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年主張》
希伊的《新中年主張》(天下文化 1997) 雖比一般枯燥的成長心理學教科書具可讀性,但其女性身分導致以下性別歧視:同是成就動機,壯男的是理性無情之父權表現、中女則是理情兼具的自我追求(p.288,373)。(另參本館:《人類本性原論》 《嬰兒戰爭》 《精子戰爭》 什麼《女性特質》 什麼《母性》特質 《男性氣概》 什麼《男性氣質》)
蓋爾希伊Gail Sheehy《新中年主張 : 繁華四十.閃耀五十.和諧六十》
New passages : mapping your life across time (天下文化 1997)
內容簡介
中年,始終予人開始走下坡的印象。本書作者卻發現:當人的壽命愈來愈長,社會愈趨多元化,這樣的觀念已不符合時代潮流了。
新中年主張:四十歲過後的人生別有洞天,等著人們去開展。內在成熟度將是開展過程的標的。成長的同時,許多生命環節引發階段性的內在衝突,個人將漸漸蛻去虛飾的外殼,走向全然的自主。
讀者不僅可從書中找到個人的時代定位,更可從這些奮鬥故事中,找到破除生命路障的信心,為後半人生開創美好前景。
序
自古以來,中年,始終予人開始走下坡的印象。本書作者卻發現:當人的壽命愈來愈長,社會愈趨多元化,這樣的觀念已不符合時代潮流了。
新中年主張:四十歲過後的人生別有洞天,等著人們去開展。內在成熟度將是開展過程的標的。成長的同時,許多生命環節引發階段性的內在衝突,個人將漸漸蛻去虛飾的外殼,走向全然的自主。
這本耗費多年完成的巨著,內容涵蓋五個世代的生命走向,紀錄各世代代表人物的生命故事。讀者不僅可從書中找到個人的時代定位,更可從這些奮鬥故事中,找到破除生命路障的信心,為後半人生開創美好前景。
生命變遷,重劃藍圖 by王力行 遠見雜誌1999年11月號 第161期
進入數位世紀,如果感受世界變動太快、太突兀,那麼人生的變遷也是如此。
回首向往,時下年輕人的世界,再也不會像他們父母當年擁有的經驗——平面、直線式的;當今的中年、老年人的生活,更不是退休與養老的情境,而是百無禁忌、更自在的實現真我。
夙以研究「人生變遷」著名的女作家蓋爾‧希伊(Gail Sheehy)最近又出版了《男人新中年主張》(Understanding Men’s Passages)一書。這位寫過許多「Passages」書的作者,是新聞人出身,因此對「變遷」特別地敏銳;她又師承名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人道情懷自然流露。
自一九七六年開始,希伊陸續完成《人生變遷》《無聲的變遷》《新中年主張》,和新近作品《男人新中年主張》等書。
或許由於個人體驗,人過中年的希伊,特別關注中年以後這群人的生理與心理變遷。當一九九二年,她的《無聲的變遷》專門探討女性更年期困擾一書出版時,立即在美國引起轟動。她的演講邀約不斷,因為過去無人公開正面討論過這個問題;最近這本《男人新中年主張》,則是針對男性後半生變化做深入探討,也有精闢的分析。
打破傳統心理書籍的理論與書寫方式,是希伊創作的一大特色。
根據統計數字顯示,自一九五○年以後,全世界高壽老人的數量持續增加,也就是人類平均壽命不斷在延長。因此希伊自繪了一個「成人生命新藍圖」,把成人歲月重新分成三個階段:成人準備期—十八至三十歲;第一成人期—三十至四十五歲;第二成人期—四十五至八十五歲以上。
蓋爾希伊Gail Sheehy《男人新中年主張》 (天下文化 1997)
內容簡介
傳統的社會觀念認為,步入中年的男人應該在職場上謀得高位;獨自扛下全家人的經濟重擔;理想和抱負只是年少輕狂,絕不能和現實生活相提並論。在這樣的精神壓力下,還得面對自己體力變差、頭髮稀疏、身材漸趨中廣的殘酷事實,身為中年男人,心裡的苦又有誰能了解?
透過作者與美國各地數百位中年男人的集體訪談,以及美國官方資料和各個領域學者專家的研究和建議,本書清楚點出,中年並不意謂生命開始走下坡,反倒是活力再現的轉捩點。中年男人只要能夠抱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找到發揮自我的途徑,了解生命的意義,就能克服身心窘迫的困境,讓中年以後的歲月更加璀璨美好。
中年期_百度百科
中年期一般指35~ 60歲這段時期。中年期是人生中相當長的一段歲月,人生的許多重要任務都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中年期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個體面臨家庭、社會中的多重任務,擔任著多種角色,個體發展又受到諸多因素的共同影響。近年來,研究者開始關注成年人的身心發展過程,也提出了相應的理論來解釋這一時期的發展情況。
中年期的更年期
在發展心理學上所說的更年期是指個體由中年向老年過渡過程中生理變化和心理狀態明顯改變的時期。更年期的年齡在50歲左右,有女性更年期和男性更年期之分,女性更年期的年齡早于男性。更年期是人生進入衰老過程的起點,同時又稱爲“第二個青春期”。
女性更年期
女性更年期是指從婦女性腺功能開始衰退到完全消失的時期,也就是婦女絕經前後的一段時期。多數婦女的更年期發生在45—55歲,一般延續8—l2年。 女性更年期的特征是:女性的第二性征逐漸退化,生殖器官慢慢萎縮,與雌性激素代謝有關的組織漸漸退化;出現植物性神經系統紊亂的一些症狀,往往表現爲“婦女更年期綜合症”,其症狀多種多樣。這些症狀由生理內分泌改變因素引起,同時又受到心理和社會因素的影響。
更年期是中年期婦女生理變化的自然現象,經過生理和心理的調適,如果能夠達到身心的平衡,便可順利度過這一必經的轉折期。
男性更年期
男性更年期是性器官開始萎縮,性功能由旺盛到衰減的變化過程。
男性更年期的主要表現特征是:性功能降低,伴有植物神經性循環機能障礙,精神狀態和情緒時常變化。
更年期給中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帶來一些障礙和適應上的困難,只要正確認識、重視預防、主動地進行科學調節,保持樂觀、開朗的精神狀態,以達到身心和諧平衡,就能輕松地迎接人生的“第二個青春期”。
對中年期心理發展的理解和認識
研究成人的發展模式,側重探討個體如何做出有效的生活選擇、如何創造滿意的生活並在生活中發展自我抉擇能力。
一、 中年轉換期
萊文森把人生的40~ 60歲劃爲中年期。他指出,這一時期經曆中年轉換期(40~45歲)達到中年高峰期(55—60歲)。在中年轉換期,個體開始評價自己的生活,如果發現在自己的希望無法實現時,便會對工作、婚姻、信仰和理想進行修正,以獲得自我與現實之間的平衡。由于重新選擇,有時會使個體的生活結構産生變化,有些選擇(如離婚、變換工作等)會對個人産生重大影響。他非常強調中年轉折期,因爲在轉折時期,人們會改變過去建立起來的東西,重新建立新的系統。經曆轉折後,進入比較穩定的時期,這時期會建立自己的價值觀、信念和個人優勢。
二、中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時期
中年期的發展任務主要源于個人內在的變化、社會的壓力以及個人的價值觀、性別、態度傾向等方面(哈維格斯特)。中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時期,它不僅是個體對社會影響最大的時期,也是社會向個體提出要求最多、最大的時期。 在家庭巾,中年人的責任是培育子女,使他們成爲有責任心的人和幸福的人;維持好與配偶的和諧關系。
在工作中,面對工作壓力必須達到保持職業活動的滿意水平。
在社會中,必須接受和履行社會責任和義務。
三、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角色
古德爾基于臨床的觀察,從個體和家庭關系的角度來建構自己的理論。他認爲中年人最重要的任務是教育青少年子女,照顧老年父母,維護家庭和諧。他指出,中年期存在著痛苦的轉折,經過轉折之後,個體會變得積極和樂觀。
四、中年期是充滿挑戰的人生階段
中年期面臨家庭、工作和社會的壓力。他們一方面要不斷地完善自己,以求個體人生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要承擔著教育子女、贍養父母、照顧伴侶、完成工作等多方面的責任。
不少研究者認爲,在多種角色和責任的壓力之下,中年人存在中年危機現象,即這個時期個體將經曆身心疲憊、主觀感受痛苦的階段。
有些實證研究又表明,中年危機感只在部分人身上出現,在身心基本健康的成人身上並不是經常的現象,或者根本就沒有。有些研究也說明,並不是所有的中年人都會面臨相同的發展任務。編輯本段中年期思維發展的一般特點 中年期的思維發展達到了更加成熟的水平。這表現爲思維活動的現實性、靈活性和智慧性以及辯證邏輯思維的進一步發展。
(一)中年期思維的現實性、靈活性和智慧性
中年期的成熟和智慧,使他們在解決各種複雜問題的過程中逐漸表現出一種具有相對性、變通性、實用性的思維形態。拉勃威維夫提出的實用性的思維形式,就是指成年人思維的進一步發展的特點。他指出,在成人面對錯綜複雜的現實問題時,那種嚴格的邏輯推理形式往往會表現出局限性和呆板性,從而阻礙最佳的分析問題、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新策略。所以中年期的新的、成熟的思維形式表現出成年人思維的現實性、靈活性和智慧性特點。
(二)中年期辯證邏輯思維的進一步發展
在成年人的思維中,辯證邏輯思維得以進一步發展。青少年期形式邏輯思維居主導地位,這時的思維發展達到了注重分析和認識問題的邏輯性、客觀性和確定性。這是思維發展的重大進展。但是,人們逐漸發現形式運算水平的思維並不是思維發展的最高形式,只有從青年期開始發展起來的辯證邏輯思維,才能真正反映事物的內在本質關系,如對立統一、量變與質量、否定之否定等複雜的運動規律的思維形式。中年期的思維活動的成熟性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就是辯證邏輯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形式邏輯思維具有嚴格的規律性,而辯證邏輯思維具有非常的複雜性和深刻性,並不是所有的中年人都能達到以辯證邏輯思維爲主導的思維水平。成年人運用邏輯思維的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發展都具有明顯的個別差異,甚至有的人終身都缺乏辯證邏輯思維的能力。
中年期的智力發展
研究智力發展必須面對智力發展是單維的還是多維的,是單向的還是多向的問題,而智力發展研究者總要提出智力的發展模式。智力發展模式是指智力水平隨年齡而變化的軌迹。無淪哪種智力發展理論,對兒童、青少年的智力發展都得出隨年齡增長智力水平呈現上升趨勢的一致結論。但是,關于成人期智力的發展變化,人們卻有不同的觀點。
(一)早期對中老年期智力發展趨勢的觀點
20世紀50年代前,有學者(韋克斯勒)認爲“智力隨年齡而衰退是整個有機體普遍衰老過程的一部分”,就是說,智力衰退與生理機能的衰退是類似的。在當時,這種觀點被普遍接受。
(二)特殊智力學說
20世紀50年代以後,有學者(卡特爾)開始研究特殊智力與年齡的關系,提出成人智力的兩種基本形式:晶態智力和液態智力,它們呈現出不同的發展趨勢。
液態智力是指加工處理信息和問題解決的基本過程的能力。它是隨神經系統發展、成熟而發展變化的,如知覺速度、機械記憶、識別圖形關系等。 晶態智力是通過掌握社會文化經驗而獲得的智力,也稱文化知識智力,如詞彙概念、言語理解、常識等以記憶儲存的信息爲基礎的能力。
這兩種智力發展變化趨勢,在青年期,都隨年齡增長而提高;在成人階段,液態智力開始下降,出現衰退的趨勢,而晶態智力的發展一直保持相對的穩定,並隨經驗和知識的積累,在中老年期仍呈一定的上升趨勢。編輯本段中年期自我意識的發展 自我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我的發展實際上是人格發展的基礎。學者們對自我發展做過較爲全面和系統的探討。盧文格在已有觀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自我發展的理論。
(一)關于自我的概念
第一,自我是人格的核心。認識人格的發展必須了解自我的發展。
第二,自我是第一“組織者”。自我具有整合能力,對道德、價值、目的和思想過程進行整合。
第三,自我的改變意味著個體的思想、價值,道德、目標等組織方式的改變。
第四,自我的發展是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二)成年期的自我發展水平
成年期的自我發展主要經曆四個階段,每個階段代表自我發展的一種水平。
1.遵奉者水平
遵奉者就是按規則行事,個體的行爲服從于社會規則,如果違反了社會規則,就會産生自責感。這是由于處在這個水平的個體具有強烈的社會歸屬需要。中年期只有少數人處于這一水平。
2.公平水平 處于這一水平的個體,已經能將社會的、外在的規則內化爲個體自己的規則,即規則內化于己;個體具有自己確定的理想和自己設立的目標;形成了自我評價的標准並發展了自我反省思想;開始認識到世界的複雜性,但思想認識具有二元性,傾向于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地區分爲對立的兩極,如要麽具有獨立性,要麽具有依賴性。
3.自主水平 這一水平的突出特點是,能承認並接受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中的矛盾和沖突,對這些矛盾和沖突表現出高度的容忍性。如認識到在自我評價與社會規則之間、個人需要與他人需要之間,不會總是和諧一致,會出現各種矛盾和沖突;在人際關系方面,能認識到既要充分尊重個人的獨立性,也要看到人之間的樸素的依賴性。
4.整合水平 達到這一水平的個體,不僅能正視內部矛盾和沖突,還會積極地去解決這些沖突,他們善于放棄那些不能實現的目標,而進行新的選擇。這是自我發展的最高水平。只有少數人的自我發展能夠達到這一水平。
(三)影響自我發展水平的因素
1.年齡因素。研究表明,自我發展與年齡有一定的關聯。
2.受教育水平。自我發展與個體受教育水平具有密切的關系。
3.認知發展水平。認知發展水平是影響自我發展的一個重要變量,兩者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
中年期的人格特征
(一)中年期人格結構的穩定性
人格結構的穩定性包含兩重基本含義:一是人格結構的構成成分不變,二是各成分的平均水平不變。中年期的人格成分與其他各年齡階段比較,其人格結構保持相對的穩定性。著名的縱向跟蹤研究結果發現,在長達12年的曆程中,20—90歲的一百多名被試者中,大部分人的人格特質不隨年齡的改變而變化,這表明成年人的人格特質保持相對穩定。
(二)中年期人格的成熟性
中年人的人格特質相對保持穩定,但由于生理機能變化和人生閱曆的增加,中年期的人格變得越發成熟,具體表現爲:
1.內省日趨明顯 按榮格的理論,從青年期到老年期,人格由年輕的外傾變得越來越內傾,即中年人不再像年輕人那樣容易沖動、敢想敢幹,而是把關注的焦點投向內心世界。
2.心理防禦機制日趨成熟 越來越多的中年人在面臨挫折或沖突時,更多地采用幽默、升華、利他主義等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而很少采取否認、歪曲、退行等消極防禦機制。
3.爲人處世日趨圓通 表現爲認識和處理問題不像年輕人那樣死板,而是更加靈活。
(三)中年期性別角色日趨整合
中年男性在原先男性人格的基礎上逐漸表現出溫柔、敏感、體貼等女性特點,而中年女性則逐漸表現出果斷、大度、主動等男性特點,即出現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的變化趨向,這種“男女同化”的人格一般被認爲是一種“完美人格”。
德國:“我開始考慮買各種保險”
在德國,也有不少談論中年的俗語,如:“中年是人生最不幸的時期”“中年人有錢、房、車、家庭,卻沒有了自己”“中年是人生的黃金分割點”。在德國,還有“中年社會綜合征”的說法。德國學者認為,中年一代是一個國家經濟、政治等各領域的主力軍,但與戰後幾代人不同,跨入21世紀的中年一代似乎缺少一點“不顧一切向前沖”的精神,顯得壓力過大,甚至出現抑鬱情緒,並對社會造成一些影響,如生育率低、創業少、退休早、病假多等,有時讓外界對德國有一種“未老先衰”的感覺。
幾年前,德國電視二台播出一部名為《中年危機》的電視劇,講述的是兩個家庭的故事——大人離婚後,兩個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成為最大輸家。德國甚至還出現“中年發洩劇”,題材涉及中年人心理疾病、家庭成員之間的代溝、中年犯罪等問題。德國柏林藝術大學媒體藝術學者漢斯曼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些電視劇通過劇中人物發洩式的表演,來體現中年群體在工作、家務、交友、教育孩子等方面的壓力。
“中年社會綜合征”已引起德國學術界的關注。康拉德•阿登納基金會今年6月公佈了一項有關中年問題的新研究。據該項研究的負責人克莉絲蒂娜•胡特馬歇爾介紹,學術界對25歲至35歲這一年輕人階段的研究很重視,但對中年群體的研究卻很少。她表示,目前德國36%的人口處於中年群體,他們與以往的同齡人相比發生很大變化,而有些變化對社會的影響是負面的,比如結婚年齡越來越晚。如今,德國女性平均結婚年齡為31.5歲,男性為34歲,比20年前各晚了4年。與之相伴的是,生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大。更不幸運的是,中年離婚的現象也很多。2016年,德國離婚的平均年齡是:男性約46.6歲,女性約43.6歲。
日本百歲老人已達7萬多人。日本女性平均壽命達到87.26歲,男性是81.09歲。日本人認為,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不僅處於人生的壯年期,還處於工作的上升期,忙學習、忙跳槽、忙創業。原先日本人的職業觀念是在一家企業工作到退休,而現在41歲以上的跳槽者過去5年來增加兩倍,企業的觀念也在改變,日企招聘以往會設立年齡門檻,很少給45歲以上的人跳槽機會。
美國“70後”想要取悅自己
現在的美國人似乎已遠遠不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那麼有幹勁了。45歲到64歲導演之一理查說:“我們正變得更糟,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正在走下坡路,在中國則恰恰相反。”
《美國工廠》描述了2000多名再就業工人,其中不乏中年人。他們不可避免地存在精力疲憊、體力下降、責任意識鬆弛等現象。在美國,也存在“中年社會綜合征”,很多人不願結婚,不願生育,有的等著政府救濟,而整個美國社會也出現生產效益下降、人口老齡化等問題。美國政府一般會通過一些救濟措施來幫助那些在中年時期失業的家庭,如提供免費食物、低廉的住房,以幫助他們渡過難關;社區的教會也會伸出援手,幫助貧困家庭解決食物問題;同時,勞動就業法更明確要求雇主不得隨意辭退員工,如辭退必須提前告知,預付幾個月薪水等。總體來說,美國的工作機制還是鼓勵中年人晚退休。
某種程度上,美國人並不特別注重人人都必須事業有成,人人都要有錢,他們首先是過好自己的生活,很注重自我。《環球時報》記者的一些美國“70後”朋友愛說:“以往我每天取悅每一個人,今天,我選擇我自己。”邁克•派特從大學畢業開始,已經在政府公務員系統工作了20多年。他的夫人原來是一名會計,為撫養3個孩子當起家庭主婦。美國家庭一般很注重孩子在18歲前的陪伴式教育,父母會盡自己所能照顧好孩子,陪他們玩耍、旅遊、運動。最近,派特夫婦最小的一個孩子也上了大學,幾個孩子的學費靠貸款或申請助學金,他們兩口子的壓力就小多了。對美國中年父母來說,到五六十歲正是熬到頭、“看見曙光”的時候。目前,派特正在為夫人“複出”做準備,想讓她在住家附近開一家蛋糕店,或在超市租一個賣鮮花的鋪位。
拿著鐵飯碗卻愁嫁,為什麼縣城裡最容易“剩下”的是女老師 2024-04-03
一直以來被認為最“好嫁”的女教師和體制內職工,近日在媒體的報導中,卻成了小鎮女性中未婚比例最高的群體。比如,在《南方週末》今年2月的報導中,南京農業大學的講師尹秋玲在中部地區某縣城調研發現,全縣超過30歲後未婚的女老師有400-500人。
近幾年全國的平均初婚年齡在不斷延後,25-29歲城市女性的未婚比例有四成,鎮上也還有接近三成。到了30-34歲的年齡段,在全國的城市裡,還沒結婚的女性占比超過12%。而鎮和鄉村未婚的女性都不到7%。
反觀男性,由於男女人口比例的緣故,不論是城市還是鎮、鄉村,各個年齡段的男性的未婚率普遍要高於女性。
歐陽靜研究,主要都集中在體制內。2008年到2019年,某縣城體制內單位新招聘的總人數有2993人,其中30歲以上未婚的女性有248人。在這些30歲以上未婚女性中間,七成的職業都是教師,其次則是機關事業單位,排在第三位元的是衛生系統。女教師中,更是14.5%都在30歲之後仍然未婚。
小鎮體制內女性的新“門當戶對”:工作和學歷都要匹配。自己是公務員,如果找非公務員或是體制外的,感覺就是“下嫁”。這和傳統的“男高女低”的擇偶觀有關,縣城的教師八成都是女性。
根據2021年《探探社交報告:當代小鎮青年社交圖鑒》,有多達四成的小鎮年輕女性能接受一輩子單身,男性有兩成比例接受。小鎮女性要面臨身邊的催婚壓力。
回應
中國男人配不上中國女人梗的具體表現吧。看看這些年影視劇都在吹捧些啥吧,這種後遺症才剛剛開始,所謂正能量應該更多宣傳普通人的努力,勞模總是有環衛工人不是傳統解放後才有。
答:原因就一個,縣城裡條件好的男人看不上你,縣城裡條件一般或者差點事兒的,你又看不上人家。不光是縣城的女教師,其實放眼整個中國,都存在這種情況:高不成低不就的藉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