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15 08:32:19阿楨

《女性電影理論》

  李臺芳的《女性電影理論》(揚智出版社 1996)雖對女性電影本質論進行了理性的省思,但整本書仍以女性主義為立場(p.18)!詳參【圖博館】:《女性詩學》《女性主義論》

  另外本書基於出版社「文化手邊冊」叢書特色、而定位於入門導引階段,文字上力求淺顯易懂,系統性地介紹有關女性電影的理論。故想深入者可另參:

西方女性主義電影:理論、批評、實踐
作者:秦喜清
出版社:中國電影出版社 
《西方女性主義電影:理論、批評、實踐》以歷史為敘述線索,以批判和建構為主綱,追溯西方女性主義電影發展的始末,既梳理其理論發展的線索,辨析不同的批評策略,同時也涵蓋豐富多樣的女性主義電影實踐,對女性主義與電影攜手走過的路程給予全面、整體的描述、概括、分析。

激情的疏離︰女性主義電影理論導論Passionatel Datachments
作者:(英)休‧索海姆
譯者:艾曉明 宋素鳳 等譯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貝貝特)
出版日期:2007年01月01日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1970年代至1990年代女性主義電影理論發展過程中實現的種種突破與遭遇的各種疑問的記錄。全書每一章探討理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焦點問題,通過這些回顧,作者闡釋了女性主義電影理論與它產生的歷史語境之間的關系,也總結了這些理論應用在電影批評中帶來的創新和問題。
休‧索海姆,英國當代媒體與性別研究領域的杰出學者,目前擔任蘇塞克斯大學媒體與文化研究教授,媒體傳播與文化研究協會副主席等職務。她在媒體與性別研究領域有深厚的積累,著有《女性主義電影理論讀本》、《女性主義與文化研究》、《媒休研究讀本》等。 
  目錄
譯序 激情的踫撞,理性的疏離
鳴謝
導論 激情的疏離
第一章 先驅者與開端
第二章 迷戀的結構︰意識形態、再現與無意識
第三章 女性觀眾︰情節劇和“女性電影”
第四章 文本協商︰觀眾位置和受眾解讀
第五章 幻想,恐怖與身體
第六章 重讀差異一︰想像女同性戀欲望
第七章 重讀差異二︰種族,再現與女性主義理論
第八章 後現代懷疑主義
參考文獻
人名與概念術語英漢對照表
譯後記
  序
在《觀看之道》中,約翰‧伯格(John Berger)對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生產進行分析,認為“現代的復制方式破壞了藝術的權威,將藝術,或者更確切地說是藝術再生產的形象,移離任何專屬區”。藝術形象在理論上可以“被任何人使用”,藝術作‧品有史以來第一次在大眾生活中普遍存在、觸手可得、可以被輕易使用(Berger︰29,32,譯文由筆者翻譯)。在科技以加速度發展的現代信息社會,由于電子技術與互聯網日新月異的革命,這種藝術走向大眾的傾向已經出現在電影生產與消費領域。由于光碟、網絡資源的便利,外國電影不再是奢侈的、為少數人享有的特權,經典電影也不再是僅供學院派研究或電影工業參考的資源,民間對電影影像的熱情空前高漲。人們關注電影,熱愛電影;同時,觀看電影的過程伴隨著解釋、接受電影生產的意義。意義如何被生產出來?如何被觀看者解釋?不同的觀看者如何認同電影中的人物與意義?在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過程中,基于性別立場的女性主義電影理論逐漸發展起來。
  女性主義電影理論發端于1970年代,當時女性主義開展大規模的文化改造,它融合了媒體、電影、文化、性別等各領域不同流派的理論反思和實踐創造,涉及領域錯綜復雜。這本《激情的疏離︰女性主義電影理論導論》(Passionate Detachments:An Introduction to Feminist Film Theory),對女性主義電影理論最初的25年發展進行了細致清晰的梳理,回顧了女性主義電影理論至1990年代中後期取得的研究成果,思考該領域的發展與積澱問題,簡潔、連貫地呈現了女性主義運動與當代西方批評話語、女性主義電影批評和實踐相互踫撞的發展脈絡。本書由英國阿諾德(Arnold)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作者休.索海姆(Sue Thornham,中文名蘇梅)教授是英國當代媒體與性別研究領域的杰出學者,目前擔任桑德蘭大學媒體與文化研究教授及媒體傳播與文化研究協會副主席等職務。她在媒體與性別研究領域有深厚的積累,出版物還包括《女性主義電影理論讀本》、《女性主義與文化研究》、《媒體研究讀本》等著作。目前在國內甚至國外,系統介紹女性主義電影理論發展的著作為數不多,由于這本書全面介紹電影研究與當代文化批評理論之間的互動、發展、演變,成為英語國家許多高校“婦女與電影”、“社會性別與文化”、“性別與媒體”等相關課程之必讀書目。
  “激情的疏離〃這個詞匯首先由勞拉‧穆爾維(Laura Mulvey)提出,描述“對電影進行批評性解讀的女性主義者……應該采取的立場”(Thornham:ix)。關于電影中觀眾認同的研究表明,觀眾迷戀電影,在觀看電影時獲得快感,是因為電影創造了一個想像中09世界,觀眾通過銀幕看到並感到一個廣闊09世界。觀眾把自己的目的和欲望投射到影片主人公身上,然後再與主人公體現的動機和價值認同(李恆基,楊遠嬰︰11)。但是,自勞拉‧穆爾維以降的女性主義電影理論研究者,秉持女性主義反思父權文化的批判精神,提出了“激情的疏離”這個相反的立場,鼓勵基于性別立場的批判性思考。她們認為,女性主義電影研究應該與傳統的電影研究劃清界限,擺脫對電影的迷戀認同,看到電影文本背後的運作機制,瓦解電影工業對女性創造力的壓制和銀幕上對女性形象的剝奪。傳統的電影工業與電影研究作為男權文化制度下的產物,完全忽視電影中的性別運作。女性主義電影理論從性別差異出發,積極主動地介入文化批評,與其他社會變革理論進行充滿激情的融合。同時采取理性的疏離的立場,聚焦于電影理論發展過程中的女性問顥——包括銀幕上的女性、女性觀眾和女性主義理論家之間相互吸引與抗拒的關系,以及女性主義電影理論的政治視角及其與實踐的分離。本書作者選擇“激情的疏離”作為這本導論的書名,暗示出女性主義電影理論進行文化改造的動機,以及女性主義電影理論如何聚焦于對性別問題的探討,發展其政治性和理論化。

本質論的游擊隊女孩—與反本質論的內在衝突  2007女性影展電影

  美國80年代出現一個Guerrilla Girls(游擊隊女孩)的專業藝術家團體,採取標語與裝置藝術的街頭革命抗爭,就像是2000年出現的culture jam,運用改寫廣告標語、與諷刺性的塗鴉控訴資本主義與全球化的不公不義,Guerrilla Girls就像是的女性主義版本的culture jam,就稱他sexual jam吧,控訴父權社會充滿歧視女性與男女不平權,其最具體作法乃戴著大猩猩頭套,隱藏真實身分,也是因為“Gorilla大猩猩”與”Guerrilla游擊隊”同音,所以出現「大猩猩」.....。Itty Bitty即是一個關於叫做C(I)A游擊隊女孩的故事。
  這一部游擊隊女孩電影故事就是街頭抗爭到最後幹囉一場漂亮有象徵性的一仗。在整形診所上班的女主角經由參與游擊隊女孩的一系列抗爭,性別意識覺醒,裡應外合控訴迎合男性審美價值的整型文化,重新看待自己的平胸。紐約的Guerrilla Girls抗爭主題多與藝術界內女性藝術家之能見度,此片除了性別意識外,更進步得控訴資本主義與父權結合的各種勾當,女主角在診所廁所塗鴉,寫道衛生棉條使用越多,女性血流的就更多,資本家就賺的越多。再者,透過各運動名牌廣告標語的改寫與翻轉,揭露跨國資本剝削第三世界女童工的血汗工廠。女性意識與全球化批判巧妙結合,更深化作為社會運動的批判深度。
  電影中也數度出現社會運動發展路線衝突情結,一個作為反抗父權的社會運動團體,參與同志結婚合法化遊行,淑麗(譯名)與遊行女同志產生意見衝突,究竟支持同志結婚,抑或巨觀批判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制的不合理,一個追求制度內改革,一個追求全面顛覆革命,如同看到Ken Loach電影中最擅長描寫社會運動的意見紛歧與最後分道揚鑣。但電影中著重於女性同盟與意識覺醒,精采的爭執妥協與路線背判比較被輕描淡寫,但也不失電影的精采。(如果故事在團體內加入個娘娘腔Nerd,應該會有更多深入發揮論點)。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游擊隊女孩這樣的抗爭運動發展性與困境,回顧一下女性主義理論發展,典型女性主義運動的發展就面臨本質論(Essentialism)與反本質論(Anti-essentialism)的兩大路線衝突,台灣的女性主義運動也有過這樣的路線爭議過。本質論認定陰性特質(feminine)做為女性的社會性別(gender)的本質,以及以及生物性別(sex)的女性特質是與生俱來的,兩者相互加強父權制度對女性的控制與壓迫。本質論的女性主義運動採取解放女性、男女平權等訴求,此路徑在第一階段女性政治上有絕對的的貢獻。如同Itty Bitty中在整形中心工作的女主角,從重新定義女性特質正面積極意義。但是,此路徑可能發展成生物性別上男女過份的簡化對立,成為只針對特定中產階級女性爭取權的狹隘運動,無法涵括社會性別光譜中各種弱勢。父權思想壓迫的不止只有女性生物性別,尚包括娘娘腔、同性戀、性工作者等等,這皆是父權結構下共同的被壓迫者。此路徑發展往往強調男/女之分,更難讓女性脫離父權結構,方且容易模糊鬥爭對象,改革與解放應該是針對於整體父權意識型態結構,不單單只是鬥爭男性,許多男性也是父權社會受害者,許多符合父權思想的女性也會是此結構的得利者。這也是此種抱持較為理論的女性社會運動發展可能遭遇到的困境與發展方向逐漸侷限。此路徑於多見於60-80年代男女權力嚴重不均,90年代主流性別論述越趨政治正確,游擊隊女孩的大猩猩可以演化成自我展演、自我愉悅的新人類。
  反本質論採取後現代的建構論脫離本質論,認為主體是論述與符號實踐的行動者,此路徑讓主體性的建立充滿更多可能性與流動性,酷兒論述的出現更是利用了現存的性別概念,大玩翻轉、流動的遊戲,這些充滿活力的新觀點,似乎提供了一種不同以往悲觀、沈重的可能路徑,讓每個主體不用上街頭,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是一場性別的抗爭。這樣的論述途徑採取邊緣對抗方式,玩弄男子氣概、陰性特質、SM、性別越界,原本來自於異性戀與父權社會的文化與資源,對於女性主義原本涇渭分明的兩方,只要是可以建立自我性別意識與賦權(empowerment)的能量,都是可以有主體性得大膽挪用翻轉,並直接揭露主流文化暗渡偷藏的同性戀意識。如同E. Sedgwick如何去解讀男子氣概同盟,去抽絲剝繭翻轉其意義,找到有〝同〞味的蛛絲馬跡。論述的解讀發展與意識形態的抗爭,不用上街頭,大家都是〝同〞一國。
http://tw.myblog.yahoo.com/taipei-hollywood/article?mid=42&prev=46&l=f&fid=15
 
女影新潮:從兩類女性電影談起  2009-10-15 文/游婷敬

「新潮流‧女影熱」這系列的女流作品在內容的面向可分兩類。第一類作品談青少女在成長紀事當中,面對愛情的憧憬、身體的經驗、第一次性經驗、性向認同、未婚墮胎等成長紀事的敘事再現。第二類的作品,論及了與女性在公領域中,探討相關權益議題的影片,從人權、勞動權、妓權的紀錄創作。
  回顧其女性影像創作的生命力與價值體系時,在第一類作品中,筆者傾向於用女性電影創作中的心理意識形態作用的機器,探討這類影像作品中,女孩形象的再塑,在虛構與敘事、真實與幻象之間,透過由一位女導演所投射的,對原生家庭、主體、戀父或戀母情結再現的需求。許多的女性電影,常常會在敘事的開場,以小女孩作為兒時的回憶、夢境甚或與母親糾葛的情節開場。《死亡公寓》中主角因戀母情結而有的失落,成為一種潛意識,將自我的主體進行攻擊並加以毀滅;在匱乏的心理層次上,進行一連串假愛之名的報復。本片充滿東亞瑰麗色彩的影片基調,融和懸疑、驚悚、愛情等類型元素,描繪在一個有洋娃娃女孩的外表下,隱藏著蛇蠍美人的死亡計劃;藉此足以滿足觀眾對其敘事的需求與對女性電影中,心理機制運作符碼的探究。
  《第一次》描繪父權為主導的社會中,在好奇的窺探下,對於女孩的第一次進行性迫害。在冷靜留伏筆的劇情中,表述其父權對女性青春肉體剝削的影像控訴。《青春殘酷物語》中,年輕對女孩來說,生命意謂著太多未知的一切,身體的變化、性傾向的、友誼的、家庭關係的……,這些東西透過「吃」作為一種欲望的宣洩和管道,從口入、從口出,表露著女性的身體與自我認同價值的提問?兩部來自韓國的短片作品,皆堅毅的表徵了在韓氏社會中,女性企圖透過心裡層次的「慾望」再現,揭露父權體系對女體的好奇與介入。  
  《上帝辦公室》和《剪心.撿心》兩部來自法國和挪威的電影,分別表述其第一世界的女性各自對身體、性慾望、墮胎議題的討論。《上》中透過手持攝影加上仿真實電影的類紀錄片語法的應用,以大量的訪談鏡頭,呈現不同年齡、階級、國籍與背景的女性們,來到家庭計劃中心對於「墮胎」與女性社工人員進行的生命對話。其中不乏可見女性對性知識的缺乏、對自我身體與行為的質疑,以及男女雙方,在看待「性」之後的懷孕一事,所產生的差異性觀點。每一段落的鋪陳與安排皆可見導演,企圖呈現不同女性的生命經驗而有的憐惜與關注。《剪》描述一位女孩愛上自己父親的女朋友一事,這個令人驚奇的劇情安排,在短短的篇幅中,細膩的描繪這女孩的情竇初開,對父親的女友,所投射的既戀又愛的矛盾情結,透過與之交會的身體碰觸和眉眼之間,一切屬於禁忌的愛與界線將破冰…。 
  在筆者所歸納的第二類作品中,這些紀錄片創作中,乃以一種女權主義的思考點,紀錄女性的生命與在職場、周遭環境中,架構其女性自主的多面向觀照。《安娜之死》描述在車臣與俄羅斯之間的衝突,安娜作為一個女記者,在自家公寓內被殺身亡。本片以回顧的方式,透過安娜所出版的日記、友人的訪談,藉由戰地女記者的視野提問了,在戰爭中女性在此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女性在面臨家破人亡之後,在充斥著暴力、迫害,屠殺中,女性在面對這場苦難時,安娜以質疑且冷靜的方式,批判戰爭行徑中,對於人權真理的堅持;透過她的視角,引領我們見證受害者與加害者的創傷與苦難。 
  延伸進一步對身體權益的提問?《裸體藝術家》是一部長達七年拍攝的紀錄片創作。針對妓權議題的討論,一直有兩種的矛盾。作為一個性工作者,她無非不是一個性解放與女性身體自主權的實踐者;然而,性工作者會不會是父權社會中最主要的性剝削對象,同時也是性暴力的受害者。相較於上述的提問,導演較關注的是,身為一個性工作者,她如何從一個被凝視的對象到成為一個執筆繪畫,將自我對其色情行業與性工作者的心聲,以張張的藝術創作,詮釋其生命原貌的真實再現。本片探討的將不只是身體權益與妓權的爭論,實則引涉了性工作者身處於社會最底層的一群。這名女性伊莉絲最後成為一名流浪街頭,無家可歸的遊民,對此議題所涉及的,還包含資本政治體系的運作,並觸碰階級與勞動。
  論及女性與勞動,《穆斯林女力群像》透過四名女性所從事警察、電影工作者、司機、黑手等角色,來自英國、巴勒斯坦、以色列的團隊,前進穆斯林帶我們一窺當地女性勞動工作的圖像,面紗的背後,乃較寫實、沒有想像的呈現了穆斯林女性們,從事勞力工作的樣貌,打破以往我們對回教國家女性的刻版印象。
  在女性在劇情片中的表現,透過上述筆者所歸納的第一類女性電影創作中的劇情分析,回應了Mary Ann Doane在〈Film And The masquerade: Theorizing the Female Spectator〉 一文中所提的,許多女性電影中的少女情結的表態與凝視,來自於其「A Lass but Not a Lack」﹐,女性透過身體作為一個表意系統(signifying system),這個主體乃試圖去瞭解在整個電影體機制中看與凝視的問題。針對上述幾部無法言喻,卻令人新生好奇的創作脈絡,為筆者的提問回應了更多的應證與解答。如何看待女性電影創作的原貌,已無法單從文本切入探討,所有的電影創作將因時勢地制宜的與其文化、環境、種族、意識形態接軌。從美國的妓權運動發聲《裸體藝術家》到《穆斯林女力群像》,再到《安娜之死》為這位人權女性主義者立言的影像,三部紀錄片可參照對比的是,第一與第三世界不同脈絡思維下,不約而同的讓我們看見紀錄片創作的真實元素中,對於創作者的身處何處(where you are)和所屬位置(location),也為我們看待來自不同國度與文化脈絡的女性電影,給予正面的闡釋與引述。(本文由女性影展提供)
http://www.pots.tw/node/3562

電影中的女性形象

  電影是一門被人觀看,給人以窺視欲或者是滿足人窺視欲的藝術,在電影中總不缺乏各種各樣的女性形象,但又因為千百年來男權文化的影響,電影是男性的白日夢,女性則往往成為男性欲望發射的客體而存在,對中國電影來說,一直以來電影體制都是以男性文化為中心的電影體制,女性的位置僅僅出於“被看”,不具有獨立的精神人格。從第一部短故事片《莊子試妻》(1913,其中的女性形象由男性扮演)和第一部長故事片《胭脂》(1922)開始,電影銀幕上敍述的基本上都是男尊女卑,英雄救美等陽剛美德,雖然期間不乏有賢慧,風騷的女性角色,但大多數情況下的女性角色只是為男性陪襯。直到大眾文化興起,女性經濟獨立,女性意識逐漸產生女性想要擺脫“被看”的角色,從此,女性在電影中的品質有所提高,男性導演開始把女性納入創作的本體,女性導演開始更多的關注女性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發展,女性形象開始以一種雙重的身份進入到了電影這一門類中。
  在大多數影片中,尤其是現在的好萊塢和90年代的香港電影,女性形象一般一直處於“被看”狀態中,“女性作為形象,男性作為看的承擔者”“她們的外貌被編碼成強烈的視覺和色情感染力”(1)。女性僅僅是以花瓶出現在男性的電影之中,她們對敍事可有可無,戲劇的衝突人物之間的矛盾都是以男性為核心,充其量女性只不過印證男性的深情和溫柔,顯示男性的陽剛與偉岸。吳雨森的《喋血雙雄》《縱橫四海》,漂亮的女性幾乎游離於故事之外只是為了強調男性的拯救。杜琪峰的《槍火》,漂亮女性只不過是曇花一現,為的是給幾個男人之間贈加一點戲料。對於好萊塢的,不論是007系列中的邦德女郎,還是碟中碟中的性感女性,她們所起到的作用只是襯托的皮魯斯南和湯姆克魯斯的男人氣質,滿足男性觀眾的觀看欲,也滿足了女性觀眾的英雄夢。
  在一些纖細的文藝愛情片中,女性形象的定位則是為了更佳的襯托男性的溫柔,大度,浪漫和深情。馬楚成的《夏日麼麼茶》女性被定位于一個美麗能幹但事業愛情雙失敗,男性搭檔每每對其的自私任性都是懷以寬容和愛護。在風靡韓國中國的《我的野蠻女友》中,男性在女性的強制手段下顯得是懦弱可憐的,可是,這種看似女性強權的表現恰恰成為凸現男性的最佳“調料”,這也是為什麼車太閒人氣急升的一個原因。
  在王家衛的很多影片中,女性形象成為一個符號,成為依託於男性而存在的物件,她們等待著男性,希翼著男性,渴望男性的救贖與賞賜,是典型的花瓶角色。就如最為有名的代表作《花樣年華》,張曼玉的角色不過是一個穿著旗袍走來走去的符號,她是被以男性為主權的社會緊緊扼勒住的。同樣是張曼玉扮演的《東邪西毒》中的大嫂,她僅是一個鏡像語言存在於西毒的心中,對她自己而言,她做的只是等待等待西毒的回來。
  但在一些影片中,女性在表面上作為主角。如《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美麗的女性不論是在電影本身還是在作為觀眾的我們眼裏都是被看,被窺視的客體。雖然整部影片,女性是絕對的主角,可是不管是戲裏戲外她都逃不了被人們觀賞,被男性欲望發射的事實。整部影片圍繞著她怎麼被作為男性的小男孩偷窺,怎樣在各色男性中周旋,怎樣的被女人嫉妒,表面上仿佛是一部女性題材的電影,可觀其本質仍然是為了滿足男性“看”的欲望。與那些“被看”的邦德女郎,性感女性一樣都是被編碼過的形象而已。
  在男女平等意識日益普遍的今天,女性觀眾不再滿足于以往的女性花瓶角色的傳統模式,男性導演也開始關注到女性作為一個主體的獨立精神人格,而開始了把女性形象從“花瓶”中解放出來的探索。在香港電影中譚家明是最早的一位旗手。1982年的《烈火青春》,1984年的《雪兒》,譚家明將銀幕上性感尤物,花瓶調料的女性大膽扭轉為獨立意識的人,從此以後這種精神越來越多地被繼承和發揚。陳可辛的《甜蜜蜜》,張曼玉飾演的大陸姑娘李翹獨立堅強,能幹勇敢,很多時候遠遠超出黎明所飾演的男性形象。在國內,更多的關注女性的電影在出現,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對女性不但賦予她堅韌和獨立的品質,而且從家庭的壓力下解放了出來,這個形象遠遠比《英雄》中的幾位大俠來的可愛。周漁的《漂亮媽媽》真實地關注了作為一個單身母親的艱難,把女性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放到社會之中,在社會的種種漩渦中體現了女性的心理狀態,心路歷程。在新近的《生活秀》中更是對女性的多種生活進行了探討,女性作為一個社會人的多面性,女性心底柔軟的情感都有很好的刻畫。但這大多數影片都僅僅從“情”的角度來刻畫,或愛情或親情,這是為了展現的女性陰柔善美的一面,還是在不自覺中帶有男性導演自己的視角和立場,他們所審視的的標準依然是男性所定的價值標準,這些銀幕上的女性形象在銀幕後還是被男性所左右著。
  還有少數導演嘗試著用及至的方法來凸現女性,張之亮的《自疏》(1997)最為典型,它被認為是開了“女性同性戀”的先河。它以同性戀的角度塑造了兩位女性被壓抑的形象,繼而叛逆性的將傳統男性意識打破。男性在電影中戲份很輕,而且往往是對女性造成傷害,即懦弱無情,又不敢但當自己的責任,面對災難時只知一味的逃避,倒是堅強女性之間的相互拯救,凸現了女性形象。在後來的《河東獅吼》《老鼠愛上貓》中導演們都極盡能事的鋪呈渲染了極端霸權,極致情境下的女性的形象。這種女性霸權因為遠離現實而成為一種偽霸權,潛藏其底的依然是男性意識的凝視。
  新浪潮以後,很多女導演紛紛拿起攝影機,表達屬於女性的立場與意識。但事實上不是每個女性創作者都具有自覺的女性意識,她們長期以來成長在傳統男權文化中 “不自覺地多少與主流意識形態的同化中消融了女性特徵,常常會在那個超穩定結構的模式中徘徊,衝撞不出來,這樣就不可能創造出新的辭彙,而只是重複並強化一種以男性為中心的既定格局“(2)。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法國兩個女導演的《悲情城市》,一部女性版的《天生殺人狂》,兩個從事性交易的的女性當女性權益受到侵犯時突然變成了女權主義者,決定佔有男性的“武器”向男性進行報復,我想任何女性是決不會把“馬妞和娜汀”當作理想的女性鏡像語言的。《末路狂花》在女性鏡像語言上似乎是與傳統的一次衝撞,女性想要逃脫到男性所構造的次序範圍之外,男性又成為傷害女性,逼迫女性逃亡,背叛女性的角色,最後,只有女性自己的救贖。相比於前者,這更像是一部女性電影,其中不乏女性細膩溫柔但複雜的情感。但最令人怦然心動的還應當是簡.坎皮恩的《鋼琴課》。鏡頭溫柔而充滿激情的愛撫霍莉.亨特銷瘦的肩頭,光滑的後腦勺,和女兒對話時臉上母性燦爛的光輝,但卻沒有意思欲望的味道,那裏面,是溫存,是瞭解,是憐惜,是讚美。攝影機如此溫柔的愛撫女性角色,這是男權的表現和女性電影最大的不同。遺憾的是這樣純粹的女性電影極其少見。
  還有幾位中國的“女性形象”不得不引人注目,《霸王別姬》中的程蝶衣,張國榮飾;《東方不敗》中的東方不敗,林青霞飾;《阮玲玉》中的阮玲玉,張曼玉飾。這個結果本身就具有喜劇的效果,張國榮飾演的女人比本是女人的鞏俐更具有女人的魅力,林青霞的反串演出也獲得一致認可,而唯一真正的女性形象阮玲玉又由一位比女性導演還女性的男導演執導,這幾位深入人心的中國女性似乎都跟女性的自覺沒什麼關係,可以說都是性別錯位式的女性塑造。“性別”作為一個角度或立場,並不是純生理意義上的性別(Sex)而是指社會意義上的性別(Gender),多指對自己生理性別的認知和社會性別的行為角色反思,兩者之間可以存在反差。關錦鵬向來被評價為香港電影中“比女人還細膩還執著”的“女性電影”導演,他絕大多數的電影是關於女人的,關於女人的成長,婚姻,情感等。張國榮是第一個敢於向外界宣佈自己是同性戀的影星,由他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細膩婉約,男性形象也無不帶有一種女性的優柔與憂鬱。正是由於這種“男生女相”的性別認同,許多男性導演拍出了比女導演更具女性化的電影。
  整體看來,在當今的電影銀幕上男性依然佔據著主流,這主要是因為我們身處的社會依然本質上是一個男性為中心權利的社會,要想向電影要女性的話語權首先就得自己重視自己,對自己所身處的境況有清醒的認識和覺醒。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電影銀幕上將會有更多更好的獨立女性形象。
(1)蘿拉.莫爾維《視覺快感與敍事性電影》
(2)《她們的聲音--中國女電影導演自述》 楊遠嬰主編 
http://iindependent.jknet.hk/femaleimage.htm

奧斯卡十大經典女性電影 2005年11月24日 新華網
奧斯卡電影從來不曾忽略對女性的關注,因此,女性題材的影片層出不窮,佳作紛呈。這裏試圖精選出十大經典女性電影,以展示女性成長的歷史變化,使女人在影像的世界裏看到女性鮮活的美麗人生。

  純真公主的美麗愛情  片名:《羅馬假日》
    獎項:第二十六屆(1953年)最佳女主角
    這是沾沾自喜的美國人在那個時代的一部理想化的電影,片中奧黛麗‧赫本扮演的純真的公主成就了好幾代人對完美女人的幻想。年輕的公主不堪壓力偷偷出走,遇上了英俊幽默的記者,跟他一起感受了幾天平民的快樂。當然最後公主優雅地回歸了王室,留下記者無限追憶,暗自神傷。發生在她身上的一切都滿足了觀眾的善良的願望。這也是所有女人的浪漫夢想。
 
  兩個女人對男人的復仇  片名:《末路狂花》
    獎項:第六十三屆(1991年)最佳原創劇本獎
    這是一部非常有名的“反男人”的女權主義電影,當年被男人們視為洪水猛獸,也被獨立的新女性引為經典。它的編劇是女性,導演是男性,這一點非常有趣。片中一個家庭主婦,一個餐廳侍應,兩個人厭倦了平凡的生活,決定一起上路旅行。在路上因為反抗一個男人的強暴,她們開槍殺了人,從此踏上了逃亡之路。一路上警察的追捕和男人的欺騙讓兩個女人對男權社會徹底絕望,繼而開始了報復,于是她們變成了強悍的男人殺手……女性意識的覺醒在這部片子裏可謂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達,它也由此獲得了最佳原創劇本獎。

  蘇醒的愛情  片名:《鋼琴課》
    獎項:第六十六屆(1994年)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
這部由法國女導演簡‧坎皮恩執導的影片《鋼琴課》是奧斯卡史上女性題材影片的一部經典之作。一個視鋼琴和音樂為生命的啞少婦,嫁給了一個無法理解她的男人,她內心對愛的渴求只能在彈奏幾下被丈夫避棄的鋼琴時才能得到緩解。這時另外一個聽懂她音樂中的騷動的男人喚起了她的激情。鋼琴點燃了兩人的情欲之火……本來沉默恭順的女人忽然迸發出無所畏懼的勇氣和激情去享受愛情,音樂促成了一個女人的自我覺醒,看起來驚心動魄,就像蝴蝶破繭而出一樣美麗,這也正是片子的感人之處吧。

  傳奇女人的一生  片名:《貝隆夫人》
    獎項:第六十九屆(1997年)最佳歌曲獎
    這部片子當年因為麥當娜出演阿根廷的國母艾薇塔,在阿根廷引起了不小的風波。艾薇塔是個傳奇般的女人,一生大起大落,當過妓女,做過娛樂明星,遇到貝隆上校以後,她找到了真愛,也開始了她的政治生涯。貝隆當上了阿根廷總統,艾薇塔就成了國母,人們對她褒貶不一,有人叫她“窮人的旗手”,富人們稱她“不擇手段的女人”。33歲的艾薇塔去世時,整個阿根廷都為她而哭泣。這個女人的一生,選擇了權力又堅信自己的愛情,她是貝隆夫人但更多時候還是艾薇塔,她的勇氣在當時打動了很多人的心。但是她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當她成為阿根廷人心目中的女神時,她的心靈深處一定在暗自流淚。

  她不想做女人     片名:《男孩不哭》
    獎項:第七十二屆(2000年)最佳女主角獎
    《男孩不哭》講的21歲的問題女孩來到小城法奧斯,決心像個男人那樣開始新的生活。可是當她的女兒身不慎暴露以後,她卻被昔日的哥們兒強暴並殺害。她一心想做個男孩,可是保守而又驕傲自大的男性社會決不會接納這樣一個離經叛道的人。這部片子更多的是給人帶來對現代都市女性的命運的思考。

  東方的女權主義  片名:《臥虎藏龍》
  獎項:第七十三屆(2001年)最佳攝影
  這是華人導演首次在奧斯卡獲獎,到現在還余溫不散。很多人只認為這是一部飛來飛去的武俠電影,其實武俠故事只是李安深刻的人文探討的外殼。李慕白想愛不敢愛,重義輕情的傳統操守,代表了東方男權社會的倫理,而反叛的玉嬌龍性格裏面卻包含了濃重的女權主義色彩,對父權的反叛、對愛的自由的追求。個性解放,全然不把所謂“道義”放在眼裏。無一不是在展示女人的自我覺醒以及對男權社會的倫理的反抗。

  三個孤獨無助的女人     片名:《時時刻刻》
    獎項:第七十五屆(2003年)最佳女主角
    這部根據伍爾芙小說改編的片子很女性化地揭示了女人的脆弱和無助,講的是三個處于不同時空的感情不穩定並且生活在孤獨、抑鬱中的女人的故事。她們被戴羅薇夫人這個名字交織在一起,一個近乎瘋狂的天才女作家,一個想要自殺的懷孕的家庭主婦,一個愛上了因艾滋病而瀕死的詩人的女人,她們在片中的一天,從不同角度表現了女性尋找自我、體認自身力量的過程。三個女人同時被鬧鐘叫醒,梳粧,開始嶄新的一天,這天在三人看來都是“陽光燦爛的一天”,而陽光下三個人都有各自的壓抑和絕望。可以說這是一部對女人充滿憐憫和無奈的片子,藝術電影的氣息很濃,或許更符合歐洲評委的口味。

  土著少女酋長的成長  片名:《鯨騎士》
    獎項:第七十六屆(2004年)最佳女主角提名
    這是部講述紐西蘭土著第一位女酋長成長的故事。紐西蘭海岸責任酋長惟一的孫女夢想自己有一天能接過祖父的擔子,但祖父堅持要挑選男性為自己的接班人。小女孩只能利用各種機會,向祖父和族人證明自己不比男人差,能勝任酋長的位置。最後她靠智慧和勇氣騎上鯨魚背,像當年祖先一樣馳騁在海上,她也因此成為了下一位酋長……這部片子票房相當不錯,小女孩的倔強要強和驚人的勇氣打動了無數人。相比于太多的暴力血腥的反抗,這部女性題材的電影讓我們看起來舒服多了。

  絕望的同志之愛     片名:《女魔頭》
    獎項:第七十六屆(2004年)最佳女主角
奧斯卡又一部女同性戀題材的影片,如果《男孩不哭》是進入男性社會的渴望,《女魔頭》就是女人尋找最後的愛和希望的旅程。這也是改編自真實故事的一部影片。沃諾斯從小家庭不幸,流落街頭以賣淫為生,主流社會從來都不接納她,沒有男人真正愛過她,她也沒有愛過任何男人。同性戀希爾比的出現讓她意識到同性之愛或許是人間最後的溫暖和希望,于是為了愛人,沃諾斯開始瘋狂的殺人。最後卻是希爾比在警方的勸說下出庭作證,將沃諾斯送上了絞架,也徹底摧毀了她的精神世界。這部片子沒把沃諾斯描繪成一個女魔頭,而是力圖在病態和情感之間尋找平衡,可以說是一部反英雄主義的片子,在女魔頭殘暴的背後,仍然是一個純潔的善良的愛憎分明的女子。

  表演愛情的女人  片名:《成為朱麗婭》
    獎項:第七十七屆(2005年)最佳女主角提名
    今年,安特尼‧本寧又輸給了希拉裏‧斯旺克,不過這部片子的確很優秀,一個面臨中年危機的強權女人朱麗婭,倫敦歌劇院的當家女主唱,因為意識到年輕情人聯合自己的競爭對手來欺騙自己,就開始了維護地位的鬥爭和對背叛的報復。她憑著多年的表演實力在對手和情人間周旋,最後無情地毀了對手的前途,把自己的事業推上了新的高峰。這樣的女性角色在奧斯卡影片裏面不是很常見,朱麗婭不容許任何人取代她,她就是財富和名望,所以這個在男權社會中得到財富和名望的女人,最大的法寶還是要成為自己。

第十七屆2010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青春無敵‧搖滾萬歲《玩酷女像‧搖滾女孩》帶領觀眾進入瑰麗的女性影像世界! 
        舉辦至今邁入第十七年,號稱國內第三大且歷史悠久的「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即將在10月8日新光影城隆重登場。今日(9/1)特別舉行了首場的活動開跑記者會,現場邀請到青春偶像歌手兼演員郭采潔小姐,擔任影展售票大使,介紹本屆影展的主打影片,並分享自己的觀影心得。有了閃耀星光的加持,2010年女性影展揭開炫麗的序曲。
        關注人文精神且強調由女導演拍攝的女性電影,一直是歷年來女性影展的特色。女影今年的青春17歲主題,來自於我們對參展影片的觀察。走過這麼多個年頭,我們很高興看到女性創作者越來越多,拍攝的主題也越來越多元。而在今年初跑遍香港、巴黎、首爾等地,並廣邀台灣影人參展後,我們發現今年的眾多影片中有個角色特別引人注目,那就是「少女」。不論是古是今、是東是西、是動畫是劇情片,她都像是個引路的天使,帶領著觀眾探索電影中的世界,並發掘影像背後的深意。因此,在以少女為主角的前提下,我們將影片分為六大單元,希望透過這個活潑的主題,與更多觀眾同樂。
        「新銳女流」(New Currents) 單元集聚全球各地的年輕女性群像,呈現她們為工作、為愛奮鬥的點滴。「女身異想」(My Body My Power)的名模身影,引導觀眾重新思考「美麗」一詞的定義,受暴者更在傷痛過後,勇敢開創未來。「青春記事簿」(Chronicle of Youth)無疑是最活潑的單元,甜美女孩和叛逆少女個個使出渾身解數,要從年少的迷惘中撥雲見日,找出屬於自己的路。「酷兒派對」(Happy Queers Together)中的女孩們閃亮登場,不論是當歌手或攝影師,她們並不因為自己的性向特別,就吝於向世界展現自己的美。「親親媽咪寶貝」 (Bitter Sweet Memories of Dear Mom)的女兒們努力跳脫親情的羈絆,向傳統說不。「女孩視界‧聚焦台灣」(Taiwan Best) 的導演們本身就是年輕女孩,她們帶來瑰麗奇情的動畫作品,要探索女性身體和情感的界線。
         另外,在一片搖滾歡樂之中,今年女性影展選出了共四部開閉幕片,要帶領觀眾探討最深刻也最令人迷醉的議題:「愛」。
        國內開幕片《與愛無關》,點出了以愛之名而施加的暴力,其實與愛無關。曾經以《百工圖》細膩刻畫台灣老一輩工匠的導演郭笑芸,再次以她獨到的觀察視野,探討家暴問題。悠揚的古典樂和誇張的肢體動作,為影片增添幽默趣味,減輕議題本身的沉重。而施暴丈夫在鏡頭前垂頭喪氣,默默接受外籍太太責罵的場面,更顯出愛情中的對錯,也許只能由當事人來評斷,而非外人能估量。
        同時揭開影展序幕的,還有國外開幕片《臉紅的夏日》。本片為《摩托車日記》副導Julia Solomonoff的長片作品,並贏得2010 蘇菲亞國際電影節的特別評審團大獎。少男少女的初戀情懷,在阿根廷鄉間的優美景致中,甜蜜地蔓延開來。然而出生時被誤判性別的少男,卻在這個情竇初開的夏天發現自己身體的秘密。不過,對初識戀愛滋味的兩人來說,性別問題儘管帶來困擾,卻無法成為阻礙,反而使這段感情成為人生中特別的回憶。
         追求愛情不是現代少女的專利,媽媽們當年也是會捍衛愛情。私奔對年輕一輩的人來說,似乎只是瓊瑤小說裡虛幻的名詞,但對台灣閉幕片《牽阮的手》中的田媽媽來說,那可是改變她一生的重要決定。兩人的愛情,更因為田醫師在戒嚴時代對人權和公義的關懷,受到更多外在的壓力與考驗。透過交錯的歷史影像、訪談與動畫,導演嚴蘭權和莊益增同時呈現了大時代小人物的愛情故事,以及台灣民主運動的過程。兒女小愛與政治大愛,是田氏夫婦數十年來所捍衛、珍惜的。
        同樣在政治動盪的時代,卻也有人決定犧牲小愛,而就大愛。但被犧牲的那方,真會甘於這樣的安排嗎?閉幕片《借來的幸福》描述被革命份子母親拋棄的女兒,在長大成人後踏上尋母的旅程。面對女兒突然的現身,早已另組家庭的母親一時無法接受這樣的重逢,與女兒發生了激烈衝突。女兒想要的幸福,竟是母親不想給、也給不起的。
        延續往年的傳統以及女影多元的專題策劃和每年令人期待由台灣女導演徵件評選出的台灣入圍影片放映,2010年女性影展總計約60部佳作,將在西門町新光影城百花齊放。此外,今年女影部落格還特別整理出每支影片的單支預告片,將在女影部落格上精采呈現,讓影迷們先睹為快!
http://movie.cca.gov.tw/files/14-1000-3225,r67-1.php

近期院線女性身影 文:蕭舒婷

九月進入秋天,也是女性電影百花齊放的時候,近期院線就推出多部以女性為探討議題的電影,讓本期e週報帶領您好好感受這個時節的大銀幕氣息…。
  三個時代在一部片裡流轉,六名女演員各自精細卻又溫潤的詮釋各時代女性群像,會是一部怎樣的片?
  熱映中的《花戀物語:新世紀佳人》除了精緻的劇情鋪排亦有一次到位的演員陣容:由蒼井優、竹內結子、田中麗奈、鈴木京香、仲間由紀惠和廣末涼子共同主演,導演能一次招集六位知名女星已屬不易,如何讓眾女星在片中各得其所更是導演功力所在、也是本片的可看性之一。
  女性成長三部曲
女性一生簡單分劃就是童年、少年、中年、進而老年,但是這幾個階段落在不同時空背景的女性身上,樣態各自大不相同……。
   我們幼年都有過等待的經驗,但我們可能很少有過在孤兒院等待父親把自己接回家的經驗,有著親身經驗的導演烏妮‧勒孔特在《等待回家的日子》告訴你那是甚麼滋味:小女孩珍熙不知道自己已經被父親棄置在孤兒院,一心以為自己因著有父親而和其他孤兒不同,究竟珍熙最終會知道真正的答案,抑或是答案最終會有讓人意想不到的改變?
  少女時期則有人作夢、有人戀愛、有人卻在災難中流離無措。《時間遺忘的天使》背景是1994年發生在阿根廷,一場恐怖攻擊,成為許多人心中的痛,而一名和母親相依為命的唐氏症女孩就在那天被大街上混亂的人潮帶走了,一路上遇到許多人、事、物,女孩因著天生病症的不解世事,卻因此成了許多人的解藥……。
  那麼已經成為家庭主婦的中年女性至少是安穩的嗎?面對丈夫、小孩、家務的無限循環,女性還是想要改變!《拼圖女王》中的家庭主婦發現自己奇異的拼圖能力似乎為自己的生活帶來一絲嶄新的希望,究竟她能否為自己拼出人生新路?
  家庭價值的體認
手足之情的珍貴無庸置疑,但卻有人覺得可愛、有人覺得可有可無?《陽光練習曲》中姊妹竟因著共同闖蕩新興行業──清理命案現場而發現彼此那不可抹滅的深厚情感;在一個又一個血淋淋的場域當中,姊妹感情卻愈見溫暖。
  但可不是所有手足問題都是掃掃命案現場就可以解決的,《春之櫻-吟子和他的弟弟》中的姊弟問題就糾葛十分:弟弟有著酗酒、破壞喪葬場合的不良紀錄,姊姊可以暫且容忍,但是這回弟弟破壞的卻是自己女兒的婚禮,就在姊姊忍無可忍的時候,卻傳來了弟弟罹癌的消息……。
  女性愛情際遇
三十歲、零戀愛經驗的女子終於決定要自己勇敢追愛,《下一站,說愛你》讓你看見追愛過程的逗趣、辛酸和最終伴隨而來的甜蜜。
   但是即將開花結果的愛情也不一定是幸福的保證,如果遇上了像《再見,總有一天》裡的未婚夫偏偏在婚前遇到這輩子的最愛,雖然未婚夫最後選擇回到自己身邊,但是關係終究已經變了調,未婚夫妻和第三者,三人各自都有遺憾和惆悵。
  如果幸福真的已成往事,那麼《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將為都會女子紛雜的心靈找到一道出口;從義大利、印度到巴里島,不同的人文風采給心靈不同的療癒方法。
  舞蹈大師的榮光
《碧娜鮑許之青春交際場》記錄了已逝舞蹈家碧娜鮑許如何指導一群年輕演員排演名作「交際場」的過程。名舞蹈家除了舞台上給人的驚嘆之外,那個舞台下努力讓年輕演員激盪自己的靈魂、突破自己身體界線的畢娜鮑許,更讓人折服其大師魅力。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88&eid=v288101

女人的多重時空 文:保溫冰

從大家津津樂道的《時時刻刻》,到熱映中的《花戀物語:新世紀佳人》,不同時空的女性,交錯或交疊,向來是影史愛用的手法,也常能依此構劃出傑作來。
  《法國中尉的女人》雖排不進梅莉史翠普偉大演出的前五強,但戲內戲外交錯的辯證手法,不但是改編上的一大突破,更模糊虛實界線、進而表述出兩位置身迥異時空的女性,生命的抉擇與得失。
  蒂妲絲雲頓在《美麗佳人歐蘭朵》中,以開天闢地之姿,橫跨數世紀,忽男忽女之美,延展出女性生命際遇中,洶湧澎湃的性別探索與冒險。原著維吉尼亞吳爾芙筆下,即是透過這多重辯證,一層層救贖女性在家國上遭遇的不公。
  兩個同名字、外貌也一模一樣的女子,一個身處法國、一個遠在波蘭……在《雙面薇若妮卡》中,奇士勞斯基講述的主題,宛如為後來的三色系列,墾掘出一片沃壤。……平行的生命、敏感的光與影,女性映像的縱深,因此得到更廣度的解讀、詮釋。
  如果有人說:「《海灘的一天》是一部讓人看了很想哭的電影。」那他意思是說,想哭不是由於劇情,而是它跨出的那一大步。
  理工背景的楊德昌導演,以極精密的運算,拍成這部現代主義女性代表作。《海灘的一天》是台灣電影揮別舊時代的分水嶺,以咖啡廳兩位女主角的對話,帶出過往回憶,磅礡的台灣歷史跌宕其間,複雜的形式與意境深刻的鏡頭語言,讓觀眾見識到「不必大場面、也能成就史詩」的電影魔術。
  不朽的那一天海灘發生的事,一再不定時回到台灣影迷的腦際,盤旋不止……,據聞今年底中影即將推出修復版DVD,看來海灘迷可以得到解脫了。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88&eid=v288102

女性電影與父系社會的對話 文:保溫冰

影史重量級女性電影何其多,以下幾部,不見得藝術成就先聲奪人;然而,其演進軌跡,卻富有時代意義、兼及擦撞父系規範的弦外之音。
  1961《五點到七點的克萊奧》
本片是地位崇高女導安妮華達於法國新浪潮時期的成名作,本片雖不若《斷了氣》、《廣島之戀》那麼石破天驚,卻為女性導演在這個電影發明至今最重要的革命潮流中,搶下穩穩的一席。
 電影敘述女歌手克萊奧做完健檢後,心知極可能罹患癌症……,在等待報告出爐的接下來兩小時過程,她焦慮遊晃巴黎街頭、以至坦然面對即將成形的死亡。影片以塔羅牌算命開場,「俯視/平視」、「彩色/黑白」的差異,揭示女性的宿命意象。巴黎風光催化下,全片更將女人的幽微心境處理在從容與忐忑之間,刻骨地傳達出一份專屬女性的旋律。
安妮華達不讓雷奈、高達……等男導專美於前;「新浪潮之母」封號,就此奠立。
   1978《不結婚的女人》
片長逾兩小時的《不結婚的女人》,不見得是多了不起的創作,然而電影若干瑕疵與生不逢時之憾,卻有趣呼應了戲中女主角的際遇——一段女性面臨社會轉變必經的掙扎與自省。
艾瑞卡是位職業婦女,某天,她丈夫面露哀戚坦承自己有了外遇,又不願放棄第三者……,當離婚課題追迫眼前,艾瑞卡失神漫步連轉好幾彎街角,最後俯身嘔吐起來——,這段戲拍得雖稍嫌矯情,但是,一道強掩的文藝派風,反激發女演員姬兒克萊寶掙破電影框限、表演相形更加風格化。一如掙破時代氛圍對主角艾瑞卡的制約。但,可能也因為姬兒克萊寶精采演繹出怯視新戀情的熟女心境,以致導演捨不得動刀,影片隨之浮起一層自溺的腔調(長篇自剖戲特別多),顯得不夠俐落。
 本片1978年推出之際反映了女權運動時代意義,但出征奧斯卡不巧撞上越戰熱、電影圈充斥一片英雄緬懷的氣氛,不但劇本獎拱手讓給通篇瑣碎的《歸返家園》,姬兒克萊寶也在影后之爭輸給演技無突破的珍芳達,令人扼腕。
  1991《末路狂花》
《末路狂花》風格上的成績,有部分得歸功於女編劇對男導演的抗爭。當初凱莉柯芮只是一個平凡的家庭主婦,劇本寫成後,送交到擅拍動作片的雷德利史考特手裡,他本想將之拍成一部兩女駕車胡闖開槍的殺戮劇……,所幸凱莉柯芮的抗議與強力勸服,《末路狂花》得以形塑出女性亡命天涯,乃至違抗、挑釁父系社會,最後寧可犧牲性命也不願就範的豪邁姿態。
其中,蘇珊莎蘭登、吉娜黛薇絲輝映而互補的演出,激撞出精彩火花,凱莉柯芮首度嘗試寫劇本便拿下奧斯卡金像獎,更為《末路狂花》添上一筆女性傳奇。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88&eid=v288103

2011第十八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5月31日截止)

由社團法人台灣女性影像學會策劃主辦的「台灣國際女性影展」,中文徵件進入倒數計時,截止日期為05月31日,歡迎所有優秀女導演投件!
本屆女性影展徵件主題為「女性與身體展演」、「酷兒影像」和「女性新潮流」等;凡是台灣女性導演作品,不限長度、主題、類型,只要具有當代多元觀點、影像語言有其突破性或具前瞻性思潮的本土女性導演作品,皆歡迎投件!(所有報名作品需在2010年1月以後完成)
凡入選之台灣作品,即可參與「觀眾票選最佳台灣獎」競賽。
  「觀眾票選最佳台灣獎」回饋優秀女性導演
為鼓勵台灣女性創作者以女性影展做為放映舞台,女性影展自2007年起,設立「觀眾票選最佳台灣獎」。評審團從送件影片中選出入選參展作品,再由觀眾於影展放映期間從首映作品中,票選出一名「觀眾票選最佳台灣獎」影片。自成立此獎項以來,女性導演透過影像中的細膩情感呈現和細緻的敘事能力,與觀眾進行深度的交流與引發共鳴,深深感動著觀影者,透過票選,觀眾直接的將感動回饋於這些優秀的女性導演身上,促成女性導演與觀眾的心靈交會。
2011女性影展將於2011年10月展開,歡迎喜愛女影的觀眾一同共襄盛舉!
詳細徵件辦法,請上女性影展官方網站http://www.wmw.com.tw下載,
或洽詢台灣女性影像學會,電話02-2557-5227分機16 / Email:film@wmw.com.tw

另參本館:什麼《母性》特質 什麼《女性特質》 男女大不同 《女性主義理論》 《美之偽科學》 《馴服與抵抗》 《閹夫情結》 《藍調石牆T》 《寂寞之井》 《男裝扮終生》 《女性心靈之旅》 《女/藝/論》 《陰性‧酷語》

男同電影 另參本館:《斷背山》《孽子》《魂斷威尼斯》《王的男人》《墨利斯的情人》

 

上一篇:《刺青》

下一篇:《麥迪遜之橋》

阿楨 2023-02-09 07:08:36

陸劇《三十而已》教會女人:願每個我們都保有而已的勇氣,人生只要開始,永遠不嫌晚!2022/10/01

2020年創下近百億點擊的陸劇《三十而已》童瑤、江疏影、毛曉彤化身三個不同類型的都會女性,走出無畏前行的人生三十而已!
做女人容易嗎?30歲,這個大眾普遍認為是女人一個分水嶺的年紀,究竟該如何面對與看待何謂三十而立的幸福,甚至是成就,從先前大熱的陸劇《三十而已》以童瑤、江疏影、毛曉彤所飾的顧佳、王漫妮、鍾曉芹等三位不同類型的30歲都市女性角度,在30歲這一重要年齡的節點,遭遇到多重壓力與人生選擇的故事,寫實描述婚姻與愛情、性別的綁架、職場的爭鬥、社會價值的評判等等議題,告訴女孩們什麼是「30歲以前看數量,30歲之後看質量;儀式感,是沒有放棄自己最好的證明!」
  相關資料
《三十而已》給30歲女人的30個正能量金句
形容30歲女人的詞語 - 瑞文網
形容30歲的女人,好詞好句 - 快讀網
形容女人三十歲的成語 - 名言網
形容三十歲女人的美詞 - 百度知道
女人三十PLUS:男人三十而立,女人三十而「慄」?一本書讓妳事業與愛情都兼顧,零壓力享受自己的輕熟時代! 崧燁文化2022出版

阿楨 2023-02-09 06:56:32

單身時代來臨 2023-02-04 華視新聞雜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vsSAlOOA6o

全台單人戶數已破300萬,占全台戶數34%。南韓,2016年就超500萬個1人戶,占40%。2015年也占34.6%,預估2040年單身率將達47%,成為超單身社會。單身社會帶來單身經濟和商機,讓單身的邊緣標籤漸轉成經濟獨立的象徵,不過單身社會藏哪些警訊,對又帶來什麼衝擊,台灣準備好了嗎?

超單身社會:「單身化」時代來臨! 日本.荒川和久 出版2018/07/30
內容簡介
  未婚者是社會的亂源?
  職業女性增加,造成社會走向不婚化?
  九成的未婚者想結婚是漫天大謊?
  男人失去談戀愛和做愛的能力了嗎?
  女人因為金錢選擇結婚,男人因為金錢選擇不婚?
  終生「無子率」比終生「未婚率」的問題更嚴重?
  比起談真正的戀愛,男人寧願訂做「理想中的VR女友」?
  單身經濟時代,將從「物質消費」變成「精神消費」?

單身時代逐漸來臨!從日本單身男女看出結婚的優缺點 2018-08-02

單身者眼中「結婚的優點」不外乎是可透過家人獲得精神上的避風港;反觀「單身的優點」則是生活輕鬆、經濟寬裕、有自己生活圈。結婚優點的男女差值男生是除了「社會信用」、「生活更方便」外,最重要的是「精神避風港」;而女性除了「可以回應父母和周圍人的期待」外,還認為「有經濟上的餘裕」。單身優點的女性高於男性,對女性單身的優點是「自由」,「維持和家人/朋友/社會的關係」;男性則認為是「經濟寬裕」,「不需要養家」。

單身- 維基百科

單身,是指已經到或超過國家或地區的法定結婚年齡後,未婚,或離婚、喪偶者。但更廣泛和流行的定義是未婚或未有伴侶的人,其中不論其是否已成年。有穩定戀愛關係的固定伴侶、但從未結婚的人,在法律上被認為是單身,其中主觀意願認定不想結婚的,俗稱獨身主義者或不婚族。

獨身主義- 維基百科

獨身主義(Celibacy)是自願未婚、性禁慾或兩者兼有的狀態。可能是為了追求理想,或為了保留個人自由,或因為宗教禁欲主義等等。
  相關新聞
社會心理學家6項研究有力證實:結婚沒比較好,單身一點都不慘
10大獨身主義特質中: 1. 工作狂 • 2. 懶惰 • 3. 害羞、怕陌生 • 4. 喜歡自由 • 5. 眼角太高 • 6. 喜歡宅在家 • 7.自私• 8. 習慣獨處 9. 個性獨立不依賴• 10. 為情所傷。

阿楨 2022-12-21 09:44:02

放任拍攝性愛影片 少女留學前砍殺男友曝:擔心被外流 2022/12/20 中時

今年1月日本東京發生一起駭人命案,有名19歲少女認識25歲男友,但因為男友喜歡拍攝性愛影片,導致少女要出國留學的前一刻,擔心自己的私密影片遭外流,於是持刀砍殺男友,而對方遭砍送醫後不治身亡;東京地方法院於昨(19)日,判決該少女9年有期徒刑。
據《朝日新聞》報導,日本1名在青森就讀高中的19歲少女,認識大她6歲在當地酒吧工作的男友,2人曖昧交往後,少女就便於隔年搬去東京和男友居住,然而,在交往過程中男友喜歡手機拍下2人的性愛畫面,少女也因為「太喜歡他,不知道怎麼拒絕」,因此,便放任男友拍攝,但2人交往過程時常吵架,也多次分分合合。
直到少女準備出國留學,她雖然一直要求男友刪除性愛影片,但是男友竟不同意,還揚言要將性愛影片PO到網路上,而她擔心出國後,男友可能真的將影片外流PO上網,於是,她在1月9日,持自家住處的菜刀刺向男友,雖然男友一度跑出房間,以及報警求救,警方獲報抵達現場時,趕緊將男子送醫救治,但歷經7小時的搶救後,該男仍不治身亡。
  回應
渣男遇到母老虎。
日本有禮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