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4 10:07:59阿楨

《唐太宗》

查了下、才知《唐太宗》之影視作品有多部(我只有《隋唐外傳》《大唐情史》及幾本《唐太宗》傳紀小說):

大陸32集電視劇《隋唐外傳》(《亂世桃花》)
大陸40集電視劇《隋唐英雄傳》
臺灣1994年35集電視劇《唐太宗李世民》
大陸2001年30集《大唐情史》
大陸2007年82集電視劇《貞觀長歌》

隋唐英雄(1) http://www.funshion.com/vplay/m-104179

隋唐英雄(2) http://www.funshion.com/vplay/m-105370

隋唐英雄(3) http://www.funshion.com/vplay/m-112824

隋唐英雄(4) http://www.funshion.com/vplay/m-113129

秦王李世民(2004) http://www.funshion.com/vplay/m-65140

大陸32集電視劇《隋唐外傳》(《亂世桃花》)

編劇:莊宇新
導演:陳劍波 剛毅
攝像:張振東 顔超
主演:吳孟達 俞飛鴻 叮當 鮑國安 翁家明
故事簡介
  隋朝末年,荒淫無道的隋煬帝楊廣爲報複行刺自己未遂的天下第一美女柳絮,強命她與天下最差的男人--乞丐二蛋成婚。柳絮爲氣楊廣,索性接受了二蛋。兩人生下一個天下最聰明活潑又最精零古怪的男孩--蛋蛋。
  這時正是隋唐之際的亂世,群雄並起,逐鹿天下,這亂世造就的畸形的一家人開始了他們在亂世中輾轉求活的傳奇的經曆。柳絮雖然逃脫了隋煬帝的魔掌仍擺脫不了命運的捉弄,與青梅竹馬的師兄秦瓊有緣無份;與少年英雄裴元慶兩情相悅,裴元慶卻戰死殺場;爲救瓦崗寨的衆兄弟不得不忍辱嫁給陰險狡詐的王世充。蛋蛋一直想讓自己的爹和娘湊成一家人,卻總不能如願。他和二蛋一起四處行乞也會陰錯陽差地經曆了很多事情;快餓死之際認識了師傅劉風,學會了滑稽雜耍,加入過瓦崗寨;遇見高人孫思邈賜長生不老丸得以長生不老;蛋蛋甚至還當了幾天威風凜凜的皇帝;最後在江都之戰中勇敢地從王世充手中救出了柳絮。
  李家父子建立了大唐,亂世終結了。直到這時,柳絮才意識到對自己最好最靠得住的男人是自己兒子的爹二蛋,她決定歸隱鄉間,和父子倆生活在一起。不成型的一家人終于組成了個溫暖的家。
  本劇在華人觀衆耳熟能詳的大隋唐故事背景中巧妙地加進了虛構的柳絮、蛋蛋、二蛋一家人的傳奇遭遇,並將喜劇、言情、動作等商業要素有機地融爲一體,超越一般戲說或正史的藩籬,以人物永恒的悲喜達致神奇的收視效果。

40集電視劇《隋唐英雄傳》

由北京大福陽光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深圳星空影視有限公司和北京金尊影視文化傳播中心聯合攝制的大型古裝武俠電視連續劇《隋唐英雄傳》目前已在央視河北涿州影視基地拍攝更精彩更宏大的武打場面。
  《隋唐英雄傳》是以曆代民間傳說及曆史故事綜合改編的古裝俠電視劇(共四十集)。本劇時代以南北朝時期,北周楊林舉兵殲滅北齊班師後,侄兒楊監又滅北周隋,自稱隋文帝始至以秦瓊——秦叔寶爲中心的瓦崗寨衆義士匡扶正義,扶佐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爲曆史背景。全劇以唐朝護國公秦叔寶爲核心人物,從秦瓊幼年目睹隋兵欺壓百姓及少年時代的僨世激俗行俠仗義的成長過程,到瓦崗寨起義直到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平定天下爲主線,在他身邊的衆多英雄豪傑如:程咬金、羅成、單雄信、徐茂公、慰遲恭、李世民等人物爲輔線,其中本劇還增加了兩們花容月貌的虛構人物——李蓉蓉、單冰冰以作爲男女性緣的主要人物容納其中,使全劇更加生動好看。本劇人物衆多,各具獨鮮明的性格,且人物之間的關系又千絲萬縷讓原來就曲折疊宕的民間故事更加耐人尋味。
  本劇以民間傳說的曆史故事爲經,以人物的情感沖突爲緯;以劇程故事的推進爲主,以戰爭作場面爲輔;將把這曆史故事演義的更加精彩紛呈。
  本片是我國首部以“隋唐演義”爲版本改編的大型電視連續劇。劇中人物秦瓊、程咬金、羅成、慰遲恭、單雄信形象將被演義的更加生動、鮮活、有個性。尤其是兩位虛構的女性,使英雄們的形象更加豐富,以人的本性、品格、道德的完整性直立于劇中。尤爲秦叔寶的剛直不阿,俠骨柔腸形象令人敬而信之。
  演員陣容
  黃海冰(飾秦叔寶)主要作品有《英雄》(電視劇)《書劍恩仇錄》《萍蹤俠影》《上官婉兒》《少年英雄方世玉》《日落紫禁城》等。
  釋小龍(飾裴元慶)主要作品有《少年黃飛鴻》《少年包青天》《九歲縣太爺)等。
  聶遠(飾羅成)主要作品有《天下糧倉》《軍港之夜》《清宮英雄》《倩女幽魂》等。
 王惠春(飾楊林)主要作品有《雍正王朝》《少年包青天》《清宮英雄錄》等。
  申軍宜(飾秦彜——秦瓊之父)主要作品有《烏龍山繳匪記》、《有多少愛可以重來》等。
  杜志國(飾李淵)主要作品有《雍正王朝》、《天下糧倉》等。
  方青卓(飾程咬金之母)主要作品有《黃嫂田桂花》、《雪野》《走過冬天的女人》等。
  楊樹林(飾宇文化及)主要作品有《出家人》、《人民公仆》、《黃河入海口的地方》等。
  另有多次武俠劇中出演重要角色的寇占文、譚健昌、鄭工霖、任山等均加盟此劇之中,再有青年演員菁蔚、童蕾分別在劇中飾演李蓉蓉和單冰冰。不難想象在衆星的加盟下定會繪出一幅壯麗的“隋唐英雄譜”
http://bbs.nxysrs.com/thread-3903-1-1.html

臺灣1994年35集電視劇《唐太宗李世民》

導演:孫樹培
主演:林俊賢(演李世民)童愛玲(演長孫無垢)傅藝偉(演楊吉兒) 王筱嬋(演那燕)周紹棟(演李淵)玉尚(演李元吉) 
故事梗概: 這是一部講述大唐開國史的連續劇,開頭以甚少的鏡頭交代了楊廣助隋文帝滅陳,李淵與高潁殺了楊廣心儀的女人、陳叔寶的愛妃張麗華,從而與楊廣結下仇怨。由於李淵與楊廣是表親,所以非但沒遭殺戮反而連連升官、手握重兵。但楊廣殺其之心卻無時不有。鏡頭一下轉到狩獵場,出現的是五十開外的李淵,正主持一場狩獵大賽,參賽者正是他的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勝者將得到李家世代只傳嫡長子的寶弓,這無疑是想向封建嫡長子繼承制挑戰,今日長子不能憑藉此項特權取得寶弓,他日也就未必能夠靠“嫡長”這一地位…
《唐太宗李世民》評分
94年超大型電視連續劇《唐太宗李世民》從南北朝末年戰亂開始,橫跨隋唐兩個朝代,藝術地再現了隋朝末年亂世無道昏君的糜爛,金戈鐵馬揚威疆場征戰的英雄豪傑;太原起兵運籌帷幄、文治武功一統江山的唐朝英主。本劇既有隋朝民不潦生、百業俱廢的真實寫照,也有唐朝招賢納諫、勵精圖治、開創‘貞觀之治’太平盛世的精彩畫卷。本劇驚險曲折、場面宏大,集港、臺、大陸三地影視創作之長,既有嚴肅的史學參考價值,展現了中國輝煌的曆史,又有極強的情節性和可視性,難得一見,是一部極具收藏價值的精品
劇情評分:★★★☆ 
  本來我很喜歡這片,應該打高一點,可是想想還是不要太主觀了……失去的一星半,其中半星是由于李世民給編劇弄得太完美了,在一些關鍵性的鬥爭時刻應該還原曆史的沒有還原,如兵變,不過這個是有時代局限的,當時的流行吧,剛剛播映時也許觀衆很受用,覺得這樣改挺好,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應該講還是果斷一點比較好,不過我也不贊成將李世民推向另一個狠毒無情的極端,那不是李世民,那是下一個楊廣。另外的一整顆星還是編劇問題,將莫名其妙不存在的愛情弄了太大的篇幅,其實《唐太宗李世民》有54集,如果愛情戲只占1/3,也有近20集的量。相對來說其實不是很多,但作爲一部曆史戲碼,這樣子虛烏有的情節最好還是再踢掉一些,留更大的空間展示唐王朝開國者的艱辛、李世民建立的偉大的貞觀之治……雖然這些都有涉及,但是力度不夠。不過即便如此,相對于很多打著“李世民”的名號而胡說八道的戲,《唐太宗李世民》已經算上乘之作。 
歌曲 
  1、《愛不釋手》 ★★★★☆ 
應該說這首歌是非常之好聽,也非常之耐聽,大氣渾厚,而且並非男士所唱。李麗芬的聲音低沈卻又不能等同于男性的嗓音,男士演唱又會稍顯厚重,完美的搭配。《唐太宗李世民》的主題歌原定是《愛江山更愛美人》,卻臨時被《倚天屠龍記》搶走,于是小蟲替此劇補寫了這麽首《愛不釋手》,其實對于《唐》劇來說,《愛江山更愛美人》難以體現唐王朝的大氣,失去了此首歌,應該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之所以少打半顆星乃是因爲個人覺得這首歌的歌詞實在有點“不大氣”,雖然和曲調搭配得很好,但是細細讀來幾乎每句話都是離不開“美人”,還是那句話,此劇應當更加側重于軍事政治,小兒女情態過多了不大好。 
  2、《愛上你給的痛》 ★★★★ 
  可能這首歌是收錄于萬芳的一張流行歌曲專輯中。所以個人覺得相對于《愛不釋手》,它比較有“流行”味,《愛不釋手》太貼近電視劇,所以更加適合作爲一部連續劇的歌。《愛上你給的痛》的歌詞很優美,曲調也很婉轉,比主題歌少半星是因爲似乎不如主題歌那麽耐聽。 
  3、《碎花》 ★★★★ 
  潘儀君這個嗓音,差點就被人扣到蔡幸娟頭上去了。這首歌實在有太多的版本,國語就有3個版本,還有粵語版……電視劇裏出現的是潘儀君的版本,幾個版本聽下來,的確就是潘儀君的版本最好聽,嗓音細細柔柔的,容易令人陶醉。 
http://hi.baidu.com/baby12/blog/item/d3ef56a72ef2c497d04358eb.html

“唐太宗”年齡明顯偏大 《貞觀長歌》陷入質疑漩渦 2007-02-08

  82集電視劇《貞觀長歌》自稱歷史正劇,該劇制片方曾表示:從創作開始,我們就是本著“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在挑戰歷史。然而,不少觀眾認為該劇說史不精,出現了一些“歷史問題”。
  劇情一:第一集李世民正准備登基,突然接到邊關急報,說是羅藝(張鐵林飾)造反。羅藝因是太子建成一黨,恐遭迫害,遂發動叛亂,佔據幽州。於是李世民急令部下向西去堵住羅藝……
  史實:羅藝是幽州總管,唐王朝時封燕王。羅藝的轄區在幽州一帶,也就是現在北京、河北一帶,唐王朝都城在長安,就是現在的西安,北京在西安以東。如果真要阻擊也用不著背道而馳向西去,而應向東堵住羅藝才對。
  劇情二:前幾集中,李世民的兩個看似20多歲的兒子李承乾、李恪就開始為了權力進行著互相爭斗……
  史實:公元614年李世民娶13歲的長孫氏為妻(登基后稱長孫皇后)。長孫皇后生子李承乾,武德九年李承乾僅9歲。史書雲:李恪生母為楊氏,史稱大楊妃,隋煬帝之女。李恪比李承乾小一歲,當時僅8歲。兩個年齡不足10歲的孩子如何為權爭得你死我活?
  劇情三:當敵人已經兵臨城下,長孫皇后竟然還在為丈夫不愛自己而大哭大鬧。劇中她是一個愛吃醋、小心眼的妻子,溺愛兒子的母親形象。
  史實:史書上的長孫皇后是一位十分賢德的皇后,她是隋朝驍衛將軍長孫晟的女兒,生長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一整套正統的教育,形成了知書達禮、賢淑溫柔、正直善良的品性。
  挑戰觀眾耐受力
  按照《貞觀長歌》每天播兩集,觀眾要花40多天的時間才能看完。這對觀眾的耐受力而言,應該說也是一種巨大的挑戰。
  《貞觀長歌》剛開始播的時間,一位老年觀眾發愁地說“頭兩集看了感覺還行,可82集太長了,我打退堂鼓不想看了,又不太甘心,就找來故事梗概看了,好像故事圍繞三個皇子之間的內部斗爭展開,似乎更像是一部家族斗爭史。現在的電視劇干嗎要拍那麼長?”
  一位資深媒體人士更是對這些歷史長劇表示不敢恭維:“韓劇中的家庭倫理劇是長,可那是專門給家庭主婦磨時間的﹔美國的《CSI》、《六人行》一季就是幾十集,一拍就是好幾季,可人家那是系列劇,哪兒跟哪兒都不挨著,落下幾集都沒關系。可您說古又不是說評書又不是易中天,扯那麼長有必要麼?光考慮您多剪出幾集降低成本多賣錢了,怎麼一點不考慮觀眾欣賞習慣的改變呢?”
  如今,越來越多的電視劇都在往長抻,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10集、20集的電視劇少之又少,而30集、40集、50集的長劇越來越多。像《唐明皇》40集、《雍正王朝》44集、《康熙王朝》46集、《漢武大帝》58集,現在《貞觀長歌》長到快百集了。
  記者曾針對集數越抻越長採訪過一些制片人,他們除了表示是電視台購片的需要,同時也直指是電視劇制作資金分配失衡造成的,制作公司隻能靠增加集數來彌補演員片酬過高造成的損失。
  【回應】
  導演吳子牛解釋創作初衷:唐國強名氣比“太宗年齡”重要
  正在CCTV-1播出的歷史劇《貞觀長歌》開播首周就打破了今年歷史劇的收視陰霾,但隨之引發的觀眾、網友爭議也尤其激烈。觀眾對《貞觀長歌》的質疑主要集中於情節虛構多、角色年齡混亂等方面,對此,該劇總導演吳子牛接受採訪,解釋了創作初衷。
  質疑唐國強年齡太大
  不少懂點歷史的觀眾反映,《貞觀長歌》裡唐國強飾演的李世民年齡明顯偏大。對此,導演吳子牛坦言,根據歷史記載,李世民登基時隻有27歲,而選唐國強是因為考慮到他的演技和知名度。“看完全篇82集,觀眾就知道為什麼非唐國強不可了。我舉個例子,國內演毛主席的演員很多,唐國強是最不像的,但他演的是最好的。所以我追求的是一個神似的李世民,而不隻是形似。開始制作方也想找一個年輕演員演前半部分,后來還是從全局出發,讓唐國強獨挑大梁,因為從收視的角度考慮,這麼一部長劇,一開始必須有一個相當高知名度的演員來吸引觀眾。”
  質疑情節虛構多
  熟悉歷史的觀眾發覺,《貞觀長歌》的整體年代感非常混亂,情節虛構很多,爭論尤其集中在女主角“安康公主”身上。有觀眾考証,唐太宗登基時安康公主還沒出生,而且,歷史記載中的安康公主隻有一句話唐太宗第十四女,下嫁獨孤謀。電視劇為了成全女主角,把很多高陽公主的故事安在了安康身上。
  對此,吳子牛表示,歷史和歷史劇的爭論從來沒停過,而在他看來,戲劇需要創作者的浪漫主義情懷,《貞觀長歌》中最主要的史實都是真實反映的。至於選擇安康公主做女主角,吳子牛解釋,“高陽公主的生活作風比較亂,和我們的正劇風格不符,沒法做女主角。安康公主的資料雖然少,但她遠嫁和親很有代表性,這種作為政治工具的無奈也是我想表現的,所以就選了安康做女主角。”
  質疑唐太宗是個高大全
  從《雍正王朝》開始,歷史正劇中的皇帝越發的高大全了,《貞觀長歌》中,李世民更是個完人,所有影響他正面形象的情節都被刪除了,包括玄武門之變殺兄避父,晚年煉丹藥,窮兵黷武,生活奢靡,甚至連武則天也回避了,這引發了關於歷史觀的爭議。
  對此,吳子牛坦言把李世民塑造的高大全是有意為之。吳子牛說“創作《貞觀長歌》的過程中,我想把我感受到的我們輝煌的歷史展現出來,李世民不是單純作為一個帝王被描寫,而是把他當作一個中華民族的英雄來塑造,那些會影響到他英雄形象的負面東西就回避了,因為我覺得當今的中國人需要一種精神,知道我們是怎麼走到今天的,了解我們曾經有過的輝煌是非常重要的。”
  【質疑·制作】
  “三大帝王”獨剩唐國強
  該劇在開播前的宣傳中,總會提到“唐國強、陳寶國、張鐵林‘三大帝王’同聚一戲”,這也讓觀眾充滿了期待。但開播不久之后,觀眾對此大為不滿,“說是三個人主演,咋沒看幾集就隻剩唐國強了?完全是欺騙觀眾嘛。”
  對觀眾的反映,導演吳子牛表示理解。“其實很多電視劇都存在這樣的現象。之所以把宣傳點放在唐國強、陳寶國、張鐵林身上,是因為他們更能吸引觀眾。除了他們三人,在這部劇中,曹培昌、劉毓濱、孫飛虎、王繪春、杜志國等實力派演員在全國都是響當當的,但他們的名氣始終不如唐國強、陳寶國、張鐵林,因此在宣傳上就有所偏向。”
  讓觀眾不滿的還有:演員的口型與台詞出入太大!“最怕看近景對白,一些演員的口型與台詞根本對不上,感覺像在看譯制片。”
  對此,吳子牛直言“這是一個遺憾”。“這部戲我們是后期錄音,除了唐國強、張鐵林、王繪春、萬弘杰是自己配音,其他的都是找人配的音。一是大部分少數民族演員隻會蒙語,一說漢語就結巴,很影響拍攝﹔二是后期我們對台詞作了部分修改,光是整理台詞我們就花了4個月。如果造成了大家觀看的困擾,真的很抱歉。” 
  【評論】
  “辮子戲”的不散陰魂
  史實錯誤這種技術性問題或許還可以原諒,歷史劇畢竟不是歷史課。真正讓我受不了的是,一部描寫貞觀之治的戲,卻嗜好食痂地大書特書“中國式算計”,諸子奪儲,爾虞我詐﹔群臣謀私,勾心斗角。生生把豪邁爽朗的大唐寫成了陰沉詭吊的滿清,整部劇中就似乎有個聲音在嚎叫:陰謀!陰謀!陰謀!李世民立功啦!他繼承了滿清政治的光榮傳統!
  如果我們的傳統中真全是這等陰溝貨色,那中國人也就不必為自己的文明往昔感到驕傲了。
  盛唐之所以成為盛唐,李世民這個明君自然是功莫大焉。但盛唐之所以煌煌,卻也有著深刻的制度、文化背景。那個時代,皇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整個官僚、貴族集團的制衡,社會風氣昂揚向上,文化寬容,個人自由度相對較高。
  而明清兩代,皇權已經完全、徹底地凌駕在了整個國家制度之上,奴性在官僚階層與讀書人之中漫延。所以說,要以明清的眼光去看待漢唐,那就離題萬裡了。
  吳子牛們大約是在這種以明清為背景的中國文化中浸潤得太久了,兼之辮子戲拍多了,就無知者無畏地認定:可以拿拍《雍正王朝》一樣的文化態度來拍盛唐。再加上所謂主旋律的歷史正劇,都有“史鑒”的作用,也就是歷史要與現實有聯系,要為現實的某些需要而服務。兩者一擠湊,《貞觀長歌》被《雍正王朝》靈魂附體也就在所難免。樂毅《江南時報》 (2007-02-08 第08版)
 http://media.people.com.cn/BIG5/40606/5380490.html

30集《大唐情史》(2001)>百度百科

導演:龔若飛
主演:唐國強 沈傲君 聶遠 張彤 潘粵明
  劇情介紹
  大唐王朝剛剛建立的第九個年頭,秦王李世民與太子建成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亦然到了白熱化的程度。   
這天晚上,太子建成的寵妃玳姬正在請宮廷畫家閻立本爲她畫像,卻被太子傳去陪侍秦王李世民喝酒。海報照(4張)太子建成以齊王守邊爲名調集秦王兵馬、爲齊王餞行的名義請李世民赴宴,企圖乘機除掉李世民。此時,太子建成的謀士魏征已在城外挖好土坑等著埋葬李世民。李世民有備而來,揭露、痛斥了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的陰謀。太子建成仍不死心,竟然利用自己的寵妃玳姬和李世民的曖昧關系,誘李世民飲下了毒酒。   
  李世民險些喪命,遂痛下決心殺死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李世民找到爲太子建成鎮守玄武門的宗將軍,誘逼宗將軍在玄武門策應。這一幕恰好被宗將軍六歲的小兒子辯機無意中看到。李世民成功發動了玄武門之變,除掉了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身上血迹未幹便直趨東宮向玳姬表明心迹,希望得到玳姬的諒解,更希望得到玳姬的身體和芳心。稟性剛烈的玳姬本想殺身做個烈婦,在李世民的百般辯解和蠱惑下,玳姬以不殺太子建成五子爲條件,順從了李世民。   
  長孫無忌斬草除根血洗了東宮,李世民沒能兌現對玳姬的諾言。太子建成的謀士魏征面對屠刀毫無懼色,李世民爲其義氣所感,將其收在自己門下。宗將軍背叛太子,內心不堪重負,自己面對前來剿殺的長孫無忌自裁身亡。   
宗將軍幫助李世民成功發動玄武門之變,事後卻被長孫無忌滿門抄斬,只有六歲小兒辯機,拜在淨土寺住持玄奘門下,才躲過了這一劫。   
  李世民即位後,本想立玳姬或楊妃爲皇後,遭到朝臣的反對。因爲這兩個女人一位是死去的太子建成的遺孀,一位是前朝國君隋煬帝的愛女。皇後的桂冠理所當然地戴在了李世民的結發之妻長孫氏的頭上。長孫皇後汲取前朝教訓,幫助李世民扼制外戚勢力,使長孫無忌的政治抱負無法實現。功勳卓著的老臣房玄齡出任了宰相,就連招降的魏征也受到李世民的重用。長孫無忌內心十分壓抑。   不能立自己喜愛的女人做皇後,李世民對楊妃只能以加倍寵愛作爲補償。對稟性剛烈的玳姬,即便是百般懺悔也無濟于事。李世民的不守諾言殺害建成五子,使玳姬的精神受到強烈刺激,幾近崩潰的邊緣。在她心目中,李世民永遠是一個不能原諒的昏君……
  分集劇情
  第1集 
大唐王朝剛剛建立的第九個年頭,秦王李世民與太子建成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亦然到了白熱化的程度。這天晚上,太子建成的寵妃玳姬正在請宮廷畫家閻立本爲她畫像,卻被太子傳去陪侍秦王李世民喝酒。太子建成以齊王守邊爲名調集秦王兵馬、爲齊王餞行的名義請李世民赴宴,企圖乘機除掉李世民。此時,太子建成的謀士魏征已在城外挖好土坑等著埋葬李世民。李世民有備而來,揭露、痛斥了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的陰謀。太子建成仍不死心,竟然利用自己的寵妃玳姬和李世民的曖昧關系,誘李世民飲下了毒酒。
  李世民險些喪命,遂痛下決心殺死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李世民找到爲太子建成鎮守玄武門的宗將軍,誘逼宗將軍在玄武門策應。這一幕恰好被宗將軍六歲的小兒子辯機無意中看到。李世民成功發動了玄武門之變,除掉了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身上血迹未幹便直趨東宮向玳姬表明心迹,希望得到玳姬的諒解,更希望得到玳姬的身體和芳心。稟性剛烈的玳姬本想殺身做個烈婦,在李世民的百般辯解和蠱惑下,玳姬以不殺太子建成五子爲條件,順從了李世民。
    第2集
長孫無忌斬草除根血洗了東宮,李世民沒能兌現對玳姬的諾言。太子建成的謀士魏征面對屠刀毫無懼色,李世民爲其義氣所感,將其收在自己門下。宗將軍背叛太子,內心不堪重負,自己面對前來剿殺的長孫無忌自裁身亡。
  宗將軍幫助李世民成功發動玄武門之變,事後卻被長孫無忌滿門抄斬,只有六歲小兒辯機,拜在淨土寺住持玄奘門下,才躲過了這一劫。
  李世民即位後,本想立玳姬或楊妃爲皇後,遭到朝臣的反對。因爲這兩個女人一位是死去的太子建成的遺孀,一位是前朝國君隋煬帝的愛女。皇後的桂冠理所當然地戴在了李世民的結發之妻長孫氏的頭上。長孫皇後汲取前朝教訓,幫助李世民扼制外戚勢力,使長孫無忌的政治抱負無法實現。功勳卓著的老臣房玄齡出任了宰相,就連招降的魏征也受到李世民的重用。長孫無忌內心十分壓抑。  不能立自己喜愛的女人做皇後,李世民對楊妃只能以加倍寵愛作爲補償。對稟性剛烈的玳姬,即便是百般懺悔也無濟于事。李世民的不守諾言殺害建成五子,使玳姬的精神受到強烈刺激,幾近崩潰的邊緣。在她心目中,李世民永遠是一個不能原諒的昏君。
  玳姬爲李世民生下高陽公主以後,旋即被囚禁于冷宮。
    第3集
高陽在長孫皇後的宮中長大,嬌寵至極。此時,開創貞觀之治的李世民,已是一位氣象成熟的君王了。長孫皇後所生長子承乾,雖然無德少才,卻以嫡長子的身份被立爲太子。楊妃的兒子吳王恪,因爲是庶出,母妃又是隋煬帝之女,即使文武雙全,才貌出衆,最爲李世民所鍾愛,卻也無緣成爲大唐皇位的繼承人。吳王恪常常望著跟在父皇身後上朝的太子承乾緊咬著冰冷的牙根。高陽從小崇拜三哥吳王恪,吳王恪也只有在高陽面前才能盡情發泄自己心中的忿懣和不平。高陽公主對吳王恪的處境深感不平,同時也不由得對自己身爲嫡生的公主而感到慶幸和自豪。楊妃擔心吳王恪長大以後會貶離京城,長孫皇後看出她的心事,答應她向皇上請求讓吳王恪永留京城。楊妃對長孫皇後的仁慈感激涕零。
  李世民探望亦然瘋了多年的玳姬,對她述說大唐在他的統治下繁榮富庶的景象。玳姬依然不能原諒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殺害太子建成五子的暴行,指責李世民多年來不讓自己和女兒相見。李世民發誓要給高陽一生一世的幸福。玳姬根本不相信李世民。吳王李恪文武雙全,恃才傲物;魏王李泰著書立說,咄咄逼人;太子李承乾不學無術,連高陽也看不起他。太子李承乾的危機感越來越重。李世民的幾個兒子和"玄武門之變"以前諸王爭位的情形何其相似。
  李世民到淨土寺爲死去的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作拜懺。辯機見到李世民,埋藏心中多年的仇恨驟然升起。玄奘趁皇上前來作法事的機緣提出去印度取經求法的請求,李世民以關邊戰事不斷爲由,拒絕了玄奘的請求。李世民讓玄奘選一個學問僧進宮,爲玳姬步入佛門引路。玄奘爲玳姬選的學問僧正是辯機。
    第4集
辯機在朱雀街與高陽不期而遇,兩人一同進宮。好奇的高陽尾隨辯機來到玳姬居住的冷宮,藏在角落裏准備看個究竟。玳姬日夜盼望女兒的出現,沒想到等來的竟是一個小沙彌。辯機進宮爲玳姬講佛法,他的睿智聰穎贏得了玳姬的好感。敏感的玳姬發見了藏在漏刻後面的高陽。母親的直覺告訴她,眼前的女孩兒就是她的女兒高陽。老太監慌忙領走高陽,惹得玳姬高聲叫罵。
  高陽對知道她生日的瘋女人頗有好感,認爲她是個能掐會算的神秘女人。高陽向魏王泰提起身居冷宮的瘋女人,魏王泰連連搖頭,勸她不要再去。高陽向父皇和母後講述見到瘋女人的情景,引得李世民大爲光火。
  當夜,李世民布置禦醫爲玳姬用了鎮靜藥,然後親赴冷宮與玳姬作長談。李世民勸說玳姬不要說破真相,不要認自己的女兒。高陽現在是皇上皇後的掌上明珠,破壞這一現實,無異于破壞高陽一生的幸福。玳姬想不通,怒罵李世民殘忍不義。李世民威脅玳姬說,如果玳姬不按他的話去做,那她就永遠也別想再見到高陽。爲了能見到女兒,玳姬終于屈服了,她第一次稱呼李世民爲皇上,向李世民高呼萬歲。李世民既感到欣慰,又覺得不可思議,心中說不出的悲喜交集在一起。
  玄奘即將西行。辯機與師父話別,問及自身對生命的疑惑,玄奘說他西行的目的也正是爲了解決這些疑惑。辯機撞擊古鍾爲師父送行,決心努力修行,等師父取經歸來做一名譯經的大德。
    第5集
長孫皇後變著法兒哄著高陽玩兒,好象要讓她忘卻什麽、生怕她想起什麽似的。可是高陽還是魂不守舍……
  高陽在吳王恪的陪伴下前去看望吳王恪的母親楊妃,當高陽向楊妃問起冷宮裏囚禁的瘋女人時,楊妃臉色倏然變化,連連推說不知,並以布置禦廚做菜爲由起身離去。高陽向吳王恪誇說瘋女人掐算生辰八字異常靈驗,吳王恪的好奇心終于禁不住誘惑,于是跟高陽一同前往冷宮一試究竟。或許是李世民的談話起了作用,當玳姬再次見到高陽,表現出異常的冷靜。她有意逗引高陽的興趣,以使她能多呆一會兒。高陽推吳王恪到玳姬面前,讓玳姬爲他看生辰八字。玳姬竟說吳王恪是天地的精華,萬物的靈長,有伏羲之相。高陽問玳姬什麽是伏羲之相,剛剛進來的辯機代爲回答說,伏羲之相就是天子之相。這正是吳王恪來此的目的。他激動萬分,拉起高陽轉身就跑。玳姬在後面拼命叫也喊不回他們。
  玳姬委屈地哭了,她向辯機道出自己滿腔的悲苦。
  玳姬向辯機講述了玄武門之變前後她與李世民的恩怨情仇。辯機在玳姬的講述中,證實和完整著自己兒時斷片的記憶。辯機不僅明白了玳姬,明白了高陽,也明白了自己。他囑咐玳姬在高陽面前要克制自己,不能說出真相。吳王恪在回廊攔住辯機,讓他對伏羲之相的預言保持沈默。兩人不僅達成默契,而且日後還成了朋友。吳王恪向母親述說了玳姬對他的預言,楊妃頓時嚇得面無血色。楊妃對兒子痛施家法,以絕他一心欲當皇上的念想。不許她再去瘋女人住的冷宮。
    第6集
高陽鬥膽把玳姬對吳王恪的預言說給父皇李世民,李世民大怒。當晚,李世民又去哄高陽。高陽趁機說出楊妃做皇後,吳王恪做太子的美好願望。李世民卻道:高陽的願望雖好,只可惜做不到,因爲皇帝也有做不到的事。高陽把父皇的話告訴給正面壁思過的吳王恪,吳王恪如梗在喉,無聲落淚。
  高陽忍不住又來追問玳姬吳王恪的命運到底怎樣,玳姬見到高陽,興奮得過了頭。當玳姬知道高陽對吳王恪感情很深時,勸高陽趁早遠離吳王恪,並說出吳王恪是高陽、是太子和諸王們的克星的話來。高陽很失望、很生氣,罵玳姬是瘋子,玳姬傷心至極。太子承乾在高陽回來的路上攔住高陽,以向父皇告狀相威脅,要高陽把她府裏一個叫稱心的小太監送給他。高陽受不得別人的恐嚇,更氣憤于承乾的缺德,就是不答應。承乾惱羞成怒,當衆說出瘋女人就是高陽生母的真相。高陽幼小的心靈受到了侮辱。
  迷途的高陽問辯機自己是誰,辯機告訴她,要做到誰也不是,才是最難的。多年以後高陽才悟到,做一個大寫的人,的確是好難好難啊。
  高陽指著晉王治對父皇和母後質問說,母後生晉王治僅四個月,能再生高陽嗎?謎底終于被徹底揭穿。李世民怒不可遏地斥責太子承乾,責令他收回對高陽說過話,並且要讓高陽相信她和承乾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妹,承乾如果做不到,李世民就和他斷絕父子關系。承乾百般哄騙高陽,高陽還是原諒了承乾,並把稱心送給了承乾。
    第7集
爲了高陽一生的幸福,李世民終于痛下決心,讓玳姬永遠也見不到高陽。雨夜,玳姬被宮人拖上馬車強行遷往別處。幾年以後,玳姬居住過的冷宮變成了廢墟。高陽再沒見過玳姬。辯機也杳無音信。千秋節到了,高陽到東宮太子府與承乾商量爲父皇送壽禮的事,諸王與太子各懷心腹事,如同一盤散沙,再也聚不起來。高陽懷著冰冷的心情離開了東宮,身後傳來承乾與稱心尋歡作樂的笑聲……  長孫無忌爲了把握大唐的未來,把功夫下在太子和諸王身上。在他眼裏,太子承乾是個怪物,魏王泰嘩衆取寵,吳王恪腦後生反骨,只有晉王治純厚仁孝。千秋節,李世民回贈給四個兒子一個"兄肥弟瘦"的典故,希望他們互相愛護,不要重演玄武門發生過的曆史悲劇。土蕃丞相祿東贊進京爲皇上祝壽,偶遇高陽公主,決心爲松贊幹布贊普求爲新娘,迎回土蕃。李世民在皇宮接見了松贊幹布的求婚使者祿東贊,閻立本將這一幕描繪下來,就是傳世至今的《步輦圖》。
  玳姬擔心李世民把高陽遠嫁土蕃,于是求助于辯機。
  李世民賜宴祿東贊。席間,魏王泰當衆炫耀學問,以博得朝臣們的好感。太子承乾公然拉攏吳王恪共同對付氣勢正盛的魏王泰。仁孝的晉王治不喜歡政治鬥爭,卻暗自喜歡上剛剛進宮、被父皇封爲才人的武媚娘,並大膽地親吻了她,剛好被姍姍來遲的高陽在回廊上看見。祿東贊爲把高陽迎回土蕃做松贊幹布贊普的新娘使出渾身解數,面對高陽高聲朗誦松贊幹布寫給大唐公主的情詩。高陽大爲感動。祿東贊以他特有的方式公開爲松贊幹布向高陽求婚,並提出讓大唐的武士與土蕃的劍客比劍,由獲勝者全權爲松贊幹布贊普包辦婚姻。辯機站出來要求與土蕃劍客比劍,李世民欣然同意。辯機雖然獲勝,可是李世民卻不知如何爲松贊幹布包辦這樁婚姻。皇上皇後正一籌莫展之時,江夏王之女自請前往土蕃嫁給松贊幹布爲妻。李世民立即冊封江夏王之女爲文成公主。
    第8集
是夜,祿東贊前往高陽公主府,代表松贊幹布贊普送給高陽一只珍貴的玉枕作爲信物。高陽收下了玉枕,並立即前往吳王府,把自己准備遠嫁松贊幹布贊普的決定告訴吳王恪,希望吳王恪安排她和辯機最後見上一面。
  長孫無忌得到密報,連夜進宮督促李世民盡快促成高陽與松贊幹布的婚事。因爲高陽總會讓朝臣們想起一些本該忘卻的舊事,況且高陽與吳王恪過從甚密,已引起朝臣私下議論了。李世民幾乎贊同了長孫無忌的諫言,連夜與長孫皇後商量。長孫皇後表示了堅決的反對,說高陽的身世是衆所周知的事,這樣把她順勢遠嫁他鄉,別人會以爲皇後是爲了消除內心的妒恨,也會因此影響陛下的聖德。事後,長孫皇後狠狠斥責了長孫無忌。
  吳王恪深夜入宮讓父皇不准高陽遠嫁。李世民讓他不要再添亂了。
  李世民連夜召見祿東贊,情辭懇切地說明不能讓高陽遠嫁的原因。祿東贊對自己的莽撞表示了深深的欠意,並愉快地接受了皇上敕許文成公主與松贊幹布贊普成婚的安排。次日,父皇的金口玉言告訴高陽,遠嫁土蕃的不是她,而是文成公主。高陽爲自己不能左右自身命運而懊惱不已,也爲皇上皇後對她的真愛而暗喜。
  祿東贊前往淨土寺與辯機話別,並爲辯機帶來了梵文經典。辯機得知師父在印度獲得大乘天和解脫天的稱號,心中法喜充滿。祿東贊希望待玄奘東歸以後,辯機和玄奘能一起赴土蕃傳法,土蕃人民一定將感恩戴德。
    第9集
爲文成公主送親的隊伍出發了,惜別之情彌漫長安。
  玳姬聽說遠嫁土蕃的是文成公主,高陽依然留在宮中,心中卻怎麽也高興不起來。宮廷的險惡,使她不敢奢望高陽的幸福。
  在以長孫無忌爲首的朝臣們的強大壓力之下,李世民不得不同意將他最喜愛的第三子吳王恪遣往其所封之地益州赴任。與此同時,高陽的婚事也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皇帝皇後情緒低落,希望給高陽找一個如意的駙馬,以彌補她內心的創傷。
  太子承乾不失時機地找到吳王恪,爲吳王恪的處境鳴不平,並把矛頭直指國舅長孫無忌。承乾許諾吳王恪永留京城,讓吳王恪把辯機派遣到東宮,爲他刺殺長孫無忌。吳王恪與太子承乾達成默契。吳王恪離京日期迫近,楊妃爲愛子的生不逢時落下痛惜的淚水。李世民對楊妃安慰說,吳王離京只是權宜之計,他對吳王有長遠的打算。吳王恪把滿腔的悲憤、崇高的理想述說給高陽,高陽爲吳王恪的一腔澎湃的帝王之血而感慨,更爲諸王在未來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中的殊死搏鬥而擔心。高陽對辯機念念不忘,到淨土寺尋找辯機,辯機早已被吳王恪所控制,此時吳王恪正與辯機秘密商議前往東宮太子府協助承乾做事。
  辯機就是高陽的魂。找不到辯機,高陽如同丟了魂似地回到宮中。長孫皇後和李世民商量,把自己的侄子長孫嬙兒給高陽做駙馬。
  長孫嬙兒得知自己已被皇帝皇後列爲高陽駙馬的首選,遂主動向高陽發起進攻。深諳情場之道的長孫嬙兒,很快以一紙情書博得高陽的好感。李世民和長孫皇後對高陽的這樁婚事十分滿意,長孫嬙兒也因此得到高官封賞。高陽和長孫嬙兒出雙入對如同金童玉女。兩人一起出外打獵,剛好在河邊看見一個和尚正背著一個年輕貌美的村姑過河。那和尚不是別人,正是辯機。
    第10集
辯機前往東宮太子府的路上,在河邊遇見爲重病的母親進城抓藥的年輕村姑孚由。河水湍急,辯機應孚由的請求背她過河,剛好被到郊外遊春打獵的高陽和剛剛內定的附馬長孫嬙兒看見。高陽無心玩耍,悻悻回宮。辯機來到東宮,聽太子承乾說讓他殺人,于是憤然找到吳王恪表示絕不願參與。吳王恪告訴辯機,太子要他殺的人正是殺害辯機父親的仇人長孫無忌。辯機前去看望玳姬,在玳姬的身上汲取到複仇的力量。
  太子承乾連夜向父皇爲吳王恪請求留京,令李世民驚喜不已。爲探太子承乾真正用心,李世民准許東宮的開銷與己相同。太子承乾不知是計狂喜不已;魏王泰爲父皇的決定心神不寧;吳王恪爲自己的帝王夢有這樣一個轉機而興奮異常。
  吳王恪把自己留京的好消息告訴高陽,高陽把自己定婚的消息告訴吳王恪,兄妹兩人都沈浸在喜悅之中。吳王恪不忍把對新駙馬的成見明示高陽。李世民把魏王泰遷到武德殿,以示恩寵,用來打擊他越來越看不上的太子承乾。太子承乾在黨羽們的鼓動下,決定殺魏王泰,以絕後患。
  第11集
長孫皇後對長孫無忌在皇上面前對諸王說三道四所造成的後果深感憂慮。長孫無忌對皇上朝令夕改很是不滿,他在遭到長孫皇後狠狠批評後,仍然對剛剛內定的高陽的新駙馬長孫嬙兒發表了擔心的看法。皇後生怕對不住高陽。長孫無忌的擔心無形中加重了長孫皇後的心理壓力。
  太子承乾逼迫辯機刺殺長孫無忌。可是,在朱雀街辯機欲行刺的目標竟然變成了魏王泰而又巧遇高陽時,辯機忍無可忍,揭露了吳王恪與太子承乾互相利用的醜惡行徑,表示不願再參與這不光彩的勾當。吳王恪許諾辯機,待自己繼承皇位的那天,一定爲他的父親平反昭雪。爲了這個許諾,辯機不得不繼續做下去。高陽對從小依戀的三哥吳王恪和被她視作心魂一樣的辯機暗地裏的所做所爲表現出十分的擔心和無奈。就在此時,她未婚的附馬卻先出了事。
  長安有名的美女白小姐被李世民內定爲東宮太子妃。長孫嬙兒對白小姐早就垂涎三尺,當他在晉王治府得知這一消息後,遂向白小姐發出了緊急求愛信。白小姐正爲自己將嫁給有同性戀僻好的太子承乾而喜憂摻半的時刻,能夠得到風流蓋世的長孫嬙兒的秘約,兩人如同幹柴遇到烈火燒了起來。奸情被無孔不入的長孫無忌探知,秘報長孫皇後。長孫皇後囑咐長孫無忌妥善處理此事。長孫皇後難以承受這樣的刺激,從此一病不起。長孫無忌讓晉王治秘密處治長孫嬙兒,長孫嬙兒臨死之時還向陷他于死地的晉王治眩耀他采擷天下名花的快感。晉王治忍不住問他,高陽與白小姐你到底愛哪個,長孫嬙兒回答得幹脆:我只愛我自己。晉王治把長孫嬙兒暗地處死,卻對皇後謊稱發配南越。晉王治此舉受到父皇李世民的嘉許。遵照父皇囑托,晉王治把長孫嬙兒的事告訴給高陽,並極盡安慰之能事。高陽表面裝作若無其事,只把內心的苦痛向吳王恪傾訴。
    第12集
長孫皇後病重,長孫無忌只許晉王治探視而拒絕太子承乾及其它王子和公主探視,這不禁引起了太子承乾和魏王泰的恐慌。兩人都沒把晉王治看在眼裏,暗自盤算在皇後去逝前除掉對方。太子承乾向辯機下達命令,次日必除魏王泰。當夜,太子承乾在東宮行巫蠱之術,爲母後驅魔除妖。陰險的魏王泰抓住時機,讓房遺愛把太子承乾告到長孫無忌那裏。
  長孫無忌得到東宮正在大行巫術的秘報,連夜闖宮稟報皇上。李世民命令長孫無忌前往東宮興師問罪,只要不傷及太子,余者不吝。長孫無忌率兵沖出玄武門直奔東宮。東宮太子府頓時成了殺人場。辯機親眼見長孫無忌血洗東宮,欲拔劍殺之,卻被黑暗中的吳王恪所阻攔。太子承乾眼看長孫無忌殺了他癡心寵愛的小太監稱心,發誓報仇。
  辯機埋怨吳王恪讓長孫無忌在他的刀下溜走。吳王恪是要借長孫無忌的刀殺太子承乾、殺魏王泰。辯機在吳王恪身上看到當年秦王李世民的影子,而他發現自己正在重複自己父親走過的路。辯機決心不再爲吳王恪所用。
  辯機代表死去的父親向玳姬表示懺悔。玳姬平靜地接受了辯機的懺悔。當辯機見到高陽的時候,卻只能以沈默面對。長孫無忌血洗東宮在朝廷引起恐慌。太子的地位岌岌可危。李世民爲挽救太子承乾,命首席宰相房玄齡爲太子太傅。然而這已無濟于事。太子承乾亦然糾集黨羽,決定發動兵變。
    第13集
吳王恪爲東宮之事幸災樂禍,高陽當著吳王的好友房遺直指責了吳王恪。高陽的美貌和她真率的個性,給房遺直留下美好的印象。
  高陽獨自往東宮看視太子承乾,承乾再次把高陽的身世揭破,意欲讓高陽去問罪于父皇。高陽明知太子承乾用心,卻無法克制自己的情緒。她直奔父皇的寢宮,當面質問他,今天東宮之血是否是報應的先兆。
  李世民第五子齊王李佑在齊州謀反敗露,被押解回京受死。陰妃跪在廊上向皇上乞求,只求能給齊王佑一個好死。高陽望見,心都要碎了。太子承乾總結齊王佑失敗的教訓,慎密制定了殺父弑君的計劃。
  李世民讓閻立本爲病危的長孫皇後畫一幅皇後年輕時的肖像,以博得皇後一笑。當夜,李世民正在寵幸武則天,得到來自東宮的密報,太子承乾密結黨羽,歃血爲盟,企圖謊稱太子病重,誘皇上赴東宮探視……
  李世民帶著重臣和衛隊前往東宮探視已不可救藥的太子承乾。李世民流著淚對太子承乾說出他的肺腑之言。承乾哭著要見母後,他知道那是他活下去的唯一指望。太子承乾被廢爲庶人,流放嶺南。李世民仰望大唐二十四功臣圖,其中就有太子承乾的死黨侯君集。他正是玄武門之變的主將之一。難道這不是報應嗎?李世民沒有命人取下侯君集的畫像。
  承乾出事使高陽爲三哥吳王恪擔心,也爲辯機擔心。當高陽再次問起辯機,吳王恪對他的來蹤去迹,亦然還是緘口不言。
    第14集
長孫皇後的大限之日已爲期不遠,知道長子承乾已廢爲庶人,她既希望能夠保住承乾的性命,又怕因私而妄法。李世民哭著安慰皇後說,不殺承乾是大臣們的意見,以使我們保持慈父慈母的尊顔。
  此時,長孫無忌爲皇後准備好良方仙藥,讓晉王治割下身上肉給母後作藥引,晉王治聞聽大驚失色。
  大限將至的長孫皇後給李世民留下兩條重要的遺言:外戚掌權對朝廷有百害無一利,所以萬不可重用長孫無忌。太子被廢,可在諸王子中擇優而立,不要顧及長幼嫡庶。李世民緊握發妻的手,含淚點頭。
  此時,晉王治正爲爭當第一大孝子而煮著自己的肉。當他把煮好的湯藥端到母後面前的時候,長孫皇後流下了痛心的眼淚。長孫無忌跪在皇後病榻前求她把晉王治扶上太子位再走。長孫皇後流著淚拒絕了。
  晉王治身上的肉留不住皇後,大赦天下也無濟于事。皇後囑咐喪事一定要節儉;魏王泰、晉王治定要相互友愛;囑咐給高陽找個好人家。長孫皇後說自己一生如果欺騙過誰的話,也只有高陽了。臨終她還握著高陽的手,給她講她出生時的情景。面對皇後留下的一本《女則》和那幅皇後沒能見到的肖像,李世民和高陽陷入深深的哀思。一個女人,應該怎樣走完自己的一生才算是一個幸福的女人呢?皇後這裏沒有答案。
    第15集
高陽受父皇囑托前去看望將要被流放的承乾,承乾爲母後的一生感到萬分委屈。高陽鼓勵承乾好好活下去,承乾認爲自己的生命已毫無意義。
  吳王恪在母妃的囑咐下自請離京,來向高陽告別。兩人談起承乾,吳王恪頓生惻隱之心。
  吳王恪騎馬趕往城外與承乾告別。承乾指著囚籠說,吳王恪也該在裏面,因爲他從來就沒安分過。承乾把他在長安最後一夜做的夢說給吳王,祝他好運。承乾走了,再也沒回來。
  吳王恪在承乾落寞離去的時候能去送他,這讓李世民多少感到一些安慰。是夜,李世民向楊妃保證,待吳王恪討伐新羅獲勝回朝,便立他爲太子。楊妃爲皇上侍寢,使長孫無忌看到吳王恪對晉王治入主東宮的威脅。
  房玄齡向李世民辭去丞相之職,主動推舉長孫無忌。這消息讓魏王泰坐立不安。爲安慰年邁的房玄齡,李世民把高陽許配給房玄齡的次子房遺愛。長孫無忌如願以償地坐上了丞相的寶座,開始實施他的政治抱負。
  李世民爲高陽出嫁的事深夜前往廢苑與玳姬晤面。玳姬的心平靜如水,李世民卻心亂如麻。兩人對高陽的婚事達成共識。
    第16集
高陽預感到自己馬上就要出嫁了,爲了逃避婚事,她請求吳王恪帶她一同去益州。吳王恪拒絕了高陽的請求。房遺直把他弟弟房遺愛和高陽定婚的消息告訴吳王恪,兩人都爲高陽感到惋惜。吳王恪忍不住把消息透露給高陽。高陽連夜入宮質問父皇,李世民向高陽解釋這樁婚事方方面面的好處與周全。高陽表示寧嫁田舍翁,不嫁宰相府。李世民萬般無奈,決定讓高陽與玳姬見面,借助玳姬勸說高陽。
  玳姬懷著平靜的心靜見到了日思夜想的女兒。可是她沒有認高陽,盡管高陽迫切相認,玳姬還是克制住了自己的感情。她用自己的生活經曆告訴高陽,要珍惜生命,善待自己,嫁到房家是一樁很好的婚事。這次期待多年的母女相認,令高陽十分失望。
  在淨土寺爲國母做超度,孚由也趕了來,她的母親也剛剛去逝。李世民十分寬容地允許她和諸王、公主們一同參加法事。
  高陽在淨土寺見到辯機和吳王恪在一起,知道他們在一起秘謀並非一日,吳王恪懼怕高陽責問,徑自離去。高陽見孚由和辯機也很熟悉,知道她就是不久前辯機背過河的那個村姑,心裏好不是滋味。
  吳王恪要走了,高陽再次請求與三哥同行,吳王恪再次拒絕。
    第17集
李世民召見即將遠行益州的愛子吳王恪,囑咐他臥薪嘗膽,東宮太子的位置給他留著。魏王泰和晉王治來送吳王恪,見他載了一車兵書去益州赴任,內心裏感到吳王恪潛在的威脅。吳王恪唱著《將仲子》悵然離京,李世民和高陽在城上望樓一直目送著他。
  高陽即將出嫁,吳王恪恰在此時遠行,高陽象個迷路的羔羊來到淨土寺找到辯機,在他這裏探尋生命的奧秘。辯機的勸解顯得無能爲力。
  房遺愛爲自己即將成爲大唐的駙馬而興奮不已,他把新婚的洞房布置就緒,期待著花燭之夜的到來。
  高陽連續三天在辯機的禪房裏,向他問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最後她竟然要求辯機帶她去益州吳王恪那裏,如果辯機答應她,她就在益州嫁給辯機。辯機被高陽的話驚呆了。
  高陽指望辯機救她解脫眼下不幸的婚姻,辯機當然做不到。高陽一連三天在淨土寺的活動被庶戒住持秘報到宮裏。李世民即刻派宮人接高陽回宮當面詢問,高陽說找辯機只爲了超度自身。由于李世民對辯機印象極佳,便沒有過多責怪高陽,只是極力安慰,希望她能平安順利嫁到房府。高陽最後向父皇請求不要嫁她到房家,李世民不允。
  高陽出嫁當夜,李世民內心極度空虛,想起兒女自己們一個個離他而去,內心滋味苦澀難當。
    第18集
新婚之夜,駙馬房遺愛被高陽阻擋在門外,理由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次日,高陽拜見公婆,領教了房玄齡"宰相肚裏能撐船"的胸懷。房遺直爲弟弟房遺愛鳴不平,被高陽斥責。房遺直爲了弟弟的幸福和高陽的榮譽,主動把自己世襲的爵位讓給弟弟,李世民不允,但卻大爲感動,認爲高陽嫁到這樣的仁愛之家實在是一件大好事。
  高陽回宮看望父皇,得知三哥即將出征新羅,凱旋之日即可入主東宮。自己的婚姻不幸,聽到敬愛的三哥有當太子的希望,高陽不禁高興起來。房遺愛隨高陽進宮,見到高陽深得皇上寵愛,心中甚喜。他象往常一樣來到魏王府拜訪魏王泰,回去後遭到高陽痛罵,令他從今往後不許與諸王接觸。房遺愛諾諾稱是。  房遺直見婚後的弟弟依然獨自一人睡在自己房裏,不禁十分氣憤。在哥哥的鼓動下,房遺愛沖入高陽的臥房決心做一個大丈夫。在威嚴的高陽公主面前,房遺愛的企圖化爲了泡影。房遺直爲自己的弟弟感到難堪。
  高陽讓房遺愛陪她到淨土寺上香,順便教訓一下那個多嘴的庶戒住持。威風凜凜的大唐駙馬房遺愛著實讓庶戒膽戰心驚,再不敢多言。
    第19集
高陽在辯機的禪房裏向辯機尋求精神的交流,辯機爲防不測翻身躍上房梁,徑自讀經,不再理睬高陽。高陽認爲辯機是在故意捉弄她,掉下了傷心的淚。  公主和弟弟到淨土寺上香一天未歸,房遺直趕到淨土寺,見房遺愛孤零零站在大殿上,高陽卻在辯機的禪房裏對著梁上的辯機哭泣。
  房遺直讓房遺愛和高陽先走,自己留下來向辯機問罪。辯機和房遺直的人格博得雙方相互的信任,問罪變成了懇談。  房遺直得知高陽與辯機的故事,對高陽的身世驚歎不已。
  房遺愛看到辯機和高陽的關系非同一般,漸漸從無奈和氣憤中想出自己的主意,他要努力壓制自己心中的不平,盡量順應公主的意願,這樣自己的日子才會好過。房遺愛想開了,內心變得平和了許多。
  辯機離開淨土寺隱居山林苦讀梵文經典,耐心等候玄奘的歸來。
  高陽預感到辯機會遠走高飛,可是當她看到辯機的禪房人走屋空的時候,內心的失落依然令她不能自持。在房遺直的耐心勸說下,高陽走出獨自呆了一整天的禪房回到房家。是夜,房遺直和高陽進行了一番長談。高陽把房遺直看作自己的知音,向他述說自己的苦衷,希望他能幫助自己擺脫心理的困境,她不惜把自己的一生獻給幫助自己的人。房遺直膽怯了。
  辯機來到驪山,決心做一個隱逸之士。驪山樵夫孚老漢和孫兒孚由幫助辯機在山中蓋起了草庵。孚由對辯機的學問和人品十分崇拜,早就對辯機心存愛慕,時常爲辯機送去齋飯。孚老漢看出孚由的心事,誠心誠意邀請辯機和他們一起生活,辯機謝絕了孚老漢的美意。
  辯機潛心研讀經典,虛心走訪前輩大師,在佛學界獲得聲譽。
    第20集
房遺愛爲了得到官爵和金錢,主動幫助高陽尋找辯機。很快從庶戒那裏打探到辯機的消息。房遺愛潛入辯機的草庵企圖在背後殺害辯機,辯機一身正氣,逼迫房遺愛放棄了殺機。回府後,他並沒有把辯機的消息告訴給高陽。
  高陽進宮向父皇爲房遺愛要官,李世民誤以爲高陽和駙馬夫妻恩愛便爽快地答應了。高陽從父皇口中得知,吳王恪爲入主東宮已去遼東作戰,承乾病死在流放地。這些消息令高陽悲傷不已。
  高陽來到淨土寺,爲親人鳴鍾祈福,無限傷感的她更加思念辯機。
  高陽爲自己不能盡妻子的義務而把兩個侍女送給房遺愛作妾,房遺愛高興之余,把辯機隱逸驪山的消息通過侍女靜奴告訴給高陽。
  高陽以打獵爲名進山尋找辯機。在辯機的草庵,高陽與辯機重逢。一時間,悲喜交集。房遺愛則忠實地承擔著護衛公主的職責。
  高陽與辯機象一對久別重逢的老朋友在一起傾訴心曲,命運爲他們編織的愛恨情仇的巨網可謂疏而不漏,兩人雙雙墜入,難以自拔。驪山的草庵變成了愛情的聖殿。
  孚由親手做好齋做,興沖沖送到草庵,剛好看見高陽正依偎在辯機的懷裏。驚詫與妒嫉使孚由的心驟然冷縮。高陽象女主人一樣把孚由讓進草庵,孚由看到草庵發生的變化,心知一切。高陽知道辯機曾有恩于孚由,于是對孚由說,辯機曾經治好過母親的病,現在是來報答他的。孚由質問高陽,你就這樣報答他嗎?高陽回答說,你不敢,我敢。孚由懷著悲傷的心情回到家中,孚老漢看到孫女爲情而傷,暗自痛心,無可奈何。
    第21集
房遺愛和高陽上山打獵兩天未歸,房府上下焦急不安,房玄齡命房遺直進山迎應。房遺直來到驪山,見房遺愛和高陽並不在一起,心中十分詫異。此時,高陽與辯機正在草庵裏依依不舍地告別。當高陽告訴辯機還會常來看他時,辯機斷然說不。房遺直看到高陽在辯機的草庵裏,向房遺愛舉起了憤怒的鞭子。
  高陽滿懷惆悵告別驪山,從心底裏發出愛的誓言。她告誡房遺愛,以後進山不許行獵,不許殺生。高陽的愛亦然包容了蒼生萬物。
  房遺直來到草庵,橫刀質問辯機。辯機毫無懼色、毫無悔意,令房遺直既恨又敬。高陽回到房府,房玄齡老夫婦關懷備至,高陽內心頓生懺悔之情。房遺直暗囑高陽侍女靜奴注意觀察公主起居,同時命房遺愛設法控制局面,不要使房家丟醜。
  房遺直以房家嫡長子的身份爲房家的榮譽與高陽進行了交鋒,結果反被高陽數落一番。高陽命房遺直去看好自己的弟弟房遺愛,不要讓他做出蠢事。
  李世民向房玄齡問起高陽的情況,房玄齡只能是報喜不報憂。房玄齡回房後命房遺直囑咐房遺愛,寧可委曲求全,不可恪求公主。
  李世民得到"唐三代後有女王武氏滅唐"奏報,急命太史令秘密銷毀有關此事的所有文字記載。從此武媚娘在宮中心驚膽戰度日如年。
  孚由依然如故給辯機送齋飯。辯機四處尋訪先賢努力精進。
    第22集
高陽懷孕了,房遺直最先在高陽的侍女那裏得到消息,卻依然希望那孩子能是房遺愛的。高陽明確告訴房遺直,孩子是辯機的,並讓房遺直做好房遺愛的思想工作。房遺直無可奈何地向弟弟說明情況。房遺愛卻想以此爲砝碼,在高陽那獲得更大的官爵,更多的金錢和美女。
  高陽再次進宮爲房遺愛求官,剛好遇見晉王治告魏王泰的狀。魏王泰以晉王治與謀逆的燕王關系密切來恐嚇晉王,以使晉王放棄對東宮太子之位的角逐。李世民得知此事大怒,當即決定魏王泰入主東宮之事永不再議。李世民一向以爲自己有識人之明,卻對自己的兒女一無所知。心力交瘁的李世民見到高陽,讓她注意和辯機的關系不要走得太近,告誡她人言可畏。
  高陽到廢苑冷宮看望玳姬,玳姬聽見高陽喚她母親,心都碎了。玳姬給高陽講述了她和高陽的父親之間的恩怨,希望高陽做一個幸福的女人,而不要象自己年輕時那樣固執。
  宮中前來房府賀喜的鼓樂聲讓高陽覺得陣陣淒涼。李世民面對房玄齡,竟不知自己是給房家添了喜還是添了憂。
    第23集
吳王恪回京,向房遺直問起高陽的情況。房遺直吞吞吐吐不敢告以實情。恰在吳王回京之時,太白金星在白晝出現,這兆示著東宮自有其主還是與"女王武氏滅唐"的傳聞有關?李世民希望這是吳王恪入主東宮的好兆頭,于是勉勵吳王打好高句麗一戰。當吳王恪滿懷信心面對母親時,楊妃不僅高興不起來,反而對兒子的前程表示出深深憂慮。長孫無忌對晉王治入主東宮的態度是勢在必得。李世民欲立楊妃爲後,遭到以長孫無忌爲首的朝臣們的一致反對,李世民只好作罷。  李世民囑咐吳王恪過問一下高陽和辯機的事。當吳王恪在庶戒口中得知辯機在驪山修行,心中升起不詳的預感。
  吳王恪來到房府向房遺直打聽高陽婚後境況,房遺直致死不肯說出實情。吳王恪深怪房遺直沒有遵照他的囑托照顧好高陽,逼迫房遺直帶他上驪山看高陽究竟和誰在一起。房遺直故意把吳王恪的母親楊妃沒能入主中宮做皇後的消息告吳王恪,以分散他對高陽與辯機的注意,吳王恪依然固執地讓房遺直帶他進山。正當高陽和辯機沈浸在即將獲得新生命的快樂之中的時候,吳王恪闖進了他們的草庵。吳王恪向辯機橫刀問罪,高陽和房遺直擋在中間,使辯機沒有當即死于狂怒的吳王恪的劍下。辯機認爲吳王恪是佛佗派來懲罰他的,他甘願受死。吳王恪不敢當著高陽的面處決辯機,後悔當初沒把高陽帶去益州。
    第24集
高陽和房遺愛深怪房遺直不該把吳王恪帶進山,房遺直有口難辯。吳王恪分別與辯機和房遺愛達成協議,把辯機放置于驪山山頂喂狼。當晚,吳王恪和房遺直送辯機上山,辯機將此視爲與摩訶薩陀舍身飼虎一樣高尚的行爲。吳王恪與房遺直深夜長談,感歎歲月蹉跎、命運無常。吳王恪讓房遺直對辯機的身世守口如瓶,房遺直答應了吳王恪的請求。
  此時的辯機正在驪山頂經受生死的考驗。房遺愛思前想後,生怕辯機之死牽扯到自己,于是讓靜奴把辯機的處境告訴高陽。天剛亮,高陽便讓房遺愛帶她上山。于此同時,大醉初醒的吳王恪和房遺直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趕往驪山看個究竟。
  衆人在驪山草庵沒有找到辯機,高陽哭著向吳王恪要人。衆人一齊趕往驪山頂,看到辯機依然活著坐在山石上。高陽緊緊抱住渾身冰冷的辯機,衆人看到這情景,無可奈何于他們的愛情。
  李世民再次向吳王恪表示,讓吳王入主東宮的初衷不可動搖。當李世民問起吳王恪怎樣處理辯機之事時,吳王恪如實稟報,李世民驚異于辯機不死的命運。
  高陽狠狠指責房遺直挑唆吳王恪上山,使辯機差點喪命,使她和吳王恪兄妹失和。房遺愛偷聽了他們談話,令房遺直更加尷尬。高陽告誡房遺愛,以後要站在自己一邊,否則決不會有好結果。
    第25集
魏王泰入主東宮心切,深夜求見父皇說,若立他爲太子,待他百年之後寧願殺掉自己的長子也要讓位給晉王治。魏王這一自做聰明的舉動,使李世民意識到東宮之位空置過久會引起諸王子相互猜忌,甚至互相殘殺。于是痛下決心讓心地仁慈的晉王治入主東宮。晉王治對給了他政治生命的舅父長孫無忌報以深深的敬意。長孫無忌叮囑晉王治,通向帝王寶座的路還很長,萬萬不可掉以輕心。
  晉王治來到父皇的寢宮,武媚娘首先向他表示祝賀,令晉王治熱血沸騰。當李世民宣布他爲東宮太子的時候,晉王治禁不住喜極而泣,他知道他每走近皇位一步,便離自己所愛的人近了一步。李世民特別爲晉王治准備了慶賀的喜酒,可是晉王治沒想到,出席坐陪的竟是令他自慚形穢的吳王恪。魏王泰聽說晉王治做了太子,心中不服,竟然帶領百名門客闖向玄武門向父皇討說法。李世民焦頭爛額,稱病不出。
  長孫無忌在玄武門抓了魏王泰,告誡太子治,太子的心腹之患已除去其一,下一個將是吳王恪。高陽聽到晉王治入主東宮的消息,專程趕往吳王府安慰吳王恪。吳王恪反倒覺得是一種解脫,于是話題又轉到高陽和辯機身上。高陽表示,如果辯機是死在吳王手中,她永不會原諒三哥吳王。
    第26集
太子治的加冕典禮依然使得吳王恪的心大受刺激,楊妃流著淚安慰自己的兒子。獄中的魏王泰在太子加冕的大樂聲中,流下了苦澀的淚,他將被流放均州,承乾的命運將在他的身上重現。吳王恪和高陽一起進宮看望父皇,李世民面對自己最疼愛的一兒一女傷感不已。
  太子治在父皇的廁所裏得到了日思夜想的武媚娘,從此媚娘有了主心骨。太子治的命運將改變武媚娘的命運。
  太子治經過慎密的調查發現,玄武門守將李君羨生于武安,乳名叫五娘。太子治把這一發現秘報父皇,李世民立即布置吳王恪將李君羨帶往遼東秘密處決。令李世民耿耿于懷的"有女王武氏滅唐"的險惡預言終于有了一個了斷。太子治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解除了武則天的險境。
  吳王恪命辯機隨他一起去遼東,以徹底解決高陽的問題。行前辯機前去向孚由道別。孚由十分傷感,爲辯機准備了遠行的幹糧。吳王恪與房遺直話別,再次拜托他照顧高陽,希望高陽能順利生下孩子。房遺直聽說吳王恪要把辯機帶走,心裏既高興又擔心。
  吳王恪帶走了辯機和"武氏滅唐的頭號嫌疑人"李君羨將軍。武媚娘和太子治的關系更加密切,女皇夢似乎離她更近了一步。高陽前往驪山,草庵裏不見辯機,四處呼喊尋找也不見辯機蹤迹。高陽萬念俱灰之時,在房遺直那裏打聽到是吳王恪帶走了辯機,再次責怪房遺直沒及時告訴她。高陽決心生下辯機的孩子,耐心等待辯機的歸來。房府爲即將臨盆的高陽做好接生的准備,房玄齡更叮囑兩個兒子事事小心謹慎。
    第27集
高陽爲辯機生下一個男孩,房遺愛忍辱看望高陽母子,高陽能給予房遺愛的補償只是允諾爲他求取一個更大的官爵。
  吳王恪在遼東戰敗的消息傳到朝廷,這令長孫無忌興奮不已,他告訴太子治,吳王恪再沒有資本和太子抗衡了。李世民將吳王恪戰敗的消息告訴楊妃,並主動承擔了責任。吳王恪班師回朝,辯機獨自前往玉門關迎接玄奘法師。
  高陽進宮再次向父皇爲房遺愛求官,李世民勉強答應。但房遺愛仍然樂不可支。而房遺直則憂心忡忡,擔心引起朝廷的非議。吳王恪潛回長安,拜在母親座前,仰天長歎,天不助我。楊妃囑咐兒子趕快離開京城,以免引來殺身之禍。房遺直告訴高陽吳王恪回京的消息,高陽趕往吳王府打探辯機的消息。當高陽得知辯機獨自往西去了玉門關,不禁痛哭失聲。吳王恪得知高陽生下一個男孩,既爲她高興亦爲她難過。吳王恪用一顆同樣苦難的心默默地安慰著苦命的十七妹。  孩子都六歲了,辯機依然沒有回來。高陽帶孩子來驪山草庵,剛好遇見孚由也來這裏。兩個女人有共同的思念和憂愁,于是有共同的話題可以述說。高陽帶六歲兒看望玳姬,看到玳姬和外孫歡笑的情景,高陽禁不住流下幸福的熱淚。
    第28集
辯機終于迎來了他日思夜想的師父玄奘法師,師徒一起回到京城。李世民召見了玄奘,讓玄奘撰寫一本有關西域地理民俗的書,以此作爲支持玄奘譯經的條件。李世民派房玄齡和房遺直負責協助玄奘的譯經工作。房遺直把辯機回京的消息告訴房遺愛,讓房遺愛告訴高陽,以免落埋怨。
  房玄齡父子與玄奘師徒商討在全國選拔譯經大德的事,得知辯機正協助玄奘法師撰寫《大唐西域記》,認爲辯機應該是譯經大德的首選之人。房氏父子離開淨土寺,高陽就來到淨土寺找辯機。高陽對辯機一往情深,辯機決心做一名譯經大德,把余生獻給佛佗,他將爲高陽母子終日祈禱。高陽回府後,讓房遺直把辯機排除在譯經大德人選之外,房遺直深感爲難,因爲這樣只能引起人們對辯機戒行德學的種種不利猜測。次日,高陽又讓六歲兒將孚由做的齋飯給辯機送去。辯機見了六歲兒,百感交集,然而矢志于譯經事業的願心卻絲毫未減。高陽在百般無奈之時,房遺愛主動向高陽提出,他有辦法讓辯機回心轉意,只要高陽再給他要個一品驃騎大將軍的官。高陽情急之下,只管答應。房遺愛來到淨土寺,終于從庶戒口中探詢到辯機的身世。房遺愛把辯機的底細說給房遺直,沒想到房遺直早就知道,吳王恪和高陽也知道,只有他自己不知道。房遺愛被激怒了,他恐嚇高陽,不僅要高陽離開辯機,還要滿足他的一切要求,否則就向朝廷告發辯機。高陽無奈,同意辯機加入譯經大德行列。從此辯機身在譯場終年不出。  庶戒沒有選入譯經大德行列,對辯機萬般妒嫉。
    第29集
房遺愛逼迫高陽找父皇要官,逼迫高陽爲他生兒子。高陽求房遺直爲她想辦法,房遺直亦不敢對房遺愛怎樣,只能讓辯機停止譯經,前往益州投奔吳王恪。辯機斷然拒絕了房遺直。高陽只好進宮請求父皇給房遺愛更大的官爵。李世民看了玄奘口述辯機撰寫的《大唐西域記》,對辯機的才華贊不絕口,高陽覺得這或許是她和辯機命運的轉機。
  恰在這時,房玄齡病重,李世民和高陽一同趕往房府。房玄齡臨終遺言,如果高陽想離開房家,請皇上恩准。
  高陽滿懷希望地把自己和辯機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房遺直直言告訴高陽,辯機翻譯佛經或許要用盡一生的時間和智慧。高陽把珍藏多年的玉枕拿出來,托庶戒帶給辯機,以示終生相守,辯機沒有接受。壓抑多年的庶戒,把玉枕送到禦史臺,告發了辯機。長孫無忌答應庶戒頂替辯機譯經大德的位置,以讓他招出更多內幕人物。長孫無忌的馬隊包圍了淨土寺。辯機被捕前,把譯好的經文恭恭敬敬捧給師父。房遺直把辯機被捕的消息帶回房府,高陽決定把全部事情攬到自己身上。房遺愛感到大禍臨頭了。
    第30集
長孫無忌把案情報告給李世民,李世民讓長孫無忌不要牽扯吳王恪和高陽,長孫無忌則表示爲難,因爲他知道這正是他除去吳王恪的大好機會。
  玄奘與李世民的會見是十分尷尬的,他們的徒弟和女兒給他們的臉上摸了黑。玄奘再三爲辯機求情,李世民不允。
  高陽得知辯機被定謀反罪—死罪,闖進宮中與父皇理論,要自己承擔責任。李世民爲高陽的所作所爲痛心疾首,終于一病不起。

  房遺愛私找長孫無忌爲自己開脫責任,長孫無忌暗示房遺愛,只有把吳王恪拉下水,房家才能自保。房遺愛找高陽商量對策,高陽不答應他的要求,房遺愛就把六歲兒拉出來威脅高陽。如果高陽不配合長孫無忌辦案,他就把六歲兒交出去。高陽急中生智,對房遺愛說六歲兒是她與房遺直所生。房遺愛質問房遺直,房遺直爲了高陽默認下來,令房遺愛異常羞怒。  房遺直爲成全高陽和辯機,用錢買通獄頭,使高陽有機會和辯機見面並說服辯機一同前往吳王恪所在的益州,卻被辯機斷然拒絕。高陽與辯機的訣別令房遺直萬分不忍,他要替代辯機去死以成全這對戀人,遭到辯機拒絕。高陽淚水淋漓地告別了辯機。
    第31集
李世民在病中惦念著吳王恪和高陽,囑咐太子治要善待他兄妹二人。皇上病危,武媚娘擔心皇上一旦駕崩,自己會被送進尼姑庵。太子治向武媚娘發誓,永遠愛她,不離不棄。
  辯機行刑前夜,玄奘前往獄中爲辯機祈禱,師弟話別。
  辯機的囚車駛過長安大街,駛向西市刑場。刑前,孚由獻上最後的聖餐。辯機咀嚼著黑乎乎的老鹹菜,望著孚由說,真好吃。孚老漢入殮辯機,把那只豪華的玉枕放在辯機的頸下。高陽爲六歲兒放棄了殉情的念頭。雨夜,庶戒坐在辯機譯經的位置上被房遺直假扮的孤魂嚇死了。
  李世民在他的彌留之際召見了玳姬和楊妃,表達了他愛的遺憾。當吳王恪趕到父皇病榻前的時候,皇上已經駕崩,太子治已經繼位,是爲唐高宗。
    第32集
吳王恪和高陽緬懷父皇,心情沈重。高陽代母親把那面梨木浮雕放在父皇的靈柩裏,李世民在靈柩裏眼裏流下淚來。
  楊妃同意高陽攜玳姬和孩子一起前往吳王的封地。房遺愛把高陽與吳王恪頻頻接觸的情況添油加醋報告給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很快羅列好了謀反的罪名稟報新皇李治。李治不忍加害吳王和高陽,在長孫無忌的壓力之下,李治只保住了高陽。高陽與房遺愛離婚,房遺愛再次以六歲兒要挾高陽,房遺直主動認下六歲兒,使房遺愛再無計可施。李治同意高陽和玳姬及六歲兒和他的父親房遺直一同前往吳地。吳王恪守喪結束即回吳地。高陽一行人前往辯機墓前憑吊,離別、懷念與哀傷的氣氛濃重。
  吳王恪送走高陽回到府中即遭到長孫無忌的逮捕,母子二人面對長孫無忌至死不屈。房氏一族也沒能逃脫長孫無忌的洗劫,房遺愛百般哀求仍被判謀反之罪處死。
  高陽一行人馬默然前行,生死未蔔。
  李世民生前最爲擔心的險惡預言終成現實,媚娘成爲一代女皇武則天。
http://baike.baidu.com/view/230853.htm

高陽公主的艷遇  2009-07-22 by老鬼

    唐太宗的第十七女高陽公主,雖然只有十六七歲,卻已經是有夫之婦,老公就是宰相房玄齡的二兒子房遺愛。但高陽公主不喜歡赳赳武夫的老公,而喜歡文采風流的儒雅之士。某日,公主和丈夫帶領大批隨從到自己的封地上去打獵,人喊馬嘶,鬧了大半天,公主乏了,剛好旁邊有一座小小的僧舍,公主毫不客氣地就前去打擾。沒想到迎接公主這大隊人馬的,是和尚辯機!
    在和高陽公主上床之前,辯機的履歷可謂清白;辯機可以說是大唐帝國的三好學生和傑出青年,還是玄奘法師翻譯佛經最重要的助手之一,並協助玄奘法師編撰完成了《大唐西域記》巨著。大約在26歲的時候,辯機就聲名鵲起,成為新一代僧人中的佼佼者。
    不知道出於什麼樣的機緣使辯機結廬於此,本來是求一個清凈之地鑽研佛經,沒想到遇見了前生的這個孽緣。
    傾談之下,高陽公主對這位風神俊朗、談吐風雅的高僧大為傾倒,辯機的一切在公主眼裏,簡直就是酷斃了,於是,高陽公主沒有商量,就命隨從仆婦搬來了自己的枕頭和被褥,當場就鋪在了辯機的僧舍裏。面對如此強勢的皇帝女兒,辯機內心發生過激烈的交戰:自己是戒律精嚴的僧人,對面卻是正當妙齡的美麗公主,而且還自薦枕蓆,送貨上門,何去何從?辯機哪扛得住這種誘惑,有了愛就瞎了眼,一場艷遇被定格在了史書之中。
    從此,高陽公主就和辯機只羨鴛鴦不羨仙,胡天胡地起來。為了撫慰家裏那位獨守空房的可憐駙馬爺丈夫,高陽公主買了兩個漂亮的女人,白白送給房遺愛,囑咐他:以後就別打我的主意了,我拱手送給你的女人,你就盡情去和她們搞吧!
    但沒多久,高陽公主和辯機的姦情意外地暴露了。
    事情起因于御史的一次“劾盜”,在贓物中發現了一隻金寶神枕,此枕乃御用之物,居然出現在盜賊之手,非同小可。御史們連夜刑訊逼供,最終追到了辯機身上。辯機成了嫌疑犯,聲稱此枕是高陽公主所賜——當然,辯機心中認定這是二人愛情的信物,可惜無法對御史專案組說出口。
    按《唐律》:“諸盜禦寶者,絞。”顯然,金寶神枕是唐太宗賜給女兒高陽公主的御用之物,不料公主竟會送給她的情人!沒想到這個玩意兒竟是顆定時炸彈。  
    唐太宗聽過御史專案組的彙報之後大怒,立刻下令,比照絞刑的刑律判處辯機腰斬的酷刑——毫無疑問,唐太宗認為讓皇室蒙羞比按《唐律》“依法治國”要嚴重得多,因此才枉顧公主相贈的事實,反而以“盜禦寶”的罪名腰斬辯機。大唐帝國的這位三好學生和傑出青年,被動接受公主的愛情,為“生活作風問題”毀了前程丟了命,真的冤到了家。愛情不僅是醉人的,也是有毒的。
    作為對高陽公主的懲罰,她的得力奴婢也被殺了十幾個,她不再受寵,父皇乾脆腰斬了她的情郎,高陽公主從骨子裏痛恨父皇。因為情人橫死,她開始放浪形骸,而且作為對辯機的紀念,她豢養的面首不是和尚就是道士:迎佔禍福的和尚智勖,能視鬼的和尚惠弘,醫術高明的道士李晃……看來,高陽公主是把他們當成辯機的替身了。 
http://big5.ce.cn/gate/big5/cathay.ce.cn/person/200907/22/t20090722_19594585.shtml

高陽公主真的與辯機和尚私通? 2007-04-03 星島環球網 

唐代婦女地位很高,其性生活開放之程度讓是其他朝代所不能比擬,而李唐皇室的宮闈之內,便盛傳著許多風流艷事,其中唐太宗女兒高陽公主與辨機和尚的故事便十分引人注目。事實上,關於高陽公主與辨機偷情之事,繼而被李世民所殺,史書也有記載,但同時認為,辨機之所以被殺,其實只是唐太宗與高陽公主父女情斷的一個犧牲品而已。
  高陽公主,也稱合浦公主,《新唐書》記載了她的生平:“合浦公主,始封高陽。下嫁房玄齡子遺愛。主,帝所愛,故禮異它婿。主負所愛而驕。房遺直以嫡當拜銀青光祿大夫,讓弟遺愛,帝不許。玄齡卒,主導遺愛異貲,既而反譖之,遺直自言,帝痛讓主,乃免。自是稍疏外,主怏怏。”
  高陽公主原本依仗皇帝的寵愛而驕橫,但卻因為想獨霸家産而被唐太宗大罵,以至於怏怏不樂。父女之間的嫌隙,自此生根。
  正好此時,御史抓盜賊,得到和尚辯機的金寶神枕,辯機交代説是公主所賜。於是抖落出辨機與高陽公主的一段情絮:最初,辯機在公主的封地上住著,正好公主與房遺愛打獵,公主一見辯機就喜歡,在房子裏擺下臥具,就和辯機淫亂。
  高陽公主與辨機亂來,也不忘解決房遺愛的下半身問題,她送了二女子給遺愛,還私下給房遺愛金錢無數。但事情敗露後,辯機被殊殺,高陽公主身邊的奴婢也被殺十余人。高陽公主從此深恨唐太宗,皇帝死時她沒有傷心的表示。
  實際上,辨機並不是高陽唯一私通的和尚,《新唐書》記載,和尚智勖能占卜禍福,惠弘能視鬼,道士李晃醫術高明,全都私下和高陽公主有過私通。公主買通掖廷令陳玄運暗中監視皇宮裏的動靜,與房遺愛謀反,結果被賜死,房遺愛也被殺,顯慶時她被追贈為合浦公主 。
  高陽公主生母不詳,但《舊唐書》房遺愛傳:“初,主有寵于太宗,故遺愛特承恩遇,與諸主婿禮秩絕異。”從太宗對女兒們的禮遇來看,有五個公主太宗最重視最寵愛,一是襄城公主,非常賢德,太宗命所有公主作為表率學習,死後高宗也十分悲痛,可能她在公主中年紀最長,但是沒有載明生母。二是長樂公主,長孫皇后生。三是晉陽公主,也是長孫皇后生。四是新城公主,長孫皇后生。五就是高陽公主了。很可能,高陽公主也是太宗最寵愛的妃子所生,所以和以上公主一樣,倍受寵愛,而且往往在禮遇上要超越一般制度。 
 關於辯機和尚,也是歷史上很有名的人物。年少即以能文著稱,貞觀十九年(西元645年)玄奘于長安開始譯經,參預其事。著名的《大唐西域記》,即由玄奘撰述,辯機綴輯。
  據他在《大唐西域記》卷末的《記讚》中自述,他少懷高蹈之節,15歲時剃髮出家,隸名坐落在長安城西南隅永陽坊的大總持寺,為著名法師道岳的弟子。後來道岳法師被任為普光寺寺主,辯機則改住位於長安城西北金城坊的會昌寺。十餘年中潛心鑽研佛學理論,至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法師回國在長安弘福寺首開譯場之時,便以諳解大小乘經論、為時輩所推的資格,被選入玄奘譯場,成為九名綴文大德之一。是時辯機的年齡約當26歲。
  與辯機同時入選為綴文大德的還有另外八人。這九人皆為一時上選,而辯機、道宣、靖邁、慧立四人名聲特著,因為他們除了參與譯經之外,都另有史傳著作行世。辯機編撰了《大唐西域記》,道宣著有《大唐內典錄》、《續高僧傳》,靖邁著有《古今譯經圖記》,慧立則有《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不但功在釋氏,且為一般士人所喜讀而樂道。
  而這四人中辯機最年輕,風韻高朗,文采斐然,尤為俊異。他在玄奘譯場中擔任綴文譯出的經典計有《顯揚聖教論頌》1卷,《六門陀羅尼經》1卷,《佛地經》1卷,《天請問經》1卷;又參加譯出《瑜伽師地論》要典,在100卷經文中由他受旨證文者30卷,足見他才能兼人,深受玄奘器重。
  《大唐西域記》一書,是玄奘奉唐太宗的詔命撰著的重要著作。此書記述玄奘遊歷西域和印度途中所經國家和城邑的見聞,範圍廣泛,材料豐富,除大量關於佛教聖跡和神話傳説的記載外,還有許多關於各地政治、歷史、地理、物産、民族、風尚的資料。當時唐太宗懷著開拓疆域的大志,急切需要了解西域及其以遠各地的上述情況,所以初與玄奘見面,便鄭重地囑他將親睹親聞,修成一傳,以示未聞。
  玄奘見太宗如此重視,不敢怠慢,特選自己最所倚重的辯機作撰寫此書的助手,將自己遊歷時記下的資料,交給辯機排比整理,成此巨著。此書問世後,影響極大,致使一些同類著作相形見絀。如隋代吏部侍郎裴矩所撰《西域圖記》、唐初出使西域的王玄策所撰《中天竺國行記》,唐高宗時史官奉詔撰成的《西域圖志》,今皆不傳,唯獨《大唐西域記》流傳下來,備受中外學者的珍重。這固然由其書內容豐富所決定,也與它的文采優美有關。
  辯機之死是否因與高陽公主私通而死,大部分學者均採信。但也有人持反對態度,認為太宗殺辯機,完全是因與高陽公主父女之間交惡,而利用公主將金寶神枕供養辯機而大作文章,用以震攝教訓其女。後世之《新唐書》、《資治通鑒》記載此事,加上男女關係,使得辯機雖然被害而含冤莫白。
http://big5.china.com.cn/city/txt/2007-04/03/content_8058105_2.htm

高陽公主與辯機和尚的愛情悲劇 

唐貞觀末年,在長安街上抓住一名小偷。這件事雖微不足道,但所繳獲的贓物卻非同一般,那是一個鑲金飾銀、豔麗奪目的女用豪華玉枕,絕非一般人所用之物。經過嚴厲的審問,小偷招供,玉枕乃從弘福寺內一個沙門的房間裏偷出來的,這個沙門就是辯機和尚。   
    關於辯機(619——649)的經歷、俗名、出生地、家世、父母等,無人知曉。只是在《大唐西域記》的卷末語中,有辯機稍作自我介紹的謙詞,說他繼承遠祖隱逸之士的血統,自小懷著高操的志節,專心學問。15歲時,出世為僧,在大總持寺作為道岳法師的弟子,後來成為玄奘的入室弟子。
    大唐西域記由玄奘口述辯機筆錄  
貞觀19年正月,唐玄奘得到御准,在弘禪寺院譯經。從事譯著的綴文大德九人中,最有名的就是長安會昌寺的沙門辯機。辯機當時只有26歲,已經以淵博的學識、優雅流利的文采而知名了。因此獲選為唯一撰寫《大唐西域記》的高僧。偷盜案發時,辯機正在弘福寺從事他的譯經工作。 
    如果小偷盜去的是香爐或文具,就不會有人懷疑,但豪華豔麗的女玉枕頭卻和高僧沒有一點關係。御史台立刻召辯機詢問。起初,辯機態度強硬,堅不吐實,但在巧妙而又嚴格的審問下,終於無法隱瞞,坦白說出這是高陽公主親自賞給他的東西。事情既然關係到唐太宗的愛女高陽公主,問題就不簡單了。官方經過調查,很快就知道了,高陽公主下嫁房玄齡之子房遺愛後不久,即和辯機發生了密切關係,而且已經持續八九年之久了。   
    說到房遺愛,他和以學識、識才知名的父親不同。從小討厭學問,卻有一身蠻力。他借著父親的威勢,成為唐太宗愛女高陽公主的丈夫,因此被封為右衛將軍,得到了比其他駙馬都尉優厚許多的待遇。只有蠻力的房遺愛,在儒教風行的國度裏,等於是不學無術;驕傲、年輕有魅力的高陽公主,對他根本不感興趣。從一開始就很不滿意,從懂事起,高陽公主沒有受過指責,在任性、奢侈中長大,但對於一生中最重要的婚姻,卻只能由父皇和重臣們安排決定。對象不是功臣,就是他們的子弟。公主,不外是給功臣的一件獎品而已。即使目空一切的高陽公主,對父皇決定和選擇的物件,不喜歡,也不能反對。高陽公主氣憤之余,從結婚那天起就不接納丈夫。 
    婚後不久的某一天,公主和丈夫到長安郊外的公主領地打獵。當時的辯機,住在一處無名的草庵裏,正在用功讀書。公主累了,想休息休息,房遺愛和侍從就帶著公主到草庵這裏來,貴人突然造訪,辯機放下一切,急急出來招呼。公主見到這位年輕的僧人,立刻兩頰緋紅。雖然,辯機穿著粗布衣裳,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英俊和飽有學識。敏感地察覺出公主感情變化的辯機,也突然陷入一般男女的煩惱之中,在荒野破舊的草庵裏勤奮向學,突然出現了麗如牡丹的年輕貴夫人,用熱情的眼光凝視他,這對辯機來說,正如女菩薩顯現,來拯救他年輕人的煩惱。當時他只有二十一二歲左右,公主大約是十五六歲。 
    隨從和宦官、宮女們,把攜帶的帳床等用具,抬進草庵。公主將辯機召進去,兩人立刻就任欲火燒身了。這時房遺愛像對女主人盡忠的良犬,怕這件事洩露,以其他隨從妨礙「公主休息」為名,全部斥退。自己擔任護衛。此後,在房遺愛的護衛下,公主和辯機繼續幽會。公主為了報答房遺愛的合作,特別送他兩名年輕、美麗的侍女。他們之間生活得很好,兩人還彼此互相同情。 
    公主陶醉在女人的幸福裏,她美麗的容貌不需胭脂就散發出玖瑰色的紅暈,眼睛閃爍著豔麗的光澤。雖然,這是有夫之婦與犯女戒的憎人所做出的不可寬恕的偷情,但對高陽公主來說,是有生以來第一次戀愛,是使身心都變得生動、興奮的青春之戀。正因是不可告人的戀情,情火也更為熾烈。繼續幽會之後,辯機便感到煩惱多於歡樂,萬一事情被揭穿,怕影響學術抱負,使他非常苦惱。但是,一旦與公主相會,美麗的女菩薩的熱情,便使他身心皆醉,為此,他寧願受地獄之苦刑。事後,心理矛盾,又使他痛苦不堪。 
    獲選為無上光榮的譯經者,對辯機而言,是心中矛盾的一大救星。他要借這個機會擺脫煩惱,專心致力於這項偉大的工作。在譯經的工作中,他比年長於自己的大師們,負責更多的部分,更特別被選為《大唐西域記》的撰寫人。就算辯機英才卓絕,如果精神仍為偷情分散,是沒有辦法完成這項偉大的工作的。高陽公主雖然滿懷熱情,但為了情人的光榮使命,也只好退讓了。公主把玉枕交給辯機,淚水盈盈地看著自己所愛的男人說:「真的,這只是暫時的忍耐,如果從此不能相見,我實在無法忍受,在我們相見之前,就把這個枕頭當作是我,每天晚上抱著它吧!」沒料想,玉枕卻成了姦情的憑證。御史公的奏文送到唐太宗的手裏,太宗怒髮衝冠,咬牙切齒,立刻下詔,將辯機處以腰斬的極刑。腰斬,就是把赤裸的罪人放在大木板上,從腰間斬成兩段,這恐怕是世界上最淒慘的極刑了。 
    刑場設在長安西市場的十字路口,那裏有一棵古老的柳樹。圍觀的群眾聽說這一次能看到難得一見的腰斬極刑,個個興奮異常。而且,罪人又是平時高傲神氣的佛憎,30歲左右就被視為高僧俊才,居然和天子的千金又是有丈夫的女人偷情破戒的和尚。這就更撩撥起他們如過年過節般的興奮。當時的佛教以大乘為主,且僅屬於知識階層,是貴族文化的一部分。對一般民眾來說,過分高雅、難解。為求生意興隆,全家平安或治癒疾病,一般市井小民們都依靠道教或道佛混淆如巫術一般的稀奇古怪的東西。民眾對於身份高的人有悲慘的結局,時常報以掌聲,以發洩平時的怨氣。辯機處刑時,洶湧而來的群眾不斷吼叫、揶揄、嘲笑,擔任刑場警衛的士卒,幾乎喊破了喉嚨,忙著整頓秩序。深受玄奘、道宣等其他大乘佛教界高僧期許的才俊,年輕而有學問的僧人辯機,在群眾的怒駡和嘲笑裏,受盡難以名狀的地獄之苦,在慘叫聲中死去。 
    辯機處死後,高陽公主的奴婢數十人被處斬刑,表面上對公主和房遺愛沒有處罰,卻無限期地禁止公主入宮。公主幾乎快發瘋了。她把自己關在臥室裏,不許任何人進去,拒絕吃東西,揪發捶胸,咬破衣服,如瘋狂的女鬼,日夜嚎哭。公主所以沒有隨辯機之後自殺,也沒有真正發瘋,為的是心中充滿對父皇的憎恨,有一天,一定要向父皇報復。這種如鬼般慘厲的決心,才使公主活了下去。不久之後,公主停止了蟄居生活,為了復仇而活著。她的相貌已沒有了往日的影子,豐滿的臉頰已消瘦,原來洋溢著幸福光澤的瞳孔,如今充滿了陰冷兇暴的光芒,時而像鬼火一般閃過,以前的高陽公主已經隨著辯機消逝了。
   附錄一《新唐書 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 
   合浦公主,始封高陽。下嫁房玄齡子遺愛。主,帝所愛,故禮異他婿。主負所愛而驕。房遺直以嫡當拜銀青光祿大夫,讓弟遺愛,帝不許。玄齡卒,主導遺愛異貲,既而反譖之,遺直自言,帝痛讓主,乃免。自是稍疏外,主怏怏。會御史劾盜,得浮屠辯機金寶神枕,自言主所賜。初,浮屠廬主(即高陽公主)之封地,會主與遺愛獵,見而悅之,具帳其廬,與之亂,更以二女子從遺愛,私餉億計。至是,浮屠(辯機)誅死,殺奴婢十餘。主益望,帝崩無哀容。又浮屠智勖迎占禍福,惠弘能視鬼,道士李晃高醫,皆私侍主。主使掖廷令陳玄運伺宮省禨祥,步星次。永徽中,與遺愛謀反,賜死。顯慶時追贈。
  附錄二 : 辯機和尚與高陽公主私通的疑點
     唐太宗為何處死唐僧玄奘的弟子辯機和尚?人們就《新唐書》高陽公主的傳記,或能尋找到原因。 
  關於高陽公主與辯機和尚的故事,頗具傳奇性質。史載,房玄齡是唐代的開國功臣,唐太宗為酬謝其功勞,封爵給他的長子房遺直為銀青光祿大夫,並將最寵愛的女兒高陽公主嫁與其次子房遺愛為一妻。可是,這位有著特殊身世背景的高陽公主,倚仗著父皇平日對她的寵愛,要她的夫兄對爵位讓與她的丈夫,形成了家族之間的劇烈戰爭,房遺直受不了弟婦的壓力,只有向現實低頭,懇求唐太宗准許他讓爵的意願。唐太宗顧全大體,不許房遺直辭爵,而對自己女兒近乎胡鬧以深責,往昔寵愛逐漸疏淡,構成了父女之間的一個「心結」。後來由於御史劾盜,知道金寶神枕又是女兒送與辯機的,加上過去的「心結」,在一聲震怒之下,而將辯機處死。
  唐太宗這一手法,主要是用來震懾教訓他的女兒,表示父皇的權威。後世記述此事的,自己自然而然加上男女關係在內,使辯機雖然被害而含冤莫白。
  我們再就《新唐書》高陽公主的傳記來分析,其中也有許多令人難以置信的問題。
  第一、高陽公主是個有夫之婦,而且對丈夫的感情很好,才會向房遺直爭奪已封的爵位。這樣的一個女人,又陪著丈夫一起出外狩獵,身邊的婢女一大堆,怎麼一下子會跟陌生的辯機發生私通關係?她的丈夫房遺愛,據《新唐書》所記,「誕率無學、有武力。」顯然是個孔武有力粗線條的人,絶非一個弱書生,他怎麼能夠容許自己的妻子跟人私通,不予干涉,天下寧有這樣的丈夫嗎?
  第二、辯機是參加玄奘譯場經的,當然住在譯場裏面。據他在《大唐西域記》的《記贊》裏說:「為大總持寺薩多部道岳法師弟子。」許敬宗《瑜伽師地論》後序也說:「大總持寺沙門辯機。」慧立的《慈恩傳》記他:「西京會昌寺沙門辯機。」從這些文獻資料顯示,辯機最初是住在長安大總持寺,而後遷移到會昌寺。
  大總持寺是在長安西南的永陽坊,會昌寺是在長安西北的金城坊,二寺都在城內,有名有址可尋。唯有「盧主之封地」,不知在何處?在佛教的文獻資料中,沒有見過這個地名,《新唐書》的新史料,不知是根據什麼而記載的?我們更不知道辯機是在何時移住到這個地方來的?真是令人百思不解。
  玄奘成立譯場,規模組織龐大,人事制度謹嚴,參加的人員,生活起居作息,都在譯場裏面,過著集體的生活。玄奘規定時間譯經,參加翻譯的人,當然必須出席;辯機既被選進譯場,也不得例外,必須與大眾過著嚴肅的團體譯經生活,沒有個人隨便外出的自由。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裏,辯機怎能私自離開譯場而到「盧主之封地」與高陽公主私通?事實上有這種可能嗎?
  唐太宗指派中書令許敬宗為譯場的監譯人,負責綜理一切事務,與大眾朝夕相見,時非一日,由其親自所見種種,所以才在《瑜伽師地論》後序寫道:「僧徒並戒行圓深,道業貞固,欣承嘉召,得奉高人,各幽心。」這是許敬宗發自內心的稱讚。辯機從道岳出家,道岳是一有名的俱舍論師,對「攝論」也有研究,尤重戒律,辯機在其苦心孤詣身教與言教並重的多年教誨培植之下,才以學德俱優,「戒行圓深,道業貞固」入選於玄奘譯場,追隨明師高人翻譯。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薰陶出來的人才,怎能做出無德敗行毀破根本大戒的事來,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第三、根據《新唐書》所記,辯機與高陽公主私通的唯一證據,是高陽公主送給辯機的金寶神枕。就一個出家的宗教師而言,接受一般信眾的金錢與物質的供養,那是很平常的事,並不能視為私通的唯一證據。古今中外各宗教的宗教師,其生活經濟與物質的來源,都是依靠著信眾的供養。
  從高陽公主的傳記來看,她不僅認識辯機一人,智助、惠弘,以及道士李晃等,都是跟她常有往來的。由此可知,高陽公主是對佛教與道教有信心的。她送的金寶神枕給辯機,究竟是以什麼心意機時送的?是基於男女之間的愛情成分?還是將辯機視為有德有學的宗教師,以虔誠的恭敬心而供養的?抑是她早經皈依辯機,出自一個在家弟子對一個出家皈依的敬獻?對於這些,《新唐書》沒有說明。雖然,我們不能知道高陽公主送金寶神枕給辯機的真正心意所在,但是,我們也不能認為一個在家女子送東西給一個出家的宗教師就肯定它是男女私通的唯一證據。 
    感言: 這件事真是「審死官」!不知網友的意見如何? 請留言。
http://lsw1230795.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464822

高陽公主自編性騷擾案引發唐朝最殘酷政治清洗 《百家講壇》2009年第9期

高陽公主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她准備置房遺直於死地的這個陰謀,竟然變成了一根導火索,莫名其妙地引發了大唐開國以來最殘酷的一場政治清洗,最終不但害死了她自己,害死了老公房遺愛,而且還給李唐朝廷的一大幫親王、駙馬、名將、大臣,惹來了一場殺身流放、家破人亡的滅頂之災……
  公元650年,年輕的李治躊躇滿志地開始了他的帝王生涯。與此同時,太宗皇帝給他留下的兩個顧命大臣——長孫無忌和?遂良——也在他們的崗位上表現得兢兢業業、盡職盡責。史稱他們“同心輔政,上(李治)亦尊禮二人,恭己以聽之,故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
  永徽之初,一切看上去都很美。君臣同心,上下一致,帝國馬車在貞觀時代開創的寬衢大道上筆直地向前奔馳,沒有人感覺有什麼不妥。
  可是到了永徽三年(652年)十一月,長安卻突然爆發了一起驚天大案。
  一切都來得太過迅猛,讓朝野上下都感到猝不及防。而帝國的首席宰相長孫無忌則利用此案廣為株連,大肆鏟除異己,在帝國政壇上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血雨腥風。
  沒有人會料到,這場血雨腥風的源頭,居然僅僅是一起毫不起眼的性騷擾案。
  一
  這起被長孫無忌利用並擴大化的案件,就是唐朝歷史上著名的“房遺愛謀反案”。引發這場大案的人,是太宗皇帝最寵愛的女兒——高陽公主。
  說起這個高陽公主,當時的長安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為她除了一貫明目張膽給老公戴綠帽外,婚外情的對象也選得非常特別,幾乎是清一色的世外高人,不是和尚就是道士,基本沒有世俗中人。
  高陽公主的老公是房玄齡的次子房遺愛。房玄齡還在世的時候,表面上合家安樂、太平無事,可房玄齡一去世,房家立馬就熱鬧了。因為高陽公主鬧著要分家,不但要和房家長子房遺直爭奪財產,而且還要爭奪梁國公(房玄齡的封爵,依例由長子繼承)的爵位。
  面對這個任性刁蠻的公主,房遺直無計可施,最后隻好告到了太宗那裡。太宗勃然大怒,把公主叫來狠狠訓斥了一頓,從此對她的寵愛大不如前。高陽公主惱羞成怒,不但對房遺直恨之入骨,連帶著對父皇李世民也懷恨在心。
  這件事剛過去不久,高陽公主和辯機和尚通奸的事情就被徹底曝光了。
  公主與和尚通奸!這真是一條爆炸性新聞,要說多八卦有多八卦,要說多香艷有多香艷。所以,在此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這條新聞一直是長安坊間的娛樂頭條,成了百姓們茶余飯后的笑料談資。
  太宗皇帝得到御史的稟報后,氣得差點兒吐血。如此齷齪的丑聞居然發生在自己最寵愛的女兒身上,這對太宗皇帝來說無疑是一個無情的嘲諷,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可太宗皇帝終究舍不得對這個寶貝女兒怎麼樣,隻好把滿腔憤怒發泄到辯機和其他人身上,不但即刻命人腰斬了辯機,而且還把高陽公主身邊的十幾個仆人和婢女全部砍殺了。
  出了這麼一樁大糗事,高陽公主卻絲毫沒有愧悔之心,而且當她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情人被砍成兩截后,心裡更是充滿了對太宗皇帝的怨恨。所以后來太宗皇帝駕崩的時候,公主的臉上沒有半點兒哀容。
  高宗李治即位后,高陽公主變本加厲,愈發肆無忌憚。當初的辯機被砍成了兩截,她立馬又找了一堆辯機,其中有善於“佔禍福”的和尚智勖,有“能視鬼”的和尚惠弘,還有醫術高明的道士李晃等。
  與此同時,高陽公主又不斷慫恿房遺愛與大哥房遺直爭奪爵位。她認為連當初的太宗皇帝都管不了她,如今這個仁弱的兄弟李治更是拿她沒轍,於是拼命追著房遺直死纏爛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高宗李治被這樁無聊官司糾纏得實在受不了,干脆各打五十大板,把房遺愛貶為房州(今湖北房縣)刺史,把房遺直貶為隰州(今山西隰縣)刺史,打算把他們全都轟出長安,眼不見為淨,耳不聽不煩。
  高陽公主一見老公被貶,頓時傻眼了,沒想到偷雞不成反倒蝕了一把米。她憤憤不平,整天絞盡腦汁,決定要在老公離京赴任之前,想一個辦法把房遺直一舉置於死地。
  后來她終於想出了一個絕招。
  她認為這一次出手,房遺直就算不死也要脫層皮,梁國公的爵位就非她老公莫屬了。
  然而,高陽公主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她准備置房遺直於死地的這個陰謀,竟然變成了一根導火索,莫名其妙地引發了大唐開國以來最殘酷的一場政治清洗,最終不但害死了她自己,害死了老公房遺愛,而且還給李唐朝廷的一大幫親王、駙馬、名將、大臣,惹來了一場殺身流放、家破人亡的滅頂之災…… 高陽公主想出的絕招其實並不高明,但是卻足夠陰毒。
  某一天,她裝出一副花容失色、滿腹委屈的樣子跑進皇宮,向高宗李治告了御狀,說房遺直非禮了她。
  所謂非禮,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性騷擾。
  李治聞言,不禁大為驚愕。這房家究竟是撞了什麼邪了,怎麼盡出這等齷齪事呢?
  高陽公主畢竟是自己的親姐妹,天潢貴冑,金枝玉葉,如今居然被人性騷擾了,他這個當皇帝的兄弟當然不能袖手旁觀,於是李治准備著令有關部門嚴加審理。
  就在這個時候,太尉長孫無忌站出來了,自告奮勇地接下了這樁案子。
  堂堂的當朝一品太尉、首席宰相、天子舅父,居然要親自主審一樁性騷擾案,這不是殺雞用牛刀嗎?
  可是,人們根本沒有想到,長孫無忌要殺的並不是一隻雞,甚至也不僅是一頭牛。
  他是要利用這隻上躥下跳不知死活的雞,牽出躲藏在暗處的一大群牛!
  准確地說,長孫無忌是要利用這個案子,把朝中的所有政敵一網打盡!
  事情要從貞觀十七年(643年)的那場奪嫡之爭說起。
  當時,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圍繞著儲君之位展開了你死我亡的爭奪。可是從一開始,李承乾就明顯處於劣勢,因為他私行不檢,屢屢暴出丑聞,令太宗失望不已﹔而魏王李泰的奪嫡呼聲則一直居高不下,因為他有志向,有韜略,聰明穎悟,多才多藝,深受太宗的賞識和寵愛。李承乾最后不得不鋌而走險,企圖發動政變奪取帝位,可未及動手就被太宗粉碎,李承乾旋即被貶為庶民,不久后流放黔州(今重慶彭水)。
  太子出局后,李泰自然就將儲君之位視為自己的囊中之物,因為他不僅本人聰明干練,胸藏韜略,深得太宗歡心,而且背后還擁有一個實力強勁的政治集團,其中包括當時的宰相劉洎、岑文本,以及一幫元勛子弟,如房玄齡之子房遺愛、杜如晦之弟杜楚客、柴紹之子柴令武等。
  就在朝野上下都認定魏王李泰入主東宮已經是板上釘釘之時,年僅16歲的晉王李治就像一匹政治黑馬驀然闖進人們的視野之中。而力挺他的人,就是時任司徒的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之所以堅決擁立李治,是在於他年齡小,性格柔弱,易於掌控。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當一個外戚極力擁護一個幼主繼承皇位的時候,毋庸諱言,其原因就是這個外戚試圖在日后掌握朝政大權。
  長孫無忌擁立李治的深層動機正在於此!
  正是因為他擁立晉王,而房遺愛卻是眾所周知的魏王心腹,所以長孫無忌自然就對房玄齡也產生了敵意。雖然沒有証據表明房玄齡加入了魏王黨,但是長孫無忌擁立晉王李治的時候,房玄齡顯然也沒有站在長孫這一邊。所以,從長孫無忌力挺晉王的那一天起,他就已經把房玄齡及其家族視為自己政治上的對立面了。
  李治即位后,盡管當年的奪嫡之爭已經成為如煙往事,房玄齡也早在貞觀二十二年就已作古,可長孫無忌卻始終沒有忘記,房家的人曾經是魏王黨、曾經是他政治上的反對派!因此,在永徽的頭三年裡,長孫無忌對房家的監控一天也沒有間斷過。在此期間,以房遺愛為圓心,以李唐宗室和滿朝文武為半徑,所有和房遺愛走得比較近的人,全都落進了長孫無忌的視線,並且一個不漏地被列入了他的黑名單……
  三
  第一個被列入黑名單的人,是駙馬都尉薛萬徹。
  薛萬徹是初唐的一代名將,驍勇善戰,早年追隨幽州羅藝,后來成為太子李建成的忠實部下,在玄武門之變中曾率部與秦王將士力戰。李世民成功奪嫡后,念在他忠於其主,且作戰英勇,遂既往不咎,仍予以重用。薛萬徹果然沒有辜負太宗的期望,在貞觀年間平定東突厥、平定吐谷渾、北擊薛延陀、東征高句麗等一系列重大戰役中,都曾經出生入死、屢建戰功。貞觀十八年,薛萬徹升任左衛將軍,並娶了高祖的女兒丹陽公主,拜駙馬都尉,此后歷任右衛大將軍、代州都督、右武衛大將軍等軍中要職。
  然而,到了貞觀二十二年,薛萬徹的輝煌人生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原因是他的副將裴行方控告他在軍中“仗氣凌物”,並有“怨望”之語。所謂怨望之語,意思就是涉及政治的牢騷話。當裴行方與薛萬徹就此事當廷對質的時候,據說薛萬徹理屈詞窮,無法辯白,隨后便被朝廷“除名徙邊”,也就是開除官職,流放邊疆。
  薛萬徹也許真的是說過一些牢騷怪話,否則也不至於在對質的時候啞口無言。可如果以為他純粹是因為這個被貶黜流放,那就把問題看得太簡單了。其實,真正的原因是朝中的政治傾軋和派系斗爭,而薛萬徹恰恰與長孫無忌的對立面房遺愛交往密切。
  貞觀二十三年六月,高宗即位,大赦天下,薛萬徹遇赦回京,並於永徽二年被起用為寧州(今甘肅寧縣)刺史。如果薛萬徹能因為這次流放的遭遇而深刻認識政治斗爭的殘酷性,從此安分守己,夾著尾巴做人,也許可以避開最后的這場災難。
  可惜,就在被重新起用的這一年,薛萬徹因足疾回京療養,其間便與房遺愛打得火熱,並再次“有怨望語”。他憤憤不平地對房遺愛說:“今雖病足,坐置京師,鼠輩猶不敢動。”所謂“鼠輩”,意指朝廷的當權派,實際上就是指長孫無忌。
  聞聽此言,房遺愛當年被徹底粉碎的“擁立夢”再度被激活了。他帶著滿臉的興奮之情對薛萬徹說:“若國家有變,當奉司徒、荊王元景為主!”房遺愛所說的這個荊王李元景,是高祖的第六子,時任司徒,他的女兒嫁給了房遺愛的弟弟房遺則,和房家是親家關系。
  在房遺愛的小圈子中,除了薛萬徹和李元景,還有一個就是駙馬都尉柴令武。當初柴令武和房遺愛都是魏王黨的核心成員,魏王被廢黜后,柴令武自然也是一肚子失意和怨氣。高宗即位后,曾給了柴令武一個衛州(今河南衛輝)刺史的職務,但他以公主身體不適要留在京師就醫為由拒絕赴任。柴令武就這麼賴在京師不走了,據說還長期與房遺愛“謀議相結”。
  永徽三年十一月,被貶黜到均州鄖鄉縣(今湖北鄖縣)的魏王李泰終於在長久的抑郁寡歡中一病而歿。消息傳至長安,長孫無忌發出了數聲冷笑。
  他意識到,收網的時刻到了。
  而恰恰就在這個時候,高陽公主狀告房遺直非禮的案件又適時出現,長孫無忌心中暗喜,隨即主動請纓,全力以赴地展開了對此案的調查。
  從一開始,長孫無忌就根本沒打算往性騷擾案的思路上走,而是准備不擇手段地朝政治案的方向靠。所以他一入手,就挖出了高陽公主身上的一個政治問題—“主使掖庭令陳玄運伺宮省禨祥,步星次”。
  這句話的大意是說,高陽公主曾經指使掖庭令陳玄運(內侍省的宦官),暗中窺伺宮禁中的情況和動向,並且觀察星象變化。
  很顯然,光憑這一條,就可以給高陽公主直接扣上一個謀反的罪名。因為,禁中是天子所居的重地,而天象的解釋權也隻能歸朝廷所有,所以無論是窺伺禁中還是私窺天象,其行為都已經觸犯了天子和朝廷的權威,其性質也已經屬於嚴重的政治犯罪。
  高陽公主的政治問題一曝光,案件立刻自動升級,長孫無忌頓時信心倍增—既然公主都已經涉嫌謀反了,她老公房遺愛又豈能逃得了干系?
  就在長孫無忌准備拿房遺愛開刀時,房遺直又主動站了出來,對房遺愛夫婦進行了檢舉揭發,把他們夫婦平日裡的種種不軌言行一股腦兒全給抖了出來,這令長孫無忌大喜。
  其實也怪不得房遺直會在這種關鍵時刻落井下石,因為高陽公主誣告他的那個罪名實在是讓他沒法做人,房遺直為了保住自己的名譽和身家性命,當然要和房遺愛夫婦拼個魚死網破。
  揭發了房遺愛和高陽公主之后,房遺直知道房家被這兩個喪門星這麼一折騰,必定難以逃脫家破人亡的命運,止不住發出悲涼的長嘆:“罪盈惡稔,恐累臣私門!”
  房遺愛一到案,整個案件就徹底復雜化並擴大化了。長孫無忌精神抖擻,對房遺愛軟硬兼施,終於從他嘴裡把薛萬徹、李元景、柴令武等人一個一個撬了出來。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一切當然都是由長孫無忌說了算。換句話說,在滿朝文武當中,長孫無忌想讓誰三更死,那個人就絕對活不過五更。
  貪生怕死的房遺愛為了自保,不僅把他的“戰友”全部出賣,而且還在長孫無忌的威脅利誘之下,張開血盆大口,一個接一個地咬住了一群無辜的人。他們是:司空、梁州都督吳王李恪﹔侍中兼太子詹事宇文節﹔特進、太常卿江夏王李道宗﹔左驍衛大將軍、駙馬都尉執失思力。 這些位尊爵顯的朝廷大員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這個該死的房遺愛居然會咬上他們。
  仿佛就是一覺醒來,這些皇親國戚和帝國大佬就成了房遺愛的造反同謀,成了朝廷的階下囚,成了十惡不赦的亂臣賊子,更成了長孫無忌砧板上的魚肉!
  長孫無忌為什麼會指使房遺愛咬上這些人呢?原因很簡單——長孫無忌不喜歡他們,說白了就是這些人將會影響他日后掌握朝政大權。
  四
  永徽四年(653年)二月,審理了三個多月的“房遺愛謀反案”終於塵埃落定。
  在長孫無忌的壓力下,高宗李治無奈地頒下了一道詔書:將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斬首﹔賜李元景、李恪、高陽公主、巴陵公主自盡﹔將宇文節、李道宗、執失思力流放嶺南﹔廢李恪的同母弟蜀王李愔為庶人,流放巴州(今四川巴中)﹔貶房遺直為春州銅陵(今廣東陽春)縣尉﹔將薛萬徹的弟弟薛萬備流放交州(今越南河內)﹔罷停房玄齡在宗廟中的配饗(以功臣身份配享於太宗別廟中的祭祀牌位)。
  這個結果不僅令朝野感到極度震驚,而且同樣大大出乎高宗李治的意料。他做夢也沒有想到,一個小小的性騷擾案居然牽出了一個這麼嚴重的政治案件,還把一幫元勛重臣和皇親國戚一舉打入了萬劫不復之地!
  李治深感困惑,他不相信這些人全都參與了房遺愛的謀反,可是在長孫無忌威嚴的目光下,李治也隻能懷著無比沉重的心情,在長孫無忌早已擬定的詔書上緩緩地蓋下天子玉璽。詔書頒布之前,李治決定以他微弱的力量進行最后的努力,懇求長孫無忌留下其中兩個人的性命:荊王李元景和吳王李恪。
  面對以長孫無忌為首的一幫宰執重臣,年輕的天子流下了無聲的淚水,他用一種哀傷而無力的聲音說:“荊王,朕之叔父,吳王,朕兄,欲?其死,可乎?”
  “?”(gài),同“丐”,乞求的意思。此時此刻,早已大權旁落的李治唯一能做的事情,也隻有低聲下氣地乞求了。
  然而,天子的乞求卻遭遇了死一般的沉默。
  因為長孫無忌面無表情、一言不發。他不開口,其他大臣就更是不敢吱聲。
  許久,長孫無忌向兵部尚書崔敦禮使了一個眼色,崔敦禮隨即出列,用一種中氣十足的聲音回應了天子的乞求。
  兩個字—不可。
  那一刻,李治感覺自己的天子顏面蕩然無存。
  一切都已無可挽回。
  長孫無忌要做的事情,整個大唐天下無人可以阻攔。
  該砍頭的砍頭,該賜死的賜死,該貶謫的貶謫,該流放的流放……
  一個都不饒恕!
  行刑的那一天,薛萬徹面無懼色地站在刑場上,對著那些奉旨監斬的昔日同僚大叫:“薛萬徹大健兒,留為國家效死力固好,豈得坐房遺愛殺之乎?”
  臨刑前,薛萬徹從容脫下上衣,光著膀子叫監斬官快點動手。據說劊子手懾於薛萬徹的氣勢,手腳不停打戰,以至於連砍兩次都砍不斷薛萬徹的脖子,薛萬徹厲聲叱罵:“干嗎不用力?”劊子手鼓足勇氣砍下第三刀,薛萬徹的頭顱才應聲落地。
  而吳王李恪在接到賜死的詔書后,則面朝蒼天,發出一句可怕的詛咒:“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良善,宗社有靈,當族滅不久!”
  沒有人會想到,李恪臨死前的這句詛咒竟然會一語成讖。
  顯慶四年(659年)七月,也就是在房遺愛案爆發的短短六年后,長孫無忌也同樣遭遇了家破人亡的命運。當白發蒼蒼的長孫無忌在偏僻荒涼的流放地黔州(今重慶彭水)被逼自縊的時候,不知道他的耳旁會不會響起李恪的這句詛咒。
http://history.people.com.cn/BIG5/205396/16201501.html

大唐悍婦高陽公主  長孫無忌施展毒計
 
    太宗去世的翌年(公元六五○年)元旦,改元為“永徽”。
    新皇帝高宗這時二十三歲。
    高宗已有妻子。被立為皇太子妃的王氏,升為皇后乃是毋庸贅言之事。
    太宗的二十三年治世,史稱“貞觀之治”,一般被用以代表政通人和的時代。然而這段期間,唐朝皇室內部卻出奇的紊亂,這個責任大部分要算在太宗頭上。將玄武門被殺害的弟弟李元吉之妻楊氏納入后宮,可說是他畢生的一大敗筆。
    廢立皇太子事件,不過是冰山的一角。
    被譽為明君的太宗的眾多兒子當中,確有不少不成器之輩。同樣,女兒群中,大部分也都頗有問題。太宗的女兒高陽公主,嫁給建國元勛房玄齡的兒子房遺愛。史書記載“甚驕恣”的高陽公主,的確是一名悍婦。房玄齡死后,房遺愛和兄長房遺直因財產繼承問題發生爭執。這件事由於有下嫁遺愛的高陽公主牽涉在內,所以變得非常復雜。
    當時,三藏法師玄奘的弟子中,有一個名叫辯機的年輕僧侶。玄奘執筆《大唐西域記》時,辯機即擔任助手,可見他才識卓越的程度了。要命的是,與師父同樣長得眉目秀麗的這位年輕僧侶,被高陽公主看上了。
    那是太宗生前發生的事。衙門曾就一名盜賊進行調查時,發現一隻據說是從僧侶辯機處偷來的寶枕,偵查結果得知,這是高陽公主送給辯機的。高陽公主與辯機的不尋常關系因而暴露,得知此事的太宗暴跳如雷。辯機因而被處腰斬之刑。
    畢竟是親情難舍,太宗並沒有處分自己的女兒高陽公主。
    關於房家遺產問題,實際上不對的是高陽公主這一邊,因此,太宗變得不再疼愛這個女兒﹔而高陽公主也由於愛人辯機被殺,對父親懷恨在心。據說,太宗去世時,高陽公主絲毫沒有露出哀容。等到高宗即位后,她重提遺產問題,並且以“對我非禮”誣告丈夫的兄長房遺直。房遺直不甘示弱,也控告弟弟房遺愛夫婦。
    高宗命令長孫無忌著手調查。長孫無忌當然想利用這個機會鞏固自己的勢力,一掃反長孫無忌派,增強外戚的權威。而在反長孫無忌派中,最值得畏懼的人物是吳王李恪。 
http://book.people.com.cn/BIG5/69399/77941/77942/5351414.html

欲操縱國政  長孫無忌謀害吳王李恪
 
    李恪是太宗的第三子。長子承乾原本為皇太子,次子楚王李寬早夭﹔皇太子李承乾因謀反事件而被廢時,吳王李恪也在新皇太子候補名單之列。
    李恪雖然不是皇后長孫氏所生,但由於生母為隋煬帝的女兒,所以也夠資格做為繼承人。最重要的是,他見識才華俱佳,人品又好,在貴族社會的人望,遠遠超越其他皇子,連太宗都常說“吳王最像朕”。
    對立吳王為皇太子之事,反對最強烈的正是長孫無忌。身為已故長孫皇后的兄長,當然希望自己妹妹所生的兒子就帝位。吳王被立為太子之事因而告吹。再者,有操縱國政野心的長孫無忌,在妹妹所生的兒子當中,也排斥相當成器的李泰,因而推舉唯有乖順這一點可取的李治。
    同情弱者是人之常情,人們都對吳王寄予同情。長孫無忌對他一直耿耿於懷。太宗死,李治登基,這個被稱為高宗的優柔皇帝,倘若遭遇有能的吳王發動政變,根本不是對手。太宗的“玄武門之變”就是一個前例。
    奉命調查房玄齡兒子互訟問題的長孫無忌,其實是把目標對准吳王李恪。
    全然仰賴惡妻高陽公主鼻息的房遺愛,有即使被指為蓄意叛變也無法辯白的事實。因為驕傲的高陽公主,言行上頗多越軌之處。房遺愛的弟弟房遺直,娶荊王李元景(太宗六弟)之女為妻。身為高宗叔叔的這位李元景,有一次說出“我做了手抓日月之夢”這句聳人聽聞的話。手抓日月可以解釋為就帝位。
    “比起我那個傻裡傻氣的哥哥,由叔叔你來當皇帝,更為合適啊!”高陽公主說出這樣的話,用以討好荊王。
    高陽公主的妹妹巴陵公主,也對成為長孫無忌之傀儡的哥哥高宗極為不滿。巴陵公主的丈夫柴令武的母親是太宗之妹平陽公主,因此雖為臣籍之人,卻與皇室有雙層關系。
    這一干人在反高宗感情上起了共鳴,相互之間常有聯絡。名為反高宗,實際上如果稱做反長孫無忌,可能更為正確。長孫無忌經過調查,掌握他們有不妥當言論的証據,但他視為主要目標的吳王李恪,則似乎與這一票人毫無相干。 
http://book.people.com.cn/BIG5/69399/77941/77942/5351436.html

長孫無忌 维基百科

長孫無忌(594年-659年),字輔機,河南洛陽人。唐初大臣,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唐太宗、唐高宗時的宰相:貞觀元年(627年)七月至二年(628年)正月為尚書右僕射,十九年(645年)至二十年(646年)四月為侍中,二十二年(648年)正月至二十三年(649年)六月為檢校中書令、知尚書門下二省事,二十三年六月至顯慶四年(659年)四月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家族
祖父長孫光,周開府儀同三司,平原公。父長孫晟,隋右驍衛將軍。長孫家先世乃鮮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拓跋鬱律長子拓跋仁的後裔(一說拓跋儈的兒子、拓跋鄰的哥哥是長孫氏的始祖),後改為長孫氏,世為魏室重臣。隋朝末年,天下大亂,長孫氏是當時關中的大門閥之一,是李淵家族奪取天下的重要支持者。長孫無忌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內兄,太宗文德順聖皇后的哥哥,太宗廢太子李承乾、唐高宗李治的親舅。
     經歷
長孫無忌博學多才,又有謀略,少年時即與李世民交好。隋朝義寧元年(617年),李淵起兵太原,無忌在長春宮進見,授任渭北行軍典簽,自此輔佐李世民征討。武德九年(626年),參與發動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奪取帝位。貞觀元年,遷吏部尚書,以功第一,封齊國公,後徙趙國公。歷任太子左庶子、左武候大將軍、吏部尚書、尚書僕射、司空,功勳卓著,又是外戚,是太宗最信賴倚重的大臣,雖然位極人臣,招致議論,但唐太宗多次表示對長孫無忌的信任,屢加恩寵。貞觀十一年(637年)奉命與房玄齡等修《貞觀律》。貞觀十七年,圖功臣二十四人於凌煙閣,長孫無忌名列第一。貞觀十六年(642年),太子李承乾謀反被廢,唐太宗欲立晉王李治,召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密議,長孫無忌表示支持,次年李治被立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危,遺命長孫無忌與褚遂良輔政。
 唐高宗繼位,拜無忌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揚州都督,主持朝政。永徽四年(653年),房遺愛與高陽公主謀反事泄,無忌為穩固高宗帝位,以謀反案誣陷吳王李恪,李恪與房遺愛、高陽公主等一同被殺。永徽六年(655年),高宗欲立武昭儀為皇后,無忌堅決反對,招致武后仇恨。許敬宗希旨,誣構無忌謀反,高宗削無忌爵,流黔州(今貴州),659年被逼自縊死,天下哀之,長孫一族由此衰敗。唐肅宗時,下詔追復無忌官爵。無忌有詩三首留於後世。
    評價
長孫無忌出身名族,才智卓著,於唐朝有開國之功,於太宗為知己之臣。居相位三十餘年,而忠心不渝,受命輔佐高宗,延續貞觀遺風。因堅持維護綱紀,最終受誣被害。史書認爲長孫無忌被害,是唐高宗的統治轉向昏庸,權力落入武氏的開始。然傳統說法有失公正,無忌先前也誣陷殺害吳王恪,並與褚遂良打擊異己,武后只是仿效他們而已。

一代國舅 長孫無忌的悲劇 今日新聞網 2011-6-13

長孫無忌((594年-659年),字輔機,河南洛陽人。他們的祖先是鮮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他是唐朝的開國功臣與國舅,唐太宗欽點「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
    話說宮內發生安定公主猝死事件後,唐高宗李治聽信武昭儀之言,認為是王皇后下的毒手,首度有了廢后之意,於是去找長孫無忌、褚遂長等重臣商議廢后。有一天,他跟武昭儀跑到長孫無忌的家裡拜訪,打聽他的口風。吃飯時,李治宣布讓長孫無忌心愛的小老婆所生的三個兒子都擔任「朝散大夫」(文官中的第十三級),又送給他許多綾羅綢緞、金銀珠寶。
    然後,在聊天時李治有意無意的聊到,王皇后沒生育,皇后之位想「換人做做看」。時任太尉(三公之一)的長孫無忌心中反對廢后,擺出了一副不合作的態度。他一再顧左右而言他,不肯答應。這頓飯雙方不歡而散。長孫無忌完全不知道自己經大難臨頭了。
    前面說過,武昭儀當初「二進宮」的時候,為了「永續經營」,刻意結納各路人馬,除了宮裡的人之外,她在朝廷裡也長期佈椿。其中有兩個人最重要,一個是禮部尚書(教育部長)許敬宗,一個是中書侍郎(副立法長)李義府,兩人都在「廢后大作戰」的行動中都替武昭儀出了死力。
    許敬宗曾親自去找長孫無忌攤牌,「曉以大義」。卻一再遭對方痛斥,心中「袂爽快」可想。武昭儀也很氣長孫無忌拿她的禮物,卻不肯支持她。待武氏當上皇后,兩人遂展開報復計畫。
    顯慶四年(公元659年),洛陽人李奉節控告太子洗馬(太子宮裡的圖書館長)韋季方、監察御史李巢等人結黨朋奸,李治下令當時任侍中(最高監督長)的許敬宗主審此案。許敬宗嚴刑拷打逼韋季方招供。韋季方受不了,乾脆自殺,卻被救活。這時,十分天才的許敬宗卻編出了一個很精采的故事。
    他報告李治說,他們已偵破一個驚天的叛國陰謀:原來韋季方打算跟長孫無忌聯手,陰謀陷害忠良與皇親國戚,再奪取政權。滿腦袋都是漿糊的李治,也不找舅舅前來問一問,就相信許敬宗的故事。同年四月下令剝奪長孫無忌的太尉職務與官爵采邑。同年七月,更逼令他上吊自殺(時年63歲)。他的子孫,或遭屠戮、或遭流放,下場都很悲慘,長孫一族從此衰敗。
    史書普遍認為,長孫無忌被害,是唐高宗李治轉向昏庸,權力落入武氏的開始。但我認為是李治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昏君。史稱李治「仁孝」,但他聽信讒言,在不願面對面的問清楚,又懶得查清楚的情況就接二連三的把自己的許多兄弟、皇后、愛過的小老婆、自己的舅舅和一大票開國功臣都殺了,這是那一門子的仁孝?
    長孫無忌從位極人臣,最後淪落到身死家亡,一半是因為他的貴族個性使然(太驕傲),一半是因為他機關算得太盡。未料人算不如天算,物極必反,最後反而害了許多人的性命。
    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長孫無忌顯然沒有聽進這句話。他是開國第一功臣,歷事三朝,是唐太宗的大舅子,太宗病危時託孤的對象(另一人是褚遂良)。高宗執政後,年輕人有年輕人的世界和想法,但長孫無忌仍然想繼續享受權力的滋味,賴在權力中心不肯走。廢后之議起,他不肯退場也就罷了,還堅持己見,得罪了一票人。卻完全沒想到,就是皇帝的舅舅,也是有人敢動你的!
    唐太宗當年廢太子後,他極力反對改立英武有類唐太宗的吳王李恪為太子,強烈支持晉王李治,用意就是李治軟弱,比較好控制。更狠辣的是,後來發生高陽公主與房遺愛謀反事件,長孫無忌為掃除權力障礙,藉機把李恪拖下水,誣陷他參予叛亂,將他殺害(見《唐朝禁宮秘史之赤裸高陽》一文)。但他千萬也沒想到,自己一手扶植的外甥李治,反而然會反過來處死自己。
    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李恪臨刑前大罵﹕「長孫無忌竊弄威權,陷害良善,宗社有靈,當不久族滅。」六年後,他的詛咒果然應驗。

高陽公主

高陽公主,唐太宗愛女。公主約貞觀初年生人,《新唐書》稱唐太宗第十七女,母不明。約貞觀中期下嫁房玄齡次子房遺愛。房遺愛拜駙馬都尉,官至太府卿、散騎常侍。唐高宗永徽初年晉封高陽長公主,唐顯慶年間追封合浦公主。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唐高宗李治的妹夫房遺愛謀反案發犯“十惡”罪。依《永徽律疏》的規定,對房遺愛應被判處死刑,不適用自首
    正史記載
    舊唐書 列傳第十六
  ……玄齡自以居端揆十五年,女爲韓王妃,男遺愛尚高陽公主,實顯貴之極,頻表辭位,優詔不許。……即日授其子遺愛右衛中郎將,遺則中散大夫,使及目前,見其通顯。……太宗見表,謂玄齡子婦高陽公主曰:“此人危惙如此,尚能憂我國家。”……次子遺愛,尚太宗女高陽公主,拜駙馬都尉,官至太府卿、散騎常侍。初,主有寵于太宗,故遺愛特承恩遇,與諸主婿禮秩絕異。主既驕恣,謀黜遺直而奪其封爵,永徽中誣告遺直無禮于己。高宗令長孫無忌鞫其事,因得公主與遺愛謀反之狀。遺愛伏誅,公主賜自盡,諸子配流嶺表。遺直以父功特宥之,除名爲庶人。停玄齡配享。
    舊唐書 本紀第四 高宗上
  冬十月戊戌,幸同安大長公主第,又幸高陽長公主第,即日還宮。……二月乙酉,遺愛、萬徹、令武等並伏誅;元景、恪、巴陵高陽公主並賜死。
    舊唐書 列傳第十五
  敬宗奏言無忌謀反有端,帝曰:“我家不幸,親戚中頻有惡事。高陽公主與朕同氣,往年遂與房遺愛謀反,今阿舅複作惡心。近親如此,使我慚見萬姓。”
    新唐書 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
  合浦公主,始封高陽。下嫁房玄齡子遺愛。主,帝所愛,故禮異它婿。主負所愛而驕。房遺直以嫡當拜銀青光祿大夫,讓弟遺愛,帝不許。玄齡卒,主導遺愛異貲,既而反譖之,遺直自言,帝痛讓主,乃免。自是稍疏外,主怏怏。會禦史劾盜,得浮屠辯機金寶神枕,自言主所賜。初,浮屠廬主之封地,會主與遺愛獵,見而悅之,具帳其廬,與之亂,更以二女子從遺愛,私餉億計。至是,浮屠殊死,殺奴婢十余。主益望,帝崩無哀容。又浮屠智勖迎占禍福,惠弘能視鬼,道士李晃高醫,皆私侍主。主使掖廷令陳玄運伺宮省禨祥,步星次。永徽中,與遺愛謀反,賜死。顯慶時追贈。
    新唐書 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
  居宰相積十五年,女爲王妃,男尚主(高陽公主),自以權寵隆極,累表辭位,詔不聽。帝得疏,謂高陽公主曰:“是已危懾,尚能憂吾國事乎!” ……疾甚,帝命鑿苑垣以便候問,親握手與決。詔皇太子就省。擢子遺愛右衛中郎將,遺則朝散大夫,令及見之。……次子遺愛,誕率無學,有武力。尚高陽公主,爲右衛將軍。公主,帝所愛,故禮與它婿絕。主驕蹇,疾遺直任嫡,遺直懼,讓爵,帝不許。主稍失愛,意怏怏。與浮屠辯機亂,帝怒,斬浮屠,殺奴婢數十人,主怨望,帝崩,哭不哀。高宗時,出遺直汴州刺史,遺愛房州刺史。主又誣遺直罪,帝敕長孫無忌鞫治,乃得主與遺愛反狀,遺愛伏誅,主賜死。遺直以先勳免,貶銅陵尉。詔停配享。
    新唐書 本紀第三 高宗
  四年二月甲申,駙馬都尉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高陽巴陵公主謀反,伏誅;殺荊王元景、吳王恪。
    新唐書 列傳第三十
  敬宗具言:“反迹已露,陛下不忍,非社稷之福。”帝泣曰:“我家不幸,高陽公主與我同氣,往謀反,今舅複爾,使我重愧天下,奈何?”對曰:“房遺愛口乳臭,與女子反,安能就事?無忌奸雄,天下所畏伏,一旦竊發,陛下誰使禦之?
    資治通鑒 第一百九十五卷
  戊午,加左仆射房玄齡太子少師。玄齡自以居端揆十五年,男遺愛尚上女高陽公主,女爲韓王妃,深畏滿盈,上表請解機務;上不許。玄齡固請不已,詔斷表,乃就職。太子欲拜玄齡,設儀衛待之,玄齡不敢謁見而歸,時人美其有讓。玄齡以度支系天下利害,嘗有闕,求其人未得,乃自領之。
    資治通鑒 第一百九十九卷
  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齡留守京師,疾篤,上微赴玉華宮,肩輿入殿,至禦座側乃下,相對流涕,因留宮下,聞其小愈則喜形于色,加劇則憂悴。玄齡謂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無事,唯東征未已,群臣莫敢諫,吾知而不言,死有餘責。”乃上表諫,以爲:“《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陛下功名威德亦可足矣,拓地開疆亦可止矣。且陛下每決一重囚,必令三覆五奏,進素膳,止音樂者,重人命也。今驅無罪之士卒,委之鋒刃之下,使肝腦塗地,獨不足湣乎!向使高麗違失臣節,誅之可也;侵擾百姓,滅之可也;他日能爲中國患,除之可也。今無此三條而坐煩中國,內爲前代雪恥,外爲新羅報仇,豈非所存者小,所損者太乎!願陛下許高麗自新,焚陵波之船,罷應募之衆,自然華、夷慶賴,遠肅邇安。臣旦夕入地,儻蒙錄此哀鳴,死且不朽!”玄齡之遺愛尚上女高陽公主,上謂公主曰:“彼病篤如此,尚能憂我國家。”上自臨視,握手與訣,悲不自勝。癸卯,薨。
    資治通鑒 第一百九十九卷
三年(壬子,公元652年) 散騎常侍房遺愛尚太宗女高陽公主,公主驕恣甚,房玄齡薨,公主教遺愛與兄遺直異財,既而反譖遺直。遺直自言,太宗深責讓主,由是寵衰;主怏怏不悅。會禦史劾盜,得浮屠辯機寶枕,雲主所賜。主與辯機私通,餉遺億計,更以二女子侍遺愛。太宗怒,腰斬辯機,殺奴婢十餘人;主益怨望,太宗崩,無戚容。上即位,主又令遺愛與遺直更相訟,遺愛坐出爲房州刺史,遺直爲隰州刺史。又,浮屠智勖等數人私侍主,主使掖庭令陳玄運伺宮省祥。
   先是,駙馬都尉薛萬徹坐事除名,徙寧州刺史,入朝,與遺愛款昵,對遺愛有怨望語,且曰:“今雖病足,坐置京師,鼠輩猶不敢動。”因與遺愛謀,“若國家有變,當奉司徒荊王元景爲主。”元景女適遺愛弟遺則,由是與遺愛往來。元景嘗自言,夢手把日月。駙馬都尉柴令武,紹之子也,尚巴陵公主,除衛州刺史,托以主疾留京師求醫,因與遺愛謀議相結。高陽公主謀黜遺直,奪其封爵,使人誣告遺直無禮于己。遺直亦言遺愛及主罪,雲:“罪盈惡稔,恐累臣私門。”上令長孫無忌鞫之,更獲遺愛及主反狀。
   司空、安州都督吳王恪母,隋煬帝女也。恪有文武才,太宗常以爲類己,欲立爲太子,無忌固爭而止,由是與無忌相惡,恪名望素高,爲物情所向,無忌深忌之,欲因事誅恪以絕衆望。遺愛知之,因言與恪同謀,冀如紇士承基得免死。
   四年(癸醜、公元653年)
   春,二月,甲申,詔遺愛、萬徹、令武皆斬,元景、恪、高陽、巴陵公主並賜自盡。上泣謂侍臣曰:“荊王,朕之叔父,吳王,朕兄,欲丐其死,可乎?”兵部尚書崔敦禮以爲不可,乃殺之。萬徹臨刑大言曰:“薛萬徹大健兒,留爲國家效死力,豈不佳,乃坐房遺愛殺之乎!”吳王恪且死,罵曰:“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良善,宗社有靈,當滅族不久!”
   乙酉,侍中兼太子詹事宇文節,特進、太常卿江夏王道宗、左驍衛大將軍駙馬都尉執失思力並坐與房遺愛交通,流嶺表。節與遺愛親善,及遺愛下獄,節頗左右之。江夏王道宗素與長孫無忌、褚遂良不協,故皆得罪。戊子,廢恪母弟蜀王爲庶人,置巴州;房遺直貶春州銅陵尉,萬徹弟萬備流交州。罷房玄齡配饗。
    資治通鑒 第二百卷
  會洛陽人李奉節告太子洗馬韋季方、監察禦史李巢朋黨事,敕敬宗與辛茂將鞫之。敬宗按之急,季方自刺,不死,敬宗因誣奏季方欲與無忌構陷忠臣近戚,使權歸無忌,伺隙謀反,今事覺,故自殺。上驚曰:“豈有此邪!舅爲小人所間,小生疑阻則有之,何至于反!”敬宗曰:“臣始末推究,反狀已露,陛下猶以爲疑,恐非社稷之福。”上泣曰“我家不幸,親戚間屢有異志,往年高陽公主與房遺愛謀反,今元舅複然,使朕慚見天下之人。茲事若實,如之何?”對曰:“遺愛乳臭兒,與一女子謀反,勢何所成!
    太平禦覽 公主下
(《唐書》)又曰:房玄齡之子遺愛,尚高陽公主。玄齡病,上表諫征遼。太宗見表,謂玄齡子婦高陽公主曰:“此人危忄?如此,尚能憂我國家。”
   又曰:房遺愛尚太宗女高陽公主,拜駙馬都尉。初,主有寵於太宗,遺愛既驕恣,謀黜遺直而奪其封爵。水徽中,誣告遺直無禮於己。高宗令長孫無忌鞫其事,因得公主與遺愛謀反之狀。遺愛伏誅,公主賜自盡。
    大唐新語 酷忍第二十七
  會櫟陽人李奉節告太子洗馬韋季方、監察禦史李巢,交通朝貴,有朋黨之事,詔敬宗推問。敬宗甚急,季方自殺,又搜奉節,得私書與趙師者。遂奏言:“趙師即無忌,少發,呼作趙師,陰爲隱語,欲謀反耳。”高宗泣曰:“我家不幸,親戚中頓有惡事。往年高陽公主與朕同氣,與夫謀反。今阿舅複作惡心。近親如此,使我慚見百姓,其若之何?” 
    大唐故左仆射上柱國太尉梁文昭公碑
  當朝作紀,巨細平分,體國推誠,鴻必舉持衡,取正雨露,無心升遐,帝不言政,吉凶機務,大小責成,寢園規摹,仰副孝思之道,山陵制蕑,喻奄宅于龜,蒙公固裂圡,詔從其義。尋加太子少師,通藉二宮,並司衡軸兩斯平。致河圖,于東序泊乎。今上升儲,道光守器長琴振響,方嗣虞風仙管流聲。且揚媧化發,明春必資藉義馭之功,少海浮霄尚假朝宗之助,增天益峻,意在茲乎。尋而有事,韓將鳥撥亂,飲雪披榛,晚贊天成,憂深責厚,罄其心力,遘此沈痾,人有言形,大勞則弊。太宗驚其色,親加察問,方依實奏。帝用撫然,馳遣良醫,並賷禦藥,時方隆暑,迎至涼宮,詔身愒視光陰,益深憂國。高陽公主爲其子妻,附上諫書,言逾切,覽悲,將第三子遺則爲朝散大夫,使人目前見其通顯,恩波所被觸。太宗俯閱,巨川悼藏舟之失。今上緬,惟過隙痛愛景之霄沈,兩班劍卌人,葬事所須,並令優給。特降旨許爲制,遐觀遂古臣家,神契德洞天,經體孝爲忠,自家形國,妙年從讖,望瑤光識真,弱歲岐會而飛,山不複逝,水不追家臣,國吏相與而謀,白昔魯國僖揚德,音于雅頌,思播辰精降,說華靈誕震臺嶽,資神齊光合峻。我天綱綿區掩,後契明聲同德,聖賢君臣志穹,壤□(疑爲“儵”)平幽,遐暨華夷,從夏羈戎。
    懷讓帖
  懷讓患水邊身腫,複利,形勢極惡。耶耶意多恐不濟,遺愛勞發大重,氣候似少可。於豆盧亦似難差,傷念不可言。奴報其婦知也。
    冊府元龜 外戚部 選尚
  房遺愛,玄齡次子,尚太宗女高陽公主。
    冊府元龜 外戚部 褒寵
  房遺愛,司空玄齡第二子也。以功臣子弟尚高陽公主,有寵禮命與諸婿絕異。
    冊府元龜 貴盛
  唐房玄齡爲尚書左仆射,封魏國公監修國史,居端揆十五年。女爲韓王妃,男遺愛尚高陽公主,頻表辭位優詔不許。
    生平考證
    排行不明
  高陽公主約貞觀三年前後出生,《新唐書》根據資料認爲高陽公主是唐太宗第十七女。但根據目前的研究資料表明唐太宗有早夭公主諸位沒有列出,新唐書的公主列傳中排名也存在很大爭議,因此高陽公主是否爲第十七女待考,《全唐文》玄宗卷有一份《封高陽公主制》“用嘉成德,將及推恩,疏封錫號,禮典攸在。第二十女資身淑慎,稟訓柔明。克備肅雍之儀,允彰圖史之德。而方營魯館,宜啓沁園,俾承寵於中闈,複增榮於列賦。仍食實封一千戶。”目前不能確定是否是資料誤放還是玄宗有哪位公主改冊爲高陽公主。
    真實面貌不明
  高陽公主因《新唐書》公主列傳記載和《大唐西域記》執筆人高僧辨機過從甚密敗露和參與永徽四年皇室謀反案被賜死而成爲唐太宗諸位公主最有名的一位,但是這兩樁疑案曆經千年早已面目全非,其中細節至今仍引發不斷爭議,從而爲高陽公主的真實面貌籠罩上層層迷霧。
    生母不明
  高陽公主的生母不可考,但是多數人根據高陽公主的境遇認爲庶出可能性最大。太宗諸女中涉及謀反案的幾位公主下場各不相同。最有名的有城陽公主(長孫皇後生)駙馬都尉杜荷(杜如晦子)參與貞觀十七年太子謀反案被誅,巴陵公主(母不明)駙馬都尉柴令武(平陽昭公主子)和高陽公主(母不明)駙馬都尉房遺愛(房玄齡子)參與永徽四年謀反案被誅,新城公主(又衡山公主,長孫皇後生)駙馬都尉長孫詮顯慶四年因長孫無忌案流放巂州。在這四位公主中,兩位嫡出公主城陽公主和新城公主都因駙馬都尉獲罪而改嫁他人死後亦陪葬昭陵,而相同性質獲罪的巴陵和高陽公主在高宗朝卻連同駙馬都尉一起賜死不得陪葬昭陵,等于從政治地位上被徹底清洗出皇室,直到顯慶年間才分別得以追贈北景、合浦公主。
  高陽公主生母究竟何人,就無史料佐證。長孫皇後和韋貴妃可能小,長孫皇後分別在貞觀二年和貞觀三年左右先後生皇子李治和城陽公主。而韋貴妃確鑿資料表明只和太宗生有紀王李慎和臨川公主。唐太宗高級嬪妃中可能性應該較大。唐太宗有二十一位在世公主,高陽公主能得到唐太宗的另眼相待也有可能是經常得見天顔承歡膝下所致,同時也可能與唐太宗脾氣相投分不開。正史記載高陽公主有寵于太宗,深得太宗喜愛。于是約在貞觀十五年前後高陽公主十二歲左右時候由太宗許配下嫁于當時的開國名相房玄齡第二子房遺愛,算是太宗女中冊封和出嫁較早的公主之一。已知冊封較早的是太宗女清河公主李敬(貞觀二年冊封,食邑三千,時公主約五歲),而韋貴妃所出的臨川公主李孟姜到貞觀十五年十八歲時才冊封公主出嫁。
    駙馬家世
清河房氏出身山東高門,房玄齡受封爲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仆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房玄齡又以“房謀杜斷”成爲唐太宗建國治國的左膀右臂,能嫁入房家足見太宗對高陽公主相當的重視。高陽公主深得太宗器重正史亦有佐證,高陽公主的駙馬房遺愛以主寵“故特承恩遇,與諸主婿禮秩絕異。”,也就是說在已經出嫁的所有嫡庶公主當中,房遺愛以高陽公主得寵的緣故在太宗前的待遇比其他駙馬都尉要優惠,禮秩指禮儀等第和爵祿品級。房遺愛官至太府卿後爲房州刺史,太府卿乃從三品“掌財貨、廩藏、貿易,總京都四市、左右藏、常平七署。凡四方貢賦、百官俸秩,謹其出納。賦物任土所出,定精粗之差,祭祀幣帛皆供焉”是太宗朝駙馬都尉中少有的財物實權肥缺。同時高陽公主的婆母範陽盧氏也性格剛烈非常有名,在《新唐書》列女傳中記載了盧氏剜目明志的典故,又有《隋唐嘉話》趣事“千古風流一壇醋”的名號(真實性待考)。盧氏在房家家譜中也有記載,可有佐證。想來高陽公主嫁入房家遇到這樣一個性格鮮明的婆婆想要爲所欲爲也當有所顧忌。房玄齡見諸史料有三子一女:長子房遺直爲嗣,妻杜氏未見有載,次子房遺愛尚高陽公主,第三子房遺則娶荊王李元景之女,女爲韓王李元嘉(宇文昭儀出)王妃,傳說名曰奉珠。但是根據近期發掘的房氏墓志發現房玄齡可能還有一子名房遺義妻吳氏,皇太子舍人、谷州刺史(唐故朝議郎行東海郡緣事參軍房府君吳夫人墓志銘並序),還有一女嫁給當時萊州刺史兼萊州港造船使鄭仁愷。(唐故密亳二州刺史贈安州都督鄭公碑)。房家子女可謂個個攀龍附鳳,地位顯赫,故而家庭關系錯綜複雜易生事端。加之房玄齡在貞觀朝局中舉足輕重,盡管房玄齡如履薄冰但仍無法避免政敵的攻擊,爲房家後來的傾覆埋下了伏筆。
  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唐高宗李治的姐夫房遺愛謀反案發犯“十惡”罪。依《永徽律疏》的規定,對房遺愛應被判處死刑,不適用自首;
    辯機迷案
  高陽公主和高僧辨機的疑案成爲高陽公主遭受世人詬病的最大罪名。但是在較早成書的《舊唐書》根本沒有提及此事,而是由百年之後宋朝編纂的國史《新唐書》歐陽修等史學家權威提出,于是從宋朝仁宗以後高陽公主和辨機的不倫之戀成爲鐵板釘釘的正史,也是高陽公主化爲淫蕩史料形象的開始。目前因爲沒有更爲詳實的史料佐證,所以盡管後來研究者對此事提出種種考證質疑,但仍不足以推翻《新唐書》爲高陽公主的定位。
  高陽公主和辨機到底有沒有關系?《新唐書》爲我們描述了整個事件的前因後果,言之鑿鑿。“主負所愛而驕。房遺直以嫡當拜銀青光祿大夫,讓弟遺愛,帝不許。玄齡卒,主導遺愛異貲,既而反譖之,遺直自言,帝痛讓主,乃免。自是稍疏外,主怏怏。會禦史劾盜,得浮屠辯機金寶神枕,自言主所賜。初,浮屠廬主之封地,會主與遺愛獵,見而悅之,具帳其廬,與之亂,更以二女子從遺愛,私餉億計。至是,浮屠殊死,殺奴婢十余。”,從史料看我們大致梳理一個過程,起因是房遺愛和房遺直爭嗣,直接導致高陽公主在太宗面前失寵。在這個時候禦史又發現高陽公主和高僧辨機私情得到物證寶枕。唐太宗才知道高陽公主與和尚淫亂,于是震怒下旨賜死辯機,殺奴婢十余。等到了《資治通鑒》中故事更加完善豐滿“太宗怒,腰斬辯機,殺奴婢十餘人;主益怨望,太宗崩,無戚容。上即位,主又令遺愛與遺直更相訟,遺愛坐出爲房州刺史,遺直爲隰州刺史。又,浮屠智勖等數人私侍主,主使掖庭令陳玄運伺宮省祥。”賜死又改爲腰斬,高陽公主的罪名除了淫亂還有擅行巫蠱之術窺伺天象等。
    研究者的質疑
整個史料描述精彩紛呈,跌宕起伏堪稱一部小型小說。然而後代研究者發現,此史料前後矛盾,迷霧重重。目前研究者質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以下觀點均爲研究者論文提出,僅此轉述)
   第一,高陽公主和辨機相遇相戀地點與唐代高僧管理制度不符。比如高陽公主和辨機在浮屠廬主之封地相遇。主與遺愛獵,見而悅之,具帳其廬,與之亂。研究者認爲唐代高僧管理還是比較嚴格的,進出寺廟都有登記,無緣無故離寺不歸還能不被立刻發現不符合常理。即使辨機是玄奘的高徒是大德也不可能無視寺廟管理制度隨便出入而無人關注。
   第二,高陽公主的年齡和辨機相遇時差異較大,高陽公主十幾歲而辨機很可能已經三十幾歲了。加之房家關系錯綜複雜,高陽公主的惡行如果肆無忌憚,那麽作爲姐妹的韓王妃,作爲婆婆的盧氏,作爲弟弟的房遺則等都不會放任自流,任何一人都可以直接將實情上報太宗知曉。(論文《辯機死因初探》)
   第三,《新唐書》中記載的高陽公主在太宗面前因爲此事失寵與《舊唐書》中記載矛盾較大。《舊唐書》記載在房玄齡病重的時候太宗見表,謂玄齡子婦高陽公主曰:“此人危惙如此,尚能憂我國家。”當時已經貞觀二十二年五六月,而太宗在貞觀二十三年五月駕崩。可見至少在唐太宗駕崩前,唐太宗對高陽公主還是比較正常的,公主沒有任何失寵的迹象。當時房玄齡後期一直是在宮中治病,因此作爲兒媳婦的高陽公主跟隨進宮從而見到唐太宗的機會較大,如果高陽公主已經因此事失寵,那麽太宗是不太可能這樣語重心長和她心平氣和的對話而被起居郎記載。此事在永徽三年立的房玄齡墓碑上作爲榮耀雕刻示人,可見至少在房玄齡死後近四年內高陽公主“醜行”暴露可能性較小,否則高陽公主如何順利晉封長公主並刻上碑文呢。
   第四,作爲宋朝太宗時期李昉撰寫的《太平禦覽》中史料也未提及高陽公主和辨機事,不知《新唐書》看到何種史料將此事編入史書。“又曰:房玄齡之子遺愛,尚高陽公主。玄齡病,上表諫征遼。太宗見表,謂玄齡子婦高陽公主曰:“此人危惙如此,尚能憂我國家。”又曰:房遺愛尚太宗女高陽公主,拜駙馬都尉。初,主有寵於太宗,遺愛既驕恣,謀黜遺直而奪其封爵。水徽中,誣告遺直無禮於己。高宗令長孫無忌鞫其事,因得公主與遺愛謀反之狀。遺愛伏誅,公主賜自盡。”因爲《新唐書》成書于宋仁宗時期,又因所增列傳多取材于本人的章奏或後人的追述,碑志石刻和各種雜史、筆記、小說都被采輯編入。故而這段史料來源較爲可疑。
   第五,整段史料邏輯前後矛盾,語焉不詳,更類野史筆記小說。例如:“玄齡卒,主導遺愛異貲,既而反譖之,遺直自言,帝痛讓主,乃免。自是稍疏外。”如果這段史料可信的話,那麽應當是在貞觀二十二年房玄齡逝世後發生,那時候唐太宗也身患重病。在短短一年之內唐太宗還能:“主怏怏。會禦史劾盜,得浮屠辯機金寶神枕,自言主所賜。初,浮屠廬主之封地,會主與遺愛獵,見而悅之,具帳其廬,與之亂,更以二女子從遺愛,私餉億計。至是,浮屠殊死,殺奴婢十余。”,那麽看來唐太宗最後一年的經曆還是很豐富的,不僅要安排後事還要處理高陽公主的風月案。諸如此類邏輯混亂在《新唐書》中比比皆是,不得不令人生疑。而房遺愛在後期的官職已經坐到太府卿,掌金帛財帑的官職會無緣無故去窺伺房遺直的房産舉動令人生疑。
   第六,對高僧辨機研究較深的學者們認爲,辨機一直受到佛學家的尊敬,只是其死因撲朔迷離,不太可能和高陽公主有不倫之戀。又《瑜伽師地論後序》雲:三藏法師玄奘,敬執梵文譯爲唐語。……弘福寺沙門玄謨,證梵語大總持寺沙門玄應,正字……《攝決擇分》,凡三十卷,大總持寺沙門辯機,受旨證文……臣許敬宗,奉詔監閱……僧徒並戒行圓深,道業貞固。這是許敬宗爲《瑜伽師地論》寫的後序,是呈給唐太宗看的。其文字肯定要考慮到太宗現在和以後的想法。如果辯機真與高陽公主有染,另外再加個寶枕的話,許敬宗絕對會知道,就不會在這個給太宗看的序文裏詳細提到辯機法師。也不會那麽肯定的說,譯場的僧團清淨。就自然會找一些圓滑的詞語,相信這個對許敬宗來講不是難事。(論文《辯機死因初探》)
    謀反疑團
  此後,隨著唐太宗駕崩,新皇帝李治登基。高陽公主同時與房家失去了唐太宗的庇護,永徽四年因爲房遺愛參與荊王李元景謀反案發而遭到滅頂之災。對于這次皇室謀反案曆來衆說紛紜,結論各不相同。有人認爲是宗室勢力與長孫無忌元老勢力較量後失利的結果,也有人認爲是宗室勢力想推舉新人取代李治而遭到政治清洗,也有人認爲是房遺愛參與魏王黨謀反遭到誅殺等等。總之這次皇室清洗案涉及的人數衆多,皇室勳貴荊王李元景、高陽公主夫婦、巴陵公主夫婦等均被賜死,房玄齡家族幾乎被清洗殆盡。吳王李恪被冤殺其四子,仁、瑋、琨、璄並流嶺表,一時成爲永徽年間的大案載入史冊。高陽公主夫婦諸子流放嶺南。根據其他資料顯示高陽公主夫婦共有四子,家族覆滅後二代孫房沼,監察禦史;三代孫房絳,四代孫房晦、房勳,五代孫房凝(字玄儉,晦子,郢州刺史,著有《支謨墓志》)、克讓(凝子,光州剌史);六代房鄴(鄴,字正封,作有《少華山佑順侯碑頌》)、房複,各人事迹留存較少。
房遺則無後。長子房遺直,受二弟的牽連貶爲銅陵尉之後,舉家遷往任上,遂在銅陵傳嗣。房遺直身後四世之內,子孫皆已失考,據傳世代均有在九華山入寺爲僧者。五世孫名叫房階,中唐時期做過大理司直;房階的兒子名叫房魯,字詠歸。房魯有個兒子名叫房重,字慕,曾任武功尉。房重有個兒子名叫房諤,曾任大理寺評事。房諤有四子,乃是房從約、房從繹、房從絢、房從綰。房遺直一支至今有後,均以銅陵爲祖業,是爲房玄齡之嫡脈薪傳。
   也有人懷疑,房遺直唯一保留性命十分可疑,而且高陽公主夫婦案發也與他密切相關。如果不是高陽公主誣告他非禮,高宗則不會派遣長孫無忌去查案,也不會發現高陽公主夫婦謀反罪狀。怎奈目前無史料佐證,只在《龍城錄》中《房玄齡爲相無嗣》雲:房玄齡來買蔔成都,日者笑而掩象曰:“公知名當世,爲時賢相,奈無嗣相紹何。”公怒。時遺直已三歲在側,日者顧指曰:“此兒此兒,絕房氏者此也。”公大悵而還,後皆信然也。此文說,相士給房玄齡說,房遺直會使房家絕後,房玄齡不信,但後來的人都認爲這個相士說的是對的。這應該是民間傳說,通過此傳說,我們可以肯定一點:房遺直是讓整個房家絕後的人。再聯系上永徽年間房遺愛謀反一事,遺愛和高陽公主被誅殺;房玄齡的兒子都被配流嶺表;唯獨遺直因爲繼承父親爵位而被留了下來,只被廢爲庶人。因繼承父位,就被留一條活命,又房家遭此劫難,起于高陽公主誣遺直非禮于她。加上《龍城錄》的說法,可以肯定房遺直有很大問題。雖然不知究竟是何問題,但可以肯定,這是高陽公主與房遺直爭奪爵位的真正原因。從這些可以看出,高陽公主的死與房遺直脫不了關系。(論文《辯機死因初探》)
   諸多謎團圍繞高陽公主,可見高陽公主一生身處政治鬥爭漩渦,雖然有唐太宗的寵愛和庇護但仍在後來擺脫不了被害的命運。至于她是否真的像後代史料所說參與了與丈夫的政治謀反並和和尚道士私通布星次行巫術則不得而知了。我們只有取其信者擇之,而繼續在研究中撥開籠罩在她身上的重重迷霧了。究竟她是聰慧明理的太宗愛女還是淫亂驕橫的公主,諸位看官自有見地,豈非一言以蔽之?!
    相關書籍
  《高陽公主?長歌》是趙玫在她的系列曆史女性小說中“自己想寫要寫”的一部。小說的副題“長歌”。似乎就表達了作者的感情傾注。也許小說中所表現的理念,在部分讀者看來有些另類,但作者一貫的二此番更爲激越的感情奔流,卻于“長歌當哭”中,展現了被政治聯姻與宗教戒律深深壓抑而強烈反彈的人性之偉力。趙玫,其實是企望從婦女問題一個最原初的命題來抒發自己對曆史的疑問。這尤見于她對史料刨根問底的穿透綜合與由此形成的以心理演繹爲內涵的情節架構上。有關高陽公主的直接史料是相當有限的,然而作者以其女性的敏感,卻在兩點看似獨立的平實記載中,發現期間有非比尋常的疑問與聯系;趙玫對于被史學家深深詬病的高陽公主滿懷同情。她所設計的情節,雖然是不可必其有,但情則不可必起無,且在史料上有若幹線索可循。因著對錯置的政治婚姻的厭惡,她詩化了驚世之美與出世之才的那一段孽緣,她在展示女主人公熱烈而慘痛的心史同時,不僅代公主發出了“是誰把我逼到這罪惡深淵”的呼號,更將視點切入曆史的縱橫。趙玫筆下的高陽公主,作爲唐代第一位以色欲而伏誅的貴族婦女,她的犧牲,獲得了“長歌當哭”的悲劇品格。這種極爲有個性的曆史解讀,完全有理由成爲曆史小說的一種有生命力的樣式。
    影視形像
1993年電視劇《武則天》,馬麗飾高陽公主。
   1994年越劇電視劇《天之嬌女》,王濱梅飾高陽公主。
   1998年電視劇《高陽公主》,侯繼林飾高陽公主。
   2001年電視劇《大唐情史》,沈傲君飾高陽公主。
   2005年電視劇《貞觀之治》,陶飛霏飾高陽公主。
http://baike.baidu.com/view/96372.htm

唐太宗 李世民(598~649 )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 ),唐朝第二位皇帝,漢族,廟號太宗,諡號文皇帝(唐高宗加諡文武聖皇帝,唐玄宗加諡文武大聖皇帝、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祖籍隴西成紀人(今甘肅靜寧成紀鄉人),偉大的軍事家,卓越的政治家,書法家和詩人。堪稱“千古一帝”。太宗皇帝在唐朝建立中出生入死,運籌帷幄,在李衛公答對中對其軍事思想給予了詳細介紹。 即位後,統一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同時執行夷漢一家的政策,是曆史上民族關系最爲良好的時期,在促進民族團結和融合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間國泰民安,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繁榮,軍事力量強大,中國成爲超級大國。後人稱他在貞觀年間的統治爲“貞觀之治”。太宗的飛草非常著名,開創了行書寫碑。太宗詩歌在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太宗編寫了著名的秦王破陣樂。在《帝範》《唐會要》等書籍中,對太宗的政治理論有相當多的描述。
【李世民早年】
  唐太宗于隋朝開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出生于貴族之家,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後的次子。公元614年娶妻長孫氏,後稱長孫皇後。
  隋大業十一年(615),隋煬帝被突厥十萬騎圍困于雁門(今山西代縣),李世民應募從屯衛將軍雲定興前往救援,提出虛張軍容,晝引旌旗數十裏,夜以鉦鼓相應的疑兵計。時值東都及諸郡援兵亦至忻口(今忻縣北),迫使突厥始畢可汗解圍而去。十三年六月,與其兄李建成率兵攻西河(今汾陽),首戰獲勝,促使李淵決意西向關中。任右領軍大都督,統右三軍,于七月隨李淵自太原(今太原西南)南下。途中李淵一度動搖,欲還師更圖後舉。世民堅決主張繼續進軍,提出先入鹹陽,號令天下的方略。八月,進攻霍邑(今霍州),先率輕騎至城下,誘隋守將宋老生出戰,繼而率騎猛沖其側背,配合李淵、建成正面攻擊,斬宋老生,克其城。九月,軍至河東(今永濟西南),力主急速進軍長安(今西安),遂奉命率前軍西渡黃河,順利占領渭河以北地區,各大族豪強紛至軍門投效,數支農民起義軍亦來歸附,兵力迅速發展至13萬人。十一月,會諸軍攻克長安。李淵立代王楊侑爲帝。世民被封爲秦國公。
  唐朝建立以後,李世民以功被拜爲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進封秦王。
  唐朝建立以後,爲統一全國,先後進行了六次大的戰役。這六個戰役李世民就指揮了四個,全部取得了勝利,爲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
  第一次是對隴右薛舉父子集團的戰役,唐武德元年,薛舉率軍進攻關中,雙方在現陝西長武縣發生激戰,在這裏,李世民打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大敗仗,退回長安。但不久,他便在淺水原之戰徹底打敗薛軍,消滅了隴東集團。
  第二次,劉武周依附突厥,南下進攻唐朝,攻占了晉陽,李世民不畏艱險,終于擊潰了敵人主力,並乘勝追擊,兩天不吃飯,三天不解甲,徹底消滅了敵軍,收複了丟失的土地。
  第三次是對王世充和竇建德的戰役。這次戰役規模爲唐統一戰爭中最大的。在這次戰役中,李世民先將王世充擊敗,圍困在洛陽,令其無糧草供應,待其自斃。就在洛陽將下未下之時,河北的竇建德軍十余萬衆號稱三十萬爲救援王世充,突然出現在唐軍背後,李世民力排衆議,在虎牢之戰中大敗竇建德軍,生擒竇建德。洛陽的王世充也只得投降,這次李世民一舉兩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第四次是平定劉黑闥的戰役,劉黑闥是竇建德的部下,他打著爲竇建德複仇的旗號,在河北起兵反唐。李世民指揮了平定其第一次起兵的戰役,僅僅兩個月就取得了勝利。(其他兩個戰役是由李孝恭指揮的平定杜伏威的江淮軍和平定以江陵爲根據地的蕭銑的梁政權)。
  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進入長安時,受到部分軍民以皇帝的禮儀招待。武德四年冬十月,封爲天策上將、領司徒、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食邑增至二萬戶。高祖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儼然形成一個小政府機構。
  李世民在戰鬥中注重戰前偵察,雖屢次遇險,但每次戰鬥都能作到知己知彼,善于制造戰機,當敵強我弱時,他經常用“堅壁挫銳”的戰法拖垮敵人,戰鬥中身先士卒,親自率領騎兵突擊敵陣,勝利後勇追窮寇,不給敵人喘息之機,因此獲得了每次戰役的勝利。在統一邊疆的戰爭中,他運籌帷幄,決勝千裏,明于知將,選拔良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李世民用他卓越的軍事才能,爲大唐帝國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不愧爲我國曆史上傑出的軍事家,他的赫赫武功也永垂青史!
【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發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617年,李淵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並很快占領長安。618年,隋煬帝被殺之後,李淵建立唐朝,並立世子李建成爲太子。據說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後立他爲太子。但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淵卻猶豫不決。李建成隨即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沖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是年,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馬,然後趁機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時刻決定背水一戰,先發制人。玄武門事變之後僅僅三天李世民便被立爲皇太子,從他父親手裏接過政府的實際控制權。八月初九,唐高祖讓位,李世民便做了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唐太宗。
【史學評價】
  《新唐書》:
  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傳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興之業。湯有天下,傳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號稱三宗。武王有天下,傳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與宣之功,其余無所稱焉。雖《詩》《書》所載,時有闕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傳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見于後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嗚呼,可謂難得也!
  《舊唐書》評價:
  史臣曰:臣觀文皇帝發迹多奇,聰明神武。拔人物則不私于黨,負志業則鹹盡其才。所以屈突、尉遲,由仇敵而願傾心膂;馬周、劉洎,自疏遠而卒委鈞衡。終平泰階,諒由斯道。嘗試論之:礎潤雲興,蟲鳴螽躍。雖堯、舜之聖,不能用檮杌、窮奇而治平;伊、呂之賢,不能爲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際,遭遇斯難,以至抉目剖心,蟲流筋擢,良由遭值之異也。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軻,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時也。況周發、周成之世襲,我有遺妍;較漢文、漢武之恢弘,彼多慚德。迹其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千載可稱,一人而已!
  吳兢在《貞觀政要?序》中說:“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而來,未之有也。”
  《貞觀政要》集論的撰者元朝的戈直說:“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齊家明倫之方,誠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納諫,任賢而使能,恭儉而節用,寬厚而愛民,亦三代而下,絕無而僅有者也。後之人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豈不交有所益乎!”這裏所說,太宗在正心修身,齊家明倫方面,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與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爭。
  明憲宗在命儒臣訂正重刊《貞觀政要》時寫道:“太宗在唐爲一代英明之君,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純也。”
【豐功偉績】
  1 他不拘一格的用人,對人材的使用及領導達到了極高的境遇;
  2 他獨具慧眼,看到了個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認識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問世,對大臣的各項進步之言豁達的予以采納;
  3 不獨斷專行、初步確立了三權分立、互相監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規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響國家政策的那一部分)旨意需門下省審查副署後方可生效發布,保證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時發現並糾正。杜絕了不良政策對國家及人民的違害與影響;
  4 認識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殺的法政政策,規定死刑需三複奏(外地五複奏)複審批准後方可行刑,這就不難認人們想起貞觀四年(630)全國判死刑才29人、貞觀六年(632)全國死刑犯290人,太宗審查時令全部290人回家團年、待來年秋收後回來複刑,結果290人均准時到來、無一人逃亡。
  5 太宗朝武功之盛,除高麗戰爭上沒有取得戰略勝利外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突厥、吐谷渾、高昌、安西四鎮、漠北薛延陀等),這與當時的國力、軍隊戰鬥力、整體戰略、用人選將與配合默契、過程協調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開的,因此在中華曆史上的名將名相中,貞觀朝占有相當的比例,在中華軍事史上,貞觀朝的戰例也多被引用;
  6 氣吞天下的“天可汗”氣質,李世民多次以少嚇多,經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單騎嚇退突厥10萬精騎,就對比宋真宗在寇准一再堅持和請求下才勉強在大軍護衛下到達澶州南城,而又要戰戰兢兢的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別啊!
  7 胸懷大局、四海一統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四海之內只要知道中國的均努力內附,以唐爲榮,樂不思蜀,他們不但同唐人一樣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還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思摩、執思失力、契芯何力、黑齒常之、乃至後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爲唐朝做出了傑出貢獻,在他們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輝,現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時那時繁榮富強、威甲四海、文禮之邦的生動寫照;
  8 完善科舉制度、大力興辦學校、重視教育活動、普及官吏選聘、當時的國子學、太學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學校,如此才不難想起當時的教化呢,同時當時的科舉也規範化、考選公平,以進士科最爲傑出,如此才有太宗見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舉爲政治上提供優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詩及經濟發展做出傑出貢獻;
  9 工書法、富文詞,太宗皇帝個人修養及天賦極高,在書法同文詞上也頗有名氣,在他大力宏揚和鼓勵支持下,才有唐代書法、文學、藝術之盛;
  10 倡導廉政、節儉、樸素、重視農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設方面是相當成功的,他並沒有像朱元璋一樣嚴懲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個廉潔奉公、遵紀守法的中央領導班子、重視地方長官選舉,當時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貧困,溫彥博、戴胄、于志寧、魏征、張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風氣的宣傳和行政監督,及時預防了官員犯錯,因此當時的官員相當奉公守法、廉潔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較注意節儉,不濫用民力、注意與民休息,當時社會形成了一種樸素求實的作風;太宗皇帝也相當重視農業,京官外巡回京太宗先問及此事,因太子冠禮與農時違背而更改;
  11 由于社會安定,商業經濟得到發展,全國新興了許多商業城市,城市業有相當的發展,廣州、杭州、揚州、成都、江陵、涼州等城市經濟發展相當迅猛,長安同洛陽作爲世界經濟大都會就不言而喻了,這爲封建經濟登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2 對玄奘佛學的支持同西遊的肯定,打通並維護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及東聯新羅、日本,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與經濟發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從奴隸制社會邁入封建社會,開發並促進了西藏的發展;
  綜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不愧爲我國曆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文學家、書法家、卓越的領袖、影響中華乃至世界進程的傑出人物,他爲中華民族同人民做出了傑出貢獻,留下了輝耀千古的豐功偉業及精神財富,因此受到人們的崇敬;也正如築東陽先生所說“他是繼孔子之後中國數一數二的偉人”。
【貞觀之治】
  形成原因
  第一、隋朝政治制度和經濟繁榮爲唐朝加強中央集權和發展經濟創造了條件;而隋煬帝暴政、奢侈腐化、奴役百姓、窮兵黷武,破壞社會生産,激化社會矛盾,導致農民起義。唐初統治者親眼看到了農民戰爭瓦解隋朝的過程,認識到了廣大農民對封建統治穩定的重要性,吸取隋亡教訓,調整統治政策,以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恢複經濟。
  第二、因爲上述因素,唐太宗確定了“安百姓”、“重人才”、“強政治”的治國思想,並通過一系列的制度政策、措施和不懈的實踐去實現。首先,唐太宗認識到了統治者與人民是“舟與水”的關系,通過土地賦稅制度的調整以“安百姓”。二是認識到了重用人才,虛懷納諫的意義,得人善任,從諫如流,營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圍,保證了較爲開明正確的政治、經濟、民族、外交、文化上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實施。三是加強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以鞏固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擴大統治基礎。
  注意:用人和納諫,既是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又是貞觀之治的重要表現。
  在李世民統治其間,唐朝國力強盛,被稱爲貞觀之治。晚年著《帝範》一書以教戒太子,其中總結了他一生的政治經驗,也對自己的功過進行了評述。
  他在位期間,推行府兵制、租庸調制和均田制,並積極推行科舉制。
  630年,擊敗東突厥,被突厥各部尊爲“天可汗”。641年嫁文成公主給吐蕃的松贊幹布。
  649年,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門代理國事。李世民于649年7月病死于長安含風殿。葬于今陝西禮泉東北50多裏的山峰上的昭陵。諡號爲“文皇帝”。
  唐太宗善于聽從大臣的批評和見解,魏征直諫200多次直陳他的過失。
  唐太宗還精擅書法,以行書寫碑,爲後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溫泉銘》《晉祠銘》等。死後更以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所作《蘭亭集序》爲陪葬品。
  貞觀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現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爲賢,知人善用;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征等;並采取了一些以農爲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面。與後來李隆基的“開元盛世”並肩而立。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現了空前的繁榮。由于他在位時年號爲貞觀,所以人們把他統治的這一段時期稱爲“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我國曆史上最爲璀璨奪目的時期。
  太宗吸取隋朝滅亡的原因,非常重視老百姓的生活。他強調以民爲本,常說:“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輕徭薄賦,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唐太宗愛惜民力,從不輕易征發徭役。他患有氣疾,不適合居住在潮濕的舊宮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舊宮殿裏住了很久。
  貞觀之初,在唐太宗的帶領下,君臣和諧,全國上下一心,經濟很快得到了好轉。到了貞觀八九年,牛馬遍野,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升平景象。
  太宗在位20多年,進諫的官員不下30余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諫前後200余事,數十萬言,皆切中時弊,對改進朝政很有幫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選拔,嚴格遵循德才兼備的原則。太宗認爲只有選用大批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達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賢若渴,曾先後5次頒布求賢詔令,並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擴大應試的範圍和人數,以便使更多的人才顯露出來。由于唐太宗重視人才,貞觀年間湧現出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可謂是“人才濟濟,文武兼備”。正是這些棟梁之才,用他們的聰明才智,爲“貞觀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說:“國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爲准。”法律制定出來後,唐太宗以身作則,帶頭守法,維護法律的劃一和穩定。在貞觀時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執法時鐵面無私,但量刑時太宗又反複思考,慎之又慎。他說:“人死了不能再活,執法務必寬大簡約。”由于太宗的苦心經營,貞觀年間法制情況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據載貞觀三年,全國判死刑的才29人,幾乎達到了封建社會法制的最高標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罰。
  以民爲本的思想,廣開言路,虛懷納諫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則;鐵面無私,依法辦事的氣度;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基本特色,成爲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樣。使唐朝在當時與西方國家相比,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一、社會秩序空前安定
  史書記載:貞觀年間“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複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鬥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于嶺表,自山東至于滄海,皆不糧,取給于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二、開放國境
  由于東羅馬帝國的滅亡,西方變得支離破碎。到了隋朝時中國已經幾欲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了,而唐帝國尤其是貞觀時期的唐朝更是當時世界唯一的文明最爲強盛的大一統帝國,首都長安是世界性的大都會,各地民商來往不斷,就象今天的美國紐約一樣。那時的唐帝國是世界各國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陽光地帶”,各國的傑才俊士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往唐帝國跑。來自世界各國的外交使節紛紛贊歎唐朝的盛世,唐朝高度發展的文化,使來到唐朝的各國人,大多數以成爲大唐人爲榮。不僅首都長安,全國各地都有來自國外的“僑民”在當地定居,尤其是新興的商業城市,僅廣州一城的西洋僑民就有二十萬人以上。貞觀時期的唐王朝王朝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完全開放的王朝,比漢朝的僅限于貿易和傳教還要開放,以至于各國各地的普通老百姓都可以來到唐朝一睹唐帝國的的風采,唐朝政府還在設立流所(和現在的使館差不多),頗爲開放邊境和關口。極盡吸收外來文化和物質文明。
  唐帝國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國移民外,還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先進文化,僅日本的官派的公費留學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幾百人。民間自費留學生則遠遠超過此數。這些日本留學生學成歸國後,在日本進行了第一次現代化運動 ――“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國化運動,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飾風俗,全部仿效當時的貞觀王朝,使處于原始部落狀態的日本民族平空躍進了一千年。
  日本民族並不高明,它只是善于學習而已。這個步子比別人慢半拍的民族有一個最大的優點――落後但不固執。當外來文明入侵時,它總是虛懷若谷地主動接受比本民族先進的文化,用最快最便捷的方式接受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使自己快速躍進到先進民族的行列。
  一個民族落後並不可怕,固執才是最可怕的!
  三、政治清平
  中國官場的貪污病菌是無孔不入的,以至占絕大多數的國人都認定貪污是人類社會的不治之症,只要是有“官”的地方就避免不了貪污。當從英美等國歸來的留學生向他們的親朋好友陳述這些國家基本上消滅了貪污時,沒有幾個人不認爲他是在胡說八道。其實,貪污並不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地球上就有不少文明程度較高的國家基本上消滅了貪污。不僅是美利堅和英吉利等現代化強國,就連主要由華人組成的新加坡也基本上消滅了貪污。
  這裏所說的基本上消滅了貪污並不是說完全杜絕了貪污現象,而是指貪污行爲在整個官場中屬極個別的現象,且貪污的數額不大(一年的貪污額一般不會超過此人一年的薪水),持續的時間也不會很長(連續作案三年以上的少之又少),都會很快敗露且受到毫不留情的嚴懲。
  貞觀時期是中國曆史上基本沒有貪污的政治,這也許是李世民最值得稱導的政績。在李世民統治下的中國,皇帝率先垂範,官員一心爲公,吏佐各安本份,濫用職權和貪污瀆職的現象降到了曆史上的最低點。尢爲可貴的是:李世民並沒有用殘酷的刑罰來檠告貪污,主要是以身示範和制定一套盡可能科學的政治體制來預防貪污。在一個精明自律的統治者面前,官吏貪污的動機很小,貪官污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防範貪污主要取決于一套科學修明的政治體制,光靠事後的打擊只能取效于一時,不能從根子上鏟除貪污賴以滋生的社會土壤。
  四、分權制度
  中國封建體制的主要特征是權力高度集中,地方服從中央,中央又唯皇帝馬首是瞻。這種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極大地限制了國民的創造性、主動性和靈活性,且極易釀成暴政。
  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央政府組織實行“三省六部制”,但貞觀王朝的三省職權劃分則初步體現了現代化政治特征――分權原則。中書省發布命令,門下省審查命令,尚書省執行命令。一個政令的形成,先由諸宰相在設于中書省的政事堂舉行會議,形成決議後報皇帝批准,再由中書省以皇帝名義發布詔書。詔書發布之前,必須送門下省審查,門下省認爲不合適的,可以拒絕“副署”。詔書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頒布。只有門下省“副署”後的詔書才成爲國家正式法令,交由尚書省執行。這種政治運作方式很有點類似現代民主國家的“三權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紀興起的分權學說,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運用于中國的政治體制,進一步說明了貞觀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爲難能可貴的是,李世民規定自己的詔書也必須由門下省“副署”後才能生效,從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來潮和心情不好時作出有損他清譽的不慎重決定。中國曆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個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擁有如此傑出智慧和胸襟(美國的開國總統華盛頓有點像他的學生)。
  五、商業發達
  中國封建王朝曆來的經濟特征是“重農抑商”,商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相當低,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種田人要低好幾個等次。這也是中國的封建經濟一直得不到實質性發展的主要原因。
  貞觀王朝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不歧視商業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視,還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這進一步地體現了李世民將眼光放到很遠。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導下,貞觀王朝的商業經濟有了迅速和長足地進展,新興的商業城市象雨後春筍般地興起。當時世界出名的商業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江西南昌)、揚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涼州。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則是世界性的大都會。
  自漢開辟的“絲綢之路” 一直是聯系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唐朝疆域遼闊,在西域設立了安西四鎮,西部邊界直達中亞的石國(今屬哈薩克斯坦),爲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結果絲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絕于途,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使絲稠之路成了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
  “貞觀之治”總結
  1 含義:在唐太宗統治時期,社會秩序比較安定,階級矛盾相對緩和,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唐太宗的年號叫“貞觀”,曆史上把這一時期比較清明的封建統治稱爲“貞觀之治”。
  2 原因:唐太宗引隋之苛政爲戒,調整統治政策,糾正前朝之弊端,認識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潔奉公,政府要輕徭薄賦。唐太宗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傑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他善于用人,勇于納諫,不斷調整統治政策,他的個人作用也是“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
  3 政績:
  第一,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使農民有可能安定生産,耕作有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第二,政治上實行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三省六部制的實行,使宰相的人數比秦漢時期增多,便于皇帝控制。
  第三,唐太宗時期加強了國內漢族與少數民族的聯系,加強對西北等地區的管轄,另外還加強了與亞洲各國的友好往來。
  第四,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納諫,這既是“貞觀之治”形成的原因之一,也是“貞觀之治”的內容之一。他重用房玄齡、杜如晦、魏征、長孫無忌等能臣。
【天可汗之路】
  唐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最意氣風發的時代,這個“大有胡氣”的朝代中,邊疆戰爭之頻繁和戰勝次數之多,在中國古代史上非常罕見。所以只有唐朝才能誕生專門的邊塞詩派,誕生像“年年戰骨埋荒外”這樣的詩句。而至于“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願得此生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種豪言壯語,則由于後世朝代偃武修文的風氣,甚至成爲了古代史上中國人尚武精神的絕響。尤其是貞觀年間,大唐帝國四面出擊,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第一個時期,全面擴張,四面出擊。
  貞觀年間是唐朝拓邊最猛烈的時期,也是獲勝最大的時期。貞觀年間,唐朝依次取得了對東突厥、吐蕃、吐谷渾、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麗、龜茲甚至可能還包括印度用兵的勝利。這些勝利奠定了唐朝300年的基業。頡利可汗恐怕是有史以來第一個被中國軍隊活捉的草原帝國最高統治者。唐軍出擊定襄,痛殲突厥,活捉頡利可汗,也是唐朝曆史上拓邊戰爭中最輝煌的勝利。頡利可汗被抓到長安。突厥是唐朝最大的邊患,作爲同時存在的兩個超級大國之一遭到毀滅,建立單級世界就變得容易多了。唐朝的另一個著名將領候君集奉命帶兵修理驕橫的吐蕃人。候君集通過夜襲擊敗了吐蕃軍,斬首千余。吐蕃軍退兵後,松贊幹布做了頡利可汗也做過的事:派使者謝罪求和。但是他沒有放棄和親的請求。可能是被他的執著感動,7年後他的要求終于得到了滿足。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唐軍再次遠征,途中缺水,就刺馬飲血,終于襲破伏允的牙帳,伏允丟下老婆孩子溜之大吉,不久在沙漠中被部下所殺。吐谷渾從此被納入唐朝的勢力範圍。貞觀十三年,高昌國失臣禮。高昌王麴文泰看到唐兵來得那麽快,嚇得大病起來,感到忽冷忽熱,幾天後竟然一命嗚呼,由此作爲第一個被唐軍活活嚇死的人而載入史冊。
  第二個時期,征戰高句麗
  高句麗雖然向新成立的唐朝朝貢,但實際上卻對唐朝持懷有敵視態度。到後來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時候,爲援助處于高句麗和百濟圍困中的新羅(《新唐書》“(百濟)與高麗連和伐新羅,取四十余城。發兵守之,又謀取棠項城,絕貢道”,新羅告急),並統一被高句麗據有的遼東地區(當時的“遼東”的概念略同于漢朝四郡的範圍,即中國東北遼河以東地區以及朝鮮半島的北部),唐太宗東征高句麗,放話給薛延陀:我們父子都要去打高句麗,長安空虛,你要是想犯賤只管放馬過來!這麽生猛的話,薛延陀當時就嚇得氣短了一截(《舊唐書》載後來高句麗用厚利誘惑薛延陀叛唐,但是“夷男氣懾不敢動”)。
  貞觀十九年,唐軍向遼東進軍。唐太宗在路上對手下人說,四方基本安定了,就剩下這一塊地方了,趁著我還沒死,良將們還有精力,一定要解決掉。
  夏季,李績暗渡陳倉,突然出現在遼東城下,高句麗兵大駭。營州都督張儉和優秀將領李道宗也率兵進入遼東,擊敗高句麗兵,斬首數千。四月,唐軍攻破高句麗蓋牟城,俘虜兩萬多人,繳獲糧食十多萬石。五月,另一路唐軍從山東渡海攻破高句麗卑沙城,俘虜八千人。上百年來中國軍隊第一次得以在鴨綠江邊閱兵。
  不久,李績和李道宗所部進逼遼東城下。高句麗軍數萬來援。有人建議說高句麗軍多唐軍少,應該堅守。可是李道宗說高句麗人仗著人多以爲我們不敢拿他們怎麽樣,我們就是要攻擊他們,殺殺他們的銳氣。李績說我們被派來就是負責替皇上掃馬路的。現在馬路不幹淨,我們怎麽能躲呢。于是唐軍處于劣勢卻猛烈出擊,高句麗兵始料不及,被沖亂陣型大敗而歸。唐太宗大軍兵到後,把遼東圍得水泄不通,日夜攻打。乘著刮南風的機會,唐太宗指揮士兵點燃城池西南樓,順風放火。高句麗軍抵擋不住了,遼東陷落。唐軍殺高句麗兵一萬多人,俘虜一萬多人,此外還有百姓四萬多人。
  攻克遼東後,唐軍繼續向白岩城進發。烏骨城派兵一萬支援,被唐軍擊退(此戰唐軍只用了800人)。六月,白岩城不戰而降。唐軍繼續向安市進發。高句麗將領高延壽等人率領靺鞨、高句麗兵十五萬來救援,被擊敗。高延壽向唐軍乞降,來到唐軍軍營,一進門就跪下,挪動膝蓋向前,拜伏在地。(《資治通鑒》上說“延壽、惠真帥其衆三萬六千八百人請降,入軍門,膝行而前,拜伏請命。”)唐太宗對他們說:“東夷少年,跳梁海曲……自今複敢與天子戰乎?”高延壽等人“皆伏地不能對”。唐太宗將降軍中的高句麗軍官、酋長三千余人虜往中原,其余高句麗人悉數釋放。
  安市城小而堅,唐軍圍攻數月不克。長孫無忌以爲:‘天子親征,異于諸將,不可乘危徼幸。今建安、新城之虜,衆猶十萬,若向烏骨,皆躡吾後,不如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後長驅而進,此萬全之策也。’”)而這種方式過去一直是唐軍克敵制勝的法寶。最終唐太宗決定暫時停止這次出征。9月,唐軍班師。這次征伐高句麗,攻克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岩、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城,遷徙遼、蓋、岩三州戶口入中國七萬人。新城、建安、駐蹕三大戰,斬首四萬余級。在唐軍,戰士陣亡的約2000人,損失最大是戰馬,損失了七八成。
  此戰雖重創高句麗,但是戰事曠日持久,耗費巨大,最終卻未能滅亡高句麗。因此,唐太宗認爲這戰屬于戰敗了,痛心地說:如果魏征還活著,肯定不會讓我進行這次遠征。但這戰的意義還是比較重大的。這是自三國時期毋丘儉攻破高句麗屠王城以來上百年中國軍隊第一次真正戰勝高句麗人,收複了今天遼寧一帶很多南北朝時期被高句麗奪取的土地,爲今後唐朝徹底征服朝鮮打下了基礎。
  貞觀二十二年,倒是有個印度的小插曲。王玄策作爲唐朝的使者去印度。中天竺大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位,劫持唐使。王玄策只身逃到吐蕃,借來吐蕃軍和尼泊爾軍向印度進發。連戰三天,印度軍大敗。唐軍斬首三千余級,水中淹死印度兵約萬人。阿羅那順棄城逃跑,副使蔣師仁追上並俘虜之。此外虜男女一萬二千人,牛馬三萬余匹。
【地緣戰略思想】
  唐太宗地緣戰略思想,是唐太宗關于地緣戰略問題的理性認識,是唐太宗利用唐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地緣關系及其作用法則謀取和維護唐王朝利益的戰略思想。唐太宗地緣戰略思想是中國古代地緣戰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有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現代的獨具特色的思想內容。
  唐太宗在位期間國土廣大,邊界線綿延曲折,地緣形勢複雜,並隨時間推移而發展變化。曆觀這一時期唐與周邊所發生的諸多地緣關系,既有與唐軍事利益攸關的,也有與唐政治、外交利益攸關的,還有與唐經濟利益攸關的,更多的則是幾種利益兼而有之,錯綜複雜。唐太宗比較成功地處理了與突厥、吐蕃、高昌及西域諸國、高麗、新羅、百濟等國之間的關系。唐太宗的地緣戰略思想正是在處理與周邊地緣關系的實踐過程中逐步産生、發展並走向成熟的。
  唐太宗地緣戰略思想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又具有他個人的獨有特色,兩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貫穿于他的地緣戰略思想的始終。
  唐太宗地緣戰略思想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積極進取。這是唐太宗地緣戰略思想的最顯著的特色,也是其思想中最成功、最可取的地方。唐太宗的雄大豪邁是曆代許多帝王所不可比擬的,這也是他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二是靈活應對。唐太宗在重大變故面前不驚慌失措,他能夠依據客觀形勢和對象的變化而變化,從而較大程度地保證了決策的正確性。三是冷靜務實。唐太宗鑒于隋亡教訓,努力克服以往帝王急功近利、窮兵黷武的缺陷,注意結合現實需要,量力而行,在冷靜分析的基礎上推行務實政策。四是措置有序。無論是北擊突厥,還是西平高昌,尤其是經略西域,都是先急後緩、由近及遠,有條理、有次序地進行,從中亦可見唐太宗地緣戰略決策之成熟。
  唐太宗地緣戰略思想是其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理論上取得了突破,達到了一個新高度,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獲得巨大成功,業績斐然。史載:“(貞觀十四年)唐地東極于海,西至焉耆,南盡林邑,北抵大漠,皆爲州縣,凡東西九千五百一十裏,南北一萬九百一十八裏。”(《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十四年九月。)唐太宗的突出成就正在于他以超越前人的英武雄邁之氣魄,重新開拓了中華民族的疆土,爲後來中國版圖的確定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而這一輝煌業績的獲得,是與唐太宗的地緣戰略思想密切不可分的。即使今天看來,唐太宗的地緣戰略思想裏面也不乏可取之處。
  唐太宗地緣戰略思想包含豐富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著眼于爭奪關中、鞏固“中國”的固本思想。其中居重馭輕的關中本位思想,乃是唐太宗成就帝業的“根本”,也是其地緣戰略思想的出發點。 太宗“深根固本,治安中國”之思想,既有傳統政策沿襲之因素,又有出于當時初唐政治、經濟背景考慮之因素,特別是對地緣因素的考慮,爲鞏固政權、密切中外關系、發展經濟進而增強國力而不得不爲之。

  (二)以夷制夷、保藩固圉的地緣藩屏思想,主要體現在以“懷輯”政策綏納歸附民族,並將其內徙安置在唐周邊地區的一系列行爲上,從而達到令其“世作藩屏”的目的。
  唐太宗的地緣藩屏思想主要有如下兩個內容:
  1置內屬少數民族政權于周邊,以作藩屏。
  2在唐周邊地區扶植親唐政權,以作藩屏。
  (三)縱橫捭闔的地緣制衡思想。
  其主要內容有:①遠交近攻,各個擊破,如聯薛延陀制突厥。②扶弱抑強,保持地區勢力均衡,如聯新羅攻高麗、百濟以及聯合鐵勒諸部扼制薛延陀。③聯近抗遠,服近懾遠,穩定近鄰以攻擊或威懾遠方政權,如聯合吐谷渾以對付吐蕃。④另外,唐太宗還有針對某一特定政權內部制定的制衡思想,旨在分化瓦解其勢力,造成內部爭權奪利,削弱統治實力,這尤其體現在對薛延陀的問題上。
  唐太宗實行地緣制衡的策略思想及其基本情況大致有如下幾種:
  1遠交近攻,拉攏與孤立並用——唐與東突厥、 薛廷陀的地緣制衡關系。
  2扶弱抑強,保持地區均勢。
【太宗爭議】
  我們都知道,李世民也是人,人無完人,是人就有錯誤。貞觀後期,唐太宗開始有了一些變化,先從納諫開始體現出來。貞觀十年,魏征發現他“漸惡直言”,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錯誤的開始。
  一是征伐高麗,這個被某些人認爲是錯誤的舉動,但是,就當時形勢來看,此征是必要的和需要的。第一,發動戰爭的責任是高麗,高麗悍然進攻唐朝附庸國新羅挑起戰端,爲了維護權威,唐需要發動戰爭來保護自己的附屬國的利益。第二,戰爭中,唐軍是正義和人性的,這也是保證唐軍損失非常小的一個外在條件,在唐軍攻占的城池中,均擁護唐軍。但是由于爲了保持正義性和人性化,導致偏求穩,而使戰期拉長。第三,唐軍的撤退和後續戰爭,充分體現了李世民的胸懷和高超的戰略思想,唐軍以2000人的損失消滅高句麗數十萬人,千古罕見。撤退之時,敵將城牆跪拜,也實屬罕見。唐軍後期的軍事騷擾和政治封鎖,使高句麗的實力每況愈下,最終高宗消滅這一小醜。
  還有奢侈現象的明顯增加。在貞觀十六年的時候,唐太宗下詔說,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機關不得限制,結果造成太子的嚴重浪費現象。唐太宗自己也開始修造宮殿,貞觀十一年在東都洛陽修飛山宮,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宮。這些使唐太宗後期沒有前期勤儉,但是比康熙,乾隆等不知道要強多少倍。
  還有一個大的錯誤就是參與史官所寫的起居注當中。這是專門寫皇帝日常生活和朝政言論的,皇帝無權幹涉,這是曆來的傳統,曆來的皇帝都沒有看,尊重史官的職權和地位。而史官也是公正直書,從不掩飾什麽,從不害怕皇帝打擊報複。但唐太宗這個名君卻犯了一個頗大的曆史錯誤,影響幹預了史官的公正性。當然,沒有任何完整證據表明太宗大量歪曲曆史。同時,不僅僅是太宗,自春秋,看史者何止數百,董狐直筆,陳壽索賄,太史被宮,不要說清朝的文字獄了,另外,許敬宗和武則天對李世民並沒有好感,這樣表明,唐初曆史應該具有可信度的。
  不過,系數一生,唐太宗畢竟是個明君,在晚年也反省自己晚年過度奢侈糜爛的錯誤。他對太子李治教誨時反省了自己的一生:“你應該從曆史中找古代的賢明帝王爲學習的典範,像我這樣的不足以效法。我做了許多錯事,比如錦繡珠玉不絕于前,宮室臺榭常有興造,犬馬鷹隼沒有不去的地方,行遊四方又勞民傷財,這都是大錯,你不要以爲這都是好事,總想學著去做。”
  唐太宗在貞觀初期不顧大臣魏征和李大亮的勸阻,對歸順的北方遊牧民族部落要土地給土地要物資給物資,結果這些部落享受夠唐朝的恩惠後胃口反而越來越大,索性就叛亂了。
  後來唐太宗也自己檢討:“中國百姓,實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葉,擾其根本以厚枝葉,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納魏征言,遂覺勞費日甚,幾失久安之道。”
  貞觀二十年(646年),遼東戰役回來時,唐太宗得病,此後一直調養,由此開始服用方士提煉的金石丹藥。先前唐太宗還曾經嘲笑秦皇漢武迷戀方術和尋求丹藥,現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進去了。到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又得了“風疾”,煩躁怕熱,便讓人在驪山頂峰修翠微宮,第二年,派人從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羅邇娑婆寐,病情不斷惡化。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逝世。享年僅五十一歲。
【主要詩作】
  【賜房玄齡】
  太液仙舟迥,西園引上才。未曉征車度,雞鳴關早開。
  【賜蕭瑀】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飲馬長城窟行】
  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瀚海百重波,陰山千裏雪。
  迥戍危烽火,層巒引高節。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
  寒沙連騎迹,朔吹斷邊聲。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
  絕漠幹戈戢,車徒振原隰。都尉反龍堆,將軍旋馬邑。
  揚麾氛霧靜,紀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靈臺凱歌入。
  【經破薛舉戰地】
  昔年懷壯氣,提戈初仗節。心隨朗日高,志與秋霜潔。
  移鋒驚電起,轉戰長河決。營碎落星沈,陣卷橫雲裂。
  一揮氛沴靜,再舉鯨鯢滅。于茲俯舊原,屬目駐華軒。
  沈沙無故迹,減竈有殘痕。浪霞穿水淨,峰霧抱蓮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長想眺前蹤,撫躬聊自適。
  【還陝述懷】
  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星旂紛電舉,日羽肅天行。
  遍野屯萬騎,臨原駐五營。登山麾武節,背水縱神兵。
  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
  【出獵】
  楚王雲夢澤,漢帝長楊宮。豈若因農暇,閱武出轘嵩。
  三驅陳銳卒,七萃列材雄。寒野霜氛白,平原燒火紅。
  雕戈夏服箭,羽騎綠沈弓。怖獸潛幽壑,驚禽散翠空。
  長煙晦落景,灌木振嚴風。所爲除民瘼,非是悅林叢。
  【望終南山】
  重巒俯渭水,碧嶂插遙天。出紅扶嶺日,入翠貯岩煙。
  疊松朝若夜,複岫闕疑全。對此恬千慮,無勞訪九仙。
  【元日】
  高軒曖春色,邃閣媚朝光。彤庭飛彩旆,翠幌曜明璫。
  恭己臨四極,垂衣馭八荒。霜戟列丹陛,絲竹韻長廊。
  穆矣熏風茂,康哉帝道昌。繼文遵後軌,循古鑒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豔昔年妝。巨川思欲濟,終以寄舟航。
  【喜雪】
  碧昏朝合霧,丹卷暝韜霞。結葉繁雲色,凝瓊遍雪華。
  光樓皎若粉,映幕集疑沙。泛柳飛飛絮,妝梅片片花。
  照璧臺圓月,飄珠箔穿露。瑤潔短長階,玉叢高下樹。
  映桐珪累白,縈峰蓮抱素。斷續氣將沈,徘徊歲雲暮。
  懷珍愧隱德,表瑞佇豐年。蕊間飛禁苑,鶴處舞伊川。
  儻詠幽蘭曲,同歡黃竹篇。
  【詠風】
  蕭條起關塞,搖颺下蓬瀛。拂林花亂彩,響谷鳥分聲。
  披雲羅影散,泛水織文生。勞歌大風曲,威加四海清。

【編年紀事】

  貞觀元年(六二七)正月初一,改元貞觀。
  貞觀元年(六二七)正月,唐太宗下制,令今後中書省、門下省以及三品以上官入閣商議國家大事,都要有諫官跟隨,遇有不當之處,諫官立刻進諫。
  貞觀元年(六二七)正月,唐太宗命吏部尚書長孫無忌等與學士、法官等人重新議定律令。放寬絞刑五十條爲砍斷有趾,唐太宗仍嫌這種肉刑太殘酷,蜀王法曹參軍裴弘獻請再改爲加役流,徙三千裏,居作三年。詔從之。
  貞觀元年(六二七)唐天節將軍、燕郡王李藝據涇州反。
  貞觀元年(六二七)二月,並省全國的州縣,將全國分爲十道,即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廢郡爲州,故每道各轄若幹州。
  貞觀元年(六二七)十月嶺南酋長馮盎遣子入朝
  貞觀元年(六二七)末,吏部侍郎劉林甫奏請以後四時聽選,隨闕注擬,人以爲便。太宗詔命一部分人到洛州參選。太宗說“官在得人,不在員多。”命房玄齡並省中央官員,只留下文武官額六百四十三人。
  貞觀二年(六二八),詔各地置義倉。薛延陀首領夷男受唐封爲可汗,建汗庭于漠北。
  貞觀二年(六二八)三月,大理少卿胡演向太宗上報每月囚徒的賬目。太宗命令後大辟罪由中書、門下省四品以上官和尚書省議定,以免冤濫。接著又逐個帶進囚徒,輪到岐州刺史鄭善果時,太宗認爲善果雖有罪,官品不低,不應與于囚徒之列。于是,又命以後三品以上官犯罪,不用帶進,可在太極宮承天門左右朝堂聽判決。
  貞觀二年(六二八),關內發生旱災,百姓缺糧,有許多人賣兒賣女以換取衣糧。四月,太宗詔出禦府金帛贖回被賣兒童,交還父母。又因去年久雨,今年又遭受旱災、蝗災,大赦天下。
  貞觀二年(六二八)四月,突利派使來唐請求援助。太宗召集大臣討論,兵部尚書杜如晦請出兵攻突厥。貞觀三年(六二九)十二月,突利可汗入朝,太宗任命他爲右衛大將軍,賜爵北平郡王。
  貞觀二年(六二八)九月,中書舍人李百藥請再出宮人。唐太宗命尚書左丞戴胄和給事中杜正倫在掖庭西門簡選宮人,前後放出宮女又達三千余人。
  貞觀二年(六二八)末,派遣遊擊將軍喬師望從小路帶著冊書拜夷男爲真珠毗伽可汗,賜給他鼓纛。夷男非常高興,派使入貢。
  貞觀三年(六二九)三月,太宗以房玄齡爲左仆射,杜如晦爲右仆射,以尚書右丞魏征守秘書監,均參與朝政。房玄齡善謀略,杜如晦善決斷,爲唐朝名相,並稱“房杜”。
  唐朝初年,凡國家軍政大事,中書舍人各依自己的見解,簽署自己的名字,被稱做五花判事。由中書侍郎、中書令審查,由給事中、黃門侍郎校正。貞觀三年(六二九)四月,唐太宗重新申明舊的制度,于是很少發生錯事。
  貞觀三年(六二九)大旱,太宗詔求直言,馬周代常何向太宗提了二十多條意見。太宗大喜,招馬周入見,令他宿直門下省,不久以馬周爲監察禦史,終至拜相。
  貞觀三年(六二九)八月,命兵部尚書李靖爲行軍總管、張公謹爲副總管,前去征討突厥。突厥俟斤九人帶領三千騎兵降唐,拔野古、仆骨、奚等酋長也帥部衆降唐。
  貞觀三年(六三〇)閏十二月,東謝酋長謝元深、南謝酋長謝強朝唐。東謝、南謝是南蠻的分支,分布在黔西。唐太宗下詔以東謝之地爲應州(今貴州德江縣貞觀三年(六三〇)閏十二月,牂牁酋長謝能羽及兗州蠻向唐入貢。太宗詔以牂牁之地爲牂州。黨項酋長細封步賴降唐,唐以其地爲軌州境),南謝之地爲莊州(今貴州境內),隸屬于黔州都督
  貞觀四年(六三〇)正月,李績在白道敗突厥,李靖在陰山大敗頡利可汗。
  貞觀四年(六三〇)正月,李靖率三千騎自馬邑進駐惡陽嶺,夜襲定襄,大敗突厥。頡利可汗大驚,遷牙帳于磧口。頡利的親信康蘇密以隋煬帝後蕭氏及其孫楊政道降唐。
  貞觀四年(六三〇)三月,各族君長都到長安請唐太宗稱天可汗,唐太宗笑道:“我爲大唐天子,難道又爲可汗之事嗎?”但此後唐太宗賜給西北各族君長的璽書都用“天可汗”的稱號。
  貞觀四年(六三〇)三月,唐行軍副總管張寶相突至蘇尼失兵營,俘頡利,送往長安。
  貞觀四年(六三〇)九月,伊吾城主到長安朝唐。先是伊吾內屬,隋于其地設置伊吾郡;隋末,城主向突厥稱臣。頡利被唐攻滅後,伊吾城主率他所屬的七城降唐,唐朝在伊吾設置西伊州(今新疆哈密)。
  太宗閱讀中醫著作《明堂針灸書》後,認爲人的五髒都歸結在背部。于是于貞觀四年(六三〇)十一月下令,此後審訊犯人,不得鞭擊背部。
  貞觀四年(六三〇),全國豐收,流散到各地的百姓回歸故裏,米每鬥不超過三、四錢,一年僅判處了二十九人死刑。
  貞觀四年(六三〇)八月,日本遣使犬上三田耜(亦作禦田鍬)、藥師惠日等來唐,是爲日本第一次遣唐使。
  貞觀五年(六三一),開黨項之地爲十六州。日本第一次遣唐使犬上禦田鍬等至唐(奉使在上年)。林邑、新羅都遣使到唐。
  貞觀五年(六三一)十二月初二日,唐太宗制:“判決死罪,要在兩天內五次申奏,下各州的要三次申奏;行刑當天,尚食局不得進酒肉,內教坊及太常寺不得奏樂。門下省還要再檢查,有依法應當死而處境堪憐者,另外寫狀上奏。”五次申奏是指行刑前兩天到行刑之日共上奏五次,人命關天,以示慎重。只有犯惡逆罪(隋立“十惡不赦”之科,唐承之)的人只奏一次。
  貞觀六年(六三二),太宗乃止。增置三師官(太師、太傅、太保)。太宗與侍臣論安危之本。長孫後賀太宗喜得諫臣,焉耆王遣使入貢,唐太宗派鴻臚少卿劉善因前去冊立泥孰爲奚利邲咄陸可汗。
  貞觀六年(六三二)十一月,契苾(鐵勒十五部之一)部落酋長契苾何力率所部六千余家到沙州(今甘肅敦煌西)向唐政府歸降。
  貞觀七年(六三三),太宗赦死囚,李淳風造渾天黃道儀。
  貞觀八年(六三四),李靖等赴諸道察情,
  貞觀九年(六三五),唐高祖李淵卒,唐平吐谷渾,
  貞觀十年(六三六),唐建南北衙
  貞觀十年(六三六)六月二十一日,太宗皇後長孫氏卒,年三十六歲
  貞觀十一年(六三七)八月,侍禦史馬周上疏朝廷,建議政府應重視州縣地方官吏的選任。太宗聞奏,深以爲是,決定以後刺史由他親選,縣令則由京官五品以上各舉一人。
  貞觀十二年(六三八)立薛延陀小可汗,太宗建百騎。
  貞觀十三年(六三九)太宗停世襲刺史
  貞觀十四年(六四〇)流鬼國遣使入貢, 侯君集滅高昌,唐置安西都護府于交河,禮官改禮制,唐文成公主入藏
  貞觀十五年(六四一)唐蕃和親,席君買平吐谷渾之亂,冊封百濟王,李世績敗薛延陀
  貞觀十六年(六四二)魏王泰上《括地志》,太宗徙死罪者實西州,禁自傷肢體,郭孝恪敗西突厥咄陸可汗
  貞觀十七年(六四三)魏征卒,征高麗,李世民命畫功臣像于淩煙閣,太子承乾造反,被廢,立晉王治爲皇太子
  貞觀十八年(六四四)太宗親征高麗
  貞觀十九年(六四五)鐵勒九姓大首領率衆降唐。 玄奘取經回國,張亮、程名振拔高麗卑沙城,李世績攻高麗遼東城,契苾何力等勇擊高麗,高麗白岩城降,太宗破高麗安市救兵,太宗下詔從高麗班師。
  貞觀二十年(六四六) 薛廷陀咄摩支降唐,敕勒諸部朝唐
  貞觀二十一年 (六四七)唐發兵攻龜茲,太宗哭高士廉,骨利幹入貢,王波利造船攻高麗,突厥車鼻可汗向唐朝入貢,西趙酋長趙磨內附
  貞觀二十二年(六四八)薛萬徹等率軍擊高麗,李百藥卒,結骨入朝,松外蠻附唐,契丹首領曲據內附,阿史那賀魯降唐,王玄策破中天竺,房玄齡卒,
  貞觀二十三年 (六四九)徒莫祗等蠻內附
  貞觀二十三年(六四九)五月,唐太宗病危。臨終前,他召見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讓他們輔佐太子治聽政。是月,太宗病逝于翠微宮含風殿。太子李治即位,是爲唐高宗。
http://baike.baidu.com/view/2541.html?tp=0_11

 

上一篇:《暹羅女王》

下一篇:《唐玄宗》

美國黑金 2020-01-04 23:48:16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

阿楨 2013-11-17 11:44:33

揚州西湖古墓 確為隋煬帝陵 中國時報2013-11-17

隋煬帝畫像。(摘自網路)
隋煬帝陵出土的銅鎏金銜環鋪首。(摘自中國江蘇網)
大陸考古專家確認,揚州西湖的古墓為隋煬帝楊廣與蕭后最後埋葬之地。圖為工作人員在一號墓(楊廣墓)墓室內,考古發掘。(新華社)
圖為二號墓(見圖)是蕭后墓,內有女性骨骸和陪葬品。(新華社)
喧騰一時的江蘇揚州市西湖鎮古墓,經中國社科院、北大、南京博物院等判定,墓主確定為隋煬帝楊廣;在同一墓穴內,還發現一具年約56歲的成年女性遺骨,判斷屬於蕭皇后,證實兩人死後合葬之地。
大陸國家文物局和中國考古學會,昨在揚州召開「揚州曹莊隋唐墓葬考古發掘成果論證會」,10多位大陸考古專家宣布上述結論。
陵墓包括墓室、耳室和甬道,全長24.48公尺,寬8.22公尺,高2.76公尺,共出土100多件文物。一號墓發掘兩顆約50歲成年男子的牙齒,墓主為楊廣;二號墓有一具約56歲、身高150公分女性遺骨,判斷墓主為蕭后。
隋煬帝號大業,公元604年至618年在位,在位期間毀譽參半,開創科舉,多次向外親征,建造如今仍運轉的京杭大運河;但濫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亂,最後導致隋朝滅亡。
今年3月,這座陵墓在揚州西湖鎮司徒村一個名為「中星海上紫郡」的工地發現。經考古隊勘察,西側墓中出土一方墓誌,清楚寫「隋煬帝墓誌」,墓誌中「隋大業十四年」正是楊廣被叛軍殺死的西元618年,與史實相符。
不過該墓屬中小型墓葬,規模遠不及帝陵氣勢,甚至連當年富裕人家都比不上。揚州考古所長束家平說,這與楊廣死因有關。
史料記載,楊廣死後,蕭后與宮人用漆製床板做成棺材,將他草葬江都(今揚州),鎮守江都的大將陳棱感念隋煬帝舊恩,為其發喪並改葬吳公台下。這位帝王因下場淒慘,才導致陵墓規格寒酸,但也因此印證該墓為真。
楊廣墓中雖無棺木和骨骼,但專家發現銅鋪首、玉腰帶、銅錢和鐵釘等10多件文物,數量雖少等級很高,證明墓主身分非凡。
此前,揚州槐泗鎮已有一座隋煬帝陵,距西湖鎮墓址僅6公里,由清嘉慶年間大學士阮元考證並修復。1995年被大陸列省級文保單位,但真偽一直為學界所質疑。西湖鎮陵墓的發現,也等於正式推翻阮元的考證觀點。
  回應
蕭皇后死的時候已經80多歲了,發現骨骸卻祇有5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