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20 09:47:42阿楨

《杜甫》

相對於《詩仙李白》,影視對《詩聖杜甫》(《杜甫》)似乎冷了些,但見《大唐詩聖杜甫》,且網上有關這部電視劇的資料,也少得可憐。

這個嘛,如同其詩吧,內行人較欣賞李白詩之意象豐沛且鮮明,外行人又能容易看出李白之才子風流,杜甫則太聖不可親了。

《詩仙李白》已或正在拍的有:

香港ATV(亞視)1983年電視劇《劍仙李白》
大陸2008年4集黃梅戲音樂電視劇《詩仙李白》
大陸2008年40集電視連續劇《李白》+李白卡通電視劇《江湖私塾》

大陸電視劇《大唐詩聖杜甫》

導演:張多福 演員:吳旗,楊靜,路特丹
劇情:  
  本劇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激烈複雜的矛盾衝突,起伏跌宕的情感糾葛,生動地刻畫了杜甫一生當中自我否定和自我肯定的心路歷程,細膩而準確地向觀眾展示了詩聖杜甫這個一生“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為國為民”的偉大形象。
  大唐盛世在他青少年的心靈中灌鑄了政治開明、國強民富的帝國形象。使他懷有志國濟民的偉大抱負,奠定了杜詩坦蕩博大、浩然高歌的風格。安史之亂後,朝庭的腐敗,權貴之間的勾結,壓迫和殘害!使得他與廣大百姓,天下寒士一樣備受壓抑沈倫,飽嘗屈辱辛酸;逃難流亡。
  通過杜甫的人生際遇和心理髮展軌跡,以及命運的大起大落,達到了古代知識分子追求的“社稷為重”、民次之、君為輕”的理想,充滿了人道主義和人文精神的光輝形象。
http://www.tqpub.com/thread-175254-1-1.html

《大唐詩聖》觀後感

 經常在中國音像商務網查有什麽新片子賣,到貨了,基本上網上就有了。昨天看到了有傳說中的老片《大唐詩聖》,網上一搜,確實有下載,可是速度極慢,現在還沒下載完。這兩天只找了個在線觀看的地址粗粗看了一遍,居然把最後兩集的集號弄顛倒了。下午出去電腦市場買來了碟片,還好碟片沒有顛倒。  
   杜甫題材的電視劇,我是有些擔心的。杜甫的生平沒有現在影視劇的“看點”,胡編亂造更是我不願看到的,這個度不好把握。要是讓大部分編導選擇,恐怕是寧可委屈杜甫的。前幾年聽說拍柳永,我很興奮,可是這《書劍情俠柳三變》出來之後,我失望之極,胡編亂造不說,裏面的詞沒有一首符合劇中的情節環境。竟讓柳永在晴空萬裏時吟出了《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酒江天),至今心有余悸。不過我昨天看網站上的介紹,此劇的導演和攝影都是張多福,一個比較老派的的,想必不會太胡編亂造的,而且電視劇只有區區18集,也沒有多大的“發揮”空間,放心了些。  
   電視劇是從杜甫結束遊曆,趕赴長安開始的。大概就是杜甫自傳詩《壯遊》裏“快意八九年,西歸到鹹陽”的時候。杜甫渡船中邂逅李白,李白離開長安,邀杜甫一起遊曆,杜甫則要入長安,追求“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兩人最終分手。杜甫在長安失意後也曾想學李白,可是房琯貶官留了封信,說要是所有耿介之士都歸隱,官位就都被小人占據。杜甫因而開始了十年的求官生涯,卻因《麗人行》,《兵車行》等不合時宜的詩作多次失去了機會,生活潦倒,幼子在家餓死。安史之亂逃出長安後,混了個左拾遺。又因《三吏》、《三別》引起肅宗不快,更因上疏爲房琯申辯觸怒肅宗被貶官,後幹脆辭官入屬,投到小舅子嚴武幕下,嚴武病死後,“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漂泊了八年而死。  
   手裏有一本蕭滌非先生的《杜甫詩選注》,按杜甫的生平經曆編選,我因而對杜甫的經曆有些了解,劇中杜甫經曆的主線是基本真實的。不過還是有兩個重要的虛構人物。  
   一個是在杜甫生活中斷斷續續陪伴了二十年的船家女青青,第一集杜甫寫了半首《絕句》給她,並在李白的撮合了與之拜堂,後來因父親遺命娶了楊五妹,青青被縣丞張正興逼迫離開了家鄉,在長安煙雨樓做了歌女,化名白鷺。後杜甫在長安期間,青青爲她的許多詩作譜曲,並時常接濟杜甫一家的生活,因青青化名蒙面,杜甫多年生才知道她的身份。安史之亂時,青青爲救落于叛軍之手的杜甫嫁給張正興,後來唐軍收複鞏縣時杜甫爲了避免戰禍,提議肅宗赦免投敵的張正興而引起青青的強烈不滿,隨父入蜀,杜甫入蜀後又相遇,後青青父親與一些百姓被嚴武冤殺,嚴武也在母親和杜甫等人的嚴厲斥責下內疚病死。最後一集杜甫離開蜀中時,青青不願同去,杜甫把絕句的後面兩句續完相贈,杜妻楊五妹把一個兒子過繼給青青與她相伴,一葉孤舟離去。  
   另一個是楊國忠的女兒楊瑩,更富傳奇色彩。是杜甫剛入長安時結識的朋友,起初在長安給了杜甫很多幫助,把他的作品通過楊貴妃呈給玄宗。杜甫與楊國忠鬧僵後,也一度回避楊瑩,楊瑩識破化名白鷺的青青的身份,讓青青出面,一明一暗在一些重大事件中鼓勵幫助杜甫,比如杜甫鄰居-從安祿山軍中逃回的大將麥莊探明安祿山有謀反意圖,杜甫把消息帶到長安卻沒人敢報時,楊瑩就想通過楊貴妃上報,不過被楊國忠撞見,楊國忠擔心證據不足,怕惹禍上身銷毀了證明材料。後不滿楊瑩與杜甫交住過密想把她一嫁了事,楊瑩離家出走,與結識的一批江湖武人開始了漂泊生活。事迹也更驚天動地,先是憑人脈搞到了安祿山准備的龍袍,半夜放回了家裏,第二天楊國忠拿進宮告安祿山謀反時碰到祿山也在宮中,說是龍袍是給玄宗訂的,被人偷了。嚇得楊國忠回家就把龍袍燒了。楊瑩幹脆自己動手,行刺安祿山,失手。後更與一群江湖人物把杜甫從叛軍占領的長安救出,受箭傷而截肢。後被青青父親所救一起入蜀,病死蜀中。  
   青青與楊瑩,一個多年搜集了杜甫所有詩作,一個刻印成集,最後在杜甫離開蜀中時青青把幾大箱詩作交給了杜甫。據青青轉述,杜甫曾說楊瑩能讀懂杜甫的所有詩作,是一生知己。而青青是杜甫所愛,卻因生活、戰亂等原因雖多年相伴卻沒能捅破最後的一層紙,直到最後分離。青青與楊瑩互訴心事時曾說杜甫愛的天下人,她沒有想過要奪杜甫對天下人的愛。  
   這兩個人物,杜甫分別以兩首詩相贈,都是多年完成。給青青的《絕句》,前兩句第一集就寫完了,李白曾解道“兩個黃鸝鳴翠柳,柳青。一行白鷺上青天,天青。一明一暗”,後兩句最後一集分別時才交給青青。青青這個人物,實在在杜甫詩中找不到痕迹,勉強附會一下,杜甫自傳詩《壯遊》中回憶青年時遊曆,曾有“越女天下白,鑒湖五月涼”之句,或許遊曆時期真有某個女子留在了杜甫的記憶深處。不過青青不是越女,是杜甫的同鄉,總體來是一個爲吸引眼球,不想使電視劇過于枯燥而虛構的人物。  
   而楊瑩,從她出身高貴最終流落草莽,我很早就猜出她是劇中安排的《佳人》的原型。不過《佳人》有“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之句,而楊瑩終身未嫁,不知劇中怎麽安排這個矛盾,最後杜甫當著病重的楊瑩的面吟完這首佳人後,楊瑩悲歎,這首詩是杜甫自己的寫照,佳人是杜甫自喻,杜甫引爲知己。算是解決了這個問題。不過《佳人》,蕭滌非先生注本中還是同意黃生的見解“偶有此人,有此事,適竊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詩”,認爲是與白居易《琵琶行》的創作背景相似,這也和劇中安排的杜甫楊瑩的關系類似。  
   還有一些人物,就是一些杜甫關系密竊的百姓。不能說是虛構,杜甫的創作來源大都是這些百姓,比如杜甫的鄰居麥莊,是安祿山手下的大將,發覺發祿山謀反企圖後逃回,應該就是《後出塞》組詩主人公的原型。《後出塞》的主人公也是行伍二十年,不願參與謀反逃回。不過後出塞裏“中夜見道歸,故裏但空村。惡名幸得脫,窮老無兒孫”,劇中相對好了些,有妻有女,有杜甫一家鄰居。不過他女兒女婿後來又當了一回《新婚別》的原型。還有杜甫在長安時曾無住處,被青青安排到侍女桃葉家中暫住,見到官兵拉夫要拉走桃葉的爺爺。有感而作《兵車行》,還有在返回鳳翔路上遇到拉夫而作《新安吏》、《石壕吏》等事件中碰到的百姓,也都不能說是虛構的。
 蕭滌非先生注本中在《三吏》、《三別》前破例用了一頁多的篇幅評論,有一段話,說鄴城兵敗後“爲了迅速補充兵力,統治者便實行了漫無限制、毫無章法、慘無人道的公開的拉夫政策。但是統治者的這種罪惡,以及有民在這種罪惡的政策下隱忍一切痛苦去服兵役的愛國精神,史書並無記錄,是由詩人杜甫來填補這一空白的”,劇中青青和一些百姓都要求過杜甫多寫一些有關老百姓的詩。這部分詩可能比較壓抑寫實,不太適合在文人聚會等閑暇時流傳助興,娛樂審美作用少一些,但是卻有蕭先生說的記錄普通百姓的生活思想作用。就像現在有一些歌是讓人唱的,渲泄情緒。可是還有一些歌不是專業的歌唱家喊破嗓子也唱不出來,這種歌就是讓人聽的。  
   還有一些虛構人物情節,比如杜甫在長安遇到的孫輩杜三水,陪伴他十年,後杜甫介紹他去投奔嚴武,官至五品,嚴武在蜀中開殺戒後辭官經商,全劇最後江中邂逅杜甫,一頓酒肉撐死了杜甫。還有與杜甫同時入京的吳良(無良),起初在楊國忠面前拿《麗人行》、《兵車行》等詩作告狀邀功,後又在肅宗面前拿《三吏》、《三別》告狀,使杜甫失去了不少爲官的機會。後被查出“楊黨”曆史,免官到蜀中見到楊瑩後想抓楊瑩回京邀功,半路被嚴武抓回,最後瘋了。這些人物的設置都比較普通。可見張多福等人的想象力和現在一些善于編故事的影視人比還是差一些的。  
   劇中對杜甫死的是采用了撐死說,杜甫饑餓多日後江中遇到孫子杜三水,杜三水大擺酒肉孝敬,當晚杜甫去世。撐死說來自正史,而蕭滌非先生則堅決主張杜甫是病死的,以杜甫絕筆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爲證,記得余光中先生以杜甫臨終回憶的語氣寫的一首詩也是在船上爲背景,病死說也是很有依據的,不知道哪一個更可靠。  
   我覺得電視劇完全虛構可以說胡編的一點是杜甫行醫的經曆,杜甫在長安時生活所迫開了一家藥鋪行醫,楊瑩還暗中資助過。楊瑩行刺安祿山中了毒鏢逃入山中後還是杜甫半夜上山爲楊瑩亂骨遼毒的。全劇結束前一段旁白說“在高度饑餓下行醫一生的杜甫忘了一個簡單的道理”,腸子餓細後大吃牛肉才去世。杜甫不是陸遊,通醫術,曾行醫恐怕是電視劇的發明了。  
   可能是有意爲之,電視劇的畫面比較昏黃。杜甫除了初到長安的一陣子和穿朝服時外,基本上破衣爛衫,到最後更是形同乞丐。其他人物也大都如此。其實前面稍稍加重一些開元盛世的氣象,與後面作些對比效果可能更好些。《江南逢李龜年》、《劍器行》這些詩都有這種對比感慨。我有個比較牽強的想法,青青這一人物承擔了一些曆史上李龜年的位置,在長安,李龜年是歌者,青青也是,同樣和杜甫共同見證過開元盛世,戰亂後都飄零四方。所不同的是,青青起初與杜甫多在一處,最後八年才分別。而李龜年只在杜甫死前幾個月與杜甫邂逅一次。都和杜甫一起經曆青春年華和太平盛世的一去不複返。  
   還有一些情節處理上,我覺得不夠到位,比如杜甫身陷叛軍期間,過多表現青青、楊瑩、親友如何救他,被抓時家人如何擔心,安排與親友來往過密,失去了表現《月夜》、《羌村三首》這種思念親人、久別重逢的戲劇性感人場景的機會。前陣子《大秦帝國》第三十九集衛鞅回崤山探親時我就想起了《羌村三首》裏的詩句“崢嶸赤雲西,日腳下平地。柴門鳥雀噪,歸客千裏志......”,本來很想在劇中看到,可惜沒有。  
   這兩天網上查了查有關這部電視劇的資料,少得可憐。杜甫的演員吳旗,楊瑩的演員路特丹的資料幾乎沒有。青青的演員楊靜的介紹倒是找到了,不過所列作品也才區區四五部。近年唯一算是有些影響的角色就是《長河東流》中的費娥了。導演冷門,劇集冷門,演員更冷門。好不容易找到唯一的一則評論,裏面有一段話:
   坦率地講,我喜歡老杜的詩文,卻不贊成他的處世態度。他善良、誠實和正義,是性格的主流,值得肯定。但造成他及親人、好友(楊瑩、青青等)的災難性一生,除了社會原因外,與他不諳世事,不辨是非,不知進退,固執己見,執迷不悟的個性不無關系!  
   確實,曆史沒有給杜甫實現他“致君堯舜上”的理想的機會,可是就算有機會,杜甫也不見得有實現這個理想政治才華。所以杜甫最終才辭官走向了民間吧,不過杜甫的政治才華比起李白應該還是強一些的。  
   最近能讓我動筆的電視劇不多,這部電視劇能讓我碼這麽多字,除了杜甫本人的原因,也因爲確實是一部好劇吧。
http://post.pplive.com/topic_515568.html

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詩聖,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並稱“李杜”。杜甫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遠祖爲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爲初唐詩人杜審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曆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爲“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爲“詩聖”。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爲《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爲《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對後世影響深遠。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複,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爲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以最普通的老百姓爲主角,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曆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爲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沈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衆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複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遊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爲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〇。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淒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複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杜甫的經曆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爲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十九(時二十歲)年始漫遊吳越,5年之後歸洛陽應舉,不第。再漫遊齊趙。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遊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爲著名,標志著他經曆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爲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爲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于忠言直諫,上疏爲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爲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采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爲左拾遺,上疏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爲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三吏”:爲“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爲“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嚴武爲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其中《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中最爲著名的詩句爲: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
史傳論述
  《新唐書杜甫傳》  
  杜甫,字子美,少貧不自振,客吳越、齊趙間。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三載,玄宗朝獻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數上賦頌,因高自稱道,且言:“先臣恕、預以來,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審言,以文章顯中宗時。臣賴緒業,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于人,竊恐轉死溝壑,伏惟天子哀憐之。若令執先臣故事,拔泥塗之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足鼓吹《六經》,至沈郁頓挫,隨時敏給,揚雄、枚臯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
  會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肅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爲賊所得。至德二年,亡走鳳翔上謁,拜右拾遺。與房琯爲布衣交,琯時敗陳濤斜,又以客董廷蘭,罷宰相。甫上疏言:“罪細,不宜免大臣。”帝怒,詔三司親問。宰相張鎬曰:“甫若抵罪,絕言者路。”帝乃解。甫謝,且稱:“琯宰相子,少自樹立爲醇儒,有大臣體,時論許琯才堪公輔,陛下果委而相之。觀其深念主憂,義形于色,然性失于簡。酷嗜鼓琴,廷蘭托琯門下,貧疾昏老,依倚爲非,琯愛惜人情,一至玷污。臣歎其功名未就,志氣挫衄,覬陛下棄細錄大,所以冒死稱述,涉近訐激,違忤聖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賜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獨蒙。”然帝自是不甚省錄。
  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鄜,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視。從還京師,出爲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饑,輒棄官去,客秦州,負薪采橡栗自給。流落劍南,結廬成都西郭。召補京兆功曹參軍,不至。會嚴武節度劍南東、西川,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爲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嘗醉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亦暴猛,外若不爲忤,中銜之。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彜,集吏于門。武將出,冠鈎于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彜。武卒,崔旰等亂,甫往來梓、夔間。
  大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陽。遊嶽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嘗從白及高適過汴州,酒酣登吹臺,慷慨懷古,人莫測也。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污,爲歌詩,傷時橈弱,情不忘君,人憐其忠雲。
  贊曰: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佺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襲沿。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反,好麗者壯違,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長。至甫,渾涵汪茫,千彙萬狀,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厭余,殘膏賸馥,沾丐後人多矣。故元稹謂:“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昌黎韓愈于文章慎許可,至歌詩,獨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誠可信雲。
  《舊唐書杜甫傳》
  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閑,終奉天令。
  甫天寶初(注:應爲開元末)應進士不第。天寶末,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注:應爲右衛率府參軍)。十五載,祿山餡京師,肅宗征兵靈武。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注:時未嘗到河西),謁肅宗于彭原(注:應爲鳳翔),拜右拾遺(注:應爲左拾遺)。房〔王官〕爲布衣時,與甫善。時〔王官〕爲宰相,請自帥師討賊,帝許之。是年十月,〔王官〕兵敗于陳濤斜。明年春,〔王官〕罷相。甫上疏言〔王官〕有才,不宜罷免。肅宗怒,貶〔王官〕爲刺史,出甫爲華州司功參軍。時關輔亂離,谷食踴貴,甫寓居成州同谷縣(注:成州之上漏去秦州),自負薪采〔木呂〕,兒女餓殍者數人。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注:公不赴功曹之命,系代宗廣德元年居梓、閬間事)。
  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成都(注:武凡兩鎮成都,其在上元二年,則以綿州刺史遷東川節度,兼除西川。至以黃門侍郎再帥劍南,乃代宗廣德二年事),奏爲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注:此在嚴再鎮後,非上元也)。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雖急暴,不以爲忤。甫于成都浣花裏,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夫野老相狎蕩,無拘檢。嚴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無所依(公之去蜀東行,以公詩證之,當在嚴武未卒之前)。
  及郭英乂代武鎮成都,英乂武人,粗暴,無能刺謁,耐遊東蜀,依高適(注:時適已官京朝,不在東蜀,公亦未依適)。既至而適卒。是歲,崔寧殺英乂,楊子琳功西川,蜀中大亂,甫以其家避亂荊楚(注:去蜀後居夔且二年,史漏),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亂(注:其時江陵無警),乃溯沿湘流,遊衡山,寓居耒陽(注:自衡往郴,舟泊耒陽耳,未嘗寓居也)。甫嘗遊嶽廟,爲暴水所阻(注:阻水不在嶽廟),旬日不得食。耒陽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注:當作大曆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陽(注:此說出于唐小說家,不可信,當以公詩正之),時年五十有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注:元氏撰墓系,無自耒陽之文),歸葬于偃師西北首陽山之前。
  天寶末詩人,甫與李白齊名,而白自負文格放達,譏甫齷齪,有飯顆山頭之嘲誚(注:唐《本事詩》雲:太白戲杜曰:“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爲從前作詩苦。”蓋譏其拘束也。此詩太白集不載,不可信)。元和中,詞人元稹論李、杜之優劣,自後屬文者,以稹論爲是。
  國學寶典——杜甫
  [又名:杜工部,詩聖] 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陽人,曾祖依藝爲鞏令,因居鞏。甫天寶初應進士,不第。後獻《三大禮賦》,明皇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安祿山陷京師,肅宗即位靈武,甫自賊中遁赴行在,拜左拾遺。以論救房琯,出爲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饑亂,寓居同州同谷縣,身自負薪采梠,哺糒不給。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嚴武鎮成都,奏爲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武與甫世舊,待遇甚厚。乃于成都浣花裏種竹植樹,枕江結廬,縱酒嘯歌其中。武卒,甫無所依,乃之東蜀就高適。既至而適卒。是歲,蜀帥相攻殺,蜀大擾。甫攜家避亂荊楚,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亦亂。乃溯沿湘流,遊衡山,寓居耒陽。卒年五十九。元和中,歸葬偃師首陽山,元稹志其墓。天寶間,甫與李白齊名,時稱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壯浪縱恣,擺去拘束,誠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曆其藩翰,況堂奧乎。”白居易亦雲:“杜詩貫穿古今,盡工盡善,殆過于李。”元、白之論如此。蓋其出處勞佚,喜樂悲憤,好賢惡惡,一見之于詩。而又以忠君憂國、傷時念亂爲本旨。讀其詩可以知其世,故當時謂之“詩史”。舊集詩文共六十卷,今編詩十九卷。
杜甫年譜
  712壬子睿宗太極一(玄宗先天一),杜甫生于河南鞏縣。
  717丁巳玄宗開元五,杜甫六歲。嘗至郾城,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渾脫」。
  718戊午玄宗開元六,杜甫七歲。始作詩文。
  720庚申玄宗開元八,杜甫九歲。始習大字。
  725乙醜玄宗開元一三,杜甫十四歲。壯遊詩曰:「習年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從,以我似班揚。」原注:崔鄭州尚,魏豫州啓心。
  726丙寅玄宗開元一四,杜甫十五歲。百憂集行曰:「憶昔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複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730庚午玄宗開元一八,杜甫十九歲。遊晉,至郇瑕(今山西猗氏縣),從韋之晉﹑寇錫遊。
  731辛未玄宗開元一九,杜甫二十歲。遊吳越。
  732壬申玄宗開元二0,杜甫二十一歲。遊吳越。
  733癸酉玄宗開元二一閏三月,杜甫二十二歲。遊吳越。
  734甲戌玄宗開元二二,杜甫二十三歲。遊吳越。
  735乙亥玄宗開元二三閏十一月,杜甫二十四歲。自吳越歸東都,舉進士,不第。
  736丙子玄宗開元二四,杜甫二十五歲。遊齊趙。交蘇源明。
  737丁醜玄宗開元二五,杜甫二十六歲。遊齊趙。
  738戊寅玄宗開元二六,杜甫二十七歲。遊齊趙。
  739己卯玄宗開元二七,杜甫二十八歲。遊齊趙。
  740庚辰玄宗開元二八,杜甫二十九歲。遊齊趙。
  741辛巳玄宗開元二九,杜甫三十歲。歸東都。築陸渾莊,于寒食日祭遠祖當陽君。
  742壬午玄宗天寶一,杜甫三十一歲。在東都。姑萬年縣君卒于東京仁風裏。六月,還殯于河南縣,公作墓志。
  743癸未玄宗天寶二,杜甫三十二歲。在東都。
  744甲申玄宗天寶三,杜甫三十三歲。在東都。五日,祖母範陽太君卒于陳留之私第。八月,歸葬偃師,公作墓志。是年夏,初遇李白于東都。秋,遊梁﹑宋,與李白﹑高適登吹臺﹑琴臺。嘗渡河遊王屋山,謁道士華蓋君,而其人已亡。
  745乙酉玄宗天寶四,杜甫三十四歲。再遊齊﹑魯。是時李之芳爲齊州司馬。夏日,李邕自北海郡來齊州,公嘗從遊,陪宴曆下亭及鶴山湖亭。旋暫如臨邑(屬齊州)。秋後至兗州,時李白避歸東魯。公與同遊,情好益密。公贈白詩所雲「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者是也。俄而工將西去,白亦有江東之遊,城東石門一別遂無複相見之日矣。
  746丙戌玄宗天寶五閏十月,杜甫三十五歲。自齊﹑魯歸長安。從汝陽王璡﹑駙馬鄭潛耀遊。
  747丁亥玄宗天寶六,杜甫三十六歲。在長安。
  748戊子玄宗天寶七,杜甫三十七歲。在長安。屢上詩韋濟,求汲引。與書家顧誡奢訂交,約當此時。
  749己醜玄宗天寶八,杜甫三十八歲。在長安。冬日,歸東都,因謁玄元皇帝廟,觀吳道子所畫壁。
  750庚寅玄宗天寶九,杜甫三十九歲。來長安。初遇鄭虔。
  751辛卯玄宗天寶一0,杜甫四十歲。在長安。進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賢院。秋,病瘧。友人魏君冒雨見訪,因作秋述貽之。病後過王倚,王餉以酒饌,感激作歌贈之。是年,在杜位宅守歲。
  752壬辰玄宗天寶一一,杜甫四十一歲。在長安。召試文章,送隸有司參列選序。暮春,暫歸東都。冬,高適隨歌舒翰入朝,與公暫集,俄複別去,公有詩送之。
  753癸巳玄宗天寶一二,杜甫四十二歲。在長安。首夏,同鄭虔遊何將軍山林。次子宗武約生于此年秋。
  754甲午玄宗天寶一三閏十一月,杜甫四十三歲。在長安。進封西嶽賦。自東都移家至長安,居南城之下杜城。因田梁丘投詩河西節度使歌舒翰。歲中,張自盧溪召還,再遷爲太常卿,公複上詩求助。又進雕賦,表中詞益哀激。秋後,淫雨害稼,物價暴貴,公生計益艱,遂攜家往奉先,館于廨舍。
  755乙未玄宗天寶一四,安祿山反。杜甫四十四歲。在長安。歲中往白水縣,省舅氏崔十九翁。九月,同崔至奉先。十月,歸長安,授河西尉(河西縣故城在今雲南河西縣境),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十一月,又赴奉先探妻子,作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歲暮,喪幼子。
  756丙申肅宗至德一(玄宗天寶一五)七月改元,安祿山稱大燕皇帝。玄宗奔蜀。殺楊國忠、楊貴妃。杜甫四十五歲。歲初,在長安。五月,至奉先壁難,攜眷來往白水,寄居舅氏崔少府高齋。六月,又自白水取道華原,赴鄜州(今陜西鄜縣)。至三川縣同家窪,寓故人孫宰家。聞肅宗及位靈武,即留妻子于三川,孓身從蘆子關奔行在所。途中爲賊所得,遂至長安。九月,于長安路隅遇宗室子弟,乞舍身爲奴,感慟作哀王孫。
  757丁酉肅宗至德二閏八月,安慶緒殺祿山。張巡、許遠戰死。郭子儀複東京。史思明等降。杜甫四十六歲。春,陷賊中。在長安時從贊公蘇端遊。四月,自金光門出,間道竄歸鳳翔。五月十六日,拜左拾遺。是月,房管得罪,公抗述救之。肅宗怒,詔三司推問,張鎬﹑韋陟等救之,仍放就列。六月,同裴薦等四人薦岑參。閏八月,墨制放還鄜州省家。于是徒步出鳳翔,至邠州,始從李嗣業借得乘馬。歸家臥病數日。作北征。十一月,自鄜州至京師。
  758戊戌肅宗乾元一(至德三)二月改元,複以載爲年,史思明反。杜甫四十七歲。任左拾遺。春,賈至﹑王維﹑岑參皆在諫省,時共酬唱。時畢曜亦在京師,居公之鄰舍。四月,玄宗親享九廟,公得陪祀。六月,房管因賀蘭進明譖,貶爲邠州刺史。公坐管黨,出爲華州司功參軍。是秋,嘗至藍田縣訪崔興宗﹑王維。冬末,以事歸東都陸渾莊,嘗遇孟雲卿于湖城縣城東。
  759己亥肅宗乾元二,史思明稱燕王。杜甫四十八歲。春,自東都歸華州(陜西華縣),途中作三吏﹑三別六首。時屬關輔饑饉。遂以七月棄官西去。度隴,赴秦州(甘肅天水)。是時有夢李白二首,天末懷李白,寄李白二十韻。又有寄高適﹑岑參﹑賈至﹑嚴武﹑鄭虔﹑畢曜﹑薛據及張彪詩。時贊公亦謫居秦州,嘗爲公盛言西枝村之勝,因作計蔔居。置草堂,未成,會同谷宰來書言同谷可居,遂以十月,赴同谷。途經赤谷﹑鐵堂峽﹑鹽井﹑寒峽﹑法鏡寺﹑青陽峽﹑龍門鎮﹑石龕﹑積草嶺﹑泥功山﹑鳳凰臺,皆有詩。至同谷,居栗亭。貧益甚,拾橡栗,掘黃獨以自給。居不逾月,又赴成都。以十二月一日就道,經木皮嶺﹑白沙渡﹑飛仙閣﹑石櫃閣﹑桔柏渡﹑劍門﹑鹿頭山。歲終至成都,寓居浣花溪寺。時高適方刺彭州,公甫到成都,適即寄詩問訊。
  760庚子肅宗上元一(乾元三年)閏四月改元,杜甫四十九歲。在成都。春,蔔居西郭之浣花裏。表弟王十五司馬遺貲營造,徐卿(疑即知道)﹑蕭實﹑何雍﹑韋班(應物侄)三明府供果木栽,開歲始事,季春落成。時韋偃寓居蜀中,嘗爲公畫壁。初秋,暫遊新津,晤裴迪。秋晚至蜀州,晤高適。冬,複在成都。
  761辛醜肅宗上元二,史朝義殺史思明。杜甫五十歲。居草堂。開歲,又往新津。二月,歸成都。秋,至青城。旋又歸成都。是時多病,生計艱窘。始有遷地吳楚之念。冬,高適至成都,嘗同王掄過草堂會飲。
  762壬寅肅宗寶應一四月改元,帝及玄宗崩,太子豫及位。詩人李白死(701-762)。杜甫五十一歲。自春至夏,居草堂。與嚴武唱和甚密。武時有饋贈。七月,送嚴武還朝,以舟至綿州,抵奉濟驛,登陸,遂分手而還。會徐知道反,道阻,乃入梓州。秋末,回成都迎家至梓,然頗有東遊之意。十一月,往射洪縣,到金華山玉京觀,尋陳子昂讀書堂遺迹。又訪縣北東武山子昂故宅。旋複南之通泉縣,訪郭元振故居,于慶善寺觀薛稷書畫壁。又于縣署壁後觀稷所畫鶴。
  763癸卯代宗廣德一(寶應二)七月改元閏正月,李懷仙殺史朝義。杜甫五十二歲。正月,在梓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便欲還都,俄而複思東下吳楚。間嘗至閬州(四川閬中),因遊牛頭﹑兜率﹑惠義諸寺。既歸梓,又因送辛員外,至綿州。自綿歸梓。又往漢州。夏,返梓州。初秋,複別梓赴閬。九月,祭房管。秋盡,得家書,知女病,因急歸梓。十一月,將出峽爲吳楚之遊,于是命弟占歸成都檢校草堂。
  764甲辰代宗廣德二,杜甫五十三歲。春首,自梓州絜家東荍出峽,先至閬州。會朝廷召補京兆功曹參軍,以行程既定,不赴召。二月,離閬東去,聞嚴武將再鎮蜀,大喜,遂改計卻赴成都。三月,歸成都。六月,嚴武表爲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秋,居幕中,頗不樂,因上詩嚴武述胸臆。遂得乞假暫歸草堂。是時,曹霸在成都,公作丹青引贈之。弟穎往齊州。歲晚,因事寄詩賈至。是年與嚴武唱和最密。
  765乙巳代宗永泰一閏十月,杜甫五十四歲。正月三日,辭幕府,歸浣花溪。自春徂夏,居草堂。五月,攜家離草堂南下。至嘉州(四川樂山)。六月,至戎州(四川宜賓)。自戎州至渝州(重慶)。候嚴六侍禦,不到,先下峽。入秋,至忠州(四川忠縣),居龍興寺院。九月,至雲安縣(四穿白帝城)。因病,遂留居雲安,館于嚴明府之水閣。
  766丙午代宗大曆一(永泰二年)十一月改元,杜甫五十五歲。春,在雲安。時岑參方爲嘉州刺史,寄詩贈之。春晚,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日,移寓西閣。秋後,柏茂琳爲夔州都督,公頗蒙資助。是年多追憶舊遊之作。
  767丁未代宗大曆二,杜甫五十六歲。在夔州。春,自西閣移居赤甲。三月,遷居瀼西草屋。附宅有果園四十畝,蔬圃數畝,又有稻田若幹頃,在江北之東屯。弟觀自京師來。秋,因獲稻暫住東屯。適吳司法自忠州來,音以瀼西草堂借吳居之。是時,始複動東遊荊湘之意。十月十九日,于夔州別駕元持宅觀李十二娘舞「劍器」。本年冬,仍複多病。秋,左耳始聾。
  768戊申代宗大曆三閏六月,杜甫五十七歲。正月中旬,去夔出峽。臨去,以瀼西果園贈南卿兄。三月,至江陵。夏日,暫如外邑。留江陵數月,頗不得意。秋末,移居公安縣。遇顧誡奢﹑李晉肅(賀父)及僧太易,留憩公安數月。歲晏,至嶽州。
  769己酉代宗大曆四,杜甫五十八歲。正月,自嶽州至南嶽,遊道林二寺,觀宋之問題壁。宿青草湖,又宿白沙驛。過湘陰,謁’湘夫人祠。更泝流而上,以二月初抵鑿石浦,宿之。又過津口,次空靈岸。宿花石戌,次晚洲(在湘潭)。三月,抵潭州(湖南長沙)。發潭州,次白馬潭,入喬口。至銅官渚,阻風。發銅官,宿新康江口。次雙楓浦,遂抵衡州(湖南衡陽)。夏,畏熱,複回潭州。時蘇渙居江側,忽一日,訪公于舟中,公請渙誦詩,大賞異之,遂訂交焉。終歲在潭州。
  770庚戌代宗大曆五,杜甫卒(712-770)。杜甫五十九歲。春,在潭州。正月二十一日,檢故帙,得高適上元二年人日見寄詩,因追酬一首,寄示漢中王瑀及敬超先。暮春,逢李龜年。四月,避亂入衡州。欲往郴州依舅氏崔偉,因至耒陽,時屬江漲,泊方田繹,半旬不得食。聶令馳書爲致牛炙白酒。盛夏回棹,秋至潭州,小憩,遂遍別親友,泝湘而下,將出沔鄂,由襄陽轉洛陽迻邐歸長安。冬天11月,竟以寓卒于潭嶽間的一條小船上,旅殯嶽陽。
代表名句
  1、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2、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3、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4、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春日憶李白》
  5、邊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兵車行》
  6、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兵車行》
  7、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8、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
  9、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江南逢李龜年》
  11、昔聞洞庭湖,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嶽陽樓》
  12、娟娟戲蝶過閑幔,片片輕鷗下急湍。 《小寒食舟中作》
  13、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登高》
  14、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閣夜》
  15、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 《詠懷古迹五首》
  16、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詠懷古迹五首》
  17、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秋興八首》
  18、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旅夜抒懷》
  19、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雲。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20、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絕句四首(其三)》
  21、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絕句二首(其一)》
  22、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 《寄嚴鄭公五首(其四)》
  23、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24、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戲爲六絕句》
  25、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江畔獨步尋花(其六)》
  27、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水檻遣心二首(其一)》
  28、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春夜喜雨》
  29、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江村》
  30、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蜀相》
  31、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天末懷李白》
  32、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夢李白二首》
  33、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 《夢李白二首》
  34、萬裏盡征戍,烽火被岡巒。 《垂老別》
  35、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蜀相》
  36、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38、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贈衛八處士》
26、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37、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補充資料
  1、杜甫是個老乞丐
  古今中外,文人當乞丐並不鮮見。
  杜甫起初在長安的幾年,由于得不到任用,後來加之父親去世,失去了固定的經濟來源,導致生活陷于困頓,他有個族孫杜濟住在長安城南郊,爲了叨擾一頓飯吃,他每每前去走動,但這位族孫生活也不寬綽,見長輩來了,心裏老大的不樂,嘴上不好說什麽,卻在行動上表現出來:打井水淘米,使勁擺動水桶,把水攪得挺渾;到園中砍菜,放手亂砍一氣。杜甫對此感慨萬分,作《示從孫濟》“平明跨驢出,未知適誰門。權門多噂杳,且複尋諸孫。小人利口實,薄俗難具論。所來爲宗族,亦不爲盤飧。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便是遭遇“宗族”冷落後淒涼心境的表露。 當然也不乏好友相助。有一次杜甫鬧瘧疾,被折騰得面黃肌瘦,頭白眼花,差點要了命。大病初愈,他拄著拐杖出門散心,不知不覺來到王倚家門口。王倚見杜甫這般模樣,十分同情,買肉買酒,熱情地招待了他。杜甫作詩《病後過王倚飲贈歌》表示感激:“但使殘年飽飯,只願無事長相見。”
  其實從那時起,杜甫就有意無意地過起了到處乞討的日子。其詩《投簡鹹華兩縣諸子》“饑臥動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聯百結”便是他這段長安生活的真實寫照。《雲仙雜記?夜飛蟬》引《放懷集》:“杜甫每朋友至,引見妻子。韋侍禦見而退,使其婦送夜飛蟬,以助妝飾。”丈夫窮困,老婆自然也是一幅寒酸相,杜甫自己還不覺得,倒是客人實在看不過眼,叫夫人送了一個頭上裝飾品過來。
  後來杜甫被迫離開長安,流落到了到成都,一家人先是借住在浣花溪畔的一座古寺裏,家裏都揭不開鍋了。杜甫自己有所記載:“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顔色同,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小兒餓得實在是扛不住了,也就顧不得父子之禮,沖著父親一陣怒吼,叫他趕快到鄰居那裏去討口飯回來吃。沒有辦法,當過幾天小官的杜甫實在拉不下面子,只好硬著頭皮,拉下面子,給老鄉、彭州刺史高適發出求援信:“百年已過半,秋至轉饑寒。爲問彭州牧,何時救急難?”高適從百裏之外背米來接濟他,鄰裏又送他些小菜,使他免卻了無米之炊的困苦。杜甫有詩爲證:“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
  鎮蜀的劍南節度使嚴武慕杜甫之名,舉薦其爲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工部就是這樣來的。朋友尹裴冕還爲他在浣花溪上遊選擇了一塊風景不錯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茅屋,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杜甫草堂。 公元765年,嚴武病故後一個月,杜甫攜妻兒乘船東下,離開了成都。六年後,據《舊唐書?文苑本傳》:“乃溯沿湘流,遊衡山,寓居耒陽。甫嘗遊嶽廟,爲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陽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陽,時年五十有九。”大致情況是,離開四川後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圍困,連續餓了九天。當地縣令用小船將杜甫救了回來,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難得饕餮一回的杜甫當晚就因爲醉飽過度而辭世了。
  杜甫過著近似于乞丐生活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時運不濟。那今天的俗話說,就是有些背時。杜甫年輕時,不大求上進,《唐才子傳》說他“少貧不自振,客吳越、齊趙間”。公元747年,風流天子唐玄宗詔令天下才子到京師就選,頗有些詩名的三十五歲的杜甫才興沖沖地前往應試。然而,天不遂願,據說是奸相李林甫害怕賢才入選不利他把持朝政,于是從中作梗,攪了局,致使無一人及第,反而上表祝賀皇帝,說是“野無遺賢”。而就在此時,杜甫曾任兗州司馬和奉天縣令的父親杜閑去世,斷絕了生活的來源,迫于生計,他不得不沿街賣藥,或寄食于朋友處。這段貧困的羈旅,被他自己寫進了一首題爲《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詩中:“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這也是杜甫當乞丐的開始。盡管長安的日子苦是苦了些,但他依然舍不得放棄對榮華富貴的追求,不斷向權貴投詩,以期引起他們的重視和任用。公元751年,他向玄宗進獻《三大禮賦》,受到贊許,卻命其待制集賢院,結果一等就是整整四年,最終還是沒了下文。好不容易當了個右衛率府兵曹參軍,杜甫以爲自己從此就要飛黃騰達了,不料僅僅一月之後,安祿山造反,打亂了他的計劃。保命要緊,大家一窩蜂地逃出了長安。公元757年,郭子儀率兵收複了京師,杜甫隨唐肅宗及其百官回到了長安。這一階段,他總算過了幾天安穩日子。可他不知明哲保身,偏偏要替在平亂期間老打敗仗的宰相房綰說好話(因爲房綰在平日裏對他很關照),遂得罪了唐肅宗。公元758年5月,杜甫被降爲華州司功參軍,負責祭祀之類的小事,以後就再也沒爬上去過。
  二是性格“褊躁傲誕”。這不是我說的,而是參與編纂《新唐書》的宋祁說的。宋祁認爲杜甫的性格遺傳自其爺爺杜審言,即“褊躁傲誕”。《唐才子傳 ?杜審言》也說他“恃高才,傲世見疾”。杜審言是進士,也是詩人,還是武則天的面首張易之兄弟的座上賓。《新唐書?杜審言傳》杜審言大言不慚地說過:“吾文章當得屈、宋作衙官,吾筆當得王羲之北面。”杜甫比他爺爺來毫不遜色,宋王讜《唐語林》卷二有所記載,杜甫曾自誇:“使昭明再生,吾當出劉,曹,二謝上。”爺爺狂,人家還不得不買帳,杜甫狂,卻狂得不是時候。《新唐書?文藝上》載述:“會嚴武節度劍南東、西川,(甫)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爲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嘗醉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由此可見杜甫對嚴武是卻不大領情的。見到嚴武,他不戴頭巾,也不打招呼。有一次喝多了,發起了酒瘋,他居然站到嚴武的寶座上,瞪著眼睛怪模怪樣地說:“嚴挺之竟有這樣一個兒子啊!” 人家嚴武是何許人也,堂堂封疆大吏,凶暴勇武,自然會心生怨恨。《新唐書?文藝上》載述:“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彜,集吏于門。武將出,冠鈎于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彜。”說來也怪,要不是嚴武出門准備去殺杜甫的時候冠被簾鈎了三次,才有人趁機告訴了他的母親救杜甫,杜甫十條命只怕也丟了。章彜就沒那麽好運。由此可以看出,盡管嚴武對自己有所幫助,但杜甫從骨子裏是看不起他的,有時會自覺不自覺地表露出來。後來嚴武雖沒殺他,但對他的接濟自然也就少了,最終嚴武一死,杜甫也待不下去了。
  三是自視清高,高不成低不就。《新唐詩》本傳說杜甫:“放曠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仕途上,杜甫也不是沒有機會,而是他自己耽誤了。公元755年,四十四歲的杜甫忽然收到朝廷的一份委任狀,要他去當河西縣尉,主要任務是征收賦稅,追捕盜賊,而且河西荒涼偏僻,杜甫覺得太苦,不肯上任。後來也不知道是誰幫了他的忙,進行了通融,朝廷轉而讓他當了右衛率府兵曹參軍。雖然也是個芝麻官,但處于長安附近,容易交往,晉升的機會顯然要多一些,于是他就接受了,總算走上了仕途。因房綰事件而降官後,本來嫌官小的他幹脆不幹了,拍屁股走人。當年的許多文人日子過不下去了,都可以開館授徒靠束脩度日,杜甫不幹,一心只想當官,卻總不能如願。
  北宋歐陽修《梅聖俞詩集序》雲:“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也。”清錢謙益《〈馮定遠詩〉序》亦雲:“詩窮而後工。詩之必窮,而窮之必工,其理然也。”“窮而後工”成語字典中對它的解釋是:舊時以爲文人越是窮困不得志,詩文就寫得越好。正因爲有過乞丐一般的生活,杜甫才能夠寫出不少關心勞動人民疾苦的詩來,最終被人稱爲詩聖,客觀地看文人當乞丐真的不是一件壞事。
  2、杜甫的詩
  杜甫一生寫下了一千多首詩,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爲秋風所破歌》、《麗人行》、《春望》等。杜甫詩充分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尖銳對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千古不朽的詩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所銘記。“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這是杜甫對祖國無比熱愛的充分展示,這一點使他的詩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這種愛國熱枕,在《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現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別》中,對廣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愛國精神的歌頌,更把他那顆愛國愛民的赤子之心展現在讀者面前。出自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統治階級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禍國殃民的罪行,必然懷有強烈的憎恨。這一點在不朽的名篇《兵車行》、《麗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一個偉大愛國者的憂國憂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現。杜甫的一些詠物、寫景的詩,甚至那些有關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詩中,也無不滲透著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感情。總之,杜甫的詩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藝術記錄。杜甫以積極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實、深刻地反映了極爲廣泛的社會現實,無論在怎樣一種險惡的形勢下,他都沒有失去信心,在我國悠久的文學史上,杜甫詩歌的認識作用、借鑒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都是難以企及的。 杜詩最大的藝術特色是,詩人常將自己的主觀感受隱藏在客觀的描寫中,讓事物自身去打動讀者。例如《麗人行》中,詩人並沒有直接去斥責楊氏兄妹的荒淫,然而從對他們服飾、飲食等方面的具體描述中,作者的愛憎態度已顯露無遺。
  杜詩語言平易樸素、通俗、寫實,但卻極見功力。他還常用人物獨白和俗語來突出人物性格的個性化。
  在刻畫人物時,特別善于抓住細節的描寫,如《北征》中關于妻子兒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杜甫詩風多變,但總體來看,可以概括爲沈郁頓挫。這裏的沈郁是指文章的深沈蘊蓄,頓挫則是指感情的抑揚曲折,語氣、音節的跌宕搖曳。 所有這一切,確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國文學史上至高無上的“詩聖”的地位。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鄜,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視。從還京師,出爲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饑,輒棄官去,客秦州,負薪采橡栗自給。流落劍南,結廬成都西郭。召補京兆功曹參軍,不至。會嚴武節度劍南東、西川,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爲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嘗醉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亦暴猛,外若不爲忤,中銜之。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彜,集吏于門。武將出,冠鈎于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彜。武卒,崔旰等亂,甫往來梓、夔間。
  大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陽。遊嶽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嘗從白及高適過汴州,酒酣登吹臺,慷慨懷古,人莫測也。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污,爲歌詩,傷時橈弱,情不忘君,人憐其忠雲。
  贊曰: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佺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襲沿。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反,好麗者壯違,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長。至甫,渾涵汪茫,千彙萬狀,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厭余,殘膏賸馥,沾丐後人多矣。故元稹謂:“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昌黎韓愈于文章慎許可,至歌詩,獨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誠可信雲。
http://baike.baidu.com/view/2211.htm

杜甫成就與評價

杜甫一生經歷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作品大多是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題材廣泛,寄意深遠,尤其描述民間疾苦,多抒發他悲天憫人的憂國憂民情懷。
杜甫詩歌的風格沈鬱頓挫,語言精煉,格律嚴謹,窮絕工巧,感情真摯,平實雅談,描寫深刻,細膩感人,形象鮮明。『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他的創作風格。唐代的大文學家韓愈曾把杜甫與李白並論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杜甫對後人的影響還有道德方面的。文天祥在獄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詩,自序裡說:「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為代言之。」
清初文學家金聖嘆,把杜甫所作之詩,與屈原的《離騷》、莊周的《莊子》(南華經)、司馬遷的 《史記》、施耐庵的《水滸傳》、王實甫的《西廂記》,合稱「六才子書」。
1481年韓國將杜詩翻譯成韓文,叫《杜詩諺解》。美國現代詩人雷克斯羅斯認為杜甫所關心的是人跟人之間的愛,人跟人之間的寬容和同情。他又認為只有這種品格才能最後拯救我們這個世界,最後拯救世界的不是高科技,不是其他東西,就是人跟人之間的愛、寬容和同情。他又認為有這樣一種品格的杜甫,所孕育他的這樣一種文化,比孕育了《荷馬史詩》的希臘文化更加偉大。
墳墓
杜甫的去世至今都是學術界討論的一個話題。現在杜甫的墳墓有八座,分別位於河南鞏義市、河南偃師市、湖南省耒陽(今耒陽市)、平江縣等地。其中位於湖南平江的杜甫墓受到學術界的公認。
各地紀念建築物
杜甫草堂,位於四川省成都市
杜甫江閣,位於湖南省長沙市
杜甫墓祠,位於湖南省平江縣安定鎮小田村
杜甫故裏,位於河南省鞏義市
少陵臺, 位於山東省兗州市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9C%E7%94%AB

杜甫旅遊軟件方面策劃
 
    如果一個公園僅有深刻的文化內涵而不能利用文化內涵策劃創造出表現這種內在文化特色的活動,也將不能吸引大量遊客。因此配合杜甫故裏的各種硬件規劃也要開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動。使得旅遊區的曆史文化氛圍、原有景點會在旅遊者心目中形成一個綜合印象,所設計的詩歌文化主題應力求和這一綜合印象取得和諧。
    1、杜甫誕生地“站街鎮南窯灣村”更名爲“杜甫鎮或杜甫村”;
    爲凸現杜甫故裏的曆史性以及淵源,將杜甫誕生地“站街鎮南窯灣村”更名爲“杜甫鎮”或“杜甫村”。通過更名,設村牌樓,改街道名等方式,樹立杜甫故裏的濃厚個性標識,一方面與已經存在的成都草堂等杜甫名勝“爭當正宗”,另一方面也爲申報世界品牌做充分的准備。
    2、“南窯灣村小學”更名爲“杜甫小學”;
    教育事業要從娃娃抓起,“南窯灣村小學”更名爲“杜甫小學”;可以使得杜甫文化更好的得以傳播。杜甫小學在教學中可突出杜甫及唐詩課程,要求每一個該校畢業生都能背誦全部杜甫詩作及部分其它唐詩,通過形式上的要求,最終實現恢複杜甫故裏作爲詩詞之鄉所需的文化底蘊,令每一個遊客都能感受到詩詞之鄉的真實。
    3、設立“杜甫文學獎”或“杜甫詩歌獎”;
    做爲一代文壇巨人的詩聖,杜甫留下了許許多多文學作品,在詩歌創作上承先啓後、繼往開來,被譽爲“集大成”者,爲傳播杜甫詩詞,弘揚唐詩精神,每兩年舉辦一次“杜甫文學獎”或“杜甫詩歌獎”,通過各種媒體加以宣傳,開通短信平臺征集參選作品,既方便大衆參與,又實現經濟效益。
    4、拍攝《詩聖——杜甫》電視劇或電影;
    拍攝一部《詩聖——杜甫》的電視劇或電影,展現杜甫一生的坎坷經曆,弘揚詩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感。通過國際頻道傳到世界的各個國家,尤其是日本和韓國,據了解,日本人對詩聖杜甫很感興趣的。希望能通過此片,讓更多國人和國際友人了解杜甫,了解杜甫故裏,進而前來拜訪。
    5、舉辦“杜甫故裏”——“杜甫草堂”互動項目;
    目前,杜甫草堂的影響要比杜甫故裏大,因此在“杜甫故裏”——“杜甫草堂”之間舉行互動項目,本身就是一個宣揚杜甫故裏的機會。在互動項目中可圍繞杜甫生平及詩作展開,突出知識性,娛樂性,並可與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大衆媒體以及短信運營商合作,實現群衆性的參與。增加杜甫故裏在各個方面的知名度。
    6、鄭州鞏義市“杜甫故裏”與成都青羊區“杜甫草堂”締結友好城市及景區;
爲促進杜甫故裏更好地適應國家整體旅遊開發政策,加快旅遊開發的步伐,促進旅遊景區,特別是有深厚曆史淵源的曆史文化景區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開展雙方在經濟、文化、旅遊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對促進旅遊開發,推動社會繁榮與進步將起到積極的作用。締結友好城市及景區將最終實現互相宣傳,共同提升的雙贏願望,通過整合資源,捆綁宣傳,全面擴大杜甫故裏的社會知名度和社會認同感。
    7、成立“杜甫詩詞研究所”;
爲提高在公衆中的知名度,不妨市政府主要領導人挂帥,成立“杜甫詩詞研究會”,並在該研究會名下設立各種獎項,並定期舉辦相關比賽,
    8、舉辦“世界詩歌和諧大會”或“中國詩歌大會”
    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不同場合多次闡述關于構建和諧世界的理念和主張,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詩歌作爲文化體系中一顆最爲璀璨的明珠,在傳承文明,傳播知識,構建社會和諧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通過舉辦“世界詩歌和諧大會”或“中國詩歌大會”,可向世界表明:中國追求的是和平發展。杜甫故裏將借助此次大會所傳播的“和諧”理念,宣傳杜甫故裏作爲詩詞之鄉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成就。
    9、承辦第22屆“世界詩人大會”;
在海內外高高舉起“詩文化”大旗,逐步樹立杜甫故裏在國內國際“詩”方面的權威地位,極大地豐富了杜甫故裏的文化內涵,凸現出杜甫故裏的文化定位,進而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10、舉辦“首屆國際中小學生詩歌朗誦大賽”;
    爲打造“杜甫故裏,詩詞之鄉”品牌,豐富素質教育形式,深化“世界詩歌和諧大會”文化內涵,舉行“首屆國際中小學生詩歌朗誦大賽”。
    本次詩歌朗誦大賽以學校爲載體展開,先在世界各國範圍內以學校爲單位各自開展詩歌朗誦選拔賽,經過初選,各國挑選兩件作品參加“首屆國際中小學生詩歌朗誦大賽”。
    11、舉辦中國首屆“杜甫故裏杯”中小學生杜甫詩歌朗誦大賽;
    在舉辦“首屆國際中小學生詩歌朗誦大賽”之前,可先行舉辦中國首屆“杜甫故裏杯”中小學生杜甫詩歌朗誦大賽,既可在全國範圍內擴大杜甫故裏的影響,又可以檢驗杜甫故裏舉辦大賽的各方面准備工作,爲准備國際詩歌朗誦大賽作預演。
    12、每年舉辦一屆國際“杜甫故裏杯”詩、書、畫大賽;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代詩宗,他不僅在詩歌創作上承先啓後、繼往開來,被譽爲“集大成”者,而且也是一位深諳傳統書畫創作個中三味的鑒賞和評論家。每年舉辦一屆國際“杜甫故裏杯”詩、書、畫大賽,既可以傳播杜甫輝煌的文學成就,在世界範圍內掀起杜甫文化熱潮,又可以借此機會引入國際優秀文化,傳播世界文明。
    每年舉辦一屆國際“杜甫故裏杯”詩、書、畫大賽,既可以傳播杜甫輝煌的文學成就,在世界範圍內掀起杜甫文化熱潮,又可以借此機會引入國際優秀文化,傳播世界文明。
    13、河南電視臺開設“詩人”欄目;
    說起杜甫,人們自然會想到他的詩,想到他憂國憂民的形象,可是僅憑這些,杜甫詩聖的稱號才說對了一半。杜甫在詩作之外,還有很多人們不太知道的行爲和品格,才足以使宋人把杜甫推崇爲詩聖,而非李白;也正是這些行爲和品格,就連苛刻的南宋理學宗師朱熹也大加贊揚,把杜甫評價爲人格上的楷模。在河南電視臺開設“詩人”欄目,仿造百家講壇的形式,可請來知名的文學家,曆史學家,考古學家,借助我國無數成就輝煌的詩人的作品生平等等加以發掘探討,杜甫故裏更可以發揮這一優勢,並可帶動整個中原詩詞文化發展的新高潮。
14、開設“唐詩欣賞”網站;(詩歌愛好者以網互動)
    架設“唐詩欣賞”的詩歌愛好者交流網站,爲詩歌,古文愛好者提供交流平臺,同時與杜甫故裏的旅遊宣傳主頁進行鏈接。網絡的優勢在于傳播、資源和便利,信息在網絡上以光速傳播,可以傳遍全世界的所有聯網用戶,花很少的成本就可以得到巨大的收獲,網絡營銷可說是低成本、高回報。
http://www.chinalych.cn/html/200805/28/20080528103721.htm

杜甫>偽基百科(楨:此條戲謔不足下流有餘!)

杜甫(2046年13月32日-2150年13月32日),字子美(洋名Jimmy),因為他老爸想他日後生孩子時,不要像他一樣這麼醜。號小玲惹惱,應為2008年時人懶音情況嚴重的關係,將少陵野老讀成這樣,令到後人都不知道他惹惱了誰。他祖籍襄陽,即08年既湖北省襄樊市,生於中國河南省鞏縣(即為鞏利出生的地方),乃派遣到東瀛女優國寫AV劇的中國人。曾任左拾遺、右拾遺、路不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即校工),就是因為這樣,08年的時人就叫他杜拾遺、杜校工;又因為他居住在長安城外的「魯門」,也稱他杜魯門。他於東瀛女優國AV界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AV性」,他的AV亦被稱為「性史」。
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後期另一位AV編劇「杜牧」區別,杜甫亦常被稱為老杜或者核彈頭。杜甫跟杜牧是乳房宗親,同為一個乳房養大(杜甫通常在左邊,杜牧則右邊)。 
生平
東瀛女優國AV首席編劇杜審言之孫。杜甫外公為河南鞏利大官,杜甫自小就極度好色,七歲就開始打手槍,二十歲後電腦存片量高達1000GB,中國、東瀛女優國、寒國都有,有志於「插君手槍上,再飲古綿純」,於落陽認識李白。
杜甫35歲被遣到東瀛女優國拍AV,拍了十年,各種類型的片都有拍過,仲患有性病,因此鬱鬱不得志,由於有性病的關係,他開始沒有生意,過著貧困的生活。性史之亂後,杜甫投奔寒國,開始做AV編劇的生涯,任左拾遺,後因寫片太多,現實和性幻想不能抽離而被人趕到去寒國的腳耳寫AV,2093年按捺不住回到東瀛女優國,在Don't驚鐵塔下面紮營而居。四年期間,作了二百四十多齣AV,每套在拍的時候起碼也有兩個小時。
沒有多久之後,由於他沒錢買AV提取靈感,所以找了一間女優訓練學校,在裡面當校工。校長對他也算是這樣,經常都請他幫忙拍AV,令到那些女優都染了性病。但沒多久他的校長因為與他XY,染上性病而死,學校又被人炸掉,所以又要回到去Don't驚鐵塔下面生活。
在幾年之後,那座鐵塔又因為建築期間被人偷工減料而導致倒塌,杜甫就這樣被壓死,那時候他還在打手槍。
又有另一個說法,就是說他終日無所事事,瘋狂的打手槍,以致精盡人亡而死。在鐵塔倒塌之前,他一早就因為看見美女,引起他的「性趣」,再次打手槍,令到精盡人亡而死。
現存他的AV1400多套,可分三個時期:
青年時期
三十五歲以前。在他未前往東瀛女優國之前他已經有興趣成為編劇,可惜他太天馬行空,竟然想片中女優與男優進行他發明的絕技「巴黎鐵塔反轉再反轉」,還要一邊抽插一邊「反轉」,更有對男女優就是因為嘗試這絕招,令到一個莖斷人亡,一個被壓死。
寒國時期
染上性病之後,他去了寒國專注AV編劇事業,這時期就是他人生的高峰,其青年時期代表作「巴黎鐵塔反轉再反轉」竟被著名男優加騰鷹同女優蟲島瘋完成。
東瀛時期
由於無所事事的關係,他在這時期作的爛片非常多,佔了他1400套之中的700套。但後期由於他沒錢買AV拿靈感,所以片的質素與其數量亦都愈來愈少,慢慢地亦不合潮流,加上「巴黎鐵塔反轉再反轉」完成者加騰鷹和蟲島瘋雙雙退出AV界,令到他生意淡泊。
杜甫AV集有60卷。最出名的應該為《杜校工集》,此卷收錄多套猛片,而且只售一元五角,可以想像到是多麼價廉物美,08年的時人,盡快買一套,不然很快就會被人搶光。
http://uncyclopedia.hk/wiki/%E6%9D%9C%E7%94%AB"

上一篇:《源》

下一篇:《詩仙李白》

圖博館 2017-03-07 10:39:05

開元末年,許夫人因病而逝,對李白打擊非常重大。當然,這並不是講李白對許夫人感情深厚,而是因為許夫人死,意味著李白及其幼子再不能得到許家的庇護,需要另謀生路。正所謂牆倒眾人推,李白落魄時,正是屋漏偏逢連夜雨,他將安州長史李京之誤認為魏洽,差點被官差抓到官衙,連寫了三封道歉信李京之才放過他。許夫人死後,李白攜幼子移居到東魯(今山東一帶),正是“少年落魄楚漢間,風塵蕭瑟多苦顏。”
  移居山東的李白仍舊“不思進取”,工作的重心還是在“隱居”二字上,以期能“隱”出個大名,進而獲得入朝為官的機會。
  但隱士也是人,生活問題不能忽略,李白為此事大為撓頭,最終與一位劉姓女子開始了同居的生活。他當然沒有把劉姓女子當妻子看待,不過是希冀於孩子有人照顧而已。這女子自然不肯吃虧,見無利可圖,迅疾抽身走人,又讓李白好一番無奈。
  李白“矢志不渝”,仍寄望於一朝成名,只得求朋友幫忙介紹了一婦人,這次婦人倒算老實,李白人財俱無也不跑路,只是頗有幾分小肚雞腸。李白與婦人同居之後,又誕下一子,取名“頗黎”。不久後,李白的運氣終於好了一次,被唐明皇一紙宣召,“仰天大笑出門去”,前往長安。
  李白入京後,著實過了一段舒心日子,但不久被“賜金還山”,開始了他漫長的以開封為中心的漫遊的日子。不久,他返回開封入贅宗家。宗家亦為名門望族,李白的新夫人,便是宗楚客的孫女(此時宗楚客已經被殺),李白志在與宗家這樣的高門扯上關係,倒並不關心家風問題,在那個時代,也算是獨樹一幟。
  聯姻高門當然也有反向的作用,宗家人對李白的蔑視,想必李白是有心理準備的,但他始料未及的是,他借助高門力爭上游的計劃又失敗了。李白與宗夫人新婚不久,便即遠遊,開始了他的苦澀之旅。唐天寶十一年,“安史之亂”爆發,大唐風雨飄搖,此時李白已經五十五歲。
  李白壯心不熄,後隨永王李璘起兵勤王,受李璘妄立中央牽連陷於潯陽大獄,幸得宗夫人奔走呼號的救援,這才輕罰了個遠放夜郎。雖然最終被赦免,李白卻終於無法一展胸中抱負了。
  李白雖然貴為詩仙,卻有著常人一般的思索考量,他的四次婚姻,其實都是為利而發,這實在讓人難以恭維。他一生沉浮,“沉”字佔去了多半,矢志入朝卻無法換來一抒胸臆,令人嗟嘆。

圖博館 2017-03-07 10:37:37

“白始娶於許,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於劉,劉決;次合於魯一女人,生子曰頗黎,終娶於宗。”這是魏顥的記述,其中寫李白曾經有兩次婚姻,“娶”,又有兩次納妾,是為“合”。魏顥為李白遮羞,就在於一個“娶”字,古時“娶親”以男性為主體,而“入贅”則是以女性為主體——李白的兩次正式的婚姻,皆是入贅。
  在古人的觀念中,往往以倒插門為恥,魏顥為自己的偶像遮羞,由是而來。不過李白本人對此並不算贊同,他從小長在西域,受中原觀念影響較少,並不以入贅為恥,他自言道:“……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而許相公家見招,妻以孫女,便憩跡於此,至移三霜焉。”這是李白的《上安州裴長史書》,既然是是投遞出去尋求晉身的文書,當然不會寫自慚形穢的事情,可見他對於入贅一事,是毫無慚然之意的。
  李白於二十五歲出川,傾慕於雲夢澤的瑰麗,前往觀賞。李白前往雲夢澤的途中,到了安陸府地界,被許家招做了上門女婿。許家其實大有來頭,前代相國許圉師便出於此,算是名門。李白在這裡有了兩個孩子,男名“伯禽”,乳名即明月奴,女兒“平陽”。
  中國自古即有聯姻來促成結盟的舉措,李白在此,只是效仿了比他更“古”的古人,這裡面攀附名門的嫌疑自然受人詬病,但人們並不願意“詩仙”當上這樣負面的性格,多以其“胸懷壯志”、“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來遮掩,對其婚姻之下的鑽營並不深究。
  本來經過科舉的選拔,畢竟還能看出一個人是否有真材實料,但李白卻並不想參加科舉,只想著得到顯貴的舉薦,希冀於“一舉成名天下知”。李白的做法頗為空泛,不切實際,他這種“腳踏實地”的舉動,難免讓人懷疑他的才能——畢竟科舉並不是只考察詩詞。李白在其它實幹的方面,實在應該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例如政治方面,一個官員,當然不是會寫詩就算勝任了。
  這次“聯姻”,進展的並不順利,因為李白並沒有因為這次婚姻撈到多少的政治籌碼。前代相國畢竟已是前代,許家雖然家大業大,對一入贅之人並不上心,李白甚至難以撫養他的兩個孩子。正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李白為了家庭,四處欠債,加之好酒如命,“不務正業”,只能依靠許家才能苟延殘喘。
  李白入贅本就受人鄙夷,背靠著許家生活更是仰人鼻息,這對他的精神不能不說是一種折磨,也更是刺激了他“出人頭地”的心思。“酒隱安陸,蹉跎十年”,是他對這一段難以言表的落魄生涯的總結,苦楚不言而喻。

圖博館 2017-03-07 10:35:28

煮酒君:李白有過四段婚姻,還曾入贅過 2016-10-02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翹首企盼多年的意氣風發,終不過是一場空夢,倒也讓人嘆息。
  翻閱了許多有關李白的資料,發現人們對他的評價,多是落實在他的詩上了,諸如“狂放不羈”、“豪邁飄逸”等詞,對這個人缺乏客觀的見解。當然,人們把他的詩看作這個人的縮影,與現存史料、詩篇對他的讚譽有著極大的關聯,但這或許並非實際意義上的李太白。
  李白的詩實在讓人高山仰止,但歷史上如王安石這般既是詩家,又有傑出政治才能的人並不多見。有野史傳聞,李白劍術大唐第二,武功超群。所謂的大唐第二是否屬實,無處考證。但據《新唐書•文苑傳》記載,李白“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李白也曾說過自己:“十五好劍術,……三十成文章。”
可見,李白除了有深厚的文學功底之外,應該也是會兩下子。不過,只是他的劍術應該僅能防身,不足以用來衝鋒陷陣,否則他也不必死磕在文學上,一條道兒走到黑。當然,李白無法從疆場上揚名,可能也跟制度有很大的關係。向來賣命的是手下,表功的是領導,真的因為軍功積累到千古流芳的人實在鳳毛麟角。李白放棄以軍功博取功名,看起來是個正確的選擇,儘管他不是身處亂世,社會卻也動盪不安,只是將軍難免陣前亡,他如果早死,又怎能修煉成空前絕後的詩仙呢?
  所以,李白只能通過他的文才來求取晉身。李白期望於不通過科舉上位,已是斬斷了布衣爬上廟堂的一條通途,他只能依靠人脈來達成心願。我們知道,李白祖上雖然輝煌一時,在他的時代卻已算是落魄,這種人當然沒有什麼人脈可見,所以,他必須要鑽營才行。鑽營的時候難免要受人白眼,事實上李白的這條鑽營之路艱苦非常,甚至到他死時也是落魄。
  我們現在能夠看到李白的生平,唐代詩人魏顥實在功不可沒。魏顥此人,對李白非常崇拜,甚至到“徇私舞弊”的地步,我們可以看到他在其著作《李翰林集序》中出言為李白“遮醜”。《李翰林集序》是現今研究李白家庭組成的重要考據資料,我們以此序為主,以其它的史料為輔,對李白一生的軌跡進行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