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07 07:12:59阿楨

《模仿是為了創新》

  為何英之後進國如德美日韓之模仿是為了創新,中國則被批山寨?(另參【圖博館】山寨經濟學 中國山寨經濟 別再韓國行台灣不行了 )

  反中唄!不然如後評曾鳴的《龍行天下》透過實証研究,得出中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是利用整合創新、流程創新、顛覆性創新等戰略實現「成本創新」,而非犧牲品質、勞動力、環保,匯率和貿易保護等之低價中國。

 

模仿是為了創新Imitation to Innovation (遠流出版 2000)

 

  內容簡介

  南韓花了三十年的時間,從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業國家,發展成為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它是如何發展的?政府發揮了什麼作用?在發展中遇到過哪些困難和問題?對於其它發展中國家有什麼意義?南韓政府的智囊機構南韓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所長金仁秀教授,在這本著作中一一做了回答。

  作者對南韓汽車工業、電子工業、半導體工業等超過200家公司進行20年的深入研究,集中論述南韓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何有選擇的進行技術學習,從而實現從模仿到創新間的轉化。本書兼顧宏觀與微觀的面向,理論與實務並重,相信能夠提供企業管理人員和決策者許多有益的啟示。

   作者

  金仁秀,漢城高麗大學教授、南韓政府的智囊機構南韓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所長。他曾在哥倫比亞大學、印第安納大學、波士頓大學以及南韓高級科學技術研究院任教,也曾經擔任麻省理工學院政策抉擇中心研究員、南韓發展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韓國管理學院院長及南韓技術管理和經濟學學會副主席,出版有六本專著,五十多篇學術論文。

  目錄

第一篇 公共政策和社會文化環境的演變

第1章 

  緒論三十年間的巨變/技術能力和學習/最初的背景/模仿的過程/創新的能力/改變的動力/研究方法和組織架構

 第2章 政府是學習的推動者

  基本背景/工業政策:技術的需求面/獎勵重工業和化工業/經濟環境和公共政策的變化/技術政策:技術的供給面/本土研發/全盤全球化政策

第3章

  勤奮的韓國人:教育和社會文化因素教育與訓練/社會文化特徵/結語

第二篇 從模仿到創新

第4章 分析架構

  架構一:全球技術環境結構/架構二:組織的環境架構/架構三:企業層級具有活力的學習過程/架構四:技術移轉/結語

第5章 汽車工業:危機和技術學習

  汽車工業的模仿運動/汽車工業內的創新運動/結語

第6章 電子產業:從改裝技術到策略聯盟

  電子產業的模仿運動/電子產業的創新運動/加強研發的努力/結語

第7章 半導體工業:躍進世界尖端領域

  半導體工業的模仿運動/大型和超大型積體電路/半導體工業的創新運動/結語

第8章 小公司的模仿和創新:兩種相反的模式

  新豐造紙廠/南韓造船工程公司/南韓鋼管公司/雲日機械廠/麥迪遜公司/結語

第三篇 結論與意義

第9章 技術學習的南韓經驗

  政府:統籌安排是否能發揮功效/財團:財富和負擔/教育:從推動發展到陷入瓶頸/出口導向政策:重要的刺激源/技術移轉政策/研發政策/社會文化因素/私營部門中的學習策略/結語

第10章 南韓技術學習的意義

  對技術提供者的意義/對技術接受者的意義/對政府政策的意義/對企業管理的意義/對南韓未來的意義/對其他後進地區國家的意義

 

從模仿到創新:後進企業的動態能耐演化〈專文推薦〉李仁芳

 

  很少國家能像南韓這麼快歷經從科技模仿到科技創新的進程,也很少企業像三星、金星LG、現代、大宇這些南韓大財團這麼快經歷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到「研究中學」(learning by research)的動態能耐演化歷程(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dynamic capability development)。金仁秀教授在《模仿是為了創新》中,為南韓科技產業體系對工業創新的管理這段動人的演化歷程做了精準的敘述,也為這段經驗的意義提供了卓越的分析論述。

  以半導體工業為例,南韓在1983年進入64K DRAM時落後美、日四年之久,歷經256K(落後兩年),1M(落後日本一年),4M(落後六個月),16M(落後三個月),到64M時南韓三星已與美日同步,到了256M,三星甚至超前美日半年推出--如此由後進到追趕(catching-up)而迎先趕上,南韓的經驗是極值得後進國家與後進企業參考的。

  在金教授對南韓半導體、汽車、電子工業的研究案例中,這些後進企業的動態能耐演化模式隱隱然有軌跡可尋。

  無論是半導體、汽車或電子領域,他們總是從「準備」階段--挖先進國先進企業的研究人員、工程師,以至於後期挖科學家;到「獲取」階段--成套或非成套的技術移轉;到「消化吸收」階段--從做中學;以至臻於更進一步「改進/應用」的階段--獨立從研究中學習。

  這其中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的獲取尤為關鍵,金教授對南韓三星等企業這一段知識創造螺旋的演進,從共同化、外化、系統化與內化的歷程有極細緻的描繪,非常值得有心人士參考。(《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遠流《實戰智慧叢書》)

  筆者本人也研究過台灣企業對TFT-LCD、半導體(《矽日東昇》遠流《實戰智慧叢書》即將出版)、甚至7-ELEVEN便利商店業態(《7-ELEVEN統一超商縱橫台灣》,遠流《實戰智慧叢書》)等領域的技術引進與動態能耐演化歷程,許多發現與金教授的結果可以相互印證。這說明了後進國家與後進企業的技術引進生根發展雖然任務艱鉅,但只要有心,投入心血,長期耕耘,仍有脈絡可尋,絕非無跡可供參照。

  惟細看南韓與台灣的經驗,固然新興產業發展初萌芽之時,兩邊的政府同樣助了一臂之力,但是南韓較傾向大企業集團(chaebols)、垂直整合式的發展,台灣較傾向分工整合式(disinteqration)、產業合作體系式發展--如台灣半導體產業,設計、光罩、製造、測試、封裝等階段均切開分業發展。結果南韓國大企業集團非常強悍,中小企業卻相對衰弱;台灣則大中小企業發展較平均,整體而言的創新活力、動態發展態勢與靈活應變格局似乎仍勝南韓一籌。(《網路台灣》,遠流《台灣產業研究》)

  即便如此,南韓對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鉅形工業創新的強悍策略與精銳組織動員做法,仍然是很值得台灣各界參考學習的。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

 

精彩試閱  1緒論

 

  韓國有句諺語說:「十年能把山移走。」南韓的經濟、技術、社會甚至政治的發展進程都能證明此言不謬。世界上很少有國家的經濟,就工業化進程和技術進步的程度而言,能與南韓經濟的飛速增長相提並論。

   三十年間的巨變

  在過去的三十年間,南韓從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國家變成新興的工業化國家。直到1961年,南韓仍遭受著幾乎和現在世界上的窮國所面臨的問題一模一樣的困擾。1961年,南韓的每人平均國民生產毛額(GNP per capita)不及蘇丹,也不及墨西哥的。但是自1962年開始,南韓經濟幾乎以年均9%的速度遞增,每人平均國民生產毛額以當前價格計算,從1962年的87美元增至1994年的8,483美元(見圖表1-1),是蘇丹每人平均國民生產毛額的18倍多,墨西哥的2.3倍。隨著1995年南韓的每人平均國民生產毛額超過1萬美元,國民生產毛額(GNP)達到4400億美元,南韓的國民生產毛額已經在世界經濟強國中名列第11位,而製造業產值則名列世界第7位。

  南韓的出口貿易額也大幅度的增加,從1963年僅僅有4000萬美元增至1994年的96億美元。在同一時期,出口品種中工業產品所占比例由14.3%增至92%以上。做為工業產品出口國,南韓從1962年世界排名第101位上升至1994年的世界排名第13位。由於中產階級的壯大,南韓人的收入水準已接近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會員國家的水準。埃茲拉‧沃格爾(Ezra Vogel)對此所做出的結論是:「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曾付出比南韓更大的努力,而且進步如此之大,如此之快。從小型手工業發展到重工業,從貧窮走向繁榮,從缺乏經驗的主管成長為現代化的計畫人員、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有人推測南韓很可能成為繼日本之後,躋身先進的工業化國家行列中的第一個國家。

  南韓和南韓的企業如何能以僅僅30年的時間,在工業化方面取得如此非凡的成長?在這成長背後的主要因素又是什麼?大多數開發中國家也試圖實現工業化,但是絕大多數的國家進步甚微;只有少數幾個國家得以大步的趕上發達國家。那麼,在什麼條件下才能夠趕上發達國家呢?這些對於其他開發中國家具有什麼意義呢?對於先進的國家又有什麼意義呢?本章後半部將提出更多具體的問題。本書意在通過分析南韓快速的技術學習過程來回答這些問題。

 技術變革已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決定因素。許多研究結果證明,在工業化的經濟中,50%以上的長期經濟增長源起於技術變革。它改進產量並導致新產品、新工藝和新產業的出現。因此,人們常常提出的一個問題是:怎樣才能夠使得科學和技術這種在先進國家的工業發展中,似乎位居關鍵的因素,可以有效的為世界上欠發達的地區所運用呢?

   技術能力和學習

  南韓的迅速工業化可歸功於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或許是在產業中長期積累的技術能力所形成的技術變革。在此「技術」一詞指的是把投入轉化為產出的具體生產流程,以及在實施這種轉化中必須採用的所有知識和技能。因此,技術指的是將知識和技能實際運用於設備的建立、操作、改進和擴充,以促進轉化的形成,與產出結果的設計和改善。

  「技術能力」一詞是指在致力於消化、使用、適應和改變現有技術方面,能夠有效的使用技術知識的能力。這種能力同樣能夠促使人們在變化著的經濟環境中創造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和新工藝。這意味著運用操作的能力控制了知識。這種技術能力不僅僅表現在知識的擁有上,而更重要的是表現在把知識運用到投資和生產的活動上,表現在對投資和生產活動的熟練程度和創造新知識上。由此,「技術能力」一詞與「吸收能力」一詞常常交替使用。「吸收能力」指的是吸收現有知識並產生新知識的能力。

  技術能力有三項要素:生產、投資(其中包括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以及創新。在表1-2中對生產能力下的定義是:操作和維護生產設備所必需的眾多技術能力。這些技術能力大體上可分為兩類:第一類包括在原有的技術範圍內,達到有效操作的技術能力,以及依照正規的日程或需要進行維修、保養現有的有形資產的能力;第二類包括在現有設計的範圍內,適應和改進已有的生產技術,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形勢,以及增加產量。適應和改進幾乎在技術運用的同時開始。

  投資能力是指能夠擴大生產能力和建立新的生產設備的能力。它包括投資可行性分析和計畫的實施。投資可行性分析包括對利潤和計畫的詳細規格的初步分析,以及在另一種設計概念中確保工程仍然切實可行的能力。計畫的實施包含工程管理的能力(包括基本的和詳細的管理),即組織和監督在工程實施中所有的活動,包括工程的實施、採購的選擇、協調監督硬體供應商和建築承包商,以及完成工地的準備工作和工廠建設等有形資產,和達到啟動確立的生產設備標準的能力。

  創新能力包括在經濟實踐中創造和實施新技術的能力。這個名詞涵蓋了從發明到創新至改進現有的技術,使之超過原有的設計範圍。發明和創新包括正式或非正式活動下的產物。許多人把「創新」一詞與世界先進技術的變革相提並論。在先進國家中,大多數的創新都顯示出先進科技的變革。然而,在先進國家的工業化歷史上,重大的技術創新並不是唯一的、或許也不是主要的改進生產能力的源泉。對某些技術進行比較小的改進,才是讓工業先進和後進地區國家(Catching-up Country)的幾乎每一種產業,提高生產能力的關鍵和繼續不斷經營的源泉。

  「技術能力」一詞在此表示某一時間內的組織能力的水準。而「技術學習」一詞是用來描述獲取技術能力的積極過程。因此,我將「技術學習」和「獲取技術的能力」兩個名詞交替使用。

 本書試圖闡述南韓在1960-95年期間積極進行技術學習的過程。為此目的,有必要瞭解南韓1960年以前的經濟和社會狀況。這段時期的經濟和社會狀況為南韓以後的技術發展搭好了舞台。

   最初的背景

  做為擁有世界上最悠久歷史的獨立國家之一,韓國有著自己源遠流長的文明和科學成就的傳統。韓國的天文、印刷和瓷器,在某種意義上比起中國的這些技術更先進,雖然這些技術最初是從中國引進的。韓國最早的教育機構太學,是模仿中國類似機構在公元372年設立的,用來訓練有前途成為政府官員的人。這一機構歷經數個王朝,延續至19世紀末。由於韓國對中國政府和體制的採用--雖然修改了很多--使儒學得以在上層階級中推廣。韓國人是中國體制很好的模仿者。

  田相元記載了數以百計的韓國在19世紀取得的科技成就,範圍涉及天文學、氣象學、物理學、物理技術、化學技術直至地理學。僅舉幾例來加以說明:韓國在公元647年設立了現在仍然存在的世界最早的天文台。後來南韓發明渾天時鐘、自動漏壺和日晷儀,促使產生了更為準確的曆法。另一處顯示7世紀重大科學成就的著名遺跡是人工洞廟石窟庵。開鑿這樣的神廟需要高深的數學知識和工程管理知識。韓國還早在約翰尼‧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之前大約200年就發明了金屬活字。雖然許多基本思想來自中國,但是韓國人總是努力試圖使外國的發明適合本地的需要和條件,從而導致大量重大的新發明和發現。也就是說,韓國人是很好的創新者。

  與其他早期由西方殖民強國建立的大多數開發中國家不同的是,朝鮮曾經是一個有著自新羅王朝以來1200年歷史,和自己燦爛文化遺產的統一獨立國家。但是,由於被大國所包圍--西臨中國,北臨蒙古和俄羅斯,東臨日本--朝鮮經常淪為外國入侵的對象。最近一次是遭受日本的侵略,經歷了從1910到1945年長達三十六年的殖民統治。在此之前,比其他同屬日本殖民地的人民,韓國人的文明高得多,他們的社會組織也好得多。

  在日本殖民統治下,從1910至1941年間,韓國產業的年平均成長率為9.7%,但是日本卻占韓國的製造工廠核定資本的94%,像金屬、化工、電力設備等關鍵性的領域則幾乎全部為日本人所擁有,韓國人的企業與日本人的企業相比,規模要小得多,在資金上、技術上也薄弱得多。據估計,當時在產業領域工作的朝鮮技師有1,600人,但這只占全部技師的19%。在上面提及的重要產業部門中,比例還要小得多,僅占到11%。

  還應當指出的是,1945年南韓獨立時,擁有近30萬名有經驗的礦山和產業工人。這意謂著韓國人比起其他在西方殖民統治下的國家人民更多的參與了這些產業領域的生產活動。但是,這一數字比起全部2500萬人口來,仍是很少的。而且大多數的工人只能從事體力勞動,這就說明了為什麼在戰後引進國外技術時,經常採用交鑰匙工廠的形式。

  1945-53年,一系列空前的意外事件嚴重干擾了南韓的經濟發展:1945年日本向盟軍投降,撤離朝鮮半島,由此引起政治和經濟的真空和混亂;1945年,人為力量把朝鮮劃分為北韓和南韓,以及由此帶來的經濟破產,金屬製造業、化工生產和電力部門劃歸北韓所有;1950~53年韓戰對產業和基礎設施造成破壞。

  第一,日本撤離韓國後,主要由於缺乏技術和管理能力,多數的有形資產沒有得到利用,或者沒有充份的得到利用。例如1948年,製造業和建築業有50%以上的機構倒閉,就業率下降41%。1945年的韓國船舶工業為本國技術能力缺乏的狀況提供一個很有趣的佐證。日本人遺留下一個鋼鐵船塢,內有4艘正在建造中的輕鐵船。韓國人花了幾年時間才找到船隻的設計藍圖。這份圖紙已靜靜的躺在那裡快十年了。等到韓國人終於搞懂該怎樣完成這建了一半的船隻時,船體已銹蝕不堪,只好拆成碎片。這個例子說明了在日本統治時期,參與現代企業的韓國人技術基礎是多麼薄弱。

  第二,國家的分割使原本做為一個整體來建設的經濟一分為二,這給國家帶來災難。南韓保住了近的人口和農業產量,但失去近90%的電能和75%以上的煤礦和鐵礦資源。除了紡織業外,南韓幾乎沒有其他產業。北韓擁有大部份金屬製造業和化工業。到1948年,由於國家意外的遭分割,加上日本突然撤走其企業家、經理、技師,斷絕提供中間產品以及與他們的市場分離,導致南韓的工業產值比1939年降低15%。

  第三,韓戰對於整個社會和經濟的危害遠勝於分割國土所造成的危害。它摧毀了韓國從日本手中繼承的大部份產業和社會基礎設施,並造成超過100萬平民的傷亡。對建築物、設施、設備和其他可移動資產的非軍事損失,以1953年的內含匯率計算,達30.7億美元;換言之,是南韓1953年國民生產毛額的86-200%,這取決於用何種國民生產毛額估算額來計算。在製造業中,政府估計,約有44%的戰前設備毀於戰火。在相對規模較大的紡織業和水泥設備產業,損失則更為巨大。

  1953年停戰協議簽訂時,淨商品額與1940年相比下降了26%(找不到1953年以前連續的國內收入統計數據),而每人平均淨商品生產額下降44%。1953年農業、林業和漁業占國民生產毛額的48.6%,工業只占不到7.7%。那時的固定投資總額微不足道,只能僅僅補足現有資產的貶值額度。即使如此,這少量投資中的88%也必須由外國資本提供。

  戰後的南韓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業國家,以1970年為基期價格計算,農業和林業在國民生產毛額中占45.5%。至1960年,64%以上的勞動力從事這兩種產業。在某些最繁重、勞動力使用量最多的工作中實施機械化。例如碾穀,早在本世紀三○到四○年代就已經開始。但是就勞力剩餘的情況來看,當時的農業機械化尚處於極低的水準。與農業發展落後的情況相反的兩個特殊例外是:四○年代末實行的土改措施和廣泛的使用化肥。首先,土地改革實現了土地和收入從地主到自耕農的再分配。通過土改,佃農在所有農耕者中的比率由81%下降至5.7%,出租土地占耕地總額的比率由60%下降至15%,消滅了可能阻礙充滿活力的資本主義發展的地主階級。其次,在三○年代,南韓農業每英畝土地使用20公斤以上的化肥,到四○年代末,已達每英畝約100公斤。

  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日本人建立了高水準的財政和金融體系。金融機構主要由日本人擁有和管理。1945年日本撤出後,這些機構由韓國人接管,但是金融活動的總額從此急劇下降。據一份描述1950年金融體系的研究報告說,當時幾乎沒有實質意義上的資本市場,沒有足夠的流通儲備金,支票的使用還沒有流行,整個國家主要的金融流通是以現金形式進行的。絕大部份的商品和服務產值甚至不是以貨幣結算,而是以實物交換和易貨貿易的形式進行。

  現代教育首先由美國傳教士引入韓國,繼而由日本殖民政府加以推廣。但是,日本人把韓國人受教育的機會限制在最低程度,目的只是要朝鮮青年變為忠實的臣民,把他們訓練成為農業和工業生產中低等的勞動力。有些韓國人超越了這個限制,但為數很少。到日本統治結束時,只有2%的14歲以上的韓國人完成中學學業,文盲率為78%。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以反對共產主義擴張的自由世界衛士形象出現在亞洲。馬歇爾計畫亞洲版的產生,為全球正在掙扎的國家中最貧乏的南韓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六○年代美國向南韓注入約60億美元的資金。直到六○年代中期,美國的經濟援助資助了南韓80%以上的資本構成和進口盈餘。美國的軍事援助造就了南韓的軍事體制,為所有南韓男子提供軍事化訓練,為國有和私營部門培養出眾多的官員和管理人員。美國在南韓駐軍也為某些南韓企業學習西方技術提供機會,例如他們可以參與一些小型的建設項目。

  總之,日本殖民統治垮台後造成的真空和混亂、人為的把整個國家分為北韓和南韓,以及內戰的爆發等等所有發生於1945至1953年間的一切,把南韓「這個一無所有,面臨嚴峻未來的國家」打垮了。儘管有美國的援助,幫助南韓恢復到戰前的經濟水準,南韓仍處於和今天大多數資源匱乏、收入微薄的國家相同的困境。南韓從一個比其他新興工業國家(New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 NICs)起點更低的技術水準上,做為其中最窮困的國家,卻在一代的時間裡,取得非凡的工業發展成就。

   模仿的過程

南韓能夠取得如此快速的工業化發展,很大程度上起源於模仿。這並不一定代表著對外國商品的仿冒或複製。這種模仿也可以是合法的,其中既不涉及專利侵權,也不涉及私有技術侵權。一項研究報告顯示,60%的創新專利是在原技術問世四年之內合法模仿的。模仿包括從非法複製暢銷商品,到僅僅受到先行商標的啟發而開發真正創新的產品。史蒂芬‧施納爾(Steven Schnaars)把明顯的模仿分為幾類,包括仿冒或產品侵權、翻版或複製、模仿設計、創造性的調適、技術上的超越,和為適應另一種產業水準而進行的調整。

 首先,仿冒和翻版都是複印形式的模仿。但是一種是非法的,而另一種是合法的。仿冒是指與原本質優價高的商品商標相同,但品質則低劣得多,非法搶奪了原創者應得的利潤。例如,一只貼上勞力士商標的手表,售價卻只是常規價格的一小部份。然而,大多數的翻版或複製品本身是具有合法權利的商品,這些商品細緻的模仿那些沒有專利、版權和商標或已屆滿期限的產品,然後用自己的商標,以低廉得多的價格推向市場。IBM公司個人電腦的複製品便是很好的例證。複製品常常在品質上超過原產品。

  複製模仿不需要在研發和資訊管道上投資,由於企業不能也不需要發展新知識,所以只需要低等的學習水準。然而,複製模仿幾乎不能在真空中產生。與在企業內部進行複製不同,當複製其他企業產品或工藝時,做為模板的目標常規並不充份可得。因此,不可能靠仔細密切的觀察原形的生產系統,來解決模仿中產生的所有問題。一個極端的情況是,人們正在研究的產品或許是高度標準化的技術要素的結合。在這種情況下,只要確認技術的要素和它們結合的特性,就能得到技術的分解,導致成功的模仿,而不用花費很多錢。另一個極端的情況是,目標的操作或許包含過多的獨特性和該企業獨有的知識,使得模仿非常困難。只有通過正式引進原創者的技術,得到足夠的幫助,模仿才可能實現。

  大部份處於這兩種極端之間的情況是,模仿者必須依靠自己的努力,盡可能的深入理解技術要素和它們結合的特性,以縮短存在的差距。或者,模仿者必須通過各種途徑,充份學習先驅者以獲得技術協助。這需要模仿者自身具備相當高的辨別能力,可以判斷相關技術的來源和特性,進行引進或分解技術的談判,並且能夠充份的消化吸收引進技術,使之適應特定的市場需要,適應企業能夠取得的原料。複製模仿在技術上不能提供模仿者充份的競爭優勢;但是,如果模仿者的工資費用比被模仿者低得多,那麼在價格上便能處於競爭的有利地位。

  因此,對處於工業化早期低工資的後進地區國家而言,複製模仿,如果合法的話,不失為一條精明的策略。因為通常這些技術已經成熟,而且很容易找到,模仿成熟的技術相對來說比較也容易。

  再者,模仿設計、創造性的調適、技術上超越,和為適應另一種產業水準而進行的調整,都屬於創造性模仿。模仿設計是仿照市場領先的式樣,但具有自己的商標和獨特的產品特性。例如,日本的豪華轎車是仿造德國的車型,但具備自己的生產特點。僅就受到已有產品的啟發而進行的創造性改進而言,創造性的調適是創新性的活動。技術上的超越是指較晚進入市場者能夠親近更先進的技術,進而更精準的瞭解成長中的市場,使模仿者有可能超越創新者。為適應另一種產業水準而進行的調整,則展示了把在一種產業水準中進行的創新應用於另一種產業水準的活動。

  創造性模仿致力於生產具有新功能的仿冒品。這種模仿不僅包括基準尺度和策略聯盟這樣的活動,還包括為製造仿冒品,通過大量投資於研發所獲得的知識。生產的產品可能會比原產品的功能有顯著提高,或生產成本要低得多。米歇爾‧博爾頓(Michele Bolton)論證日本的策略體現了這些特徵。他把這稱之為「思考性模仿」。

 南韓在六○至七○年代期間的策略,很大程度上與複製模仿有關,生產了大量模仿成熟外國產品的翻版製品和複製品。這些仿冒品或貼有自己的商標或用原廠的商標名稱,但售價則低得多。八○至九○年代,在南韓的工業化進程中,包含了創造性模仿的因素開始越來越多。

   創新的能力

  要實現躋身高度工業化國家的夢想,僅靠模仿是不夠的。不僅要趕上現有產業的水準,更要在新興產業領域中向先進國家挑戰,既需要日本模式的創造性模仿,也需要美國模式的創新。

  創新被定義為是一種先驅活動。它主要植根於一個企業能夠開發並把新產品引入市場的內在能力。創新和創造性模仿之間的差別卻很模糊。約瑟夫‧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將兩者區別為:

  創新是使原來純屬有形的創造和發明商業化;而模仿則指創新的傳播和擴散。然而,多數的創新並不是突破性的發明,而是深深扎根於已有的理念中。正如納爾遜和溫特指出的,靠極少的線索來進行研究的模仿者,絕對可以冠以創新者的頭銜,因為大多數的問題是他們獨立解決的。

  做為領先立足於市場的企業,創新的優勢包括:形象和信譽、商標所有權、挑選最優市場的機會、技術領先地位、製訂產品標準的機會、分配管道、經驗效應、建立專利壁壘和改變成本的機會,以及其他優勢。

  南韓的某些產業,如半導體、電子產品、生化科技,正在延伸其研發的活動,使自己不僅是卓有成效的創造性模仿者,而且要轉化為創新者。九○年代,內部研發的加強,以及參與全球同盟,都表明南韓在有選擇的產業中開展創新活動,也反映出南韓要成為發達的工業化共同體一員的願望。

  在南韓接近尖端科技時,許多在改裝技術(reverse engineering,或稱「反向工程」)中運用的技巧和活動很容易轉化運用到研發的活動中。改裝技術包括發覺市場潛在需求,把能滿足市場需求的知識或產品推向市場,以及能夠把這兩種因素結合成為一個新的工程項目等一系列活動。改裝技術還包括為了獲得一個滿意的結果,有目的的尋找相關資訊,與計畫小組的技術人員有效的溝通,以及在本企業內,由市場和生產部門參與其他機構進行交流,如供貨商、顧客、本國的研發機構、大學間的交流,並且在研究一項成功的結果時反覆進行試驗。在這些過程中需要的技巧和活動,實際上與創新的研發過程中的技巧和活動是一樣的。

  上述討論引出兩個問題:南韓在六○至七○年代,如何獲得能夠進行複製模仿和改裝技術的技術能力?在八○和九○年代,南韓又是如何聚積足夠的能力來進行創造性模仿和創新?本書的第二部份將回答這些問題。

   改變的動力

  在從複製模仿到創造性模仿再到創新的演變過程中,南韓的生產和出口結構發生顯著的變化。在六○年代中期,南韓開始出口紡織品、服裝、玩具、假髮、膠合板和其他一些勞動密集型的成熟產品。十年後,南韓的船舶、鋼鐵、消費性電子產品和建築服務,已經能夠與發達國家中先期占領市場的供貨商抗衡。至八○年代中期,電腦、半導體記憶晶片、錄影機、電子交換系統、汽車、成套工業設備和其他技術密集型產品也已列為南韓的主要出口產品。其中,就出口價值而言,半導體積體電路板名列榜首。九○年代中期,南韓已著手研製下一代產品,如多媒體技術產品、高解晰度電視、個人通訊系統和新型核反應器。至1994年,南韓各產業類別在世界上的排名是:造船業和消費性電子產品名列世界第二,半導體記憶晶片名列第三,紡織品、化學纖維、石油化工和電子產品名列第五,汽車、鋼鐵名列第六。

  在南韓從模仿到創新充滿活力的過程中,什麼是背後的動力呢?幾個引人注目、南韓獨有的特點是:韓戰重塑了南韓社會;強有力的政府引導工業發展的方向;大型聯合企業--財團(chaebols),即日本家族企業「財閥」(zaibatsu)的南韓版--發揮引擎的作用;勤勞的南韓人使這些引擎運轉起來;出口導向的策略向南韓企業施加壓力;而危機機制則是加速技術學習的主要手段。

  首先,1950~53年的韓戰使南韓的經濟倒退了20年。但是,這場戰爭也深刻的影響南韓的社會,把一個僵化的階級社會蛻變為一個靈活的無等級的社會。戰爭對南韓人的思想態度和組織生活的形成產生什麼影響?在隨後的幾十年中,戰爭對技術學習的影響又是什麼?

  第二,南韓工業化進程中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強有力的政府發揮統籌安排的作用。政府掌握著方向盤,提供燃料,而私營企業,特別是財團則發揮引擎的作用。這種情況引出幾個問題:是什麼使南韓政府成為如此強有力的政府?是什麼使得南韓的技術官員如此精明,讓他們的參與顯得比較有效,而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的政府干預通常卻效率不高?南韓政府是如何比較有效的學習日本的經驗?政府運用什麼政策機制,促進了產業領域中的技術學習?

  第三,在引人注目的工業成長背後是大型的企業。它們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已經發展成為強勁的引擎。南韓四家財團--三星(Samsuug)、大宇(Daewoo)、雙龍(Ssangyong)和鮮京(Sunkyong)--1992年位列《財星》雜誌(Fortune)全球百家最大工業企業之中。現代(Hyundai)和喜樂金星(LG, Lucky-Goldstar)--南韓最大的三家財團中的兩家--則婉言拒絕透露它們集團收入的要求。如果能夠透露,它們很可能與三星的名次不相上下。如此,南韓六家最大的財團將全部名列全球百家最大工業企業之中。政府是怎樣幫助財團的形成和走向繁榮呢?在六○到七跳○年代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和在八○到九○年代技術密集型產業中,以及在南韓企業國際化的進程中,這些大財團在獲取技術能力上起了什麼作用呢?

  第四,這些財團雇用的南韓工人訓練有素、吃苦耐勞,是他們使這些南韓引擎運轉起來。雖然資源貧乏,但南韓發現人力資源是他們最大的資源。據麥克‧波特(Michael Porter)的研究表明,在八個工業國家--丹麥、德國、義大利、日本、瑞典、瑞士、英國和美國,以及兩個半工業化的國家--新加坡和南韓中,南韓對教育的認同和支持是最高的。這些受過良好教育的南韓人為南韓的成功做出長期不懈和堅韌不拔的努力。舉例來說,南韓的產業工人在1985年每週平均勞動時數為53.8小時,而當時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的每週每人平均勞動時數為33.1至42.9小時,做為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之一的日本,每週每人平均勞動時數為44至48小時,墨西哥為46小時。即使是到1994年,在這些國家中,南韓人也是工作時間最長的。那麼,南韓是如何投資開發人力資源的呢?是什麼使得南韓人如此長久而努力的工作呢?

  第五,在進口替代產品還處於初級階段時,南韓在工業化發展初期,就執行出口導向的策略。為了達到經濟發展的目標,南韓政府把出口當做是生死攸關的鬥爭。政府恩威並施,推動、拉動企業前進。出口導向政策是如何影響到南韓企業的技術學習呢?

  最後,政府運用危機做為技術轉化的主要手段。政府有意識的運用一系列的危機措施向企業提出過高的目標,高層管理人員也製造一系列的危機,以此做為加快技術學習的策略和手段。財團是如何把這些危機措施轉化為快速技術學習的創造性機會呢?為什麼對於技術轉化來說,危機機製是一種有效的手段呢?

   研究方法和組織架構

  本書試圖闡述以上種種問題,揭示從模仿到創新過程中主動學習的動因。要想理解主動的技術學習過程,需要多層面、多學科的研究。我們需要從宏觀、中觀到微觀,分析各角色的相互作用,我們也需要從技術、經濟、管理組織、社會學和文化人類學等幾個角度來分析這一過程。

  有關南韓經濟發展的書很多。許多作者從宏觀的角度分析這一課題,主要集中在政府和它的宏觀經濟操作上。有幾本書從微觀的層面分析應討論了南韓一企業,主要聚焦在它們的文化、人類學、管理和技術層面上。很少有書從多學科的角度分析探討各角色在不同層面上的相互作用,只有一本書例外,即艾麗斯‧阿姆斯登(Alice Amsden)就南韓最近工業化的論著。該書主要從宏觀的角度分析國家和國家與大企業間的相互作用。阿姆斯登也從微觀的角度分析她選擇的兩個產業的模仿學習過程。

  與之相反,本書主要從微觀經濟的層面,集中論述技術學習的主動過程--一個企業做為一個分析單元--分析對應於市場和技術的變化,企業是如何有選擇的學習。歸根究柢,是企業為了在競爭的市場上求得生存與發展,生產了產品,改進了生產工藝,由此提高了南韓經濟的國際競爭能力。本書也從宏觀和中觀的角度,分析這一主動的進程,以便從歷史瞭解技術學習的機制。

  第一篇分析國家的作用和社會文化因素,在此背景下,南韓的企業積累了技術能力。第二章討論的是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企業外部環境的產業和技術政策。第三章分析塑造以受過良好教育、吃苦耐勞為特徵的南韓人的教育系統和社會文化因素。

  第二篇分析工業案例,描述從模仿到創新的轉化。第四章提供幾個分析架構,以幫助讀者加深對產業案例的理解。第五章討論汽車工業,這是一則最生動的揭示危機機制如何促進技術學習的趣味盎然的例證。第六章分析電子產業,這一行業從分解技術到策略性聯盟,大踏步的前進躍至世界領先的地位。第八章討論中小型企業的案例,比較兩種相反的模式。

  第三篇第九章總結了南韓在技術學習的經驗。第十章勾劃出南韓技術學習對政府政策制訂和協助管理的意義,以及帶給其他後進地區國家,和先進國家的技術提供者的啟示。

http://www.ylib.com/book_cont.aspx?BookNo=H1263

 

模仿

 

個體自覺或不自覺地重複他人的行爲的過程。是社會學習的重要形式之一。尤其在兒童方面,兒童的動作、語言、技能以及行爲習慣、品質等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模仿。可分爲無意識模仿和有意識模仿、外部模仿和內部模仿等多種類型。

  心理學名詞概念

  模仿是沒有外在壓力條件下,個體受他人的影響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爲與他人相同的現象。

  特點

  模仿的社會刺激是非控制性的,榜樣是模仿的條件,但模仿是自願産生的,有時可能是無意識的。

  相似性:模仿者的舉止近似于其所模仿的榜樣。   模仿可以分爲有意模仿與無意模仿兩大類。有意模仿是模仿者有目的、主動的模仿;無意模仿並非絕對的無意識,只是意識程度相對比較低。

  意義

  ⑴模仿是學習的基礎;   ⑵具有社會適應作用;   ⑶可以促進群體形成。

  相關名詞

塔爾德的《模仿律》(另參【圖博館】《模仿律》 )

 

   1.下降律——社會下層人士具有模仿社會上層人士的傾向。

   2.幾何級數率——在沒有幹擾的情況下,模仿一旦開始,便以幾何級數的速度增長,迅速漫延。時尚、謠言的傳播像滾雪球一樣。

   3.先內後外律——個體對本土文化及其行爲方式的模仿與選擇,總是優于外域文化及其行爲方式。

http://baike.baidu.com/view/67810.htm

 

創新  維基百科

 

創新的定義是推出新事物。[1]

 中文的「創新」一詞是在1980年代才被人們接受的[來源請求]。英文詞語Innovation是指科技上的發明、創造。後來意義發生推廣,用於指代在人的主觀作用推動下產生所有以前沒有的設想、技術、文化、商業或者社會方面的關係。也指自然科學的新發現。

 創新具有某種不可預見性[2]。科技創新是各創新主體、各創新要素交互作用下的一種複雜湧現現象,是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所構成的創新雙螺旋共同演進的產物[3]。大多數的創新行為都是未經計劃的產物,因而創新是不能計劃的[4]。

 創新具有一定的風險,可是如果企業選擇在原地踏步,同樣也是一種危險的行為,因為競爭者可能會開發出更好或者更價廉的產品。 Christensen將這種局面表述為「創新者的難題」(The Innovator's Dilemma)。隨著當今世界的變革不斷加速,作為對變革的應對手段的創新也就越來越多地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信息技術的發展進一步帶動了以用戶為中心、以社會實踐為舞台、以共同創新、開放創新為特點的用戶參與的創新2.0模式,帶動了創新的擴散和普適[5]。

 由創新帶動的生產力的增長是經濟財富增長的根本原因。革新如果被世界廣泛採納就是創新。在很多領域中,一些新的事物革新的必須與先前的充分的不同,而不是沒有意義的改變,比如說在藝術、經濟、商業和政治領域中。在經濟領域,創新必須帶來價值的增長,比如客戶價值、產品價值。創新的目的是積極意義的變革,使得事情變得更好。創新可以指思想,事物,過程或服務中的質變和量變。

 創新在經濟,商業,技術,社會學以及建築學這些領域的研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分量。口語上,經常用「創新」一詞表示改革的結果 。既然改革被視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那麼對決策者來說,促進創新的因素也被視為至關重要。

  導言 

在組織的環境中,創新可能與工作情況,以及通過效率,生產力,質量,競爭力定位,市場佔有率的改善而獲得的發展是相關的。所有的組織都可以創新,比如社區醫院,大學,以及地方政府部門。

 創新通常會增加價值,但當新開發出的事物清除或改變舊有的組織形式和做法時,創新也可能會有消極或破壞性影響,不能高效改革創新的組織可能會因為這個而落後甚至毀滅。但革新曆來總是離不開風險的,創新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去維持創新與舊產品之間的一個平衡,在這個平衡中,創新常涉及一個模式,這個模式可能在產品改革增加顧客支持的同時增加股東滿意度,然而存在花費巨大的可能損害股東回報的調查研究、發展的風險。

  創新的類型

  英特爾®高級院士Gene Meieran認為,創新有三種類型:突破性創新,其特徵是打破陳規,改變傳統和大步躍進;漸進式創新,特徵是採取下一邏輯步驟,讓事物越來越美好;再運用式創新,特徵是採用橫向思維,以全新的方式應用原有事物。

  參見

 點子

 創造

 創造力

 發明

 改革

 發現

 約瑟夫·熊彼特

  參考文獻 

1.^ Innovation. 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 Merriam-Webster [2010-11-05].

 2.^ 聚焦國外創新型國家. 科技日報. 2006-01-08: (6) [2007-06-22].

 3.^ 宋剛,唐薔,陳銳,紀陽.複雜性科學視野下的科技創新[J]. 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8,(2),28-33

 4.^ 斯特恩,魯濱孫,《企業創新力》,新華出版社,2005年:17,37,64 ISBN 7501169306

 5.^ 宋剛,唐薔,陳銳,紀陽.複雜性科學視野下的科技創新[J]. 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8,(2),28-33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9%B5%E6%96%B0

上一篇:《模仿律》

下一篇:《創意心理學》

阿楨 2024-04-09 03:01:52

中國低價商品再次衝擊全球市場 這次各國準備展開反擊 2024/04/08 中時 盧伯華
《華爾街日報》指出,美歐已威脅要提高針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和可再生能源設備的貿易壁壘。正在中國訪問的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表示:她多次警告中國官員不要通過大量生產廉價商品來刺激經濟。
從俄烏戰爭後,加上西方推動與中國脫鉤,新的中國衝擊可能加速全球經濟的分化。
不過,對世界的消費者來說,在飽受通脹之苦後,自中國的廉價商品可能是一種福音。
中國除了譴責保護主義抬頭外,還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申訴。
  相關新聞資料
中國歐盟商會前會長:超越電動汽車 中國造出帶輪子的手機
比亞迪登電動車王 美歐車企面臨存亡關鍵時刻 2024-04-07 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
  回應
 靠補貼能世界第一,那裕隆應該宇宙第一了
 大陸豐田轎車售價只有台灣的50—60%,當「生產的潘朵拉盒子」打開了,消費者才知道
 一個正在崩潰的國家居然可以威脅發達國家的產業…該節目邏輯清奇,讓觀眾眼界大開…
 中國不是都崩潰了30年嗎?怎麼又這麼強了呢?
 一三五,中國威脅論;二四六,中國崩潰論;周日休息
 日歐車統治天下時,沒見過這個節目悲天憫人過
 文茜的美國周報
 反華記者又發了一篇糞便新聞!所謂的“各國”無非就是一些被中國物廉價美的優質商品打的一蹋糊塗的反華西方霸權畜國(霸權帝國)!除了這些畜國外事實上更多的國家對於能夠買到優質又便宜的中國商品是歡欣鼓舞的!
 我就知道這新聞又是盧伯華發的~~
 自從歐美發現自己優勢不再,以前理直氣壯的自由貿易口號就消失不見了。
 競爭不過就封鎖一直是西方世界的規則
 這次是歐美石油資本家的反撲而已。電動車不只會消滅燃油車,更會讓汽油機油賣不掉!
 傳統車企,不思進取,只想吃老本,被淘汰只是時間問題。
 這老奶奶天天胡說八道,比亞迪車壓根就沒在美國銷售,什麼反傾銷關稅調查?
 比亞迪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戰略,就是壓根就沒考慮美國市場。
 無所謂,沒有美國市場,中國也是世界第一。
 需要更正的是:不是電動車超越日本,而是整體汽車出口超越日本。
 台灣人民被綠媒+民進黨+西媒抹黑中華人民共和國洗腦台灣人民成井底之蛙,都不知道中國大陸地區快速發展進步實力大增及國際地緣政治的快速變化傾斜
 西方這些惡狼當初以堅船利砲強迫中國開放門戶、開放市場,現在中國並沒以武力強迫開放市場,怎好意思要制裁中國?

阿楨 2023-12-03 07:00:50

不甩美制裁 陸全新超級電腦揭秘 全國產晶片 2023/12/02 中時

在美國的科技制裁下,中國大陸揭示了一台正在打造的超級電腦:「神威.海洋之光」(Sunway OceanLight)超級電腦搭載了升級版的本土研發的晶片,性能僅次於全球最強大的──由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打造和運營的「前沿」(Frontier)超級電腦。
據《南華早報》(SCMP)2日報導,一位不具名的陸電腦科學家表示,神威.海洋之光目前並非中國最強大的超級電腦。但在11月中於美國丹佛舉行的全球超級計算大會SC23大會上公開了詳細信息後,給了外界一些關於中國大陸如何躲避美國制裁打造自家超級電腦的線索。
新的神威使用的本土研發的晶片雖然不如美國版本強大,但陸科學家增加了電腦中的核心數。雖然這會增加超級電腦的能耗、尺寸和運行成本。
儘管繞過美國制裁所需的手段有缺點,但仍然是一台快速且強大的機器。根據「HPL混合精度計算」基準,每秒為5 exaflops,遜於Frontier的9.95 exaflops,新神威擁有超過4100萬顆CPU,幾乎是Frontier的5倍數量。
新神威的計算效能方面也是相當領先的超級電腦,跟Frontier相比的時候也是,它可以在正常運作時,保持超過85%的峰值性能,位列所有異構系統──一種常見的超級電腦架構──中的最高,全球排名第2。
神威・海洋之光是神威。太湖之光的後繼者,由江蘇無錫的中國國家平行電腦工程暨技術研究中心開發。太湖之光曾經在全球超級電腦排行榜上名列第一, 2016年至2018年一直保持頂尖地位,但在最新排名中跌至第11名。
海洋之光得益於更強大的處理器支撐,即海洋之光SW26010 Pro CPU,這是太湖之光系統中使用的SW26010的升級版本,與後者相比,新版處理器在時序、指令集和記憶體頻寬方面均有所提升,性能增加了4倍。
據一位就職於中國大陸一所頂尖大學的科學家透露,中國大陸最強大的超級電腦尚未公開,其他超級電腦晶片也在開發中。

阿楨 2023-11-08 20:07:27

陸首艘自製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2023-11-06交付 2024年1月1日商業首航

魔都號是2018年11月6日,在第一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正式簽約起造的,趕上了第6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前夕交付,代表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可以建造大型郵輪的國家。中國已經具備了同時建造「航空母艦」、「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與「大型郵輪」等「三顆明珠」的能力。
大型郵輪是世界上最大的單體機電產品,全船安裝的零件數量,超過2千5百萬個,被認為是工業領域的集大成者。魔都號全長323.6公尺,總噸位13.55萬噸,有2125間豪華客房和套房、22間各具特色的餐廳及酒吧,滿載可容納5246名賓客,。
  回應
支那又崛起了啊,只不過是、只能在海上漂浮的、較大型的難民船
中國的崛起復興、重回第一已是再明顯不過的趨勢,只有本土綠蛆堅持不肯相信,真是可悲!

難賺?陸首艘國產大型郵輪交付 卻碰上郵輪經濟放緩2023-11-06

根據「上海國際郵輪經濟研究中心」數據,中國大陸郵輪市場放緩,從2006年到2016年是萌芽期與成長期,年增幅都在雙位數,但是2017年起年增幅剩下8%。

魔都號意義重大!

經濟效益方面,估計我國的郵輪旅行市場2035年會成全球第一,因為大型郵輪建造可以帶動上下游產業。比如這艘“巨輪”生產過程中,聯動和管理多達361家一級供應商、1105家二級配套企業,總共彙集全球30多個國家、超過5000個工程技術人員的協作;所以具有很大的經濟拉動作用,乘數效應可達到10倍之多,可以拉動100億美元的經濟規模!
  回應
郵輪遊非常好玩,而且老少皆宜,在很多國家都算比較平價省心的旅遊方式。是巨型豪華酒店+遊樂園+餐廳群+CBD的複合體,但在國內不是特別普遍,出航城市局限於上海、香港等個別城市,價格相對高。還有航線特別單一,要麼日韓線,要麼越南線。我最大的期待,是去三沙島礁的郵輪航線,從三亞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