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雪》
電影
也拍出了少女聰子的「幽寂之美」(以致於敢在出嫁王室前與清顯偷情/懷孕/墮胎/出家)
又如實(不高調也不低調)地拍出了日本大正時代貴族在西化和傳統的奢華風!
《春雪》電影 维基百科
導演 行定勳
主演 妻夫木聰 竹內結子
配樂 岩代太郎
攝影 李屏賓
《春之雪》(日語:春の雪),2005年10月29日於日本全國的東寶外國電影系劇場公映的電影。同時是第10屆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第18屆東京國際電影節特別招待作品。導演是行定勳。日本票房收入12.7億日圓。
原作是三島由紀夫的小說《豐饒之海》四部作中的第一部作品。此系列作曾在1965年至1967年期間於月刊雜誌「新潮」中連載發表。
故事
兩個在童年時代已經是朋友的人,侯爵家的兒子松枝清顯與伯爵家的女兒綾倉聰子。自從某一天開始,聰子愛上了清顯並達到思戀他的程度。然而卻只能以笨拙的愛的表示來傳遞自己的想法。
在一個冬天早上,他們倆乘馬車看雪景去。在安靜地飄揚的雪下,初次能純真地面對面的清顯與聰子,在都沒有避開對方的情況下自然地接吻了。
但在那個時候,在綾倉家中,宮家的王子洞院宮治典王與聰子的婚姻提案正被推展中。對快要沒落的綾倉家來說,跟宮家的婚姻提案,是絕無僅有、能令家名復興的大好機會。聰子拚命地去確認清顯對自己的感情,但清顯卻在這個時候,以某些自相矛盾的理由推卻甚至中斷與聰子的聯繫。最後,失望的聰子只好接納婚姻提案了。
於是聰子的婚姻很快就被決定下來了,然而與宮家的婚約卻無法被取消。當知道聰子已經不再屬於自己的時候,清顯才首次察覺到他對聰子的愛到底有多深。對聰子的思念就如大壩決堤般泛濫。他希望能重新得到聰子的愛。一度想放棄對清顯的想念的聰子,漸漸地接受了他的愛,兩人並且愛得非常轟烈。然而,這是不能被饒恕的「禁斷之愛」。兩人只好在避開其他人的注意後不斷地密會,也無法共享快樂的時光。
自此,清顯與聰子的悲劇故事可說是揭開序幕了,而「某件事件」則正在靠近中……
得獎
第29回日本電影金像獎 優秀主演男演員賞:妻夫木聰
優秀主演女演員賞:竹內結子
優秀助演女演員賞:大楠道代
優秀音樂賞:岩代太郎
優秀攝影賞:李屏賓
優秀照明賞:中村祐樹
優秀美術賞:山口修
優秀錄影賞:伊藤裕規
優秀編輯賞:今井剛
評價
上映時以「純愛爆發」作招徠,而發行公司也推出以「純愛、悲戀的人」為中心的廣告。
然而,行定導演認為用「並非令人哭泣的電影」能非常好的來形容此作品,因此期待會「哭泣」的觀眾卻會「不能把這種感情帶出來」,而且可能因而會在電影還在播放途中就離席了。
另一方面,也有來自熟悉三島由紀夫的原作的人的意見,他們對電影的「評價」是無法成為「哭泣的電影」。
此電影打從開始時,就沒有考慮為原作的第2卷及以後製作續集,而是自己為「春之雪」給出一個結局來。本來「春之雪」是「豐饒之海」的第一部份的作品,與跟著的第二部「奔馬」、第三部「曉之寺」及最終部「天人五衰」都是由細緻的伏線緊牽在一起的作品。因此把原作的伏線切斷並如此製作一個獨立的作品,令人感到不合理及產生了一種不調和的感覺。
具體的情況是,在原作小說中登場的飯沼茂之,在此電影中卻在登場後沒有留下來,而在第二部「奔馬」中「對劍道抱嫌惡的觀念」這個關於本多繁邦對劍道的看法的一點,但清顯所寫的「夢日記」的內容並沒有暗示這類將來在清顯死了以後會發生的事情,「伏線的切斷」就因此而起了。
繼午餐女王後,妻夫木聰與竹內結子再次合作演出。
由《春雪》探索三島由紀夫作品的美學價值
1970年夏天的一個中午,位於日本東京都中心的新宿區自衛隊東總監部裡,一個頭戴「七生報國」橫幅的英武男子,在直升機的轟鳴聲中,面對800名日本自衛隊年輕的士兵進行了5分鐘的演講,但他的演講卻被不斷四起的喝罵聲打斷,在場的這些年輕日本人根本無法理解他說的話語,不明白他為何要如此做作。英武男子面色灰暗,隨及回到室內,在被他及同夥綁架的海軍部益田准將面前,實施了日本國戰敗25年後的最後一次切腹儀式。
切腹是日本武士的自殺特權,而實施切腹的這名男子,其實從出生以來便和武士身份無源。這名男子,就是當時已經享譽世界文壇的日本著名文學家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這個名字在我國主流視野中一直被當作日本右翼文學甚至軍國主義者的代名詞,不管這種看法有多少合理性,我在此無意為他翻案,只是純粹從文學的角度,以《春雪》這本被川端康成譽為「現代《源氏物語》」的三島經典之作為原點,以我個人對這本作品的感受為坐標系,發散開去,覆蓋三島的其他作品,最終試圖對三島由紀夫的整體創作思想和美學,政治價值體系做一個在文學上有益的探索。
《豐饒之海》四部曲是三島文學,美學思想的集大成之作,而作為四部曲開頭第一部的《春雪》,自然具有別樣的意義。翻開《春雪》,撲面而來給我最大的感受居然是閱讀不可思議的流暢,這在三島其他的作品中是不多見的。作者所慣用的,被稱之為「夢幻抽像風格」的技法,似乎在這本書裡悄悄的隱去。《春雪》的開頭,與作者另外一本向古希臘唯美風格致敬的作品《潮騷》一樣,看上去完全像是一本傳統日本小說,與夏目漱石、川端康成所開拓的把日本傳統文學和西方文學的表現手法結合的風格有一定的距離。三島是一個思維很敏感的作家,他的文字充滿了感性,幾乎每隔一段,就會出現野花、白雲,青山,或者對女人肉體的渴望。日本語作為一種非常特殊的文字,很難被其它語言流暢地翻譯出來,只是因為漢語和日語的相通之處,他的作品在漢語語境看下來,和日語下的原文意思似乎最為接近。如果單從語言的美感來說,所有日本作家的文字都不可能成為世界文壇的經典之作,這部《春雪》也是一樣。
《春雪》的故事情節其實是比較簡單的,大正時代初年,侯爵家庭出身的松枝清顯對自己的青梅竹馬,伯爵家的千金聰子產生愛慕,卻又孕育著一種不安的情緒。聰子把握不住他的感情,只得接受天皇敕許和洞院宮家治典親王訂婚。此時清顯公開向聰子求愛,聰子在惶惑中與清顯發生了關係。這行為冒犯了天皇,可他們毫無後悔之意。侯爵認為兒子清顯的行為是不忠不孝,越發嚴密監視他。伯爵夫人則力勸女兒聰子回心轉意維持原定婚約,聰子不從,最後在月修寺削髮為尼。清顯也鬱鬱病故了。在這種日本式的故事情節中,作者漸漸的從開頭的平鋪直敘中回到了以日本傳統文學的性靈為基礎,夾雜大量西方現代派文學技法的老路上,表現為運用各種奇怪,突兀但是卻很日本的比喻,對話,和議論。人物大段大段的無邏輯的內心獨白,以及各種如同話劇般的長篇對話。都是典型的東西方文學特質結合。看到這裡我才明白,原來三島由紀夫和讀者開了一個玩笑,直白的開頭隱藏的是他所熟練的抽像表現方式,只不過這次站在了更為現實的基礎上。這麼做的原因,就在於作者企圖通過這本小說,完整地,全面地表達他的某種觀念,這種觀念,就是「優雅」。
但是,作者在這裡試圖表達的這個觀念,這個舉動本身,不是偶然的,而是深深植根於三島本人的文化美學思維。正如日本文藝評論家松本鶴雄所說的,三島的文藝特徵是「日本浪漫派精神,貴族情趣和對王朝文化的憧憬的結合,轉化為天皇神格化」。他所倡導和鼓吹的日本文化價值,可以歸納為4個字:「文武兩道」。
而《春雪》這本書所表達的優雅纖細和憂鬱柔弱,和《豐饒之海》的第二部《奔馬》所表達的「威武剛強」正好對照,一文一武,巧妙的闡明瞭三島的這種文化取向。因此,不難理解,為什麼《春雪》這本小說所傳達的東西,似乎與三島本人一向所追求的「剛毅,質樸,強悍的男性美」有所差距的原因了。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三島所稱的「優雅」呢?用書中的原話來說,就是「所謂優雅就是觸犯禁忌,而且是觸犯至高的禁忌」。這種觀點看起來,和一向倡導文化天皇制,企圖在戰後恢復天皇作為日本歷史和文化的延續性和統一性的最高象徵的作者長年來一貫的世界觀,是相牴觸的,這種牴觸也讓我們對三島的天皇觀和日本文化觀的複雜性有了更深的瞭解。
川端康成說《春雪》是當代的《源氏物語》。確實,作為日本文學乃至文化經典的《源氏物語》,深刻而現實的傳達了日本王朝時期貴族生活的纖細、靡弱、優柔、雅致和腐爛,整部書充滿了難以言喻的日本特色的憂鬱和含蓄,在這種憂鬱和含蓄中,散發出日本民族獨有的美。而《春雪》以高度的文學技巧和強烈的三島由紀夫個人色彩,將《源氏物語》的這一傳統繼承了下來。在我看來,整部書對於「優雅」和「日本式的憂鬱含蓄美」最為集中的體現,就是「馬車賞雪」和「清顯探訪月修寺」兩個情節。在這兩個場景中,對話很少乃至根本沒有,作者只通過對人物細微表情,動作和心理狀態的描寫,結合對周圍場景的情緒化的反映,就傳神的描繪出了一幅幅優雅,含蓄,憂愁的精緻畫面。
在「馬車賞雪」這一情節中,清顯與聰子一道乘坐馬車在清晨的大雪中出行觀賞雪景,看看作者是怎麼描寫聰子踏入馬車的那一刻的:「那是鑽進車裡來的一堆紫色點燃熏衣香的芬芳,清顯感到彷彿飄到自己冰冷的雪花頃刻間散發出了芳香。」簡直是詩一般的語言,單純從文字來說,其價值已經不下於日本傳統的短歌和連歌。再看作者是如何描寫清顯和聰子在車內接吻的:「這時,清顯體會到了忘我的境界,然而他沒有忘卻自己的美。自己的美和聰子的美從公平的同等的看待的地點出發,肯定可以看到,這時彼此的美猶如水銀般相互交融。清顯悟到:類似拒絕,焦急,刻薄,這些都是同美無關的另一種性質的東西,盲目地自信所謂孤高的個人,這不是在肉體上而往往是容易在精神上產生的一種病態。」在這裡,作者體現了他熟練的夢幻抽像風格,看似莫名其妙的陳述,實際上反映了他對世界、對美的看法。
「清顯探訪月修寺」是作品最後的一章,敘述的是清顯強撐著病體來到月修寺,試圖見已經削髮為尼的聰子最後一面,但是由於住持尼的阻攔,屢次被拒絕,最後只得在好友本多的扶持下,無奈的離開,回到東京,清顯就在病痛和憂愁的夾擊下死去了。在整個探訪過程中,始終下著鵝毛大雪,看作者的文筆:「天空又轉陰,飄落的雪花漸漸變密了。他脫下皮手套,伸開掌心去接受飄落的雪花。雪花落在灼熱的掌心上立刻消融了。這雙美麗的手一點也不髒,連一個水泡也沒有。清顯不由得想道:自己在這一生中,終於把這雙優美的手保護住了,絕不讓它沾上泥土,血跡,汗水等等污穢的東西。這是一雙只在表達感情的時候才使用的手。」清顯不顧病重的身體,冒著大雪,堅持步行來到寺院門口,等了5天,可是最後還是沒有見到聰子。在這兩個場景中,雪、春雪都是重要的背景,不同的是,前者的雪是快樂的,甜蜜的,歡欣的,幸福的;而後者,則充滿了生離死別的無奈,淒冷,不捨,以及絕望。
之後本多和住持尼關於輪迴的對話,則顯示了作者對於佛教教義的獨特理解和個人的探索,這種對於輪迴生命的思辨,對於佛法的闡釋,可以看作是鏈接四部曲的內在線索,也是作者對於哲學、對於宗教、對於人生和生命的看法總結。
在三島由紀夫的作品中,貫穿的主題是愛與死,三島從他個人的審美心理出發,癡迷於年輕男性肉體的死亡,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則是「美人理應夭折,因為客觀的看,美只限於年輕,所以人若無等待老醜和自然死的精神準備,應該盡量早死」。在一篇隨筆集中,他還寫道:「日本人對此宗教性的情操(肉體滅亡,精神長存)做了美學上的思考,美化了肉體的必然滅亡,有一種將其作為崇敬對象的傾向。」某種程度上也可以作為他這種思想產生的社會思想基礎。這種思想是和三島企圖恢復武士道精神是緊密不可分的,武士道所倡導的為君主剖腹自殺,特別為三島所嚮往,他認為年輕的英俊的男子的死,具有一種特殊的美,也就是所謂「優雅的死去」,為天皇而死,而這種美是日本獨有的,這是日本文化和歷史的價值所在。
對於這種思想,三島不但在作品中一再的表現,而且最終也以自己的身體實踐之,可以說是為理想而殉道,對此我個人認為不應保有任何政治的,或者道德上的譴責或者蔑視,甚至同情,正如三島的母親在兒子的葬禮上所說:「公威(三島的本名)一輩子終於做了一件他想做的事情。」
http://bbs.wenweipo.com/thread-113872-1-1.html
讀《春雪》 感受三島由紀夫的悲劇理念 2010-12-20 新民晚報
讀三島由紀夫的《春雪》,有一只無形的手緊緊地抓住你,讓你欲罷不能;而三島對人物心理細膩入微的刻畫,對彌漫全書的哀婉淒美的環境氣氛的營造,對風土人情與人物活動渾然一體的描摩,以及感人至深的主人公悲劇性命運結局,讓你不得不讚嘆:三島不愧為一流的小說大師。他能兩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絕非浪得虛名。
全書圍繞松枝清顯與沒落貴族家的小姐綾倉聰子的愛情糾葛展開。清顯與聰子自幼一起長大,青梅竹馬。但進入青年時代的清顯為了顯示自己的男子漢氣概,故意輕慢聰子。聰子卻依然對他一往情深。在一次冬日出遊、共賞雪景之後,聰子無限幸福地給他寫了一封信,傾訴自己的愛意。但是,天皇赦許將聰子嫁給治典親王。聰子不願意,苦苦等待清顯的求婚。清顯卻因聰子對他父親松枝侯爵的一句玩笑話,產生了誤會,先是不予理睬,等到聰子的婚事木已成舟,他才醒悟:自己是強烈地愛著聰子的。于是,他不顧一切地找到聰子,兩人猶如幹柴烈火,終于身心合一。眼看著自己懷孕了,聰子無法面對皇家與家族的重重壓力,削發為尼,遁入空門。清顯去月修寺探望她,近在咫尺卻無法相見,最終抑鬱死去。
清顯與聰子的愛情悲劇可以從多個角度去解讀。社會環境的不相容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小說的時代背景是日俄戰爭日本勝出、一舉躋身世界列強之後,舉國沉浸在歌舞升平之中,因此,這對貴族青年男女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但兩人畢竟又有很大的不同,清顯家是靠戰功獲得爵位的新貴,聰子家卻已家道中落,所以,綾倉伯爵熱衷于將女兒嫁到皇家,想借此扭轉家族頹運。清顯與聰子的戀情曝光後,兩家首先想到的是不能敗壞家族的名聲以及社會地位,于是,他們密謀策劃將聰子送到月修寺,松枝侯爵更是勒令兒子去英國留學,企圖徹底斬斷兩人之間的情絲,活生生地斷送了他們真摯熾熱的愛情。所以說,自私的松枝侯爵與綾倉伯爵所代表的權貴勢力是造成這出愛情悲劇的直接兇手。
黑格爾曾將悲劇衝突劃分為自然的衝突、人與外界的衝突、心靈的自我衝突三個層次。從這個意義上說,清顯的愛情悲劇,本質上是他心靈衝突的必然產物。清顯清高自戀,目空一切。他信奉“所謂優雅就是觸犯禁忌,而且是觸犯至高的禁忌”。作家很巧妙地在小說開頭描寫了清顯小時候得到的一個殊榮——作為成績優異的貴族子弟,為春日宮妃提領裙擺。春日宮妃的美麗高雅令少年清顯如夢如幻,“頭一次發現了令人目眩的女人之美的優雅核心”;而清顯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裏,又情不自禁回憶起了13歲那年的這段往事,“那正是他人生道路上,第一次向往令人銷魂的女人的美”。作品頭尾之間的這一呼應,既是作家在結構上的刻意安排,強化了清顯不惜以生命之殤實現唯美至上、愛情至上理想的主題;又不露聲色地表明:清顯在與聰子的交往中所顯露出的冷漠、猶疑、彷徨,到後來的全身心投入乃至不惜一死的復雜的心路歷程,實際上是將聰子幻化成了春日宮妃所象徵的女性之美,為了到達美與理想的彼岸,沐浴到純凈無比的愛的光輝,他可以不見容于世俗,觸犯倫理禁忌,必須經歷鳳凰涅槃般的輪回與重生。
《春雪》是三島由紀夫的長篇四部曲“豐饒之海”中的第一部。在另外三部小說(上海譯文出版社即將出版)中,清顯將轉世為不同的人物形象,繼續用各種方式演繹三島的藝術理念與思想,這是讀過《春雪》之後意猶未盡的讀者可以期待的。(劉 蔚)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10-12/20/c_12898203.htm
三島由紀夫電影 维基百科
製作年 作品名 製作 /監督 /主要演員
1953年 夏子の冒険 松竹大船 /中村登 /若原雅夫 角梨枝子 高橋貞二 桂木洋子 淡路恵子
1953年 にっぽん製 大映東京 /島耕二 /山本富士子 三田隆 上原謙
1954年 潮騒 東寶 /谷口千吉 /久保明 青山京子 三船敏郎
1957年 永すぎた春 大映東京 /田中重雄 /若尾文子 川口浩 船越英二 角梨枝子
1957年 美徳のよろめき 日活 /中平康 /月丘夢路 葉山良二 三國連太郎 宮城千賀子
1958年 炎上 大映京都 /市川崑 /市川雷蔵 新珠三千代 仲代達矢 中村玉緒
1959年 燈台 東寶 /鈴木英夫 /河津清三郎 津島恵子
1961年 お嬢さん 大映東京/ 弓削太郎 /若尾文子 田宮二郎 川口浩
1962年 黒蜥蜴 大映東京 /井上梅次 /京マチ子 大木実 葉順子 川口浩
1964年 剣 大映京都 / 三隅研次 /市川雷蔵 藤由紀子
1964年 潮騒 日活 /森永健次郎 /吉永小百合 浜田光夫
1964年 獣の戱れ 大映東京 /富本壯吉 /若尾文子 河津清三郎
1965年 肉體の學校 東寶 /木下亮 /岸田今日子 山崎努 山村聰 東恵美子
1966年 複雑な彼 大映東京 /島耕二 /田宮二郎 高毬子
1967年 愛の渇き 日活 /蔵原惟繕 /淺丘ルリ子 中村伸郎 山內明
1968年 黒蜥蜴 松竹 /深作欣二 /丸山明宏 木村功 川津祐介
1971年 潮騒 東寶 /森谷司郎 /朝比奈逸人 小野里みどり
1972年 音楽 行動社/ATG /増村保造 /黒沢のり子 細川俊之
1975年 潮騒 東寶/ ホリ企畫製作 /西河克己 /山口百惠 三浦友和
1976年 金閣寺 映像京都 /高林陽一 /篠田三郎 柴俊夫
1976年 午後の曳航 日本ヘラルド映畫 /サラ・マイルズ クリス・クリストファーソン
1980年 幸福號出帆 東映セントラル /斎藤耕一 /藤真利子 倉越一郎
1985年 潮騒 ホリ企畫/東寶 /小谷承靖 /堀ちえみ 鶴見辰吾
1986年 鹿鳴館 東寶 /市川崑 /淺丘ルリ子 菅原文太 三橋達也
2005年 春の雪 東寶 /行定勲 /妻夫木聡 竹內結子 若尾文子 真野響子
假面的告白、禁色、金閣寺、豐饒之海四部曲……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本名平岡公威,出生於1925年1月14日,自幼身體孱弱,在祖母的溺愛下成長,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後,任職於日本的大藏省,隔年為了要專心從事寫作的工作而離職。他不僅在日本現代文學史上佔有重要位置的小說,並且在戲劇方面展現驚人的才華,寫了許多優秀的劇本,致力於日本古典戲劇能樂和歌舞伎的現代化,在散文隨筆上也有不凡的表現。除了日本國內,三島的作品在西方世界也有崇高的評價,甚至有人譽稱他為「日本的海明威」,曾三度入圍諾貝爾文學獎,也是著作被翻譯成英文等外國語版最多的當代作家。三島性好熱鬧,結交三教九流之輩,好美酒,嗜佳餚,高朋滿座,列位無虛席,十分像一位花花公子。但是,他在1970年時極端激進的政治目的自殺諫世事件,卻使他在身後獲得褒貶不一的個人評價。
1970年完成力作《豐饒之海》四部曲後,夥同他人前往自衛隊總部挾持總監,發表《憂國》萬言書未果,於是在11月25日選擇以切腹的方式自裁。三島一生寫了40部小說,18個劇本與20篇短篇小說,主要著作有《假面的告白》、《金閣寺》、《禁色》、《美德的徘徊》、《近代能樂集》與《愛的饑渴》等。
§1970年11月25日這一天 …………
在11月25日這天的上午過了十一點,他帶著自己所組成的民間防衛團體「楯之會」的四名成員,探訪位於東京‧市谷的自衛隊東部方面總部。他們一行五人進入房間之後,首先將自衛隊總監加以軟禁。接著使用日本刀和短刀,將發現異狀的約八~九名職員擊退之後,隨即要求在總監辦公室的陽台進行兩個小時的演說,於是現場立刻被封鎖。
過了正午時分,三島由紀夫在額際繫上了寫著「七生報國」字樣並有日本丸圖案的頭巾,手持日本刀登上了陽台,開始進行他預定的演說。不過,因為廣場上有許多吵鬧的民眾,使得原本預定進行兩個小時的演說,進行還不到五分鐘就被迫停止,這是三島由紀夫所料未及的。三島返回房間內,在總監的面前跪坐,脫去身上的制服,用白色的布將預備切腹的部位一圈圈緊緊地裹住,然後準備開始切腹。
他不管總監的勸阻聲「快住手!快住手!」拿起短刀「呀啊」地大喊一聲,毫不猶豫往自己的腹部刺下,往外橫切,割出了一個很大的傷口,腸子都從傷口流出來。這時候,學生會長森田必勝(當時25歲),手裡拿著名刀「關孫六」從三島由紀夫的頸部揮下,結果並沒有很順利地砍斷頸椎骨,三島由紀夫無法忍受如此的痛楚,於是試圖咬舌自盡,第四次介錯改由另一名楯之會的會員來進行,這次總算是成功了。接著輪到森田切腹,同樣由其它的會員替他介錯,森田也死了。剩下的會員將兩顆頭並排在地上才將總監釋放。這時機動隊(類似現在的鎮暴警察)才衝進房間,將房間裡站著哭的另外三名楯之會成員逮捕。
從三島由紀夫開始演說到事件結束,只有短短的廿分鐘,房間內的地毯到處都濺滿了腥紅的血跡,結果這三名成員依委託殺人罪各判處四年的有期徒刑。三島由紀夫從策劃這次事件的那一天開始,就已經研擬了極為周全的計劃。和楯之會的成員們討論當天的行動腳本,甚至訓練成員們如何挾持總監。展開行動的那一天,成員們在楯之會本部詠唱辭世之句後,才出發前往自衛隊東方總部。三島還從醫生那兒學習怎樣切腹比較不會那麼痛苦,然後將畢生力作《豐饒之海》的完稿於當日交給出版社的編輯。
在發動事件之前,三島已經向一部份的媒體記者放出消息,希望藉由演說來達成他的計劃,沒想到事與願違,於是當場激憤地變更計劃,選擇以切腹結束他的生命。雖然在這個時代,切腹的行徑教人看來匪夷所思,但是對於向來倡導喚起武士之魂的三島由紀夫來說,不是以文人的身份而是以武人(軍人)的身份求死,也只有切腹一途吧!
【內容簡介1】假面的告白
三島第一本為自己做精神分析的小說,成為日本的暢銷書,被川端康成譽為「1950年代的希望」,確立其新進作家的地位。在本書中,他希望找到自己對死亡偏好的根源,後來他找到的是他的同性戀傾向。
三島在給一位編輯信中提到:「這次寫的小說,是我生平第一本私小說。」在這本半自傳的長篇裡,三島並沒有把假面自覺當作假面,他只是對喬裝產生興趣,因而陷入表演的慾望﹔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作者不得不發現自己本來的面目,此書正是一座青春情慾的紀念碑。
三島在本書表白了二件事,一是自己的初戀,二是自己的同性戀事實。三島認為自己的告白是赤裸裸的告白,毫無虛假成分。戴上假面,便於告白,先告訴讀者這是虛構,其實骨子裏是真實的。
《假面的告白》就正正是作者的自白書,書中有提及他的家庭、孩提時代的生活、少年時代的戀愛經驗、對生活的感覺;經歷過二次大戰、日本混亂的歲月等。
【內容簡介2】禁色
竭力在觀念上樹立男性美的理念,並透過構築主人公俊輔與悠一兩人關係的精神結構,以推翻男人必須愛女人的古老公理。抹去其表層的價值,可以發現他在深層中所要表述的真正意義在於以肉體為素材向精神層面挑戰,以及宣揚「在絕望中的生就是美」。
【內容簡介3】金閣寺
這是部充滿悲劇性幻滅美學的作品,奧野健男曾在當時讚賞該作:「這是三島文學的最高水準,三島美學的集大成,本年度文壇的最大豐收。」本書即為三島由紀夫根據此一震驚社會的新聞事件,實地考察、蒐集資料後,於1956年發表的作品。對於這名狂人的成長、經歷、犯罪的心態及過程,作出糅合想像與事實的描述。發表後震驚日本文壇,旋即譯介為各國文字,轟動全球,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1950年,京都名剎金閣寺在深夜時分陷入一片熊熊大火。這座完工於1397年,表面敷貼金箔的木造建築霎時毀於火海。縱火者是寺內一名年輕僧侶,他毀滅這棟屹立五百餘年的傳世建築的理由是:「我對金閣寺的美感到嫉妒。」本書的衝突在於「我」的觀念裡的「現實的金閣」與「心象的金閣」間,展開了一場屬於心裡的動人悲劇。
【內容簡介4】豐饒之海四部曲
《豐饒之海》是三島由紀夫的壓軸之卷,是他赴死(一九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中午十二點十五分,在東京市谷陸上自衛部東部方面總督部切腹自殺)的當天早上才完成的悲劇巨著,並且兩年前,三島就不斷對友人表白考慮死的問題,並聲明《豐饒之海》四部曲的完成就是他人生的完成。《豐饒之海》四部曲可說反映了三島美學思想和全部創作的基本特色,把自我世界所存在的事物及思想全部溶入這部作品,體大思精,文思浩蕩。
三島自述《豐饒之海》是以唯識論的哲學為基礎,以王朝文學的《濱松中納言物語》為參照系,以夢與輪迴轉世作為基調創作的。從主角在各卷中輪迴轉生開始,在各卷講述一種人生,形成背景與故事完全獨立的四部小說。第一部《春雪》是古典式的戀愛小說,描寫大正元年(1912年)的貴族社會,第二部《奔馬》是英雄式的行動小說,描寫昭和六至七年(1931-2年)的國家主義運動,第三部《曉寺》是有異國情調色彩的心理小說,第四部《天人五衰》則是取材於在時間流逝的某一點上,事象的跟蹤追跡小說。
http://blog.udn.com/teddy5422/3191770#ixzz1kuPWl0om
三島由紀夫傳Mishima: A Life in Four Chapters 1985
導演: Paul Schrader
編劇: Leonard Schrader / Paul Schrader
主演:緒形拳 坂東八十助 佐藤浩市 澤田研二 永島敏行 萬田久子
劇情簡介
1970年,爲強迫軍隊聽其發表的勸說軍人恢複日本昔日榮譽和“純潔”的講話,日本右翼作家三島由紀夫將真下將軍扣留爲人質。但他的講話卻遭到軍人們的嘲笑,憤怒的三島由紀夫回到屋中後剖腹自殺。影片以四個部分展現了三島由紀夫的生平:(1)對真理和美女的看法;(2)藝術觀點;(3)軍事方面的活動;(4)劍和筆的統一。
三島由紀夫 维基百科
三島由紀夫(みしま ゆきお,1925年1月14日-1970年11月25日),本名平岡公威(ひらおか きみたけ),日本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製作人、電影演員與右翼思想家。
簡介
三島由紀夫是日本戰後文學的大師之一,在日本文壇擁有高度聲譽。諸多作品中,以1956年出版的《金閣寺》最為人所熟知,這是部充滿悲劇性幻滅美學的作品,奧野健男當時曾讚賞該小說:「這是三島文學的最高水平,三島美學的集大成,本年度文壇的最大豐收。」除了日本國內,三島的作品在西方世界也有崇高的評價,甚至有人譽稱他為「日本的海明威」,曾三度入圍諾貝爾文學獎,也是著作被翻譯成英文等外國語版最多的當代作家。三島性好熱鬧,三教九流之輩無不結交,好美酒,嗜佳餚,高朋滿座,列位無虛席,十足是一位花花公子。高興的時候,在別人家中還會表演倒立[1]。但是,他在1970年時極端激進的政治目的自殺諫世事件,卻使他在身後獲得褒貶不一的個人評價。
出身
三島由紀夫出生於東京市四谷區永住町2番地(今東京都新宿區四谷4丁目),父親名為平岡梓,母親名為倭文重,是家中長男,妹妹美津子與弟弟千之分別是在1928年與1930年出生。三島的祖母夏子具有日本貴族血統,是宍戶藩(水戶藩枝藩)藩主的外孫女,曾在日本皇室有栖川宮家中學習過禮儀,是個充滿威儀但卻很固執、神經質的傳統女性,祖父平岡定太郎則是兵庫縣農家出身的文官,曾任樺太廳長官(樺太是日本對庫頁島的稱呼,其官職相當於今日北海道的行政首長)。三島在上中學之前一直是與職掌家族大權的祖母同住,因為過分的保護與管教,構成他貧弱的體質與孤獨、甚至有點女性化的人格特質。但是也因為祖母的薰陶使他有非常多的機會接觸歌舞伎與能劇等藝文活動,再加上喜好西方文學的母親之鼓勵,而打下日後他在小說、舞台劇劇作方面能高度展現的基礎。
幼少啟蒙期
三島從6歲開始,就在祖母的堅持下進入皇族學校學習院初等科(相當於小學程度)就讀,並且在學院的內部刊物上發表詩歌與俳句作品。12歲時初等科畢業後進入中等科,加入文藝部,在1937年7月於校內文學雜誌《學習院輔仁會雜誌》第159期上發表散文作品《春草抄~初等科時代的回憶》(春草抄~初等科時代の思ひ出),並且在之後就讀學習院中等與高等部的6年間,持續發表更多詩歌、小說、戲曲方面的創作。
1938年三島在《輔仁會雜誌》第161期上發表了他個人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酸模》(酸模(すかんぽう)~秋彥の幼き思ひ出)。1939年(昭和14年)對他影響深遠的祖母在1月18日逝世,享壽64歲。三島就讀高中時與祖母分離,祖母生前時常拿著他的照片日夜思念,叫三島無論如何一星期至少讓她見一次面[1]。1939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全面開戰,但對於三島的創作生涯影響最大的事,卻應該是他遇到了國文老師清水文雄,清水可說是真正引領三島進入文學界的伯樂。
1940年三島以「平岡青城」的俳號與筆名,開始發表了包括《山梔》(くちなし)在內的俳句與詩歌作品。他在詩歌方面的創作能力非常強,常常一天就能寫出好幾首,因此在這年紀時就有能力發表《十五歲詩集》這般的合集作品。在同年的輔仁會雜誌第166期中,他亦發表了另外一篇短篇小說《彩繪玻璃》(彩絵硝子(だみえがらす))。
戰時青春期
1941年時值16歲的三島獲選擔任《輔仁會雜誌》的主編,開始撰寫中篇小說《百花怒放的森林》(花ざかりの森),當時國文老師清水看過他的作品後大表激賞,推薦投稿自己參與的文學同人誌《文藝文化》,並且使用「三島由紀夫」的筆名,這也是此筆名正式豋場的契機。後來他陸續在該同人誌上發表多篇各類作品,1942年他選擇了學習院高等科文科乙類的大學預科繼續升學,主修德語,並且持續與《文藝文化》的友人交流,而因此受到日本浪漫派文學的薰陶。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最後階段,日本的處境開始急轉直下,三島由紀夫收到了徵兵檢查通知,判定是第二乙種體位,需要隨時等待徵召。同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從學習院高等科畢業,受到天皇頒獎贈與銀手錶、日本駐德大使餽贈的文學書三冊。同年10月三島由紀夫的短篇小說《百花怒放的森林》由七丈書院印刷出版,成為他的出道作品,從此以後由業餘的文學創作者正式跨入專業作家的領域。隔月他獲得推薦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法律學科就讀,主修德國法律,也由於這身份暫時免除受徵召入伍的必要。
1945年日本在戰局中已處於強弩之末的境地,三島由紀夫終於被徵召。首先前往群馬縣隸屬中島飛行機的兵工廠擔任勤勞動員,又馬上被正式徵入軍伍。但因為出發參戰之前罹患嚴重的感冒,軍醫誤診以為是肺病,結果立刻被遣送回鄉。他隸屬的部隊抵達菲律賓後,在戰爭中嚴重折損幾乎全軍覆沒,使得三島一直認為自己本應為國壯烈犧牲卻苟且延活的某種遺憾心態,這可能與他生前激烈的政治主張與最後戲劇性的自殺事件有所關聯。
雖然逃過了死亡的命運,但是1945年對於三島來說是很傷痛的一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敗戰投降,四天之後三島在《文藝文化》的好友蓮田善明,以陸軍中尉的身份在馬來半島自殺。同年10月23日他的妹妹美津子因傷寒病逝,時年僅17歲。種種打擊,使得三島陷入了人生的低潮。
進入文壇
1946年,時年21歲的三島由紀夫,藉著繼續寫作來擺脫心中的傷痛。他帶著自己完成的中篇小說《中世》與短篇小說《煙草》到鎌倉拜訪日本當時的文學巨擘川端康成,在川端的推薦下,《煙草》一作在川端所屬的鎌倉文庫雜誌《人間》的第1卷第6期上發表,而且三島也獲得能自由參與鎌倉文庫的資格,經常性地在《人間》上發表作品,並且受到當時該雜誌的主編木村德三之指導幫助。在川端康成的幫助下,三島由紀夫終於獲得晉身文壇一員的地位,因此對他而言川端是個亦師亦友的重要人物,兩人之間的師徒之誼甚至到了死時都還有牽連。
1947年,三島自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通過高等文官考試,隨後進入大藏省任職,在銀行局國民儲蓄課服務。在這期間他也參與了大藏省財務協會的機構內部雜誌《財政》的編輯,並且持續的在各種文學創作的刊物上發表作品,1948年9月,為了專心創作,他決心從大藏省辭職,開始一個專職作家的身份。辭職後他先是完成並發表了生平第一個長篇小說作品《盜賊》(真光社出版),並且開始著手新書《假面的告白》(仮面の告白)的撰寫,這本書在1949年7月正式付梓由河出書房出版,是三島由紀夫以專業作家的身份,第一本發表的小說作品。
1950年三島出版長篇小說《愛的渴望》(愛の渇き,新潮社出版),這段期間他開始嘗試以真實發生的社會事件來作為創作對象,例如當時他開始撰寫的長篇《青色時代》(青の時代)就是以一個東大學生當地下銀行社長,最後因為失敗而自殺的事件作為題材。這一年7月發生見習僧人自焚並放火燒燬京都鹿苑寺(金閣寺)的重大社會事件,這件事也由三島取材、日後成就了他畢生最具代表性的成名之作。
除了詩詞、散文與小說等文學創作外,三島對於戲曲方面的創作也有高度的興趣。他曾編寫過《彩虹》(あやめ,1948年5月),《火宅》(1948年11月)與《燈台》(1949年5月)等戲曲劇本,其中《燈台》一作還實際由大阪放送劇團在第四回的關西實驗劇場中公開演出。1950年時他又完成《魔神禮拜》與《近代能樂集》的第一篇——《邯鄲》(邯鄲(かんたん)~近代能楽集の內)等兩部戲曲作品,在這年的9月時,三島加入了包括岸田國士、福田恆存、小林秀雄、千田是也、大岡昇平與中村光夫等文壇名人所組織的「雲之會」(雲の會),以「文學立體化運動」作為他們的主要宗旨,是個以演劇方面的活動為中心的組織。
由三島擔任劇本原作,或以他的作品改編登上大螢幕的情況,對於像這樣多產的作家而言是正常的,但是除了電影原作外,三島由紀夫還有個比較不為人知的身份,那就是電影演員。他的個人首次大螢幕登場,是在1951年8月29日上映的《純白之夜》(純白の夜),這部由松竹大船攝影所出品,大庭秀雄導演的電影是由三島擔任原作,並且在影片中擔任了特別演出。
1951年年底,三島發表了長篇小說《禁色》的第一部(新潮社出版),與《夏子的冒險》(夏子の冒険,朝日新聞社)。其中因為《禁色》的男主角是個同性戀者,在當時保守的日本社會是較為聳動的題材,因此時下的輿論都將故事中的主角視為是三島本人在性向方面的影射。在完成了《禁色》第一部之後,在朝日新聞出版局長嘉治隆一的協力下,三島獲得朝日新聞特別通訊員的記者身份,於12月25日自橫濱搭船出海,開始他環遊世界一週的旅途,並在1952年5月10日回到日本。這次的旅行是三島畢生第一次出國,對於他而言,在希臘所獲得對於西方文明的美學經驗,可能是造成他日後作品重大轉捩的關鍵。他在1952年的10月發表遊記《阿波羅之杯》(アポロの杯,朝日新聞社出版),記述了他的見聞與對於美的觀點。
登上巔峰
1952年對於三島來說是個很多產的一年,不過因為他的環遊世界之故,這一年之中大部分發表的作品,都是遊記型態之作。不過,他仍然沒有忘卻純文學的創作,在歸國後不久完成了《禁色》系列的第二部,長篇小說《秘樂》(秘楽(ひぎょう)~禁色第2部,在隔年9月由新潮社出版)。1953年1月《夏子的冒險》同樣由松竹大船進行了電影化,隨後發表長篇小說《日本製》(にっぽん製,朝日新聞社出版),並且開始為了長篇小說《潮騷》的取材,拜訪位於三重縣的神島。潮騷一書在1954年6月由新潮社出版,並且開始電影化的工作,於10月由東寶完成拍攝而上映。小說與電影在推出後大受好評,該年年底新潮社成立第一屆的新潮社文學賞,三島靠著《潮騷》一書拿下首屆的大獎。
早年的三島始終帶有女性的陰柔氣質,他厭惡劍道,甚至厭惡劍道砍擊時所發出的聲音。1955年,時年30歲的三島,感受到自己對於美的憧憬,開始上健身房運動及游泳,甚至嫻習劍道,以期將自幼以來孱弱的身體改造得強健,讓自己不再為肉體的自卑而感到困擾。此心態其實與他在這一年中潛心撰寫的長篇名著《金閣寺》有所關聯,因為該書中的主角就是一個自慚於外表上的猥瑣但又崇尚極致的美,導致內心扭曲與幻滅的少年,可以說作者在現實中的想法,完全是與他的創作內容互相呼應。
1956年是三島最豐收的一年,經過了一年的潛沉而完成的《金閣寺》在10月由新潮社出版後,獲得驚人的迴響,在同時他的戲曲作品《鹿鳴館》在文學座創立20周年紀念會上公演,可說是兩面風光。但他與日本大學拳鬪社的小島智雄結識,開始為期8個月的拳擊練習,可能才是很難與一個作家有所關聯的特殊作為。這一年,三島的《潮騷》一書被翻譯為英語版(英語書名The Sound of Waves,譯者Meredith Weatherby)在美國出版,是他的小說第一次被正式翻譯為外語版本。
1957年1月,三島以《金閣寺》獲得第8屆讀賣文學賞的大獎,在這一年中,三島開始了他與西方文學界的高度互動。這年美國的日本文學家唐諾·金恩(Donald Keene)將三島的《近代能樂集》翻譯成英文版,在美國出版,特別邀請三島到美國參訪並且在密西根大學以《日本文壇的現狀與西洋文學間的關係》(日本文壇の現狀と西洋文學との関係)發表演說,之後前往拉丁美洲遊歷後再長住紐約,直到隔年1月才返回日本。
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公佈得主是川端康成,三島在第一時間得知得主不是他,臉色鐵青一言不發駕著自家跑車上高速公路奔數小時,顯見未能得獎對他打擊極深。
自殺
三島對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和嚴厲的愛國主義深為讚賞,對日本二次大戰後社會的西化和日本主權受制於美國非常不滿。三島1965年以自己的小說《憂國》為藍本自編自演的同名電影預示了他的結局。影片中一位忠於天皇的日軍上尉在1936年的政變失敗後切腹自殺。1968年,三島組織了自己的私人武裝——「盾會」,聲稱要保存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並且保衛天皇。經過長時間的準備,三島於1970年11月25日將他政變的計劃付諸實施。當天三島交付了《豐饒之海》的最後一部《天人五衰》,並指示將過去發表的「異類主題短篇小說」集結成書《殉教》,隨後帶領4名盾會成員在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部,以「獻寶刀給司令鑑賞」為名騙至總監辦公室內,將師團長綁架為人質。三島在總監部陽台向800多名自衛隊士官(日語稱軍官為士官,非漢語士官)發表演說,「日本人發財了,得意忘形,精神卻是空洞的,你們知道嗎?」,呼籲「放棄物質文明的墮落,找回古人純樸堅忍的美德與精神,成為真的武士」隨他發動兵變,推翻否定擁有軍隊的日本憲法,使自衛隊成為真的軍隊以保衛天皇和日本的傳統,但是沒有人響應,甚至大聲嘲笑三島是瘋子。
三島隨後從陽台退入室內,按照日本傳統儀式切腹自殺。三島由紀夫在額際繫上了寫著「七生報國」字樣的頭巾,用白色的布將預備切腹的部位一圈圈緊緊地裹住,拿起短刀往自己的腹部刺下,割出了一個很大的傷口,腸子從傷口流出來。隨他同來的兩位盾會成員之一的森田必勝用名刀「關孫六」為三島進行介錯,但連砍數次都未能斬首下他的頭顱,三島由紀夫難忍痛楚,試圖咬舌自盡,還沉吼低呼著:「再砍!再砍!使力!」,第四次介錯改由學習過居合道的盾會成員古賀浩靖執行,終於成功。之後森田必勝也切腹自殺(亦是由古賀浩靖進行介錯)。其它三名成員依「委託殺人罪」各判處四年的有期徒刑。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時,不少作家趕到現場,只有川端康成獲准進入,但沒見到屍體。這個事件讓川端很受刺激,他對學生表示:「被砍下腦袋的應該是我」。三島自殺之後17個月,他也選擇含煤氣管自殺,未留下隻字遺書。兩人相繼自殺留給了後人無數的疑問。一般推測是川端認為三島自盡是因為沒有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川端也為此內疚間接害到三島輕生,伯仁因己而死,故跟隨自盡。
早在一個月前的十月,三島在美國紐約舉辦個人照攝影展,標題「玫瑰刑」,紐約大學教授好友參展並作評,在三島自盡後這位美籍好友教授分析三島動機:他認為三島心中過於右翼的軍國主義意識形成「救國妄念」遺害三島,他認為攝影展裡三島照片,大量模仿中世紀歐洲基督教徒被迫害刑求模樣,就已經透露他想為武士道殉道的企圖。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