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08 09:18:54阿楨

《魔戒》

仿前評:《夜宴》
  接下來會陷於兩岸三地甚至全球、對華語大片《夜宴》等之影評混戰,我之所以先挑《夜宴》(另參本館:馮小剛:名導演56),是因我從前評小說改編與影視編劇 《語言與力》《旣無歷史也非小說》《俠失諸朝》等一貫的標準,鑑(賞)定《夜宴》是最具語言魅力、文字藝術之影視小說,不只優於金庸、梁羽生、古龍,也優於李碧華之《潘金蓮之前世今生》《誘僧》《胭脂扣》《霸王別姬》《秦俑》 《青蛇》

  優之標準不在文句的長(金庸、梁羽生)、短(古龍),而在有無語言魅力、文字藝術,就此而論,《夜宴》之短句也勝於前評《勝利者一無所獲》《沙門空海之群魔亂舞》,只有《閃靈殺手》的前半部之語言魅力、文字藝術可堪匹。至於後評《無極》 所附郭敬明著《無極》電影小說版,由摘文(可惜網搜不到《夜宴》原文以供諸書的語言魅力、文字藝術之比較)可知是深受網文影響且不如前評《甕中人》《惡女書》之二、三流文字。薛興國改寫之《臥虎藏龍》則比王度廬原著更二、三流。
  至於影視的影音魅力,如前評《英雄》所言:我認真地比較了張藝謀的《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戴黃金甲》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無極》 和李安的《臥虎藏龍》(另參本館:李安:名導演72),無論在構圖、取景、場面、色調、音效、配樂、演技、功夫、服飾、道具(這些連一般外行的觀眾也能看出其熱鬧,更別說內行人看其形式美)或影片內容、感情刻劃、思想呈現等之表現上(大多半調子影評不知現代形式主義美學之內含自存於形式,而濫評以內容空洞、形式虛無),張陳都勝過至少不差於李安。但兩岸三地的大多影評人怎褒李(含本館前後評之好萊塢諸大片)貶張陳呢?
  論理何用?評論娛樂片的唯一標準是賣不賣座!
  這就對了!如一娛樂片大賣,而又沒濫捧之論可供反批,那半調子影評就屬自以為是之無的放矢。反之,若先有半調子濫評《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戴黃金甲》《無極》《夜宴》,那護之便有理。《臥虎藏龍》 《墨攻》《赤壁》《刺馬》則反反之。
  張藝謀的《十面埋伏》淡化了原著(文字擅長)的古龍式新武俠小說(短句/動作/詭計/綺愛)之(詭計/綺愛)而強調眞愛,成功地渲染了鏡頭擅長的視覺奇觀!(另參本館:張藝謀:名導演50)
  《滿城盡戴黃金甲》的張式影音美學,外行人看熱鬧(視覺奇觀),內行人則看門道(畫面的意象和象徵所蘊含之眾多意義),至於半調子的毒舌影評人如藍祖蔚則陷於「重情要義」之迷思
  陳凱歌的《無極》以奇幻方式拍攝宮廷愛情故事,有別於其 《紅高梁》《黃土地》 《霸王別姬》等,就視覺奇觀而言具實驗性.(另參本館:陳凱歌:名導演51)
   《墨攻》是部假墨子「非攻」「兼愛」學說之名的歷史戰爭片,雖能滿足對中國哲學外行又狀似好反思的影評人!
  《赤壁》雖有吳式暴力美學和獨特三國觀之特色,但整體而言過於冗長(上下集達五小時)。
  香港張徹1973年導演的《刺馬》,相對於陳可辛2007年導演的《投名狀》,更屬武俠片,而《投名狀》則夾較多太平天國歷史(故二者在劇情「因權力和女色」和主題「結拜兄弟自相殘殺」上大同,小異的是一偏工夫動作/色調明亮;一一偏戰場調度/色調暗沈)。

  接下來會陷於全球對科幻、奇幻、魔幻等之影評混戰,我之所以先挑《哈利波特》,是因我從前評小說改編與影視編劇 《語言與力》科幻?魔幻?神怪?>等一貫的標準,鑑(賞)定《哈利波特》的語言魅力、文字藝術優於《魔戒》
  優之標準不在文句的長(科幻、奇幻之作,如武俠、歷史小說,多是欠語言魅力、文字藝術之大篇幅之作)、短(《關鍵報告》),而在有無語言魅力、文字藝術,就此而論,《哈利波特》雖非前評石黑一雄的《別讓我走》所言:書中沒有隻字片語在描述複製人和器官捐贈移植的生技,是本反科幻奇幻小說的佳作!
  而是大部頭地一再重覆故事,但《哈利波特》類似《別讓我走》的文字也能在描述奇幻之時,凸顯前評《瞧這些英國佬》所言:(英國)人內在的拘謹戲謔和內心的細膩情感。
  相對的,《魔戒》的文字幾乎只在描述奇幻。
  至於電影的可看性,《魔戒》優於《哈利波特》,因電影《哈利波特》(尤其配華語後)不只喪失了原著文字擅長的人內在的拘謹戲謔和內心的細膩情感,還一再重覆沒了沒完的「邪不勝正」之童話(尤其隨著男女演員身心之成熟愈顯尷尬),而《魔戒》三部曲則有序地發揮了文字所不擅長的影音奇觀!
  說實在,與其花時間去看動輒數百上千頁、卻極少「語言魅力、文字藝術」可言的後評《群》等科/奇幻(含武俠/歷史/推理)小說,不如看下有影音奇觀的《異形》等影視即可。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2131042

File:Ringstrilogyposter.jpg

魔戒電影三部曲的海報,這是三部電影裡所出現的角色及鏡頭的集成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fX1PYv1FE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VSFJ8akrL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VSFJ8akrLc

  《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是英國作家托爾金(J. R. R. Tolkien)的史詩奇幻小說,是現代正統奇幻文學小說的開山鼻祖,也引發了龍與地下城類型(Dungeons & Dragons)遊戲和文學的興盛。
  《魔戒》最初在1954年至1955年之間出版,是托爾金早期作品《哈比人歷險記》(The Hobbit)的續作,在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都得到了擴展。目前已被翻譯成38種語言。
  全書共分六篇:
第一篇:黑影重臨 (I: The Return of the Shadow)
第二篇:魔戒遠征隊 (II: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第三篇:艾辛格的背叛 (III: The Treason of Isengard)
第四篇:魔多之旅 (IV: The Journey to Mordor)
第五篇:護戒戰爭 (V: The War of the Ring)
第六篇:王者回歸 (VI: The Return of the King)
  托爾金原來打算集結成一冊出版,但是因為在二戰後紙張短缺,所以他的想法沒能付諸實現。最後小說只能分成三冊出版:《魔戒首部曲 - 魔戒現身》(篇I和篇II)、《魔戒二部曲 - 雙城奇謀》(篇III和篇IV)和《魔戒三部曲 - 王者再臨》(篇V和篇VI,6個附錄,4個索引)
  因為這三本小說是如此廣泛地分佈,所以此作品通常被稱為魔戒三部曲。但是嚴格來說這是不對的,因為其構思就是一部完整的作品。 英國出版的7冊套裝跟隨托爾金的六篇間隔篇排,但第六篇末尾的附錄被獨立成為一冊。現在所看到的三部曲每冊的名字是在他去世後才決定的,結合了托爾金生前的構思、每篇的標題和整部作品。
  主要情節
故事講述主角哈比人佛羅多巴金斯從他的堂伯比爾博手上得到魔戒,比爾博的好朋友巫師甘道夫指示佛羅多將魔戒帶給精靈王愛隆。 愛隆召集了各方的代表加入愛隆會議,並商討如何處理魔戒,並告知所有人,若魔戒重回魔王索倫手中,中土將會滅亡。最後由北方遊俠亞拉岡、幽暗密林的勒苟拉斯、巫師甘道夫、摩瑞亞的金靂、剛鐸的波羅莫、夏爾的哈比人佛羅多、山姆、皮聘及梅裏,組成「魔戒遠征隊」。目的是將魔戒帶到黑暗的魔多內,索倫製造魔戒的地方—末日火山,將其消滅。
  主要人物
  哈比人
佛羅多?巴金斯(Frodo Baggins):魔戒三部曲的主角,是魔戒的持有者,將魔戒帶往末日火山銷毀。
山姆衛斯?詹吉?詹吉( Samwise Gamgee "Sam" ):佛羅多的園丁,陪同佛羅多前往末日火山。
皮聘(皮瑞格林?圖克 Peregrin Took "Pippin"):年輕且玩心重,是佛羅多的表侄。後隨著甘道夫到達剛鐸米那斯提力斯城堡。
梅裏(梅裏雅達克?烈酒鹿 Meriadoc Brandybuck "Merry"):聰明盡責,佛羅多的表侄。後跟隨洛汗國王遠征剛鐸戰場。
比爾博?巴金斯(Bilbo Baggins):曾是魔戒持有者、留下魔戒給佛羅多繼承。探險家、詩人、作家。
咕嚕(Gollum):曾是哈比人三個支系中史圖爾人的一名平民,曾是魔戒持有者,本名為史麥戈(Smeagol)。撿到魔戒被其力量吸引而墮落,對人充滿不信任。之後魔戒被比爾博帶走,因此在後來找上了佛羅多的魔戒遠征隊旅程,並一路俟機想搶回認為是屬於他的魔戒。(其眼紅面對魔戒的臺詞「my precious!(我的寶貝!)」也變成名句)一般認為佛羅多之前的兩任魔戒主人:比爾博跟史麥戈正是佛羅多的光與影,咕嚕象徵的正是佛羅多被黑暗面吸引的可能性。
  邁雅
甘道夫(Gandalf/Mithrandir):一開始出場時是灰袍巫師,跌入摩瑞亞深淵並戰勝炎魔後成為白袍巫師,繼續對抗黑暗勢力。
薩魯曼(Saruman):白袍巫師,巫師們「聖白議會」的會長。於艾辛格戰敗後,死於其僕人巧言刀上。
索倫(Sauron):黑暗之王,魔多(Mordor)的君主,魔戒的主人。他以大部分力量打造出至尊魔戒,自埃西鐸把魔戒從他手上取下,他的靈魂被迫出竅,居於巴拉多塔內,是為魔眼。
  精靈
勒苟拉斯(Legolas Greenleaf):是幽暗密林的精靈王瑟蘭督伊之子,箭術百步穿楊,魔戒遠征隊成員。
亞玟(Arwen):瑞文戴爾的精靈公主暮星,愛隆之女,後來嫁給亞拉岡,放棄了精靈的永生,成為人類。
凱蘭崔爾(Galadriel):羅斯洛立安森林的精靈女首領 ,一直支持遠征隊,並送出了精靈寶物給八名成員。
愛隆(Elrond):瑞文戴爾的精靈領主,亞玟的父親。一直扶育亞拉岡長大成人。
  矮人
金靂(Gimli):葛羅音之子,自始至終和亞拉岡、勒苟拉斯並肩作戰,最後成為勒苟拉斯的好友。
  樹人
樹鬍(Treebeard):法貢森林裡的樹人(Ent)首領,率領樹人群攻下了薩魯曼的艾辛格。
  人類
亞拉岡(Aragorn):努曼諾爾人、剛鐸國系嫡系傳人,埃西鐸第三十九代嫡親子孫,小時候(2歲時)父親(亞拉松)被敵人殺害,被母親帶到瑞文戴爾請求精靈王愛隆的庇護,並被取名為愛斯泰爾(Estel),辛達林語中希望的意思。20歲時愛上精靈公主亞玟。魔多瓦解後,成為剛鐸和亞爾諾國王並同時迎娶亞玟。
波羅莫(Boromir):剛鐸攝政王迪耐瑟長子,死於強獸人箭下。
法拉墨(Faramir):剛鐸攝政王迪耐瑟次子,戰後迎娶了洛汗的伊歐玟。
迪耐瑟二世(Denethor):剛鐸攝政王,波羅莫、法拉墨的父親,自焚而死。
希優頓(Théoden):洛汗國的國王,戰死於剛鐸帕蘭諾平原戰役。
伊歐墨(Ëomer):希優頓的外甥,魔戒大戰前為驃騎第三元帥,大戰後成為洛汗國王。
伊歐玟(Éowyn):希優頓的外甥女,伊歐墨的妹妹,嫁給法拉墨。
希優德(Théodred):希優頓之子,死於艾辛河渡口。
  書籍出版
英文原版的魔戒自1954年以來,出版了很多不同的版本,並被譯為多種文字。
在臺灣,聯經出版公司於2001年出版、由朱學恆翻譯的三部曲繁體中文版受到廣泛認可,賣出數十萬冊的佳績。
在大陸,譯林出版社於2002年出版簡體中文版的《魔戒》三部曲,由三人各翻譯一部,因連貫性等問題受到一些愛好者的批評。
  改編作品
  電影
最早的《魔戒》電影改編作品為《魔戒》(1978年,J. R. R. Tolkien's The Lord of the Rings),由動畫師拉爾夫?巴克希(Ralph Bakshi)執導,是一部動畫電影,該片原本預計分成二部曲推出(因此原始的標題為《魔戒第一部》(The Lord of the Rings Part 1))。第一部電影的故事範圍包含了《魔戒現身》和一部份的《雙城奇謀》。
第二部作品《王者再臨》(1980年, The Return of the King) 是由藍金貝斯公司(Rankin-Bass)製作的電視動畫特別節目,他們也在1977年製作了類似的作品《哈比人》(The Hobbit)。
第三次的改編電影則是由彼得?傑克森執導的《魔戒電影三部曲》,由新線影業(Newline Cinema)製作,三部作品分別為《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2001年)、《魔戒二部曲:雙城奇謀》(2002年)以及《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2003年)。其中,《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是繼1997年的《鐵達尼號》後,第二部票房突破10億美元的電影,該片也和《鐵達尼號》一樣,共贏得11座奧斯卡金像獎,包括「最佳影片」及「最佳導演」。三部曲的電影成功的讓更多人認識了《魔戒》系列作品。
  2006年在加拿大多倫多的音樂劇。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D%94%E6%88%92

魔戒>偽基

魔戒是一隻外表平平無奇、內裡卻充滿黑暗力量的戒指,由中土大陸之神脫噁心命令索倫製造,以讓中土大陸的人無法對抗他的統治。後來被人掉到火山,企圖將其毀滅。但不幸地,因著地殼變動,熔解的魔戒分散各地,並被人製成另一種更具殺傷力的戒指--結婚戒指,致使魔戒的力量得以延續。
  相關故事與介紹
在中土大陸之神脫噁心命令索倫製造魔戒後,脫噁心的陰謀被半獸人給揭穿,而獸人之王索倫也因此良心發現,成為正義使者,決定反抗脫噁心這位暴君及其精靈爪牙的殘酷統治,於是索倫便號召半獸人與部份良心尚存的中土大陸人類,起來反抗脫噁心的統治,結果脫噁心便利用其邪惡的爪牙甘道夫,騙了數名哈比人,去將魔戒丟棄,以削弱索倫的能力,因為索倫的是至尊魔戒的主人,也是唯一能將至尊魔戒用在好的一面的人,同時脫噁心並使精靈這種長年剝削人類、哈比人、半獸人乃至於自己同類以得利且真正邪惡的中土大陸生物的殺戮本能發作,讓他們去屠殺事實上本性溫和、善良的半獸人,在索倫革命失敗後,脫噁心便在三次元世界出了《魔戒》一書,醜化索倫與半獸人的形象,讓人們誤以為精靈和哈比人才是正義的一方,而索倫及其半獸人是邪惡的。
  魔戒咒文
據了解,魔戒之上有用「暗黑語」寫成的咒文,該咒文的拉丁字母轉寫如下:
Ash nazg durbatulûk, ash nazg gimbatul,
ash nazg thrakatulûk, agh burzum-ishi krimpatul.
據傳它的翻譯如下:
至尊戒,馭眾戒;
至尊戒,尋眾戒,
魔戒至尊引眾戒,禁錮眾戒黑暗中。
但以上的翻譯是脫噁心以自己的語言學才能刻意曲解的,好讓它看起來很邪惡,而「黑暗語」的名稱也是脫噁心刻意取的,事實上,索倫至尊魔戒咒文的原義如下:
至尊戒,救眾生;
至尊戒,尋眾生,
魔戒至尊引眾民,拯救萬民離黑暗。
也因此,魔戒咒文上的部份單字的意思應該要這樣改:
「durb」改解作「拯救」
詞綴「-ishi」改解作「離開、來自(離格介詞)」
「krimp」改解作「使脫離束縛」
  主要人物介紹
  佛蘿哆
其實本身沒有什麼才能,不過是主角,主角威能就是拖時間與魔戒內心戲,所以摧毀魔戒的任務才交給他。後來佛蘿哆與咕鹵搶奪魔戒時,咕鹵被餓昏頭的佛蘿哆嚇得掉進溶岩中炸熟。佛蘿哆吃過第一口咕鹵的肉後,令他誤打誤撞下發明了咕嚕肉。
  刪母
簡單來說就是吐嘈佛蘿哆的新八角色,不過心理卻是愛著佛蘿哆,但是佛蘿哆卻愛咕鹵,刪母由愛生恨,想弊了佛蘿哆當主角。永遠配角流。
  亞拉肛
只會拿劍砍砍砍的型男兄貴,職業是遊俠,也就是西方廖添丁。
  熱狗拉屎
帶著精靈耳賣熱狗的帥氣男孩,令不少正太與蘿莉為之瘋狂。魔戒被摧毀之後改行當海盜,之後不小心成為新任的深海冥王。
  莖力
看起來很威,其實沒屁用的矮人兄貴,他跟熱狗拉屎有著BL關係,為斧頭幫第一任幫主。
  清道夫
拿著AK-47的清道夫很帥。不需要魔法後,他只能去掃地,有拿著AK-47射殺自己看不順眼的人的壞習慣。
  咕鹵
搶不到魔戒,只會整天待在末日精品店,看著戒指低喊"My precious"的廢渣,化身為現代的阿美姐,也是變成第一道咕嚕肉的可憐蟲。
  借零
只會整天靠盃沒有人可以殺死我,然而因為英語Men有單指男人的意思,所以他被鑽漏洞的女人殺了(傳說身上那致命的傷口是由高町奈葉打穿)。
http://uncyclopedia.hk/wiki/%E9%AD%94%E6%88%92

姜節匯:《魔戒》評論

  哦,我終于看完魔戒了。書和電影一起。真的,時至今日才讀完,當真是件丟臉的事情。一方面懾于它的長度,另一方面死硬非讀英文版不可。在此期間一直拼命蒙著自己的眼,捂著自己的耳朵,不敢接受任何劇透。但還是知道了不少,例如Gandalf的複活之類。其實劇透也不甚壞,像Gandalf的複活這種劇情,如果沒有心理准備突然出現在面前,我可能會惡心得看不下去了。
  但這是一本偉大的書。我到了現在,對文學的理解和領悟都比以前成長了許多的時候來讀,方充分地感受了這部書的偉大。所以我以爲之前的拖延是有價值的。
  死硬去讀英文版,而且挺在看電影之前去讀,這些選擇都會是有價值的。讀了英文版可以讀到那些詩,也可以讀到各種稀奇的古文文法。什麽thou之類的古文倒是司空見慣了,可是用be come來表完成時的這種德文式的日耳曼文法,還是第一次見到活的運用。讀英文版,不由自主地就會念出來,而且不由自主地就會帶上中氣。以前很不習慣讀英文的時候帶上十足的中氣,但現在已經很習慣了。
  讀了讀朱學恒的譯本,那簡直就是羅森寫的風味了,也許還不如。而魔戒的情節的曲折度是肯定要輸的。
  我覺得魔戒最了不起的地方,其實是大家都非常感動,卻很多人都忽略過去了的一個地方——萬人沖鋒的大場面。電影拍出來的是不容易,可是書寫成這樣,尤其不容易啊。人人都知道萬人沖鋒的大場面的震撼力,但沒有人寫得出來,《戰爭與和平》也沒能做到呀。是所謂人人心中有,人人筆下無。魔戒之所以是魔戒,是因爲萬人沖鋒。假如沒有萬人沖鋒只有中土大地和精靈語,那恐怕就會降爲連《溫室》都不如的一般佳作了。
  還有一部作品試圖寫出了萬人沖鋒的大場面,當然遠遠不如魔戒就是了。這是銀英。所以10年來銀英在我們的年輕人中掀起了那麽大的反響。既然一部不如魔戒的、盜版的書能在我們身邊有如此反響,我們可以想見50年代在英國發生的轟動了。如果沒有萬艦沖鋒,光靠不同頭發顔色的帥哥講著自作聰明的政治理論,銀英怎麽可能征服這麽多人的心呢?
  魔戒所選擇的文化背景,正是最適合展現萬人沖鋒的魅力的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後,“密集沖鋒”的隊形也變得十分分散,坦克集群的推進更是在幾乎能夠在太空中看到的尺度上展開,而不可能再現長矛林立、螞蟻一般的沖鋒了。
  在讀魔戒期間,我還讀了一部太平洋戰爭戰史。戰史就是這個樣子的:一仗接著一仗打下去,沖鋒、死亡……所以魔戒這樣的書,才有資格稱爲“戰記”呀,豈是那些自稱爲戰記的作品可比。但魔戒銀英這樣的書的野心還更大,他們自稱(或被出版商宣稱)是“傳說、神話、史詩”……
  魔戒的宏觀情節開闔其實是非常精彩的,最後一戰,Aragorn和Gandalf呼應Frodo,調開了Mordor內的軍隊,吸引敵人的注意力,使得整體戰略一盤棋顯現得尤爲清晰,在Anduin河邊分開的兩大線索終于彙合在一起,使得整個故事收向一個高潮。這不是現代通俗小說,建立在戲劇的基礎上的。這是與戲劇相獨立的古典小說,開頭並不如何出彩,但最後緩慢地堆積到一個可怕的高潮。高潮之後,故事以一個逐漸交待所有出場演員的謝幕的漫長尾聲逐漸結束,也不令人驚訝了。《大衛?科波菲爾》就是這樣的布局。
  故事從Fellowship分手到大高潮只有一個月時間?很厲害的緊湊。
  說魔戒的正邪分明是古典風格,我不敢苟同。魔戒的正邪分明更像是一個人被宣傳機器的謊言弄得倒胃口了以後,強行寫出的一個清澄的世界,來以最大的張力說出自己的理念。所謂古典麽……英國最偉大的史詩是失樂園,失樂園裏最感人的人物就是路西法。所以古典的風格不是正邪分明的代名詞。
  Nazgul(戒靈)帶來的恐懼,其實令我想到了轟炸機。敵人轟炸機的飛過,令下面的人感到恐懼,這不是因爲魔法,但是同樣真切。轟炸機也許是最適合作二十世紀的象征物的,勝過奧運五環或蘑菇雲之類,因爲飛機發明于世紀初,也因爲轟炸機不僅非常直接地帶給大多數人災難和毀滅,勝過原子彈,而且僅僅飛過也可以帶來象征性的巨大恐怖,勝過坦克與瘟疫。
  Saruman塔裏的那個球,可以遠距離通話的那個palantir,書中有一句奇妙的話:“Sauron不說謊,他只是讓你看到他願意讓你看到的東西。”這是二十世紀以來,宣傳機器的精髓。而一個人處在宣傳機器的謊言的可怕潮流面前,不僅立刻會感到惡心,而且意志稍微薄弱一些的人很快就會徹底聽從敵人的擺布,要麽像Saruman或汪精衛那樣成爲走狗,要麽像Denethor或張伯倫那樣喪失抵抗的勇氣。其實,宣傳機器所留下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人類的靈魂上,一直帶入新的世紀,也許是二十世紀所留下的最深刻的東西。如果你不相信,去聽聽美國之音就可以領教了,短波收音機就是palantir,但如果沒有Aragorn那樣的意志,不可以去嘗試。
  The One Ring對于人的靈魂的影響方面,也有宣傳機器的影子,不過被極大地強化了。事實上,Ring所留下的創傷具有輻射傷害的某些性質。作者說:“本書假如完全按照二戰來寫,那麽The One Ring就會被用來對付Sauron,而Saruman會被enslaved而不是毀掉。”可見,即便The One Ring在最初的構想中只不過是旅途上撿到的一個隱身戒指,但是故事寫到最後,Ring的力量和原子武器在作者的心裏也重合到一起了。
  魔戒不是完全忠實于二戰史實的,但它一定是忠于那個時代的,因爲它忠于作者的靈魂,而作者的靈魂被那個時代所塑造。Oh behold the book! 我們有一部按照朝鮮戰爭寫出的科幻,Starship Troopers,我們有一部按照越戰寫出的科幻,The Forever War,但我們竟然有一部按照第二次世界大戰寫出的奇幻,如此充分地寫出了那個時代精神,有誰能完全領略它的令人目眩的高度?
  書的倒數第二章,The Scouring of the Shire,令我特別感興趣。後來我倒並不意外地看到在電影中把這一章徹底刪去了,因爲它是一個獨立的故事,一個“OVA”性質的東西。(史詩作品中總是有這麽個OVA,外傳性質的,完成了可怕的大旅程的同伴們,成長了,再回來爲了一件小事小小地緊張一回,從而讓讀者露出會心的微笑。在鹿鼎記中是雅克薩之戰。)
  The Scouring of The Shire這一章寫道,Shire也飽受戰爭陰雲之苦,警察到處都是,人民被強行征稅掠奪,幾乎所有的自由被剝奪,可怕的法令不斷頒布,反抗的人被逮捕、虐待。那些警察們也很厭惡自己的工作,但是他們在法西斯上臺前就是警察了,只得硬著頭皮幹下去。這個細節非常精彩。寥寥幾筆,寫出了一個小規模的一九八四,五髒俱全,甚至還相當到位地寫出了那個一直不出面但人人懼怕的老大哥,在魔戒裏叫做“老頭子”,獸人語方言Sharkey。甚至在一般百姓之間也滿是orc-talks。
  這其實也是威爾斯在1908年寫出的The War in the Air的尾聲的情景,戰爭雖然結束了,但是人民的自由沒有被交還。據說1930年代的美國政客像狗一樣地低聲下氣,哪裏像現在這樣作威作福。
  現在可以知道一九八四和魔戒的差距了。一九八四所寫的,只不過是魔戒中的不重要的一章的內容。一九八四寫的只是那一個時代的不重要的一章的內容。誰敢說一九八四勝過魔戒?簡直是螢火之比皓月。難道一九八四寫的就是人性的苦難,魔戒的大場面只不過是小孩子的玩意?難道一個知識分子躲在門縫後害怕警察的腳步,只有這種東西是真實的人性?難道頓河兩岸坦克鋪開的大地,太平洋上燃燒突進的巨艦,倫敦上空噴火墜落的鷹群,廣島的閃光和蘑菇雲,那些東西加起來,卻只是小孩子的玩意,卻不能引起成年人的沈痛與感悟嗎?要說沒人能把那些寫出來也倒罷了,但是魔戒這不是寫出來了嗎?再也沒有更加倒錯的世界觀了。一九八四和魔戒的相對位置沒有被擺正,是因爲人們被palantir騙了啊。

  電影之忠實原著,實在是可圈可點。大量原著中的原話,原詩,都在電影中出現。我們什麽時候能夠看到一部如此忠實到底的金庸片?讀完了原著,仍然覺得電影好看,這是很不容易的。風之谷的漫畫讀完了以後再去看電影版,感到簡直像渣一樣。可那是至今日本動畫中頂級的十來部劇場版之一呀,而且是由漫畫作者本人導演拍攝。更加可見魔戒電影的不容易了。原書有六卷,順便一說,風之谷漫畫大致可分爲等長的四卷,劇場版拍的是第一卷。也就是說,每一卷可以拍一部2個小時的電影。所以魔戒電影的“三部曲”弄到每部4個小時也不足爲奇了。如果能清醒地知道魔戒電影不是三部電影而其實是六部電影,像星球大戰那樣的“雙三部曲”,無論誰打算一天之內三碟連放看完全片,也要三思而行了吧?
  不過有這樣幾點,是我感到與原著不同,而且是體現了電影編導的審美選擇,並非因爲限于片長的。
  一個是樹人。我對樹人懷有很深的感情,一個原因是樹人是書裏第一場大戰的決定性的一方,第二個原因是樹人有理由成爲魔戒中實際上超越hobbits和精靈的最好的設定。說它是最好的設定,是因爲第一,樹人充分地古老、神秘,是中土大地上最古老的生靈,勝過精靈。這最爲符合Lovecraft的“最震撼的是宇宙之恐懼”的理論。第二,樹人符合英國五六十年代風行的植物怪獸的設定。實際上,我們看到半身人衍生出去的設定,只是淪爲盜賊而已。精靈衍生出去一個黑精靈(在魔戒中精靈墮落直接成爲orcs,沒有什麽墮落了還能自鳴得意的黑精靈,oh yeah。),不過黑精靈的營養也是有限的,請看樹人衍生出去的是什麽?沙蟲!沙丘中的沙蟲,神聖的,以香料支撐著銀河帝國的怪物。進一步衍生到風之谷中的王蟲。(正如植物怪獸符合英國五六十年代的主流一樣,蟲也符合日本動漫七八十年代的主流,因爲手塚治“蟲”。)那是些何等悲憫偉大的生物。
  回頭來說,第三個我喜歡樹人的原因,是樹人的強大與熱血。在原著中,我印象最深的戰歌是樹人的,萬萬想不到他們會唱出這樣的戰歌來:
  We go, we go, we go to war! ...
  這簡直是星船戰隊的那種氣勢。與之相比。後來人類們的戰歌都像是拉長腔的戲文了。
  第四個原因是樹人象征中國。我一直有在科幻作品中尋找中國的癖好,不過不會太捕風捉影,像The Forever War裏就沒什麽可以類比到中國的。在魔戒中,對現實的影射不是非常明顯的。可以板上釘釘的恐怕只有Mordor代表歐洲軸心國,而Gondor代表英國。然後,猜測稍遠一些,Saruman比較像是日本,日本的主要敵國有二,一個是英國的kinsmen,美國或Rohan,還有一個就是神秘、古老、強大而遲緩的Fangorn了。不過這樣的話,似乎找不到什麽蘇聯的位置了。
  樹人的事情說完了,我主要爲了沒能在電影中聽到“We go, we go”的戰歌而遺憾。然後繼續說書和電影之間的不同,說到蜘蛛女王Shelob的巢穴。
  原著裏,巢穴的甬道是極爲寬大、筆直的,有著直而光滑的牆壁,兩側有十幾個洞口開向側道,但主幹道是幾乎始終筆直的。也就是說,給人某種“金字塔底的地道”的感覺,而不僅僅是一個野獸窩。這種精心修建的神秘迷宮,實際上也是Lovecraft流傳下來的精髓設定之一,電影裏將其棄之如遺,真可惜。
  正是因爲這個迷宮,所以Shelob恐怕比第一部裏出現的Moria下面的火焰大菠蘿Balrog還要厲害些,因爲Balrog可沒自帶一個迷宮呀。Gandalf,活了幾百年的不是人的大Wizard,打Balrog打得驚恐萬狀,還把自己賠了進去。Sam卻一把匕首一盞燈,打跑了Shelob,自己除了疲憊和驚嚇外毫發誤傷。Hail Samwise Gamgee the Brave!
  魔戒這個書,有些不如西遊記的地方,也有好些勝過西遊記的地方。說到唐僧死了,死得透了,Fellowship只剩下豬八戒一個人,豬八戒一個人去取經!這種深刻的震撼真是西遊記追不上的。正如西遊記把Sauron和Aragorn捏成一個人物是魔戒追不上的一樣。不過魔戒裏的死而複生也太無賴了些,據說國內玄幻喜歡在武俠裏帶魔法設定的最初動機之一就是奇幻裏人死了你可以讓輕易他活過來。真是呸。電影裏變本加厲,連Aragorn也玩一回跳崖,真是呸。
  外國人讀三國,就算是本事很大的,大多也就是在赤壁止步了。然而三國裏的“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之後,還有更加深沈的極大感動,“出師未捷身先死”。一部後來的作品,繼承前人的文化遺産,多半只能繼承前三分之一的內容,就自鳴得意得不得了。而能夠充分繼承全部文化遺産的人,則足以不借著前人的名號自立于世,因爲他把真髓學來了,並且自己以大師的身份,把它完整地傳給後人。紅樓夢留下來的文化,無非是黛玉進賈府、秦可卿病死、劉姥姥進大觀園之類,而後面什麽白雪紅梅烤鹿肉,什麽敞著領子劃拳,吟“良辰美景奈何天”,乃至于薛寶琴,這些知識都止步于非常投入的紅迷了,同時也難以在各種號稱繼承了紅樓夢的作品中見到。魔戒也是一樣的,能繼承魔法師、半身人、黑袍客、精靈、矮人、光輝森林、地下岩城、大菠蘿的,只不過是西方現代奇幻的皮毛而已。能夠繼承了樹人、能夠繼承了Shelob的迷宮、palantir、正義的骷髏國王、萬人沖鋒的作品,都已經能夠獨自開業,而不會被認爲是魔戒羽翼下的小娃娃了。大概也正因爲如此,這些最正統的最高超的名著,才叫人幾乎不敢承認他們是正統奇幻。
  但具體地說,我只是爲了電影裏面沒能拍出一個光滑寬敞的迷宮而感到遺憾而已。
  原著裏面另一個大感動的場面是The Ring被銷毀的時候,在Black Gate之外的絕望的戰場上,突然天變得明亮了,人的心變得快樂,而orcs畏縮了。當時Gandalf說:“似乎The Ring-bearer完成了他的任務。”哦,這句“Ring-bearer”太棒了,這只是一個代號,而不是具體的名字,所以有一種二戰流傳下來的特有的戰略勝利感,能夠帶給人無盡的傳說和想象。而且,英語有一個非常棒的語法現象,就是可以用“er”後綴來表示作者、用戶、玩家、計算機、掃描儀等一應詞彙,樸素並且強大,它比簡單的Frodo一詞要高大一百倍。電影裏面沒有雲破日出的場面也倒罷了,連代號也沒給我們說一下,挺遺憾的。
  電影裏對精靈公主Arwen的大加描寫恐怕還是累贅的吧。而且爲什麽那些精靈的身材都這麽高壯?難道他們不該是比人類小一號的嗎?結果Arwen這樣一個女子居然和人類之中的偉岸武士Aragorn差不多高?那她比一般人都要高啦。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Sauron的圖騰是一個Great Eye,(居然不是一個ring),而Saruman的圖騰是The White Hand,這一點對讀過小說版的人來說是不稀奇的了。書裏寫,這種軍徽,正如萬字旗或者紅五星那樣,出現在軍隊的頭盔、盾牌和旗幟上。(據說最初日軍的鋼盔正中有一個紅膏藥太陽,但是紅色過于醒目而便于瞄准,在戰爭初期被蘇軍把那個紅圓片當作靶心亂打,後來不得已把軍徽從鋼盔上去掉了。)
  但電影裏爲什麽沒有在orc官兵的盾牌和頭盔上畫上眼睛呢?憑著演職人員的敬業,這不可能是因爲太麻煩。實際上,稍稍一想,就會發現,假如到處都畫了眼睛,那不就變成宮崎駿的風之谷了嗎?
  因此,Jackson導演肯定看過風之谷,而宮崎駿肯定看過魔戒。在我們不知道的時候,他們的世界裏發生了如此的信息交流,其實是不奇怪的。所以啦,地海、時光之輪、DnD這些,會不會僅僅是魔戒所留下的Steward而已,真正的heir流落在異鄉。而1998年Neil Gaiman對幽靈公主的譯介,則不啻是一場return of the king。
  幽靈公主的大高潮,主角他們被粘液困在山坡上一塊突出的岩石上,被包圍了。魔戒書裏,主角他們最後被熔岩包圍了。這和我所總結的攻殼機動隊的結尾cut和2001相同的情況一樣。這絕不是巧合,這是有意識的繼承和學習。母題絕不是簡單的東西。光靠巧合,靠猴子在打字機上亂蹦,是碰不出大師的。如果誰想要寫偉大的奇幻,就要從這樣的細微的地方開始學習。
http://www.pkusf.net/readart.php?class=khpp&an=20060801125001

《魔戒》vs《哈利波特》

      原本以為《魔戒》類似於《哈利波特》那樣無聊。但為了陪伴兒子觀賞和閱讀後,竟令我大出意料之外。我一眼就看出作者絕非泛泛之輩,而且故事的情節,處處可見西方基督教文化的隱喻和刻痕。進一步了解後,果然,作者托爾金是英國大師級的作家和教授,他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並與享譽盛名的基督教作家路易師(C.S. Lewis)是同僚好友。事實上,在路易師從無神論轉變為基督教作家的過程中,托爾金扮演著重要角色。
        解讀這部三大冊的鉅著,當然有許多不同角度。但我在此想說的是「偉大的終結」。在書中,每一個看到魔戒的人,都不由自主地被它誘惑,想要擁有它。很多讀者或影評人說,魔戒代表的是宇宙中一種邪惡的力量。但我不以為然。正確而言,邪惡的不是魔戒本身,而是人透過它所被誘發出來的某種東西。即內心深處一種永不停歇的渴望,迷戀著自己的偉大、不朽、優越、支配和強壯威武。
        在非文學的真實世界中,人正是透過對權力、財富、美貌以及各式各樣名利的追求,來實現這樣一種永不停歇的內在渴望。魔戒所象徵的正是此。它承諾並賦予追求者以一切,然後讓你淪為惡──索倫──的奴隸。另一方面,惡也從來不是孤立的,就像薩魯曼與魔多各懷鬼胎的聯盟。就在歷史和我們的周圍,惡的奴隸總藉由形成勢力龐大的共犯結構,擴張自己的優越和支配到淋漓盡致的地步。
        然而,歷史的終結竟是偉大的終結。
        魔戒最後被丟棄在末日火山裡。這正意謂著所有的征服和傲慢都被熔解了,即使是灰燼都不存。從這裡來看,一個回歸平安祥和的新天新地,最根本的意義是什麼呢?並非什麼黃金街、碧玉城,而是再也沒有屬於權力、知識、財富和道德的傲慢,和以支配為滿足的屈從意志了。
        魔戒只是誘惑,它並不必然使人邪惡。只要一顆童心,就像矮小的哈比人佛羅多和山姆那樣,就能安全地持有魔戒。童心所意謂的,是單純善良與柔和謙卑。它更多嚮往生命中的真、善、美和愛,而不迷戀自己的偉大、支配和優越。這樣的人看似渺小和微不足道,只處在夏爾那樣的邊陲和角落,但竟是改變歷史與拯救世界的關鍵。因為他們擁有摧毀魔多的唯一武器,即一個不為魔戒所誘惑的、質樸的心靈世界。
        童心不僅就是天國,也為週遭的世界創造了天國。
        遺憾的是,在成人世界中,這樣的童心並不多。我們更多是貫穿書中的那個骨瘦如柴又酸臭的咕魯。他曾經持有魔戒,但這樣的「寶貝」經驗卻導致他無以自拔。他窮追不捨地跟蹤著佛羅多。雖然他還是沒有得到魔戒,不能算是惡的奴役;但因著對魔戒的極端追求,卻成為渴望的奴役。
        人不就分為這兩種嗎?一種是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魔戒,於是成為邪惡的奴役;另一種是還沒有得到魔戒,成為渴望的奴役。前者是可惡,後者是可憐。
        咕魯的悲劇,在於因為對魔戒的極端渴望,生命已經徹底扭曲。他再也不知道什麼是平安與祥和,充斥的只是畏縮、枯竭、空洞、恐懼和掙紮。這正是許多人真正的生命光景和寫照。我們深陷在擁有權力、財富、美貌或名利的貪婪中,夢想著只要擁有魔戒這樣的寶貝,就可以克服內心因為相對平庸、窮乏、軟弱和卑微所致的不安和恐懼。而就在渴望與恐懼、擁有與失去之間,生命飽受折磨和煎熬。
        你我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咕魯,不是嗎?
        成為偉大和不朽,讓自己優越和支配,這好像不是誘惑,而是本能。從馬基維裏、尼采、黑格爾,到今天許許多多的所謂卓越人士,甚至整個歷史都在崇拜偉大。但即使是本能,也無法合理化誘惑。人的本質就是在善惡之間,搖擺在誘惑的屈服或超越中。
        《魔戒》這部作品讓我聯想到社會神學家尼布爾(R. Niebuhr)的真知灼見,他說,人在本質上的有限性並不是「罪」,罪乃是人有意不承認自己的被造地位和依賴性,並企圖成為不朽和無限。難怪,在托爾金這樣一本反映基督教的文學中,歷史的終結就是偉大的終結。
        魔戒聖戰,固然目標是摧毀索倫的國度,瓦解邪黑塔,但勝利的關鍵卻只有一個,就是將魔戒丟入末日火山,讓它永遠銷毀而已。佛羅多一行人雖然經歷了無數戰爭,但真正而且最大的戰爭也只有一個,就是勝過魔戒的誘惑。所以,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自己,而不是索倫。打敗了自己,就注定了將打敗魔多。
        或許有一天,誘惑終將消滅,但在今天,魔戒就在你的身邊。
http://web.ntpu.edu.tw/~soloman/comment1.htm

文本的變異與文化創意產業:全球化脈絡下的魔戒奇觀>孫嘉穗

書名:The Lord of the Rings: Popular Culture in Global Context
編者:Ernest Mathijs
出版日期:2006年
出 版 社:London & New York: Wallflower Press 
  本書由電影【魔戒】三部曲出發,分由政治經濟角度、接受觀點以及文本衍生出的多元產品面向,探看《魔戒》在全球化脈絡下於不同地域間流動的豐富樣態。相較於眾多聚焦於《魔戒》文本之內的論述,本書提供了《魔戒》文本之外的流行文化多元面貌,也呈顯了故事文本在不同的時間和地域間,與文化、政治、經濟的互動關係。本書涵蓋多國案例,全觀性的呈顯了《魔戒》如何影響當代流行文化,更精確的分析魔戒相關產品的製作如何牽動跨國資本、文化政策和連結不同的議題及被吸納為強化國家認同及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平臺。
  本書源於英國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Wales, Aberystwyth)Martin Barker教授的一項跨國型研究計畫International Lord of the Rings Research Project,該計畫邀集多國學者共同研究【魔戒】電影在各國的接受狀況,由市場行銷及不同媒介的引介等切入點,企圖尋索出【魔戒】電影作為全球性流通的影視產品,在各國流通的在地面向。該計劃延續數年,也凝聚出多國學者共同關切及研究【魔戒】電影相關議題的多元風貌,而此書編者Ernest Mathijs也為該計畫成員之一,本書彙集的多位作者皆為曾參與該計畫研究或與該計畫活動相關的學者及相關領域的專家,該研究相關成果成為一個跨國性的資料庫,激發相關的出版品持續的關注《魔戒》文本衍生出的眾多研究面向。
  編者將本書焦點分為三大區塊,第一部份著重於電影【魔戒】三部曲的製作、發行與展演的政治經濟面向;第二部份由報紙、批判性的評論與迷文化的觀點檢證電影【魔戒】三部曲的接受角度,第三部份則隨著《魔戒》文本衍生成為電動遊戲、地方導覽、音樂、甚至成為色情DVD等現象,研討文本意義隨著衍生成為不同產品時的意義轉變。
  第一部分的政治經濟面向不是只浮面的介紹《魔戒》文本的變貌,而是藉由各國案例呈顯《魔戒》文本如何與各國的政治經濟面向發生關連,並造成各種改變及與當地人民互動,此部份也檢視了國際關係裡的文化勞動分工。首篇Jennifer Lawn與Bronwyn Beatty合著的文章舉證紐西蘭的案例,深入的探看《魔戒》文本如何和紐西蘭的文化產業政策結合,並述明紐西蘭政府首長如何透過文化政策及賦稅的優惠,讓美國的製片業與紐西蘭導演合作電影,並企圖讓【魔戒】電影推展成為凝聚紐西蘭人國家意識的利器,該文作者對此頗具批判觀點,並試圖說明美國電影業在此國際分工中仍獲取暴利,也點明了以國家政策大力支持此合作方式的危險性,【魔戒】電影的成功的雖使紐西蘭【魔戒】導演的知名度大為增加,但若失敗則需以紐西蘭的國家經費付出代價,因此在電影成功的背後及頌揚紐西蘭如何因電影的全球傳佈也提升形象的同時,仍應批判性的檢證相關文化政策的全面影響。另一具代表性的文章為Martin Barker所寫,以英國BBC如何將《魔戒》原作者托爾金文本改編為廣播劇的過程,不僅具體呈現紙本文本改變為廣播時的製作過程之轉變,如每半小時即須結束於劇情的高潮,卻改變了原本故事節奏等文本成為不同媒體呈現的細緻表現,相關的版權問題也從中呈顯,本文更將【魔戒】廣播劇的製作放入當時柴契爾夫人主政時期,【魔戒】廣播劇中的英國性如何被強調,以及作為戰時凝聚國家意識和符應國家政策的文化政治深入的剖析,由此呈現文本如何被外部環境所詮釋及製作的多面向過程。上述兩篇文章所發生現象雖分屬不同的時代,然而參照閱讀時不僅可觀看出文本產製的政治經濟面向,也可做為不同歷史時期及不同地域和國家間,文本與不同媒體平臺和國家政策之呼應互動。
  第二部份檢證紐西蘭、英國、德國等國的接受角度,各國案例因不同研究採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故此部分有可供研究魔戒接受角度相關研究者的參考。【魔戒】電影的大眾接受為本書的重要焦點,而此部份也藉由不同文章呈顯各國接受面的多元面向。如紐西蘭案例探討【魔戒】對拍攝臨近地點威靈頓城市的影響、強化紐西蘭成為電影製片王國的印象,以及Peter Jackson如何成為紐西蘭電影工業巨人的腳色。英國案例則有Ernest Mathijs批判性的檢證英國報紙對【魔戒】電影的相關報導評論。德國案例說明【魔戒】電影的類型在德國如何在不同的脈絡下被分類、連結至不同的目的及其與接受層次之關係。專家學者的接受層面之外,一般大眾對電影的接受以及迷文化在此部份也大量的被討論。綜而言之,此區塊的文章顯現了多元豐富的面向,以及【魔戒】電影在不同地域的在地接受觀點,同時也展現了質化與量化研究的共同研究成果。然各章都重實際現象的描述及數據的呈現,較少理論的論證,實為美中不足之處。
  第三部份為由電影延伸至討論《魔戒》文本相關的衍生產品以及文本意義的轉變。各編文章不僅展現了《魔戒》文本衍生出的奇觀世界,也突顯了各種想像加諸於故事文本之後,故事、電影、DVD、音樂如何在不同層面進入人的日常生活,並在不斷的產品賦義當中重新生產新的論述,以及一再的更新文本的意義。然而,此部分在展現《魔戒》相關產品的多元面向時,也須關照商業化及不斷的重製對文本也可能產生的破壞意義。
  綜觀全書,本書架構清晰,且同時關照了政治經濟面向的產製觀點、批判性的接受角度與文本的意義變遷等重要面向,對於關注於文化創意產業、流行文化文本、全球化面向、文化翻譯、全球化的文化政治以及市場機制與跨國流動等相關領域的學者,本書提供了豐富多元的觀點及論證,在《魔戒》文本相關研究的內向探討之外,本書呈顯了《魔戒》文本之外衍生出的豐富創意,如同Brian Sibley於前言中所述,《魔戒》的故事如同長了腳般的逃跑,不斷打破既有的藩籬而滋長新生命,在本書中讀者將於各章節中發現《魔戒》精采的生命故事,和如同無止境的幻化為不同的變貌,在不同地域間延展其影響與介入人的日常生活。
  然而,在諸多創發性的觀點之外,本書仍有略為不足之處。首先即為本書於書名中所欲迄及的全球化脈絡似乎仍大多侷限於英語系國家的觀點,如英國、紐西蘭等,雖有一以德國為焦點的文章,仍大多是反映歐美等主流國家的面向,如中文語系、西班牙語系、或阿拉伯語系等國家或地域對於《魔戒》的接受度或相關的文本衍異情形,在本書中附之闕如,或極少著墨,雖說《魔戒》原著為英語系國家作品,在流傳的廣度及影響性上在英語系或歐陸文化接近性國家有其相對的重要性,然而本書以【魔戒】的電影為關注起始點,其流通場域遠擴及不同語系及涵括跨地域的變貌,在以全球化脈絡為企圖的本書架構中,似乎仍應包含更為多元的主流國家之外的在地觀點,一方面也可更為突顯相異文化在接受度層次上的多元轉化,也較為符應書名中所欲傳達的流行文化的全球樣貌。其次為本書雖提供了詳實的數據及實務面的案例,然而在針對相關議題的理論探討上較為薄弱,一方面或許限於篇幅而未做更為深入的理論辯證,然而在實例的舉證之外,若能輔以更深入的相關理論之延伸討論,實能深化本書在學理上的影響及激發相關的辯證及研究,故而讀者在理論層次方面需作相對的延伸閱讀,以補足本書在此部分較少著墨的缺憾。Ernest Mathijs與Murray Pomerance另編著 From Hobbits to Hollywood: Essays on Peter Jackson’s Lord of the Rings(2006)一書,著焦於《魔戒》與戰爭、種族、性別、階級等議題的探討,以及製作技術上如類型、展演、特效及音樂製作等部分的討論,可和本書參照閱讀。近期由Martin Barker和Ernest Mathijs編著,Peter Lang出版的Watching the Lord of the Rings(2007)也是和本書可對照參考的著作。對照於原著的《魔戒》三部曲,編者其他兩本書與此書也自成《魔戒》相關研究書籍的三部曲,而近期更有紐西蘭學者針對《魔戒》在紐西蘭的影響出版專書,《魔戒》相關研究方興未艾,可預期的將有更多的出版品隨著《魔戒》的衍繹與轉化,由不同的媒介形式,成為不同的文化創意產品,更進而在世界各地發展成為型態各異的文化活動,隨之成為研究議題被觀察、紀錄與討論,亞洲的魔戒相關研究,應可因時發展而豐富《魔戒》相關研究的全球化樣貌,以及呈現流行文化的多元發展與不同地域的互動。
http://www.jour.nccu.edu.tw/mcr/0095/08.html

鉅製的終結篇—《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蒲鋒

導演:彼得積遜(Peter Jackson)
編劇:彼得積遜、法蘭西斯華殊(Frances Walsh)、
   菲臘伯波恩斯(Philippa Boyens)
演員:伊力查活(Elijah Wood)、伊恩麥基倫(Ian Mckellen)、
   莉芙泰萊(Liv Tyler)、姬蒂白蘭芝(Cate Blanchett)
  英國小說家兼批評家戴維洛奇在他的小說【小世界-學者羅曼司】(Small World)借書中一個角色之口,對《魔戒》這種羅曼司的作了一個甚富戲謔成份但又很有洞見的分析:「(對比史詩與悲劇),羅曼司有著不同的結構方式。它不只有一個高潮,而是有許多高潮-文本的愉悅一次接著一次,一旦主人公命運中的一個危機解除,新的危機又會出現;一旦上個謎被解開,又會出現另一個謎,一旦一個冒險結束,新的冒險又重新開始。敘述的問題一張一合,一張一合,正如在性交過程中陰道的肌肉收縮一樣,而且這一過程基本上無休無止。最偉大和最典型的羅曼司通常沒有結局-它們只是在作家耗盡了精力時才結束,就像女人性慾亢奮的能力只是因為她的體力才受到限制一樣。羅曼司高潮疊起。」這個高潮疊起的過程,只會在精力耗盡之時才結束。因此,看一部羅曼司,常會發生過了最佳時間結束之感。其實傳奇最難在適當時間結束。這也是看《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時的感覺。
  對於這部宏篇鉅製的第三部曲,我竟然看到十分乏味。是的,它的場面依然壯闊浩大,特技依然出色。導演拍起來,仍然有著上兩集的水準。影片真正的問題,是它的趣味早已在之前兩集耗盡了,今集並沒有甚麼新的精力貫輸,以至影片除了那些奇觀之外,竟然有無從看下去之感。
  第一集魔戒是歷險的開始,處處透著新鮮的人物和情境。第二集眾人要幫助人守城,整場圍城攻防戰悲壯激情,兩個哈比人與樹精反攻對手,則是喜劇調劑。第一集和第二集,人物性格雖然延續並發展,但卻仍然有新奇處。但是到了第三集,我們見到的情境竟然再沒有了之前的新鮮。今次主要情節,一是助守剛鐸,一是哈比主角和好友森姆毀魔戒之旅。守城一段細節上當然與上一集有不少不同,但整體而言在設計上和情感的發揮上,都和上集差不多,效果還不如上一集。與故事有關的眾人,阿拉剛等三個武士性格沒有上兩集般得到發揮,三個武士號召鬼兵一段,除了有特別的視覺效果外,對三個主角和對眾鬼兵,在性格的描寫上簡直水過鴨背。這方面的簡略甚至影響到最後他們扭轉戰局的關鍵。只見他們帶著鬼兵一出,便把對方打得落花流水。卻見不到其中的慘烈。在性格上較突出的反而是第二集出的那個女主公,她由公主變成戰士,算今集最生猛一個人,也有著最突出的一段戲(看著父親被殺,勇殺魔將)。今集花了太多東西在交代劇情,再沒有新鮮的東西跳出來。至於主角毀魔戒一段,在經歷上也再缺乏翻新之處,雖說被咕嚕蠱惑的情節仍有一定吸引力。但缺乏了最後的歷奇,甚至有點反高潮。一直以來,魔君的壓力無處不在,但到了最後,這個魔君好像沒有甚麼難度便消滅了,簡直教人洩氣。魔君自己沒有形象,只有它的手下有形象,算一個很大的敗筆。在勝利之後,還拉一個長長的結尾,用盡勁也擠不出多少勝利的哀愁,徒然令影片無必要地長。《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無疑仍然是悅目的,但卻遠不是甚麼深刻之作,甚至鮮少動人的時刻。
http://www.filmcritics.org.hk/big5/criticism_section_article.php?catid=144&id=326&PHPSESSID=552a337058f9672640b3c8c962adf7e6

好萊塢評出十大最爛結局電影 《魔戒》榜上有名

    根據魔幻小說改編的《指環王》(魔戒)三部曲電影創造了電影史上少見的歷史,最後一部《指環王:王者歸來》在2004年2月底舉行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獲得了11項奧斯卡大獎,成為全球影評界公認的年度“最風光電影”。
  中新網2008-12月15日電 好萊塢大爛結局電影出爐。據“東森新聞”報道,《魔戒三部曲:王者歸來》獲得最爛結局之頭銜,原因是結局太過於冗長,該結束的地方似乎與觀眾所期待的不一樣。
  好萊塢每年都有多部叫好又叫座的好電影上映,但是不是每部熱賣的電影的結局都很好呢?那可不一定。最近美國“hollywood.com”網站公佈由專家與網友推舉的十大爛結局電影(Top 10 Worst Movie Endings),《魔戒三部曲:王者歸來》奪得十大爛結局第一名寶座,而《星際大戰第六部曲:絕地大反攻》獲亞軍,阿湯哥的《世界大戰》穩坐第三,看來這些賣座電影,不見得個個都有好結局。
  《魔戒三部曲:王者歸來》被批過於冗長,原本以為看到魔戒被毀了,電影應該要結束了吧!等等,竟然還有亞拉岡登基與結婚的畫面,之後又再接哈比人山姆結婚,總該結束了吧!不,竟然還有弗拉多紀錄關於他冒險的書,最後還因傷痕無法復原,離開中土世界,進入神之境。《魔戒三》雖然超賣座,但結局過於冗長,似乎讓部分影迷不能諒解。
  《星際大戰第六部曲:絕地大反攻》敗在可愛的伊沃族人跟英雄們跳勝利之舞,相互擁抱、親吻,似乎有些老梗。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主演的《世界大戰》,前面劇情緊湊、緊張,總算與女兒劫後余生,卻能安然無恙的與前妻與其家人,以及兒子再度團員,似乎太過好運,難免讓人覺得太扯了。
  “hollywood.com”公佈的十大爛結局電影(Top 10 Worst Movie Endings)名次如下:
  1.《魔戒三部曲:王者歸來》(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2.《星際大戰第六部曲:絕地大反攻》(Return of the Jedi)
  3.《世界大戰》(War of the Worlds)
  4.《深淵》(The Abyss)
  5.《水中的女人》(Lady in the Water)
  6.《澳大利亞》(Australia)
  7.《收播新聞》(Broadcast News)
  8.《瞞天過海》(Ocean's Eleven)
  9.《印第安納瓊斯:水晶骷髏王國》(Indiana Jones & Kingdom of the Crystal Skull)
  10.《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
http://big5.chinanews.com.cn:89/yl/dyzx/news/2008/12-15/1486395.shtml

「魔戒」萬歲萬歲萬萬歲!!(2004/03/02 )雷克斯

在托爾金長達「1000頁」的史詩鉅作中,導演彼得傑克森最喜愛的章節是「王者再臨」的部分,這也是最適合拍成電影的段落,但他覺得這還不夠,所以一開始就挑戰自己的極限,決定魔戒必須拍成三部曲,才能表達他所想的。
但像他這麼一個當時只拍過稍有名氣「神通鬼大」,略具雛型的普通導演,敢一開口就跟電影公司要求要一次拍三集的,簡直是前無古人,後面的來者恐怕也得具有像他這麼莫名其妙的勇氣才行!
翻開影史,敢拍什麼三部曲,像星戰系列、駭客系列等,可都是第一集創下高票房,那些導演才敢放膽拍攝的,但要有彼得傑克森這等狗膽、眼界,還有厚臉皮跟電影公司ㄠ超過「二億七千萬美金」經費的,放眼當今世界影壇,也真只有彼得傑克森啦!
過去「七年」,他花在魔戒三部曲的編劇、製作和執導的艱苦旅程,跟故事中佛羅多和山姆前往火焰山的經歷比起來,還真是大同小異:沒有太多的睡眠時間,沒辦法好好過正常人的生活,最後才以「二年」的前製作業,「274天」的正式拍攝,以及長達「三年」的後製,搞出魔戒三部曲,而且即使在第三部曲試映的前一天前一刻,交出母帶前,他都還是關在剪輯室內,抓破腦袋想哪邊做的還不夠。
為了實踐書中那個無與倫比、氣勢恢弘的大格局,彼得傑克森召集了「120個」專業特效工作者,分成「6個」主要部門開始上線,分別以其他生物、特殊效果、化妝、武器、縮小模型及其特效和裝在真人身上的輔助道具,做分門別類的製造。
結果這些成員完成了「4萬8000件」各式各樣道具,包括比如「1600雙」哈比人的腳和各種生物的道具手腳、「2000樣」道具武器、「200個」手工的半獸人面具等,務必到讓生物栩栩如生動作。
此外,設計小組還集合了「148個」最頂尖的電腦動畫高手、模型製造者、數位畫師、動作剪接師和軟體工程師等人才,另外有「45個」人,負責把這些東西安置到「500個」演員身上,另外又有「200個」以上的設計師負責背景。這些人還得順道做出「二萬」個大小器物,從玻璃杯到服裝無不是重點,而且沒有一種是不重要。
除了電腦特效小組,這種壯舉當然也要有非常多藝術和技術人才參與,包括中世紀武器設計師、石頭雕塑家、語言學家、服裝設計師、化妝師、鐵匠和模型設計師,加上從世界各地來的演員,從資深到新人,以及「2萬6000個」臨時演員,全部聚集在紐西蘭威靈頓。
片中連戲服都是空前的挑戰,由於三部曲裡有「成千上百個」人物,其中更有「9種」體型和文化都不同的種族,必須有「50名」裁縫、刺繡工、鞋匠和珠寶匠,為每一個人物縫製兼具美觀和功能性的戲服。每一種種族平均就有「150套」戲服,光是聽到這個龐大的數量就令人咋舌,數量之所以會這麼多,是因為很多人物必須有兩套相同的戲服,一套是給演員穿的,另一套是給身材小一點或大一點的替身穿的。
光是看這些數字,都不免令人腳軟,彼得傑克森哪有不怕的道理,但他說:「在這期間的每個階段,都是前所未見的嚴苛挑戰。每當遇到瓶頸或挫折,我都會問自己,我是不是寧可從來就沒拍『魔戒三部曲』?不過我的答案總是,我還是願意接受這一切!」如今彼得傑克森在第七十六屆奧斯卡,總算獲得報償。
不過,說實在的,也別提什麼數據、成就、影史紀錄了,請大家單單去回想從小看電影的純粹感覺就好了,我們想從電影裡得到的,是不是就是彼得傑克森創造出的「不可能」。
也別跟咱們提什麼,還有其他什麼不錯的電影,當然,絕對有,但它們都做不到彼得傑克森所創出的那種、我們看電影的最單純原始享受。
不過彼得傑克森和原著作者扥爾金,屌的也在這裡,除了創造出無與倫比的「幻想」之外,藏在這故事背後的「世界觀」,卻又是另一篇講來口沫橫飛的故事,哇ˋ塞ˋ鬼才彼得!天才扥爾金!!Hooray!!!Hooray!!!!〔本報影劇組記者〕
http://www.nownews.com/2004/03/02/747-1594688.htm

《魔戒三部曲》中的多元文化

  在《魔戒三部曲》中需要演員願意去學習劍術、騎馬、劃獨木舟、攀岩爬山等艱難技巧,同時把托爾金的魅力和魔力一起搬上銀幕,他們真的完成了前所未有的艱巨工作。——貝瑞?奧斯朋
  《魔戒》的中心人物有九個種族:哈比族(Hobbits)、矮人(Dwarves)、人類(men)、精靈(Elves)、巫師(Wizards)、食人妖(Trolls)、樹人(Ents)、半獸人(Orcs)、戒靈(Ringwariths)和強獸人(Uruk-Hais)。
  每一個種族都有不同的生活、習俗、神話、穿著甚至武術,每一個種族都在首部曲中完整地呈現出來,創造出一個超越現實,卻又無比真實的奇幻世界。哈比族的個性溫和善良,喜歡接近大自然,他們擁有孩童般的純真,過著與世無爭的農耕生活,哈比族身材矮小,擁有一雙長滿卷毛的大腳 和一對尖耳朵,他們住在山壁挖出來的山洞中,喜歡享受生活中簡單的樂趣,包括抽煙、美食還有說故事。精靈是高貴優雅的種族,他們擁有強大魔法,在凡塵間的命運卻已將告終結,所以他們 對于自己即將遁入傳說話人物的悲慘命運感到悲喜交集。矮人雖然身高不高,卻是種短小精悍的生物,他們擁有強烈的正義感,並且非常喜愛美的事物。巫師的法力無邊,如果他們的心術不正,就會做出非常可怕的壞事;至于人類,他們則是剛剛才嶄露頭角的一個種族。其它的種族就更誇張了,例如全身都被樹葉遮蓋的樹人,他們一心想要 保護他們的樹木兄弟;醜惡的半獸人是黑暗魔君的戰士;身披黑袍的戒靈非常邪惡,他們雖死猶生,被詛咒只能苟延在黑暗魔君掌控的幽界之中。這麽多不同的角色需要各種演員來飾演,這些演員不但要長期待在紐西蘭拍攝這部規模龐大的史詩鉅片,也要有精湛的演技,能夠在三部曲中呈現不同的個性轉變。
  每一種文化都有他們不同的生活方式、他們自己的風俗習慣、自己的神話、他們自己的衣著,甚至戰鬥的方式。——彼得?傑克森
  在《魔戒首部曲》中,演員們有機會呈現這些不同的角色,述說他們必須踏上的曆程。故事的主角是佛羅多巴金斯,這位性格害羞但是個性正直的哈比族人身負摧毀魔戒的重擔,雖然他有魔戒遠征隊的幫助,但是他必須不斷抵抗來自魔戒的蠱惑,導演選上十九歲的伊利亞伍德演出佛羅多這角色。制片貝瑞?奧斯朋說:“伊利亞擁有一種真摯的特性,使他成爲這角色的不二人選,他能夠帶著這角色經曆重大的轉變,這也是首部曲的主題之一。”伍德則形容佛羅多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冒險家”,他說:“佛羅多的哈比族同伴都只跟同族人來往,但是他卻不同,他想要遠離家園,見識外面的花花世界。”這也是他在《魔戒首部曲》中的經曆,當佛羅多踏上這趟冒險之旅時,伍德突然發現哈比族其實跟人類很像,他說:“他突然間成爲真實世界的一部分,我在拍戲的時候覺得這一切都很真實,我也相信佛羅多和其它人曾經存在過。當我第一次裝上尖耳朵和毛絨絨的大腳,我就知道身爲哈比族是什麽感覺,聽起來有點怪,但是我覺得自己好象在演一個曆史人物,而哈比族真的曾經存在過。”
  佛羅多的同伴是一名年長的巫師甘道夫,他擁有強大的法力。甘道夫則是由知名的電影及舞臺演員伊恩麥克連爵士飾演,他很高興能夠扮演這個魔力四射的角色。他說:“我認爲甘道夫是一個典型的巫師,托爾金參考了各種不同的童話故事,在他身上滲入了梅林法師和莎翁創造的魔法師的影子,但是他也是一個獨立的角色。當他們踏上冒險之旅時,他就做出很大的貢獻,”他繼續道:“他會展現出他的戰士本色來。”這種戰士本色正好和伊恩麥克連內在的高貴氣質相符。制片貝瑞奧斯朋表示:“伊恩麥克連的天生氣質讓你不由自主的相信這名巫師的睿智和魔力。”英國演員伊安何姆飾演佛羅多的長輩比爾博巴金斯,他說:“比爾博其實跟我有一點像,他是個面惡心善的老者,雖然他的個子很小,似乎老是被欺負,但是一旦受到考驗,他就比很多人都來得勇敢。”何姆一向都是托爾金的小說迷,他把飾演這個角色和另一個角色比較:“我認爲飾演比爾博就像飾演哈姆雷特一樣,這是我對比爾博的詮釋,這是一個永垂不朽的角色,但是身爲一個演員,我必須要憑著我的直覺去詮釋他。”制片貝瑞奧斯朋在討論選擇何姆飾演此角的原因時說道:“他深得比爾博這個角色的精髓。他不只捕捉住了哈比族的外貌,更能夠呈現他們的內心世界。”
  另外三個哈比族友人也加入佛羅多的魔戒遠征隊:山姆、梅裏和皮聘,分別由西恩愛斯丁、多明尼克摩那漢及比利包依德飾演。愛斯丁飾演的山姆是《魔戒三部曲》中最令人感動的角色,他也是佛羅多最忠實的朋友。 制片貝瑞奧斯朋說:“西恩愛斯丁是飾演山姆最適合的人選,他的個性活潑,同時也令人同情,他跟伊利亞伍德也是很好的朋友,這種深厚的友情完全在片中呈現出來。”愛斯丁對于能夠代表哈比族最好的精神感到榮幸,他說:“他代表了高貴的品德、純樸和忠心,他是哈比族的代表,而且他對佛羅多擁有最忠貞的友情,甚至願意爲了朋友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他也認爲山姆是一個熱愛土地的人,他說:“他是一個充滿田園氣質的人,一個雙手永遠都有泥垢的農夫,他並不是片中最聰明的人,但是他卻是最誠懇的一個。”
  多明尼克摩那漢聰明伶俐、玩心很也是佛羅多的好友他的哈比族人一樣是他自己一開始也體內的勇氣。當他險時,他的角色就一開始他是個尖牙搗蛋鬼,但是這趟很大的轉變。” 飾演的梅裏是一個重的哈比族人,他,他說:“他跟其個性非常樂觀,但不了解深藏在自己們在旅途中遇到危變得越來越重要。利嘴、玩世不恭的危險旅程會讓他有蘇格蘭演員比利包依德飾演片中的甘草人物皮聘,這角色老是在片中“凸槌”,但是他在這趟旅程中也有很大的轉變,他說:“他的一生都環繞著朋友,他最愛的就是身邊的好朋友。”當他和同伴爲了摧毀魔戒踏上冒險之旅,他卻發現外面的世界跟他的想象完全不同。他說:“他突然發現一切都變得很嚴肅也很灰暗,他不斷遇上危險的怪獸,我想他寧願待在酒吧,邊喝酒邊跟女孩子打屁,但這也是他可愛的地方,因爲就算他陷入這場正邪的大戰,他仍然對生命保持著樂觀的態度。”
  片中另一個神秘人物是亞拉岡,他是一個被稱爲“神行者”的人類遊俠,這角色由維果?墨天森飾演。墨天森非常投入他的角色,甚至有傳說指出他穿著亞拉岡的泥濘不堪的戲服,一個人住在樹林裏呢!導演彼得?傑克森說:“維果完全融入這個角色,他和亞拉岡簡直是同一個人。”制片奧斯朋也說:“維果很適合演一個一心想要繼承先祖遺志的俠客,他非常地賣力,如果有一天他不小心被打落一顆牙齒,他是那種會要求把牙齒粘起來再繼續拍的拼命三郎。他化身成爲亞拉岡,爲這角色注入無比的活力。” 魔戒遠征隊的另一個成員是波羅莫,他是唯一輕視魔戒具有毀天滅地力量的人物,這角色由西恩賓飾演,他形容這角色爲“魔戒遠征隊帶來了人性”,他說:“波羅莫是一個充滿勇氣和原則的人,但是他也有很多意見,一開始他覺得魔戒可以爲他的族人解決很多問題,但是後來他卻發現事情沒那麽簡單,尤其是當他受到魔戒力量的蠱惑以後。”遠征隊最後兩名成員是一個精靈和一個矮人。勒茍拉斯是精靈王的兒子,他由新秀演員奧蘭多布魯飾演;矮人金靂則是一名豪爽的漢子,由約翰瑞斯戴維斯飾演。優雅的勒茍拉斯和粗魯的金靂一路上不斷鬥嘴,爲故事帶來許多笑料,奧蘭多布魯解釋:“精靈都認爲矮人是偷取土地資源的窮漢子,但是這兩個人卻在一路上漸漸學著尊重對方,不但在戰場上互相幫助,私底下也一起開懷大笑。”
  要把這些突出不凡的各式各樣人種表現得栩栩如生,都必須仰仗演員本身真材實料的才藝。——彼得?傑克森
  最後是精靈王愛隆,他是一個長生不老的半精靈,他對魔戒的來曆了若指掌,他由雨果威明飾演,威明這麽形容他的角色:“愛隆非常睿智、善良、高貴,他對人性了解透徹,這是因爲他時時都處于善惡對決的戰火中,他了解人在面對邪惡時,想要完全逃脫有多麽地困難。” 演員瑞斯戴維斯同時也爲一個計算機動畫人物樹胡配音,他認爲《魔戒首部曲》是觀衆很久都沒看過的史詩冒險鉅片,他說:“現在的觀衆渴望看到一部充滿想象力的大片,托爾金的小說滿足了這種渴望,因爲我們都希望進入充滿了精靈、哈比族、矮人等英雄傳奇的奇幻世界。”
  魔戒遠征隊的敵手是受到黑暗魔君蠱惑的薩魯曼。曾爲賢者議會之首的薩魯曼想要率領他手下的強獸人兵團,搶走佛羅多手上的至尊魔戒,這個邪惡的角色則是由影壇的反派巨匠克裏斯多福李飾演。 雖然他演過許多壞人,但是他從來沒參與過規模如此龐大的史詩鉅作,他說:“這部片創造了一整個全新的世界,它融合了曆史、語言和文化,讓一個夢幻世界成爲真實。”即使薩魯曼是一個七千年前的虛構人物,但是他卻認爲現代社會充斥了這種心術不正的壞人,他說:“當今社會中的邪惡,和片中的世界沒什麽兩樣,很多人都爲了爭權奪利幹盡壞事,就像薩魯曼爲了獲得黑暗魔君索倫的權力,不擇手段地想搶走魔戒一樣。”他並且表示:“對我來說,他不只是邪惡力量的化身,更是有血有肉的角色。”
  伊利亞伍德有一種渾然天成的純真,讓他自然融入在他的角色之中。——彼得?傑克森
  演員墨天森則對這部電影有情感上的認同,他說:“我是塞爾特族和斯堪的那維亞族的後裔,所以我小時候就聽慣了托爾金筆下的那些神話故事,這是我的文化。”他也受到亞拉岡那種獨立自主的原始英雄主義所吸引,他說:“他可以一個人在野外快樂地過日子,他不需要任何人的幫助,也不必依靠任何事,他靠的是自己的能力和觀察,但是現在他身負重任,他並不知道這趟旅程將把他帶到哪裏。”
  《魔戒首部曲》也介紹了兩個重要的女性角色,一個由麗芙泰勒飾演的精靈公主亞玟,她愛上了亞拉岡;以及擁有強大魔力的精靈女王凱蘭崔爾,由曾獲金球獎影後及奧斯卡獎提名的凱特布蘭琪飾演。麗芙泰勒很喜歡精靈公主亞玟這角色,她說:“對我來說,亞玟爲這個遠古世界帶來女性的溫柔,她在戰火中愛上亞拉岡,並且成爲他勇往直前的動力。” 凱特布蘭琪也很喜歡她的角色擁有的強韌力量,她說:“我很喜歡演凱蘭崔爾這角色,因爲她是一個聖潔的角色,她也是唯一能夠真正考驗佛羅多的人,我認爲她傳達了一個訊息,人必須要爲自己的所做所爲負責任,最後承認,我一直都很想要有一對尖耳朵。” 那就是我也要布蘭琪對于片中的各種文化和種族感到贊歎不已,她說:“片中各個種族的文化和曆史都很完整,我好象進入一個截然不同的宇宙,我從來沒有類似的經驗。” 全體演員都接受密集的訓練,學習這些虛構的古代文化的語言和藝術,他們必須和特技動作指導巴布安德森學習劍術,向馴馬師大衛強森學習騎術,最後向語言指導安德魯傑克及羅森卡提學習精靈語言。 這兩位語言專家爲片中的精靈發明了一種獨特的說話腔調,一部分是根據塞爾特語,但絕大部分是完全獨創的,演員必須站在鏡子前面,一邊發出怪聲,一邊做出各種鬼臉,這樣才能重新學習怎麽使用他們的臉部肌肉,結果每個演員都各自找到最適合的說話腔調,傑克和卡提的目的是讓這些演員學會一種新的語言,而不是看著劇本照本宣科。 除了語言上的訓練,每個演員都必須保持最好的體能,並不只是因爲他們在片中必須翻山越嶺、激烈打鬥,也是因爲他們必須承受274天的冗長拍攝工作,飾演哈比族人的多明尼克摩那漢說:“我們在開拍前都要跟隨健身老師,接受嚴格的體能訓練,電影中不只是有很多激烈的打鬥場面,而且長期的拍攝工作也逼得我們一定要保持最好的體能狀態。要是沒有驚人的體力絕對拍不下去。” 導演彼得傑克森總結說:“對我來說,當演員爲每個角色注入他們獨特的個人風格,這部電影就活了過來,他們演得比我想象的還要更真實。”
  背景介紹
  - 序章 -
  One Ring to rule them all, One Ring to find them,
  One Ring to bring them all and in the darkness bind them.
  魔戒全屬至尊禦,至尊指引諸魔戒,
  至尊魔戒喚衆戒,衆戒歸一黑暗中。
  數十年來,上述的文字激發了全球一億多名讀者的想象力,替他們構築了一個真實的夢幻世界。這些撼動人心的文字出現在一九五四年,托爾金空前絕後的傑作《魔戒三部曲》中。 托爾金的鉅作深遠地影響了好幾代的讀者,並且奠定了善惡對抗的奇幻文學原型。這部浩瀚史詩在全球的票選中多次獲得“本世紀最重要著作”的美譽。這套作品更爲後世的奇幻作品立下了設定真實可信世界的範例。它生動的介紹了一位讓人難以忘懷的英雄:哈比人佛羅多巴金斯。身處在充滿魔法和神話的奇幻世界中,他被卷入一場空前絕後的正邪大戰。在這段可歌可泣的曆史中,即使是足以毀天滅地的邪惡力量,也不足以瓦解堅定的友情和不屈的勇氣。
  現在,托爾金的經典奇幻小說終于被搬上大銀幕,唯有影史上規模最龐大的制作,才足以忠實呈現托爾金小說中悠遠的神話、壯麗的風景以 及多元的人物。經過四十年的演化,電影科技終于足以擔當起述說這段冒險傳奇的重任。若無高瞻遠矚,才華洋溢的導演,更無法將這計畫付諸實行。擔當此項重任的導演就是彼得?傑克森(Peter Jackson)。他爲了重現曠世鉅作《魔戒三部曲》的氣勢,史無前例地將三部電影以三部曲的方式一口氣拍攝完成。
  傑克森率領一批傑出的電影工作人員,在風景優美的紐西蘭進行艱巨的拍攝工作,浩大的制作過程和後勤補給足以媲美國家級的戰爭動員,成千上百名工作人員,包括計算機動畫師、中古世紀武器專家、石雕家、語言專家、服裝設計師、化妝師、鐵匠、模型制作師以及來自各國的傑出演員,加上成千上萬名臨時演員,一起戮力以赴,實現這野心勃勃的夢想……
  劇情簡介 ??????
  比爾伯.巴金斯是位年事已高的哈比族人,在110歲生日那天,他決定離開故鄉,並將所有財産都移交給他的侄子弗羅多.巴金斯。不過,比爾伯唯一難舍的是一只可以讓持有者隱身的魔戒,可據他說這只不過是個不值錢的小玩意。哈比族的守護者——灰袍巫師甘道夫卻對這戒指起了疑心,他拼命研究大量的史冊,結果證實他最大的恐懼已經成真了。他把他的發現告訴了弗羅多:
  數千年以前,黑暗魔君索倫打造了力量之戒。他將其中三枚戒指送給精靈王,七枚送給矮人貴族,九枚送給人類。而索倫在暗中更鑄造了一枚至尊魔戒,它擁有奴役全世界的力量。整整一個世紀的時間,全世界都籠罩在黑暗中。精靈人類聯盟向索倫以及他的半獸人大軍宣戰。聯盟雖然犧牲慘重,但成功地將索倫趕回魔多,也就是他最後的根據地——末日山脈。困獸猶鬥的索倫被迫親自上陣,在戰場上殺死了人類皇帝伊蘭迪爾,並且粉碎了他的納希爾聖劍。繼而,伊蘭迪爾的王子埃西鐸拾起聖劍的碎片,用它砍斷了索倫的手指,將至尊魔戒奪走。失去力量的索倫當場灰飛湮滅,部隊也跟著四散奔逃。
  戰鬥結束後,精靈王艾隆德建議埃西鐸將魔戒丟入末日山脈的烈焰中,將其徹底摧毀。但埃西鐸受到魔戒力量的蠱惑,決定留下魔戒。他很快的發現,這只魔戒可以讓他獲得隱形的力量,但只要一脫下戒指,這種能力就會消失。半獸人部隊發現了解除隱形的他,趁機將他擊斃。魔戒隨之落入安都因河之底,在該處沈寂了數千年之久,直到格魯姆成爲它的新主人。
  和之前那些魔戒的持有者一樣,格魯姆同樣受到了魔戒力量的蠱惑。他原來是個外型和哈比族類似的生物,但魔戒墮落的力量讓他的心智扭曲,身體變形。他最後躲進了迷霧山脈的半獸人巢穴中,直到巧遇比爾伯.巴金斯爲止。他並不知道,全世界的命運就掌握在他手中。
  在比爾伯的生日宴會之後,甘道夫告知弗羅多:黑暗魔君索倫已經知道他的魔戒落在哈比族的手中。索倫正在重新建造要塞巴拉多,集結無數的半獸人,准備以大軍奪取魔戒,並且征服全世界。他還告訴弗羅多,魔戒的力量會讓持有者墮落,最後只有死路一條。要摧毀魔戒,一定要將它投入原先鑄造它的烈焰中;那也就是位于索倫老巢的末日山脈。
  于是,弗羅多在忠實的夥伴山姆懷斯、梅利和皮平的陪伴下,踏上了毀滅魔戒的征程。一路上,他們不斷遇到索倫的爪牙——黑騎士(這些騎士也被稱爲戒靈)的圍追堵截,還遇到了居心險惡的白袍巫師薩魯曼的囚禁和可怕的炎魔怪的襲擊。幸而有著俠客阿瑞剛、精靈公主愛雯、人類戰士伯羅邁爾、精靈女王格蘭瑞爾以及精靈萊古拉斯、矮人金利和甘道夫巫師等正義力量的保護和幫助,弗羅多他們的魔戒遠征隊才一次次地化險爲夷。但是,真正能阻止弗羅多毀滅魔戒的,是魔戒本身:魔戒的鼓惑力量使弗羅多衆叛親離,同時也使弗羅多自己越陷越深……
  護戒聯盟繼續他們的護戒之行,只是凶險更多。精靈族與人類的聯盟將遭遇到黑魔法獸兵,以及白衣術士薩茹曼邪惡魔法的雙重挑戰。最爲緊要的關頭。上一集中已經死去的甘多夫再度現身,並且已從灰衣法師升至法力更高的白衣法師......
  隨著最後的戰鬥的加入以及黑暗軍團的集合 ,甘多夫迫切的想把岡多的殘兵舊部重整旗鼓。甘多夫得到了羅翰國王塞奧頓的幫助,人類的力量伴隨著勇氣和那種充滿熱情的忠誠,他們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大的考驗。但是伊奧溫和merrt藏在暗處,無法與岡多的敵人相抗衡。
  面對這種種損失和不利,他們繼續沖鋒在戰鬥的最前列,他們靠著一種忠誠和目標使得黑暗魔君索倫變的忐忑不安,心煩意亂。並且給了魔戒的守護者一個機會去完成他的請求。他們剩下的期望就是和弗拉多一起跨越狡猾的敵人的地界去把魔戒扔到末日山脈的火焰中。
  離最後的目的地越近,弗拉多的負擔就越重,他必須依靠山姆?甘姆齊和古魯姆。魔戒會在這過程中來測試弗拉多的忠誠,本性以及他的人性本身.....
http://baike.baidu.com/view/666304.html?tp=3_11

如果《魔戒》是國産發布,絕對會有一下這些評論:

  1  導演不尊重原著曆史,和原著不符之處比比皆是,他應該讀讀書再來拍電影。
  2  垃圾,全是垃圾!除了堆錢堆特效他們還會幹什麽?!
  3  我就想不通,這麽破一片能整3個小時,聽說還分3部,操~誰去看啊。
  4  看完片子,我憤怒了,完全是在玷污我國經典名著!
  5 我沒憤怒,我做影院靜靜的睡著了。
  6  請大家參看我總結的《魔戒》笑場集錦,原著這麽一嚴肅的題材能被導演整這麽笑場,導演腦殘可見一斑。
  7 假透了,騎兵哪有這麽牛?戰爭場面完全是爲了堆氣勢,一點真實性的都沒。
 8國産電影?早不期待了。
 9  阿拉貢就是一乞丐,萊格拉斯變成一娘們,矮人通通成了文盲土匪,霍比特人個個傻不垃圾的??托爾金估計看了電影要吐血。
 10 笑了,一國産電影還跑新西蘭去拍。少出去丟人吧。
 11  萊格拉斯那弓箭看的我噴了,原著是這麽神話他的麽?還一人單挑一大象?導演你去死吧。
http://www.wenj.cn/word/406.html

影視漫談:《功夫》《魔戒》層次豐富 (另參本館《夜宴》

  【大紀元2005-4月3日訊】從出現電影電視到今天,人類已經產生了大量的影視作品。影視藝術可視為古老戲曲藝術的延伸。東方的古老戲曲藝術幾乎全是講述勸善和神仙。現在的很多影視作品都已經不再以此為中心,或者這方面的因素已經完全淡化,甚至講述人類道德的作品也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喜歡這種作品,因為他們覺得說教意味太濃了,對他們的自尊心是衝擊。
  在中國,特別是再加上中共的嚴厲精神控制,導演沒有了任何自由表達的餘地,因此許多純粹的娛樂片大行其道。可是在大陸任何會吸引觀眾的娛樂都無法脫離現實生活,而觀眾們的現實又是日日處於中共的壓搾劫掠之中,大陸的導演演員都不能去表現。這導致了目前市場大量低俗、惡濁的影視作品的出現。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陳凱歌能拍攝出《無極》這樣出色的影片只能說是異數。
  在我所看過的影片中,《賓虛》、許克的《蜀山》和《七劍》、梅爾吉布遜的《耶穌》、陳凱歌的《無極》、周星馳的《功夫》和彼得傑克遜的《魔戒》,所講述的故事都是涉及到了天地人神的。而《蜀山》、《功夫》、《魔戒》,則是明確講述正邪之戰的。但《蜀山》講的神仙界的正邪之戰,不涉及世人。
  在我看來,《功夫》和《魔戒》之所以值得推崇,就是因為其所表現的內容的內涵,從常人境界直到常人能知道的最高的神佛境界,每一個層次的內涵都體現出來了,讓每個觀眾都能看到自己喜愛的內容,都能感受到不同的內涵。
  在《功夫》中,黑幫小鬼,下三濫的小混混兒,低俗的市民、耿直的青年、正義的俠客、入魔的殺手、凜然的俠士、復甦的修煉人、威嚴的神佛,層層不落而且層層精彩。
  只喜歡看打打殺殺的觀眾,可以得到充分的滿足,片中的打鬥精彩激烈得讓人喘不過氣。但是看下去就越來越不同了,因為打鬥的層次越來越高,開始是蠻力,但是蠻力鬥不過武功,武功鬥不過修煉的功能,修煉功能再高,如果不入正道也大不過神佛的慈悲威力。
  只想得過且過過日子的觀眾,開始就看到黑幫的血腥肆虐,難免會膽戰心驚,當看到豬籠城寨渾噩度日者真的能躲過黑幫,想必會一陣輕鬆:啊,還是不要逞強好……。然而如同中共一樣,黑幫終究是黑幫,決不會放過任何可欺壓的人群,最後大家只能奮起維權抗暴,面對邪惡打壓的步步升級,高手一個接一個出場,總是有人站出來保護眾人,直到最後神佛相助徹底化解邪惡勢力。啊,畢竟是自古正邪不兩立,畢竟是邪不勝正啊。這樣的觀眾只要稍微想一想,就能想到:假如豬籠城寨中的誰當初一時得過且過投靠了前來鎮壓的斧頭幫,最後會是多麼恥辱……
  尤其是主角周,他已經墮落到了一心要加入斧頭黑幫。要知道,他可是年少時決心維護人類和平的,並且是得了真傳的。但是因為看不到修煉的成果,因為無法經受暴力侮辱而自暴自棄,放棄了修煉,轉而一心要投靠專門破壞和平殘害人民的黑幫,以為加入黑幫之後就可以幸福生活了。並且協助黑幫釋放出來了黑惡勢力的代言人——終極殺手火雲邪神。但是,他最後一點點良心沒有泯滅,當周在善惡選擇的緊要關頭被包租婆一句話點醒,他驟然悔悟。以至雖然被火雲邪神打的骨碎筋斷,神佛不但沒有放棄他,還讓他奇蹟般的身體復原,還打通了他的周天(這可不是火雲邪神能打通的),轉眼間成為一名頂級高手!每當我想到這裡,我就想,這多像在啟示咱那些還走在彎路上的同學們啊……
  《魔戒》也是這樣的,一層層的內涵表達的完整清楚。淪落的人,迷惑中的人,不受迷惑的人,神秘的樹人,高於人的仙人,以至於神通廣大的修道人。無形的惡魔、有形的惡魔、原始的惡魔、新造的變異的怪獸和獸人、被惡魔控制的人、投靠惡魔的修道人。層層都有邪惡勢力,層層都有正義勢力。
  自己引來的邪惡,一定得自己去消除,當然得有更高神的指引。《魔戒》中人類的墮落,是自己的貪婪私慾導致的,各個國家背棄古老的盟約,彼此鉤心鬥角,結果讓邪惡勢力一步步瓦解。精靈國因為對人類失望而準備遠遁,剛鐸的王室後人自我放逐,剛鐸的攝政王沈迷權慾到了變態的程度,洛汗國王已經被附體控制。魔王魔多在人類貪婪私慾的滋養下重新強大,中土的人類馬上就要淪陷。可是誰也想不到的是,魔多也是在更高神的控制下的,是要利用它來創造機會給人類為自己贖罪自我救贖。在整個過程中,人類逐漸從私慾中清醒,古老的盟約再次成為彼此的承諾,面對其他處於危難的國家和人民不再坐視不管。當人類的力量凝聚起來的時候,那些號稱不知道疼痛沒有恐懼的獸人感受到了絕望的恐懼。人類的犧牲是巨大的,但是每一個犧牲,都把過去的恥辱給清洗乾淨,都從新為人類為自己贏回了尊嚴,為自己的子孫後代贏得了生存和幸福的榮耀。
  自己背棄的誓言,無論躲避多久終究都要自己去兌現,不然的話永世不得解脫。《魔戒》真的是很奇妙,竟然連對被詛咒者的善解都表現到了。原來有一個龐大的軍團在歷史上因為背棄對剛鐸國王的承諾,在剛鐸面臨危難的時候躲了起來,因而受到剛鐸國王的詛咒,結果他們因為背棄誓言而永遠不得解脫。這幫自私的傢夥,以為耍滑頭是很聰明的自保的辦法,結果死都無法逃脫沒有兌現的誓言,更想不到後來剛鐸沒有國王了……假使他們想要兌現誓言都找不到人了。假如人類徹底完蛋了,他們就只能永遠這樣人不人鬼不鬼的在煎熬中度過沒有盡頭的黑暗了。這才真的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哪!當看到他們終於被阿拉岡給予兌現誓言的機會,被承認兌現了諾言,得到了解脫,我才明白,更高的神一直都沒有放棄他們。
  和影片中一樣,現在,希望正在從東方升起,中共邪魔正在被正義的勢力消除,人類正在得到從新為自己贏回尊嚴的機會,在神的指引下,以正義的名義,為人類的尊嚴,為千秋萬代的後人開創生存的榮耀。
http://epochtimes.com.au/b5/6/4/3/n1274953.htm

魔戒創造的特殊現象

   一位牛津的先生和他衣衫襤褸的夥伴們在一個虛幻的世界裡譜寫了一段哈比人的神話故事。用電影也可以做到這一點嗎?
   在2000年初,年輕的Jonny Grindlay和他的爸爸來到了紐西蘭,威靈頓的影片拍攝場地,在那裡,他們不放過任何一個東張西望的機會。當時,幾維鳥故鄉的作家-導演彼得傑克森正在把J.R.R.托爾金的奇幻史詩《魔戒》變成電影,這部巨著是人類歷史上最受人們喜愛,銷售量最高的小說,15歲的Jonny Grindlay無疑也被它迷住了。有一天,正在從籬笆縫裡偷看的Grindlay發現平原上有一個巨大的,帶著長釘的輪子,他連忙用爸爸的數位相機把它拍了下來,然後用最快的速度把照片貼到了他的小網站 ─ the Realm of the Ring上,它只是幾百個死盯傑克森作品的愛好者網站之一。 
   神秘的「巫師烤肉串」於焉開始。 
   在這個星球的另一邊,北卡羅萊納的羅利市,Matthew Bass正在網上搜索關於傑克森拍攝三部曲電影的最新消息,這三部電影的第一部「魔戒現身」將于12月19日公映。他在不經意間發現了Grindlay的快照,就馬上把它貼到了自己更具規模的TolkienMovies網站上。那時侯傑克森的拍攝工作剛剛開始,即使是最模糊的照片也非常有價值,但Bass意識到Grindlay的照片有些特殊。托爾金的崇拜者了解《魔戒》就如同傳教士了解聖經一樣,而牛津先生的那本1200頁厚的三部曲裡可沒有什麼帶長釘的輪子。
   崇拜者們立刻對這個道具展開了討論,這件事成了Tolkien Online Web網站的RSWD ─ 或稱「長釘輪事件」( "round spiked wheely-dealy")。不過這件事直到八月份才開始引起轟動,那時紐西蘭晚報發佈了一張未經授權的照片,照片上是一個亂七八糟的巫師被插在一件東西上,而那件東西據推測就是那個長釘輪。這張海報認為這就是著名的巫師甘道夫,這種看法當即受到了崇拜者們的批評,他們認為最有可能的候選者非墮落巫師薩魯曼莫屬,在影片中,他由克裏斯多佛李扮演。至少李在著名的吸血鬼Dracula電影裡就有長釘穿胸的鏡頭。而這種有專屬性的搞笑方式正是導演傑克森在他的一系列恐怖搞笑電影裡常用的。
   伊恩麥克連也站出來澄清了這個謠言,「不,那不是我,」扮演甘道夫的麥克連在他的網站上這樣告訴崇拜者們﹕「也不像一些人推測的那樣 ─ 是克裏斯多佛李。」這個聲明使很多人感到非常困惑。不過有幾個很狡猾的評論員注意到,經常語焉不詳的麥克連並沒有提到李的替身演員。接著,TheOneRing.Net的不知疲倦的探員們指出這個長鬍子的巫師就是薩魯曼。其他人開始相信整個這起事件是一個惡作劇 ─ 一個傑克森的玩笑,其目的是為了讓大家出一次洋相,或者是為了轉移窺伺者的注意力。
   薩魯曼命運的結局要等到托爾金後面的故事裡才會出現,所以這個神秘的巫師烤肉串也要等到第三部影片公映時才會有一個答案,而第三部影片「所向無敵」要等到2003年的12月才會公映。(第二部「雙城奇謀」將于2002年聖誕節公映。)但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托爾金的狂熱者們有能力讓傑克森的電影三部曲超過喬治盧卡斯的「星戰」前傳三部曲。有數千萬人讀過《魔戒》,這本書被人們選為20世紀最優秀的書籍,有許多人閱讀這個故事達幾十遍之多。
   當時,傑克森正窩在威靈頓的編輯室裡拼湊在過去15個月裡為「魔戒現身」拍攝的幾千個小時的中土膠捲。他知道觀賞他的作品的人很可能不知道哈比人和土撥鼠的區別。至今為止,他梳理了故事,潤飾了角色,使用了合適的視覺效果。但如果沒有了死忠的托爾金讀者們,傑克森的三部曲絕不會取得應有的轟動效應,而這些人正瞪大了一雙雙火眼金睛看著呢。
   托爾金的狂熱者們是各種崇拜者裡的佼佼者,儘管在表面上與Trekker和星戰武士們有些類似,但有一件事他們就比不了,托爾金的崇拜有著很長的歷史 ─ 人們在中土裡流連忘返的時候,盧卡斯還在駕駛小型賽車呢。作為文學作品的讀者,托爾金的狂熱者比電影和電視迷們要有深度得多。人們跨越地球,分析並探討托爾金發明的語言,重建他宏大的譜系,像文學考古學家一樣把對中土的研究拓展再拓展。有很多人喜愛更具代表性的崇拜者活動,用繪畫,遊戲,美術字,音樂和戲劇為托爾金的世界賦予生命。這些人以此為樂,但做起這些事來絕不馬虎。現在為了打造他們的「魔戒」,已經花去了兩億七千萬美元,這件事絕對有他們一份,至少其中含有他們的思想。
   1937年,J.R.R.托爾金讓這個世界第一次看到了中土,那時的《魔戒前傳》就是現在的《哈利波特》。但幾乎在二十年之後才出版的《魔戒前傳》並不是一部兒童文學。除了它的文學高度和神秘的風格之外,書中的哈比英雄們所跨越的中土要比《魔戒前傳》中更加遼闊和黑暗得多,那是一個憂鬱與魔法同在的世界。邪惡的魔君索倫召集了他的半獸人大軍,戒靈出現在魔多。哈比人佛羅多加入了一個簡陋的小遠征隊,懷著渺茫的希望,想要摧毀手中的一枚強大無比的魔法戒指。索倫拼命地想要得到這枚戒指,這會使他征服整個中土。佛羅多必須悄悄遛進被詛咒的魔多,將這個東西扔進鑄成它的火山口中。
   在1955年三部曲全部出齊之後,詩人W.H. Auden稱托爾金的作品是可與彌爾頓的《失樂園》比肩的傑作,但著名的美國批評家Edmund Wilson把它稱作「幼稚的垃圾」。雖然現在批評的潮流已經開始轉向了,但大多數學院派還是堅持認為這部書是幼稚而反動的。「對它的敵意仍然存在,」牛津大學前教授Tom Shippey說,他最近出版了一本辯護性的作品,題目是「J.R.R.托爾金﹕世紀的作家」。「有很多自封為文學專家的人認為他們有權替人們選擇該讀什麼書。當他們發現讀者們對他們理都不理的時候,他們感到很困擾。」 http://www.lucifer.tw/index.php?go=http://www.lucifer.tw/lotr/02mv/mv124.htm

網友對譯林版《魔戒》的批評2004年09月03日南方都市報 

  ……首先是對書籍內容的損傷。在2002年出版的《魔戒》的簡體中文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中,刪除了地圖,並對《附錄》中做了多處刪減,給讀者的理解造成障礙。在2004年出版的《精靈寶鑽》的簡體中文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中再次刪除了所有地圖、家族樹等資料。
  一、封面設計荒誕。《精靈寶鑽》簡體中文譯本的精裝本和簡裝本采用的都是與書籍內容幾乎無關的圖案;
  二、翻譯者缺乏勝任該行業的基本素質,屢屢出現字面理解錯誤和大量漏譯;
  三、翻譯者對Tolkien教授營造的Arda世界缺乏基本了解,導致很多概念錯誤;
  四、翻譯者間缺乏合作,校對者沒盡到責任。在翻譯《魔戒》采用“多人合譯”的方法,讓三個人分別翻譯三卷書,名詞得不到統一,同一頁中同一個名詞竟然會出現不同的翻譯方法,相似的名詞往往被搞錯,校對人員形同虛設。
  這四點的後果是讓許多第一次接觸Tolkien教授著作的讀者無法正確理解小說內容,並大大減弱了他們對書籍的興趣。《魔戒再現》、《王者無敵》兩卷書中翻譯錯誤至少也有800余處!而《精靈寶鑽》更加離譜,僅僅是書後的index就可以找出179處硬傷!……  
http://culture.163.com/editor/news/040903/040903_95690.html

由【納尼亞傳奇】說到詮釋象徵與神話>余創豪

  引言
英國基督教大文豪魯易斯(C. S. Lewis)於一九四九至五四年寫成的七大冊【納尼亞傳奇】,已經被公認是基督教文學和兒童文學的經典鉅著,這個故事曾經被改編為不同形式的媒體,例如廣播劇、舞臺劇、電視片集。二零零五年荷李活將第一集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魔衣櫥】搬上大銀幕,叫好又叫座。兩年之後,亦即是今年的五月,荷李活再推出第二集【賈思潘王子】。筆者為此感到雀躍不已,在少年時代筆者曾經閱讀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翻譯的【獅子、女巫、魔衣櫥】,雖然其內容十分精彩、筆者忍不住一口氣讀完全本書,但坦白說,書本的封面設計和圖畫實在缺乏吸引力,那時候我所認識的少年人只會喜歡【中華英雄】、【龍虎門】等畫工精美的兒童讀物,一代大師嘔心瀝血之作,彷彿就此白費。不過,如今經過荷李活的動畫設計、市場包裝,無可置疑【納尼亞傳奇】已經變成了家傳戶曉的故事。
  【納尼亞傳奇】啟迪環境保育?
雖然【賈思潘王子】已在放映首輪戲的電影院落畫,但納尼亞熱潮似乎方興未艾,美國亞歷桑那州鳳凰城的科學中心舉辦了一個為期半年的納尼亞展覽,驟眼看來,這個童話故事跟科學根本沾不上關係,為什麼科學中心會舉辦這個展覽呢?其中一個原因是:主辦者認為【納尼亞傳奇】對於氣候變化、森林消失這類環議題有啟迪作用,在【獅子、女巫、魔衣櫥】中,大奸角是利用魔術冰封整個世界的白女巫,展覽指出:冰封世界並不是天方夜譚,人類排放過量二氧化碳而導致冰川溶解,由冰川溶解而流入海洋的冷水截住了一些暖流,造成地球上有些地方變得異常寒冷,長此下去這會促成冰河時期的來臨,荷李活拍攝的電影【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正是以誇張手法提出警告。
在第二集【賈思潘王子】中,納尼亞被兇悍的坦摩族人佔領,魔幻生物避隱山林,坦摩族暴君要追殺賈思潘王子和山精、水神、樹怪等王子的朋友。展覽指出:這種戰爭其實已經在地球上展開。巴西亞馬遜森林是全球最多生物品種的地區,全世界最大網上書店取名「亞馬遜」,便是用這森林來比喻自己書種繁多,可是,近年來亞馬遜森林每年消失了百分之五,人類就好像坦摩族暴君般,對山林生物趕盡殺絕。驟眼看來,這個說法未免有點牽強,不過,權威的魯易斯專家華特(Michael Ward)認為:魯易斯塑造賈思潘王子這個人物時,所建基的原型是羅馬神話中的瑪爾斯(Mars),瑪爾斯是一位戰神、也是一位樹木和森林的神,古羅馬人相信瑪爾斯為植物帶來生命,所以春回大地的三月被稱為「瑪爾斯處」(March)。由此來看,說賈思潘王子是保育大自然的象徵,並非毫無根據。
觀賞完展覽之後,一位同行的教會朋友說:「這個展覽完全改變了【納尼亞傳奇】的中心思想。」不錯,本來【納尼亞傳奇】是以童話方式表達耶穌基督的救恩,死而復活的獅王亞施能,便是耶穌基督的化身。在這展覽中【納尼亞傳奇】彷彿被環保分子「騎劫」,到底基督教應該怎樣回應呢?筆者認為:一部基督教文學能夠被引申出時代意義,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四大神話不同的主題與待遇
其實,在鳳凰城科學中心改變了【納尼亞傳奇】的主題之前,荷李活已經將原著的基督教精神淡化,有趣的是,除了【納尼亞傳奇】,荷李活還將另外幾部英國人撰寫的神話小說搬上銀幕:【魔幻羅盤】、【魔戒三部曲】、【哈利波特】,下表概括了這四個小說和電影的組合怎樣引起了基督徒不同的反應。

名稱 作者 信仰 小說主題 基督徒回應
納尼亞傳奇 魯易斯 基督徒 提倡基督教 普遍支持
魔幻羅盤 普曼 非基督徒 反基督教 不喜歡其反基督教思想
哈利波特 羅琳 基督徒 沒有基督教訊息 批評小說美化巫術
魔戒三部曲 托爾金 基督徒 沒有基督教訊息 既不批評、亦不支持

 無可置疑,【納尼亞傳奇】、【魔幻羅盤】、【哈利波特】、【魔戒三部曲】這四部英國兒童文學或者神話小說將會深遠地影響青少年,雖然【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與【魔戒三部曲】的作者托爾金都是基督徒,但明顯地這兩部作品都沒有基督教訊息。托爾金是天主教徒,曾經是魯易斯的好朋友,他甚至幫助過魯易斯重新認識基督信仰,可是後來魯易斯選擇參加聖公會而不是天主教,再加上魯易斯晚年跟一名離過婚的美國女子結婚,托爾金逐漸疏遠魯易斯,不過,他並沒有在作品中挑戰魯易斯,雖然兩者都撰寫神話,但基本上是河水不犯井水,托爾金既沒有在書中批評聖公會的信仰,亦沒有宣揚天主教教義,他明確地表示自己的作品只不過是一部神話,當中沒有任何寓意。羅琳的【哈利波特】卻比較具有爭議性,她表示自己「相信上帝而不是魔術」,但由於【哈利波特】內容是關於魔術,不少基督徒因此而批評【哈利波特】意識有問題,筆者認為這未免是小題大做,其實【納尼亞傳奇】和【魔戒三部曲】都是充滿魔幻的神話,那麼又何必特別針對【哈利波特】呢?
  殺掉神的【魔幻羅盤】
限於篇幅,在下面筆者只討論去年推出的【魔幻羅盤】(Golden compass),這一齣電影改編自普曼(Philip Pullman)的小說【黑色物質】(The dark materials),普曼是無神論者,他坦言:「我的書是殺掉神的。」他無法接受【聖經】裏面伊甸園故事帶出的含義,亞當夏娃在眼睛明亮之後意識到性、意識到自己赤身露體,他認為這不單止十分自然,而且是值得慶祝的好事,可是,基督教會在二千年來卻譴責這種所謂「原罪」。其實,伊甸園故事的重點是在於人的叛逆而令自己失去單純,與其說普曼批判【聖經】,不若說他批判自己對於【聖經】的詮釋。
普曼甚至擺明車馬,聲稱自己的作品是挑戰魯易斯的【納尼亞傳奇】,他說:「我討厭【納尼亞傳奇】,是很深的痛恨,那些故事的觀點是認為童年是跟情慾和成人隔離的黃金時代。」他認為【納尼亞傳奇】那種基督教的世界觀是一種「憎恨生命的意識形態」(life-hating ideology),相反,他自己的小說宣揚溫情、容忍、自由、勇氣 …。
有不少基督徒當然不喜歡這部電影,筆者看過這部電影,卻發現並沒有明顯的反基督教思想,宣揚無神論的英國世俗協會表示:「電影製片人從一開始已經決定要把普曼書中的反宗教原素刪除,這樣破壞了原著精神。」美國【阿特蘭大雜誌】在報道同一件事時卻採取了比較中性的態度,首先,文章題目是:<荷李活怎樣挽救了上帝?>,而不是<荷李活沒怎樣閹割了【黑色物質】?>,作者廬姍(Hanna Rosin)指出:電影中的極權組織令人聯想到法西斯、蘇聯 KGB,而不是天主教會。不過,廬姍亦指出:荷李活基於經濟效益而拍電影,所以製片人「騎劫了這本小說的身體,放棄了這部書的靈魂。」到底荷李活是騎劫了原著、還是挽救了上帝呢?這要視乎你怎樣去詮釋荷李活對【黑色物質】詮釋。筆者認為:任何媒體轉換都是詮釋或者第二次創作,根本談不上「騎劫」或者「挽救」。
更加有趣的是,英國聖公會坎伯雷特大主教威廉士(Rowan Williams)對【魔幻羅盤】卻有正面的理解,他認為這部電影所反對的可以是教條主義,而不一定是基督教,他甚至主張把【黑色物質】列入宗教教育課程,從而警惕人們小心教條主義。同樣,這亦是一個對小說的詮釋,既不是「騎劫」,也不是「挽救」。
  詮釋、再詮釋、再再詮釋
值得一提的是,魯易斯的【納尼亞傳奇】,本身就融匯了希臘、羅馬、斯幹的納維亞神話,在某個意義上,魯易斯重新解讀了、詮釋了古典傳統。上面提過賈思潘王子的原型是羅馬神話中的瑪爾斯,此外,納尼亞裏面的人頭馬出自希臘神話,小矮人則源於斯幹的納維亞神話,這些基督教以外的傳說都隱含著人、自然、超自然之關係的哲理,魯易斯巧妙地將他們融入基督教文學裏面,但我們絕不會說他「騎劫」或者「挽救」了古典神話。
世界是公平的,通過演繹、詮釋,荷李活淡化了【納尼亞傳奇】的基督教福音訊息,亦同時洗刷了【魔幻羅盤】裏面反基督教的味道。鳳凰城科學中心利用【納尼亞傳奇】宣揚環境保護,坎伯雷特大主教則把【黑色物質】當為反教條主義的教材。事實上,任何作品都會受到詮釋、再詮釋、再再詮釋。舉例說,二十年前許鞍華將金庸小說【書劍恩仇錄】改編成電影,結局是紅花會幾乎全軍覆沒,電影訊息被理解成:在太平盛世中紅花會又何苦要反清復明、破壞安定繁榮呢?金庸先生只是一笑置之。又如英國小說家弗萊明(Ian Fleming)所創造的七號情報員占士邦,原本是一個沒有突出個性的政府機器,弗萊明故意為主角選擇一個平平無奇的名字(占士邦這英文名字就好像中文姓名陳志強那麼普通),正是這個原因,小說被搬上銀幕之後,占士邦搖身一變,成為了風流倜儻的英雄人物。
  結語
基督教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以「象徵和神話」(symbol and myth)來表達其高深思想,魯易斯的【納尼亞傳奇】受到教會內外人士的重視,其來有自。同樣道理,最上乘的文學也許亦是象徵和神話的結晶體,藉此,多重、豐富的意義高度地重疊和濃縮起來,在不同時代、不同場合底下,這些象徵和神話通過演繹、詮釋,揭示了不同的訊息,或者這也是托爾金、普曼、羅琳選擇撰寫神話的原因。
http://www.creative-wisdom.com/education/essays/religion/narina.shtml

讀者、網絡與文學翻譯批評>南京大學  許鈞 高方

  中文摘要:在網絡時代,讀者借助網絡所提供的特別空間,在某種意義上爲自己贏得了文學翻譯批評的話語權。文章著重探討文學翻譯的網絡批評的特點、意義和存在的問題,認爲網絡批評的廣泛性、自發性和尖銳性爲文學翻譯批評開拓了新的空間,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從理論上提出了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二OO三年4月,美國著名的文學批評理論刊物《批評探索》在芝加哥召開了一次專題研討會,議題爲“文學批評理論”的未來。與會的文學批評理論家面對網絡時代給文學批評提出的挑戰,提出了文學批評理論探索應該關注的一些新的問題(王寧:2005 pp.3-13),其中之一就是在新媒體迅速發展,因特網以其不可抗拒的力量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新環境下,文學批評的理論探索應如何開拓新的領域。這一重要問題也同樣擺在中國的文學翻譯批評界的面前。本文所要探討的正是在這個重要問題所涉及的範圍內,讀者借助網絡所提供的特別空間介入文學翻譯批評的積極極意義,以及文學翻譯批評理論必須應對與思考的有關問題。
   一、文學翻譯網絡批評的類型與特點
   網絡批評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詞語。網絡的開放性和網絡文化的普泛化使網絡批評應運而生。關注文學翻譯的廣大讀者通過快速而便捷的網絡,一方面可以在最快的時間內了解到外國文學的翻譯與出版情況,同時也可以就翻譯及與翻譯相關的問題,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由此而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批評力量。
   關于“網絡批評”,就其廣義而言,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借助網絡平臺傳授、擴散原本發表在傳統媒體、專業期刊上的大量媒體言論和學術批評文章。二是“網絡自身生産的”批評言論。而就其狹義而言,網絡批評是指後者,有學者稱這種批評,“還僅僅是一種‘泛批評’,一種前批評狀態的小情緒,小言論、小感慨……”(黃集偉:2001)“泛”與“小”在某種意義上構成了狹義的網絡批評的基本特征。而對“泛”,我們可以有不同解釋,它可以指“寬泛”,也可以指“範疇的不確定”,因“泛”而可能缺乏深度,因“範疇的不確定”而可能導致“不著邊際”。至于“小”,則與“大”相對。如果按照傳統的理解,唯有嚴肅的“學術批評”是大雅之堂,是“大寫的批評”,那麽從消極的意義看,被冠之于“小”的網絡批評則有可能因其是“小情緒、小言論、小感慨”而被視爲“小敲小打”,“雕蟲小技”,甚至從事這種批評的“主體”也有可能戴上“小人”的帽子。就我們的理解,此處的“小”,也可以從積極的意義而論,“小”爲“短小”,短少而精悍,與學術批評的“長篇大論”相對,不以系統性見長,而以“針對性”著稱。在本文中, 我們不擬就“網絡批評”作帶有感情色彩的是非判斷,而試圖針對我國的文學翻譯批評的現狀,就讀者利用網絡參與文學翻譯批評這一值得關注的現象作一理性的分析與思考。
   近幾年來,普通讀者借助網絡介入文學翻譯批評的勢頭越來越明顯,一些在出版外國文學作品方面經驗豐富的出版社與實力不可小視的圖書銷售網絡也積極參與,針對相對活躍的文學翻譯作品讀者群,或開辦網站,或設立文學翻譯作品評論專頁,引導廣大讀者進一步關注文學翻譯作品,就總體的文學翻譯或具體的翻譯作品展開批評與討論。讀者、出版社和圖書銷售網絡由此而形成了一個以“評論”或“批評”爲紐帶的互動網,對翻譯質量的提高,翻譯作品的生産與流通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借助網絡而開展的文學翻譯批評具有時興的網絡批評那種與生俱來的特點,如黃集偉所總結的“尖銳、及時、放肆、放流”等特點,這些特點與網絡的快速性、虛擬性和開放性是緊密相聯的。除了這些特點之外,文學翻譯的網絡批評還有著自身的一些特點,下面我們結合網絡批評的形式及實例對其特點作一簡要分析。
   在目前網上展開的有關翻譯的討論或批評,我們發現主要有如下幾種形式。一是“引導討論型”,主要是在有關出版社或圖書銷售網在其網站開辟的翻譯圖書評論區內,轉載選自報刊雜志的某篇評論文章,引導讀者有針對性地發表自己的觀點。目前在外國文學翻譯作品出版方面比較有影響的幾家出版社,都在自己的網站上開辟有翻譯圖書評論區,如上海譯文設有“譯文論壇”,在此論壇下,設有“譯文論壇交流區”;譯林出版社在其“譯林網”上,辟有“翻譯在線”和“譯林圖書評論”等。在這些專題區或交流區中,從報刊雜志轉貼的文章一般都有相當的理論深度,觀點明確,且有啓發性。讀者結合自己閱讀的圖書,在這些文章的啓發下,往往會跟著發表自己的觀點。如上海譯文出版社在2003年推出米蘭?昆德拉系列翻譯作品後,國內讀者界反響熱烈,不少作家、學者在報刊雜志發表文章,許多網站紛紛轉載,由此而帶動了許多普通的讀者的積極參與。一般來說,凡觀點鮮明、批評尖銳的文章在網絡中都比較受人關注,跟著發表觀點的讀者也比較多。如《新京報》發表的一篇署名卡爾文的文章,題目爲《對新版昆德拉譯本的批評》。此文發表後,幾乎國內各大網絡均予轉載,上海譯文出版社在其討論區也貼出此文,跟貼的讀者甚衆,由此而掀起了有關譯文版昆德拉譯本質量的熱烈討論。這種類型的討論由于是在積極的引導下進行的,討論的重點突出,讀者的評論也比較理性,因此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批評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值得特別關注的是,在這種引導討論型的批評中,讀者的觀點和思考可以得到充分的表達,被轉載的文章給讀者以啓發,促進了討論,讀者的觀點反過來又開拓了討論的廣度與深度。
   二是“主題探討型”,主要是以某部在社會中産生了巨大反響的翻譯作品或在讀者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的外國作家爲中心,讀者通過網絡自動形成了一個類似于俱樂部的松散圈子,就某部翻譯作品或某位外國作家展開探討。應該說,網絡的開放性爲廣大讀者提供了發表言論的廣闊空間,而網絡的即時性又爲廣大讀者介入新聞事件和熱點話題提供了機會。近幾年來,國內的外國文學翻譯出版界借助傳統媒體與網絡的互動,形成了米蘭?昆德拉熱、《哈利?波特》熱和《魔戒》熱。在網上,我們可以看到,圍繞著有關作品和作家,聚集著相當衆多的讀者,類似于“米蘭?昆德拉俱樂部”、“哈利?波特迷”和“托爾金迷”等主題鮮明的網絡討論區也應運而生。如在一些奇幻文學的網站上,《魔戒》的作者托爾金擁有衆多的讀者,他們十分喜愛托爾金,由喜愛進而關注托爾金的作品的翻譯,結合原文和臺灣版的《魔戒》系列,對譯林出版社組織翻譯出版的《魔戒》系列展開了多種形式的批評,如譯本對比、錯譯分析、譯文風格探討和專有名詞的翻譯原則談等等,內容涉及到翻譯的認識層面、文化層面和語言層面。有的讀者在網上發表的批評文章長達萬字,如署名Darkamage的一篇題爲《〈精靈寶鑽〉第九章翻譯的問題》(見譯文網“精靈寶鑽”討論網 2004年7月20日)的文章,列舉了該章翻譯的100余個問題,有對原文的解讀,有對翻譯的分析,還提出了參考譯文,以文本爲依據,借助實例展開有理有據的分析,表現出了作者強烈的文學翻譯批評意識和良好的翻譯素質。又如圍繞著人民文學出版社翻譯出版的《哈利?波特》系列,網上也出現了相當數量的有關該系列翻譯的批評文字。更具有特殊意義的是,哈利?波利迷們甚至在對人民文學版《哈利?波特》前四部的翻譯提出質疑的基礎上,不等該出版社引進了版權的《哈利?波利》第五部即《哈利?波利與鳳凰令》的問世,便在國內網站上推出了書迷們自己翻譯的“網絡譯本”。這種網絡譯本是否侵權,我們暫且不論,但由對翻譯的“不滿”到通過網絡推出自己的翻譯,在某種意義上的確是朝翻譯批評的“開拓翻譯可能性”的目標邁了一步。這一類型的翻譯批評有著十分明顯的特征:一是主題明確,針對性強;二是出于對作家的喜愛,情感性強,若沒有理性的引導,容易出現偏激,如衆多網迷就發出了“抵制譯林版《魔戒》系列”的強烈呼聲;三是所涉及的作家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也有著廣泛影響,因此主題探討型的批評也有著不斷深入的可能。
   三是“私語批評型”。這類的批評文字常見于個人開設的網頁。互聯網所提供的廣闊的交流空間似乎在慢慢地使人們的私人空間公開化,連“日記”這種最私密的個人表達形式也開始“網絡化”,出現了所謂的“網上日記”。在這類網上日記中,我們可以看到,其中最多的內容是有關個人的閱讀感受的,有相當一部分涉及到對文學翻譯作品的閱讀、理解與評論。我們曾對最近幾年出版的幾部外國文學作品在網上進行搜索,發現有相當數量的評論文字,其中是以網上日記的形式出現的。這類的批評不同于我們在上文中已經論及的“引導討論型”和“主題探討型”批評,因帶有“日記”的屬性,表達上具有十分明顯的“私語”特征:由感而發,娓娓道來,語氣冷靜,才有偏激。如在2005年6月9日,我們在網上檢索到了一位網友于6月6日寫的一篇“日記”,題爲《由karenin 想起的》,其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談到翻譯,目前面臨著一個困境。因爲一個譯本只是譯者對作品的解讀,做到十分完美是不可能的。因爲不可避免有感情因素的侵入。一個優秀的譯者,應該有勇氣保留作者原來的詞彙而不是單純追求詞彙的豐富化。而這一點恰恰是讀者不能評判的。因爲大多數讀者不可能接觸到原文,而會簡單地把譯文詞彙豐富的變化當作譯者的成就。而這就給譯者一種壓力,使得他有時不能把握原則。”(見http://spaces.men.com/members/dame jaleo/)。讀這段文字,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作者透過冷靜的筆調所表現的批評精神,作者對目前某些翻譯傾向的看法相當有見地。
   除了以上三類批評,我們在盛行的各種交流區,也常可搜索到一些評論翻譯作品的內容。因爲是以聊天的形式展開的,有關翻譯的網上交流沒有固定的主題,你一言,我一句,大多是對某部翻譯作品或某位外國作家整體性的肯定或否定,少有深入的探討,且缺乏理性,語氣比較偏激,我們稱之爲“流散型批評”:“流”是指話題的流動,不固定,難以集中深入;“散”則是此類的評論大多限于只言片語,散亂,散漫,言散神也散,因此,這類批評少有積極的意義,不在我們關注的範圍之內。
  二、文學翻譯網絡批評的積極意義與局限
   在上文中,我們對網絡上出現的有關外國文學翻譯作品的批評文字作了大致的分類,並對其特點進行了粗淺的分析,下面我們再深入一步,先看一看文字翻譯網絡批評到底有著怎樣的積極意義。
   要探討文學翻譯網絡批評的意義,我們首先應該明確翻譯批評的根本目的何在。近幾年來,國內翻譯批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對于翻譯批評的目的,也有了較爲一致的認識。在最近出版的《翻譯批評導論》一書中,作者觀點十分明確:“翻譯批評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翻譯質量、促進翻譯事業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健康發展。”(楊曉榮:2005 p.21)對這一觀點,筆者基本表示贊同,在《翻譯論》一書,我們對翻譯批評的目的也作了明確的表述:“就翻譯批評的目的而言,它並不僅僅在于對具體譯作或譯法作裁判性的是非判別,更在于對翻譯活動何以進行、如何進行加以反思與檢討,進而開拓翻譯的可行性,促進翻譯活動健康而積極的發展,體現翻譯活動具備的各種價值,真正起到翻譯活動應有的作用。”(許鈞:2003  p.403)從上面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最根本的一點,那就是翻譯批評的目的,在于促進翻譯事業的健康發展。以此爲基本出發點,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文學翻譯網絡批評的意義加以認識。
   1.網絡批評的廣泛性有助于促進更多的讀者關心與理解翻譯。我們都知道人類的翻譯活動曆史悠久。“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翻譯都是一項極其古老的活動。事實上,在整個人類曆史上,語言的翻譯幾乎同語言本身一樣古老。兩個原始部落間的關系,從勢不兩立到相互友善,無不有賴于語言和思想的交流,有賴于相互理解,有賴于翻譯。”(譚載喜:1991 p.3)確實,翻譯活動在人類的文化交流中一直在廣泛地進行著,且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曆史上卻很少得到世人的關注。關于翻譯的本質、翻譯的目的、翻譯的作用,普通大衆更少有人去思考;至于如何翻譯,翻譯有怎樣的障礙,如何去克服這些障礙,一般的讀者也根本不會去問津。但是隨著互聯網介入到普遍民衆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借助網絡的便捷條件,一些讀者對于翻譯展開的評論或對某些暢銷的外國文學作品的激烈批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們去關注翻譯,認識翻譯,思考翻譯,把人們對翻譯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引向深處。而隨著普通讀者對翻譯活動的不斷關注,原本基本上不把翻譯問題納入到自己研究視野內的一些學者也開始把目光投向了翻譯活動,以他們所在的學科的理論來關照與研究翻譯問題。如針對目前翻譯界出現的“翻譯質量危機”,我們發現在“譯林圖書評論”的交流區內貼有邱華棟的一段話:“文化是一種積累,翻譯又是一種文化間的對話,而如今出現的一些翻譯現象完全可以說是在金錢驅使下的文化對話的謀殺行爲!”此語言辭固然激烈,但具有警世的積極作用,有助于提高翻譯界對自身的警覺,去思考翻譯活動有可能出現的對跨文化交流的反作用。在這個意義上說,隨著網絡的普泛化,網上關于翻譯活動的批評越多,呼聲越高,越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普通讀者去關心翻譯事業,同時可以促使翻譯學界和相關學科的學者開拓視野,去發現有關翻譯的新問題,進而加以思考與研究。
   2.網絡批評的不拘一格,有助于豐富翻譯批評的形式,作爲學術性翻譯批評的有益補充。在一般的認識中,人們往往強調網絡批評的“放肆”與“放任”,關注的是其不負責任和消極的一面。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普遍讀者的積極參與,以批評的目光去發現翻譯的問題,提出翻譯的問題,恰恰是對翻譯事業的一種負責任的表現。而在網絡上,普通讀者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加入對翻譯問題的討論,更是對傳統的翻譯批評形式的不斷拓展和豐富。從理論上講,目前翻譯理論界對翻譯批評的方法的探討已經達到相當的深度,人們已經不再局限于譯文與原文的靜態對比的傳統的文學翻譯批評形式。但從目前一些學術刊物上刊載的翻譯批評文章看,可以說更多的還是文本的對比和分析。而對有關翻譯的熱點問題、對翻譯文本的選擇問題卻關注不夠。在網絡上,我們發現,翻譯批評的視野比較開闊,形式也相當多種多樣。特別是在“引導討論型”的網絡批評中,參與者較多,意見交流及時,且持續時間長,既保證了思想交鋒與交流的及時性,又有助于批評與討論的不斷深入。而一般的學術雜志,出版周期長,批評少有交鋒。即使有,也只是一個回合,難以深入。此外,在網上的批評中,我們既可見到說理充分的長篇大論,又有大量的一針見血的短小“酷評”;既有對譯文質量的分析對比,也有對翻譯態度的道德評判;既有網友間不同思想觀點的相互交流,也有直指出版社或譯者的“質疑和批評”。從內容上看,既有對譯文“正誤性”的是非評判,也有整體性的評價;既有對譯文“准確性”的關注,也有對譯文“文學性”的強調;既有對翻譯界共性問題的討論,也有對被學術界忽視的問題批評。應該說,形式豐富多樣,生動活潑,雖然有的過于尖銳,甚至過于情緒化,觀點偏激,但從根本上看,有著不可否認的積極意義,是對翻譯批評的有效形式的豐富與補充。
   3.網絡批評的互動性,借助于出版者、譯者與讀者的直接交流,有助于開拓翻譯的可能性,提高翻譯質量。在以往的翻譯批評中,由于有關報刊雜志所提供的交流空間有限,普通讀者很難有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更少有機會和出版社與譯者直接交流與探討。而互聯網所開拓的廣闊的空間則爲出版者、譯者和廣大讀者的交流與互動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在上文我們論及的幾個具有典型意義的例子中,無論引導討論型,還是主題探討型的網絡批評,我們都可以看到出版者、譯者和讀者之間的互動。如《魔戒》系列的出版者就積極地回應了廣大讀者針對《魔戒》系列,特別是《精靈寶鑽》一書的翻譯提出的許多尖銳意見,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措施,一方面聽取廣大讀者的批評意見,一方面對原來的譯文進行修改與修訂。如譯林出版社“在出版社的網站上開設了關于《精靈寶鑽》翻譯問題的討論專版,責任編輯對情況進行了公開解釋,並歡迎網友提出翻譯修改意見。同時,一份征求修改意見的聲明也被張貼到一些奇幻文學網站。”(田志淩:2005)批評者與出版者的交流與互動具有不可忽視的積極的意義,其意義不僅僅在于對《魔戒》系列的翻譯質量的提高起到了直接促進作用,更在于網絡批評構成了對整個翻譯出版工作的“群體監督力”,將有力地促進出版者對翻譯出版物質量的關注與保證。此外,網友對米蘭?昆德拉系列作品和對《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的翻譯的關注和批評,都直接拉近了出版者、譯者和廣大讀者之間的距離,昆德拉作品系列的主要譯家之一余中先先生和《哈利?波利》的主要譯者馬愛農都在不同的場合肯定了網絡批評的價值,本人作爲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譯者,也從網絡批評中得到了不少啓發。歸納起來,至少有如下三點:一是網絡讀者的批評猶如一把高懸的達摩克勒斯之劍,有助于出版社和譯者端正態度,認真從事外國文學的翻譯與出版工作。二是網絡批評可以幫助出版者和譯者發現存在的翻譯與出版問題,有助于翻譯與出版工作質量的提高。三是有助于了解讀者的心聲,開拓出版社和譯者的視野,把更多更好的外國文學作品翻譯介紹給廣大讀者,促進翻譯事業健康的發展。
   網絡批評的積極意義是顯而易見的,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由于網絡具有開放性和虛擬性,網絡批評也有著與生俱來的一些特殊和局限。從目前我們在網絡上所接觸的有關文學翻譯的各種批評看,其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從衆性,跟風現象比較突出。網上出現一個重要帖子,特別是某種具有轟動效應的帖子,網友們容易在從衆心理的驅使下,紛紛跟帖,人雲亦雲,缺乏深刻的思考,因此有相當一部分的批評意見缺乏獨立判斷的品格,使批評的內在品質大打折扣。
   二是粗俗性,有的批評缺乏自律,出現髒話、粗話,甚至謾罵性的文字。健康的翻譯批評應該是與人爲善,對事不對人。由于網絡具有虛擬性,是個個人匿名與集體匿名的集合體。因其虛擬性和匿名化,網絡一方面有利于廣大讀者積極參與,發表自己的意見,也同時爲某些不健康的批評風氣提供了滋生的條件。
   三是複制性,容易産生大量泡沫性的批評言論。網絡即時、便捷,易于思想的傳播,但同時,追求信息的即時性往往使某些批評過于浮躁,浮泛,經不起理性的檢驗和時間的考驗。網絡批評的這些局限和不足,應該引起我們充分的警覺,對之加以理性的引導,並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使文學翻譯的網絡批評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
  三.關于文學翻譯網絡批評的幾點理論思考
   文學翻譯網絡批評的興起在凸現其積極意義的同時,也暴露了它的局限和不足,從而給譯學界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其中的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從理論的高度加以審視。
   首先是關于批評主體地位的思考。在翻譯批評理論界,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占主導地位的觀點,即翻譯批評有著某種特殊性,對翻譯批評者也有著特殊的要求:批評主體應該精通雙語,最好既要有翻譯實踐經驗,也要有較高的翻譯理論素養。就其根本而言,對翻譯批評主體的這一要求實際上是基于以“原文爲中心”的傳統翻譯觀。按照傳統的翻譯觀,翻譯是以原文爲中心的語言轉換,譯文是原文的某種“摹仿”,具有從屬性。若要對譯文作出評價,必須要以原文爲根本的參照,因此,不精通原文的人,便沒有批評的資格。應該說,隨著翻譯理論研究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翻譯本質的認識也不斷深入,傳統的翻譯觀逐漸被動搖。特別是接受美學給予了翻譯理論以深刻的啓發,在翻譯的生産、傳播和流通過程中,讀者的地位得到了承認,且越來越受到重視,而網絡批評的興起又從另一個側面爲我們正確認識讀者批評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思考的空間。王嶽川認爲:“網絡和電視正在改寫著當代文化批評的品格,同時也改寫著批評主體的身份和地位。尼采殺死了‘上帝’,德裏達殺死了‘人’,羅蘭?巴特殺死了‘作者’。[…] 接受美學給我們的毋寧就是:讀者大于作者,意義的可能性大于意義的原生性。”(王嶽川:2004)從以作者爲中心到以讀者爲中心,從一切以原文本的意義爲准繩到以讀者的闡釋爲依歸,面對這看似沖突的兩極,翻譯批評必須明確自己的理論立場。我們認爲,接受美學強調讀者重要地位,並不意味著對作者的拒斥;羅蘭?巴特宣稱“作者死了”,並不意味著讀者可以無視文本的客觀存在,對文本加以任意的解釋。然而,對于翻譯批評而言,問題並不這麽簡單,普通讀者面對的是譯文,而從原文到譯文則經曆了一個理解、闡釋與再創造的符號轉換過程。問題是:作爲面對譯文的普通讀者,如果他不懂外文,是否可以或有權對譯文作出批評?此外,如果不了解原文,不了解翻譯活動的複雜過程,讀者對譯文所作的批評是否可信?是否有著積極的價值?對這些問題,我們的回答無疑是肯定的。從理論上講,譯文一旦進入新的文化空間,便擁有了自己相對獨立的生命,而面對這一新的生命體,目的語讀者自然擁有理解與闡釋的權利,評論或批評的權利,因爲說到底,譯文一旦進入流通領域,文本便呈開放的系統,一切都有賴于讀者的參與。如果沒有廣大讀者的閱讀理解與闡釋活動,那麽作爲原作生命延續和拓展的譯文便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對網絡批評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爲它給廣大讀者提供了廣闊的交流空間,有利于文學翻譯作品的傳播和流通。此外,翻譯過程,不是由原文到譯文的一個封閉的語言轉換過程,從廣義上講,是一個包括文本選擇、生成和傳播的複雜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譯文本的讀者有著其不可替代的位置,他們針對這個複雜過程中所涉及的任何現象、任何因素所發表的看法或觀點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也不失其積極的意義。就此而言,讀者作爲批評的主體不僅僅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理應得到翻譯批評理論的關注和肯定。然而,我們不能不看到,我們在以往的翻譯批評研究中,對于讀者批評,特別是對在最近幾年興起的廣大讀者積極參與的網絡批評,我們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更沒有從理論的高度對涉及文學翻譯網絡批評的一些基本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這一點,應該引起翻譯批評理論研究界的高度重視。
   其次是關于文學翻譯網絡批評的有效性的問題。在上文中,對此問題我們已經有所涉及。由于網絡具有開放性和虛擬性,讀者擁有了無限的交流空間,同時也可以毫無顧忌地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積極交流,暢所欲言自然有著積極的意義,但也因此而出現了一些消極的,甚至不健康的批評行爲。我們確實看到,網絡批評中存在著大量激烈的言論,情緒化的指責,甚至有傷人格的攻擊;此外,還有不少泡沫化的重複信息。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地影響了文學翻譯批評的有效性,應該引起翻譯批評理論界的警覺。爲了保證文學翻譯網絡批評的有效性,發揮其積極的作用,促進翻譯事業的健康發展,我們認爲翻譯批評理論界應采取積極的舉措,參與構建多元互動的翻譯批評公共空間,具體想法有如下幾點:第一,高度關注網絡批評,敏銳地掌握網絡批評的發展趨勢。第二,與有關出版社一起合作,完善譯文交流空間。第三,積極介入網絡批評,引導讀者進行建設性的翻譯批評。第四,及時發現網絡批評中出現的問題,從理論上加以探討,指出其危害。第五,充分利用網絡的即時性和便捷性,對翻譯的熱點問題和廣大讀者關注的翻譯現象及時表明立場,發表觀點。
   除了上面談及的兩個重大問題之外,網絡批評給我們翻譯批評理論界提出的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還有不少,如怎樣促進專家批評與讀者批評的互動與互補,充分利用批評資源,發揮批評的積極作用;如何通過網絡批評,培育外國文學翻譯作品的讀者隊伍,促進翻譯作品的生産、傳播與流通;如何針對目前網絡批評中存在的淺俗化和宣泄性這兩上比個突出的問題,加強網絡批評的理性的互動等等。筆者衷心地希望翻譯批評理論界能對這些問題能給予積極的關注,進行深度的探討。

  奇幻文學

  奇幻文學(或稱奇幻小說)之中的“奇幻”一詞,是由英文的“fantasy”翻譯而來。此一譯名之固定,乃由臺灣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的負責人朱學恒,于1992年在臺灣的老牌電玩月刊雜志《軟件世界》(已于2005年底第200期時休刊,後以季刊方式于2006年夏季時複刊)中,開設爲期共一年半的“奇幻圖書館”(Fantasy Library)專欄時固定下來,並沿用至今成爲通用譯名。
  在文學中,奇幻小說這種小說形式包括了長篇小說、短篇小說、角色扮演遊戲和電影,依文化背景可區分爲東方奇幻小說與西方奇幻小說,故事結構多半以神話與宗教以及古老傳說爲設定,因而具有其獨特之世界觀。奇幻小說的故事或者發生在與現實世界規律相左的“第二世界”中,或者是在現實地球中加入超自然因素。奇幻小說這種題材與科幻小說與恐怖小說既有聯系,又有不同。這三種體裁起重要作用的都是幻想成分,都以現實爲基礎或者推測現實曾經怎樣、應當怎樣。奇幻小說的特點是大膽的想象和探索。
  奇幻小說與科幻小說不同之處在于之背通常較偏向非百分之百理性或是不可預測的世界結構上(內容多有魔法、劍、神、惡魔、先知),以時間序區分,奇幻小說較偏向過去也就是曆史中尋求背景依據或是相似,而科幻小說則會偏向現有科技的延續,強化及加強想象。
  釋義
  在普通人的觀念中奇幻小說于玄幻小說幾乎沒有分別,其細微處也就是在奇和玄的爭議上,幻小說三字主要是定義在幻想的世界中。而玄幻和奇幻現在已經沒有分的那麽清楚了,但是追其根本奇幻應該的意思是以魔法或其他超自然力量爲基礎構成的幻想世界,如果出現先進的科學技術就不是奇幻小說而是科幻小說了。
  奇幻曆史
  奇幻小說有著悠久而卓越的曆史,其源頭可上溯至希臘神話和羅馬神話(特別是荷馬的《奧德賽》)、北歐神話(日耳曼神話)史詩如《貝奧武夫》。現存西洋文學中最早的作品是約紀元前兩千五百年蘇美文明的《吉爾迦美什》(Gilgamesh)史詩,世上首部偉大的英雄傳奇,記述吉爾迦美什痛失好友安奇度(Enkidu),繼而以武士之姿,出發探求生死真諦的永恒旅程。這個追求永生的主題,以及其中林總諸神的出現,在都是奇幻元素的忠實體現。
  而中世紀騎士文學與近現代哥特文學的廣泛傳播,爲奇幻文學的興起打下了堅實基礎。亞瑟王傳說爲當代奇幻小說提供了另一重要題材,魔法師梅林、圓桌騎士、馬術、浪漫卻輪廓鮮明的道德問題,在衆多作者筆下呈現紛然不同的面貌。
  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許多奇幻小說與科幻小說發表在相同的雜志上(通常也是相同的作者)。在20世紀中葉,J•R•R•托爾金的《哈比人曆險記》和《魔戒》、C•S•路易斯的《納尼亞年代記》、娥蘇拉•勒瑰恩的《地海》系列獲得了巨大的聲望,奇幻小說寫作獲得了重生,之後的作品多模仿這些成功的作品,從神話、史詩和中世紀浪漫文學中借鑒了許多成分。
  這些奇幻小說使龍與地下城這類的角色扮演遊戲誕生,而遊戲又反過來産生了更多的小說。遊戲公司發行以它們自己的虛構遊戲世界爲背景的奇幻小說如龍槍編年史、被遺忘的國度和機甲戰士等系列名著。
  奇幻要素
  和其他的小說類別一樣,所謂的奇幻小說也許只是書商的一種上架策略,未必有一個清晰的定義可以不讓某小說不被預期地踢出或被劃歸這個類別。也就是說,有很大的模糊地帶。
  一個清晰的指標可以讓你知道一篇小說可能更接近或是遠離這個類別,那就是所謂“約定俗成的要素”。當讀者反覆看到這些要素時,會越來越傾向于認爲它屬于這個類別,而不管學院派如何進行批判或挑剔、或是作者自己對于被劃歸這個類別具有反感。
  架空世界:
  以魔戒爲首杜撰一個世界作爲奇幻小說的發生舞臺已經成爲常見手法。不過在此之前,某些這類的世界似乎經由鏡子或樹洞和地球相通。爲了證明作者的想象力,讓這個世界被扛在大烏龜殼或象背上早已不稀奇,世界的外海外緣布置連續的大瀑布讓落下去的任何東西永遠消失也不再是新奇的點子。
  你可以幹脆讓這個世界坐落在海底的巨大氣泡中,或者讓架空世界中全部有沒有智慧的生物都擁有飛行或漂浮能力、而在深不見底的大氣半空中結巢居住。一定還有更炫更酷的點子。
  非人智慧生物/種族
  一個顯然不是人的生物或非生物,嘗試或理所當然地和故事中的角色順利溝通,時常是我們判斷一部小說屬于奇幻小說的開始。
  在一些被歸類于嚴肅奇幻的小說當中,這樣的種族也許會有自己的特長、社會、文化甚至演化分支及曆史,比方說精靈、海妖、矮人及獸人;而在另外的一些作品中那可能只是一張會說話的撲克牌。無論如何它們長成這樣、或說被描寫成這樣,大都是爲了在故事中演出一些人類辦不到的事情,例如說張嘴噴火、施展魔法或者不借助身外道具就可以玩一局梭哈。
  除了外星人之外,對于一些非人智慧生物在故事中出現的情況,仍需要更小心的推敲,比方說它們被稱呼或自稱爲天使、魔鬼或者是神。有時這無疑地證明它是一篇奇幻小說,但也有許多時候這篇故事的完成出自一個嚴肅的宗教宣傳動機。請牢記,對于信仰者而言,這些現實中好像不存在但也許只是不容易發覺的生物或非生物,無疑地是擁有類人或是超人智慧的,絕不是一種奇幻。只要他們所信仰的宗教這麽主張。
  奇怪的神話宗教體系
  越出名的作品越會極力避免影射現實中的宗教可能會爲作者帶來的麻煩,因此無論是科幻或奇幻小說,當他觸及和信仰有關的議題時,一個捏造的神話和宗教體系便應運而生。
  當然有時候虛構的神祇不是因爲這麽高尚的理由出現,單純只是因爲一群更具威力的家夥對于故事的戲劇性開展將有著無可取代的重要貢獻。
  各司其職的任務隊伍
  鮮少有奇幻小說的作者,不用某種奇特的職業來象征他在自己的架空世界中捏造的文化。最常見的例子就是:當一個世界有魔法存在,無可避免地就會産生一些稱爲法師這種以之爲業的人。這種事情在科幻小說中比較罕見,但類似例子仍然讓人耳熟能詳,比如說星際大戰中的絕地武士。
  紅花也須有綠葉相襯,彰顯這種職業身份的特殊性最好的辦法就是對照者的存在,而且最好不只一個,任務隊伍就這樣誕生了,例如在佛羅多、亞拉岡等凡人中更顯得具有不凡身份地位的法師甘道夫。
  角色扮演遊戲的出現無疑地強化了奇幻小說的這種成分,後世的托爾金們完全沒有必要在寫小說時再去爲法師要用哪一招來克敵制勝而煩惱。就算他們有這方面的喜好,他們的點子也很難比無數遊戲制作團隊的更好。
  神秘的邪惡勢力
  全球各大國家情報機構和媒體都對蓋達組織的活動資金來源和背後支持者高度關注。奇幻小說中完全不需要擔心這種事情。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許多奇幻小說中的特殊文明,比方說魔法,是“可驗證”的,也就是說它很科學。但是連擁有最深厚數理邏輯根基的架空背景設定者,都很難否認,當一顆邪惡的能量寶珠就擁有組織一批勢力壓倒性龐大的軍隊的力量時,對于劇情的開展而言非常便利,甚至比捏造那些神祇更簡單。
  我們在魔戒電影中看到那些據說經由某種方法將goblin和elf合成、而在誕生時痛聲哀嚎的獸人時,猜想它或許早已經知道此後無數擔負起被英雄宰割任務的邪惡生物,都將會經由類似的神秘難明的途徑一窩蜂地大量生産出來。
  分類——20世紀流行的奇幻小說通常分爲幾個分支:
  嚴肅奇幻
  劍與魔法
  現代奇幻
  科學奇幻
  輕松奇幻
  浪漫奇幻
  蒸汽朋克(Steampunk)
  奇幻電影(不同于科幻電影)
  英雄奇幻——更接近于混合了科幻小說成分的類別。
  奇幻獎項
  由于奇幻文學與科幻文學的天然聯系,衆多科幻獎項也同時或逐漸接受奇幻作品提名。比如雨果獎與星雲獎最初都是純粹的科幻獎,後來也接受奇幻作品成爲泛幻想類的獎項。其他比較重要的獎項有:
  軌迹獎(Locus award):由美國《軌迹》(Locus)科幻雜志讀者票選的年度科幻與奇幻獎。
  世界奇幻獎(World Fantasy Awards):1975年開始的評委團評審奇幻獎,于每年的世界奇幻大會(World Fantasy Convention)期間頒發。
  神話幻想獎(Mythopoeic Fantasy Award):偏重于Inklings式奇幻作品的年度獎。
  不列顛奇幻協會獎(British Fantasy Society):英國作家的奇幻年度獎。
  主要作品
  歐美奇幻:
  《蠻王科南》系列(Conan the Barbarian)- 羅伯特•霍華德(Robert E. Howard)1932年
  《幽靈古堡》三部曲(Gormenghast)- 馬維恩•匹克(Mervyn Peake)1946年
  《納尼亞傳奇》系列(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克利夫•史戴普•路易斯(C. S. Lewis)1950年
  《魔戒》系列(又譯《指環王》) - J•R•R•托爾金 1954年
  《地海傳說》系列 - 娥蘇拉•勒瑰恩 1968年
  《最後的獨角獸》(The Last Unicorn)- 彼得•伯格(Peter S. Beagle)1968年
  《安伯志》(The Chronicles of Amber)- 羅格•澤納茲尼(Roger Zelazny)1970年
  《赫德禦謎士》系列 - 派翠西亞•麥奇莉普 1976年
  《精靈寶鑽》(《指環王》前傳) - J•R•R•托爾金 1977年
  《莎拉娜之劍》系列(The Sword of Shannara)- 特裏•布魯克斯(Terry Brooks)1977年
  《聖石傳說》系列 (The Belgariad)- 大衛•艾丁斯(David Eddings) 1982年
  《黑暗塔》系列 (Dark Tower)- 史蒂芬•金(Stephen King) 1982年
  《費奧納瓦織錦》三部曲(Fionavar Tapestry)- 蓋伊•凱佛列•凱伊(Guy Gavriel Kay) 1984年
  《龍槍》系列 - 主要爲瑪格麗特•魏絲和崔西•西克曼(Margaret Weis and Tracy Hickman)1984年
  《創者傳》(The Tales of Alvin Maker)- 奧爾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1987年
  《黑暗精靈》系列 - R•A•薩爾亞多(R. A. Salvatore)1988年
  《死亡之門》系列(The Death Gate Cycle)- 瑪格麗特•魏絲和崔西•西克曼 1990年
  《時光之輪》(The Wheel of Time)- 羅伯特•喬丹(Robert Jordan)1990年
  《真理之劍》系列 - 泰瑞•古德坎(Terry Goodkind)1994年
  《刺客系列》系列(The Farseer Trilogy&THE TAWNY MAN BOOK) - 羅蘋•荷布(Robin Hobb)1995年
  《冰與火之歌》系列(A Song of Ice and Fire)- 喬治•R•馬丁(George R.R. Martin)1996年
  《哈利•波特》系列(Harry Poter) - J•K•羅琳 1997年
  《美國衆神》(American Gods )- 尼爾•蓋曼(Neil Gaiman)2001年
  《大魔法師》(Jonathan Strange & Mr Norrell)- 蘇珊娜•克拉克(Susanna Clarke)2004年
  奇幻小說和網遊小說的區別
  奇幻和網遊都是脫胎于遊戲世界網遊小說相對年輕而奇幻則更爲悠遠一些。其中世界大多相仿而不同之處在于奇幻追求真實世界網遊發生地點則在幻想的遊戲世界中。
  日本奇幻
  夢枕貘:《陰陽師》《幻獸少年》《沙門空海》
  菊地秀行:《吸血鬼獵人D》
  水野良:《羅德斯島戰記》魔法戰士李維》
  小野不由美:《十二國記》《東京異聞》
  中國奇幻
  黃易:《大劍師》
  畢華流:《荒原三部曲》《桑梓荒原記》《白狼傳》《龍戰士傳說》
  羅森:《風姿物語》《阿裏布達年代記》
  煙雨江南:《褻瀆》
  滄月:《鏡》
http://baike.baidu.com/view/298351.html?tp=8_11

納尼亞傳奇 维基百科

《納尼亞傳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是一套七冊的奇幻兒童文學,由英國作家C·S·路易斯在1950年代所著,為英美兒童文學經典之一。
故事的開始講述一個小男孩和一個女孩偶然進入了一個異世界,稱為納尼亞,並在那裡經歷過一連串的冒險,及看到那個世界的創造。之後,他將一顆從異世界帶來的種子(蘋果)埋在花園裡,還長成了一顆大樹。這棵大樹後來被颶風颳倒,又被造成了衣櫥,然後又引領了四個小孩子進入這個神奇國度的不同時期,每一本互有關連,但亦可獨立閱讀。
作者利用故事內不同的人物和動物角色,使用比喻或隱喻來向小朋友講述聖經的道理。相對於當時嚴肅的主日學課程來說,路易斯的故事可以說是一個很大的突破。總的來說《納尼亞傳奇》系列全書透露出一種對耶穌基督的虔誠,也許正因為如此,全世界的孩子們都接受了,而且它還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最偉大的兒童文學作品。
  套書的組成和發行順序全書七冊的標題
根據作者C·S·路易斯的寫作次序:
1.《獅子·女巫·魔衣櫥》
2.《賈斯潘王子》
3.《黎明行者號》
4.《奇幻馬和傳說》
5.《銀椅》
6.《魔法師的外甥》
7.《最後的戰役》
根據故事發生的先後次序(現在出版的總目錄式排法):
1.《魔法師的外甥》 The Magician's Nephew
2.《獅子·女巫·魔衣櫥》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
3.《奇幻馬和傳說》 The Horse and His Boy
4.《賈斯潘王子》 Prince Caspian
5.《黎明行者號》 The Voyage of the Dawn Treader
6.《銀椅》 The Silver Chair
7.《最後的戰役》 The Last Battle
根據英文版初次出版的日期:
1.《獅子·女巫·魔衣櫥》(1950年)
2.《賈斯潘王子》(1951年)
3.《黎明行者號》(1952年)
4.《銀椅》(1953年)
5.《奇幻馬和傳說》(1954年)
6.《魔法師的外甥》(1955年)
7.《最後的戰役》(1956年)
書籍出版
 中文版本[1]1979年,臺灣「長橋出版社」翻譯發行《獅王、女巫衣櫥》(王文榮譯)和其他「納尼亞傳奇」系列故事。
1981年,大陸 [浙江人民出版社] 《魔椅--納尼亞王國系列》 (譯者:朱炯強 / 徐人望, 統一書號: 10103-238)
1981年至1984年,臺灣「國語日報出版社」翻譯發行《魔衣櫥》和其他「納尼亞傳奇」系列故事。
1987年,臺灣「星光出版社」翻譯發行《獅子‧女巫‧魔衣櫥》和其他「納尼亞傳奇」系列故事。
1999年,臺灣「東方出版社」翻譯發行《魔衣櫥》和其他「納尼亞傳奇」系列故事。
2002年至2005年,「大田出版社」陸續改版發行《獅子、女巫、魔衣櫥》(彭倩文譯)和其他「納尼亞傳奇」系列故事(內文無附註音,另有繪本版)。
1960年代中,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翻譯發行,譯名為《那裏亞故事集》。2000年起陸續再版發行。
1990年代初,大陸「天津新蕾出版社」節選出版,譯名為《神秘的衣櫥》(內容和電影劇情一致)。
2005年,大陸「譯林出版社」翻譯發行全套《納尼亞傳奇》中文版。
相關著作
2006年,台灣出版《走進魔衣櫥:路易斯與納尼亞的閱讀地圖》(幸佳慧著)
英文版本有無數的書籍和改編版本及相關著作,參見英文版維基百科
媒體改編和發行
1988年至1992年,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改編成電視迷你影集和發行DVD。
電影
1.《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魔衣櫥》(2005年12月)
2.《納尼亞傳奇:賈思潘王子》(2008年6月)
3.《納尼亞傳奇:黎明行者號》(2010年12月)
參考資料
1.^ 臺北市立圖書館電子圖書館公共目錄
2.^ 《納尼亞傳奇》系列電影
  外部連結
心靈小憩─獅王·女巫·衣櫥─C.S.Lewis的納尼亞童話集之一
心靈小憩─魔術家的外甥─C.S.Lewis的納尼亞童話集之二
心靈小憩─最後之戰─C.S.Lewis的納尼亞童話集之三
《納尼亞傳奇》台灣非官方網站
納尼亞童軍團網站
納尼亞童軍團無名首頁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4%8D%E5%B0%BC%E4%BA%9E%E5%82%B3%E5%A5%87

蔡允中 讀書心得: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魔衣櫥(大田出版社 2005)

  一●相關書訊:
本書作者C.S.路易斯和他的好朋友托爾金─《魔戒》的作者,是「墨林」的會員,那是一個非正式的作家俱樂部,通常都是在當地的酒吧碰面。路易斯之所以迷戀童話、神話和古老傳說,以及他創作的靈感來源,都跟他的童年密不可分,使他完成了最受歡迎的經典故事《獅子、女巫、魔衣櫥》。納尼亞傳奇共有七書:魔法師的外甥、獅子、女巫、魔衣櫥、馬和他的男孩、賈思潘王子、黎明行者號之旅、銀倚、最後的戰役,深深擄獲全世界讀者目光所創造出來的豐富作品,其中《最後的戰役》更贏得一九五六年的卡尼基獎。
  二●內容摘錄:
亞斯藍重出江湖,正義就會戰勝邪惡,
他昂首高聲怒吼,掃去世上一切憂愁,
他張嘴露出利齒,冬季即將宣告終止,
他甩動金黃鬃毛,春天重返我們懷抱。 (p.83)
我希望所有讀這本書的人,都不曾有過像蘇珊和露西當晚納麼悲慘的遭遇。但你若是曾經歷過這樣的傷痛─你要是曾經徹夜不眠地哭泣,直哭到眼淚流盡─那麼你會知道,哭到最後,你就會開始感到一種平靜。 (p.161)
  三●我的觀點:
想想經歷一場像露西、彼得、蘇珊、愛德蒙這樣的刺激冒險、應該需要很大的勇氣吧?人生就是要有冒險犯難的精神,每個冒險都會使我們成長,但不要做一些拿自己生命開玩笑的沒有意義的冒險,而每項冒險都需要勇氣,這正是我佩服他們的地方,給了讀者美麗、驚駭、機智的感覺。
每項有意義的冒險都值得嘗試,我也在書中看到他們經由不斷的冒險,不斷的成長。
而書中因為有四人的合作,才能打敗邪惡的白女巫,也讓我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所謂的:「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豬葛亮」,光靠一個人的力量,很多事是無法達成的,團隊合作的精神在於互助、互愛、互相分擔分享苦樂,這正是團隊合作的精神阿!
而裡面的善惡分明,白女巫的邪惡和亞斯藍的正義,產生出明顯的對比,這是上也有所謂的好人與壞人,而就我們的認知,好人正是那些不做違法的事,為人正直,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人,而壞人則是那些殺人放火,作出一些傷天害理的事的人,而他們終究會受到良心的譴責和法律的制裁,有些人甚至殺了人都不眨眼,好比書中的白女巫,金錢是買不到一條命的,而且當你雙手沾上了別人的血,想洗也喜不掉阿!後悔又有什麼用?
每次故事的結局總是光明戰勝邪惡,從此他們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但是書中最後一句話卻令人好奇:魔衣櫥的故事在此正式畫下句點。要是教授說的沒錯,納尼亞王國的冒險故事顯然才剛剛開始呢。作者用不同於以往的方式,增加讀者的興趣,有為日後的作品埋下伏筆,頗令人期待。
書中把人物的性格刻化的栩栩如生,所謂的正義將會帶給我們光明,引領我們走向光明坎坷的人生大道,不致於誤入歧途,或許這樣以後故事的結局真的就會永遠都是善戰勝惡了吧?
本書的主角都和我的年齡相近,他們卻創下這樣的奇蹟→威然這只是個虛構的故事,但也告訴我,只要肯付諸行動,那便可將不可能化為可能。
也因為主角們的年齡和我相似,所以我才會特別喜愛這本書,裡面充滿著作者無限的想像力,會說話的動植物們,也讓我想到將來如果發明可以和動植物們溝通的科技物品,那世界一定會更加美好。
而書中的另一個重要角色「亞斯藍」,他所維護的正義令我敬佩,他帶給人的是一種莊嚴的感覺,或許也象徵獅子是森林之王吧!
看完了這本書,給人有種身歷其境的感覺,裡面精采的冒險過程,使人不禁想一起和主角們對抗惡勢力,書中角色的特有性格,也印證了人心各又不同,我覺得人生下來併部會分辨善惡是非,而是靠著後天的環境才決定一切的,就像白女屋生活在邪惡的魔法中,所以教育是很重要的,透過教育我們才能一步一步的成長阿!
  四●討論議題:
儒家的孟子相信人性本善,而荀子則相信人性本惡,C.S.路易斯在書中把人物的性格刻化的栩栩如生,而書中則是善神戰勝於惡神,但在現實善惡分明的世界裡,是否善神也將會戰勝惡神,到底存在人體內的天使與惡魔,誰又會戰勝誰,是不是結局永遠都會是善神贏,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http://www.shs.edu.tw/search_view_over.php?work_id=669184

讀書心得:納尼亞傳奇:魔法師的外甥(The magician's nephew)(大田出版社 2005)

  早就想寫納尼亞系列的心得了,但就是提不起勁(魔戒三大本我一次KO,這套卻有七本不一樣的要寫……),這次趁著第四集電影要上映,心血來潮七本重看,就來寫一下心得吧!(賈斯潘長還真是帥,雖說原著裡他應該沒多少戲份)
  我對這本第一集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創世的部分,其他部分倒是很尋常的少年少女大冒險。當然,他們的冒險有其中深刻的意函,有興趣做延伸閱得的人可以看看心靈小憩這裡的文學天地,真是寶庫(只要你不要抱著對基督教的偏見來看)。
  世界是從哪裡開始的,對我這個從小就喜歡追根究底的人來說,這是個好題目,所以當我首次接觸到大霹靂理論,我可是沉迷到不行,也不管牽涉其中的數學與物理遠超過我所能負荷(那是小時候的事情了,就算現在我也一樣不懂),反正我就是很著迷於那終極的回碩與空無的無限。
  那是一種只存在於數學上的東西,遠超過三維存在的想像,反正突然就這樣爆發,然後什麼都有了。
  那是什麼樣的一個光景?我想,任何由母所生的人,對於「創造」都會著迷才是。
  所以我很在意各種關於世界創造的說法,不管是科學上的還是宗教上的,你看我甚至還為歸途寫了一堆創世神話。
  在我看過的小說裡面,關於創世這檔事,我最欣賞的分別是精靈寶鑽與這本魔法師的外甥,原因很簡單,就是「美」。
  兩位作者因為生前就是好友,創作理念多少會受到影響,其中我相信關於創世的部份應該是兩人共通的哲思--都是源自於基督教。
  兩本書的創世都是源自於音樂。我先接觸到的是納尼亞裡的創世,當初就感到非常喜歡,但後來看見精靈寶鑽,更是驚訝於他的雄偉壯擴。但最近重新溫習,發現納尼亞有納尼亞的美妙之處。
  音樂是創世之鑰,這一點很多創作者喜歡使用,最明顯的就是死亡之門系列了,而我的歸途,也是把韻律、波動視為能量之源。有趣的是,這種想法跟「弦」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在弦論出現之前的創作者就能想出這種概念來,這可真是了不起。
  至於她的美妙之處,因為是很音樂性的,要我寫出來……寫得出來我就不用打公文了,請大家自己看吧!
  對了,納尼亞的多重宇宙概念其實是很先進的,拿來寫科幻小說也不會有任何問題喔!
http://momoge.blogspot.com/2008/05/magicians-nephew.html

 :【心得】納尼亞傳奇:黎明行者號...相信才能產生力量

  以奇幻文學所改編成的電影來說,最賣座的莫過於【魔戒三部曲】以及前陣子剛上映第七集的【哈利波特】系列。
  在這兩部系列作票房超熱賣的情況下,也確實讓不少片商一股腦的,將許多奇幻文學的小說加以改編成電影。
  但實際上商業效益和結果,並不是每部作品都能如原先預期般的美好,像是【龍騎士】和【黃金羅盤】就是如此情況,電影的續集計畫幾乎已是停擺且遙遙無期。
  至於這部【納尼亞傳奇】系列,由英國作家C.S.路易斯所創作,作品的表現比較偏兒童取向。
  前兩集電影版由迪士尼出品,第一集的票房還算是不賴,但沒想到第二集票房卻不是很理想,導致迪士尼收手不想拍下去,看來這系列電影即將胎死腹中的時候,福斯公司居然這時跳出來接手拍攝第三集,也因此才會有這次第三集的出現。
  但這次第三集的表現會如何?觀眾是否會買單捧場?那就得讓我們觀察下去囉。
  這次的故事依舊很簡單,就是敘述前作的主角四人從納尼亞世界回到現實後,較年長的彼得和蘇珊到外地獨立生活,而較年幼的愛德蒙以及露西,則是去投靠親戚家和討人厭的表弟一同居住。
  有一天愛德蒙、露西及表弟尤斯提,突如其然的被捲入了畫中,沒錯!他們再次回到了納尼亞的世界,而這次他們將跟隨著已經成為國王的賈斯潘航向遠方,一起尋找失蹤的七位勳爵和傳說中的七把寶劍。
  因為唯有收集完這七把寶劍,才能將邪惡力量給消滅,也才能讓納尼亞世界恢復昔日的和平。
  究竟他們在這趟旅程和冒險當中,又會遭遇到哪些險境和難題呢?最終他們能達成使命,解救納尼亞並順利的回到現實世界嗎?
  這次的故事劇情,和以往差不多風格,那就是簡單明瞭容易入戲,畢竟原著本來就是寫給小朋友看的讀物,自然劇情就不會過於複雜和難懂。
  節奏本身來說,這部片拍的算是挺流暢的,沒有過多的拖戲部份,姑且不論當中的邏輯性如何,至少沒啥拖泥帶水的就切入劇情,從這點來說我就很喜歡。
  不過畢竟這部片的取向,算是主要拍給小朋友看的,那就別太期待風格會有多黑暗、場面會有多浩大,儘管過程當中主角們會經歷到許多冒險,但頂多就是非常普通級的水平罷了,大人們也未必能這麼容易就感到滿足囉。
  但我得說特效這部份還算拍的不錯,尤其是和海怪對決那段以及飛龍翱翔的部份,以氣勢來說這些就比較符合大人的口味。
  這次冒險和前幾集有點不同的地方就是,之前都以陸地為主要舞台,像是森林、城堡等等場景就比較多,風格就比較有童話故事的感覺。
  不過這次是以海上冒險為主軸,就會讓人不禁聯想到【神鬼奇航】之類的作品,只不過這部【納尼亞傳奇:黎明行者號】就比較兒童化一些,冒險的過程和動作場面相對的就簡化不少,這方面來說算是可惜了點。
  這系列其實多少有宗教傳佈的意味,只是程度的多寡和感受差異而已,像是獅子「亞斯蘭」其實算是神的化身,只差在作者沒有明講而已,但看得懂的觀眾和讀者自然心裡多少有個底。
  唯有相信,他才會適時出現幫助度過難關,但前提是自己要先有強烈的意志和堅強的心,勇敢去面對難題和困境,自然而然的就能產生勇氣和力量,再多大的逆境和阻礙也就能迎刃而解。
  還有就算曾經犯錯,只要懂得悔改和覺悟,終究還是有轉圜的餘地,像是片中那小表弟尤斯提所遭遇到的,不就是如此情形嗎?從這點來看就很有宗教勸世的味道。
  系列前作的四位主角,較為年長的彼得和蘇珊,這次他們倆就沒有回到納尼亞世界冒險,對於喜歡他們的觀眾可能會有點失落,但他們還是會以很特殊的方式客串亮相。
  那為何他們這次不會回到納尼亞呢?因為他們身心都已成熟長大能獨當一面,自然而然的納尼亞世界中,已經沒有他們該去完成的任務,也代表他們已經從納尼亞世界畢業了。
  而愛德蒙、露西、尤斯提相較之下,就還有得學習和成長空間,所以這次回到納尼亞世界的才會是他們三位。
  至於他們三位回到納尼亞後,隨著和賈斯潘國王的遠航旅程當中,慢慢瞭解到自身所欠缺的部分是什麼,也逐漸將心中的結一一打開,終究明白到自信心的重要。
  與其整天在那裡羨慕他人,倒不如對自己更有信心一些,其實自己並沒那麼差,只是很多時候自己沒自覺到罷了,當你能相信自己、肯定自己時,也才可能產生力量和機會超越自己。
  當他們幾位克服心魔和誘惑,也瞭解到自己的優缺點在哪裡,並更懂得接受和改進,等內心都已經成長茁壯時,我想他們最終也會從納尼亞世界畢業的。
  整體而言,這次的【納尼亞傳奇:黎明行者號】表現還算是OK有及格,在奇幻風格和海上冒險的氛圍下,還是能得到不少娛樂效果的。
  當然假如你期待本片,能出現史詩般浩大場景的觀眾,那我大可建議你把錢省下來,因為本片並沒有那種場面。
  不過以勵志面來說,是很適合帶小朋友一同去觀賞的唷,片中更充滿著蠻多教育意義的正面思考,算是一部寓教於樂、闔家觀賞的不錯選擇呢。
  雞排的隨性總評:(滿分10分)
劇情:7
場面:7
特效:8
娛樂性:8
教育意義:9
整體分數:7.8
http://forum.gamer.com.tw/Co.php?bsn=60200&sn=69039

阿凡達 Avatar (2010)
 
演員: 詹姆斯卡麥隆 山姆沃辛頓 雪歌妮薇佛 蜜雪兒羅莉葛茲 柔伊莎達娜 史蒂芬藍
  劇情簡介
  本片耗資超過3億美元(120億台幣),《鐵達尼號》詹姆斯卡麥隆費時14年構思的最新作品,運用了3千個視覺效果。
  澳洲男星山姆沃辛頓《魔鬼終結者:未來救贖》,在片中飾演為了使癱瘓雙腿復原(承接去世雙胞胎哥哥舊業)而加入〈阿凡達〉計畫的退役軍人-傑克。貪婪人類為了掠奪潘朵拉星球上珍貴的資源,以人類和納美人DNA混種的三公尺高媒介「阿凡達」,作為人類心智操控的身軀,進出美麗卻「不適合人類活超過5分鐘」的險惡潘朵拉。傑克躺在像是核子共振掃描的船艙裡,傳送心智訊息到阿凡達,深入潘朵拉、取得納美人的信賴和從事情資蒐集活動。這位「和平使者」將歷經三個月的納美文化體驗,學習傾聽大自然的聲音和感受無所不在流動的能量,馴服珍奇異獸、譜出跨族動人情愛,最後並陷入選邊站的掙扎。
  潘朵拉是神祕而引人好奇的瑰麗世界,高瘦強壯的納美人是原始人的神話版,仔細聆聽大自然的訊息、感受大自然萬物的能量,不免讓人類比同樣強調「天人和諧」的印第安人。傑克是第一個被納美人接納的「外星人」,原本要把他殺掉的女主角奈蒂莉,在得到伊娃(納美人信仰之寄託,某種萬物平衡的能量)的顯靈後,帶他融入納美人的生活,學習異種文化。
  在歷經多次人類與納美人不歡而散、失敗的溝通後,納美人決定再給人類一次機會。傑克像是葛蕾絲博士(雪歌妮薇佛飾)作為人類和納美人溝通的橋樑,只是,傑克得到更多信任。潘朵拉星球裡,無論是優美緩慢飄動(如水母)的螢光生物,多不勝數、讓人嘖嘖稱奇的珍稀動植物和神往的的霓虹亮麗世界,神祕綺麗的集體喚靈儀式,全是詹姆斯克麥隆想像力的延伸-一個桃花源的人間仙境勾勒。他發明另一種原始語言和人獸(納美人/類翼手龍大鳥)「締結」的情感關係(bond),像是用觸角(插座)緊緊連結-馴服者和被馴服者的權力確立、情感的連結,可謂《阿凡達》裡最動人神奇的時刻之一,也讓人印象深刻。
  在彷彿通過成年禮馴服伊卡蘭(大鳥)的過程,勇士攀爬空中漂浮岩石直達天際,《阿凡達》展現多次屏息壯麗原始的景致,充斥的視覺震撼筆者不多著墨(無疑是電影科技史上的創新突破,也是一般觀眾願意掏錢進戲院的關鍵因素)。原始人的撟捷、耳聰目明,諷刺嘲弄被利益薰心、良知良能被遮蔽的人類,像是小baby,除了吵鬧笨拙,什麼都不行。
  詹姆斯克麥隆很厲害,找到人類情感能投射/同情的原型(彷印第安人-自然人類共生的信仰,有著與人類形貌相似的生物,明明在自己世界活得快樂卻被貪婪外來民族侵略、剝削的地球現狀),加大加廣無遠弗屆的想像力和故事執行力,讓攝影精進科技找到切入點,呈現神祕而絢麗的原始世界。利用人類創造出來的阿凡達媒介(人、納美人的混種),取得信任、融入納美人生活,並在貪婪人類武裝入侵、毀滅異種的當下,陷入空前認同危機、大是大非的抉擇瓶頸。
  片名《阿凡達》以音譯而言,AVATAR 唸 “阿凡達”,原意是“化身”,如果在電玩的世界裡,他就是虛擬世界裡的玩家代表,或是操作者分身的角色;而在這部電影裡,則是未來世界裡,引領人類進入潘朵拉星球的新人種,隨著阿凡達的腳步,我們進入了一個超越想像的新世界,前所未見的珍禽異獸和景象都在這裡一一立體呈現,整個觀影的體驗,就是一場憾動心弦的探險旅程!
  特效公司WETA為本片設計了未來世界重機武器裝備,有身高4公尺,寬約183公分的武裝移動平台裝甲衣(AMP SUIT)、高約12.2公尺,寬為 8.73公尺的天蠍星(Scorpion Gunship)戰鬥機、大力士直昇機(Samson helicopter)、酷炫造型的飛龍(The Dragon),以及許多驚人的武器,中間還有巨型的原始生物靈鳥(Banshee)穿梭其中,在片中展開了一場未來與原始的終極對決大戰。
http://www.atmovies.com.tw/movie/film.asp?film_id=faen00499549

主題:與狼共舞比阿凡達好多了(另參本館:《與狼共舞》的原著(皇冠,1991)與電影之文字與影音魅力算有中上水平,尤其它替印白關係平反的影視史觀(雖仍以白人男女主角的視界來看)。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0606531

1F比起阿凡達的商業取向,與狼共舞有一種淡淡的感動,雖沒有像阿凡達那麼激烈的戰爭場面,但是從一個融入不了原住民的外人,到最後和原住民一起捍衛土地文化,與狼共舞這方面成功多了
從充滿敵意到慢慢了解,中間也曾充滿困惑,懷疑自己是否可以融入原住民當中,到最後捨棄英語 開始講原住民的話,反抗殖民者,最後沒有英雄式的結尾,但是平淡的結束 尾勁卻比阿凡達震撼的結尾有力多了,中間對印地安文化的描寫更是比納美人深入,(當然一個是真實的 一個是虛構的 虛構的本來就比較吃虧)而感動就是從這些細節中慢慢演生而出
與狼共舞 的感動 要親自體驗才知道,如果你希望保護潘朵拉,看完與狼共舞後,你會發現 地球就是最美好的星球,很多原住民的文化都在流失了,別在幻想要幫納美人了,幫幫地球上其他的少數民族吧
回應
3F與狼共舞的最後一個畫面,主角和妻子於黃昏中走在積雪的山路上,字幕卡緩緩升起,道出印地安悽涼的結局,與狼共舞贏在劇情的創新,阿凡達贏在特效的突破,兩片事實上無法論其優劣
4F雖然說得有道理,但是與狼共舞比阿凡達好的部分,也就這些了,如果阿凡達沒有比與狼共舞好,那麼影史第一的票房就證明了大家的觀點跟喜好有很大的問題了。總之兩部都是好電影,但是以娛樂跟撼動人心綜合來看,顯然阿凡達比與狼共舞更勝一籌,這是表現在票房上的現實。
5F佩服開版看完阿凡達能連想到與狼共舞,且講得很好,請多多上來論述其他電影
6F我雖然沒有看過與狼共舞,但是我覺得阿凡達之所以會有那麼多的共鳴,那是因為阿凡達裡面是藉由人類科技與未開發人民的差別,讓我們了解到的並不是要去救納美人,而是要讓我們真正的去了解自己所處的環境,尋找我們這個星球的那個名字(突然忘記那個納美人的主)
7F恩,應該出與狼共舞3D特別版,那應該很不錯喔,不過與狼共舞少了點冒險刺激的部分,當初可能不想讓阿凡達太過一般所以出科幻點吧,我想海角七號也可以出3D科幻版模式,最好再加上3D特別版劇情!以後3D會是趨勢!!
9F這兩片根本就是不一樣的東西,你拿星際大戰跟阿凡達比我覺得還差不多!!如果要跟與狼共舞比,那還不如找梅爾吉勃遜的英雄本色,或決戰時刻.阿凡達的成功已經在票房和IMDB分數上顯示出來, 阿凡達IMDB 8.3分,與狼共舞只有 8.0分,自己查察就知道~
10F我不覺得這樣的比較有何不妥
阿凡達是用比較娛樂性的方式呈現 科幻 技術層面 和 虛擬世界 這些都只是輔助 與狼共舞是強調真實性 透過歷史讓人感受到當時原住民的處境
你這樣說我會認為你不專業,我懷疑你沒看過與狼共舞,這兩部電影共同性很大,都是一個人戴著任務,到未知的世界探索,融入部落,從充滿敵意到反抗殖民者,甚至都愛上了部落中的女生,戀愛過程也都大同小異
星際大戰除了太空場景和阿凡達比較類似,要述說的東西完完全全不同,決勝時刻 英雄本色,這種主要是強調革命反抗 阿凡達與狼共舞,這兩部強調的是文化的衝突和理解集權的迫害,其實也是有一段距離
我不否定阿凡達的成功,只是我覺得現代人常被形形色色的聲光技術給蒙住了 與狼共舞確實在細膩的部分處理的比阿凡達好 阿凡達很多東西都是簡略帶過(這或許是我上文中說的虛構的劣勢)我才認為你用IMDB和票房比較才不適當 如果真到要比 你可以比比看奧斯卡 google一下 與狼共與得幾項 阿凡達得幾項
11F我覺得這篇主題加入討論的大大都比其他版理性多了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79999&sa=faen00499549

主題:從來沒看過這麼爛大大爛片

1F看3D電影還要帶眼鏡!這在搞什麼阿!蛤 我本來就沒近視我為什麼要戴眼鏡才能看!更好笑的事,把眼鏡拿下來居然是兩個重疊的畫面.都什麼年代了!電影公司拍片居然連焦距都對不準!以前看電影都不用戴眼鏡,現在看電影居然要戴眼鏡.才能把焦距對準.真是從來沒看過這麼爛大大爛片!
回應
2F從來沒看過這麼爛大大爛人 沒知識沒常識沒看電視 爛頭腦爛眼睛爛嘴巴爛...還敢來這邊開版丟人現眼 也是啦...1隻D當然看不懂3D
3F本來就是爛片一隻.貴還要戴眼鏡!拍電影連個基本焦距都對不準,居然要戴眼鏡才能校正!以前3d動畫片都不會出現焦距不準的問題.也不用戴眼鏡.這次爛到要戴眼鏡來校準焦距.據情差也就算了!連拍片技術也越來越爛了!
4F幹!爛就爛阿 有必要說成這樣!?你真是嘴賤!不想看就不要看 回家跟媽媽哭訴拉 哈哈哈 賤人果然有賤嘴!!不懂3D就不要在那邊耍白目!要麻不會看別的喔
被你這種下賤的人看真是哀= =不懂欣賞 哈哈 永遠當個賤人吧!
5F好白痴的人喔....又一個腦殘...
6F真沒常識 那副眼鏡是用來讓你的眼睛進行立體化的 你研究過嗎?紅色和藍色各一片的眼鏡?那就去爬爬文吧
8F哈哈 開版的你是鄉下來的喔 笑死我了拉 你還是回家種田好了拉 高科技不適合你看拉
9F不要把自己沒有常識還講得理直氣壯 我快笑死了
10F難道你不知道阿凡達也有2D版的嗎?
12F想不到幼稚園的小朋友會打電腦耶~好強喔!大家不要罵他啦~等他上小學~老師教自然與科學 他就知道自己錯了~
14F這篇好笑!!!真的好笑,開這篇的人真幽默
15F大家都看不出來這是在搞笑ㄇ 上面還有人認真勒~~我快笑死了~雖然我要戴隱形眼鏡再戴眼鏡~~~哈但是我想再去看第二次XD
16F其實朦朧才是最美的 建議lz以後不要戴眼鏡看 才能看的舒暢
17F從來沒看過這麼白痴大大白痴
18F我想樓主一定是壓力太大了,所以跳出來說說笑話。
19F用偏光眼鏡看3D電影, 已有數十年歷史, 可惜仍未見有新科技去代替
20F樓上在放屁...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72484&sa=faen00499549

阿凡達:無法忽視的破爛劇情

進戲院以前,我原本以為我會把標題設為「阿凡達:神之作」,然後內容只寫:「劇情不用看就知道,場面看了才會知道,所以快進戲院!」
當然你也知道,現在我不這麼想了,劇情確實是不用看就知道,但破爛度超過我想像,我不會否認本片場面的浩大與特校的精彩,光這點就值得大家進戲院觀賞,請記得要看IMAX版,就算是日新的也行,IMAX銀幕比例在我看來遠比3D重要,雖然本片的3D很多,但少了3D我不覺得精彩度會失分多少,反倒是IMAX,沒有那放大的視野,潘朵拉行星的龐大美景馬上就減了一半效果。
只是,我真的不認為這部片是神之作,是里程碑沒錯,但沒給我神之作的感動,這當然是個人偏好的問題,《變形金剛》我一個月就看了三次,但這片?沒辦法。
也因此,我不覺得本片的劇情能被強大的特效完全掩蓋住,至少我無法忘記思考,所以,如果你認為「本片劇情根本就不重要也不影響觀影樂趣」,本篇你可以略過。
說到《阿凡達》的劇情,大概有三個地方我不滿意。
其一,相較於卡麥隆過去的大部分作品,《阿凡達》並沒有那麼地行雲流水。
當然還是強過許多片,比方說催眠至極的《二零一二》,可是就只是這樣而已,是說本片的場面真的很精彩,大部分人光是看珍禽異獸下巴就掉下來了吧。
其二,本片的細節設定極破爛,破爛到讓劇中的大部分人都像白癡的地步。
比方說阿凡達科技,這東西證明片中的地球人擁有超級的基因科技與無線傳輸技術,既然這樣,為何沒想過將每個阿凡達所接觸的資料蒐集起來?
視覺、聽覺、觸覺以致於所有資料,拿來做研究或打仗應該都非常實用才對,我之所以敢說他們沒這麼做,是因為陸戰隊靠的是傑克的「口頭報告」,有夠愚蠢!
更有甚者,有辦法遙控如此精密的阿凡達,那結構更簡單的偵察機沒道理不行吧?
陸戰隊拼命靠夭說不知道家園樹的結構,怪了,就算沒衛星、派個遙控飛機也行吧?
這麼想打殲滅戰,拜託拿出點心意好嗎?看看現在的美國,為何到處打仗到處出包?
不是因為科技弱或軍隊小,是因為「為了國際形象不能太隨便的殘殺平民」啊!
但如果是在遙遠的外星呢?拜託!這種差事爽翻了啊!要怎麼殺就怎麼殺!
而說到這個不得不說:本片的科技設定問題,可不是上面這些點而已,以武器來說好了,我不是什麼軍武迷,可是遠在十多年前的落後的美國,就有非常適合拿來炸地面目標物的飛彈,叫做「小牛飛彈」,電影上也常出現,還有另外一種非常適合拿來打坦克車的砲彈,混名穿甲彈,正式名稱留給軍武迷,而拿到潘朵拉行星,小牛飛彈可以拿來炸聖樹,穿甲彈可以拿來射森林裡的怪獸,就算仍會有犧牲,至少不會搞到片中整個大慘敗的局面。
當然這是我自己的想像,實際上影片中的優秀陸戰隊帶什麼去打仗呢?
首先,他們把一堆炸彈捆成跟貨櫃一樣大、準備空投炸掉聖樹!
我不相信眾多宅男看到這個不會想燒銀幕!
他們能星際旅行、有阿凡達又有機器人,結果要轟炸的時候,需要手工組裝炸藥!
而且是在上空、由一堆軍人「用手把炸彈往下推」!幹,那個天才想出來的!
這製作群有間花錢創造比星人的語言、儀式,幻想潘朵拉的生態體系,怎麼不挪出萬分之一的資源把最基本的武器設定想好?這應該不是過份的要求吧!
當初《星艦戰將》派人類帶步槍與防彈衣就被推出去殺蟲族,可是被多少人罵爆的!
殊不知,原著小說可是有安排裝甲戰鬥服的,非常類似《阿凡達》裡的戰鬥機器人,只是功能更強,不但有砲彈或火箭砲之類的火力,還能夠飛行(印象中還能潛水),也就是說,幾十年前的人就已經知道:不讓人帶重裝備就派人對抗蟲族很沒人性!
那《阿凡達》怎麼搞?明知道叢林戰很難打,明知道有很多一般子彈殺不死的巨獸,結果仍派一堆傭兵帶著步槍、少少機器人帶著機槍走進去!這不是送死是什麼啊?
要征服潘朵拉,不用未來科技,現在的美軍就可以!只是片中的人太笨而已!
而以上的設定破洞只是一小部分而已,腦子有運轉就會繼續發現,雖不至於影響觀影樂趣,但要搞到完全不注意到又不在意,對我來說有點難,最後,我非常討厭本片幼稚的環保意識、以及對原始文明的無理性崇拜,整部片延續《異形》系列對超巨型企業的不信任,處處流露邪惡資本主義之姿,然而不知道有沒有人記得傑克剛到潘朵拉時講過的一句話?他說:
「在地球,陸戰隊員為自由而戰;在這裡,他們只是拿錢辦事的傭兵。」
幹,這不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失智大政府主義者時常拿來指責私人企業的口氣嗎?
陸戰隊為自由而戰耶!這種話都說得出來!不知道伊拉克戰爭是誰掀起的啊?
從傑克那句話一出口,我就把這部片的訊息可信度降低一半,太可疑了!
結果接下來果然獲得印證,整部片無所不用其極地把「企業」進行最大的邪惡化,企圖將地球人的科技與文明污名化為污染、破壞與剝削的代名詞,相形之下,再把納比人的生活描寫成虔誠、純淨、美麗又與大地合一的理想,對,最好是有這麼好,如果有任何人這樣覺得,你最好去精神科看一下啊!
首先,納比人是個極度迷信的種族,行事不憑證據與邏輯,而是憑莫名的直覺,好比說,聖樹種子降到傑克身上、所以他擁有純潔的靈魂?笑死人了!
整部片看下來,最純潔的應該是葛蕾博士才對吧!唯一堅持不用暴力的人是她!
然後納比女祭司聲稱要從阿凡達身上探究地球人的行為、並囑咐女兒負責教育他,結果勒?學到任何有關地球人的事嗎?完全沒有!還把整套納比文化免費送給人家!
看看《末代武士》,人家武士多有想法啊!從敵人身上瞭解西方文明的精要!
反觀納比人,愚笨到這種地步的種族,正常來說會滅亡的!不被滅亡才是奇蹟勒!
在看他們可笑至極的「與坐騎的締連關係」,講白一點,就是生化USB啦!
很像《龍騎士》那部垃圾裡的人龍合體,只是做得更精緻又具象化罷了,而所謂的締連關係,說穿了就是「用暴力壓倒坐騎、締連之後逼它就範」,跟人類把馬綁起來鞭打然後加以馴服一樣啦!只是看起來好像比較浪漫而已!
更不要說傑克征服空中巨獸「最後幻影」然後成為納比人眼中的新英雄,有夠愚蠢!說穿了只是懂得利用小聰明、取得戰術上有利的位置然後奮力一搏而已!
並不是說這樣很容易,但並非想不到的事,而放在人類的脈絡中,這有什麼了不起?
透過集體智慧,人類有能力制服任何巨獸!這就是文明進步的力量!
反倒是納比人,整天在那邊倚賴神話與祖靈,進步速度有夠緩慢,怕巨獸怕得要死,結果反而讓地球人化身成的山寨納比三個月以內想出征服巨獸的方法!
這不就證明了在開放進步的文明中更可能產生優秀的思索嗎?原始文明個屁!
更有甚者,就算來自地球的企業真的很邪惡、很暴力,這場戰爭真的非打不可嗎?
不見得!前面葛蕾博士也提到了,納比真正的寶藏不是那礦石,而是那龐大的網路,雖然我看到這段真心覺得地球人的橫向溝通做得也太媽的太差了,但姑且不管這個,這個東西為何不能成為納比人與地球人互相交流的項目呢?
地球人懂得各種能量的運用方式,有醫療品、更有製造機器的專長,這些東西為何不值得納比人拿出一些文化資產來交換呢?
哦,我忘了,他們是驕傲至極的種族,自己的最好、別人的最棒,根本拒絕交談!
一個種族,一旦放棄追求自身力量的強大,面對更強大的民族又拒絕交談,不滅亡要幹嘛?要不是演電影,大地女神突然顯靈派飛禽走獸來協助,是要怎麼死?
突然想到盧梭,那個妄想症自大狂明明愛錢的要命,還在那邊歌詠自然,最厲害的是還有一堆蠢蛋貴族相信!我不會說卡麥隆像盧梭,畢竟我跟他不熟,
但他這部電影傳達的訊息實在幼稚到無以復加,可怕的是我相信真的有人會有共鳴!
話說回來,生化USB真的是很有趣的設計啊!納比人還擁有最原始的雲端科技!
瞧他們把頭髮接在聖樹上聽祖先的聲音,根本是外星原始版的MP3嘛!
搞不好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還有納比人自己的線上遊戲也說不定勒!
是說,有沒有人能解釋一下,納比人的尾巴到底能幹嘛?
跟幾個朋友討論的結果是:或許原本納比人的生化USB是裝在尾巴上!
可是電影拍到一半發現,每次都拿尾巴來跟別人的腦袋相接,有一種奇怪的「屁眼接人臉」的意象,所以只好緊急修正成用頭髮接!
後話:特別把對特效的感想標上藍色,雖然完全阻止不了閱障白癡的選擇性忽略。
http://woosean.pixnet.net/blog/post/24703521

 阿凡達觀後感阿凡達影評

  今天下午一點鐘就去看阿凡達了~由於是上班時間,沒什麼人,坐最好的位置來看,挺好的,還不錯,跟2012比較起來,2012的劇情緊湊度比較高,阿凡達的鋪陳情節比較多,但也不算是冷場,特效來說,2012主要是在氣勢,震撼場面不時出現,刺激度很連貫,阿凡達在於景致的精美細緻,動物的栩栩如生,刺激震撼的精彩戰爭場面則在於接近結束的20幾分鐘,各有千秋,劇情來說也很完整,都是近期非常值得一看的電影,但若真要比較的話,筆者會比較喜歡2012,刺激緊湊的精彩情節較多。
  底下僅微雷,後面再研究劇情吧~
  前半段的劇情都是在鋪陳,生活和訓練,偶而確實會有些沈悶,感覺好像在看哈利波特~但也是十分必要且合理的劇情,並且畫面也很漂亮,
  後半段就特別精彩了,空戰戰爭的大場面再加上華麗無比的背景風景,緊張刺激,震撼人心,不可諱言的,這部片的劇情算是挺簡單的~劇情主軸沒有太多的意外,但除了特效娛樂性,也有許多令人感到感動及熱血的劇情,James Cameron講故事的能力確實很強,細節的處理也很重視~環保反戰、英雄主義,背叛,愛情,野人反撲,大致就這幾個關鍵字…但看似老套的劇情,卻可以布置得十分完善...世界觀以及種族的塑造很成功,間諜是如何與美女野人愛上的,又是如何統領野人軍團的,如何逃脫、如何戰勝的...等等,有許多的細節都是令人期待。
  電影的畫面確實是非常非常的美,是我看過畫面最精緻漂亮的電影,片中的壯麗景致、珍奇異獸、科技武器戰艦,都令人嘆為觀止,
  不愧是砸了4億美金拍攝出來的最新科技作品,史上最鉅資電影,從視效上看已經足以凌駕於世界影壇的頂峰~
  看過2D版及3D版,大致說一下差異,3D版如果想較容易看到所有場景,就不能坐太前面,需要坐後面一點,再加上3D眼鏡會把畫面有縮小的感覺,所以影像的物件相對也是比較小的,其次,3D畫面分成遠中近,若想要一次性就看清楚遠中近的畫面細節(再加上,還有字幕),會比較累人,經常還沒看清楚全景,畫面就換了,而且,戴上3D眼鏡,畫面畢竟會比較暗一點點,不會那麼亮,至於2D版,雖然是沒有那麼有實境感,但可以坐前面一點,把畫面的細節看清楚也不成問題,可以迅速看完全貌,只不過影像的鮮豔度略遜於3D數位版,所以你如果是喜歡看大畫面,並且不想放過畫面任何細節的人,看2D版也是可以的,但如果想要看的更有真實感,那就去看3D版,我個人可能以後都是會去看2D版,比較容易記清劇情,有些人不常看3D畫面,會有新鮮感臨場感,但看多了就習慣了,反而開始會覺得眼睛跟腦袋都很忙碌~尤其是這種場景浩大又精緻豐富的電影...不如去看2D版...。
  總而言之,這部片就是「劇情+音樂+戰爭場面=血脈賁張」,非常值得進戲院觀賞~!請各位觀眾千萬千萬不要在家裡用電視甚至用電腦螢幕來觀賞~
  阿凡達觀後感阿凡達影評 以上是評價,底下就會分析劇情,會有雷了,不想先知道劇情的請跳過~
  「阿凡達」敘述人類因為把地球的資源消耗殆盡,因此,前往外太空的潘朵拉星球開採珍貴能源礦產,然而,潘朵拉星球上的空氣對人類是劇毒,為了與當地納美人種族達成和平開採協議,人類還拿納美人的基因交配,複製出與納美人同樣血統的「阿凡達」,可以適應有毒大氣,主角傑克原本是陸戰隊員,因為戰爭而變成殘廢,由於雙胞胎的哥哥在潘朵拉因為金錢利益問題被殺害,必須要有類似基因的傑克才能控制阿凡達,為了獲得報酬以醫治雙腿,傑克接受了任務,坐了五年多的太空船來到潘朵拉,阿凡達的任務,主要是為了懷柔邦交,提供納美人教育、醫療、交通的服務,希望他們能撤離住居,好讓地球人去開採價值連城的礦產,傑克第一次出任務,由於沒有受過科學訓練,故事事好奇,引來野獸追殺,跟隊員分散了,之後遇到美麗的納美人公主,原本公主要暗殺了他,但發現似乎有神蹟警示,故未下殺手,最後更救了傑克,從狼口中獲救的傑克,死跟著美女公主,並再一次顯現神蹟,公主於是接受了他,把他帶回部落,回到部落後,傑克謊稱他是地球的戰士族,納美人覺得會戰鬥的還有些用處,並且為了瞭解地球人,於是接受讓傑克留下來學習納美人的文化及生活、捕獵,傑克也受到軍長的任務,要弄清楚納美地形及聖樹弱點,以為攻擊做準備,做間諜滲透工作,經過了三個月,傑克從會騎馬升級到騎鳥,學會了好多東西,跟納美人好上了,對納美人的同情也越來越多,但此時地球人總部的鴿派科學家及鷹派軍隊開始發生了嚴重不和,對於外交工作長期沒有進展更感到不耐,傑克十分焦急,請求再次與納美人溝通,回去溝通的時候,就跟納美公主嘿咻了,本來嘿咻完應該要繼續溝通勸離的情節,不料總部的冷血軍人們已經等不及了,看了傑克的錄影留言就決定外交失敗而出動,推土機開過來,地面軍隊也來了,傑克極力阻止推土機,但是下一波的攻擊已經迫在眉睫,總攻擊來臨了,納美人兵敗如山倒倉皇逃離,家園樹倒塌,酋長不幸身亡,傑克也因身份曝光而被族民趕走,場面極之悽慘,傑克及兩位科學家也因為反抗而入獄,此時佛心來的陸戰隊員楚迪把他們救了出來,並且帶走設備到深山,其中葛蕾絲博士不幸身亡,沈痛的傑克誓與軍隊定輸贏拼生死,但公主及族民已經不再接受傑克了那怎麼辦呢?唯一辦法就是冒險成為史上第六位馴服終極神鳥的無敵領袖~,看到竟然可以馴服第一神獸的傑克,納美人也重新接受了,傑克成功的取得了領導權,大戰一觸即發...到底是怎麼打贏的呢...原始野人如何打敗科技軍力戰艦?弓箭如何對抗超戰機?發生了令你意想不到的狀況~!!導致戰況逆轉~!!看了電影就知道了...。
  這個電影有點像是外星版的與狼共舞或是外星版末代武士、風中奇緣...而且看起來非常適合做成電腦遊戲...呵呵...。
  其實人性並沒有完全泯滅,最壞的就是那個上校軍長還有底下的一些士兵,總部計畫負責人的內心掙扎、天人交戰,科學家們的不捨與無力,家園樹倒塌之後的戚厲呼喊...女主角最後絕望的打算赴死一箭的表情...動物大軍出現之後的感動...都表現的十分讓人動容、感動回味不已。
  詹姆斯柯麥隆與攝影團隊研發全新攝影技術,拍出更逼真的3D效果。「阿凡達」成功達到讓人「虛實難分」,明明知道那是外星球的虛擬動植物,卻逼真到能讓觀眾以為置身潘朵拉星球。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潘朵拉星球到了晚上時,星球上的植物全都會綻放夜光效果,幫男主角山姆沃辛頓和女主角柔伊莎達娜談戀愛時增加不少浪漫氣氛。另外,全片3D影像非常平穩,也難怪柯麥隆敢把片長拍到2.5個小時,而且還能讓觀眾深感意猶未盡。
  阿凡達常見問答(底下一~六的內容為轉貼,七以下為自寫)
  一、 人類的精神是否一直可以呆在阿凡達體內?
  不可以。傑克通過儀器進入阿凡達體內,一旦儀器斷電,或者阿凡達昏睡,都會醒過來,恢復自己的意識。但如果是艾娃完成的靈魂轉移,就應該可以長期成為阿凡達。
  二、納美(NA」VI)如何與潘朵拉星球的動物『身心合一』?
  在納美的辮子的末端上,分布著一些粉紅色透明的神經末梢。潘朵拉星球上的動物也有類似的『辮子』,只要兩者將末端的神經末梢結合,納美就可以用想法控制動物的行為,也就是『身心合一』。
  三、 納美是否只有一個種族?(這個納美是不是總稱有疑問,幫看一眼)
  否,納美是潘朵拉星球上類人生物的總稱。人類有『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等分類,納美也有多個種族的人居住在潘朵拉星球的各個地方。
  四、 納美為何會相信一個外來的『阿凡達』,接納他成為部落的一員?
  因為納美的『聖樹』選擇了阿凡達。當內特麗欲拋下阿凡達離開時,大量聖樹的種子(類似水母,在空氣中浮游的生物)落在阿凡達的身上,對聖樹絕對虔誠的內特麗相信這是『聖樹的選擇』,因此才將阿凡達帶進部落。
  五、 納美的聖樹是什麼?
  聖樹是納美的女神『艾娃』(EVA?不確定,有待查証)存在的地方,納美可以通過辮子的神經末梢,與聖樹上垂下的類似柳條狀的末梢相連,將自己的想法告知他們的女神。通過這些柳條狀的末梢,納美可以『上傳』和『下載』自己所有的想法,也可以聽到其他納美的想法。樹與樹之間通過根部互相連接,這些樹以及聖樹下的大量礦產,相當於現在互聯網的伺服器與存儲器。樹與樹之間,樹與納美之間,納美與動物之間,都可以通過神經末梢相連,形成一個巨大的網路。
  六、 納美為何抵死保護那些礦產?
  那些礦產都在家園樹的正下方。正是這些礦產保存了所有納美的精神和記憶。一旦礦產被掠奪,家園樹死亡。納美先輩的思想將斷裂,女神也將隨著聖樹的死亡而離開。
  七、傑克到最後為什麼願意變成納美人?
  為了可以繼續跟公主在一起 2.因為變成納美人他就有腳可以用了,不再是殘廢
  八.為什麼傑克三個月後可以這麼狠心的殺戮自己的同類啊...
  因為一定要選邊站,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沒辦法了,更何況,傑克當過一流的陸戰隊軍人,所以狠的下心屠殺人類吧~
  九、傑克原來他騎的小龍後來哪去了?不是說一個龍也只認一個主人?
  一個龍只認一個主人,但沒說一個主人只能認一個龍,有了新龍,舊龍閃邊站就可以了。新龍後來也放生了,但要是危機出現,說不定也可以召喚回來~
  十、電影最後幹嘛把地球人放回去?如果又增兵來犯怎麼辦?
  地球人並不都是壞蛋,黑心人只有軍長及少數軍人~原本的地球還是存在媒體及政府,也是有輿論壓力的~雖然是未來世界但地球人的良知應該沒有變動太大,壞人畢竟只是少數,傷亡慘重之後更應該不太可能再來犯。
  十一、傑克初次變成阿凡達的時候怎麼瘋瘋癲癲的?變成阿凡達的時候會影響心智嗎?
  可以從一個下半身癱瘓的前陸戰隊員,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擁有雙腳可以盡情奔跑跳躍的阿凡達,那種失而復得的心情,怎麼叫人不激動呢?
  十二、本片是敘述未來世界,科技已經進步到有太空船可以抵達不知有多少光年的星球,但潘朵拉上面的某些地球武器似乎不太先進,跟目前的差不多?螺旋槳?炸彈?性能平平的飛彈跟槍砲?連厚皮動物的身體都射不進去?
  這一點確實是有點不符合...如果以天文學來說,除非是光速飛行或是藉由蟲洞等等,才能在六年內抵達有生命的星球,科技的進步可說是不可思議了~不過無所謂啦~也許是未來的地球已經十分和平,所以沒有特別去發展軍備科技吧?而且,企業及國家要顧及輿論觀感及媒體攻擊,所以不太可能去潘朵拉時就攜帶許多高科技武器吧~可能就是帶一些中古的便宜貨軍備吧~要丟的炸藥是原本是用來炸礦山的~本來一開始的目的就是要和平相處,所以沒有帶太多高科技武器也算是合理範圍~
  十三、傑克不應該宣戰,如果不宣戰就不會死那麼多人~地球來的士兵很多也是聽命行事,死的也無辜~
  傑克並沒有宣戰,只是集結重兵,應該是準備要防守,是軍長擔心他們來主動攻擊,因此煽動進攻。並且目的也不是要取得礦產(礦產炸完家園樹後已經可以開採),而是要滅除威脅的侵略行為~
  十四、傑克馴服了神鳥為什麼就可以當領袖,泰楚只能摸摸鼻子當副將?
  托魯克瑪托是傳說中的幻影騎士,史上只有五位,地位極之崇高~
  十五、第一次進攻時,弓箭不是射不穿玻璃嗎,為什麼空戰時可以射穿?
  戰艦的等級比較高,玻璃比較厚,所以射不穿。空戰時是往下射,重力加速度,所以射的破。不過這部分當然還是有一些bug,未來世界的科技的玻璃還是可以被弓箭射穿的嗎?不過如上所述,這點小問題無所謂啦...
  十六、葛雷為什麼那麼喜歡研究植物,連快死了都想要拿樣本?
  因為當時的地球已經被人類破壞,可說是沒有植物存在了。
  十七、納美人馴服不了的托魯克神鳥,憑什麼身為混血的傑克阿凡達就可以馴服?
  或許其他納美人也有機會辦的到,只是缺乏特殊理由,自然就不一定需要去冒死嘗試。而傑克是已經被逼上梁山,只剩這唯一的辦法,再加上多了一份智慧技巧,因此達成任務。納美人之所以願意再度接受傑克,除了是肯定實力之外,更多的是一份感動,感動傑克竟然願意為了他們而去跟神鳥決一死戰,確實是值得信賴。
  十八、楚迪的心態轉折是否太突兀了?跟納美人的感情有這麼深嗎?殺納美人很殘忍,殺同僚就不殘忍嗎?為了納美人而自找死路,楚迪真的是本片中最偉大的人啊~
  這部分確實是比較難解釋...硬要解釋的話也很難說,畢竟楚迪是女生,不像男兵那樣無情狠心,而且她擔任阿凡達的運輸工作,或許也跟納美人有相處過~~不過她的情操確實是偉大到不可思議呀...只能說世界上什麼樣的人都有...
  十九、為啥那些山脈可以漂浮?
  潘朵拉並不是一個行星,它其實是一個巨型氣體行星的衛星,體積與土星相當。這個巨行星叫做Polyphemis,它位於半人馬座的阿爾法星系,這個星系距離我們4.4光年,是離我們最近的恒星系統。
  潘朵拉有一種稀有的礦藏「Unobtainium」,由於磁場漩渦效應,一些外露在地表的巨型「Unobtainium」岩石漂浮到了空中,形成了壯觀的空中山峰,人類把它們叫做「哈利路亞山」(Hallelujah Mountain),因為這些礦石可以讓他們致富;而納美人則把它們叫做「雷巖」,並對這一區域心懷畏懼。
http://blog.xuite.net/osaki99/blog/29376268

《阿凡達》引3D潮 2D下畫 各地搶建豪華影院 2010- 01- 25 中國窗
 
   美國科幻巨作《阿凡達》從年初登陸內地電影市場以來,受到觀眾的熱捧。尽管各家影院將黃金時段的國產賀歲片幾乎全部撤下,3D版的《阿凡達》票源仍顯緊張,而一張IMAX-3D版的《阿凡達》電影票需排隊一周才能訂到。《阿凡達》的熱映,催生了3D銀幕的增長,目前全國已擁有700張3D銀幕,「錢途無限」,當觀眾搶著看3D電影的同時,新一輪的豪華影院建設也在內地悄然打響,以《阿凡達》為標誌,宣告3D時代來臨。
    《阿凡達》引發3D狂潮
    據了解,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中國3D銀幕急增100張,瘋狂影迷比比皆是,看完2D看3D,看完3D看IMAX,按照這個推斷,到最后,《阿凡達》賣回頭客都能賺一大疊鈔票。由於IMAX-3D影院稀缺,在北京,最大的IMAX銀幕--中國電影博物館,若想一睹尊容,就得提前一周進行預訂;在上海,有南京影迷連夜坐火車前往擁有IMAX的影院;而深圳的影迷則在趕赴東莞看IMAX的路上。
    票房火爆促影院硬件升級
    業內表示,《阿凡達》票源緊張一方面是新片剛上映遭到過度關注,而更重要的一點則是3D銀幕資源稀缺。作為3D的豪華版,目前內地僅有9座城市共11家擁有IMAX銀幕,其中北京擁有3家,其餘分布在長春、天津、上海、長沙、無錫、昆明、武漢、東莞等8座城市。
    「尽管過去一兩年已有多部美國3D電影熱映,但沒有一部像《阿凡達》這樣讓觀眾對放映要求如此重視的,因此該片也帶動了影院的硬件升級革命。」上海聯合院線副總經理吳鶴滬表示,為了迎接《阿凡達》的到來,聯合院線這幾天在88張3D銀幕的基礎上將再添4張,而全國範圍內3D銀幕數量近期從330張陡增至700餘張。
    吳鶴滬說,《阿凡達》在個別影院的票房很容易超過百萬元,那麼影院可獲60萬的分賬,除去3D銀幕升級成本,影院還有錢可賺,因此才紛紛選擇在《阿凡達》到來前完成升級。
    爭奪IMAX影院打響新戰役
    《阿凡達》的降臨催化了中國影市的火爆,隨著近年來美國3D電影的片源越來越豐富,新一輪豪華影院修建的競爭開始打響。本土大鱷太平洋院線在向外地擴展的同時,也沒有放松對本土的掌控,除卻今年落成的擁有IMAX的新益州影城,還將在沙灣修建一座五星級影城,將啟動2個3D放映廳。
    預計未來5年內,太平洋還將在成都、北京、深圳、重慶、西安、長沙、青島、無錫、蘭州、合肥、廈門等地新建超過60家影院。在成都致力於二環路開花的萬達院線,今年仍將在二環路的紅牌樓修建1座影城,相關負責任表示:「8個放映廳,3D設備肯定是焦點,目前預訂是2個放映廳。」萬達院線如今已在全國擁有了400張銀幕,除了成都,今年已在洛陽、重慶等城市新建了10餘家豪華影城。
    此外,之前專注商業地產的世茂股份業表示將進軍時下正火的影視產業。據透露,世茂國際影城計劃利用3年內在內地建設15家影院,新增銀幕100張;5年后增加到全國40家影院,新增銀幕300張。
    3D電影產業鏈
    制片廠
    迪士尼、夢工廠、獅門影業公司、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新線電影公司、頂峰娛樂及焦點電影公司都在制作3D電影。
    電影制作人
    詹姆斯·卡梅隆從事數字3D制作已有8年之久。彼得·杰克森、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喬治·盧卡斯、羅伯特·澤米吉斯亦都是3D電影的熱情參與者。
    影院
    越來越多的院線願意斥巨資進軍3D。
    制作公司
    這個領域的領頭羊是PaceTechnologies公司。
    3D設備制造商
    真實數字公司(Real D)、杜比實驗室(DolbyLabs)以及IMAX公司,分別使用不同的技術。
    衍生制造商
    在家觀看制作成DVD和藍光(Blu-ray)影碟的3D電影,三星、三菱、飛利浦都在致力於生產具備3D播放功能的終端顯示器。同時,DDD集團(DDDGroup)則生產觀看3D影片所需的TriDef眼鏡。
http://www.hkcd.com.hk/content/2010-01/25/content_2468068_2.htm

金馬倫斥濫拍 3D潮

科幻巨製《阿凡達》( Avatar)金像導演占士金馬倫( James Cameron),日前在比華利山四季酒店接受本報特約記者專訪,宣傳由他監製的 3D驚悚電影《潛行深淵》( Sanctum)。向來敢言的他大彈同業近年紛紛濫拍 3D電影,他更謂:「那些蠢才監製都不聽我的話!」
記:記者 占:占士金馬倫
記:為何會監製《潛行深淵》?
占:我跟長期合作夥伴安德魯威特( Andrew Wight)曾經一起潛入海底深處冒險,探索從未曝光海洋生物,為紀錄片《深海異類》( Aliens of the Deep)做資料搜集,又潛入鐵達尼號為深海紀錄片《鐵達尼號之深淵探秘》( Ghosts of the Abyss)作準備。五年前安德魯告訴我《潛行深淵》的意念,我十分喜歡。
記:可否談一下有沒有特別為《潛行深淵》這部電影而發展新的 3D科技呢?
占:沒有,都是沿用了《阿凡達》( Avatar)的攝影機和 3D科技,不過今次最大的挑戰是要拍洞穴和一些水中的鏡頭,加上演員要演一些潛水的場面,安全功夫要做得好。
記:現在有很多電影用 2D手法去拍攝,然後在後期製作時才加工變成 3D,但效果都是麻麻,你對這樣的製作有甚麼看法呢?
占:那些蠢才監製都不聽我的話,我不停地示範我們應如何利用 3D鏡頭和科技,他們卻不聽,還要發展新方法在後期加工,簡直不能相信!我執導《阿凡達》時也親自拍攝,我的目鏡也是 2D,攝影吊機也是 2D,剪接時也是 2D,但在最後階段是要花時間在選用電影的顏色,因為 3D電影是很着重視覺效果,有一些顏色會特別令眼睛和視覺敏感,再加上 3D的科技,拍 3D電影和 2D的電影一樣,要平衡,不是純粹突出 3D視覺這部份。
為家人不做危險事記:你所拍的電影題材都有點危險性和冒險性,你個人的性格也是這樣子嗎?
占:我有五名孩子,所以都不會作一些危險的活動,但我一向愛新事物,求知慾很強,也愛去幻想一些新事物和故事吧!
記:如果你不是從事電影業的話,你會當甚麼職業呢?
占:我想我會成為一名建築家或工程師,因為我很愛機械和設計。
記:我在某一些報道看過中國也有意發展 3D拍攝技術,也請教過你,是嗎?
占:負責音響的人員和有份協助發展 3D技術的 Chuck Comisky,都去過中國跟大家分享一下拍攝的手法,我覺得拍攝科技是應該和其他製片家分享,我絕對願意去世界每一個地方去分享我的科技,總好過看一些不像樣的 3D電影!
記:可否透露一下《阿凡達》的續集故事呢?
占:我早前已說過我會拍《阿凡達》第二集和第三集,讓故事在三集內圓滿結束,我們現在發展一些新的軟件,也在興建一些新的設施,我也正在寫劇本,寫好之後便可開始設計角色的造型,森禾霍頓( Sam Worthington)和素兒莎丹娜( Zoe Saldana)都很有興趣再參演,我也會創造一些新的角色。
由占士金馬倫監製、 Alister Grierson執導的驚悚片《潛行深淵》描述由李察諾斯博( Richard Roxburgh)飾演的潛水專家 Frank,率領 17歲兒子 Josh(懷斯威克菲飾)、投資者 Carl(艾恩古福特飾)及其女友 Victoria(愛麗絲柏堅遜飾)等人組成的探險隊,深入巴布亞新畿內亞的地下洞穴不毛之地,正當隊員潛入地底水洞時,一場暴風雨令沙石雨水滾滾落下,整群探險隊被困在洞穴的迷宮中,在生死關頭之下,他們只能利用手上僅有的器材,潛入錯綜複雜的水底迷宮,找出連接大海的秘道。編劇之一的安德魯威特將潛水探險時險遭活埋的真人真事寫成劇本。蕭生部戲現場有3D 即時重溫, 應合乎要求, 是真正3D, 但預告片那些飛刀鏡頭, 能否做到平衡? 而不是純粹突出 3D視覺?  
  肉蒲團是用SONY數碼攝影機,再後期加工3D。
http://hkreporter.com/talks/thread-1097124-1-1.html

電視“3D”潮叫好不叫座

《阿凡達》熱映,3D風潮席卷全球。各廠商看准商機紛紛勁推3D電視産品,把3D影院搬回家將不只是夢。然而,在光鮮的外表下,內容缺失、價格高昂等“致命”缺憾,卻使3D電視陷入叫好不賣座的窘境。
  3D戰全面打響
進入3月以來,衆多電視一線品牌如康佳、TCL、創維、LG、三星等相繼發布了自己的3D電視産品,目前一些電視廠商趕在“五一”前已經在永樂、國美等家電賣場鋪貨。
昨日,《國際金融報》記者走訪了上海多家大中型家電賣場,發現不少品牌商家將3D電視産品置于商鋪內最爲顯眼的地方,紛紛展開優惠活動。記者走進LG品牌電視商鋪中,一眼就看到了尺寸頗大的72吋3D電視機,店內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店內主推這一款3D電視,售價在10萬元左右。他表示,包括42吋、47吋等尺寸在內的3D電視機可能趕不上“五一”這一熱銷期,“不過盡量趕在世界杯之前推出,那將是非凡的視覺體驗。”據了解,2010南非世界杯將實現3D轉播。
創維品牌店鋪內也已強力推出60吋和55吋的3D電視,分別售價2萬元、1.4萬元。工作人員表示,現在3D電視很火爆,來店內詢價的消費者非常多,“現在購買,我們可以贈送消費者大量的3D影視內容。現在外面的3D影視內容很少,正版碟片價格大概都要200元左右。”
  消費者觀望
相對于各廠商的熱鬧景象,消費者的態度稍顯冷靜。在3D電視的體驗現場,看的、問的人不少,但真正購買的人並不多。
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體驗現場的市民。“在售的3D電視,都要借助眼鏡來看,要是家裏來客人,難道要輪流看?”在一旁的蔣小姐對觀影必備的道具作出了質疑,“每副眼鏡價格可不菲啊,而且長時間佩戴會讓人暈暈的,這一點在電影院觀看3D電影時很多觀衆也深有體會。”
據了解,TCL已經上市了一款全球領先的“裸眼3D電視”,屏幕尺寸爲42吋,首發價高達188800元。
事實上,價格高昂也是衆多消費者望而卻步的原因。“確實感覺不錯,立體感挺強,海豚好像就在你身邊遊動。”市民李先生說,不過價格還是高了點,同樣尺寸的要比普通液晶電視高出1萬多元,還要再觀察一段時間。
此外,3D片源缺少、消費者對技術是否成熟的疑慮等也是消費者普遍擔憂的問題。也有不少消費者表示,等到價格稍降、節目內容更豐富後,還是很願意購買3D電視的。
  帶動相關産業鏈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DisplaySearch預計,2010年全球3D電視將增至120萬臺左右,2013年增至1560萬臺,到2018年全球3D電視的出貨量可望達到6400萬臺。屆時,3D電視將成爲家電領域最大的收入來源,預計年營業額將達到170億美元。
不過,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曾表示:“3D電視的普及大約需要4至5年的時間。”國美電器賣場的相關人士也對記者表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由于技術限制和消費觀念,3D電視機在國內或將難成主流。”
3D電視機的興起,必將帶動相關産業鏈的發展。據了解,LG、三星、索尼等電視廠商都已經開始與上遊的內容供應商開展合作,以推出更多真正的3D片源。與此同時,國內也已有電視臺表示將會著手籌建3D頻道。就在日前,國家廣電總局科技委副主任杜百川也透露:“中國今年肯定將有部分地區試驗播出3D電視節目,廣電總局目前正在研究制定3D電視的産業鏈標准,技術基礎已經基本成型。”
http://bbs.cri.cn/showtopic-738740.aspx

上一篇:《哈利波特》

下一篇:《夜巡者》

縮陰 2020-01-12 15:36:50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

阿楨 2012-04-08 09:54:25

《鐵達尼號3D版》3D電影的先驅文:帥哥:KJ

其實《鐵達尼號》我原本沒那麼喜歡的,要不是試映的話其實這部我並沒有排在要看的片單內,不過看完後對它的確是有改觀,之前是用電腦的小螢幕看的,這次配合上電影院的大螢幕跟音效真的是有加分不少,經典電影重新上映的價值立刻體現了出來。
然後這次看完之後我真的很想大叫一聲:天啊!因為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這片的3D效果實在是好的不可思議!我一直認為後製的3D效果不可能好到哪去。然而詹姆斯卡麥隆不愧是影壇3D電影的先驅,立刻就打破我的執念!
光是一開頭在那個小型潛水艇─還是那是什麼東西─裡面的深景跟層次感就立體到非常驚人,單純是那段就可以直接打趴一堆世面上的3D電影!
《鐵達尼號》前半段其實我一是直都蠻愛的,可惜後半段從撞到冰山開始一直到電影結束狗血灑得多了點,想講的東西也太多有點拖到戲,逃難戲也稍嫌多了點,不過就像上面說的,配合電影院的大螢幕跟音效還有3D效果,原本我在電腦小螢幕上看覺得有點乏味的災難場面瞬間精彩了起來,也讓我對後半段沒那麼反感了。
雖然是真的覺得如果可以砍的半小時左右會更好啦。但是管它的呢!
它有著世界之王詹姆斯卡麥隆這位最強的導演、有詹姆斯霍納所譜出最無懈可擊的配樂、有著最悲壯動人的愛情故事、有我看電影看到現在所拍出最美的星空、有最震撼壯闊卻不氾濫的特效、有席琳狄翁最優美動人的歌聲。它,就是電影界永不沉沒的那艘巨船─鐵達尼號
以後所有後製3D電影都該以它為圭臬,就算是後製,也要做到這種程度才叫有誠意!!卡麥隆,別管什麼《阿凡達2》了,我要看3D《魔鬼終結者2》啊!!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38/33388159/

另參本館: 《鐵達尼號》

版主回應
蜜桃成熟時33D,比3D更立體 文:Barbu

有些觀眾或許會懷念當年《蜜桃成熟時》李麗珍驚為天人的銀幕演出,20年後的今天,全新的《蜜桃成熟時33D》,豐富的喜劇及科幻效果將會帶來不一樣的三級片體驗。
1993年,香港導演張肇麟翻拍1977年西德製作的同名情色喜劇《蜜桃成熟時》,由當年只拍過少女電影的玉女偶像李麗珍轉型挑戰三級片,大膽突破創下票房佳績。以簡單劇情探討清純少女的性啟蒙之路,本片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而1997年也推出了第二集。
事隔多年,當香港另一情色電影系列「玉蒲團」已經演到「肉蒲團」,甚至還進化成3D版的《3D肉蒲團之極樂寶鑑》,並且在港台兩地大賣。錢文琦身為香港三級片最賣座導演王晶愛徒,當然不可落居人後,決定推出《蜜桃》第三集。
3D電影風不僅讓經典電影《鐵達尼號》推出3D再製版,泰國鬼片也開始挑戰新技術。因此在《蜜桃成熟時33D》在籌拍之初,錢文琦導演也企圖搶搭「肉蒲團」成功的「3級片加3D」熱潮。可惜後來受限於經費,3D版未能問世,而片名倒也順便將「3、3D」當作「33D」,隱喻女性的姣好身材,也算幽觀眾一默。
雖然觀眾無法再一次體驗3D身歷其境的聲色享受,不過比起《3D肉蒲團之極樂寶鑑》的「古裝慾女大亂鬥」,《蜜桃成熟時33D》中多位美麗性感女星的「清純學生妹求愛記」,情慾場面可是一點也不遜色。
故事雖是科幻題材,但卻相當簡單易懂,對喜好此類型的觀眾當然是一大優點。扮演外星人的加藤鷹,為摧毀人類生育能力而來到這個世界,追尋一個想要得到完美基因的未來人類,還有一群色慾薰心的男大生以及情竇初開的女大生,一起來到海邊的度假小屋…。
本片除了出「色」情愛場面,三位專門惡搞的「豬哥男大生」從裡到外的好色企圖與愚蠢搞笑的行動,創造的笑料貫串全片,成功讓本片成為一部笑果十足的情色喜劇。而電影特地找來的日本AV界知名演員加藤鷹與吉澤明步,在台灣頗有知名度的兩人,這次跟觀眾在電影大銀幕裡面相逢,在愛好日本AV的影迷眼裡應該也別有一番滋味。
有些觀眾或許會懷念當年《蜜桃成熟時》李麗珍驚為天人的銀幕演出,以及當時相對保守的社會風氣之下,在電影院裡感受情慾衝動的初體驗。20年後的今天,雖然演出的女星已經從青春玉女置換成AV女優。不過轉型後的《蜜桃成熟時33D》,豐富的喜劇及科幻效果將會帶來不一樣的三級片體驗。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38/33382227/

另參本館:《A潮》
2012-04-08 09:57:30
阿楨 2011-07-04 10:08:39

(楨:《阿凡達》又是部好萊塢假借影音奇觀,販賣自由/愛情/抗暴/原始生態、必勝奴役/仇恨/侵略/文明掠奪、的科幻洗腦片!
另參本館:《魔戒》《當代好萊塢》)

版主回應
雨果的冒險 Hugo 2011

導演: 馬丁史柯西斯
編劇: 約翰洛根
演員: 克蘿伊摩蕾茲 艾蜜莉莫蒂兒 裘德洛 海倫邁柯瑞 克里斯多夫李
劇情簡介
本片獲得2012奧斯卡5項技術大獎,包括最佳攝影、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音效剪輯、最佳混音、最佳視覺設計等獎。改編自布萊恩賽茲尼克的奇幻小說,不但是馬丁史柯西斯首部3D作品,他也在片中客串攝影師一角。
故事主角是一個生活在30年代法國巴黎的12歲孤兒雨果.卡柏瑞,他住在火車站的高牆內,在熙攘的人群中穿梭,藏身于大鐘後方,冷眼觀察來往過客,隱姓埋名,滿腦子秘密。
他的父親在修理博物館機器人的過程中離奇死去,為了找出父親留給他的資訊,雨果也開始修理這個機器人,然而這卻引出更複雜、驚人的秘密,雨果的命運就此改變。
薩夏拜倫柯恩飾演的警察以誇張的表情和聲音成為最有看點的角色,這個警察一開始是個凶狠的獨裁者,專門追捕流浪兒童,又因在戰場上受過傷而很自卑孤獨。薩夏說:「一開始看到這個角色我一直在想為什麼他這麼喜歡追捕流浪兒童,後來我們商討決定把他塑造成戰場上受過身體和心靈創傷的人,因此他才會有扭曲和複雜的人格。」
本片是馬丁史柯西斯近七年來首部未與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合作的電影。

BBS主題:失眠嗎?介紹你這部電影

只能說冷氣加上3D眼鏡讓人很入眠,整部電影是最好的催化劑,沒笑點 沒動作 沒刺激 沒感人,睡吧~~睡吧~~我的寶貝
  這片是藝術片(楨:?皆技術獎!),沒看到此片得的5個小金人啊,自己不錯功課在看電影,看了後才在那....叫叫叫
  這電影很難看!死了父親換來電影人的秘密!看完要我拍手,很難!
  為什麼看藝術片就要先做功課?沒做功課就不能看藝術片?看電影前要先k書嗎? 看的得藝術就很屌嗎?死了父親換來電影人的秘密這有什麼值得好看的?換作是你的人生,你會拍手叫好嗎?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95194

BBS主題:別帶小朋友去看 會很無聊

別帶小朋友去看 會很無聊,本身看了也很無聊 跟電影介紹有落差,乾他爸屁事 一堆人說3d多好有多好 3d電影可能看太少,要比3d 異世界比他爽多 啥腦殘冒險片名嚴重也怪怪的,看到好累 故事只是在歌誦過氣某個早期電影導演,無聊爆炸
  你根本搞錯3D的意義!3D本來就不是說東西要多突出 要多伸手可得,3D是立體,可以把傳統2D呈現不出來的景深 呈現出來,製造整部電影的空間感!從電影中更可以看見畫面的層次,從遠景 中景 特寫 甚至是飛出銀幕的雪花,讓電影的構圖又多了更多的可能性,雨果就是一部這樣回歸到電影的本質!但是透過新的科技呈現出來!雨果並不是會讓人情緒起伏很大的電影,但是必須細細地品嘗.如果對您來說特深奧!就去看強卡特戰記吧!
  喬治梅里葉並不是什麼某個早期的導演,他是開創出電影世界的表現主義之父,在盧米埃時代電影只是拿來記錄事件,後來衍生出來寫實主義。梅里葉則開創出表現主義,他的電影大多在片廠內拍攝,讓電影徹底成為一個藝術創造的表現方式,史柯希斯是當今世上的傳奇導演,藉由這部片向他致敬,同時也提醒我們沒有梅里葉就沒有現在的電影。(電影出現不到十年就乏人問津,即使是創造者盧米埃兄弟也斷言電影已走入末路,是梅里葉將它開創出一個新的世界)
  異世界的3D連阿凡達都比不過,只會看打打殺殺的片子,難怪連劇情片都看不懂,然後看電影前也不做點功課,預告片、劇介都有了,自己亂看選到自己不喜歡的類型還怪電影很難看,根本是你自己的問題
  如果看電影都要先做功課的話,那就別看了!那叫唸書......這片真的很難看!管它什麼老電影回味,死了父親換來懷舊電影人的秘密,任誰都想選擇讓父親復生,無聊又笨死人的電影!雨果.................難看死了!
  看電影前還是要做點功課,你可以不用去查典故或是怎樣之類的!但是小孩穿大鞋當然會跌倒。亂槍打鳥以為有3D特效就有看血花四射,你不喜歡就是你的問題了!還怪到整部片!明明就是你自己的問題!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95309
2013-07-15 11:3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