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04 08:47:57阿楨

《選擇自殺》

李冬山著的《選擇自殺:中外名人的人生苦旅》非常如實地陳述各自殺者可能之因,而非台版王浩威導讀所批「失望」!  (另參本館:《自殺的權利》 《人類自殺史》)

 

 

《選擇自殺:中外名人的人生苦旅》 (三言社出版 2004)

 

  內容簡介

  名人自殺往往讓世人驚愕萬分,不僅僅只是因為他們選擇了這種特殊的終結生命的方式,更讓我們忍不住想要一探其內心的究竟。

  康德說:「自殺,是以勇敢為前提還是全部以沮喪為前提,這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只是一個心裡學問題。」到底,這些名人的自殺是為了避免不名譽地活著?出於憤怒而自殺?還是難於忍受那慢慢耗盡一切忍耐力的悲傷而失去耐心?

  這本書列出了35位以自殺結束自己生命的中外名人,為他們一一做傳。每個名人以他們自絕生命那最戲劇化的一幕為開場。他們的自絕,各自伴隨有憤慨、有頹喪、有抗議、有屈辱、有抑鬱、甚或熱情激昂…。驚心動魄之後,作者再以流暢的筆觸,重播倒敘他們一生的曲曲折折、起起落落。

  這些名人,包括作家及藝術家如:王國維、老舍、梵谷、傑克‧倫敦、海明威、吳爾芙、高爾基、有島武郎、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太宰治…;戲劇演員如:阮玲玉、艾霞、林黛、樂蒂…;以及政治人物如:戴季陶、越飛…等。這些名人我們許多耳熟能詳,也都看過他們的作品或表演,多少也聽過他們的生平。以往,這些人的猝逝多只是讓我們惋惜、不解。看過本書,我們雖然未必完完全全贊同他們的作法,卻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他們人生不同階段的心情轉折,從璀璨直到寂滅。

  有了這樣的閱讀背景,當我們再次對照閱讀他們的作品、看他們的表演、論他們的生平,我們對這些名人會更多了些文本以外的認識,也更能多方面看到不同種種面對生命的看法及態度。

  目錄

  作家/藝術家

梵谷1853-1890

──荷蘭著名印象派畫家,在精神不穩定的狀態下舉槍自盡。010

傑克.倫敦1876-1916

──美國寫實主義作家,因病債交迫而服毒自殺。022

有島武郎1878-1923

──日本白樺派代表作家,因自身的思想困境而協同一名女記者自縊身亡。038

葉賽寧1895-1925

──俄羅斯抒情詩人,因理想與愛情幻滅而自縊身亡。052

王國維1877-1927

──中國近代國學大師,痛心清廷復辟無望而投湖自盡。062

芥川龍之介1892-1927

──日本新寫實主義派作家,在不堪現實壓力與精神負擔下服藥自盡。070

馬雅可夫斯基1893-1930

──蘇聯早期革命詩人暨作家,因創作的壓力積勞成疾與愛情不得意而舉槍自盡。078

朱湘1904-1933

──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在懷才不遇的落拓心境下投江自盡。094

基爾希納1880-1938

──德國知名表現派畫家,因德國納粹對藝術的摧殘而萬念俱灰,於瑞士服毒自殺身亡。112

吳爾芙1882-1941

──英國著名女作家,女性主義文學的先驅,精神極脆弱的她在德國納粹的進逼威脅壓力下,投河自盡。120

茨維塔耶娃1892-1941

──俄羅斯女詩人,因家破人亡,連唯一留在身邊的兒子也與之疏遠,終於上吊自盡。134

褚威格1881-1942

──奧地利著名作家,在德國納粹兼併奧國後落腳於巴西,亡國的顛沛流離之痛使他帶著妻子一起服毒自盡。150

高爾基1905-1948

──美國當代知名畫家,抽象表現主義派先驅,因傷病使其藝術生涯難以為繼而上吊自盡。166

太宰治1909-1949

──日本斜陽族代表作家,一生嘗試自殺多次,終於還是成功與情人一起投河自盡身亡。174

海明威1899-1961

──美國知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不堪病痛使之喪失創作能力而舉槍自盡。184

普拉絲1932-1963

──美國著名自白派詩人,青少年時期即有自殺傾向,視自殺為一門藝術,在婚姻不順遂、生活窘迫與病痛交迫的壓力下開瓦斯自殺身亡。210

老舍1899-1966

──中國著名劇作家,不堪文化大革命紅衛兵的羞辱而投湖自盡。222

三島由紀夫1925-1970

──日本知名作家,鼓吹軍國主義復辟不成而剖腹自盡。236

川端康成1899-1972

──日本知名新感覺派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追求永恆的孤獨與寧靜而開瓦斯自殺。250

嘉里1914-1980

──法國著名作家,絕無僅有的龔固爾獎兩度得主,卻也因此選擇自盡以向大眾謝罪。272

顧城1956-1993

──中國朦朧派代表詩人,因其極端性格與不堪異國生活壓力,手刃求去的妻子後上吊自盡。282

徐遲1914-1996

──中國知名詩人暨作家,結髮妻子亡故後的孤獨生活加上病痛難捱,最後從醫院跳樓自盡。300

  影視明星

阮玲玉1910-1935

──中國知名電影明星,在不實的中傷與情人的背叛下,吞服過量安眠藥自盡身亡。320

英茵 1917-1942

──中國知名女演員,對日抗戰時亦為國民政府蒐集地下情報,在工作與感情皆敗毀後於飯店裡吞鴉片自殺。330

筱丹桂1920-1947

──中國知名越劇女演員,因受其同居人誣陷而含冤莫白,最後選擇服毒自盡以示清白。340

瑪麗蓮.夢露1926-1962

──美國好萊塢著名女星,因事業挫折與婚姻失敗導致精神脆弱,吞服過量鎮定劑身亡。350

林黛1934-1964

──香港知名電影明星,四次亞洲影展影后得主,因與丈夫發生爭執而吞食過量鎮定劑身亡。366

樂蒂1937-1968

──香港知名電影明星,在事業與婚姻失敗的陰影下吞服過量安眠藥自盡身亡。376

羅蜜.施奈德1938-1982

──奧地利電影明星,國際知名女演員,因家人身故與病痛纏身,服毒自盡。386

  政治人物

陳天華1875-1905

──中國民主革命活動家暨宣傳家,以投海自盡換取國人的醒悟與自覺。400

拉法格1842-1911

──法國工黨與第二國際的主要創建人,馬克思的女婿,因自覺年邁體衰、無力再為理想奉獻而協同妻子服毒自盡。408

越飛1883-1927

──俄羅斯早期革命家暨外交家,為抗議反對派領袖托洛茨基遭史達林一派開除黨籍而舉槍自盡。416

奧爾忠尼啟澤

──俄國共產黨與國家領導人之一,史達林的多年親密戰友,在政治鬥爭中與史達林漸行漸遠,於最後一次與史達林爭執後舉槍自盡。428

戴季陶1891-1949

──中國國民黨的理論權威,在國民黨節節敗退而好友陳佈雷自盡身亡後,步上好友的後塵。442

貝赫戈瓦1925-1993

──法國前總理兼國防部長,在政治醜聞與敗選的雙重壓力下,舉槍自盡。452

  序

  如何對還活著的人,論述他人的自殺?

  翻著大陸作者李冬山《人生苦旅》,我忽然想到這個問題。當然,李冬山先生也許並沒有考慮這問題。對他來說,這是自己解惑的過程(「我發現中外名人中有一些是在功成名就、事業如日中天時忽然辭世的,這使我感到了某些困惑。」),也是檔案工作一般的資料收集(「從1992年夏天開始,我把大部分業餘時間花在這些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未來的寫作上。有時為了訂正某位名人的生辰年月或是從某個事件的不同說法中理出合理性的觀點,往往要耗費數天乃至數星期的時間。」)至於其他的,一般自殺學所關心的,作者並沒有上在心上考慮。

  自殺學(suicidology)所關心的,當然是以總體人口為對象,延伸到某些特殊社群(性別、年齡、階級、族群、年代、地點等等)。它關心的是整體的現象,涉及可能的原因、預防和影響。然而,針對個別案例的,類似病人誌(pathography)的討論,個人自殺故事的討論往往只是一小部份。也許像梅寧哲這位精神科醫師的《生之掙扎》(志文,1977再版),希望從精神動力學瞭解人的自殺行為,書中一部分處理到某些個案的病人誌;也許像承續艾瑞克遜(E. Erickson)心理史(psychohistory)的理念,只針對一個人一生的歷史、一生的心理活動,至於自殺,雖然是這鋪陳的關鍵性場景,卻也只是場景之ㄧ。

  李冬山先生並不理會這些,或許他也從不涉獵這些。他在書中,以解或為出發點,以收集資料為手段,自然發展出一套「瞭解真相」的思考模式。於是,在他的筆下,所有人的自殺都是有道理可循的。可能是為情所傷,可能貧病交迫,可能理想幻滅,可能政權迫害,也可能只是一種抗議或復仇。只是,自殺可以這般單純嗎?

  李先生是勤於資料蒐集的。他收集的資料可能是當時的報章雜誌,可能是傳記書籍,總之,都是可以浮上檯面的說法。然而,面對自殺,活著的人是充滿矛盾情緒的,自責、他責、罪疚、憤怒、找代罪羔羊等等(有興趣者不妨參考《難以承受的告別》,心靈工坊,2002),根據他們說法所完成的資料往往只是將表面可以說的理由加以浮現出來。至於那些深層的,不可以說的或無意是層面的呢?如果讀者要找尋這樣的思考,在李先生的文章裡,恐怕是失望的。

  不過,這也可能是《人生苦旅》的好處。也許他知道深層探索的複雜度,將自己的作品僅僅侷限為自殺死亡登錄,反而避免了西方或台灣作者可能太容易的分析。西方或台灣的討論,最糟糕的毛病就是將自殺視為簡單的精神疾病診斷,或是套用一些庸俗而簡化的精神分析術語,將所有人的個別性全抹滅了。這樣的不足,單純的登錄,反而成為李先生作品的一項特色。

  李先生在資料選擇上,似乎也知道資料可性度有待保留。因此,他反而完整的留下最不容質疑的當事人遺書。譬如阮玲玉寫給不同人的遺書,不像台灣往往只用其中一兩句;譬如法耶捷夫留給赫魯雪夫的遺書,死後許多年才出土。這些冗長的文字,李先生全都留下來了。這是不容易的選擇。遺書內容也許瑣碎,最是最真實的瞭解之道。

  只是,解釋了一個人的自殺,卻不解釋另一個人的不自殺。譬如,為何褚威格自殺而赫曼赫塞為何繼續在瑞士提契諾活下來。這樣的不足,或者,這樣的不說,往往讓自殺這一行為又不自覺地浪漫化了。有些時候,真的,活下來比選擇死亡還需要更多的理想力量,更多的浪漫。

  對於繼續活著的人,也許思考某些人為何可以不自殺但又繼續堅持,反而更有意義。

 

《選擇自殺》2005-05-04 

 

「最好的不過的,是自殺而無遺書。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川端康成。

一、

5月1日,可作為五、六年級共同回憶之一的喜劇藝人倪敏然在失蹤多日後被發現在宜蘭上吊自殺。沒有留下遺書。

後續的相關的報導出現後,各界拼湊他選擇自殺的原因,債務、不倫之戀、憂鬱症、病痛……

當大家都在惋惜這樣一個喜劇泰斗以自殺結束人生時,一個從高中以來就經常說,「我不想人生活超過30歲」、「很想死一死」的同學說,「我真羨慕他,這樣很好呀...」

二、

去年秋天,初去工作時,在誠品晒書時撿了一本《選擇自殺:中外名人的人生苦旅》。以故事集結的方式,列述了35位選擇自殺的中外名人的故事。當時只是心想,自殺是個社會現象/問題,也許拿來當故事看,可以作為日後遇到自殺相關新聞的參考資料。時至今日,工作已先辭去,書也才看了三分之一,就被我丟在一旁。

三、

書初到手,在新鮮感仍在時,撿了阮玲玉與川端康成的故事來看。據這本書,對於阮玲玉服安眠藥自殺前寫下控訴情人張達民的遺書(要報館刊登)、同居人唐季珊的遺書中的不卑不亢、情理周到印象深刻。將死的阮玲玉在遺書中寫「我不死不能明我冤」、要同居人「不要悲哀、因為天下無不散的筵席」、「我死而有靈,將永永遠遠保護你」、「我死之後,請你拿我的餘資來養活我母親...」、「另外公司欠我之人工,請向之收回,用來供養阿媽...」

想像在龐大社會流言壓力下,選擇以死證明自己的阮玲玉的心情。我相信,是外界對她的不解與流言蜚語,讓她唯有一死以罷。

而川端康成,一個終其一生都活在破碎家庭陰影中的文學巨人,情感上始終傾向厭人棄世,渴望隱遁深山,孤寂獨住。二次戰後,日本投降,川端一手提攜的年輕新銳作家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帶給他相當影響,兩年後在長期創作思想漸趨消沉、疾病纏身的情況下,同樣選擇自絕棄世,一字未留,雖然他在生前曾多次表示反對自殺。

對於他生前曾說,「最好不過的,是自殺而無遺書。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我似懂非懂,帶著對大師的崇敬。

而後這本書就逐漸被擠到書架不起眼的地方。

四、

今年春天,有次趁著工作之餘的周休二日,想說一次把這本「故事集」拚完好了,於是打算從頭開始翻閱。但不知道是不是悲傷的故事看太多,本來以為只是將別人選擇自殺的故事「當故事看」,可是好像看多了,那種失序、自我棄絕的氛圍也久久縈繞不去...

之前的文章有提過:幾乎都有類似的理由:情感受挫、現實壓力、疾病來磨、理念難伸……但即使是生活裡本來就有許許多多的外在打擊,最難受的,還是情感空虛、精神折磨這種內在苦悶。

看完林黛的故事,差不多已看了1/3。加上當時剛好看的電影《登峰造擊》、《戰地琴人》都相當程度地在傳達人們掙扎求生、甚至求死的過程。整個人的精神狀況因為這些外在的故事,變得非常奇怪。原本例休應該好好放假,腦袋好像也因此出走了兩天,一直處在一種魂不附體,無法聚焦的狀態。發現不能再這樣下去,於是趕緊把書丟在一邊。

並告訴自己,短時間內,應暫時停止接觸容易令人灰心喪志的內容。也發現在這些人生題材前面,原來自己是仍需要成人輔導的未成年觀眾。

五、

倪敏然自縊,同學在網路上聊天時告訴我,「他這樣真是解脫了」,我反駁了她,「活著,就有機會看到峰迴路轉時…」

昨天我再想到這本書,想到這些名人,甚至是各個領域的巨人,選擇自殺的理由與死前的生活心情。也許,就像《登峰造擊》的女主角,曾經如此風光、馳騁自得過的人生,是無法忍受看到自己的才華消逝、能力墮落的。人生有很多無法掌控的意外,他們,只是在死前,再力拚一次,自己可以掌控的死亡方式。

我不知道。因為我沒辦法跟已經死的人對話,問他:「你是不是真的感覺解脫了?快樂了?沒有壓力了?」

同樣,也無法問川端,「什麼叫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在這個問題上(贊成或反對自殺),我們都可以有自己的選擇、立場與原因。但除了選擇與立場外,也許就是再多一些同理與尊重,對活人跟往生者都是。

五、

這個問題,想到這邊,差不多就是這樣了。

這本書,就任由它繼續被丟在角落好了,直到我找到下一份工作之前。

http://mypaper.pchome.com.tw/bakery/post/1246904576

 

阿楨 2023-02-14 09:10:06

“解決日本老齡化的唯一辦法是老年人集體自殺”,耶魯大學日籍教授這言論引爭議

(觀察者網訊)當地時間12日,紐約時報2023-02-12報導,耶魯大學38歲日籍助理教授成田悠輔(Yusuke Narita)曾公開為日本應對老齡化“出謀劃策”稱,“唯一的解決辦法不就是老年人集體自殺或者一起切腹自盡?”該說法近期在推特上引發爭議後,成田悠輔回應稱,“集體自殺、一起切腹只是抽象的隱喻,我本應謹慎對待這些詞的負面含義,所以經過反省,去年開始,我不再使用這些說法了。”
《楢山節考》。日本人有這種想法不稀奇,因為來自他們的傳統。從側面反映出日本是一個“有小節而無大義”的民族。精日們怎麼洗?
年輕人都在為這個政策歡呼,可是他們為什麼不想一想,自己也會有老去的一天的啊?到時候也希望自己被自己的子孫推往斷頭臺嗎

阿楨 2023-02-05 08:12:02

塵埃落定的胡鑫宇案,給了我們怎樣的思考 2023-02-03

飽受關注的胡鑫宇案終於在今天迎來了結局,調查組本著專業負責和公開透明的原則召開了新聞發佈會:胡鑫宇系自縊死亡。由於學業壓力以及心理逐漸崩潰,最終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是一個悲劇,令人歎惋動容。讓那些吃人血饅頭的所謂傳媒人失望了,調查過程中沒有發現他們杜撰的器官買賣、惡意兇殺等驚悚電影中的離奇情節。
胡鑫宇案為何引發社會空前關注?
在胡失蹤前,主流媒體大肆宣傳、鼓勵遺體捐贈,私下裡則流傳著各種聳人聽聞的流言。這時,正好遇上胡鑫宇在校失蹤,點燃了廣大學生家長的焦慮情緒,在輿論場激起了漩渦。
為何胡鑫宇案輿論遲遲不休?
2022年10月14日,胡鑫宇傍晚從校園失聯後,一度被網媒炒作得沸沸揚揚,傳得離奇古怪、駭人聽聞,並霸屏了全網。 “化糞池發現碎骨”“被化學老師用藥水化掉”“被人帶進醫院割去器官後拋屍河內”甚至是“外星人綁架”的說法。胡鑫宇遺體被找到後,本以為造謠之勢能有所緩和,沒想到,謠言依舊不絕於耳。
為什麼謠言難以遏制?
許多自媒體人為得流量、蹭熱度、換票子,逢熱點必發聲,他們打著為胡鑫宇發聲甚至是匡扶正義的旗號,毫不顧慮後果。只要賺錢,比真相更重要。
  相關新聞
胡鑫宇案重點不在失蹤| 在活摘器官-新唐人電視台(法輪功/大紀元)
  回應
我倒是想借這個事件,在觀察者網呼籲一下社會多關注“抑鬱症群體”。
抑鬱症在某些藥物或心理治療下,看上去治療好了,其實根本沒有用。
吃人血饅頭的還會繼續吃,造謠的還會繼續造謠,真相對他們來說不重要,也沒有多大影響。
自媒體和吃瓜群眾們的狂歡!如果不嚴加查處,以後會愈加張狂!

阿楨 2022-03-23 09:07:24

Z世代價值觀在帶來經營模式革命 2022/01/12 日經中文網

1997年以後出生的「Z世代」2022年已25歲了,將成為拉動社會發展和消費增長,與上代人的價值觀相反。比如,Z世代認為,明知很快就會失去價值,卻仍然購買,這缺乏合理性。還會讓人貶值→用完就扔→增加廢棄物的循環。

日本27歲社畜日常曝光,讓中國600w網友瑟瑟發抖不敢去日本生活 2020-09-07

雖然中國996上班族每天都會喊累,但大部分人也不會因爲工作產生厭世的感覺,大不了重新換一份工作。
可是在日本的上班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畜」,有些人工作做到想自殺/過勞死的地步都不敢放棄,因爲在日本找工作不容易。讓600w網友瑟瑟發抖,原來看似美好的日本生活,竟然也有這麼不堪的一面,再也不說去日本生活了。
  相關新聞
新冠疫情下日本少女找不到工作改從事「爸爸活」 月收入竟高達48萬元,結果卻太好賺回不了頭

小確幸啃老──蔓延日本、大馬、台灣、中國的青年「失志」潮 2017/01/03

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的社會》,描述日本年輕世代不婚、晚婚、不買車、不買房、不敢生、社會少子化等內容,事實上,這恐怕是當今亞洲、甚至全球年輕世代共同面臨的現象:貧富差距越拉越大,年輕世代普遍低薪,甚至失去了「奮鬥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