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17 11:35:13阿楨

《金賽性學教室》

《金賽性學教室》拍的很全面(旣有親友間的恩怨情仇又有社政學界的鬥爭)但各方均不滿(偏知情意重真美善的觀眾各有所好),片尾雖以「愛」反思「性」,但未思及金賽的性學偽科學,因從性演化論而言,各種性行為皆常態分配之一,但無論天擇或人擇自然會演化出多數的正常和少數的反常,對此本應以民主精神(多數尊重少數,少數服從多數)解決,但金賽如同各種極端論(如同性戀/xx戀/死刑/墮胎/安樂死……另參本館:《愛慾》《後異性戀革命》《生命的自主權》《雖然他們是辜的》 《生死一間》《自殺的利》《毒品》,極端論者忘了即便占多數的保守派當初也多由少數極端革命而來)假科學之名行科學主義霸權之實,難怪會以悲劇收場。

金賽性學教室  Kinsey  200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suciqSCeMM

導演: 比爾坎登 
編劇: 比爾坎登 
演員: 連恩尼遜 蘿拉琳妮 克里斯歐唐納 彼得賽斯嘉 提摩西赫頓
 劇情簡介
本片為描述性學博士艾佛金賽生平傳奇的電影,他於 1948 年所發表的《人類男性的性行為》一書震撼各界,大膽揭開了人性底層中最私密不為人知的行為,由連恩尼遜詮釋這位傳奇性學大師,經過了超過上千人次的實際面談確認,將性學這個議題由人人避諱的燙手山芋,變成了舉足輕重的熱門學派。
金賽出身於哈佛大學動物學家,以研究黃蜂行為聞名,在前往印地安那大學任教生物學時認識了聰明、熱情的女學生克萊拉 (蘿拉琳妮飾演),並結為夫妻,在他任教的過程中,驚訝發現到記載人類性行為的文獻嚴重不足,當時,並沒有臨床研究足以佐證解決這些棘手問題。
為了能用最精確的科學方法來檢視問題,金賽博士聘請來最堅強的研究團隊,包含 Clyde Martin (彼得塞斯嘉飾演),Wardell Pomeroy ( 克里斯歐唐納 飾演) 以及 Paul Gebhard (提姆西荷頓飾演) 等人,他們改良了面談技巧,讓人們能在無所畏懼、羞恥心甚至罪惡感的情況下暢所欲言,當金賽博士在 1948 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著作《人類男性的性行為》,立即引起了各界騷動,學界紛紛以原子彈來形容本書威力。
五零年代韓戰爆發,社會風氣日趨保守,他的續作對於女性性行為的研究成為對美國善良風俗的嚴苛打擊,在輿論壓力下,基金會中止了對他們研究計畫的贊助,而金賽的健康狀況也在此時亮起了紅燈。金賽博士一心建立起的性愛烏托邦,也在人心底層嫉妒與猜忌心作祟下瀕臨破碎。

爭議連連的《金賽性學教室》文:金桔粒

所有前衛的性研究不可必免地會面臨到的道德議題,《金賽性學教室》也做了非常一番的辯論。我喜歡劇中某些道德與科學的辯論橋段。科學只處理看得到的數據,身段往往冷酷無情。道德在某方面雖然約束了自由,卻也因此產生了社會制序,抑止了人類原始的動物本能。 該先當「人」還是「科學家」,似乎成了金賽的兩難。
  如果說佛洛依德是用微觀功能論去探討兒童時期對於性的不滿足引發成年期的性變態行為,那金賽無異是以鉅觀的結構論將所有為社會所排斥禁錮的性犯罪給除罪化了。
  或許是大眾傳播媒體錯誤傳播吧,許多跟我同輩(六年級)的朋友們都曾以為「金賽」博士是位「女性」。這個誤解可能要追溯回到十幾年前,某個頗受歡迎的節目主人翁「金賽夫人」吧。
  不過,儘管「金賽」博士本尊是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但「金賽夫人」對於支持性研究的熱忱,倒也是巾幗不讓鬚眉。
  《金賽性學教室》由連森尼遜飾演傳奇性的性學大師金賽博士,描述他致力奉獻於研究人類性行為的傳奇一生。故事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全球皆籠罩在戰後復建的低迷氣氛裡,美國也不例外。封閉的社會讓民風更為保守,談論「性事」幾乎被視為是低調隱晦的邪惡一般。金賽博士生長在一個極端閉鎖的基督教家庭,自小便體弱多病。
  牧師父親原本希望金賽當一名工程師,但少年的叛逆讓他違抗了父親的旨意,反而投身昆蟲研究,專長物種是「蠳蜂」。 在研究蠳蜂的過程中,金賽發現每隻蜂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這不禁讓他體認到,這世界上沒有所謂單一的生物行為。金賽將這個體認延展到對人類世界的研究,既然每個人都擁有自由意志與特異性,那麼「性行為」本身絕無可能只是單一行為,自然也有它生存的其他姿態。
  有了這個體認後,金賽投入對性行為的研究。首先他發現,當時美國坊間所出版的「性教科書」,全部都是根據過往錯誤的經驗法則,以及在宗教的約束下撰寫而成,沒有任何的科學信度。為了累積臨床資料,金賽向外尋求資金,組成了一個研究團隊,遊走美國各處進行性行為的田野調查,男女皆然。並且在大學裡開設性教育課程,提供學生免費的性咨詢。
  1948年,金賽博士出版了《男性性行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一書,這對於戰後民風閉鎖的美國社會而言,無異投下一顆道德「原子彈」。自那時此,性研究逐漸浮上檯面。金賽主張「性愛烏托邦」,認為受禁錮的慾望會演變為「迷戀」(Obsession),越去抑制反而會產生更嚴重的後果,如性變態或性犯罪。新書的大賣雖然讓金賽的身價水漲船高,但依稀替性犯罪除罪化的動機與聳動的內容卻引來國內保守團體的抨擊與批判。 保守團體與宗教組織不斷地在報章雜誌上以文章或是插圖的方式對金賽的研究冷嘲熱諷。

  1953年,金賽出版了性學研究第二輯:《女性性行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但這本書並未替他帶來更多的聲望,反而引來更多團體的攻擊,金賽本人也因拒絕替當時的聯邦調查局局長胡佛,調查國會中的同性戀議員而備受打擊。在金主撤資、民眾反彈之際,金賽以身試法的「性愛烏托邦」也因道德問題而在同事間產生嫌隙。然而為了以科學方法研究人類生物本能的數據,金賽仍然鍥而不捨地尋找資金,進行他的研究,直到現在。 用這麼長的篇幅來描寫金賽的一生,似乎不符合一篇影評的需要。然而,導演Bill Condon(PS:這個姓氏的導演來執導這部片真是實至名歸)在閱讀大量的金賽博士相關資料後,帶給觀眾的,的確就是這麼一部傳記色彩濃厚的電影。曾在《眾神與野獸》裡成功地將「老同志」符象化為「科學怪人」的Bill Condon,這回在《金賽性學教室》裡,少了魔幻寫實的異色風格,反而用最樸實的Docudrama手法,忠實地呈現金賽博士為性研究所奉獻的心力與執著。 電影拍的四平八穩,雖然沒有什麼好挑剔的,卻也沒有什麼優點。
  所有前衛的性研究不可必免地會面臨到的道德議題,《金賽性學教室》也做了非常一番的辯論。我喜歡劇中某些道德與科學的辯論橋段。科學只處理看得到的數據,身段往往冷酷無情。道德在某方面雖然約束了自由,卻也因此產生了社會制序,抑止了人類原始的動物本能。 該先當「人」還是「科學家」,似乎成了金賽的兩難。為了實踐自己提倡的性愛烏托邦,金賽甚至不惜讓自己的妻子與同事上床,同時也跟自己的研究員從事同性性愛。似乎一切道德約束與「科學研究」抵觸者無效。在《金賽性學教室》裡數度有幾幕三點全露的畫面。如此鏡頭或許對於電檢尺度的開放是個里程碑,但是在大銀幕上看到原始的生殖器官,不也正是導演利用底片與金賽博士所呼應的主題如出一轍,即「性沒有什麼好遮掩的,脫就脫了吧。」 在片中,研究員問金賽博士說:「您有考慮到『愛』這個變數嗎?」金賽的回答則是:「科學只處理有數據的東西,而愛是無法量化的。」
  但是當研究員繼續追問下去,金賽亦無法否認「愛」這項情感對於人慾的延展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或許我們可以不認同金賽的性愛烏托邦,因為如果如此的話,那人類與禽獸何異呢?但道德與科學原本就相互抵觸,科學的極端就是非道德,道德的極端也非科學。二者之間的權衡,片中沒有給答案。金賽本人身體力行自己的原則,帶給世人最真實的性學報告。但赤裸的真相總是令人不敢直視,只有披上真實外衣的謊言,才是生存在都市叢林的經驗法則。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049/10493283/

金賽性學教室:性的迷思


飲食男女,人之大倫,偏偏多數父母很難和子女談性的問題,《金賽報告》的科學數據,開啟了一個性解放的年代風潮,還是不能解開俗世男女的性迷惘。
 性行為,是人類香火傳承的關鍵,是多數人愛做的事,但是對於性的討論卻一直被視為是淫穢與禁忌之事,從事性行為研究的學者無可避免就要擔負起許多批判與詆毀。
 美國導演Bill Condon執導的《金賽性學教室(Kinsey)》,片名雖然聳動,其實內容並不色情,偶有裸露或性器官的圖像卻不淫穢,而是一部描述原本是專研癭蜂的昆蟲教授艾佛列.金賽(Alfred Kinsey)蛻變為性學大師的身心歷程的傳記電影。
  歷史上,金賽博士是暢銷書作家,也是備受爭議的性學研究專家,他在1948年與1953年先後出版的「金賽報告─男性性行為」與「金賽報告─女性性行 為」,都曾被譽為是性學研究的原子彈,徹底改變了全球男女對性的認知,不但帶動了1960年代以降的性解放浪潮,也推翻了同性戀是精神疾病的傳統論述。他 曾經獲得洛克斐勒基金會的贊助,因而才能完成「有數據才是科學」的性行為訪談及臨床研究,但是他對人類性行為的研究數據,卻也被不少衛道人士指控為傷風敗 俗,也質疑他的取樣論証,甚至暗指他是共產黨同路人,要以旁門左道的論述敗壞美國社會倫常。
 就技法而言,《金賽性學教室》相當忠實呈現了金賽博士的人生歷程,刻畫了他在清教徒父親的嚴厲管教下找到自己生命出口的坎坷,也具現了他從處男結婚,在暗夜摸索終成性學大師的歷程,便毫不隱諱地直指他有過「同性戀」與「自虐」傾向,甚至同意妻子嘗試婚外性行為的矛盾煎熬。
  但是,《金賽性學教室》最大的貢獻卻是捕捉到了保守年代的肅殺氣息,以及如何精準執行學術訪談的技巧示範。
  有迷惑,不知如何啟齒?不知該向誰請益?是人類社會長久以來最鮮明的禁忌印痕,因為面對家人談「性」都很困難了,要在陌生人面前暢談個人隱私更難啟齒了。 《金賽性學教室》的開場戲就是連恩.尼遜(Liam Neeson)飾演金賽苦口婆心地教導學生如何進行訪談,諸如:「問題要簡單明白」、「一次一個問題」、「臉上表情不得顯露價值判斷」或「先緩和情緒再進 入核心」,都是時至今日也同樣適用的人生問卷可行模式。有了如此可以信靠的「破題」論述,金賽團隊的魅力特質也就奠基確認了。
   接下來,則是要話說重頭。金賽的父親(由John Lithgow飾演)是律人律己都很嚴苛的工程學者兼霸權父親,開場的布道式講演就嚴詞批判科技文明毀壞了人心,例如電的發明就讓淫穢影畫得以公開上映, 他不准兒子去學生物,非得讀工程不可的理由竟然只是生物學家已太多,這個社會需要的是工程師,對於不聽話的孩子總是尖酸苛薄地眨抑諷嘲,但也在往事追憶錄 的結構中,以往美國男女相信「手淫會讓人瞎眼、發狂」,「一滴精百滴血」,「孩子是從肚臍中生出來的」、「性交只能男上女下傳道式做愛姿勢」的種種偏見與 無知,才得以穿越時代迷霧,讓後人見到金賽反抗父權,另闢大道,以及做為開天闢地性學研究者的艱辛。
  在性的主題表現這方面,《金賽性學教室》的取樣標本就以金賽的親身經歷為藍本,包括他在洞房花燭夜初試雲雨情的挫敗,以及他被學生誘惑,激發同志能量的出 軌情,學生要求和師母肌膚接觸的尷尬,以及他針刺包皮的自虐情境,這些情節都符合了傳記電影中務求真實,不隱惡揚善的寫實標竿,僅管Bill Condon力求客觀重現,但是他的處理手法卻也等於默認這些生命章節只是他學術研究的一環,偶有道德岐義,卻是無傷大雅的出軌迷航,就像他認為出軌外遇 都是生物本能的一種,不必大驚小怪,卻也因此成了「只懂人類行為,卻不懂人性」的科學家,以致於頻頻觸犯了道德禮教的禁忌,替反對人士累積了反撲的能量。
   有趣的是,《金賽性學教室》不但重現了一些老式的性笑話,也試圖突破性器官的銀幕禁忌。例如,金賽在印第安納大學開設的第一堂性學課程時,就直接問女學 生:「人體的那一個器官會膨脹一百倍?」氣得女學生指責他說:「你怎麼可以在男女合班的課程上,問我這個問題。」然後,金賽才狡詰地回答說:「我指的是瞳 孔,你想太多了。」例如,金賽隨後就在課堂上以幻燈投影的方式直接把性交前的男女性器官圖例都投射在銀幕上,那是性學課程上必要的手段,不管學生或電影觀 眾習不習慣,適不適應,都得坦然面對,也正因為有學術之名,又是影像上隱約可見,卻不至清晰到另具情色意味的煽情,使得每位觀眾都在直接撞見性器官的視覺 前提下,進一步思索性學研究的真諦。
  當然,Bill Condon也幽默地開了大家一個玩笑,劇終前他硬加上一行字幕說:「後面還有勁爆畫面,請勿走開。」吊足了大家胃口,等到百獸交歡圖的真相揭曉時,卻又 不能不菀爾一笑,畢竟,性的原始目的就是傳宗接代,人類如此,動物亦然,動物世界單純不過的生理反應,為什麼到了人類身上,一切就變得那麼複雜了呢?
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7/07/post-450.html

當金賽遇到賀胥費時─《金賽性學教室》、《男極圈》

法國歷史與社會學家傅柯(Michel Focuault)曾說:「雞姦者是暫時的精神錯亂,而同性戀者現在則是形成一個特定的族群。」同性戀者(homosexuals)的確形成了一個族群,只不過他們在主流社會(異性戀heterosexuals)中的生存困境始終成為此一弱勢族群難以言喻的痛。早年的社會視同性戀如黑死病般避之唯恐不及,一般大眾也對其嗤之以鼻,然而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歐洲與美國各有兩位特立獨行的專家,他們終其一生以科學的方法研究人類的性事,堪稱性解放的先趨,同時還是為同性戀者的權益及生存正當性發聲的人權鬥士。這兩位聞名於世的「性學大師」分別是馬格納.賀胥費(Dr. Magnus Hirschfeld)及阿弗瑞德.查爾斯.金賽(Alfred Charles Kinsey)。
 時至今日,兩位性學大師的前衛言論與豐碩的研究成果始終是後人所無法匹敵的。從德國導演羅沙馮柏漢(Rosa Von Praunheim)的《男極圈》(The Einstein of Sex)以及美國導演比爾康登(Bill Condon)的《金賽性學教室》(Kinsey)這兩部人物傳記的電影中,直讓人驚呼:性學專家在某些見解及私慾上果真有許多累同處;本文也將從賀胥費與金賽的出身背景、情愛觀、研究方式、僻好、成就等諸多項目做一交插比對,看看兩人誰才是最棒的性學大師。
 就出身背景而言,賀胥費來自一個富裕家庭,即便父親早逝,尚有疼愛他的叔叔嬸嬸一路出資讓他攻讀醫學院,甚至提供他日後開業的所有資金;相對於賀胥費的優渥生活,金賽就沒那麼幸運了,他出身自藍領階級的家庭,憑著自己的努力,依賴獎學金讓他完成了高等教育並成為生物學界的教授,其奮鬥歷程令人感佩。
 自幼即對動物性行為感到好奇,賀胥費經常繪下或雕塑自己的觀察事實,僅管因此常被學校記過訓斥,開明的父親不但不忍苛責,反倒是鼓勵並接納他的行為,這讓賀胥費從小就培養充足的自信與樂觀進取的心,堅信自己所做的努力終有成功的一日。至於金賽,童年時期遭受維多利亞價值觀的性壓抑,加上父親依循傳統基督教家庭的禮教教導子女,到了青年期的金賽,骨子裡的反動因子躍然而升,開始反對權威,無視父親對他的不諒解,金賽依然故我追求自己的理想,這也造就他日後愈挫愈勇的行事風格,即便週遭的人不看好他、甚至從他身邊叛逃,他仍舊謹守崗位,從不放棄自己的理想。
 賀胥費從小就知道自己是同志身份,因此他無畏世俗的眼光,選擇抱持獨身、終生不娶。在這方面,金賽就沒有賀胥費來的灑脫,與克萊兒麥克米倫結婚後育有二女一子,在一副和樂融融的家庭表象下,金賽卻藉由婚姻的保護外衣及性學研究,徜徉在同性情慾的歡愉中。對他而言,婚姻只是一種伴侶關係,一種契約罷了。
 受過完整性學教育洗禮的賀胥費博士對性行為醫學的研究,舉世推崇。在他服役軍醫期間,同性戀自殺潮時有所聞,促使他開始寫作發表啟迪同性戀者爭取權益的思潮。金賽則是有感於年輕人對性事的無知,甚至有許多新婚夫婦在缺乏正確性教育的引導下,不美滿的婚姻生活時有所聞,因此在他收集了一百萬個黃蜂標本後,將研究昆蟲生態的重心轉移到人類的性行為上。他的舉動,在當時保守的學術圈引來一陣不小的騷動與衛道人士的強烈阻撓。
 兩位大師都是以量化的個案訪談方式,累積他們的研究成果。賀胥費設計了一份生物心理問卷,對人們的性生活提出85道問題,並將所有的答案做出規納與分析。金賽則是以嚴謹的態度來從事調查的工作。首先他嚴格訓練所有的調查員,要他們熟背問題,學習如何在訪談中和他人互動,最後在對方毫無疑慮的情況下,完整地提供自己的性史。從金賽的角度,他想要蒐集大量的資料,以規模來壓倒眾人,而他的研究目標是十萬件個案史,當他完成這項史無前例的壯舉後,「十萬金賽」之名隨之而來。
 畢竟是一位醫生,在從事性學研究就如同治療病患上,賀胥費並沒有對受試者的資料加以保密,以致於當納粹份子闖進他的研究單位時,這些病歷成為日後納粹政府迫害人權的有力名單。金賽不然,他利用複雜的編碼技術紀錄每位受試者的資料,不只有助於保護個人的機密,也生產出可以做量化分析的觀察資料,通常這類研究不容易辦到的事,他都做到了。
 兩人在研究性學之餘,尚有一個共同的嗜好:收集來自世界各國的性模型、交歡圖/照片、古今中外的情趣用品,數量之多,足以成立一間展示中心,供人觀賞。
 在私領域方面,單身的賀胥費大膽而率直的追尋他的同志情,即便是中年的福態模樣,他仍舊是許多年輕人為之傾慕的對象,賀胥費不僅收留一些無家可歸的易裝僻、替同志朋友慷慨解惑外,並也不時與自己的助理(如卡爾吉瑟)發生性關係,只是這些年輕人一旦與賀胥費有過交往,就死心蹋地地跟著他,默默為他盡心盡力。金賽博士可沒這麼乾脆了,畢竟他是有家室的人。金賽在多次往訪芝加哥期間,以觀察者和參與者的身份,了解同志的世界,他在芝加哥的同性戀圈子裏尋得肉體的宣洩,他在此享受性,無須擔心會曝光;而他也與自己的研究員馬丁發生不可告人的關係,甚至事後還大剌剌地告訴妻子克萊兒這是為了研究而必須從事的體驗,藉由研究之名行貪慾之實,金賽的行為始終沒有賀胥費來得磊落。
 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賀胥費的性學研究中心被納粹政府毀壞怠盡,而他自己也因猶太人的身份流亡海外,最後在67歲生日當天,死於法國南部,結局令人惋惜。美國的政治氣氛在冷戰將起、麥卡錫主義盛行的情況下變得極其惡劣,金賽及他的著作不可避免首當其衝。其研究中心的最大贊助者──洛克斐勒基金會即刻停止奧援,並與金賽的性學研究中心劃清界線,而之前的跟隨者一一眾叛親離,但他仍舊不斷地尋求各方的資金支援,直至他病逝,克萊兒始終不棄不離,一路伴著他走完人生的旅程。幸運的是,在金賽辭世後,他的研究中心並未劃下休止符,即便在艱困的處境,他的老東家印弟安那大學的支援不曾中斷,而後繼位者將研究領域擴大,像是性侵犯方面的研究,持續有所創見,使得研究中心仍能保持著領導地位。
 賀胥費於1897年創立史上第一個同志政團組織,對當時令人排拒的同性戀議題有著指點迷津的作用。在二0年代,他出書、舉辦國際研討會、致力公開性慾的所有層面,成立享譽國際的性學中心,中心內的所有醫生的工作重點在於個人的性諮詢,也有對性向提出建議;延伸項目如治療性病和性功能失調、血緣鑑定、簽發適婚證書,並首創醫學婚姻諮詢,每年幫助的夫妻多達兩萬對;更重要的是賀胥費的一生不斷地向國會請願,建議廢止刑法第175條對同性戀的人權殘害。成就扉然的他,曾有人奉他為「性學的愛因斯坦」,他則幽默地回答對方:「愛因斯坦才是物理學的賀胥費」。
 若言金賽是性解放的祭司則是一點也不為過。在他『男性性行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 1948)與『女性性行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 1953)兩本經典著作中,揭露並描繪了我們的性生活,破除人類性事的摯肘,迫使大眾面對被規範行為與實際行為間的矛盾。在他積極地與一些社會邊緣團體接觸:包括同性戀者、虐待狂性變態者、偷窺狂、暴露狂、戀童癖患者、變性人、性倒錯者、戀物癖患者等,放眼天下,應該沒有任何一位性學研究者能以如此寬闊的角度與細心來研究人類的性行為了!但也因為他對性邊緣族群的過份同情,無形中也影響到金賽報告的客觀性。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被關入集中營的導演羅莎馮柏漢,以一種冷靜客觀的態度拍攝《男極圈》,在毫無矯飾的情況下,讓劇中的賀胥費更貼近史實,孰是孰非,留待觀者自行評判;至於比爾康登的《金賽性學教室》,許多情節如馬丁勾引金賽(真實情況應該倒過來)、金賽對克萊兒深切的情感(事實上金賽對克萊兒相當冷漠,而克萊兒也堅守傳統女性的美德,不吵不鬧,專心做個稱職的黃臉婆)等都與事實不符,棄惡揚善的結果像是一部造神電影,即便影片中運用許多形式與技法讓整部片看來精彩無比,但始終沒有平凡敘事的《男極圈》來的有誠意。
http://www.wretch.cc/blog/luping0723/24788087

金賽的秘密花園-性壓抑的歲月 Alfred C. Kinsey: A Public/Private Life
 
作者:詹姆斯‧瓊斯 James H. Jones
出版社:時報出版 1998年06月20日
  內容簡介
  性學大師金賽博士的性研究報告開啟了對人類自身最親密卻又最隱私行為的了解大門。長久以來,金賽一直保持著客觀、權威的研究者形象,但現在這種形象已遭到本書作者的破解。本書作者耗費超過二十五年的時間,從「金賽協會」的塵封檔案及散處各地的數萬封金賽的書信中,重新建構並揭露金賽不為人知的秘密性探險,內容生動複雜,處處可以讓讀者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印證他的研究報告。這是一本極具爭議、極有份量的個人傳記。
  性學大師金賽首開風氣,以科學方法研究人類的性事,號稱性解放的先驅。長久以來,他在世人心中一直維持著客觀、無私的科學家形象。然而,這頂學術光環如今卻遭到了解構。本書作者詹姆斯‧瓊斯耗費了超過二十五年的時間,查閱金賽性學研究中心的塵封檔案及散處各地數萬封金賽的書信,才完成這本甫出即令英美媒體為之議論紛紛的著作。
  書中重新建構這位性學大師不為人知的私生活:他不但是同性戀,更有性虐傾向;他彌賽亞一般獻身科學研究的動力,其實淵源自童年時期維多利亞價值觀施加的性壓抑。作者更指稱,他的取樣失之偏頗,他對性邊緣族群的深切同情更影響了金賽報告的客觀性……。
  透過瓊斯的生動描述,我們不但可一覽金賽從童年乃至逝世的大小事跡,公眾的自我與隱蔽的自我之間的矛盾,更可探究從維多利亞時代以迄現代世界的諸多變遷。娛樂與學術價值並重,使讀者享受一場絢爛豐富的性之旅。
 
阿爾弗雷德·金賽 维基百科

阿爾弗萊德·查爾斯·金賽博士,大陸又譯:金西(Alfred Charles Kinsey,1894年6月23日-1956年8月25日),是20世紀美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和人類性學科學研究者。 在印第安納大學曾擔任昆蟲學教授。1947年,他組織建立了專門的性研究所。在1960年代,他對人類性學的貢獻極大的影響了美國甚至世界的社會以及文化價值觀。他掀起了一場性的革命。2004年,出現了一部以其為名的電影。
 出生
 金賽於1894年6月23日出生在紐澤西州的霍博肯,他是家中三個孩子中的長子。他的母親只受過很少的教育,他的父親是史蒂文斯理工學院的教授。他的家庭並不富裕。因此,家中常常無法支付孩子的醫療費用,這直接導致了金賽在身患佝僂病、風濕熱以及傷寒的時候不能得到足夠的醫治。
  早期
 金賽的父母都是非常保守的基督教徒。這給了金賽以後的人生以極大的影響。他的父母是當地教會最虔誠的教徒之一,幼小的金賽在父母和其它類似的教徒聊天的時候,只能默默的旁聽。他的父親管教非常之嚴厲,比如周末的祈禱、禁止談論和女孩子不正當的關係以及任何與性有關的話題,包括自慰。在那個時代,這樣的管教是司空見慣的。很多大學的新生幾乎沒有任何性方面的知識。在他的童年時期,金賽從來沒有接觸過任何和他日後的研究相關的東西。金賽否認關於他父母的信仰問題以及他的不可知論傾向。
  對自然的熱愛
 在金賽年輕時代,他對大自然很感興趣,他還很喜歡野營,曾經與本地的基督教青年會(YMCA)一起出去野營。他非常喜歡那裡的活動,以至於學生時代結束後,他決定專職為這個組織工作。甚至他的心理學學士論文也與此興趣有關。當一支部隊在他所在的社區成立時,他加入了童子軍。
 他的父母對此非常支持,而且自己也加入進來。因為在那個時代,童子軍是根據基督教的教義成立的。金賽在那裡非常勤奮,兩年就拿到了鷹級童子軍的等級,而大多數孩子要五到六年才能達到這個等級。似乎金賽早期與自然的大量接觸是他日後對昆蟲學大感興趣的原因。他整個職業生涯的前半部分都是為了昆蟲學奮鬥。他早期的疾病使他的心臟受到了一些損害,不過金賽在他的大部分早期生活中,進行了大量的徒步活動。
  中學時代
 在他的中學時代,金賽是一個沉默並且非常用功的學生。他對運動不感興趣,卻投入了大量的經歷到學術工作和學習鋼琴。他曾經考慮去做一個鋼琴家,但是他還是決定去進行科學研究。早期金賽對學業上的努力給了他日後的學術工作極大的幫助。金賽雖然在中學時期沒有很多的社會關係,但是他在學業上的能力使他獲得了尊敬。也是在那裡,他開始對生物學,植物學以及動物學感興趣。金賽認為,他的中學生物教師,娜塔莉對他決定成為一個科學家有著很大的影響。
 大學時代
 在哥倫比亞中學畢業後,金賽向父親提出去大學學習植物學專業。他的父親沒有同意,最後還是按照他父親的意思,就讀了史蒂文思理工學院學習工程學。金賽並不喜歡那裡,他說那是他人生中最浪費生命的一段時間。儘管如此,他還是接受了這種安排好的學業路線。在史蒂文思,他優先選擇英語和工程方面的課程,但這並不能滿足他對生物學的興趣。兩年後,金賽鼓起了勇氣向父親表明對生物學的熱愛,並且提出他想去波多因大學繼續他的學業。他的父親激烈的表示反對,但最終還是妥協了。伴隨著這次抗爭的成功,是他和父親關係無法彌補的破裂,這在以後的很多年依然困擾著他。
 1914年,金賽進入了波多因大學,在那裡他在曼頓的指導下開始了對昆蟲的研究。兩年後,金賽被選為美國大學優等生之榮譽學會,並且以優等成績完成了生物學和心理學的學習。他在哈佛大學的博思學院繼續他的研究生學習,這是一個擁有美國最重要的生物學研究項目的學院。在那裡,他師從在昆蟲學方面有著重要成就的科學家威惠勒,繼續進行生物學的研究。在惠勒的指導下,金賽的研究工作幾乎完全獨立。他的博士論文是關於五倍子蜂的,他以極大的熱情開始進行五倍子蜂的標本採集工作。金賽在這一階段進行了大量的旅行,開展了26次的詳細測查,收集了上百萬個五倍子蜂個體的樣本。他的這種研究方法對科學界有著很重要的貢獻。1919年,他被授予哈佛大學理科博士,並且在1920年,由設在紐約的美國自然博物館的贊助下,出版了幾篇論文,將五倍子蜂介紹給整個科學界,詳述了它的進化史。
  婚姻
 金賽在1921年娶麥克米蘭為妻。他們有四個孩子。他們的第一個孩子——丹——在1927年死於糖尿病的併發症,當時僅僅不到五歲。安妮1924年出生,喬安1925年出生,1928年,他們有了第四個孩子布魯斯。
  職業
 金賽在1953年8月24日成為了《時代》雜誌的封面人物。他被鳥和蜜蜂所圍繞,這是一種通俗委婉的性方面的表示。
 昆蟲學
 在拿到博士頭銜之後,金賽在1920年作為助教加入了印第安納大學動物學系。他的妻子和同事都叫他Prok,取自「金賽教授」的英語Professor Kinsey的開首部分。在印第安納大學,不知疲倦的金賽繼續他在五倍子蜂方面的研究。整整十六年,他去了很多的地方,收集標本,並且進行分類。金賽對微小的,尤其是1-8毫米的昆蟲的進化歷史有著獨特的觀點。1930年,他出版了一本關於五倍子蜂來源的專著。
  教科書
 金賽在1926年10月曾出版了一本被廣泛使用的教科書《生物學入門》。這本書在入門的級別講述了進化論和一元化理論。這本書分為動物學和植物學兩部分,改變了當時普遍兩者不分的情況。
  人類性行為和金賽報告
 金賽被作為性科學家而廣受關注,尤其是因為這門科學是研究人類自己的性行為。大約1933年的時候,在他和一位名為羅伯特的同事談話之後,他開始對研究不同的性行為發生興趣。或許是金賽對五倍子蜂交配的多樣性的研究讓他想到,到底人類的性行為有如何的多樣性。在這項工作中,他制定出了一套被稱為金賽量度的體系來判斷被測試者的性傾向。這套體系的打分從0到6,0代表完全的異性戀,而6是完全的同性戀。
 1935年,金賽在印第安納大學的一個系討論活動中的演講中,他第一次提出了他的觀點。其中,他抨擊了「普遍對性生理的無知」,並且提出了他的看法,「過晚的婚姻」(或稱性經驗)在生理上是有害的。金賽得到了洛克菲勒基金的研究資金,通過上千個項目的調查,來對人類性行為進行研究。
 他的金賽報告於1948年出版,首先出版的是男性篇,女性篇於1953年出版。金賽的書立刻登上了圖書銷售的榜首,並且使他迅速成名。同時,他的書的銷量經久不衰。關於他的文章出現在《時代》、《生活》等雜誌。金賽的報告直接導致了一場辯論的風暴,並且普遍被認為是20世紀60年代性解放的導火索。印第安納大學的校長Herman B. Wells為金賽的研究進行了辯護,這也引發了一場有名的關於學術自由的討論。
  去世
 金賽於1956年8月25日去世,享年62歲。死因據稱為心臟疾病以及肺炎。
  爭論
 金賽的研究常被認為於1960年代的美國性解放有關。對此,自從他的書出版之後,即引起廣泛爭論。金賽的研究和私人生活都是對於人類性學以及性道德辯論的焦點。
 金賽的研究結果導致一種社會兩極化。許多基督教立場的支持者發現他們的信仰和保守的思想與金賽的方法論和其中蘊含的潛在規則之間有很大的衝突。他們認為金賽的支持者是放蕩的花花公子並且認為他的研究會導致人類精神上的腐化。直到今天,金賽這名字依然導致許多仇視。
 對金賽最有名的批評家就是里斯曼博士,他是RSVPAmerica組織的領導者。里斯曼指出金賽和他的同事曾進行虐待兒童從而得到一些報告中的數據。而金賽學院的主管認為關於兒童與成人之間有性行為的說法是金賽的反對者故意提出以詆毀他的。金賽學院始終堅稱金賽與他的助手從未和任何兒童過任何性行為,而且他與兒童的面談都是在其父母面前完成。也有一些說法認為金賽的調查部分奠基於監獄中的採樣資料。
 家庭研究委員會中另一群著名批評者。他們通過一部名為《34號工作間的兒童》的兒童錄影帶,以展示成人與兒童之間的性行為而響應里斯曼的批評。但這並不是他們最關心的,他們關心的是金賽對性傾向和同性戀的研究。根據金賽的研究,人們並不能很明確地把自己歸類於完全的同性戀或者完全的異性戀,大多數人介於兩者之間。家庭研究委員會聲稱,金賽的工作是在謀求同性戀的合法化,而這正是被該組織極力反對之處。
 金賽和他的同事們的一個研究成果是,在1973年,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把同性戀從精神病列表中移除,不再認為同性戀是「變態」的,從而不需要進行糾正。
 不僅他的研究工作飽受批評,金賽還被傳言參與到不正常的性活動中。在James H. Jones寫的傳記《阿爾弗萊德.C.金賽:公共與私人的生活》中,金賽被描述為一個雙性的受虐狂。據稱他曾經鼓勵群體性活動,包括他的研究生,以及他的妻子和職員。另外同樣被人知道的是金賽在自家閣樓里拍下整個性行為,來作為研究的一部分。Jonathan Gathorne-Hardy的自傳稱在金賽家中進行拍攝是考慮到片子的隱私問題。如果公眾知道這些,不可避免將造成毀謗行為。有人指出金賽拍的這些電影並不具科學性,而是色情作品。Jones說金賽的妻子曾經和其它男人有過性行為,但這對夫婦維持他們的關係並且保持性生活達35年之久,直到在他生命的末期因疾病因素才停止。以上的說法沒有任何一個被金賽官方組織「金賽研究院」所承認。雖然其中的一些已經被獨立的渠道所證實,比如他是雙性戀,但其它爭論還在「金賽研究所」與外界的辯論當中。
 金賽的研究在他死後數十年依然爭議不斷。他收集部分關於性和兒童的數據已造成虐童的指控,儘管金賽是在其父母在場的時候進行的訪談。從一位不具名的男人的日記中,其曾經有過幾百次的亂倫以及對兒童進行的性騷擾,其中的描述非常詳細。
 雖然對性行為的調查統計使他得到大量曾被視為禁忌話題之相關知識,仍然不斷的有人指出"金賽報告"中存在統計和方法的錯誤。然而因部分數據的有效性,他的數據仍然被廣泛引用。
  媒體上的金賽
 一部名為《性博士》(Dr. Sex)的音樂劇於2003年在芝加哥首映。金賽的生活被2004年的電影《金賽》(Kinsey)重述,由連恩·尼遜主演金賽,羅娜·蓮妮扮演他的妻子。同年,T. C. Boyle的小說《內心的輪迴》(The Inner Circle)出版。PBS電視台在2005年推出一部紀錄片,亦名為《金賽》(Kinsey)。

金賽報告 维基百科

金賽報告是由阿爾弗雷德·金賽及華地·帕姆洛依(Wardell Pomeroy)等人所寫的關於人類性行為的兩本書,分別是《男性性行為》(1948年)及《女性性行為》(1953年)。金賽是一個在印第安那大學的動物學家以及性學研究中心的創立者。
 由於這個研究結果挑戰公眾對於人類性行為的傳統信念,以及它們討論以往被視為禁忌的話題。所以這個研究使公眾感到震驚,及即時引起爭論和轟動。
 研究結果
  性傾向
 金賽報告中最廣泛被引用的是不同性傾向的普遍性-特別是支持10%人口是同性戀的說法。事實上,這報告的研究結果並非明確的。金賽避免以及不贊成使用同性戀以及異性戀等術語去形容個體,主張性傾向是傾向隨時間而改變的,以及性行為可以理解為物理性的接觸,以及純心理性的現象(慾望、性吸引力,幻想)。[來源請求] 金賽採用分為七個類別的系統來代表三個類別的系統(異性戀、雙性戀及同性戀)。金賽量表把性行為分為 0 至 6 七個等級。0 代表完全異性戀,而 6 代表完全同性戀。1 代表主要為異性戀,只偶有同性戀行為,2 代表主要為異性戀,但也有同性戀行為, 3 代表異性戀與同性戀傾向相同,如是者。一個附加的類別 X 代表未經歷性慾望。
 這個報告亦指出,近 46% 男性在成年階段曾對兩性皆有性反應,而 37% 至少有一次同性性經驗。[1] 11.6% 白人男性的成年階段(20至35歲)被評級為 3(異性戀與同性戀傾向相同)。[2] 研究亦報告 10% 受訪美國男性「至少三年介乎 16 至 55 歲,或多或少是完全同性戀」(在評級 5 至 6 )[3]
 7% 單性女性(介乎 20 至 35 歲)及 4% 曾婚的女性(介乎 20 至 35 歲)的這段時間被評級為 3(異性戀與同性戀傾向相同)。[4] 2 至 6% 介乎 20 至 35 歲的女性,或多或少是完全同性戀。[5] 1 至 3% 介乎 20 至 35 歲的未婚女性是完全同性戀。[6]
  婚後性行為
 根據受訪女性報告,年輕的一群平均婚後性行為的頻率為每週 2.8 次;在 30 歲之前為 2.2 次;在 50 歲之前為 1.0 次。.[7]
  婚外性行為
 金賽預測大約 50% 己婚男性在婚姻生活中有一些婚外的性經驗。.[8] 在研究樣本中,26% 女性在40歲之前有婚外性行為。介乎六分之一至十分之一,年齡介乎 26 至 50 歲的女性層參與婚外性行為。.[9]
  性虐
 12% 女性及 22% 男性指出對性虐(俗稱SM)的故事有性反應。.[10]
   方法
 數據起初是透過面談收集的。為保持機密,數據經過加密。其它資料來源包括認罪的兒童性騷擾者的日記。之後,這些數據電腦化進行處理。所有這些材料,包括原來的研究人員的筆記,保存在金賽性學研究中心使得只有有需要檢視這些材料的合資格研究人員才可以檢視這些材料。研究中心亦允許研究員遞交SPSS程序去對這些數據執行運算。
 這份報告的題材引來不少譁眾取寵的說法。基於這份報告的收據及結果,有人聲稱 10% 人口是同性戀,以及女性為增加婚姻的滿足感而倉促地自慰。這些說法也不是來自金賽的。
  批評
  統計學觀點的反對
  有組織的反對
  虐待兒童的推測
  背景與重要性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7%91%E8%B3%BD%E5%A0%B1%E5%91%8A

海蒂性學報告目錄

海蒂性學報告:女人篇
海蒂性學報告:男人篇
海蒂性學報告:家庭篇
海蒂性學報告:職場篇
海蒂性學報告:海蒂篇
   作者簡介 
雪兒?海蒂(Shere Hite)是美國著名的性學專家。出生于1942年,美國佛羅裏達大學曆史學士及美國史學士,專攻社會科學與法學,曾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西方思想史博士,後因覺得自己所做的研究計劃不被教授重視,念了兩學期後即輟學。
   1976年和1981年先後出版的大型性學研究報告——《女人篇》和《男人篇》在美國引起巨大轟動和強烈反響,並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廣泛關注,迄今已被譯成18種文字。之後,海蒂的研究繼續深入,先後出版《情愛篇》,《家庭篇》、《職場篇》、《海蒂篇》。至此、全套的、系統性的海蒂報告已全部出版,爲世界性科學研究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87年。海蒂被《世界年鑒》評選爲25位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女性之一。[1]
  海蒂性學報告:女人篇
  《海蒂性學報告:女人篇》,引起美國及西方國家重新反省“性”的定義。透過開放式性愛問卷調查,海蒂讓女人自在地表達自己對于自慰、性高潮、陰道性交、陰蒂刺激、女同性戀等的看法, 
道出長久隱藏在以男人主導的性文化背後的另一種聲音,呈現最真實的女人性愛生活。女性讀者藉此書而相知相惜,分享彼此的性經驗,男性讀者則可一窺女人的性欲全貌,增益相愛相戀的性愛情趣。
   在《海蒂性學報告:女人篇》中,雪兒.海蒂想展示的便是女性性行爲(男性性行爲在另外一冊中介紹),也即是許多世紀以來被主導各個社會的生育模式所忽略或壓抑的性行爲方式。
   女性性高潮是大多數女人在自慰時極易獲得的性狀態。然而,在我們所知的性定義之中,大多數女人達到高潮的性刺激—陰蒂刺激—往往被排除在外,這意味著,(在他們看來)要麽女性性高潮不如男性性高潮重要,要麽女人應該設法使自己從帶給男性性高潮的同一種刺激—陰道交媾—中獲得性高潮。事實是,大多數婦女在某種形式的陰蒂刺激中更易達到性高潮(幾乎所有的女人都能通過陰蒂自慰輕易地達到性高潮)。本項研究揭示出,只有少數女人通過“性交”達到高潮,大多數女人在性行爲中只是在男人面前僞裝自己達到高潮。那麽,女人如何才能成就自己,性行爲如何才能更加平等並富于變化呢?
   首先,我們有必要擁有信息。書中列舉了不同國家中數以千計的女人的證言,她們不但闡述了自己何時達到性高潮及如何體驗它,而且也闡述了她們對性的體驗及她們的喜好和憎惡。這些信息是本書所獨有的。爲了得到這些信息,我花費了多年時間對女人的內心及經驗進行了廣泛的征詢。
   根據她們的證言(本書中比比皆是),我得出的結論是:女人及女性性高潮毫無過錯,需要改變性態度的是社會自身。女人在“性行爲(交媾)”中獲得性高潮的壓力,使女人即使在最隱秘的時刻也不得不屈服于這個社會的排斥與壓制。女人得到的教導是,她們應該改變自己,在“性交(交媾)中學會性高潮”然而,需要改變的不是女人,而是這個社會。它需要重新就“性”的定義做出評判。
  海蒂性學報告:男人篇
《海蒂性學報告:男人篇》最大的優點是資料豐富。試想有哪一本書能夠包含有關男人性事如此豐富的內容?男人、肌膚之親、男子氣概、戀愛、偷情、外遇、同居、離婚、性交、陰莖大小、性無能、早泄、口交、自慰、高潮等平日令人緊張卻難于啓口的題目,在這本書都被提及,而且在每個單元中,都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與敘述。對于一個性學書籍到處都是,而且幾乎是每個人自有一套說法的中國社會,《海蒂性學報告:男人篇》無疑是個詳細而且豐富的資料,讀者可以在這本書中看到各種各樣的說法,贊成的、反對的;保守的、革命性的;細致的、粗率的、自大豪邁的、虛心畏縮的;具體的、抽象的、道德的、反判性的……什麽樣的意見都有。更重要的,這些敘述並不是專家學者們的一家之說,而是美國社會中,來自各階層衆多的受訪者的各自看法。因此,若有人想了解男人對各類性事有何意見的話,《海蒂性學報告:男人篇》應該是相當理想的資料,我大家好好去看、去了解。
     海蒂性學報告:情愛篇
   雪兒?海蒂的第三報告“情愛卷”的位置很清楚。它是前兩個有關男女性行爲的報告之繼續伸展。在這份報告中,雪兒?海蒂傾聽了4500名女性的衷情吐露。總體而言,我們可以由這份報告看出,當一組既定的性別歧視文化已告固定,它對弱勢的女性將會造成多大的創作,兩性伴侶之間的“感情契約”會因此而扭曲,女性只被要求付出,會造成她們由于已付出太多,而不得不忍受繼續的被剝削。男性伴侶在被制約下,刻板地吝于在感情上有所付出,似乎這才是“大丈夫”,他們在骨子裏輕視著自己的伴侶,他們感情的細胞停止生長,對自己傷害到伴侶完全無所感,他們是不會犯錯的君皇。對女性伴侶而言,這乃是一種令人窒息的情感世界,彼此之間沒有交流渠道,女性只得在暗處進行著日複一日的自我療傷止痛。
  海蒂性學報告:家庭篇 
  海蒂報告(家庭篇)繼《女人篇》、《男人篇》、《情愛篇》之後,國際著名性學家海蒂博士推出《海蒂報告(家庭篇)》。《家庭篇》這個報告是根據16個國家3000份兒童與成人問卷調查表寫成的。該報告不僅詳細敘述了受訪者的童年,他們的性發展及他們與父母之間的關系,還觸及了許多禁忌的主題,比如童年被打屁股與成年施虐受虐幻想之間的聯系,父母對孩子的性感受,男孩之間的性遊戲等等。本書重點放在兒童性心理認同的發展及其對他們成年後的生活的影響。   海蒂認爲,多樣化新家庭結構的出現,標志著家庭趨向民主化,對兒童和婦女的權利的進一步關注,同時倡導通過男女平等來實現這一民主化。海蒂全面深入、公開的調查不僅揭示了女人、男人、女孩和男孩最私密的性信息和性觀念,還總結出家庭對人們的性行爲及愛的能力有深刻的影響。她的結論是震撼的,是意義深遠的。
  海蒂性學報告:職場篇
  數百名真實的商業人士,在本書中提供了他們對自己的工作夥伴最真實的看法,以及他們對此的感受。職場中的女性,在書中揭示了他們對男同事的感受;而職場中的男性,也在書中表明了他們對女同事的真實感受;一些職場女性還討論了對于和其他女同事或者女上司共事的看法:一些著名的企業老總對自己進行了研究分析,以及他們是如何看待正在企業中形成的新型的工作關系。   著名性學家海蒂在本書中運用其他海蒂報告中的革命性思想,並融入最新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指明了兩性共事的規則,從而創造出一種有利于事業成功的新活力。尤其重要的是,本書指出了幾乎每個人都會碰到的問題與困境,揭示了現代職場中藏而不露的一些重要的新議題,深入探究了深陷在私通、性騷擾和性敲詐之中的男人和女人的內心世界,爲職場新圖景提供了具有創新性和結論性的解決之道。
  海蒂性學報告:海蒂篇 
  雪兒?海蒂在本書中第一次向我們講述關于她自己的故事:她如何從性的自我認知到發現人們私人生活中“性”的真相與可能:她如何從一個美國密蘇裏鄉間的普通女孩變成一位聞名于世的女權主義者;她如何重新統一性愛與智慧。如何懷疑、挑戰。顛覆傳統社會對女性與男性的成見以及弗洛伊德關于性、女性、人性的觀念;她如何完成獲得巨大成功的暢銷書系列——“海蒂性學報告”及爲何因寫作和出版此套叢書而放棄了美國國籍,遠走他鄉。
http://baike.baidu.com/view/2906717.htm

威爾剛 2020-01-07 17:00:35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阿楨 2014-04-30 08:23:41

演化論:邏輯邪9/66

演化論與創造論同是信仰
都無法以科學證實或否證
純屬上帝創造論的邏輯邪

演化論以下的五路證據
使演化論成為科學典範
一、現代遺傳學的基因突變證據。
二、現代地理學的大陸漂移證據。
三、化石的證據:始祖鳥銜接了爬蟲與鳥類之演化史。
四、界門綱目科屬種分類的證據:階級愈低則彼此的形性愈接近。
五、發生學的證據:各類之間比如人豬雞的胚胎有其演化的類似性。
以演化論來解釋宇宙人生也很有說服力:
比如宇宙的演化
人為何會生病老化
還有…………………

還有以演化生物學來解釋
男女有別是有其先天的生化基礎
而不是後天父權社會偏見的社會生物學

演化生物學家眼中的性別科學
怎變女權主義者的社會生物邪

這得怪達爾文對自己的物競天擇優勝劣敗理論欠以下反省地批判:
一、雖不同意上帝(God)創造論,但又脫不了自然神論包袱,而變形為造物者(Creator)演化論。
二、不了解演化論與牛頓力學有很大的區別,牛頓力學已完成了天體和物體運動的數學化,演化論只是一套演化原則,因此牛頓力學已遭否證而演化論仍巧妙地在運作。
三、造物者旣然主張優勝劣敗,這導致社會達爾文主義對演化論的誤用,其餘毒甚至禍及殖民帝國主義、惡質資本主義和種族優越論。
以致於後來者對任何用演化論(如基因改造食物基因醫學)都很排斥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652601

阿楨 2013-02-23 10:12:26

公視「主題之夜」《性愛教師》紀錄片

《性愛教師-烏干達篇》細膩刻劃了非洲女性的性愛價值觀,是日前於台北、台中、高雄巡迴的「2012世界公視大展」引發話題的精選紀錄片,且於世界各地放映時引發廣大迴響與熱烈討論。
像〈中國篇〉拍攝主題是便以中國瀘沽湖內,一個沒有結婚制度的女兒國,只靠著情投意合的男人「走婚」到女性家內,生養下一代。
〈古巴篇〉則記錄古巴因為沒有外來的商業廣告入侵,當地環肥燕瘦各種身材的女性都對自己身體充滿自信。〈印度篇〉揭開印度仍有一群人維持半夜群聚、相互練習百種做愛、親吻姿勢的活動。
人類自古以來不斷探索愛情,追求美滿性愛生活更是其天性。然而許多人卻有一制式印象,認為偏遠非洲因貧窮落後,大多與愛滋病、妓女、同性戀為伍,且多數的西方人更認為非洲女性因貧窮與落後習俗,無法擁有健康歡愉的性愛。荷蘭女導演桑妮柏格曼(Sunny Bergman)便以《性愛教師-烏干達篇》(Sunny Side of Sex)紀錄片,徹底顛覆了大家錯誤的刻板印象。該片於今日(2/22)晚間十點公視「主題之夜」節目播出,透過蔡詩萍與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楊佳羚博士的導讀,大膽挑戰你我的性事。
非洲烏干達仍然保留傳統習俗,由成熟女性傳授閨房秘訣,指導年輕女性成為房事達人。一般由父親的姊妹,也就是姑媽,對年輕女性進行性生活的啟蒙教育,這位性教育姑媽叫做「森加」。而負責教男生的則是媽媽的兄弟,也就是舅舅,稱做「科加」。紀錄片描述「森加」和「科加」如何教導年輕人性愛技巧。她們分享私密經驗,在鏡頭前侃侃而談。談她們從小女孩就開始拉長陰唇,增加性感帶;談她們利用舞蹈鍛鍊性愛律動,尺度之開放,令人驚訝。該片呈現烏干達女性是如何處理自己的身體與性愛,不僅讓人認識到烏干達女性開放成熟的性態度,更讓我們從她們身上學到另一種生活態度。
《性愛教師-烏干達篇》中一段有趣的對話,導演柏格曼問一位烏干達女性做愛次數,她答說「兩次」。柏格曼以為是「一星期兩次」,後來才驚訝的發現原來是「一天兩次!」烏干達婦女的理由是,「女人最起碼要能滿足另一半,否則他會另外找太太。」
桑妮柏格曼是知名的鬼才女導演,擅長處理文化衝擊題材,作品風格強烈。她導演並擔任《性愛教師》的主持人。為忠實呈現烏干達女性性愛生活原貌,柏格曼親自下海現身說法,與性愛教師面對面進行教學示範。

版主回應
烏干達恐立法 同性戀可處死刑 2012-11-14 蘋果日報

烏干達議會即將通過一項反對同性戀的法案,作為給渴望有反同性戀條例國民的「聖誕禮物」。一旦法案通過,當地的同性戀者可能被判處死刑。
早前烏干達就已立法,明定同性戀是非法行為,違法者最高可處14年有期徒刑。這項別稱為《殺死同性戀者法案》("Kill the Gays" Bill),更建議加重刑罰,指出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同性戀者應被判到無期徒刑,當中犯下「嚴重同性戀」罪的,包括其中一方是愛滋病患、或是未成年者等,一經定罪更會被判以死刑。至於較次等的「同性戀犯罪行為」,包括同性婚姻等,一經定罪,也有機會被判至終身監禁。另外,任何鼓吹同性戀的行為,同樣被視為非法行為。
當地有關反對同性戀的法案,近年來一直受西方國家批擊,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也曾公開譴責這種法案「令人作嘔」。同性戀權利組織批評,當地不單禁止人民享有同性戀的權利, 還刻意加重刑罰,對同性戀者毫不尊重。國外有機構警告,若烏干達當局繼續侵犯同性戀者權益,將要求國際組織停止對烏干達提供任何援助。
  回應
我的天啊~非洲國家怎麼連人權也落後成這樣....變態的領導人難怪你們國家永遠不及西方國家的文明..多讀點書吧,多接觸外來文化吧...一群活在自我世界的弱智.. (楨:的相反!烏傳統同性戀非禁忌,是西方教會強加!)

烏干達 維基百科

國土面積:236,040平方公里(世界第81名)
總人口:31,800,000人(世界第37名) 2010年
人口密度:117.00/km2(世界第63名)
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2005年
總計:459.7億美元
人均:1,700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國際匯率)2005年估
總計:87.29億美元
人均:303美元
烏干達共和國(斯瓦希里語:Jamhuri ya Uganda,英語:Republic of Uganda)是在東非的一個內陸國家。烏干達也被稱為「非洲明珠」。東南鄰接維多利亞湖,東部與肯亞接壤,北部和南蘇丹相鄰,西部是剛果民主共和國,西南則是坦尚尼亞和盧安達。東非共同體五國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蒲隆地與盧安達於2010年建立了統一的經濟市場,並將傾力於2015年合併成為統一的聯邦國家[1]。該聯邦將擁有共同的憲法、總統、議會和貨幣。
  歷史
雖然人類在烏干達的活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但對於在其他洲的人到達這片土地之前的情況,人們現在知之甚少。烏干達人直到1700年-2300年之前,還是狩獵收集者。[2][3] 之後可能是來源於中非的講班圖語的部族,來到了這個國家的南部定居,帶來了鐵器鑄造技術和新的社會和政治制度。Kitara帝國涵蓋了大部分大湖地區,從維多利亞湖,坦噶尼喀湖,艾伯特湖,到基奧加湖。
當19世紀阿拉伯人和歐洲人來到的時候,這裡有好幾個王國,這些王國大約是16世紀建立的。其中最大最重要的王國叫做布甘達。
1888年英國將此地置於不列顛東非公司管轄下。1894年又成為英國的保護領。1962年獲得獨立。
1971年1月15日,陸軍參謀長伊迪•阿敏發動軍事政變奪取政權。在他的獨裁統治下大約30萬烏干達人喪生。1979年的坦尚尼亞發動烏坦戰爭結束了他的政權,彌爾頓•奧伯托當政後情況無大改觀,1985年他也被趕下台去。總統約韋里•穆塞韋尼於1986年開始執政。
2006年2月23日,烏干達總統和議會選舉舉行。,烏干達選舉委員會宣布,穆塞韋尼獲勝,再次連任總統。
在2011年的總統選舉中,穆塞韋尼再次獲勝,繼續連任總統。他的這一次連任還招致了後來反對黨的批評和選舉舞弊的指控,首都坎帕拉市區還發生了一些遊行和騷亂。
  人口
烏干達部族眾多,其中沒有居絕對多數的部族。因此雖然英語是官方語言,但語言眾多。除英語外,班圖語族的盧干達語也使用廣泛,並有學校以此授課。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傳到烏干達,現在大多數烏干達人是這兩種宗教的信徒。雖然基督教在烏干達有較多信徒,但烏干達卻是伊斯蘭會議組織的一員。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9%8C%E5%B9%B2%E8%BE%BE
2013-02-23 10:2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