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3 08:36:45阿楨

《南方信件》

   安東尼.聖艾修伯里著的《南方信件》(人本自然出版,1999,陸譯《南方郵航》較合原意)是修伯里的處女作。這是一部長篇小說,為紀錄當時往返士魯斯與達卡航線間一架飛機的戲劇性經歷,以及對愛情的追憶,描述一位航空界的新人/航空郵政飛行員貝尼斯死於裏奧法奧羅沙漠的故事。
   《南方信件》(1929)是修伯里的處女作啊!那修伯里可是位早熟的作家,其文字藝術(p.19,30,35-,133,167)也優於《風沙星辰》(1939)和《小王子》(1942),可惜世人偏愛《小王子》。詳參【圖博館】:小說改編與影視編劇 《語言與力》

《小王子》法:Le Petit Prince;英:The Little Prin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NiWVQ722ng

  已然被譯成五十多國文字的《小王子》,據稱,它還是本世紀以來全世界閱讀率最高的第三本書(第一是聖經,第二是可蘭經),而光是國內,就有不下十種譯本以上。看到市面上如此多的《小王子》譯本,我經常都會翻閱他們對聖艾修伯裏文學的介紹,不過每每還是會為國內貧瘠的閱讀文化而感到不滿。可以確定的是,無論出版商或譯者、導讀者,都只讓讀者停留在將作者視為一個童話作家,或者,充其量是一個喜歡飛行的作家這樣的印象上,而這遠不是聖艾修伯裏在二十世紀法國文學史中的評價。  
  創作時間屬於兩次大戰間文學世代的聖艾修伯裏,和當代其他作家如蒙泰朗或馬爾羅一樣,面對宣稱文明而實則野蠻、非理性的人類在大戰中顯現的文明危機、文學危機,他們在文學中要追求的是新的人生價值、新的人道主義原則。聖艾修伯裏的文學就是透過飛行當中的探討的愛情、征服、挫折、毀滅來說明:人,要成為人,要證明“存在”,就需要與自然、社會、自己奮鬥,這種哲學與戰後流行的“存在主義哲學”有異曲同工之妙,難怪薩特會稱讚他的《風沙星辰》(原名《人的大地》)是存在主義的濫觴。有人說,聖艾修伯裏的人與文學洋溢著英雄氣慨,從他一生借著“飛行文學”所展現的不屈不饒的精神看來,這話應該是很貼切的。 
  安東尼‧聖艾修伯裏於西元一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生於法國裏昂。完成學業後,本想加入軍校,卻未如願,最後終於一九二一年加入法國空軍,成為一位機械修護員。
  五年後,也就是修伯裏二十六歲時,他成為一位在土魯斯與達卡間傳遞郵件的郵政飛行員。他經常來往於南美洲的城市間,經歷過西班牙內戰,直到一九三八年德軍佔領法國領土時,移居到美國。
  由於自幼受到基督教會洗禮,修伯裏對人類的心靈需求始終懷抱著深切的同情與關懷。在飛行的長旅中,面對天空的漠不可測、大自然的嚴苛考驗,他更養成了深刻思考的習慣。這種種變交織成為他作品中經常描述和探討的主題。相較於另一位作家約瑟夫‧康拉得慣常描述的海洋文學作品,因此人們亦稱修伯裏為
  「空中的康拉德」
一九二九年出版的《南方信件》是修伯裏的處女作。這是一部長篇小說,為紀錄當時往返士魯斯與達卡航線間一架飛機的戲劇性經歷,以及對愛情的追憶,描述一位航空界的新人/航空郵政飛行員貝尼斯死於裏奧法奧羅沙漠的故事。
在第二部作品《夜間飛行》於一九三一年甫出版後,便獲得法國翡米那獎的榮耀與肯定。書中描述當時為一向創舉的夜間飛行之不可知。修伯裏本書中也初露他那詩意的筆觸和細微的分析,寫出主角驚險的一夜,與一位勇敢的駕駛員的掙紮與喪命。
在《夜間飛行》出版後,他回到巴黎,擔任巴黎晚報的記者,到世界各地演講與寫作。一九三九年,相隔了八年,終於出版了《風沙星辰》,並獲得法蘭西學院小說獎。書中記敘他飛航庇裏牛斯山、撒哈拉沙漠及安地斯山脈的種種真實冒險事蹟。以及他對人世間事物的看法。既如抒情詩,又富哲學胸懷。
修伯裏移居美國期間,陸續於一九四二年出版了《飛向阿拉斯》,以及最受世人所知的《小王子》。《飛向阿拉斯》是敘述在內戰期間,他奉命出航至德軍佔領下的法國領地從事偵查的經過。這本書雖是回憶錄,卻真實的呈現了人類在戰爭中的思想、恐懼及勇氣。
據調查結果,《小王子》是本世紀以來全世界閱讀率最高的第三本書〈第一是聖經,第二是可蘭經〉。這是修伯裏的著作中最富想像力的一部,內容以寓言體呈現,以一位擁有純真心靈的小王子,對照在文明洗禮下人類的偽善與造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修伯裏回到法國,並再度加入軍旅。於西元一九四四年七月三十一日,在一次飛經地中海的任務中,座機受到襲擊而墜海,十年四十四歲。
安東尼‧聖艾修伯裏一生共有八本著作,他的文字蘊含對世間的慈悲,頗有宗教家出世的精神。除了在章節中隨著翺遊四海,與世界上不同思想、教化的人們相遇,他對人性光明面的訟揚,也滋潤了心靈迷失的現代文明人。

擊落《小王子》作者 德飛行員抱憾>中時08/03/18鍾玉玨

 一九四四年七月卅一日,《小王子》的作者安東尼.聖修伯裏在一次法軍偵察飛行任務中,謎一般地消失,關於他的失蹤眾說紛紜。而今過了六十三年,一位在二戰期間擔任德國戰鬥機的飛行員坦承,自己就是當年開槍擊落聖修伯裏所駕飛機的「凶手」,並為此抱憾終生。
 現年八十八歲的霍斯特.李伯表示,當年他若知道對方就是他最欣賞的作者之一,絕對不會開火擊落聖修伯裏所駕的雙引擎洛克希德P-38閃電式戰鬥機,該機殘骸二○○四年在法國馬賽外海被尋獲。
   聖修伯裏失蹤六十三年 解謎
 李伯說:「聖修伯裏對天空的描述、飛行員的想法與感受,筆鋒一流,讓人讚賞。他的作品啟蒙許多後進走上飛行員這條路。」
 聖修伯裏集飛行員、作家、發明家等多重角色於一身,一九四三年創作出版的小說《小王子》迄今已經翻譯成一百多種語言,躍居全球歷來五十大暢銷書之一。
 一九四四年七月卅一日,聖修伯裏駕駛飛機進行偵察任務,從北非飛越當時仍是由德軍佔領的法國南部地區時,飛機失蹤,年僅四十四歲的聖修伯裏從此下落不明。
 一九九八年漁民在馬賽外海發現刻有聖修伯裏字樣的手鍊,二○○四年法國潛水員旺萊爾在馬賽外海發現P-38機殘骸,在法國當局協助下,開始進行打撈。旺萊爾更進一步抽絲剝繭循線追蹤當時擊落P-38的可能凶手。
   以為瞄準敵機 不料擊斃偶像
 結果循線找到李伯,李伯並未掩飾,直言他就是擊落偶像的凶手。他說:「你們可以停止找人了,我就是那個開火擊落聖修伯裏的人。但我當時瞄準的對象是敵機,而非我認識的人。」
 李伯說,當時他在法國東南部看到一架P-38,沿著土倫外海飛往馬賽,但對方竟單機出任務,並無任何支援或掩護。此外,該機飛行高度僅有六千英尺,似乎不在乎自己安危,且飛得漫不經心,好似在享受。
 他說:「對方無視我的存在,我心想『好小子,你不躲,我就開砲射你。』他飛在我的下面,我看清他的識別牌後,掉頭飛到他的後面,發射砲彈將之擊落。事後有人告訴我,死者八九不離十是聖修伯裏,我懊悔不已,罵自己簡直是造孽。」
 李伯戰時共擊落廿八架戰機,除役後擔任廣播電臺體育記者。他的訪談與心情轉折均收錄在預計廿日出版的新書《聖修伯裏的最後祕密》。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1900.6.29-1944.7.31)

聖修伯裏

  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裏一生喜歡冒險和自由,是利用飛機將郵件傳遞到高山和沙漠的先鋒。二戰期間,法國被納粹占領,他去了美國。1944年他在一次飛行任務中失蹤,成爲法國文學史上最神秘的一則傳奇。
  除了飛行,用寫作探索靈魂深處的寂寞是他的另一終生所愛。代表作品有童話《小王子》(1943),該書至今全球發行量已達五億冊,被譽爲“閱讀率僅次于《聖經》”的最佳書籍。其它作品還有小說《南方郵航》(1928)、《夜航》(1931)、散文《人的大地》(1939,英譯名《風沙星辰》)、小說《空軍飛行員》(1942)、《要塞》等。
  聖埃克蘇佩裏的《夜航》、《人的大地》初次出現時,他那些雄奇壯麗的情景,使讀者感到耳目一新,驚心動魄。聖埃克蘇佩裏的作品可以說是他一生的思想寫照與行動實錄。他在黑夜中期待黎明,在滿天亂雲中向往中途站,在璀璨星空中尋找自己的星球——生的喜悅。
  聖埃克蘇佩裏不是第一個描寫航空的作家,卻是第一個從航空探索人生與文明的作家;他不滿足于只描寫孤懸于滿天亂雲之中,與高山、海洋和風暴的生死角逐。他從高空中發現人類只是生存在一個大部分是山、沙、鹽堿地和海洋組成的星球上,生命在上面只是像瓦礫堆上的青苔,稀稀落落地在夾縫中滋長。文明像夕陽余輝似的脆弱,火山爆發、海陸變遷、風沙都可以使它毀滅無遺。這些形成聖埃克蘇佩裏的看法:人生歸根結蒂不是上帝賜予的一件禮物,而是人人要面臨的一個問題。人的價值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獲得的。“我的行動,從今以後,一個接一個,組成我的未來”。這與薩特的存在主義非常相似,“人被抛入這個世界”,必須作出自己的選擇。人只是在實施自己的意圖時才表明自己的存在,決定自己的未來。難怪薩特稱聖埃克蘇佩裏的《人的大地》是存在主義小說的濫殤。而海德格也把出版50年來譯成102種語言的《小王子》,看作是最偉大的存在主義小說。雖然聖埃克蘇佩裏本人不見得會用這個名稱。
  瑪佳?德斯特朗評論道:“尼采與紀德設計了一種道德,用激揚優美的文章宣揚,惟有聖埃克蘇佩裏在危險與充實的人生中身體力行。”
  一、聖-埃克蘇佩裏的故事
  法國作家聖-埃克蘇佩裏1900年6月29日生于法國裏昂,在1944年7月31日晚執行一次飛行任務時失蹤。聖埃克蘇佩裏稱自己首先是飛行員。他爲飛機而生,爲飛機而死。法國把他看作是作家、民族英雄。他生平發表5部篇幅不長的小說作品:《南方郵件》(1928)、《夜航》(1931,費米娜獎)、《人的大地》(1939,法蘭西學院文學大獎)、《空軍飛行員》(1942)和《小王子》(1943)。1944年他在一次飛行任務中失蹤,成爲法國文學史上最神秘的一則傳奇。
  莫泊桑曾言:“一百行,甚至不到一百行完美的好詩,也足以給藝術家帶來好名聲”。這幾句話用在聖埃克蘇佩裏的身上也非常恰當。他有特殊的工作方法,先寫上大量敘述和感想,然後慢慢一道道提煉,取出其中的精華。《夜航》經過提煉後的初稿有400頁,定稿時又只有181頁。字斟句酌,千錘百煉,他的散文寫得跟詩一樣美。
  聖-埃克蘇佩裏不是第一個描寫航空的作家,卻是第一個從航空探索人生與文明的作家。他從高空中發現人類只是生存在一個大部分是山、沙、鹽堿地和海洋組成的星球上,生命在上面只是像瓦礫堆上的青苔,稀稀落落地在夾縫中滋長。文明像夕陽余輝似的脆弱,火山爆發、海陸變遷、風沙都可以使它毀滅無遺。這些形成聖埃克蘇佩裏的看法:人生歸根結蒂不是上帝賜予的一件禮物,而是人人要面臨的一個問題。人的價值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獲得的。
  二、聖-埃克蘇佩裏與他的“小王子”
  1935年,聖?埃克蘇佩裏在前往莫斯科途中的火車上,在宵燈下看到一個睡夢中的孩子,他可愛的臉蛋使他想到孩子個個應該是童年莫紮特、傳奇中的王子!同一年十二月,聖埃克蘇佩裏和一名機械師試圖創造巴黎——西貢直飛記錄,在離開羅二百公裏的沙漠上空迷失方向,正俯身在機翼下尋找幽靈般的目標時撞上了一個斜坡。在死亡線上掙紮了三天,幸遇一個阿拉伯牧民救了他們。這兩件事成了《小王子》故事的經緯線。
  在《小王子》中作者寫了一段優美而憂傷的愛情,就是小王子離開了自己星球上的那朵美麗而驕傲的玫瑰花,讓她獨自抵擋風雨,獨自成長。雖然,在自己的旅途上,小王子也曾向人訴說過他對那朵玫瑰的懷念,但他並沒有回到那朵孤獨的玫瑰身邊。這部童話不長,但真正稱得上經典之作。它告訴我們,對于所愛的東西,必須付出耐性,而時間就是用來訓練我們耐性的。生活中有些最最美好的東西,往往是肉眼所看不到的,而要用我們的心去體會。這本書的故事很優美,而這些哲理全都蘊藏在故事之中。童年時代讀過這樣的故事,長大成人後再回味,感受也許會更深。
  在他逝世五十周年之際把他的肖像印在五十法郎的票面上。對全世界的大小讀者來說,他的盛名來自《小王子》。這篇二十世紀流傳最廣的童話,從一九四三年發表以來,已被譯成一百多種文字,銷售量高達三千余萬冊,還被拍成電影,搬上舞臺,灌成唱片,做成CD盤。
  三、聖?埃克蘇佩裏的失蹤傳奇
  聖埃克蘇佩裏畢生的傳奇經曆也是令人好奇、纏綿而神秘的恒久主題。1943年,在他的強烈要求下,他回到法國在北非的抗戰基地阿爾及爾。他的上級考慮到他的身體和年齡狀況,只同意他執行五次飛行任務,他卻要求到八次。1944年7月31日上午8點左右,在距離法國巴斯蒂亞25公裏的波爾戈機場是一個飛行的好天氣。指揮官聖-埃克蘇佩裏剛乘著吉普車到來。前一晚,他在巴斯蒂亞的一家餐館裏通宵宴飲,他的床沒睡過,還是鋪的好好的。黎明時分,他在做完彌撒後吃了一頓實在的早餐:幾個煎荷包蛋、黑咖啡和美國香煙。現在,他就在這裏,在他輕巧的“萊特寧”飛機的腳下。 然後將在格勒諾布爾、安西和尚貝裏的高空做長達幾小時的偵察飛行。
  44歲的聖-埃克蘇佩裏一夜沒睡,顯得很疲憊。他身上有8處骨折,那都是之前在危地馬拉的墜機中留下的,包括顱骨下部撞在岩石上所造成的一條很深的裂縫。此後,他的身體一直僵硬而疼痛,並伴隨著間歇的偏頭痛和眩暈。今天無疑是最後一次飛行了,他謝絕了別人的替飛,因爲他不想呆在一邊,受到保護,象個懦夫。聖-埃克蘇佩裏曾非常接近死亡,死並不讓他害怕。他深信自己等不到戰爭結束,他已經作好了“離開”的打算,但得在執行任務時“離開”。聖?埃克蘇佩裏在登機前讓勒內?加烏瓦伊幫最後一個忙:答應轉交一只放手稿的手提箱。那情形就象在立遺囑。他們緊挨著坐在一起,心潮起伏,兩個飛行員象男子漢一樣哭了。 8點45分,聖?埃克蘇佩裏駕駛著他那輕巧的“萊特寧”沖入了10000米的荒涼高空......
  這是他的第八次飛行,也是他的最後一次飛行,這是一個黑洞。下午3點,在波爾戈機場,勒內?加烏瓦伊一邊看表一邊來回踱步。他知道,再過半小時,編號233的“萊特寧”的燃料就要耗盡了,也就是說聖?埃克蘇佩裏,他的好朋友就要失蹤了…。在飛行記錄本上,只有一個簡短的記錄:聖-埃克蘇佩裏--執行法國南部高空飛行拍攝任務。未歸。
  四、神奇的發現
  幾十年來,人們應該滿足于這一簡短的判決和幾千頁的推理假設。因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有11000架飛機被擊落,它們中僅1943年到1945年就有500架墜落在普羅旺斯或海上。但那天早上,德軍在這個地區沒有擊落一架飛機。在10000米的高空飛行的飛機可能會掉到哪裏了呢?,人們搜集證據,檢查報告,計算,搜尋……,但沒有什麽實質性的結果。
  1998年9月7日,突尼斯漁民哈比?貝納莫爾在卡西斯的海上打撈到一塊發亮的東西,他沒有把它重新扔回大海。他的老板看了一眼這塊東西,看到有“安托萬”的字樣,和自己的第二個名字一樣,就把這塊東西清洗幹淨,發現上面刻著:“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裏(龔蘇蘿)-C/O雷納爾和希區柯克公司-美國紐約第四大街386號”。這是他的姓名、送他首飾的妻子的名字,出版英文版《小王子》的紐約出版商的地址。毫無疑問,他們找到了聖?埃克蘇佩裏的手鐲!
  此後,有一群“瘋子”,包括一些機械師、商人、曆史學家、漁民、潛水員、學者……開始了打撈。他們最終找到了。在2003年9月打撈上來的幾塊相當于飛機十分之一機身的殘骸上,沒有發現子彈的痕迹,而有飛機在時速超過800公裏筆直朝大海墜毀時才會造成的折痕。聖?埃克蘇佩裏曾表示:“我將雙手合十安息在地中海。”剩下的不過是一些細節的問題,但已經不重要了。有人說聖?埃克蘇佩裏有“死的願望”,他很久以前就接受了死亡。他已經全選好了:時間,地點,方式。
  五、聖埃克蘇佩裏年表
  1900年,尼采逝世。
  這一年,安德烈?紀德在布魯塞爾一次會議上宣稱:"當今文學土地的面貌可以說是一片沼澤。"
  1900年,聖埃克蘇佩裏誕生。
  1900年 6月29日,安多納-瑪麗-羅歇?德?聖埃克蘇佩裏 (Antoine Marie Roger de Saint-Exupery)生于法國裏昂市。 父母雙方均系貴族血統。其父讓?德?聖埃克蘇佩裏伯爵 在安多納出生前後任保險公司檢查員。其母瑪麗?德*豐斯戈隆 伯乃普洛旺斯省貴族之女,性情溫和,愛好藝術。
  1904年 其父去世。其母攜安多納姐弟五人離家先後住到其姨媽和外 祖母的祖傳房産中。聖埃克蘇佩裏第一次乘火車旅行即對機械産 生濃厚興趣,夢想有朝一日能飛上天空。
  1909年 一家人遷居勒芒市。聖埃克蘇佩裏進聖克魯瓦教會中學讀書。學校裏沈悶的氣氛使愛好幻想的少年頗感壓抑,被視爲一個 不守規矩的學生。
  1912年
  這年夏天,聖埃克蘇佩裏經常徘徊于學校附近的安貝利歐機 場。當年頗有名氣的飛行員魏德林被聖埃克蘇佩裏的熱情所感動, 帶著他第一次飛上天空。同年,聖埃克蘇佩裏開始拜師學拉小提琴。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其母爲參加護理傷員的工作,將聖埃克蘇佩裏兄弟二人送進 蒙格雷中學寄宿。兄弟二人苦于森嚴刻板的約束,只待了一個學期便催促母親將他們"從這個巫婆的巢穴裏拯救了出來"。一家人隨後蔔居瑞士弗裏堡。
  1917年 聖埃克蘇佩裏來到巴黎,先後就學于博絮埃中學和聖路易中學。
  1919年
  投考海軍軍官學校。聖埃克蘇佩裏的數學成績名列前茅,法文口試卻只得了7分(滿分爲20分)。考題是:"阿爾薩斯省回歸法國後,某人重返故裏,將做何感想?"聖埃克蘇佩裏無言以對, 而且拒絕背誦其他"愛國主義的"陳詞濫調。結果落第,轉而進入美術學校攻讀建築藝術專業。
  1921年
  4月,聖埃克蘇佩裏應征入伍,被編入斯特拉斯堡第二飛行大隊,任修理工。他省吃儉用湊齊學費去參加一民用航空公司的飛行訓練,獲飛機駕駛員合格證書。他首次駕機便險遭意外:由 于發動機燃料系出現故障,升空不久便劈啪亂響,濃煙滾滾,好不 容易才勉強著陸。在場的加爾德少校斷言:"聖埃克蘇佩裏,看 來你注定不會死在飛機上,否則你早沒命了。"
  1922年 
  10月,獲軍事飛行員合格證書。以少尉軍銜編入第三十三飛 行大隊殲擊機中隊。駐紮卡薩布蘭卡等地。
  1925年
  1月,在一次飛行事故中,聖埃克蘇佩裏頭部負傷,因此退役。
  由于未婚妻家長的反對,聖埃克蘇佩裏放棄再次入伍的機會,留在巴黎,擔任索雷汽車 公司的推銷員等職。
  經常在閑暇時間駕機飛行。他的想法是:"我酷愛這個行業……尤其是喜歡這種孤獨寂 寥的感受,只有上升到四千米的高空,與隆隆作響的發動機單獨作伴時才會有這種感受。" 
  1926年 4月,由于朋友讓?普雷沃的推薦,聖埃克蘇佩裏的短篇小說《飛行員》在《銀色之舟》雜志上發表。
  春,聖埃克蘇佩裏入法蘭西航空公司任飛行教練。
  10月,聖埃克蘇佩裏開始對寫作和飛行産生雙重的信心。他舊日的老師,博絮埃中學校 長薩杜爾神甫發現了他的抱負和才能,遂將其介紹給拉泰戈埃爾航空公司。該公司開發部主 任狄迪葉?多拉派其負責器材接收工作。 
  1927年
  春,狄迪葉?多拉滿足聖埃克蘇佩裏"我想飛……"的要求,令其加入飛行員的 行列。聖埃克蘇佩裏與著名飛行員梅爾莫茲、吉約梅、艾基安等人開辟了從法國南部的圖盧 茲到摩洛歌的卡薩布蘭卡以及塞內加爾首府達喀爾的郵政航線。聖埃克蘇佩裏由一個自由散 漫的巴黎少年變成一個生活嚴整、熱心事業的飛行家。
  10月,被任命爲朱比角(在今摩洛哥境內)中途站站長。在此後的一年半中,聖愛克蘇貝 裏忠于職守,成績卓著。在這大西洋與撒哈拉沙漠的交接處,他與同伴們同舟共濟,多次出 色地完成了空難救險任務,並與當地土著摩爾人和西班牙殖民軍打交道,體驗了航空事業開 拓者艱苦危險的生活。在此期間,他利用夜深人靜的空閑余暇,伏在兩只汽油桶架著一塊木 板搭成的桌子上,寫成了他的第一部文學傑作《南線郵航》。
  1928年 
  3月,聖埃克蘇佩裏回法國度假。
  在布列斯特受短期訓練後,獲海軍航空兵高級飛行員證書。
  年底,《南線郵航》由伽俐瑪爾出版社出版。作者聖埃克蘇佩裏則奔赴南美洲重操飛行員的舊業。
  1929年 10月,聖埃克蘇佩裏受命拉泰戈埃爾公司所屬的"阿根廷郵航"公司負責業務開發工作 。再次與梅爾莫茲、吉約梅等人共事。 
  1930年
  4月7日,聖埃克蘇佩裏因擔任朱比角中途站站長成績突出榮獲法國榮譽團騎士稱號。 6月22日,吉約梅駕機飛越安第斯山,在暴風雪中失蹤。聖埃克蘇佩裏多方搜尋營救, 曆時五天。6月30日,聖埃克蘇佩裏得知吉約梅已被人搭救,立即親自將其接回。
  從事第二本書《夜航》的創作。書中主人公利維埃的原型即爲拉泰戈埃爾公司開發部主 任狄迪葉?多拉。 
  1931年
  3月,"迪航"公司決策人之間發生分歧,狄迪葉?多拉辭去開發部主任職務,聖愛克 蘇貝裏等人也隨其去職。
  4月,與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結識的康素愛羅?森琴結婚。 5月,重返非洲,擔任卡薩布蘭卡與艾基安港區間的飛行員。
  12月,《夜航》出版。安德烈?紀德爲該書撰寫了序言。獲"費米納"文學獎。 
  1932年
  拉任拉泰戈埃爾公司試飛員。在駕駛一架新式水中飛機時險些罹難。
  此後的七年間(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聖埃克蘇佩裏主要住在巴黎,在風雲突變的 政治環境中過著動蕩不安的生活。 
  1933年
  聖埃克蘇佩裏試寫了一部電視劇本《安娜-瑪麗》,但始終未能完成和發表。
  法國政府將各家航空公司合並,成立法蘭西航空公司(簡稱"法航",Air France)。 
  1934年
  受雇于"法航",負責業務宣傳。到法國內外各地進行演講遊說。7月,出差到西貢。
  將《南線郵航》改寫成電影劇本。並跟隨攝制組到摩洛哥拍攝外景。在攝取空中鏡頭時充當"替身演員"。
  1935年 
  1-5月,以《巴黎晚報》特派記者身份到莫斯科采訪,先後撰寫了六篇通訊發表在《巴 黎晚報》上。(這些文章後被收入雜文集《生活的某種含義》) 駕機"周遊地中海",替"法航"進行業務宣傳到處演講。 
  12月29日,自費駕機飛往西貢,試圖以七十小時飛完巴黎到西貢的航程,以此打破紀錄 獲取十五萬法郎的獎金。但由于飛機發生故障,迫降在開羅附近荒無人煙的沙漠中。聖愛克 蘇貝裏與機械師普列夫一起在絕望的情況下跋涉了五天五夜,被一支駱駝商隊救出。 
  1936年 聖埃克蘇佩裏試圖發明一種噴氣式飛機。開始零星撰寫《城堡》一書。
  12月,朋友梅莫茲因飛機失事遇難。 
  1937年 
  2月,駕駛自己的飛機從卡薩布蘭卡直飛通布圖(馬裏),進而與達喀爾-卡薩布蘭卡航 線溝通。3月,回到巴黎。4月,作爲《不妥協報》和《巴黎晚報》特派記者前往馬德裏等地采訪西班牙內戰。 
  1938年 
  1月,經空軍部批准,聖埃克蘇佩裏得以實施從紐約到火地島(在拉丁美洲南端)的飛行 計劃。爲此抵達紐約。2月15日,從紐約起飛,平安到達危地馬拉。但從危地馬拉起飛時,飛機栽到機場附近 。聖埃克蘇佩裏負重傷(腦震蕩,全身八處骨折)。飛機被摔毀。 3月,回到紐約養傷。創作小說《人的大地》。隨後重返法國。 
  1939年
  2月,《人的大地》在法國出版。 聖埃克蘇佩裏駕機到德國旅行。 5月,《人的大地》獲法蘭西學士院小說大獎。 6月,《人的大地》英文本在美國出版,書名爲《風、沙與星星》,並很快成爲"暢銷 書"。 7月,隨同吉約梅駕駛水上飛機去紐約試圖打破穿越大西洋的飛行紀錄。 戰爭迫在眉睫。聖埃克蘇佩裏于8月26日火速從美國趕回巴黎。 9月3日,法國向德國宣戰。9月4日,聖埃克蘇佩裏應征入伍,以上尉軍銜任技術教官。 11月,據醫生診斷,聖埃克蘇佩裏鑒于健康狀況已不在應征之列,但他卻想方設法終于 當上了一名飛行員,開始在第三十三飛行大隊第二中隊執行空中戰略偵察任務。 此間創作了哲理童話《小王子》。 
  1940年
  6月,受到空軍部的嘉獎,獲十字軍功章。 6月17日,法國敗局已定,聖埃克蘇佩裏隨同所在部隊被遣送 到阿爾及爾。 8月,聖埃克蘇佩裏退役,到瓦爾省的姐姐家中小住,繼續 寫作《城堡》一書。 11月,取道葡萄牙和摩洛哥去美國。
  1941年 僑居紐約,埋頭從事文學創作。
  1942年 
  2月20日,《戰區飛行員》英文本在美國出版,書名爲《飛向阿拉斯》。該書在美國占據"最佳暢銷書"地位達半年之久。批評界認爲這部小說"是民主人士對《我的奮鬥》最有力的回擊"。聖埃克蘇佩裏博得"飛翔的康拉德"的美稱。 同年,小說法文版在法國出版。雖然已經刪去了"希特勒是白癡"這句話,仍然被德國占領軍當局查禁。 11月,盟軍在北非登陸後,聖埃克蘇佩裏在紐約發表廣播講話,呼籲法國人民團結戰鬥。
  1943年 
  2月,《給一個人質的信》在紐約出版。 4月,《小王子》出版。與此同時,書的作者卻幾經輾轉到達阿爾及利亞,經過情真 意切的懇求,獲准加入他以前服役所在的部隊--第三十三飛行大隊第二中隊。部隊的美國指揮官爲聖埃克蘇佩裏的戰鬥熱情所感動,破例批准這位遠遠超出空軍飛行員年齡界限的名作家執行五次空中偵察任務。1944年 7月31日早8時30分,聖埃克蘇佩裏起飛執行他的第九次空中偵察任務,一去不複返。
  六、奇遇
  20世紀流傳最廣的童話當屬《小王子》,此書作者聖埃克蘇佩裏60多年前駕機神秘失蹤一直是個謎。法國《費加羅》雜志近日報道,前納粹飛行員裏佩特在即將發行的《聖埃克蘇佩裏:最後的秘密》一書中稱,他可能在1944年擊落聖埃克蘇佩裏駕駛的飛機。作爲喜愛《小王子》的讀者,裏佩特非常後悔當年的行動。
  飛機失蹤
  現年88歲的裏佩特是前納粹“王牌飛行員”。法國《費加羅》雜志上周末刊登《聖埃克蘇佩裏:最後的秘密》部分內容。裏佩特在書中稱,他在1944年7月31日于地中海上空擊落的飛機可能正是聖埃克蘇佩裏駕駛的洛克希德“閃電P38”,他對此深表懊悔。裏佩特說:“如果我知道那是他,一定不會開火。”
  聖埃克蘇佩裏1900年生于法國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幼時愛幻想,喜歡寫詩歌,擺弄機械。他青年時服兵役加入空軍,獲得過13項航空科技發明專利,還留給後人《小王子》《夜航》和《人的大地》等作品。童話小說《小王子》講述了一個外星球小王子在撒哈拉沙漠偶遇一名落難飛行員的故事。小說于1943年首次在美國紐約出版,後來被翻譯成100多種語言,據稱是全球最暢銷的童話之一。
  聖埃克蘇佩裏生前稱自己首先是飛行員,他爲飛機而生,爲飛機而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加入“自由法國部隊”。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不久,爲了幫助“自由法國部隊”登陸被納粹占領的法國南部,他自駕飛機偵察地形。1944年聖埃克蘇佩裏最後一次駕駛“閃電P38”型飛機從科西嘉島起飛,起飛後不久即失蹤,時年44歲。
  墜海之謎
  聖埃克蘇佩裏的失蹤一直是航空史和文學史上的一個謎。
  1998年,馬賽地區漁民從海底撈上來一個刻有“SAINT-EX(聖埃克蘇佩裏縮寫)”字樣的手鐲。2000年5月,一名專業潛水員在同一地點的海底發現一架飛機殘骸。結合那枚手鐲並與其他42架在法國南部墜毀的P38飛機對比,專家判定這架飛機殘骸正是聖埃克蘇佩裏失蹤時駕駛的飛機。由此聖埃克蘇佩裏失蹤原因確定,死于飛機墜毀一說成立。
  因爲沒有記錄證明德軍曾在科西嘉采取過軍事行動,聖埃克蘇佩裏墜機原因仍不明了。專家猜測可能飛機被敵軍擊落,也有可能撞上不明物體,還有人從聖埃克蘇佩裏的作品中猜度他因抑郁而自殺。
  回憶經過
  研究二戰德國空軍的專家馮加赫頓致力于尋找德國空軍老兵。他通過一系列線索找到裏佩特。當馮加赫頓通過電話與裏佩特取得聯系時,這位前德國空軍飛行員說:“你可以停止尋找了,我就是擊落聖埃克蘇佩裏飛機的人。”
  裏佩特在《聖埃克蘇佩裏:最後的秘密》一書中描述了1944年7月31日發生的事。當時,裏佩特正駕駛“ME109”飛機在土倫至馬賽海岸巡邏,他發現一架行徑異常的“閃電P38”。裏佩特說:“如果你習慣激戰,肯定會發現那架飛機不對勁,它的飛行員似乎在東張西望。”裏佩特稱那架“閃電P38”似乎不把他的存在當回事,因此決定“如果你不從這領空上撤離,我就給你點顔色看看”。
  于是裏佩特向“閃電P38”俯沖過去,並開火擊中其機翼。之後,“閃電P38”試圖海上迫降,但卻徑直墜入海中。裏佩特說,沒發現有人跳傘逃離失控飛機。
  深感自責
  當裏佩特得知聖埃克蘇佩裏1944年7月31日駕駛“閃電P38”在地中海地區失蹤時,他感到自己害死了崇拜的人。
  對于擊落聖埃克蘇佩裏,裏佩特深感自責:“真是一場災難,看看你都做了什麽!”
  盡管裏佩特的解釋填補了聖埃克蘇佩裏墜機之謎的空白,曆史學家對此說仍表示懷疑。他們認爲,如果裏佩特講述的是真實情況,他理應早早公開此事。
http://baike.baidu.com/view/668583.html?tp=0_11

沈重的童話——重讀《小王子》 
 
  我不喜歡飛行,那種遠離熟悉地面的高度會使我有不踏實的感覺,還有,我必須承認,我也缺乏了那麼一點冒險氣質,飛行總讓我聯想到關於異域或流浪這類事情。但是我知道有另一種人喜歡飛行,至少《小王子》作者就是,他把飛行當作職業,也把飛行當成文學,同時也把飛行當作哲學、甚至宗教,他的一生就是這樣與飛行脫不了關係。  
  飛行員作家安東尼?聖艾修伯裏(Antoine de Saint-Exupery,1900-1944)是法國三○到四○年代的傳奇人物,他生前出版的《南方信件》(1929)、《夜間飛行》(1931)、《風沙星辰》(1939)、《戰鬥的飛行員》(1942),幾乎都是由他的飛行經驗衍生出來的作品,做為一種“類型文學”,他所書寫的飛行文學因此就被比擬像另一個酷寫海洋文學的康拉德,因而被稱為“空中的康拉德”。但他一九四三年出版的《小王子》卻顯得相當不同,即使許多相同的元素還在,諸如飛行員、沙漠、天空、星辰,但主角卻是一個不會飛翔的小王子,即使如此,他金色的頭髮與小巧的身軀,連同他那圍巾與披風,從此成為半個世紀以來不分國界的讀者共同記憶裏的文學形象。  
  已然被譯成五十多國文字的《小王子》,據稱,它還是本世紀以來全世界閱讀率最高的第三本書(第一是聖經,第二是可蘭經),而光是國內,就有不下十種譯本以上。看到市面上如此多的《小王子》譯本,我經常都會翻閱他們對聖艾修伯裏文學的介紹,不過每每還是會為國內貧瘠的閱讀文化而感到不滿。可以確定的是,無論出版商或譯者、導讀者,都只讓讀者停留在將作者視為一個童話作家,或者,充其量是一個喜歡飛行的作家這樣的印象上,而這遠不是聖艾修伯裏在二十世紀法國文學史中的評價。  
  創作時間屬於兩次大戰間文學世代的聖艾修伯裏,和當代其他作家如蒙泰朗或馬爾羅一樣,面對宣稱文明而實則野蠻、非理性的人類在大戰中顯現的文明危機、文學危機,他們在文學中要追求的是新的人生價值、新的人道主義原則。聖艾修伯裏的文學就是透過飛行當中的探討的愛情、征服、挫折、毀滅來說明:人,要成為人,要證明“存在”,就需要與自然、社會、自己奮鬥,這種哲學與戰後流行的“存在主義哲學”有異曲同工之妙,難怪薩特會稱讚他的《風沙星辰》(原名《人的大地》)是存在主義的濫觴。有人說,聖艾修伯裏的人與文學洋溢著英雄氣慨,從他一生借著“飛行文學”所展現的不屈不饒的精神看來,這話應該是很貼切的。  
  也就因此,在《小王子》已經有的許多種讀法裏面。如果你注意到它的想像力,那麼它就像是一本童話,這樣,你一定會喜歡大象在蟒蛇肚子裏,或者是裝有羊的盒子,還有在小行星B612上一天能看四十四回夕陽這些段落。而更多的人會在《小王子》當中借著這些想像力,飛回他們的童年時代,喚醒他們身體那個沈睡已久的彼得潘,所以他們會訝異於透過小王子的眼睛看到的世界竟是如此充滿奇趣,於是人們也就暫時忘記屬於大人世界的紛擾,或者會勾起童年回憶,或者享受著想象世界的赤子天真。  
  但是小王子是否就像他的外型一樣,具有令人忘憂的兒童特質?或者只是我們移情了對兒童的“天真想像”到小王子身上呢?其實我倒覺得,《小王子》藉一個迫降在沙漠中的飛行員,與一位來自某一星球的小王子的對話,用一個童話的面具,包裝了連大人都不一定參得透的人生觀或哲學。我們當然可以像先前許多讀法一樣,繼續享受童話的想像力與天真,但或許可以換個角度來重讀,注意一下那朵小王子居住的小行星上帶刺的玫瑰,一朵令小王子憂愁的玫瑰。  
  保羅?韋伯斯特在他為聖艾修伯裏所寫的傳記《小王子的愛與死》當中,已經以聖艾修伯裏給其妻康蘇珞的信件提出證明,聖艾修伯裏是為了康蘇珞寫這本書的(雖然他在書前言明將他獻給裏昂維德),而小說裏的玫瑰,指的就是康蘇珞。這本傳記提供了我們一向陌生的聖艾修伯裏一個清晰的形象,在傳記裏我們可以看到聖艾修伯裏的童年成長、飛行員生活,他的愛冒險的性格與他同康蘇珞愛怨交纏的婚姻生活,是一本聖艾修伯裏迷必備的文字寫真集。  
  可以這樣說,如果不是因為這朵玫瑰,小王子必定不會浪遊各地,也就不會敷衍成這一部小說,換言之,玫瑰是《小王子》一書的靈魂。這朵唯一的玫瑰起先對小王子有許多要求,她渴望小王子傾聽她的需求,甚至將她罩在玻璃罩裏以免風吹雨淋,但是這卻使得小王子覺得厭煩。小王子離開了,玫瑰雖然對他說“我愛你”,但這時的小王子還沒有開始思考。他拜訪了附近的小行星,遇見了只強調權威的國王、一個除了讚美什麼都聽不進去的自負的人、一個為了忘掉喝酒這件愧疚的事而喝酒的酒鬼、一個忙著計算星星的商人、一個忙著點燈熄燈的燈夫、一個無須四處探險的地理學家,我們不難發現,這些人除了燈夫之外,都是只注意到自身存在的人,也就是一些自我中心的人。  
  最後小王子到了地球,他走進了一座玫瑰園,於是他覺得單是這座花園就有五千朵和他的玫瑰一模一樣的花,他想這樣太平凡了,更何況她還如此難纏。這時他遇到狐狸,狐狸和他討論了關於“馴養”的問題,也就是如何“建立關係”。狐狸說,有千萬個小男孩,也有千萬隻狐狸,但他們毫無關係、可有可無,一直到他們對彼此有所要求,他們對彼此才是“獨一無二”的:  
  如果你馴養我,那我們可能就互相需要了。因為,對你而言,我是宇宙間獨一無二的;而對我而言,你也是宇宙間獨一無二的。  
  作者選擇狐狸當然有其用意,在西方,狐狸(或狼)向來就被視為“善疑”、“狡猾”的代表,他們因此也是孤獨的化身,小王子開始訓練狐狸聽話,無疑也是用來表示愛與關懷的力量。終於,在將分手時小王子終於了解一個“秘密”,狐狸告訴他說:  
  唯有用心才能辨識事物的價值;光憑肉眼是看不到事物真正價值的。因為你把時間投注在你的玫瑰身上,所以,她才會顯得不凡。  
  所以當小王子回去重看花園裏的玫瑰時,他才會真正的了解,他自己星球上的那朵玫瑰,與這些看似繁多的玫瑰有何不同:  
  你們外表很美,但心中卻是空虛的。…沒有人願意為你們而死。沒錯,一個平凡的過路人,會覺得我的玫瑰和你們並沒有什麼不同,我的玫瑰長得和你們一模一樣。然而,我的玫瑰本身卻蘊含了一種你們千萬朵玫瑰所無法比擬的特質。只有她得到我的灌溉,是我把她罩在玻璃罩裏面,是我用屏風把她遮住(案:此處譯文有誤,引文經筆者更改);只有為了她,我才會打死毛毛蟲(只留兩、三隻變成蝴蝶);而且,我會傾聽她一切聲音。發牢騷也好,亂吹噓也罷,甚至沈默不語,我都會傾聽;因為,她是我的玫瑰。  
  這個只要付出時間與關心,就能建立自我與對象的“獨一無二”的關係,平凡的事物因此有了不同的意義,這就是小王子帶著與玫瑰分離的哀傷,遊歷四處後得到的“啟示”,所以可將這個“真理”推及于萬物。他將要與沙漠中相處多日的飛行員分開時,就看著他即將歸去的夜空裏的星星向飛行員說:  
  每個人都可以擁有星星,……但對不同的人來說,這些星星所代表的意義也會不一樣。對旅行的人來說,星星可以指引方向;對其他人來說,星星只是無足輕重地挂在天空發亮而已;對學者來說,星星是研究的對象;對我遇到的商人來說,星星卻是財富。然而,所有的星星都是沈默的。只有你,只有你擁有的星星與眾不同。  
  如果以上述這種角度看《小王子》,看待它所思索的關於人與人的相處問題,不僅可以了解聖艾修伯裏為何要為他愛怨交纏的妻子寫下這些文字,也能夠進一步了解,聖艾修伯裏在《小王子》當中寄託是怎樣的一種人生哲學。而這種“哲學”不是說人生問題可以像童話一般虛幻的解決,或者是在閱讀當中以為童年的世界才有如此純真天然的心懷,反倒是透露出聖艾修伯裏文學的一種哲理化傾向,甚至是一種對人生本質的深刻思索。  
  當然,如果我們還記得聖艾修伯裏是在二次大戰中流亡美國(當時法國為德軍所佔領)時寫下這本小說,他面對法西斯主義與戰爭對人的毀滅,或許也可以想見他不僅僅是為了妻子而寫,而是為了他在前言中所說的那個“一開始都是小孩子的大人”而寫,他想要喚醒人類被蒙蔽的心靈。於是乎《小王子》也可以理解成:在茫茫的宇宙中,有一個星球住著人,上面只有一朵美麗的玫瑰一如人類文明,如果我們要保有這朵玫瑰,就必須傾注我們的感情與心靈去維持人與玫瑰長久的關係。  
  不知道,這樣的重讀是否已破壞《小王子》的童話世界,但就像我們了解故事當中公主與王子的幸福快樂結局之為“神話”,我們當然可以繼續享受《小王子》為我們帶來的純然天真,從而因為追念起自己的童年歲月而懷想不已,但是人生的問題總是會在掩上《小王子》的書頁時再次浮現,在理解了更多關於聖艾修伯裏的文學與歷史的閱讀脈絡下,或許這本始終被當成童話來閱讀的小說,它更深沈的面向能夠有再次被解讀、認識的機會。
http://big5.eastday.com:82/gate/big5/sh.eastday.com/qtmt/20070712/u1a328297.html
 
《小王子》法:Le Petit Prince;英:The Little Prince
 
  這是法國當代一部有名的童話——法國作家聖?埃克蘇佩裏“爲大人們寫的童話故事”。但也受到小讀者的喜愛。作者在獻辭裏寫道:“獻給萊昂?韋爾特 請孩子們原諒,我把這本書獻給了一個大人。我這樣做有三個重要的理由,其一是:這個大人是我在人世間最要好的朋友;其二是:這個大人什麽都能明白,就連那些給孩子們寫的書都能看懂;其三是:這個大人居住在法國,在那裏他饑寒交迫,急需得到安慰。如果所有這些理由仍嫌不足的話,那麽我願把這本書獻給長成了大人的從前那個孩子。所有的大人原先都是孩子(但他們中只有少數人記得這一點)。所以,我把我的獻詞改爲:獻給小男孩時的萊昂?韋爾特”。
  1943年,在他的強烈要求下,他回到法國在北非的抗戰基地阿爾及爾。他的上級考慮到他的身體和年齡狀況,只同意他執行五次飛行任務,他卻要求到八次,1944年7月31日上午,他出航執行第八次任務,從此再也沒有回來,犧牲時,年僅44歲。『PS.我在1993年的一份參考消息上看到一則簡訊,在歐洲某地的一個湖中,發現了聖?埃克蘇佩裏的飛機殘骸。這次搜索是經過對他最後一次出航的線路和德軍當時的空軍記錄研究以後進行的,經過認證確認是那架失蹤了半個世紀的偵察機。爲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戰士和文學家,當地決定爲這架飛機的殘骸建立一個博物館,以他的名字命名,陳列他的作品和遺物。2008年3月,德國前納粹飛行員裏佩特的新書《聖?埃克蘇佩裏:最後的秘密》將聖?埃克蘇佩裏的秘密揭曉,1944年7月31日,裏佩特駕駛戰鬥機擊落一架法國偵察機,駕駛員沒有跳傘。最後確認爲聖?埃克蘇佩裏的偵察機。
  聖?埃克蘇佩裏在這部童話小說裏,通過一顆小星球上的一個小王子旅行宇宙的經曆,表達了對人類“童年”消逝的無限感歎。小王子在旅途中到過六個星球,碰到過一個目空一切的國王,一個愛慕虛榮的人,一個消磨光陰的酒鬼,一個唯利是圖的商人,一個循規蹈矩的點燈人和一個學究式的地理學家,最後才到達地球,在浩瀚的撒哈拉大沙漠上遇到了“我”。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視出這些大人們的空虛、盲目和愚妄,用淺顯天真的語言寫出了人類的孤獨寂寞、沒用根基隨風流浪的命運。同時,也表達出作者對金錢關系的批判,對真善美的謳歌。
  小王子是個孩子。這個孩子特別有天份,他憑直覺行事,感覺靈敏,他能夠透過事物的表面發現其實質。他能看到飛行員給他畫的裝在木箱裏的綿羊和被蟒蛇吞到肚子裏的大象。與小王子的巧遇,使“我”發現,他已經在多大程度上失去了孩子氣,他已經多麽嚴重地被大人那騙人的世界所征服:他已經不能像小王子那樣透過木箱看見裏面的綿羊了。因此,他歎息說: “我可能有點象那些大人了,想必我是老了。”
  小王子離開他的小行星,訪問了那些只住著一個居民的星球之後,發現那些大人都極端孤獨地生活在淒涼的寂寞中。那麽,這些以爲他們的小天地就是全部宇宙的大人們究竟缺少什麽呢?他們缺少可以使他們互相結合起來的東西,缺少愛、缺少狐狸用“馴服我吧”所表達的思想。(只有點路燈的人是個例外,他對于哪怕是荒唐的職責也盡心盡力。若不是他的天地那麽狹小,他本來可能成爲小王子的朋友。)小王子也得學習那個“馴服我吧”。而向他講授的正是狐狸。狐狸說,一個生物,哪怕一個普普通通的小生物,如果它馴服了你,或曰“你被他馴服了”,它在你的眼裏就是獨一無二的了。小王子全部生活的中心是他的那枝花兒,他以一種狂熱的贊美心情注視著她的開放。當他第一次看見她露面的時候,完全沈浸在她那美的光彩裏,不禁脫口贊歎說:“你真美呀!”可是不久,他對這個如此討人愛的小東西就看透了。她有缺點:愛虛榮、驕傲、疑心重還有點說謊。由于對花兒完全失望,小王子離開了他的星球。這裏,富于想象的藝術家用簡單而又強烈的手法,向我們揭示的正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尖銳矛盾、美好的思想與這種思想在不完善的物質世界中努力體現之間的尖銳矛盾。小王子承認了他的錯誤,但是太晚了。一天他對他的朋友掏真心地說: “我本來不該聽她的,永遠不該聽那些花兒的話。只應該聞聞她們、觀賞她們。”當小王子在地球上發現五千株與他的花兒一模——樣的玫瑰時,他感到十分失望。但是,他的狐狸朋友安慰他說,不管怎麽說他的花兒是獨一無二的,因爲他馴服過她。狐狸還向他泄露了它的秘密,這秘密如同一切偉大思想一樣,是通俗的:“本質用眼睛是看不見的,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楚。”應該用心靈去追求真理,而他正是靠心靈才發現了以沙漠中的水井爲象征的生命之泉的。
  流浪中,小王子看到了世間百態,形形色色的人在物欲橫流的社會裏迷失著本性。權利、虛榮、貪婪、懦弱滋生在人們的心裏。我們向欲望屈服對物質頂禮;因爲墮落而痛苦,因爲痛苦而愈發的墮落;背負著知識的重擔而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人們一點想象力都沒有。他們只是重複別人對他們說的話…”,“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實質性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我們苦苦追求著幸福,但卻常常粗暴的把幸福從身邊趕走。雖覺如夢,雖視如盲。“人們是從來也不會滿意自己所在的地方的。”“你這裏的人在同一個花園中種植著五千朵玫瑰。可是,他們卻不能從中找到自己所要尋找的東西…” “然而,他們所尋找的東西卻是可以從一朵玫瑰花或一點兒水中找到的…”。
  在這個奇特的隱喻中,人們所有的衡量事物的尺度都走樣了:火山,我們覺得是很大的,可是在小王子的星球上,捅火山就象捅爐子,其中一座活火山還能用來做早點。如果在小王子的B612號小行星上暫住,就會搞亂我們所有的時間觀念,小王子只要把椅子挪動挪動,每天就能看到四十三次晚霞。我們被弄得暈頭轉向,因爲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在這個世界裏,死亡意味著什麽呢?死亡僅僅意味著抛棄遺骸、抛棄外表,向著一顆星星,向著愛情,向著自己的使命升去。所以,“我”通過對小王子秘密身世的一步步探尋, 知道了這個世界上隱藏的種種醜惡,也悟到了美好的追求真摯友誼、博大情懷的理想境界。
  《小王子》自從1943年在紐約問世以來,被譯成42種文字,多次再版,經久不衰。《小王子》曾被多次改編成話劇和電影,盛演不斷。《小王子》已被選入許多西方國家的教科書,成爲青少年的必讀書籍。人們不禁要問,産生《小王子》現象的原因何在?
  我想,法國作家安德烈?莫洛瓦對聖?埃克蘇佩裏評論中的一段話或許是對上述問題中肯的回答:“《小王子》在其富有詩意的淡淡哀愁中也蘊含著一整套哲學思想。”“這本給成人看的兒童書處處包含著象征意義,這些象征看上去既明確又隱晦,因此也就格外的美。”
  象征意義
  總而言之,作品通過這個小王子的經曆,闡述了對社會上不同類型的大人的看法和批評,提出了一些發人深思的問題。作者特別借小王子之口贊頌了情誼和友愛,希望人們要發展友情,相互熱愛。在作者看來,愛就要像小王子住的星球上的火山一樣熾熱,友情就要像小王子那樣兢兢業業爲玫瑰花鏟除惡草。
  在這部作品裏,也流露出—些傷感情緒。但這並不是主要的,並沒有處于壓倒地位。故事到了高潮,這絲傷感很快在欣喜中消溶了。小王子向他的朋友贈送了臨別的禮物: “你會有許多會笑的星星。”地球上的這位飛行員將會聽見他那喜愛的小寶貝在星海中的一顆星星上的笑聲,于是,他就會聽見所有的星星都在笑。就這樣,作品中的傷感失去了分量,死亡失去了它的恐怖性。
  每一次讀《小王子》,都被這種孩子式的看待世界的態度感動,多麽天真、幼稚,可又多麽純潔、真誠。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整天忙忙碌碌,像一群群沒有靈魂的蒼蠅,喧鬧著,躁動著,聽不到靈魂深處真誠的低語。時光流逝,童年遠去,我們漸漸長大,歲月帶走了許許多多的記憶,也消蝕了心底曾經擁有的那份童稚的純真。我們沈溺于人世浮華,專注于利益法則,我們不顧心靈的沈重的桎梏,可是愈如此,愈體驗到人生意義的虛無。讀大學時,我看了不少現代派的作品,裏面充滿了欲望、異化和夢魘,這些對世界險惡真實的寫照,看得人心裏充滿了卑瑣失望。但是,每次讀一遍《小王子》,就好像在清水中洗了個澡一般,心又重新變得剔透明亮了。
  《小王子》這部童話情節別致而曲折,行文富于詩情和哲理,它采用倒敘的手法,語言明白曉暢,可讀性很強。由于作者以情愛貫穿全篇,所以法國評論界認爲它是一部充滿詩意的童話,是作者對友情的眷念。
  《小王子》于1943年在紐約出版,它是20世紀流傳最廣的童話,被譯成100多種語言,電影、唱片,甚至紙幣上都可以看到本書的影子。出版《小王子》美國學生版的約?米勒說: 《小王子》屬于這種類型的書……它使孩子和成年人都喜歡。作品所刻意追求並表現出來的想象力、智慧和情感,使各種年齡的讀者都能從中找到樂趣和益處,並且隨時能夠發現新的精神財富。
http://baike.baidu.com/view/29140.html?tp=0_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