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師和她的情人》
如前評
有關鋼琴師之作,館長約可分悅閱(具有「文字/影音的藝術/魅力」)與不悅(有宣傳「躁鬱奇才」和「猶太聖徒」意味)兩組:(另參本館:《小說改編與影視編劇》 《語言與影像的魅力》《躁鬱之心》《躁鬱奇才》 不只《聖徒與瘋子》才一線之隔 《人人有怪癖》神童製造所 《如何教出資優兒》《我的天才噩夢》)
悅閱
澳洲女導演珍康萍 The Piano(1993)
意大利電影《海上鋼琴師》(1998)(詳參【圖博館】: )
艾芙烈原著 (1983)漢內克導演《鋼琴教師》The Piano Teacher (2001)(《鋼琴「女」教師》?)
不悅
《鋼琴師:大衛赫夫考傳奇》Shine(1996)
波蘭斯基導演《鋼琴師》(《戰地琴人》)The Pianist(2002)
瑞士導演佛瑞迪穆勒《想飛的鋼琴少年》(2006)
南韓導演權炯軫《我的小小鋼琴家》(2007)
香港導演張經緯紀錄片《音樂人生》(2009)
其中《鋼琴教師》已前評(貼於後),再補貼些對一女一男如何寧可執於愛琴而亡的佳片之佳評。
《鋼琴師和她的情人》The Piano(199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2C44h9zmc0
導演:珍康萍
編劇:珍康萍
演員:荷莉韓特/哈維凱托/山姆尼爾/安娜佩恩
鋼琴與她的情人、海上鋼琴師、戰地琴聲 並稱鋼琴電影三大傑作。其中,尤以鋼琴師與她的情人最能表達人性中壓抑而澎湃的情感,鋼琴電影配樂更緊緊牽連觀看的心緒,久久無法釋懷。
電影以十九世紀中紐西蘭墾荒為背景,Holly Hunter飾演女主角Ada McGrath,在異常沈默以致無法言語的情況下,只想藉由彈琴表達她真實的熱情,鋼琴對她,就如同愛人,互通情曲。但遠嫁蠻荒的她卻只能徒留鋼琴在海灘 邊,始終掛念岸邊海浪不斷拍打的鋼琴,因為陌生的新丈夫Alistair一開始就漠視她內心的情感,只想用鋼琴和Ada的琴藝與好友Baines交換土地。
無法言語的她,只能在觸及鋼琴時,才能顯露出溫柔、陶醉。一如對待愛人,她使盡辦法贖回鋼琴而與Baines訂下交換條件,為了鋼琴的愛而與魔鬼交換肉體 的膚觸。琴聲就像是她的言語,琴音的繞樑,深深吸引了魔鬼的傾慕。在樂符的浪漫琴聲中,Baines漸漸深陷其中,卻只能壓抑自己的情感。雖然他會說話, 卻無法用言語表達對人妻的愛慕。他需要更多,卻也預知無法獲得回報而絕望,終究將鋼琴歸還Ada。想念卻又什麼事都不能作的感覺,觸景傷情,還不如不見。 但就在劇情回歸原點時,Ada卻也發覺鋼琴已不是最愛,熱情另有寄託;激昂而悲傷,不用言語,只有細膩如音符,簡單而真實,停留在空氣中揮之不去。Ada 勇敢地取了琴鍵向Baines示情,下了沒有回覆就不再彈琴的決心。缺了琴鍵就不是琴。
平靜的生活出現暴雨般的襲擊。得知的丈夫一怒之下,砍下彈奏傳情的手指。沒有心愛的人,也沒有心愛的鋼琴可彈。她傷心掙著眼睛,襯著蒼白的臉,原本瘖啞無 語的她卻試著發出聲音,讓丈夫驚奇也發覺她一定要離開的堅持。最後,Ada終換來再度的遠行與Baines的幸福。然而,她背叛了她的琴,任性地在海中扔 下了鋼琴,甚至想一同自盡。唯有如此,她才發覺,她可以有選擇,選擇生命,選擇當下的所愛。鋼琴帶來平靜、快樂、悲傷,卻背負太多的包扶,就如最後一 幕,Ada選擇讓它沈入海底,還有過去的自己。
瘖啞手語與動人琴音、蠻荒開墾與樂音欣賞、世俗不容的婚外情與單純真實的相愛,或許種種的對比才能顯示出人生中無奈與希望,也或許才能藉此了解自己所想所愛而堅持。不論是電影劇情或配樂,冷靜、熱情而後壓抑卻爆發的情感,令人慽慽,繞結在心。
http://blog.sina.com.tw/atom/article.php?pbgid=17143&entryid=581323
不論在世界上的那個地方,從古至今,女性對於愛情與性的自主性一直都是被剝奪的。然而女性導演兼編劇的珍康萍卻大膽的從女人觀點出發,赤裸裸的描寫女性對於追求愛情和性的渴望,而令人難以忘懷。三位電影核心女性更是因此分別榮獲了三座奧斯卡獎:劇本(珍康萍)、女主角(荷莉航特)、女配角(安娜派昆)。在本國的澳洲電影獎更是榮獲了最佳影片、導演、劇本、影帝、影後等十一項大獎。而音樂大師 Michael Nyman 替本片譜寫的配樂也成為樂壇經典。
19世紀中葉,在遙遠空曠的紐西蘭海岸,蘇格蘭少婦愛達帶著九歲的女兒和一架大鋼琴嫁給了殖民者史都華。由於路途十分艱難,丈夫決定捨棄鋼琴,將它留在沙灘上。愛達內心痛苦萬分,因為她自從喪失說話的能力以後,唯一能讓她排遣寂寞的就是鋼琴那優美動人的音樂。史都華只是個一心想要發財的商人。他根本不理會妻子的要求。愛達只能求助於鄰居拜恩斯。拜恩斯表示想聽愛達的演奏。於是愛達在海邊發狂地彈琴,渲泄著她內心的寂寞和痛苦。拜恩斯從這震憾人心的音樂中瞭解了愛達的心。拜恩斯用一塊土地與史都華換走了鋼琴,並費盡千辛萬苦將它運回家中。為了彈琴,愛達每天去給拜恩斯上鋼琴課。而拜恩斯為了親近愛達,提出用愛撫親近可以換回鋼琴的要求。在音樂與愛撫中,拜恩斯比史都華更深地理解和愛著啞女愛達,他們兩人的情感也逐漸滋長起來。專橫的史都華發現這一切後將愛達與孩子都囚禁在屋中。然而這並不能阻止愛達向拜恩斯表達愛意。狂怒之下,史都華用斧頭砍下了愛達的一根手指。這終於導致了一場鬥爭。兩個男人間達成了協定,拜恩斯帶著愛達和孩子以及鋼琴離開這裏。
在船上,愛達在強烈的思想鬥爭後,終於決定拋棄這象徵了她沈重的痛苦記憶的鋼琴。她把它掀倒了海裏。拜恩斯與愛達組成了幸福的家庭。當金屬的假指與鋼琴鍵相撞時,發出了一種奇特的聲響。它融入了鋼琴美妙合諧的音符之中,創造出了另一種完美的旋律。
http://blog.yam.com/lsph/article/841309
當風揚其灰---《鋼琴師和她的情人》
一個自幼封閉的奇女子,在丈夫與情人之間,剛烈的衝出一條自我覺醒的路。
「你所聽到的,不是我說話的聲音,而是我意念的聲音。」這個從六歲就不開口說話的女子艾達,拒絕和人溝通。但她卻不認為自己啞,她是這樣認知的:「我不認為自己寡言,因為我有鋼琴。」人們的交談,她沒有興趣聽,也不想參與。她只是冷漠旁觀,自足於不用語言的世界。
故事從她遠嫁紐西蘭開始。
滿懷期待的丈夫,穿戴體面的來迎娶,僱了一群人來搬行李。他是個本本分分的莊稼漢,也想好好對待這個相親來的妻子。可惜兩人的心相距太遠。丈夫一考慮到天氣與山路,便要丟棄鋼琴。對他而言,笨重的鋼琴遠比不上一口皮箱一只茶瓷。他不瞭解艾達是一層,艾達氣惱了他也沒多想,這又是一層。甚至,當他發現艾達竟然在餐桌上幻想式的彈琴時,他還擔心她是心智失常。相較於靈活的生意頭腦,他對人的粗心劃下了婚姻的鴻溝。
鋼琴怎麼能丟?日夜掛念的艾達,於是去拜託工頭班斯。班斯答應了。回到鋼琴邊的艾達一下子自由自在。天光雲影間她忘情的彈奏,一曲接著一曲。小女兒隨著浪頭翻跟鬥,翻著舞、翻著笑容。而班斯呢?他始終徘徊一旁,始終注視,始終無言的聆聽。他百般驚訝、憐惜,直到暮色蒼茫。
班斯被她吸引,於是做了一件很不劃算的交易。他用八十畝地和她丈夫換琴,迢迢搬回家,又居然請了專家來調音。接著,他要艾達來教琴,想和她親近。一次次的相處中他愛意漸生,情滾著慾,慾滾著情,終於忍不住吻了她,而且希望更多。艾達不肯,他便以贖琴作代價,要求看她、碰她、要求和他躺在一起。
艾達雖然任由班斯予取予求,但她心裡只有琴、沒有人。兩人的關係在一場村民看戲的場景中清楚交代:當村民嘲笑班斯學琴,丈夫便要班斯同坐一旁。但艾達結實一巴掌就拍在椅面上不讓他坐。演出時,班斯瞄著他倆握手的親暱,便因難掩妒意而離席。艾達則面露得意、覺得他活該報應。
隔幾天,班斯又以十個琴鍵要求裸裎相抱,艾達還是同意。然而就在這之後,班斯停止了,因為他無法忍受自己。他說:「我受夠了,這樣下去妳會變成妓女,而我自己受罪。我希望妳能在乎我,可是妳辦不到。」他於是斷然的歸還鋼琴,不再作非分之想。
這一還琴,艾達的心也開始轉變。多少年來,她生命中的感動、內蘊的張力與激情無從吐露,只是交給琴音去宣洩。這樣強烈、單向的生命表達,終於有一個人接受到了。他不僅聽到她的聲音、碰觸她的身體、甚至還像伸手去戳絲襪破孔般的、想大膽的戳開她封閉生命的隙縫。
對這個目不識丁的粗人,艾達起初懷著恐懼、厭惡。然而現在,她感到被愛。原本是因為琴而耐性作陪,現在琴已歸還,她卻若有所失。她回去找班斯,班斯便將自己不快樂、心中被慾望糾纏的苦悶全數吐露。其實艾達也有了同樣的感受。班斯讓艾達感到孤獨,生命中的第一次。那個原本讓艾達自足的世界不復存在。她無法安心的待在裡面,無法靜心彈琴。
丈夫不愛她嗎?他幾次努力,卻怎麼樣也走不進艾達的世界。他無法理解她,所以才會賣琴。艾達怎麼去愛一個會賣掉自己的人?他一聽說班斯還琴,立刻擔心班斯會反悔來要土地,執意不收。最後反倒是班斯提醒他:「琴對你妻子很重要。」這樣的婚姻怎麼走下去?也因而他對艾達的愛注定要成為束縛,而期待的愛終究要落空。
原來,能懂得艾達琴音與心聲的,不是習於禮儀型式的紳士淑女,反倒是個粗人。因為愛的關鍵是在聆聽。像古人說的:「衷腸事,託何人?若有知音見采,不辭遍唱陽春。」艾達的烈,就烈在她「不辭遍唱陽春」。她喜歡,她憤怒,全是直出的感受,直著來,直著去。她接受班斯,因為他聆聽。班斯有心,所以聽得深,所以能穿過艾達貌似冰冷的藩籬。
再看丈夫這邊。兩人出軌的事他沒有揭破。他仍想修好,甚至把門窗全封起來,但卻沒有作用。直到有一天,艾達聽說班斯要遠行,難過的起身去彈琴時,丈夫才似乎聽到了什麼。當晚,艾達又來撫摸丈夫的身體,但仍然不願意讓丈夫碰自己。丈夫隱隱覺得,艾達是把他當作班斯。他覺得受辱,也不肯再讓艾達摸他。他洩氣的問:「我想碰妳。為什麼我不能碰妳?你不喜歡我嗎?」第二天,丈夫索性把封板全拆了,他想重新開始。他說:「我們得改變現狀,我決定信任妳,你不會去找班斯吧?也許過段時間,你會開始喜歡我。」遲遲等不到愛的丈夫,用自己認為的紳士態度面對艾達,也耐著性子不用強。
然而,當艾達不顧一切的想回班斯身旁,甚至毀壞鋼琴,以琴鍵傳情時,丈夫氣得幾乎要瘋了。盛怒之下,他從最紳士一變為最野蠻,當場就一斧剁斷了她賴以彈琴的手指。
事後,丈夫還是反省了。他對班斯說,他聽到了艾達心中的聲音。她在說:「我害怕自己的意志力,它是這麼強烈,我害怕它會作出什麼!我必須離開,讓我走,讓班斯帶我走,讓他來救我。」也許,丈夫依然不明白事情何以至此,但他決定終止憤怒、拒絕互相傷害。他要艾達走,也要班斯走,他說:「我要從這一切醒來,了解這只是一場夢。」
故事至此是一個停頓。尋常來想,接下來的劇情應該是艾達和班斯相偕離去,小船成了天際一點,劇終。這樣算是一段曲折的愛情。然而並非如此。短短五分鐘的片尾,卻出人意料的翻出一個更大的波瀾。
艾達失去手指,向外界抒發情感的窗扉毀損了。然而因為愛,她的心門開了,她對外界不再那麼抗拒,也意識到她有能力走向外界,未必要依附鋼琴。人生可以更寬敞,何必要琴?她忽然不想要琴了。小船上的她,內心正在急劇的轉捩點上。艾達不再要琴的情緒愈湧愈烈,逼得班斯只能同意棄琴。然而當琴真的落海,琴所代表的多年歲月彷彿也都要淹沒,艾達又留戀了。
海扯著琴、琴扯著艾達一起下墜。懸疑的高音淡淡遠遠而來,是生?是死?這真是個烈女子!之前不惜一切也要搬回鋼琴。後來不惜拔下琴鍵,手指受殘,也不肯委屈自己的愛。而此刻,一念的情緒可以捨琴,一念的不捨也可以追琴而去。這頓現頓消的轉念,真是駭人。
這是一部非常纖細的女性心理戲,很難刻畫。導演大量運用了詩意的、隱喻的鏡頭,若有似無,不言而言,凝聚出完整的人物性格,營造出強大的藝術張力。例如電影開頭,從指縫間的看望和一段奇異的內心獨白說起,不費吹灰的勾出艾達個性。其次如海邊的兩次場景。怒浪中她駐足凝視,一部鋼琴,孤零零立在陰沈的天地間,正如她的心境。澎湃的音樂天旋地轉。無限的悲傷、無限的失望,整個人都像被吞進一個沒有光亮的黑洞中。後來她回到海邊,一洗陰鬱。巧妙的運鏡下,鋼琴和艾達的意象重疊。鋼琴即艾達,艾達即鋼琴。人琴一體的艾達、自在的小女兒、心動的班斯,合成一曲絕美的三重唱。
又如班斯聽艾達彈琴,怔怔看著琴絃此起彼落的顫動,一下一下落的全是心的寂寥。他拿貼身的衣物愛撫鋼琴,撫著不知如何是好的遐思。還有片中不斷出現的藤蔓、迷濛的森林、整個世界染著一種不真實的藍色。所有的鏡頭彷彿都是從深不可測的海底中幽幽偷窺,說不盡的憂鬱、冰冷。
艾達入海,三人的愛情戲急轉成個人的內心戲。
大海代表她的心海。她落進去了,親眼看見了:原來是這樣的世界,無聲、沈寂…這是我的過去嗎?我要死在這裡嗎?不,我不要留在這令人窒息的世界,我要回到有班斯、有人聲、活生生的大海外面。她奮力掙紮,一腳踢掉了鋼琴遊了上來。脫開繩索,也脫開了琴與過去的牽絆。當她浮上海面的那一剎那,艾達是這樣回憶的:
「啊,這樣的死!這樣的事!真難以解釋!我的意志選擇了我的人生,而它仍幽靈般的攔著我,把世人隔在外頭。」
「當夜晚來臨,我會想起海底墳場中的鋼琴。有時候我想像自己還飄在上面,
那兒的一切都靜寂無聲,催著我入眠,像首奇異的催眠曲。沒錯,是催眠曲,是屬於我的。有一種安靜,從未有過聲音。有一種安靜,沒有聲音存在。在冰冷的墳場裡,在深深的大海中,」
這些影像從輕描淡寫,一步步的緊湊迫進,到了艾達入海,結成一個高潮。心理戲最難:明講著了形跡,不講入不了味。而人琴落水這一幕卻輕輕巧巧,四兩千斤,用最離奇的具象顯露最幽微的抽象。一個女子的倔強意志、對情人的愛、內心突破的過程,竟用海面下的鋼琴與繩索、下沈中掙紮的水光裙影,交錯成一大片恍恍惚惚的意象,讓人進入一種說不盡、道不明、完全漲滿的藝術感受中。並且出奇一鏡,總括全片,呼應片首,真可以說是神來而天成啊。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jonasho/3/1266874849/20060331183333/
《海上鋼琴師》La Leggenda del Pianista sull'Oceano(1998)
導演 吉賽貝?托納多雷(Giuseppe Tornatore)
編劇 劇場文本:亞曆山卓巴利科
劇情:吉賽貝托納多雷
主演 蒂姆羅斯
音樂 艾尼歐莫瑞肯
海上鋼琴師 (意大利語:La Leggenda del Pianista sull'Oceano,英語:The Legend of 1900)是一部意大利電影,由蒂姆?羅斯主演,朱賽普?托耐特執導,電影是由亞曆山卓?巴利科1994年的劇場文本《1900:獨白》所改編而成。
劇情
一名被丟棄在Virgenia號蒸汽客輪鋼琴上的孤兒,意外的被船上燒煤工人丹尼所發現,當時正好是西元1900年,于是丹尼便將他取名爲1900,丹尼曼頓萊蒙
1900開始一天一天的長大,他一直由丹尼所扶養,而客輪自然也成了他出生以來的家。後來丹尼意外的死去。一天深夜,船上的乘客意外的被美妙的鋼琴聲所吵醒,原來那正是鋼琴天才1900所彈奏的,也因此,1900才得以留在船上,成爲了一名海上鋼琴師。
隨著1900逐漸成熟,1900的演奏技藝已經是名聞遐邇,但是1900卻從來都沒有下過船。
MAX是名很有天分的小號手,在Virginian號的樂隊演奏,深深爲1900的才華所折服,並與1900成爲了知己,多次勸說1900下船去開始全新的人生均以失敗告終,1900的回答是,陸地上的生活我不羨慕……
爵士樂創始人謝利,聽說1900可以把十種爵士樂混合在一起彈奏便決意一較高下,謝利的目的不過是想提高自己聲望罷了,對于這種對手,無欲無求的1900給足了機會和面子,起初並沒有拿出真功夫與之較量,但介于謝利的一再強勢逼迫和MAX的埋怨,1900用自己精湛的琴藝震撼了全場聽衆
一天下午,1900邂逅了一名美妙的女子,1900一見鍾情但是又無法表達愛慕之意,于是將愛慕之意灌注在琴聲上。1900只想再度見到那名女子,隨著每一次的擦身而過,更使的1900愛慕之意越增強烈,但是女子已經下了船,1900要爲了愛情踏入陌生的陸地,但當他站在甲板與陸地之間望向城市時,他的心意再次莫名的轉變了,他轉身固執的回到了甲板上。1900生命中唯一一次嘗試接近陸地,不是因爲其所見而失敗,而是因爲他所不見,正如鋼琴鍵盤上有限的88個琴鍵能彈出無限的音樂篇章,而無限的琴鍵則什麽都彈不出來一樣。陸地對于1900來說,是艘太大的船;美得過分的美人;過于濃烈的香水
1900坦言無法面對陸地上生活的無限抉擇,于是他留了下來,在戰時,沒有人跳舞時,炸彈掉下來時,還是在彈琴……
戰爭結束了,Virginian號由于年久失修而即將被炸掉,MAX聽說這一消息後急忙趕到碼頭阻止工人繼續向船上搬運炸藥,因爲他堅信,有一個人還在裏面。
Max找到了1900,並試圖讓1900跟他一起下船,可是他無法接受陸地的廣大,更難以離開他一直以來唯一的家。最後,船被炸掉了,而1900大概也連同船一起沈入了大海。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4%B8%8A%E9%8B%BC%E7%90%B4%E5%B8%AB
電影筆記-- 海上鋼琴師>龍冬子
「精神不死,只要有好故事與聽眾。」這是這部片子裡的一句話。
故事的開始是一個人坐在階梯上,感慨地想念著一位朋友與這句話,這個人叫「柯恩牌」,他後來到了一家店裡打算賣掉他的小喇叭,但是,在店主的眼裡這支他心裡所謂的「生命」,只值五先令。沒錯,有時候,我們的生命在別人的眼裡一點也不值錢;一如「海上鋼琴師」裡的男主角「1900」。他被一位船上的添煤工一個黑人在頭等艙的鋼琴上發現,並且養育他一直到他八歲,直到添煤工因意外喪生,他在船上長大,沒有任何身份,除了在船上有人知道他以外,離開了船,在這個世界的他等於「尚未出生」。
「一個故事之所以讓我們感動,那是因為故事的情節觸動了我們內心深處最脆弱的一條弦」。如果你站在高樓上,很高很高的大樓上眺望遠方,看著遠處的汽車忙碌地奔馳著,看到林立的水泥森林一點縫隙都不留地緊緊依靠著;如果,你是一位有遠大夢想的人,正準備實現或正在實現;如果,你有一位心愛的人正在不遠處等著你,或他甚至不知道你正愛戀著他;如果,你終日漂泊異鄉、正思念著故鄉的好山好水,如果…….你是這個世界上的一個渺小的人,是的,你會對這部電影有很大的感動與感觸。
這故事很長很長,情節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在我的眼裡它的轉折很多,並不是簡單的文字、句子可以說得清楚的,所以,我還是建議有興趣的人自己想辦法、找時間看一看,片裡有很多鋼琴演奏的機會,說實話,沒有機會在高級電影院欣賞到這部電影,是我覺得最可惜的地方。片中除了男主角的獨奏之外,還有一場他接受一位爵士樂手的挑戰,那場爵士鋼琴的演奏相當精采。
我最喜歡的一場演奏是當海上波濤洶湧、船身漂來盪去,「柯恩牌」剛到了船上,因為暈船吐得一蹋糊塗,男主角「1900」穩穩當當地站在他的面前對他說有一個不會暈船的辦法,然後一轉身便將他領往放著鋼琴的大廳,一路上,「1900」如履平地,安穩地走著,而「柯恩牌」卻被船身的搖晃盪得步履蹣跚、東倒西歪,我看到這一幕、又聽到那好笑的背景音樂,簡直笑到不行,一時之間猜想著,這樣的鏡頭到底是誰在「演戲」?是演著「東倒西歪」呢?還是演著「步履安穩」?最後男主角在鋼琴前面坐了下來,他還要求「柯恩牌」把固定鋼琴的角架拆掉,柯恩驚訝地罵「1900」瘋了,的確他會這樣覺得,因為,在船身搖晃得厲害時,人都站不穩了,鋼琴怕也要滑得不知去向、甚至撞毀室內的裝潢。「把固定架拿掉。」「1900」堅持著。於是,「柯恩牌」只有把固定架拿掉,果然,鋼琴就滑動著,然後,琴聲揚起,「1900」坐在椅子上隨著鋼琴前進同時繼續演奏著輕快的音樂,他們兩個人就像和鋼琴跳起了快三步的圓舞曲一般,轉著、轉著。不管鋼琴會滑到何處,「1900」臉上掛著笑容,愉快地彈奏著。一直到鋼琴撞毀了一片大玻璃、到鋼琴穿過了走廊撞進了船長的房間,然後,他們兩個人被罰添煤賠償。
在這一幕裡,除了可以說明了男主角「1900」的人生觀之外,也可說明他與「柯恩牌」的感情。
我想談談「認命」、「隨遇而安」、「隨波逐流」有什麼不同?在我認為,本質上都一樣。唯一不同的是「態度」,一個人對生命、對人生的態度,可以決定自己到底是「隨波逐流」、「隨遇而安」還是「認命」。
「1900」從小就沒有選擇地必需成為一個棄嬰,就像他坐在船上的搖籃一樣,生命任由它搖晃;如果願意,可以把這樣的人生當成一個喜樂的溫床,那麼,這麼在搖籃裡必也是一種享受;如果,相反的,把它視為是一種折磨,那麼只能感受到腸胃的翻攪與心裡的不甘。我想,「1900」選擇了前者;過著一種天馬行空的人生、沒有框架的人生,他盡情地彈奏他最喜歡的鋼琴,沒有勉強和委屈;他隨心所欲地觀察每一個出現在面前的人;他可以選擇愛,也可以選擇不去愛;他可以選擇接受挑戰,也可以選擇拒絕挑戰,甚至,他可以選擇一種死法,我不認為這樣的人生有什麼可悲的。
「你有夢想嗎?」,我想,面對這樣的問題多數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有人夢想成為富翁、有人夢想成為全世界第一美女、有人夢想環遊世界、有人夢想建立一個企業王國、有人夢想一天就把所有的貸款還清,無論如何,很多很多的人都有夢想;但是,你的夢想是自己的嗎?是發自自己內心真心想要的嗎?或者,這些夢想只是因為我們看見別人擁有了,覺得那樣應該很不錯,所以想擁有,還是這個夢想真的屬於我們的?真的是我們這一生中的「使命」?你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被安排來到這個世界上嗎?如果能夠知道,那麼,你的夢想才真的是屬於你的,不是別人所影響而來的。
這部戲可以說沒有給我什麼特別的感觸,也可以說給了我很大的感觸。
為什麼說了這麼矛盾的話,因為,我一點都不覺得「1900」這樣的生命有什麼特別的。不曾離開一個地方有什麼不好?沒有故鄉有什麼不好?沒有身份、沒有家人、沒有健保卡、沒有戶籍資料有什麼不好?它很好的,因為沒有牽掛就沒有包袱,沒有包袱就沒有累贅;因為,這些累贅裡充滿了愁苦與眼淚,快樂、喜悅跟這些眼淚、愁苦常常都不能平衡,有時候我看著看著,倒寧願自己是「1900」。
「陸地是一艘太大的船。」這句話一點都沒有錯,我們其實都是「海上鋼琴師」,也可能是「海上畫家」、「海上企業家」、「海上電腦工程師」、「海上作家」、「海上……。」可是,我們有像「1900」懂得「認命」,學習「隨遇而安」嗎?
「認命」?根本就是弱者的想法!也許有人會嗤之以鼻地這麼想。可是,我要說「認命」是勇者的態度。「認命」,是接受生命裡的每一個挑戰,上天安排到我身上的每一個挑戰,我都接受!就算那是一個殘缺的身體,我既然被指派擁有它,我就拿它來過好、過完我的人生;上天安排了一個殘缺的感情給我,我就「認命」,不管別人在我的面前有多麼的幸福,既然該我受的,我就勇敢的承受;上天給了我一個不健康的孩子、給了我一個居無定所的生活、給了我一個沒有家人的孤兒身份、甚至給了我永遠不會圓滿的愛情,我「認命」,不管收到怎麼樣的人生,我一定好走,好好地走完它,不怨天、不尤人,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勇者,我心目中的「認命」。
懂嗎?學習看街上的風景與人生的風景。
我認為「1900」這個角色,他的人生觀與我自己很接近,所以,我說沒有很大的感觸。「我不嚮往陸地。」當「柯恩牌」告訴「1900」,說他如何如何的可以在陸地上有所前景,「1900」最後這麼回答他。沒錯,那不是「1900」真正要的人生,我們該有自己想過的生活,那不是別人走過或想走的路。
只有跟自己比賽才能雙贏。
一位號稱創造爵士樂的人來找「1900」挑戰琴藝,他不稱「1900」鋼琴師,他稱「1900」為「水手」。「1900」沒放在心上,不過在第三回合的時候,他對這位爵士琴師說「你自取其辱」,我相當的高興他說出了我的想法。
一個名揚四海的人千裏迢迢地到一艘船上,找一名「水手」挑戰琴藝,豈不是未戰先敗、未戰先認了輸了呢?如果我是「1900」,根本就不用跟他比了,因為,這個來下戰帖的人就已經默認了「1900」的才能了,不是嗎?「因為你是我的對手,所以,我來找你挑戰。」讚美不言而喻。「自取其辱」?沒錯,找人挑戰是自取其辱的事。再說,在這個世界上,人才濟濟,能贏得了誰?能戰勝誰?就算勝了眼前的這一個,可以贏得全世界嗎?贏得了全世界,可以贏得每一代的新人類嗎?找人挑戰不但自取其辱,還很無知;「挑戰自己的極限」、只跟自己比賽,它才可以雙贏。
「隨遇而安」沒有什麼不好。
我們何必去憂愁還沒發生的事呢?聽那三步圓舞曲舞得多麼輕快,如果,我們不去想,不去想待會兒撞到玻璃怎麼辦?待會兒撞到船長室了怎麼辦?待會兒撞到柱子怎麼辦?至少,我們可以擁有一段很快樂的、沒有憂慮的時光,然後,真的撞上了玻璃、撞上了船長的門,那一刻,那一刻再仔細想一想該怎麼辦,至少,我們一樣會想到辦法,但是,可以少憂慮幾分鐘;因為,該來的終究會來,一定要來的事憂慮它,沒有用的,它一定是會來。我們只要學習,認真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如果它必然發生,不需要憂慮,我們可以知道有些事情就算認真地想避免,它還是不留情地發生;享受每一個順利、享受每一個挫折,就是不讓憂慮、不讓不甘心伴我一生。
「不是眼前的景物阻止我,而是看不見的景物。我沒看見盡頭,綿延的城市看不見盡頭,沒有盡頭;困擾我的是盡頭在哪裡?世界的盡頭?拿鋼琴來說,第一個鍵到最後一個鍵,鋼琴有八十八個琴鍵,琴鍵有限、琴藝無限,琴鍵創造出音樂無限,上千萬個琴鍵沒有止盡,若琴鍵沒有止盡,彈不出旋律,沒立足之地,那是上帝的琴。看那些街道成千上萬,如何選擇、如何取捨?一個女人、一棟房子、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一種死法。充滿太多變數無止盡,難道你不怕崩潰嗎?世界不斷變遷,陸地是一艘太大的船,太長的旅程,我下不了船,但可以步下我的人生舞臺….。」這是「1900」在片尾對「柯恩牌」所說的話。最後他選擇與廢船一起被炸死。
令人欷噓嗎?如果看了這部片子讓你有欷噓的感覺,那麼,你一定還沒看透自己的人生。記得蘇東坡的「題西林寺壁」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有一次用餐的時間,「1900」告訴「柯恩牌」說他想到陸地上,他說「在船上聽不見海的聲音,海的聲音就像是怒吼般,告訴你人生無限,啟發你如何活下去…..。」我們從來都不曾下船,也從來都不曾好好地觀察船上的紳士名流、社交名媛,當我們遇到生命中的波浪時,很少會去看看那濺起的水花透過陽光的照射所閃爍出來的虹光有多美,多數時候,我們只會自怨自艾於自己的人生中的不堪,怪自己生不逢時、遇人不淑、不見伯樂、沒有機緣;如果你還在頻頻回首自己生命裡的遺憾、悲慘與不公平,學學「海上鋼琴師」吧,在人生的搖籃裡孕育出美妙的生命樂章, 快樂地迎接生命中的每一個安排。
http://www.epochtimes.com/b5/3/11/12/n410092.htm
《鋼琴教師》(商周,2003)何必加個「女」字?依導讀人謝志偉教授(另參本館:局長?名嘴?)說西方伝統藝術家不容女人,且相對於《威尼斯之死》等男性藝術家的「開、張、放」,《鋼琴女教師》屬「關、禁、閉」的「陰性書寫」。
學者就是愛賣弄理論,只要是女作家、女主角就習於灌以性別議題。問題是原著根本無意也沒著墨於此,相反,女主角會成為自殘自虐的「關、禁、閉」,全是她的外祖母及母親所導致,再說原著的時代背景也無「藝術家不容女人」的歧視了。
不錯,要是導演漢內克和作者艾芙烈失焦於性別議題,可能就無法雙雙獲得坎城金棕櫚獎和諾貝爾文學獎了。
的確,二者之得獎實至名歸,但若從語言與影像的魅力來看,小說之得即電影之失,反之亦然。你比如二者一開始的場景都是母女在家裡的衝突,但電影對觀眾的視覺衝擊力強過小說,這除了作者不擅長也無意於只對母女的打鬥爭吵之描述,而是夾敘著打鬥的原由,這段就花了小說十頁。就文字魅力而言,應可刪至五頁。而電影也應可在爭吵中加些「原由」或以意識流方式處理。依<影評>聞天祥的介紹,導演除了《鋼琴教師》這類敍述精簡直接的電影,也擅長多角色平行敍事的如《巴黎浮世繪》(p.11)。
有點強人所難了吧,作者本來就想多表達些東西而讀者也有此期待,相對的,電影只有一二個小時,能把影像的魅力發揮就已不容易。
但至少不能省略四七至五八頁,有關女主角為何會自殘的成長經驗,在維也納森林的渡假山區裡「這兩個老女人,挾其乾癟萎縮的性器官,擋在所有男人的面前,要他們滾開,遠離她們的小牝鹿。兩個老女人的陰唇早就硬化成矽酸岩了;陰道口像垂死鍬形蟲上下顎開合般,發出乾燥的嘎嘎聲,再也別想擄獲獵物了。於是,兩個女人只好緊抓住女兒,亦即孫女,那年輕的肉體。」(p.48)於是少女主角在欲求表哥不得意下:「剃刀劃過她奶油般的手。血湧出,溫暖、安靜,感覺不能說不舒服。」(p.58)
但如此一來又要增加少女和老祖母的角色和寶貴鏡頭,不如聚焦於成年女主角看過A片回家在浴室自割陰唇;女主角妬恨、男主角苦追女老師不得手下、反勾女同學、於是在該名女學生的大衣口袋偷放入碎玻璃、傷手以報復男主角;最終遭男主角強暴被棄,本想帶利刃到演奏廳刺殺男主角,反又自殘於大門。
這些的視覺衝擊力雖然強過小說,但小說要表達的內心世界又未免不足?
可是小說不也花了太多篇幅在描述與女主角心境無必然關係的上課與回家,A片出租店、色情電影院與回家,途中的景物描述,這部分應可刪個七成。當然電影在這途中的畫面又嫌不足,畢竟作者也有意透過那些描述來反應女主角對都市生活及凡夫俗子的厭惡。
你還真是個難侍候的讀者和觀眾。
沒辦法了,語言與影像的魅力本就很難兩全。
演員: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
貝諾麥吉梅(Benoît Magimel)
安妮吉拉杜(Annie Girardot)
得獎:2001年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
http://blog.roodo.com/hero.h/archives/2356795.html
聞天祥:鋼琴教師The Piano Teacher
奧地利導演麥可漢內克的作品大致有兩種傾向:一是隨著眾多角色展開平行敘事,彼此看似無關,最後卻又神乎其技地聚在一起,極度考驗觀眾耐心與細心,在金馬影展放映過的【或然率71】、【巴黎浮世繪】屬於此類;另一種則是角色精簡,敘事並不複雜,但他們激盪出的偏執行徑與邊緣性格,卻更加衝擊觀者的道德與意識型態,【班尼的錄影帶】、【大快人心】、以及在去年坎城影展大放異彩的【鋼琴教師】,即屬於後者。
而馳,卻又令人不寒而慄。直到金髮俊美、深受她吸引的的男主角出現,亟欲拜師地闖進她的生活,剛開始是他對女主角進行一連串的示愛與挑逗,但這不是個美男子開啟冰山美
人幽閉心靈的童話,當當女主角向他展示自己的性癖好後,男孩先是逃逸、排斥,後來卻又被激發出恐怖的暴力與虐待狂傾向。兩人互相折磨對方精神與肉體的歷程,為「愛」這個字,寫下了鋒利、血腥、看似變態卻又發人深省的定義。愛欲關係裡的宰制與被宰制,毫無禁忌也完全失去美感地被赤裸裸展示在銀幕上,不僅是男與女、情侶之間的,還包括更具階級矛盾的母與女、師與徒﹍﹍。
「鋼琴教師」和S/M的權力關係
http://www.ncu.edu.tw/~ccpf/forum/00_automne/messages/81.html
情鍵四分鐘 Four Minutes 2006
導演:克理士‧柯勞斯
編劇:克理士‧柯勞斯
演員:莫妮卡‧布雷朵 漢娜‧荷絲普隆 Sven Pippig 李奇‧穆勒 潔思敏塔芭特白
影片短評
絕品!讚!無須多言!
實在好看,最感動的是在末了的那一段爆炸性鋼琴獨奏,這片子有出原聲帶嗎
很複雜 時而激昂 時而沉痛 激烈的對話和不合常理的行為 深刻描繪主角們複雜的過去 彷彿歷歷在目...
劇情簡介
法國名導演盧貝松曾幽默的說:「我們只用了不到四分鐘的時間,就決定把獎頒給《情鍵四分鐘》了。」
一位被囚禁的音樂天才,因為頂替殺人罪入獄,本該璀璨的年輕生命似乎只剩下絕望,而火爆的個性,讓她隨時可能再度闖禍…
孤獨寂寞的鋼琴老師,隻身走過二戰往事,數十年如一日的獄中教琴生涯因為學生的自殺,似乎就要無聲無息走到盡頭,直到遇見叛逆的天才少女珍妮。她從來沒有碰過這樣的女孩,令人費解的表象下隱藏了無與倫比的音樂天賦,讓她想起自己深埋的過往,於是著魔似地非要把珍妮推向鋼琴比賽的舞台。
有一天,珍妮被允許暫時離開監獄,參加一場可以為自己贏得無數掌聲的鋼琴比賽,但是對一個放棄一切、只希望生活停滯不前的受刑人來說,還有什麼事是重要的?
乖戾少女與年邁的鋼琴女教師,關係時而緊繃時而親密,從對立衝突到彼此瞭解,慢慢解開身後不堪回首的心靈創傷。不管是師生情誼、女女之戀、還是亂倫悲劇…待黑白琴鍵起伏抑揚時,老和少、古典和奔放的對峙,終於逐漸消融昇華,令人屏息的【四分鐘】,為音樂與人性的結合作見證,琴藝超凡,震撼人心。
原名「四分鐘」是甚麼?賣個關子,珍妮自地獄走回人間就靠它。
榮獲德國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員,橫掃世界影壇共21座獎項,曾贏得德國電影獎最佳攝影終生成就獎、巴伐利亞電影獎等諸多獎項殊榮的朱迪考夫曼掌鏡,《男極圈》編劇才子克理士‧柯勞斯執導第二部劇情長片。歷時一年尋覓女主角,漢娜‧荷絲普隆初登大銀幕,經過為期半年的密集鋼琴訓練,親身上陣演出鋼琴獨奏的橋段。
電影聚集了多位出色的演員,最令人驚豔的是漢娜‧荷絲普隆首次登上大銀幕的超水準演出。
導演&編劇/克理士‧柯勞斯
我始終相信,動機與天賦是一體兩面,我想要創造一個這樣的角色:「有絕對能力可以達成一切的天才,何以因為某些原因停滯不前?」
電影配樂/安娜特‧佛克斯
作曲家安娜特‧佛克斯在這部電影中有非常吃重的角色,即最後四分鐘維繫整部片的關鍵音樂創作。
悠揚音韻的再起之時《情鍵四分鐘》 文:小智
本片節奏流暢,最後十分鐘的蒙太奇處理更是精采無比。筆者尤其不得不稱讚影片的收尾十分俐落乾淨,毫不拖泥帶水,堪稱難能可貴。
在筆者心中,以「師生情誼」為主題的電影,不外乎是一堆春風化雨的師生相擁哭泣,要不然就是奔向陽光的煽情場面,總讓人感覺老套不已。但瀰漫在一片落入俗套的師生電影當中,要如何靠引人入勝的劇情來吸引觀眾目光?德國籍導演克理士‧柯勞斯於2006年推出他的第二部劇情長片新作《情鍵四分鐘》,就氣勢如虹地在2006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拿到最佳影片金爵獎,又在2007年德國奧斯卡獎上打敗當時呼聲最高的《香水》,拿下最佳影片以及最佳女主角大獎。是怎樣的一部電影,能得到那麼多的榮耀?
故事發生的場景,幾乎全集中在女子監獄之中。女主角Jenny von Loeben擁有異於常人的鋼琴天賦,這天賦讓她十二歲以前就在阿姆斯特丹和紐約演奏,得到許多榮耀。但因為養父對她的強暴以對,使她逃離比賽,甚至放棄音樂。接著又為愛而幫男友頂替殺人之罪,服刑期間更痛失腹中胎兒。種種打擊一再削弱Jenny的意志,這時一位年老的鋼琴女教師Traude Kruger發現她與生俱來的天賦,便開始著手教化這位鋼琴奇才,同時也展開一段師生情誼,又或是一段忘年之愛…。
片中不僅止於師生情誼,還有女女之戀、亂倫悲劇以及對立衝突等等,而且劇情鋪陳也十分耐人尋味,越到最後反而越覺精采。我們看到了性格鮮明且截然不同的兩位女性:Jenny她憤怒、反叛而且暴力;Kruger她高雅、古板並且嚴厲。Jenny愛好象徵自由與憤怒的黑人音樂,但Kruger卻逼她彈古典的貝多芬與舒曼。音樂讓兩人相遇,但卻又因為彼此不同的價值觀,讓她們瀕臨一觸即發的火爆拉扯。縱使彼此看似不同,卻又都各自都擁有痛苦的心靈創傷。本片之所以好看,也就在這精彩的二元對立當中。另外片中傑出的對白,不論是Kruger對Jenny說:「我覺得妳很卑劣,但是妳有天賦。」又或是:「我能讓妳成為一位好音樂家,卻不能讓妳變成一位好人。」在在都直指人性最深沉,強調出兩人精彩的內心拉扯。
本片節奏流暢,最後十分鐘的蒙太奇處理更是精采無比。筆者尤其不得不稱讚影片的收尾十分俐落乾淨,毫不拖泥帶水,堪稱難能可貴。另外導演也在攝影上玩了許多有趣的手法,除了沉穩的攝影機運動之外,偏暗綠的畫面色調,也傳達出Jenny內心的慘澹與悲哀。攝影還善用「鏡子」反拍,表現出角色內在情緒,也格外耐人尋味。
此外,本片的音樂使用也是觀賞重點,並不是說音樂就是本片的精髓,但「古典」與「現代」的音樂反差,確實成功分隔出兩人不同的價值觀。
但筆者不得不說,兩位女演員精湛搶眼的演技,才是影片最好看且最為成功的關鍵。飾演鋼琴教師的莫妮卡‧布雷朵,以內斂的情感表達,成功表現出年老鋼琴教師內心不為人知的秘密,以及嚴厲又帶些許堅毅的形象。相較於莫妮卡‧布雷朵的內斂演技,飾演Jenny的漢娜‧荷絲普隆就格外引人注目。她以飽滿的內在情緒,搭配爆發力十足的外在肢體,如她在影片中段的背對彈琴,以及結尾爆炸式的鋼琴表演橋段,都格外讓人印象深刻,甚至瞠目結舌。
最後,二次世界大戰算是本片的附屬劇情支線。歷史上的德國,在二次大戰之後確實經歷了一段痛苦的過程。但也因為通過歷史反思與戰爭賠償,德國反而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認可與尊重。因此二次大戰這議題,總是被不同電影人從各個角度進行解讀。可以看出本片編導克理士‧柯勞斯大概是想藉著這沉重的戰爭包袱,來替德國電影做再一度的誠懇反思吧。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234/22345789/ 2013-09-10 10:20:20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