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魂女》
(詳參【圖博館】:《小說改編與影視編劇》 《語言與影像的魅力》)
的原著和電影、表面上皆寫實,為何周大新的原著乏「文字魅力」、而謝飛的電影則極具「影音魅力」呢? 寫「形/心」實之別唄!(如前評《金水嬸》所言原來「寫實」是「寫內心世界的實際感受」。故同是文革傷痕寫實小說,陳若曦的《縣長》等就極具「文字魅力」。)
可惜《黑駿馬》則浪費了草原與騰音之雄美,謝導的旁白直敍手法(只有奶奶過世倒敍)和過於流俗的普通話配音,未能深刻地拍出劇中人物感情互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6ibX2YEOX8
周大新《香魂女》(洪範,1993)
周大新是一位大陸的作家,出的書不多(尤其是在臺灣出版的更少),這一本『香魂女』就是它的成名大作。本文原名叫做『香魂塘畔的香油坊』,後來被某大導演賞識,改編為電影(片名: 香魂女),獲得1993年柏林影展金熊獎。
這部電影我是沒有看過,所以在此不多說廢話,何況在這本書當中,我個人是比較偏愛其中的『步出密林』以及『伏牛』這兩篇短篇小說。
先談談這一位周大新先生吧!此人並非科班出身的那種大文豪作家,他是河南南陽人,高中畢業後從軍,1982年開始發表小說和散文等作品。可能是因為這樣的背景,所以他的筆法和寫作風格與科班出身的作家很不相同。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
周大新目前是一個專業作家,長期定居在他的故鄉,而他的作品也總是深刻的刻畫出南陽盆地的人事滄桑與風土人情。這同時也是他的作品最吸引我的地方。他的故鄉雖然貧窮,但貧窮的故鄉人也一樣在追求精神享受,這種精神享受的形式之一便是講故事和聽故事。而周大新先生正是一位說故事的能手。
『步出密林』寫的是南陽盆地中人民生活的體現,故事中依靠養猴、玩猴維生的人家,他們原本在密林中生活著,從來不曾想過要改變或拋棄這種祖先流傳下來的原始生存方式。隨著社會的變遷,人們思想的改變,人們開始摸索著到密林之外去謀生。
而在『伏牛』這篇小說當中,作者通過對於人與人、人和牛之間的關係,去展現人性中一些隱密的角落,同時也描繪出社會改變的艱難。透過他的作品還能夠看到大自然對於人類的養育之景。
我也不曉得為什麼,作者對於動物的描述總是能夠深深的吸引我,『野性的呼喚』講的是狗,『步出密林』講的是猴子,而『伏牛』當然講的就是牛啦!
作者在精采的描寫這些動物一舉一動的背後,卻有著更多值得我們深深思考的內涵。
這真的是一本很精采的短篇,如果有機會一讀,希望大家能夠好好的享受並思考這兩篇短篇小說帶給你的思想衝擊。就算只是輕輕鬆鬆的閱讀,周大新先生對於猴子和牛的細膩描述,就非常的過癮且值得票價了。
http://kayfeng.pixnet.net/blog/post/14208621
男女失衡的兩性世界——從《香魂女》《犧牲》看周大新盆地小說中的悲情人物 by徐巧巧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人物,每個時代又造就了每個時代的悲劇。周大新的《香魂女》在白洋澱湖水的一隅——神秘的香魂塘畔再造了一個命運輪回的悲劇式人物郜二嫂。七歲時,她就以一袋包谷和一疊錢的價格被賣給一個殘疾男人做童養媳,以換取父母生存所需的錢財,在父權社會中,她成了一件可任意買賣的商品,而在“在家從父”的傳統觀念制約下,她又無可選擇地接受了命運的安排。
婚姻對于郜二嫂來說,不僅僅是夫妻間沒有感情的結合,更是一種因貧困伴隨而來的屈辱、仇恨,這個殘疾男人只是把她當作泄欲的工具和賺錢的機器,沒有愛,沒有關懷,甚至沒有應有的尊重。
作爲一個女人,郜二嫂又不甘忍受這種無愛的婚姻,精神的桎梏和心靈的煎熬使她在另外一個男人——任實忠身上尋找一個女人的歡愉和寄托,對他,她愛得真實而又熱烈:她一聽到任實忠到來的聲音,便“先是雙眸一跳,繼而身子極輕地一顫”,當看到任實忠時,眼瞳中就“分明地漾出一股歡喜”,這與對丈夫深深的仇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然而傳統的封建倫理道德、盆地狹隘偏執的觀念讓郜二嫂與任實忠的愛情不見陽光。因爲在中國,尤其是在封建禮念根深蒂固的鄉村、盆地,“一個人一旦結了婚,不忠實就會被認爲是極丟人的事”。于是爲了掩人耳目,在衆人面前,她必須裝出冷淡、高傲的表情,甚至擺出與任實忠敵對的態勢,但她內心中卻燃燒著愛的火焰。她以扭曲的形態艱難地體驗著愛情的甘甜,也正是由于和任實忠的這份感情,才使她對生活還懷著希望。周大新從人性出發,摒棄了一切道德觀念,沒有對郜二嫂的“不貞”加以批判,相反他揭示了特定生存環境中生命欲望的合理性,爲郜二嫂的人格作了辯護。
郜二嫂是一個在傳統與現代的夾縫中生活的女人,她勤勞、能幹,有著強烈的追求自身幸福的渴望。在郜家,她不僅擔起了全部的家庭重擔,而且因爲她有眼光有魄力,辦起了香油坊,並吸引了日本人的投資,從一個童養媳變成了一家之主,她不是在男人的保護、丈夫的蔭庇下生活的小女人,而是獨立地擔當著自己的一切,她能在事業上指揮若定、充滿自信,有著過人的膽識與魄力。然而傳統的思想道德,中國人的文化心理性格卻使她不敢沖破封建體制。她從被郜家買來當童養媳開始就對郜二東充滿了厭惡和仇恨,但她從未想過離婚,還要無條件地滿足他的欲望,只要他高喊一聲 “你還是不是我的老婆”,她就會乖乖地就範,她始終不忘維護自己在別人眼中的賢妻良母的形象,只是把痛苦和恨掩藏在心底。強烈的家庭意識與傳統的貞節觀念的雙重擠壓,使郜二嫂的生活顯得沈重而苦澀,充滿了深深的無奈。
環環是另一個金錢交易下的犧牲品,不同的是,她的悲劇卻是由郜二嫂一手造成的。環環上過初中,受到過良好的教育,身上不乏新的時代氣息,她有自己的愛情追求,她具有的自強、自立是一種更清醒、更主動、更成熟的意識。她對郜二嫂的提親做過激烈的抗爭,然而在種種計謀面前,在家中欠債累累的情況之下,在戀人的背叛之時,她的勇敢抗爭卻顯出了種種的無奈。終于,爲了家人她選擇了犧牲自己的青春、婚姻和幸福。
崇拜金錢的結果造成了心理上的殘缺和匱乏感,經濟上日漸寬裕並獲得了相當權利的郜二嫂讓美麗善良的環環重蹈了自己的覆轍。曆史的重複有著如此驚人的相似,這也正應了魯迅先生的話:“人們因爲能忘卻,所以自己能漸漸地脫離了受過的苦痛,也因爲能忘卻,所以往往照樣地再犯前人的錯誤。”這種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痼疾和國民性的弱點,作爲一種因循守舊的習慣勢力腐蝕著一代又一代人。但郜二嫂的這一行爲是出自于母愛的天性,丈夫的撒手不管,情人的置之不理,使她不得不承擔起爲傻兒子選媳婦的責任。這是女人在家庭、社會上處于孤立無援的地位和處境時的一種迫不得已,一種無可奈何。雖然她的手段有些卑劣,但由于女人生存境遇的艱難和無助,這種舉動也是無法多加指責的。
最終環環以內在的善良、真誠、理解使郜二嫂善良人性的重新複蘇。環環對婆婆說:“你這一輩子也不容易”,這表明了她對郜二嫂不正常性愛關系的理解、寬容和認同,在拯救了郜二嫂的同時也進行著艱難的自我拯救。郜二嫂終于明白了無法用物質的東西去替代愛、善良或親情,于是她決定爲環環解除婚姻的枷鎖,讓環環去追求真正的愛情,“一輩子太長了”這是郜二嫂對自己悲劇一生的感歎,也是對環環的懺悔。這條“人性複歸之路”走得艱難而苦澀,但她們終于走出了人性的誤區,重新閃耀著人性的光芒。
如果說郜二嫂還有著人性的缺陷,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曾做出過違背人情人性的舉動的話,那韓秀妮則完全是一個自我犧牲者。
韓秀妮是中途走入南陽盆地的女子,她的一生其實是爲四個男人而拼搏、奉獻的,她對他們的犧牲奉獻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表達。她不計後果、不計得失,爲了他們,犧牲了自己的幸福、青春,舍棄了自己的貞節、自由,她不僅是男人的“感情護身符”,更是他們的生命護身符。但她用盡一切去呵護、關愛的四個男人卻都自私、狹隘、軟弱而又忘恩負義,他們像幾株藤蔓依附在她身上吸取養分,而一旦他們在生理上、經濟上能獨立了,卻爲了自身的名譽、利益紛紛背棄了她,最終她只能在四面楚歌中孤獨地了卻余生。在這裏,男性的自私與女性的無私,男性的軟弱與女性的堅強,男性的惡與女性的善形成了強烈而又鮮明的對比。
……
周大新曾對其中篇小說《鐵鍋》的女主人公秋芋的形象作出評論:女主人公是一種愛的化身,在這個普通的女子身上,我寄寓了我對愛的全部理解和發現。不僅是秋芋,周大新筆下的幾乎所有女子都是集人性美、人情美于一體的愛的化身,她們是事業上的真正強者,也是愛的真正詮釋者。
……
狄德羅說過:“人是一種力量與軟弱、光明與盲目、渺小與偉大的複合物。”韓秀妮有賣身養活婆婆與丈夫,有開竹器廠的勇氣與魄力,而面對丈夫、兒子的背棄時卻顯得如此的軟弱、無助;她對辦廠、掙錢,對經濟形勢有著敏銳的感知力,而面對親情、愛情時卻又如此的盲目;她具有善良、無私、勤勞樸實的偉大品格,而在遭受了親人的背叛、離棄的打擊之下,卻又顯得如此的渺小而脆弱。
周大新讓其筆下的女子具有美好的人性,在她們身上,既有傳統的善良、勤勞、奉獻的美德,又有現代女性的能幹、膽識與魄力,但她們的人生道路卻充滿了坎坷,布滿了荊棘。但也正是經曆過苦難的磨礪,品嘗過愛情的苦果,她們才有了生命的活力和韌性,她們在這悲劇的大地上高揚了一種生命的最強音,也承擔起了人性回歸的重任。
http://www.wlin.net/ebook/0001200501/001200501008.html
《香魂女》(1992)
導演:謝飛
編劇:謝飛
攝影:鮑肖然
主演:斯琴高娃(香二嫂)、伍宇娟(環環)、雷恪生(瘸二叔)、陳寶國(任忠實)、胡曉光(墩子)、馬曉晴(靈芝)
本片獲1992年廣播電影電視部故事片特別榮譽獎,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
在香魂澱裏,香油坊的老闆香二嫂是個精明、潑辣、能幹的女人,她經營的香油質好味純,在周圍十裏八村聞名遐邇。
這天,香二嫂正帶著雇工金海磨香油,一位日本女人來到了油坊,她是通過運輸專業戶任忠實的介紹,為投資擴建油坊專程來實地考察的。
二嫂剛把客人送走,只見女孩兒芝兒火燒火燎地跑來:“快去看哥。”原來二嫂的傻兒子墩子看了澱邊孩子們做的娶媳婦的遊戲後,便死拽住村裏的姑娘環環要“入洞房”,環環驚駭地哭叫著。二嫂趕來,平息了這場風波。望著遠去的傻兒子,二嫂決定為他娶親。
媒婆老五奶先後領來兩個姑娘,二嫂都沒相中。左思右想還是覺得環環當兒媳最理想。於是,二嫂拎著點心,以賠禮為由來到窮困潦倒的環環家提親。
傍晚,老五奶來告訴二嫂,環環的父母不同意將環環嫁過來,並提醒二嫂,環環正在與金海戀愛。聽到這個消息,精明的二嫂很快將金海打發到城裏零銷點,還給他加了工資,但要求金海兩年內不許在農村找對象。
日商很快同意投資擴建油坊,信貸所長及鄉親們前來祝賀。二嫂借此機會,巧妙地暗示所長催要環環家的信貸欠款。
沒過幾天,老五奶興衝衝地跑來報信,環環自已同意了這門親事,條件是要一萬五千元彩禮錢。
婚宴辦得熱鬧非凡。可是當晚,二嫂便看見環環在澱邊哭著擦洗被墩子抓傷的身體,二嫂憐憫地安慰環環。
其實二嫂自己也是個不幸的女人,七歲當童養媳,十三歲就和瘸丈夫圓房。丈夫整日裏泡酒館,還經常打她,二嫂深愛同村的任忠實,卻只能偷偷摸摸來往。
一天晚上,二嫂正與任忠實幽會,突然傳來環環的慘叫聲。二嫂慌忙來到環環房中,原來是墩子犯病了,死掐住環環的脖子不撒手。受傷的環環哭著跑回了娘家。
二嫂幾次求老五奶說情,讓環環回來,環環不依。二嫂親自來到環環家,以收回彩禮錢相威脅,環環只好屈辱地回到了香油坊。
這天夜裏,任忠實又來到二嫂房裏,二嫂向情人哭訴著頭一天挨丈夫毒打的委屈,不料丈夫瘸二叔提前回來。任忠實慌忙從後窗跳入院中,正撞上推門而出的環環。二嫂看見這一幕,不禁倒吸一口涼氣。環環並沒有把此事張揚出去,她對二嫂說:“俺知道娘心裏也苦。”二嫂深受震動。
第二天,香二嫂在澱邊找到環環,“環兒,與墩子離了吧,一輩子太長了”。環環呆望著水面,半晌,猛地掩面痛哭,:“誰還會要我啊!”餘音飄蕩在香魂澱上空,久久不散。
本片導演謝飛是中國“第四代”導演中的佼佼者之一,素有影壇儒將的雅稱。這不但指他為人之氣質,亦是對他影片內涵與風格恰如其分的概括。他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和革命理想主義的濡染,其作品中蘊含了美妙的東方神韻和浪漫主義色彩,異常動人。本片即完美地體現了他的精神特質。影片以非常傳統的方式講述了一個同樣傳統的悲情的故事。但不同的是,他在這個兩代女性同樣的悲劇中,又以朦朧溫雅的外景賦予了影片哀而不怨的詩意,整部影片既流露出對中國傳統女性深切的同情,又暗含了警世味道。同時,謝飛在故事的處理上不但描繪了人物悲苦的精神世界,更把香二嫂、環環這兩個活生生的人物置於改革、開放的農村生活背景中,讓她們的個性、心理、行為方式與時代、社會發生猛烈的摩擦與碰撞,深化了影片的主題。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2005/dybn/919499.htm
謝飛>百度百科
謝飛原籍湖南寧鄉,生于陝西延安。1965年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後留校任教。曾任導演系主任,1985年任副院長,同年被選爲中國影協第五屆理事。曾與他人合作導演影片《向導》,獲文化部1979年優秀影片獎。1986年與烏蘭合作導演《湘女蕭蕭》,于1988年獲法國第四屆蒙彼利埃國際電影節金熊貓獎,第二十六屆西班牙聖賽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堂吉訶德獎。1989年導演的影片《本命年》,獲1990年第十三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第四十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 1993年謝飛《香魂女》和李安《喜宴》同獲金熊獎。
電影作品
1979年《向導》導演,合作導演:王心語、鄭洞天
1986年《湘女蕭蕭》導演,合作導演:烏蘭
1990年《本命年》導演
1993年《香魂女》導演、編劇
1997年《黑駿馬》導演
2000年《益西卓瑪》導演、編劇
電視作品
1993年《大屋的丫環們》藝術顧問
http://baike.baidu.com/view/179937.html?tp=0_11
第四代導演>百度百科
“第四代導演”主體是60年代北京電影學院的畢業生。他們提出中國電影“丟掉戲劇的拐杖”,打破戲劇式結構,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樸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結構,注重主題與人物的意義性和從生活中、從凡人小事中去開掘社會與人生的哲理。第四代導演有理論有實踐是這一時期獲得重大成就的一支導演力量。主要代表人物吳貽弓、吳天明、張曖忻、黃建中、滕文驥、鄭洞天、謝飛、胡柄榴、丁蔭楠、李前寬、陸小雅、于本正、顔學恕、黃蜀芹、楊延晉、王好爲、王君正等。
第四代導演尋找曆史底蘊更多的表現對曆史和現實、對民族文化與現代意識交叉契合點的捕捉在反映現實的影片中可以看到曆史與文化的延續性,看到曆史與文化如何制約著、創造著影片中人物的行動。真實化的紀實美學
第四代導演——在夾縫中探索奮鬥
這一時期,中國電影創作的主力軍是“第四代導演”。“第四代導演”的主體是六十年代電影學院的畢業生,還包括在同一時期自學成材的人。他們雖然學藝于六十年代,由于種種曆史的原因,其藝術才華到1977年以後才發揮出來。幾近不惑之年的“第四代導演”,一旦沖出起跑線,便顯示出穩健的創作實力和持久的藝術後勁。他們以開放的視野,吸收新鮮的藝術經驗,不懈地探索藝術的特性,承上啓下,力圖用新觀念來改造和發展中國電影。他們提出中國電影要“丟掉戲劇的拐杖”,打破戲劇式結構;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樸、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的結構;注重主題與人物的意義性和從生活中,從凡人小事中去開掘社會和人生的哲理。“第四代導演”有理論,有實踐,是這一時期獲得重大成就的一支導演力量。
在“第四代導演”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吳貽弓、吳天明、張暖忻、黃健中、滕文驥。
除上述導演外,鄭洞天、謝飛、胡柄榴、丁蔭楠、李前寬、陸小雅、于本正、顔學恕、黃蜀芹、楊延晉、王好爲、王君正、張子恩、宋崇、叢連文等都以不同風格的作品在這一時期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第四代電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電影學院、上海電影學校畢業生構成的創作群體,他們的創作生命是從1978年以後幾近不惑之年才開始的。在第三、第五兩代人的夾縫中,他們以穩健的創作實力探索奮鬥,很快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並有持久的藝術後勁。
整個第四代的創作高潮是伴隨著電影和戲劇分家的討論和對曆史
的反思進行的,農村漸漸成爲他們作品的中心題材。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有謝飛、鄭洞天、張暖忻、黃蜀芹、滕文驥、黃建中、吳天明等。他們與第三代、第五代導演一起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謝飛,湖南寧鄉人,1942年出生于延安,1965年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是第四代導演中最有成就和有國際影響的導演之一。其代表作品有《我們的田野》、《湘女蕭蕭》、《本命年》、《香魂女》和《黑駿馬》等。教師職業是謝飛與其他第四代導演的重要不同之一,也是他的作品貫穿著嚴肅的哲理思考和人文精神的重要原因。他的電影受商業化傾向影響較少,娛樂因素很少,保持著一貫的嚴肅風格。謝飛電影的常見題材,是在大自然的慰藉下人性的複蘇,人的心靈創傷和苦難的消解,生命意識和人格理想的重新振奮。謝飛電影中濃郁的民族意味和東方氣質,正是他引起歐美電影界注目的原因之一。
吳貽弓,1938年出生,浙江杭州人,1960年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80年與第二代導演吳永剛聯合執導《巴山夜雨》後開始獨立導演生涯。主要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姐姐》、《少爺的磨難》、《巴山夜雨》、《城南舊事》、《闕裏人家》、《海之魂》等。《城南舊事》爲中國的散文電影提供了一個難以企及的範本。吳貽弓繼承先輩對詩的電影語言的探索成果,大量運用空鏡頭,使人物融入環境,環境滲透人物性格,營造氣韻深遠的意境。
黃蜀芹,1939年出生,廣東番禺人,1964年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代表作有《人?鬼?情》、《畫魂》、《童年的朋友》、《青春萬歲》、《嘿,弗蘭克》、《我也有爸爸》等。黃蜀芹是一個不多産卻力求完美的藝術家,女性的身份注定她與生俱來的關懷取向:書寫女性,關懷女性。《人?鬼?情》以虛實結合的形式描繪一位戲曲女演員坎坷的一生,其現實世界與虛幻世界相交叉的表現手法,達到了較高的藝術境界,奠定了她在中國電影史上不可取代的地位。
吳天明,1939年生于陝西三原,在西安電影制片廠先後做場記、副導演、導演、廠長。1979年與滕文驥聯合執導《生活的顫音》崛起影壇,以獨立執導《沒有航標的河流》而受人注目。深厚的文學造詣、對電影藝術經驗的深厚積累、濃重的民族情感、強烈的藝術責任感,成就了吳天明電影質樸而凝重的獨特風格。《人生》、《老井》真實再現了中國北方貧瘠山村的生活風貌;《首席執行官》讓人感受到他對改革開放浪潮中的祖國的熱切關注,對發展、前進的渴望和企盼;《變臉》、《非常愛情》則是對在商業狂潮中依然湧動的人間真情的傾情頌歌。吳天明以深沈、飽含憂患意識的目光觀察生活,用藝術的手法去發現、弘揚美好的東西,在長期的電影實踐中形成了自己濃郁的民族特色。
翟俊傑,1941年出生,河南開封人。1963年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表演系,1982年進北京電影學院編導進修班學習。1986年執導影片《血戰臺兒莊》,是國內首次表現國民黨軍隊正面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影片,影片強調在紀實的風格中塑造出血肉兼備的人物,在戰爭影片史上取得了藝術的突破。1988年,他編導並出演了影片《共和國不會忘記》。1989年,《大決戰》攝制組在八一電影制片廠成立,翟俊傑擔任第五攝制組導演,真實地再現了決戰之際國民黨統帥部的情景特別是蔣介石的形象,再次證明了他深厚的藝術功力。在第四代導演中,翟俊傑擅長導演革命戰爭題材的影片,代表作有《大決戰?遼沈戰役》(上下)、《大決戰?平津戰役》(上下)、《大決戰?淮海戰役》(上下)、《金沙水拍》、《長征》等。
http://baike.baidu.com/view/1396540.html?tp=1_11
豫劇:香魂女
導演:李利宏
編劇:姚金成
作曲:朱超倫 耿玉卿 安之語 李仲黨 趙國安 湯其河
舞美:苗培如 燈光:王瑞國
服裝:程 鈞
主演:汪荃珍 楊紅霞 孟祥禮 陳清華 陳利瑉
該劇改編自周大新的中篇小說《香魂女》,原名《香魂塘畔的女人》,河南省豫劇三團演出。榮獲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大獎,主演汪荃珍榮獲第十九屆戲劇梅花獎。
劇情:香嫂(香香)是童養媳出身,借改革東風,她依仗鈞窯技術成爲當地首富。但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她在家庭生活方面卻很是不幸:丈夫二東的賭鬼,兒子癡呆弱智……她與忠實保持了二十多年的情人關系……香嫂爲傻兒子娶妻環環,環環不爲榮華所動,卻又眼睜睜無法擺脫受治于人的苦痛,不得不與情投意合的戀人分開……香嫂家外風光,家內卻被無賴的丈夫拳腳相加——她告戒“兒媳”不許聲張……香嫂與情人歡聚,將要被情敵發現之時,環環本能相助……終于,香嫂決意放環環出走,弱智的兒子卻抱住環環失聲痛哭,環環也對婆婆的現狀和將來充滿憂慮……
http://baike.baidu.com/view/282450.html?tp=0_11
演員斯琴高娃
斯琴高娃 女,中國電影評論學會電視部藝術指導、《中國電影電視藝術家辭典》榮譽主編。蒙古族,1949年12月出生,赤峰市寧城縣大城子鎮人,瑞士籍。1965年任內蒙古自治區歌舞團舞蹈演員、報幕員。1979年在故事片《歸心似箭》飾演角色,獲文化部79年優秀青年創作獎。198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任八一電影制片廠演員。1982年因在影片《駱駝祥子》中成功塑造了女主角虎妞的銀幕形象,展現了角色的複雜性格和鮮明色彩,1983年獲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和第六屆中國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後主演影片《似水流年》,于1985年獲第四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演員獎,是中國電影家協會第一屆理事。1986年後定居瑞士。至今仍然活躍在國內影視劇界,並以她矚目的藝術成就傲立藝壇,尤其是導演及主演的老舍先生話劇名作《月牙兒》可謂震驚劇壇,從而展示了她在話劇藝術上的完美追求!
【個人經曆】
斯琴高娃出身于軍人家庭,父母親都是軍人,父親是老紅軍,建國初期去世,母親吳雲帶斯琴高娃姐弟三人回到故鄉寧城縣大城子鎮。斯琴高娃自幼跟姥姥、姥爺和母親學習唱歌、跳舞、繪畫。從小幻想當一名演員。1963年她進中學後,以跳“盅碗舞”出色地表演轟動了整個縣城,後被推薦參加昭烏達盟舉辦的文藝彙演,第二年她又參加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彙演,1965年被選拔到內蒙古歌舞團當演員。1978年春,北京八一電影制片廠到內蒙古挑選電影《歸心似箭》女演員,斯琴高娃被選中,在劇中扮演東北抗戰婦女玉貞的感人形象,受到廣大觀衆和評論界的好評。1981年她被調入八一電影制片廠做職業演員,她成功地塑造了電影《駱駝祥子》中的虎妞,並榮獲中國第六屆"百花"獎和第七屆電影“金雞獎”,成爲最佳女演員。多年來,她相繼在電影《電影人》、《殘雪》、《許茂和她的女兒們》、《成吉思汗》、《香魂女》、《天國逆子》以及電視劇《黨員二楞媽》和《雍正王朝》等20多部影視劇中扮演主要角色,2000年又在電視連續劇《大宅門》和《康熙王朝》中扮演主角,她出色地表演和高超的演技,備受國內外觀衆好評。她又先後榮獲香港第四屆、第二十七屆電影“金像獎”、柏林第四十三屆和日本第七屆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提名獎等多項國際大獎。
【電影作品】
1979年《歸心似箭》飾玉貞
1980年《殘雪》
1982年《駱駝祥子》飾虎妞
《再生之地》
《風雨下鍾山》
《駝峰上的愛》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阿麗瑪》
《大澤龍蛇》
1983年《似水流年》飾阿珍
《高山下的花環》
1985年《成吉思汗》
《森吉德瑪》
1986年《月牙兒》
1988年《電影人》
1989年《人在紐約》
1990年《販母案考》、《異域》
1991年《嫁到宮裏的男人》飾慈禧太後
1992年《上海皇帝》、《少林英雄》
1993年《香魂女》、《老人與狗》
1994年《刀劍笑》、《天國逆子》、《陽光燦爛的日子》
1997年《太後吉祥》飾慈禧太後
《不扣紐扣的情人》
2003年《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
2006年《姨媽的後現代生活》飾葉如棠
【電視作品】
1982年《雄獅》自編自導
1996年《黨員二楞媽》
1997年《日落紫禁城》飾慈禧太後
1998年《大唐禦史謝瑤環》飾武則天
2000年《開心就好》飾于媽媽
2001年《尚方寶劍》
2001年《大宅門》飾白文氏 合作演員:陳寶國 劉佩琦 杜雨露
2001年《康熙王朝》飾孝莊太後
2001年《肥貓尋親記》飾華老太
2001年《人蟲/人蟲兒》飾郝大姐
2001年《欲望的漩渦》客串
2002年《絕對權力》飾趙芬芳
2002年《榮譽》
2002年《豪門驚夢》飾程虹
2002年《孝莊秘史》飾大福晉(阿巴亥)合作演員:寧靜 馬景濤 何賽飛
2002年《走出藍水河》飾母駱駝
2002年《日出》飾顧八奶奶
2003年《國家公訴》飾葉子菁
2003年《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飾慈禧太後
2003年《人生幾度秋涼》飾董老太
2003年《誠信無價》
2003年《無鹽女》飾慈禧太後
2003年《第二春》飾童寧
2004年《滄海百年》飾慈禧太後
2004年《中國故事》
2004年《野火春風鬥古城》飾楊母
2005年《青花》飾司馬弓(反串)
2005年《東歸英雄傳》飾賈恩
2005年《飛花如蝶》飾竇男
2006年《虎踞龍盤》飾曹玉蘭
2007年《無字碑歌》飾武則天 合作演員:劉威 張鐵林
2007年《緝毒英雄》
2007年《母親的懺悔/母子情天注定》
2007年《海上傳奇》
2007年《老柿子樹》飾母親
【話劇作品】
2006年《月牙兒》
2007年《紅樓夢》飾賈母/史太君
【所獲獎項】
1979年獲文化部79年優秀青年創作獎《歸心似箭》
1983年獲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駱駝祥子》
1983年第六屆中國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駱駝祥子》
1985年獲第四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演員《似水流年》
1996年第二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女演員《天國逆子》
1996年第十七屆中國電視飛天獎評委會特別表演獎《黨員二愣媽》
2007年第十四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女主角《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2007年第十六屆上海影評人獎最佳女主角《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2008年第十四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女主角《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2008年第二十七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演藝經曆】
1950年1月20日生于廣州。1950年到1954年在延安。1955年回老家寧城上學。1963年在內蒙古原昭烏達盟寧城子中學學習。
1964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業余文藝彙演代隊,出席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彙演。
1965—1979年在內蒙古自治區歌舞團任舞蹈演員及報幕員,榮獲內蒙古全區專業文藝彙演優秀報幕獎。
1979年在《歸心似箭》中飾女主角玉貞,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和上海十佳影片獎、個人獲文化部優秀青年創作獎。
198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任八一電影制片廠演員。
1980—1981年在《殘雪》片中飾演女主角,獲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1982年因在影片《駱駝祥子》中成功地塑造了女主角虎妞的銀幕形象,展現了角色的複雜性格和鮮明色彩,獲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和第六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
1980-1982年參加拍攝八一電影制片廠《再生之地》《風雨下鍾山》,北影廠《駝峰上的愛》《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內蒙古電影制片廠《阿麗瑪》,上海電影制片廠《大澤龍蛇》。自編自導電視劇《雄獅》。
1983年在香港青島電影制片有限公司和泰極電影有限公司聯合攝制《似水流年》中飾演女主角。此片獲第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金像獎等七項大獎。個人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演員獎。後參加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攝《高山下的花環》。此片獲中國金雞、百花雙獎。
1985年參加內蒙古電影制片廠和青年電影制片廠以及中國電影輸出輸入公司合拍《成吉思汗》,飾演成吉思汗的母親。參演內蒙古電影制片廠的《森吉德瑪》。
1986年參加北京電影制片廠和遼寧電影制片廠合拍《月牙兒》獲第41屆意大利薩萊諾國際電影節銀質獎。
1987年移居瑞士日內瓦。
1988年參加珠江電影制片廠拍攝《電影人》。
1989年參加香港學電影公司拍攝《人在紐約》,飾演女主角此片獲臺灣金馬獎。
1990年參加臺灣中央電影公司拍攝《販母案考》和《異域》。
1991年參加香港和中國合拍《嫁到宮裏邊的男人》飾慈禧。
1992年拍攝《上海皇帝》、《少林英雄》。
1993年參加天津電影制片廠拍攝《香魂女》飾演女主角,獲第43屆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個人獲最佳女主角獎提名,在第1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評選中獲“十大華語片”獎,獲美國芝加歌最佳女演員銀雨果獎。獲中國電影表演藝術爲會特別貢獻獎。參加謝晉恒通有限公司拍攝的《老人與狗》獲上海十佳影片獎。
1994年參加拍攝《刀劍笑》。在《天國逆子》中飾演女主角,此片獲第17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天國逆子》成爲香港有史以來入圍奧斯卡影展的影片,個人獲最佳女主角獎提名。參加北影廠拍攝《陽光燦爛的日子》,以傑出演員身份榮任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委。美國《時代周刊》評選九五世界十佳最大最重要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位居榜首。
1995年參加福建電影制片廠,大道影業公司聯合攝制《太後吉祥》飾演慈禧。
1996年因飾演《天國逆子》女主角,獲第二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女演員獎。在《黨員二愣媽》中飾演二楞媽。
1997年《太後吉祥》作爲近年優秀國産片之一。赴香港參加由香港華南電影工作者協會主辦的《九七中國電影展》。參加拍攝20集古裝言情電視劇《梨園生此死情》。參加拍攝《日落紫禁城》飾慈禧太後。
1998年因飾演《黨員二愣馬》女主角,獲第十七屆飛天獎特別榮譽獎。《黨員二愣媽》、《日落紫禁城》列入第26屆中國電影金鷹獎的最佳影片候選之列。
2002年主演影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
近年來主演了電視劇《康熙王朝》、《大宅門》、《榮譽》、《絕對權力》、《海上傳奇》、《豪門驚夢》、《無字碑歌》、《誠信無價》、《國家公訴》、《滄海百年》、《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走出藍水河》、《青花》等,參與電視劇《日出》《人生幾度秋涼》《孝莊秘史》《中國故事》等,多有傑出的表現。
http://baike.baidu.com/view/69647.html?tp=1_11
周大新
河南鄧州人。中共黨員。在家鄉讀完小學、初中、高中。1985年畢業于西安解放軍政治學院。1970年應征入伍,曆任濟南軍區戰士、班長、排長、副指導員、幹事,總後勤部政治部創作室主任,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屆、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198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主要作品:
長篇小說《走出盆地》、《第二十幕》、《21大廈》
中短篇小說集《漢家女》、《香魂女》、《銀飾》、《左朱雀右白虎》、《向上的臺階》
文集《周大新文集》(5卷)、新作《湖光山色》等。
《第二十幕》是作者用近10年時間構思寫出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呈現了中原古城南陽一個絲織世家在20世紀這個舞臺上的精彩演出場面,讓我們看到了人類在導演和表演升降沈浮人生際遇方面的高超本領。小說通過對一個小城百年間世相的描摹,也把中華民族在20世紀留下的腳印凸現了出來。被認爲是一部史詩性的長篇小說,是“中國的《百年孤獨》”。
另外,還發表出版中篇小說三十余篇,短篇小說六十余篇,散文、報告文學一百余篇,總計三百余萬字。其短篇小說《漢家女》、《小診所》獲全國優秀小說獎。一些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法文、朝鮮文,不少作品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和戲劇,其中小說《香魂塘畔的香油坊》改編的電影《香魂女》獲1993年度柏林國際電影節大獎——“金熊獎”。
《小診所》獲全國1987年-1988年優秀短篇小說獎,《向上的臺階》獲第六屆百花獎和《十月》獎,《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
長篇小說《第二十幕》獲第三屆人民文學獎。
2002年,他先後獲“馮牧文學獎”和“冰心攝影文學獎”。
2008年10月25日,第七屆茅盾文學獎揭曉,其長篇小說《湖光山色》榮膺這項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我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
榮獲茅盾文學獎的《湖光山色》
小說簡介
《湖光山色》以亞洲最大水庫——丹江口水庫爲地點,描述一個曾在北京打過工的鄉村女性暖暖與命運抗爭追求美好生活的不屈經曆。
“湖光山色的好風景,還有舒服的度假村,難以掩蓋城鄉之間的沖突,使得小說裏那些人的價值觀遭到震撼和沖擊。”張頤武評價說。同樣,在評論家陳曉明眼中,《湖光山色》對鄉村的艱難發展做出了深刻的探討。“富起來之後,家庭倫理也同樣面臨考驗,夫妻可以共患難卻不能同享富貴。社會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面臨著社會人文素質和個人精神品格的危機。”
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周大新發表獲獎感言第七屆茅盾文學獎評獎工作于2008年10月25日結束,四部獲獎作品分別是:賈平凹《秦腔》、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麥家《暗算》、周大新《湖光山色》。
茅盾文學獎是根據茅盾先生生前遺願,爲鼓勵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繁榮而設立的,是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我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
第七屆茅盾文學獎評獎的範圍爲2003—2006年間發表或出版的長篇小說。爲了做好評獎工作,中國作家協會組成了以鐵凝爲主任,陳建功、李存葆爲副主任的第七屆茅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本屆評獎工作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遵循文藝“爲人民服務、爲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鼓勵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衆、體現時代精神的創作,推出具有深刻思想內容和豐厚審美意蘊的長篇小說。曆時六個月,通過初選小組的遴選以及評委會的終評程序,四部獲獎作品脫穎而出。
作品《湖光山色》授獎辭。
第七屆茅盾文學獎評委丁臨一先生宣讀獲獎作品《湖光山色》授獎辭:
《湖光山色》獲獎評語:周大新的《湖光山色》深情關注著我國當代農村經曆的巨大變革,關注著當代農民物質生活與情感心靈的渴望與期待。在廣博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上,通過作品主人公的命運沈浮,來探求我們民族的精神底蘊,這是《湖光山色》引人注目的特色與亮點。“爲什麽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沈。”偉大詩人艾青的不朽名句,恰是《湖光山色》創作情懷的貼切寫照。
獲獎感言
周大新: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朋友們,很感謝把茅盾文學獎給了《湖光山色》。由于城市化的進程和城市資本向鄉村的流入,中國的鄉村正發生著巨大和深刻的變化,身爲一個農民的後代,我熱切地關注著這種變化。在我的故鄉,這種變化是我的父輩、平輩和晚輩們既感到高興和充滿希望,又感到惶惑、不安和痛楚。爲了表現出這種心態和心境,我寫了這部書,謝謝你們注意到它。你們的關注會使我的父老鄉親們也感到欣慰。
我們這個時代由于社會變革的進行,科技的發展和世界的緊密聯系,人們的生活質量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同時,災難的頻發和社會各方面的急劇變動,使人生面臨的問題比前人相比不減反增。也因此,人的心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得到撫慰。我應該帶著你們的鼓勵更加勤奮寫作,用自己的文字爲讀者送去溫暖和慰藉。
《戰爭傳說》
明中期宦官專權、閹況亂政,朝政十分腐敗。正統十四年(1449),蒙古族瓦刺部入侵中土,權臣官王振錯庸無能,慫恿英宗皇禦駕親征,遂發生土木之變,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夕。于謙臨危受命,任兵部尚書,親自指揮數十萬軍民進行了名揚青史的北京保衛戰,擊退瓦刺,換狂瀾于既倒……
天真、純潔的瓦刺女子娜仁高娃原本無憂無慮地與父母兄弟、情人阿臺在草原上過著安寧自在的幸福生活。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正當高娃和阿臺濃情密意、談婚論嫁之時,與明朝的一場伏擊戰爭奪去了阿臺年輕的生命。高娃悲痛欲絕,發誓定要報仇雪恨。正苦于報仇無門、雪恨無路之時,瓦刺首領也先選美的消息傳來了。原來也先想從草原上找一個精通漢風漢俗、與明有不共載天之仇、且長相與明朝權臣太監王振的初戀情人相似的姑娘,以爲間諜,接賓王振,刺探軍情,煽動皇帝,慫恿戰爭,以達到他揮軍南下、侵霸中原的野心。高娃順利過關,化名尹杏與軍師帖哈悄悄來到了北京城。
http://baike.baidu.com/view/133620.html?tp=5_11
文革電影:名導演79
《武訓傳》(1950年,孫瑜導演,孫瑜編劇,趙丹、黃宗英主演)
《早春二月》(1963年,謝鐵驪導演,柔石原著,謝鐵驪編劇,孫道臨、謝芳、上官雲珠主演)
《再見中國》1974年:唐書璇導演及編劇,描述文革時中國大陸知青因不同理想而逃亡到香港,影片曾被香港政府以「影響與鄰近地區關係」禁映
《楓》1980年 峨嵋電影製片廠攝製,編劇:鄭義、導演:張一、演員:徐楓(飾盧丹楓)、王爾利(飾李紅鋼)。
《戴手銬的旅客》1980年 導演:于洋 編劇:紀明 馬林 演員:于洋、邵萬林,趙子岳,馬樹超,葛存壯
《苦戀》(1980年,彭寧導演,白樺、彭寧編劇,劉文治、黃梅瑩主演)
《天雲山傳奇》(1980年,謝晉導演,石維堅主演)
《皇天后土》(1980年):中央電影公司(台灣)出品,演員有秦祥林、劉延方、郎雄、柯俊雄、胡慧中、歸亞蕾
《小街》1981年 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編劇:徐銀華 導演:楊延晉 攝影:應福康、鄭宏 美術:劉藩 作曲:徐景新 演員:郭凱敏(飾夏)、張瑜(飾俞)
《牧馬人》(1982年,謝晉導演,朱時茂主演)
《芙蓉鎮》(1986年,謝晉導演,阿城、謝晉編劇,劉曉慶、姜文主演)
《霸王別姬》(1993年,陳凱歌導演,李碧華、蘆葦編劇,張國榮、張豐毅、鞏俐主演)
《藍風箏》(1993年,田壯壯導演,蕭矛編劇,呂麗萍、濮存昕、李雪健、郭冬臨、郭寶昌、張豐毅主演)
《活著》(1994年,張藝謀導演,余華原著,蘆葦編劇,葛優、鞏俐主演)
《陽光燦爛的日子》(1994年,姜文導演,王朔原著(《動物兇猛》),夏雨、寧靜主演)
《天浴》(1998年,陳冲導演,陳冲、嚴歌苓編劇,李小璐、洛桑群培主演)
《巴爾扎克與小裁縫》(2002年,法國籍的華人戴思傑執導之電影,由周迅、劉燁和陳坤主演)
《八九點鐘的太陽》(2004年,卡瑪、白傑明、高富貴導演)
《山楂樹之戀》(2010年,張藝謀導演,艾米原著《山楂樹之戀》,尹麗川、顧小白、阿美編劇,周冬雨、竇驍主演)
張藝謀《回歸》(2014)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8449701
天浴-很傻,很天真
她的追去和她的“很傻很天真”,註定了她悲劇的一生。萬花筒中看到的是假像,稍微一動就沒有了。他的愛的博大和深沉,註定了他要備受愛情的煎熬。
http://bbs.tiexue.net/post_2692862_1.html
詳參【圖博館】:販母案考 《香魂女》《少女小漁》《文化大革命十年史》
邊緣夾縫中的低語2008-5-16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新移民作家的作品,通常給我的感覺都是在講述他們輝煌的“美國夢”,宣揚他們如何通過奮鬥打破人種、國籍的隔閡成就了勝利。嚴歌苓卻是特別的。
近日拿到了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兩本嚴歌苓的短篇小說集《少女小漁》和《天浴》,細讀書中的每一篇作品,可發現她筆下的主角,不分民族,不分國界,不分文化,大多都是主流社會外“邊緣又邊緣”的人物:像來自中國大陸的窮困無依的留學生或其他新移民准移民,無論在經濟上、文化上、種族上,他們都是理所當然的邊緣人;即使是在同一個國家內,時代也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決裂,像文革時期的下鄉知青、造反派等被強行隔離在人群之外的群體,同樣也是社會的邊緣人。這些人難以被任何一方所接納,也都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改寫自己的命運,他們都是只能被動地隨波逐流的弱者。嚴歌苓就塑造了這樣一批有特點的弱者形象,如少女小漁,如女知青文秀
一、異鄉的哀愁
在美國的生活曆煉讓嚴歌苓特別關注國外華人的境遇。移民對於很多內地人來看似乎是一個的美差,但事實上,很多移民連最起碼的生存問題都無法解決,為了討生活,他們不惜付出自己的尊嚴,忍受著各種屈辱。他們或許都無力幻想發洋財,更不可能像《北京人在紐約》那樣創造異國的輝煌,他們要的僅僅是一個落腳處。小漁就是這些新移民中的一員。
《少女小漁》說的是個眾所周知的為獲取綠卡而假結婚的老故事——小漁在男友的安排下和一個67歲的義大利老頭結了婚,面對男友的嫉妒猜忌、老人的貧苦年邁,小漁試圖用自己的善良與包容換取三人之間的理解和平靜……在這個故事裡,當事人的動機純粹是功利的,故事的情節也是老套的,但嚴歌苓用她特有的邊緣視角成就了一個不俗的故事。
小漁她身上有著一種東方女性特有的品格——溫順、謙卑、寬容、忍讓、悲憫,這使得她雖然生活在污濁的環境中,也可以讓人感到溫暖、喜愛,而這恰恰是嚴歌苓所推崇的。隔閡、孤獨、寂寞、屈辱讓許多新移民的心靈獻血淋漓,他們可能會變得抑鬱、憤懣、甚至墮落、相互傷害。所以嚴歌苓更寧願謳歌這樣的弱者——他們善良而不爭,他們承擔著人類的污穢,即使他們不是自願和刻意所為的。至少這樣,他們不會被文化、種族的撕裂所造成的裂痕所吞噬;至少這樣,他們不會將自己所受到的罪和痛轉嫁給他人。
二、故鄉的審視
除了對新移民生存的關注外,對文革的記憶和敘述也是嚴歌苓創作的重要部分。從文革中一路走過又來到美國的嚴歌苓,和多數異鄉客一樣會常常回首故鄉,一方面當然也是在尋找心靈的慰藉,但身為一個習慣於觀察、比較和思考的作家,她更多的時候是在審視過去在大陸的經歷。身處異鄉固然會讓人感到孤獨,但非理性歲月中,故鄉同根生的人們相互淩辱、流血廝殺,這種因人性的缺失、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破裂,這種傷痛更讓人悲愴。
《天浴》是一部揭示人性殘酷的作品。文秀本是一個純真善良的小姑娘,卻被歷史洪流裹脅於西部荒無人煙的大草原上,做了一個放牧與“自牧”的牧馬人。為了逃離淒涼空曠的草原回到城市,她天真地將自己的身體當成唯一的籌碼,卻只換來了種種冷漠的摧殘……
從草原到城市,這之間的距離其實並不遙遠,然而時代所造成的無形的圍牆,卻讓文秀成了一個“邊緣人”,身軀和心靈都苦苦掙扎在卑賤下作、羞恥自省的精神邊緣。那些糟蹋文秀身子的幹部也是邊緣人,他們不僅也被放逐在城市和草原的邊界上,連品性也沉淪在人與獸之間,他們只能通過欺辱比自己更不幸的人,才能證明自己似乎還掌控著權力。而一直關愛著文秀的老金,是這個故事中最善良、最正直、甚至最有勇氣的人,但他不是一個完整的男人,也不可能擁有完整的愛情,他對文秀的愛只能遊走在男女之情、父女之情的邊緣。事實上,在這這樣一個以“惡”作為基本行事準則的時代,沒有一個人還可以是完整而純粹的人。當然,嚴歌苓還是一個對美好懷有無限憧憬的人,所以她安排文秀和老金最以決絕的死亡方式反抗人性惡的魔鬼,以宗教般的天浴滌淨人性惡的污泥,張揚人性善的聖潔。
與小漁相比,文秀的遭遇無疑更讓人痛心。那個時代裡,加纏在動盪的命運中無法自己的小人物們,儘管不甘於沉淪,他們努力反抗、拼命呼喊,卻只能像深陷於沼澤之中,掙扎只會加速他們的毀滅。而人性的自私、暴虐、冷漠無疑是悲劇的推手。文秀是時代的祭品,更是人性卑劣的犧牲品。我不禁要問,造就這片吃人沼澤的僅僅是歷史的錯誤嗎?是時代的瘋狂造成了人性的撕裂,還是人性的脆弱、經不起考驗造就了時代的荒謬?
三、嚴歌苓的邊緣視角
嚴歌苓是一個用歷史記憶來書寫人性的人,無論是童年的文革經歷,還是後來的新移民體驗。雖然《少女小漁》中收錄的都是移民生活主題的作品,《天浴》收錄的都是關於文革的敘事,但她作品中所表現的愛情、同情、孤獨、不甘等內容都超越了國界,是人類所共有的處境和狀態,她只是以不同文化為背景,來尋求更廣泛且豐富複雜的人性的體現。
在談自己的創作時,嚴歌苓曾說:“到了一塊新國土,每天接觸的東西都是新鮮的,都是刺激。即便是遙想當年,因為有了地理、時間,以及文化語言的距離,許多往事也顯得新鮮奇異,有了一種發人省思的意義,僥倖我有這樣遠離故土的機會,像一個生命的移植———將自己連根拔起,再往一片新土上移植……因此我自然是驚人的敏感。傷痛也好,慰藉也好,都在這種敏感中誇張了,都在誇張中形成強烈的形象和故事”。時空、文化、語言的距離和錯位,讓她得以重新審視在祖國舊有的文化觀念、道德標準和價值判斷方式;而文革中的少年記憶讓她過早看到了大浩劫下人性的複雜,中年後的異域環境又使她有機會觀察到不同膚色下同樣複雜的人性。中西碰撞,賦予嚴歌苓一種多重邊緣的身份和視角,讓她可以用一種局外人的角色,講述她所體察到的人世間的悲歡離合。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381330/ 2014-04-10 14:24:16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