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奏鳴曲》
不只如前評
即便到了廿世紀末,世人( 、《世紀兒女》)仍較欲窺女作家喬治桑與男音樂家蕭邦、詩人繆塞的八卦情事而非其文學成就!
《春光奏鳴曲》Impromptu (1991)
導 演:James Lapine
主 演:朱迪戴維斯 Judy Davis/休格蘭特 Hugh Grant/曼迪帕廷金 Mandy Patinkin/朱利安桑德斯 Julian Sands/拉爾夫布朗 Ralph Brown
劇情介紹
一八三六年春天,喬治桑是當時最有名且最多産的女作家,並以爭取女權的辯才無礙著稱。她剛與杜迪凡男爵離婚,獨自扶養二個小孩。飄忽的行蹤來往于巴黎市內的文學沙龍,鄉間諾罕的別墅以及衆多的情人之間。還有人謠傳她與家庭老師梅裏菲及詩人墨賽過從甚密。某日,喬治桑前往拜訪音樂家李斯特及其情婦瑪莉,巧遇蕭邦,遂爲其翩翩風度及曼妙的音樂所傾倒。本片以詼諧趣味的筆觸來描述十九世記著名的文學家喬治和音樂家蕭邦最膾炙人口的浪漫情史?
肖邦的死因和喬治桑的功過
一部電影說肖邦是在臺上表演太累了才死的,有有評論說是肺病死的,到底他是怎麽死的?還是那部電影,把喬治桑描寫成一個人生觀有點問題的人,說是她困住了肖邦,而有的評論說是肖邦本身根本不關心政治而是喬治桑激發了他的創作才能,究竟哪個是對的?還是有其他的答案?
波蘭科學家稱音樂家肖邦死因有新說
新華網華沙專電:波蘭著名愛國主義音樂家肖邦的死因又有新說。波科學家日前認爲,這位馳名世界的作曲家、鋼琴家並非死于肺病,而是死于粘稠物(胰管)堵塞病。
據波蘭《共和國報》11日報道,波蘭科學院教授、粘稠物(胰管)堵塞病波蘭工作組組長米哈烏-維特說,在肖邦死後對其遺體進行的檢查中,並沒有發現肺病的典型病變,而是發現了相當嚴重的心髒病症,這表明肖邦的直接死因可能是由粘稠物(胰管)堵塞病而引發的呼吸循環系統功能衰竭。
粘稠物(胰管)堵塞病是一種幼兒易患的遺傳病症。1938年才被發現,1989年才被確認發病基因爲CFTR。盡管只是一個基因發生病變,但這種病症卻能夠傷害整個人體系統和器官。很久以前,人們把這種病誤以爲肺病、腸炎、肝病或胰腺炎。
維特教授說,肖邦的妹妹艾米麗亞14歲時因患同類病症而去世,因此有理由懷疑,肖邦的父母親可能擁有CFTR基因。
維特教授還指出,這種疾病使得肖邦骨瘦如柴,四肢無力。演奏後,肖邦往往累得自己無力離開演出大廳。除此以外,這種疾病往往使男子喪失生育能力。肖邦與有子女的喬治-桑夫人共同生活了多年,肖邦也一直沒有後代。
有人說,是喬治?桑點燃的愛情之火,使肖邦的創作天才燃燒起來。也有人說,是這個女人過于熱烈的愛情使肖邦的疾病更趨惡化,英年早逝。
有人贊美她是偉大的女性。也有人詛咒她是放蕩的淫婦。
有人歌頌音樂和文學的聯姻。也有人痛斥這不相稱的結合。
但是,誰也無法否認,他們共同生活的九年是肖邦一生中最重要的藝術創作階段,是他最光輝的創作力高峰期。而肖邦與喬治?桑分手之後,他再也沒有寫出任何一部重要的作品。肖邦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對喬治.桑只有愛情,他不能忘記喬治?桑。
肖邦與喬治?桑的愛情,是給予他藝術生命力的愛情。他不能忘記喬治?桑...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說:“我真想見她一面...”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4214350.html?fr=qrl&fr2=query
蕭邦和喬治桑
1836年冬天肖邦結識了比他大6歲的法國女作家喬治.桑,肖邦,這個纖弱、浮華、儒雅而又溫柔的男子,對反傳統的多産女作家喬治.桑,第一印象並不太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喬治桑越來越引起肖邦的注意,肖邦發現和他在一起時,他可以盡情傾訴內心深處的情感。
後來,肖邦和喬治桑生活在了一起,他們保持了長達9年的關系,喬治桑給予肖邦的細心照料,有助于煥發肖邦的才華,他們生活在一起的後來幾年,肖邦的作曲生涯達到了他個人生命的最高點,是肖邦鳴唱“天鵝之歌”的歲月。
1846年,肖邦和喬治.桑在諾罕莊園裏一起度過了最後一個殘秋,11月,由于種種原因,他們分開了。
肖邦來到巴黎心情十分憂郁,肺病加重,身體越來越壞,但爲了生活,他還要帶病教學生彈琴。第二年春天他的身體稍微好一些,想起和喬治桑在一起的這些年,他很有感觸,于是,寫下了一首《升C小調圓舞曲》。
乍一聽,你會感到它的旋律很美,實際上它隱藏著一種說不出來的悲哀。
肖邦似乎在說:悲哀嗎?怎麽?我可是不在乎的,不在乎的,該怎樣就怎樣吧!……可是,他究竟不是完全不在乎的,真相隱藏在圓舞曲激動的悲哀裏,他的心潮在起伏翻滾。
接著出現了一段抒情的慢板,好似是以往和喬治桑在一起的幸福日子的回憶—— 肖邦似乎力圖忘掉悲慘的現實生活,而沈浸在他自己所創造的虛無縹緲的甜蜜夢幻世界,但是旋律中仍然不由自主地滲透著深刻的憂郁情緒。
1848年,肖邦雖然病情嚴重,仍然訪問了英國和蘇格蘭,在倫敦,肖邦曾爲維多利亞女王演奏,但英國的社交生活使他筋疲力盡,他的學生把他帶到一座鄉村別墅中休養,並送給他當時迫切需要的乙烷五千法郎。肖邦臨終前的一段日子非常孤寂,他痛苦地自稱爲“一個遠離母親的孤兒”。
1849年10月,肖邦在巴黎逝世,在他的遺囑中,他讓人把自己的心髒運回祖國,他的遺體埋葬在巴黎的彼爾..拉什茲墓地,緊靠著他最敬愛的作曲家貝裏尼的墓旁。在他的葬禮上,奏響了他的《葬禮進行曲》和莫紮特的《安魂曲》,那杯從華沙帶來的祖國的泥土,被撒在他的靈柩上,他的心髒裝在匣子裏運回了他一心向往的祖國波蘭,安置在華沙聖十字大教堂裏。
肖邦短暫一生中的作品雖然幾乎全部是鋼琴曲,但由于他所創造的各種體裁是如此完美,他的感情幅度是如此廣闊,他所發展的鋼琴技法是如此豐富,人們絲毫沒有局限感和逼仄感,而象是走進了一個廣闊的藝術天地。因此,肖邦寫下的跨時代的鋼琴作品爲幾乎所有鋼琴大師所喜愛,尤其在20世紀初,彈奏肖邦作品幾乎成爲一種時尚。
肖邦是波蘭的肖邦,也是世界的肖邦,是浪漫時代的肖邦,也是永恒的肖邦。他那超越時空的靈性之光,不正穿過近2個世紀的巨變時代,一直在今天的夜空中閃爍嗎?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7651527.html
《世紀兒女》(1999)
更多中文片名:世紀之愛/ 法國愛情故事
更多外文片名:Enfants du siècle, Les/The Children of the Century
導演:迪阿尼?庫瑞絲 Diane Kurys
主演:斯特法諾迪奧尼斯 Stefano Dionisi、朱麗葉比諾什 Juliette Binoche
劇情介紹
19世紀中葉,歐洲正處于萌芽階段。這個時候人們向往浪漫,又受到世俗的約束。生活在矛盾之中,而喬治麗莎和作家艾佛列的那種不畏世俗的交往和生活受到社會各個方面的壓力和排斥,他們能在一起嗎?
19世紀30年代,伯爵夫人杜德汪抛棄了丈夫,帶著孩子來到巴黎,靠寫作謀生。她取了喬治桑這個筆名(也是典型的男人名),穿男式服裝,抽雪茄煙,用文字譴責婚姻這個社會的支柱,號召女性獲取性滿足的權力。繆塞是當時的著名詩人,被她的獨特所吸引,從朋友變爲情侶,盡管她大六歲。他們的關系在一次威尼斯之行中破裂,因爲喬治桑被一名英俊醫生吸引,而繆塞則染上了毒癮。
人物介紹
在19世紀法國文壇上,有一顆璀璨的明珠,在巴爾紮克、雨果、梅裏美、福樓拜、小仲馬等文學大師的群體中,她以其風騷美貌、獨立性格和優雅的文采贏得了他們的尊重和自己的地位。她的名字叫喬治桑。
喬治?桑出身于一個貴族家庭,在法國諾昂鄉村長大。由于父親早逝,而母親曾有淪落風塵的經曆,所以她是祖母撫養大的。祖母爲了把她培養成一個淑女,費盡苦心,而喬治?桑沒有令祖母失望,小小年紀便已露出卓爾不群的才華。
但是,可以這樣講,最終改變喬治?桑命運的是她那不幸的婚姻。 在對家庭生活的夢幻憧憬中,她嫁給了貴族青年卡西米爾?杜德望,但這個粗俗的男人很快就撞醒了她的美夢。喬治?桑開始了一次又一次紅杏出牆的婚外情戀。最後,她決定棄家出走,與情人到巴黎開辟新的生活。
爲了生存下去,她開始了勤奮的筆耕,寫出了一部部文筆秀美、內容豐富、情節迷人的風情小說,並以此確立了自己在法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喬治?桑的愛情生活豐富多彩,她的身邊總是圍繞著一批追求者。她與大文學家繆塞的豔事、與音樂大師肖邦十余年的同居生活,成爲法蘭西19世紀的美談之一,並留下了一篇篇揭示她內心深處情感世界奧秘的情書佳作。
喬治?桑是個民主主義者,從一個角度講,她可稱得上是女性解放的先驅。尤其是在兩性關系上,她倡導女性的主導地位,認爲女人不應該成爲男人情欲的發泄對象,女人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應該主動地得到滿足。
影片評論
一個美國人第一次來到法國,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別人問他對法國的印象。他說,這裏男人都打領帶,女人都不穿褲子。
其實,他說的是和美國人的輕松、隨意風格不同,法國男人在上班期間一律都打領帶,哪怕質料不好的領帶;而女人一般都穿裙子,哪怕冬天也是一樣。特別是正式場合,特別是需要面對客人的行業。
他所不知道的是,法國女人爲了得到和男人一樣穿長褲的權利,經過了大約一百年的奮鬥。這其中,女作家喬治?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于1804年7月1日出生在巴黎的法國女作家喬治?桑,是被她的同時代人公認爲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雨果曾說:“她在我們這個時代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特別是,其他偉人都是男子,惟獨她是女性。”
喬治?桑是個多産的作家,共寫過244部作品,其中包括故事、小說、戲劇、雜文,以及3萬多封被稱爲“文學史上最優美的通信之一”的書信。然而,二十世紀的人們卻不太了解這位熱愛旅行和舒適生活,曾爲女權、共和政體等理想奮鬥了一生的、性格放蕩不羈的傑出女性。例如,迄今爲止,還沒有一部有關她的生活和創作的影視作品。她只是作爲配角,出現在有關波蘭作曲家肖邦和法國詩人繆塞的電影中。
事實上,人們談論得更多的,是她的私生活。她原名叫奧羅爾?迪潘,18歲成爲男爵夫人。但她很快就不能忍受丈夫的平庸和缺乏詩意。在“離婚”還沒出現在社會生活字典中的情況下,她做出了那個時代驚世駭俗的舉動:堅決與丈夫分居。
1831年初,她帶了一兒一女兩個孩子定居巴黎,很快就成爲巴黎文化界的紅人,身邊經常圍繞著許多追隨者,她開始了蔑視傳統、崇尚自由的新生活。抽雪茄、飲烈酒、騎駿馬、穿長褲,一身男性打扮的她終日周旋于衆多的追隨者之間。即使喬治?桑這個男性化的筆名,也來源于她的一個年輕情人。當有人批評這個矮小(1.54米高)、放蕩的女人不該同時有四個情人時,這個不受世俗成規束縛的女人竟然回答說,一個像她這樣感情豐富的女性,同時有四個情人並不算多。她曾借自己的作品公開宣稱:“婚姻遲早會被廢除。一種更人道的關系將代替婚姻關系來繁衍後代。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既可生兒育女,又不互相束縛對方的自由。”
要知道,她說這番話的背景是在19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法國,“女權”尚未成爲一個讓人熟知的名詞。那時,人們普遍的看法是:一個自由的、不羈的、充滿活力的男人,是一個偉大的生命;而一個擁有這樣生活的女人,則是一個肮髒的女人。更何況,人們潛移默化的概念是:女人本來就應該是男人的附屬品!
在離巴黎數百公裏遠的諾安鎮莊園中,這個文采出衆、多才多藝的浪漫主義作家接待了一大批文學藝術史上名留青史的人物:詩人繆塞、作曲家兼鋼琴家肖邦和李斯特、文學家福樓拜、梅裏美、屠格涅夫、小仲馬和巴爾紮克、畫家德拉克羅瓦……等等。甚至包括拿破侖的小弟弟熱羅姆?波拿巴親王。他們中的許多人成爲她龐大的情人隊伍中的一員。終日高朋滿座的諾安鎮喬治?桑莊園這個“藝術家之家”,真正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喬治?桑,這個生活優越、追求享樂、感情豐富的美麗女人,沒能在婚姻中得到愛情、溫柔和滿足,卻用多角的、激情的情愛,張揚了自己的生命,並爲後人留下了華美的文字。同時,她也用自己的筆和行動,深深地介入了當時的政治,積極參與社會問題的解決。當然,這更是同時代的許多男性文化名人都沒能做到的了。
喬治?桑身上充滿了矛盾。譬如,通過觀察她“我愛,故我在”的日常生活,似乎無法理解她對政治的熱衷和投入、無法相信她已經具有相當強烈的社會主義思想。據說,喬治?桑是一個非常拘謹的人,從未在大庭廣衆之中講過話,而只善于用筆表達,這和她豐富多彩的、開放的私生活傳奇好像也不相稱。
她追求生活舒適。在她諾安鎮的故居中,當時已經安裝了可以24小時供應熱水的裝置。爲了能讓仆人迅速到達她所在的房間,她在仆人工作的廚房,安上了5個分別代表不同位置的鈴鐺。她甚至還有一個私人劇場、一個裝有一百五十多塊帶滑槽的布景的舞臺。與這些奢華相對應的,則是她寓所裝飾的簡樸、單調,毫無當時富貴人家盛行的豪華和排場。
還有,她似乎已經具有極大的知名度,但是,只是到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女作家誕生200周年、2004年被法國政府命名爲“喬治?桑年”的時候,通過有組織的一系列研討會、演出和閱讀活動,人們才突然發現她的全部價值。在此之前,她只是法國文學史上群星璀璨的星空中的一顆小星星而已。在她開始“爲生存而寫作”和後來“爲表達自己而寫作”之間,她的筆下卻表現出了驚人的一致性和連續性。這又是爲什麽?21世紀的人們,應該如何重新正確地、而非孤立或片面地認識這位19世紀的女作家?
今天的法國文化界,還有兩個女人也讓人想起了喬治?桑,她們就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性感女星碧姬?芭鐸和小說家弗朗索瓦茲?薩岡。這兩個幾乎同齡的女人,也都曾經是法國社會性解放、女性追求社會新地位的象征人物。
1956年,電影《上帝創造女人》中,碧姬?芭鐸裸露雙腳、將鞋子拿在手上在街上走來走去的形象,成爲那個時代“無拘無束”的典型。而18歲就以小說《你好!憂郁》成名的作家薩岡,吸毒、飈車、思想前衛、語無禁忌、真誠自然,蔑視既定的社會價值觀,也曾經是一代人“自由”、“解放”的偶像。2004年9月,在碧姬?芭鐸慶祝自己70歲生日的時候,薩岡卻以69歲的生命,和這個她曾經不滿和藐視的世界告別。從女性解放這個意義上說,她們,也應該算是和喬治?桑一脈相承吧!
http://baike.baidu.com/view/1619413.html?tp=0_01
喬治桑(1804~1876)
喬治桑,法國女小說家。她原名露西?奧羅爾?杜邦,1804年7月1日生于巴黎一個貴族家庭,在法國諾昂鄉村長大。父親是第一帝國拿破侖時代一個軍官。由于父親早逝,而母親曾有淪落風塵的經曆,所以她從小由祖母撫養,祖母爲了把她培養成一個淑女,費盡苦心,而喬治?桑沒有令祖母失望,小小年紀便已露出卓爾不群的才華。13歲進入巴黎的修道院。
可以這樣講,最終改變喬治?桑命運的是她那不幸的婚姻。
她原名叫奧羅爾?迪潘(又譯杜邦)。18歲時在對家庭生活的夢幻憧憬中,她嫁給了貴族青年卡西米爾?杜德望成爲男爵夫人。但她很快就不能忍受丈夫的平庸和缺乏詩意。喬治?桑開始了一次又一次紅杏出牆的婚外情戀。1831年,在“離婚”還沒出現在社會生活字典中的情況下,她做出了那個時代驚世駭俗的舉動:堅決與丈夫分居,並棄家出走,與情人到巴黎開辟新的生活。
喬治?桑移居巴黎後爲了生存下去,她開始了勤奮的筆耕,寫出了一部部文筆秀美、內容豐富、情節迷人的風情小說,並以此確立了自己在法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從初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盧梭、夏多布裏昂和拜倫對她的複雜影響。七月革命後不久,她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安蒂亞娜》(1832),一舉成名,從此一發而不可收。
喬治?桑的愛情生活豐富多彩,她的身邊總是圍繞著一批追求者。她與大文學家繆塞的豔事、與音樂大師肖邦十余年的同居生活,成爲法蘭西19世紀的美談之一,並留下了一篇篇揭示她內心深處情感世界奧秘的情書佳作。
喬治?桑是個民主主義者,從一個角度講,她可稱得上是女性解放的先驅。尤其是在兩性關系上,她倡導女性的主導地位,認爲女人不應該成爲男人情欲的發泄對象,女人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應該主動地得到滿足。
喬治?桑,是被她的同時代人公認爲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雨果曾說:“她在我們這個時代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特別是,其他偉人都是男子,惟獨她是女性。”
喬治?桑是一位多産作家,她一生寫了100卷以上的文藝作品、20卷的回憶錄《我的一生》以及大量書簡和政論文章。她的小說創作大致可分四階段:早期作品稱爲激情小說,代表作有《安蒂亞娜》、《華倫蒂娜》(1832)、《萊莉亞》(1833)等,都描寫愛情上不幸的女性,對生活感到失望,不懈地追求獨立與自由,充滿了青春的熱情與反抗的意志。第二階段作品爲空想社會主義小說,代表作有《木工小史》(1840)、《康素愛蘿》(1843)、《安吉堡的磨工》(1845)等。在這些作品裏,他提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婦女的命運問題,盡管沒能明確地指出解放的道路,但作品畢竟揭露了當時社會的罪惡,攻擊了資本主義的財産制度和婚姻制度,進而提出空想社會主義的理想。第三階段作品爲田園小說,代表作有《魔沼》(1846)、《棄兒弗朗索瓦》(1848)和《小法岱特》(1849)。喬治?桑的田園小說以抒情見長,善于描繪大自然綺麗的風光,渲染農村的靜溫氣氛,具有濃郁的浪漫色彩。第四階段作品爲傳奇小說,代表作有《金色樹林的美男子》(1858)。
第二帝國時期,她和王室來往密切,對巴黎公社革命很不理解,但反對殘酷鎮壓公社社員,喬治?桑于1876年6月7日逝世。喬治?桑屬于最早反映工人和農民生活的歐洲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描繪細膩,文字清麗流暢,風格委婉親切,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事實上,人們談論得更多的,是她的私生活
1831年初,她帶了一兒一女兩個孩子定居巴黎,很快就成爲巴黎文化界的紅人,身邊經常圍繞著許多追隨者,她開始了蔑視傳統、崇尚自由的新生活。抽雪茄、飲烈酒、騎駿馬、穿長褲,一身男性打扮的她終日周旋于衆多的追隨者之間。即使喬治?桑這個男性化的筆名,也來源于她的一個年輕情人。當有人批評這個矮小(1.54米高)、放蕩的女人不該同時有四個情人時,這個不受世俗成規束縛的女人竟然回答說,一個像她這樣感情豐富的女性,同時有四個情人並不算多。她曾借自己的作品公開宣稱:“婚姻遲早會被廢除。一種更人道的關系將代替婚姻關系來繁衍後代。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既可生兒育女,又不互相束縛對方的自由。”
要知道,她說這番話的背景是在19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法國,“女權”尚未成爲一個讓人熟知的名詞。那時,人們普遍的看法是:一個自由的、不羈的、充滿活力的男人,是一個偉大的生命;而一個擁有這樣生活的女人,則是一個肮髒的女人。更何況,人們潛移默化的概念是:女人本來就應該是男人的附屬品!
在離巴黎數百公裏遠的諾安鎮莊園中,這個文采出衆、多才多藝的浪漫主義作家接待了一大批文學藝術史上名留青史的人物:詩人繆塞、作曲家兼鋼琴家肖邦和李斯特、文學家福樓拜、梅裏美、屠格涅夫、小仲馬和巴爾紮克、畫家德拉克洛瓦……等等。甚至包括拿破侖的小弟弟熱羅姆?波拿巴親王。他們中的許多人成爲她龐大的情人隊伍中的一員。終日高朋滿座的諾安鎮喬治?桑莊園這個“藝術家之家”,真正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喬治?桑,這個生活優越、追求享樂、感情豐富的美麗女人,沒能在婚姻中得到愛情、溫柔和滿足,卻用多角的、激情的情愛,張揚了自己的生命,並爲後人留下了華美的文字。同時,她也用自己的筆和行動,深深地介入了當時的政治,積極參與社會問題的解決。當然,這更是同時代的許多男性文化名人都沒能做到的了。
喬治?桑身上充滿了矛盾。譬如,通過觀察她“我愛,故我在”的日常生活,似乎無法理解她對政治的熱衷和投入、無法相信她已經具有相當強烈的社會主義思想。據說,喬治?桑是一個非常拘謹的人,從未在大庭廣衆之中講過話,而只善于用筆表達,這和她豐富多彩的、開放的私生活傳奇好像也不相稱。
她追求生活舒適。在她諾安鎮的故居中,當時已經安裝了可以24小時供應熱水的裝置。爲了能讓仆人迅速到達她所在的房間,她在仆人工作的廚房,安上了5個分別代表不同位置的鈴鐺。她甚至還有一個私人劇場、一個裝有一百五十多塊帶滑槽的布景的舞臺。與這些奢華相對應的,則是她寓所裝飾的簡樸、單調,毫無當時富貴人家盛行的豪華和排場。
還有,她似乎已經具有極大的知名度,但是,只是到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女作家誕生200周年、2004年被法國政府命名爲“喬治?桑年”的時候,通過有組織的一系列研討會、演出和閱讀活動,人們才突然發現她的全部價值。在此之前,她只是法國文學史上群星璀璨的星空中的一顆小星星而已。在她開始“爲生存而寫作”和後來“爲表達自己而寫作”之間,她的筆下卻表現出了驚人的一致性和連續性。這又是爲什麽?21世紀的人們,應該如何重新正確地、而非孤立或片面地認識這位19世紀的女作家?
今天的法國文化界,還有兩個女人也讓人想起了喬治?桑,她們就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性感女星碧姬?芭鐸和小說家弗朗索瓦茲?薩岡。這兩個幾乎同齡的女人,也都曾經是法國社會性解放、女性追求社會新地位的象征人物。
http://baike.baidu.com/view/198289.htm
蕭邦(1810-1849)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裏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法語),偉大的波蘭音樂家作曲家。 代表作:《馬祖卡舞曲》、《圓舞曲》、《葬禮進行曲》、《革命練習曲》
自幼喜愛波蘭民間音樂,從六歲時開始學習鋼琴,在七歲時寫了《波蘭舞曲》,八歲登臺演出,十六歲時加入了華沙音樂學院作曲班,不滿二十歲已成爲華沙公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後半生正值波蘭亡國,在國外度過,創作了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鋼琴作品,以此抒發自己的思鄉情、亡國恨。其中有與波蘭民族解放鬥爭相聯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敘事曲》、《bA大調波蘭舞曲》等;有充滿愛國熱情的戰鬥性作品,如《革命練習曲》、《b小調諧謔曲》等;有哀慟祖國命運的悲劇性作品,如《降 b小調奏鳴曲》等;還有懷念祖國、思念親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與幻想曲。
肖邦一生不離鋼琴,所有創作幾乎都是鋼琴曲,被稱爲“浪漫主義的鋼琴詩人”。他在國外經常爲同胞募捐演出,爲貴族演出。1837年嚴辭拒絕沙俄授予他的“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舒曼稱他的音樂像“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蘭不會亡”。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稱是“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他臨終囑附姐姐路德維卡把自己的心髒運回祖國。
Fryderyk Chopin (1810一1849)生于華沙的近郊熱裏亞佐瓦?沃利亞。他的父親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國人,後遷波蘭,曾參加過1794年波蘭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1746—1817)領導的反抗侵略者的起義。起義失敗後流落華沙,靠教學等工作度日。後來,他又在家中開設了一所寄宿學校。從此,他就不再參與政事,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華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有較密切的來往,這對小肖邦的思想成長是有影響的。
生平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于華沙郊區熱拉佐瓦沃拉。父親原籍法國,是華沙一所中學的法語教師,後來開辦了一所爲來華沙學習的外省貴族子弟的寄宿學校。母親是波蘭人,曾在一個貴族親戚的家庭中任女管家。肖邦幼年時向一位捷克音樂家W.日夫尼學習鋼琴,7歲即可寫樂譜,8歲時開始公開演奏。1824年師從德國音樂家、華沙音樂學院院長J.A.F.埃爾斯納學習音樂理論。1826年中學畢業後入華沙音樂學院學習,同時開始了他的早期創作活動,1829年畢業于該院。當時正值波蘭民族運動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對外國奴役、爭取自由獨立的民族鬥爭對青年肖邦的思想産生了深刻影響,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愛國熱忱。1830年3月肖邦在華沙演出了自己的早期代表作《第二鋼琴協奏曲》(f小調),同年10月在告別華沙的音樂會上演奏了自己的另一部代表作《第一鋼琴協奏曲》(e小調),均獲得成功。11月2日肖邦攜帶一抔朋友們贈送的波蘭泥土離開華沙,出國深造,從此永遠離開了祖國。12月初在維也納逗留期間得知華沙爆發起義的消息,他爲未能參加這次起義而焦急。當時曾想返回波蘭參加鬥爭,被友人勸阻,未能實現。次年初在赴巴黎途經斯圖加特時得知起義遭沙俄鎮壓、華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強烈震撼,這些,都在他當時的創作中留下了深刻印記。抵巴黎後,他放棄了去倫敦的計劃,在巴黎定居,從事鋼琴演奏教學和創作活動。在這裏他除了與流亡巴黎的波蘭僑民密切交往之外,還結識了西歐文藝界許多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波蘭流亡詩人A.密茨凱維奇,德國詩人H.海涅,法國畫家E.德拉克洛瓦,意大利音樂家V.貝利尼,匈牙利音樂家F.李斯特等人。這些交往對肖邦精神生活的影響是不能低估的,特別是同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的關系,對肖邦的思想、生活産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們從1838年同居到1846年關系破裂,前後共生活了8年。從30年代初抵巴黎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藝術高度成熟,在創作上獲得了極其豐碩的成果。從1846年起肖邦的創作開始出現衰退的趨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40年代波蘭民族運動的幾次挫折,使對此一直抱著熱烈期望的肖邦在精神上受到了沈重打擊,深深陷入了失望和消沈的情緒之中;同喬治?桑之間愛情的破裂,故鄉親人和摯友的相繼去世,自己健康情況的不斷惡化,這一切都給他的身心造成深深的創傷,加重了他的悲哀和孤獨。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國逗留了一段時間,從事短期的教學和演奏活動。在那裏他爲流亡國外的波蘭僑胞開了最後一次演奏會。回巴黎後健康情況急劇惡化,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寓所,臨終時囑咐死後將自己的心髒運回祖國波蘭安葬。
創作時期
肖邦的創作可分爲4個時期,即華沙時期、華沙起義時期、在巴黎的全盛時期、晚期。
華沙時期(早年~1830) 這一時期的創作除少數作品外,在肖邦的整個創作中不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是肖邦一生創作的起點,其中已經閃耀著民族感情和民族風格的光輝,這在他的《d小調波洛奈茲舞曲》(1827)鋼琴與樂隊合奏的《降E大調大波洛奈茲舞曲》(1831)《C大調馬祖卡舞曲》(1829) 《F大調馬祖卡舞曲》(1829)、鋼琴與樂隊合奏的《波蘭主題幻想曲》(1828)和《克拉科維亞克舞曲風格回旋曲》(1828)中都有鮮明的體現。這個時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作的兩部鋼琴協奏曲。這兩部作品富于浪漫主義氣質,對愛情生活的體驗,對幸福的熱烈向往,以及由此而産生的明朗歡快情緒貫穿全曲。音樂富于民族民間彩,《第二鋼琴協奏曲》的末樂章主題有質樸優美的馬祖卡舞曲風格,《第一鋼琴協奏曲》的末樂章主題則是一支帶有強烈的克拉科維亞克舞曲風格的強勁、粗獷的旋律。
華沙起義時期(1830年末~1831年) 在這一短暫的時間裏,肖邦的創作出現了一個飛躍。《b小調諧謔曲》(1831)寫于逗留維也納時期。起義激起的愛國熱情同對祖國親人的思念交織在一起,構成一首既嚴峻又溫存的音詩。《c小調練習曲》(別稱《革命練習曲》,1831)《d小調前奏曲》(1831)則寫于得知華沙淪陷之後,激憤悲痛之情同嚴整洗練的藝術形式之間達到高度完美的統一,成爲肖邦早期音樂創作中的傑作。同時期創作的《a小調前奏曲》則充滿了迷惘、茫然的情緒,音樂構思奇特而新穎。
在巴黎的全盛時期(1832~1845) 在肖邦這一時期的創作中,深刻的民族內容,富于獨創性的藝術形式和嫻熟的音樂風格使他的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的創作涉及到鋼琴音樂的各種體裁,從練習曲、前奏曲、馬祖卡舞曲、波洛奈茲舞曲、夜曲、圓舞曲、即興曲,直到結構更爲複雜的敘事曲、諧謔曲、奏鳴曲,都獲得了豐碩的藝術成果。肖邦的絕大部分練習曲都是在這個時期創作的,其中《E大調練習曲》(1832) 《b小調練習曲》(1834)、《a小調練習曲》(1834)等最爲突出。《E大調練習曲》是一首感情溫存、深沈的哀歌,它的曲調屬于肖邦創作的最優美的曲調之一,傾注了對祖國無限愛戀的感情。《b小調練習曲》則是一首充滿了陰郁激憤情緒的作品。它的主題緊張強烈富于戲劇性,而它的中部卻滲透著一種沈思寧靜的悲涼氣氛。在適宜于主要表現單一形象的練習曲體裁中,采用如此強烈的雙主題對比的原則以造成尖銳的戲劇性沖突,這在肖邦的練習曲中也是不多見的。《a小調練習曲》則情感嚴峻,氣勢磅礴,全曲由號角性的簡單音樂動機發展成爲波瀾壯闊的巨流,把音樂推向戲劇性的悲壯的高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肖邦的3首奏鳴曲中,在內容的深刻性和藝術的獨創性方面最突出的是《降b小調鋼琴奏鳴曲》(1839),其中的第3樂章《葬禮進行曲》,寄托著對華沙起義中爲民族解放而獻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是肖邦音樂中最膾炙人口的篇章之一。夜曲是肖邦創作中最富于浪漫主義氣質的體裁。他早年創作的夜曲深受英國作曲家J.菲爾德夜曲的影響,追求音樂風格的細膩、華美和典雅秀麗,有比較濃厚的浪漫主義感傷情調。流亡巴黎後創作的夜曲在內容上愈加深刻,音樂風格也更富于個性化了。他的《c小調夜曲》(1841)完全擺脫了菲爾德的影響,主題樸實無華、嚴肅而又悲哀,音樂的發展愈來愈富于戲劇性。它標志著肖邦已經將夜曲的創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大大地挖掘了夜曲的表現潛力,使它成爲一種能容納深刻社會內容的音樂體裁。肖邦的4首敘事曲全是這個時期創作的,其中有的是直接同波蘭的民族史詩和民間傳說相聯系。如《g小調敘事曲》(1835)的創作是直接受到了波蘭民族詩人密茨凱維奇的長詩《康拉德?華倫洛德》的啓示。肖邦把握了爲民族獻出生命的英雄華倫洛德的深沈、嚴肅、大無畏的性格以及貫穿整個長詩的緊張的悲劇性氣氛,將它們體現在嚴整的奏鳴曲快板樂章的形式中。《F大調敘事曲》(1839)則取材于同一位詩人的民間幻奇故事詩《希維德什揚卡》。原詩描寫一個負心的少年獵人,由于背叛了愛情誓言終于受到了懲罰,被希維德什揚卡仙女拖入湖底。肖邦在這首敘事曲中沒有企圖去描繪或暗示原詩的故事情節,而是用高度概括的方法展現了兩個相互對立的情境,通過它們之間矛盾沖突的發展來揭示原詩的意境和感情氣氛。波洛奈茲舞曲是肖邦在這個時期創作中民族精神體現得最爲強烈的體裁。他早年創作的波洛奈茲舞曲中的那種注重外在華麗效果的傾向被一種深刻、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樸實無華、剛毅豪放的藝術風格所代替。肖邦或從波蘭民族曆史上的英雄人物中吸取精神力量,或從緬懷祖國光榮的往昔,悲歎今日淪亡的苦難中激勵自己的民族感情,以抒發他內心的郁憤,振奮民族精神。《A大調波洛奈茲舞曲》(1838)是一首勝利凱旋的頌歌,貫穿始終的管弦樂隊般的豐滿強大的音響,展現了古代波蘭慶祝民族勝利時光輝燦爛的情景。《c小調波洛奈茲舞曲》(1839)則是一首哀歎祖國淪亡的沈痛音詩,主題的感情基調是悲哀和壓抑的,但絲毫沒有感傷。《升f小調波洛奈茲舞曲》(1841)規模宏大,富于戲劇性,它同對波蘭曆史上的民族戰爭情景的想象有聯系。悲壯嚴峻的首尾部分同色彩暗淡、感情憂郁的中間部分形成對照,在波洛奈茲舞曲體裁中別具一格。《降A大調波洛奈茲舞曲》(1842)是同類體裁樂曲中性格最剛毅、豪邁,氣勢最宏偉、磅礴的一首。它的主題具有果斷、剛健的節奏,熱情豪邁的旋律以及明亮的大調式和聲,體現著不屈不撓的民族英雄豪傑的形象。樂曲的中部富于鮮明的造型性,馬蹄聲同號角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戰馬奔馳、月光劍影的古代沙場的情景。作曲家思古的幽情同現實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洶湧澎湃的民族感情的巨流,不可抑制。
晚期(1846~1849) 這一時期肖邦的創作呈現出明顯的衰退趨勢。《幻想波洛奈茲舞曲》(1846)是這個時期的重要作品,雖然在這裏已經聽不到像《降A大調波洛奈茲舞曲》那樣高昂、豪邁的聲音,但它的那些由于對祖國、民族未來的某種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仍是極富于感染力的。《g小調馬祖卡舞曲》(1849)、《f小調馬祖卡舞曲》(1849)是肖邦最後的兩部作品。前者是一首親切、溫存的歌,表達了對生活的最後一點眷戀;後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傾訴著對故國和親人的最後思念。
傳世名作
1.《夜曲》
《夜曲》爲英國作曲家費爾德(1782—1837)所首創。他采用平靜的和弦伴奏下的優美旋律這種形式,表現夜的幽靜和夢幻的情調。肖邦繼承了這種形式,又極大地發展、創新了這種形式。肖邦的《夜曲》,包含了相當多樣的意境,甚至是熱情的戲劇性形象。令人驚疑的是,無論音樂多麽複雜、激動,卻仍不失“夜”的總的感覺。由于肖邦賦予了《夜曲》以新面貌,後人都將《夜曲》看作是肖邦創作特有的標志之一。
肖邦的21首夜曲,幾乎每一首都是那麽迷人。其中最爲廣大聽衆熟悉的可能是第二號《bE大調夜曲》,它的主旋律早已深入人心:中段開始是聖詠般的和弦進行,從容而又威嚴,蘊涵著內在的力量。這力量開始是片斷的顯露,逐漸積累,顯露的片斷在增大,終于,釀成雙手八度齊奏從上往下排山倒海式的暴發,此時,真是身在“黑夜”心在“白晝”了。經過中段的暴發,“夜”再也無法平靜,當第一段再現時,同樣的曲調用了織體完全不同的伴奏,原來嚴整的節奏現在變成了惶惶不安的三連音,音樂變得哀怨、悲痛,久久不能平息。在增加了一段擴充的終止後,才勉強安靜下來,最後消失在延長音裏,可留下的沈重心緒始終沒有消失。
2.《前奏曲》
肖邦在24個大小調上寫了24首《前奏曲》。關于這些樂曲,曾有各種不同的評說。有的認爲是《練習曲》的雛形,甚至認爲有些是草稿,有的認爲是音樂的格言,有的認爲是即興式的音樂意念,類似“音樂瞬間”。有的鋼琴家將24首當作一個套曲,從頭至尾連續演奏,有的按自己的理解重新組合。的確,這些作品有長有短、情趣各異、手法多樣,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五顔六色。
我們知道肖邦生前曾不肯出版自己的某些作品,而後人將其出版後都公認是音樂的珍品。由此判斷,肖邦對正式發表自己的作品是十分嚴肅的。既然肖邦于1839年將這批《前奏曲》出版,恐怕不會是草稿。事實上,隨時間的推移,人們越來越珍愛這些《前奏曲》。下面介紹其中常被演奏的兩首。
第15號《bD大調前奏曲》,又名《雨滴前奏曲》。這裏又遇上了別人爲樂曲起名的事情。說來耐人尋味,標題音樂是浪漫主義音樂的特征之一,但是肖邦這位偉大的浪漫主義作曲家卻從不爲自己的作品加上一個說明音樂內容的曲名。對于別人給他的樂曲命名,他也十分反感。可見,浪漫主義音樂,根本上在于音樂的氣質本身,不在于有名無名。肖邦反對一個具體的名稱,說明他的音樂有廣泛的概括性。所以,我們欣賞那些已被命名的樂曲時,只能將名稱作爲理解的一個媒介,一個入門的途徑,絕對不必限制自己聯想、體驗的自由。比如這首《雨滴》的得名,顯然是伴奏部中一個bA(#G)音,幾乎從頭至尾在八分音符平穩的律動上,持續不停,恰似從屋簷上滴下的雨珠,滴滴答答不絕于耳,行板:
雨滴聲襯托出恬靜,心中升出高尚、美麗的歌。隨著雨滴聲聲,慢慢地,思緒轉向沈重,在低音區出現了小調的曲調,雨滴聲化爲了宏亮的鍾聲,心情激動起來。最後又回到開頭的安靜,仍在雨滴聲中結束。
第24首《d小調前奏曲》,有人稱之爲《雷雨時的祈禱》。這裏確有雷雨閃電的氣氛而“祈禱”,則絕無此事。這首作品與《革命練習曲》寫于同時,也同樣是沙皇俄國軍隊攻占華沙這一事件,在肖邦心中激起的驚濤駭浪。所以,音樂的性質與《革命練習曲》相似。所不同的,這裏只有憤怒,“來不及”在悲哀中逗留;這裏是慷慨激昂,不屈不撓,已經沒有眼淚。左手低音從頭至尾這樣轟鳴,似沈雷,如戰鼓:
主題音調堅定、果敢,一派英姿:沖擊力直達末尾,最後三次猛擊鋼琴最低音區的主音D,以表達作曲家那義無反顧、鋼鐵般堅強的意志。
3.《瑪祖卡舞曲》
《瑪祖卡舞曲》是肖邦另一個獨特的創作領域。在整個鋼琴音樂文獻中,提起《瑪祖卡》,首先想到的就是肖邦。其他作曲家也有《瑪祖卡》。但唯有肖邦寫了大量的、閃耀著特異光彩的《瑪祖卡》。在肖邦本人的作品中,《瑪祖卡》也很特殊。一是這批作品,最具波蘭泥土的芳香。另外,這是他較少帶有戲劇性、悲劇性成分的創作領域之一。
瑪祖卡舞,是波蘭瑪祖維亞地方的民間舞蹈。它的音樂,都是三拍子的,典型的節奏是:
此外還有庫亞維亞克舞曲和奧別列克舞曲也都是三拍子的。肖邦的《瑪祖卡舞曲》,是集合上述三種舞曲的特點創作出來的。瑪祖卡舞曲的典型節奏,在肖邦《瑪祖卡舞曲》中經常顯露,但肖邦是出神入化地應用它,遠不是刻板地重複民間節奏。旋律,肖邦是天才地吸取民間音樂的精華,按照高度專業化的藝術標准創造出來的。和聲、調式更有肖邦獨出心裁的創造。盡管如此,《瑪祖卡舞曲》的波蘭鄉土風格毫不減弱;相反,是以更高雅、更詩意的風度,亭亭玉立于鋼琴音樂的百花園之中。評論家們說,《瑪祖卡舞曲》是肖邦對故鄉、土地、人民和對人民光輝精神的生動感覺,是波蘭人民的“整個靈魂”。
由于《瑪祖卡舞曲》是這麽波蘭化的音樂,有位波蘭鋼琴家說只有波蘭人才能彈好。然而,值得中國人自豪的一件事是,1955年在華沙舉行了第五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中國鋼琴家傅聰不但獲得了第三名,而且還得了《瑪祖卡》的最佳演奏獎。
分類作品
1,圓舞曲(華爾茲) (Waltzes)
肖邦著名的圓舞曲,相信小朋友一定聽過!這些圓舞曲是肖邦在維也納時,運用維也納華爾滋三拍的節奏,加上優美的曲調與抒情性,同時也發輝高度的鋼琴技巧,因此肖邦的圓舞曲適合聆賞與演奏,比較不適合跳舞喔!
◎第1號圓舞曲降E大調Op. 18
◎第3號華麗圓舞曲a小調Op. 34-1
◎第6號圓舞曲降D大調「小狗」Op. 64-1
小狗圓舞曲是描述喬治桑的小狗追逐自己的尾巴的一首曲子,因爲曲子很短,因此也被稱爲「小圓舞曲」(Minute)
◎第7號圓舞曲升c小調Op. 64-2
◎第8號圓舞曲降A大調Op. 64-3
◎第9號圓舞曲降A大調Op. 69-1
◎第10號圓舞曲b小調Op. 69-2
◎第14號圓舞曲e小調Op.Posth
2,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s)
肖邦不太喜歡管弦樂器,所以他的鋼琴協奏曲(以鋼琴爲主,管弦樂搭配的曲子)也只有兩首而已。第二號協奏曲的第二樂章就是寫給初戀情人的優美「情書」,大家可以聽聽看唷!
◎第2號鋼琴協奏曲f小調Op.21第一樂章
◎第2號鋼琴協奏曲f小調Op.21第二樂章
◎第2號鋼琴協奏曲f小調Op.21第三樂章
3,夜曲(Nocturnes)
夜曲是英鋼琴師兼作曲家菲爾德首創的曲式,以優美的旋律爲主。肖邦受他的影響,第一首夜曲也已旋律爲主,但後來的夜曲則加上更豐富的內容,不單是優美的旋律而已,所以是肖邦獨特風格的夜曲。
◎第1號夜曲降b小調Op.9-1
◎第2號夜曲降E大調Op.9-2
4,練習曲(Etudes)
學鋼琴的人,一定會彈到肖邦的練習曲!這些曲子運用了高度的鋼琴技巧,包括快速的八度音程、還有三或六度的連續平行等等。不過這些練習曲並不只是教學用的,而是同時兼具藝術性,演奏者必須兼顧技巧、節奏、旋律、和聲還有音樂的情緒表現,所以還是很到受樂迷的喜愛。
◎第3號練習曲E大調「離別」 Op.10-3
這首練習曲是肖邦離開波蘭前往巴黎時的創作,離開祖國與思念故鄉的感情都表露無遺。
◎第5號練習曲降G小調「黑鍵」Black Key Op10No.5
◎第12號練習曲c小調「革命」Revolutionary Op.10-12
這首是肖邦在聽到波蘭遭俄國攻占時所創作的曲子。
5,前奏曲(Preludes) Op.28
作品28的二十四首前奏曲集是肖邦晚年爲了籌措療養的旅費而創作的曲子。
◎第4號前奏曲e小調「窒息」Suffocation
◎第11號前奏曲B大調「蜻蜓」Dragon Fly
◎第15號前奏曲降D大調「雨滴」Raindrop
◎這首前奏曲左手規律的節奏像雨滴的聲音,因此得名。
◎第23號前奏曲F大調「快樂之船」Pleasure Boat
◎第24號前奏曲降D大調「暴風雨」The Storm
6,波蘭舞曲(Polonaises)
波蘭舞曲是以宮廷爲中心,華麗而壯大的民族舞曲。肖邦七歲時就創作了兩首波蘭舞曲(G小調與降B大調),而後來的創作不但有舞曲,還有波蘭語的詩喔!
◎第三號波蘭舞曲A大調「軍隊」MilitaryOp.40-1
象征波蘭旗士精神的宏偉。
◎第六號波蘭舞曲降A大調「英雄」HeroicOp.53
7,馬祖卡舞曲(Mazurkas)
馬祖卡舞曲是波蘭東普魯士與俄國之間一帶,屬于農民的民族舞曲,熱愛祖國的肖邦創作了55首馬祖卡舞曲,將思鄉的情感轉化爲豐富的旋律。
第五號馬祖卡舞曲降B大調Op.7-1
8,奏鳴曲(Sonatas)
肖邦不喜歡被固定的奏鳴曲曲式所拘束,所以他的創作當中只有二首奏鳴曲而已。其中第二號的第三樂章的「送葬」進行曲,是西方葬禮中的送葬曲。
◎第二號奏鳴曲降b小調Op.35第三樂章「送葬」
9,其他名曲
以下曲子也是肖邦的名曲:
◎幻想即興曲升c小調Fantaisie-ImpromptuOp.66
◎船歌升F大調BarcarolleOp.60
◎第4號敘事曲f小調BalladeOp.52-4
◎幻想曲(非即興幻想曲)
評價
肖邦音樂的高度思想價值在于它反映了19世紀30~40年代歐洲資産階級民族運動總潮流的一個側面,喊出了受壓迫受奴役的波蘭民族憤怒、反抗的聲音。肖邦的音樂具有濃厚的波蘭民族風格。他對民族民間音樂的態度非常嚴肅,反對獵奇,同時又不被它所束縛,總是努力體會它的特質加以重新創造。這樣,他既提高了民間音樂體裁的藝術水平,又保持了它純淨的風格,從不喪失其鮮明的民族民間特色。他對當時西歐在音樂創作手段方面獲得的經驗和成果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並將它作爲自己創作的起點,從而使自己的音樂具有同古典傳統有深刻聯系的嚴謹完整的藝術形式。但是肖邦又從來不受傳統的束縛,敢于大膽突破傳統,進行創新。這特別表現在他深入地挖掘和豐富了諸如前奏曲、練習曲、敘事曲、夜曲、即興曲、諧謔曲等一系列音樂體裁的潛在的藝術表現力,賦予它們以新的社會內容。他的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現力,極富于個性,他的和聲語言新穎大膽,鋼琴織體細膩而富于色彩。這一切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新穎的獨特的“肖邦風格”,爲歐洲音樂的曆史發展做出了貢獻。
肖邦 Frederick Chopin (1810-1849)
費德裏克.肖邦,誕生於波蘭首都華沙近郊的采拉左瓦佛拉(Zelazowa Wala),父爲法國教育家,母爲有教養的波蘭婦女。肖邦自幼就喜愛音樂,八歲上臺演奏協奏曲,被譽爲天才,在良師艾爾斯納(Elsner,作曲家、小提琴家,是當時華沙音樂院院長)的指導下,十五歲時出版作品,也經常參加演奏會,十八歲前往柏林演奏,十九歲訪問維也納。返回華沙後,已是一位聲名遠播的天才音樂家。
1830年決心前往巴黎,深研琴藝。離開故國前夕,老師送他一杯波蘭泥土,肖邦至死存放身邊。他在旅途中,在德國各地和維也納不停的演奏,次年九月抵達斯圖加特,聽到波蘭革命失敗的消息,在滿腔悲憤的心情下,寫作《革命練習曲》。波蘭於1795年亡國,成爲帝俄的版圖,1830年發生獨立運動。由於波蘭革命失敗,肖邦就打消返回祖國的念頭,計劃在巴黎開拓自己的天地,並幫助革命運動。
1835年,肖邦曾前往德雷斯頓和萊比錫旅行,與孟德爾頌和舒曼結識。1836年和女文學家喬治桑(George Sand),雙雙墜入情網,不久肺病惡化,於1838年與喬治桑一起到馬約卡島靜養,後來兩人又在巴黎和裏昂同居。1847年雙方因意見不合而勞燕紛飛,結束了這段曆史上著名的戀情。
1848年抱病到英國旅行演奏,次年回到巴黎後不久,因肺結核不治去世,享年只有三十九歲。
肖邦的作品,除十七首波蘭歌曲、鋼琴三重奏和大提琴曲外,全是鋼琴曲。此類作品中,有兩首鋼琴協奏曲和三首鋼琴奏鳴曲。
肖邦對民族主義音樂的貢獻,是他六十首馬厝卡舞曲與十二首波蘭舞曲。兩種舞曲都是三拍,馬厝卡是中庸速度,來自民間慶典音樂;波蘭舞曲高雅,原是十六世紀宮廷慶典的配樂。肖邦將馬厝舞曲帶入音樂會,並將早期波蘭宮廷生活的雄姿與盛況再度展現在人們面前。它令人想起過去民族的榮耀,也成爲過去民族生活方式的特征。
在浪漫主義時期,肖邦作爲一個傑出的波蘭民族音樂風格作曲家而擁有非常獨特的曆史地位。在19世紀歐洲音樂發展曆史中,民族音樂風格占有主導地位。盡管在所有的肖邦作品中都具有來自波蘭傳統的音樂風格,但在肖邦的瑪祖卡中更爲集中地表現了波蘭的民族風格。在瑪祖卡中肖邦運用了直到當今仍爲世界所仰慕的最美的波蘭旋律,使得當今的音樂家們第一次真正意識到他音樂中獨特的波蘭風格。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于距華沙西部50公裏一個名爲熱拉左瓦沃拉的小村莊。在他的早年就顯示出了非凡的音樂天賦。父親NICOLAS肖邦原是一個法國人,1788年在他17歲的時候來到波蘭。關于來波蘭的原因現在也不是很清楚,但他很可能積極參加了1794年波蘭將軍TADEUSZ KOCIUSZKO領導的全民反抗運動,爲他遷入國的自由而鬥爭。1800年他成爲了地區長官STAROSTA的女兒和妻子的法文教師。1802年秋,NICOLAS肖邦接受了伯爵夫人LUDWIKA SKARBEK的邀請,來擔當她孩子們的教育和教導工作,並和她的家人共同居住在熱拉左瓦沃拉。在此,他遇到了伯爵夫人的遠房親戚TEKLA JUSTYNA KRZYANOWSKA小姐。他們于己于1806年6月2日結婚,他們的第二個孩子FRYDERYK出生于己于1810年。同年,肖邦一家人移居華沙。
當肖邦六歲的時候就已經顯示出了非凡的音樂天份,家裏爲他聘請了著名的鋼琴教師WOJCIECH先生。他不僅爲年輕的肖邦充分展現了音樂的美,而且讓他熟悉了大量音樂大師的作品。他的教學富有情趣和智慧,奠定了肖邦作爲一個鋼琴家所應當擁有的個性和創造力。肖邦第一次演出是在RADZIWI家庭宮殿中舉行的慈善音樂會,那年他年僅8歲。1818年的華沙日報這樣寫道:"他不僅可以完美而輕松地演奏那些最難的鋼琴作品,而且他還能創作出饒有興趣的舞曲和變奏曲。"後來肖邦經常出現于達官顯貴的府邸。
後來肖邦的父母意識到即使是最偉大的音樂天才如果不經過專業教育也是不行的。因此他們決定對肖邦進行系統的專業教育。1926年從華沙LYCEUM畢業後,肖邦進入了華沙音樂學院師從著名的音樂教育家、作曲家JOZEF ELSNER先生。也就是在那一時期,肖邦創作了他大部分的鋼琴和管弦作品,包括降B大調變奏曲作品第二號,波蘭旋律的A大調幻想曲作品13號,F大調回旋曲作品14號,c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4號,g小調小提琴與大提琴作品8號,以及波羅乃茲、瑪祖卡和華爾茲等。ELSNER很快意識到肖邦的非凡音樂才能,他積極引導並保護著他的創造性和創新性。在肖邦的第二學年報告中寫道:"非凡的能力",一年後是:"非凡的能力,音樂的天才"。
從華沙音樂學院畢業後,肖邦開始想在歐洲的主要音樂中心發揮自己的音樂才能。通過偶然的機會他選擇了維也納,在那裏兩都獲得了作爲作曲家和鋼琴家的巨大成功。在1829年"ALLGEMEINE THEATERZEITUNG"的評論上這樣寫道:"肖邦征服了每一個人,因爲人們不僅發現了他的音樂天賦……從他表演和創作的原始性上可以說他是一個音樂天才……他的演奏絕對不是一種對技巧的炫耀,這一點是作爲一個藝術家與裝腔作勢者的區別。讓我們從這個不見經傳的年輕人身上看到了真正的藝術家。"其他一些評論也這樣寫道:"偉大的作品","優美的演奏","無以描繪的嫻熟技法"等。這些是肖邦音樂才能在國際上首次得到承認。
在年僅20的時候,肖邦因其創作的e小調和f小調鋼琴協奏曲而譽滿華沙。此後不久他就決定要出國。在這個異族統治下的國家中,政治形式不斷緊張,革命一觸即發。這種情況下,對于他的音樂事業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1830年的12月開始了他的藝術旅行。參加告別聚會的有他的家人,初戀情人KONSTANCJA,ELSNER教授以及一些朋友們。肖邦沒有意識到他就要永遠離開他的祖國,也就是從那一刻,在他充滿無數歡欣和痛苦的生活中將永遠伴隨的是無盡鄉愁。
在巴黎,他的第二故鄉,肖邦很快結識了一批當時的藝術家朋友,包括李斯特、舒曼、門德爾松、席勒等。他主要進行創作、教學工作,並偶爾出席音樂會。他不想成爲鋼琴家,因爲19世紀的鋼琴家意味著用各種的表演技巧來取悅聽衆,爭得名利。肖邦想爲聽衆展現真正的音樂的美。他的演奏與被大衆普遍接受的演奏風格迥然不同,因此常用于與同時代鋼琴家進行比較。這種比較通常有利于肖邦。傑出的英國鋼琴家、指揮家CHARLES HALLE曾說過,"與肖邦相比,KALKBRENNER只不過是個孩子"。HEINRICH HEINE說,"李斯特讓所有的鋼琴家黯然失色,除了鋼琴大師肖邦"。
通過這些我們不難看出肖邦所擁有的非凡鋼琴技巧,他完全可以成爲一名鋼琴舞臺的耀眼明星。然而他寧願爲那些能夠真正理解他音樂的具有藝術能力的聽衆演奏。除了這些之外,肖邦一生僅舉行過30場公共音樂會。凡是那些參加過肖邦"書房"音樂會的人都強烈認爲,只有在這種朋友間的私人音樂會上偉大的藝術家才能闡釋出音樂的真諦,發揮他們藝術的天賦。
肖邦作爲作曲家已經深爲大家所熟悉。最有利的證明就是肖邦創造性的藝術成就在不斷地爲更多的世界聽衆所接受和傳播。他是一位非凡的作曲家,他用非凡的藝術天賦創造了非凡的藝術成就。他也是唯一一位專注于一件樂器創作的作曲家。盡管華沙的音樂團體,甚至包括ELSNER教授,都建議他可以創作一些歌劇和管弦樂作品,但肖邦認爲在那麽年輕的時候,只有通過鋼琴才能真正達到他所追求的藝術目標。他通過不同的音樂形式來表達他的音樂思想,包括波羅乃茲、瑪祖卡、華爾茲、夜曲、奏鳴曲、前奏曲、敘事曲、鋼琴協奏曲、回旋曲和變奏曲等。他是那個時代具有獨立風格和詩歌精神的偉大作曲家。1848年在英格蘭舉行音樂會後,倫敦的"每日新聞"這樣寫道,"在他的作品中,顯示了肖邦傑出的創作才能和他對作品的表現能力。他的音樂風格之獨特,是以前任何一位大師都不可能達到的。我們從沒有聽到過如此美妙、如此激動人心的音樂。
經過長期的病痛折磨,肖邦于1849年死于法國巴黎。但他留給波蘭的心髒和每一部音樂作品都表達著他對祖國的熱情。他臨終前對姐姐說:“請把我的心髒帶回祖國,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把我的心髒帶回祖國》
《把我的心髒帶回祖國》——蘇教版六上第三課19世紀初,波蘭遭到歐洲列強的瓜分,有十分之九的領土落到了沙皇俄國的手裏。波蘭人民從此陷入了被欺淩、被壓迫的深淵。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
1830年11月的一天,維斯瓦河上彌漫著薄薄的霧靄。20歲的肖邦告別了自己的親人,坐著馬車離開了首都華沙。在城郊,馬車突然被一大群人攔住,原來是肖邦的老師埃斯內爾和同學們來爲他送行。他們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爾特地爲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它鄉》。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說:“孩子,無論你走到哪裏,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啊!”肖邦感動地點了點頭。這時,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裏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眼眶。他鄭重地從老師手裏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後登上馬車,疾馳而去。
就在他離開祖國的那幾天,華沙爆發了反抗沙俄統治的起義。可是,不久起義失敗了。肖邦得知這一消息,悲憤欲絕。他將自己的一腔熱血化成了音符,寫下了著名的《革命練習曲》。那催人奮起的旋律,表現了波蘭人民的呐喊與抗爭。
肖邦日夜思念著祖國。他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他勉勵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關在幽暗的房間裏,點上一支蠟燭,徹夜地作曲、彈琴。時間在流逝,可是他已根本沒有了時間的概念。
肖邦在法國巴黎一住就是18年。爲了祖國,也爲了生計,肖邦四處奔波。疲勞加上憂憤,使肖邦肺結核病又複發了。1849年10月,他終于躺倒在病床上。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後,請把我的心髒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肖邦就是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與世長辭了。當時他才39歲。
http://baike.baidu.com/view/203211.html?tp=0_11
繆塞
阿爾弗萊?德?繆塞(Alfred de Musset,1810—1857)法國浪漫主義作家。出身貴族。早期受雨果影響,曾加入浪漫主義文社。繆塞的詩熱情洋溢,想象豐富,他比其他浪漫主義詩人更注重詩句的形式美,語言豐富多采,形象生動,富有音樂感。他是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的四大詩人之一。
十四歲開始寫詩,1829年出版第一本詩集《西班牙和意大利故事》19歲的繆塞因寫了《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故事》而嶄露頭角。這是一部充滿了荒唐故事的詩集。裏面有背信棄義,我們看到妻子欺騙丈夫, 情婦戲棄情人,還有青春時期的欲望以及老年時期的腐化墮落。在這本詩集中,沒有成熟,沒有健康,只有一種充滿青春活力的、熾熱沸騰的、令人難以置信的生命的強度。同時也有對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的嬉笑怒罵。
1833年,長詩《羅拉》問世,序言的開始就是那著名的憧憬,憧憬往昔的哀悼,憧憬清新而美麗的古希臘,憧憬那具有純潔渴望和熾熱信仰的古代基督教世界。故事的主人公羅拉是巴黎這座放蕩的城市中最放蕩的青年,他輕視每件事,每個人,雖然並不富有,卻貪戀著驕奢淫逸的生活。他厭惡其他一切人,于是把父親遺留給他的錢分成3份,分別裝在3個袋子裏。第一袋可供他一年的生活費用,打算錢告罄後開槍自殺。這裏是繆塞式的自由:擺脫一切活動、一切職業、一切義務。最後作者描寫了羅拉在娼家的自殺。作者順便也揭示了母親出賣女兒的勾當。繆塞在這部作品的所表現出的冷漠和目空一切的厭世態度與他的個性及他早期的經曆有關,在他青春的初期,繆塞對于人類的信心就已動搖不定了他曾經遭到一個情人的遺棄,一個朋友的背叛。這種上當受騙對他無疑是沈重的打擊。從此産生出來的是不信任感、刻毒和輕蔑。
這部詩是繆塞詩歌創作的分水嶺,在這之前,繆塞的詩熱情明麗,想象豐富,充滿了活力和希望。從《羅拉》開始,繆塞的詩風發生了變化,他一反前期的那種樂觀精神,詩中開始流露出悲觀失望和迷茫不安的心情。這一年,繆塞結識了女作家喬治?桑,從此開始了悲喜交加的感情曆程。這段愛情插曲對繆塞的人生和創作影響都極大,繆塞的重要詩篇基本上都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如抒情詩《四夜》、《露西》及《出版法》等。
1835至1841年寫成“四夜組詩”,抒發詩人失去愛情的複雜而豐富的感情,帶有悲觀色彩。他最著名的抒情詩是《四夜》,即《五月之夜》、《十二月之夜》、《八月之夜》和《十月之夜》。文學史家們都把它們統稱爲“四夜組詩”。組詩表達了詩人豐富而複雜的感情,從失戀的痛苦到對新生活的希望,從失意的孤獨到對慰藉的渴盼,種種感情交織在一起,唱出了淒婉動人的夜鶯之歌。《四夜》標志著繆塞抒情詩創作的最高峰,它以流暢優美的詩句呈現出詩人情感高漲時的原始狀態,真誠自然地體現了詩人內心深處的複雜感情。在形式上,除了《十二月之夜》以外,其余三篇都采用詩人與繆斯對述的形式,或一問一答,或一唱一和,情感的表現十分細膩。《十二:月之夜》則是詩人的獨白,詩人通過對自身幻影的反複詰問來渲染他的懺悔、迷茫和渴望之情,極富藝術魅力。《四夜》被列爲法國浪漫派抒情詩的傑作。
1836年完成代表作自傳性長篇小說《一個世紀兒的懺悔》,描寫作者與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的愛情糾葛,反映19世紀30年代法國青年知識分子的思想危機。另外也創作了許多短篇小說,國內曾翻譯出版過《繆塞短篇小說集》。還寫有詩劇《酒杯與嘴唇》、長詩《羅拉》、曆史劇《洛郎查丘》等,大都描繪對社會現實不滿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個人主義者的悲劇。
繆塞于1857年去世,年僅47歲。但早在十幾年前,他就幾乎不再創作了。後來在他墓碑上刻的是他的主要作品的名稱。
繆塞的文學活動是從參加以雨果爲首的進步的浪漫主義團體“文社”開始的。他不僅是浪漫派中最有才華的詩人,其戲劇作品也大大促進了法國浪漫主義戲劇運動。他的小說在創建法國浪漫主義心理小說和爲近代小說開辟道路上起的作用,也是值得注意的。
繆塞的詩歌真切動人。他的戲劇和小說盡管反映社會生活不夠全面,但是抒發個人情感,真實刻畫了法國某些階層的生活及心態,頗具時代色彩。特別是他描寫的“世紀病”在今天看來,還可以感覺到當時某些人物的精神面貌,他們的彷徨與苦悶。
戲劇作品
《羅倫紮西歐》,羅倫紮西歐是亞曆山大這位縱欲的佛羅倫薩大公的堂弟。他天生一副純樸、敏感而精力充沛的性格。他少懷大志,決心要在世界上打倒暴君統治。爲了達到這個目的,他扮演成一個全無心肝的浪子,當了亞曆山大的隨從,爪牙、出謀劃策者。爲了減少疑心,他戴上一個軟弱、怯懦的肉欲主義者的假面具。然而,這多多少少倒有些棄假成真。于是,他恨透了自己。最後他唯有夢想著用暗殺大公這種單槍匹馬、偉大而果敢的行爲來洗刷自己一生中的污泥濁水。而且詩人也讓他這樣把自己洗涮清白的。羅倫佐的性格表現爲在可憎的假面具有其高貴性。在他的靈魂裏,有一種使他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的理想因素。他滿懷希望,深信偉大行爲的贖罪力量。
《反複無常的人》是這些小劇本中最精美的一篇。劇中的男子是一個輕佻的人,但裏面的婦女卻心地純正。巴黎女人德?雷利夫人既有教養又聰明伶俐。在她身上作者表現了純真、清新和自然風度。
在他後來的一些劇作中,繆塞都以歌頌女性的忠貞和純潔爲主題。《巴爾貝林》取材于一個古老的傳說,描寫的是個理想的忠實妻子。《貝蒂娜》中的同名主人公卻是一個堅強、勇敢、心腸溫柔和精神高貴的婦女。短劇《喀爾摩金》也是表現堅貞、熱烈、虔誠的愛情。
小說作品
《埃梅林》,《弗烈特立克和貝爾納萊特》,《提善的兒子》,這三部小說可列入19世紀優秀愛情小說的行列。另一部《一個世紀兒的懺悔》以其動人的愛情故事和細膩的心理描寫而成爲繆塞的代表作。
《埃梅林》這篇小說是繆塞第一次名符其實的戀愛的産物。一位青年和一位已婚的年輕貴婦陷入熱戀愛之中,卻沒有任何希望激發她對他的興趣,後來他終于贏得了她的愛情,她向他奉獻了自己。接著,他們突然永遠分別了。因爲她太忠誠,不能欺騙自己的丈夫;而她的情人也由于感情太纖細而不可能再留在她的身旁。
《一個世紀兒的懺悔》是自傳體小說。其中的皮埃松夫人就是喬治?桑這位貴婦人高度理想化的畫像。作者指出拿破侖帝國的崩潰和對拿破侖英雄主義的幻滅。他把這一切歸于“世紀病”産生的根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329247.html?tp=0_11
上一篇:《永遠的愛人》
下一篇:《普契尼的秘密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