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師》
華語宗教影視作品,從前評《觀世音傳奇》 《濟公傳奇》 《布袋和尚》 《地藏王傳奇》 《關公》 《張天師》《文成公主》和《達賴‧班禪‧乾隆皇》,到 《土地公傳奇》 《媽祖》 《十八羅漢》 《少林》 《唐玄奘》 《弘一大師》,不論影音奇觀、感人或反思,實在不能與前評洋片《十誡》 《賓漢》 《耶穌受難記》 《達文西密碼》 《基督的最後誘惑》 《暴君焚城錄》 《十字軍東征》 《教會》 等相比!
更拍不出同/異性戀的影展藝術電影《神父》(另貼看過但不想獨評之耶教佳片《誘.惑》《愛慾修道院》《鄉村牧師的日記》,至於《聖芳濟傳》、 《德雷莎修女》 《修女傳》《修女也瘋狂》、《教宗約翰保祿23世》分成修士、修女、教皇三類來貼)和金基德的佛教電影 吧!
其實從李叔同到弘一大師的情慾與宗教歷程之衝突性下手,應能寫拍出感人又反思的作品?
只怕華人和信徒多不能接受吧!
《弘一大師》的電影、話劇、歌劇、電視劇、專題片有:
電影《一輪明月》、話劇《芳草碧連天》、歌劇《天心月圓》、電視劇《李叔同》十二集、《弘一大師》二十集。專題片《弘一大師在泉州》、《李叔同——弘一大師》等幾部都是近二十年陸續出品的。
電影《一輪明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orv0MTTrkM
話劇《芳草碧連天》
歌劇《天心月圓》
中國大陸13集電視劇《弘一大師》
導演:李文岐
演員:牛威力、劉薇、王海濤
中國大陸央視20集電視劇《弘一大師》
導演:潘霞
編劇:徐星平,柯章和
主演:佟瑞欣 祁豔
內容提要
他,是個才氣橫溢的藝術家,更是一代名僧。在人們心目中,他,實在是個“謎”,一個難以琢磨的謎。的確,一個家資萬貫、風流倜儻的豪門公子,曾東渡扶桑,成爲我國第一個赴日學西洋藝術的留學生。回國後,也曾爲中國美術史、音樂史和話劇史開辟了一個新紀元,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然而,這樣一位集詩詞、篆刻、音樂、戲劇、文學于一身的藝術家居然在三十八歲盛年之時悄然皈依佛門,二十四年後又被佛門弟子奉之爲律宗第十一代宗師。他,就是近代文化名人李叔同——弘一大師。
評20集電視劇《弘一大師》劉繼漢 杭州師範學院學報 2000年02期
提要 本文對 2 0集電視連續劇《弘一大師》的創意和內容提出了批評意見 ,主要原因是 :片名既為“弘一大師”,卻化費了16集之多 ,描述他出 家前如煙如幻的虛構情節 ,且有嚴重歪曲弘一大師之嫌 ;從整個內容看 ,篡改了弘一大師生活的那段歷史 ,張冠李戴 ,移花接木。對佛教的內涵 ,編導本身既知之不詳 ,卻假借“弘一大師”之口誤導觀眾。文章還在其他方面對該劇提出了異議 :如對人的稱呼、弘一大師的扮相等。
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toModule.do?prefix=/search&page=/search_detail.jsp?seq=114796
電影《一輪明月》,爲什麽不直接叫《李叔同》或《弘一法師》?
原因:1.中國文化強調意境; 2.《弘一法師》已有同名電視劇,如同名容易混亂,且不利于宣傳
第13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參賽影片:《一輪明月》
總導演:陳家林
導演:路奇
主演:濮存昕 徐若
劇情簡介:
《一輪明月》是一部以二十世紀初的文化名人、佛學高僧李叔同的出家生涯為軌跡,衍射出一代高僧倡導佛學,精研戒律,孜孜復興律學的偉大精神的愛國愛民情懷高尚的故事影片。弘一大師的一生是充滿傳奇與藝術至臻的一生,他以詩賦文章、金石書畫、戲劇音樂的無所不精構成了曠世奇纔的人格魅力;他從錦衣玉食,榮華富貴中抽身而去,掙脫了名聞利養的桎梏,構成了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弘一大師絢爛之極時,歸於平淡而出家,選擇了潛修南山律為終身奉持的苦行僧生活,但他又是“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以佛教的大慈悲和大覺悟來救國救民,從而完成了他“佛者,覺也。覺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犧牲一切,勇猛精進,救護國家。是故救國必須念佛”的高僧之旅。
因此,影片《一輪明月》雖然表現的是一代高僧的人生,但更其重要的是本片所蘊含的示世、警世的深刻內涵。從弘一法師的偉大精神處去觀照人生的思考,於弘一法師的人格力量透視社會的自我價值 應該說,本片的攝制在主題的開掘與社會的現實意義上,都是具有重要價值的。
影片背景:
電影《一輪明月》展現的是中國近代文化藝術先驅,一代大德高僧弘一大師傳奇偉大的一生。
弘一大師的崇高思想和偉大人格以及愛國愛民的精神具有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半個世紀以來,我國三代中央領導人都對弘一大師給予高度評價和敬仰。周恩來總理囑咐著名劇作家曹禺:“你們將來如要編寫《中國話劇史》,不要忘記天津的李叔同,即出家後的弘一法師。他是傳播西洋繪畫、音樂、戲劇到中國來的先驅”。90年代初,北京華夏出版社出版了《弘一大師遺墨》精裝本,鄧小平同志視為珍寶,用以贈送國際友人。1994年6月24日江澤民總書記視察泉州時,參觀了弘一大師紀念館,並為紀念館題詞。1996年12月在全國文代會上江總書記接見全體代表時倡議大家合唱弘一大師譜寫的《祖國歌》,江總書記還始終關注並稱贊《弘一大師全集》的出版工作。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生前為弘一大師作詩曰:“深悲早現茶花女,勝願終成苦行僧,無數奇珍供世眼,一輪明月耀天心”。
中國佛教協會、佛教界高僧大德都把拍攝這部電影視為佛教界的一件盛事。國家宗教局局長葉小文擔任本片總顧問、中國佛協一誠會長、聖輝副會長、學誠副會長、中國佛協常務理事、泉州大開元寺方丈道元法師都擔任了這部電影的佛教總顧問。國家相關部門領導及著名專家學者都認為拍攝這樣一部電影是中國佛教界的一件大事並開中國電影之先河。
幕後制作:
《一輪明月》運作開始於2001年初,幾年來,在運作和籌拍過程中,制作方歷經艱辛,籌借到800萬元投入拍攝和制作。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影劇本規劃策劃中心肯定了這部電影的價值並擔任了劇本創作及電影的總策劃;總導演陳家林在闊別電影十年之後,全身心投入《一輪明月》,以他深厚的藝術造詣,準確地把握了愛國愛民這一主線,使這部電影順應了時代的需要,順應了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導演路奇心懷虔誠和敬仰,一絲不苟,盡心盡力,精益求精,展露纔華;愛心大使濮存昕,滿腔熱情,滿懷激情,圓滿成功地塑造了近代藝術大師一代大德高僧李叔同––弘一大師的感人形像;作曲家張千一,深刻理解劇情和人物,創作的音樂攝人心魄;國家宗教局、中國佛協予以前所未有的關注和支持。因此,本片可謂是全體創作人員以對電影的熱愛和支持向中國電影百年華誕獻上的優秀作品。
導演簡介:
總導演陳家林,原籍河北遵化,生於江蘇南京。1955年主演影片《羅小林的決心》。1965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後入長春電影制片廠任演員。1979年任導演,曾導演科教片《大慶之路》、《鳥島》等。其中,《鳥島》獲文化部1979年優秀影片獎。導演的故事片《飛來的仙鶴》,獲文化部1982年優秀影片獎,1986年獲法國阿朗松國際兒童電影節農業信貸銀行獎;《譚嗣同》獲文化部1984年優秀影片二等獎;《末代皇後》於1987年獲第四屆巴西利亞國際電影電視錄像節評委特別獎;《百色起義》獲廣播電影電視部1989-1990年優秀影片獎。所導電視連續劇《努爾哈赤》於1987年獲電視劇飛天獎一等獎和最佳導演獎。後又導演電視連續劇《唐明皇》、《賀蘭雪》、《雍正王朝》等多部優秀電視劇。
導演路奇,吉林長春人,中央電視臺美術師。電影作品:《末代皇帝》《白色起義》《楊貴妃》《譚嗣同》等;電視劇作品:《武則天》《太平天國》《康熙王朝》《江山風雨情》《霧峰林家》。
http://hk.cnmdb.com/newsent/20060306/622054
回顧舞臺劇《李叔同》的創作過程08-08-04 趙大民
作爲《李叔同》的導演和編劇,我想從三個方面回顧《李叔同》劇組四個月來的工作。
一、對《李叔同》藝術創造的估量
《李叔同》是一部原創劇目,前此沒有人寫過和演過舞臺劇,我們面對的只有資料(文字和圖片),我們要把死的資料轉化爲活的形象,沒有任何參照系,只有憑前人的文字描述和我們自己的藝術想象。在劇組全體成員的努力下,我們基本組成一個真實的、可信的、有形象說服力的藝術天地。這一點並不容易,有的戲你左看右看,怎麽看都不是那麽回事,那就沒有組成獨立的藝術天地。
我們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有三條最基本的劇本元素:
1 、劇中有幾個較生動、可感觸、基本可信的人物形象。他們是李叔同、王氏、嚴修、靜嫻、雪子、李蘋香、李文熙、袁氏、陳媽、孟輝等。有些人物我寫得不好,由于演員的創造發揮,彌補了劇本的不足。像孟輝、蔡元培、督學等就是這樣。形象可信,人物關系具體,你來我往合乎人情之常,這樣的藝術天地就是可信的。因爲它屬于藝術結構,而不是事件結構。在劇作法裏面是很看重這一點的。
2 、有強烈時代感、充分性格化的藝術語言,這也是我刻意追求的。話劇就是話劇,少不了對話,對話就是語言藝術,就要有文學性、典型性、動作性和性格化。語言要合乎人物身份,還要有思想含量和美學含量,我反對粗鄙、粗野和無原無故就罵人的髒話,當然我也不贊成掉書袋、故作高深讓人聽不懂的語言。譬如《釵頭鳳》中的李少君。語言之于演員,就叫臺詞術,我希望大家好好研究路老師、常老師、範老師、王繼世等同志的臺詞術,他們的語言節奏、力度、清晰度以及有別于電視劇又稍帶舞臺腔的臺詞處理,那是一種藝術享受,也是回歸話劇本體。學習他們的臺詞技巧,對于年輕同志是大有裨益的。
3 、于平實中時時注意戲劇沖突。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盡管現在是多元化的舞臺,但我認爲這句話是萬驗不爽的。當然,沖突有各種各樣的形態,有信念的(包括對抗的、你死我活的)、性格的;也有道德的、人性的。我們這個戲偏于後者。比如李叔同作爲愛國知識分子與那個時代、社會的沖突;他與孟輝的兩種道德觀的沖突;他與三個女人既相愛又相離的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人性沖突;他和母親的人生理想(價值取向)的沖突;以及他自己的藝術追求、人格結構、靈魂拷問等自我沖突,這些不同形態的沖突,或隱或顯地貫穿于全劇之中,相互交織,盤根錯節,仿佛是一張巨大的塵網,最後沖決出去,完成了生命的終極跨越。有人在網上說我們這個戲“平淡”,並引用劇中的臺詞諷刺說:“繁華至極,歸于平淡”,那是因爲他們沒有看懂,或故意不看懂。如上所述,沖突有多種樣態,不是非要劍拔弩張、你死我活、大喊大叫。真正的悲劇性的沖突,往往並不來自客觀,來自對立面,而是來自悲劇主人公自己,來自他悲劇性的人格結構,就如奧賽羅撕毀苔絲德夢娜、唐明皇撕毀楊貴妃,本劇中李叔同撕毀自己的藝術人生和心愛的雪子,都屬于這類悲劇的沖突。我們現在只是挖掘得不夠而已。
二、我們的探索和嘗試
1 、簡化舞臺裝置,營造多原意境
我和衛中同志、許寧同志是第二次合作,應該說是有共同語言的。我們這次嘗試用“一桌四椅”代替豪華布景,也是心照不宣,一拍即合的。但在選擇基本舞臺形象、舞臺樣式方面,卻頗費周折,幾經設想,幾經推翻,最後才敲定了以李叔同的書法、篆刻表現“紅塵滾滾”,以黑幕、空的空間表現閑雲野鶴。這是向戲曲的“砌末”學習,也是彌補資金投入的不足。現在看來,這個設想可以說取得一半的成功,在演出的25場當中,只有一場聽到觀衆說“窮氣”,“有點像京劇”,特別看到第二幕三場,觀衆席有人說:“你看,還是那兩把椅子!”這位觀衆可能是看戲比較多,熟悉兩種劇種,所以有比較。大多數情況下,觀衆都被劇情所吸引,不太計較場上的裝置。爲什麽說只有一半成功?就是因爲布景畢竟有些單調,也缺乏像京劇那樣的多義性處理,就是說沒有賦予它更富于象征性的藝術符碼。此外,許寧的燈光,繼武的效果,成利的化妝,何瓊的服裝我都是比較滿意的。
2 、解放演員天性,調動每一個演員主動投入角色創造的積極性。比如王繼世,他雖然是一位經驗非常豐富的演員,但扮演這個角色沒有參照系,不是輕車熟路,而是度身定制。演員需要練琴、練簫、練昆曲……等等。演員也需要從舊的模式中解放出來,才能完成李叔同這個傳奇人物的創造。特別是年輕的演員,通過小品(如劉質平和豐子愷),豐富了劇情以外的生活,特別是與恩師李叔同的關系,他們就像在身邊打了一口井,隨時到那裏去汲取藝術素材,直到演出的後期,仍然能看到當初那個小品的痕迹和作用。再如煥鑫和建鵬,他們雖然沒有作小品,但爲了南洋公學校歌那場戲,兩個人作了大量的幕後准備,編織了很多必須出場的理由。這些積極的創作沖動,感動了我,想方設法把他們溶入畫面,豐富了舞臺,解放了天性,使得有學生的幾場戲都非常活躍。
3 、把排練和演出看作一個整體,每個演員都不重複自己,在觀衆的參與下,不斷豐富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形體動作。對手之間不斷有即興表演,相互刺激,使演出充滿活力,充滿新鮮感。
4 、互敬互幫,構建和諧的創作集體,戲劇是群體藝術,必須有和諧的集體,才能發揮每一位藝術家的聰明和才智。只有和諧才能合力,只有合力才能克服前進中的困難。在《芳草碧連天》的排練中,這類事例是很多的,有幾件事使我銘記難忘:
①老藝術家路希,扮演劇中的嚴修,戲本來不多,他本來可以駕輕就熟,憑經驗創造一個過得去的角色。但演員給嚴修定位爲天津的大儒、大教育家,不同于一般的文人。雖然只有兩場戲,他卻“如履薄冰”(路希同志自己的話),全身心投入,在臺詞、風度、人物關系上悉心雕琢,不敢有絲毫的輕慢和疏忽,因而創造了一個具有長者之風、識才之眼、愛才之智的大知識分子的形象。他不但自己出色地完成工作,還在排戲之余,給大家說戲,使年輕同志獲益匪淺。在排練過程中,我有一次感到困惑,但他始終充滿信心,他鼓勵我說:達兄,你放心,你的戲都寫到這兒了,只是有的還沒有挖出來,只要把人物演到位,肯定好看。幾句話,給我以巨大的鼓舞。我覺得這種友情,比什麽都珍貴,因爲它是在困難的時候給我的一種激勵。我相信他的話也不是違心的,是他憑自己的藝術經驗,看到了一些連我自己都感到困惑的東西。
②常汝言不但創造了一個偉大的母親,而且與豔秋、繼世、鴻傑等對手之間的戲,經常切磋,把那個小家庭經營得滴水不漏,仿佛生活中就是戲,戲就是生活。我在觀衆席看戲,覺得觀衆很愛看他們的戲,看得非常投入,我想這種藝術魅力來源于他們生活中的默契。
③爲藝術獻身也是一種和諧精神的延續。如楊軍同志、蘇傳虹同志的剃頭。只要劇情需要,他們說剃就剃,沒有表示任何難色或拒絕。給楊軍刪掉一場戲,也從大局出發毫無怨言。
④孟春江老師是一位特殊人才,他不但創造了兩個角色,還常常利用自己的幽默給劇組帶來快活,他能見微知著,敏于發現問題,利用生活中的小事,給劇組營造和諧的氛圍。
⑤此外,劇組在生活上也發揚互勉互助的傳統,尊老愛少,像擔任劇務的雅迪和李陽、擔任場記的楊世華,都在完成角色創作之外,出色地完成了劇務工作和場記工作。尚鴻傑同志不但創造了陳媽這個角色(她是劇中唯一寫角色自傳的人),還像一位老大姐一樣照顧年輕同志的生活。
三、我們的遺憾(如還有機會需要改進的地方
1 、音樂有些地方不理想,如李叔同獨白;有些音樂根本不對,如叔同與靜嫻看貓、看星星。倘有機會再演,力爭修改。
2 、民族化的設想應更加嚴密。比如一桌四椅的設想還要弄明白①是否可行?②如果可行,應賦予它怎樣的符碼,才能使觀衆相信,這是藝術家的刻意追求,而不是因陋就簡。
3 、四幕三場還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這場戲是李叔同告別塵世、告別雪子,既具象又抽象。應該有浪漫色彩。兩個人物有不同的心結和目的,從各說各話到揭開蓋子,展現沖突,應層層推進,直到推向高潮。這場戲我覺得始終沒有攻下來,我的估價只有五、六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前面的戲是否刪得太苦?音樂沒有提供更多的幫助,落花始終沒有接上,我想象滿天落花。叔同出走也沒有有力的調度。總之,這場戲“宣泄”不夠。
4 、服裝還是顯得變化少,應更上一層樓。比如李叔同在碼頭上的服裝應更換一件,因他那件衣服已穿了三場(如果粗心的觀衆以爲在天津也是這件)。所以出國去日本,應換一件;嚴修那一件也穿了八年;李叔同到日本就一身黑,似也不對。
5 、劇本方面有些明顯的漏洞和缺陷,就不一一說了。我在這裏送大家一副對聯:“芳草”謝幕朝天“吼”,叔同吟罷如圭來。衷心住院大家在那個戲裏演得更好!
http://www.tjry.com/system/2008/08/04/000225688.shtml
我的祖父李叔同弘一大師>李莉娟
案:李莉娟居士為弘一大師嫡孫,現任天津市佛教協會副祕書長,天津市居士林副林長。此為在「慧炬雜誌社」之演講題綱,先令讀者一睹為快。精彩親切之現場講稿,將由「慧炬雜誌社」整理後刊登,敬請期待。
各位法師、各位大德居士:
很榮幸來到寶島臺灣,來到慧炬雜誌社。沾我祖父的光,大家對我非常熱情,我很慚愧。今天向大家彙報我的家庭情況,及祖父的嘉言懿行對我們的影響。
一、讓我沾光的祖父
我沒見過我祖父,他往生於一九四二年,我生於一九五七年,小時候只看到家裏有很多照片,放在一個盒子裏,偶爾父親會給我們講照片裏的人物。父親說,祖父出家了,在家時是一名藝術家,出家後是一位高僧。有這麼個記憶。文化大革命,父親就不再講祖父的事情了。
一九七○年六月六日全家遷到天津西郊區,名曰:「疏散城市人口」。當天,姐姐剛年滿十六歲,即參加農業勞動,我與妹妹在農村繼續上學。
由於姐姐年小體弱,難以承受超強的農業勞動,秋收時病倒,醫院開出證明:「不能參加重體力勞動」。在大隊書記的幫助下,證實我們全家沒有農業勞動能力,不適宜在農村居住,開始辦理返城手續。手續辦理約三年。一九七四年二月全家回到天津市,當年暑假我初中畢業。
因家境困難,全家剛從農村回來,我父親單位與學校協調,勉強留城,分配在天津河東區副食品公司工作。姐姐也分配了工作,生活開始好轉。文革以後,不斷改善。
父親名李端,伯父名李準,共兄弟二人。伯父李準小時候從上海回來,因坐船受海風,一直有哮喘病,五、六十歲就去世。留有一子李曾慈,一女李然平,分別住北京、河北省石家莊。我們姊妹共三個,姐姐李汶娟、我李莉娟、妹妹李淑娟,均居住在天津。
文革以後,父親又開始給我們講有關祖父的情況。
(一)李善人家
早年曾祖父創辦慈善團體「備濟社」,廣發菩提心,賑濟貧寒,施捨衣食。小時候父母常帶我們到「備濟社」遺址,為我們講述當年布施情景。
早年故居在天津河東糧店後街六十號,家境寬餘。祖父青少年時期在天津度過,結下許多良師益友。
(二)喪禮改革
祖父十九歲攜家眷到上海,就讀「南洋公學」。
一九○五年曾祖母病故,祖父非常孝順,一定要將靈柩運回天津。按舊規矩,「外喪不能進家門」。因此,他們兄弟意見不統一,經親友調解,最終曾祖母的靈柩由正門進入,出殯時也由正門出。
舉行喪禮的前六天,天津《大公報》以〈文明喪禮〉為題預報:「河東李叔同君,新世界之傑士也,其母王太夫人月前病故,李君特定於本月(指七月)二十九日開追悼會,盡除一切繁文縟節,別定新儀。」
次日又公佈「新儀」的具體內容:除稱「備有西餐,以饗來賓」外,並附〈哀啟〉:
「我國喪禮繁文縟節,俚俗已甚。君廣平(「廣平」為李叔同的字)願力去其舊。爰與同人商酌,據東西各國追悼會之例,略為變通,定新儀如下:
一、凡我同人倘願致敬,或撰文詩,或書聯句,或送花圈花牌,請毋饋以呢緞綢幛、紙紮箱彩、銀錢洋圓等物。二、諸君光臨,概免弔唁舊儀。倘須致敬,請于開會時行鞠躬禮。三、追悼會儀式:甲、開會,乙、家人致哀辭,丙、家人獻花,丁、家人行鞠躬禮,戊、來賓行鞠躬禮,己、家人致謝來賓行鞠躬禮,庚、散會。」
整個喪儀為西式,致悼詞,我的祖父彈鋼琴,唱自己譜寫的哀歌,全家穿黑色衣服送喪。
八月二日《大公報》又刊出〈記追悼會〉報導,到會者達四百餘人。包括奧工部官、高等工業學堂日籍顧問等四人,及學務處總辦嚴修、學堂監督趙元禮等天津名流,各學堂校長教員等。影響之大,真「可雲盛矣」。還說:「所收輓聯哀辭二百餘首,聞將付印,以廣流傳。」《大公報》還附有〈追悼李節母之哀歌〉等歌兩首。在天津引起了轟動。
祖父生性純孝,母親謝世後改名「李哀」,字哀公,據豐子愷先生在〈法味〉一文記述,祖父曾說母親的死使他「從生平最幸福的時候,轉入不斷的哀悲與憂愁,一直到出家。」祖父改革喪制,正是以此來表示對母親的深切悼念。
曾祖母後世完畢,祖父即到日本留學。直至一九一○年回國。
(三)歸國教書
在天津教書不到一年時間,便到上海「城東女學」任教,後受聘《太平洋報》主編《太平洋報畫報》。「廣告漫畫」創作,成為廣告以漫畫形式出現的首創者。
不久,《太平洋報》停刊,又受聘於「浙江兩級師範學校」。後又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圖畫音樂課。
(四)離俗出家
祖父於一九一八年農曆七月十三日,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出家後給天津家發來一封信,告訴家人已經出家了,讓家人也吃齋念佛,並囑咐我父親兄弟二人要用功讀書,長大後在教育界作事。看到這封信,一家人都哭了。
最受打擊的是我的祖母。為了打發無聊的日月,到繡花學校學繡花解悶,約有兩年的時間。後來,在家裏找了幾個女伴,教她們繡花。祖母不到五十歲病故,給出家為僧的祖父寫信報喪,沒有回信。後來看到《弘一大師永懷錄》得知,弘祖曾為其抄經回向。
我父親為滿祖父的願,就在南開大學圖書館工作。
二、弘祖的紀念勝緣
一九八○年中國佛教協會舉辦「紀念弘一大師誕辰一百週年書法、金石篆刻展」,從此,拉開了中國大陸自文革以後對弘祖的紀念。相繼,虎跑紀念館恢復開放,掀起對弘一大師的重新評價。全國各地陸續有紀念弘一大師的文章。
文革中我們不再提起弘一大師,這之後,天津報逐漸一篇篇的刊登。父親見報說:「報上又登你爺爺的事跡了。」我們從報上逐漸知道紀念展的效應反響很大。天津日報登一文,說弘一大師後代還在天津,不知在那裏?父親文革中改名直卿。我看到報紙,想:「是不是我去告訴人家,免得人家費心去找。」第三天我到報社找編輯,編輯很激動,就問我們家情況。派了王慰曾,對我父親進行採訪,寫了很多資料。我父親曾中風,有點後遺症,寫字有點顫,王慰曾採訪幾十次,寫了〈家事瑣記〉,對研究者提供了很有價值的第一手資料。
外地的人,像林子青老先生等人逐漸和我父親聯繫上。還有廣洽法師,到天津看我們,將近九十歲,從新加坡遠道而來。很多研究機構、專家學者逐漸來採訪。我父親一九九一年病故,享年八十八;母親一九九四年去世。我父親最像弘祖,很高很瘦,背影和弘祖一模一樣,沒有多少頭髮了,連頭形都像。我父親看了很多佛經,對佛教很有研究。
一九八○年展出後,出了一本《弘一大師》,掀起高潮。各地陸續有了紀念機構和紀念活動。
(一)天津——紀念室、書法碑林、紀念展
天津為弘祖出生地。一九八五年天津大悲禪院「弘一大師紀念室」,在天津著名書法家龔望老居士的倡議下,恢復重建。龔望老居士題寫匾額,廣洽法師捐贈銅像一尊。
廣洽法師對我們姊妹有殷切期望,期望我們學佛,繼承弘祖的遺願。一九八六年,我父親請龔望老居士幫忙,讓我們皈依。老居士建議,在廣洽法師座下皈依三寶。廣洽法師很慈悲,再來天津,我們就在大悲院弘祖紀念室皈依,成了佛教徒。我的法名叫契真。
一九九○年天津「李叔同書法碑林」落成。是一座傳統園林式建築,選用弘祖各個時期的書法作品七十四件,碑林正中矗立著弘一大師僧裝銅質坐像。
同年十月天津戲劇博物館舉行「李叔同——弘一大師誕辰一一○週年紀念展」。展品有弘祖不同時期的照片、書法作品、信劄、書籍等。
(二)上海——研討會、書畫展、演唱會
十一月上海龍華古寺舉辦「弘一大師誕辰一一○週年紀念」,有藝術研討會、真跡書畫展、歌曲演唱會等。
(三)天津——研究會
一九九二年成立天津李叔同——弘一大師研究會。
是年九月舉辦「海峽兩岸──弘一大師圓寂五十週年紀念活動」。二○○○年舉辦「弘一大師誕辰一二○週年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
全國各地也紛紛建立紀念館,成立紀念機構,舉行紀念活動。
(四)臺灣——紀念學會
臺灣「弘一大師紀念學會」,陳慧劍老師創辦,是一個永久性的機構,地點設在臺北市。
紀念學會曾舉辦過四次「海峽兩岸弘一大師德學研討會」。定期出版《弘裔》雜誌,出版印刷有關弘祖的紀念書籍等等,成績突出。
(五)杭州——研究中心
杭州師範學院「弘一大師豐子愷研究中心」,是在大專院校設立專門研究機構。目前,成績也很突出,有豐富的研究成果。出版數本研究書籍、論文集,每年都要舉辦紀念研究活動。今年八月舉辦「弘一大師繪畫鑒賞」。
(六)平湖——紀念館
浙江平湖「李叔同紀念館」,為荷花狀,七個蓮花瓣為七個展室。劉質平用生命保護這些書法,其子劉雪陽又將兩代人收藏的弘祖書法作品一百二十餘件,無償捐贈與紀念館。我非常欽佩這兩代人。
我父親說我們是山西人,弘祖考卷寫祖籍「浙江平湖」。現在有專家在研究。平湖市長認為:不考慮如何研究,我們認為他就是平湖人。李叔同是我們的名片。平湖市還樹立「叔同故裏」很大的牌子,可見非常重視。我很欽佩他們的眼光。
(七)泉州——紀念室
泉州開元寺弘一大師紀念室,保存文物最多。因弘祖圓寂在泉州,當年弘祖用過的物品均保存在紀念室內,非常珍貴。
(八)上虞——紀念室
浙江上虞「晚晴山房紀念室」。早年弘祖幾次來此居住。
(九)天津——故居
天津李叔同故居。一九九二年列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尚在改建中。
(十)電影、話劇、歌劇、電視劇、專題片
電影《一輪明月》、話劇《芳草碧連天》、歌劇《天心月圓》、電視劇《李叔同》十二集、《弘一大師》二十集。專題片《弘一大師在泉州》、《李叔同——弘一大師》等幾部都是近二十年陸續出品的。
三、弘祖的嘉言懿行
弘祖圓寂已經六十四年了,半個多世紀以來,國內外有無數對弘祖的崇拜者、景仰者,相繼出版了《弘一大師年譜》、《弘一大師永懷錄》、《弘一大師傳》、《弘一大師演講集》等,給我們留下了非常寶貴的資料,弘祖的精神至今依然普放光明,被幾代人所傳承。弘祖的嘉言懿行是我們行為的準則。
《弘一大師傳》是最好的傳記,一九六四年出書,很多人因拜讀此書而學佛、而出家。我看了都掉眼淚,陳慧劍老師很認真,下很多功夫,採訪、收集了很多第一手資料;是研究弘一大師者重要的參考書籍。老師持戒念佛很精進,待人很慈悲。我很欽佩他。
林子青居士的《弘一大師年譜》,當時很薄;經過五十年,不斷增訂,又出《弘一大師新譜》,很厚,我也很欽佩他。林老居士又主編《弘一大師全集》十冊,九十多歲了,非常認真。我也時常去拜訪他。
弘祖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豐厚的佛學著作,我們讀到《弘一大師演講集》就好像弘祖在面對面給我們講開示,在教導我們,備感親切。非常感恩記錄和搜集這些資料的大德。
由於年齡關係,我沒有親近過弘祖,無緣親自聆聽弘祖的教導。我對著弘祖的照片,看《演講集》,好像弘祖在教我,怎樣學佛、怎樣做人、怎樣改過、怎樣敬三寶。
有一篇〈改過實驗談〉,以自身經驗,教我們怎樣改過。我當初學佛最受益的,是〈青年佛教徒應注意的四項〉。
第一,「惜福」。我母親教導我們要珍惜用品,我們一直很惜福,不會浪費一粒糧食。
早年我們家有一對聯,上聯是:惜衣惜食非為惜財緣惜福。弘祖在〈青年佛教徒應注意的四項〉中講到:「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二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或者能發大心,願以我的福氣,布施一切眾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我自幼受家庭的教育,深知惜福之必要。
第二,「習勞」。我從小受這種教育,自己事情自己做。勤勞,不懶惰。
第三,「自尊」。我也很尊重別人,才能尊重自己。遇到什麼人,都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尊重。
第四,「持戒」。我很幸運,生長在佛化家庭,受最基礎的家庭教育,從小「守規矩」,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循規蹈矩,持戒就覺得不是很大的約束了。
還有一篇發菩提心,弘祖也是受家庭影響加上佛法的結合,倡導我們要發菩提心。
一九八○年到現在,二十多年了,對弘祖的研究不斷深入,把我們整個家族也找到了,我們見面都非常親切。這也是對我們家庭的很大貢獻。
http://www.hongyi.org.tw/enews/enews_075-05.htm
李叔同
李叔同:弘一法師(1880-1942)俗名李叔同,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出家後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平湖(一說山西)。既是才氣橫溢的藝術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于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他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至,“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爲無尚榮耀。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所創作的《送別歌》,曆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爲經典名曲。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衆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爲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爲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虛大師曾爲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菩提之因。趙樸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爲:"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清光緒六年(1880年)陰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圓寂于泉州。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樂、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教育、哲學、法學、漢字學、社會學、廣告學、出版學、環境與動植物保護、人體斷食實驗諸方面均有創造性發展。作爲高僧書法,弘一與曆史上的一些僧人藝術家存有差異,如智永和懷素,盡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們的一生並未以堅定的宗教信仰和懇切實際的宗教修行爲目的,他們不過是寄身于禪院的藝術家,“狂來輕世界,醉裏得真知”,這完全是藝術家的氣質與浪漫。八大山人筆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諷刺的意味是顯而易見的,他的畫作實在是一種發泄,是入世的,並未超然。比之他們,弘一逃禪來得徹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塵外,要爲律宗的即修爲佛而獻身,是一名純粹的宗教家。
書法是心靈的迹化。弘一書法由在俗時的絢爛到脫俗後的平淡,是修心的結果,是大師心靈境界的升華。弘一在致許晦廬的一封信中曾說:“朽人剃染已來二十余年,于文藝不複措意。世典亦雲:‘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況乎出家離俗之侶;朽人昔嘗誡人雲,‘應使文藝以人傳,不可人以文藝傳’,即此義也。”修身重于修藝,修藝賴于修身,弘一在其一生中,將人生、藝術、禪修,有機自然地統一起來,他的書法在心靈升華的同時亦得到了升華,葉聖陶在談弘一晚年書法時說:“弘一法師近幾年的書法,有人說近于晉人。但是,摹仿的哪一家實在說不出。我不懂書法,然而極喜歡他的字。若問他的字爲什麽使我喜歡,我只能直覺地回答,因爲它蘊藉有味。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溫良謙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顔悅色,在那裏從容論道。……毫不矜才使氣,功夫在筆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這段話道出了弘一書法所臻至的審美境界。這樣的欣賞,已經超越了書法的一點一線,而是深入書法的本質——文化觀念的價值。
大事記
西元紀年 中國紀年 重要記事
一八八○ 清光緒六年(庚辰) ★十月二十三日(農曆九月二十日)辰時,生于天津河東區地藏前故居李宅。生後,取名文濤。行列第三。
一八八四 清光緒十年(甲申) ★五歲,八月五日,生父李世珍(筱樓)病逝。
一八八六 清光緒十二年(丙戌) ★七歲,從次兄文熙(長兄文錦早亡)啓蒙。
一八九二 清光緒十八年(壬辰) ★十三歲,攻各朝書法,以魏書爲主,一生從未間斷,終成一格。
一八九七 清光緒二十三年(丁酉) ★十八歲,十二月與天津茶商俞氏之女締婚
一八九八 清光緒二十四年(戊戌) ★十九歲,八月,戊戌政變失敗,刻‘南海康梁是吾師’長印一顆,以示對舊政體的抗議。先時在五月,奉母偕妻,南下上海,住法租界,加入上海‘城南文社’,開始文學活動。
一八九九 清光緒二十五年(己亥) ★二十歲,三月,全家移居‘城南草堂’,同時遍攻詩、詞、金石、書、畫、戲劇。在上海藝壇,出露頭角。
一九○○ 清光緒二十六年(庚子) ★二十一歲,三月加入‘上海書畫家公會’爲會員。同年,長子李准出生。
一九○一 清光緒二十七年(辛醜) ★二十二歲,四月,入蔡元培主持之‘南洋公學’經濟特科就讀,改名李廣平。
一九○四 清光緒三十年(甲辰) ★二十五歲,次子李端出生。國事日非,浪迹燕市,與上海名妓李蘋香、朱惠百、楊翠喜爲友,詩畫往還。
一九○五 清光緒三十一年(乙巳) ★二十六歲,同年初,與許幻園、黃炎培等創辦‘滬學會’。撰〈祖國歌〉。農曆二月五日,生母王太夫人病逝上海寓所,哀痛萬狀,改名李哀;字惜霜。六月扶柩北上。七月二十九日在天津爲母喪舉行一次‘告別式’。去日本之前,填‘金縷曲’留別祖國。八月東渡日本。年底,辦《音樂小雜志》,在國內發行。
一九○六 清光緒三十二年(丙午) ★二十七歲,七月,參加東京‘隨鷗吟社’,此後與東京詩人聯吟賦詩多次。九月二十九日入上野美專,在上野攻西畫之外,複在音樂專校攻鋼琴,又學西洋戲劇于劇作家藤澤淺二郎之門。是年東,與留學生曾孝谷,組織‘春柳劇社’。
一九○七 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 ★二十八歲,二月,因國內兩淮水災,假東京樂座演出《茶花女》;六月,于本鄉座演出《黑奴籲天錄》等名劇,以門票收入賑災,這是中國人演話劇之開端。時李叔同先生,在《茶花女》中,飾女主角‘瑪格麗特’,在《黑奴籲天錄》中,飾‘愛米麗夫人’。
★同年,結識日籍夫人誠子。
一九一一 清宣統三年(辛亥) ★三十二歲,三月,在上野專校,學成歸國。前後留學日本五年七個月之久。回國後,在‘天津工業專門學校’,任西洋畫教席。日籍夫人逕去上海,賃屋居于上海法租界。同年冬,國內鹽業因清廷行政措施變革,導致家資數十萬銀元被倒,瀕臨破産。
一九一二 民國元年(壬子) ★三十三歲,冬假正月,由天津至上海,與日籍夫人晤面。任教于‘上海城東女學’,同年三月,參加柳亞子主持之‘南社’。不久,受聘先烈陳英士創辦之《太平洋報》,任藝術編輯,與蘇曼殊、柳亞子、陳兀我同事,並組織‘文美會’,編《文美雜志》。
★七月,《太平洋報》倒閉,受聘‘浙江兩級師範’《茶花女》中,與夏丏尊等同事,主教音樂、西畫。
★十月十日,國民革命成功。
★此後,與夏丏尊成爲莫逆之交,豐子愷、劉質平、吳夢非、李鴻梁、黃寄慈等爲入式弟子。
一九一三 民國二年(癸醜) ★三十四歲,浙江兩級師範,改爲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公繼續任教本校,五月,編《白陽》中英文專刊。
一九一五 民國四年(乙卯) ★三十六歲,五月,在杭州西泠印社出席‘南社雅集’,與柳亞子等二十余人相晤。六月,撰《樂石社社友小傳》,同年,作校園歌曲:送別、早秋、憶兒時等多首。此年與經學家馬一浮締交。
一九一六 民國五年(丙辰) ★三十七歲,兼任南京高等師範教席(中央大學前身)。冬十一月三十日至十二月十九日,在杭州大慈山虎跑寺,試驗斷食二十天,寫《斷食日記》,取號‘李欣’。此時學佛因緣成熟。
一九一七 民國六年(丁巳) ★三十八歲,春假後,在學校開始素食,供佛像,讀佛經。
一九一八 民國七年(戊午) ★三十九歲,正月初八,在虎跑寺,皈依了悟上人。七月十三日,批第于杭州虎跑寺,依了悟上人爲第度師,法名演音,號弘一。公離校前,將一生所積之藝術珍品、金錢、衣物全部分散。金表、詩詞、書法卷軸、貴重紀念物全部留給夏丏尊。音樂、繪畫、戲劇出家前所積的照片,按學生興趣,分別留給豐子愷、劉質平、王平陵、李鴻梁......。衣物、用物,分散給校中的工友。上海家中的鋼琴、字畫、珍貴飾物、金錢,全數留給日籍夫人。金石作品,全部埋于‘西泠印社’印塚中。油畫作品贈給國立北京美術專科學校。
★八月十九日到九月十九日,計三十天,在靈隱寺受比丘戒,因讀《寶華傳戒正範》、《靈峰辟尼事義集要》,與現實相印證,動悲心,立誓學戒宏律。
一九一九 民國八年(己未) ★四十歲,春季駐錫玉泉寺,四月到虎跑寺結夏,秋天挂單靈隱,冬殘,回玉泉寺,與程中和居士共燃臂香,依天親‘發菩提心論’,發‘十大正願’。
一九二○ 民國九年(庚申) ★四十一歲,雲水浙東,六月,至貝山閉關不成,至衢州,寫經,整理藏經。本年寫《金剛三昧經》、《無常經》、《大乘戒經》等多種經文。
一九二一 民國十年(辛酉) ★四十二歲,正月,由貝山回杭州。三月,由杭州到永嘉,在城下寮(慶福寺)閉關,六月,在關中完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初稿。
一九二二 民國十一年(壬戌) ★四十三歲,正月,在城下寮禮寂山方丈爲依止師。時俗家發妻俞氏夫人,在關中患重痢疾。
一九二三 民國十二年(癸亥) ★四十四歲,初春,由溫州經杭州、上海,雲遊至衢州,住蓮花寺,刺血寫經。四月再上海太平寺謁印光大師。臘月,懇請普陀山印光大師列爲門牆。印祖勸告專修念佛三昧。歲底回永嘉。
一九二四 民國十三年(甲子) 四十五歲,五月,自溫州至普陀山,參拜印光大師,侍奉七日。八月,《比丘戒相表記》定搞,青年僧因弘法師侍編。上海穆藕初居士,獨資影印一千部。
一九二五 民國十四年 (乙醜) 四十六歲,朝九華山未果。
一九二六 民國十五年(丙寅) 四十七歲,三月,由溫至杭,住招賢寺,約弘傘法師(程中和居士于民國十年出家之法名),于七月同去江西廬山,參加金光明道場。再牿嶺五老峰後青蓮寺,寫《華嚴經十回向品初回向章》,爲近代寫經傑作。
一九二七 民國十六年(丁卯) ★ 四十八歲,三月中,閉關于杭州城內吳山常寂光寺。時政府有滅佛之議。師召請地方政要集會于寺中,以短簡示來賓,席間,婉言微語,潛移默化,然後,默坐良久,出席者讀短簡,汗顔不已。散會後,滅佛之說頓熄。短簡中,所言何事,成爲一秘。
★同年三月十七日,爲滅佛事,又函教育界名流蔡元培、經子淵、馬夷初、朱少卿諸師友,提出整理佛教意見。
★同年九月,豐子愷、夏丏尊、內山完造、葉紹鈞、李石岑等,宴弘公于上海功德林素齋館,齋後謁印光大師于太平寺。
★同年底,豐子愷、裘夢痕二生,將師名曲〈朝陽〉、〈憶兒時〉、〈送別〉、〈悲秋〉......等二十多首,選入《中文名歌五十曲》一書,爲國內各級學校音樂教材。
一九二八 民國十七年(戊辰) ★四十九歲,初夏,在溫州大羅山,行誅茆宴坐。七月到十月間,駐錫在上海江灣豐子愷家中,與豐同編《護生畫集》,由豐繪圖,師寫偈語。十一月,在滬,與尤雪行、謝國梁二居士同去暹邏,船經廈門,與廈門士紳陳敬賢結緣,由陳介紹挂單南普陀寺。這是弘一大師第一次落迹南閩。
一九二九 民國十八年(己巳) ★五十歲,四月,自廈門回溫州,途經福州鼓山,發現清初刻本《華嚴經》及《華嚴疏論篡要》。師倡印二十五部,請日本出版家內山完造分贈日本各大學及國內重要叢林。九月,自溫州到上虞白馬湖晤夏丏尊。時夏丏尊、劉質平等爲師集資建築之‘晚晴山房’落成,這是初度駐錫此間。十月,在由溫州去廈門,歲底,與太虛大師同去南安小雪峰寺渡歲,此爲大師第二次去閩南。此時,師已與瑞今、廣洽法師結法侶之緣。
一九三○ 民國十九年(庚午) ★五十一歲,正月自小雪峰寺,至泉州承天寺駐錫。四月,離閩南,回浙江。五月,至白馬湖,住‘晚晴山房’,圈典《行事鈔》。九月到慈溪北鄉鳴鶴場白湖金仙寺,十月聽靜權法師講《地藏經》,同時全力研究《華嚴》,並寫成《華嚴集聯三百》。冬底,回永嘉城下寮挂單。
一九三一 民國二十年(辛未) ★五十二歲。正月,在慶福寺關中罹惡性瘧疾。
★七月,去慈北五磊寺,辦南山律學院,不成。九月,接廈門廣洽法師信,請回錫閩南過冬,道經紹興,至上海,因中日關系緊張,不成行。年底,仍回慈溪,挂單龍山伏龍寺。
一九三二 民國二十一年(壬申) ★五十三歲。春、夏、秋三季,雲水浙東沿海各地。
★八月,至白馬湖,居法界寺,染傷寒,病愈。十一月自上海去廈門,挂單萬壽岩,與性常法師結法侶之緣,此爲第三次去閩南,自此定居。
一九三三 民國二十二年(癸酉) ★五十四歲,五月,自廈門應轉物老和尚請,去泉州,駐錫開元寺尊勝院。著作律學。
★十月,出遊泉州郊外,道經潘山,見晚唐詩人韓偓墓道,引爲神交,後令弟子高文顯,撰《韓偓傳》,爲《香奩集》翻案。十一月,在晉江南三十裏草庵寺渡歲。
一九三五 民國二十四年(甲戌) ★五十六歲。三月,去泉州開元寺,講〈一夢漫言〉,旋住‘溫陵養老院’。寺月十一日,與寺侶傳貫法師,自泉州乘帆船出海,去惠安崇五淨峰寺,有終老于此之念。至崇武後,因緣不留人,十月回泉州承天寺,在戒期中講律,之後在回惠安,在鄉間宏法,寫〈惠安宏法日記〉。十一月後,染病,回泉州草庵寺,一病六個月,病中再立遺囑,交由傳貫法師執行。
一九三六 民國二十五年(丙子) ★五十七歲。正月,從草庵扶病到廈門療養,病中在南普陀養正院講學。五月,病愈移居鼓浪嶼日光岩閉關。十二月,離日光岩,回南普陀寺後山安居。
一九三七 民國二十六年(丁醜) ★五十八歲。二月,在南普陀寺佛教養正院,講〈南閩十年之夢影〉。三月二十三日,青島湛山寺倓虛法師,派書記夢參法師持書專程南下,請師去青島結夏講律。四月五日,師偕傳貫、仁開、圓拙諸法侶,與夢參法師,乘太原輪去青島,十一日抵青島,結夏,講《隨機羯磨》。蘇州靈岩山妙蓮法師來青島依從,九月回廈門,途經上海,與夏丏尊晤面于旅邸,這一雙摯友,一別六年,由夏請師攝影一幀。回廈門後,廈門面臨戰火威脅,師發願與危城共存亡,除非廈門解厄不他行。直到歲底,始去泉州草庵。
一九三八 民國二十七年 (戊寅) ★五十九歲。正月至四月,在泉州、惠安、鼓浪嶼宏法,寫字結緣。廈門淪陷前四天(陽曆五月八日),受漳州(龍溪)佛教界之請,去漳州宏法,得免陷于危城,但卻因此羈于漳州,直到十月,由性常法師接回泉州,道經安海,宏法一月,法緣奇勝,當時有《安海法音錄》問世。十一月,駐錫泉州承天寺,與浙師學生──安溪縣長石有紀晤面。
一九三九 民國二十八年(己卯) ★六十歲。二月二十八日,自泉州乘車去永春山中蓬壺鄉普濟頂寺潛居五百七十二天,在此編著律學多種,與外界斷緣,外界傳說弘一大師圓寂于此。初夏,畫家徐悲鴻,在新加坡爲師繪巨幅油畫像,存廣洽法師處。
一九四○ 民國二十九年(庚辰) ★六十一歲。九月二十日,在山中渡六十周甲世壽。十月九日,去南安洪瀨靈應寺閉方便關,性常、廣洽法師等影印《金剛經》,豐子愷繪《護生畫集續集》爲師壽。
一九四一 民國三十年(辛巳) ★六十二歲。四月,去晉江檀林鄉福林寺結夏,寄書各地師友,暗示行將告別。十一月,至泉州,作最後一次宏法活動,臘月底,回福林寺
一九四二 民國三十一年(壬午) ★六十三歲。二月,應惠安縣長石有紀請,至靈瑞山講經,相約不迎、不送、不請齋。三月,回泉州,挂錫百原寺,不久移居‘溫陵養老院’停止一切活動。八月十五日、十六日兩天,在溫陵養老院,講《八大人覺經》(這是弘一大師最後一次講經),同時在養老院向院中老人講〈淨土法要〉。八月二十三日,示微疾,但依舊寫字與晉江中學學生結緣。二十八日下午囑寺侶妙蓮法師到室內寫遺書,九月一日上午爲黃福海居士寫紀念冊兩本,下午四時寫‘悲欣交集’四字,交與妙蓮法師(這是弘一大師最後遺墨),九月初四(陽曆十月十三日)下午八時,又脅而臥,安詳圓寂于養老院‘晚晴室’,遺囑由妙連法師執行。臨終前,師已分函上海夏丏尊、劉質平,向他們告別。
★圓寂七天後(遺囑中交代),九月十一日下午七十,在承天寺火化,色身僅穿舊短褲,以遮下根,依律而行,火化曆一小時,荼毗時,多色火焰劇烈上升。在一百日內,由骨灰中,揀出各色舍利一千八百粒,舍利塊六百多塊。由妙蓮法師供養,到一九六六年,十年‘文革’期間,被毀。靈骨塔于民國三十五年以後分建于杭州虎跑寺,及泉州清源山彌陀岩。
生平
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1942年10月13日卒于福建省泉州市。原籍浙江平湖,從祖輩起移居天津。父李筱樓(字小樓),道光甲辰(1884)進士,官吏部尚書,曾經業鹽商,後從事銀行業。母親姓王,爲李筱樓側室,能詩文。李叔同 5歲喪父,在母親的扶養下成長。1901年入南洋公學,受業于蔡元培。1905年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美術學校攻油畫,同時學習音樂,並與留日的曾孝谷、歐陽予倩、謝杭白等創辦《春柳劇社》,演出話劇《茶花女》、《黑奴籲天錄》、《新蝶夢》等,是中國話劇運動創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回國,任天津北洋高等工業專門學校圖案科主任教員。翌年任上海城東女學音樂教員。1912年任《太平洋報》文藝編輯,兼管副刊及廣告,並同柳亞子發起組織文美會,主編《文美雜志》。同年10月《太平洋報》停刊,應聘任浙江兩級師範學校音樂圖畫教師。1915年任南京高等師範美術主任教習。在教學中他提倡寫生,開始使用人體模特,並在學生中組織洋畫研究會、樂石社、寧社,倡導美育。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爲僧,雲遊溫州、新城貝山、普陀、廈門、泉州、漳州等地講律,並從事佛學南山律的撰著。抗日戰爭爆發後,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的口號,說“吾人所吃的是中華之粟,所飲的是溫陵之水,身爲佛子,于此之時不能共紓困難于萬一”等語,表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
李叔同多才多藝,詩文、詞曲、話劇、繪畫、書法、篆刻無所不能。繪畫上擅長木炭素描、油畫、水彩畫、中國畫、廣告、木刻等。他是中國油畫、廣告畫和木刻的先驅之一。他的繪畫創作主要在出家以前;其後多作書法。由于戰亂,作品大多散失。從留存的《自畫像》、《素描頭像》、《裸女》以及《水彩》、《佛畫》等可窺見一斑。《自畫像》估計是出國前所繪,畫風細膩縝密,表情描寫細致入微,類似清末融合中西的宮廷肖像畫,有較高的寫實能力。《素描頭像》是木炭畫,手法簡練而潑辣。《裸女》受其師黑田清輝影響,造型准確,色彩鮮明豐富,有些接近于印象主義,近看似不經意,遠看晶瑩明澈。
書法是李叔同畢生的愛好,青年時致力于臨碑。他的書法作品有《遊藝》、《勇猛精進》等。出家前的書體秀麗、挺健而瀟灑;出家後則漸變爲超逸、淡冶,晚年之作,愈加謹嚴、明淨、平易、安詳。李叔同的篆刻藝術,上追秦漢,近學皖派、浙派、西泠八家和吳熙載等,氣息古厚,沖淡質樸,自辟蹊徑。有《李廬印譜》、《晚清空印聚》存世。 李叔同創作的《送別》也廣爲傳唱。
主要成就
弘一法師(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氣橫溢的藝術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于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他反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至,“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爲無尚榮耀。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所創作的《送別歌》,曆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爲經典名曲。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衆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爲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爲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虛大師曾爲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菩提之因。趙樸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爲:"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被豐子愷稱爲“文藝的園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的李叔同,由于種種原因而走上了世俗眼光中的消極人生之路,1918年,披剃于杭州虎跑定慧寺,遁入空門,做了一個名“演音”、號“弘一”的僧人。一名曾經純正而且優秀的藝術家,穿上百衲衣後,從觀念到行動皆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斷絕塵緣,超然物外,幾乎廢棄了所有的藝術專長,耳聞晨鍾暮鼓,心修律宗禪理,藝術家的李叔同變成了宗教家的弘一法師。
諸藝俱疏,唯有書法一事未能讓弘一割舍,伴他直至圓寂于泉州不二寺。在弘一60余年的生命曆程中。至少有50年的翰墨活動。由此可見,書法在他心目中占有的地位了。弘一習書始于少年,初學篆書,從津門名士唐敬嚴學習書法篆刻,打下了紮實的功底。再寫隸書,後入楷、行、草諸體,尤對六朝碑版精心揣摩,認真臨寫,形成他勁健厚重的書風。有人將弘一書法風格演變分爲三個階段:初由碑學脫胎而來,體勢較矮,肉較多;後肉漸減,氣漸收,融入楷意;再後來字變修長,呈瘦硬清挺之態。其實,從大的審美風格來審視弘一的書法,分爲出家前和出家後兩個階段,即勁健與平淡兩種格調,似乎更爲恰當。爲僧以前,弘一書法有絢爛之致,遁入空門做了和尚,書風突變,棄之崢嶸圭角,行之以藏鋒稚拙,轉入禪境的雅逸恬淡,枯寂孤清。這種巨變,來源于觀念上的變化,亦即是人的變化,在俗是李叔同,離俗則是弘一法師,書寫的目的發生了質的改變。隔斷塵緣的弘一,不再自視爲藝術家,作爲“寫心”的書法藝術,在其觀念中自然亦異于以往;握管寫字,首先是一種“廣結善緣,普傳佛法”的宗教活動和需要,而作爲藝術的書法已退居其次,書法不再是藝術的自覺産物,而是宗教中的藝術品,其藝術價值是作者的不自覺表現而又經後人的審美接受才得以實現的。縱觀弘一遺墨,清靜似水,恬淡自如,實是禪修的結果。“刊落鋒穎,一味恬靜”,清逸的線條泯滅了個性,是禪心的迹化,是期于一種宗教式的“大我”的永恒之境,是造“平淡美”的極致。
作爲高僧書法,弘一與曆史上的一些僧人藝術家存有差異,如智永和懷素,盡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們的一生並未以堅定的宗教信仰和懇切實際的宗教修行爲目的,他們不過是寄身于禪院的藝術家,“狂來輕世界,醉裏得真知”,這完全是藝術家的氣質與浪漫。八大山人筆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諷刺的意味是顯而易見的,他的畫作實在是一種發泄,是入世的,並未超然。比之他們,弘一逃禪來得徹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塵外,要爲律宗的即修爲佛而獻身,是一名純粹的宗教家。
書法是心靈的迹化。弘一書法由在俗時的絢爛到脫俗後的平淡,是修心的結果,是大師心靈境界的升華。弘一在致許晦廬的一封信中曾說:“朽人剃染已來二十余年,于文藝不複措意。世典亦雲:‘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況乎出家離俗之侶;朽人昔嘗誡人雲,‘應使文藝以人傳,不可人以文藝傳’,即此義也。”修身重于修藝,修藝賴于修身,弘一在其一生中,將人生、藝術、禪修,有機自然地統一起來,他的書法在心靈升華的同時亦得到了升華,葉聖陶在談弘一晚年書法時說:“弘一法師近幾年的書法,有人說近于晉人。但是,摹仿的哪一家實在說不出。我不懂書法,然而極喜歡他的字。若問他的字爲什麽使我喜歡,我只能直覺地回答,因爲它蘊藉有味。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溫良謙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顔悅色,在那裏從容論道。……毫不矜才使氣,功夫在筆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這段話道出了弘一書法所臻至的審美境界。這樣的欣賞,已經超越了書法的一點一線,而是深入書法的本質──文化觀念的價值。
其詩作有:
遇風愁不成寐
世界魚龍混,天心何不平。豈因時事感,偏作怒號聲。
燭燼難尋夢,春寒況五更。馬嘶殘月墜,笳鼓萬軍營。
早秋
十裏明湖一葉舟,城南煙月水西樓,
幾許秋容嬌欲流,隔著垂楊柳。
遠山明淨眉尖瘦,閑雲飄忽羅紋縐,
天末涼風送早秋,秋花點點頭。
送別(填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春遊
春風吹面薄于紗,春人妝束淡于畫,
遊春人在畫中行,萬花飛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黃,柳花委地芥花香,
鶯啼陌上人歸去,花外疏鍾送夕陽。
悲秋
西風乍起黃葉飄,日夕疏林杪。
花事匆匆,夢影迢迢,零落憑誰吊。
鏡裏朱顔,愁邊白發,光陰催人老,
縱有千金,縱有千金,千金難買年少。
月夜
纖雲四卷銀河淨,梧葉蕭疏搖月影;
剪徑涼風陣陣緊,暮鴉棲止未定。
萬裏空明人意靜,
呀!是何處,敲徹玉磬,一聲聲清越度幽嶺
呀!是何處,聲相酬應,是孤雁寒砧並,
想此時此際,幽人應獨醒,倚欄風冷。
落花
紛,紛,紛,紛,紛,紛,惟落花委地無言兮,化作泥塵;
寂,寂,寂,寂,寂,寂,何春光長逝不歸兮,永絕消息。
憶春風之日暝,芬菲菲以爭妍;既乘榮以發秀,倏節易而時遷。
春殘,覽落紅之辭枝兮,傷花事其闌珊;
已矣!春秋其代序以遞嬗兮,俯念遲暮。
榮枯不須臾,盛衰有常數;
人生之浮華若朝露兮,泉壤興衰;
朱華易消歇,青春不再來。
月
仰碧空明明,朗月懸太清;瞰下界擾擾,塵欲迷中道。
惟願靈光普萬方,蕩滌垢滓揚芬芳,虛渺無極,聖潔神秘,靈光常仰望!
惟願靈光普萬方,蕩滌垢滓揚芬芳,虛渺無極,聖潔神秘,靈光常仰望!
清涼歌
清涼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潔。
今唱清涼歌,心地光明一笑呵!
清涼風,涼風解慍,暑氣已無蹤。
今唱清涼歌,熱惱消除萬物和!
清涼水,清水一渠,滌蕩諸污穢。
今唱清涼歌,身心無垢樂如何?
清涼,清涼,無上,究竟,真常!
滿江紅——民國肇造填滿江紅志感
皎皎昆崳,山頂月、有人長嘯。看囊底、寶刀如雪,恩仇多少雙手裂開鼷鼠膽,寸金鑄出民權腦。算此生不負是男兒,頭顱好。荊軻墓,鹹陽道:聶政死,屍骸暴。盡大江東去余情還繞。魂魄化成精衛鳥,血華濺作紅心草。看從今、一擔好山河,英雄造。
南南曲——贈黃二南君
在昔佛菩薩,趺坐赴蓮池。始則牛花笑,繼則南南而有辭。南南梵唄不可辨,分身應化天人師。或現比丘、或現沙彌、或現優婆塞、或現丈夫女子宰官司諸像爲說法,一一隨意隨化皆天機。以之度衆生,非結貪嗔癡。色相聲音空不染,法語南南盡歸依。春江花月媚,舞臺裝演奇。偶遇南南君,南南是也非?聽南南,南南詠昌霓;見南南、舞折枝,南南不知之,我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詠菊
姹紫嫣紅不耐霜,繁華一霎過韶光。生來未藉東風力,老去能添晚節香。風裏柔條頻損綠,花中正色自含黃。莫言冷淡無知已,曾有淵明爲舉觴。
題丁慕琴繪黛玉葬花圖二絕
收拾殘紅意自勤,攜鋤替築百花墳。玉鈎斜畔隋家塚,一樣千秋冷夕曛。
飄零何事怨春歸,九十韶光花自飛。寄語芳魂莫惆悵,美人香草好相依。
題夢仙花卉橫幅
夢仙大妹,幼學于王園先輩,能文章詩詞。又就靈鶼京卿學,畫宗七薌家法,而能得其神韻,時人以出藍譽之。是畫作于庚子九月,時余方奉母城南草堂。花晨月夕,母輒招大妹說詩評畫,引以爲樂。大妹多病,母爲治藥餌,視之如已出。壬寅荷花生日大妹逝越三年乙已,母亦棄養。余乃亡命海外,放浪無賴。回憶曩日,家庭之樂,唱和之雅,恍惚殆若隔世矣。今歲幻園姻兄示此幅,索爲題辭。余恫逝者之不作,悲生者之多艱。聊賦短什,以志哀思。
人生如夢耳,哀樂到心頭。灑剩兩行淚,吟成一夕秋。慈雲渺天末,明月下南樓(今春過城南草堂舊址,樓臺楊柳,大半荒蕪矣)。壽世無長物,丹青看片羽留。
玉連環影——爲夏丏尊題小梅花屋圖
屋老。一樹梅花小。住個詩人,添個新詩料。愛清閑,愛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
貽王海帆先生
孤山歸寓,成小詩書扇,貽王海帆先生。
文字聯交誼,相逢有宿緣(前年五月,南社同人雅集湖上,如識先生)。社盟稱後學(先生長余三十二歲),科第亦同年(歲壬寅,余與先生同應浙江鄉試,先生及第)。撫碣傷禾黍(今歲余侍先生遊孤山,先生撫古墓碑,視皇清二字未磨滅,感喟久之),怡情醉管弦(孤山歸來,顧曲于湖上歌臺)。西湖風月好,不慕赤松仙(近來余視見世爲樂土,先生亦贊此說)。
題陳師曾荷花小幅
師曾畫荷花,昔藏余家。癸醜之秋,以貽聽泉先生同學。今再展玩,爲綴小詞。時余將入山坐禪,慧業雲雲,以美荷花,亦以是自劭也。丙辰寒露。一花一葉,孤芳致潔。昏波不染,成就慧業。
秋柳
甚西風吹綠隋堤衰柳,江山依舊。只風景依稀淒閔時候。零星舊夢半沈浮,說閱盡興亡,遮難回首。昔日珠簾錦幙,有淡煙一縷,纖月盈鈎。剩水殘山故國秋。知否?眼底離麥秀。說甚無情,情絲踠到心頭。杜鵑啼血哭神州,海棠有淚傷秋瘦。深愁淺愁難消受,誰家庭院笙歌又。
廢墟
看一片平蕪,家家衰草迷殘礫。玉砌雕欄溯往昔,影事難尋覓。千古繁華,歌休舞歇,剩有寒泣。問余何適,廓而王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http://baike.baidu.com/view/5406.html?tp=6_11
【人間衛視】 《百年虛雲》
節目介紹
《百年虛雲》是以中國近代禪門宗師虛雲長老心堅行苦,慈悲濟世的一生為藍本而編劇的故事。1840年,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泉州知府蕭玉堂夫婦中年得子,不料生下一個肉團。蕭夫人驚駭而亡,蕭玉堂悲憤交加,命僕人將這一肉團丟棄。一藥翁飄然而至剖開胞衣,一聲驚天動地的啼哭,虛雲就這樣來到了人間,由此開始了他長達一百二十年,經歷四十八奇的求道旅程。本劇通過富於禪機禪趣、曲折生動、真誠感人的故事情節,展示虛雲長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為法忘軀的一生。通過離塵出家、覺悟之路、庚子西行、重振雞山、藏漢彌兵、佛心護國、慧燈長明等七個部分,生動講述了虛雲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為弘揚佛法跋涉於紛繁塵世,忘記一切身軀之苦、世界之難的傳奇經歷。
百年虛雲 短評
虛雲真的活了120歲麼?其實此人的傳記有大量杜撰成分..
還算勉強吧。虛雲老和尚太過傳奇了感覺。個別劇情就是各種佛教故事翻版,有些過於牽強了。虛雲主演李起厚還挺有樣子的。
僅就片子拍攝來說十分粗糙。無關乎虛雲大師的人格!
情節太拖遝了。作為影視作品,水準不高。
大綱沒有問題,但細節改編得太偏離史實了,但本片所闡述的佛法精神,仍值得一看。
電視劇是拍得蠻糟粕的,但是人是值得尊敬的
客觀重現了虛雲老和尚的一生,但是仍然沒有《虛雲年譜》好看
從電視拍攝技巧角度來講,這部電影並不出色,甚至編劇有些做作。但是其中蘊含的佛法道理確實真實不虛的。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4228538/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