三個小機場,最長與最完整的跑道只有在首府斯坦利港。然而史坦利機場的跑道還是短道噴射機無法使用,所以阿根廷空軍必須從本土起飛攻擊。這嚴重影響了阿根廷空軍的打擊範圍、戰鬥空巡的頻率及密接支援的能力,阿軍飛機在福島的滯空時間因而縮減;在戰爭後期,隨著包圍圈的改變阿軍對福島的任何空襲皆被迫飛越英軍部隊上空而增加被發現與擊落的機會。
  五月一日,在相信英軍已登陸的情況下,阿根廷對英軍發動了由36架飛機組成(包含A-4天鷹式攻擊機、匕首式戰機、堪培拉轟炸機以及幻象式戰鬥機)的第一次大規模襲擊。然而只有兩架第六大隊的匕首式戰機發現正在岸轟島上阿軍的英艦,這兩架匕首式在發動攻擊後安全返航。在這次攻擊中,阿軍飛行員偶爾發現了借由藏匿于地面雜波(radar ground clutter)中來躲避雷達追蹤最後瞬間爬升再進行突擊以對抗現代軍艦並的技術。
  同一時間,阿軍機群中的許多飛機遭到了從無敵號與賀密士號上起飛的英軍海鷂戰鬥機的攔截,一架匕首式戰鬥機與一架堪培拉式轟炸機被擊落。
  空戰的開幕戲由英國海軍801中隊的海鷂式與阿根廷第8大隊的幻象式戰鬥機展開,由于雙方的空優高度不同以至于交戰並沒有立即開始,直到有兩架幻象三式受不了這種和平假象而放棄戰術上的本位條件,從高空向英軍海鷂式發動俯沖攻擊。這種匹夫之勇的後果就是一架幻象被海鷂式以響尾蛇導彈從容擊落,另一架則成功躲過英軍攻擊,但是由于機身受創加上油料不足飛回本土而改迫降斯坦利港;很不幸卻被該地友軍的炮火擊落。
  阿軍依據這一次有些慘痛的經驗重新調整部署,改以天鷹式攻擊機與匕首式戰鬥機爲攻擊特遣艦隊的主力,早就已經變成活靶的堪培拉轟炸機限定只在夜間活動(戰損其實只有兩架,被英國海鏢導彈所擊落),而無法空中加油與無配備合適空對空導彈的幻象機則被用作誘餌,負責把英軍海鷂戰鬥機誘離攻擊機群。戰爭後期,阿軍甚至以民用飛機擔負誘餌任務,全天24小時對福克蘭英軍發動佯攻,並爲此由空中偵照第一大隊中(1st Air Photographic Group)成立一特種部隊“鳳凰中隊”(EscuadrónFénix)。戰爭期間,該中隊執行126次突擊任務,一般相信遭到阿軍A-4天鷹攻擊機或者匕首式戰鬥機毒手的英國船艦都是因爲來襲的機群受到這個中隊在天空中掩護的原因。不過好運也是一種資産,其中執行類似任務的一架李耳式噴射機遭到英國海鏢導彈擊落,而機上5名成員全部陣亡,其中執行任務的正駕駛柯利那上校(Vice Commodore Rodolfo De La Colina)就成爲戰爭期間阿軍陣亡最高階人員。
  斯坦利港因爲始終是阿軍重要據點,盡管遭受英軍日間的空中攻擊以及夜間的對岸轟炸,但其作業卻從不停止,直至沖突結束,對駐島阿軍的夜間運補從未停歇。阿軍將羅蘭導彈虎貓導彈混編成機動防空導彈系統,如果導彈都撲了空則低空近距離的英國軍機阿軍以瑞士制造的俄利康35公厘雙管快炮給予每分鍾550“次”攻擊。
  戰役期間每天晚上,C-130運輸機總會降落在斯坦利港,帶來一切島上需要的補給,包括糧食、彈藥、車輛,甚至是“抵萬金”的家書以及撤運傷患。由于英軍的海鷂過于稀有,加上海鷂機上的“藍狐”雷達的“下視”(look-down)功效不佳,因此指揮高層不願在夜間出動海鷂式執行封鎖,所以整場戰爭中在6月1日僅有一架充當反艦機編號TC-63的C-130馬島東北方在日間被擊落。
  "貝爾格拉諾將軍號"
  阿根廷海軍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是褔克蘭戰役中第一艘被擊沈的船只。
  在面對全世界老牌海軍之一以及依舊強大的英國海軍前都會讓任何一個對手作最糟糕的想法;在戰役的最初階段,阿根廷海軍就明智地決定要大部份的艦艇避免與皇家海軍的水面及潛艇戰鬥群沖突。但是矛盾的是阿國海軍又不能避戰或挂起免戰牌以免遭到來自尊嚴上的傷害,因此貝爾格拉諾將軍號與好石號以及布查號于4月26日離開烏斯懷亞之後,就組成“79.3任務群”。4月29日它們在馬島以南戰戰競競地巡邏,4月30日這一支迷你艦隊被皇家海軍核動力攻擊潛艇征服者號發現。征服者號艦長瑞佛-布朗中校(ChristopherWreford-Brown)立即向艦隊司令官伍華德少將報告這項及時情報;當這些阿根廷艦只離開英國宣布的馬島200海裏(約370公裏)封鎖區後,英軍仍然沒有打算放過它們並且視爲威脅。伍華德少將向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報告後,首相便咨詢內閣,內閣經過激辯與討論後同意擊沈一艘主力艦對于敵方的民心士氣是一重大打擊(英國人不乏這一經驗與教訓,見胡德號戰列巡洋艦與俾斯麥號戰艦),因此首相授權征服者號發動攻擊。
  5月2日下午3時57分,由皇家海軍指揮的征服者號潛艇在進入攻擊位置後發射3枚各有800磅彈頭的二次大戰時期的8號4型魚雷,事實上征服者號配有虎魚魚雷,不過虎魚的可靠性只有40%,用兩枚自1925年開始服役的8號魚雷攻擊從珍珠港事件中幸存的貝爾格拉諾將軍號應該沒有勝之不武。
  3枚中的2枚命中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
  一枚魚雷擊中船頭後方15米處的裝甲帶,因此並無造成傷亡,另一枚則擊中船身3/4處,穿透到機械室附近爆炸,爆炸往上炸穿了兩層餐廳與娛樂室,生還者指出爆炸的威力與方式“向汽水一樣不斷地湧出”("the SodaFountain");日後的報告說在這一次爆炸中就造成275名官兵殉職。爆炸雖然沒有引起火災,仍然使船內迅即充滿濃煙,爆炸更損壞了船上的電力設備,令它無法發出無線電求救訊號。
  大量海水從魚雷造成的缺口湧入船內,由于電力中斷,無法把水抽走,船只開始下沈。下午4時24分艦長邦索(Hector Bonzo)海軍上校下令棄船,于是船上人員開始乘救生艇進行逃生。
  此時兩艘護航的驅逐艦不知道貝爾格拉諾將軍號的處境,亦沒有看到求救火箭或燈號,不過布查號感覺到“撞擊”,因此開始進行反潛作戰,除了繼續向西航行之外也不斷地丟出深水炸彈(事後船底的確有魚雷撞擊痕迹;沒有船只運氣像布查號這麽好。)。後來兩艦才發現到貝爾格拉諾將軍號有可能遭到毒手而掉轉開始准備救援,但是天色已黑,惡劣天氣把救生艇沖散了。在寒冷天氣、狂風及巨浪沖擊下,有些人在救生艇上凍死。
  阿根廷及智利船只從5月3日至5日間救起770人,另外323人喪生,其中有兩名爲平民;這一次的死傷人數占戰役中陣亡人數將近一半。 
  在當晚另一宗事件,兩架皇家海軍山貓直升機向阿根廷炮艇“阿菲雷斯?索柏拉爾”號(ARAAlferezSobral)發射共四枚海賊鷗反艦導彈,當時索柏拉爾號正在搜索阿根廷空軍一架于5月1日被擊落的堪培拉轟炸機機組人員。柏拉爾號在執行任務時被一架英軍海王式直升機所追蹤,並于追蹤時遭到索柏拉爾號以20mm機炮表達強烈不滿,海王氏直升機于閃躲後呼叫請求支援。
  附近的考文垂號與格拉斯哥號就像獵人一樣立刻放出鷹犬,各一架世界上飛的最快的山貓直升機氣呼呼的上路了;考文垂號的山貓直升機先動手,但是有一枚射偏了,另一枚導彈則把擊中無線電同時碎片也擊傷了機炮的炮手;另一架山貓則把索柏拉爾號的指揮部用兩枚導彈炸開,因此炮艇被嚴重損毀,八名船員殉職,包括艇長羅卡上尉(Sergio GómezRoca);兩日後由其他船艦護航返回母港Puerto Deseado基地(截至2005年爲止據信這一艘炮艇仍在阿根廷海軍中服役)。
  最初的戰報將上述兩宗事故一起合並提報,但是傷亡及船只身分資料卻相當含糊,僅僅指出戰艦沈沒的消息。魯伯特?梅鐸屬下的庸俗小報太陽報初期用“GOTCHA”(“逮到你了!”)作爲頭條標題報道阿根廷炮艇被擊沈的消息,但是並無提及傷亡數字,等到發現新聞誤報糗大了之後趕緊再版核實船只身分,並將頭條改爲稍微溫和的口吻:"Did 1,200 Argiesdrown?"(是否有1,200名阿籍人士淹死?)。
  貝爾格拉諾將軍號的損失,使阿根廷政府變得更加強硬,反戰者指該艦當時處于二百海裏禁區之外,並正駛離馬島。但根據國際法,交戰海軍艦只的航向並不重要,邦索海軍上校作證時稱被襲擊是合理的。近年來,有證據表明英國得到的有關貝爾格拉將軍號巡洋艦的定位情報是由蘇聯的間諜衛星提供的,但是資料鏈卻被位于挪威佛斯克的挪威情報站所截取(tapped),經過破譯後將情報傳遞給英國海軍。事實上,這條消息並沒有太大的意義,既然貝爾格拉將軍號巡洋艦是至今唯一被核潛艇擊沈的戰艦,這就表示征服者號一直與貝爾格拉將軍號保持在攻擊範圍內,從貝爾格拉將軍號被發現開始。
  秘魯總統Fernando BelaúndeTerry曾在"貝爾格拉諾將軍號"沈沒十四小時前,提出一項和平計劃,並呼籲南美洲團結,不過隨著貝爾格拉將軍號被擊沈的噩耗傳來,阿根廷政府自然是悲憤地拒絕接受這份計劃,反而是英國指出其可能性並表達接受意願;這項消息隨後由雙方交火程度的升高而被淡忘,事實上也很少人知道英國一直到6月1日還打算繼續提出停火條件。
  擊沈貝爾格拉諾將軍號的爭議
  * 攻擊該艦時它正駛離馬島:當時它並非駛回港口,而是駛向指定地點等待新指示。
  * 它在200海裏禁區範圍以外:4月23日英國透過瑞士大使館轉告阿根廷政府,任何可能對南大西洋英軍造成威脅的阿根廷船只或飛機可遭攻擊。此外,英國在擊沈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前修改了交戰規則,以容許在禁區外攻擊它。
  * 擊沈它使阿根廷維持強硬立場,令和平解決事件的希望幻滅:從當時形勢來說,除非阿根廷人完全撤出馬島,否則英國不會停止軍事行動。
  *主要決策者在發出指示時,不知道該艦正駛離馬島:英國曆史學家勞倫斯?弗裏德曼(LawrenceFreedman)在其中一本著作,“馬島正史”《Official History of theFalklands》說撒切爾夫人及內閣在攻擊前不知道該艦已經改變航向,因爲征服者號的最新情報當時尚未傳達至國防大臣約翰?諾特或特遣艦隊司令伍華德海軍少將那裏。伍華德將軍在他寫的“One HundredDays”一書中指出他認爲貝爾格拉諾將軍號是阿國海軍一項針對特遣艦隊的鉗形攻勢的一部分,因此需要迅速擊沈它。他又寫道,“一艘敵艦的航速及方向可以無關重要,因爲兩者可迅速改變,最重要是它的位置、實力及他認爲它有何意圖。”
 貝爾格拉諾將軍號的沈沒,帶來巨大的戰略影響。首先就代表阿根廷在戰役中失去了片面的制海權;其次該艦的兩艘護航驅逐艦以及以國慶號爲核心的航艦戰鬥群掉頭返回本土。終戰爭全期,阿根廷海軍便龜伏港內未再主動出擊,皇家海軍特遣艦隊遭夾擊的迫切威脅自此被徹底拔除。
  擊沈謝菲爾德號  
  貝爾格拉諾軍號遭擊沈後兩日的五月四日,皇家海軍一艘42型驅逐艦謝菲爾德號遭受飛魚反艦導彈攻擊。當時,該艦正作爲雷達哨戒艦部署于英國特遣艦隊之先頭。當其爲阿根廷海軍海王星式海洋巡邏機捕捉後,兩架部署在火地島裏約格蘭地,攜帶飛魚導彈的阿軍軍旗式攻擊機立即升空。在接受阿根廷空軍KC-130H大力士型運輸機的空中加油後,兩機便貼著浪尖以超低空進襲。只有在50英哩處躍升執行雷達搜索並立即返回低空,在20到30英哩處發射所攜帶的飛魚導彈。
  謝菲爾德號的同型艦格拉斯哥號,與另外三艘位于最北方的雷達哨戒艦捕捉到了阿軍機的第一次躍升,並在第一時間通報通報給了設在無敵號上的艦隊防空指揮所。然而,由于當天早晨發生了一次誤報,無敵號上的防空指揮所便忽略了這次的警告。這時格拉斯哥號仍然持續監控軍旗式第一次躍升的概略位置並且探測到了第二次躍升。這一次,英艦上的電戰裝備接收到了飛魚導彈上尋標雷達的信號。再一次,無敵號上的將其判斷爲誤報;無視于格拉斯哥號持續發出"手煞車"的警告。
  第一枚導彈錯失了亞爾矛斯號,朝向其所發射的"幹擾片雲" 而去。這時,格拉斯哥號企圖以海標導彈接戰另一枚導彈卻苦于系統故障而無法成功。防空指揮所仍然將這次警告歸類爲誤報。
  然而謝菲爾德號卻無法及時探測到來襲的導彈。由于衛星電話的使用,使艦載電戰系統無法工作。艦載雷達何以未能探測到來襲導彈?爲何該艦未回應格拉斯哥號的警告?其原因已不可考。最後,謝菲爾德號的電戰系統在目視監視哨報告發現導彈尾迹的前一秒當機,該艦也沒有部署任何反制手段。
  飛魚導彈擊中了謝菲爾德號的艦身中段。盡管彈頭引信未能啓動,但大火卻一發不可收拾!造成了20死24重傷的傷亡。在救援過程中亞爾矛斯號不時離開其位置對著可疑的魚雷來襲警告發射反潛武器(事後證明,這是艦上抽水馬達造成聲納的誤判)。
  謝菲爾德號在數小時後被棄船,彎曲變形的殘骸卻持續漂流燃燒了六天之久!最後,于五月十日在接受亞爾矛斯號拖帶時沈沒在公海上並成爲墓標。謝菲爾德號替艦隊中噸位更大,重要性更高的航空母艦頂住了致命的一擊。航空母艦所遭受到的任何打擊,都會迫使英國立即終止其在南大西洋的軍事行動。戰爭的進程,在五月中旬逐漸加溫。
  聯合國的和平方案遭到了英國的回絕;他們認爲,這時的任何拖延,都會使戰事無法在跟著南半球隆冬而來的風暴來臨前結束,進而導致軍事上的失敗。謝菲爾德號的沈沒,爲英國的與論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透過BBC的報道,英國人終于知道這次福克蘭"危機"不是隔空叫囂的嘴炮而已了!
  五月14日,英國特種空勤隊(SAS)對佩伯島的阿軍機場實施了一次破壞。
  英軍登陸後的地面戰  
  英軍在五月二十一日晚上,于東福克蘭島北岸,聖卡露斯水域的海灘登陸。共約四千名來自第三陸戰旅、傘兵團第二及第三營(2 and 3 Para)由登陸船只登岸;並成功地在次日建立安全的灘頭。湯姆生准將計劃先占領達爾文和鵝綠,接著才是斯坦利港。
  爲回應英軍部隊的登陸作戰,阿根廷空軍以堪培拉轟炸機的夜間轟炸與之對抗,轟炸一直持續到戰爭的最後一天(6月14日)。
  在海面上,英軍艦隊由于缺乏防空能力造成在5月21日熱情號和羚羊號被擊沈,接著在5月25日損失搭載著重要物資,包含直升機、跑道建築設備和帳棚的大西洋者運輸號。契努克的損失對英軍的後勤補給造成嚴重打擊,僅存的一架被稱爲 BravoNovember。同一天,英軍也損失雪菲爾德號的姐妹艦科芬特裏號。當和闊劍號一起執行任務時,阿格諾特號和燦爛號也嚴重受損。然而,因爲阿根廷空軍的轟炸策略,讓許多英軍艦艇的損傷降低。爲了避開英軍集中的防空火力,阿根廷空軍的駕駛被逼迫以俯沖的方式接近目標,並直到最後一刻才在低空投彈。阿根廷損失了將近20架飛機,包含數架在地面被擊毀的堡壘式攻擊機。
  阿根廷空軍的勇氣和成就無可否認,然而低空投彈卻造成許多炸彈沒有足夠的時間啓動引信。投擲自由落體炸彈時,飛機必然會直接飛越破片與爆震之上,故有最低投彈高度的限制。然而在炸彈小徑之役中,阿軍飛行員發現;由于低空進襲的需要,使得他們無法在投彈前及時爬升至指定高度。這個問題在新式的延時引信導入後獲得解決,並在6月8日的攻擊中發揮威力。
  除此之外,聖路易斯號潛艇上的魚雷也遭遇了類似問題。
  根據海軍上將伍華德自傳“馬島戰爭一百天”中的描述,伍華德認爲BBC電視臺要爲阿根廷空軍炸彈引信的改變負責。BBC在聽取英國國防部的官方簡報後,報道出這個問題。伍華德表示BBC認爲無懼的追求真相遠比英國士兵的性命重要。在BBC揭露即將來臨的英軍攻擊計劃之後—以第二傘兵營攻擊鵝綠,陸軍中校瓊斯(H.Jones)對BBC提出相似的指控。瓊斯威脅要對BBC的資深主管提出告訴,然而他在攻占鵝綠的行動中陣亡。
  行動從5月27日早上持續到5月28日,約500人的英國第二傘兵營逼近並攻擊由阿根廷第12步兵團防守的達爾文和鵝綠。激烈的戰鬥從夜晚持續到隔天,最後英軍損失了17名士兵,阿根廷損失了55名士兵、另有1,050被俘虜。由于BBC失態的行爲,這場戰鬥的預告在事前就經由BBC新聞網發送。第二傘兵營的指揮官瓊斯中校在這場行動中陣亡,事後被追贈維多利亞十字勳章。
  東馬島的地圖,標示出相關重要地點。
  收複阻擋在英國軍隊和聖卡洛斯(San Carlos)之間的Goose Green後,英軍終于可以開始朝聖卡洛斯的橋頭堡前進。從5月27日開始,第45突擊隊和第3傘兵營開始步行穿越東福克蘭,朝向海岸旁的聚落藍綠灣(Teal Inlet)前進。
  肯特山的特種部隊行動  
  于此同時,42突擊營則准備對肯特山發動直升機機降攻擊行動。英軍高級軍官所不知道的是阿根廷指揮官決定將英軍拘束在肯特山周邊地區,而在27日與28日兩天派出運輸機把突擊兵(602nd 突擊兵連及601st憲兵特勤中隊)運送到史坦利港。這項行動以Operation AUTOIMPUESTA(Self-Determination-Initiative)爲名。一周後,特種空勤團(SAS)和皇家海軍陸戰隊第三突擊旅所屬的Mountain and Arctic WarfareCadre(M&AWC)所組成的D中隊與602nd突擊兵連派出的巡邏隊發生劇烈遭遇戰。在五月三十日,英國皇家空軍所屬的獵鷹開始對肯特山周邊地區進行密接支援。其中一架序號XZ963由中隊長Jerry Pook所駕駛的獵鷹機在對肯特山東坡的英軍進行支援時遭到輕武器射擊而損失。
  在31日,皇家海軍陸戰隊的Mountain and Arctic WarfareCadre(M&AWC)在Battle of Top Malo House中擊敗了阿根廷特種部隊,由JoseVercesi上尉所指揮的602nd 突擊兵連第一突擊組組成的A17分遣隊。該單位發現被圍困在位于TopMalo的一間牧羊小屋之後,面對英軍的攻擊,依然堅持利用房屋的屏障從窗戶及門廊還擊。當房屋在攻擊當中起火燃燒之後,阿根廷突擊隊員撤退到距離房屋約150米的一道河床上持續抵抗直到在完全包圍之下彈藥耗盡才投降。與這批阿根廷突擊隊員對戰的英軍是由Rod Boswell上尉指揮的陸戰隊19Mountain & Arctic Warfare Cadre(M&AWC)。三名陸戰隊員于作戰過程中重傷而阿根廷軍隊則蒙受五名陣亡,其中包含了曾因作戰英勇受勳的Ernesto Espinoza中尉與Mateo Sbert中士在內。投降的人員當中也只有五名未受傷。當英軍占領Top Malo時,另一支由FraserHaddow中尉指揮的M&AWC巡邏隊也趕到山上,同時帶來了一幅巨型的英國國旗。根據一名受傷的阿根廷軍官,HoracioLosito中尉的供詞,若這批阿根廷突擊隊員不選擇投降而依預先計劃的撤退路線撤退,將會一頭撞上Haddow中尉的部隊。
  據估計大約有40名阿根廷突擊隊員參加了Top MaloHouse與肯特山周邊的作戰,戰後的清點顯示11名阿根廷突擊兵或憲兵特勤隊員陣亡。英軍方面則有七名人員受傷與一名隸屬于特種海勤團(SBS)的中士在肯特山陣亡。阿根廷方面的作戰也同樣運用了直升機,負責的601st戰鬥航空營也在此役中損失了一架AerospatialeSA-330 Puma直升機。這架飛機是在30日上午大約1100時遭到由SAS所發射的美造刺針防空導彈(SAM)擊落于肯特山地區,六名憲兵特勤隊員在墜機過程中死亡,八名受傷。
  英軍特種部隊的成功爲後續部隊掃開了進路,如同地面作戰總指揮JulianThompson准將所說的"幸運的是我忽略了Northwood表達的不需對肯特山周邊地區進行偵查的意見,如果D中隊沒有先行投入偵查,機降的42突擊營將面對在夜暗而陌生的著陸區嚴陣以待的阿根廷突擊兵。若果真是如此,沈重的人員傷亡與直升機損失將無可避免。
  斯坦利港的陷落  
  斯坦利港 6月11日夜,在經過數日偵查與休整後,英軍向斯坦利港周邊各高地發動旅級夜襲,皇家第三陸戰旅同時向哈麗山、兩姊妹與朗敦山發動攻勢。本次攻勢中,格拉摩根號在支援陸戰隊攻擊向阿軍陣地岸轟時遭到阿軍車載飛魚導彈擊中,造成了13名船員陣亡,亦突顯了水面艦在反艦導彈前的脆弱。這一天,第三傘兵營B連的麥凱中士在以手榴彈攻擊阿軍陣地時陣亡,事後被追贈英國最高榮譽的維多利亞十字勳章。經一夜戰鬥後,所有攻擊預定目標皆被肅清。
 6月13日夜,英軍趁勝追擊發動第二波攻擊。傘二營攻占無線電山,蘇格蘭禁衛旅第二營攻占爛屋山。[編輯本段]戰爭結束
 當英軍攻破最後一串阿根廷的天然防衛線後,各鎮內的阿根廷守軍開始猶豫和沮喪;一位阿根廷士兵,Santiago Carrizo,形容一位排長分咐下屬如果當地居民(kelper/海草人)反抗時、可格殺勿論"if a Kelper resists, shoot him",但下屬無如此做事。 
  阿根廷投降的士兵
  六月十四日,阿根廷駐軍司令梅南德茲少將向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的摩爾少將投降。九千八百名阿根廷軍人成爲戰俘;另外,單有四千一百六十七名阿根廷軍人被堪培拉號遠洋班輪遣返回阿根廷。
  戰事雙方出席獻降書簽署儀式的主要代表包括:阿根廷的Melbourne Hussey海軍上校、梅南德茲少將、瑞福空軍中校及一位阿根廷政府法律顧問;英國的摩爾少將、兩位陸軍上校、一位海軍陸戰隊上校、一位陸軍中校等……
  原文:
  Headquarters, Land Forces
  Falkland Islands
  INSTRUMENT OF SURRENDER
  I, the undersigned, Commander of all theArgentine land, sea and air forces in the Falkland Islands [Menéndez'ssignature, scribbled over the crossed-out word of "unconditional"]surrender to Major General J.J. MOORE CB OBE MC* as representative ofHer Britannic Majesty's Govern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is surrender allArgentine personnel in the Falkland Islands are to muster at assemblypoints which will be nominated by General Moore and hand over theirarms, ammunition, and all other weapons and warlike equipment asdirected by General Moore or appropriate British officers acting on hisbehalf.
  Following the surrender all personnel ofthe Argentinian Forces will be treated with honour in accordance withthe conditions set out in the Geneva Convention of 1949. They will obeyany directions concerning movement and in connection with accommodation.
  This surrender is to be effective from 2359hours ZULU on 14 June (2059 hours local) and includes those ArgentineForces presently deployed in and around Port Stanley, those others onEast Falkland, (Menendez's signature) West Falkland and all outlyingislands.
  [Menéndez's signature] Commander Argentine Forces
  [Moore's signature] J. J. MOORE Major General
  [Pennicott's signature] Witness
  2359 hours 14 June 1982
  中譯:
  馬島駐軍指揮部
  降書:
  我,阿根廷駐馬島陸海空軍指揮官梅南德茲少將,向英女皇之政府代表J.J.摩爾少將無條件投降。
  在此協定規定之下,所有駐馬島阿軍將前往摩爾少將所指定之地點交出他們的槍枝、彈藥、各種武器以及由摩爾將軍或其他英國軍官所指定的各種戰爭工具。
  本協定一經生效,根據1949年所簽署日內瓦公約之規定,所有阿軍將受到光榮的待遇,並服從一切移動與集中住宿的相關指示。
  本協定于標准時間6月14日2359時(當地時間2059時)正式生效,並適用于部署在斯坦利港周邊、東/西福克蘭與其他外島之阿根廷駐軍。
  簽名 阿根廷武裝部隊指揮官
  簽名 J.J.摩爾少將
  簽名 公證人
  標准時間1982年6月14日,2359時
  英軍在六月二十日重奪南喬治亞與南三明治群島並接受當地阿根廷軍隊的獻降;馬島戰爭參戰雙方正式停火。
  長達七十四天的馬島戰爭共有死亡數字255名英軍、649名阿軍、三名福克蘭居民。
  英國政府已下令有關福克蘭戰爭的機密資料將在2082年解封。
http://baike.baidu.com/view/592229.html?tp=0_01

摩加迪休之戰>維基百科
 
  摩加迪休的地圖摩加迪休之戰發生在1993年10月3日至4日索馬利亞的摩加迪休,美軍特種部隊和當地民兵在摩加迪休進行巷戰
  背景
  1969年10月21日,一場無預期的軍事政變,將索馬利亞的軍事將領穆罕默德?西亞德?巴雷(Mohamed Siad Barre)推上索國總統位置,開始了他長達數十年的社會主義路線獨裁政治。但在1990年時,叛軍攻入摩加迪休佔領了首都,逼得巴雷不得不宣佈退位,並在1991年1月時出走奈及利亞的拉哥斯。但合組叛軍逼走原獨裁者的幾支勢力,卻在之後因意見歧異而反目,其中,曾在1960至1970年代間因為計畫發動政變失敗而入獄的穆罕默德?法拉赫?艾迪德(Mohammed Farah Aidid),獲得主力派系索馬利亞聯合國會(United Somali Congress,USC)的支持,但一些原本遭放逐避走義大利的USC成員,卻先下手為強宣佈穆罕默德?阿裏?馬赫迪(Mohammed Ali Mahdi)是新任總統。
  1991年6月,艾迪德被選為USC的主席,但馬赫迪拒絕放棄總統頭銜,再加上索馬利亞境內還有許多勢力也有意染指巴雷下臺後真空的地盤,因此爆發了一場以幫派組織般的小型民兵單位為主體的軍閥內戰。
  聯合國最初介入索馬利亞事務,原本只是為了解決在索國南部嚴重的飢荒問題,但很快的這項行動開始變質成具有政治目的的軍事行動,也就是美方代號「邪靈蛇行動」(Operation Gothic Serpent)的軍事任務。以國際角度來說,索馬利亞境內的戰爭已經變質成一種盜匪幫派之間互相爭奪地盤、處於無政府狀態的混亂,為了解決這情況,聯合國希望能透過解除各派系的武裝,在索馬利亞境內扶植一個西方式的中央政府。但對於索馬利亞當地的各個武裝派系來說,他們並不想接受這種西方文明主導的政治方式,也不願意放棄武裝與自我防衛的力量,因此,除了敵對的派系勢力之外,外人的入侵也成為他們對抗的目標。
  艾琳行動
  1993年6月5日,聯合國部隊嘗試將艾迪德所擁有的無線電廣播電臺關閉,以制止其進一步散播反聯合國的言論,之後艾迪德的民兵們則進行反擊,在衝突中射殺了23名巴基斯坦籍的聯合國部隊士兵。
  為了懲罰這件事與9月時民兵對在市區內巡邏的美軍與聯合國部隊開火之舉動,在10月3日的下午,美國陸軍在得知2名艾迪德高階幕僚的所在地後為逮捕他們發動「艾琳行動」(Operation Code Irene),出動精銳的遊騎兵部隊與三角洲特種部隊,配合UH-60黑鷹直升機及多種戰情支援裝備,突襲摩加迪休市中心的民兵據點。
  在這次的行動中,美軍成功地完成任務逮捕目標,但在任務過程中因為對叛軍勢力的低估,兩架美軍直昇機在混亂中遭到RPG-7火箭推進式榴彈擊落,並進一步導致百餘名馳援與執行任務的地面部隊深陷敵陣中無法脫離的狀況。在這場被媒體稱為「摩加迪休之戰」的激戰中,共有18名美軍與1名馬來西亞戰車駕駛員身亡,數十人受傷,摩加迪休成為美軍近現代歷史上損失慘重的戰鬥之一。但相對的,索馬利亞方面估計約有500至1000名民兵死亡,3000至4000個普通民眾受到波及(由於欠缺準確的情報管道,各方估計的數字落差非常大)。摩加迪休戰役是越戰結束數十年後,第一次發生的近距離肉搏戰,美國作家馬克?包登(Mark Bowden)事後收錄了自己幾篇關於此事件的專題連載,在1999年3月出版了《黑鷹墜落:一個現代戰爭的故事》(Black Hawk Down: A Story of Modern War)一書,這本書之後又由英國導演雷利?史考特(Sir Ridley Scott)改拍成紀錄性電影《黑鷹計劃》(Black Hawk Down)而使衝突事件與摩加迪休這城市廣為人知。
  行動結束
行動當天有兩位三角洲隊員SFC Randy David Shughart 和MSG Gary Ivan Gordon,自願協助中彈墜機的Super 64機組人員,最後雙雙殉職。Mike Durant是唯一存活機組人員,兩位三角洲隊員在行動後被追授代表最高榮譽的國會榮譽勳章以茲表揚他們英勇的行為,並由其家屬代為領取。Durant也在其自傳中寫到他們營救過程,並也說自己「欠他們兩位一條命」。SFC Randy David Shughart的父親更直言柯林頓應該為他兒子的死負最大的責任。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1%A9%E5%8A%A0%E8%BF%AA%E6%B2%99%E4%B9%8B%E6%88%98

索馬裏巷戰 越戰後美軍最為慘重的軍事失敗  by陳熙

  聯合國決定在索馬裏維和1991─1992年,東非小國索馬裏的局勢動蕩不安,軍閥混戰,人民苦不堪言。1992年12月,聯合國決定組織一項名為“恢復希望行動”的維持和平行動。索馬裏各派軍閥對聯合國的幹預表示不滿,勢力最大的“索馬裏聯合大會”領導人法拉赫﹒艾迪德把聯合國看成其奪取全國政權的絆腳石,對維和部隊采取伏擊行動,造成數十人傷亡。1993年8月,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維和部隊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搜查和抓捕這次暴力事件的幕後策劃者艾迪德。當時負責“恢復希望行動”的聯合國特使、美國退役海軍上將喬納森﹒豪請求美國增派特種部隊幫助抓捕艾迪德。
    美國派精銳部隊到摩加迪沙
    由于此前駐索馬裏的美軍也遭到兩次伏擊,美國總統克林頓決定派“遊騎兵”特遣隊前往索馬裏。8月30日,“遊騎兵”特遣隊抵達摩加迪沙後,先後6次單獨執行抓捕任務。
    派往摩加迪沙的軍人都是美軍的精英:陸軍的特種部隊第七十五步兵團,也就是著名的“遊騎兵”﹔海軍的“海豹”部隊第六隊﹔此外還有令這些精英欽佩的“三角洲”部隊。“三角洲”部隊成員都是從各特種部隊中挑選出來的經驗豐富的老兵。
    這次任務的最高指揮官是“三角洲”部隊的負責人蓋瑞森將軍。前線指揮所設在一架負責空中指揮的直升機上,由湯姆﹒馬提斯中校指揮,地面部隊由蓋瑞哈瑞爾中校指揮。這架直升機配備有各式無線電裝置與地面部隊和基地指揮官聯絡,還具備無線電中繼能力,可讓基地指揮官直接與前線部隊取得聯系。另外,3架擁有先進紅外線與電視攝影機的0H─58D觀測直升機將進展情況實時地傳回指揮部。
    1993年10月2日,“線人”報告,艾迪德的兩名高級助手───財務總管歐馬﹒沙朗和對外發言人蒙哈米﹒哈山﹒艾瓦出現在摩加迪沙奧林匹克飯店。10月3日,情報人員用無線電與“線人”反復核實後,美軍開始行動。
    10月3日下午3時32分,進攻開始。“小鳥”和“黑鷹”直升機迅速從海岸附近的一個臨時機場起飛,地面護送車隊也隨即駛出兵營。先出發的兩架“小鳥”直升機在目標大樓南側狹窄的街道上著陸,第一批“三角洲”隊員跳下直升機,向大樓所在的院子裏扔了幾顆煙幕彈,然後撞開一扇鐵門沖進院子。不等裏面開會的艾迪德分子反應過來,“三角洲”隊員從大樓後側的樓梯沖進房間,控制了局面。接著,他們把抓獲的24名索馬裏俘虜趕到一樓,並用手銬把他們的手腕銬在一起,准備撤離。
    美軍直升機遭火箭彈襲擊
    戰鬥打響後,艾迪德的部隊用擴音器向索馬裏人廣播:“出來為你的家園戰鬥吧!”成千上萬的索馬裏人從四面八方擁來,子彈從美國大兵的耳邊呼嘯而過。
    這時,由丹尼﹒麥克尼特中校指揮的護送車隊已准時趕到目標大樓。由于“三角洲”隊員中的布萊克伯恩從直升機上滑下時摔成重傷,麥克尼特決定,由史楚克軍士指揮3輛“悍馬”車,先將布萊克伯恩送回基地,再用其余的9輛“悍馬”車和卡車把索馬裏俘虜連同“三角洲”隊員和“遊騎兵”一起送出城。
    史楚克只有24歲,是一個參加過海灣戰爭和在巴拿馬作過戰的老兵。他曾多次執行聯合國的人道運輸補給任務,對摩加迪沙的街道很熟悉。他用“悍馬”車護送布萊克伯恩回營,沿途遭到艾迪德派武裝分子的層層圍堵。他使出渾身解數,將布萊克伯恩安全地送回營地,但他的機槍手皮拉中彈身亡。
    當後續輸送車隊裝載俘虜准備撤回時,一群又一群的索馬裏人向美軍撲來,他們用AK─47步槍向美軍掃射﹔火箭彈拖著煙尾在空中飛舞﹔在各個主要路口,索馬裏人燃燒輪胎,支起路障。擔負支援作戰的“黑鷹”直升機上的4名“三角洲”部隊的狙擊手,坐在彈藥箱上專挑拿武器的索馬裏人射擊。但一個索馬裏人倒下,旁邊的人迅速撿起武器繼續戰鬥。激戰中,RPG─7火箭筒射手擊中了“黑鷹”。
    從3架0H─58D觀測直升機傳回的影像上,最高指揮官蓋瑞森清楚地看到了“黑鷹”墜落的過程及人員掙紮的情形。他命令離墜機地點最近的“遊騎兵”迅速前往救援。一架AH─6攻擊直升機很快在街道上降落,駕駛員拿著手槍一邊擊退接近的民眾,一邊沖出來協助墜機的幸存者將傷員運上直升機。沒多久,美軍惟一的一架搜救直升機“超級68”迅速飛向該地,搜救人員從繩索垂降下來。但沒過多久,這架直升機也被火箭彈擊中,駕駛員勉強支撐著讓繩索上的搜救人員全部落地,然後成功迫降到摩加迪沙機場。地面上,一輛5噸的卡車在等待裝載部隊的過程中,被一發又一發的火箭彈打成碎片。這一連串的意外打亂了美軍的作戰計劃。為了解救幸存的“黑鷹”直升機乘員,車隊必須先開到墜機地點搭載。他們在負責指揮的直升機的指引下行進。
    “超級64”直升機駕駛員麥克﹒杜蘭特接到蓋瑞森的命令後,代替“黑鷹”在車隊上空盤旋,以火力壓制聚集成群的索馬裏民兵。當“超級64”在空中盤旋了四五圈時,杜蘭特覺得直升機好像撞上了一道無形的巨牆。索馬裏人用火箭彈擊中了這架直升機的尾翼。杜蘭特只好將直升機迫降到地面。
    槍手趴在地上從婦女的胯下向美軍開火
    原本要撤回基地的車隊接到命令,向“黑鷹”的墜機地點前進。這時,十幾名索馬裏武裝民兵沿著與車隊平行的街道奔跑,趕在車隊的前頭尋覓掩蔽處伏擊車隊,而沒有武裝的索馬裏民眾成群結隊地跑向美軍,索馬裏槍手則利用人群向美軍射擊。一名槍手甚至利用3名婦女作掩護,趴在地上從婦女的胯下向美軍開火。此時,對特種部隊而言,整個摩加迪沙變成了人間地獄:街道上到處是路障,美軍雖然有直升機引導,但在似曾相識的街道上常常走錯路,而索馬裏人則從街道兩旁對著馬路瘋狂射擊。
    “超級64”上有兩名機員和兩名受重傷的機長。杜蘭特掙紮著從直升機裏爬出來,用沖鋒槍自衛。高斐納駕駛著“超級62”在其上空盤旋,讓機上的“三角洲”部隊狙擊手壓制企圖接近杜蘭特的索馬裏民兵。但沒過多久,“超級62”被火箭彈擊中,兩個狙擊手死亡,杜蘭特被俘,還被一擁而上的民眾痛打了一頓。
    擔負首批攻擊任務的大約160名“三角洲”隊員和“遊騎兵”,有的躲在車裏遭到索馬裏人的四面圍攻,有的被分割包圍在從目標區到第一架直升機墜毀地點的各個阻擊地點。
    夕陽西下時,美軍指揮官派“超級66”直升機為城中的部隊送去彈藥、飲水、血漿等必需品。“超級66”一降落,即遭到步槍和火箭筒的攻擊,機身多處被擊穿,但僥幸逃回了基地。
    為援救身處危險中的特種隊員,美軍派出第十山地師一個滿編連。150名士兵乘坐9輛卡車和12輛“悍馬”車,在比爾﹒大衛中校的帶領下,從城外繞道趕到特種部隊的基地。晚上9時30分,由大多數“遊騎兵”、所有的“三角洲”隊員和沒有受傷的空軍戰鬥人員以及第十山地師的部隊組成了美軍救援部隊。深夜11時30分,救援車隊向城裏進發。由于處處有阻擊和路障,車隊像一個噴火的巨獸,一路攻擊前進,橫沖直撞,AH─6直升機在空中掩護。
    救援車隊與在城中堅守的部隊會合。他們把傷員和屍體安置好,隨後將兩架毀壞的直升機炸掉。等救援部隊都上車後,幸免于難的“三角洲”部隊和“遊騎兵”卻擠不上車。于是,他們一邊跑步一邊射擊,在槍林彈雨中跟著車隊。
    當美軍返回基地時,天已經快亮了。經過半天慘烈的戰鬥,美軍死19人,傷70余人,兩架直升機被擊落,3架被擊傷,數輛卡車和“悍馬”車被擊毀。這是越戰以來美軍所遭受的最為慘重的軍事失敗。
    美國士兵的屍體被拖著遊街示眾10月4日下午,美國的電視屏幕反復出現了索馬裏人用繩子在地上拖著一具美國特種作戰隊員的屍體遊街示眾的畫面,被俘的杜蘭特也上了電視。這件事上了世界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美國輿論更是一片嘩然,一致抨擊美國政府出兵索馬裏。同時,國際上的批評也不絕于耳:英國前首相愛德華﹒希思說,聯合國不應成為美國軍事行動的保護傘﹔埃及外長穆薩表示,目前在索馬裏發生的一切,將會給索馬裏民族和解進程增加新的障礙﹔法國國防部長萊奧塔爾指責美國的所作所為超出了“人道主義使命”的範圍,變成了“不能容忍的對抗”﹔德國報刊稱,美國正在索馬裏進行“一場骯臟的戰爭”。摩加迪沙之戰給美國政府當頭一棒,克林頓最終認識到應該政治解決索馬裏問題,因為幾個月的“圍剿”不但沒有抓到艾迪德,反而使艾迪德在索馬裏更加得人心。10月5日,克林頓從外地匆匆趕回華盛頓,召開關于索馬裏局勢的緊急會議。10月7日,克林頓在電視講話中,單方面規定了美國從索馬裏撤軍的最後期限。美國政府還與艾迪德方面進行了秘密談判,雙方最後達成妥協:艾迪德交出飛行員杜蘭特和那具美軍士兵的屍體﹔美軍則釋放扣押的全部艾迪德的俘虜,不再把艾迪德派作為打擊目標。
    1995年3月2日,最後一批聯合國維和部隊撤出摩加迪沙,標志著歷時27個月、耗資20多億美元的維和行動以失敗告終。聯合國既未實現在索馬裏組建一個民主政府的目標,也未實現各部族的和解,卻使100多名維和士兵和近萬名索馬裏人喪生。
    摩加迪沙之戰使美國視地面戰為畏途。無論是1998年對伊拉克實施的“沙漠之狐”行動,還是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美軍均采取非接觸作戰方式───空襲戰。這也許是美國人從此戰中得出的教訓。 《環球時報》 (2003年04月07日第十版)   
 http://english1.people.com.cn/BIG5/junshi/62/20030409/967022.html

美軍特種部隊兵敗摩加迪沙 過分依賴高技術武器 2003-08-19 解放軍報 

  美軍一貫以特種部隊訓練嚴格、作戰能力強而自豪。然而,1993年美軍特種部隊卻在索馬裏首都摩加迪沙遭到慘重失敗。
  1993年6月5日,駐索馬裏的聯合國維和部隊遭當地武裝艾迪德派的襲擊,造成嚴重傷亡。不久,美國派遣精銳特種部隊到摩加迪沙捉拿艾迪德。10月2日,“ 線人”報告,艾迪德的兩名高級助手出現在摩加迪沙市中心的奧林匹克飯店。10 月3日下午,抓捕行動開始,特種部隊士兵乘坐數架直升機直搗目標大樓。很快,他們就將樓內的24名艾迪德派分子抓獲。不久,救援車隊趕到,准備在“黑鷹” 直升機掩護下把艾迪德派俘虜兵和特種部隊士兵送出城。這時,一大批艾迪德派武裝分子聞風向美軍撲來。“黑鷹”被一枚火箭彈擊中墜毀。美軍指揮官蓋瑞森立刻命令離墜機點最近的一架“超級68”搜救直升機迅速趕往支援。然而,沒過多久,這架直升機也被火箭彈擊傷,勉強迫降到摩加迪沙機場。這一連串的意外打亂了美軍的作戰計劃。爲了解救幸存的“黑鷹”直升機的乘員,車隊在一架“ 超級64”直升機的引導下快速行進,但這架直升機很快也被艾迪德派武裝的火箭彈擊落。美軍特種部隊士兵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他們待在車子裏,被分割包圍在從目標區到第一架直升機墜毀地點的各個阻擊點上。美軍不得不再派出第10山地師的一個連來營救被圍困的特種隊員。當美軍返回基地時,天已經快亮了。經過半天慘烈的戰鬥,美軍死19人,傷70余人,2架直升機被擊落、3架被擊傷,數輛卡車和“悍馬”車被擊毀。這是越戰以後美軍所遭受的最爲慘重的失敗。
  美軍特種作戰部隊是美軍的精銳力量,與艾迪德派武裝分子相比,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人員素質都要強很多,但最後卻以失敗收場。其中的教訓值得吸取。
  一是過分依賴高技術武器。不可否認,美軍與艾迪德派武裝分子在武器裝備上存在著巨大的差距,但美軍特種作戰部隊在這次行動中過于依賴高技術武器裝備的作用,而忽視了在摩加迪沙街巷中普通輕武器的特殊作用。其實正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樣,高技術武器與普通武器的優劣是相對而言的,高技術武器系統的複雜性往往容易制約其自身作用的發揮。另外,高技術武器性能的發揮還受環境條件的制約。美軍先進的“黑鷹”直升機適合在開闊地帶發揮快速機動和遠程火力的優勢,但在摩加迪沙狹窄的街巷裏參與特種行動,它只能在低空進行慢速飛行,其性能大打折扣,反而成了火箭筒的活靶子。因此,我們要辯證地看待高技術武器與普通武器間的關系,既要看到高技術武器在現代戰爭中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清醒地認識到高低技術武器之間的差別不是絕對的,其性能發揮受到許多條件的制約,其優劣是可以轉化的。
  二是在巷戰中,高技術武器難施威。由于城市人口稠密,高樓林立,街巷衆多,地形複雜,因此在城市巷戰中擁有武器優勢的一方一般難以發揮應有的作戰能力。在摩加迪沙之戰中,雖然美軍特種部隊采用了“空降-陸送”新戰法,並制定了周密的計劃,但一系列意外發生後(數架直升機墜毀),美軍陷入了與艾迪德派武裝分子短兵相接的苦戰。面對艾迪德派武裝分子飄忽不定的襲擊,美軍士兵手足無措,只能對著建築物頂層亂放槍,還造成了自己人員的誤傷,最後不得不躲在車輛裏等待後續部隊的增援。況且,美軍將這次行動的地點選擇在奧林匹克飯店,這一帶正是艾迪德派武裝分子的聚集地。如果他們是在人員較少的開闊地帶實施行動,成功的把握可能會大一些。
  三是計劃過于冒險,高技術武器難“顯靈”。美軍特種部隊都裝備有夜視儀,按理說應在晚上采取行動,但美軍卻將行動時間選在了下午,顯然是舍長就短了。然而,美軍指揮官卻認爲,美軍特種部隊具備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采取行動的能力,而且在意想不到的時間采取行動,能取得出奇制勝的效果。最後的實戰證明,美軍爲自己的過于冒險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其實,敢于冒險是指揮員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許多著名軍事家都打過“險中求勝”的精彩戰例,然而冒險必須有度,必須建立在能夠揚己長、克己短的基礎之上,如果像美軍特種部隊以失去自己優勢爲代價進行冒險,只能招致滿盤皆輸。
http://news.sohu.com/56/00/news212270056.shtml

是誰使索馬利亞搞成這樣子>中時08-01-25

 索馬利亞海盜引起舉世共憤,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案要制裁索馬利亞政權,其實索馬利亞危險還不僅是海盜問題,同樣嚴重的是這個國家可能被推向「基地」恐怖組織。更耐人尋味的是:美國是最反恐怖組織的,尤其是基地組織,但目前使索馬利亞混亂而致政權不穩的始作俑者卻正是美國。 
 事情是這樣的:索馬利亞自從獨裁者巴裏被推翻之後,十餘年來內部軍閥混戰,十分之一人口被殺戮,逃亡者多達百萬人,這個國家有九成為人間地獄,直到二○○六年索馬利亞的「伊斯蘭法院聯盟」領導民眾起義,壓倒了軍閥,結束了無政府狀態。索馬利亞信奉溫和的伊斯蘭教,本不足為患,這與阿富汗的「塔裏班」之信奉極端的伊斯蘭宗教不同,但是西方媒體卻把伊斯蘭法院聯盟形容成又一個塔裏班政權。 
 歐盟認為應該與索國政權對話,使其與西方合作,但美國不肯,說伊斯蘭法院聯盟中有一九九八年在肯亞和坦桑尼亞攻擊美使館的恐怖組織分子,而主張推翻這個政權。 
 二○○六年美國支持衣索比亞入侵索馬利亞,真的推翻了索政府。 
 但取代伊斯蘭法院聯盟的政府卻是以前的軍閥中的一個艾哈邁德,極不受人民歡迎,結果從○七年開始國家叛亂蜂起,國內又回到混亂,這個政府的生存完全靠衣索比亞的軍隊支持。反叛部隊中影響力最大的是「青年會」,而它卻正是基地組織的支持者。公開說他們是賓拉登的學生。 
 索馬利亞這個政府自身都難保,怎會有力量顧及海盜的橫行?近二年海盜勢力愈來愈大,聯合國制裁索政府,只不過使這個政府的控制力更削弱而已。想想看,是誰支持衣索比亞入侵索國而支持了這個不被人民信賴的政府? 
 海盜必須有存身的陸地,如果索馬利亞的陸地港灣不能存身,它自然就會消滅,否則再多的外國軍艦巡弋也難奏效,然而,索國反政府勢力很多,而這個政府又不為人民支持,管不了海盜橫行,試問它的前途將如何? 
 有趣的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昨天報導說被美政府認為是有恐怖分子而予以推翻的「伊斯蘭法院」的下屬組織沙巴武裝的裝甲部隊已抵中部海港,將向海盜作戰,(該地區正是被劫油輪停靠處),索政府辦不到的事,反對派反而進行了。

黑鷹計畫 Black Hawk Down (2002 )
 
導演:瑞德利史考特
編劇:Mark Bowden 
演員:喬許哈納特/艾瑞克巴納/湯姆賽斯摩/傑生艾塞客/伊旺麥奎格
  劇情簡介
本片是根據真實的戰爭改編而成,西元1993年一組受過專業訓練近百人的美軍突擊隊,在非洲執行一項暗殺任務時,因誤判情報,被敵軍擊落迫降至索馬利亞。在雙方人數和火力相差50倍的緊張情勢下,數量不到百人的美軍突擊隊必須對抗5000名以上索馬利亞武裝恐怖份子的猛烈攻擊,堆積如山的彈殼灑落在索馬利亞首都摩加迪休的戰場上,可見得當時戰況的慘烈。 
這場戰爭正是因為軍方得知錯誤情報才誤判情勢,不但導致18名的美軍犧牲,任務也宣告失敗。在美國攻打阿富汗之際,本片具有歷史上的反省意義。 
《黑鷹計畫》由《珍珠港》的新生代男星喬許哈奈特和《搶救雷恩大兵》裏的湯姆賽斯摩主演。幕後的陣容更是堅強,不但是金牌製片傑瑞布洛海克默繼《世界末日》、《珍珠港》之後的最新力作,還請到去年以《神鬼戰士》提名奧斯卡最佳導演的雷尼史考特執導,以及去年最佳劇本《天人交戰》的奧斯卡得主史帝芬葛芬擔任編劇。 
  影片短評
漫長的戰鬥下,看不到美軍軍力上的優勢,感受到的是有如被僵屍包圍的恐懼絕望。為何而戰?為弟兄而戰!!
這部片永遠不會讓你無聊!寫實、刺激、激烈的戰鬥,也沒有夾雜著任何政治議題,算是最令人感到舒服的吧!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ben40265086&channelid=CH58
 
「黑鷹計畫」(Black Hawk Down)讀後感 
 
原著:Mark Bowden
出版者:Signet Books, New York, 2001
1993年十月,美國以擔負聯合國維和任務之名,派遣精銳游騎兵部隊進駐索馬利亞。美軍認為派軍綁架索國軍閥及其左右手,有助於平息內戰,解除飢荒。但是美軍過分輕敵,未料出師不利,兩架黑鷹直昇機被擊落,綁架任務成了救援行動;殉職機務長屍體被索國百姓拖著遊街;最後美軍撤出索國,無功而返。 
「黑鷹計畫」改編的電影拍得很逼真,難得好片!但原著更精彩,可惜國內一直沒有看到中譯本。書中寫道索國軍閥和百姓早就不滿美軍黑鷹直昇機一天到晚在首都摩加迪休上空低空盤旋,耀武揚威。他們找到曾在阿富汗和蘇聯直昇機交過手的蘇丹人,得知直昇機最脆弱的地方在尾舵,結果以RPG火箭彈一次擊落兩架黑鷹。電影裡索國軍閥對被俘的飛行員杜蘭准尉說:「不要以為我們沒有自來水,就瞧不起我們。」後來証明美國人根本不了解索馬利亞,他們綁走軍閥,立即有人補位,繼續割據對峙,完全沒有改善索國人民生活。 
原著是很好的報導文學,值得介紹。 作者不厭其煩訪問當事人,如美國駐索馬利亞的游騎兵指揮官Garrison少將,到駕駛悍馬車的上兵,同時在可能情形下訪問當時身在摩加迪休的索國人士,這樣的第一手資訊當然使本書更夠看。書是美國人寫的,作者Mark Bowden新聞記者出身,報導當然著眼美國軍人,但是本書不是盲目的愛國文學,他寫每一個有血有肉的軍人:如Sgt. Eversmann臨危受命指揮代號Chalk 4的小隊馳赴現場,電影裡Josh Harnett飾演這個角色;游騎兵狙擊手M/Sgt Gorden和Sgt. Shughart明知不可為仍拼命保護被擊落的杜蘭准尉,二人身後追贈國會榮譽勳章。也許克林頓政府根本不該介入索馬利亞內戰,但是美國軍人不是政策制定者,他們只是執行者,充分表現軍人視死如歸,克盡厥職的精神。
我們國家的軍人也很努力保家衛國,我們的媒體工作者應該多報導他們平時流血流汗的貢獻。至於6108億軍購,說實話是政客的事。
http://blog.roodo.com/harris/archives/875903.html
 
 聞天祥:黑鷹計畫 
 
好萊塢的堅強工業實力與用銀兩堆砌出的偏執意識型態,在【黑鷹計畫】可說是「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這部改編自1993年發生在非洲索馬利亞的真實事件,描述美軍突擊隊員奉命逮捕索馬利亞軍閥的左右手,任務完成後,所搭乘的黑鷹直昇機被擊落,美軍也身陷重圍,整部電影幾乎全把筆墨花費在這場突襲行動與突圍的經過,如果【搶救雷恩大兵】前面半小時鉅細靡遺、肚破腸流的搶灘行動,曾令你瞠目結舌的話,那麼雷利史考特在【黑鷹計畫】把兩個多小時都花在描述戰鬥過程,而無任何風花雪月,無疑是更大膽的手筆了。而就實際作品來看,雷利史考特雖然不如史蒂芬史匹柏在過程中清楚展現所有角色個性,但他與史匹柏的「通俗劇傾向」本來就不相同,其所展示的場面調度功力,已堪稱優異。墜落的直昇機在地上冒著黑煙,宛如受傷的飛馬緩緩吐氣的瀕死意象,讓人不由得憶起他幾部充滿金屬感的優異科幻作品。有時他對無生物的掌握能力,更勝對生命實體的刻畫。
弔詭的是這場行動,造成美軍十九名突擊隊員喪生,但索馬利亞人卻有超過千人的死傷。雷利史考特雖然不是美國人,但是在重現歷史的角度上,幾乎向大美國主義一面倒地靠攏,片中刻意呈現出索馬利亞民兵像低等的野蠻人一樣,以壓倒性的人數殘酷地追擊孤單的美軍;卻故意忽略了就在幾天或幾星期前,片中的黑鷹直昇機,屠殺了數以千計無力還擊的索馬利亞人。你自然可以搬出電影不可能展現所有事件的全貌來解釋,就因為如此,表現的是什麼面向,以及如何詮釋,就成了耐人尋味的課題了。【搶救雷恩大兵】只不過是雷聲大雨點小地把碩大的人道命題最後簡單地回到年紀一大把後的雷恩流淚詢問妻子,自己是不是個值得被救的好人,格局變小但無傷大雅,僅是更清楚地暴露出史匹柏充滿大氣的手筆背後過於天真的觀點而已。但【黑鷹計畫】完全避諱美軍自命世界警察對其他弱勢國家予取予求,甚至一面倒地把自己發起的突擊行動,解釋成別人的暴力相向,其觀點怎能說不可議呢?當影片呈現趕來救援的直昇機在黑夜掃射屋頂上那些包圍美軍的索馬利亞人,全場忍不住出現叫好聲時,我不禁覺得毛骨悚然,它證明了透過逼真的技巧與嫻熟的敘事,好萊塢電影幾乎是輕而易舉地就達成扭曲歷史的洗腦動作,還大賺其錢,真是「一舉兩得」啊!
美國電影自然不是全無反省能力,庫伯力克的幾部戰爭作品就另闢蹊徑,而馬力克的【紅色警戒】更是以超出物種、陣營對立的角度,寬遠地看待戰爭與批諷人類罪孽,只可惜它疏離的手法與充滿哲思的筆觸,當被錯置在一個期待純感官刺激與黑白分明的僵硬視界時,勢必要被低估或誤解。而【黑鷹計畫】呢?我只能說它是一部技巧卓越的糟糕作品!我無法忽略他可議的歷史詮釋角度,與背的心態,畢竟電影不只是一場電腦快打遊戲。 
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5028&c=BA0001
阿楨 2023-01-20 10:32:17

艦隊大就會贏!專家警告美要小心陸了 2023/01/17 中時

隨著中國持續壯大旗下世上規模最大的海軍,美國海軍戰爭學院(U.S. Naval War College)教授坦格雷迪(Sam Tangredi)警告美國軍事規劃人員:在海戰中,較大的艦隊幾乎總會贏。
據CNN新聞網16日報導,五角大廈領導階層已認定,中方是美軍「步步進逼的威脅」(pacing threat)。然而,艦隊數目規模顯示,美軍跟不上中國海軍成長的步伐。約莫2020年時,中方海軍的艦隊規模已超過美國。而據五角大廈2022年11月公佈的中國軍力報告,如今解放軍約有340艘軍艦,預計在未來兩年,更將成長為400艘。另一方面,美軍艦隊卻不到300艘。而據美國海軍2022年夏公佈的「領航計畫」顯示,五角大廈的目標設定2045年以前,要有350艘載人艦,而這仍遠遠落後中國。
也因此,美國軍事領導人為了和中方競爭,只好依賴科技。計畫中說,世界正進入戰爭新時代,而在這時代中,整合了科技、概念,合作夥伴與系統,不是單靠艦隊規模就能在戰爭中定勝負。他從西元前500年的希波戰爭,到冷戰時期,共檢視了28場海戰,發現只有3次是靠較優越的技術擊敗為數較龐大的艦隊。以二次為例,最初日本皇軍技術優於美軍,但美國靠整體工業的實力,加上美軍艦隊,尤其是後勤和兩棲艦的規模,最後還是戰勝了日軍。
  回應相關新聞
美海軍作戰部長:下一代驅逐艦DDG(X)延宕到2030年
  回應
老美始終認為美國本土不會受到攻擊,這是天真的想法,老共潛艦已經開始在美國西海岸以及澳洲東部千里以外海域活動。到人家門前耀武揚威,還有嘴臉講別人是威脅?!真是無恥的海盜賤嘴國!
現在艦隊誰能先探測目標並發射導彈群,誰就可能贏
在臺海,中國大陸真的可以打區域總力戰,反觀美國只能靠各航空母艦上搭載的幾十架戰機(作戰半徑不長),以及附近美軍基地參戰,而南韓若想參戰會被北韓抑制,日本想參戰的話不只被俄羅斯牽制,還因為歷史仇恨導致中國大陸極有可能動用核武轟日。

阿楨 2022-12-12 08:39:15

不沉航母?美媒:中國南海人造島很強,76炮放樓上(圖) 2022-10-28 軍武雜談

中國在南海擁有數座島礁機場,能夠起降預警機、反潛機、轟炸機和重型戰鬥機等,最近美國網站《戰區》稱為中國的“不沉航母”。中國修建了“炮樓”,樓上架設76毫米和30毫米速射炮,並配火控設備,能攔截飛行器和巡航導彈,攻擊島礁的外來艦船。還可以看到車載相控陣雷達系統為陸基車載中遠端防空導彈系統提供目標的火控資料。

在二戰中,炮樓為何在歐洲戰場不常用(楨:? ),而亞洲戰場卻隨處可見?2022-08-02

二戰中歐洲戰場是有炮樓,而且其實在古代就已經有了。在冷兵器時代,炮樓一直都是相當有力的防禦工事,直到火炮的出現,炮樓的優勢越來越小了。發展到二戰之時,歐洲的炮樓就被發現便被炸坍。日軍在我國修建了幾千座炮樓,這是因為日軍看到了我國武器裝備短缺並且落後的劣勢。
  相關新聞資料
二戰期間德軍的炮樓到底有多麼強大?比日軍修建的更要堅固。 2019/06/07

二戰爆發之後,德軍裝甲部隊,在歐洲大陸上肆意橫行。作為反擊,會派遣轟炸機襲擊德國,德國修建了8座炮樓。雖少但卻很高大堅固,樓高35米牆厚2.5米。樓頂安裝4座105毫米高射炮,數門37毫米高射炮。炮可以360°旋轉,能構建全方位的防空網。

圖博館 2016-04-04 09:05:41

聯合國宣布馬爾維納斯群島位於阿根廷領海內

  據英國《衛報》2016.3.29報導,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判定,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福克蘭群島)位於阿根廷領海內。
  阿根廷對聯合國這一表態表示歡迎,但阿根廷與英國之間關於這個群島的外交爭端仍未得到解決。
  阿根廷外交部表示,該國的領海面積增加了170萬平方公里,並稱聯合國的這一決定將有助於解決與英國之間的島嶼爭議。1982年,阿根廷在與英國之間爆發的“阿英馬島戰爭”中失敗。
  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在判定大陸架範圍時站在了阿根廷一邊,認可了阿根廷在2009年提交的報告。該報告認為阿根廷的領海範圍在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320到560公里。
  “對阿根廷來說,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因為我們在劃定大陸架範圍方面向前邁出了一大步”,阿根廷外交部長蘇珊娜·馬爾科拉表示,“這確認了我們對大陸架範圍內自然資源的主權要求。”
  石油開採已經為馬爾維納斯群島的經濟帶來了數百萬美元,很多島上居民都對阿根廷的聲索感到擔憂,也對石油行業的潛在問題感到不安。
  在聯合國的聲明中包含了附加說明,即馬爾維納斯群島的歸屬仍然存在爭議。
  馬爾維納斯群島是自治的行政區,但英國負責其外交和國防事務。英國政府曾聲明,島上居民不接受阿根廷政府違背其意願的主權要求。
  馬爾維納斯群島地方政府本週一表示,已經就聯合國的聲明向英國政府尋求解釋希望其澄清“是否已經做出了某項事關該群島的重大決定”。
  麥克·薩默斯是馬爾維納斯群島議會主席,他表示“一旦有確切消息會及​​時向大家公佈。就我理解,聯合國不會對爭議海域做出事關大陸架擴展的任何決定。”
  目前,英國政府還未對此發表任何評論。
  相關新聞
阿根廷買不起中國梟龍戰機英媒稱還談啥馬島主權
馬島之戰阿根廷輸在何處?100年未經戰火都是新兵蛋子
英阿馬島之戰本可避免雙方都希望美國調停

另參【圖博館】: 《海權論》 《海權》 《武裝衝突》 中日釣島之爭 中艦南海逼退美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