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筧橋英烈傳》
外行人可看(華語片中少見的空戰電影)《筧橋英烈傳》之空戰熱鬧(雖遠不如好萊塢精彩),內行人則爭論空戰之虛實(貼於後),當然還有政宣片之議題。
《筧橋英烈傳》Heroes of the Eastern Skies (1977)
導演:張曾澤
編劇:何曉鍾 吳東權
演員:陳莎莉/遊天龍/梁修身/李菁/金漢/胡茵夢/馮海
本片榮獲民國六十六年第十四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張曾澤),最佳編劇(何曉鍾),最佳剪輯(王其洋),最佳彩色影片攝影(林鴻鍾)等五項獎項。
導演張曾澤,山東青島人,民國二十年生,臺灣政工幹部學校影劇系畢業.先從事話劇工作,後進中制任影片剪接,場記和副導演,拍攝新聞紀錄片與軍事教育片.臺語片興盛時期,曾協助張英導演臺語片。後獲李翰祥賞識,入國聯執導菟絲花。民國五十八年,應香港國泰之邀,編導路客與刀客,頗具中國民族特色,在當時流行的武俠片中,令人耳目一新。其執導動作片的能力也因此得到肯定,且獲金馬影展最佳導演獎。後得邵氏兄弟公司之邀赴港加盟拍片,民國六十四年五月十四應中影之邀,返臺拍攝筧橋英烈傳。民國六十四年十二月三日正式開拍,六十五年八月二日完工,全片從籌備至殺青費時三十個月,耗資三千余萬臺幣(當年幣值約合八十余萬美金),陸海空三軍全力支援,並聘有日本特攝(特技攝影)小組協助拍攝空戰場景,影片完成後更赴日本東寶電影公司及葵錄音公司加配當時堪稱最先進的四聲道立體發音。筧片也因此成爲國片中第一部采用四聲道立體發聲的國片。
吳東權 字人言,民國十七年十二月出生于福建省莆田縣,家中世代務農。十七歲隨國民政府渡臺,畢業于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及香港遠東書院文史研究所,從事文藝創作,大衆傳播工作多年。已出版長短篇小說二十余部,傳記及散文五部,論述五部,並演出各類劇本數十集。曾榮獲中國文協創作獎章,中山文藝獎等,目前執教于文化大學,當年曾出任筧橋英烈傳一片編劇。
《高志航傳》 吳東權著 吳東權曾是本片的編劇之一,民國八十二年應高志航之子高耀漢之請,撰寫高志航傳,同年七月出版本書,全書對高志航一生有完整的交待及說明,書內並附有年表可供參考,本書以類似小說的體裁寫作,淺顯易懂。定價270元,希代書版有限公司,1993年出版,373頁。
前言 運筆潤滑 似有神助
一 少年英雄 永不服輸 二 抵禦外侮 立志從軍 三 投效空軍 志在必得 四 去國赴法 飛上青天 五 航校特訓 爲國爭光 六 忘卻私情 全心爲國 七 異國情鴛 恩愛逾恒 八 志在黨國 漸受倚重 九 英雄美人 締結良緣 十 以身作則 嚴厲練兵 十一 獻機祝壽 英名遠播 十二 豪氣幹雲 壯烈犧牲
附錄一:高志航烈士年表 附錄二:參考資料
演員介紹
梁修身飾演高志航,梁修身將空軍英雄高志航演的入目三分,梁本是電視演員出身,原本本片有意找柯俊雄主演(當年愛國電影幾乎都是找他),但傳出其不願爲戲剪發(理平頭;當年的軍人大都是理個平頭),所以改由梁出演。梁修身目前在電視臺仍有演出,並曾任編導于中視制作戲劇,現居臺灣。
李菁飾演葉蓉然,高志航第三任妻子;高志航前後有三任妻子,元配紹文珍,後因病身亡(有說自殺),本欲再娶元配之妹爲妻,但因嶽父突喪而罷;第二任妻子是俄國人嘉莉亞,但因當年有中國飛行員不得與外籍女子通婚的規定,後不得不離婚;第三任是葉蓉然,也就本片中的女主角.由于高的婚姻頗爲複雜,爲顧及當年的社會風氣及其烈士形象,因此片中鮮少觸及,但電影中還是有一幕當高的母親到杭州與其會面時,前妻所生之女兒見到葉蓉然時,忸怩羞澀地叫她母親的鏡頭,當年不知源由的觀衆恐怕是看得一頭霧水。李菁現已息影,定居香港。
金漢飾演劉粹剛;本片對劉粹剛的死因也有所隱諱,史實中劉粹剛是駕機飛行時因天候視線欠佳(中國當時沒有電子導航設備),降落機場時,由于誤認火把的位置爲導引處,撞上魁星樓高塔而身亡.片中爲了突顯其英勇,故安排其駕機支援陸軍地面作戰,遭敵擊落身亡.劉粹剛曾有中國紅武士的稱號,他與高志航,樂以琴,梁添成合稱中國空軍四大天王。金漢爲黃梅調明星淩波之夫,現已息影多年,定居美國。
陳莎莉飾演許希麟,劉粹剛之妻;劉粹剛捐軀後,她雖悲痛萬分但卻以亡夫爲榮,許希麟後來還曾在報紙上撰文回憶亡夫;陳莎莉除本片外,還演出過英烈千秋,飾演抗日名將張自忠將軍的妻子。陳莎莉目前仍在電視臺戲劇節目中有所演出及接拍廣告,現居臺灣。
江彬飾演李有幹;片中他與日本戰機纏鬥,後遭擊中,危急中跳傘逃生,但日本戰機不顧人道原則,繼續攻擊已無還擊能力的李有幹,于降落傘下降途中遭機槍射殺身亡。江彬現已息影,可能轉赴美國定居?
胡茵夢飾演鄭秋霞,李有幹之妻;胡茵夢當年甫出道,畢業于輔大德文系,接演本片之前,曾演出過梅花一片,本片她飾演空軍飛行員之妻,戲份不多,但因導演安排了一幕自殺的戲,導致她被影評批評;片中其夫李有幹因公殉職後,胡茵夢悲痛逾絕,撫著丈夫的遺物久久不能自己,後奪門而出,于池塘旁跳水自盡,影評人多認爲此一安排不當,有濫情之嫌。胡茵夢已息影,目前定居臺灣,曾與作家李敖有過婚姻關系,目前已離婚,育有一子(非李敖之子)。
馮海飾演沈崇誨;駕機轟炸日巡洋艦出雲號,國軍戰史稱轟炸白龍港敵艦之役,由于日艦防空炮火猛烈,故以身殉國,沖撞日艦,但事實上出雲號並未被中華民國空軍擊沈,只有負傷而已。而沈之所以駕機撞日艦也是因爲機械故障之故。馮海也是電視演員出身,曾于臺視演出多出戲劇,現已息影,目前于臺灣定居(另有一說他轉往教職?)。
遊天龍飾演閻海文;轟炸上海敵司令部之役中,駕機轟炸敵陣地,因高射炮火猛烈,遭擊落後,跳傘逃生,但因降落至日軍陣地周邊,遭日軍圍捕,後自殺身亡.由于其奮戰不屈,連日軍都爲之感動,其自殺後,日軍將其埋葬並立碑紀念;遊天龍當年紅極一時,跨足臺港電影與電視圈,以演出武俠片中的大俠出名。現已息影多年,可能移居美國?
電影內容
中華民國空軍飛行員正准備登上俄制I-16型戰機升空迎敵,本片中出現的飛機絕大多數都是仿制的全比例模型機並無法起飛
本片有許多情節安排上不甚合理或未經詳考,但爲描述電影原樣,故不做刪改,請網友明鑒。
本片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特攝場景,由于臺灣當年沒有如同好萊鎢一般的制片實力,不能以真實的飛機來演出(也找不到,可是片尾高志航遭日機空襲就是以T28教練機實機拍攝),當年又沒有電腦動畫,一時之間還真傷腦筋,還好同時間的日本正盛行特攝方式拍片,也就是以模型來彌補沒有真品的缺憾,這些大小不一的模型機,以細到幾乎看不到的鋼絲懸空排成不同隊型,並操控其俯,仰,轉彎,追擊等飛行動作,並噴以幹冰,制造人工雲霧。以當年的水准而言,經過精心設計的模型在攝影棚中演出拍攝後,經由大螢幕的電影院播放後,還頗能以假亂真(別說我唬人,星際大戰第一集也是用模型一個個動作拍出來的喔)至少當年讀小學的我就看的津津樂道(補充一點,由于本片是寬螢幕(16:9 或 2.35:1)拍的,等到轉到電視螢幕(1.33:1)播出後,由于比例的關系,看起來便失真而顯得假假的,這是個人覺得蠻遺憾的一點,希望中影能仿美國八大片商早日出版寬螢幕版的筧片!)。
筧片的空戰鏡頭多達三百五十個,中影公司經由旅日制片家蔡東華之助,從日本請來一組特技攝影專家,來臺負責制作空戰特技場面,據說這組人馬也就是在美日合作攝制的戰爭片虎虎虎(Tora Tora Tora 又譯偷襲珍珠港)中負責特技制作的原班人馬。中影花了近六個月時間拍攝特攝場景,爲此還先將士林制片廠中最大的一個攝影棚撥供拍攝之用,棚內天片全部換新,上漆,增加電力至一百二十萬瓦,前後費時三月,耗資六百萬臺幣。拍攝空戰特技鏡頭所使用的大小模型飛機,共有兩百余架,每架都裝有以小電池發動的螺旋槳,其中有一架爲高志航大隊長座機,價值高達十五萬元臺幣。本片拍攝完畢後,部份仿制的全比例模型飛機如霍克三及I-16轉贈給當時尚未拆遷的臺北市立遊樂園內供展覽之用,屋主小時候去玩時還有在飛機前面拍照留念喔。
本片是以中華民國空軍于抗日戰爭初期,獨立與日本作戰的經過爲主要描述內容,焦點集中在高志航,劉粹剛,閻海文,沈崇誨四人身上。片中有一特色,就是所有出現的人名都是確有其人,惟其出現先後次序因劇情安排而有所改變。片頭一開始就以雄壯的空軍軍歌爲序曲,在樂聲中,觀衆看到滿天的霍克三機群(模型),正以四機編隊進行訓練,接下來飛機紛紛進場落地,大隊長高志航(梁修身飾演)跳下座機後,似乎對隊員表現有些不滿,旁邊各中隊長也紛紛下機,他立刻對所有四大隊飛行員的表現提出指導:”劉樹藩的落地太差,立刻罰他三個起落!”于是劉又上機練飛。高志航一向以嚴厲出名,電影正是要表現此點。隨後他又發現地勤人員似乎人數不足,追問副官後,發現原來炊事班長與地勤人員聚賭,當下罰其關禁閉一周,其余人員限期維修好所負責飛機,這裏也反映出中國人的賭性實在堅強,不久副官來報,南京急電,原來七七蘆溝橋事變爆發,中國已進入全面抗戰階段,高志航及所屬第四大隊全天候待命出擊。
第四大隊立刻集合全體飛行員,告訴他們戰爭已經爆發,爲了面對即將來到的挑戰,大隊長要求全體人員都要勤練”英曼曼戰法”。所謂的英曼曼戰法,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飛行員馬克斯.英曼曼中尉所創,也稱爲英曼曼翻滾;也就是當飛行中自己的座機遭敵機咬尾鎖定時,立即爬升,爬升時並開始翻轉機身,當升到最高處時(即接近失速的速度)飛機也已翻轉至相反位置(機腹朝上翻轉180度),然後再下降翻轉機身回複原來航線,在這樣的過程中原先咬尾的敵機因速度沖力持續向前,反而成爲被咬尾的對象。高志航希望四大隊的飛行員都能習得此法,如此便能克敵制勝。但由于霍克三型戰鬥轟炸機(中國稱驅逐機)本身的性能限制(參見中日飛機比較表),有人便提出質疑,向左向右飛一樣可以躲避敵機,何必如此拘泥于翻滾爬升,但仍遭大隊長駁斥。接下來便是機群便升空練習,當中隊員崔永生發現,霍克三爬升接近失速時易失去控制(失速墜毀),他覺得有困難,落地後便向大隊長反應,但高志航反問:”有困難?如果你用心就不會有困難!”,于是要求崔與他一同升空練習,如果他能咬住自己飛機的尾巴,盡管開槍。二人起飛後,開始進行纏鬥練習,不久,果然如崔永生所言,霍克三爬升時失去控制而失速墜毀,崔也不幸機毀人亡。地面基地內衆人聞聲,一片錯愕,陪同救護車抵達失事現場搶救,然而人早已氣絕身亡,衆人中以其室友分隊長譚文最爲悲慟,在高落地趕來一探究竟時,他大喊:”劊子手!”令高也是一陣心寒,然而衆人紛勸其勿意氣用事,訓練中難免有所意外,大隊長亦只是求好心切,恨鐵不成鋼。當晚高即到譚文房間中加以安尉,表露其難過遺憾之意。(這裏表達的是當年的領導風格,領導者臺面上即使有錯也絕不能拉下臉,只能私底下爲之,這風格影響軍中達數十年,近年來才稍有改變,而高因訓練導致隊員身亡,如果在現在早就記過調職了!)
在日軍炮轟攻擊下的國軍陸軍部隊,抗戰片尾日機出動攻擊高志航,所謂的日機,是以初期我三軍皆飽受日軍以優勢兵力攻擊。當年空軍官校的美制T28型教練機塗裝假扮的
在表達完訓練過程後,影片轉移到對日作戰方面,其中當然是以抗日戰爭中最重要的八一四,八一五,南京,周家口等空戰大捷爲主,影片中還是以六比O大勝爲主,實際上應是二比O。影片中以模型飛機來表現中日雙方空軍的拼鬥,日本以自臺灣起飛的鹿屋與木更津航空隊的精銳轟炸南京,筧橋等地,遭遇中華民國空軍驅逐機隊迎擊,當年由于盛行”戰鬥機無用論!”日本軍方竟不配置戰鬥機掩護而任由轟炸機隊直接入侵中國領空,結果當然是慘遭修理(當年英倫三島空戰中德國也曾犯有同樣的錯誤而損失不輕)。雖然模形飛機不比真機,但是當年觀看影片的觀衆莫不大呼過癮。屋主記得父親帶自己去戲院時,觀衆人山人海,當放映到日機被我空軍擊落時,不斷有人鼓掌大聲叫好(當年真是純樸阿!)在影片中大家仿佛找到了重心而且同仇敵慨,這也是一系列愛國電影不斷被拍攝的原因。
片中的日本人多是當年電視臺中演出臺語節目的演員。但是都配上日語,可惜對嘴對的不太好,而且聽來聽去好像都是同一位配音員配的。日本人在進行作戰會議時,細心一點的觀衆就可發現,背景中出現的都是當年國軍部隊中使用的教案器材,連地圖上的字都是中文。影評人指出,全片以沈崇誨和閻海文二人的有關片段處理頗爲悲壯感人,但是戲的本身表現則差強人意,如失諸鏡頭處理過份淩亂,感情描寫過份浮面化,刻板化,缺乏一股能夠叫觀衆由衷共鳴的感染力。筧片的缺點其實與丁善璽的《八百壯士》(民國六十五年1976)頗爲近似,兩片都不是集中全力描寫一位主角(如《英烈千秋》,民國六十四年1975中的張自忠),而是將筆觸分散,頗爲可惜。
片中較爲影評人稱道的劇情安排,是沈崇誨駕機沖撞日艦出雲號一幕。在出此任務的前夕,一向沈默寡言,被同室室友閻海文(遊天龍飾演)笑爲啞巴的沈崇誨(馮海飾演),他早已抱定必死的決心,所以臨行前夕對室友暗訴心曲。平常沈默寡言的沈崇誨從枕頭底下取出珍藏的左輪手槍要送給閻海文,但閻因不明究裏沒有接受,閻且對沈說:”你這個啞巴,平常隊長問話都要我替你回答,假如我翹掉的話,我看你怎麽辦?”沈會心一笑:”我會有辦法的!”閻問:”什麽辦法?”沈答:”想辦法比你先翹呀!”當時電影院的觀衆立刻爆出哄堂大笑,但在笑聲之後卻不禁油然而生一股悲壯之情,因爲翌日沈崇誨就真的駕機沖向日艦出雲號先翹了。這一段戲是國産戰爭片中罕見的幽默場面,也因此得到影評人好評。另外,當沈崇誨出擊前于喬司機場座機內眺望一座升旗杆,基座上刻有:”我們的身體,飛機,當與敵人的飛機,兵艦,陣地同歸于盡。”時,也讓人感受到中華民國空軍飛行員們犧牲奮鬥的精神。
日軍不斷進逼中國,中華民國空軍雖然在八一四,八一五空戰中奏捷,但是日本軍的實力仍較中國爲強,日方擬定作戰計劃,欲以強大海空優勢以戰逼和。一日閻海文等奉命出擊攻擊日機,影片中敵機空襲中國各城市,地面上老百姓紛爭走避,但隨及我空軍戰機馳援,與日機展開空中纏鬥,並將日機一一擊落。然而此時閻海文所駕之霍克三遭敵機擊中,冒出濃煙下墜,閻于急迫中跳傘逃生,但由于風向影響,落于日本陸軍陣地周邊,日本陸軍傾巢而出,要活捉中華民國空軍飛行員。閻拿出沈崇誨殉國前送他的左輪槍說道:啞巴!真給你說中了,現在我用得上這把槍了!”閻用左輪槍擊斃五名日軍後,見日軍團團圍住他,爲免落入敵手,乃以最後一發子彈自殺,死前還高喊:”中華民國萬歲!”此舉使日軍感到震撼與欽佩,將其遺體埋葬並立碑,上書:”支那空軍勇士墓”,中華民國空軍又損失了一員精英。
電影中後段隱約提到國府向俄國(蘇聯)購買了新型戰機E-16(I-16)外號小蒼蠅,由于當年正值反共抗俄階段,所以只能避談此段史實。高志航奉命率四大隊前往接機並進行訓練,南京則由人稱中國紅武士(Red Baron)的劉粹剛(金漢飾演)留守。不久,日軍大舉進攻,國軍地面部隊面對配置有戰車的日軍機械化部隊,打來格外辛苦,劉粹剛接獲前線戰報,日軍已突破我軍防線,希望空軍能予以支援,但此刻基地航站內已無可作戰之飛機與飛行員,在情勢危急之中,劉決定由自己以單機前往支援陸軍作戰,雖然替陸軍解圍,但因敵人防空炮火猛烈,劉座機遭機槍擊中,遂以飛機沖撞日軍戰車,壯烈犧牲,中華民國又一精英折損。(事實上劉是意外而死,詳見演員介紹)日軍的戰車是由當年美援的M-18潑婦式驅逐戰車塗上土黃色假扮(先前的《英烈千秋》中也一樣)敵我雙方士兵都是以美造三O機槍及三O步槍爲武器,只有鋼盔型式及軍服顔色不同(話雖如此,但本片還是比劉家昌的《梅花》(民國六十五年1976)好,《梅花》中光複後的國軍部隊,穿的全是七O年代裝備的國軍制服及武器,手持五七式步槍(M14)及五七式機槍(M60 藍波拿的那枝),如果真是如此,日軍豈是我國軍的之對手)。
影片最後以高志航的壯烈犧牲爲結尾。高志航于八一五之役後負傷,經前往盧山休養調息,康複後便即前往蘭州接收性能較霍克三爲優的俄制E16戰機,以反制日本軍機。民國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高志航率四大隊由蘭州飛至周家口,正輪流落地加油之際,突遇日機大舉來襲。由于高志航所飛之E16戰機開車(發動引擎)時屢屢失敗,戰機遲遲未能升空,日機來回炸射,如入無人之境。面臨如此窘境,地勤人員皆以安全爲由,請高下機避敵,高志航大聲說道:”身爲中國空軍,怎麽可以讓敵人的飛機飛在頭上?”堅持再試一次,第三次開車又失敗,日本軍機臨空再次投落數枚炸彈,落地爆炸後冒起撲鼻的硝煙和塵土,整個機場都被火舌,濃煙所籠罩。場內幾架飛機,被炸得東倒西歪,高志航的坐機也正在燃燒,機尾指向天空,高志航被震摔至左機翼後方,全身血肉模糊,機油濺在身上,正著火燃燒,地勤人員趕來急救,卻已回天乏術,壯烈犧牲,享年三十歲。(影片中本拍有衆人圍住隊長,發現其身上有一封寫給其妻的書信,衆人讀閱後感動不已,但可能因太濫情,同時也不符史實而刪減,請看本頁頁首彩圖)最後僅以片尾字幕與網友共享:
長空壯士血,萬古軍人魂,這些英雄烈士的慷慨犧牲,寫下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曆史,更爲中國空軍建立了大智,大仁,大勇的筧橋精神,千年萬世,永垂不朽。
影評
一 ....這部片子拍得很成功,相當的好,而且出乎意料的好。因爲它完全是史實,不是虛構,它表現了我空軍不屈不饒,以寡擊衆,以弱擊強的精神....這裏有壯志淩雲的豪情,卻也有溫柔細致的愛情,所有的角色都很稱職,搭配得很合適....從開始到劇終,它使人覺得不虛此行,值回票價。....摘自民國六十六年七月七日《聯合報》........王明書
二 ....以描寫空軍英雄高志航,劉粹剛,沈崇誨,閻海文四人的英勇事迹爲經,表現八一四,八一五,周家口等曆次空戰,及筧橋航校的生活爲緯的筧橋英烈傳,是近年來首部以空軍爲題材的戰爭片....由于本片得到國防部陸海空三軍的支援,以及特地請來日本特技攝影專家負責拍攝空戰場面,因此它在戰爭場面的表現上,的確做得相當逼真,慘烈,充分滿足了觀衆追求官感刺激的欲望。....摘自民國六十六年七月十六日《中央日報》........梁良
三 ....以戰鬥境界而論,陸海空軍的陣仗,激烈而逼真。幾次空戰,飛機穿梭翻滾,追擊纏鬥,緊張急遽。這明明是模型加布景,運用攝影剪接而成,以假弄真,也就難能可貴。上海保衛戰,陸軍沖殺,空軍支援的場景,頗爲壯觀。戰車爆炸,相當熾熱。轟炸日艦出雲號,彈著隆隆,水柱騰騰,迸發激劇。同歸于盡,飛機沖撞的爆裂,煙硝彌漫,尤具壯烈,視死如歸,犧牲精神,可歌可泣。....摘自《今日電影》第二十七期半月影評民國六十六年七月十六日........檳榆
http://wtaing.myweb.hinet.net/herooface/movie31.htm
筧橋英烈~高志航將軍
蘆溝橋事變後,日本立即以海陸空三軍,展開對上海大規模攻擊作戰,日軍在開戰之初,就企圖以優勢的航空兵力,殲滅剛剛培訓成立的中國空軍。事實上,日本空軍當時根本看不起「年幼的」中國空軍有任何戰鬥力,因爲就兩國兵力比較,日本擁有自行生産的先進戰機二千二百架,而中國只有購買拚裝二手各國雜牌戰機三百架,訓練與後勤均落後于日本許多。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四日清晨,中國空軍主動對黃埔江上的日本海軍艦艇發動攻擊,日軍盛怒下立刻調動從臺灣飛來的木更津聯隊與鹿屋聯隊戰鬥機,企圖一舉消滅南京、上海地區之所有中國空軍基地。不料當天入侵的日本機群,遭到中國空軍第四大隊長高志航率領的戰機反擊,結果中國空軍以六比零擊落日機,首開中日空戰全勝紀錄,打破了「皇軍無敵」的神話。
全國百姓從廣播知道此一消息後,欣喜若狂,一泄屈辱之氣,國民政府宣布八月十四日爲「中國空軍節」,高志航大隊長被譽爲「空軍戰神」。
高志航,一九零八年出生于東北一個農戶家庭,十七歲獲東北陸軍軍官學校選派赴法國航校學習飛行,雖然是異國學員中年齡最小的一位,但他精力充沛,好學不倦,基本飛行技術掌握很快,繼而專修驅逐機專科,學成歸國後,任張學良部東北航空處飛鷹隊少校隊員,再擔任東北航空教育班少校教官。
九一八事變後,高志航不願在東北當順民,登上了滿載流亡難民的列車,入關南下投效中央,定下了抗日複仇的決心。一九三三年,高志航進入杭州筧橋中央航空學校高級班學習,畢業後以上尉階任中央航空學校教官;一九三六年底,高志航調任第四大隊隊長,他一貫嚴于律己律人,號召平時如戰時,吃飯限時五分鍾,加油自己動手,不假手于他人,生活上亦與部屬同甘共苦。在他的訓導下,第四大隊訓練精進,成績特優,成了一支赫赫有名的隊伍,他本人也于次年五月晉級中校。
一九三七年上海保衛戰爆發當日,第四大隊由河南周家口奉命立即遷到南京,
http://www.rocmp.org/archiver/tid-1379.html
《筧橋英烈傳》曆史背景
中華民國空軍的成立
中華民國自成立以來,就在開國者 孫中山等人的努力下,積極發展航空事業,建立空軍。民國九年(1920)成立航空局。十二年(1923)在黃埔軍校設航空課。十五年(1926)7月改航空局爲航空處,隸屬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十六年(1927)8月改名航空署下轄航空隊。十八年(1929)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設航空班,並于南京,武昌南湖設飛機修理工廠。二十年(1931),航空班改爲軍政部航空學校,附屬航空署,又于南昌設空軍指揮部,設立航空器材部。二十一年(1932)8月航空署改隸軍事委員會,航空學校改爲中央航空學校,航空隊整編爲四隊。二十三年(1934)航空署再改爲航空委員會,航空隊增至八隊,蔣中正自兼委員長,宋美齡擔任秘書長,周至柔爲主任,開始建立由中央統一的空軍。二十四年(1935)增編空軍至十四隊,在南京上海南昌分設空軍總站。二十五年(1936)年接收廣東空軍,全國空軍擴編爲九大隊三十一中隊。二十六年(1937)全國畫分爲六個空軍區,負責指揮,訓練,開辦空軍器材廠,無線電修造廠,至此,中華民國空軍初具規模。
中日戰爭爆發
中華民國空軍剛剛立足,便面臨保衛祖國領空的艱巨任務。民國二十六年七七事變爆發,日軍全面進攻。空軍爲協同冀北陸軍作戰,制定襲擊北平,天津地區敵人計劃。因我空軍處于劣勢,所以初期采集中使用,奇襲敵人空軍根據地的戰略,以削減敵空軍實力,從而間接協助陸軍,達到持久作戰目的。然而日軍憑藉其帝國海軍與輪運的優勢,即向松滬地區不斷增兵。七月初,國軍亦開始密切注意日軍行動的轉變與意圖,並于京滬鐵路沿線增兵防範,高層並決議必要時將先行發動攻勢打擊日軍。八月二十日,國軍鑒于日本空軍根據地未定,中國空軍占有優勢,乃決心全力轟炸上海日本租界內的軍事據點和在長江內的軍艦,驅逐機隊主力則防衛首都南京。航空委員會于八月十三日下午二時奉命發布第一號作戰命令,分令駐華北各機隊于八月十四日移駐杭州筧橋,廣德,嘉興,蘇州,南京等地。十三日,日軍果在上海發動攻擊,航委會不待全部機隊集結完畢,于十四日子夜二時發布第二號命令:向上海敵艦隊和日本租借根據地轟炸。中華民國空軍自此展開了長達八年保衛祖國領空的血戰。
中日戰爭初期空軍部分重要戰果
一 八一四空戰大捷 二比O
時間:民國二十六年八月十四日下午四時。
地點:杭州筧橋。
經過:八一三松滬之戰爆發,空軍發出第一號作戰命令,調遣第四大隊飛赴杭州保衛筧橋,四大隊出動二十七架霍克三型飛機(下簡稱霍克三)。八一四當天下午一時,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隊分別由李桂丹、黃光漢、毛瀛初率領,每隊九架爲一批,每隔五分鍾起飛一批。第二十一、二十二兩隊安抵筧橋,二十三隊偏離航線飛至廣德。
日方由臺北起飛的鹿屋航空隊十八架九六陸攻轟炸機,分兩個編隊,第一編隊由新田少校率九架于十二時五十五分起飛,第二編隊淺野少校率九架于十三時零五分起飛。新田隊至永康後直飛筧橋,淺野隊則飛往廣德機場轟炸。
此前防空監視哨早把消息傳至筧橋,高志航乘小比機DC-2抵筧橋,正當四大隊飛機降落時,總站人員急切通知敵機來襲趕快起飛,高志航乘上霍克三至上空搜索,其它隊員亦紛紛起飛。此時一架日機入場炸中油罐車起火燃燒,暴露形蹤被高志航與譚文合力擊落,墜毀于半山。二十一隊李桂丹與柳哲生、王文驊共同擊中一架起火墜毀于錢塘江口。高大隊長再攻擊大串機,該機中彈七十余發,左引擎熄火,勉強飛抵臺北迫降,此機現于日本海軍館展示。
在廣德的二十二隊加油後再起飛,分隊長鄭少愚至翁家埠發現一架日機( 在廣德附近投彈後折回的淺野隊 ),追擊至曹娥江,經連續攻擊六七次,該機受重創,迫降于基隆社寮島( 今和平島 )附近,重傷報廢。
戰果:日方紀錄稱八一四當晚三架飛機未返回臺北松山基地,經查證日方損失爲。擊落二架:一小隊三號機、三小隊三號機。重傷二架:三小隊二號機、二小隊二號機。輕傷二架:三小隊一號機中彈一發、發電機受損;一小隊一號機中彈一發。
中國方面:二十一分隊五號機劉樹籓油盡停車,墜落場外,機毀人亡。二分隊六號機金安一油盡停車迫降,機傷人微傷。
二 八一五杭州空戰大捷
時間:民國二十六年八月十五日上午七時
地點:杭州
經過:第四大隊于八月十四日戰鬥之後加強警戒。翌晨拂曉,防空情報得知敵機三十四架由錢塘江口外向杭州飛來,晨七時起日機分批而來,高志航率四大隊二十一架霍克三迎戰。高志航首先攻擊日機,並擊落一架,墜于半山附近,高志航因臂部受傷回場降落。(養病期間大隊長一職由王天祥代理)。李桂丹率二十一隊迎戰,李在曹娥江口上空擊落第二分隊敵機一架,隨即與鄭少愚協同擊落一架。王遠波在翁家埠上空擊落日機一架。譚文在喬司上空擊落一架,隊員王文樺追擊由南方來之兩敵機,在筧橋東南方擊焚其長機。柳哲生在翁家埠上空擊落日機一架,座機油箱被擊漏,降落喬司機場,又遭日機來炸,所幸人安。樂以琴個人擊落日機四架。賴名湯與梁添成落地加油後再起飛迎戰,擊落日機一架。第二十三中隊毛瀛初隊長率七架迎戰,毛隊長、楊毓青、王蔭華各擊落日機一架。
第五大隊之第廿五隊副隊長董明德于前一日轟炸黃埔江日艦。因天候不佳,在喬司機場降落加油。突然日機來襲,因機械士人少,乃自行開車起飛迎擊,見日轟炸機即展開攻擊,擊中其中一架冒煙墜下。
戰果:此役戰果豐碩,共擊落日軍九八式轟炸機十六架。
三 八一五南京空戰大捷
時間:民國二十六年八月十五日十三時三十分
地點:南京
經過:南京防空司令部獲得情報,日機十六架由蘇州向南京方向飛來,當即發出警報,我空軍各隊起飛迎戰。駐句容第三大隊第十七隊黃拌揚與秦家柱分率波音機數架,第八隊陳有維則自南京率費亞提機五架起飛。遇日機展開空戰,黃新瑞擊中敵機起火燃燒。秦家柱亦擊中一架起火墜于南京東南方,敵機乃分頭逃遁。陳有維與黃居谷見狀,跟蹤追擊,至句容之南天寺附近共同擊落日機一架,劉熾微與岑澤鎏則合力擊落一架于溧水之西。同時三十四隊隊長周庭方率霍克三六架,自嘉興起飛,發現日機八架,經尾隨至南京,于方山之上空追上,擊落日機一架。
第四大隊余同日中午奉令「除廿三隊外,其余各隊飛南京警戒」。李桂丹率機抵南京上空與日機遭遇,乃與另三架友機合擊,在方山附近共同擊落敵機一架。譚文、苑金函亦合擊日機,于方山東南方擊落一架。二十三隊黃光漢隊長率副隊長賴名湯等八架飛抵南京,即與日機遭遇,黃光漢于南京、溧水間擊落轟炸機一架,鄭少愚、巴清正、吳鼎臣各擊落一架,梁添成擊落兩架,吳鼎臣座機亦受創迫降。
戰果:是役因雲厚,我機隊形分散各自爲戰,擊落日機十三架,我機五架被擊傷。
*資料來源:空軍官校網頁軍史館抗戰救國
中華民國空軍除上述重要戰迹外,民國二十六年間先後計有:八一四空戰之役(劉樹藩陣亡),鹿屋木更津航空隊殲滅戰,轟炸上海敵司令部之役(閻海文遭擊落後自殺),轟炸白龍港敵艦之役(沈崇誨沖撞日艦陣亡),九一九首都空戰之役(劉蘭清,戴廣進陣亡;劉依均,劉宗武,楊吉恩,吳鼎臣負傷),太原空戰之役(梁定苑陣亡;擊斃日驅逐之王三輪寬少校),南昌空戰之役(周克彜,關中傑等陣亡),周家口之役(高志航等陣亡),一二O三首都空戰之役(樂以琴陣亡),二十七年(1938)間計有:漢口空戰之役(李桂丹,呂基淳,巴清正,王怡,李鵬翔陣亡),四二九空戰之役,遠征日本之役(以轟炸機赴日投遞傳單),武漢保衛戰(號稱中日雙方動員最多空軍的一役)等戰役。至此,日本號稱的空中四大天王中,已有三人座機均遭中華民國空軍擊落,機毀人亡。其中南鄉茂章上尉後來被日人封爲軍神。另一人,山下七郎遭擊傷迫降被俘,他是四大天王中惟一被俘之人,後因組織越獄被判死刑。二十六年八月起,中華民國與蘇聯簽定互不侵犯條約,蘇聯開始援華,除轟炸機外也提供主力戰機E15及E16(國府稱爲E-15,16但是國際間含蘇聯都稱爲I-15,16)給國府空軍,四大隊高志航等便于十一月初接收此批戰機。(見下圖右)I-15 (E-15) 俄制伊留申十五型戰機 I-16 (E-16)俄制伊留申十六型戰機。總計中華民國空軍獨立保衛領空時期,共擊落敵機85架,擊毀43架。
*資料來源:1《抗戰勝利五十周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空軍奮戰保衛祖國....吳相湘。2《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空軍作戰概要....何應欽
中華民國空軍也有四大天王,但至民國二十八年六月梁添成陣亡後,全部爲國捐軀,本片只有描述到高志航及劉粹剛二人,樂以琴則是以旁白方式提到。高志航留有一子一女,皆定居于臺灣。
抗戰時期中國空軍的四大天王(民國26~28年)
姓名 最後職稱 擊落敵機數 陣亡日期
高志航 空軍第4大隊上校大隊長 約五架 民國26年11月21日
劉粹剛 空軍第5大隊24中隊中隊長 約八架 民國26年10月26日
樂以琴 空軍第4大隊21中隊副中隊長 約十架 民國26年12月03日
梁添成 空軍第4大隊23中隊分隊長 約十五架 民國28年06月11日
中日作戰飛機性能諸元比較表:
國家 軍種 名稱 型式 發動機hp 機寬m 機長m 裝備重量kg 最大速度km/h 爬升高度m 續航距離km 乘員 武裝
中華民國 空軍 HAWK-III 雙翼 氣冷 起落架 600~700 9.60 7.20 1,940 387/h 7,864 1,270 1 7.7x2 炸彈215kg
中華民國 空軍 I-15 雙翼機 氣冷 600~700 10.00 6.20 1,900 360/h 12,000 750 1 7.7x2
中華民國 空軍 I-16 單翼 氣冷 起落架 750~900 9.00 6.20 1,600 480/h 11,000 650~800 1 7.7/12.7x4
日本 陸軍 95式戰機 雙翼 水冷 760 9.55 7.20 1,650 400/h 10,000 1,100 1 7.7x2
日本 陸軍 97式戰機 低單翼 氣冷 685 11.31 7.53 1,547 470/h 12,250 1,200 1 7.7x2
日本 海軍 95式戰機 雙翼 氣冷 730 10.00 6.66 1,760 420/h -- -- 1 7.7x2 炸彈30kgx2
日本 海軍 96式戰機 低單翼 氣冷 680 11.00 7.56 1,707 420/h 9,830 1,200 1 7.7x2 炸彈30kgx2
日本 海軍 96艦爆/輕轟 雙翼 水冷 730 11.40 9.35 2,687 310/h -- 926 2 7.7x3 炸彈400kg
日本 海軍 96陸攻/重轟 中單翼 氣冷 雙引擎 起落架 1,000x2 25.00 16.450 8,000 370/h 9,130 2,400~4,500 7 20x1 7.7x4 炸彈720~800kg
日本 陸軍 98式/輕轟 中單翼 水冷 775 15.00 11.64 3,762 423/h 8,500 1,300~1,900 2 炸彈300~400kg
注:型式一欄中有起落架者表示起落架可收起而非固定式。武裝一欄中7.7即爲7.62mm的進位。
資料來源: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關內陸軍航空作戰》附表一。(以上爲日軍當年情報推斷數據)
http://wtaing.myweb.hinet.net/herooface/movie31.htm
來談談"筧橋英烈傳"的真實與傳說
傅鏡暉先生著作的「戰史入門」有對814空戰做相當客觀詳細的探討,研究出來的最正確資料是「當場擊落兩架另造成兩架損毀」。
順便一提,國府的813淞滬戰史有一段提到日軍飛機曾濫炸上海外國租界造成平民慘重死傷,事情其實是國軍戰機出擊長江口日艦時,飛越租界上空不巧彈架脫落,炸彈落在一處戲院前大路。
「撞炸出雲號」這事到底是真是假?
早期攻擊第三艦隊的中國空軍最出名的撞擊事件是沈崇誨墜毀事件吧,我也看過說他撞了出雲的說法,但是這應該是不可能的,我傾向于相信他要不就是什麽都沒撞上,單純的機械故障而墜地喪生,要不就是撞到了在長江口駁運部隊裝備的日本拖船,否則就解釋不了後面發生的繼續攻擊出雲行動,諾斯洛普迦馬2E不是什麽大飛機但是出雲那種老舊的輕巡洋艦被他撞中了也應該回國大修了,沒可能大剌剌的在長江口繼續充當旗艦,而且按照日本的記載,出雲雖然改過幾次行但是一直太太平平的活到了大戰結束後兩年的1947年才回廠拆解廢棄,其間只觸了一次雷爾以,根本沒有被擊傷的紀錄。陳香梅女士在給她老公樹碑立傳的時候說其實出雲已經被打沈,只不過是在拖帶回日本的路上沈沒的,所以日本人用了一條同型艦頂替出雲,不過從我現在找的資料看這也是穿鑿附會的訛傳,出雲的姊妹艦只有盤手號,這一對難兄難弟都活過了整個二戰,盤手也是46年作爲複員艦在船廠拆解除役的
電影「筧橋英烈傳」中有個角色叫李有幹或李永幹,座機被擊毀後跳傘,在落下半空中遭日機開槍射殺,其妻(胡茵夢飾演)聞訊後悲慟不已,抱著遺物大呼著「永幹!」就投水自盡。看了一些書,都沒發現過有關于李有幹或李永幹的記載。
閻海文的故事講起來也是不太合常理,依國府的戰史,閻海文駕Hawk III前往轟炸日軍陸戰隊司令部時被擊落地,以配槍擊斃5名日軍後自裁殉國,電影「筧橋英烈傳」裏更誇張,閻海文手持左輪手槍,是彈無虛發的6顆子彈一槍一個日軍然後最後一槍在大呼著「中華民國萬歲!」後射進自己的腦袋。二次大戰中飛行員不願被俘受辱而自殺的例子很多,閻海文選擇舉槍自裁應該是很有可信性的,但是用短槍對抗拿長槍圍捕的日軍,還能打死到5名,這就不知道根據日本方面的什麽資料?看來未免是穿鑿附會,當時爲了鼓舞民心士氣的傳說。大家想想今年伊拉克那些小強沿著底格裏斯河岸搜捕美軍AH-64D飛行員的電視畫面,河面或草叢稍有動靜就是一梭子彈賞過去,真的是被搜捕者想反擊都很困難,縱使有機會能打死一只小強,其他的不立即回手才怪?
二戰中飛行員遭擊落地,仍會頑抗作戰至死最多例子的就是日本人,忘記是太平洋那個戰役,日軍有架一式陸攻被擊落迫降海面載沈載浮當中被美軍驅逐艦發現,面對著5吋艦炮,40mm和20mm機炮,這些日本飛行員竟然就在機翼上以手槍還擊,後全部自殺身亡。
還有一個大問題,當時空軍第四大隊在這場空戰的擊落數,究竟有多少?軍方至今的說法仍是6:0
其實這個損失2還有一個說法,就是陳應民先生在中國的航空知識87年某期紀念814空戰的文章中分析除了在陸地上和海上各墜毀一架以外(是因爲被擊傷還是油料耗盡則無一定說法),還有2架返回基地後報廢,所以沒有當場被摧毀的96中爆被計算爲4架,日軍戰損5-6架,這也是6:0這個紀錄的一種分析,不過我個人不太接受這種解釋(因爲原文沒有提供損失飛機的資料來源)
這就是有爭議的地方,因爲我看過4大隊一個孫姓飛行員的回憶,他在文章中說迫降毀損的兩架飛機有一架是被子彈打中了發動機造成發動機空中停車,高度太低飛行員冒險迫降成功,而另一架飛機因爲雲高太低看不清地面情況,迫降中錯誤選擇迫降場地也沒有控制好速度造成飛機滑行中撞在田埂上,雖然沒有汽油所以未爆炸,但是飛機倒扣在地上把飛行員當場砸成重傷(但我從來沒看過事故照片,只有那架成功迫降的飛機留下了照片),所以我說可能有一人死亡
根據他的回憶,但是被打中發動機的還包括大隊長高志航,因爲在事後檢查飛機的過程中他從高志航的飛機發動機中找到了被貫穿的氣缸和彈頭,多架飛機機體被擊穿
其實814空戰從戰術上並沒有那麽巨大的成功,相反中國空軍在具體的戰術指揮上,暴露了一些不應有的問題,比如空中編隊失散(雖然需要考慮當時的氣候條件,但是我仍然認爲中國空軍缺乏訓練和嚴格的戰鬥紀律是重要原因),缺乏在惡劣天氣條件下尋找敵機的能力,不善于識別目標所以不能良好的應對敵快速突防的小編隊高速轟炸機,沒有良好的空中射擊能力,基本上開火時機選擇不當,不是太遠打光了彈藥也沒有戰果就是太近被轟炸機上防空火力集中攻擊,如果不是對方同樣錯誤的使用了小編隊快速突防的戰術,完全可能中國空軍會付出更大的代價,而且在截擊過程中兵力的選擇和使用並不冷靜,讓大量已經經過長時間轉場飛行(而且是在不良天氣下)的戰鬥機不做補給就重新部署到截擊戰位上,對飛行員和戰機本身來說都是超負荷的,如果不是走運轟炸後機場的天氣有短暫改善,很可能發生嚴重的非戰鬥損失,而在當時的情況下,是否有必要緊急起飛戰鬥機執行攔截我認爲是有討論空間的(雲低,風大,且伴有陣雨,機場附近有大片疏散和隱蔽飛機的場地)。
事實上在半個月後日本海軍改變了無直接護航小編隊快速突防的模式,中國空軍的攔截效率狂降而且損失巨大,直到918-919轟炸上海日軍陣地後中國空軍基本退出淞滬杭戰線,這一階段的活動中中國空軍的戰鬥員暴露出嚴重的組織渙散風氣散漫,在空中無紀律無約束所以幾乎不能配合作戰和良好的執行上級意圖;普遍缺乏訓練也不願意接受訓練所以缺乏起碼的戰鬥技能;不善于總結經驗所以除了抱怨技術裝備的差距以外幾乎不能從戰鬥中汲取教訓(換裝蘇聯裝備後中國空軍的表現仍舊不讓人滿意);指揮官缺乏良好的溝通能力也沒有冷靜的全局把握能力,不適應空中和地面的作戰指揮。中國空軍不僅僅在裝備上,更加在個人表現能力和組織活動能力上與精銳的日本海陸軍航空兵差距巨大,甚至在814空戰中,也可以發現這些問題的存在,雖然因爲天氣不良,缺乏通信手段(霍克三沒有電臺),遭到突襲等種種客觀條件掩蓋了一部分情況,但是結果我們還是可以看到日本海軍第一聯合航空隊(也就是木更津,鹿屋兩航空隊)並沒有失去戰鬥力,甚至沒有改變其錯誤的戰術運用,依舊企圖單純依靠轟炸機的速度和編隊火力強行突防,又對原目標進行了兩次突襲,直到8月底再次受到打擊的日本海軍才意識到單純依靠快速轟炸機編隊突防不僅無法完成轟炸目標的戰術使命,而且容易招致敵攔截兵力的集中攻擊,才逐步改變爲混合編隊(或者說以制空隊先行開辟空中通道並清掃敵空中攔截,確保制空權後轟炸隊續行的配合戰術,這當然和新式的艦載機投入使用以及上海的三個機場已經全部投入使用有關,不能完全歸功到中國空軍的攔截效率對日本海軍戰術提高的推動作用上)
其實在目前的資料當中,看不太出來當時高志航或者是空軍的訓練當中,對于編隊是4機還是3機編隊。日本海軍航空隊是采用3機編隊,長機在中間。以當時是雇用義大利人擔任空軍顧問,在編隊和戰術上還是以一次大戰爲主的訓練方式是很有可能的。
>缺乏在惡劣天氣條件下尋找敵機的能力,不善于識別目標所以不能良好的應對敵快速突防的小編隊高
>速轟炸機,沒有良好的空中射擊能力,基本上開火時機選擇不當,不是太遠打光了彈藥也沒有戰果就
>是太近被轟炸機上防空火力集中攻擊,
30年代新款轟炸機的速度一度高過老舊一點的戰鬥機,因此有些人認爲高速的轟炸機可以穿過敵方戰鬥機的攔截而達到轟炸的目標。而考慮到當時空軍戰鬥機的武裝,霍克III的兩挺30機槍的火力相當貧弱,只要回想一下日本的一式陸戰是什麽樣的火力,什麽樣的效果,對于霍克III無法有效對付轟炸機也就無法苛責了。
然而,當時在訓練上,觀念應該還是停留在相當早的階段,而且,反過來看芬蘭自己研發出來的雙機流動隊型,德國在西班牙內戰之後的四機編隊在當時都算是相當新的概念,沒有適時的引入並不爲過,真正的問題反而可能是在戰術已經基本的訓練上面,尤其是你提到的戰鬥方面的紀律,涉及上的訓練,甚至是訓練的教材是怎麽來的?有沒有統一而且適當的教材?現代的所謂空戰的訓練教材是到60年代以後才真正文字化,之前的訓練可以說是藝術多于技術,很多是依靠經驗流傳下來的,而空軍雇用的外籍顧問是否恰當,交了多少東西都是疑問。能夠安全起降是一回事,真的要空戰的時候又是另外一回事。
其實看看I-16在西班牙不是對于Bf 109毫無招架之力,也是可以在性能上大致相當的機種,面對零戰也不應該是那麽一面倒的慘狀。零戰的水平運動能力比起P-40是好很多,但是P-40也不是被打到一點都守不住,而I-16的性能差距和早期的P-40B並沒有那麽大,人爲以及後勤的因素應該是關鍵。
我寫的戰史入門一書, 其中814空戰考證寫了大約 2萬字, 我找了當天參戰八位飛行員的回憶錄爲主, 對照日本方面的資料寫成, 花了我很大的心力. 結論是 : 有太多文章都在亂蓋, 完全經不起考證, 空軍自己的宣傳資料當然不必多說, 我文中也把 6:0 是怎麽來的, 交待來龍去脈, 我有自信這是目前海峽兩岸寫得最好的一篇, 當然, 我仍有不明之處, 也期待將來有人能更進一步很重要的一點是劉x夫所著的空x史話造成了很多誤解, 何謂史話? 曆史小說也, 如章回平話, 本是作不得數, 你能把三國演義 當曆史嗎? 日本人中山雅洋的中國的天空, 中國部份就是從此取材, 當然更不能相信。又如同我的考證, 22隊當天有遭遇96, 但是隊長怯戰畏戰, 居然沒有接敵, 裝作沒看到, 這一點空軍的資料當然不可能提了,
空軍史還有太多盲點與訛傳, 如撞出雲號100%是假的, 防炮一彈雙機, 也很難令人置信,還有大家知道嗎? 周至柔差一點就把高志航送軍法審判了! 如果他沒陣亡, 後面還很難講, 而且政府對遺霜高容然沒有妥善照料就算了, 還不准他們母子來臺灣定居! (這算那門子照顧忠烈遺族???)
空戰王牌高又新被劉x 夫亂說, 蒙上幹掉周志開的不白之冤, 空戰王牌王光複遭到政治清算鬥爭, 黯然離開空軍.....希望有朝一日, 這些人的冤屈都能洗刷.....
我的指責主要針對交戰過程中幾乎所有的飛機都看不到僚友,缺乏配合溝通完全是單獨搜索接戰這一點,大部分戰鬥機根本就沒有找到敵機,而少數找到敵機的中國飛行員無論是攻擊前還是攻擊後都缺乏引導友鄰部隊接戰的意識,打光了彈藥之後就無所事事(無油料迫使他們在攻擊後迅速返回機場固然是客觀原因,但是這不能解釋他們從頭到尾就沒有保持編隊意識的行爲)
〉〉〉只要回想一下日本的一式陸戰是什麽樣的火力,什麽樣的效果
即便是96陸攻如果丟掉炸彈用最大速度脫離接觸,憑霍克三和中國飛行員在當時的處置能力,仍然極可能擺脫攔截,問題是日本人非常的“勇敢”和“專業”,多數遭到攻擊的飛機甚至在攔截過程中都沒有丟掉自己攜帶的炸彈,這些既增加重量又制造阻力的外挂炸彈爲中國空軍的攔截爭取了時間,而且日本人的三機編隊在戰鬥中保持得非常完整(但是整個中隊的隊形也失散,或者他們沒有考慮過用大編隊?),造成日本飛機更容易被識別而且在空中形成比較穩定的射擊目標,可能日本人認爲憑藉編隊三機全部的炮塔就能形成連續的防衛火力,爲提供一個比較穩定的射擊平臺所以故意保持整個編隊穩定飛行,不過事實上這也有助于中國空軍的攔截行動,即便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空軍糟糕的搜索和空中聯絡指揮能力依舊讓大部分日本飛機在沒有遭到攔截的情況下完成任務並返航,如果來的是更加高速的一式陸攻,可能不丟掉炸彈一樣能甩開中國戰鬥機的攔截,而且更加強大的自衛火力相信會讓中國空軍出現更多的直接損失(96陸攻沒有周向後射能力,但是我也沒看到多少中國飛行員利用這一點,大部分記述中中國飛行員都在缺乏冷靜判斷的情況下冒失的從任意角度進入攻擊。幸虧打的是火力相對貧弱的96)
〉〉〉因此有些人認爲高速的轟炸機可以穿過敵方戰鬥機的攔截而達到轟炸的目標。
提出這個想法的人就是杜黑自己,他在自己的制空權中極力批判攔截轟炸機的做法,認爲比較起安裝多個發動機和多門機槍火炮的轟炸機,戰鬥機不可能占有高速和強大的火力防護力等優勢,將戰鬥機投入攔截敵方轟炸機編隊的作戰只給對方帶了無關痛癢的損失卻會大大增加己方的戰鬥消耗,所以戰鬥機的任務是消滅敵方戰鬥機和輕型偵察機,而己方轟炸機不需要戰鬥機的伴隨護航,只要依靠速度和編隊就能輕松突破敵軍的攔截,戰爭的勝負決定于雙方誰能在對方的化學炸彈(對人)與高爆炸彈(對建築與器材)夾擊下堅持更長的時間,也就是轟炸機最多的那個國家將獲勝(在他認爲一個國家有800架轟炸機和400架戰鬥機就能打贏一場在歐洲發生的戰爭),戰鬥機是無關乎戰爭勝負的,在30年代這種看法應該是比較流行的
〉〉〉霍克III的兩挺30機槍的火力相當貧弱
相對而言,我個人認爲采用射速較高的機槍會比采用射速較低但是彈丸比較重的機槍或者機炮更加適合在30年代末中國發生的空戰,因爲日本飛機的優勢在于速度和相對比較強大的防衛火力,而中國戰鬥機不僅數量少而且飛行員缺乏良好的操作能力,不能希望他們會有比較高的命中率,也不能希望他們采用蘇聯教官推崇的那種近距離精確射擊戰術,否則戰鬥損失會太大,考慮到強大的日本戰鬥機部隊所具有的壓力,如果讓中國飛行員使用大威力低射速的空中武器他們的戰果並不見得會提高但是面對的危險卻更大,中國購買的德瓦蒂納D510就帶有一門20mm機炮(某種程度上中國空軍隊這門火炮在空中的表現是非常期待的),但是他的戰果非常不好(應該是一架),但是爲了追求安裝大威力火炮給飛機的飛行性能帶來的損失卻造成這型飛機大部在非戰鬥情況下事故損失,所以我倒是認爲.303機槍本身是一個正確明智的選擇,但是飛行員缺乏有效運用武器的能力所以並沒有什麽明顯的效果,同樣口徑的武器安裝在芬蘭空軍的戰鬥機上攻擊高速帶有卡薩快速機槍的SB2轟炸機,芬蘭的戰果明顯優于中國,所以我認爲硬體設備本身並沒有産生重要影響,影響兩個案例結果的原因在于硬體之外
〉〉〉這也是爲何陳納德到中國後就將以前所有的全部推翻掉
陳納德自己回憶有一個分隊整整八架伏爾悌式輕型攻擊機就在他面前因爲相同的操作失誤被摔毀,他的結論是中國飛行員既沒有學習過,也從來沒有意識到空戰技巧養成的重要性,甚至缺乏最起碼的戰鬥訓練,只是簡單掌握了基本飛行能力而已(他刻薄的形容在意大利人教導下中國飛行員的才能僅限于獨自把飛機飛離地面繞場一圈然後降落,除此以外一無所能也一無所知)
一式陸攻的火力配備並不統一,但是他有足足七個可以安裝自衛火器的地方,所以即便是火力比較貧弱的早期型號也有四槍一炮四個炮塔,後期型提高到兩槍五炮五個炮塔的水准,比較起四槍還有明顯火力死角的96自然提高多了,這種飛機加入到814空戰的話,可能就要戰果倒轉了
哦,有道理,那麽cobrachen先生的意思是隼式戰鬥機對美國轟炸機的攔截效率不彰所以可見霍克三攔截日本轟炸機的效率不高是可以理解的嗎?不過一般情況下,美國轟炸機特別是重型轟炸機的防護能力,自衛火力和編隊應用能力遠非日本海軍能比肩的
就閣下所言「我的指責主要針對交戰過程中幾乎所有的飛機都看不到僚友,缺乏配合溝通完全是單獨搜索接戰這一點,大部分戰鬥機根本就沒有找到敵機,」
在沒有戰管、雷達的年代、飛機上又沒有無線電,霍克三要攔截日本轟炸機只能靠估計日本要炸什麽,然後再估計日本轟炸機的飛行路線,再派驅逐機出去巡邏碰運氣。爲了增加找到日機的機會,巡邏機自然要分散出去四處搜,所以常常沒有找到敵機是很正常的,攔截效率很高才有問題。
「而少數找到敵機的中國飛行員無論是攻擊前還是攻擊後都缺乏引導友鄰部隊接戰的意識,打光了彈藥之後就無所事事(無油料迫使他們在攻擊後迅速返回機場固然是客觀原因,但是這不能解釋他們從頭到尾就沒有保持編隊意識的行爲)」
姑且不論wingman協同這種concept也是到二戰才develope,那年頭WWI式的單打獨鬥還很流行,單是飛機上沒有無線電,想要聯絡其他飛機根本就不可能。已經分散了出去玩CAP,飛機上又沒有無線電,你要求做出這種在二戰時有了雷達加上地面戰管、還要所有戰機都有可靠的無線電才勉強做到的戰術,以中華民國空軍在當年手上的工具和資源來說,都是mission impossible
即便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空軍糟糕的搜索和空中聯絡指揮能力依舊讓大部分日本飛機在沒有遭到攔截的情況下完成任務並返航
如果您這段文字是針對814, 那我有不同的看法:
1. 請考慮當時我空軍無法使用無線電做空中連系
2. 更重要的是當天天氣很差, 有臺風, 下大雨, 雲層很低, 霍克三又沒有密閉式座艙, 在此種情況下飛飛機是很辛苦的, 飛行眼鏡都是濕的,搜索敵機有非常大的困難, 這不能全怪中國空軍糟糕的搜索和空中聯絡指揮能力吧!? (大家不妨想像一下, 如果自己坐在那全濕的霍克三座艙...)
3. 你認爲日本飛機有順利完成任務??? 這會是天大的笑話, 總共36枚炸彈只炸中一輛鐵道上的油罐車,一架飛機都沒炸中, 也沒破壞跑道, 這算那門子完成任務? 還損失18分之4
>96陸攻沒有周向後射能力,但是我也沒看到多少中國飛行員利用這一點,大部分記述中中國飛行員都在缺乏冷靜判斷的情況下冒失的從任意角度進入攻擊。幸虧打的是火力相對貧弱的96)
請問你看的是那些記述? 我很好奇, 相信大家都很好奇, 據我搜集的資料(包含簡體的), 有很多都是靠不住的, 完全是作者憑主觀意識想像與加油添醋, 大陸的尤其嚴重, 沒有幾篇能看的
另外九六雖然沒有360度的旋轉炮塔, 但是機背上那一挺主要是向後射的,綜觀您的說法, 似乎把日本皇軍捧的太高, 而一味貶低中國空軍的努力. 你知道嗎? 中國空軍在1937年814開戰後10天之內就誕生了兩位空戰ACE, 但是日本海軍要到1937年11月24日才出現第一位ACE, 陸軍更是到1938年3月8日. 中國空軍的確有不少問題, 但是我們不能如此抹煞他們的努力, 我在整理空軍史時, 發現的ACE比我原先的想像還多呢, 如果你可以假設日本用一式陸攻來打814, 那我是不是也可以假設我空軍當時用的是P-51 ? 我認爲用這樣的假設, 進而更加貶低中國空軍的表現是不妥當的
再補充一件事, 814當天參戰的四大隊飛行員, 沒有一位姓孫的!!!(全部名單請看我的書) 我很好奇他是那裏冒出來的? 因此他的敘述可能問題很大, 最好不要輕易采信。其實回憶很不牢靠, 大家想想自己的記憶力如何? 尤其七, 八十歲的人回憶的錯誤率更高。我就發現很多人把 814和 815 搞錯了或是搞混了, 包含賴名湯, 張光明的回憶都有這個毛病。
我想有看過我書的朋友不難發現, 我在寫 814時, 筆法不如寫歐戰那幾篇靈巧流暢, 並且注釋很多
這是因爲實在看了太多亂寫亂蓋的文章, 大半都是作者自己想像, 例如 : 某飛行員胸中燃起了殺敵的怒火 (拜托, 寫小說可以這麽寫, 寫曆史可不行, 除非是當事人自己這麽表示, 不然都是作者加油添醋, 作者如何知道當事人當時的心理狀態 ??) 因此我盡量還原到當事人的回憶, 用他們的話來表達當天的戰況, 我自己沒有絲毫加油添醋, 因此會受限于他們使用的詞彙, 但因此我所有的描述, 考證都有憑有據, 都可以查出原出處供研究比對! 當然這其中仍然有推斷之處, 但我力求把事實與評論分開 (我是學新聞出身的), 我認爲這才是負責任的曆史研究, 也因此我才有自信我寫的814空戰過程是經得起挑戰與比較的, 我看過的很多相關文章, 僅憑一兩篇回憶與資料就下斷語, 因此問題都很多, 或是回憶有誤, 或是以偏蓋全, 再加上胸中燃起了殺敵的怒火此種語法,.....
只是很遺憾, 今日的中國空軍雜志, 仍然不時會出現 由新竹基地起飛的木更津航空隊...
再請教 RA 兄一個問題 :所謂木更津航空隊在814被打得落花流水不過是吹牛,請不用真的相信,請問你知道814當天日本派出的是那一支航空隊空襲筧橋嗎? 他們從那個機場起飛的?
>事實上814空戰中無掩護的96中爆被擊落和返航途中墜毀一共3架,但是中國軍4大隊因爲被擊中和油料耗盡也損失了兩架霍克三驅逐機,被毀兩機均迫降在稻田中,飛機全毀但飛行員生還(可能有一人死亡),直接戰果是三比二,而且筧橋機場也被擊中,日軍基本算完成使命,814空戰被國民政府神話不過是爲了宣傳日中開戰以來中國空軍第一次大規模投入戰鬥(整個大隊在轉場降落途中被突襲,所以全體投入戰鬥)而以,從戰果來看並不理想,在宣傳中不僅虛報了一架的戰果而且還刻意隱瞞了自己被擊落和墜毀各一架的損失,這種嘴巴制造的4:0“大捷”不提也罷,沒有蘇聯和美國先後緊急援助和直接參戰,中國上空不過是日本驅逐機的靶場而已,1944年之前的中國空軍只是不值一提的日本軍專用空靶而已。
這一段的問題更多了, 尤其是直接戰果是三比二,而且筧橋機場也被擊中,日軍基本算完成使命 這一段完全不是事實. 我建議 RA兄應該多去看一點比較嚴謹, 有考據的文章, 我相信會大幅改變你的想法的, 我並不是想打筆戰, 熟識我的人都知道我不喜歡在版上和人論戰, 只是看到錯誤的資料引起後世巨大的誤解, 受不了, 出來說說話罷了 ^^
另外九六雖然沒有360度的旋轉炮塔, 但是機背上那一挺主要是向後射的,機背炮塔也沒有周向射界,因爲垂尾阻攔了射界(沒有機尾炮塔的宿命),而且我現在還沒有看到當天來襲的96是否安裝了下方可收放炮塔,如果是沒有安裝的型號,那麽實際上96的射擊死角非常類似IL2,後方及後下方無法射擊也無法觀察
我也在回應中正面提到了客觀條件的限制(天氣不良,沒有電臺),不過在我看來如果不能保持小隊或者中隊整體的編隊,至少應該保持雙機或者三機編隊(長僚機體制),大部分戰鬥都證明單機進攻敵編隊飛機是危險冒失的,而且缺乏編隊反而會讓飛機的索敵範圍減小(因爲每一架飛機都必須搜索自己周圍的所有空域),即便有飛機尋找到目標也因爲無法得知自己附近的友鄰情況,不可能引導自己的僚友盡快投入戰鬥也得不到僚友的配合保護,這對于指揮官來說同樣是一個很困難的局面,他根本掌握不了空中敵我態勢,那麽結果是整個中隊甚至小隊是完全失去指揮和協同的情況下分別投入戰鬥,不能發揮總體實力。如果僅僅把問題歸咎于硬體設備不足,我認爲是不足以解釋爲什麽絕大多數中國飛行員沒有保持最小編隊以便于聯絡協同的意識,同樣是缺乏無線電,歐洲國家的空軍早在一次大戰就提出並逐步完善自己的編隊交戰體制(素質最高的德國空軍反而是最早完善大編隊協同的單位,所以我認爲編隊作戰能力是衡量空軍飛行員素質的標准之一,不能簡單的視爲可有可無),雖然隨著飛機速度和火力的迅速提高,編隊的規模越來越小,但是很少聽說有人會這樣大膽的完全無視編隊原則各自爲戰。一般情況下這說明缺乏訓練和明確的紀律約束,我認爲編隊本身是一種配合協同意識的體現,是一只職業化軍隊的基本特征而不僅僅是一種形式上的東西,僅僅用沒有電臺和天氣不好不能很好的說明中國空軍這種作爲軍隊來說很失控的表現。
〉〉〉你認爲日本飛機有順利完成任務???
這個結果我個人認爲天氣的功勞應該比截擊本身更有效果,因爲大部分飛機在攻擊機場的過程中沒有遭到攔截,所以我會這樣說,當然按照您的看法,我認爲修正爲日本海軍成功突破中國空軍的攔截更爲合適
〉〉〉如果你可以假設日本用一式陸攻來打814
我非常非常的反感對具體的曆史事件進行架空討論(這種惡習在中國的討論版上造成了很壞的影響,一大票YY過度的文章就是這樣架出來的),所以我不會真去做這種架空假設,我之所以這樣寫是因爲之前cobrachen先生的一段話讓我誤解(有關這一點請注意看我回應過程中的引文部分),所以我會順口提出如果一式陸攻出現中國空軍的損失將會上升,這絕非我討論的重點,我還沒有墮落到要靠架空來證明自己的地步
〉〉〉沒有一位姓孫的!!!
這一部分如果有誤,應該以您的資料爲准,我會去尋找那篇文章,如果您有興趣的話,我提供一個細節供您尋找這位當事人的資料,此人是駕駛高志航座機飛往筧橋的飛行員
您在NO:289_29的回應中所提出的問題,我想您可以從我在軍版中的貼文看到一些答案了(至少我知道海軍第一聯合航空隊是怎麽會事),我個人並不是一個很有研究能力和資料運用能力的人,距離專業水准還很遠,但是起碼的研究道德還是要講的,所以在軍版我是不會用這種偏頗的態度回應別人的討論(只不會刻意去做),至于爲什麽在政版上我會故意傾向性的使用資料,甚至是錯誤的資料來做出結論,原因其實很上不得臺面,純粹是因爲我想整一個在那邊胡說八道的本國同胞而已(具體原因請看聊天欄中我對此內容相關的回應部分),您完全不需要爲了這一部分而在意。如果您認爲必要,我也可以在這裏聲明一次:政版的內容是“僅供中國地區販賣及流通”,請您明鑒。我也可以再重申一次,我並不是一個專業級的曆史研究者,甚至夠不上一個准專業級的資深愛好者,但是無關乎相關素養的高低,起碼的研究道德我是要遵守的,所以您不需要擔心我會對您的這些指正有知識討論層面以外的反應
我批評的重點不在于,至少不僅僅在于戰果不彰這個結果,而是在于爲什麽飛行員缺乏協調一致的意識,連最起碼的編隊都不願意或者說不能維持?爲什麽軍官也沒有維持這種單位協同作戰的作爲,這樣說軍官的作用體現在哪裏?中國空軍的軍官在這次作戰的表現更類似一個突擊隊員而不是指揮者,這樣的情況下我認爲他只能非常勉強的充當一個長機飛行員,不適合擔任一個小隊甚至中隊大隊的軍官,因爲他不能在在戰鬥中發揮一個軍官的作用,甚至都沒有自己是一個指揮者存在的這種自覺。這種軍官失格士官失控的情況很容易讓人理解爲中國飛行員認爲在天上飛行作戰就是一件獨往獨來很個性的事情,彼此閑的協調聯系是不需要或者至少是不重要的,在空中猶如牛仔英雄一樣僅僅依靠熱情或者勇氣去作戰只能打贏一場西部片卻不能打贏一場戰爭,中國空軍戰鬥部隊在短短一個月幾乎全軍覆沒,被趕出滬寧杭戰線難道只是因爲三菱96艦戰投入戰鬥了嗎?我認爲具有遠比中國空軍更加嚴格的訓練水准和戰術意識養成是日本海軍航空兵把中國空軍打得潰不成軍的重要原因,比較起阪井在會議武漢空戰過程中日本戰鬥機編隊嚴密配合默契的情況,我甚至可以說以日本海軍的標准看當時的中國極其量是擁有一支充滿勇氣和熱情的空中民團(有英雄沒軍人的武裝不是軍隊爾是民團),而擁有一支空軍則是很多年以後的事情了
1930年代中期日本海軍航空隊曾經有人提出戰鬥機無用論,最主要就是九六陸攻最大速度已經超過當時日本海軍主力戰鬥機九○艦戰和九五艦戰,所以日本在投入淞滬戰役之初還迷信此一論點而吃了不少苦頭,後來的轟炸行動都有戰鬥機護航,很快就把數量有限的中國空軍戰機消耗掉,若非蘇聯老毛子史達林提供貸款給國民政府購買俄制戰鬥機和轟炸機並派遣自願航空隊,到1938年時日本人在中國上空可能已是如入無人之境。國府戰史頌揚的「武漢空戰大捷」,實際上是陳納德擬定的戰術,蘇聯自願隊擔負吃重角色所締造,蘇聯的援助才使得中國空軍勉強能捱到美國參戰後美援的到來,而這段曆史,過去在臺灣的書籍都是被掩飾掉的。
這倒不算日本人獨有的錯誤,事實上當時鼓吹制空權決定戰爭勝負的人都一定程度的支持這種看法,連負責訓練建設站前中國空軍的意大利人自己都很支持這種看法(戰鬥機的任務是殲滅敵方戰鬥機和前線偵察機,打擊敵方轟炸機的任務應該交給己方的轟炸機在攻擊敵航空基地的時候完成)
到37年10-11月中國空軍的戰鬥力幾近枯竭了,寧滬方向上戰線崩潰等更早一些(919攻勢作戰以後就開始枯竭了),而蘇聯人進入中國的速度卻很快,12月初在南京的值班驅逐機就已經換成蘇聯志願援華航空部隊的戰鬥機,而且攻勢作戰中蘇聯人駕駛的SB2轟炸機發揮的作用遠比中國原來那些拼湊出來的中型轟炸機效果好(空襲武漢和空襲新竹都給日本人一定的刺激)
日本軍機以日本紀年命名,九六式分九六艦戰,九六陸攻,是日本紀元二四九六年出廠。一式陸攻是日本紀元二五0一年出廠自不能參加814空戰。九六陸攻配無線電報報務士兼射手,有固定槍架可拉上座艙罩,使用時推開座艙罩將槍架上架即可使用。但不能360度,因射手所占位置惟死角。
我們來檢討日軍的任務目標及實際戰果 :
日軍希望能用18架九六, 分別轟炸兩座機場, 以 (擊潰敵航空兵力)
結果 : 只炸中鐵道上的一節油罐車, (還有啦,造成幾片碎玻璃), 沒有炸中任何機場設施及跑道 (失敗) 更沒有炸中任何一架飛機 (失敗中的失敗) , 並無減少我空軍戰力 , 回去後還誇大戰果 : 中山雅洋《中國的天空》記載當時日軍宣稱除了炸毀廣德機場十架「諾斯洛浦」〈Northrop Gama 2E〉轟炸機,廿架「霍克」飛機外,在空中還擊落六架「霍克」,顯見雙方都誇大了戰果。
因此日軍在815, 816 對機場再次發動攻擊, 並有更大的損失, (815我軍光是四大隊可能擊落了18架左右的日機)
是否算成功突破中國空軍的攔截: 我空軍由陳納德策劃的防空網, 的確有發生效能, 發現敵機並對機場發出警告, 緊急起飛的中國空軍以戰鬥損失而言是4比0的戰果 (中國空軍有2架非戰鬥損失) , 對照目標及戰果, 如此是否算是成功突破? 各位網友大家自行判斷
沒有蘇聯和美國先後緊急援助和直接參戰,中國上空不過是日本驅逐機的靶場而已,1944年之前的中國空軍只是不值一提的日本軍專用空靶而已
這樣的說法絕對是過于武斷並且難以讓人信服的, 中國空軍的確訓練, 裝備都不如人, 但是在1944年之前仍有不少精彩的戰果, 日軍也並非如此神勇無敵, 中國方面的戰果當然有很多被誇大, 但是我們應該去還原, 而不是矯枉過度, 變成一味替日本人說話, 抹煞掉先烈們的努力
我不是要廣告書, 但是真的建議你去找一下我的書看一下, (去圖書館也可), 如果你對814這麽有興趣, 不看這一篇最完整的記錄整理, 豈不太可惜 ? 看過之後, 我們可以再做討論, 不然我實在無法一一在此解釋許多誤解, 我想我有資格這麽說, 要討論814如果沒有看過我的那一篇, 最好不要隨便發表議論, 當然我並非責怪 RA 兄, 我們許多人都曾被錯誤的資料誤導過, 大家都對軍事有興趣, 總是同好
>不知各位有沒有中國及日本的戰鬥機互相狗咬狗的戰鬥紀錄??
由中國之翼那四本+劉粹剛傳的內容來看,814至九月初由于國軍各中隊的戰力還算完整,大規模出擊時國軍和日軍驅逐機間的編隊戰鬥可不少。問題是沒有無線電的話,你能協調的就只限視線之內,一接戰後注定會變成各自爲戰單打獨鬥。這方面國軍和日軍都一樣,國軍甚至還因爲主場優勢而略占上風。不少時候還出現數架國軍驅逐機圍剿落單日機的情形。
九月中以後國軍各中隊都已經消耗得七七八八,爲了有效運用余下的戰機,航委會把各中隊的人員飛機統一運用。這種急就章的編隊,協調自然不會好到那裏。但朋友隊友間的協調還是有的,劉粹剛還爲了隊友吸引敵機。不過這時候戰場上日機的數量已經比國軍多。形勢比人強,大批日機圍剿落單國軍驅逐機自然就多了。
只是大家很多時都把九月中以後國軍人機消耗殆盡,甚至1939年那種驅逐機也要跑警報避戰的情況,想像成1937年814時也是如此。事實上,在開戰初期那堆老鳥還在、各中隊的戰力完整的八月中,中日空軍算是勢均力敵,我們不少後見之明的想像力,當時的中華民國空軍其實都試過了,而且打得相當積極主動。真正的大問題在國軍的後勤能力遠不如日軍,不論是輪胎炸彈等消耗品,乃至飛機不是補不回來就是補充追不上消耗。開戰後也沒時間和資源訓練飛行員,等開戰初期那堆老鳥都死光之後,一堆空靶都未射過的菜鳥上場自然只有做靶的份。
九六艦戰的出場,最重要的影響是中華民國空軍連最後的優勢(或均勢):飛機性能也失去了,中華民國空軍正式進入全面捱打,連反擊也不夠力的局面。
>>>因此日軍在815, 816 對機場再次發動攻擊, 並有更大的損失
我想這裏有個誤解,我已經沒有強調日軍的戰績(我很誠懇地承認,我確實在政版上故意誇大了日軍的攻擊效果,不過爲了避免太離譜,我故意沒有提到筧橋機場的損失,顯然幾場是不可能被摧毀的,否則返航的戰鬥機就會大部分損失在降落過程中),我只是認爲日軍並非被中國空軍的攔截所阻止,大部分飛機沒有被攔截,投下炸彈後返回基地,如果說沒有攔截是否筧橋會遭到完全摧毀的命運呢?我認爲以當時的天氣情況和日本空軍的轟炸兵力來看,並不足以做到這一點(這也就是我之前提出如果飛機不作緊急起飛而是推到機場附近的空曠地僞裝起來也許更能夠避免損失的動機)。此後兩天日軍還在連續突擊筧橋機場(這一點我在軍版的貼文中特意提出來作爲佐證),之後又突襲南京機場(大校場還是故宮呢?),如果在頭一天的攔截中日軍就被阻攔下來遭到嚴重打擊,那麽此後兩天日軍就算能從艦載機或者其他航空隊抽調飛機來襲擊杭州,也會增加戰鬥機壓制中國空軍的活動,814空戰的結果被沒有讓日軍感受到來自空中攔截的威脅倒是激怒了日本海軍航空兵,讓他們更加確信自己已經爲自己的轟炸航空兵找到了對手,爾爲了打倒這個對手就要連續打擊中國空軍的基地群(按照戰前流行的航空戰理論,在空中消滅敵人是沒有效率的,只有在地面上摧毀敵人才能真正迫使其失去戰鬥力),所以日本人很大膽的連續進行了三次以上的針對敵航空基地的突擊(對南京的襲擊出動了混編部隊,應該說這是日本海軍也感到了來自戰鬥機壓力的證明)
您之後對我的提示和建議,我誠心的吸收並向您表示致謝。不過我現在暫時還不能整理出一個清晰的思路來回應,而且現在回應的話我有點擔心會缺乏重點並且混淆這一欄的討論主題,我想過一段時間我比較冷靜也比較有准備了再來寫文章向您請教比較好,不過我說明一點,我從不否認戰時中國軍隊所表現的積極和熱情(絕非僅僅在空軍),但是我始終認爲努力和積極是等人的主觀作用是獲得戰爭勝利種種條件中比較不重要或者說較廉價的那一部分,因爲只要一刻鍾和幾乎不花成本我就能讓人變得熱情勇敢,但是要有專業素養和發揮個人能力的客觀技術手段,不管是誰都需要幾十年和大量的金錢。此外您的書我會讓家人代爲購買收藏,感謝您的推薦
可是同年蘇聯的戰鬥機也進入了中國,次年中國空軍就開始駕駛性能並不劣與96艦戰的波利卡波夫I-153和I-16投入戰鬥,問題是同樣未見其可(最大的勝利天長節空戰鬥還被翻案成中國人挨打蘇聯人獲勝的一次戰鬥),而且這一階段即便不算撞死炸死的,在空中被擊落戰死的也有李桂丹,樂以琴,梁添成等較優秀的飛行員,而日後會聲名顯赫的板井卻在這個階段取得了至少兩架的戰果而自己卻沒有被擊落過(盡管他自稱取得了6-8次勝利而且不怎麽願意承認它擊落的飛機中有含金量不高的中國人,並敵人蔑視到這一步也算很悲慘了),所以我始終認爲在人才的養成上中國的問題也許比飛機的問題更大
相對而言,我個人認爲采用射速較高的機槍會比采用射速較低但是彈丸比較重的機槍或者機炮更加適合在30年代末中國發生的空戰,因爲日本飛機的優勢在于速度和相對比較強大的防衛火力,而中國戰鬥機不僅數量少而且飛行員缺乏良好的操作能力,不能希望他們會有比較高的命中率,也不能希望他們采用蘇聯教官推崇的那種近距離精確射擊戰術,否則戰鬥損失會太大,考慮到強大的日本戰鬥機部機槍與機炮的爭議在二戰時期是沒有中斷過。不過,在評估這個優劣之前的前提是兩者的單位時間投射的彈藥重量要有相近的關系,這才能夠方便比較。
不過,步槍口徑的機槍在當時還算是主流,問題要到黃色作戰時期才逐漸開始被重視,英倫空戰的時候不只一次發生多架英國戰鬥機圍毆一架德國轟炸機,卻是無法幹掉對方。美國的F4F面對零戰的時候,尤其是從後方,零戰的那兩挺機槍連野貓的坐椅裝甲板都難以貫穿,飛行員縮在下面往往可以躲過一截。因此,考慮到當日本的轟炸機的設計,霍克III的武裝並不太夠。
可是,整體上來說,我比較不同意RA兄的看法,主要原因是:
當時國府在訓練上引入的准則,相信還是一次大戰的標准,可是,引入是一回事,實際上的教學是另外回事,這還要考慮到教材和語言的隔閡。考慮到傅爺提到的的ACE的産生和數量,我相信資料較深的飛行員能力相當不錯,但是在整體的訓練上面可能還無法在當時引入還算是試驗中的編隊與戰術的准則,加上我不太清楚當時國府空軍的基本編隊架數,要說編隊的訓練不佳,導致在空中和僚機分散,這可能還要考慮到底我們當年的訓練的基准是什麽。
此外,後勤的因素我想對于作戰的效果有很大的影響,飛機的性能甚至可能因此降低,無法達到應有或是預期的效果,這包括速度,爬升,油料的使用效率,武器的彈藥不發率和歸零的問題。我記得再中國之翼的書中多次提到在作戰中有飛機在空中放炮,導致發動機停止運作,這個不單單是維修,也包括燃料的品質,這些都可能會讓高手被擊落。而除開發動機停車之外,很多機械方面性能下降的情況在一般的資料中很可能都看不出來,要說當時空軍的作戰紀律普遍不佳。我個人是希望有多一點的資料可以參考。
另外,有關當時國府空軍的機種來說,個人也是覺得說操作能不佳也許不是很合適,因爲在雙翼機轉換到單翼機的年代,雙翼機在水平面運動上還是保有優勢,而且,很多剛轉換的飛行員還可能抱怨因爲一負荷比較高而不習慣或是不喜歡,日本就一直有這樣的抱怨出現,即便是對零戰也是這樣的說法。因此個人認爲當時的霍克III和波音等戰鬥機再面對日本海軍在零戰之前的戰鬥機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劣勢。雖然也不能說是當時第一流的機種,也不至于不刊一擊。然而,作戰不是單打獨鬥,很多其他外在的因素就會影響到他們的運作,這也包括上級的指示與情報的配合。
在中國空軍的曆史研究上面,傅爺的經曆和研究是在下遠遠比不上的,RA兄有機會遇上傅爺,千萬不要錯過。
個人是同意RA老大的觀點,當時中國空軍飛行員抗敵的精神與勇氣是無庸置疑,但協調與紀律卻有很大的問題,而這就有太多例子可循。剛翻了一下藏書再讀些資料,中國之翼第二輯裏講到馬丁轟炸機隊的覆滅經過,就充斥著難以解釋的離譜,當時國軍僅有6架國寶級Martin 139W,第一架的損失亦是在陳納德面前做第一次飛行時就發生重落地,引擎脫落機身嚴重折毀而報銷。陳納德到中國看了那麽多摔機,難怪乎後來會有國際志願隊以及更後面的美國志願隊的方案。這篇文章裏亦講到馬丁轟炸機和亨克He-111A在驅逐機掩護下聯合出擊長江口的經過,事前的任務擬定竟是爭論不休高階軍官沒有主見,上陣是不按章節進行各飛各的,導致He-111A機隊被日機圍攻損失慘重,而幾天後又有發生自己Hawk II擊落He-111A還追殺馬丁轟炸機,夜間轟炸日軍陣地不關航行燈當飛靶的怪事。小弟也覺得真的中國的空中武力能有辦法稱作「空軍」確實是陳納德督導下昆明航校出來的,以及赴美受訓那批人回國才算是。
前面提到國軍戰機出擊長江口日艦時誤炸租界鬧區,造成平民嚴重死傷一事,中國之翼書中亦有提到,頗令人訝異的是,會發生這種事竟是高層要求戰機盡可能低空通過上海市區,「向外僑展示實力」及「振奮百姓士氣」,很可能就是因爲這樣有飛行員動作超荷,炸彈脫架正好掉入街頭上爭看空戰熱鬧的人潮中造成慘劇。
http://www.taiwantp.net/cgi/TWforum.pl?board_id=1&type=show_post&post=289
【想飛】:很老派,但是很好看
李氏兄弟在台灣電影圈真的算是奇葩,哥哥李安立足台灣、揚名國際,弟弟李崗則是在台灣穩紮穩打,作品不多,但是精緻,李家兄弟雖然都是導演,風格卻是差很大,李安在敦厚的外表之下,其實非常勇於挑戰禁忌,無論是同志片或情慾片都有涉獵,深度廣度兼具,弟弟李崗則是比較保守,比較像是文人學者的那一派,從他執導的《想飛》就可以看出他保守的性格與觀點。
《想飛》是一部很有偶像感的愛情電影,除了男主角的求愛過程超純情之外,女主角許瑋甯的清新美感令人眼睛一亮,這個角色前半段是一個會演舞台劇又會彈鋼琴的大學正妹,後半段因視網膜病變而成為盲人,轉折性夠強,演起來很有戲感,而扮演女飛行員,在片中倒追男主角結果失敗的姚以緹,雖然是影壇生面孔,可是在片中又會唱歌又很有個性,令人佩服導演李崗可以在一部「應該很陽剛」的軍事電影裡面,讓女性角色有那麼好的發揮空間。
從本片的音樂、劇情結構、價值觀,都可以看出導演李崗的老派靈魂,用張雨生的老歌《我的未來不是夢》來比喻男主角想要飛上天空的夢想,讓電影一開始就充滿復古味,大篇幅的訓練過程,以及庹宗華重現當年《報告班長》的魔鬼教官形象,都是非常懷舊的影像圖騰,還有片中的那場舞會、那幾場告白戲,甚至還有「寫信」傳情意的橋段,都是老派到一個頂點,當然有一部份的原因是「真人真事」的發生年代也許就是那樣的背景,另外一部份也跟導演的價值觀有很大的關係,但是那種保守、內斂、傳統的價值觀,以及中規中矩的拍攝手法竟然不會令人感到無聊,反而還覺得蠻可愛的,也許原因就在於那份單純吧!
「單純」在電影裡面是優點,但也可能是疑慮,因為或許有些觀眾會覺得這樣的電影「太淡了」,畢竟這是一個習慣「重口味」的年代,連愛情片也習慣九把刀式的頑皮、熱鬧、快節奏,相形之下,李崗的老派電影雖然找不出什麼大問題,但也可能找不到太明確的記憶點,所以《想飛》雖然有「大製作」的氣勢,但卻有著「清新小品」的靈魂,年輕觀眾能不能接受或許難以預期,但這部電影至少證明「老」和「新」其實未必有衝突,因為那些對於夢想的堅持,以及對於生命的熱愛,就一種是共通的精神,如同片中的飛行教官庹宗華以及空軍隊員張睿家之間的關係,是一種跨越世代的「傳承」,那是這部電影最偉大的價值。
另詳參【圖博館】:李安:名導演72 《筧橋英烈傳》中國金馬獎
「想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ElgJI273vU
「想飛」- 豆瓣电影
回應
台灣擅長拍這類青春勵志愛情電影· 配樂好,愛情好,缺點是,配角們太不出彩了有點審美疲勞,挫折也不夠精彩,沒有爆炸點·
台灣小清新愛情題材,空中飛行淪為噱頭,主題還是圍繞理想和愛情這類台式電影標配元素。兩個半小時的片長,讓原本轟轟烈烈的純愛視界,變成婆媽劇。光是相遇曖昧追求,患病失明就佔了片子的一多半。期間夾雜著靠剪輯處理的空中飛行鏡頭和狗血平庸的生死考驗橋段,這片子就算基本了解過了.
「想飛」電影觀後心得 derak20
老實講這片故事我覺得太長了,我認為導演想在故事中塞滿太多東西了,親情、友情、愛情、長官的愛戴等,太多東西了,讓整個主軸變得很不明顯,跳來又跳去的。雖然這樣講,但我認為這部還是有優點的,可能是因為是真人真事改編,所以劇情上看不出太多不合理的地方(對照很多國篇有太多慌妙處),另外他動畫處理上也不錯,不會讓人太出戲(不過還是看得出來是電腦動畫就是了)。
國片「想飛」電影觀後感 2015 -1-3 哈啦客
「想飛」是台灣電影相當少見的空軍題材(距離上一部已經很久遠了),不過卻不是一齣打打殺殺十分壯烈兼含有兩岸政治味道的戰爭片,它實質上是一部富有勵志與愛情的電影,並且改編自空軍中校李政亮與盲妻的真人真事,看起來特別貼近現實生活,尤其是有關情感的層面相當的豐富多元,舉凡同袍的弟兄情誼、父親疼愛孩子的親情、教官跟學生濃厚的師生情與纏綿悱惻的愛情都描繪的很不錯,剛好又再加上動人的電影配樂,以至隨便一個橋段都會讓人不禁眼淚潰堤,建議觀影前一定要攜帶衛生紙啊!
李崗導演一向為人低調,所製作的電影也是屈指可數,但是作出來的東西一點都不馬虎,可惜好片總是叫好不叫座,「想飛」的票房其實並不如預期的好。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