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楨
「波波」亂象誰大開後門?牙醫協會點名2人:這綠委女兒就是波波醫師2024-11-12
日前有婦幼診所醫師替患者開子宮鏡手術時造成患者死亡,被起底是「波波醫師」而引發討論。台灣基層牙醫師協會暨本土小牙醫聯盟今(12)日召開「波波牙醫侵台利益結構圖大解密」記者會,陽明交通大學牙醫系教授林元敏揭露, 許多波波醫師都是政商高層子女,包括這綠委的女兒就是波波醫師,2022年《醫師法》修法時,提案大開波波醫師及牙醫名額的就是這名綠委,以及現任衛福部長邱泰源,現在還砸了24億推行偏鄉計畫,大幅開放波波牙醫實習名額;協會痛批,總統賴清德身為台灣首位醫師總統,反而毀壞台灣醫療。
賴清德回應波波牙醫、綠能民怨 網炸鍋:台南市長會換人 2024/11/13
近日波波牙醫議題再次引發輿論炸鍋。此外,日前有周刊報導外商來台投資綠能,六年後不堪地方勢力與黑道勒索、落荒而逃,也造成熱議。總統賴清德發文回應,針對波波牙醫,承諾不提高國外回台實習名額,針對國外學歷審查會更嚴格。另也將落實靖平專案及《打擊妨害綠能產業發展犯罪激勵措施》,杜絕犯罪。網友直呼「麻煩處理公視」、「台南光電要不要先處理好?不然市長會換人當了」、「勞動部霸凌事件呢?」
回應
呵,爭功諉過的塔綠斑又來了
連醫界都點名邱泰源跟賴惠員是罪魁禍首,門戶大開是2022年的事,塔綠斑還想洗地到馬總統身上喔
而且追根究底,波波醫生的緣由是2004年起,中東歐國家一一加入歐盟,使得教育部一併承認了波蘭等國家的醫學生學歷
這群波波醫早從阿扁的時代就看到這條路跑出國去,畢業回國的時候已經是馬總統
馬時代的衛生署長葉金川等一眾官員官員還主導修法,嚴格管制波波醫生的資格
反觀當年波波家屬大遊行,收下連署書的,還是你民進黨的召委
阿楨
清華北大聲譽排名再上升 專家指美英正在失去優勢2024/02/14 旺報
根據泰晤士高等教育網站公布的2023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結果顯示,哈佛大學連續第13年蟬聯該排名榜首。同時中國大學排名也持續上升,共有15所上榜。泰晤士高等教育首席全球事務官菲爾·巴蒂表示,全球精英高等教育的影響力平衡明顯正發生變化,中國兩所領先的清華與北京大學越來越接近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的榜首,「總體而言,美國和英國正在失去優勢」。
據介紹,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結果,是通過全球最大規模之一的邀請制學術問卷調查評選而出,根據發表過論文的資深學者意見,提供了全球最強大的200所大學品牌的最終名單。
據中新網引述2023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聲譽排名,哈佛大學連續第13年蟬聯榜首,麻省理工學院連續第八年穩居第二位,史丹佛大學連續第二年排名第三。整體看到美國有52所大學進入榜單,較2022年減少了4所。英國數量居次共20所大學入選,也同樣較2022年減少了4所。
同時中國大學聲譽持續上升,共有15所上榜,其中8所進入世界前100名,清華大學最新上升至一位到世界第8名。北京大學也上升兩位到第11名。
菲爾·巴蒂表示,全球精英高等教育的影響力平衡明顯正在發生變化。雖然美國和英國可能仍然擁有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大學,但中國兩所領先的大學越來越接近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的榜首,總體而言,美國和英國正在失去優勢。這對全球人才流動以及知識創造和創新的地緣政治具有真正的影響。
阿楨
中國的學校在基礎教育階段,過於重視知識的記憶和訓練,非常輕視情商的培養 2023-01-06
【本文來自《我堅決反對基礎教育階段把數學搞的過難,而是建議全方位的培養,尤其是情商的培養》評論區】
事實證明,一個人的成就,很大程度取決於情商,而不是智商。至於智商的培養,可以在孩子們15歲以後,對自身特長和人生規劃有了一定的認識後,再根據他們的專業理想,安排適當難度的數學教育,其實一點也不晚!
回應
高中就常在《知音》雜誌中,看到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但是我不明白情商是什麼。34歲前,領導都會通過各種方式提醒我,要注意委婉一些,也就是通俗的說:情商低”。34歲後,隨著人生閱歷的增加,我要對“情商更重要”的人說,去NTMD。以後我會對我閨女說,學好數理化,培養好智商,情商是你成為獨特的你的一部分,不需要改變什麼或者培養什麼。中國文化的影響,到了一定年齡的中國人,不缺情商,缺的真TMD是智商。
美國教育培養孩子們的情商,是通過寫作,演講,辯論,社會實踐,才藝展示,組織各類文娛和體育比賽,才讓孩子們潛移默化地培養出情商。書本的東西,都叫“知識”。行為,實踐,動手,才是情商的源泉。
這個還是別學了...這種培養訴棍、政客、寄生蟲的教育模式已經成災了
美國人情商這麼高,也沒見他們國家幹件人事啊?光看老美教育出來的,算個乘法連腳趾頭都用上了。沒事都在天天撒謊吸毒,拿槍突突突,0元購什麼的實踐,這我們是沒法比。
曾仕強說過,美國人一生只幹兩件事:talk and show
然則歐美貴族學校玩的就是填鴨式教育,給平民才是快樂套餐。結果就是大英500年以來,能從底層爬到上層只有0.04%。
好笑的是,美國人這會兒正在痛駡自己的教育系統呢…… 建議作者有時間泡泡美國的論壇開下眼界
阿楨
華爾街日報:越來越多華人學者放棄美國終身教職,回到中國 2022-09-24
9月23日發佈的報告《捲入交鋒:華裔科學家的恐懼》,通過對比學術期刊上作者通訊位址的變化,2021年有超過1400名在美國接受培訓的華人科學家放棄了在美國學術單位或企業的工作,轉而回到中國,比前一年增加22%。
特朗普時期啟動的“中國行動計畫”已經公開調查了大約150名學界科學家,並對其中逾20人提出了刑事指控。
與此同時,中國對於留學人員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從2012至2022年已超80%破百萬,提高12%。
相關新聞
美國司法部取消中國計畫 華人教授仍被調查 2022-09-12
“海歸”光環褪色 中國留學生人數增長明顯放緩:自2018年中美關係惡化,以及2019年冠病疫情暴發以來,海歸光環褪色,中國留學生人數近年增長明顯放緩,從2019/2020學年的47萬人降至2020/2021年的37萬人,2021新學年同比減少18%。
阿楨
一邊不想發一邊不想去 美核發陸生留學簽證數量較疫情前腰斬 2022/08/12 中時
張留學生簽證,相較於新冠疫情前的6.4萬張減少了一半以上。據美媒指出,2020-2021學年,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總數出現了20年來首次下滑的現象,這也是觀察中美關係變化的重要指標。
香港《經濟日報》引述美國國務院公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美國一共向中國留學生簽發了3.1萬張F-1學生簽證。這一數字較2019年同期的6.4萬張減少了一半以上。這意味著,在美國新入學的中國留學生或減少半數以上;2020-21學年,在美的中國留學生總數出現了過去20年來的首次下滑。
美媒《華爾街日報》對此報導稱,實際上在疫情之前,中國學生就開始在考慮把其他國家當作留學的優先選項,因為他們擔心在美國不受歡迎,或其他國家可能提供更好的條件;而疫情發生之後的旅行禁令、美國報告的新冠高死亡率等因素進一步加速了這一趨勢。
報導還提到2020年川普政府時期的一項命令,即禁止有軍方背景的學生入境美國,這項命令甚至導致一些沒有軍方背景的學生申請美國高校遭到拒絕,但是到拜登擔任總統後並沒有取消這一命令。有中國學生擔心,他們如果到了美國,可能成為美國政府針對的目標。
報導分析說,疫情發生之前,中國留學生是美國高校重要的資金來源,現在中國留學生的數量大幅下降,很多美國高校可能面臨經濟上的窘境。
獲發美國F-1簽證的學生一般是新入學的赴美留學生,F-1簽證的簽發對象為參加美國學術項目(Academic Program)的外國學生,包括小學生、中學生和高校生。
相關新聞
美硬實力危機 最新研究:2025陸理工科博士將為美2倍
大學分發缺額暴增 只是雪崩開始:受到考招制度改變和少子化衝擊影響,台灣2022年大學分發,有51所學校,出現1.4萬多個招生缺額,比去年大增5倍,也創下新高!公立大學部分,缺額最多的前三名學校,分別是嘉義大學、東華大學和屏東大學。另外,清華大學也有兩個幼教系缺額。私立大學部分,文化大學缺額2378個,也是全台缺額人數最高的學校,校方表示,未來招生人數 會做瘦身,也會以國際生來填補缺額!
阿楨
未成年人保護法施行一年了,校園霸淩者們還囂張嗎? 2022-07-05
前幾天,連續兩起校園暴力事件登上熱搜。6月25日,網上流傳一段“漢濱區大河中學學生被扇耳光”視頻。同一天,上海市閔行區教育局在官方微博回應“童星邵一卜疑遭校園欺淩跳樓”一事。
提到校園暴力,大家都不陌生,80後、90後的童年更是我國校園暴力最猖獗的時代,近年來,多起校園暴力事件憑藉其手段之殘忍,後果之嚴重引起廣泛關注,在互聯網上大範圍傳播,刷新了很多人對校園暴力的認識。
校園暴力古今中外都是頑疾,至今都沒可以值得借鑒的治理經驗,比如日本成立了很多幫助受欺負孩子的民間機構團體;政府專門成立了檢查小組,監督教育那些無視甚至縱容校園欺淩的教師,文部科學省還制定了防止校園暴力問題的指導方針;還開通了24小時對話熱線。效果怎麼樣呢?僅在2017年日本全國發生的校園欺淩事件超過54萬件,比我國要嚴重得多。
德國採取預防性的措施,學校霸淩也是一個嚴峻問題,特別是在5-8年級,20%-25%的學生遭到過霸淩。
美國有各類預防欺淩、研究欺淩的機構和計畫,早在2000到2002年,加州等15州就通過了禁止校園欺淩的法案。至於效果嘛,只看美國的校園暴力有多嚴重,還時不時有青少年槍支暴力犯罪,其規模和烈度,堪稱獨步天下。
這麼,中國,能成功嗎?
回應
現在的14歲比40歲的人還懂鑽法律漏洞。訓誡有毛用。
2018年,女兒深圳公立小學,搞了快樂教育,成績讓學校心都涼了 2022-07-05
我們前幾年某些人大聲嚷嚷的快樂教育,減負,就是走的美國公立教育方向,只是程度還沒到那樣而已。最近揭露出來的毒教材問題,本質就是全面向美國學習。希望能早點撥亂反正!
18年,我女兒在深圳一所新開的公立學校讀3年級,學校試著搞了一下快樂教育,語文學到13課了生字只寫到第9課,期末全班語文成績平均60多分,學校慌了,解聘了那批老師,換了一批嚴格的,也開始搞留堂,新的老師批改作業非常認真,標點符號,拼音注音,一些字的細小錯誤都被發現,4年級就好了。
回應
只有好的結果才能讓人快樂,過程永遠是痛苦的,只能苦中作樂。所謂快樂學習就是不學習,快樂教育就是不教育。
西方快樂教育都破產了。快樂教育帶來的分數和學習水準的貧富差距。美國精英都花大價錢送孩子去私立學校,學習壓力不比國內的高中生小。
阿楨
電子書行業正蓬勃發展,並成為中國最大的智慧財產權市場
新加坡《海峽時報》2021-11-27, 2020年中國網路小說作者人數從2015年的893萬增至2130萬。中國網路小說行業的最大企業閱文集團通過IPO募集到鉅資。至8月,它已擁有2.327億月活躍讀者和940萬網路作家。
去年中國網路文學的市場收入250億元人民幣,讀者達4.6億,一些網路作家每月能掙到約合1萬多美元。
網路小說是中國智慧財產權市場中規模最大的行業,許多電子書已被改編為影視劇,至2020年中國網路文學共向海外輸出作品1萬餘部,其中既有實體圖書也有線上翻譯作品。
相關新聞
電商網站誕生二十多年之後,紙質書和實體書店仍未走向消亡,而是書店的2.0轉型:獨立向左,商業向右打造“咖啡+” 連鎖等新業態,線上線下新零售等複合模式。
留學生“哀歎”洋文憑不吃香了
香港《南華早報》2021-11-27,隨著海外高校的學歷逐漸喪失競爭優勢,尤其是申請本土企業或小企業的職位時,招聘者更熟悉985和211大學,就讀英國布裡斯托大學的吳文茜(音)說,國內外大學之間的差距正縮小,“一些國內企業甚至認為赴海外讀研究生的人是想逃避中國研究生考試,因為能力不足或不具備相關條件。”
法國諮詢企業Emerging和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開展的2020就業力排名調查顯示,過去10年來中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在全球排名第五——與2010年相比提升6位。
1968至2019年共有650多萬中國人赴外留學,其中近90%學成後回國。除了海外學歷的競爭力在下降,一些學生還因得知其他人的不愉快留學經歷等原因而選擇留在國內求學。此外,西方一些大學把國際學生當成搖錢樹,卻並未提供同等價值的服務(和教學)。很多像陳和吳這樣的中國留學生說,在國內他們感到更舒服,這促使他們決心回國發展。
阿楨
雙減新政策,騰訊禁止12 歲以下兒童玩遊戲!
農村老師工資並不低,但很多因素影響農村老師留任
兒子的同學去雲南偏遠貧困地區支教一年:結束後他非常失望,覺得自己做了無用功
職業教育搞了幾十年了,水準還是這麼差,為什麼?
多地政策頻出,學區房降溫了嗎? 2021-07-08 新華社
杭州2021-08-10禁止仲介炒作學區房、惡意哄抬房價(回應:學區房是客觀事實,和仲介宣傳沒太大關係,不讓宣傳學區房,可以換個名稱照樣價格飆升!)
台灣育才警訊 5成5大學生自認選錯系 2021-08-19(回應:教改/快樂學習/減負/學測/基測/會考指考/繁星錯在哪裡?)
回應
中國當今社會三大矛盾:家校/醫患/房產矛盾,都是極其複雜,醫改/教革/房革,一定要徵求各方意見,才能達成。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另參【圖博館】 習中國夢
相對於江澤民的「右」(海派文化)「南」(出生和文化性格皆屬江南),習的文化屬性「左」(習乃清大馬克思主義法學博士+中共的反資本反封建之本質)「北」(習和國母彭麗媛都出生北方)。江的海派文化雖開放包容,但也奢華、易生貪腐,民氣「仇官仇富仇名」。習上台後,民氣可用,先反貪肅腐、樹立官威,再私心自用「殺猴警雞」打壓各行各業。各行各業的猴王猴后再怎麼「狡兔三窟」---「虛薪」「虛職」「虛籍」,也無所逃於(習的)天地之間,若習有美帝惡霸長臂執法的硬實力、則全球難逃。故馬雲「以范(冰冰)為鑑」,不領薪、卸下阿里所有職位、在美上市,並在電商扶貧等政策配合習,但當螞蟻金服的數位私銀傷及習的傳統公銀利益時,仍慘遭「殺猴警雞」。
https://mypaper.pchome.com.tw/souj1/post/1380555972
阿楨
台灣育才警訊 5成5大學生自認選錯系 2021-08-19
三三會昨邀請台大校長管中閔演講「未來大學與未來人才培養」,管中閔語出驚人指出,根據最新統計,有5成5以上的大學生認為唸錯科系,導致1/7大學生離開,這對大學來說無疑是一大警訊。
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更感嘆,在公司選任下一代(幹部),以前只要學校畢業、頂多EMBA就很夠用,但是現在單單學校畢業根本touch不到企業想要的。凸顯「產學落差」亟待解決。
台大新鮮人休學率近15%
管表示,2019年大學休退學人數超過18萬人,占比15%,有1/7的大學生進入大學後離開。統計也顯示,有5成5的大學生自認為選錯科系。另根據台大統計,大一休學的比率達到14.98%、退學比率9.26%,大一升大二申請轉系超過10%,轉系核准比率也達到6%。
104獵才資深副總晉麗明表示,台灣IC設計、半導體瞄準國際市場,技術具世界領先地位,但薪資卻無國際競爭力,外人早已虎視眈眈,要不是海外疫情起起伏伏、阻擋部分人才外流,否則,台灣科技人才的缺口恐怕更為嚴峻。
104人力銀行2021年半導體人才白皮書資料顯示,半導體平均每月人才缺口近2.8萬人,創6年半新高;五年前理工科系畢業生7.7萬人,現在恐只7.1萬人,下滑速度比少子化還快。
回應
教改/快樂學習/減負/學測/基測/會考指考/繁星錯在哪裡?
習近平2021-08-17在第9次中央財經會議定調財富「三次分配」重提毛澤東「共同富裕」
會議稱,要加強對高收入的規範和調節,合理調節過高收入,鼓勵高收入人群和企業更多回報社會。要清理規範不合理收入,整頓收入分配秩序;要確保經濟金融大局穩定等。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係,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
有評論質疑無異是新「打土豪 分田地」時代回歸。
早前,阿里巴巴、騰訊、地產公司SOHO中國等中國巨企,接連成為監管部門的整頓目標,施以巨額罰款之餘,再加以嚴厲規管。近日,高收入的娛樂圈人士亦受到針對。
回應
名為回報社會,實則搶劫捐錢,富人未來要嘛設法脫身閃人或出國,要嘛則是失去再創業動力.
相關新聞資料
馬雲演講:窮人鬥地主把地主鬥死農民不一定富來 2018-07-14
留學生上海機場排長隊赴美 票價10萬人民幣
北京華爾街英語破產居欠12億家長退費難
雙減(減輕學生作業和校外培訓負擔)政策出臺後,全國20多萬家教培機構(北京9萬教培人全國千萬教師恐失業)2億多學生深受影響,老師更不敢負責了,各種盜版網課成了搶手資源。
阿楨
CNN:美收緊陸生簽證 反幫助中國實現人才歸國目標 2021/08/08 中時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說,美國情報部門多年來一直警告稱,「中國正在利用學生間諜竊取美國機密」。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同樣執著於這一話題,聲稱招收留學生是中國軍民融合戰略的一部分,即利用平民來增強軍事實力。
2020年5月,美國白宮發佈公告,禁止「與中國軍方有關」,持F簽(學生簽證)和J簽(訪問學者簽證)的中國留學生和學者入境美國,但並不包括本科生。此舉影響了大約3000名在美中國研究生和研究人員的簽證。在這項政策公佈4個月後,美國國務院聲稱已撤銷1000多中國學生、學者簽證。
受到此一政策影響的丹尼斯.胡(Dennis Hu)表示,「我認為這是一種基於國籍的歧視政策」,他已經在波士頓讀了數年大學,但卻因突如其來的簽證限制無法返美。著有《中國千禧一代》的美國記者埃里克.菲什(Eric Fish)同樣認為,川普的政策過於武斷和「一刀切」,很多受到影響的中國大學本身與軍方並無聯絡,擁有數千名大陸學生的民辦大學,其中絕大多數學生也與軍方無關。
目前在美國有超過37萬的中國留學生。美國專家認為,川普時代的政策不僅讓美國大學失去了中國學生,還可能對美國自身研究造成不利影響。據統計,美國有16%的理工科研究生是中國人。總部位於芝加哥的智庫馬可波羅(Macro Polo)表示,約1/3的頂尖人工智慧研究人員是在中國獲得的本科學位,但其中超過一半的人在美國學習、工作和生活。
CNN認為,「最優秀的大學吸引著頂尖人才,在開放和國際化的基礎上,才是美國最大的力量來源之一」,一旦美國失去了學術優勢,那麼就會導致國際上的人才流向中國,而這正是中國多年來一直試圖實現的目標。
儘管遭到多方反對,但拜登政府至今仍未扭轉這項政策。共和黨參議員湯姆•科頓(Tom Cotton)近期提出了一項法案,要求限制所有就讀理工科的中國本科生和研究生,他聲稱這將「確保美國免受中國間諜活動的影響」。
據了解,今年7月美國副務卿雪蔓前往中國訪問時,中方遞交二份糾錯清單當中,就重點要求美國取消對大陸留生的簽證限制。
回應
早該做了,現在才做太慢了,這些人回過頭來和美國競爭,對美是「飼老鼠咬布袋」。
每年從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和物理系研究所畢業的學生有幾個是美國本土學生? 所以你不算是美國人養的老鼠?
哈哈!美國怕成這樣子 心中已經認輸了
阿楨
一線教師:為了公平,不宜盲目壓縮在校學習英語的時間 2021-03-10 觀察者網
“英語怎麼學”,又成了今年兩會熱議的話題。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許進建議,將英語等外語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不再設為與語文、數學同等的主課,不再將英語或外語設為高考必考科目。
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則認為,在當前國際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贊成高考取消外語科目,外語不能退出高考。但高考外語科目採取社會化考試、等級考試等新方案,一年多考,是完全必要的。
當前,是否有必要壓縮學生的英語在校學習時間?弱化小學階段的英語學習,會帶來哪些影響?圍繞相關問題,我們與一位一線教師進行了交流。
"英語焦慮”,成了家長和學生的心病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越早學,以後就越輕鬆。也有不少學生提前學好了英語之後,就把時間挪去搞別的科目,或是數理化競賽。如果說小學的時候不好好學,但是你高中又要考,那越到後面確實越吃勁。初中的英語課和高中的英語課是存在脫節現象的。現在高考英語的難度基本上就和大學四六級考試差不多了,如果你在初中只學習課本上那些東西,你到高中是會感到有壓力的。我們平時也會遇到很多家長說,“我家小孩初中的時候英語挺好的,怎麼上了高中就不行了?”就是因為初高中之間的英語教育脫節了。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面對的是小升初,英語的重要性或許不那麼明顯。但是你初中升高中的話,所面臨的就是選拔性考試了,在現行的考試體制下,如果你的英語基礎不好的話,會比較吃虧。這些也是學生切實面對的問題。
在學校裡不教或者少教英語,會導致學生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畢竟家境殷實的學生也會利用課外時間去接觸外教和各類優質的教育資源,提升自己。可無法負擔課外培訓費用的學生,又該如何呢?
阿楨
參與千人計畫 NASA資深科學家面臨最高5年徒刑,最高可罰25萬美元 2021/01/15 中時
回應
“在美學者暗助大陸在全球廣徵科學人才並竊取智慧財產權的「千人計畫” 是什麼混帳話。全世界都在向其他國家招收科研工作者,教授,研究人員,學術是無國界的.
重點是【虛假陳述】吧!不過,就算據實陳述,大概還是會在【危及國安及所謂竊取智慧財產權】的大帽子下,被抓起來!更重點是,美國正對大陸發動展開各種【無硝煙的新形態戰爭】吧?!所以【非戰時期】(以前)不是罪,【戰時】(現在)都是罪?!
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維基百科,
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俗稱千人計劃)是中國2008年12月起實施的計劃,圍繞中共發展戰略目標,重點引進在海外學習工作的高層次人才。2018年9月29日,評審小組因考量到海外人才的安全保障,而要求有關單位不得對外公開提及「千人計劃」字眼。
2010年千人計劃名單
阿楨
港媒:中國優秀高校畢業生為何紮堆國考
香港亞洲時報2020-12-02今年中國有近158萬考生參加國考,這標誌著人們(就業態度)的一種轉變:更傾向於在安穩的國有單位求職,而不是到被認為風險較高的私營企業。“鐵飯碗”除政府提供的住房補貼、醫保和高額養老金繳費外,2019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90501元,同比增長6.8%。
新冠疫情打亂了許多人的海外職業規劃,隨著西方國家經濟和就業市場出現萎縮,今年估計有至少80萬名留學生返回中國創下新高。
相關新聞
英日緊隨美國限制中國留學生
德國2019年最大留學生為中國,印、義列二、三位
新媒:香港民众排队北上“避疫”
《2020中國留學白皮書》2020-06-28發佈,“疫”時代留學將何去何從?
留學國家:美國依然是中國留學生最多的國家,排名靠前的依次是美、澳、加、日、英。中國香港、韓國、德國、法國、新加坡等歐亞國家興起,對中國留學生的吸引力上升。
阿楨
留美學生:美國令我很失望,但我仍選擇留下 2020-11-30 觀察者網
編者按:一出國就愛國已經成為很多出國過的中國人的真切感受。海外知乎Quora上也對類似的問題進行了討論:“為什麼很多中國人在西方生活過後,變得更加愛國和維護中國?”有理有據、力挺祖國的論述相當之多。不過,也有留學生寫下了其內心對於這個問題的糾結,即使意見本身可能存在偏頗,往往也反映著很多問題的深刻。
上大學之前,我對中國社會和中國政府是冷嘲熱諷的。坦白說,我沒有任何證據來支持我的憤世嫉俗,我只知道:某些話題不允許談論,當我終於來到(美國)這片“自由”的土地時,生平第一次聽到了“解放西藏”、“新疆再教育營”類的事情……我感到遭到了欺騙與背叛。同時,作為一名藝術家,自由的狀態賦予了我前所未有的自在感。我以為,如果我想繼續創作能照亮現實的藝術,我就不能回到家去。最重要的是,我以為美國是我最終的歸屬。
之後,在寒暑假回家的時候,我感到自己比同輩們更開明、更有優越感。然而,每次我回去,中國的生活都會變得不一樣。更多的摩天大樓,更多的主權,更多的驕傲感。最重要的是,人們是快樂的,比“自由”國度的民眾要快樂得多,諷刺地是,在“自由”國度,人們感到的壓抑和窒息卻更多,而另一方面,他們又認為自己高中國人一等。
所以,作為一名受過西方教育的人,當我試圖拋出“我們國家和社會實際發生的很多事和你們以為的是不一樣的”的論點時,大多數中國人並不在乎。人們對於廉價的公用事業和勞動力、不斷改善的基礎設施、以及數千萬人在幾十年內擺脫貧困的事實感到滿意。
正是這時,我才意識到我在美國這四年裡接受了多少宣傳和洗腦,意識到我已經成為西方帝國主義/救世主中的一員——居高臨下地對待著“野蠻人”,以轟炸、入侵、顛覆(以及強姦)的方式“引入”文明,而就在你閱讀這篇貼文之時,上述這些(罪行)仍在繼續。
事實是:如果不是因為(新冠)大流行,我會盡我所能獲得(美國)這片“希望”之地的公民身份。我會填寫好所有的檔,請我能負擔得起的最好的律師,把最完美的檔材料寄給美國移民局,以證明我是最有才華和最勤奮的人之一……我會拼命工作,納稅,然後等待獲得公民身份,等上10年,或者20年。
說實話,我不知道自己的立場該是怎樣的。我不相信民族主義。可悲且不幸的是,現在我可能不得不選擇自己的立場,並一路堅持下去。
阿楨
分數走低的美國
如果說多年前我出國的時候,美中就像是“100分”和“70分”。
如今將近十年過去,現在的美國不僅面臨著內部的撕裂,還因為疫情期間的表現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極大的信用危機。它幾乎是釜底抽薪的移民政策也讓很多外國人才寒了心,無論是已經在美國的,還是曾經嚮往美國的。
失掉國際信用,失掉外來人才,美國的實力會被嚴重削減。
回應
總結:在美國不好混了,所以我得去找個好混的地兒
哪裡好就往哪裡去,人之常情,這就是人性.
澳媒:中國不完美,但又有哪國是完美的呢?
2020-11-19,《今日西澳》報導,在議會的“告別演講”中,即將離任的西澳大利亞州財長本•懷亞特(Ben Wyatt)在議會的“告別演講”中指責“一些評論員和民選代表”攻擊中國,是“毫無幫助”的,澳應與中建立相互尊重的聯繫,維護好雙方強勁的貿易關係。
“中國不是一個完美的國家,但幾乎沒有國家是完美的。”懷亞特說。
在懷亞特看來,此前中澳關係是良性的,但近些年來變得不同了。在TikTok、華為5G、南海問題及貿易調查等問題上“找茬”,給中澳關係的發展製造出巨大雜音,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
回應
土澳終於有人出來說了句人話嘞
因為要離任了……
阿楨
“我為什麼離開美國?”90後中國留學生發長文流露心聲 2020-11-22 中國日報
今年9月,北京姑娘欒奕從紐約回到她從小生活的城市,這也意味著她6年美國生活的結束。
我在紐約一共生活了6年:在紐約大學讀研2年,工作4年。2017年拿到美國工作簽證,原計劃在明後年完成綠卡申請。
讀書時做過很多兼職,工作後做過公立學校教師,自媒體博主,紐約知名餐飲品牌PR經理。就職期間幫公司三登《紐約時報》並獲得過近百篇主流媒體報導,個人也上過一些華人報紙。
對我來說,離開美國是一個幾乎要前功盡棄、成本極高的決定。
但我還是回來了。原因概括來說有四個:
➤ 美國疫情以來的行為,完全站在了它所宣揚的那些價值觀的反面。
➤ 在美國我無法獲得我所看重的共鳴共情與社會參與感。
➤ 美國綜合得分日益走低,中美差距顯著縮小,中國在我有生之年甚至有可能實現反超。
➤ 同等條件和同等努力下,我在中國獲得快樂和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2012年我開始準備出國的時候,美國宣傳的主流價值觀大概是這樣的:崇尚科學、人人平等、民主法治、自由多元。
對於一個有點人文情懷的文科生來說,這簡直就是“理想世界”的定義。
而在紐約這個“最不像美國”、最激進多元的地方,我曾經一度覺得世界真的還挺美好。
直到疫情、特朗普和“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這記組合拳,徹底打碎了所有的美國濾鏡。
她從三個角度寫了自己對美國社會的觀察。
1.民主與法治:“看不見的手”突然看見了
美國政府對華為、Tiktok、微信明目張膽的制裁,“看不見的手”突然能看見了,還連扇了我們三個嘴巴。
這讓我對美國的民主法治和市場經濟屬性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政治體制沒有優劣之分,哪個體制能讓自家國民踏實發展、國家穩步向前就是好的。國民幸福感和社會生產力的提升才是王道。任何拋開歷史階段和國情空談體制都是耍無賴。
2.反智與傲慢:“反疫苗”的美國人
這使我對美國人“崇尚科學”的濾鏡破滅了。
3.有條件的自由和開放
口罩這件事本質上是高度崇尚自由民主的國家和東亞文化圈的社會責任感的觀念區別。
我們都沒錯,只是觀念不同,不必強融。
中國老百姓這種心照不宣的社會責任感,對我來說更加熟悉,也更加有安全感。
4.促使我做出回國決定的導火索,是“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
阿楨
澳大利亞養老院淪為性侵重災區:平均每天7起 2020-10-22 觀察者網
英國廣播公司(BBC)10月22日報導,澳大利亞養老院中平均每天發生近7起性侵事件,毆打等其他虐待老年人的現象也很普遍。澳皇家委員會的調查人員表示,在2018-2019年間,澳全國的養老院中報告了約2520起性侵事件。調查人員估計,2018-2019年間,養老院中發生了約32,000起傷害事件,包括但不限於肢體傷害、性侵害和情感方面的傷害。施暴方多為護理人員和“其他居民”。
在2020年,澳大利亞903例冠狀病毒死亡案例中,有75%以上是養老院居民。
回應
澳洲就是一群流放的罪犯建起來的,養老院性侵有什麼好奇怪的,基因深入骨髓。
養老院裡就不能養幾隻母羊,母袋鼠之類的嗎?
不懂了吧?對老人犯罪問題並不大,如果是對母羊和袋鼠犯罪那還得了? 動保組織比那些所謂的“人權”組織戰鬥力更強!
英孚前外教性剝削中國12歲女學生,在美被捕 2020-10-22 觀察者網
10月6日,美國聯邦檢察官披露,一個曾在中國英孚當英語外教的美國男子在聯邦法庭認罪,承認他曾性剝削自己之前的中國女學生,脅迫年僅12歲的她給自己發色情圖片視頻。
近年來,外籍教師的醜聞經常出現在中國媒體的報導當中。比如說,2019年7月,英孚教育徐州中心曾出現過“數名外教因吸毒被抓”事件;2013年,在上海一所國際學校任教的一名美籍教師因涉嫌性侵至少7名兒童被捕;2013年媒體爆料,南京的一名美國外教有性侵兒童的前科,卻在中國任教長達5年之久,先後在南京一所英語培訓機構和一所高校當外教......
這些“洋垃圾”和“狼外教”的出現凸顯出完善外籍教師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近年來,我國不斷推出相關管理規定:…….
回應
我說個題外話。我曾經回國後當過英語幼教,也招聘過外籍教師。家長並不知道國人老師的英語口音比許多非洲烏克蘭或者白俄羅斯的白人外教老師標準多了,其實不是所有白人都是英倫腔或者美音,但是客戶是上帝,經濟結構決定上層建築也決定了我們的薪資方案。各位家長朋友,不要迷信外教。
英文教育至上,全民英文的必然結果,就是崇拜外國人。
阿楨
我在日本某末流“帝國大學”讀博士,日本科研下降,根本還是在於沒錢 2020-10-11
我現在在日本某末流“帝國大學”讀博士,類比一下大致相當於國內的top10末端學校吧。總體來說,日本根本還是在於沒錢。在國內讀研究生,甭管多少,國家有一筆補助、老闆多少要發一點,雖然依然不夠生活,但是至少能解決一部分問題,加上宿舍、食堂比社會化的生活成本低很多,學生生活相對單純的多。在這邊,學校老闆一分錢不發,甚至要自己貼錢;住宿所有人都是租房;食堂並不是一天三餐一周七天的供應。我在國內上過幾年班的,感覺在這邊照料生活上花的精力,一點不比上班少,投入科研的時間,也就是上班族的每天10小時。從科研硬體來說,國內至少有經費更新設備、雇傭技師;而我們實驗室的設備是30年前的了,沒錢換,所有工作也是學生老師來做,雇不起人。在這邊,高學歷出去以後的收入,相對於本科畢業,並沒有特別顯著的差別,上學還要花一大筆錢,這導致不少日本學生一旦有機會工作,就不會繼續讀書了。我們專業博士生絕大部分是外國人,我們課題組未來兩三年不會有日本博士。這些外國博士大部分是要離開日本的,這樣下來,科研能力的衰弱是必然的。應該說,科研上,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錢是萬萬不能的。我國科研的發展、日本科研的下降,其實是和國力的變化息息相關的。
回應
諾貝爾獎趕上日本了?
日本現在的諾貝爾獎,研發年代都是二十年前開始的了
十個諾貝爾獎能換來一個於敏一個錢學森?印度那麼多諾貝爾經濟學獎又怎麼樣了?
相關新聞
王元豐:諾貝爾獎越來越“過時”了? 2020-10-09 環球時報
人大教授翟東升:孩子在碩博階段才出國為宜,不然可能“白養”
阿楨
英國政府下令:各地學校不得使用推翻資本主義教材
據英國《衛報》2020年09月27日報導,該國政府已經下令,要求各地各級學校在教學活動中不得使用反資本主義及宣揚資本主義社會將走向終結的教材,包括課外書籍、影視作品等作為輔助教學資料等。英國教育部將反資本主義視為“極端政治立場”,與反猶太主義、反言論自由、反民主選舉、主張種族主義、支持恐怖主義、認可非法活動等思想等同視之。
回應
自由言論反了言論自由,這邏輯思維很紳士啊!
說好的制度自信呢?不裝了?繼續裝啊!!!
公知們怎麼洗?
自戮雙目而已,多大點事。
阿楨
牛津大學允許匿名搞涉華研究,聲稱“保護”學生
《衛報》2020-09-28報導,香港國安法讓那些在英國留學的中國人感到“擔憂”,牛津大學為了保護學生的“言論自由和學術自由”,已對專門研究中國議題的學生採取了“保護”措施,如匿名提交論文,有關匿名的規則還適用於課堂;小組教程將被一對一的授課代替;學生們還受到警告,如果他們錄製課程或與外界分享,將被視為違紀行為。
事實上,美國一些知名學府也採取了類似舉措。上個月,在普林斯頓大學的中國政治課上,學生在作業中使用代號而不是真實姓名。哈佛商學院則聲稱,若學生們擔心有風險,則可獲准不參加政治敏感話題的討論等。
海外留學生是英國大學的一個重要收入來源,其支付的學費往往是英國學生的兩到三倍。而在過去4年裡,在英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國學生人數增長了逾1/3,目前已超12萬人。
相關新聞
怎不匿名保護研究推翻資本主義的學生,不是言論自由嗎。
阿楨
港媒:創紀錄“海歸”回國就業
香港南華早報2020-09-21,80多萬近來從海外大學畢業的中國學生已回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加入原本就已擁擠的國內就業市場。在新冠疫情和海外收緊移民及就業規定的雙重影響下,今年從海外回國的中國學生人數同比增加70%,還須與國內的874萬應屆大學畢業生進行競爭。
海歸中,約28.6%曾留學美國,英澳留學占26.3%和13.2%,碩士學位60%。 40%在金融或科技行業找到工作,僅有3%從事製造業,5.7%就職於學術界或政府機構。約5%獲得了30萬元或以上年薪,近40%年薪不到10萬元。2020年中國國內大學畢業生的月薪7839元,年薪9.36萬元。報告顯示
近年來,選擇畢業後回國的中國留學生已大幅增加,從2011年的18.62萬驟增至2015年的40.91萬,又上升到2018年的51.94萬。
德媒:中國學生的“美國夢”正在消退
德國《法蘭克福彙報》2020-09-21,中國學生到美國大學“朝聖”已有40年的歷史。如今,許多人更喜歡留在自己的國家。
自1978年以來,已有近600萬中國人到美國學習。去年,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達到了創紀錄的36萬人。
但自從美國的大學陷入美中兩國的地緣戰略衝突以來,“美國夢”已經破滅。
一家留學諮詢公司的調查顯示,40%的受訪學生有這種打算。
阿楨
早稻田校友驚爆 大陸人不再嚮往赴日本工作 2020/07/19 中時
早稻田大學畢業的獨立記者出井康博驚爆,由於大陸經濟成長,薪資水準提升,大陸民眾不再想去日本工作賺錢,日本職場的魅力已經逐漸消失,日本從「夢想之國」變成「便宜之國」。大陸民眾去日本不再是為了賺錢,而是花錢。
出井康博在《絕望工廠 日本》一書中指出,由於日本法律不允許外籍人士以「體力勞動者」的名義前往日本,但是日本少子化造成勞動人口減少。因此,外籍勞工偽裝成「實習生」、「留學生」取得簽證,但實際上從事單純體力勞動工作。他舉例,全日本帆立貝漁獲量最高的北海道猿払村(猿拂村),人口不滿3000人,卻雇用100多名大陸「實習生」,在作嘔的腥味中默默剝殼。
他表示,用「實習生」或「留學生」的名義吸引外國人到日本,把他們當搖錢樹,當發現真相時,這些人由親日變成反日,愈來愈厭惡日本。即使是「日裔巴西人」,回到日本也是被當成「派遣工」,當金融海嘯爆發後,開始資遣日裔巴西人,雖然提供約新台幣8萬元協助返回巴西,卻被批判是「把日裔巴西人趕回巴西的分手費」。
他破國王的新衣,指出實習制度表面上是讓開發中國家年輕人到日本學習技術,再返回故鄉貢獻所學,但實際上就是開放外籍勞工到日本工作,但假裝是在實習。
他指責日本政府,到底要欺騙外國人到什麼時候?又想利用外國人到什麼時候?根本是國家帶頭當黑心企業。
相關新聞
日本製造的競爭力削弱
回應
日本近十年來積極引進東南亞的人到日本從事低階工作
長期錯誤的移民政策使日本很快就淪為二流國家
台湾(南向)招收東南亜學生也是如此
清末民國初年的時候,中國知識份子都說要學日本的明治維新.
日本是中國留學生第二多的國家,去日本玩到處都是中國籍的服務生,中國人哈日本哈得要死 .
我在大陸上大學的那些同學。現在最少的也月薪過萬人民幣。大部分是2-3萬月薪。最高的有20萬月薪。看看鬼島,真是可憐。島蛙傻逼自作自受無話可說
島蛙傻逼不要錢也願意去日本做奴隸。
由於邪悪中共不守國際公約,連帶使百姓也不受歡迎了。
你所謂“國際規則”就是為西方國假和傲慢、嫉妒恨的白種人跪舔和搖尾乞憐的公約吧!
日本是個極度排外的國家,只有臺籍倭奴餘孽喜歡日本。
日本人根本瞧不起有色人種,他們自認是亞洲的白人
脱亞入歐,已經百多年了,日本人就是這種鳥性。
阿楨
這一年,還有1500餘人次在藝術、體育、科技、社團等各級大賽中勇奪828項省級以上榮譽獎勵,突破60余項賽事紀錄。
學校開設禮儀學堂等100多門選修課程,不少課程均有100余名學生選修,拓展視野,張揚個性。衡中還有50多個社團,涉及藝術體育、科技創新、模聯商賽、作文大賽、命題演講、學科能力等。
普遍後勁不足?
目前粗略瞭解到,有一批衡中畢業生已經嶄露頭角,如2015屆畢業生王泰,喜獲浙江大學竺可楨獎學金、十佳大學生兩大獎項;2010屆畢業生竇琪獲香港科學會青年科學家稱號,全港當年所有博士畢業生僅評選一人;2003屆畢業生姜長青,所參與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衡中前些年的畢業生,已成為各行業的中堅力量,相信再有10年、15年,衡中畢業生在全球各地、各個領域一定會有領軍人才。
回應
神奇的高考工廠。還有毛坦廠中學。都神啦。高分實低能,低分反高能,北清有啥好?
葡萄太酸了!
相關新聞
秋季只開線上課程的大學 美國將不發給國際學生簽證
澳媒調查:計畫返澳學習的中國學生不到一半 啥原因?由於中西關係緊張+新冠疫情,家長對孩子在國外的安全以及可能遭受的歧視越來越擔心。
回應
美英加澳留學含金量太低了,研究生讀一年就可以畢業,和批發有啥區別?
阿楨
還原真實的衡水中學:不“神奇”也不“暗黑” 2020-07-06 新華網
高考工廠、題海戰術、高分低能、後勁不足……每年高考前後,衡水中學總被熱議
近日,記者帶著備受社會關注的問題走進衡中蹲點調研,希望還原一個真實的衡中。
外界一些人說,衡中半軍事化管理,學生太苦、太累、壓力太大;也曾有媒體報導,衡中學生吃飯時間只有2分鐘,學校規定學生上廁所不能過3分鐘……其實,這都是對衡中的誤解。
衡中學生全部實行寄宿制,每天淩晨5:40起床跑操,校領導只要在校也按時陪伴,6:10晨讀,上午4節課、1節自習,12:00午飯,午休1小時,下午2節課、3節自習,下午6:15晚飯,6:40至7:10觀看新聞集錦,7:15上3節晚自習,晚上9:50回宿舍洗漱,10:10熄燈睡覺。
每天確保有8個半小時睡眠、1個小時體育鍛煉、半小時觀看新聞節目。高一二年級每天都有2次跑操,每週都有3節體育課,2節體活課,每兩周放假回家一次。
別人在打遊戲的時候,衡中學生在午睡;別人逛街追逐潮流時,衡中學生在看新聞聯播;別人點燈熬夜時,衡中學生睡得正香;別人課堂上睡覺的時候,衡中學生正在專注地聽課。“從外界看衡中很辛苦,可學生感覺不到辛苦,反而很充實。”
衡中每課時從50分鐘壓縮到45分鐘,再到40分鐘,這樣更符合學生成長規律,使學生上課更專注,而且還增加了課時數,保證每天至少有一半課時是自習,讓學生進行充分地自主學習。
同時,深入推進教學改革,鼓勵個性化教學,課堂上宣導教師連續授課不能超過五分鐘,每節課至少向學生提出五個有效問題,允許學生出錯、質疑、爭辯。
近年來,老師們先後有100余項教育教學科研成果獲國家、省級獎勵,200余位教師在省級以上教學大賽中獲特等獎或一等獎,1000余位教師赴全國各地講學或做公開課,許多教師已成為“科研型”“專家型”教師。
批量“高分低能生”?
衡中從2004年組建奧賽培訓興趣小組,2008年成立奧賽班,僅最近一年就斬獲全國金牌29枚、銀牌31枚,19人進入國家集訓隊並直保清華、北大。特別是鄧子傑同學,以總分世界第二、理論成績第一勇奪國際化學奧賽金牌。
阿楨
深高南學位之爭:臨入學卻因房屋屬性被“踢出”學區房陣營 2020-06-13 華夏時報
記者瞭解到,義務教育階段積分入學的第一類才可獲得80分,其要求住宅用途商品房。而王先生所在的浩銘財富廣場,今年被劃分為第三類特殊房產,只能獲得70分,王家總分減少了10分,再加上家裡獨生子女1分(去年是5分)、住房4年5分、社保繳納超過二十年的10分,總分才86分。而若按照一類積分80分來算,今年他家現在已經有96分了,是有一定把握上學區內學校的。深高南入學積分近年來不斷上升,去年入學分數已經達到98.7分。按照目前這個情況,王先生的小孩今年無望就讀深高南。
官方通報回應業主並不認同
6月1日兒童節當天,涉事的8個社區數百名業主為孩子上學問題集體來到福田區教育局門口,希望能得到明確回應。其中多位業主,跪在福田區教育局門口,希望能夠獲得轉機。
6月12日上午,通報表示,在6月1日所謂“跪求學位”的7人中,也沒有一人今年有孩子需申請學位。
業主表示,此次變動,不光影響今年申請學位的家長,對明年、後年申請學位家長影響更大,他們面臨更多變數。買學區房申請深高南學位,家庭至少要提早4、5年,都是為了積學分。
與此同時,通報還表示,部分房產在甄別核實後確定的性質和類別與往年出現變化,但這只是回歸該物業本身應有的積分待遇,而不存在所謂因今年“政策變化”而“降低待遇”或者“損害權益”的問題。由此要求所謂“討還學位”或“恢復權益”的依據不足。
對於通報中提及“甄別核實”的依據,以及為何不提前發佈“變化通知”等情況,《華夏時報》記者多次致電深圳市福田區教育局官方電話,但都以“正在通話中”、或者“無人接聽”而告終。
相關新聞
中國教育部回應學區房價格大漲:正在推義務教育優質均衡
新竹「八大學區」從小學念到大學家長400萬就能入籍卡位
學區-維基百科
學區制(district system),狹義上來說是盛行於英美的教育制度。廣義上來說指國民教育或義務教育階段招收學齡兒童的居住範圍,即所謂的入學學區。房地產業因此產生學區房的概念。
美國的學區,是美國公立初等教育與中等教育體系里地方政府對市、鎮居民區的一種劃分,以利於對各學校的管轄、撥款,並對哪些地區居民子女可以進入附近的公立學校作出規定。
阿楨
最高800萬元!30多地買房給補貼,你心動了嗎? 2020-06-14 中國新聞網
這個消息不知打動了多少購房者的心。今年以來,各大城市的“搶人大戰”不僅在落戶政策上發力,在購房補貼政策上更是不遺餘力。初步統計,年內至少已有30多地發佈或調整購房補貼政策。
其中,杭州榮登“大手筆”“砸錢”地區的榜首。今年2月,杭州推出“戰疫引才、杭向未來”八大舉措,提高高層次人才購房補貼,A類頂尖人才最高800萬,B、C、D類人才分別給予200萬元、150萬元、100萬元購房補貼。
…….
回應
貧富差距就是這麼產生的
人類也屬於生物圈,有生命必有階級。
人才是可貴,但是納稅人的錢這麼用,呵呵了!
一路之隔房價落差10萬 由學區撐起的房價“等高線”處處可見 2020-06-13 華夏時報
素有“深圳版海澱黃莊”之稱的深圳百花片區名校雲集,目前百花片區二手房均價超過14萬/平方米。很多家為自己的下一代購買學區房,也讓北京、上海、深圳的一些老舊社區房子,因為優質學位而成為“千萬豪宅”。
記者注意到,與百花片區僅一路之隔的園嶺片區二手房均價為9.9萬元/平方米,二者均價相差4萬多/平方米。
中國城市經濟學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宋丁對記者表示:深圳人口增長特別快,特別是中小學生在全國已經超過北上廣,它的總量是最高的城市,人口密度大,但是學位供應又遠遠不足,尤其是名校資源被瘋搶,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從根本上來講,還是現有的教學制度,以及學位資源的嚴重缺失所導致的。”
深圳市教育局資料顯示,2020年將確保完成新增3萬個學前教育學位,公辦幼稚園在園兒童占比達到50%的任務。同時,新改擴建公辦義務教育學校30 所,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4萬個以上。新改擴建普通公辦高中學校2所,新增普通公辦高中學位6150個。
阿楨
QS世界大學排名公佈:清華首進前15,中國內地6所高校進前100
2020-06-10,英國QS發佈了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麻省理工學院連續第9年第一,斯坦福和哈佛第二、三名。
清華從世界第16名上升到15名,在亞洲排名第三。北大23名,較去年降1名。復旦(34名)和上海交通(47名)也創下了各自的歷史最好成績,其中,交大首次進入全球前50名。浙江大學(53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93名)
今年亞洲大學表現強勁,但英美大學似乎展露出疲態,不少學校的排名都出現了下滑。
美國高校依舊佔據了排名前三的位置,在排名前30名的大學中也獲得了14席,位居全球之首。不過,美國153所參與本次排名的大學中有112所排名下降,而入圍前100名大學的數量也從三年前的32所降至27所。
英國,牛津(4名)、劍橋(7名)、帝國理工學院(8名)、倫敦大學(10名)躋身全球前10名。84所排名最高的英國院校中,有62所的排名出現了逐年下降的情況。不過,英國在前100名中依舊占了18席,這一數字近五年來始終保持不變。
今年,有26所亞洲大學進入世界前100名,是有史以來最多的一年。前兩名分別為新加坡大學(11名)和南洋理工大學(第13名)。
此外,本次共有83所中國高校入圍QS榜單,包括內地高校51所,香港高校7所(港大22名),澳門高校2所(澳門大學367名),臺灣高校23所(臺大66名)。
和往年一樣,2021年的QS世界大學排名指標共有6項:
(1)學術聲譽40%:基於超過94000名學者的調查問卷回饋;
(2)雇主聲譽10%:根據超過44000名雇主;
(3)單位教員論文引文數20%:衡量學術研究的影響力,通過五年內大學研究論文的引用總數除以大學的教師數量得出;
(4)師生比例20%:代表教學規模,將學生人數除以教職員工人數得出;
(5)國際教師比例5%;
(6)國際學生比例5%:表明大學吸引世界各地人才的能力。
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前100名榜單如下:
…….
回應
前49名,德國一所大學都沒有,香港有3所大學,哈哈哈,這榜扯的
這個排名也就看個熱鬧。學術聲譽和雇主聲譽都是主觀評價,更傾向於歷史印象,很難反映大學最新的發展。國際教師和國際學生的指標,基本是給英語系國家送分的,也難怪英美新港的排名普遍較高。
阿楨
有錢家長行賄幫子女進名校 耶魯、史丹福等都中招 2019-03-13 世界日報
美國聯邦司法部12日對50名大學教練及有錢家長控罪,指控這些教練接受來自包括知名美劇演員費莉希蒂•赫夫曼(Felicity Huffman)、蘿瑞羅夫林(Lori Loughlin)在內的家長賄賂,換得不計其子女能力,就能作為「體育生」進入菁英大學;史丹福大學、喬治城大學等名校均在列,這將是聯邦法庭史上規模最大的入學行賄案件。
檢方表示,這些有錢家長在2011年至2019年2月間,向一名入學顧問支付2500萬元美元,用來賄賂各名校教練及行政人員,將其子女標記為「已招募的運動員」,以增加錄取機會。涉案人員也為學生編造虛假運動員檔案,即便他們並不從事某項運動,也通過作假讓他們看起來更像強壯的高中運動員;顧問公司還賄賂主管大學錄取考試的行政官員,讓一名佛州男子代替學生考試,或在考試結束後,用他的答案替換學生的答案。
由於被告還包括出演「絕望主婦」(慾望師奶)而家喻戶曉的赫夫曼,以及出演熱播情境喜劇「歡樂滿屋」的路格林,此案更顯位高權重者透過犯罪來讓子女進入菁英大學的醜陋嘴臉。
羅夫林與時尚設計師的丈夫吉安諾裡被控行賄50萬元,以讓從未參與相關運動的兩名女兒,進入南加州大學賽艇隊。
赫夫曼則被控偽裝慈善捐款,向Key Worldwide Foundation基金會行賄1萬5000元,以便讓協力廠商修改大女兒的SAT考試成績;其大女兒的SAT成績為1420分,比早一年參加的PSAT考試高出400分;赫夫曼也想對小女兒「故技重施」,但未能得逞。
回應
美國沒有大學聯考或會考。招生全由學校決定,有很大機會黑箱作業。美國大學是漢朝制度
還是聯考比較公平,多元入學=多錢入學+拚爹(媽)入學。聯考會有遺珠之憾,那就再加一部份的甄試。
民主的燈塔會有賄賂?人家是合法操作。你知道吧?嘿嘿嘿嘿嘿
公開的秘密.在美國,這還算是個事?
圖博館
1.充分的課堂準備。在大部分課堂上,你都最好能根據課前準備,大膽發言。你可以就某一個問題發表見解或者提出質疑。這對想選擇人文科學類課程,例如政治,社會學等學科的學生尤為重要。
大膽發言不僅能提升課堂成效,也可以鍛煉你的公共演講能力。在某些課上,發表有趣的見解還可以給你的成績加分。
2.評分機制不同。說到分數,大多國際學生比較適應等級模式。比如從A到F的標準,從優秀,一般到掛科。然而美國大多數大學卻用以下標準來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
你的績點基準一般是4.0,有的學校是5.0. 最小分值是0.01。 如果想要得到接近4.0的績點,你的每門學科都需要達到A。不過這些都是最常見的規則,每個大學的評判標準甚至是每門課都可能不同。
3.小組課題和口頭演講。很多國際學生對於老師佈置小組共同完成課題,並且在班級陳述做演講的教學方式,非常的熟悉。但是可能在本國學習中並沒有這樣的經歷。小組的成績就是你的成績,所以每個人都需為此盡心盡力。
有時候,老師會把評價表發給所有的小組成員,讓他們根據對這個課題的貢獻互相評分,甚至對別的小組進行評分。小組課題一般更有趣,也更輕鬆一些。你可以和同學交流想法,通過團隊合作,你可能獲得更好的成績。
4.充分利用老師的辦公時間。辦公時間是指在課堂外的時間,也是國際學生一個單獨接觸老師的機會。大學老師的辦公時間一般一周兩次,每次幾個小時。在這個時間裡,學生可以對不懂的問題進行提問或者與老師就課堂所學內容進行討論。
如果你覺得自己難以抓住課堂資料的重點,這個辦公時間對你來說就非常重要。大部分老師都很友好,除了能幫助你的學業以外,老師也很樂意在課堂外更多的瞭解學生,解答他們的問題。
5.紀律很重要。 雖然學生有很多機會自我表達以及和教師進行個人互動。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學生可以對老師和同學不尊敬。挑戰老師的權威,在課堂上使用手機或者考試中作弊,在美國大學課堂中都將被視為違紀。
圖博館
1、私立或民辦學校,多無政府補貼。
2、註冊國際學籍需要一定費用。
3、開設國際課程需要費用。
4、開設科目需要費用。
國際學校不僅開設課程需要費用,開設學科科目需要配備師資、設備、原版教材、相關教輔書籍和用具等,如果設備和師資無法達到監督者的要求,就不能開設該門科目,所以學校如果想開設該門課程,也需要有一定花費,來達到相應要求。如果涉及到一些藝術課程的開設,花費就更高了。
5、師資配備需要費用。
與普通學校相比,國際學校的師生配比更小,大部分是8:1,有的甚至達到5:1。外教工資一般都在10k以上,而且學校配備師資後並不是高枕無憂了,如果所開課程體系有更新,還需要安排教師接受管理機構的培訓,這也會產生一定的費用。
6、基礎設施的配備。
與普通學校相比,圖書館的藏書不僅要包括中文類書籍,外文書籍也需要達到一定數量。而運動場館的建設,除了傳統的操場、跑道、籃球場外,還有學校需要根據自設的特殊體育課程的需求,配備例如高爾夫球場、游泳館、擊劍館、馬場等,即使自己不建設,也需要與相關場館進行合作,每年也會產生很多費用。
7、學生生活區設施的配備。
國際學校的宿舍比普通學校的宿舍好很多,空調、獨立淋浴室等是目前國際學校基本都會配備,還有一些學校會為學生提供健身房等設施。
8、其他服務也會產生一定費用。
對比國內普通學校,國際學校還需要為學生提供升學指導、留學規劃、留學申請等服務,留學申請中還涉及到聯繫學校招生官瞭解招生相關要求、幫助整理申請材料、寫推薦信等工作。有些周到的學校甚至還會幫學生提供簽證辦理等服務,這些服務都需要配備專門的老師,這些也是費用。
另外還有招生宣傳運營費用等,也是不小的開支,從這些角度來說,國際學校那麼貴也不是沒有理由。
國際生須知:融入美國學術文化先掌握五大特點 2018-09-30 新浪博客
作為國際學生,融入美國課堂是改變一生的經歷。你可以自由的表達自我、交友、樹立信心,甚至在課堂上挑戰朋友和老師的觀點。但是,在美國的學術文化裡,有五大特點,可能與別國不同。
圖博館
上不了普高才選擇國際高中?你錯得很離譜 2018-10-01 新浪博客
現在有很多家長有這樣的一個認知:
選擇國際高中是因為上不了普高的不得已選擇!
甚至有些人對於上國際高中的有種“看不起”的心態存在,
“那孩子上的國際高中諾,成績肯定不好為,父母還要多花錢,累了父母哦。”
“是的為,將來出個國鍍個金回來不一定就能找到好工作,說不定還沒你家女兒混的好。”
不過能夠點開這篇文章讀的人們,我想你們的內心還是多多少少持有對國際學校好壞的懷疑,畢竟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國際學校,
很多親子類節目和綜藝,明星的孩子都是就讀國際學校的,並且能夠說著很流暢的英文,這讓人一瞬間覺得逼格好高。…
國內的教育為什麼總是被人詬病,我想一大部分原因是大家所周知的,學習知識只是用來應試;而一張試卷則決定了孩子接受教育的未來環境。
國際教育的普及就是中國人民對於“人”這一意識的認知越來越深刻,人們普遍覺得,孩子不應該只是分數高而其他“一無是處”的低能兒。
國際教育給人的第一直觀印象就是教育是開放的:學生可以追求自己的個性、課堂沒有固定答案學生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
國際高中培養出來的很多孩子都上了世界名校,要知道清華北大在世界名校排行榜上是分別是49和72名,所以上國際學校是能夠接觸到更好的學習資源的。不是貶低國內的教育,只是客觀事實如此,中國的教育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
至此,大家可以知道國際高中不是上不了普高才選擇的,而是大部分人是奔著更好的教育去的。
那有人又會說,“既然是為了更好的學習環境和教育去的,那為什麼國際學校收費這麼貴呢?”
當然,也不否定有一部分學校提供留學鍍金這樣的盈利目的,也不否定有一部分家長讓孩子上國際學校是沒有其他選擇,這些也都是客觀事實。
國際學校就是貴族學校?細數學費貴的八大理由 2018-10-01
國際學校費用昂貴。很多人覺得國際學校就是貴族學校,只有家庭條件優渥到一定程度,國際學校才會進入他們的選擇範圍。不得不說,從資料的角度上來說,這種認知有一定的正確性。據資料顯示,中國的國際學校,50%以上的學校學費在15-20萬/年之間,30%左右的學校學費在10-15萬/年之間。有些人就問了,為什麼國際學校這麼貴呢?我們給大家列出了以下理由。
圖博館
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高端學術人才斷層是個偽命題
據北京青年報2018.3.14報導,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重金挖人”能夠起到一些效果,但也會使得一些人變得浮躁。對於科學家來說,“情懷是第一位的”,自願為國家做貢獻,願意犧牲自己,“這就是科學家的情懷”。此外,他認為高端學術人才並未出現斷層,而是日趨專業化和細分化。
談學術風氣:學界多數人態度是端正的
一方面,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可能出現造假,不可能得以避免,只能是“有一次,打一次”。評價科技界,要看到造假不是主流,要看到絕大部分科研人員在誠實地工作。所以,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承認目前在學術界確實存在造假、剽竊的現象,但也要清楚,這種情況不是主流,是極個別現象。
另一方面,具體到醫學領域來說,作為醫生,主要精力應該放在治病救人上,要求醫生通過寫文章來評職稱,這本身就可能涉及到評價系統不夠合理的問題。
北青報:如何看待部分地方性科研機構面臨人才流失以及經費相對不足的情況?
第一,可能這類機構本身的競爭力不足,包括工資、經費水平等,這些都是構成競爭力的要素。第二,如果一個地方性研究機構能同本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那在當下全民重視科技創新的大背景下,得到發展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反之,這類科研機構如果做不到同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就會出現沒有太多事可做的情況,也就得不到足夠的經費支持。自然而然,就會造成人才的流失,這也是正常現象。這麼多科研單位,在獲得經費支持方面總是會存在有高有低的現象。所以,出現一定的人才流失,甚至出現一定的淘汰,都是正常現象。
北青報:部分科研機構會選擇“重金引進人才”。對於科學研究而言,經費與人才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
丁仲禮:兩者之間有關係。沒有足夠經費引不來好的人才,對哪個國家、哪個單位來說都是一樣的。所以,一方面不要把“重金挖人”想得太可怕,也不要輕易給它貼什麼標籤,認為它是一件糟糕透頂的事情。可能有些人會好奇,一些科研機構所謂的“重金”會重到什麼程度?其實也不太重。
另一方面,如果大家全部採取“重金挖人”的方式,那就可能有負面影響了。為什麼呢?因為那可能會把人才弄得很浮躁,也會出現一些待價而沽的“人才”。一定的,人性的弱點嘛!
圖博館
一直以來,國內各高校、科研院所對國外留學人才的青睞,是基於國外教育水平、科研水平相對較發達來考量。然而,隨著中國教育與科研水平的提高,與國外高校、科研機構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
“到今天,國內科研工作的水平也提高了,條件也很好了,很多優秀的人才,在國內實驗室做的工作不一定比國外差。”李林說。
王建宇舉了量子衛星的例子,進一步佐證了李林的觀點。“我記得當時有國外專家來了解量子衛星的情況時問我,'是不是你們團隊成員都是從國外回來的?'”王建宇回憶道,“因為在他們的觀念中,你們中國做了這麼尖端的工作,那一定是在西方留過學。”
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有幾個有分量的、國際領先的成果,比如量子、克隆猴,如果你仔細了解就會發現,除了尖端的領路人,團隊中基本都是清一色國內培養的人才。”王建宇說。
基於這樣的現實情況,馬蘭也覺得,我們該有教育自信了,而這種自信就體現在“對我們自己培養的人才有正確的評估”,與海歸人才一視同仁。
回應
國內還是奉行外來的和尚好念經的話,崇洋媚外的社會風氣就難以根除!
我國處於領先水平的科技,相關人才國外也培養不來,這些人在國內是正確的選擇。和國內人才一樣,海外科研人才也是素質參差不齊。比起簡單區分本土海龜,我們應該健全以科研能力和長遠眼光為評判標準的綜合評價體系,既不應該過分依靠國外背景,也不應該過分依靠國內人脈,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才選拔機制。
還有一個不公平,北上廣的戶口海歸是可以直接入戶的,而且不佔企業指標,而國內研究生很難入戶,所以招聘時候大部分北京上海的企業都傾向於招海歸!
圖博館
人大代表呼籲同等對待本土人才和海歸:待遇差別太大2018-03-11 中國科學報
“我有一個學生非常優秀,從做研究生開始就參與'墨子號'的工作,當時想都沒想就留在了國內。”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量子衛星工程常務副總師王建宇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忍不住提到了自己團隊培養的一名學生。
王建宇對這名學生的評價是,當時整個項目的運行“我不在可以,他不在不行”。可這樣一位團隊中的主力,向上進步的路程卻走得有些緩慢,至今仍是一名副研究員,能夠獲得的支持與獎勵也寥寥可數。
“前段時間他評上了上海青年拔尖人才,我問他,'你評上有獎勵嗎?'他說,'王老師,沒什麼的,就給我15萬塊錢的科研經費'。”王建宇說。
和這位學生類似的,還有頗受關注的克隆猴研究團隊裡的一位博士。王建宇告訴記者,幸運的是,這位博士近期得到了破格提升為研究員的機會。只不過,這樣的“破格”機會對國內培養的年輕人才而言太難得。
體細胞克隆猴相關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博士後劉真的例子證明,本土培養的青年科學人才並不比海外留學回來的差
反觀到國外攻讀博士學位的人才引進回國後所能得到的待遇,則是另一番景象。
“國外引進回來的人才,為他申請教授都是墊底條件,還會給他落戶津貼、啟動經費,兩者一比差距很大。”王建宇說,自己的學生心態很好並不計較,但在意的科研人員可能就“跑掉了”。
全國人大代表、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院長馬蘭跟記者聊起人才培養問題時,也提到了一件糟心事。“我有一個學生畢業後留校成為教師,他通過海外研修計劃到國外,做得非常好,回來時他想申請'青年千人',結果去諮詢說絕對不行,因為你是學校派出去的。後來,他回來後便從復旦辭職了。”
為什麼國內培養的人才不能和國外引進的人才一視同仁,代表們有些困惑。
圖博館
中國留學生低齡化:小學就出國看不懂作業急哭退學2017-10-30
隨著中國留學生出現低齡化趨勢,參加新加坡公立小學考試的情況近年來並不鮮見。但由於競爭激烈,小留學生參加考試耗費大量精力,考上了也要面臨“水土不服”、難與家人團聚等問題,不可不慎重。
AEIS考試,由新加坡教育部於2010年開設。所有有意插班進入新加坡公立中小學的國際學生必須參加這一考試。考試通常安排在9月底10月初舉行。今年參加AEISP2/P3級別考試的有約1300人,參加P3/P4的有約1000人,而參加9月20日中學三個年級入學考試的有約3000人。按國別統計,以中國人和印度人居多。
回應
被各種留學中介機構忽悠瘸了,這麼小的孩子在一個完全陌生並沒有母語的環境學習和生活,本身就是摧殘。起碼國內本科畢業後再考慮留學的問題,小學就出去簡直就是瞎扯淡。太小了出國沒有中國邏輯以後很難再融入中國關係圈對未來發展就是限制。
喜聞樂見,多一些這樣的富二,富三代從小就出國留學,就可以把優質教育資源留給其他孩子了。而且就算這些受洋教育的長大,移民一些,回流一些,回流的估計接班的又佔一大部分,少部分流入社會,就憑他們的資質,中國孩子還怕跟他們競爭麼?
孩子連最基礎的父愛母愛家庭的溫暖都享受不了,談何教育?我一直覺得一個孩子成年之前家庭對他的影響是最大的,尤其是性格心理方面。家庭幸福的孩子多半溫暖善良沒有心理障礙,現在卻是只關注學校教育了。問題是國外的教育方式未必就好呀。
我05年高中畢業出國,就被很多留學回來的說,這個年齡出國有風險,現在回想真的是這樣,廢掉的很多,低齡留學有風險,留學需謹慎
感覺現在很多父母對於讓孩子學英語有一種特殊的偏執。真的無法理解,英語學得好跟孩子有沒有國際視角有邏輯關係嗎?
英語說破大天,也不過是一種工具,而且一點都不難學,根本沒必要這麼早就學。有學英語的時間,還不如讓孩子學習下基本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或者學學自然、天文、地理知識之類。這些東西對塑造一個人的三觀特別是世界觀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三觀正確了,學什麼技能都快。
圖博館
回應
我認識的人家送孩子出國留學,大多數都是因為孩子在國內學習成績不好。但是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很聰明很天才,是國內教育體制限制他們了,所以一出國肯定就好了。
井底之蛙的台灣媒體的話也相信?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機會大大高於國外,科技也大大進步,為什麼不能學成了回國?待在經濟停滯的國外難道不是浪費時間麼?
英國的工簽要求幾乎變態,我有好幾個同學到了終面因為簽證問題被刷下來,這幾乎可以算是一種歧視了。回到國內還會被鍵盤俠和無良媒體酸,說是沒本事才回來。可這是我們的家啊,我們回來有錯嗎?幸好還有來這裡開招聘會的中國民企們,他們似乎比鍵盤俠們都傻,不遠萬里招回去一堆在國內考不上大學的人。
我高中同班同學出去留學4個,三個成績不好的,但是家裡有錢,兩個父母做生意的,一個老媽保險公司經理攤手人家家裡有錢不在乎,在江蘇他們根本上不了大學
我老公他弟弟法國呆了五年,回來找不到工作
華人移民生活差距大技術流更靠譜2017-07-17
週六的觀網跟讀者分享了一個移民故事。2007年,主人公周建辭去了在北京月薪近4萬的醫藥銷售經理的工作,變賣房產移民加拿大,卻始終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也錯過了國內發展的機會。在經歷了離婚,抑鬱症等人生低谷之後,現在只能靠著一家洗衣店,租房生活。
據2015年聯合國全球移民報告顯示,全球國際移民人數在2015年已達到2.44億。印度是最大的移民輸出國,有1600萬人移民海外,其次是墨西哥和俄羅斯,中國排在第四位,有1000萬人。美國是中國人最愛移民的國家,剩下的前5名依次是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及新加坡。
回應
最好公知全都移民,而且移民後不要回來賺錢,但是他們又不肯走,這才是讓人民最噁心的
最愛鼓吹國外的,就是代購、移民中介、海外投資中介、留學中介……一切靠忽悠你在國外花錢來賺錢的人。
我最噁心那些做代購的人,他們是最有動力鼓吹國外,貶低國內的人。
我辦公室就有一個做代購的,老公在國外工作,每天在微信上展示她的商品,那個語氣,真的讓人想扇她兩巴掌。國外的一個破東西,就吹上天,吹就吹吧,還拉中國的商品來貶低,順便呵呵呵呵呵一下。本來互相加微信,最後就直接把她刪了。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7_17_418628.shtml
圖博館
大陸留美學生8成“裸歸” 台媒:適時回國是歸宿
台媒稱,2016年大陸留美“海歸”人數創歷史新高,但其中80%卻是“裸歸”──留美後僅拿到畢業文憑,未獲在當地實習、就業機會,且許多“海歸族”回來就業後呈現“水土不服”。
據台灣中時電子報2017.7.17報導,對此,專家日前呼籲,對大陸海外留學生而言,並非以在國外就業為目標;累積國外就業積累工作經驗,適時回國融入創新創業大潮,才是歸宿。
報導稱,隨著大陸出國留學市場漸趨成熟,愈來愈多大陸留學生將獲得海外名企聘用,累積海外工作經驗,視為重要目標之一。由蔓藤教育、北京留學服務行業協會及騰訊聯手合作調研、撰寫的《中國留學生美國就業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日前在北京發布,頗受各界關注。
《白皮書》中指出,2016年大陸送出約55萬名留學生,其中約34萬人選擇赴美;2016年也是留美海歸人數達到歷史新高的一年,但“裸歸”佔比高達8成。隨著大陸在世界經濟中比重、地位日益提升,回國發展已成留學生畢業後的“新常態”,據教育部預測,預計至2017年海歸人數將達到66.6萬人次。
“當前美國對外國人開放的崗位遠多於特殊專業人員/臨時工作簽證(H1B)名額,能否找到合適的崗位更取決於內因,即學生選擇的專業與自身的綜合能力”。《白皮書》剖析,大部分留學生留美期間,往往缺乏對當地環境動態、就業需求的了解,通常而言,“技術含量”高的職位,最適合於大陸留學生就業。
具體而言,大陸留學生在美就業難可歸納為內因、外因,外因包括“工作和身份問題的限制”,但並非關鍵因素,《白皮書》認為,大陸留學生若未具備美國職場所需的“硬技術”、“軟技能”,難以戰勝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更不用說與美國本土畢業生競爭。
此外,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發布的《2017年度世界競爭力報告》顯示,大陸競爭力排名已由2016年第25位躍升至第18位,並在“就業表現”項目中,自全球63個主要經濟體脫穎而出、高居首位。世界經濟中心正在向亞洲、特別是大陸傾斜,累積國外就業經驗,適時回國融入創新創業大潮,才是“海歸族”的正途。
當前,大陸留學生在美就業“最高指導原則”,應在於提供有利於創新創業人才冒尖出頭的工作環境,啟動留學人才的內在動力、競爭力,進而創造出一個“百舸爭流、千帆競渡”的局面。傑出人才並非“培養”出來,而是經由有利於創新創業的環境“培育”而成。
圖博館
移民賣掉北京房子後他從中產階層跌落2017-07-15曹盛潔
“來了這麼多年,就做了兩件事,生娃和離婚。”
周建坐在多倫多北約克一棟略顯陳舊的house裡,斜陽透過百葉窗,給原本並不明亮的客廳染了些許淡淡的光。周建點燃了一支煙,煙霧逐漸瀰漫開來,他的臉在黃昏中越來越黯淡。
周建說,如果可以重新選擇,他不會移民加拿大。
如果當初沒有移民,周建不會辭去月薪近4萬的工作,不會生二胎,不會賣掉北京的房子,更重要的是,不會在30多歲時就離婚,也不會一步步從中產階層滑落。
然而,生命是一場無法回放的絕版電影。驀然回首,一個個鏡頭從光影中漸次掠過,卻再也回不到當初。
移民那一年,周建31歲。儘管才30出頭,周建已經早早地躋身中產階層。大學畢業後,他一直在北京做醫藥銷售經理,出國前最差的時候一個月也能賺4萬元。
2006年,北京的房價還很便宜,周建和妻子先后買了兩套房,一套位於市區,另一套位於南四環和南五環之間的舊宮。
周建坦言自己當時的自信心爆棚,弟弟缺錢時,經常一給就是上萬,那時他絕對沒想到,有朝一日需要弟弟來接濟自己。周建和妻子偶爾也有摩擦,但互相忍讓下就過去了。
然而,移民改變了一切。
為什麼要移民?無非是為了孩子的教育,為了更清潔的環境、更安全的食品以及更好的保障。如果還有別的原因,可能還出於人對另一種生活方式固有的好奇心。
回應
求仁得仁,你得到了清新的空氣,值了。
某北大教授不是聽信了忽悠,美國的月亮圓,然後辭職跑到美國,現在在送外賣。只能說自己的選擇,別後悔就是。
北美崔哥還不是這樣,賣了北京的房子移民,在美國洗多少年盤子,還不夠在北京買個洗手間,用來哭
移民,技術移民可以。銷售這種需要資源和圈子的,在國外立足很難。
就算是迪拜,瑞士還有乞丐把,不要把老百姓當三歲小孩連嚇帶騙?我看到更多的人拿著綠卡居民權,在國內大把的賺錢,兩邊好處盡佔,很多都是真正的精英,那些沒啥見識,被嚇得一愣一愣的我看了都好笑。
有見識沒被嚇的你可以移民見識一下試試啊
圖博館
根據數據顯示,相比較而言,中國遊客赴泰遊的死亡率確實超過赴台遊,但如果跟其他國家相比,這個數據並不高。赴泰遊或者赴台遊都算不上是“送命遊”。
你想多了,其實去泰國玩的原因是因為物美價廉安全性也是可以的。去泰國全程5000元人民幣過得還行。一樣的錢你去海南。。不說也罷
去的人多了,發生意外的也隨之多了起來。只能說,現在出國旅遊的人真是太多了……但是,同學們在泰國旅遊的印象就各不相同了。有同學觀感不佳。
回應
那個,溺水死亡比例能這麼算?你每年的死亡率是按全年算的,可在泰國旅遊才幾天時間?分母都不一樣,也能一塊比較?最近泰國溺水死亡事件明顯增多,絕對不正常。
那要不要算算在國內一年下幾次海?
海南三亞還不是一樣有黑司機,還是開的公交,前年去天涯海角玩完回市區,那私人承包的公交車開到半路看乘客不多就哄騙我們幾個外地人到站
日本京都設禁丟垃圾看板 隔天堆滿垃圾2017-07-11 中央社
日本京都去年開始面臨嚴重垃圾問題,鴨川旁狂歡後民眾隨意丟棄垃圾,讓相關單位不得不設置4國語言警告看板。沒想到,前一天傍晚才清掃乾淨,隔天在警告看板下又堆滿垃圾。
日本朝日新聞日前報導,京都鴨川三条大橋附近,7日時剛設置「禁止亂丟垃圾」看板,結果8日上午就發現看板週邊被丟了一堆垃圾。
報導中並沒有說明垃圾是否是觀光客所丟。
回應
馬的...一定又是強國人...沒水準
就親眼看過台灣人在京都毫不在意地亂丟垃圾,其實到日本就會發現最低賤最脫序的都是台灣人,害我不敢說話,服飾也穿得像本地人,免得被歧視.悲哀的是,最低賤的人卻會自以為是高級台灣人,例如一邊說大陸人隨地大小便,然後被媒體拍到在路邊尿尿的陳昇之類的,這樣的暴力黨的狗是不是很低賤?對不對?你說啊
圖博館
泰國旅遊很危險?其實中國遊客的生存能力比西方人強多了2017-06-19 觀察者網
據央視新聞報導,2017年1月至5月期間,已有30名中國遊客在泰國不幸死亡。而據多家媒體援引泰國旅遊與體育部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已有74名中國遊客在泰國溺亡。
根據世衛組織的報告,全球每年溺水死亡人數超過37萬,接近全球人口的十萬分之五。而之前中國衛生部發表的數字顯示,中國每天平均有150多人溺水死亡,合計每年有57000多人,超過了全國人口的十萬分之四。相較而言,赴泰中國遊客(包括溺水、交通事故等)的死亡率要低於上述概率。
今年赴泰旅遊人數還沒有具體統計數據。所以2015年為例,根據泰國旅遊部門的統計,2015年到泰國旅遊的外國總人數達到2988萬人次,其中中國人佔了1/4強逾793萬人次。而據新京報去年的一份報導,2015年的領事保護案件中,造成死亡的前兩個原因分別是溺水和交通事故。有70多名中國公民在泰國因溺水身亡,有33人因交通事故在泰國身亡。也就是每10萬人死亡率在1~2之間。而據報導根據澳大利亞外交部公佈的數據,同年共有109名澳大利亞遊客在泰國死亡,但其赴泰旅遊人數還不到中國的1/10,即澳大利亞人在泰國的死亡率超過中國同期的10倍以上。
澳大利亞赴泰遊的死亡率已經是中國的10倍了,但是真正可怕的其實是英國。據The Nation雜誌報導,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共有348名英國遊客在泰國死亡,同期赴泰遊人數為392000,死亡率為0.0888%。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期間,共有374人在泰國死亡,赴泰遊人數為432000,死亡率為0.0866%。
但也不是所有英語國家的赴泰遊死亡率都偏高。
據美國領事事務局提供的美國公民在海外死亡的數據,同期美國公民在泰國死亡人數為35人,赴泰旅遊人數為867,520,死亡率大約在0.004%。由於美國的數據並不只包含在泰國旅遊的遊客,所以真正的赴泰遊的死亡率應該還會更低一點。
據台灣媒體統計,自從2008年開放大陸游客赴台觀光,到2016年一共發生9起遊覽車事故,1起火車事故,1起墜機事故,共造成83名大陸游客死亡159人受傷。據國家旅遊局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大陸居民赴台旅遊人數累計超過1200萬人次。而據國務院台辦提供的數據,2016年大陸居民赴台遊累計約為361萬人次。粗略計算一下,大陸游客赴台遊的死亡率大約為0.00053%。而同期美國公民在台灣死亡人數為66人,赴台遊人數大約在460萬人左右,死亡率大概為0.00143%。
圖博館
環球社評:章瑩穎案讓我們看到另一個美國
美國聯邦調查局這個世界上最強有力的執法機構,面對一個年輕的生命處於生死險境,居然會如此拖拉低效,這讓很多中國人都看不明白,也讓很多要去美國讀書的中國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對美國的安全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美國警察辦案水平低下不是一個新問題,只不過是因為發生了章瑩穎案而受到中國輿論更多的關注。在美國“全國失踪和不明身份者係統”上共有26046起失踪案件,其中13216起為未結案件,佔50.74%。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樣的,但警察部門很難招到高學歷高素質人才是其中之一。長期以來,體制的僵化也助長了警察隊伍中的官僚主義。
更令人擔心的是,FBI在還沒有找到被害人,而且犯罪嫌疑人沒有做出完整交代的情況下,就匆忙宣布受害人可能已經遇害,顯露出急於匆匆結案的跡象。
有一種說法是,FBI更重視司法程序。程序固然重要,但程序本身不是目的。FBI不應是為司法程序而存在的,它的職責是為了讓壞人得到應有的懲罰,讓民眾的生命財產得到最好保護。如果為了確保程序正確而最終讓生命受到本不應有的傷害,這樣的程序又有什麼正義可言呢?
此案讓我們看到,所謂的程序正確並非是絕對的製度優勢,它甚至在很多時候已經成為美國體制兩面性極端化的“負面資產”。程序至上造就了僵化與低效,它演變成為官僚主義的一種藉口,往往會在最需要決斷的時候,成為僵局的製造機器。
美媒《世界日報》:受章案影響中國父母憂在美留學生安危
章案牽動無數家有留美學生的父母心情,就讀伊大(UIC)的中國學生高伊諾說,父母日前就催她說,美國不安全,還是先回中國比較放心。
她說,原本媽媽剛到美國旅遊了一圈,對芝加哥印像不錯,結果發生了這種事情,再加上芝加哥槍支暴力案件頻發,開始念叨美國學校校園太開放,缺乏校門及校警看管。
相關新聞
赴美留學到底安不安全?留學生:安全法則不分國度
圖博館
作者對美國警方如此理解和包容,似乎如我等提出一些疑問都應該慚愧似的!不知道如果中國發生類似的案子作者有沒有這樣的胸懷?我覺得無論如何,警方的一切規定和“程序”的最終目的,還是首先要能有效地保護民眾的安全,如果結果反成了降低違法犯罪的“成本”,那不是本末倒置了嗎?從這個案子里至少看到一點,中國的法治建設,決不能盲目崇洋!
章案律師王志東:本案不合情理之處很多需證據解釋2017.7.11
王:在美國,嫌犯有權利保持沉默,任何人沒有這個能力強迫嫌犯要提供口供。在這個案件當中肯定有很多不合常理的事情,一個就講犯罪嫌疑人,從他平常的情況來看,沒有人想到他會是一個罪犯。他的過去沒有任何犯罪的記錄,三個學期都被評為是優秀助教,周圍的人都認為這個人聰明友善。FBI認為章已經不在人世了,但又拿不出證據來。
回應
照他們這樣下去,人要白死,犯人也得不到應有的懲罰。
人家法律就是鐵警察不會亂來!一切按法律辦事。而天朝疲勞戰就打倒了你,當然我沒有“刑審逼供”。哈哈哈,
人家的屁股都是帶肉香的,人家的屎都是大餐。而天朝的你母都是下流的,當然我沒有崇洋媚外。哈哈哈
敢情在美國殺了人只要不承認不說就行。
這叫疲勞審訊,不但不准睡覺,還用強光照射。這都是西方玩剩的把戲。美帝以前刑訊逼供也很厲害的,後來定立了不得強迫其他人自證其罪的司法原則後,美帝警察就不能明目張膽地打人,於是就用疲勞審訊,強光照射,有些還配上噪音,再加上各種無恥誘供,冤案繼續頻發。
虛偽至極的所謂美國法律和人權,有誰想過女孩本身的處境和父母的痛苦?
不能拿感情脅迫法律,這才是法制社會
我國也有這個規定的,任何人不得被強迫自認其罪
不管是在美國還是中國,絕不能乾等警察一方破案
如果他劫持了美國總統是不是也能做到讓他保持沉默呢?
原來我們在老美大片和米劇裡看到的情節是假情節
這個總是自以為是,動不動就抨擊其他國家,許多中國人眼中完美的國度,就這樣的辦事水準
圖博館
章案嫌犯將於7.3首次出庭
FBI宣布,已逮捕章案嫌犯勃蘭特·克里斯滕森,他稱9日在伊大駕車,遇見一位需要趕路赴約的亞裔女性,於是提供搭車。FBI相信章已死。
嫌犯三獲伊大物理系優秀助教,讀過美國殺人魔,網上查詢如何完美綁架,自陳已婚但接受多重伴侶,鍾情日本文化.
美警震驚佩服中國模擬畫像專家根據質量如此低的視頻監控給出一個與嫌疑人高度相似的畫像。
章瑩穎案嫌犯出庭被拒絕保釋,美媒:找到章瑩穎才是關鍵 審理時間將很長或逃脫死刑 FBI資深探員稱嫌犯或以交待章瑩穎下落換取輕判 嫌犯律師做“無罪辯護”大陪審團7.2正式起訴
章案嫌犯辯護律師是美國香檳副市長 (回應:這他麼的絕了,美國法律。如無罪申辯成功,會不會讓中國公知們從此驚醒?! 想多了,公知都會裝.)
張贇子:在美國,如何才能避免章瑩穎的悲劇不再發生
美國普渡大學酒店管理專業博士生2017-07-03
一直以來,網絡上除了章案支持和關注,也有不少負面言論。有些是抹黑留學生群體,給他們貼上各種標籤,而更多的是抱怨當地警察和FBI辦案效率低下。
我們大多數人對美國警察辦案的具體程序和法規都不甚了解。有些網友指出,FBI並不像電視上演的那樣神勇。如果我們用電視劇裡的速度要求現實裡的FBI,他們豈不是都成了超人嘛?
我個人認為,此次辦案速度屬於可以接受的範疇。有人提出嫌疑車輛已經確認的情況下,為什麼不能馬上鎖定並且逮捕嫌犯?我的淺顯了解是,即使認定了嫌犯,警方也要向當地法庭申請搜查許可、逮捕許可。
我並不是法律專家,但可以理解在法律條文紛繁的美國,破案絕不是簡單的“找嫌疑人-抓捕嫌疑人-審理-定罪”的線性過程。其中,證據是否有合法性,審問過程是否尊重嫌犯應有權利等等,都是警方需要遵循的。
回應
終於看到一個比較理性的發言了,很多人從國外發回的不完整信息再結合自己在中國的經驗就要斷然認為美國警察系統低效無能,否定美國的警察制度,有失公允。
我們是沒有看到美國警方的規定,但是我就問一點,所有規定的最終目的不應該是更好地保護民眾安全嗎?在這個案子裡,不應該是盡快破案挽救被害人的生命嗎?到底是什麼規定導致浪費如此長的時間?即便在醫院裡還有個急診呢!反過來,如果在中國,12號鎖定嫌疑車輛,29號才控制嫌犯,至今還不能明確受害人生死,如果這時候中國警察告訴老百姓,他們一切都是按程序走的,你會說什麼?
圖博館
回應
因為你是中國人 美國佬只是敷衍一下罷了 根本沒在辦案 估計早已經死掉了
就算是美國人也沒用你得是美國的權貴才有用
把美國說的再不堪,照樣還是有人吹捧美國,去呼吸甜甜空氣的
每天嚷嚷著人權,基本的生命權都無法保障,每天嚷嚷著人權,綁架者及駕駛車輛被監控拍到居然半個月找不到?
美式電影裡的FBI牛B的無所不能、無所不曉、經常拯救世界、拯救全人類!
美國人養的警察人數佔全美人口比例要比中國大得多,然其官僚卻如此可怕,豈不讓那些崇洋媚外的公知大V們大跌眼鏡!
章瑩穎失聯引熱議“中國為何比美國安全” 美國警方:這裡沒有朝陽群眾
問題中引用的視頻由國外網友“serpentza”於2016年7月製作上傳至YouTube,名為《Is China Really Safe?》(中國真的安全嗎?)。“serpentza”本名Winston,是一名南非裔英國人,在中國生活超過10年,去過中國大部分省份,堅持在YouTube發表自己生活在中國的見聞和思考,741條視頻作品吸引超過18萬關注者。
那麼,國外網友是如何看待中美治安差異的呢?
來自美國馬薩諸塞州的Perry Jones表示,自己去過美國35個州以及幾乎每個大城市,已經3次被搶劫,2次被追逐,經常被人大吼大叫,當然還有很多地方他都不敢去。但在中國南方獨自旅行時,他從來都沒感受到過危險。
現居泰國清邁的英國人Stephen Whitehead對比了自己曾經生活過的國家中國和泰國,認為中國更加安全。他將此歸功於中國人更友善、禮貌,人們不攜帶武器,警方安保得當。
外國網友看中國治安:傳統文化與禁槍制度讓中國更安全
有網友認為,中國社會文化崇尚穩定,摒棄暴力。
來自加拿大、曾經在中國生活10年的Ray Comeau認為,中國社會是一個十分重視穩定和非暴力的社會,亞洲社會中恥辱文化發揮著很大的作用,而西方社會則不同。在中國,暴力不被政府和社會等任何一方接受,同儕壓力對遏制犯罪非常有利,進過監獄通常會對人們的名聲造成毀滅性打擊,因此中國的再犯罪率很低。
曾赴澳大利亞留學的華人網友Yf Yao寫道:儒家文化、道教、佛教從不鼓勵人們使用暴力,人們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還有網友認為,中國的犯罪懲戒體制有效遏制了犯罪滋長,禁槍制度和高效的警察隊伍也是中國社會治安總體良好的重要原因。
網友Miffy Seal說:“中國、日本、韓國這些東亞國家有非常有效的社區警務,使得這些東亞國家十分安全。”
圖博館
回應
這要是美國人在中國被綁架,12小時內準能破案,中國會調集半個城的警力查,而中國人在國外受到的是與他們在我國不對等的待遇。
美國的破案率很低,而且在美國,殺了7個人才被判終身監禁(無期)。由此可見美國是多麼的扭曲和縱容犯罪的地方!
陌生人的車也敢上。這真的是被公知忽悠傻了麼,真當國外就是人人向善了?
芝加哥的空氣太甜美了,芝加哥的人民太熱情了
美國不美,治安混亂。
那些崇洋媚外的人士怎麼不吹噓美國多好呢?還是天堂嗎?幹緊去吧!上帝等你呢!
學上糊塗了,陌生人(尤其美國)的車也上,是不是覺得自各魅力無限!
在西方國家男人眼中,中國女人 就是低智商,虛榮,愛佔便宜,容易相信白種男人,容易和白種男人上床,性開放容易騙!
http://news.sina.com.cn/s/wh/2017-06-13/doc-ifyfzhac1760709.shtml
又一起綁架案?美亞裔女子校園內被強拉車內帶走
2017.6.17,在芝加哥市的伊利諾伊理工學院(IIT)校園31街與南密歇根大道路口,一名白人男子駕駛銀色車輛,將一名亞裔女性強行拉入車內,迅速離開校園。校警表示,目前全案在調查中,還未確定該名女性是否為IIT學生。
由於緊鄰華埠的IIT,近年中國留學生不斷增加,2016年新入學的中國留學生就有600多位,全校中國留學生超過2000名。這起發生在校園內的綁架案傳出,讓許多學生、小區感到緊張。
由於這起疑似綁架案的事發地,離章瑩穎失聯城市很近,不少網友都在猜測,這兩起案件是否有關聯。
回應
還真是美國日常
米國亂到啥程度?為何還有這麼多人前赴後繼?
老祖宗說: 危邦不入!你們就是不聽!
北大女碩士在美失聯13天 調查進展為何如此緩慢
章家不滿調查進展緩慢懸賞4萬美金徵集破案線索
多重原因導致案件仍未有突破性進展
可能錯失了最佳調查時間
案件相關信息不夠豐富
失踪案件在美偵破率不高
據了解,在美國“全國失踪和不明身份者係統”上共有26046起失踪案件,其中13216起為未結案件,佔比為50.74%。這個系統在幫助破案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為1675起,比例為13.05%。
聯邦調查局不會接手此類調查
該案目前由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警察局作為地方調查案件承辦。上週,聯邦調查局派了4名特工協助調查此案。
圖博館
北大失踪女碩士視頻曝光:疑似上“綁架者”轎車
芝加哥2017.6.12上午,警方在Facebook公佈了尋找失踪女學者章瑩穎的最新進展,同時還公佈了一段新的監控視頻顯示,9日下午2點,章站在North Goodwin大道東面,一輛黑色土星轎車(Saturn Astra)靠邊停在她旁邊。在跟司機說了幾句話以後,章瑩穎就上了車。隨後,車子帶著她一路向北,消失在了Goodwin大道。
章,今年26歲,2013年中山大學本科畢業,2016年在北京大學碩士畢業,之後兩年一直在中國科學院客座學習。今年4月,她前往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交流學習。然而,9日下午開始,她便在簽租房合同半途中失踪,截至發稿仍未找到,目前已失踪70小時以上。
章在國內的大學同學告訴媒體:瑩穎是一個警惕性較高、自我保護意識較強的女孩,出行會通知老師或者同學,她單獨出遊拜訪他人可能性很小。瑩穎性格活潑,愛笑,成績比較好,一直熱愛環境保護,曾任中山大學環境保護協會會長。
中國駐芝加哥總領事館已經啟動領事保護緊急預案,領館也再次提醒學生,來美國之前應該做好充分的行前安全培訓。
眾說紛紜
章失踪後,伊大所屬論壇有眾多關於此事件的評論,有學生表示“在格林街道上總是有個奇怪的傢伙試圖與女孩搭訕,特別是亞洲女孩。'我在公共汽車上見過他好多次,他似乎是一個學生,很瘦,留著短髮。'”等相關信息。也有人稱,在章失踪之前,她的鄰居看到有五個亞裔的陌生人在她樓下逗留,當時鄰居還提醒她小心,不知道是否和本事情有關。
另據網友reddit發帖內容,此人稱女留學生被誘入一輛車。有臉書網友稱,當地時間週五上午,在章失踪的區域曾出現過疑似“綁架者”。據稱,該男子開著一輛黑色轎車四處轉悠,拿著警徽,稱自己是便衣警察,需要叫人上車接受詢問。
侯霄霖是章近八年的戀人,也是尋人行動的統籌者。失踪前一天,章睡前,他們還視頻了一個多小時——視頻中的女友有著初到異國的慌張,說自己看到有幾個亞洲人總在住處周邊徘徊,有些害怕,侯安慰她, “他們肯定不是來找你的”。
對於這樣的消息,當地警方表示均會予以關注調查。
相關新聞
美警方:正與FBI合作調查北大女碩士失踪案
FBI接手定性绑架:最初報警時美警方不重視
FBI前探員:嫌疑人可能認識她 FBI效率太低應請私家偵探
圖博館
在日華人學者日媒刊文:這個現象預示日本必定輸給中國!
《日本經濟新聞》2017.7.11刊發在日華人學者張石的文章,原題:留學狀況預示日本必定輸給中國 目前,中國人赴海外留學越來越火爆,而日本人的留學熱情卻完全無法和中國人相比,從兩國出國留學數字的比較能夠看出這個問題,而仔細研究一下統計數字的內容,更會令人吃驚。
2015年中國海外留學的學生為126.43萬多人,約佔世界國際留學生總數(500萬)的25%。日本84,456人,中國約為日本6.2倍,更令人震驚的是日本留學時間不滿一個月的竟達51,266人,一年以上的長期留學生僅有1,913人,
留學,對一個國家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在國際化不斷深化的現代社會,留學尤為重要。
首先,留學可以學習先進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先進的社會與企業的管理、先進的文化。美國現在仍然是世界上在各方面都十分先進的國家,2015年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為304,040人,佔全體留學生的31.2%。而日本人在美留學生的總數為 19,060人,僅佔全體外國留學生的1.8%。
第二,留學生可以通過留學,在留學目的國建立廣泛的人脈,通過師生關係、同學關係、交友關係建立人際關係網。
第三,目前,國家、民族、地區正從一個個分散而孤立的族群走向在世界規模的舞台上分工合作,互相競爭互相促進,互為補充互利共贏的整體。世界的重要地區,早已結成一個絲絲入扣、節節相聯、起承轉合、缺一不可的產業鏈、金融鏈、商業鏈甚至生活鏈。這樣,熟悉外國的語言、文化、國情和生活習慣的人才十分重要。“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有大量的這樣的人才,才能在全球化的競爭與合作中取勝,失去了多少信息,就會失去多少機會,誤讀多少情報,就會增添多少誤解。因此,在留學上遠遠落後於中國的日本,在將來的國際化競爭中很難與中國競爭。
回應
很早就關注這點了。我在國外5年就見過1個正式的日本留學生。見過2,3個不超過3個月的日本學生。日本的經濟,社會觀念和阻止結構已經腐朽。除了精工,基礎材料學還可以(不過也是在慢慢的被赶超)。基本已經沒有了前途。
這個結論太武斷了。目前而言,我們依然要向美國日英德等國家學習。要頭腦冷靜,不能被捧殺了。留學生多就是好,不用看質量?你咋不說人家日本自己高等教育做的好,不用出國留學呢
中國落後太久了,有的人心理產生了習慣性的被殖民地思維,不管中國怎麼進步取得了那麼多的科技成就,總認為歐美國家和日本比中國強多了。
圖博館
報導稱,中國的大學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學生,包括亞洲、美洲、歐洲和大洋洲。亞裔國際學生的比例仍然遠遠超過了佔學生總數13%的非洲學生的數量。但非洲學生的數量是由2003年的2%上升的,每年都在增長,且比其他地區快得多。相比於世界其他地方的學生,每年有更多的非洲學生選擇來中國。在不到15年的時間裡,非洲學生人數增加了26倍,從2003年的不到2000人增加到2015年近5萬人。
自2006年起,中國製定獎學金以援助即將來華留學的非洲學生。例如,在2015年的一次峰會上,中國承諾到2018年向非洲學生提供三萬個獎學金名額。
互惠互利
報導稱,對中國來說,向非洲人提供教育是中國軟實力的延伸——培養下一代非洲學者和精英。這些學生在中國獲得的經驗能夠轉化為與中國合作的意願,對中國未來的內外政策有積極作用。
但是非洲學生的回報是什麼?中非學者發現,非洲學生對中國的關注有很多原因。一些人只是去追求一種經濟上負擔得起的教育,甚至沒有獎學金,而另一些人則有機會發展商業聯繫或學習一門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的語言。
多項調查顯示,大多非洲數學生傾向於中文課程或工程學位。對工程的偏愛可能是由於中國高校為國際學生提供的許多工程課程是用英語教授的。
一些研究顯示,非洲學生對自己的中文教育普遍滿意,只要能克服語言障礙就很滿足。另一些人發現,即使學生對他們的課程本身沒有印象,他們也很感激中國教育帶給他們的貿易和商業機遇。
回應
雖然不太能接受,但如果是真留學生倒是無妨,這些人學成歸國之後,幾乎都成為了當地的頂樑柱,對於後續長久的經營非洲,確實大有裨益。但要嚴控的是三非人員,全球的外國人來中國都得符合中國的法律,口子是絕對不能開的。
麻蛋,每個月都給你錢,當然會來啊,我們學校來的全是黑人
其實是因為中國人沒有歧視外族的傳統。某些軍事學院,出了不少的非洲總統和國防部長等。
美國的博士(PhD)項目如果不是學費全面外加每個月幾千刀的補貼,你覺得全世界有幾個人會跑去美國享受一年幾萬美元的高等教育?
http://www.guancha.cn/Third-World/2017_07_02_416089.shtml
圖博館
女留學生在國外吸食笑氣成癮身體垮掉坐輪椅回國2017-07-03 北京青年報
一篇名為《最終我坐著輪椅被推出了首都國際機場》的文章,在網絡引發超過10萬次點擊。文章中,一名在西雅圖留學的中國女學生自述,因為好奇,在國外吸食笑氣,導致生活及身體機能全面紊亂,最終不得不放棄學業,坐著輪椅回國的經歷。
“笑氣”,化學名稱為一氧化二氮,位列危險化學品名錄。但這種危險的氣體,卻以另一種方式,在年輕人間悄然流行,同時,不可逆的傷害如影隨形。
......
回應
還回來幹嘛,國外不是有免費頂級醫療麼?
這就是傳說中的香甜空氣?
笑氣?吸毒就吸毒嘛,何必這麼委婉
楊振寧:美國是一個放縱的社會,好處是它容易促進一個人個性的發展,可是走得太極端了。一個中學生到美國,不管他進哪一個中學,都會有很多吸毒的同學。年輕人受了這些同學的影響,可能墮落,而且這個墮落是一下掉下去,就回不來的事情,這種危險是很多把小孩送出去的中國父母沒有想到的。
外媒稱中國成非洲留學生主要留學地:顯文化軟實力
美國“石英”財經網2017.6.30報導稱,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所的數據顯示,美國和英國每年接待約四萬名非洲學生。2014年,中國成為僅次於法國的非洲留學生第二大熱門目的地,報告顯示在法非洲留學生人數超過9.5萬人。
圖博館
李光耀的回憶錄裡就講過,他發現中文底子好的華人比不會說中文的華人能力更強一些,他就是依靠這些能力強的年輕人建立了新加坡這個國家。
然後呢,李光耀權力穩固後就禁止了新家坡中文教育。南洋理工大學前身南洋大學東南亞第一所中文大學,當年是華人建立,為了東南亞華人繼承和傳播中華文化的地方,東南亞中華文化的重要堡壘,後來被李光耀徹底摧毀。一部分華人轉移馬來西亞,繼續堅持華人華校教育。唉,說起來都是血淚史
相關新聞
李光耀孫子:李顯龍濫權讓我父母想出國
李顯龍弟、妹發公開信與其決裂 李否認指控表傷心
新加坡作為一個小國,到底有沒有“大治”
http://www.guancha.cn/global-news/2017_06_23_414842.shtml
手足鬩牆傷新加坡形象 總理李顯龍向國人道歉2017-06-19 中央社
已故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的故居處理事宜,引發現擔任總理的大兒子李顯龍與手足的嚴重家族失和,李顯龍今天向新加坡人民道歉,表示此事已傷害國家的聲譽。
數日來,李顯龍和妹妹李瑋玲及弟弟李顯揚在臉書及國際媒體互相抨擊,原因是對李光耀故居是否拆除或做為公共用途產生爭端。
李顯龍事先錄好聲明,今天由新傳媒私人有限公司播出。他說:「對這項爭端造成新加坡聲譽受損,以及國人對政府的信心遭到打擊,我深表內疚。身為總理,我就此向國人道歉。」
「這段日子與弟妹爭執不休,如果父母健在,必定十分傷心,而我身為長子,也感到難過」。
圖博館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食堂禁用中文標識?校方:可中英雙語
據紅星新聞援引新加坡《海峽時報》2017.6.23報導,本週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orth Spine飲食區的攤主接到一條通知,管理層讓他們在八月續簽合同前撤掉所有中文標識,只保留英文。North Spine是南洋理工大學12個飲食區之一,由食品供應商勝樂集團負責管理。
勝樂集團在回應時將問題矛頭指向了學校。最初,校方在回應《聯合晚報》詢問時表示,南洋理工大學作為國際化校園,擁有來自超過100個國家的師生和人員,而英文是新加坡的行政語言,因此要求所有攤位運營者使用英文提供產品和服務信息。
然而,這一回應卻進一步引發眾怒,隨後南洋理工大學發言人又澄清:“ 這是一場誤會。只要英語標識是其中之一,雙語標識是可以出現在攤位上的。學校正在要求勝樂集團向各位攤主做出解釋。”
據《海峽時報》報導,記者昨日實地走訪飲食區發現,該區域12家食品攤大多都採用中英文雙語標識,只有三家攤位僅有英文標識。
不少攤主對此表示困惑,一位出售雞肉飯的攤主告訴記者:“因為我們有中文標識,他們確實要求我們進行更換。”
學校的這一行為不僅讓攤主迷茫,更引起不少中國學生的不滿。據《聯合早報》報導,一名中國學生表示新加坡的特色在於多元文化氛圍,“新加坡菜餚的英文名很本土化,外籍學生可能不太熟悉,有雙語會比較好”。
也有公眾表示,更換招牌可能會增加攤販負擔,如果碰到年紀大一些的顧客或是英文不好的外籍學生,即使有圖片也看不懂,可能進一步詢問,反而耽誤時間。
新加坡中國書法家學會會長陳聲桂向《海峽時報》表示,從標識中刪除中文是絕對不被接受的行為。
南洋理工大學負責學生生活的副教務長郭建文教授對此回應稱:“既然相同的信息以英文展示給非漢語學生,那麼學校就應確保中文也同樣出現在標識中。”
郭教授表示,學校正在調查此事,“作為一所國際化大學,我們歡迎多元化,中國文化也是新加坡多元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被要求撤換中文標識的並非只有這些攤位,據《聯合早報》報導,6月22日,南洋理工大學校北區大樓的百美超市(Prime Supermarket)同樣接到通知,被告知中文促銷信息不能出現在超市中。
回應
我現在有一種預感,凡是現在反華反的特別厲害的,在各方面去中國化的,未來一定會很慘,最後不得不全盤接受中華文化,有可能是扯淡,只是一種預感
再過20年他們大概會後悔不會說中文
圖博館
留學生活中充滿了無聊的自我感動,什麼從宜家組裝一個家具就覺得自己有多偉大啊,什麼熬夜趕了幾篇論文就覺得自己受了多大委屈啊。裝個櫃子就了不得想向全世界廣而告之,我老家的表弟十歲就開始挑水澆地,怎麼沒見他哪天斜上方四十五度角嘟嘴剪刀手自拍:“今天又挑了兩擔糞,累累噠”;說學業重,你那是間歇性的學業重吧,平時該逛街逛街該轟趴轟趴,deadline前兩天開始趕論文,你不通宵誰通宵。
我通過這幾年的觀察發現,底層人民的子女懷有著強烈的改變自己階層的願望。那些早早輟學打工的,真的是拼了命的再乾,不放棄一點掙錢的機會,還經常向我請教,問我有哪些的機會可以把我哪些的技能需要學習。而有些幸運的讀到大學的窮人子女,也明顯要比同班同學努力高出一個檔次,同時還當家教、做兼職補貼家用,最後在考研的時候拼搏一把更上一層樓。
相比而言,中產階級的子女可能在生來既有的小康生活和獨生子女的優越待遇下麻痺了自己的神經,完全不會意識到自己的階層和自己父母的財富在經濟波動面前不堪一擊,反而在安逸生活中樂享其成完全沒有上升的動力。中產階級的代際傳承將是他們面臨的最大的危機。(對,麻痺了神經)
本文經作者授權摘自作者的新書《生而貧窮》,該書今年5月由中國發展出版社出版。
圖博館
還有一個姑娘,我高中學妹,在香港城市大學讀的研,人比較漂亮吧,2015年畢業走校招進了中信銀行(說實話哦,銀行招櫃員啊客戶經理什麼的就是一個指標— —看臉),本來挺高興,結果分到了大興一個荒涼偏僻的分行,她進一趟北京城比從北京回石家莊時間都要長。各種各樣的業績壓力就不說了,五千出頭的基本工資,試用期六個月沒獎金,還天天被老男人摸大腿。找領導哭訴,領導語重心長的告訴她,我們的VIP客戶是默認可以吃客戶經理豆腐的,你要忍不了就走,後面人排著隊的等這個崗位。
在我所處的這個留學生群體來看,絕大多數的還是回到了自己家鄉所在的城市,靠著父母的關係,進了銀行或者事業單位,過著還算滋潤的生活,然後父母首付買一處房,再介紹個相親對象結婚,丈母娘家出一輛車……
為什麼我對這個劇本這麼熟悉啊,因為我見的實在是太多了。然後呢,有了孩子繼續送他上學,再送他留學混個學歷,再找關係給他搞定工作,再攢錢給他付一套首付,再給他物色個相親對象……
有木有很眼熟啊親愛的們,政治課本里的那個故事怎麼講的啊:記者採訪一位放羊娃“你在幹嘛?”放羊娃說“放羊。”“放羊是為了什麼?”“賺錢”“賺錢是為了什麼?”“蓋房子”“蓋房子是為了什麼?”“娶媳婦”“娶媳婦是為了什麼”“生娃”“生了娃又乾什麼呢”“放羊”。
中產階級對下一代的投資毫無疑問是將階級晉升的任務寄託在了下一代,即便一年二三十萬的花費對於一個中產家庭來說也絕不是小數目。然而毫無疑問這條路已經堵死,上升渠道就是這樣的狹窄,然而許多人還沉浸在一無所知的自我良好中,中產階級的子女,跟窮人家的孩子比,可以說,不爭氣。
我作為一個香港一年制碩士留學生,唸書過程中和畢業後就一直反思自己的選擇,我花了父母幾年的工資收入去讀書,究竟能產生多少回報?我究竟學到了多少能在未來工作中有用的知識?我是不是就拿著父母的錢去發達資本主義社會體驗生活了?我覺得相比於大多數留學生,我能夠直面反思自己的選擇,我為什麼不考研,還不是想偷懶麼;我為什麼不選擇去含金量高的很多的美國,還不是不願意費力學GMAT麼。
但是就我看來,整個留學生群體瀰漫在一種自欺欺人的自我感覺良好中,你說他們他們還不高興,又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學歷不值錢,又不願意付出更大的努力改變自己未來的可預期的生活。
圖博館
這種一年制的碩士有多火,在英國除了像牛津劍橋這種老派第一流名校還有點尊嚴,別的都是卯足了勁接收中國留學生,畢竟我大英帝國年景也不好,你們願意來交一筆學費(留學生的學費可是比他們本國人甚至是歐盟人高很多的哦),願意在我們這裡消費貢獻GDP,真是人傻錢多速來啊。
我看過知乎上的一個問題,問“留學在外結果發現一個班都是中國人是一種什麼體驗”,下面最高票的回答是“這是我見過的黑英國商科和法國奢侈品管理專業最狠的一個問題了”。
相信大家這樣類似的故事也聽膩了,一般英國學校這種一年制碩士的中國留學生在50%左右,像什麼諾丁漢、利物浦這種跟中國高校有合作的,一進去能有七八成的中國留學生,真是夢裡不知身是客,且認他鄉作故鄉啊。
毫無疑問,人們蜂擁選擇這種“一年制碩士”是有一種“投機取巧”的心理在裡面的,就像我前面說的,花費並不是不能承受,還能“鍍一層金”回來。然而市場並不會給任何人“投機取巧”的機會,當這麼多人都意識到這是一種“投機取巧”的時候,這已經不能稱得上一種“投機取巧”。
英國學歷在回國找工作時候的劣勢非常明顯,許多大公司在校招中,篩選簡歷會自動篩掉這種偷工減料的“一年制碩士”,如果你的本科不是985名校的話那麼你有很大的機率連面試官都見不到了。畢竟嘛,現在就業形勢這麼差,中國那麼多名校的碩士還在那裡排著隊面試呢,幹啥要考慮你這個注水的研究生啊。
實話實說我這個香港學歷讀下來也是毛用都沒有,我要不是常年混跡於各大社交平台,懂一些互聯網的套路,現在可以找到互聯網方面的工作,那我也是茫茫多“海帶”的一員。
跟我同級的一個姑娘,在英國倫敦政經讀的金融,講道理我當年申請的時候倫敦政經金融是全國的top5,結果回來該找不到工作還是找不到,去證券公司,清華北大的研究生排著隊等著進;去銀行,又不想做櫃員和理財經理,那你想進中台後台又沒有關係誰給你進啊。結果現在,在北京機場免稅店當售貨員,一天穿高跟鞋站八九個小時。畢竟留學生,口語過關。
圖博館
“高校排名的新秩序正在建立。這對那些名校來說,是一個清晰的信號,它們必須要努力為學生服務,而不是依靠先輩的聲譽來維持名聲。”萊瑟姆說,“這次排名對英國大學中盛行的獨立學習理論也是一個警鐘,學生的獨立學習必須建立在高質量的教學基礎上。”
對於諸多名校在這份榜單上表現不佳的結果,羅素大學集團執行主任蒂姆·布拉德肖(Tim Bradshaw)表示:“這份榜單沒有完全反映出教學質量,我們也向發布榜單的《泰晤士報》就該榜單可能會影響本集團成員聲譽等問題表達了關切。對考生來說,這份榜單必須有清晰的導向才可以。”
然而,在本月早些時候發布的QS世界大學排名中,英國名校的排名也出現了下滑的趨勢。
回應
外國的月亮真的圓麼?
你需要親身體驗下才能評論,光看環球和觀網肯定是不行的
偽命題式的回答,怎麼親身體驗?親身去把那些大學都讀一遍?
光看網易和凱迪網,更是不行的!重點是是否是真實的,是否是發生在外國的普通人身上(比如,美國黑人被美國警察擊斃,在美中國留學生失踪,倫敦巴黎的各種恐襲等等)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哈哈,《是,大臣》裡的梗
我覺得也很正常啊!排名前三的大學規模都那麼小,跟大型高校相比根本不具可比性。況且文中所提這項排名,本校學生評價佔很大比重。名校考試嚴格、課業壓力重、學位通過率也低,當然會招致學生不滿了。排名靠前的一些中小型學校本來在世界上排名就很靠後,好不容易有個給學校宣傳的機會,本校學生肯定巴不得給自己學校打高分呢。
那如何解釋牛津劍橋排名還不錯?
http://www.guancha.cn/global-news/2017_06_23_414719.shtml
趙皓陽:作為香港一年制碩士,我最有資格講留學熱中的焦慮2017-06-23《生而貧窮》作者,90後,互聯網從業人員
我作為一個香港一年制碩士留學生,最有資格來現身說法來講解這個問題了。中國的貴族階層,孩子自小就送到英美髮達國家接受精英教育。然而這種精英教育一年近三四十萬的花費、至少十年的周期,讓所有中產階級家庭望而卻步。所以為什麼英國這種“一年制碩士”速成班會這樣受歡迎:首先去留學,相當於鍍一層金;其次拿一個碩士文憑,論學歷怎麼也算到了讓人滿意的層面了;最重要的是這種一年制碩士也就二三十萬的花費,去倫敦貴一點,去香港便宜一點,怎麼也是可以承受的範圍。
圖博館
2017.6.22,英國《泰晤士報》公佈了一項2017年度英國高校教學質量排名,即“教學卓越框架”(TEF),讓很多人大跌眼鏡: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等享譽全球的名校教學質量只屬於三流水平。
在接受評估的137家高校中,有45所得到最高等級“金級”,67所得到中間等級“銀級”,另有25所高校得到的結果是最差的“銅級”。
英國著名學府牛津大學、劍橋大學以及其他六所來自羅素集團的大學——伯明翰大學、埃克塞特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利茲大學、紐卡斯爾大學以及諾丁漢大學都在“金級”之列。但是,其他一些英國名校,如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南安普敦大學、利物浦大學、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等卻僅為列“銅級”。
而在排名倒數的25所“銅級”高校中,利物浦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和南安普頓大學等名校赫然在列。
對於這樣的評估結果,英國《每日郵報》評論稱,學生們或許將重新考慮,進入這些學校是不是個好主意。
該報稱,這項評估是由英國政府設立,以鼓勵高校在教學和學生職業發展等方面提供更好服務。而在此前,各種對高校進行排名的榜單側重於其學術和科研成果,而學生,尤其是本科生的教育往往被忽視。
這三個等級中的“銅級”表示該學校的教學質量“僅僅達到英國國家最低教學標準”而已。
此外,英國政府規定,只有在這項評估中至少達到“銅級”水平,自2018年起,高校的學費才可以因通脹等因素而上調。目前,英國本科生的平均學費約為9250英鎊/年(約合8萬元人民幣)。
《每日郵報》指出,通常被認為是英國高校高質量代表的羅素集團高校(共有24所)中,只有8所進入“金級”。考文垂大學校長約翰·萊瑟姆(John Latham)說,這次排名對那些享有盛譽的高校來說,應該是一個警鐘,讓它們不再驕傲自滿。
圖博館
澳媒:澳多所研究型大學依賴中國留學生學費
據澳大利亞“新快網”2017.6.21報導,澳大利亞最新的高校分析顯示,該國多所研究型大學依賴中國留學生學費。其中全澳最老牌大學——悉尼大學,1/6經費直接來自中國留學生的學費。
據6月公佈的澳大利亞新州審計總長報告顯示,2016年,新州10所大學有24%的資金來自留學生,這一比例在2012年為18%。同一時期,澳聯邦政府下撥給大學的資金減少了6%。
新州的研究型大學最依賴留學生資金。悉尼高校2016年收入增長1.37億澳元(約合人民幣7.06億元),幾乎全部來自留學生。悉尼高校2016年的留學生招生數量增長5.1%,新州整體增長3.5%。
悉大稱,其招收的留學生來自全球超過100個國家,其中58%來自中國。悉大學生總數超過5.9萬名,中國學生超過1.2萬名。
悉大去年的運營收入為22億澳元,其中有3.54億澳元來自中國學生,佔比達16%。由於中國學生所青睞的課程均收費較高,因此目前數據可能大幅低於真實情況。有信源稱,悉大商學院(Business School)大部分都是中國留學生,而該學院的工商管理碩士(MBA)學費達到6萬澳元。但悉大發言人拒絕披露商學院的中國留學生招生情況。
新南威爾士大學(UNSW)也拒絕透露中國留學生招生數量及其繳納的費用。其發言人稱,與澳大利亞其他大學一樣,該校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國是中國,而中國“文化對教育看得很重”。
據了解,新南威爾士大學招收的留學生中,中國學生佔2/3,是其餘9大市場總和的2倍。該校2016年收入5.59億澳元,其中3.7億澳元來自中國學生,佔比19%。這筆資金並未包括中國通過合作研究或商業化注資所投的資金。有專家警告,中國留學生數量一旦下降,或為新南威爾士大學帶來財政災難。
英國多所名校教學質量排名墊底留學英國還值得嗎?
近年來,赴英留學漸成熱門,據新華社報導,儘管英國政府近年來對留學生的限制越來越嚴格,但是依然有不少人選擇前往名校雲集的英國留學。可是,英國高校的教學質量到底如何?是否與其遠播海外的名聲相匹配?
圖博館
按照國際移民組織的數據,全世界國際移民的平均水平是3%,發達國家平均為10%,其中美國達到20%,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是1.6%,但中國的國際移民比例僅為0.04% 。
去年,公安部推出了支持北京創新發展的20項出入境政策措施,涉及到外國人簽證、入境出境、停留居留等方面,自去年3月1日起開始實施。
據新華社2016年9月8日報導,國家外國專家局決定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安徽、山東、廣東、四川、寧夏等地開展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製度試點工作。2017年4月1日,全國統一實施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製度。
日前,北京、上海等多地已開始試點工作。
據北京日報5月3日報導,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範區外籍人才出入境改革(“新十條”)已於5月2日正式啟動實施。“新十條”是去年3月在中關村實施的《公安部支持北京創新發展20項出入境政策》在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範區的拓展。
“新十條”率先將政策範圍延伸至服務業領域,重點面向金融、科技、文化、商務、旅遊等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服務業企業,受益人群更廣泛,將覆蓋全市外籍人口總人數的80 %以上。
此外,遵循“鼓勵高端、控制一般、限制低端”的原則,對來華工作外國人實行分類管理。對來華工作的外國人分為A、B、C三類,即外國高端人才,外國專業人才,以及符合國內勞動力市場需求、從事臨時性、季節性、非技術性或服務性工作的外國人,實行計點積分制。鼓勵引進A類人才,對B類加以控制,對C類嚴格限制。
回應
移民政策變化也是正常,當年大唐時候可是各色雜胡都雲集長安的。
然後大唐被人家殺得七進七出
只要人才,不要懶漢聖母。另外,不會中文的提高門檻。
圖博館
蓋洛普調查:中國成世界前20最受歡迎移民國家比荷蘭靠前
中國“綠卡”一直被稱為是世界上最難拿的“綠卡”之一。不過,隨著一系列新的出入境政策的實施,歪果仁想移民中國,還會像以前一樣困難嗎?
美國蓋洛普諮詢公司2017.6.8公佈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在最受歡迎移民國家排行榜中位列第16名,與新西蘭、俄羅斯並列。約700萬人稱中國是其希望移民長住的國家,這一數字超過了荷蘭、巴西和韓國,後者的數字分別為600萬和500萬。
前三名受歡迎的國家分別是美國、加拿大和德國。想要移民德國的人數已經從2800萬人增加到了3900萬人。這一增長與2015年至2016年期間歐洲移民危機的高峰期相吻合。移民英國的數量有所降低,蓋洛普認為,這是受到英國脫歐的影響。美國仍是受調查者最想移民的國家,想要移民美國的數量為1.47億,佔受調查者的21%。
該調查從2013年到2016年進行,共有來自156個國家的586806人參與。調查組織者估計全球有7.1億人有意移民他國,佔世界總人口的14%。
相似的是,在匯豐銀行發布的2016年最具吸引力外派人員工作地調查報告中,中國在榜上排名第34。在這份榜單上,新加坡、新西蘭與加拿大位列前三,美國排第30,韓國排第36。該榜單將國家分為經濟、體驗、家庭三個維度,並綜合得出最終分數。中國在“經濟”上排21,緊隨美國之後,超過了俄日。
該報告指出,中國良好的發展前景和職業前景是影響外籍人士選擇的主要因素。同時,外籍人士在中國可以得到良好的福利待遇,可支配收入也有所增加,這幾項數字在中國均高於全球水平。在中國定居,還有利於外籍人士更快地達成他們的長期財務目標。
中國現在移民比例比朝鮮還低
此前,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高級研究員黃文政在“中美國際人才新政”研討會上表示,根據聯合國數據,現在在中國的海外人士大概有98萬,佔遷出中國移民人數的1/ 10,佔中國人口比例不到0.1%,在全球232個國家和地區中倒數第一,比朝鮮還低。可以說,中國根本沒有多少外國人,而且港澳台佔了40%,其中的海外人士中大部分還是持外籍護照的華人。
在此之前,中國“綠卡”一直被視為全世界最難獲得的“綠卡”之一。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2015年的數據顯示,自2004年中國開始發布外國人永久居留證至2014年,10年之中,只有7300名外籍人士獲得了永久居留證。
圖博館
今年,需要藉錢上學的學生(佔學生總數三分之二)在畢業時平均欠債33,798美元——是十年前平均欠債數額的兩倍。------呵呵,公知嘴裡收入高消費低的美國人這麼高比例的人需要藉錢才能上大學是不是體制問題?不要說什麼美國學生都是自己付學費所以需要藉錢,美國不少州法律明文規定大學學費是由父母負擔的,而且現在的美國啃老會讓中國年輕人都汗顏,美國的調查,在美國18歲到24歲的年輕人有53%住在父母家裡,25到34歲此比例為29%,都是歷史最高。不住在父母家裡的年輕人有22%需要父母幫付房租,23%需要父母幫付交通費用。即使年賺7萬5的(比80%的美國人掙得都多),1/4讓父母付食物等日常開銷,1/5讓父母買衣服。夫妻兩人都工作,還有1/10靠父母付手機費。
張維迎說:大學生上不起學是因為學費太低!現在中國各個大學的學費很多年沒有提高了,早先一年學費3500-8000確實很高,現在工資水平上來了,學費卻沒有調整。現在讀大學,壓力不是十年前那麼大了。而且中國大學生貸款讀大學的是少數,大概不到10%。中國年輕人房子自有率也很高,二三四線城市30歲左右基本上都買房了。
http://www.guancha.cn/AnthonyGrafton/2017_06_15_413336.shtml
圖博館
以上兩種類型的書籍都沒能給一個正常智力的非專業人士——比如家長或學生,校監或校董——生動地描述大學中各種人群一年的生活和工作,更不必說清楚地解釋學術機構內的財政與教學、壞的意圖與好的管理是如何相互影響的。
高喊“回去閱讀希臘經典吧”並控訴邪惡陰謀肯定是有趣的事情。但如果有了解情況的作者把握住美國大學的肌理與氣息,並像托馬斯·里克斯、伊万·賴特、伊麗莎白·薩默特以及其他作家描寫軍隊一樣令人信服地寫出來,公眾討論與審議會更有建設性。小說家很早就發現了這一領域。那麼偉大的記者在哪裡呢?他們會發現有些學生努力學習並取得了優異成績,也有更多的學生白白浪費學習機會,而他們也許能找出其中的原因。
回應
總結起來三個問題,第一是人員龐雜,結構臃腫,事幹的少,嘴炮多,第二就是很多人進了大學也不好好學,第三就是上學貴,上學難——這個套路如此的熟悉,但說的卻是美國的大學
能輕鬆獲得全球高端人才,還能免去基礎教育開支,幹嗎還要費心費力培養本土國人,資本是要追求利潤率的。從這個角度去分析美國,美國大學教育的所作所為,一直都很合理。
說白了,現在的美國大學已經無法培養合格的大學畢業生了。總說中國教育如何要向美國學習,但卻可以忽略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他們的教育水平真的先進麼?
中國學生的學業能力水平在各個年級都是吊打美國學生,包括大學生。在研究生領域有不足,那不是我們教育的問題,而是科研經費太少,科研設備太差的問題,與教育無關。
圖博館
最後,在很多大學,雜耍取代了正事。競爭性的體育運動耗費了大量的金錢和體力,而一些恰恰可以用來給學生提高條件。在看到追求橄欖球榮譽給拉特格斯大學帶來的結果之後,很難不覺得悲慘,而它本有著很多優秀的院系,而且——考慮到新澤西州良好的財政條件——應該成為東海岸的伯克利或是密歇根大學。
拉特格斯大學每年花2690萬美元資助運動項目。同時,教職員工工資封頂,加薪被全面終止。歷史學家辦公室裡的固定電話被拆除。器械修護被推遲,而從早用到晚的教室則變得越來越破舊。
當批評家表明用教學的費用來支持橄欖球隊說不通時,拉特格斯大學一位官方發言人回答:“大學對運動項目的直接支持只佔大學預算的1%。”想必他認為讀者不知道任何大型機構的預算,前一年沒有計劃的數額最多佔整個數額的1%或2%——或者更具體來說,運動項目吞噬了那些本可以用作提升大學核心活動的錢。克里斯托弗·紐斯菲爾德也並不是唯一一位清醒、了解狀況的觀察者,相信政治精英正蓄意攻擊中產階級教育。
面對危機,我們需要怎樣的寫作?
或許這不是危機。總之正如很多觀察者指出的,這是我們現在的生存方式,例外和希望的空間同樣存在。依然,那些如同拿破崙的軍隊黯然離開俄國一般離開了大學的那一群被遺忘的學生,他們沒能在課程中受到啟發,他們被個人經歷的失敗所刺傷,背著債務負擔,他們也需要被人描述。
也許,那些認真對大學進行過論述的作者可以不再那麼關心誰進入哈佛、耶魯、普林斯頓,而開始關心那些大量沒能從伊利諾伊、西弗吉尼亞、佛蒙特和德州大學畢業的學生。《教育的終結:為何我們的高校放棄了生活的意義》(2007)一書的作者安東尼·庫朗曼對人文學科腐敗發起批判,關注多數美國學生的切實境遇,這樣的教師也很有教育意義。然而,關於人文學科之死的批判無論多麼雄辯,也不能補救每年數万學生所經歷的不人道的教育。
最好的則是讓出版商找到有興趣的作者,讓他們從細節上描述一些大學,包括它們的所有缺點。論戰的書籍,甚至包括那些有點內容的,最終成了扔泥巴,而不是擺事實——而扔泥巴,一如哈克貝利·費恩對湯姆·索亞指出的,不是講道理。多數實證研究都有意使用抽象的語言,並以價值中立、平實直接的方式寫就,難以吸引專業人士之外的讀者。
圖博館
年紀大一些的學生——這些年,多數學生年齡都比傳統的大學年齡要大——往往需要全職工作,同時要照顧孩子、父母。那些容易遇到這些問題的學生也正是那些自出生以來沒有受過如何走出官僚體系迷宮的教育的人。他們沒有信心看到一扇打開著的門,那裡有友善的導師或教授願意幫助他們,他們身邊也沒有能為他們找尋幫助的父母。
幸運的是,很多學生不光走了過來,而且還在這些障礙的夾縫中茁壯成長。很多教職員工盡力幫助他們。大學文化如同政治,是很本地化的。很多州立大學都在掙扎——比如被媒體大肆宣傳的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很多大學嘗試給班級人數設限,讓教授們忙於教學。輟學學生和畢業生不同,但他們之間的區別並沒大到像溺死者和被拯救者之間的區別。
一些轉到了其他大學。一些人參軍、重整他們的生活,依靠退伍軍人權益法又回到學校,但畢業太遲,已不算是原來那一級。一些找到了秘書的職位來供養孩子,在中年讀完學士學位,獲得更好的工作。但這些例子仍然屬於例外。
知道這些情況以後,還如何能寬恕?這個體制的成功部分就是建立在失敗之上。行政人員所指望的學費是本科生借錢所交,而他們也知道本科生會在用盡學校服務之前就輟學。為了提供教學,他們剝削仍在研究生院的學生,他們也知道當中很多人也同樣會輟學,沒有辦法謀到終身職位。一旦教職員工自己工作穩定之後,他們就對這些問題視而不見,也聽不到他們自己學生的哭訴。甚至當有改善的意願的時候,資源也常為完全不同的目的所用。
圖博館
他們更多依靠私營貸款人——但丁會將這些貸款人連同信用卡經營者放入地獄的最底層。
正如我們所見,這些所有的支出都是為了負擔一個智識上收穫甚微的教育,而很多受教育者還冒著傾家蕩產的風險。當然,最不走運的則是那些退學的人,他們還背著這些貸款——儘管他們在不景氣的時候幾乎肯定比畢業生掙得更少,待遇更糟。然而甚至畢業生的失業率也在上升——學生貸款的違約率也同時在上升。
高等教育的泡沫要碎裂了嗎?我沒有答案。考慮更周全的作者們警告我們不要相信那些單一原因的解釋。比如博溫和他的同事考察過學生貸款對流失率的影響。他們得出結論,欠債並不是學生流失的主要原因。不過,這些造成學生流失的因素是互相交織的(可能不是立法者當初的意圖)。我們想像一下今天做一名普通學生是什麼樣的。你在高中表現好——甚至非常好。但你進到大學裡,沒什麼研究和寫作的經驗,也不了解你的學習跟之後的生活計劃有什麼關係。
你欠著債開始你的第一年,並且知道還會越欠越多。你在超市或者某個快餐店工作,以負擔日常開銷。你住在一個大而舊的宿舍,或是大而不結實的校外公寓,有著自己的單人間和浴室,雖然提供了隱私但也帶來隔離。你遠遠地看著教授(這種距離不僅是空間上的,也是文化上的),坐在寬闊黑暗的大教室的後排,而你的同學則在用筆記本電腦上Facebook。
難怪在這些狀況下很多學生永遠不會真正體會新的大學功課的要求和標準。相反,他們周轉於課程之間,尋找娛樂和不費力就能取得的好成績。於是很多學生在遇到麻煩的時候還沒有做好準備也毫不令人驚奇。學生酗酒、抽太多大麻、玩太多電腦遊戲、遭遇車禍、懷孕、嘗試幫助厭食症室友而不知所措,還常常得不到之前父母提供的關鍵幫助,因為他/她也失去了工作。
圖博館
最終公共投資的規模增大,成為高等教育資金的主要來源。因為國家通過稅收資助了大部分大學預算,學費較低。學生可以藉少量的錢來負擔他們的學費,用一些時間打工就可以賺來他們的生活所需,還能做到按時畢業,債務也不多。如果他們退學,他們則會遇到一些財務困難,但也不是災難性的,因為數額還比較小。
但自裡根革命以來——正如克里斯托夫·紐斯菲爾德在他對加州大學系統所作的細緻研究中所揭示的—— 各州將越來越多的教育成本由他們自己的預算轉嫁給了學生及家庭。旗艦州立大學將它們的學費設得比精英私立大學低,但它們所提供的教育以任何標準而言都不是廉價的。在密歇根大學,一個本州的大一學生共要花費25,204美元,大四要花費26,810美元。
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本州的大一學生今年需付的學費、雜費和生活費用總共為25,416美元。很多時候家裡出資、學生賺錢和獎學金加起來還是不夠,而學生和家長必須去借貸以彌補差額。今年,需要藉錢上學的學生(佔學生總數三分之二)在畢業時平均欠債33,798美元——是十年前平均欠債數額的兩倍。那四年在大學校園裡的輕鬆生活,相比之後10 多年負債的日子而言,未免代價太大。
一如馬爾科姆·哈里斯近日指出,美國人現在所欠的學生貸款大概有一萬億美元,比信用卡欠款還多。他解釋道,學生債務是“一種極端的處罰方式,既不能以破產的方式免除,也沒有過期時間,討債人可以用工資、社保支出甚至失業救濟金來抵債。”這一重擔的分佈可以用馬太效應的反面來描述:對什麼都沒有的人,沒人會給他任何東西。窮學生和少數族群學生比白人學生借得更多。或許因為並不了解相對便宜的聯邦斯塔弗德貸款(Stafford Program)與父母PLUS 直接貸款項目(Parent Plus programs),前者從這些項目貸款較少。
圖博館
正如漫畫家魯布·戈德堡(Rube Goldberg)筆下的每個閥門都會漏油的機器一樣:在美國,高中生畢業率只有不到70%。大概70%多一點的高中畢業生會接著受某種高等教育。但只有略多於50%的讀本科的人能在6年內畢業,與此同時只有30%進入社區大學的人能在3年內拿到大專文憑。那之後,大部分人都不會畢業了。
看看那些提供大多數本科學位的公立大學吧。少數的一部分——維吉尼亞大學,威廉與瑪麗學院,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能有90%或更多的學生能在六年內畢業。另外的15%左右的大學6年內的學生畢業率在80%。其餘學校的狀況就更糟糕了。在新澤西,旗艦州立大學拉特格斯/新不倫瑞克校區(Rutgers, New Brunswick)四年的畢業率是52%,六年的畢業率是77%。在每年5835名新生中,有1342人沒能在6年內畢業。俄亥俄州立大學、印第安納大學、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愛荷華大學每年沒法畢業的學生的比例大致如此。
而在美國歷史上最棒的州立大學之一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只有48%的本科生能在4年內按時畢業,雖然6年內畢業人數又能多30%。然而這是公立大學的頂端,是冰山浮現在海面上的那部分。一些州立學院(再加上盈利性大學)的多數學生在畢業前就放棄了學業。美國曾是全世界教育做得最好的國家,而現在退到了第十位。
輟學可能還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有時候留在學校代價更大。無論是學生失去興趣還是離開就學的位置,他們和他們的家庭都負債累累。在1950 年代後期和1960 年代的擴招時期,有著大學文憑的美國人激增。同時開始盛行的做法是那些大學沒有提供技術訓練的職位也開始要求大學文憑。
圖博館
這是一個危機嗎?阿若姆和羅克莎說不是。因為學生和他們的家長會繼續找尋並支付讀大學的機會,而政府和研究生院也會繼續接受大學畢業生,企業還會繼續僱傭他們(而且還每年花費50 多億美元培訓僱員所需的能力)。而那些出生於富裕、專業階級的人從最好的教育中所得到的收益則是不成比例的高。無論受到什麼樣的大學教育,你都會比沒有讀大學賺的錢多。
當然,不要指望你能賺到和那些斯坦福的應用數學畢業生一樣多。沒有人知道家庭還會願意負擔多久這樣象徵性的四年培訓,而且,這份教育正變得越來越昂貴,並且正逐漸失去影響力。
很多改革的議案在流傳——但多數只會使情況更糟。在德州,關於公立大學的辯論非常激烈,雄辯且資金豐厚的批評家要求教職員工以更低的成本教授更多學生。而實現這個要求,方式只有一種:讓小組討論完全由忙碌的研究生和兼職教員去輔導,而讓更多本科生進入大的講堂,但在那裡,他們與教授並沒有個人的接觸。
這樣做並不會讓那些年輕人打開他們的Kindle 電子書,在他們自己的時間裡閱讀。我們在開啟學生的獨立思考上已經做得很差了,難道我們想做得更差?另一種流行的建議——在線課程——只有在全天24 小時在線提供輔導的情況下能發揮作用。但這卻會使得這類課程跟普通課程一樣昂貴。
流失的學生
正如威廉·博溫與他的合作者在《跨過終點》一書中所寫,相比引導學生參與學術,我們的體制在另一層面上無可爭議的做得更糟。最近關於研究生教育的論戰中引證高輟學率來說明問題的嚴重性。例如尤其是人文領域,有將近50%的學生中途退學。研究生項目當然需要審查與改革。但它們的損失並不特殊。輟學是美國各級教育的普遍現象。
圖博館
正如西蒙·海德在另一篇文章中所示,在英國,大學教師必須接受那些令人厭惡的機械式的生產標準評價。但英國有一個成熟的對本科生教育的外部測試體制,可以將全國的大學教育項目水平如實地反映出來,儘管多數學生能力不足,仍可確保一定的標準得以保持,並且在體制的每一層都為有能力的學生提供機遇。美國的高等教育並沒有可與之相比的測試體制,而每一層它所提供的機會都取決於個人的慷慨與投入。
預算問題,誰來為之買單
大學在近幾十年從很多方面重塑了自身,以符合現實的學生生活狀況。尤其是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領域,大學鼓勵教授們相信投入精力到研究上是合理的。他們有新的發現之時會獲得獎勵:減免上課時間。甚至那些沒有發現美國的人(一個意大利說法)也盡可能地待在實驗室或圖書館裡。教學越來越多的被重新分配給研究生和兼職教師,而不再是已經取得或者有望取得終身教職的人。
理論上,院長們很不情願採取這些措施,是預算的束縛迫使他們這樣做。而事實上這些措施有助於招募、挽留明星學者,他們的工資和研究支持金額很高。比起說服一位有深度的思想者一個學期教120 個小孩兒而言,說服他去西瓦什(Old Siwash)並帶幾個研究生更為容易。
甚至在這個據稱預算緊張的時代,收入不菲的行政人員與非教職的專業人員仍在激增——同時增加的還有他們所提供的價值昂貴的課外活動,從大一新生的團隊建設到校際運動。這些活動所傳達的意義很清楚:沒有人把課堂學習看作核心訴求。
圖博館
在不同類型的大學之間情況差別很大。樣本中各個院校,無論是研究型大學還是小型學院,都有一些學生表現出眾,也有一些項目比其它項目讓人學到更多。但大抵來說,有兩點是很明晰的。第一,傳統的學科與方法仍有其教育價值。現在對基礎學科感興趣的學生遠遠比兩代前要少。
然而這些學習純學術專業——人文、社科、自然科學和數學——的學生仍然比那些學習商科、傳媒以及其他新的應用型學科的學生在測試中表現得更好。在目前全國的圖書館和教室都在為風靡一時的合作式學習而重新裝修時,花費大多數時間單獨學習的學生比那些跟別人合作學習的學生表現得更好。
第二,更令人沮喪的是,很多學生來到大學時並沒有對他們的課程有特別的興趣,也不了解這些課程如何為他們未來的職業打下基礎。阿若姆與羅克莎寫道,他們所珍惜的,則是實現“諸如《動物屋》(1978)和《留級之王》(2002)這些流行電影中所描繪的大學生活的文化圖景”。學術學習並沒有佔據他們頭腦中大學圖景的大部分,甚至在頂尖的加州大學,學生報告他們平均每週花“12小時與朋友社交,11小時玩電腦,6小時看電視,6小時鍛煉,5小時用在自己的愛好上”——而只有13個小時學習。
最終,對他們中的大多部分而言,大學所提供給他們的不是技能或知識,而是學歷:一張標誌基本工作紀錄和就業能力的文憑。那些成功學到知識的學生則往往——還好不是全部——來自受過良好教育的家庭,而且在頂尖的大學就讀。他們已是經濟、文化精英社群的一員。我們偉大的、民主的大學系統成為了維持社會僵化的支柱 ——一個破敗的社群,諸多成員漫無目的地通過其間,所學甚少,最終又回到他們出生時所處的經濟、社會狀態。
圖博館
然而,當瑞里人云亦雲地根據幾個資深學者的論斷就否定大多數研究的意義,當金斯伯格把整班行政人員都貶低為無所事事、一心只想去夏威夷參加無聊會議的人時,他們不過是對空發炮,雖然讀來有趣,但最終於事無補。
另一類書則很不同。這些書經過認真研究,有著豐富的數據,有一些有圖表可能會讓外行覺得看不懂,諸如杰羅姆·卡拉貝爾的《中選》(2005),克里斯托弗·紐斯菲爾德的《公立大學的瓦解》(2008),威廉姆·博溫、馬修·欽格斯與邁克爾·邁克菲爾遜合著的《跨過終點線》(2009),以及理查德·阿若姆與喬斯帕·羅克莎的《不學無術》。這類書針對體制中某些具體問題進行專述,它們發掘出了許多醜陋的事實和難以讓人滿意的做法,反映出的真實與世界大學排名的光鮮宣傳大相迳庭。
令人失望的學習現狀
大學課程變得怎樣了?在《不學無術》一書中,阿若姆與羅克莎勾勒了一副令人心寒的圖景。核心論據來自於2322 名大學生所參加的標準測試——大學生學習能力測試(the Collegiate Learning Assessment)。這個測試在入校第一學期測試一次,而後在大學第二學年末再測試一次。考試並不是選擇題,而是需要學生閱讀一系列關於一個虛構的商業或政治問題的文章,寫一篇給政府官員的政策建議短文。
而來自全國學生參與度調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的數據——每年全國幾百萬學生填寫的學生自我學習評價——以及近年學生生活的民族志調查則提供了豐富的背景。
結果讓人警醒。大學生學習能力測試顯示出樣本中大約有45%的學生並沒有通過前兩年學習在批判性思考、複雜推理以及寫作上有實質進步。而看一下他們的學習情況就可以了解為什麼這樣了。學生報告每周平均花12個小時學習——比1961年的每週25小時和1981年的每週20小時都有所下降。樣本中有一半學生在前一學期沒有選修過任何要求寫20頁以上作業的課程,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沒有上過任何一門每週要讀40頁閱讀材料的課程。
圖博館
不難理解,為何大學仍抗拒使用哪怕很簡單的評估。現在的美國將近有5000 所大學,包括兩年制和四年制學校。有數百萬人去那裡讀書,包括了40%的18 到24 歲的美國人,還有很多年紀更大的學生。高等教育既有常春藤等私立名校樹蔭掩映的奧林巴斯神山,也有公立大學高大莊嚴的四方形建築,還有城市社區學校周圍每天運營12個小時、永遠不夠車位的停車場。它既有私有的也有公立的、既有大眾的也有精英的、既有古老的常青藤覆蓋的傳統、也有當代而前沿的風格。高等教育如此豐富多變的景觀無法用任何簡單的方式概括。
很多——或許是大多數——談論美國大學的書都可以劃入兩類。每週都可以看到長篇的怨詞。相當一部分屬於同一類,包含了來自不同作者群的多種著述,包括由優秀記者納奧米·施艾弗·瑞裡撰寫的對教授的抨擊一書《教員休息室》(2011),和政治學家本傑明·金斯伯格所寫的對大學行政的批判《教員的衰落》(2011)。這些書沒有從多個角度去審視大學裡複雜的群體,而是特別鎖定其中一群人作為批評的反面角色。
作者也並沒有選擇某個大學的具體情況進行描述,否則還可以讓讀者對學術生活的節奏與性質有所感受,而是從流行媒體和網頁中剪切故事,把它們堆積起來。它們講述個人經歷,總是選擇極端的壞例子,似乎這就是普遍現象,並且反複使用那些在之前的論戰裡用過的、老掉牙的段子。
儘管如此,並不是所有的批評都是無的放矢。瑞裡對兼職及臨時教員遭受的虐待進行了細緻、讓人壓抑的描述。金斯伯格則指出行政人員與專業人員的增長數量遠比教員要快,帶動學生和學生家庭所要負擔的費用上漲,但對學生的學業方面並沒有大的促進。
圖博館
安東尼·格拉夫頓:美國的大學為何失敗?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教授2017-06-15
【當中國高校不斷倡導與國際接軌、創建國際一流大學,引進國外(尤其是美國)的種種高等教育方面的實踐經驗時,往往以偏概全地擴大了海外教育的優勢。歷史學家安東尼·格拉夫頓對描繪美國大學教育狀況的閱讀,呈現出高等教育充滿活力的表面下內部的千瘡百孔,或可給我們反思高等教育經驗和製度帶來另一種參照。】
美國大學:事實與批評
美國大學佔據了很多世界排名的前幾位,儘管這些評分基本只是大學行政人員和校友的娛樂活動,但還是反映出了一些事實。很多美國大學提供給教職員工的工資和工作條件、實驗室和圖書館都是其它地方的院校很難比得上的。而它們不光在工作人員那裡投入較多,在研究生和本科生上的開支也比海外的學校要多。
儘管以歐洲或亞洲標準看來它們的費用很高,但他們近年來努力給本科生提供優厚的經濟資助,給博士生支付全部學費,不讓貧困學生失學。在這一體制的每一層面,都有全心投入的教授們激發學生對一切都充滿熱情,從晶體結構一直到詩歌的結構。
然而,美國大學也受到了猛烈的批評,多半來自了解大學的教授和記者,這自然也情有可原。每個硬幣都有兩面,而每項優點也都有其對應的負面——相應地,每所大學也都有自己的膿瘡。在最富盛名的醫學院裡,教授們以個人名義發表研究,實際上卻是為大醫藥公司做付費宣傳。
在眾多州立大學及一些私人大學,橄欖球隊和籃球隊的教練們年薪幾百萬美元,他們的助理收入數十萬,只因為他們管理著半職業球隊。沒有幾個球隊為資助它們的大學掙錢,還有一些球隊赤裸裸地剝削它們的隊員。
在一些拔尖的私立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在每一屆都會給一些人留出名額,給校友和可能的捐款者們的子女;給運動員,儘管很多運動員不像他們的同學那樣充分利用學習機會;或者乾脆留給只要能出得起學費的人。在一些自稱致力於本科生教學的大學裡,有太多的教授每週只草草讀兩遍課件(PPT),而將面對面的教學交給廉價的研究生或者短期僱用的博士。研究生和短期教師們盡力將基本技能與量化分析傳授給學生,而每門課只能賺區區幾千美元。
圖博館
美媒:讓“歸國潮”來得更猛些吧!中國顯磁鐵效應
美國《僑報》2017.5.18.日發表時評,原題:讓“歸國潮”來得更猛些吧 中國留學生從當初的不願回,到如今的積極回、主動回,這是為何?這得益於官方對人才的重視。隨著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對人才的吸引力愈發增強,顯示出強大的“人才磁鐵”效應。
文章摘編如下:
中國留學機構新東方近日在北京發布的《2017中國留學白皮書》顯示,逾七成的中國留學生計劃完成學業後歸國就業。中國留學生從當初的不願回,到如今的積極回、主動回,這是為何?
這得益於官方對人才的重視。隨著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對人才的吸引力愈發增強,顯示出強大的“人才磁鐵”效應。中高速的經濟增長(相較其他主要經濟體)、快速發展的高新產業、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以及海內外“項目、技術、市場、資本”全面對接的平台,為留學生回國提供了廣闊的舞台。這也使得留學生不必留在海外才能學以致用,他們在中國同樣也能取得傑出成績。
中國政府還為留學生提供了多項福利,涵蓋生活起居、學術研究等方面。而隨著歸國創業越來越成為更多人青睞的發展方式,各部委近年來更合力“清障搭台”,為留學生破解難題。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教育部長陳寶生表示,中國將通過給回國人員提供服務,為其建立“綠色通道”和提供崗位等舉措促使更多的留學生學成後回國。
廣大留學生之所以願意學成後回國,還在於他們身體裡流淌著炎黃子孫的血液。一直以來,中國知識分子就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情懷。有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國家重點項目學科帶頭人中,逾七成是海歸,大量的“兩院”院士都是海歸。他們掌握著最新科技成果,擁有不少核心專利。
目前,中國正處民族復興的關鍵時刻,急需各方人才,就讓留學生“回國潮”來得更猛些吧,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方能早日實現。
回應
從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自然法則,不可能違背的。隨著咱們祖國經濟越來越好,國家越來越強盛,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才越來越多,不僅中國出國的留學生回來多了,外國到中國的留學生也會越來多,同樣外國人來中國的人數,也會逐年增加,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百姓。
圖博館
多年來美國各地教育部門並非沒有想辦法促進學校的多元化,但實際效果似乎不明顯。俄亥俄州曾經嘗試公立學校跨片入學,但結果是有能力的走了,沒能力的留下,原來學校的族裔分野現象更加嚴重。
族裔多元化和移民(微博)大量湧入後形成的隔離居住現象,也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學校的種族隔離現象。有大蘋果、大熔爐之稱的紐約和移民最多的加州,反倒是學校種族隔離現象更嚴重的地方,就說明美國實現種族平等依然任重道遠。
即便是享受好社區、好學校的亞裔,在校園中依然存在族裔分野現象。小萱說,在學校里亞裔學生聚到一起,多討論作業難不難,課餘上什麼班等話題,而白人學生聚在一起更多討論美國主流社會的時尚。在學校裡,亞裔與白人學生的交往基本上是“公事公辦”,如果誰跟另外一個族裔打得火熱,反倒顯得有點另類。亞裔第一代移民家庭保留的母國文化氛圍,使第二代亞裔雖然生長在美國,但與白人文化仍存在一定的文化隔閡,由此產生的族裔鴻溝,恐怕不是一兩代人就能完全彌合的。
相關新聞
第二道墙 下令暫停向7個伊斯蘭國家發放簽證
各方硬懟特朗普 美國紐約一名聯邦法官下令暫停驅逐穆斯林
違憲、危害法律!美多城市長抵制特朗普移民政令
罕見! 美國代理司法部長 拒替川普移民令背書
罕見!川普火速開除代理司法部長 重批她背叛
美國900名官員抗議特朗普入境限令 白宮:不執行就走人
川普頒七國移民禁令 美機場示威亂糟糟
特朗普移民令生效 百餘人在美國機場遭扣留
美大學校長不滿川普行政令 矢言保護學生
「禁穆斯林是歧視」 麻州總檢察官控川普違憲
美聯邦法官封殺移民禁令 裁定全國暫停實施
川普推文批西雅圖法官裁決 誓言推翻
川普再輸 聯邦上訴法院拒絕白宮上訴
川普上任廢除奧巴馬政策:醫保/氣候計劃/TPP/限制移民
限制移民新健保法不過關 川普經歷任後最大挫敗 下一步力拚租稅改革
醫改失敗降低特朗普威懾力 美企大批出走墨西哥
墨拒為美修牆掏200億美元 特朗普:進口稅20% 墨嗆退出NAFTA
川普惹怒鄰國墨西哥 恐引發貿易戰報復 20墨城市 爆反川普示威
川普2017.1.20總統就職演說 強調美國優先美國第一
西方主流媒體評特朗普演講:毛骨悚然
史無前例!全球抗議特朗普就職美217人被捕
全球女性反特朗普200多萬人示威
川普為何偏愛超長寬版大紅領帶?「陽具」的影射,雄性超強控制慾和權力。
CNN民調:川普就職支持率史上 最低只有40%
不支持率超支持率 特朗普只用了8天
上台不到一個月 美國近百萬人連署彈劾川普
圖博館
這是美國好學區公立學校的典型場景。在這些外人看來的好學校裡,亞裔學生比例遠遠高於本地區人口中亞裔的比例,亞裔學生的學習成績出眾,數學、科學奧林匹克班,亞裔學生更是大顯身手,學校樂隊中亞裔學生佔一大半,但在體育場上則多是白人學生的天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校園族裔分野現象。而在另外一些貧困人口聚居的學區,學校裡非裔或拉丁裔學生佔絕大多數,白人學生屈指可數。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民權項目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紐約州公立學校的族裔分野情況在全美範圍內最嚴重。很多學校連一名白人學生都沒有,僅有非裔和拉丁裔學生。2009年到2010年,紐約州的白人學生佔學生總數的近一半,但非裔學生常去的學校,白人學生平均比例僅佔17.7%。
以全美最大、有110萬學生的紐約市學校系統為例,過去12年內建立了許多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s),但73%的特許學校僅有少於1%的白人學生,其他多是非裔和拉丁裔學生。特許學校經常設有項目,專門面向貧困家庭。民權項目主任兼該報告作者奧菲爾德(Gary Orfield)稱,很多非裔和拉丁裔學生註冊那些窮學生比例高的學校,而在收入和膚色多樣化的學校裡,非裔和拉丁裔學生的學業表現,通常比那些在族裔分野現象嚴重的學校的學生好很多。
其實這種學校種族隔離在全美範圍普遍存在。根據這份報告,這種現象嚴重程度排在紐約之後的依次為伊利諾伊州、密歇根州和加州,比如在加州,非裔學生集中的學校,白人學生比例平均只有18.9%。
報告指出,學校的族裔分野現象,很大程度上歸因於住房分佈。美國的公立學校是劃片入學,學生只有住在這片區域裡,才能到管片學校(home school)上學,於是形成富人和中產階級中上層聚居的地區學校較好,而窮人和中產階級下層聚居區學校較差的現象。現實生活中,非裔和拉丁裔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滯後,貧困率較高,其子女也只能在較差的學校裡就學,形成惡性循環。而本來居住在這些區域裡的白人則逐漸搬離,或者讓孩子去讀私立學校。比如華盛頓國會山以東區域,已經成為非裔聚居區,但有一片仍是白人聚居區,但那個區域的公立學校裡,卻幾乎看不到白人學生。
奧菲爾德表示,如果紐約想要一個社會和經濟多元化的未來,它的決策者和公民應該要盡快意識到多元化的價值和不平等帶來的危害。
圖博館
多年來美國各地教育部門想辦法促進學校的多元化,但實際效果似乎不明顯。俄亥俄州曾經嘗試公立學校跨片入學,但結果是有能力的走了,沒能力的留下,原來學校的種族隔離現象更加嚴重。族裔多元化和移民大量湧入後形成的隔離居住現象,也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學校的種族隔離現象。移民最多的加州和紐約,反倒是學校種族隔離現象更嚴重的地方,就說明了美國實現種族平等的道路依然任重道遠。
即便是融入好社區、好學校的亞裔,學生在校園生活中也依然存在族裔分野現象。在好學校裡,亞裔學生聚到一起,多討論作業難不難,課餘上什麼班等話題,而白人學生聚在一起,會更多討論美國主流社會的時尚。在學校裡,亞裔與白人學生的交往基本上是“公事公辦”,亞裔第一代移民家庭保留的祖籍國文化氛圍,使得第二代亞裔雖然生長在美國,但與白人文化仍存在一定的文化隔閡,由此產生的族裔鴻溝恐怕不是一兩代人就能完全彌合的。
美國學校“種族隔離”現象讓族裔鴻溝恐難彌合2014-04-15
實這種學校種族隔離在全美範圍普遍存在。根據這份報告,這種現象嚴重程度排在紐約之後的依次為伊利諾伊州、密歇根州和加州,比如在加州,非裔學生集中的學校,白人學生比例平均只有18.9%。
小萱是生長在美國的華裔學生,小時候上幼兒園時,她有許多白人小朋友,經常互相邀請參加生日聚會,她最要好的小朋友也是一個白人男孩。然而隨著年齡增長、年級升高,轉過一次學的小萱上小學以後,白人朋友越來越少。而她所在的小學天才班28名學生,一大半是亞裔,一小半是白人,非裔和拉丁裔學生分別只有1名。
從去年開始,小萱上了她家所在地區的好初中,學生構成類似,基本上是亞裔與白人平分天下,非裔與拉丁裔寥寥無幾。現在小萱最要好的是一名韓裔女生。她說,在學校裡休息吃飯時,基本上都是亞裔與白人學生各自扎堆聊天,相互間很少湊到一起。
圖博館
美國學校不同族裔各自扎堆現像明顯 2014-11-16
從上世紀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以來,美國反對種族歧視的觀念已深入人心,很少有人敢公開宣揚種族歧視的言論。不過美國不同族裔之間的融合仍有長路要走,校園裡族裔分野的現像明顯。在華盛頓周邊所謂的好區好學校,基本上都以白人和亞裔學生居多,好學區的天才班項目,更是白人和亞裔學生一統天下,黑人和拉丁裔學生難覓踪影。
亞裔學生比例遠遠高於本地區人口中亞裔的比例,亞裔學生的學習成績出眾,數學、科學奧林匹克班,亞裔學生更是大顯身手,學校樂隊中亞裔學生佔一大半,但在體育場上則多是白人學生的天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校園族裔分野現象。而在另外一些貧困人口聚居的學區,學校里黑人學生或拉丁裔學生佔絕大多數,白人學生屈指可數,某個學校學生幾乎是單一的少數族裔,成為美國教育界更關注的學校種族隔離現象。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民權項目最近發布研究報告說,紐約州公立學校的種族隔離情況在全美範圍內最嚴重,很多學校連一名白人學生都沒有,僅有非洲裔和拉丁裔學生。2009年到2010年,紐約州的白人學生佔學生總數的近一半,但非洲裔學生常去的學校,白人學生平均比例僅佔17.7%。紐約市75%的非洲裔學生集中於少數族裔學生佔90%以上的學校。2010年,紐約州公立學校約有一半的學生來自低收入家庭,其中主要是非洲裔和拉丁裔學生註冊的學校中有接近70%的低收入家庭學生,而白人學生較多註冊的學校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只佔30%。
其實這種學校種族隔離在全美範圍普遍存在,根據這份報告,這種現象嚴重程度排在紐約之後的依次為伊利諾伊州、密歇根州和加利福尼亞州,比如在加州,黑人學生集中的學校,白人學生比例平均只有18.9%。
這種學校種族隔離現像很大程度上歸因於住房分佈,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被鼓勵多元化的政策減輕。美國的公立學校是劃片入學,學生只有住在這片區域裡,才能到管片學校上學,於是形成富人和中產階級中上層聚居的地區學校較好,而窮人和中產階級下層聚居區學校較差的現象。現實生活中,黑人和拉丁裔的貧困率較高,其子女也只能在較差的學校裡就學,形成惡性循環。而本來居住在這些區域裡的白人則逐漸搬離,或者讓孩子去讀私立學校。比如華盛頓國會山以東區域,已經成為黑人聚居區,但有一片仍是白人聚居區,但那片區域的公立學校裡,卻幾乎看不到白人學生。
圖博館
這些考試時間的統計,並沒有包括AP課程、SAT、ACT這些非強制性的考試,而實際上學生為了報考大學,可能花更多時間來準備這些與美國大學錄取相關的考試。因此可以說,美國學生經歷的考試其實確實是挺多的。我女兒也告訴我,她所在的學校基本上是兩天一小考,3天一大考。越是好學校越是如此。
美國的家長對美國學校考試越來越多正表達憂慮。蓋洛普公司曾對4500名成年人進行的民調發現,近三分之二的成人認為,美國公立學校裡過於強調標準化考試,五分之一的人認為正合適。美國教師聯合會主席溫嘉頓說,限制考試數量是一種共識,會得到絕大多數美國人的支持。奧巴馬政府曾在2015年底發布政策指導綱要,推動所有的公立學校將標準化考試所用時間限制於學生課堂學習時間的2%以內。
我覺得要客觀看待考試多少的問題。標準化考試多少合適正在成為美國有爭議性的話題,因為自從小布什政府實施“有教無類”法(No Child Left Behind)法以來,美國的公立學校在3年級起到8年級就要進行一系列的標準化考試,通過學生成績的評比,看哪個學校不達標,就要進行整改,否則學生有權利要求轉學或額外補習。這個法律在許多校區引發教師的抵觸情緒,有些校區拒絕執行,也有一些國會議員揚言要廢除這個法律。
美國人一方面抱怨考試太多,但另外一方面,許多學校的評比機構正是依靠這些全國性的標準化考試的學生通過率來給不同的學校打分。而所謂的好學校,好學區,就是通過這種打分體現的,亞裔和白人中上階層家庭買房時會非常重視這個。越是好學校,對學生抓得越緊,考試也更多。總體而言,私立學校的考試比公立學校也更多。
所以這裡存在一個政治正確的問題,大家都喊考試太多了,要給學生減負,要讓老師減壓,教育不是為了培養考試機器,但實際上想出人頭地的人其實希望有更嚴格的考試,才能比較公平地測定學生的學業進展狀況。如果沒有考試,光靠老師主觀判定,也很難公平公正地衡量學生的學術表現。美國學校裡學生的GPA就是靠平時學習中無數考試和測試綜合而成的,在大學錄取中也是很重要的指標。
因此當時奧巴馬政府限定標準化考試時間於2%之內的措施出台後,引發了爭議。大家多認為,限制考試氾濫是對的,但硬性規定時間多少是不對的,重點不是考試多少,而是考試的內容與有效性。
圖博館
美國人的考試怎麼那麼多?
很多人一定以為我吃錯藥了,昏頭了,美國的考試難道比中國還多?在中國,幼兒園升小學要考試,小學升中學要考試,中學升高中要考試,高中升大學更要考試,研究生要考,博士生要考,考英語,考職稱,考級別,考學位,老師考學生,學生考父母,父母考關係,……
你知在美國要考到會計師執照極難嗎? 一般成績好的也要考數次才能考到, 考建築師執照最少要考十次, 一級級考才可達到, 邊考邊做工, 五年七年是很通常的, 考精數師執照可能要花一生也考不到, 世上沒有很多考得過的精數師, 一旦考到通常都是大公司財務部或是保險公司的主管人才. 公司的CEO可混出來, 靠關係靠小聰明, 但有些工作考不過就無希望. 轉行比較好.
美國的考試真是多。今天是否吃飽了,可以作個測試;今天會不會長胖了,可以作個測試;你是否合適當售貨員,可以參加一個測試;你是否能成為飛行員,可以參加身體、心理的綜合測試;你是否能勝任總統職位,你可以參加全國選民對你的測驗;……
SAT和ACT考試是美國大學的主要入學考試內容之一,所以這類考試的補習也是華人家庭的重中之重。這裡的課外補習班幾乎成了孩子們的一項必須的課程,不僅有補數學英語的,還有補習物理化學的,五花八門,若不參加補習就有在華人的競爭中落伍淘汰的可能,孩子們早出晚歸非常辛苦,與在中國的孩子無異,甚至更甚,因為在美國,僅僅是學習成績是不夠的,參加課外社團、體育愛好都是申請大學時所必備的。
美國學校考試到底多不多?2017-04-30
說起考試,咱們中國人都有切身之痛。從小到大,哪個中國學生不是身經百戰?可是你知道麼,美國人也嫌他們的考試太多了。
根據美國大城市學校委員會對全美66個學區的調查,美國學生從學前班到高中畢業,這13年里平均要進行112次強制性的標準化考試,平均每年要花20到25小時在考試上。2014到2015學年,標準化考試最多的8年級學生,每個學生花在強制性考試上的時間平均為4.2天,約占美國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的2.3%。
美國學校考試到底多不多?
圖博館
與此同時,2013年美國共簽發中國中學生來美留學簽證近3.2萬個,是8年前的50倍,增速之猛令美國教育界人士乍舌。中國已超過韓國,成為在美留學的中學生最多的國家。
中國學生紛紛放棄高考來美留學,當然主要是因為高考競爭太激烈,家長心疼孩子,焦慮著急,只要經濟條件許可,許多家長願意讓孩子提早出國留學,以期以同樣的努力能進入更好的大學。當然也有的是因為孩子在國內學習成績不佳,希望在競爭不那麼激烈的環境中有更好的大學可上。
放棄高考,送孩子來美留學,我覺得當家長的要注意幾個問題。首先,除了自己是留學生、訪問學者或者公派來美工作的人的孩子,可以免費上美國的公立學校,絕大多數孩子只能上私立學校,這種學校每年的學雜費多在4、5萬美元,家長首先要考慮自家經濟條件是否能否承擔,還要考慮孩子的性格、生活的獨立性、學習的自覺性,從國內學校到美國學校之間的銜接等問題,沒有必要盲從,別花了錢又給孩子放了羊。
其次,高中直接考SAT和ACT的學生,在報考美國大學時要知道,美國大學的錄取絕不僅僅是看學業成績,尤其是美國大學招生人員發現,現在中國高中生申請美國大學,造假現象非常嚴重,導致現在美國大學在招手中國學生時更加小心謹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是在國內本來確實學業出眾的孩子,放棄高考,出國留學,最後因為中國學生申請者之間的惡性競爭而去不了理想的學校,就非常可惜,還不如在國內考上一個好大學,到研究生階段再出來留學,更順理成章。
至於想通過移民讓孩子避開高考,在美國上大學,也要避免幾個誤區:第一,並非在美國買了房子就能獲得綠卡,就能在當地公立學校上學,必須走正規的移民渠道。第二,投資移民現在已經出現排期,等待期大約3、4年,而且投資額要求也有可能提高,有人說可能從50萬美元提高到90萬美元。家長要規劃好,免得孩子已經要上大學了,投資移民還沒有批准下來。第三,即便獲得了綠卡,上居住地的公立大學,並非所有的人自動獲得州內學費待遇和獎助學金,要有兩年的納稅記錄和資產證明,如果上私立學校,優惠得併不是很多。而且某種意義上,同樣學業優異的學生,從中國申請來美留學,進入好大學的機率並不比從美國申請小,因為美國名校對本土學生更多考慮全面發展、族裔平衡,而在中國因為其他方面難以判定,學校最終可能更多地從學業成績和SAT、托福等成績來判斷,反而更簡單一些。
圖博館
對於學生來說,要想明白自己去留學的目的何在,是想出去開開眼界、見見世面呢,還是想有真才實學,謀劃未來的人生之路。如果是前者,我覺得要慎重,因為對於多數家庭來說,留學的經濟負擔很重,在美國大學留學,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留學生能拿到獎學金,75%主要靠家庭和個人支付費用,一年開支基本上在5萬美元左右,如果只是想開眼界,不如拿這個錢去旅遊;如果是想為將來的人生找個更好的落腳點和出發點,那就要想好自己喜歡什麼專業,適合什麼專業,將來哪些專業比較好找工作,從中求得平衡。一般來說,在美國學習理工科和經濟金融專業比較好找工作,經濟待遇也比較好,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就很難在美國留下來,即便找到工作待遇也不會太好。
對於家長來說,要想清楚自己的孩子是否適合出國留學。孩子到底什麼時候出去留學比較好,需要根據孩子是否具有獨立性、自覺性、自律性而定,否則大人無法在身邊管教引導,很容易出現孩子花光了錢,卻學無所成的現象。另外,留學是孩子移民的一條途徑,但絕不是坦途。美國一年給外國人的工作簽證配額就8.5萬個,而全世界在美留學生76萬人,加上全世界想去美國工作的人,有多少人能夠通過留學留下來,簡單算算就知道了。即便留下來了,轉身份、辦綠卡,也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
中國中學生紛紛避開高考來美上學2016-05-01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快到了,人們一向以“千軍萬馬擠獨木橋”來形容中國高考競爭的激烈,然而近年來隨著移民熱、留學熱的興起,中國學生留學低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中國學生有了更多選擇。許多學生高中就直接出國留學,或者在國內完成高中學業後,不參加高考,直接通過考托福、雅思、SAT、ACT等,報考外國大學本科,而美國是這些學生出國留學的最大目標地。
有數據統計,近5年來中國高考棄考率基本穩定在10%左右。2014年全國939萬高考生中,有近百萬學生棄考,其中因留學或移民而棄考者佔兩成一,相信今後還會持續增加。2012年到2013年,中國內地學生赴港參加SAT考試人數接近4萬,2014年有近萬名內地學生參加在香港舉行的首場SAT考試,比2007、2008年增長了6倍左右,引發了各界人數對低齡留學的關注。
現在美國大學留學的中國學生超過30萬,占美國國際學生總數三分之一多。其中本科生和研究生各佔一半,而且本科生增加的勢頭迅猛,成為中國留學生猛增的主要動力。
圖博館
美國的公立中小學確實是很寬鬆,寬鬆到所謂的差學校你不做作業、上課睡大覺,老師也不會管,到時候差不多就讓你高中畢業,因為美國公立學校沒有升學率的競爭,只要學校不是爛到連最基本的州內統考都有多數學生通不過時,就不會有人管。
美國的學校從初中開始就沒有班主任,有問題需要孩子自己去找學校的輔導員,一個輔導員管上百號人,哪裡管得過來?在很多哪怕是不錯的學校,吸毒和未成年性行為,都是令家長很頭疼的問題。
私立學校為了自己的聲譽和生意,確實抓得比較嚴,但孩子的成長教育除了學校和老師,家長和學生因素也很重要。如果家長不在身邊,對孩子缺乏關愛照顧與監督,而小孩學習不自覺,生活上缺乏獨立性,也很容易放任自流,到頭來的結果很可能是人財兩空,也就是錢花了,孩子沒成才,與父母也疏遠了。這樣的例子這幾年已經見得太多了。前兩天網上有篇文章是在美國中學任教的華人寫的,說是小留學生在美國學壞比學好要容易得多,說得一點都沒錯。
中國學生留美熱緣何高潮迭起? 2012-11-18
過去5年來中國學生留學美國的熱浪出現“井噴”勢頭,留學美國的中國大陸學生數量連年以2到3成的驚人速度猛增。美國國際教育研究所發布的最新“開放門戶”報告發現,2011到2012學年,有19.4萬中國大陸學生正在美國的大學裡留學,比上年增加23.1%,連續第三年高居美國國際學生來源地之首,遠遠超過排第二位印度的10萬人。如果加上台港澳的留學生,目前有22.6萬兩岸四地的大學生負笈美國。
中國學生出國留學熱是伴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與移民熱、出國旅遊熱是相伴興起的。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人們口袋裡的錢更多了,有能力出去了;其次是國內民眾和用人單位對洋文憑和洋學歷的看重;第三是家長對中國大學教育體系和質量不滿意,而美國高等教育質量又是公認的世界一流;第四是許多家長將孩子出國留學,作為下一代移民的一條出路;第五是美國歡迎國際學生,降低了留學生的簽證門檻,留學簽證的簽成率非常高。僅去年一年,國際學生就給美國經濟貢獻了227億美元,以中國學生佔四分之一估算,中國學生大致一年就為美國貢獻了57億美元。
面對高漲的出國留學熱,我覺得學生和家長還是要保持清醒冷靜,不要盲目跟風。
圖博館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狀況。高中時期孩子的世界觀、性格多數還有完全成型,如果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好學上進,獨立性強,比較自律、刻苦的孩子,早點出國留學沒問題,但如果孩子平時就不愛學習,對父母依賴性強,自律性差,這樣孩子讓他們獨自出去留學,純粹就是糟蹋錢。近年來小留學生在外生活糜爛、奢侈消費、聚眾賭博、甚至違法犯罪的負面報導已經很多,可能多數孩子不至於這樣,但虛度光陰,把錢花完了,學無所成,兩手空空回來的,大有人在。
現在的小留學生出國熱,很多時候其實是家長意志,不管孩子自己的意願、興趣和能力,家長包辦一切,籌劃孩子的未來。最近《世界日報》就報導小留學生春節期間因為想家,偷偷溜回國,又不敢告訴父母,躲在自家車庫裡,讓父母四處尋人,最後找到了,堅決不願再回美國,父母只好把給孩子在美國留學而買的房子讓別人住。這其實並非極個別的現象。 如果孩子有意願、有興趣在高中時就出國留學,做父母的第一要先考察學校,選擇合適的私立學校,未必一定要是名校;第二要委託一個可靠的監護人,因為美國的寄宿學校到了節假日會關閉,如果有好的監護人,孩子在外能感覺到溫暖;第三,家長自己要多花心思,關心在外留學子女的學習進展、身心感受和生活狀況,幫助孩子及時調整適應。
小留學生在美學壞比學好更容易 by美國客 北京新浪網
中國家長熱衷於送未成年孩子出國留學,很重要的考慮是讓孩子避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中國高考的激烈競爭壓力,當然也想盡快為將來上美國的大學鋪路,也有的是想通過孩子留學打開移民之路。不少家長擔心,送孩子出來晚了,就學不到地道的英語,對美國文化的了解就不夠深。於是,中國家長經常糾結的一個問題是:到底什麼時候送孩子出去留學比較好?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真得因人而異。首先要看自家有沒有那種經濟能力,高中出來比上大學本科出來,至少多花20萬美元,比上研究生出來,至少多花50萬美元。如果是砸鍋賣鐵,自己勒緊褲腰帶,就為孩子早幾年出來留學,實在沒必要。
其次要看孩子自己有沒有留學的主觀意願,不要把家長自己的願望強加給孩子。更重要的是,要看孩子的獨立性、自律性、自覺性、主動性如何。有些家長以為,國內中小學教學束縛學生個性,到了自由寬鬆的美國校園,孩子的潛能充分發掘,自動成才。這完全是一種誤解。
圖博館
中國小留學生湧向美國 2013-03-24美國客
在中國大學生掀起來美留學高潮的同時,中國的高中生甚至初中生,也湧動著來美留學的熱潮。美國國土安全部最新數據顯示,2012到2013學年,美國私立高中有23795名中國學生,而2008年到2009學年時還只有4503人,4年工夫增加了近5倍。
如果再跟更早的數據相比,就更能感受到這股熱潮有多驚人。美國國土安全局統計顯示,2005到2006學年,中國僅有65名中學生持因私護照在美國讀中學,2010到2011學年,有6725名中國學生持因私護照來美讀中學,5年增長了100多倍。
調查統計數據顯示,國內學生最感興趣的留學熱點國家前五位分別為: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美國占比33%,成為中國學生最熱門的留學目的地。
而在美國這邊,許多私立高中正面臨生源萎縮,財政困難的局面。美國私立高中學生數量從2005年的610萬下降到2009年的550萬,經濟不景氣使得私立高中的籌款更加不易,亞洲學生蜂擁而來便成了這些私立學校的生財之道。華爾街日報最近就報導說,俄勒岡州的一所教會私立學校,中國學生一年要花費49600美元,而當地學生只需要交12600美元,扣除中國學生的食宿和醫保費用,中國學生交的學費依然是本地學生的兩倍。這種現像在私立學校中是非常普遍的。
因為美國的公立高中一般不招收國際學生,即便招收,也是以交換生的名義來,簽證只給一年有效期,因此對於父母沒能在美國工作和長期生活的孩子來說,上私立高中幾乎成了唯一選擇。一般4年下來總開銷至少要20多萬美元。 面對小留學生出國熱,家長最重要的還是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狀況,因人制宜,不要盲目攀比,趕時髦、追熱潮。所謂實際狀況,一般包括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自己的經濟狀況,對於工薪階層乃至中產階級而言,4年高中25萬美元再加4年大學20萬美元的費用,絕對不是小數目,所謂“出國要趁早”的說法,我覺得是一種誤導。
有意讓孩子出國的家長要考慮性價比,一般而言,研究生出去留學最省錢,但有人會擔心出去太晚了,學不到地道英語,或不容易融入當地社會,但高中就出去留學,我覺得對於多數家庭而言,付出的代價與可能的收穫不太成比例。
圖博館
其三,認識到“寬鬆教育”政策實施過了頭,日本政府下決心扭轉政策方向,有計劃地提升基礎教育的課程標準,增加必修內容和學業挑戰度。2008年開始,小學課本增加25%的頁數被視為轉折性標誌。
中日兩國相似的社會背景,使得日本30多年“寬鬆教育”的經驗教訓對我國有很大的借鑒意義。相似性包括同屬於東亞儒家傳統文化圈具有很強的學歷社會意識,家長努力供孩子上學、希望上好學,人口直接影響考試競爭激烈程度。以及經過一段時期經濟保持高增長,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家長既希望孩子在學業競爭中優勝,又不希望孩子學習太辛苦,全社會批判“應試”,呼籲“減負”。另一方面,中日政治經濟體制不同,政策抓手和落實條件也很不同。 我們認為,我國更有可能通過強化公辦教育配置來弱化家長和私營培訓市場的捲入,在育人和應試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我們還建議全面振興公辦教育,激活公辦課外教育,為家長減負,釋放中產家庭的生育意願,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元的學業挑戰,同時為國儲才選才。(作者為複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
回應
我覺得可以把中國那些鼓吹減負的教育學家們一起打包到日本去
所謂的素質教育最終的受益人就是這些搞私利教育的,什麼人支持素質教育,就是這些人!當公立學校開始破產,一個國家的教育必然淪為金錢的奴隸!希望國家一定要重視這一點!
現在國內補課班遍地,有的老師乾脆課上什麼都不講,自己辦補習班吃的腦滿肥腸,在這麼整我覺得藥丸
我還是堅持素質教育,強調創新減負。不要拿國外幾個貴族都是如何教育來舉例子。
連幾道試題都做不好的,也就別談什麼素質了。
能別把素質教育跟創新能力關聯起來麼?
沒有紮實的基礎知識的素養,談什麼創新?你所謂的創新是個什麼東西?所謂的“素質教育”不過是這個時代的愚民而已
http://www.guancha.cn/Neighbors/2017_04_12_403239_2.shtml
圖博館
正規學校教育要能提供足夠的學業挑戰才不會被輕視。學校和教師要理直氣壯地承擔更多課業教育而不是變相地把充實、提高的內容轉移到課後家庭輔導。每個人學習不同科目的能力不同,心智發展速度不同,興趣方向也不同,課外補缺、拓展和提高都是自然的需求,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的公立學校、公辦少年宮及其師資也應該能提供這些教育,如果把這部分空缺出讓給私營機構,應試壓倒育人就可想而知了。再者,符合選才規律的競賽、測試要視作國家選才系統的一部分以充分的規模定期實施,既不能氾濫,也不能取消。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回歸教育規律,擺正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自己各所應當的位置。
學業挑戰未必成為負擔,不能因材施教才構成負擔
因材施教是最大的教育規律,每個人的學習和成長都是獨特的,每個人在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學科領域、不同心智狀態下能夠接受的學業挑戰度千差萬別。
統一以某種平均水平對待施教勢必形成學業負擔,在這個方面低於平均水平者感覺吃力和沮喪,高於平均水平者感到無聊和無精打采。在現代學校制度下,一定程度上實現因材施教、促使學生多元化發展,成為優質中小學的標誌性特徵。如果能夠幫助學生髮現自己擅長的事,鼓勵他們投身並樂在其中,“減負”便已經發生。所以,越是那些優質學校素質教育做得越好,學生學習越不苦,並不是無稽之談。
當然,前兩條還是製度上、結構上的問題,這個層面上的“減負”最深入教育內容實質,更需要時間、耐心和愛。減輕學業負擔的命題到了一線教師這裡絕非單純地降低學業挑戰,而是轉化為要實施更好的教育——提升自我的教育教學素養,因材施教,激活學習。
強化公辦教育配置,弱化家長和私營培訓市場的捲入
對照以上三條,可見日本何以實現了“減負”又反思“減負”。其一,人口減少、高校大肆擴招致使高等教育錄取率陡增至90%以上,大批學生入學使得大學失去選拔性,基礎教育學習目標鬆弛,是學習變輕鬆的決定性因素。其二,日本政府對私營教育機構管制不多也缺乏手段,主要依賴市場機制,長期下來能夠提供個性化教育、提高教育水平的機構幾乎全部屬於私營機構。雖然總體錄取率大增,對於希望上一流大學的學生而言,競爭依然激烈,家庭負擔、學業壓力依然很重。
圖博館
政策只能在短期內改變遊戲規則(拼才智?拼努力?拼特長?拼體格?拼品德?拼爹媽?)——卻無法改變競爭的烈度。1976年至1990年(“寬鬆教育”政策的頭15年)高等教育錄取率不斷降低,考試競爭變得更激烈而不是更輕鬆了。1990年以後,錄取率卻高歌猛進地上升,從60%升至90%以上,什麼原因使上大學變得如此容易了?1992年日本18歲人口達到戰後第二次嬰兒潮高峰後,直至2014年的22年間,18歲人口從205萬減少至118萬,降幅達42%。此間,日本高校在校生規模卻從295萬增長至304萬。高等教育錄取率更是一路攀升至93%,意味著幾乎所有申請者都能夠被高教機構接納。日本現今超過40%的私立大學招生不能達到滿員,這對於積存基金薄弱、運營高度依賴學費的日本私立大學來說是存亡攸關的危機,近半數大學招生工作本質上從選材變為營銷,入學選拔形同虛設。
在這個過程中,日本政府沒能適時控制私立高校的盲目擴張,出台限制性政策反應滯後,導致競爭選拔進退失據而飽受詬病。所以,密切觀測人口變化,預估並適當地調控教育供給,保持選拔活力和學習積極性才是教育政策的應然。
超量補習的負擔要回歸教育規律來化解
如何判斷補習是否超量?在補習產業高度市場化的今天,摸透瞭望子成龍、爭先恐後心態的商業營銷會大大異化家長和學生自己的判斷。深度捲入補習市場的家長不由自主地站在了應試主義的一邊。
負責任地講,整個基礎教育階段始終離不開一對對立統一的命題:從教育者視角來說是“培養”和“選拔”,從學生視角來說是“成長”和“應試”,兩者相輔相成。正如日本的歷史教訓所示,當教育真的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應試壓力,卻得到了缺乏求知慾和進取心、圖安逸不勤奮、害怕擔負責任、受不了批評、整體學力跌落的“寬鬆世代”。所以,在基礎教育實踐中能取得育人和應試的平衡兼顧就是最大的成功。
超量補習的發生意味著應試壓倒了成長,要遏制超量補習就得重申育人和成長的主題,讓真正懂得教育規律、懷有育人之心的教師和學校獲得更大的話語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獲得更大的尊重。更重要的是,限制正規學校教育的上限與邊界不僅加重了家庭教育負擔,還削弱了學校和教師的威信。
圖博館
自主選擇適合的教育資源既超出了學生的能力,也超出了多數家長的見識水平。除非精通教育和社會規則的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多數家長在為孩子做學業選擇時手足無措,心態焦慮。私營培訓機構的營銷誘惑、家長間的模仿與攀比、恨鐵不成鋼和病急亂投醫等心態都會造成超量教育、過度補習,結果又加重了一重學業負擔——不僅無效,更可能適得其反。
有一系列暢銷書名叫《中學生的考試9成靠父母》,非常具體地傳授家長應試技巧。日本應試學習之發達,已經不只是學生的事,應試負擔已經不可避免地延伸至家長。
國民學力顯著下跌、教育負擔抑制中產階級生育率
如果說“寬鬆教育”政策下,教育供給由公立向私立轉移,教育費用更多采取受益者負擔原則,只是不同政經路線的變化,全家動員參與培養子女也不是一定有害,那麼以下兩大弊害足以促使日本政府徹底放棄“寬鬆教育”。
第一,國民整體學力連年顯著下跌。在四年一次的國際PISA標準化測試中,1999年,日本的數學應用和科學素養位列OECD15國第一,閱讀理解位列第八;到了2003年,數學跌了5位,閱讀理解跌了7位;2007年,科學第六、數學第十,閱讀理解已經淪為墊底的第十五位。近年日本國內還有調查稱,小學生4人中便有1人弄不清“平均”的含義。“大學生數學基本調查”結果也非常不樂觀。日本的高中要為初中補課,大學的第一年要為高中補課的現像已經司空見慣。
“寬鬆教育”政策降低了達標的底線要求,卻完全不為最優秀、最努力向學的學生提供國家教育支持,甚至不提供榮譽感——因為寬鬆教育反對大規模的競賽、考試和選拔。努力學習、追求出類拔萃得不到承認,寬鬆無壓力才是正當的。如果在達標線之上還想學更多,那就要自己負擔所有成本。
第二,我們已經分析了寬鬆教育政策下家庭支持成了學業競爭中的決定性因素。經濟水平太低的家庭將得不到入場券,經濟水平足夠高的家庭可以購買到最好的私立教育,而日本的中產家庭卻承受著最大的學業競爭壓力,他們本身對下一代也抱有最強的通過受教育來維持階層或向上流動的願望。所以,家庭教育成本越高,中產家庭生育率越低。這類使得國家教育供給空洞化的政策最終會抑制中產階級的生育率,長期動搖國本,很可能是當初政策制定者始料未及的。
三種學業負擔根源不同
考試競爭烈度取決於適齡人口數和高教資源供給
圖博館
原本佔據優勢教育資源的公立中學只能提供寬鬆的托底教育,無法為想要上好學的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育,幾乎所有志願上一流大學的中學生都投入私立中學,隨之,沒了要讀書的學生,公立中學的優質師資也不斷流失。以從1960年到2005年考入東京大學的前20名高中為例,私立高中和公立高中,此消彼長十分鮮明。在日本,私立學校的教育費用通常是公立學校的2~3倍。
要考上好大學,僅僅上私立學校還不夠,課外補習學校(日本稱“學習塾”“進學塾”)專門為應試做好準備,這幾乎成為日本家庭的一般常識。根據文部省官方調查,全日本中學生上課外補習學校的比例從1976年的38.0%上升到1985年44.5%乃至1993年59.5%。小學生上課外補習學校的比例也從12.0%、16.5%到23.6%,節節攀升。
幾十年來,課外補習產業蓬勃發展,經過一番市場競爭兼併,構成了著名的首都圈“四大塾”格局,由四家機構把持補習產業。由於人們趨之若鶩,“四大塾”各自設置了不低的入學選考門檻,且不說高昂的學費,許多家長發現,如果在家中不做充分的預習準備,連較好的補習學校都進不去。中學期間上不了好的“學習塾”,就很難上好大學。究竟是誰在為國選才?
中產家庭教育負擔倍增
“寬鬆教育”政策改變了整個社會的教育供給,日本中產家庭若在子女教育上要求上進,勢必付出巨大——經濟負擔、選擇焦慮和全家被裹挾參與應試成了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
日本數量龐大的中產階級家庭無疑為上述私營教育機構作出了巨大的經濟貢獻。在日本國民可支配收入中,教育支出和補習教育支出從1970年左右開始顯著上升,1976年開始實施的“寬鬆教育”政策完全沒有影響到這個上升趨勢。換言之,1976至1995的20年間,家庭的教育經濟負擔沒有下降,反而一路攀升,更可怕的是,升學率卻一路下滑至1970年後的最低谷。可想而知,在此期間的學生和家庭的升學壓力越來越大,對家庭經濟條件不夠好的學生而言,不公平也在擴大。
除了經濟壓力,“寬鬆教育”政策整體上降低了必修的教育標準,看似學生有了更大的自由選擇學習的空間,其實這個年齡的學生既不充分了解自己,也不了解社會需求,甚至不夠了解競爭遊戲規則。
圖博館
30年前,日本對“只認分數”的大學入學考試帶來的基礎教育應試化和學業負擔過重現像大肆口誅筆伐。在人口稠密、民眾普遍重視學歷的東方國家,這樣的“考試地獄”現象高度相似。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成就一方面使家庭可支配收入顯著增加,民眾接受高等教育的訴求大幅提升。另一方面,經濟條件優越起來的家長對激烈的競爭壓力導致高強度的學業要求產生質疑。圍繞教育如何適應經濟高速繁榮,日本社會進行了大量公共討論,減輕學業負擔、改革大學入學考試的呼聲甚至成了政治上的關鍵問題。
上世紀70年代的考生多數出生於二戰結束後,經歷了經濟、社會、文化從戰敗的低谷到不斷上升的青少年時代,在穩步上升的社會環境下同時也面臨著各方面競爭不斷加劇的情形。他們的父輩則出生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從二戰中倖存,並成為參與創建戰後新社會的中堅力量。父輩的成功是白手起家的成功,而不是擠過高考獨木橋後獲得的成功。所以不僅出於慈愛之心,父輩們有理由對應試苦讀、對人為設置考分選拔的必要性和有效性產生強烈懷疑。
生活條件大幅改善了,我們的孩子為什麼還要學得那麼苦?學生學習負擔過重,怨聲載道的社會情緒迫使文部省在1976年12月18日發布教科答复報告《關於改善小學、中學及高中的教育課程基準》,指出“精選教育內容,旨在實現學生過上寬裕而又充實的學校生活的目標”。這個答复報告直接依從了民眾緩解下一代學業壓力的訴求,成為著名的“寬鬆教育”的標誌,成為此後主導日本基礎教育30年的方針。
“寬鬆教育”方針下的30年間,日本中央和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實施了一系列政策,大體包括:降低教學大綱的標準(縮減課本)、減少規定學時和公立學校去重點化。例如將小學至高中的總課時從5821課時減少至5785課時,《中學指導要領》的冊頁從261頁減少至123頁,公立中小學每週上課5天(原本6天),學生報考公立中學不能填學校志願,只能按片區隨機入學等。問題是,這些直接減負的政策手段根本沒有達到減負的效果,還產生了系列副作用。
“寬鬆教育”的三大惡果
公立瘦弱,私營肥滿
由於寬鬆教育政策只能約束公立教育部門,民眾的升學需求和競爭態勢並沒有變化,可想而知,對更有競爭力的教育需求只能通過私營辦學機構來滿足。
圖博館
人才磁吸效應 引爆大陸「海歸潮」2017-04-13經濟日報
人民日報報導,大陸正出現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海歸潮」(海外留學人員歸國潮)。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中國大陸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265.11萬人,其中2016年回國43.25萬人,過去五年回國人數更占70%。
央廣網則指出,根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6)」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相關資料顯示,十年前,中國每送出三個留學生,平均只能迎回一人。如今,每送出三人,平均能迎回2.4人。
此外,中國透過「千人計畫」引進的海外高層人才已達到6,000多人,地方引進高層次留學人才5.39萬人。2016年引進的教授級人才數量更是1978年至2008年30年引進總量的20餘倍。
央廣網稱,這些數字和事實表明,中國對海外人才的吸引展現出強大的魅力,「人才磁鐵」效應愈發明顯。
人民日報表示,大陸省部共建的留學人員創業園目前已經有49家,全國留學人員創業園347家,入園企業超過2.7萬家,7.9萬名留學人員在園創業,形成了1949年中共建政以來最大規模留學人才「歸國潮」。
報導指出,針對留學人員回國創業長期以來面臨的「六難」問題:優惠政策享受難、落戶就學辦理難、開戶融資難、知識產權應用難、政策限制放開難、文化理念融合難,近日召開的2017年留學人員回國服務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已重點研究破解之道。
報導稱,會議強調,要完善政策措施,構建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引才制度體系,加大留學人才引進力度,同時積極配合中共中央組織部做好「千人計畫」工作任務,繼續實施「長江學者」、「百人計畫」等項目,持續吸引高層次留學回國人才為國效力,同時鼓勵支持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創新。
日本教育減負30年反思:公立瘦弱私營肥滿國民學力顯著下跌
2017.4.10日,《中國青年報》刊登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陸一的文章《日本教育減負30年反思》,內容如下:
□日本“寬鬆教育”政策降低了達標的底線要求,卻完全不為最優秀、最努力向學的學生提供國家教育支持,甚至不提供榮譽感
□經濟水平太低的家庭將得不到入場券,經濟水平足夠高的家庭可以購買到最好的私立教育,日本的中產家庭卻承受著最大的學業競爭壓力
□日本“寬鬆教育”政策下,教育供給由公立向私立轉移,教育費用更多采取受益者負擔原則
圖博館
中美兩國的教育到底有多大區別?在我曾經編輯過的一本著作《透視美國教育(第二版)》書中,作者們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而全面的回答。他們根據自己的深入研究、親身實踐和觀察分析,確認:美國教育的“成功”和“失敗”自有其歷史的、文化的、制度的多種原因,但不容置疑的是,美國當前仍然是毫無爭議的教育強國,仍然在許多方面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
這本書的主編王定華博士曾任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教育領事、交流與調研組組長;書中的20位作者都在美國長期學習、生活過,有的學成歸國供職於國內大學,有的仍居住在美國,任職於美國大學或教育部門。
在這本書裡,美國邁阿密大學教授黃全癒博士的表述非常生動,他說:“中國教育培養的是聰明的孩子,美國教育培養的是智慧的學生。”兩者的區別如下:
聰明的孩子 智慧的學生
1.能夠知道答案 1.能夠提出問題
2.帶著興趣去聽 2.表達有力的觀點
3.能理解別人的意思 3.能概括抽象的東西
4.能抓住要領 4.能演繹推理
5.完成作業 5.尋找課題
6.樂於接受 6.長於出擊
7.吸收知識 7.運用知識
8.善於操作 8.善於發明
9.長於記憶 9.長於猜想
10.喜歡自己學習 10.善於反思、反省
對照思考這個表格,對我產生了很大的觸動——在國際化的今天,我們期望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擁有最強的全球競爭力,將來可以選擇過自己理想的生活……這顯然需要“智慧”,而不僅僅是“聰明”。
圖博館
全球留學首選地,美國教育牛在哪? 2017-03-28
2017年3月1日,教育部召開新春發布會,介紹十八大以來留學工作情況。數據顯示,2016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4.45萬人。教育部國際司司長許濤稱,較2012年增長14.49萬人,其中本科生已經占到30.56%。
龐大的留學生大軍都在哪些國家征戰?美國毫無疑問是首選目的地。
2015/2016年度,美國高校共有1,043,839名國際學生。其中,中國留學生有328,547人,佔總數的31%(這只是在美高校的留學生數量;僅在2015年,中國就有4萬多名留學生在美就讀高中)。其他主要的留學生來源國是印度、沙特和韓國。
有人說:“美國教育發展是一個奇蹟,兩百多年締造出一個教育超級大國。”也有人說:“美國教育危機不斷,質量提高舉步維艱,失敗的教訓相當深刻。” 前者對應的“美國教育成功論”和後者對應的“美國教育失敗論”都對我國教育產生過並且正在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成功論”的影響顯而易見——介紹美國教育的書籍汗牛充棟,研修美國教育的會議延綿不絕,交流美國教育的項目遍地開花,最直接的表現是我國優秀學生的留學目標幾乎都首選美國。
“失敗論”最近些年也開始廣泛影響,諸多事件似乎都在表明美國教育不成功,我們不應再把美國教育放在榜樣的地位。其中一個典型事件,當屬2012年的PISA測試(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中國中學生代表在三個領域全部獲得了第一名,韓國、芬蘭、香港、新加坡、台北、日本等位次分列靠前,而美國中學生在參賽的65個國家中,科學位列23,閱讀位列17,數學位列31。美國《》當時的報導,不無緊張地引用裡根時代教育部官員的話,將此事與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相提並論。
在這諸多的表象之後,究竟哪些才是美國教育的本質屬性和發展主流?作為家長,我們關注的除了宏觀國策,更多其實是教育的日常,是每天都在發生的從家庭到學校、從學生到老師、從作業到考試等等都在怎麼進行。著名教育學者顧明遠先生就說:“對美國教育,用任何一種簡單話語去概括,都容易失之偏頗,不能停留在是好是壞的議論上,不能止步於基本學制的介紹,而必須要認真觀察,深度分析,努力發現其內在邏輯。”
圖博館
大學入學 注定是個「賽局」2017-03-31聯合報 翟敬宜/大學教師
大學考招制度要變了,搞得家長目不暇給。太多主張,一下考科變少,一下調整採計項目,各種提案又都有人批評。有個聲音倒是很清楚,許多人都很在意「這樣改公不公平」。
事關升學,就面臨公平的質疑,光是現在的申請入學,就很有得說。只提備審資料不用面試公平嗎?(資料大可有人捉刀)。只面試不看備審資料公平嗎?(又不是所有人都口齒伶俐)
做為應屆考生家長,還在陪孩子南北奔波參加面試,一番顛簸倒也帶來了若干實戰心得。
首先說說「公平」。多數人都明白一試定高下非上策,所以才有多元入學。而在保留諸多彈性的設計下,早就無法衡量多元入學的公平性。
執意想著公平,可能會畫錯重點,不如趕快調整。對高三生來說,大學入學已注定是個「賽局」。家長可以協助的是靜觀其變,在既有規則下,陪孩子一起思考最適合,或贏面最大的賽局策略。
同時不斷地選擇:要參加繁星嗎?繁星上了後來想想不喜歡怎麼辦?申請入學第一階段六個校系怎麼選?選系選校或自由配?第二階段備審資料怎麼做?如何準備面試?或者索性拚指考?
每一關都有不確定性,要跟看不見的對手對賭,怕一步錯步步錯,且時而慶幸時而失望,好運不會永遠站在你這邊。考生的挫折壓力和情緒起伏是必然的,但這就是生涯抉擇的體驗。
客觀而言,申請入學的過程,倒是很值得年輕孩子去經歷。做備審資料和準備面試,都讓考生必須認識申請的科系,思考為什麼選它,以後想往哪個方向發展,並試著清楚表述出來。等於給自己機會再想一次。抱持這樣的心情,對考招制度會怎麼改或「公不公平」,或許就能釋懷許多。
不論學測要考五科或考四科,申請要不要採計在校成績,作文考一篇還是兩篇。我們更該想的是,孩子透過大學教育,能否成為一個有態度、能理性思考、有求知熱情、會溝通會合作,並懂得自主學習的人。
畢竟這個時代,十年後會出現哪些新工作新產業已無人能預料,這些核心能力才是可以帶著的基本功,這需要台灣高教品質的全面提升,也需要新一代能充滿為自己努力的勇氣。
考招制度只是個過場,我們更該關注孩子即將進入的大學是否已做好準備。那些花花綠綠的招生術語和辦學績效,比考招制度更讓人霧裡看花且擔憂。
誰能展現足夠的能量和誠意,幫助我的孩子成為更好的人,誰才能得到認同並繼續存活。對大學而言,這也是一場必須面對的賽局。
圖博館
能力Capability
這個應該對於中國學生來說比較好理解,就是所謂的硬條件。你是否有完成學業的學術能力?這個包括你的分數,比如:SAT、在學校的平均分GPA、英語考試成績托福、GRE、GMAT等。當然,還有就是你是否在相關專業的研究成果和論文等。現在申請美國頂級名校競爭激烈,對於考分普遍較高的中國學生來說可能更是如此。
夢想和激情Dream & Passion
現在我們中國越來越多談中國夢,實際上美國人最喜歡談夢想,比如美國夢。美國大學也不例外。美國大學特別是美國的頂尖大學可能比其他國家的學校更加重視文書的內容,你自己的興趣、激情和夢想是什麼?是什麼促使你來選擇這個專業和學校?完成學業後,它能夠如何和你要實現的夢想聯繫起來?這些在你的文書中都要自圓其說。一些學生的誤區是:把那些看起來很牛、很高大上的經歷或者獎項都一股腦兒放到文書或者簡歷中,其實關鍵是要能夠證明你和要申請的學校和專業的相關性。比如,你如果想申請公共管理或者公共政策專業,那你需要突出寫和公共領域相關的活動、參加過的項目或者做過的論文。如果列出的是那些在純粹以盈利為目的的私人領域經歷,比如投行的經歷,你覺得很高大上,但實際可能起副作用。
膽量Guts
每一個人在自己生活和事業的道路上都會面臨重大選擇甚至重大挑戰。能否在關鍵時刻有膽量去承擔考量過的風險(calculated risk)(注意不是盲目冒險),這也至關重要。能否從你的過往經歷上看出來這一點呢?如果只是一個一輩子中規中矩的乖孩子,可能也並非最佳選擇。
遠見和洞察力Vision & Insight
馬雲在15年前看到電子商務在中國的潛力,可惜當時很多中國的土豪都沒看到,反倒是一個叫孫正義的日本人和一個美國的互聯網公司雅虎看到了,他們現在可以阿里巴巴的大股東,看看今天他們的收益多麼驚人。因此,不管是領導一個城市還是一個企業,遠見不可或缺。
領導力Leadership
這個可能是哈佛比較強調的。當然,對於領導力的定義可以是多樣的:學生會主席叫領導力,甘地或者馬丁•路德金叫領導力,喬布斯或者馬克•扎克伯格領導科技創新的極客(Geek)也叫領導力。
圖博館
這讓我想起1975年加州森尼韋爾市的一名高中畢業生。他申請了斯坦福和另外一所學校,得知被斯坦福拒絕,他十分沮喪,但後來被另一所名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錄取了。
他在麻省理工完成了博士學位,隨後成了華盛頓卡內基學院的研究員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教授。2003年,他加入了斯坦福醫學院,並在2006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一個斯坦福的本科學位,亦或是任何一所常青藤盟校的本科學位,在漫長歲月中只會成為你簡歷中最不起眼的一行字而已。所有正在申請大學的學生和家長應該懂得的是:不論你被錄取還是被拒絕,進入大學,相對於漫漫人生路來說,只是一個簡單的紀念碑。
哈佛錄取六大標準,聽哈佛全額獎學金獲得者解密2017-03-18
冉維,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總裁助理兼新航道留學服務中心總經理,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管理碩士(MPA),哈佛大學全額獎學金獲得者。他曾是新華社駐伊拉克戰地記者、駐華盛頓外交記者,2013年獲得共青團中央授予青年的最高榮譽“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雖然我拿著獎學金進了哈佛,但老實說,之前我對於哈佛的錄取標準到底是什麼並沒有清晰的了解。我一直好奇,招生官到底是按照什麼標準來篩選申請者的。於是,一天,我自己真的抽時間去了學校的招生辦公室,親自向一位招生老師請教。這位招生官說,錄取根據多個因素綜合評估,要說清楚招生的標準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但在有限的時間內,他跟我分享了幾個大的原則。
人品Integrity
中國直譯是正直的意思,我更願意翻譯成人品。也就是說,學校首先要看這個人的人品如何?這個需要從申請者的簡歷、課外活動、工作經歷、參加過的學生活動以及別人的推薦信來判斷。我想學校不光希望看到學生能夠自己成功,而且希望看到他能關心別人和社會。比如哈佛肯尼迪學院招生辦主任馬特•克萊蒙斯就說過,他在看申請者的時候,不光要看候選人是不是在不斷努力提升自己,還要看他(她)是不是在這個過程中對別人和社會產生了積極影響。為何要如此?我認為,從淺的來說,如果一個學生極度自私,只關注自己如何成功,那麼他即使成功,也難以回饋社會,也很難回饋他的母校,那現在培養他幹什麼呢?
圖博館
斯坦福大學寫給被拒學生及其家長的公開信2017.03.30青年參考
近日,斯坦福招生官理查德-肖寫給被拒學生及其家長的一封信,在網上引發熱議。很多人早已度過了申請大學的人生階段,但這封充滿正能量的信仍然值得一讀:每個人都難免遭遇挫折,請不要放棄努力和期待。
即使我已負責招生工作30年之久,在這個週末,我依然為那些沒能如願拿到offer的年輕人而感到遺憾。同時,我也能預見很多家長會因為孩子有著優異的教育背景、很高的SAT成績卻被斯坦福拒絕,而感到心煩意亂。
我一直相信,斯坦福的教育水平是無與倫比的,但經驗告訴我,當這些孩子被斯坦福拒絕,他們的家長往往更加沮喪。我能體會到這些家長的感受。女兒等待大學的錄取決定時,我也曾緊張不安。鑑於孩子們已經承受了太多壓力,在這裡,我想與你們分享三條理念。
首先,一切都是相對的。雖然每年錄取的本科生人數已數年保持不變,但斯坦福像其他同級別的學校一樣,每年收到超過42000份申請。不論學校對某一學科的側重和傾向問題,每年也會有數千學生被無情拒絕。毫無疑問的是,這些被拒的學生中,絕大多數是符合斯坦福的申請要求的。實際上,有著GPA 4.0或更好成績的申請者數量,是我們實際錄取人數的四到五倍之多。
我也希望能有個公式來解釋誰能夠被錄取,誰會被拒,但決定是否錄取一名學生是門藝術,而非科學。每一個課堂就像一個交響樂團,需要有獨特的組合與聲音。我們意在營造一個和諧而多元的環境,這就意味著額外的貝斯手是沒必要的。另外,在我的同事內部也對申請者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見。但我想告訴你們的是:世界不會因為你被斯坦福拒絕了,而否定你的價值和努力。
其次,看得長遠一些。現在,媒體稱年輕人是垮掉的一代,然而就我所審核的這些申請斯坦福的年輕人來看,他們的出色無與倫比。這些被我們拒絕的學生,通常會被其他同一級別的大學錄取。從高中升入大學是人生一個重要里程碑,對於年輕人來說,如何完成這個轉變、從此走上人生新的階段,要比在哪裡完成轉變重要得多。此時此刻,家長們需要關注的是孩子取得的成就,以及享受4年大學生活帶來的驚喜。
這就要提到我想說的最後一點上了:教育成就人。不可否認,不同大學之間存在教育資源的差距,但它們都能給予學生學習、成長的資源和空間。
圖博館
同時,從國內合作辦學的走向觀察,國內院校已經不甘心於做國外大學的生源輸出地,教育部主導的4 0等合作形式,明顯在提升國內大學的主動性,同時向外方施加壓力,加快引進更多優質教育資源(師資、教學大綱、教材、教法等),這也符合國家的人才戰略。
“公平優質教育”需要市場機制的保障
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而中國教育改革,同樣面臨著深層次的體制矛盾。
2016年5月14日教育部針對江蘇、湖北高考“減招”風波做了官方回复,“支持西部”的言論總體看還是“拆東牆補西牆”的傳統邏輯。希望“先富裕起來”的東部向相對落後的西部輸血,從而達到“共同富裕”,不能建立在強制、命令的基礎上,否則只能是短期效應。
“減招”仍然是典型的計劃體制形態,發展西部教育如果還是靠行政干預和指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很可能費力不討好,兩邊得罪。
“減招”的出現,再次證明了中國高等教育資源匱乏的現狀。而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教育,需要體制外教育形態的補充,這裡麵包括民辦教育和國際教育。
解決“減招”問題,根本上說要加快中國教育多元化,接納更多的體制外教育形式作為有益的補充,如此才能形成所謂“倒逼機制”,反過來擴大體制內教育的規模,提高辦學水平。
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這一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清理規範192項審批中介服務事項。
這其中,留學中介資質審查制度的取消,標誌著中國出國留學進入全面市場化的新時期。政府行政審批權“退市”,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政府對出國留學的“主導”地位已經不復存在,相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相繼與政府脫鉤,曾經的自上而下的管理職能,逐漸轉變為依托市場的服務職能。
當然,中國政府以行政、財政手段推動出國留學市場的歷史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也符合中國自上而下改革模式的運行規律。如今政府在市場中居於次要位置,也是審時度勢、深化改革的英明之舉,客觀上促成了留學行業“國退民進”的市場化態勢。
中國教育國際化,本質上需要教育市場化的機制保障,從而實現“辦好公平優質教育”的目標,“以教育現代化支撐國家現代化,使更多孩子成就夢想、更多家庭實現希望”。
圖博館
早些年,西湖湖畔中國美院“精雕細刻”的豪華校門還曾經引起輿論的嘩然,那時的焦點是從政治角度審視的“過於張揚”、“不夠穩重”。而今,城市中最壯觀、最現代、最漂亮的建築已經不再是政府辦公樓,而越來越多的是中國大學的教學樓。
對教育——而不是權力——的崇尚和追捧,才是我們民族興盛的決定力量。
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繼續超過4%。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上述數據表明了政府對教育的重視,要知道,4%是中國教育界多年呼籲、但未能實現的國際通行標準。
從現實感受來看,教育投入中的相當一部分流向了教育地產,也就是說,教育的基建投資占到了很大比重,成果自然是顯著的,很多中國大學的基礎建設遠遠超過了國外大學的水準。
而教育的內容、理念、風格,或者說是“軟實力”,恐怕是下一步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國際化是“雙一流”建設的必然結果
除了環境質量外,“在住房、教育、醫療、養老、食品藥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方面,人民群眾還有不少不滿意的地方”。
《政府工作報告》列舉的當前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中,教育的排序已經上升到了環境、住房之後的第三位,其中高等教育的問題很突出。
一方面,中國大學固有的“嚴進寬出”的“潛規則”,造成一些高校學術荒蕪、學習廢弛;另一方面,中國仍有大量學生因教育資源短缺而被高考、學費等門檻拒之門外。
面對國內教育資源緊缺、教育質量偏低的現狀,大約兩年前,我所工作的英國諾森比亞大學與國內合作院校交流時,就听到有關“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說法。
“雙一流”建設的目的大體分為兩個層面:用教育國際化,將教育資源延伸到國外,擴大中國學生的選擇範圍;用教育國際化,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倒逼國內高校“去行政化”、回歸學術和科研。
面對國內3,000所高等院校,以公立教育體制為主導的英國一百二三十所大學成為供不應求的國際先進教育資源,中方引進模式從2 2、3 1、1 1,到目前流行的4 0,再到聯合辦學機構,中國高等教育的2.0升級正在進行之中。
圖博館
雖然2016年英國大學招收中國學生的數量還沒有官方公佈,但從2016年增幅銳減的大環境推算,英國留學的數量維持不變、穩中有降的可能性最大。
這裡面的原因還要從中國學生的專業傾向做分析。多年的市場經驗告訴我們,來英國讀書的中國學生,70%是商科專業,很多排名較高的英國大學的商學院,已經出現中國學生人滿為患的局面。上文已經分析,這不利於英國教育倡導的文化多元化原則,同時,中國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有限,往往低於雅思考試反映出的高度,導致英國大學負責學術的院系主任、教授、講師,對中國學生的錄取持謹慎態度。
這裡必須說明的是,英國大學行政與學術是分離的,行政無權干預學術,也就是說,院系認為某個學生不能錄取,國際辦公室、招生辦公室一點辦法都沒有。這樣一來,英國大學商科招生人數的相對停滯或下降,有可能影響整體上留英中國學生的數量。
不過,正像幾年前在澳大利亞和美國學習本科的中國學生超過碩士生一樣,英國的本科階段學位課程的學習將逐漸成為英國留學的主流,這符合中國出國留學低齡化的趨勢。
留學大環境:政府工作報告引導中國教育國際化走勢2017-03-05
《政府工作報告》引申出的中國教育基礎建設、“雙一流”建設、市場機制建設,對研究中國教育國際化的政策走勢很有幫助。對學生和家長而言,這其中描述了日後留學的大環境。
2017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人大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教育的相關問題做了深入闡述,作為中國市場上國際教育的從業人員,對此的解讀自然是圍繞中國教育國際化的政策走勢。
中國教育基建升級的顯著進展
“海外高校促進會”的成員大多是國外大學的校方代表,英國、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國教育界的同行,每次國內出差似乎就是對中國城市化進程的見證。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自不用說,即便是南寧、合肥、南昌、鄭州、佛山等二三線城市,也已經是廣廈林立、地鐵縱橫、立交飛架、大路通天。
中國城市化的“教育解讀”中,高校的巨變首先是校區的拓展。數不勝數的“大學城”拔地而起,風頭蓋過了曾經如火如荼的“經濟園區”、“高新工業區”等。
高校校區的擴大與中國大學的擴招是同步的。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得到了高等教育的機會,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享受了過去無法想像的高規格的教育硬件設施。寬敞舒適的學習和住宿空間、質量一流的多媒體設備、供教職員工使用的人性化的辦公環境成為標配,也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外部標誌。
圖博館
國外教育(主要是公立教育)作為特殊商品,受到所在國教育主管部門、獨立評估機構的監控,並非一般商品銷售時單純的利潤追逐,而是兼顧文化多元化、師生比例、學習體驗等多種因素的“管制型”服務商品。
2016年中國出國留學增幅下降,從國外教育資源角度分析,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管控”影響,畢竟班裡都是中國人的感覺對誰來說都不爽。
同時,從國內合作辦學的走向觀察,國內院校已經不甘心於做國外大學的生源輸出地,教育部主導的4 0等合作形式,明顯在提升國內大學的主動性,同時向外方施加壓力,加快引進更多優質教育資源(師資、教學大綱、教材、教法等),這也符合國家的人才戰略。
即使如此,對中國出國留學市場的增長,大部分人仍抱有樂觀的態度。
回顧歷史,1854年美國耶魯大學的優秀畢業生榮閎學成歸來,協助當時的清政府,推行體制內的官商經濟(洋務運動的早期模式)和人才培養(早期公派美國留學)。
特別是後者,即成建制留美幼童的派遣,帶動了民間留學風潮的興起,打破了中國原有的傳統教育模式,中國人的視野開始擺脫舊體制的約束。
沒有西學東漸,沒有教育國際化的嘗試,就沒有當今中國國運的上升勢頭。
即使到了今天,我們不再有民族危亡的桎梏,但我們的內心還是那樣躁動、起伏、甚至惴惴不安。因為我們西學東漸的旅程還沒有結束,我們教育的國際化還沒有完成,新的文明因子還沒有真正植入到民族的機體之中。——拙作:【歷史反思錄】清華大禮堂的《國際歌》
英國留學的新趨勢是什麼?
與其他留學目的地國相比較,英國的地位非常特殊,很多數據與全球總趨勢並不相符。從學歷層次看,2016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攻讀本科以上學歷近七成,其中碩博研究生35.51%,本科生30.56%。考察中國學生在英國的學位層級,多年來一直是以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為主,保守估計應該在60%以上(曾經高達70%)。
原因很簡單,中國留學市場的總體反映是,英國碩士學制短(大部分英國碩士是一年制),省時間,也省錢,屬於“短平快”的實用資源。
本科階段,英格蘭地區的高校大多是三年制,雖然也省時間,但英國本科階段入學大多需要讀預科,很難與中國高中、高考實現無縫隙對接,這樣一來,到英國讀本科的人數遠遠不及美國和澳大利亞。
在英國讀本科的中國學生中,通過2 2、3 1等校際合作項目來英國讀書的比重很高。
圖博館
中國出國留學市場誰來主導?
官方大數據中有這樣一段評論:
2012年以來,自費留學的比重持續保持在92%左右,已初步形成公派留學為主導,自費留學為主體的留學工作格局。
需要說明的是,“公派留學為主導”的評價有些言過其實,放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是適用的。20世紀80年代、90年代,中國的經濟發展迅猛,但人民生活水平還比較低,政府資助的留學形式可以算作主導力量。
而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前十年,中國出國留學市場的自費留學比重飛速增長,那時英國大學在中國設立的代表處、派遣(或僱傭)的校方代表簡直是如日中天,幾乎坐等中介送申請上門,國內院校也主動輸送學生,堪稱“黃金時期”。
官方數據說得很清楚,近五年來,“自費留學的比重持續保持在92%左右”,這與政府的“主導作用”已經沒有太大的關聯。特別是近期,留學中介資質審查制度的取消,標誌著中國出國留學進入全面市場化的新時期。政府行政審批權“退市”,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政府對出國留學的“主導”地位已經不復存在,相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相繼與政府脫鉤,曾經的自上而下的管理職能,逐漸轉變為依托市場的服務職能。
當然,中國政府以行政、財政手段推動出國留學市場的歷史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也符合中國自上而下改革模式的運行規律。如今政府在市場中居於次要位置,也是審時度勢、深化改革的英明之舉,客觀上促成了留學行業“國退民進”的市場化態勢。
中國出國留學還會持續火爆嗎?
在教育部官方網站上,有一個補充數據,從1978年到2016年底,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到458.66萬人。這個數字看似不小,但從中國社會的結構分析,仍然是不成比例的。
作為全球留學最重要的細分市場,中國出國留學市場發展了近四十年,2015年首次突破每年50萬人,但相對於1.09億的中國中產階層、數千萬中產家庭而言,應該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需要注意的是,2016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到54.45萬人,比2012年增長了36.26%,但與2015年相比,僅增加了3.97%(教育部網站數據),增幅明顯下降。
留學圈內人士一直在揣測中國出國留學的拐點。
其實,逐漸富裕起來的中國人,其內部蘊藏的購買力讓世界震驚。澳大利亞的奶粉、日本的電飯鍋、法國的箱包、德國的刀具……當然,還有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的教育,近年來中國人掃貨的熱情給經濟疲軟的世界帶來了福音,但也出現了很多問題。
圖博館
與此同時,中國高校的“雙一流”建設中,已經把校內師生出國進修的比重作為學校國際化的指標。這說明“留學紅利”還在起作用,儘管相比“行政化”的體制,它還很微弱,但政策層面的倒逼機制,終究會打壓行政級別對學術、科研的干擾。
“留學紅利”之於個人的影響,也是一個曲折的過程。海歸面臨的是與國家相反的發展路徑——本土化。
我們曾經期盼的“留學光環”,其實也就是那一紙文憑。當然,這還有用,畢竟有出國留學經歷的人,在中國總人口中的比例還很低。而更多情況下,市場需要的已經遠不止學位本身了。
同學中、熟人裡那些千萬富翁的老闆、全球500強企業的高管、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哪個不是左右逢源的“網絡(關係)專家”!
這些人,大都沒有留過學,卻深諳中國市場的生存法則。而海歸想像的比別人多的“優勢”,現在看來,除了海外學位,似乎也沒有太多值得炫耀的了。
其實,海歸在充分釋放自身能量之前,還是需要認清國內市場的特性。
海歸在國內外體制的齟齬中,遇到了太多困惑和不適應,很有些“夾縫中求生存”的味道。其實,反過來看,這也是海歸的“賣點”——在中西文化間調和陰陽。
保持獨立人格、獨立思考、獨立價值觀,其實與是否留過學沒有必然聯繫,無論是誰,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應該如此。
海歸的傲氣需要在平凡的工作(或事業)中盡快散去,把對外的抱怨漸漸變為自我內心的解放。
我一直欣賞莫言的那句話:一個作家需要自由的空間,但外界的自由並不意味著能寫出好作品,內心的自由才是創作的源泉。
內心的自由,也是海歸延續“留學紅利”的基礎;靈魂的自由,是海歸要補上的中國教育曾經擁有、當下卻失去了的道德平等、人格平等、尊嚴平等的教化,這幾乎是中國版的精神“獨立宣言”(引自錢穆的《中國歷史精神》)。
數據與經驗的反差:2016年中國留學市場的另類解析2017-03-03
作為留學業界混跡十幾年的英國校代,我從官方發布的2016年中國出國留學大數據中,觀察到了一些與經驗不符的地方,並著重分析了中國出國留學市場的主導權、發展前景、英國留學的新趨勢,以求更多的學生、家長、同行能更客觀地看待留學的現狀和未來。
2017年3月1日中國教育部發布了2016年出國留學和來華留學統計數據,官方數據和分析與留學從業人員的經驗和感受之間還存在著一些差異,本文就此做進一步的解析,以求對中國留學市場的客觀描述。
圖博館
19世紀60年代初期,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留美學生容閎,以優異的成績從耶魯大學畢業回國,拜見當時清政府的封疆大吏曾國藩時,大談自己在美國名校的經歷。
曾國藩對“耶魯”不以為然(很可能是毫不知情),對這個誇誇其談的所謂“名校”畢業生並無好感,不過鑑於當時去過美國的中國人還不多,曾國藩讓容閎跑跑腿,督辦引進美國技術、建造兵工廠(這就是後來的江南製造局)。
除了介入當時的官商經濟(洋務運動的早期模式)外,榮閎貢獻更大的是人才培養——成建制留美幼童的派遣。早期公派留學造就了詹天佑(著名鐵路工程師)、唐紹儀(民國初年國務總理)、唐國安(清華大學校長)、梁敦彥(清朝交通總長)等一批彪炳史冊的棟樑之才。
同時,公派留學也帶動了民間留學風潮的興起,打破了中國原有的傳統教育模式,中國人的視野開始擺脫舊體制的約束。
清政府改革自新的措施,是為了扭轉1842年鴉片戰爭以來的頹勢,是為了醫治華夏文明舊有機體腐朽、癌變的晚期重症。
不過,人之所以成才——不論是本土精英,還是海外俊傑——除了自身素質外,還有外部環境、機制的巨大作用。多少滿腹經綸、意氣風發的有識之士,最終也難逃制度、文化的束縛,或隨波逐流,或黯然離去。
海歸榮閎的雄才壯志,換來的也就是個“五品候補同知銜”,在幾十年的人生沉浮中,他在體制內的最高成就,充其量也不過是個“高級跟包”兼翻譯。
1881年清政府停止了派遣幼童赴美計劃,榮閎極度失望,痛心疾首地回到美國定居。
從國家的角度說,“留學紅利”只能伴隨國際化的新體制、新機制、新文化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中國近代的海外學人,從技術層面為中國帶來了些許改變,但無法撼動積重難返的舊體制、舊機制和舊文化,早期的被動式開放、“受迫性”國際化,不可避免地失敗了。
新中國經過了多年“受迫性”封閉後,終於走向了國際化的軌道。
從1978年到2016年底,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到458.66萬人。儘管相對於13億全國人口、1.09億中產階層,這個數字的佔比還很低,但近四十年中國教育國際化的嘗試,已經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數量最龐大的留學群體!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數據顯示,“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繼續超過4%”,這表明了政府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要知道,4%是中國教育界多年呼籲、但未能實現的國際通行標準。
圖博館
症狀三:不適應“寬進嚴出”的管理模式
國外“寬進嚴出”的理念對學生的學術成績、自律表現等方面有明確規定,一旦不符合要求,留學就失去了價值。
不知道是否因為國內管得太嚴,有一些中國學生在國外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的自律方面問題比較嚴重。
我在英國學院工作時,一個負責宿舍管理的老師經常抱怨中國學生在房間抽煙燒壞地毯,在衛生間隨地吐痰,用電爐子煮方便麵造成整個宿舍區多次跳閘。
後來我還被要求打印“禁止吸煙”、“禁止隨地吐痰”的中文標識貼在走廊和洗手間裡。我屈辱地照辦了,要知道這個宿舍裡住了十幾個國家的學生,而標識的文字除了英語,就是中文了。
比宿舍更麻煩的是有些學生的學習態度。有兩三個學生經常不交作業,也不願意溝通,其中一個女孩子基本上一言不發,造成教研室的憂慮。
在實習項目上,學院協助兩個中國學生好不容易找到了希爾頓飯店的實習機會後,他們在客房裡抽煙、睡覺,被飯店方面退回,其中的一個中國學生被學院書面警告。
這些“症狀”會直接導致留學的失敗,這個階段的學生往往“病入膏肓”,只能送回國內了。
當然,“被留學”的症狀可以通過留學去改正,但國外教育體制的嚴格要求,又不會預留太長的緩衝期。因此,爭取化被動為主動,認真研究這些留學可能遇到的問題,看看自己是否能駕馭留學。
海歸,你算老幾:“留學紅利”能維持多久?2017-03-18
“留學紅利”,之於國家,需要製度保障;之於個人,需要保持內心自由、靈魂自由的“本土化”。內心的自由,也是海歸延續“留學紅利”的基礎;靈魂的自由,是海歸要補上的中國教育曾經擁有、當下卻失去了的道德平等、人格平等、尊嚴平等的教化,這幾乎是中國版的精神“獨立宣言”。
據說一個留美博士受聘回到國內某研究所,與本土博士在課題經費分配上發生了爭執,被對方反駁了幾句:“我這個研究員,大小也是個項目負責人,你剛從美國回來,還沒有評級,做事情也得有個組織觀念吧!”
涉及到經濟利益,有時很難說清誰對誰錯。但只言片語間,卻體現出體制內外的碰撞。
而此時的摩擦、衝突,彷彿一百五十年前,一雙充滿鄙夷、不屑的眼睛,冷冷地盯著另一雙充滿期盼、希望的眼睛……
圖博館
有種病叫“被留學” 高考後容易發作2017.3.17趙剛
“被留學”是一種病,病根在於一個無端的假設:高考不理想就去留學好了。“被留學”的症狀可以通過留學去改正,但國外教育體制的嚴格要求,又不會預留太長的緩衝期。因此,爭取化被動為主動,認真研究這些留學可能遇到的問題,看看自己是否能駕馭留學。
中國高等教育資源匱乏,使得體制外形態的教育服務成為必要的補充,比如海外留學。
如今,從某種程度上說,留學瓦解了國內教育公平的製度約束,相當於把高考志願(當然還有研究生志願)向海外延伸,增加了備選方案,不再是“一考定終身”的獨木橋。
不過,這些“備選方案”並不是簡單的“填志願”,而是要做好“個人國際化”的準備,如果沒有準備好,就是“被留學”了。
“被留學”是一種病,病根在於一個無端的假設:高考不理想就去留學好了,反正很多國外大學入學門檻也不太高。
把國內教育體制與國外教育體制如此簡單地對比、搭配,是以下病症的共性。
症狀一:專業、院校選擇的盲從
我在英國大學中國區首席代表(不是中介、代理,而是校方駐華代表,學校的員工,拿英國大學的薪水,工作地點在國內)的崗位上已經乾了十幾年,耳邊總有這樣的聲音:“老師,您看我學哪個專業好?”
我會冠冕地說,你應該服從自己心底的聲音,不要受世俗的干擾……其實我只是沒好意思說,我高中畢業、大學畢業那會兒同樣是心里白茫茫一片。
中國學生經常陷入一個邏輯怪圈:不知道自己的興趣點,所以不知道該去讀什麼專業,於是會看看大多數人選擇的專業,然後跟進,至於選什麼國外大學,也是看看排名就行了。
簡單化的跟風,人云亦云,表明學生已經有“被留學”的早期症狀了。
症狀二:學術文化的缺失
我的一位英國同事提到的問題更值得思考。
她說很多中國學生在英國學習時,完全不具備“學術文化”素養,他們上課一般只會看手機,不回答問題、不參與討論、不與其他國家的同學交流,課下不回复老師的電子郵件、不加入社團活動,對他們而言,留學只是一個位置的移動,而他們封閉的狀態,形成了一個個與世隔絕的孤島。
我感覺這已經到了“被”留學的中晚期了,不好治療了。
圖博館
公平是相對而言的,比如美國孩子不論你是不是非法移民只要在美國生活,12年免費的公立學校教育是可以保證的,但是同樣是公立學校評分從1-10(滿分)教學質量是不一樣的。因為租房就可以就近入學所以其實窮富對於接受教育質量的影響並不大我認為有兩點阻礙了一些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第一是父母不重視,比如寧願住便宜大房子而不去好學區租小房子,比如寧願花錢在娛樂項目而不是給孩子付培訓班課外活動的錢.第二是社會福利相對完善,窮光蛋餓不死,有些工薪階層生活質量甚至比白領高,所以如果孩子父母本身教育程度不高不重視教育孩子,自己對學習也無所謂.要知道只要你想學肯學基本上,所有的課外活動班都是提供低收入家庭的課時費減免的,只要你是真的窮拿政府補助的填個申請單就可以.
義務教育給你就近上一所公立垃圾學校,你願意麼...私立學校好是好,可在富人區,怎麼辦?在那個區先買套房唄.
美國教育系統簡單公平高效,唯一的評判標準就是錢。有錢上私立,沒錢上公立。中產可以通過租/買學區房曲線救國。當然,成本也是不小。我家旁邊有個公立中學,基本見不到白人小孩。
看了目前的六個答案,沒有提到美國中小學教育最根本的製度"學區製"。美國除了夏威夷之外,所有其他州實行的都是學區製。你在哪個學區住並交稅,通常孩子就上哪個學區的學校。學區校舍的建立,校車的購買等等花銷,很大一部分來自學區內居民的稅收。這樣的話,就會有好學區和壞學區之分。比如很多黑人學區學風不好,學生成績差。好學區的話,學生比較好。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華人花重金住進好的學區的原因。學區居民對學校的很多決定是可以乾預的,例如,學校如果要脩大樓,支出巨大,學區內的居民需要投票通過。如果不通過,就不能建。我在美國的時候,恰逢我去的那個學區高中部遷址重建,當時整個學區的居民進行了投票,最後通過。因為遷址重建的話,學區內居民需要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交納更高的稅。所以我的理解是,美國擇校的話,你可以上私立學校,非常貴。你也可以在好學區購房,讓孩子上好的學校。
教育資源有限,教育水平高低不同,明擺著的事情,美國也是如此,要么貴價學區房,要么給錢上私立,加拿大如此,香港如此,其實大陸也是如此。同樣,爛學校未必就不能出人才,好學學校也不全是精英,但是概率不同,也是全世界都如此。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596646
圖博館
另外我家娃到美國後讀了prek和kindergarten,prek學費每月$900,k每月$1200,我們都還是就方便選的,並沒有費力去選。好學區的房子老且貴,爛學區房子便宜還新,我們問娃,你是要住個好房子去個3分的學校,還是去個10分的學校住個差房子?娃想了想說,還是差房子吧。想想當年Jobs爸媽就為了他換個好高中花全部積蓄20w買了個學區房,才有後來的Jobs,我們還扯什麼公不公平呢?
我親戚在加拿大,多倫多。兩個小孩。如果他家庭的年收入過了中產標準,大概是五萬加幣稅前,他的兩個小孩上幼兒園每個月就要交兩三千加幣! 如果是低收入線呢,就基本上不用交錢,政府給。五萬加幣,就是三十萬人民幣。發達國家的福利政策,我覺得對懶惰或者沒能力的窮人是真好,但是對於努力工作,有一定能力的中產階級,我覺得是真差。我親戚經常抱怨,隔壁屋的老墨,墨西哥人,生七八個孩子,靠吃政府補助,天天不上班,生活水平和他天天上班的,基本相差無幾。我覺得這其實是另外一種不公平!
先說結論:美國的義務教育公平性比中國更堪憂。我不知道中國擇校費是怎麼個操作流程。我上學的時候聽過但並沒有自己經歷過,那時候絕大部分學生是憑考試,分數到了就上。那時候如果誰是交了錢才能進某學校的普遍要被大家鄙視...和現在捧著錢還得看人家學校願意不願意收的情況不太一樣。美國這邊,雖然沒有擇校費,但是有房產稅。房產稅在我住的這個小區大概有3點幾,意思是每年的稅要繳房價的3%多,50萬的房每年要交一萬五的稅。這個錢的一部分就是用來維持當地義務教育的。所以顯而易見,高房價的學區公立學校質量一定不會太差,因為學校不差錢,從而保證了上中產後代繼續接受優質教育(但是競爭也非常激烈的)。因此比起中國來,美國更是從孩子小時候就用父母收入劃分出了三六九等。在我上學的那個時期,班裡各種背景的孩子都有,而在美國,你不太可能看到超市收銀員、搬運工和醫生教授的小孩在一起上學一起玩。他們在生活中甚至都不會互相接觸到。換句話說,美國的階級劃分比中國更牢不可破。所謂的義務教育公平並不存在。現在北上廣和美國情況幾乎完全一樣,雖然沒有稅,但是買學區房本身就是一個篩選父母收入的過程。我家的學區房已經漲到了九萬一平米……小學而已。至於美國私立學校,學生家庭背景和上中產更不在一個水平面上,他們接受的也非義務教育,因此不做討論。
圖博館
公立學校就近入學,也就是說同樣有學區房,不過租房也可以。好的學區房價高的不是一點半點,無論租或者買,和中國一樣。不好的學區糟糕程度遠高於中國,曾去過芝加哥多民族聚集的小學做義工,學校裡學生95%來自貧困線以下的家庭,學校本是要被裁掉後來靠社會捐款維持,學校光榮榜名冊紀錄著在這讀過書後來有所“建樹”的校友,一個女孩讀了當地的一所我們沒聽說過的大學會計畢業去某會計師事務所就是他們最牛掰的之一了。學校還未開學,我們在二年級幫忙整理新書。老師是個年輕女性,但話很少很少,還有羞澀。我當時擔心她能不能教好小孩子說話(不是知識,僅僅是表達而已)。正巧來了家長帶個小孩子,是新學期要來讀書的,老爸老媽都很胖很胖,老爸全程在神遊一句話不講,小孩子極為羞澀一直躲在媽媽後面,直到他媽說帶他參觀下教室,他媽說“看這是書架”,小孩就說“哇,書架”。他媽說“這是櫃子”,他就說“哇,櫃子!”以這樣的模式走完了不到40平的教室。小孩子驚呼時,我看到他眼裡真的閃爍著羨慕與期待,我不知道為什麼,但覺得很酸。 我無數次和人探討過美國教育的公平問題,因為從我的角度來看,美國遠不及中國公平。我們是一紙高考決定了一輩子命運,可窮人的孩子還是有機會,而美國這機會太小太小,好的大學裡都是來自中產階級的。坐在200人的教室裡,放眼望去就2-3個黑人,雖然黑人不等同窮,但是多少反應了問題。美國高昂的大學學費也阻攔了許多人,cmu本科生學費一年5w多,加上生活費四年大學估計要30w,試想父母要年薪多少才能出得起這筆錢?所以當老外聽說我們一年學費只要不到1000刀時有多震驚! 另外申請到好學校的都是什麼人?既然單單一個sat不是衡量的唯一標準,那麼德智體美勞全面衡量下誰有優勢,必然是富人的孩子!他們父母有能力更重視他們課外活動,體育音樂社會活動,他們都可以參加輔導班,我知道的留在美國的中國人家長絕大多熟送小孩去各種班,七歲女孩學畫畫游泳小提琴中文體操圍棋,平均每天都有一節課。這壓力比國內小嗎? 說遠了,關於九年義務教育,美國應該是12年,你若願意可以在公立裡一路讀完,不用花錢。但是大多數人會去讀私立或者打破頭的去考academic學校。我曾問一個mit的abc小時候會因為學習好體育不好被疏遠嗎?他說不會,academic學校裡學習好依舊是老師的寵兒。所以你看社會是一樣的,公平永遠是相對的。
圖博館
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依然有一定的淘汰機制在起作用——比如相對普通公立學校繁重的多的家庭作業,更長的教學時間,比如要求家長密切參與學生的學習情況,還有定期的考試評分制度,其嚴格程度甚至不亞於一些國內的重點學校——所以有些堅持不下來的學生也就轉回所在學區的公立學校,空出位置來給那些等待入學的孩子,但能一直堅持下來的,就會得到比在原有公立學校更好的教育,更大的上升空間。Charter School出現於上世紀90年代初,現在已經發展到全美各地,2014年的時候估計有6400所,而且還在高速發展中。 3、私立學校(Private school)私立學校的資金基本上靠自籌,來源是學生學費和社會捐助。私立學校的招生完全自己做主,想要誰就要誰。只要校方有能力,搞的多高大上都行。教師質量也是水漲船高,只要有錢,教師陣容可以非常強大。私立學校在教學上完全自主,可以非常有特色,有針對性。比如一些私立的藝術類高中。但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私立學校都是針對富裕階層,比如某些天主教會旗下的學校,家長送孩子去只是為了讓孩子從小在天主教的氛圍裡成長——但不能強制學生信教。這種學校的學費並不高,但可能會有些別的特殊要求。 4、家庭學校( Home school )家長自己,或者幾個家長合夥自己教孩子。資金自籌,課程自定。但很多家庭學校用的是普通教材,同時讓孩子參加公立學校的考試和課餘活動。隨著在線教育的發展,Home School也在增長,2011年有3%的,5-17歲年齡段孩子在Home School接受初級教育。 不管你上的是什麼學校,都可以參加統一的大學入學分數測試,也就是SAT。由於美國大學錄取並非只以SAT分數論英雄,所以家長在選擇教育形式的時候也很自由,完全可以參照家庭,社區,孩子和發展願景的具體情況而選擇,這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過程。所以“是否有擇校費”這個問題實在太中國化了,學校的體制區別這麼大,是很難類比的。
圖博館
換句話說,這種學校就是保底教育優先,不過在好學區的話,這個底線也比較高,而在差學區,這個底就會確實比較低。如果家長希望讓孩子上個好的公立學校,換個好學區的房子是最簡單的方法,在美國祇要是在學區內租房,有租約或者水電費賬單,就可以送孩子入學了,不需要什麼戶口,居住地,父母工作地等雜七雜八的限制。在我居住過的四個州,好學區內的房子都並不難租到。實在堅持不下去的公立學校,可以從聯邦政府獲得一定的補助金來協助學校的運作,但一般是補不了大窟窿的。公立學校的好處和壞處都很明顯,好處是能保證一個底線,讓哪怕是貧困生也能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壞處是學校的好壞完全根據學區劃分,很難為那些身處底層的優秀生提供更高的上升空間。 這也就產生了第二種學校,2、特許經營的公立學校(C harter School )這種學校的產生源於大家對公立教育系統的不滿.在比較差的學區,雖然有些孩子和家長滿足於現狀— —大學上不上不打緊,當個汽修工也挺賺錢。但其實也有很多有上進心的好孩子和家長想把孩子送進大學,以後當個醫生什麼的,但由於一時經濟上沒有條件,不能搬到好學區,孩子就被耽誤了。於是就有一批人提出,政府無能,機構僵化,不能因材施教。收了稅金都打了水漂,不如把錢給我們,我們來搞更有水平的教學。經過一番掙扎,政府終於妥協。Charter School的資金來源主要還是來自於稅收,每收一個學生,政府都會把相應的資金撥款給學校,另外,學校本身也可以開源節流:向外界要求募捐助學,並削減一些在公立學校必須提供的福利性質的支出,比如校車,而把錢用到刀刃上——教師質量。一般來說,Charter School的教師質量會比普通公立學校高一個層次。在招生上,Charter School的生源也並不局限於所在的學區,一般來說,鄰近學區的孩子均可報名入學。如果報名人數過多,就抽籤決定誰能入學,抽籤也沒抽到的,還可以列入等待名單,一旦有了空位,就先排者先得。Charter School在教學上有很大的自主權,有些強調數理化特色的Charter School在學前班就開始教比較複雜的數學,而高中時期必須完成一定的AP(大學預科)課程才能畢業。
圖博館
近些年,美國義務教育有從13 年邁向15 年的發展趨勢,即將義務教育向下延伸兩年,從3 歲的娃娃開始實行全免費學前教育(Preschool)。目前美國各州已經到位的是由聯邦或州政府針對低收入家庭的專項資助項目,這些家庭3到4歲的幼童可以免費進入公立學校的學前教育項目,在此基礎上,一些州已經實現在整個州範圍內不分家庭收入情況而一概提供全免費學前教育(UniversalPreschool)項目,譬如佐治亞州(Georgia )和奧克拉荷馬州(Oklahoma),其它如紐約、新澤西、康涅尼格、西弗吉尼亞等也在局部地區或城市開始實施,其他有些州正著手準備進行中。給3歲和4歲幼兒提供免費學前教育,將是美國義務教育發展的趨勢。
回應
這種非常真實而客觀的報導應該盡量多點,讓我們中國人更加公正而清醒地來評估中國人民的實際社會福利水平!作為公眾媒體必須把真實的世界告訴人民,如果總是貶低人家;美化自己,否則其結果是十分可怕的了!
把幼兒園教育納入免費教育,給小學初中生提供營養餐以及在校午休的環境.不要說經費不夠,少養點官員,多辦點教育吧,否則一定是中華民族的罪人。
擇校費是中國特有的嗎?美國孩子義務教育階段是如何入學的?
中國義務教育階段有擇校費、贊助費等等費用。美國如何保證義務教育階段的公平性?比中國更好嗎?------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偏見、歧視與不公,更多…顯示全部
回應
要談這個問題,首先你要分清美國初級教育系統中幾種不同的學校。1、普通公立學校(Public School)這種學校完全由本地學區的稅收支持,資金來源單一,拿人錢就手短,所以對本地學區的責任更重。只要是在學區內的孩子,無論是購房的還是租房的,只要來報名上學,都必須接納。在生源上,完全取決於本地生源的質量,可想而知,在低收入水平的學區,這種學校在生源上就會落後一節。而由於本地房價肯定不高,所以資金上也受到限制,因為房產稅是本地稅收的大頭,房價低了就弄不到錢。由於生源質量不高,資金來源有限,普通公立學校在教學內容上也有限制,一般來說,必須結合本地社區現狀來教學,而且不得不有所遷就,比如在某個西班牙裔扎堆的社區的公立小學,在一年級二年級甚至不得不使用西班牙語教學,三年級才開始教英語。這在其他課程上當然就要因此而做出讓步。
圖博館
美國究竟有多少年義務教育?2017.3.17心路獨舞
最近有幾個讀者留言問我,美國究竟有多少年的義務教育?簡單的回答是絕大多數州為13年,不少的州目前在向15年過渡。
在美國,公立學校提供的基礎教育統稱為K-12教育,是從幼兒園到12年級一共13年免費義務教育的總稱。其中的K代表Kindergarten(幼兒園),以我所在的弗吉尼亞州為例,幼兒園一般是4到5歲的兒童,而1到5年級(個別州會到6年級)涵蓋的是6到11歲的孩子,K-5(或K-6)年級加在一起構成了美國的小學(ElementarySchool);中學(Middle School)通常是6到8年級,就讀的是12歲到14歲的孩子;高中(High School )是9到12年級,就讀的是15歲到18歲的孩子。
美國公立學校從幼兒園到高中12年級一共13年的教育是非常貨真價實的。這表現在一律不收學雜費,甚至書都是免費的,學校會低價提供早餐和午餐,按照家庭收入水平的情況每頓收費0到2美元不等,每天接送上下學的校車完全免費,雖然學校偶爾也會動員家長自願捐助一些辦公用品,或繳納幾美元幫助學生購買課題項目所需要的原材料,但次數並不多,一個學年下來20美元以下絕對可以搞定。
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教育是各州政府的職能,聯邦政府只是給予法律支持,並通過專項教育撥款來支持50 個州教育事業的發展,其中尤其這兩個法律:一是1965 年頒布的《中小學教育法》(Elementary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 ,縮寫ESEA)並撥款130 億美元;二是2001 年頒布的《決不能讓一個孩子落後》教育法(No Child Left Behind Act),增加11.5%的國家教育經費預算並追加44.5 億美元支持全國的義務教育。除由聯邦政府統一撥款外,另一部分教育經費由學校所在的郡市提供,主要來自當地居民交納的地產稅。有人會說,正是因此才導致了美國教育質量的貧富差異,因為房產貴的地區教學經費更高,學校的教學設施和教師的收入也高,教學質量必然更好。這個問題的確存在,美國公校都是就近上學,不同學區和學校的教學質量會有差別,人口少、房價高的學區學校教學質量會相對高一些,但不可否認的是,上面提到的聯邦政府的兩個法律也絕對保證了人人都能享受基本義務教育的權利,近二十年,美國義務教育適齡學生的入學率一直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圖博館
當然這不是美國這種考試的一種不公平之處。首先美國大學招生就是不透明的,是自主招生,他可以說這個人分數很低、但是綜合能力強,就把這個人錄取了。所以,在美國想讀常春藤,關係是有用的。校友子女、捐款人是很容易合法地照顧的。
其次,申請美國大學要證明綜合能力。所以光靠分數是不夠的,要課外活動、推薦信。一般的高中老師的推薦信有啥特別高的價值?但是富家子弟就不一樣了,靠自己父母在金融圈子裡的地位參加金融活動,獲得金融界名人的推薦信。
比如說某銀行,為中高端客戶的子女提供實踐基地,子女在高中就可以參與銀行運維、金融管理等活動。這種讓美國大學招生官認為你實踐經驗豐富、潛力出眾的活動,普通老百姓的子弟就很難獲取到了。
還有那種支教團,付費的,讓那些富家子弟們去山溝溝裡去“支教”一個禮拜,然後組織者請幾個有點名氣的人寫實踐證明和推薦信。然後他們自己寫申請說明的時候也說自己支教經歷讓自己感受多深、感覺多偉大云云的。
再次,考試成績。SAT這種考試考題重複利用,所以就有很大的作弊空間。還有一點,就是多動症可以享受優待的。經過申請證明有“多動症”的考生可以享受超時答題、多次休息等優待項目。你懂得。至於怎麼獲得這種優待,就要考驗父母的資源和人脈了。比如說,請不請得到有資格出具證明的私人醫生?
http://www.guancha.cn/WangXiao2/2017_03_02_396731.shtml
圖博館
拋開這些明顯的作弊手段,學生之間的“經驗交流”已是一個非常模糊的地帶。如在2001年成立的collegeconfidential.com就是一個供大家進行考試交流的平台。每次考試之後很多人都會在此進行經驗交流,過程中你一言我一語,眾人拾柴火焰高,足以把考試題目一直複述到具體的段落甚至詞彙。有心人做個資料匯總,複製粘貼就可以把一個考試的題目全都拿到手。由於這樣的情況過多,CB人員對此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根本沒有人力物力進行管控。
所以,在獲得了幾套真題,計算出考試內容的重複機率,以及大量的刷題和測評,具備較強判斷能力的人幾乎都可以推測出某一次考試的大概題目,得個高分也就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情了。
那麼,問題來了。
SAT考試作弊由來已久,而且這也不是CB第一次搞突襲,為何此次取消6月份的考場卻引起瞭如此的軒然大波呢?
要知道美國大學的申請截止日期多在年末或次年年初,因此對於準備出國留學的考生們來說,通常的考試時間方案是一年兩次,而第一次往往會選擇在有較長時間可以復習的暑假期間,即6~8月份。由於6~8月份多以增加實戰經驗為主,因此不一定會得到理想的成績,也因此考生們最晚會在10或11月再考一次。一旦暑假期間的考場被取消,就代表著考生們失去了一次重要的試手機會,而10月的考試就成了他們申請年中最後的機會,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參考一年只有一次機會的中國高考)。
一些學生希望通過考SAT II來增加自己的競爭力,爭取進入全美排名前50的名校,甚至是常春藤盟校。SAT II的考試時間設在5、6、10、11、12月,而傳統的備考策略是先把SAT I考完,再全力準備SAT II。
這樣的變動將會讓所有考生措手不及,甚至很可能被迫延長一年的申請時間。
……..
回應
我能說這是為了配合川普移民政策搞得麼 讓學生都去美國考試吃喝玩樂帶動美國經濟美國優先!
以老美的“作弊”標準,那俺們刷題備考的不都成了作弊
完全不一樣。中國高考、考研本來就是每年單獨命題的。中國那些真題解析的書都是正規出版的,經過審批的出版物。
而美國這個是有一個題庫,裡面的題目反複利用。只有確定不再使用的老真題才會出版成正規的題目書。CB官方也做這個生意,出版官方的應試書。
而作弊的,就是請槍手去把還在題庫裡面,後面還會繼續考的題目抄出來,然後請專人做出答案之後通過網絡等渠道地下銷售。
圖博館
王驍:SAT取消考場,嘴上說公平,心裡全是利益
美國愛荷華大學歷史和國際關係雙學位.
2017.2.23.日,美國College Board(以下簡稱CB)突然宣布,取消美國以外其他國家考場6月的SAT I 考試(American College Test)。此消息一出,給所有準備前往美國留學的學生和他們的家長來了個措手不及,因為這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留學計劃。
SAT被中國留學界稱為“美國高考”,分兩個部分:SAT I是基礎能力測試,其內容是寫作、閱讀和數學;SAT II則是學科測試,對於希望申請具體專業的學生來說,如果參加了SAT II的考試,會為自己增加一定的競爭力。這兩門考試分開進行,並不硬性規定都要參加。
其實這已不是CB第一次搞突然襲擊了。2013年,CB曾一次性取消韓國所有考場的成績。無獨有偶,2014年在中國香港和韓國參加SAT考試的學生也出現了成績被無端取消的情況。2016年1月,有部分考場被取消。今年最新消息表明,不單單6月的國際考場將被取消,就連7、8、9月的國際考場也有被取消的可能。
SAT經常搞突襲的主要原因是嚴重的作弊問題。
雖然美國國內SAT考試也存在作弊情況,但作弊的重災區還是在海外考場。這一現像在留學圈內也是公開的秘密:由於美國目前仍是全世界留學大軍的主要目標國,所以在中國就有大量的留學培訓機構以此為生。而其中某些機構為了保持盈利則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作弊”系統。
筆者也曾是一名時差黨,經歷過留學前的考試準備階段,所以也算是有一定的發言權。就我所知的作弊方式就有如下幾種:
首先,SAT一年開放多次考試機會,加之在全球都有考場,所以每一次每一地的考試都出新題是一個過於消耗成本的事情。美國的考試題經常在海外考場中被重複使用,而這就給考試機構提供了鑽空子的機會。
1、一些考試機構會派人前往美國參加SAT考試,而這些“特派員”將會通過記憶或其他高科技渠道獲取考題。
2、還有些利用時間差,派人前往當天開考較早的地區參加考試,再將題目郵件告知後考試地區的考生。
3、甚至有一些培訓機構的特派員會利用中場休息時間將答案發給考生,或者發到考生的科學計算器上。
4、最為乾脆的,還有人直接找到和考生容貌相似的人進行代考。
總而言之,作弊的方法花樣百出。
圖博館
更何況,無論是否是尖端人才,留學人員的出去和歸來,還行使著民間交流、文化交流的重要功能,代表著中國對外開放和融入國際社會的進程。
繼續擴大中國與世界的互融,同時盡可能消滅“留學赤字”,讓中國由“智力淨出口國”轉為“智力進口國”,這兩個目標可以並行不悖。一方面,“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前提是“聚”,需要建立起我們的製度優勢。能夠對應國家建設和市場需要,合理設置專業和師生評價體系,能夠“有教無類”,能夠跟踪國際前沿學術發展進程,自然會製造高素質人才,並對外來人才產生更大的“虹吸效應”;另一方面,“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最終效應是“用”,相較國際水平而言,國內學術成果由研到產的時長仍然過長,對於國際人才的引進也仍有許多機制性障礙。打通國內外、體制內外、政府與企業之間的人才交流“梗阻”,學術知識才能共享,人才才能發揮出最大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海歸潮”的出現和目前美歐泛起的極化和孤島主義思潮,預示了中國實施更積極的人才戰略的機會已經到來。抓住這個機遇持續優化製度環境,消滅“留學赤字”,由“智力淨出口國”轉為“智力進口國”,為時不遠。
圖博館
從“海歸潮”到消滅“留學赤字”有多遠2017-02-27徐立凡
近來,楊振寧、姚期智兩位院士“轉籍”的消息引爆了輿論。當然,這並不是個例,背後是洶湧而至的人才“歸國潮”,留學生便是其中一環。國外媒體評價,全球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這樣重視、這樣大規模、這樣專業化地吸引人才回國。十八大以來,我國形成了最大規模留學人才“歸國潮”。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回國呢?我國“留學赤字”有望被消除麼?
我國對人才的吸引力正顯示出強大的“人才磁鐵”效應。如今出國與回國人數比例已從2006年的3.15:1下降到2015年的1.28:1,且呈現人才加速回流態勢。有專家預測,未來5年,我國將從世界最大人才流出國轉變為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國,逐步成為國際人才競爭格局中的重要一極。
空前“海歸潮”的出現,預示著我國正處於“留學赤字”減少並趨向消滅的歷史拐點。這一拐點的出現,大約源於四方面的原因。其一,國內育才用才機制在持續改善,有競爭力的“海歸”回國後能夠被市場發現,得以充分發揮用學所長;其二,留學生對國內發展前景的預判越來越趨於樂觀,相較於歐美澳等中國學生的主要留學地,無論在經濟增長、人才容納空間還是個人價值實現機會上,近年來國內已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其三,家國情懷濃烈,故土難離;其四,留學期間的近距離觀察體驗,對於國外教育、就業體制和社會形態有了更客觀的評判。機制化的歧視、被固化的“他者”形象、美英等國的工作簽證和移民門檻提高,也加速了“海歸潮”的形成。
不過也要看到,儘管在宏觀環境變化的影響下,“留學赤字”已大幅減少,但從“海歸潮”的人員構成和所學專業上分析,中國由“智力淨出口國”轉為“智力進口國”仍有一段距離。留學歸國人員中,尖端頂級人才、特別是有資格享受國家和地方人才工程項目資源支持的比例仍不算高,多數“海歸”與國內畢業生相比已不具有競爭優勢,且專業多集中於商科、社科、冷門學科和短期教育項目,要么與市場需求不盡匹配,要么教學質量無法得到保證,由此也出現了海歸“去光環化”、薪酬水平下降、就業難等現象。假如以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相類比的話,可以說,“留學赤字”中得到較大改觀的是高替代性專業、高替代性人才,高附加值、低替代性的專業和人才的進出口仍不夠均衡。
當然,這種失衡不能完全以國家需要、市場需求這一視角看待。從根本上說,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程度和對社會的貢獻率,並非由學什麼專業、是什麼文憑決定。
圖博館
然而,現實卻是受制於投資者與辦學者的理念,在學校管理上存在較多的非標準化、家族式管理方式和機制。
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的決定,修改決定將於2017年9月1日起實施。在有關修改民辦教育促進法的新聞發布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許安標表示,此次修法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對民辦教育實行分類管理,並對兩類學校做出明晰的界定,“還將依據分類製定相應的收費、財政支持、稅收優惠、用地政策”。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民辦教育促進法的修改對國際教育行業的影響還需等待更多細則出台,不過目前國際學校存在的諸多問題既需要政府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同時也要靠市場調配、優勝劣汰的競爭等方式解決。
《中國國際學校報告藍皮書(2016)》則建議,保證教育質量是民辦國際學校要正視的問題,完善政府部門在低齡留學人群的監管與服務也是解決行業監管現狀的途徑。此外,合理配置本土教師、外籍教師和海歸教師,是維持國際學校教學穩定、借助國際課程教學經驗改革本土課程、實現國際學校長久發展的重中之重。
對於民辦國際學校存在的亂象,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也有觀察,他認為,國際學校在監管上是有空白的,“民辦的國際學校按照私立學校在管理。而在教育上,因為這類學校被要求要完成中國所有公辦學校規定的課程,所以他們把課程列在課表上,但不會按課表教學”。
陳志文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相關部門需要對國際學校進行監管,“首先要從法律層面重新定義國際學校,另外,也需要對相應政策進行調整,畢竟按照私立學校的監管標準,很多學校實際教授的課程體係是非法的”。
回應
國外真那麼好混嗎
歡送這種人趕快出去
外國人要從小培養。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7_02_24_395712.shtml
圖博館
“學校宣傳得太過頭了。在我們精英班,有同學的托福只考了很低的分數。”就讀於北京市昌平區某國際學校的一名同學說,在學校高三最好的班級,一般只有一半的學生能考進美國排名前30的學校。
在包小娟看來,如果家長在選擇國際學校前對國際課程完全不了解,只是因為孩子在公立學校太累,那麼將孩子送到國際學校反而是件壞事。
對此,瑛子的媽媽深有體會,“剛從公立學校轉到國際學校時,孩子的英語完全跟不上節奏,只能補課。用了兩年時間,我女兒才從國際學校的雙語班轉到完全的英文班”。
在很多人看來,孩子進了國際學校,家長就可以放鬆了,實則不然。
“在北京、上海的很多國際學校或國際班,學校為了保持高畢業率,會在學生畢業前一年勸退成績不好的學生,或者讓這些學生復讀。但是,這些被淘汰的孩子只有出國這一條路可走。”一位母親在某教育論壇上這樣寫道,她的兩個孩子在北京某知名國際學校上學。這位母親發帖說,“為了讓孩子的成績提高,我又急著給他找家教,教他SAT、TOEFL等。一對一的私人家教很貴,通過私人關係找到的是300多元/小時,通過機構找的需要四五百元/小時。兒子還得同時補好幾門課,兒子出去補習一次,一兩千元就沒有了。走這條路的家庭,經濟壓力越大,對孩子的要求往往越高,家長的情緒也越容易失控”。
加強監管迫在眉睫
對於目前的國際學校“熱潮”,在今年的地方“兩會”上已經引起了有關方面的注意。以上海為例,不少代表提出,教育本不應該是一個賺大錢的產業,我國法律也規定,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必須是非盈利的。有些“貴族化”的國際(雙語)學校,真正的目的不是培養人才,而是瞄準了家長的腰包,把學校當成了搖錢樹。這些學校的教師流動性大,良莠不齊,辦學質量也可想而知。對於這樣的“國際學校”,家長們應當警惕。
2016年11月,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和北京王府學校聯合發布的《中國國際學校報告藍皮書(2016)》顯示,在缺乏有效行業監管與行業自律的現狀下,我國國際學校滋生收費標準不一、教學質量良莠不齊、辦學機制多元且權責不清的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際學校市場的良性發展。
在《2016中國國際學校發展報告》發布方新學說傳媒CEO吳越看來,國際學校作為一個複雜的教育體系,從宗旨、教學到招生、市場,都需要建立一套符合國際標準的治理結構、運營管理機制以及具體的操作執行系統。
圖博館
對於國際學校的問題,在女兒就讀3年之後,鄭勇華也有不少感觸。
“上海最近開始整頓國際教育市場。一方面原因是最近十來年發展太迅猛,出現了不少不合理現象。據我們家長了解,一些國際學校打著公立學校的旗號招生,中間出現不少腐敗和利益輸送。”鄭勇華說,還有一些國際學校管理失當、教學質量低,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生源質量下降。學校招生不滿,就會降低標準,為了盈利放任各類學生進來讀書。好孩子進去了反而不能忍受不學無術的風氣。
包小娟回憶,一次開家長會時,有位家長當場發飆,她問道:“我初中那麼優秀的孩子,現在為什麼變這麼差?”
答案是多方面的。“公立學校的老師比家長還急,一個班幾十號人,老師並不是只關注特定的孩子,而是對每個孩子的一點點進步和退步都不漏過。但到了國際學校,孩子和家長的感覺可能就是沒人管了。與此同時,這些不以高考為目標的孩子,一方面要參加高中會考,拿到高中畢業證書;一方面要拼命適應國際課程,爭取被國外大學錄取。孩子的壓力非常大,可是他們一下子找不到學習國際課程的方法,有些孩子的成績退步特別大。”包小娟說。
留學宣傳言過其實
不少國際學校往往對外宣稱:入讀美國甚至世界前一百名學校的機率高達90%以上。這樣的宣傳語也成為一些家長選擇國際學校的動力。
“進國際學校完全就是奔著出國的,除了家裡有企業和不想出國的學生,成績不好的學生就只能多花錢出國。”一名在國際學校就讀的學生毫不諱言。這名學生的家長在國內一所大學工作,因為對國內大學的某些現狀存在擔憂,於是將孩子送到國際學校讀高中,繼而考取國外的大學。
去年12月,由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濟研究所副編審範皚皚、深圳市教科院教授張素蓉、成都市教科院教育改革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史玉組成的課題組發布了《高中留學意願報告》,其中顯示,國際班學生作為留學群體的典型代表,有著更為突出的特徵,學業成績排名在26%至50%這一階段的學生就讀國際班的比例最高。這說明就讀國際班的學生是成績次優的中學生。
此外,在調查中,家庭年收入在50萬元及以上的學生中,超過一半就讀於國際班。由於我國目前國際班實行單軌制,就讀國際班便不可以並且也很難再參加國內高考,所以一旦選擇了國際班,也就相當於選擇了低齡留學。
儘管出國留學的目的很明顯,但對於國際學校宣稱的“去國外都讀名校”,不少學生認為有“過度宣傳”之嫌。
圖博館
不過,時下家長們談論最多的“國際學校”,也是最受歡迎的,卻是另外一塊“是非地”。
記者採訪了解到,70%以上選擇“國際學校”的家長,送孩子就讀的實際上是公立中學開辦的“國際班”——提供高中課程,但孩子在中考結束後就進入到出國程序。這裡面有真正的國際班,只招收外籍子女或國際留學生,也有90%的學生都是中國籍的高中國際部。
無論是名校,還是普通高中創辦的“國際班”,幾乎從誕生之初,就因其亂象叢生、利益鏈複雜,質疑聲不斷。
學習氛圍不敢恭維
了解了國際學校的來歷,不少家長可能想知道,這些國際學校除了收費貴,還有什麼?
“就課程來說,這類國際學校的教學部分完全以外籍教師為核心。課程設置要么選擇英國體系,要么選擇美國體系,或者兩者兼用。”曾經在北京某國際學校擔任老師的包小娟向記者介紹說,這些外教教師的質量是“一分錢一分貨”。
不過,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儘管是貨真價實的外教,但也有不少學生即便在高中畢業後仍玩不轉英語。“在學習方面,也要看學生的自主性,很多國際學校管的不嚴,學習風氣並不好。”包小娟坦言。
除了開設國外課程,國際學校還會提供多種特色課程。在一些國際小學,鋼琴和游泳是與語數外一樣的必修課,中學還開設諸如陶藝、戲劇、攝影等課程,並要求在自然科學(生物、化學、物理)、社會和文化類(商管、經濟、歷史、哲學、藝術等)中選修課程。此外,每科都會佈置論文,要求用英語寫作。
學生們還有豐富的社團活動,涵蓋運動、商業、藝術、公益等多個種類,每天有固定的社團活動時間,學生也似乎更熱衷於這類活動。“我不敢保證學習一定比外面強,但是自主意識、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培養,一定比外面學到的多。”一位曾在北京王府學校就讀的女生對記者說。
“國際學校最顯著的社交特點在於隔離性。學生以語言分群,說中文的在一起混,說法文的在一起混,說英文的在一起混。在這種環境裡,最吃香的是會多門語言的學生,能在各個圈子裡都混得開。”包小娟說。
對於不少家長關心的學習氛圍,“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講,這裡的學習氛圍差強人意。去年,我們學校的平均畢業成績在全地區排名第一,遠超國際學校的世界平均分,然而懶散、享樂仍然是這裡的主題詞。”包小娟說。
圖博館
在江蘇省蘇州市工作的程雪梅也告訴記者,因為丈夫有加拿大國籍,為了讓女兒今後能上蘇州的國際學校,她準備帶孩子到加拿大生活幾年以取得加拿大國籍。
然而,有錢、有外國籍,還不是進入國際學校的全部門檻,還包括孩子的英語水平、家長的空閒時間等。
“如果沒有英語基礎卻想讓孩子考國際學校,這不是開玩笑嗎。先不說學校能不能錄取你,就算孩子進去了,能適應全英文教學嗎?能與老師同學愉快交流嗎?孩子能適應嗎?”鄭勇華對記者說,孩子即便進入了國際學校,也非萬事大吉。“國際學校的課時相對較少,孩子的假期多,還鼓勵家長高度參與學校的各種活動,除了和孩子有關的各種節慶表演活動,還有媽媽沙龍、讀書會、家長聚餐、教育講座等,假期裡最好還能帶孩子去旅行”。
國際學校是什麼來歷
五花八門的國際學校、國際班經常讓“小白”家長一頭霧水。記者發現,在北京市,各類國際學校就有數十家,陸琴為了考察學校,花費了半年時間準備資料。
“除了少數供外國使館工作人員子女上學的純國際學校外,大部分國際學校的主體性質其實是民營教育培訓機構。這些民營機構的出資方千差萬別,可能是某個知名教育家,也有可能是某個煤老闆。”陸琴說,這類學校通常會挂靠在一個國際文憑組織的旗號之下,“比如英國的愛德思和劍橋大學考試委員會、瑞士的IB等。國際學校和國際文憑組織的關係是,前者是後者在某個地區的認證考試中心和教學點。後者為前者做資質考核和監督,但前者俱有完整的人事權”。
“很多圈內人告訴我,挂靠在國際文憑組織的學校只要能通過考核,之後的管理和運營一般都不會被國際文憑組織過問。”陸琴說。
據介紹,目前比較好進的國際學校屬於中外學生同堂,被稱之為“提供國際課程的中國民辦學校”。
1997年,北京私立匯佳學校開設了國際文憑課程。2000年,世青國際學校成立,外籍學生佔65%,中國籍學生(含港澳台)佔35%。此後“民辦洋教育”風生水起,2005年樂成國際學校成立、2006年海嘉雙語學校成立……這些學校的創辦者,多為企業家,如王府、樂成、新英才等學校的背景都是房地產開發商,有些則原本就是教育從業者,其中就有原來北京五十五中國際部的負責人。
圖博館
然而,當她看到所有作業後,這個在上世紀70年代讀五年制小學的北京白領沉默了:語文複習5節,聽寫生字背課文、複習聲母表、改小卷子,還有一頁漢字要寫;數學口算練習一頁,改卷子、複習;英語複習3課單詞、背誦……
瑛子的父母最終決定讓孩子離開公立學校的原因在於,瑛子在設計黑板報時沒有按照老師的規定畫線,被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責罵,繼而因為瑛子說了自己的理由,被罰站一個中午。
“我發現孩子的眼睛已經不亮了,所以下決心離開。”這是瑛子的媽媽給記者發來的微信。
“假如我在上海有房且家庭年收入60萬元以上,我有兩種選擇,第一種是送孩子讀初中,中考後上普高,高考後上大學;第二種是送孩子去讀國際學校,考國外的大學。前者學費大概是後者的1/20。然而,就大學的錄取難度而言,復旦大學和交通大學在上海的錄取難度遠大於去國外讀個相似排名的學校。此外,最重要的一點在於,孩子可以更早和國外接軌。”在受訪者中,鄭勇華說得更“實際”,他的女兒目前在上海就讀國際學校。
“在國際學校裡,學生的家庭背景非富即貴,家長基本上是各個領域的精英。把孩子送到這些學校也是希望幫孩子從小打造一個人脈圈子。”鄭勇華說。
國際學校門檻有哪些
不管是陸琴還是瑛子的父母,又或者是鄭勇華,他們送孩子上國際學校的理由很多,但最重要的前提是,這三個家庭的年收入很高。
在很多人看來,有錢是上國際學校的一個重要前提。
“入學以後,學費每年至少10萬元,這還不包括住宿、生活費,不包括課外補習班、興趣班。”鄭勇華告訴記者,另外還有各種國際旅行、冬夏令營和所謂的“開眼界”活動。年級越高越費錢,因為各種遊學、社會活動會增加開支。
當然,除了高額開銷,國際學校還有其他門檻。
鄭勇華告訴記者,目前國際學校之火爆,已經遠遠超出想像。“特別是北京的國際學校,已經不像前幾年那樣只要報名就能上。想讀國際學校,不光要求學生參加選拔考試,一些學校對學生身份、家庭等情況還會做出要求”。
“除了一些國際學校要求孩子持有外國護照或綠卡,同時還要求入學申請者父母至少有一方持有外國護照。有的國際學校甚至對父母的家庭教育理念都做出了要求,比如有的學校會要求了解父母是否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甚至家長對國際學校以及國際課程的熟稔程度也被納入入學考查因素。”鄭勇華說。
圖博館
國際學校調查:教學質量良莠不齊學習氛圍不敢恭維
法制日報2017.2.24發表題為《國際學校,沒有想像中那麼美》的文章指出,在缺乏有效行業監管與行業自律的現狀下,我國國際學校滋生收費標準不一、教學質量良莠不齊、辦學機制多元且權責不清的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際學校市場的良性發展。
以下為文章全文:
調查動機
近年來,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掀起了一股“國際學校”熱,不少家長將孩子從公立學校轉入國際學校,以避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同時為未來的出國留學鋪路。然而,上國際學校就真的能與國際接軌嗎?國際學校真的適合孩子們嗎?
放下電話,本來還在侃侃而談的陸琴,默默地嘆了一口氣,“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陸琴所說的“次”,指的是一家位於北京市朝陽區的國際小學,每年學費18萬元。陸琴本想讓孩子上一所更好的國際學校,但因孩子不是外國籍不得不放棄。“原來以為只要父母一方是外籍便可,今年卻多出了孩子也必須是外籍的條件”。
近年來,不少學生家長因種種原因,將孩子的受教育路徑從公立學校轉向了一條非主流的教育道路——國際學校。
“我越來越感到,孩子之間的競爭實際上是家長之間的競爭。這個競爭是個無底洞,沒有標準,沒有底線。”一位曾輾轉於公立、私立、國際學校的家長在某教育論壇上留言,“平心而論,無論走哪條路,都能達到同樣的目標,家長應該根據自身和孩子的客觀條件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這也道出了不少選擇國際學校的中國家長的心聲和邏輯:國際教育終是件“奢侈品”,動心可以,買下卻需要冷靜又冷靜。
為什麼要去國際學校?答案五花八門。
陸琴的答案很明確,儘早接軌,“因為我們家的生意已經逐漸轉向國外,我們打算過幾年移民,國際學校和國外教育體系更加接近”。
不過,除了這種解釋,陸琴還有一些話,“孩子在公立小學上學太辛苦”。
北京女孩瑛子選擇就讀國際學校,也有類似的原因。3年前,瑛子的生活是這樣的:每晚寫作業要花3個多小時,到晚上9點才能做完功課。瑛子的媽媽曾經以為,做作業花3個多小時是女兒拖沓造成的。
圖博館
法媒:中國富豪移民比率下降對國內經濟樂觀
法媒稱,胡潤研究院1月19日發布的中國千萬富豪品牌調查報告,中國千萬富豪越來越多的人改變主意不再尋求移民,連續三年呈現不移民的比例升高。報告稱中國富豪第一投資方向則是房地產。 中國人普遍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抱有樂觀。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引述路透社消息說,胡潤研究院2017.1.19發布中國千萬富豪品牌調查報告稱,在千萬富豪中不考慮移民的比例已連續三年上漲,達到有調查以來的新高;而地產重新成為高淨值人群最主要的個人投資方向。
報告稱,雖然過去一年中國整體經濟增長放緩,超過90%的受訪者還是持樂觀態度,其中有28%表示“非常有信心”,表示“還算有信心”的比例連續三年上升。
“2017年是一個拐點,從2008年以來,考慮移民的人數一直保持在60%左右,但今年下來一點。”
報告顯示,不考慮移民的高淨值人士佔比達44.5%。 不過本次調查中,考慮移民人數仍過半。
報導稱,這是胡潤連續第13年發布千萬富豪調查報告。 過去半年以來,胡潤研究院對中國449位個人資產在10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高淨值人士進行調研,其中62位資產超過1億元。 受訪者平均年消費額近180萬元,佔受訪者平均財富(5250萬元)的3.4%,其中億萬資產受訪者平均年消費占平均財富的2.9%。
在投資方向上,得益於2016年全國性暴漲的房地產業,地產重新成為高淨值人群最主要的個人投資方向。 近三成受訪者青睞地產作為投資首選,比去年增加4個百分點。 64%的受訪者認為未來兩年的地產價格會穩健增長。
報導稱,選擇股票的比例較去年下降5個百分點,以23%位居第二大投資品種。
回應
可能富豪移民的都移的差不多了吧。
還不是錢轉不出去了,能跑的早跑了
只要有錢掙,它們是不會走的,如果窮了,它們掙不到了,會一窩蜂逃跑的!
扯淡!國內錢好賺,官好騙!
還是有很多喜歡移出去坐吃等死的貨。
外國也不是天堂,第一代移民都不易的,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像我這樣的富豪都留下來了,還有誰移民,誰移民誰豬
腦殘豬
出去沒法混的都是沒幾年就回來了,要不就是在國內賺錢出去化
http://news.sina.com.cn/c/nd/2017-01-21/doc-ifxzunxf1640815.shtml
圖博館
有本事當官的別送孩子去美國唸書。有本事就別讓有錢人選擇移民。有本事就別讓有才的人選擇移民。這些一代的價值遠比幾個完蛋二代高的多。他們移民為了小孩那都是次要的。主要問題還是這些人本身。關起門來自嗨解決不老絲毫問題。
這個段子喊了二十幾年,你嘴中的人也走了二十幾三十年,你嘴中整體自嗨的人卻把國家弄成了現在的模樣,我也不知道打的誰的臉。你壓根就沒有想過移民數量佔總人口的分量是不是足以造成中國的動盪和混亂,在你心裡也沒有普通人或者是有錢人、有才的人追求自己生活方向的權利,更不明白對於中國來說,不斷湧現的新一代年輕人對人才庫的補充是多麼的可怕。總的來說,眼光太淺、格局太低。
亞洲媒體跪舔白人的現象確實太嚴重了,“白人至上”在亞洲媒體人心裡是被廣泛認同的。這些媒體人不光自己認同,還希望所有的人都認同,稍有異議,立馬扣上“民族主義”的大帽子進行打壓。
精神殖民,而且,在日韓,台灣,香港,新加坡應該說很成功,本質類似印度的種姓制度,這也是印度人只要一看就知道他是什麼種姓,因為外邊,種族。
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7_01_20_390356.shtml
圖博館
報導稱,網友ArmorUSA的言論給民眾敲響了警鐘,想要移民美國的人需要將其提到的困境考慮其中。同時希望華裔二代美國移民更有自信,能夠面對生活中的更多挑戰!
回應
現在還是需要鼓勵移民,尤其是那些被皿煮茲有洗腦的,走得越多越好。同時對移民之後再回來賺錢然後國外消費的人要提高門檻,這才是外匯流失的大頭。
中國應該鼓勵移民,憑啥白人可以佔據世界上最好最廣大的土地?中國就只能萎縮再國內?努力向外才是
主要是這些移民不給力,在美國一百多年了,居然在政治上沒什麼影響,如果在外國的華人聯合起來,這國家擁有話語權才行,否則人家說搶就搶,說殺就殺,財富不過是孩子手裡的金元寶
相反!中國人移民太少了。聯合國的數據,中國人移民率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遠遠低於印度菲律賓墨西哥巴基斯坦等其他第三世界國家,也遠低於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CCTV上移民廣告天天都有,這應該是政府對移民的態度。
中國有些父母總拿孩子當藉口和轉移問題。說什麼為了孩子好,其實內心為了自己。
大概是五六年前吧,我聽到一些加拿大移民二代的完全相同內容的吐槽(其中有幾個是當事人親口對我說的),他們中許多都選擇了拋棄父母、回國工作,他們都說憎恨擅自改變自己命運的父母。加拿大的情況應該已經比美國寬鬆很多了。我把這些當時講給那些各種段子天天辱罵“天朝”、一心要移民國外的朋友聽,結果對方不禁嗤之以鼻,而且甚至背後發微博恥笑。今天我不會把這篇文章到處轉發了,因為我真心期待他們移民。
阻止華人進軍世界,其心可誅。大家知道中國並不是移民國家,過多少年中國都是中國人的。只要大家堅持移民美國20年,那20年後,那美利堅和眾國也是我們中國人的。眼光要放長遠啊,人多好辦事。辦事,辦,事。
亞洲媒體跪舔白人的現象確實太嚴重了,“白人至上”在亞洲媒體人心裡是被廣泛認同的。這些媒體人不光自己認同,還希望所有的人都認同,稍有異議,立馬扣上“民族主義”的大帽子進行打壓。
只要華人二代認同中國,我感情上也認同他們。
認同是文化認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想佔中國便宜的還是別認同了。還有,那些外國人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啥時候清理出去?
問題是你如何判斷他們認同中國?光嘴巴上說就行?
帶著美國的高科技回國吧,我們歡迎
圖博館
同時,他們僅能得到一些美國文化的元素,但由於他們不是白人,因此不能實現作為美國人的所有利益。白人尊敬權力、權威、金錢和影響力,而不僅僅是溫順融進白人裡的人,僅僅作為一個華裔二代,是不可能獲得白人的尊敬的,很多在權力和商業要職上工作的白人更尊敬中國人而非在華裔二代。華裔二代美國人不缺乏社會技能,但美國的環境並不尊重華裔二代,美國社會存在著種族歧視。華裔二代缺乏中國本土長大的人的自信,華裔二代恐怕是最不自信的一群人。
眾多華裔二代網友看後紛紛留言,毫不吝嗇地坦言他們的苦水。
我能理解這些經歷當我與我以前的新移民室友談話的時候。他不是90後富二代,但他對西方的想法與我們父母那一輩的人更像。基本上,你不可能理解他。
像他和我們父母明顯是移民,他們有嚴重的口音,並不被看成是一種威脅。(白人)對待他們並不像對我們那樣充滿敵意,因為我們的講話和舉止與白人在一個層次上而這種平等是他們不能容忍的。
最大的問題是亞洲的媒體愚蠢地從好的角度描述西方/白人。我聽說過各種各樣的原因,但要緊的事是消滅這種無稽之談。這些媒體簡直在馴養一群送入狼口中的羊。
對。為什麼亞洲的媒體總是把白人描述成好人而西方媒體把我們描述成要么邪惡、懦弱、書呆子,要么他們用亞洲的刻板形象把自己裝成亞洲人。
精彩的分析。華裔二代群體太弱了,根本不能與全球白人至上做抗爭。任何抗擊全球白人至上的努力必須來自中國的平衡槓桿。我看不到其他的任何方式。
白人被認為是優越的,但是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白人相對於美國來說是大大減少的。即使我能閱讀中文,我沒有能夠居住在中國的合適的語言。對我來說沒有很多的選擇。沒有地方是完美的。
同意。這個國家對我們的標准設置得太高,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比得上在中國(不同之處是中國關注硬性的考試分數,而在這裡面臨對好成績和課外表現的壓力)。無論哪種方式作為一個亞洲人你都注定要在這樣的壓力下生活,但是如果我必須選一個的話,我更偏向於生活在中國,在那裡我不必感覺到自己在生活的多方面都生活在“食物鏈的底端”。在中國,有其他地理歧視,但是總體來說當我給中國人當面講作為一個華裔二代的經歷時,他們中的很多人會說他們寧願在中國做一個普通人而不是做一個孤獨的華裔二代,拼了命而獲得很少。
圖博館
這篇美國華裔二代的吐槽帖,火遍美國論壇2017-01-20
近日,一名自稱7歲隨父母移民美國的華裔二代在美國最大的華人論壇文學城上發帖稱,對於想移民至美國實現“夢想”的父母,其建議應該先仔細考慮移民會對孩子造成的具體利弊再選擇是否移民。因為父母一廂情願的移民夢卻往往也斷送了孩子的未來。
作者ArmorUSA稱他發帖的目的是為了告訴和他一樣的華裔二代美國移民的中國父母,他們在打著讓他們的子女追逐夢想的旗號匆忙來到美國前,應該充分了解出生在美國的華人在美國是如何被對待的這一現實。帖子發出後很快被轉載到其他華人論壇上,包括美國本土最大的在線論壇Reddit,迅速引起華裔二代移民的共鳴。
首先看看ArmorUSA在Reddit上是如何陳述他的觀點的吧。他說,坦白來說,他認為華裔二代美國移民在美國面臨的種種現實其實是他們的中國父母的責任。作為他們的孩子,他們不能夠責怪他們的父母在他們年齡很小的時候把他們帶到美國來,因為這些父母已經做了他們認為最好的事情並且沒有人可以精確地預見未來。然而,作者不得不說的是,一旦這些父母帶著他們的孩子來到美國,他們就故意讓他們自己看不到西方世界的現實以及美國白人對亞洲人的看法。他們被自己的老觀點所欺騙,即“美國是一片充滿機會的土地”,以至於他們不能理解或是聽得進去其他可能的觀點。
作者接著說,最糟糕的地方是中國父母總是在自己的圈子裡說著讀著中文,卻強迫他們的孩子經歷“真實的美國”。但是當他們的孩子回家後向他們訴說美國並不是簡單地如同他們父母所說的那樣美好時,他們的父母總是讓孩子收回他們的話,並告訴孩子父母才是真正了解美國的人。作者認為這一邏輯是愚蠢的。
根據作者ArmorUSA,華裔二代美國移民必須經歷這些痛苦。首先是他們必鬚麵對兩層歧視:地理上的和種族上的,而美國白人只需面臨一層,即地理上的歧視。其次,華裔二代美國移民沒有一個真正屬於他們的強大的網絡,因此他們不得不依賴他們僅有的來自中國的權力和影響力。作者過去常常有讓美國二代華裔社區與白人特權抗爭的想法,但這一想法無法得到支持,甚至是來自他們父母的支持。作為成長在美國的二代華裔,他們喪失了作為中國人的利益,喪失了中國文化,不會說中文,並且不能被中國人民所接受,而這一點他們的父母是根本看不見的。
圖博館
研究人員最新發現:偶爾照看孫輩的老人更長壽2017-01-05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2017.1.5電据外媒報導,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最新發現,偶爾照看孫輩的老人會更加長壽,照顧子女或幫助其他人也可以起到類似效果。
研究人員近期在美國學術期刊《進化與人類行為》上報告說,他們以1990年至2009年德國 “柏林老年研究”數據為基礎,對500名70歲至103歲的老人展開調查,分別了解偶爾幫助照看孫輩的老人、不照看孫輩的老人、沒有子女或孫輩但照顧他人的老人的健康狀況。
結果顯示,自1990年調查開始後,半數幫忙照看孫輩的老年人10年後依然健在,沒有孫輩但在家務等方面幫助子女的老人也出現類似情況。相比之下,不照看孫輩或子女的老人中,有一半在五年內去世。
研究人員表示,即便將調查開始時受訪者的健康狀況考慮在內,照顧子孫的延壽作用依然存在。德國很少有老人“全職”照看孫輩,研究並未將這類老人包含在內。
研究還顯示,“助人為樂”的延壽效果不僅對自家適用,無子女老人如果給予他人情感上的幫助,也會從中受益,幫助他人的無子女老人平均壽命更長。
不過,參與研究的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協會研究人員拉爾夫•赫特維希說,並非照顧他人就能長壽,只有適度照顧他人才有益健康。先前已有研究表明,過多照顧他人也會給自己帶來壓力,不利於身心健康。
圖博館
我们的国家实际上已经破产。64%55岁以上的人其名下存款不超过一年,在我们国家,买药比在世界大多数地方都贵10倍。美国的医疗体系定价过高,年轻人可能还没有大笔医疗费用,但他们的大学学费飞速增长,甚至比通货膨胀的速度快得多。因此每年学生贷款已达到1.3万亿,且还在持续增长。接近半数的美国人在紧急情况下连400美元都拿不出来《硅谷教父彼得蒂尔演讲:美国人必须面对衰退的现实》 我们的政治制度因为僵局和功能障碍而陷入瘫痪,大多数美国人已经失去了信心,不相信它能实现任何事。你加班工作,打第二份工,你绞尽脑汁平衡家庭账本.虽然很多人都干几份工作还是入不敷出,你看到前25名对冲基金经理的收入超过美国所有幼儿园教师的收入总和《希拉里宣布竞选总统后首场演讲》 以上演讲中国各视频网站均有全文原版视频,这个国家看似富有,其实兆家的富裕是建立在3亿奴隶的痛苦和贫困上!
只有低素質和弱智才會對美國抱有幻想,還有美國當地的爛移民賺錢公司,都什麼年代了,還動不動就美國夢,可想會是什麼人才會去實現什麼狗屎夢!
能走就走,首先是能走,我是走不了的,所以没走,孩子能走就让他走了,这有啥问题?但是反过来说父母老年会有点可怜,病了孩子一不可能把父母接国外,作为一中产给国外人父母看病肯定供不起。放国内床前很难有人,孩子要工作没假期签证怕回不去,也不可能说回来就回来。我母亲的老师90年代过世,老教授子女在国外,临终的时候孩子没见上。说走就走了,孩子急急往回奔也来不及。父母如果真心想的穿这点,甘心做“被抛弃”的第一代,这也许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作为一个家庭养老为主的社会,家境普通的一代人要彻底扎根国外,那须得吃的苦中苦,放弃很多东西才能实现。
没钱到哪都一样!孩子能走你让他在美国怎么生活?对啊,可以靠救济金生活是吧?
你说的这个真不能走,留在家里好,现在年轻人还有你说这样的情况的话,只剩下最后一招——啃老
http://edu.163.com/17/0103/11/C9RQGVEG00297VSA.html
圖博館
可是这种只是赴美生个孩子,然后呢,又不在国外生活,回国怎么养?国际学校全部外教的那种,这种群体大部分是上不起的。孩子在中国养大,依然和中国人一样的水平,去竞争上美国的大学,或许有国籍是个优势,他可怕的语言能力和土著那是十万八千里的差距。毕业后能有好工作吗?保险都是超级贵的看病也超贵。不会就图绝症没钱回家给管吧?巨额医疗费可以不付,美国人因此破产的多了,但个人信用也就完了,想正儿八经活出个人样这辈子也就无缘了。人到哪都想活出个样子,这是精神价值,谁都有这需求,这比吸两口雾霾重要的多。所以说父母要是没有阅历,家庭要是没有能力,非得凑热闹去国外生,真的会演化成一场悲剧
顶你一万年。。。可是那些目光短浅的才不会这么想。
到美国看看后,这个国家看似自由,其实自由和富裕是建立在世界人民的痛苦和贫困上!
到中国看看后,这个国家看似富有,其实兆家的富裕是建立在13亿奴隶的痛苦和贫困上!
在我们的首都,谋杀案甚至增加了50%。在奥巴马总统的家乡芝加哥仅在今年就有超过2000人死于枪击。10个黑人儿童当中就有4个生活在贫困中;与此同时,黑人的整体失业率高达58%,拉丁裔的贫困人群增加了2百万人。更有高达1400万人彻底丢掉了工作。我们的道路和大桥正在不断解体,我们的机场就仿佛第三世界国家一样,另有4300万美国人处在食物短缺状态,腐败已经到达了何种触目惊心的程度《特朗普共和党全国党代会演讲》 美国的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程度已经超过地球上所有主要国家,顶层1%人群中的十分之一,他们掌握的财富相当于底层90%人口总财富,美国关押了世界上最多的非洲裔和拉丁裔平民,2900万美国人没有医保,美国人均医疗开支是最高的,我父亲他每天努力工作做到头发都白了也没挣到多少钱,母亲一直梦想住进属于自己的房子但愿望尚未达成便早早离世《桑德斯竞选演讲》
圖博館
美媒關注中國媽媽赴美產子:中國人對美國仍有幻想
參考消息網2017.1.2報導美媒《洛杉磯時報》稱,中國的中產階級正在享受經濟爆發式增長所帶來的紅利,在皮尤研究中心最近的一次調查中,有96%的中國人認為自己的生活比父輩強。儘管如此,每年仍然有數量不詳的中國“生育旅行者”跨過大洋來到美國生孩子。
中國的中產階級正在享受經濟爆發式增長所帶來的紅利,在皮尤研究中心最近的一次調查中,有96%的中國人認為自己的生活比父輩強。儘管如此,每年仍然有數量不詳的中國“生育旅行者”跨過大洋來到美國生孩子。
一個人如果對其造訪美國的目的撒謊,可能被起訴簽證造假,但生育旅行本身並不違法。不過,批評人士指責這種行為是通過不公正地利用移民體係為孩子獲得公民身份。部分是由於受到這些指責的影響,美國各級官員都在探索打擊月子中心的辦法。據生育旅行者說,這種行為的繼續存在表明,中國人對於美國仍然擁有許多幻想。 “中國發展極快。但中國人仍然認為美國是夢想之地。”
電影中有關美國的描述助長了規模日益擴大的中國中產階級的美國夢。而對中國的未來日益失去信心又使得更多的人考慮到美國生孩子。據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目前中國人最擔心的是食品安全、污染問題和收入差距。
據保守智庫移民研究中心估計,每年有近3.6萬名中國人在美國生孩子。不過,該中心負責人杰茜卡•沃恩說:“這純屬猜測。”沃恩說,生育旅行者將美國的公民身份當成了一個安全網,雖然他們並未納稅,但可以享受美國的福利和免費醫療。她認為,政府應該要求通過生育旅行在美國出生的孩子頭5年在美國生活才能獲得美國公民身份,不能允許孩子生下來後就被帶回自己的國家。
但也有許多人像特雷西一樣想留下來。她們的理由大多出自中國的不足,而不是美國的自由。特雷西說,在上海,樓房又高又現代,但租金很貴。城市很漂亮,但空氣並不干淨,食品也不安全。機場建得非常氣派,卻並不方便。人們總是在評價、比較,根據她的衣著、住的房子、生活的社區、孩子上的學校來評價她。美國的生活則完全不一樣。“這裡的人不是那麼喜歡競爭,不會總想穿得比別人漂亮,用的東西比別人好。我甚至不需要化妝。”
回應
其实这是交际圈的问题。中国哪里没有不喜欢竞争的人,只是这些去美国的人不会与之交朋友的。她们去美国后能接触到的阶层被放低了,结交了在中国他们看不上的阶层。哪天他们需要爬到在中国时的那种段位,付出的可不比在中国时少。
圖博館
回應
留學真的已經成了圍城,裡面的人拼命想出去,出去了的人都想回來。
因此有人說出國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
基本符合事實。對中國看法更負面的那群人基本上分幾種:1.小白,在國內沒接觸過負面新聞,出國之後才知道有大某元、新某人——但這種負面不會持續太久;2.特殊身份,在國內自認為受到壓制,或者認為在美國才能安身立命,不外乎同性戀和基督徒——一樣有例外,愛國的同性戀和基督徒我都見過。
對美國看法更正面的我覺得是這樣:國內從小就報導美國治安差。事實上,確實差……但地區差異大,在學校周邊一般還可以;工作了的中國學生一般掙得不少,住在安全區域也感受不到。再說,墨西哥治安比美國還差,我去了一趟也沒事,有個概率問題。所以這方面可能會覺得“美國也沒有那麼危險啊”——當然上了新聞的那種危險基本上也就要命了,概率這個是感受不到的。
對美國更負面是這些方面:1.階級與種族;2.媒體與權貴;3.人民科學文化素質堪憂;4.橫穿馬路、惡意鳴笛、開遠光燈、路怒症、變道不打燈,我不知道別處什麼樣,我來波士頓五年多以來感受很深。當然,波士頓被評為美國開車習慣最差的城市恐怕也不是浪得虛名;5.基礎設施。一般第一個教訓是手機信號。在波士頓周邊知名學校,校名里都散發著“先進”氣息的地方——樓裡沒信號,除非是verizon。6.騙子——我在craigslist上被騙過,在國內沒被騙過。7.白左自由派壓制言論自由,洗腦年輕一代。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6_12_02_382656.shtml
圖博館
美國調查:中國留學生對祖國態度更正面對美國看法更負面
據美國亞洲協會網站2016.11.30報導,去年一年從中國赴美留學生有328000人,這個數字是十年前的五倍,也使得中國留學生成為美國最大的國際留學生群體,占美國國際留學生的三分之一。
這些赴美留學生數量增長的同時,也被認為將在中美社會發揮重要的影響力。因此,這些留學生如何被美國的教育影響,成為太平洋東西兩岸共同的關切。
美國普渡大學近期對該校中國留學生的調查對這一問題給出了新的註解。這份調查涉及面很廣,包括對政治、宗教的態度和社會、文化體驗。參與該調查的960名中國留學生佔該校中國留學生總數的23%,而普渡大學的中國留學生數量在美國大學中排名第三。29%的受訪者表示,來美後對美國的看法變得更負面,26%表示變得更正面,其它人保持原有的態度。調查顯示,44%的受訪者表示對中國的看法變得更正面,僅有17%持相反觀點。對於“社會穩定比個人自由更重要”的說法,37%表示同意、33%保持中立、30%不認同。
調查的負責人說,中國留學生可能對赴美後的生活勾畫了一幅美好藍圖,但當他們在這裡生活一段時間之後,會發現現實複雜得多。他指出了美國犯罪、社會穩定性較差和經濟增長相對較慢等問題。同時,15%的中國留學生表示,曾受到種族問題的負面影響。他也提到了這次美國大選對中國留學生的影響。這次大選可能在中國留學生面前暴露了美國許多根深蒂固的問題,展現了一個特別分裂的美國。
事實上,美國人也很好奇,這麼多中國學生在美國學習,接觸了美國引以為豪的生活方式,會改變以往的觀念和思維方式,還是會堅持固有的觀念和生活習慣?因此,《外交政策》雜誌2015年對此也進行了調查。
調查顯示,中美在教育體系、媒體、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差異讓這些中國學生對美國青睞有加,但同時,他們對中國政府治理偌大的一個國家心生敬意,也意識到美國並非遍地黃金。
大多數受訪者表示,對美國的尊重增加並不意味著對中國的抵觸。55%的人認為在美學習後,對中國形象的看法更加正面,只有22%持相反觀點。
對此,加州大學政治學教授黃海峰(音)說,信息的自由流動和和各種觀點的交流,讓一些留學生逐漸理解:治理體量龐大、國情複雜的中國絕非易事。
一位受訪者說,“我喜歡美國,但我愛中國,因為那是我的祖國。”
圖博館
中國成韓國最大留學目的地學中文利於個人發展
據人民日報2016.11.21報導,長期以來,美國是許多韓國學生留學的首選目的地。在他們的觀念中,赴美留學相當於一隻腳踏入了成功的大門。然而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韓經貿關係的日益緊密,以及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韓國人的留學觀念正悄然發生轉變,他們更加願意走近中國,了解中國。韓國教育部最新統計顯示,目前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韓國最大留學目的地。截至2016.4.1,在海外接受高等教育課程的韓國留學生共計約22.39萬人,其中,赴中國留學人數共計約6.67萬人,佔29.8%;赴美國留學人數共計約6.37萬人,佔28.5%。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韓國最大留學目的地。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召開之後,韓國人看到了中國在經濟社會等各領域取得的巨大進步,韓國人愈發希望加深對中國的了解。此後,赴中國留學的韓國學生明顯增多。”在一家赴華留學教育培訓機構工作的尹敬真告訴記者,現在不僅是韓國,整個世界都十分關注中國。作為韓國的鄰國,中國在留學方面的性價比高,優勢明顯,對韓國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
……..
回應
幾千年來不都這樣麼。
沒什麼自豪的,一堆混子,我們班級就有4個根本沒怎麼上過課,有一個一直在外面陪女朋友旅遊
真這樣的話,國家還是收緊了好,浪費大好的資源,還壞自己的牌子。
都是混文憑的!不過這也說明我們的教育被世界所認可。
來花錢的,怎麼會不歡迎呢?
我們學校也有韓國人,素質差、自私、自認為高人一等。還在我們校長信箱說住宿費怎麼這麼貴,應該要跟我們差不多。我也是醉了,咱們大學生是有國家補貼的啊,一個外國人還想跟我們一樣?而且住的是留學生宿舍1或2人一間,還嫌貴。都享受了我們的低價水電和食堂了,外國人還專門有另外的獎學金,住不起就別來。任何一個國家的留學生收費都不可能和本國一樣。
圖博館
何況現在西方各國遵循“政治正確”,保證“移民權利”,女性即使受到侵犯,法律都不一定支持她。前不久瑞典發生的移民性侵坐輪椅的殘疾女性,法官居然判為無罪,理由竟然是“該婦女沒有努力反抗,而且沒有試圖逃跑,無法證明她是被強姦”。西方遠不是他們自稱的和中國某些媒體宣稱的那麼美好,留學生一定要小心再警惕。
留學潮
美國際留學生破百萬3成來自中國
回應
有這樣一類人:外國人拿他當中國人,中國人發現他是外國人;那麼他到底是哪里人?他自己也不知道,故美其名曰自詡“世界公民”.....
做中國人好,還是外國人好,這在今天還算是個問題嗎?
留學人群從來都是兩極分化,學霸不必說,學渣……算了,人艱不拆啊。
三流的孩子,總想混成一流的地位與錢途,父母也是拼了!於是有了高考大放開閘門,於是有了外送國外鍍金混文憑,回來好定向謀取好位置。
女白領花數十萬留英學習回國後月薪縮水7000元 2016-10-28
近年來,我國出國留學生數量呈現爆發式增長,越來越多工薪家庭也紛紛選擇送子女出國留學。2012年出國留學39.96萬人,其中自費留學37.45萬,回國27.29萬。2015年留學52.37萬,回國40.91萬,較上一年增長了12.1%。而1978-2015的37年間,留學生累計達404.21萬人,畢業後回國發展的佔79.87%。隨著大量的海歸歸國,留學生的光環逐漸淡化,以往只存在於國內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也開始困擾海歸,缺乏職業規劃,盲目追求熱門,以下幾位從“海歸”變“海帶”,他們理想的工作也還在找尋中。
-----
然而,龐大的留學生群體,一回國便麵臨了前所未有的尷尬:一邊是國內大學生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不斷刷新著“最難就業季”的峰值;一邊是受整體經濟形勢影響,就業崗位需求逐漸下滑,使得越來越多留學生加入“慢就業族”。
….
實力不強關係不硬只能等待
….
回應
中國的基礎教育做得好得很,能考上二本大學的人都不差,除開自身努力外,視野、環境、人脈最為重要。當今出國含金量降低,在於出國去一般學校,並不能迅速擴大視野、也不見得有個良好環境、更無任何人脈可言。
圖博館
開始還甚為驚訝,後來慢慢也體會到,西方崇尚個人自由和權利,獨住獨吃的不在少數。就算有時參加個活動聚會,也遠遠達不到中國人之間的親密程度。雖然過分親密了不是好事,但過猶不及,人和人之間太疏遠了也不是好事。發生了事,有什麼鬱悶,都沒個傾訴發洩的渠道,時間久了難免憋出病來。
而中國大學生四五個人同吃同住三四年,早晨一塊跑個步吃個早餐,中午互相聊聊新聞和怎麼去交女朋友,下課一起踢個球,到了晚上集體再去吃個烤串兒,想抑鬱都抑鬱不起來。而且一旦學生進入社會,你不可能保證所有人都喜歡你,也不可能保證你喜歡所有的人,如何同不喜歡自己以及自己不喜歡的人相處,這都需要慢慢體會摸索,大學就是一個最好的鍛煉期。
另外筆者衷心地建議學生家長,如果您的孩子在國內成績不好,沒有學習能力和習慣,尤其是沒有自律能力的話,您就不要指望他到了國外就能變好學成什麼。國內八九十分的孩子在國外基本還是八九十分,但國內五六十分的孩子到國外很可能就是三四十分了。沒有家長的管束,手裡又有了錢,放縱起來是很容易的。
筆者知道不少學生上個一個月的課,就成天悶在住處打遊戲,還有曠課出去玩的,反正家長管不著,也不知道。考試不過關,或者留級,或者換個地方接著混,留學生變成遊學生或油學生的大有人在,鬧出事故乃至進了法院的也有。您若不能保證孩子出去會自覺自律地學習,花錢買個文憑都比送他出國強,至少省錢還放心。
法國的治安總體上其實還不錯,但惡性事件也時有發生。2008年3月16日,幾名中國留學生在中餐館吃飯出來後與當地法籍阿拉伯人發生爭執,後被趕來的多名阿拉伯人圍毆,其中一名中國留學生身中四刀不治身亡。
現在暴力事件不斷增長,對人身的危害程度也越來越大。每年筆者接待新來的學生,都反復強調,一定要遠離危險人群,碰到有挑逗或挑釁性的情況,盡快離開,不要糾纏。晚上八點以後,除非是本國的完全可信任的人之外,外國人、尤其是某些國家的男性,是絕對不能放進房間的,甚至連笑臉都要謹慎。因為對某些國家的男性來說,你對他們笑,就是你在勾引他們;晚上讓他們進房,就是默認他們的侵入。
圖博館
現在歐美都承認中國大學的文憑,如果學生沒有本科畢業文憑的話,到歐美大學多半要從一年級開始,念完碩士總要個五六年的時間吧。而一旦有了中國的本科文憑,可以在歐美直接申請研究生,最多會被要求重念大學本科的最後一年級,再進入研究生班,總共三四年時間就可以研究生畢業。不僅省了時間,學費生活費也能節省不少。
歐美大學越是低年級的課程越繁重複雜,越難合格,包含了相當多的基礎內容,少不了大量的參考書和作業,對非母語的中國學生是最吃力的,而且有不少內容以後在中國工作用不上。當年筆者第一年有一門藝術史,實際上一大半都是基督教史,因為西方的藝術離不開宗教,十二使徒的聖績簡直讓人頭昏腦漲。而到了比較高的年級後,進入較多思考和自由發揮的階段,對學生的個人能力和經驗要求的多,學校灌輸的內容反而有所減少,課業負擔也會輕一些。
第二,中國的大學期間對學生了解中國、體驗社會有著很大的作用。
學生在中學大多過著家和學校、學校和家兩點一線的生活,注意力大部分集中課堂學業上,而且學生那時年紀尚小,很難了解中國社會所發生的種種現象並加以分辨和思考。如果高中後直接去了國外,念個幾年書再回國,那麼他們對中國不了解,對外國也很難稱得上熟悉。一問兩不知,反而不如在中國本土深造的同齡人。這也是近年來海龜們身價大跌的原因之一,啥都不知道,要你幹什麼?
而中國本科的四年裡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了解和認知中國這個社會,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人際間的各種信息交流都為學生將來的學習打下了基礎。現在隨著中國實力的增長,世界渴望了解中國。就像不久前中國在美留學生說的那樣:“我的語言是有很多瑕疵的,我的觀點可能也很平凡,但即使是這樣的我,也能在課堂上永遠有一絲話語權,因為他們覺得,中國很重要,中國學生的話,一定要聽。”這一絲話語權,也意味著學業的成功率,來自於學生的言之有物,來自於在中國的經驗和積累。
第三,中國的大學生活對學生的情感生活和培養社交能力極其重要。
筆者在法國過了這些年,有一個感覺就是似乎西方年輕人很容易得抑鬱症,比例比中國高的多。自己經歷的就不下三四個,聽說的也有七八個了,甚至最小的一個十四五歲就開始吃抗抑鬱藥。
圖博館
苗柔柔:留學還是不留學,這是一個問題
法國“中國與盧瓦爾協會”秘書長 2016-11-21
從十月起,筆者就陸續接到親戚朋友、乃至親戚朋友的親戚朋友打來的電話,內容都是詢問他們的孩子應該留學還是在中國上大學?大部分孩子是今年剛剛進入高三,明年要畢業考大學,有兩個是今年剛進初三,詢問要不要明年去歐美念高中?甚至還有一個孩子今年剛剛進小學,當媽的就已經開始操心考慮孩子將來要不要留學以及要去哪個國家留學的問題了,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碰到這種情況,筆者都是上來先問一個問題:“你們將來是想讓孩子在外國生活工作,靠外國吃飯,變成外國人,還是希望他們將來回到中國工作,做中國人,靠中國吃飯?”如果是前者,那麼筆者建議他們盡快把孩子送出國,越小越好;如果是後者,那麼誠心建議您,如果覺得孩子能夠考上一本的話,最好還是等他拿完本科畢業文憑,再去外國申請研究生。
先要確定目標,才能決定實行的手段,目標不同當然實行的手段也不同。家長的目的其實很簡單,都是希望孩子將來過得好,能有一份好工作,能有一份好生活。孩子本人的努力固然有著極大的作用,但是這個“過得好”實際上有很大程度是取決於孩子將來所生活的環境,也就是他將來所生活的那個國家的經濟、人文等諸多狀況的。
假如家長希望孩子將來當外國人,那當然是越早出去,越容易融入外國的社會生活,起碼語言就學得越快。但在這裡筆者要提醒各位家長,孩子有多快接收外國的語言和文化,就意味著他有多快脫離家長的母語和母文華,和家長產生距離和隔閡。因為家長畢竟是在純中國的環境下長大的,而孩子是在絕對外國的環境中成長,他將來是否能夠和家長保持同頻率同範疇的交流,很難說。
如果您的孩子中文只會說“你好,謝謝,對不起”,如果您不能和孩子在學習、生活上進行有效有深度的交流溝通,如果他的一切思維和習慣都和您不一樣,那你們基本就是生活在一起的陌生人,不要指望什麼中國式的養兒防老或天倫之樂了,您的孩子不是為了您自己養的,他是您為了外國養的。都說留學是小別離,變成這樣就是永別離了,不是身體上的,也是心理上的。筆者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相信同樣的情況絕不會少。
如果希望孩子將來回中國,筆者建議,假如他能考入一本的話,還是拿完本科畢業文憑以後再出國念研究生的好。
理由有三:
第一,這是一個最省時省力省錢的辦法。
圖博館
中國特色的那些免費服務
1 大多數體育節目是可以免費看,CCTV5真是世界上少有的良心台
2 週日商家是開門的
3 醫院是可以掛號就能看病的
4 快遞是可以三天內能收貨的
5 肯德基麥當勞衛生間是沒有密碼的
6 書籍是如此便宜的,打印是如此廉價的
7 觀影3D眼鏡是現場分發現場收回的
以為火車站地鐵站景區等公共場所的廁所都是免費的。
以為酒店旅館裡自帶的wifi都是免費的。
以為去飯店吃飯坐椅子上都是不要錢的。
好吧,剛才說的這些,固然有些是全國普遍現象,有些是大城市才有,但你們也許真心不了解,作為一個曾經的海外黨,每次能享受到這些福利,我的感覺都是這樣的——
回應
震驚,這些事實完全揭露了西方醫療制度的殘酷,相比之下我們的老百姓看病各種方便還要醫鬧,就太不知足了。建議觀網以後多發一些這樣的對比文章。
沒出去過還真不了解,有了比較才知道啊。上月在某高級技工學校培訓,幾乎天天聽某老師在課堂上BB中國這不行那不好,美日德這好那好的,雖然反感但又無從反駁,真希望他現在也上觀網能看到這樣的文章,看了以後閉嘴。
這就是比資本主義優越的地方
這個跟什麼主義,社會形態沒一點關係,只是國情民風不同
中國問題是體質問題,外國的問題是國情不同,我學會了。
想到哪兒說哪兒吧,在悉尼生活了十年。1、沒那麼極度依賴網絡。該干嘛幹嘛,所以店舖裡的wife可有可無。2、書超便宜:各地圖書館會不定時的有清倉打折書賣,貴的也不過幾塊錢。都收了兩牆了。3、海外那麼好的環境,還對著屏幕幹什麼,出門玩兒去。4、交通,就算是不開車,我也沒為這個問題煩惱過,包括去一些非常偏僻的地方。5、自從學會做飯以後,能不出去吃就不出去吃。在自己地裡睡吃躺喝怎麼舒服怎麼來。……其實我想說的是,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風景和生活的智慧,既來之、則安之吧。
店舖裡的wife……wife還能公用不成?白人都喜歡這個調調嗎?
1、沒那麼極度依賴網絡 ——乃們沒網絡便利生活這一說!2、書超便宜 ——國內圖書館、社會書店稱斤賣舊書又不是沒見過。3、海外那麼好的環境 ——好山好水好無聊!4、交通——我要是有F罩杯,我去哪都會很方便的。5、自從學會做飯以後——我媽是有等級證書的廚師,我和媽媽也喜歡出去吃。
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說中國最好,而是反駁那些一提中國就覺得外國什麼都好的人.
圖博館
周順子:別鬧,這些才是我們的“中國特色”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學碩士 2016-08-04
上次,我們討論了有哪些所謂“中國特色”的東西,其實全世界都一樣。那麼問題來了,除了所謂“中國式過馬路”,真正的中國特色是什麼呢?“時差黨”們有話說……
中國全年無休的服務業
1.全年無休的超市。
2.一整天都上班的飯店、咖啡館。
3.週末、節假日還開門的銀行和ATM機。
4. 快遞!
中國醫療不方便?
我表姐在加拿大,當地福利高大上,全民醫療免費。當天肚子疼各種吐,打給醫生,只有下週二才能預約到看病(當天貌似是周三)……看你妹啊!美國醫院等待區有病人貌似等了N個小時沒等到,死在椅子上了……
在美國,胖子都是窮人…食物都基本不需經過檢查…相信我,沒你想像的安全。
國內的拔牙收費和補牙差不多,已經很便宜了...乳牙十幾塊到幾十塊,普通牙200,切開帶縫的阻生牙三四百;相比之下,鑲牙上千塊,正畸(箍牙)上萬塊,種植五位數。歐美地區,視手術複雜程度從幾百到近千刀,種植牙是差不多。
生病了直接去醫院就能得到治療,感冒等小病,就開抗生素或打點滴.做醫療檢查不用排隊(在中國第一天開單子第二天就能做檢查!在加拿大所謂的全民醫療:我朋友要做一個胃鏡檢查2013年夏天的開的單子,預約的日期是2014.4.15)
中國特色的便利交通
在國內,地鐵是最可靠的交通工具,地面再堵車,地鐵也基本會準時到。反例好像只有紐約,紐約的地鐵經常說前面堵車,好幾次被關了超過一小時了,有次在芝加哥趕飛機,堵了一個多小時錯過了飛機……
公交車5分鐘一班,公交車成本忽略不計,出租車非常便宜,高鐵簡直就是大殺器!國人貌似習以為常,其實在大多數國家,遠程便利準時舒適的交通工具除了飛機商業艙以外別無選擇.華盛頓地鐵公司在此前金融風暴中破產了,地鐵票還老貴了……
公交車會報站也是只在中國見過。美國公交車下站要提前拉停車預約的繩子,而且沒人告訴你到哪一站了…你要自己對著公交線路圖看…剛到美國坐公交迷路無數次的人哭瞎。而且,平均20分鐘一輛的公交車,8點以後就沒有了的公交車。無比懷念國內5分鐘一輛公交,還有晚班公交和通宵車。出租車這麼便宜真的是大陸特色啊!香港的出租車和美國一樣都是貴的不要不要的,抬手打個車這麼幸福的事情也就在大陸的時候了.
圖博館
“一戰”結束後,法國效法美國,想把“庚子賠款”的一部分退還給中國,併計劃在法國辦一所大學,專門吸收中國學生去留學。作為著名的華商和非政府組織負責人,加之在中法兩國的政界都廣有人脈,這件好事就落在了李石曾的頭上。於是,他專門辦了一個銀行,把法國的庚款存入其中,並創辦了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來經營這件事。
1916年,蔡元培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即於當年聘任李石曾為生物系教授。
1918年6月,毛澤東的恩師楊昌濟應北京大學之聘,舉家遷居到了北京,居住在鼓樓附近的豆腐池胡同9號。而兩個月後,即這一年的8月15日,毛澤東、蔡和森、肖子升、羅章龍等“楊門弟子”一行二十餘人,便浩浩蕩盪追隨導師而來。這是毛澤東第一次出省,也是他第一次來到北京。
他們是有備而至。
按照當時民國教育部的規定,師範生畢業後需立即工作,不能繼續升學。而此時的楊昌濟則告訴弟子們說,他們雖然喪失了進入北京大學或中國其他大學深造的機會,但卻可以去法國勤工儉學。
經楊昌濟的託付,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介紹毛澤東等4人,與李石曾在其位於香山的別墅見面。在看了毛澤東起草的赴法勤工儉學計劃書後,李石曾當即答應:為湖南青年先辦三處留法預備班,分設於北京大學、河北的保定和蠡縣。
儘管執筆了留法勤工儉學計劃書,但毛澤東本人卻並沒有出國留學的打算。
在1920年3月14日致周世釗的信中,毛澤東說,欲改造中國,有兩件事是最為急迫的:其一,是對中國歷史上的治理經驗加以系統地整理與批判;其二,是做實地的調查研究,而這兩項當務之急的工作,都不能在國外做。
毛澤東不願出洋留學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他放心不下母親的病。
此前,毛澤東曾經給蕭子升寫信說:“然母病在廬,倚望為勞,遊子何心,能不傷感!”而旅途中的他不禁這樣感慨:“刁斗再發,餘音激壯,若鬥若擊,中夜聽之,不覺泣下。”在赴京前,毛澤東寫信給兩個舅舅,感謝他們照料病重的母親,並打算在秋收之後,接母親去省城長沙治病。毛澤東是藉錢來北京的,他必須生活。一個說法是楊昌濟直接找校長蔡元培批了一個條子給當時的北大圖書館主任李大釗(但今天的北大檔案館並未留下這樣的資料),而另一個說法則是時任北大圖書館館長的湖南同鄉章士釗出手相助—但無論如何,當時接受了毛澤東這個貧寒書生的人,便是長他4歲的李大釗。
.........
圖博館
韓毓海:從“兄弟”到“同志”2016-07-02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五百年來誰著史》
1918~1923年間,世界和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大變革。在短促的5年之間,毛澤東由信奉“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無政府主義者,成長為替勞動者謀解放的馬克思主義者。
在這短短的5年間,毛澤東的父母和恩師楊昌濟相繼去世,他獲得了令他終生驕傲且心碎的愛情,成為一個的丈夫父親。毛澤東由湖南長沙的一介書生,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隨即又成為中國國民黨的主要領導人;由一個小學教員,成為中國政治領域和思想文化領域中冉冉升起的新星、巨星。正是在此期間,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德國爆發了工人階級起義,終結了“一戰”,而中國則爆發了五四運動,誕生了中國共產黨。
這5年決定了毛澤東的一生,注定了毛澤東的人生不會在寧靜的校園裡度過,從此後,他便永遠不可能像他自己所期望的那樣,當一個“教書先生”了。
而這巨變如風暴走過夏季寧靜的原野,來得如此迅疾而猛烈,事先幾乎毫無徵兆。
1918年6月,毛澤東和新民學會的大部分成員先後畢業,而擺在他們面前的最現實的問題,便是升學或者就業。新民學會的成員都是抱負遠大的青年,他們的共同意見自然是繼續學習深造,而且是出省乃至出國去深造。而恰好就在這個時候,一個機遇擺在了他們面前——留法勤工儉學。
留法勤工儉學這件事,與李石曾這個人物最有關係。李石曾的父親是前清軍機大臣李鴻藻。李家非常有錢,李石曾1902年隨駐法公使孫寶琦赴法留學,他在巴黎巴斯德學院的畢業論文是《大豆的營養研究》,李石曾畢業後在法國經商,辦了一系列企業,其中最著名的是巴黎豆腐公司。他從家鄉河北蠡縣招募了一批老鄉,在巴黎生產幾十種豆製品,而恰逢當時法國流行素食主義,結果豆腐公司賺了大錢。蠡縣,因此也被稱為北方的僑鄉。
李石曾因把中國的豆腐引進到法國而發了大財,但他的抱負卻是要做一個有思想、搞文化的“儒商”。他和蔡元培共同參與“一戰”期間負責招募和遣散中國赴法勞工的勞務中介機構——惠民公司的經營,並在吳稚暉等人的協助下,在巴黎辦了一本《旅歐雜誌》 ,宣傳“四海之內皆兄弟”和勞動互助,當時,這就叫作無政府主義學說。而如果用今天的話來說,李石曾經營的那些機構,便是“非政府組織”(NGO)。
圖博館
4.在2000年之後的留學生一代,“出來前就定了一定要回去!”“我喜歡美國,但是我更愛中國,因為那是我的祖國。”成為其主流思想。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經濟一直發展迅速。但是2000年過後,中國的經濟發展可以稱之為飛躍式發展。中國從2000年世界GDP排名第七,至2010年排名世界第二。基本只有火箭速度可以形容。縱觀歷史,這個數據也是可怕的。德國維持世界第三將近40年,日本更是維持世界第二45年。這一段的時期是中國大發展的機遇期,00代留學生不願意缺席中國經濟大發展的歷史背景選擇回國占多數。
這一代的留學生,大部分家庭比較富裕。屬於自費留學生佔大多數,很少會有80年代、90年代出國留學為生活所迫的辛酸經歷。而且留學生呈現“低齡化”和“目標明確化”,這更加劇了中國留學生選擇回家的趨勢。父母也願意讓孩子回國陪自己,甚至子承父業。一部分受訪者表示:“我喜歡美國,但是我更愛中國。因為那是我的祖國。”
更重要的一點是,08年經濟危機之後,美國等西方國家失業率高達10%以上,這讓中國留學生無法找到“稱心的工作”而選擇回國。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矛盾心理成為這一代留學生回國尋找更好就業機會的重要原因。當然,有些同學出國就是為了永久的愉快的玩耍,就當樓主沒有說話。。。有錢成這樣會被那誰劈的!
我們分別了解了不同時代留學、出國人才的時代背景和機遇,我們可以看出——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進步,出國人才的選擇也在不斷的變化的發展。“海歸人才”已經成為人們越來越關注的焦點,我們應該尊重這些人的選擇。因為他們可能是時代的犧牲者,更可能是時代的創造者。也許我今天認為出國是正確的,但是十年之後,也許中國的機遇已經被你錯過。
另詳參【圖博館】:《一個台灣小留學生到哈佛之路》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圖博館
2.八十年代出國第二批華人,如同北美崔哥一類人——想見見美國資本主義花花世界,結果現在基本被打臉了。
80年代過後,中國放寬了留學生的範圍,加上中美關係持續友好。(沒辦法,誰讓蘇聯掐吧中國太嚴格了。)如同北美崔哥一類的高級英語知識分子加入到了留學的潮流當中。他們到達美國之後,並不和第一批受到中國政府照顧的留學生一樣的待遇,他們一切都需要自己去解決問題。
這一代留學生是最辛苦的,家里大都沒有很多錢。一切的生活都需要自己努力,在美國祇要你努力就能成功。例如,北美崔哥是靠炸“糖油餅”在美國生存下來的。這其中的心酸我想很多異地工作的同志都深有體會吧。但是如果當時北美崔哥如果作為北大學生留在了上海、深圳、北京這樣的大城市,我想崔哥的成就也許更高一點吧。
正值蘇聯解體的前夕,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的鬥爭不斷地激化。資本主義佔據了上風,貌似這一代的移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到了今天,我們看到了一個日新月異的新中國。08年經濟危機之後,一向主張自由經濟市場的美國政府開始掌控通用汽車公司,國家政府控股60%。歐洲也開始重新整合國有大公司,防止經濟危機擴大化。“資”和“社”之間的爭鬥已經轉向融合,然而中國已經搶得了先機,然而他們的選擇其實是錯誤的。
3.在九十年代出國的華人,是中國經濟騰飛的重要力量,李彥宏、馬雲已經成為中國的風雲人物。
我們知道,互聯網技術是美國人發明並創造的。1991年後稱為WWW(World Wide Web),基於超文本協議――在一個文字中嵌入另一段文字的-連接的系統。互聯網技術因此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機遇期,李彥宏和馬雲這樣的出國經驗讓他們受益匪淺。
1999年底,身在美國矽谷的李彥宏看到了中國互聯網及中文搜索引擎服務的巨大發展潛力,於2000年1月1日在中關村創建了百度公司。出國的經驗讓他們了解了最新的科技動向和潛力,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1995年年初,馬雲作為翻譯來到洛杉磯溝通落實一起高速公路投資未果後。從洛杉磯飛到西雅圖找比爾,比爾領馬雲去西雅圖第一個ISP公司VBN參觀。1995年4月,中國第一家互聯網商業公司杭州海博電腦服務有限公司成立。三名員工是馬雲、馬雲夫人張瑛和何一兵。阿里巴巴能有今天,90年代的美國的互聯網公司給馬雲打開了財富的“潘多拉魔盒”。
圖博館
留學美國的中國人心態在變化已經不吃香了 2015-12-15
今年十二月,關於《外交政策》的調查顯示,中美在教育、媒體、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差異讓留美中國學生常對美國欽佩有加。但同時,他們也開始對(北京)治理偌大一個中國心生敬意。隨著出國後的中國人對美國的了解不斷的深入,中國的茁壯成長讓中國出國和留學的人們產生了矛盾的心理。
去年,北美崔哥的一篇名為《勸你不要來美國》的脫口秀在國外華人和中國華人引起了不同的反響聲音。國外華人聽完過後,總是一股淡淡的憂傷認為北美崔哥說出了他們的心聲;在中國華人圈子卻遭遇了冷遇備受質疑。正在準備出國留學的人們和已經出國留學的人們產生了巨大的分歧,可見不同的時代人們看待移民的角度和想法是不相同的。只是隨著中國不斷地發展壯大,我們中國人對待移民美國的心態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時代不同了,導致了機遇不同,人們的想法和看法自然不同了!
1.最早一批出國留學“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確實是為了祖國的科技未來著想的。
1978年12月26日,正處在聖誕假期中的美國迎來了一批特殊客人——52位來自大洋彼岸的中國留學生。這是中美建交之後的首批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剛剛複出不久的鄧小平同志說過:“我們不僅僅要提升自己的大學水平,同時要派人出去學習,這樣好有個比較,看看我們自己辦的大學到底怎麼樣。”
不可否認的是,美國的教育行業確實是世界領先。尤其在高中階段之後,中美之間的高等教育差距不小。這主要源於美國高等大學教育的悠久歷史,例如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等世界名校。在培養世界先進人才方面,美國擁有豐富的歷史和經驗。這一點出國學習是早期出國的中國人最早的想法。(清華大學也和美國脫離不開關係,民國時期美國主導參與中國一千多個高等學校建設,佔全國90%以上!老蔣為美國打工也是無可奈何的,知識分子大都是美國背景學校出身。)
最重要的是,中國的科技進步在70年代開始進入遲緩期,60年代輝煌的年代已經過去。中國需要美國先進的教育體係來重新幫助中國恢復高等教育學校恢復新的生機和活力。美國也同樣需要中國這樣巨大的市場來維護自己久陷於越南戰爭後的經濟泥潭避免被日本和歐洲等國搶奪的經濟利益。所以美國人願意幫助中國教育,中國市場給美國帶來了復甦動力。
圖博館
影評 ( 全部57 )
我本來不是對韓劇感冒的人,根本原因就是嫌韓劇節奏太慢了,而情節也是千篇一律講著他愛她,她卻愛他的故事。當初看這部劇純熟偶然,一個獨自待在寢室的五一長假,而校園網上又只有這一部看似有點意思的電視劇。應該說,這部劇的前半部分——既他們在美國的那部分——是拍得相當好的。不僅沒有了以往韓劇的拖曳感,而且難得地充滿鬥志與希望,沒有落入一般韓劇你儂我儂的愛......
重溫後的啟迪
《愛在哈佛》是我完整看過的唯一一部韓劇。......
理想主義童話
此片最大的特點是塑造了一個完全不同於以往的女性形象。......
韓劇經典
看完愛在哈佛三天時間~第一句要強調的是這片子情節不拖沓,少看半級就錯過了很多精彩情節~在我看過的韓劇中算頂尖的經典!......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756844/
哈佛大學公開課 一場思辨之旅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869A2E580D6BD878
另詳參【圖博館】: 《一個台灣小留學生到哈佛之路》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政治自由主義》
圖博館
風雨哈佛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f_K_Oo7N8
風雨哈佛路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 (2003)
劇情簡介
麗茲(索拉·伯奇Thora Birch飾)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裡,從小就開始承受著家庭的千瘡百孔,父母酗酒吸毒,母親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貧窮的麗茲需要出去乞討,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難似乎無窮無盡。
隨著慢慢成長,麗茲知道,只有讀書成才方能改變自身命運,走出泥潭般的現況。她從老師那裡爭取到一張試卷,漂亮的完成答卷,爭取到了讀書的機會。從現在起,麗茲在漫漫的求學路上開始了征程。她千方百計申請哈佛的全額獎學金,面試時候連一件像樣的衣服也沒有。然而,貧困並沒有止住麗茲前進的決心,在她的人生里面,從不退縮的奮鬥是永恆主題。
影評( 全部529 )
很偶然在BT上發現有人發《最貧窮的哈佛女孩》,又名《風雨哈佛路》,這片子找了很久,還找來原著小說來看,今天終於看到電影版了。這是一個很好的電影....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433990/
愛在哈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RiVg_0zOm4
愛在哈佛러 브 스 토 리 인 하 버 드 (2004)
劇情簡介
前往哈佛留學的金賢宇(金來沅飾)第一晚就把偶遇的女子李秀茵(金泰熙飾)錯當成妓女,彼此都留下十分差勁的印象。而在學業上一開始又遭遇到不順,最想報讀的教授不給他機會上課。又在圖書館遇見打算在閱覽室過夜的秀茵,二人再起口角。
當金賢宇和秀茵解釋清楚誤會之後,他開始為她著迷,這個女子一邊打工一邊求學,還是照顧艾滋病患者的義工,活得飽滿又充實。
學業上,賢宇不僅得到教授認同,還引來了同學正民的妒忌,當正民知悉自己父親的死亡與賢宇的律師老爸有關,而愛慕的秀茵又與賢宇出雙入對時,更是出陰招阻撓賢宇的各種努力。
畢業後賢宇被秀茵影響,幫助毫無能力的人打官司,追查污染案。此案涉及太多人的利益,賢宇和秀茵都備受威脅,這時秀茵病倒,還被查出患有白血病……
圖博館
回應
最好的狀態就是拿美國的身份,在國內賺錢,這才是國際化生活。”看來還是國內好啊,對於那些失去了信心的人來說,當了外國人就不要回來了。
在美國吃得好其實是指食物安全,而不是真的吃的好,美國飲食習慣其實不如中國好,高熱量和甜點太多,看看美國的肥胖率就知道。因此有人說,美國人的平均壽命比中國高是因為生態環境差別。
至少從安全角度來說,西方任何一個國家都比china要好吧,中國今天殭屍肉,明天地溝油,後天三聚氰胺……呵呵,政客當道,china夢和socialism只是個烏托邦而已,屁民在國內不值錢,在美國也不值錢,但那又怎樣,人家就是願意去國外
不一定,美國的瘦肉精豬肉和激素雞是很出名的哦,包括你的你的表叔香港也是經常曝光過期食品重貼標籤售賣的事,所以各國都有本難唸的經,等你出國生活一段時間就知道國內國外各有千秋了,中國現在發展並不比國外差
要想突破就得自己爭氣,別總想著伸手
文章說了這麼多,就一句話:想穩定就留在美國,想有所建樹就回國冒險!
確實,在美國,我知道二十年後自己能做到什麼職位,拿多少薪水,作為一個還有理想想做一番事業的人,國內的創業環境確實很誘人。可是我又怕搞不定國內復雜的人際關係,我的思維已經和美國人一樣大條了
http://edu.sina.com.cn/zl/oversea/2015-07-10/11572843.shtml
另詳參【圖博館】:美國價值2 《一個台灣小留學生到哈佛之路》 真有哈台族? 《中國模式》 海龜與烏龜鄉 《公共知識份子》
圖博館
這些經過艱難打拼在美國生存下來的老華人看不慣年輕人炫富,富二代開豪車吃大餐買名牌在他們看來就是敗家,毀了中國人節儉的美德。但他們又不得不給這些年輕人面子,美國經濟不景氣,越來越多的華人依賴國內市場開展業務,這些“二代們”可能就是自己的金主。
移民,圍城的困頓
但“二代們”根本不在乎老華人怎麼看待他們,老一輩的那套生活哲學在他們看來完全過時了。他們或者打理家族生意,或者創業,或者做天使投資,給美國人打工或讓美國人給自己打工,可進可退,移民對他們已經不那麼具有吸引力。
一些教育背景良好的留學生努力在華爾街或者矽谷做牛做馬,期待幾年之後回國頂著精英的光環“翻身做主人”。
無論代際和消費觀差別有多大,當被貼上“華人”標籤時,他們就都成了沉默的邊緣族群。儘管已有華人參政議政,但大多數的華人並不喜歡拋頭露面參與政治活動,對美國主流社會的影響力有限。
拿到綠卡又回國工作的留學生越來越多,主要原因是在美國出人頭地的機會越來越少。耶魯大學畢業的Allie順利找到了一份年薪10萬的投行工作,但她越來越糾結是否要回國。美國的生活對她來說是可以一眼望到死的平靜湖水,國內則像是一鍋沸騰的開水。
“在美國,我知道二十年後自己能做到什麼職位,拿多少薪水,作為一個還有理想想做一番事業的人,國內的創業環境確實很誘人。可是我又怕搞不定國內複雜的人際關係,我的思維已經和美國人一樣大條了。”
在哈佛工作的魏先生前段時間給自己的外甥支招如何畢業後留在美國,沒想到外甥很不客氣地回他,“在美國幾年我算是明白了,除了水好、空氣好、吃得好之外,這哪裡是生活?根本只是活著”
美國言論是自由,但你只能對牆壁說話。人家還是把你當二等公民。”當董先生以為外甥拒絕他的提議時,外甥又補了一句,如果能拿到美國綠卡他也不排斥,“最好的狀態就是拿美國的身份,在國內賺錢,這才是國際化生活。”(記者:王楠來自《留學》雜誌)
圖博館
熬出頭的阿偉終於也有了自己的餐館,買了房子和車,算是在美國站住了腳。但他依然好打抱不平,“我知道剛來美國的苦啊,就算現在小孩子家裡再有錢,剛來美國也是不懂嘛,有華人專門騙國內新來的,我能幫就幫嘛。老人家無兒無女照顧更可憐,我也幫一下嘍。”
唐人街的老婆婆們給國內寄東西時也會請阿偉幫忙。阿偉說,國內現在有的人很壞,只認錢。他有次見一個婆婆國內女兒打電話,女兒在電話裡破口大罵,嫌棄母親給她寄回來的金項鍊太細,根本帶不出去門。阿偉氣不過,奪過電話說,你知不知道你媽媽在這邊做什麼?她撿垃圾桶的瓶子啊,手被劃破也不捨得看醫生,你知道她要撿多少瓶子才能給你買一條項鍊?
“出來的人,總是要面子的,只會給國內說在美國的好,自己真正過得如何,都是不會講出去的,不然給人家笑話,所以國內人都覺得國外很好,都想移民。”
在美國過中國的生活
和阿偉一樣,很多老一代的移民生活圈子從未超出過唐人街,即使來美國多年,生活習慣依然和國內差不多,多年前國內物資貧乏和審美粗鄙在他們身上留下了永久的時代烙印。
舊金山的古董商人王先生身家數千萬,在舊金山買了好幾套房子,但他依然捨不得花錢提升生活品質,別墅裡面佈置得如同貧民窟,更捨不得請鐘點工打收拾花園,索性拉來石子把草坪都蓋上。除了會見重要的客人,王先生會換上西裝開著奔馳赴宴外,平時總是把一件灰線衣扎進GUCCI腰帶,露出POLO衫的領子。
王先生的一位朋友是台灣商人,嘲笑他說賺了那麼多錢卻不知道怎麼花,活的還像大陸人六十年代模樣。倆人是生意夥伴,一同回國時又互相吹捧,以美國富商華僑身份在國內做生意,回美國後又一同向朋友們炫耀在國內的見聞。
圖博館
美漂老中青三代華人:裝孫子還是真孫子?2015-7-10
清晨,當楊婆婆把波士頓唐人街的垃圾桶差不多都翻完一遍後,紐約長島的李太太剛剛結束了一場派對睡下,Alex則鑽出紐約地鐵,猛灌了幾口咖啡,抖擻了下精神走進終年不見陽光的華爾街。在美國的西海岸,洛杉磯富人區的華人派對正熱熱鬧鬧迎來高潮,一些留學生還在熬夜改著論文,面前放了一排紅牛;舊金山的古董商人王先生躺在床上還沒睡著,他在琢磨下月回中國後去拜訪哪些人,再賺上一筆;矽谷的Bruce還在修改著演講用的PPT,作為一家社交軟件公司的CEO,他正面臨著如何帶領這家創業型的公司發展壯大的考驗,讓國內VC追投很關鍵。
這些在美國的老中青三代華人們,由於來美的時代背景和身份家庭差別巨大,彼此的交集很小,生活方式迥異,各自為彼此的時代做註腳。但相同的是,作為華人,都切不斷與母國連接的臍帶。
偷渡來的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阿偉家族二十多號人浩浩蕩盪投奔舅舅時,他舅舅已經在波士頓唐人街買了兩棟樓。但舅舅只施捨給他們一間破舊的十幾平的地下室,二十多口人就擠在這間地下室。
阿偉那時十一二歲,說起“美漂”的最初經歷依然情緒激動:“哪裡有床?板子用磚架起來,就是床,老人睡上面,年輕的鑽進去睡床板下面,我睡放鞋子的門邊,插腳地方都沒有,每天都要小心睡覺時被踩死。男女老少都擠在裡面,什麼隱私都沒有,我爸媽有時想親熱一下都沒有機會,整整九個月,親個鬼啊?”擠在這間地下室的,還有阿偉的外婆。舅舅沒有給親娘任何優待。
阿偉從那時候起明白了想在美國活下去,一切都要靠自己。唐人街是弱肉強食的叢林社會,為了保護自己和家人,阿偉專門學了功夫,年輕時為了搶地盤幾乎每天都在打打殺殺,手上至今都有蜈蚣一樣的刀疤。
阿楨
習近平:使留學人員留在國外也有報國之門 2013-10-21新華網
習近平
同志們,朋友們:
今天,我們在這裡集會,慶祝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首先,我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及其全體會員,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廣大出國和歸國留學人員及其家人,致以誠摯的問候!
百餘年的留學史是“索我理想之中華”的奮鬥史,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出國留學、回國服務,大批歸國人員投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偉大事業,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畫卷中寫下了極為動人和精彩的篇章。
歷史不會忘記,100多年前,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以當時留日中國學生等為骨幹組建中國同盟會,毅然發動和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打開了中國進步的閘門,點燃了振興中華的希望。
歷史不會忘記,陳獨秀、李大釗等一批具有留學經歷的先進知識份子,同毛澤東同志等革命青年一道,大力宣傳並積極促進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創建了中國共產黨,使中國革命面貌為之一新。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後,旅歐勤工儉學和留蘇學習的進步青年相繼回國,在火熱的鬥爭中成長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建立了不朽功勳,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同志等就是他們中的傑出代表。同一時期,還有許多留學人員學成回國,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開拓者的重要作用。
歷史不會忘記,面對新中國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的困難局面,一大批留學人員毅然決然回到祖國懷抱,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嘔心瀝血、頑強拼搏,為新中國各項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取得了“兩彈一星”等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李四光、嚴濟慈、華羅庚、周培源、錢三強、錢學森、鄧稼先同志等就是他們中的傑出代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大批留學人員遠赴蘇聯、東歐學習,成為我國建設和改革事業的重要力量。
歷史同樣不會忘記,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和鄧小平同志作出了擴大派遣留學生的戰略決策,推動形成了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領域最多、範圍最廣的留學潮和歸國熱。截至2012年底,我國出國留學人員達到264萬人,留學回國人員達到109萬人。廣大留學人員積極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積極推動我國同其他國家各領域交流合作,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http://news.sina.com.cn/c/2013-10-21/174528492335.shtml
阿楨
前北大教授:陸高教五大重病【聯合報2012.01.10(楨:有利就有弊!)
近年大陸高等教育問題叢生,各界批評聲浪不斷。前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現任山東大學教授溫儒敏日前提出大陸高教的「五大重病」,包括市場化、項目化(量化逐利)、平面化(盲目合併)、官場化及多動症(炫耀績效),引起高度回響。
溫儒敏在山東大學發表「大學傳統與大學文化」學術報告,概括出大陸高教面臨的五大重病。首先是市場化,他以北大為例,校園內到處都是廣告,「誰有錢都可以在北大找到舞台」;由於政府投入資源不足,學校要自己去賺錢,導致高教風氣壞了、人心野了,老師沒有心思教學。
溫儒敏痛批,在此環境下,老師心態也受影響,許多教授往往身兼數職,為了錢而上課,真正放在教學上的時間很少,「全部為自己的利益去了」;現在大學生的程度明顯比以前還低,師資外流現象嚴重,「大學成了市場,人心搞得很勢利」。
其次是項目化,在學術生產管理體制的量化要求下,追逐容易獲利的研究項目,大學沒完沒了爭做各種項目,其實沒有多少學術價值;申請項目就能拿到錢,「有些老師就是因為錢去申請的」。他批評,現在學術腐敗嚴重,遍地都是假成果和假學問。
第三是平面化,盲目追求大學合併,只為了貪大求全,喪失辦學特色;例如幾乎把長春各大學全都合併的吉林大學,規模之大,讓人困惑,「不是吉林大學在長春,而是長春在吉大了」。
第四是官場化,大學教授爭當處長,誰當領導誰就能得到更多資源,知識分子喪失獨立的思想和判斷,失去頭腦和靈魂;大學校園越來越「官本位」,這種體制下怎麼可能會有「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學風?
最後一項是多動症,大搞實驗班等各種名堂,看起來是不斷改革和創新,其實只是為了炫耀績效,想搞「教育的GDP(產值)」;很多創新作為需時間檢驗,實際上卻常常無疾而終,這種教育上的「大躍進」思維,對大學教育產生致命傷害。
版主回應
文革後首批高考生活躍政壇演繹中國夢 2013-06-10 中評社
6月是中國的高考季。900多萬名青春朝氣的考生懷揣夢想走進了決定他們未來的角逐場。在“中國夢”成為社會熱詞、倡導人人追夢尋夢的背景下,今年的高考似乎有了更深層次的意味。
自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以來,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高考改變了無數中國人的命運,也改變著整個國家的命運。在普通中國人眼里,最常見也最樸素的我的中國夢”就是寒門出貴子。
名人高考分數:馬雲數學考1分 王小丫20分 2013-6-10
阿裏巴巴創始人馬雲:1982年第一次參加高考,數學只考了1分;第二年,他數學實現了1800%的迅猛增長——19分,第三次,他考了79分進了杭州師范。
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王小丫:1985年參加高考,學習特別偏科的她,數學只考了20分。第二年復讀,數學成績還是沒有及格,同年被四川大學經濟係錄取。
揭秘國外面對高考有多雷 2013-6-9 新華網
6月7日~8日,是中國一年一度的高考日,高考又一次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話題。實際上,不只是中國人如此關注高考,在世界很多國家,每年都會在某個時期進入高考時間。尤其是在中國的近鄰日本和南韓,高考所引發的緊張氣氛與中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日本,考生的父母避免在考生面前說出“摔倒、跌落”之類的話,以免不吉利,而有的考生則會去動物園“拜見”猩猩,因為猩猩不會從樹上掉下;在南韓,每到高考時間,幾乎是全民動員,上班族調整時間為考生讓路;就連股市也推遲開市、提前閉市。
南韓高考:商店股市調整時間
輔導班佔盡課餘時間,聯合國也批評
高成就:進入“老三大”
對多數南韓父母和高考考生來說,最高目標就是進入南韓的老三大大學,即首爾國立大學、高麗大學和延世大學,這三所大學的英文名首字母合在一起被稱為天空(SKY)。
入名校=入上流社會
考上這三所大學被視為南韓高考考生至高無上的人生成就,考生不僅會因此獲得南韓最好的教育出身,而且可以擁有遍佈南韓政界、商界的龐大校友網,甚至婚姻行情也會看漲。
日本高考要考“兩輪”:拜見猩猩求吉利
和南韓高考考生一樣,日本的高考考生同樣要面臨地獄考試。日本高考題目一度向難題化、偏題化發展。
儘管日本已進入全民大學時代,但頂尖大學依舊只是極少數,日本人最信任的仍然是東京大學、京都大學這樣的老牌國立大學。
無奈的高考“浪人”
但人們也不能簡單地指責考生盲目崇拜名校。日本企業的終身雇傭制日漸消失,加上過去10多年的經濟不景氣。因此希望能考進名校,以確保未來的就業。
美國“高考”怎麼考?
開始時美國的大學招生都是自己出題,但後來發現這樣做缺乏一個可供比較的標準,於是一種以測試學生學習能力為主的考試SAT便應運而生,成了事實上的高考。
英國:高考前學校放假兩周
英國中學生初中畢業後就要參加一個重要的GCSE考試(類似于中國目前的會考),即普通中學教育證書考試。希望繼續進大學深造的學生,則還要繼續在高中學習兩年,專門為進入大學的高考做準備。這種教育在英國也叫做延續教育。
高中二年級的考試稱為A-LEVEL,即普通教育證書高級考試。只有優異成績的,才能被一流大學錄取。
法國:上大學須參加普通科會考
法國高中生進入大學深造的必要條件是首先得到由學校統一頒發的高中畢業證書,然後再參加高中會考,法國普通科高中會考及格者中大約有94%的人可以直接進入高等院校就讀。
中國“留美潮”過熱的冷思考 2013-04-22中國網
中國的留美潮,就是從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公派留學開始的,隨之自費留學成為主潮。根據有關統計,從1978年到2012年年底,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265萬,已完成學業的留學生約150萬。
然而,這股留美潮未來很可能遇到挫折,上世紀80年代是浪峰,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浪谷,90年代末是個新浪峰,9•11後又跌入浪谷,現在又是浪峰,而接下來是否又是一個浪谷?
在過去,招收中國學生往往有促進校園多元化、增進學校聲譽之效。如今,中國學生的人數已經開始嚴重威脅到學校的品牌。
如今特別是各大學熬過了財政上的生存危機後,嚴格把關將成為大趨勢。中國龐大的留學仲介業也已經信譽掃地,花錢找仲介搞定的留美模式難以維持。未來中國的留美潮,將向八九十年代的精英模式適度回歸。
阿楨
碩博士所得 創近8年新低2010-08-29 00:51 工商時報(楨:流浪博士
行政院主計處甫完成的調查顯示,98年國內具研究所學歷者的可支配所得降至91.2萬元,創下近8年最低,這除了是受到金融海嘯的影響外,近年碩、博士畢業人數升逾6萬人,高學歷人力供過於求也是重要原因。
主計處訪查國內1萬3千多戶家庭的收支情況,依學歷與所得交叉分析發現,具碩、博士學歷者的可支配所得近年來雖時升、時跌,但長期仍呈下滑走勢,以訪查資料的平均數來看,在93年達到99.2萬元的高峰後,隨後數年開始走下坡,去年加上金融海嘯的因素,因此降至91.2萬元,創下民國91年以來的最低。
主計處官員表示,這裡所指的研究所學歷者,除了包括甫走出校園初入職場者之外,還包括各年齡層的碩、博士學歷者,因此去年91.2萬元是一個平均數,事實上甫取得研究所學歷的職場新鮮人,所得是更低的。這位官員指出,近年來研究所學歷者的所得所以會下滑,主要還是因為這些甫踏出校園的碩、博士起薪下滑,拉低了平均水準所致。
若以中位數取代平均數,98年研究所學歷者的可支配所得更降至81.2萬元,也創下87年以來新低。
何以這些年研究所學歷的初任人員起薪不如以往?主計處官員表示,高學歷人力供給過多應是重要原因。依教育部統計,97年大學畢業生22.7萬人,碩士5.7萬人,博士3千500多人,僅碩、博士一年就增加6萬多人,在高學歷人力供給快速增加,加上許多科系未必符合市場的需求,因此高學歷新任人員起薪長期已有下滑的走勢。
依教育部統計,十年前,也就是民國88年畢業的碩士只有1.6萬人,博士也只1千多人,兩者合計不到2萬人,比目前少很多。
主計處官員表示,除了研究所學歷者的可支配所得在去年創了近8年新低,具大學學歷者更降至61.9萬元,不止低於91年的71.9萬元,比民國82年開始有這項統計的66.2萬元還低。
主計處官員強調,98年不論大學學歷者或研究所學歷者的所得皆創新低,其中有部分原因來自金融海嘯,但也和台灣近年高學歷人口快速成長有關,高學歷所得下滑的現象,值得密切注意。
留言和迴響
阿狗阿貓都可以念碩博士,民進黨大舉開放設立大學的苦果
鬼扯誕,大學開放是在民進黨執政前吧!(楨:含廣設在內的教改是偏綠獨者尤其雙李之傑作!另參本館:《教改錯在哪裡?》)
台灣已經菲律賓化.菲律賓女傭多的是大學畢業的
版主回應
百年留學夢 何時醒? 2012-07-22 中時 陳基旺(台灣大學研發長)
最近一群中研院院士與教育部官員,提出美國知名大學來自台灣的教授明顯變少,憂心我國海外人才庫面臨枯竭,這樣的言論否定了過去數十年政府對高教的投入,以及返國服務之海外傑出學人對國內高等教育之付出與貢獻。我們不禁要問,自從清朝第一批官派遣留學生出國去學習西洋之船堅炮利,至今已歷經百年,留學政策要到何時方休?是否應該以更前瞻性的作法吸引世界優秀人才提升國內產學研環境?
回顧我國人才流動史,在五十年代,台灣的教育、科技與經濟環境遠不如先進國家,許多學生選擇出國進修,學成之後也多留在當地尋求更好的發展,我國走過一段嚴重之人才流失黑暗期;隨著經濟起飛,八十年代許多早期出國留學,繼之在美國有傑出成就的學者,例如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等,毅然決然放棄高薪與優異環境,不約而同回到台灣,貢獻所學,不但帶動人才回流潮,也促進社會各項變革與創新,令人感動與佩服。近年來,出國留學生數目逐漸遞減,而留在海外發展的學者也大不如從前,反觀中國大陸則持續增加,最近也慢慢出現回流現象,因而激起有志之士之憂患意識,大聲疾呼政府正視此一問題,一切言論似乎偏向鼓勵楚材晉用。
連日來有人不斷呼籲,不但鼓勵學生出國,甚至要讓多一點好人才留在國外,未來回國幫助台灣發展。此番談話,令人感到時空錯亂,畢竟現在台灣政經環境已跟人才流失那年代大不相同。目前中國大陸留學生與留在國外當學者數目與日驟增,不就是當年台灣情境的寫照。我們應深以為傲,由於台灣整體教育研究環境與生活品質不斷提升,讓很多年輕人願留在台灣求學與工作。難道,我們還得回到從前楚材晉用的年代?台灣還要有過去人才流失一樣的環境嗎?反觀之,當年並沒出國的鴻海郭台銘、友達光電李焜耀以及廣達林百里等多位電子科技董事長,留在台灣,反而對台灣經濟做出卓越的貢獻,目前有十倍於當年的科技人才留在國內,問題是主政者如何協助這群年輕人開疆闢土?
在此,筆者無意貶低留學政策對國家發展之貢獻或刻意反對此政策,基於世界是平的,更該有充分自信(楨:?另參本館:另參本館:《一個台灣小留學生到哈佛之路》流浪教師 中國大學排名 大學評鑑),台灣發展至今,所累積之實力,已有機會成為留學生輸入國,而不再是留學生輸出國。不同儲才於外之年代,對留學政策應保持學生流出與流入之動態平衡,吸引世界人才,同時讓本國學生出國交流,增廣見聞,提升國際觀,美國幾所著名大學,例如耶魯與哈佛,也有鼓勵學生出國交流之政策。
另外,目前每年約三百萬名國際間流動之留學生包括陸生,其中不乏優秀學生都是我們應積極設法爭取來台就讀之對象,以注入知識創新之動力。主政者如果仍停留在過去歲月,寄望優秀學生將最具生產力的歲月留在國外,未來才貢獻國家,則令人費解,也讓目前投入高教工作者深感汗顏。我們應該有自信,目前是參與國際事務與以及共同研究之年代。政府投入五年五百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用意也在爭取並培養世界頂尖人才,期使國內大學躍昇國際學術舞台,這才是主政者應堅持的策略與作為。
儲才於外已是過去年代不得不之產物,與其靠別人儲才,不如讓現有回流人才發揮所長,創造永續發展環境。海外人才庫應該要有不一樣的思維,政府應有積極吸引世界傑出人才策略,創造外國人士來台求學或工作的友善環境,凡事以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為依歸,不應再侷限於華人或台灣人去尋千里馬。世界各國政府無不設法,創造一流環境與設施,網羅一流人才,鼓勵一流研究,以成就一流國家。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學生學成後該留國外工作或返國服務,會作最佳的選擇。
「波波」亂象誰大開後門?牙醫協會點名2人:這綠委女兒就是波波醫師2024-11-12
日前有婦幼診所醫師替患者開子宮鏡手術時造成患者死亡,被起底是「波波醫師」而引發討論。台灣基層牙醫師協會暨本土小牙醫聯盟今(12)日召開「波波牙醫侵台利益結構圖大解密」記者會,陽明交通大學牙醫系教授林元敏揭露, 許多波波醫師都是政商高層子女,包括這綠委的女兒就是波波醫師,2022年《醫師法》修法時,提案大開波波醫師及牙醫名額的就是這名綠委,以及現任衛福部長邱泰源,現在還砸了24億推行偏鄉計畫,大幅開放波波牙醫實習名額;協會痛批,總統賴清德身為台灣首位醫師總統,反而毀壞台灣醫療。
賴清德回應波波牙醫、綠能民怨 網炸鍋:台南市長會換人 2024/11/13
近日波波牙醫議題再次引發輿論炸鍋。此外,日前有周刊報導外商來台投資綠能,六年後不堪地方勢力與黑道勒索、落荒而逃,也造成熱議。總統賴清德發文回應,針對波波牙醫,承諾不提高國外回台實習名額,針對國外學歷審查會更嚴格。另也將落實靖平專案及《打擊妨害綠能產業發展犯罪激勵措施》,杜絕犯罪。網友直呼「麻煩處理公視」、「台南光電要不要先處理好?不然市長會換人當了」、「勞動部霸凌事件呢?」
回應
呵,爭功諉過的塔綠斑又來了
連醫界都點名邱泰源跟賴惠員是罪魁禍首,門戶大開是2022年的事,塔綠斑還想洗地到馬總統身上喔
而且追根究底,波波醫生的緣由是2004年起,中東歐國家一一加入歐盟,使得教育部一併承認了波蘭等國家的醫學生學歷
這群波波醫早從阿扁的時代就看到這條路跑出國去,畢業回國的時候已經是馬總統
馬時代的衛生署長葉金川等一眾官員官員還主導修法,嚴格管制波波醫生的資格
反觀當年波波家屬大遊行,收下連署書的,還是你民進黨的召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