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01 09:35:13阿楨

《蜘蛛巢城》

相對於前評《戰國英豪》是最輕鬆詼諧的黑澤明作品,《蜘蛛巢城》則是黑澤明最沈重也是莎士比亞《馬克白》所有改編電影最佳者(比如波蘭斯基的《森林復活記》,其因可能是太忠於莎翁原著而被限制了。至於其它非電影之改編作品則不敢說,因沒看過,也因類型不同而無法比)。詳參【圖博館】:黑澤明:名導演44

馬克白改編作品有:
威爾第《馬克白》
黑澤明《蜘蛛巢城》
吳興國《欲望城國》(當代傳奇劇場)
昆劇《血手記》
呂柏伸《莎士比亞不插電3馬克白》(臺南人劇團)
羅家英《英雄叛國》

《蜘蛛巢城》

  導演: 黑澤明 (Akira Kurosawa)
  編劇: 黑澤明/ 小國英雄  / 菊島隆三
  類型: 劇情 / 戰爭
  演員: 稻葉好生 宮口精二 三好英子
  三船敏郎 志村喬 山田五十鈴
  中村伸郎 千秋實 藤木悠
《蜘蛛巢城》(くものすじょう)是日本導演黑澤明所執導的電影,根據莎士比亞的名作馬克白所改編。
劇情簡介
日本戰國時代,藩主紛紛自立爲王。都築在一次兵變中殺死自己的主公而取代爲王。但藤牧與犬井聯合叛變,大舉來犯,不但圍困一號堡、二號堡及三號堡,眼看就要對北城不利。都築與兒子邦丸見手下無人敢出兵應戰,不免暗自焦急。
  此時探子傳來一號堡的守將和室識破了敵方詭計,不但擊退敵人,並接著拯救了二號及三號堡。由于和室與二號堡守將三木立了大功,都築要他二人回北城接受冊封。
  和室與三木往北城的途中必須經過一座天然屏障──蜘蛛林,果然二人在林中迷了路。正焦慮時卻發現一名老巫婆,她預言和室將來會取代都築而成爲北城之主;至于三木發迹較晚,但他的兒子則會在和室之後成爲北城之主。和室和三木雖爲好友,在聽了這些預言後,不免忐忑不安前往北城。
  都築果然冊封和室爲城主,三木則成爲一號堡的堡主。看來預言正一步步實現了。這一日都築暗中到了北城,欲一舉消滅犬井。和室的妻子朝地見機不可失,慫恿和室殺了都築,並取代都築爲王。
  朝地忌憚著預言,並要求斬草除根,遂將三木殺死,但三木的兒子卻在混亂中逃逸了。而原本已經懷孕的朝地,在生産時,嬰兒夭折了。種種的不順利,使得和室和妻子逐漸陷入惶恐與不安當中。
  三木的兒子聯合犬井及都築的兒子邦丸及老將則康,朝北城進逼而來。
  和室單槍匹馬再入森林,果然又遇老巫婆。巫婆再次預言,除非蜘蛛林會移動,否則和室是不可能被打敗的。和室將這些預言告訴了守軍,果然激勵了士氣。因爲衆人均認爲森林是不可能移動的。
  清晨時,守軍卻發現森林開始移動了,原來在迷霧中,則康要士兵們用砍下的樹幹作僞裝,遠遠望去就像森林移動一般。瞬間兵士的士氣瓦解了,不管和室如何聲嘶力竭,北城守軍反而用箭射向和室。和室極力掙紮,一支箭從左至右射穿他的脖子,結束了他短暫的王者宿命。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C%98%E8%9B%9B%E5%B7%A2%E5%9F%8E

《蜘蛛巢城》導讀>黃英雄

  日本戰國時代,藩主紛紛自立爲王。都築在一次兵變中殺死自己的主公而取代爲王。但藤牧與犬井聯合叛變、大舉來犯,不但圍困一號堡、二號堡及三號堡,眼看就要對北城不利。都築與兒子邦丸見手下無人敢出兵應戰,不免暗自焦急。
  此時探子傳來一號堡的守將和室識破了敵方詭計,不但擊退敵人,並接著拯救了二號及三號堡。由于和室與二號堡守將三木立了大功,都築要他二人回北城接受冊封。
  和室與三木往北城的途中必須經過一座天然屏障──蜘蛛林,果然二人在林中迷了路。正焦慮時卻發現一名老巫婆,她預言和室將來會取代都築而成爲北城之主;至于三木發迹較晚,但他的兒子則會在和室之後成爲北城之主。和室和三木雖爲好友,在聽了這些預言後,不免忐忑不安前往北城。
  都築果然冊封和室爲城主,三木則成爲一號堡的堡主。看來預言正一步步實現了。這一日都築暗中到了北城,欲一舉消滅犬井。和室的妻子朝地見機不可失,慫恿和室殺了都築,並取代都築爲王。
  朝地忌憚著預言,並要求斬草除根,遂將三木殺死,但三木的兒子卻在混亂中逃逸了。而原本已經懷孕的朝地,在生産時,嬰兒夭折了。種種的不順利,使得和室和妻子逐漸陷入惶恐與不安當中。
  三木的兒子聯合了犬井及都築的兒子邦丸及老將則康,朝北城進逼而來。
和室單槍匹馬再入森林,果然又遇老巫婆。巫婆再次預言,除非蜘蛛林會移動,否則和室是不可能被打敗的。和室將這些預言告訴了守軍,果然激勵了士氣。因爲衆人均認爲森林是不可能移動的。
  清晨時,守軍卻發現森林開始移動了,原來在迷霧中,則康要士兵們用砍下的樹幹作僞裝,遠遠望去就像森林移動一般。瞬間兵士的士氣瓦解了,不管和室如何聲嘶力竭,北城守軍反而用箭射向和室。和室極力掙紮,一支箭從左至右射穿他的脖子,結束了他短暫的王者宿命。
賞析
  蜘蛛巢城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馬克白」所改編。是黑澤明個人的創作中相當出色與重要的作品之一。
  黑澤明從一九四八年與三船敏郎合作拍攝了「酩酊天使」後,從此確立了兩人長期的合作關系。其原因從「羅生門」到「亂」,都可以發現三船敏郎那種略嫌誇張的浪人特質,正是黑澤明在作品中極力闡揚的人道關懷,以及悲憫英雄的最佳詮釋人選。
  人性的複雜與猜忌,往往超乎人自身的想像,莎士比亞擅長表現這種人性的鬥爭,而黑澤明以其悲天憫人的哲學關懷,更容易以東方的形勢來詮釋這種人類永無休止的悲劇深淵。
  蜘蛛林憑其錯綜複雜的林木使得身陷其中的人迷路。這確切地隱喻了人性正是如此地盤根錯結,在源源不斷的欲望中困惑茫然並盲目掙紮,而這些欲望的前提就是「抉擇」。有了對立的概念就會開始選擇,而選擇的動力則是欲望。
  在這樣的沖擊下,常會爲了達成欲望而毀滅一切擋在眼前的阻礙。包括同生共死的友情,海枯石爛的愛情,甚至是人倫至親。許多曆史一再地重演,但卻很少有人因此而覺悟。
  和室與三木在得知未來的命運時,表面上相安無事,但事實上兩人已經開始猜忌。從二人走出蜘蛛林後均靜默不語、絕口不談,可看出正是掩飾內心澎湃的不安。但畢竟兩人是多年出入戰場的好友,這份情義勉強包裝了矛盾與不安。真正導致悲劇發生的根源正是和室的妻子朝地。
  黑澤明的影片中常常可看到「母性」的光環與力量,許多女人的角色往往在關鍵時刻扮演了「決策者」。
  都築爲了圍剿叛黨暗中來到北城。和室縱然慣戰沙場,但若不是朝地先下手迷昏守衛,又親自將刀拿給和室,和室是絕對不敢殺死自己主公的。這種臨門一腳常常是顛覆天下的關鍵。從和室與朝地的互動中,我們見識到女人的冷靜與明晰,判斷神准又心狠手辣。反觀和室的舉止卻像熱鍋上的螞蟻,在陰陽的互動中,陽剛完全溶浸在陰柔之中,甚至可以說和室只是朝地的一顆棋子罷了。
  日本的傳統社會,女性是較無地位的;但在許多電影中,反而推翻了這種傳統的認知,這一點倒是值得深入研究探索的。
  預言在人生中似乎也是相當有趣而吸引人的。和室與三木若不得知預言,也許兩人永遠是生死與共的知交。但森林內女巫師的話卻使得兩人的生命起了極大的激蕩。如果我們可以「預知」自己的禍福,那必是會陷入極端的痛苦中,因爲所有的焦點會注目在未來的禍與福上,有禍則避,有福則想永遠保持。
  蜘蛛巢林尚有隱喻:欲望有如蜘蛛網,只要陷身其中,將會自取滅亡,這幾乎已經是公式化的道理;但奇怪的是人似乎很容易忘記教訓。心中就算有所感觸,但「抉擇」纏身而來,立刻會忘了前車之鑒,這也是人性中一項極大的弱點。
  「蜘」片尚傳達出另一種訊息,在戰爭下的士兵是如何的矛盾與不安定。當和室被封爲北城之主時,這使得士兵們獲得暫時的安逸,每個人口中不禁對和室贊揚起來;但發現和室被鬼魂纏身,又開始了躁動不安。而當和室告知除非蜘蛛林會走路,否則他永遠不會被擊敗時,士兵們似乎又獲得無窮的力量;其後,當在晨霧中看見敵軍以樹爲掩飾朝城堡進攻而來,所有的人反而用箭射殺了和室。這些舉止只不過是爲了保命而已。人性的私心,在這兒也得到印證。
  黑澤明的電影人物中,不乏充滿英雄主義者。但英雄之所以成爲英雄,其浪漫的背後,總存在著一種叛逆的悸動。這種叛逆是有違傳統的,甚至是反道德的。以和室這個角色而言,幾乎是無賴的行徑,但因緣際會才成了臺面人物;但我們不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若不是和室的這種無賴草莽,似乎也很難成就英雄的位階吧?
  我們從正統的角度來看待「英雄」就會發現,幾乎都有相同的命運,就是不被道德約束的社會觀念所認可。也許正統的觀念有時必須假借崇拜或認可,但卻永遠不會承認這種英雄的沖動。張藝謀最近拍的「英雄」似乎也無法跳脫這種悲劇的哀愁。
基于此,從這些角色的鬥爭中,我們會見到如利刃劃開胸膛般的殘酷剖白;也不免爲這種矛盾而自陷于緊張不安中。
  很多事件的始末有時很難用對或錯來作論斷。評論者的位置是個關鍵,這一點,黑澤明自己應該是感觸最深的。因爲以西方的形態展現東方的武士(英雄)精神,其實也備受日本國內批判的。然而黑澤明自有其堅定的見解,爲了抗拒那股「正統」的批判潮流,黑澤明在創作之余,事實上也展現了他的「英雄」性格。
  以一九五七年的水准而言,蜘蛛巢城絕對是一篇佳作,但某些騎馬的鏡頭又顯得冗長而令人難耐,是舍不得大刀闊斧或別有用心?但整體而言「蜘」片顯示了一代大師的功力與風範,尤其朝地在屏風後面洗手的畫面至今尚能影響臺灣的劇團演出;而和室片尾頸部中箭也被列爲經典畫面。雖是黑白影片,但總讓人神采飛揚而回味無窮。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hero999/3/1242254840/20041109174903/

《蜘蛛巢城》風格

還是先從影像說起。電影畫面以靜止爲主,攝影機運動不多,多用剪接。單格畫面很重視戲劇空間,構圖上往往有兩個對立的視覺焦點,用很多深焦攝影,很多在黑白底片下明暗、大小、動靜、形狀對比強烈的物件。感覺上角色與周遭的空間、物品(刀、兵器、頭盔、火)與配角是隨時在對話的。
很明顯與尚雷諾、奧森威爾斯以及巴贊是同一派。
攝影機運動往往很純粹,一幕戲裏不是全部用橫搖的跟拍,就是全部用推拉鏡頭。移動大多有重新取景的功能。至少有兩幕戲(樹林裏遇到鬼魂、以及酒宴上見到亡友鬼魂)利用推拉鏡頭進出角色主觀認知的空間。
音樂形式也傾向純粹。沈重的鼓聲,與高亢飛舞的笛是聲音主要的兩個元素。
電影似乎有意識地經營內在的、主觀的、糾結的,與外在的、客觀的、規律的二元對立。在情節、影像、聲音上都是如此。
情節
劇情有典型的戲劇結構,起(和室平亂)承(預言)轉(叛變弒主)合(敗亡)。主角和室的性格在預言逐步實現中,從堅定而漸漸變成不安,直到弒主後的劇烈轉變,是故事的主要轉折。另一方面,又有明顯的對稱結構。故事從城堡開始,在城堡結束;和室在接近城堡時遇到鬼魂,在即將敗亡之前也回去找鬼魂;和室離開城堡,前往北城,與護送棺木回到城堡,並且入主。最後,在最開始與最末,電影加上說故事的合唱(好像《赤壁賦》)。
弒主
和室弒主謀反的那一夜精采極了。和室與朝地兩位主角的性格與轉變全部濃縮在這幕戲裏,值得一看再看。
盡管妻子朝地一再慫恿,和室的態度仍然猶疑不定。畫面一開始,三名士兵坐在屋前。其中一名突然躍下,舉起長矛朝左側吆喝。左側兩名屬下持火把,與三名士兵之首對話,說明和室今晚將住在對面的,先前叛將在此自戮的屋子。在緊張的氣氛中,兩名屬下走進屋子。他們凝視著壁上的血迹而喟歎。染滿整面牆的血迹像是某種雲采。電影切回和室與其妻,和室仍在猶豫,朝地決定送毒酒迷昏那三名守衛。朝地走進後室,捧著酒甕走出來。守衛已被迷昏。朝地小心拾起長矛,走回屋內,交給和室。和室瞪視著朝地,終于用力抓起長矛,走出屋外。朝地目送和室離去。電影靜默了一陣子,朝地突然感到害怕,掩耳側身躲避到(看起來像長矛排列成的)圍幕後(似是代表聽到殺伐之聲)。不久,和室走入屋內,手裏緊握的長矛已染血。朝地趕緊上前取下長矛,放到已死去的守衛手中,回來,趕緊洗手。朝地看了看和室仍在震驚中,趕忙走出屋外,費力地打開門,大喊有人行刺引起注意。和室聽到喊叫聲驚醒,也奔出屋外大喊,見到一名守衛還未死絕,拔劍,喊到「叛徒!」一劍刺死對方。
http://blog.yam.com/poppy4017/article/5154163

蜘蛛巢城賞析

看完黑澤明的《蜘蛛巢城》,老師問了幾位同學觀後感。
其中一位同學表示,人的命運早已被預言,這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實。也就是說我們人的一生早就已經「命定」,所以沒有辦法靠著自己來改變已經注定好的命運。尤其看完黑澤明的《蜘蛛巢城》,讓大家特別有著這樣深刻的感受。
前陣子,好萊塢也有拍過相似的影片來探討這樣的問題,那就是《絕命終結站》。《絕命終結站》這部影片所要述說的,也是在于人的命運是不能改變的,這有點像我們所說的「閻王要你三更死,豈能留你到五更」這句話。我相信,當大家在看《絕命終結站》的時候,只會把它當作是一部驚悚的鬼怪電影來欣賞,並不會體認到這部電影所要探討的深層意義,而這樣的深層意義,其實黑澤明的《蜘蛛巢城》卻做到了。
《蜘蛛巢城》雖然改編自莎士比亞的《馬克白》,但黑澤明確相當成功的將其轉化爲日本戰國時期一個將領的故事,電影裏探討了許多人生陰暗的部分,雖然有點神怪的色彩,但感覺卻相當的真實,主要的核心,就是探討人類命運的問題。《蜘蛛巢城》這部電影讓觀衆徹底體驗到人類的卑微與渺小,而人類卻常常因爲欲望而覺得自己的偉大,但最終卻逃不出命運的安排。當蜘蛛林的女鬼預言成真的時候,人心的醜惡面目就這樣血淋淋地被扒開…背叛、謊言、欲望、野心…最後實現了預言之下的命運…。
真的像前面那位同學所說,一個人的命運早就已經被預言所支配了嗎?還是我們有能力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再稍稍拉回到《絕命終結站》這部電影,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積極的向命運挑戰的影子,雖然有些人還是逃不過死亡的命運,但片中的主角卻勇于挑戰死神所布下的種種圈套,並不像《蜘蛛巢城》的武士接受命運的安排,相信女鬼預言的結果。所以電影結局是相當諷刺的,當武士問女鬼他會不會戰敗的時候,女鬼回答說,不會,除非蜘蛛林移動…于是,武士便聽信了預言,心想森林不可能會移動,就認定了他會贏。豈料,最後蜘蛛林真的移動了,軍心潰散,終于死在自己部隊的箭下…
《蜘蛛巢城》這部電影好看的地方便在于此,整部電影導演一直在強調命運是被預言所支配,但最後的結局則是告訴了我們,聽信命運的安排,就是自找死路…這是一個很具諷刺意味的結局。
而我的想法也是一樣,有時人會認爲命運掌控了自己,但事實上,有時我們還是應該要努力的去改變自己的命運。
森林女鬼的預言爲何成真?那是因爲她早已看穿了人性的欲望,看到了一個武士在當上一個城的城主之後,必定還會想要成爲一國的主公,人類欲望的無窮,必定照著預言的方式來走,我們不也是如此?爲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走進了被命運所安排的迷霧之中,永遠看不清楚事實的真相,只能無奈的被命運所擺弄,猶如被蜘蛛網所纏住的昆蟲,最後只能爲欲望所吞噬。
其實我也可以當影片中的那個女鬼來預言一個人,只要我在路上看到一個匆匆忙忙趕時間的人,並把他叫住,說他闖紅燈必定會被車子撞死,最後的結果是他真的闖了紅燈,也被車撞死了,相信大家對于這樣的預言成真也不會感到奇怪。女鬼對于武士的預言也是如此,因爲她只要知道武士的欲望,再運用老子「物極必反」的觀念,就可以輕易推測到他後來的命運將會如何了。
所以人要改變命運,必先要堅持自己的信念。紅燈不能走,爲了趕時間,但還是能夠堅持停下腳步,等綠燈亮了再走,自然就不會被車子給撞死。如果武士沒有聽從他妻子的煽動,弒君、殺友,堅持自己的「忠義」之心,或許下場就不會那麽樣的悲慘。
人會爲了欲望的滿足去放棄自己所要堅持的理念,其最後的下場,就是只能被命運所擺弄,死的毫無尊嚴和價值了。
http://tw.myblog.yahoo.com/jw!k.oklpGUSE906AiBKV0e/article?mid=112

麥克白
  
  自19世紀起,《哈姆雷特》、《奧塞羅》、《李爾王》和《麥克白》即被公認爲是 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
內容簡介
  蘇格蘭國王鄧肯的表弟麥克白將軍,爲國王平叛和抵禦入侵立功歸來,路遇三個女巫。女巫對他說了一些預言和隱語,說他將進爵爲王,但他並無子嗣能繼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將軍的後代要做王。麥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慫恿下謀殺鄧肯,做了國王。爲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奪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鄧肯的侍衛,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貴族麥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恐懼和猜疑使麥克白心裏越來越有鬼,也越來越冷酷。麥克白夫人神經失常而自殺,對他也是一大刺激。在衆叛親離的情況下,麥克白面對鄧肯之子和他請來的英格蘭援軍的圍攻,落得嫋首的下場。
  麥克白一出場即心懷異志,弑王篡位,爲了鞏固忘位,又殘暴屠殺人民,使全國血流成河,置社會于混亂,陷人民于水火,可謂與理查三世是同樣的暴君。這樣的暴君,其痛苦與覆亡乃罪有應得。

作品賞析

  《麥克白》(1605)是莎士比亞戲劇中心理描寫的佳作。全劇彌漫著一種陰鷙可怕的氣氛。莎士比亞通過對曾經屢建奇勳的英雄麥克白變成一個殘忍暴君的過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對良知的侵蝕作用。由于女巫的蠱惑和夫人的影響,不乏善良本性的麥克白想幹一番大事業的雄心蛻變成野心,而野心實現又導致了一連串新的犯罪,結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在迷信、罪惡、恐怖的氛圍裏,作者不時讓他筆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內心,麥克白夫婦弑君前後的心理變化顯得層次分明,這就更加增大了悲劇的深度。
  《麥克白》畢竟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命運悲劇。這一點與古希臘的悲劇一比較便非常明白了。在古希臘的命運悲劇中,命運的力量是直接作用于人的。因此,從人物自身我們無法得出對他們命運的任何合乎邏輯的解釋,最多也只是家庭遺傳(如《阿加曼農》),或是祖輩的罪孽(如《俄底浦斯王》)。但在莎劇《麥克白》,命運並不直接作用于人,而是通過人類自身的欲望、罪惡、性格等間接作用于人的。就像赫卡忒所說,命運讓“種種虛僞的幻影迷亂他的本性”,讓他在自身欲望的驅使下,一步步地走向自己既定的結局。
  從人情物理出發,麥克白的一切行動和最終的結局都 是可以解釋的。從麥克白夫人口中,我們了解到麥克白的性格,他“希望做一個偉大的人物”,他有野心,但“缺少和那種野心相隨聯屬的奸惡”,他的“欲望很大,但又希望只用正當的手段”,“一方面不願玩弄機詐,一方面又要作非分的攫奪”。平定叛亂,被封爲考特爵士之後,麥克白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在他之上的鄧肯,又完全依賴他來保障自己國家的安定。此時,即使沒有女巫預言,麥克白心中也必定會有那種念頭。所以當女巫們隱去之後,他才說“我倒希望她們再多留一會兒”。他叫她們再多留一會兒,顯然是他心裏已經潛伏了做君王的念頭,所以想從女巫口中多了解一些有關它的信息。莎翁一句簡單的話,便生動地表現了麥克白潛意識的流動過程。
  女巫的預言使麥克白內心的隱秘的權力欲望浮出水面,而鄧肯對他過火的獎賞和誇贊,增強了他的欲望,鄧肯說“你的功勞太超越尋常了,飛得最快的報酬都追不上你,要是它再微小一點,那麽也許我可按照適當的名分,給你應得的感謝和酬勞,現在我只能這樣說,一切的報酬都不能抵償你的偉大的勳績。”這樣的話說得太過火,不應出自一個國君之口,客觀上表現了鄧肯對麥克白的依賴性。也刺激了麥克白的野心,使認爲自己攫取王位也並非是全無理由的:因爲自己的功勞很大。
  麥克白篡奪了王位之後,又暗殺了自己的戰友要、班柯。這是非常合乎情理的,班柯是麥克白唯一忌憚的人,殺鄧肯之前,他就曾想收買他,“您聽衆了我的話,包您有一筆寶貴到手。”但班柯拒絕了他:“爲了覬覦寶貴而喪失榮譽的事,我是不會幹的。”既然收買不成 ,他又知道自己的許多秘密,爲了坐穩自己的王位,麥克白幹掉他,誅除異己本就是政治家慣用的伎倆,中外如此,沒什麽奇怪。至于後來麥克白的失敗也是因自身造成的,一個暴虐而又非法的君王,必然會遭到各個階層的反抗,人民的反抗加上衆叛親離,可以把任何一個國王掀下臺。劇中麥克白把自己的失敗歸咎于天意,就其個人命運而言,是正確的;就其被打敗這一事實而言,是荒謬的,就如中國的西楚霸王把自己的失敗歸咎于天一樣。
  人物命運能從自身找到合理的解釋,是《麥克白》作爲性格悲劇的一個審美特征。但劇中對麥克白及其夫人內心風暴的精當刻畫,才是其中最精彩之處。
  爲刻畫麥克白的性格,莎翁不惜筆墨,大量運用旁白、夢幻,突出麥克白夫婦的內心風暴。所以,該劇雖有馬爾康代表的道德一方與麥克白所代表的道德一方的沖突,但是主要的沖突卻是麥克白自己內心的沖突。外在沖突一方的力量與氣勢太萎弱,不能與麥克白的氣勢相匹配,因而雙方的沖突不具備動人心魄的震撼力;只有麥克白內心善惡、權欲與理性的沖突才具有動人的力量。麥克白對自己的欲望始終有清晰的理性。
  有人認爲麥克白具有普通人犯罪的心理特征,其實兩者存在著極大的差別,普通人犯罪時,會因爲欲望的而忘記欲望可能帶來的罪惡,但麥克白對自己的欲望可能會帶來的罪惡始終是非常清醒的,他之所以依然在不顧罪惡去實現自己的欲望,是因爲權欲的量實在太強,並且又不斷受到外在力量的催化。馬爾康被鄧肯封爲勃蘭特親王時,他意識到他是一塊橫在他面前的巨石,他必須跳過這塊巨石。同時,他也意識到自己的這種欲望可能會帶來的罪惡,因而他說:“星星啊,收起你們的火焰!不要讓光亮照見我的黑暗幽深的欲望。”從中我們可以深刻而清晰地領會到麥克白內心所激起的第一次內心風暴。
  行功論賞之後,鄧肯忽然心血來潮,要到麥克白的城堡殷佛納斯去作客。麥克白夫人慫恿麥克白在家中幹掉鄧肯。但麥克白內心矛盾重重,一時難以作決,一方面,他“躍躍欲試的野心”,“不顧一切地驅著他”去“冒顛躓的危險”。另一方面,就如他自己所說:“他到這兒本有兩重的信任,第一,我是他的親戚,又是他的臣子,按照名分絕對不能幹這樣的事;第二,我是他的主人,應當保障他身體的安全,怎麽可以自己持刀行刺?而且,這個鄧肯秉性仁慈,處理國政,從來沒有過失,要是把他殺死了,他的生前的美德,將要像天使一般發出喇叭一樣清澈的聲音,向世人昭告我的弑君重罪。”
  在這種兩難之時,麥克白夫人的鼓勵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麥克白夫人是個極聰明的女性,她深諳其夫的個性和弱點。所以其鼓動言語才會有立竿見影之效。她先以愛情來擠兌麥克白:“從這一刻起,我要把你的愛情看作是同樣靠不住的東西。”繼而,又用一個軍人最忌諱的懦弱來激將麥克白:“你寧願像一只畏首畏尾的貓兒,顧全你所認爲的生命的裝飾品的名譽,不惜讓你在自己眼中成爲一個懦夫,讓‘我不敢’永遠跟在‘我想要’後面嗎?”這兩點都是麥克白的致命之處,因此他才鐵定了謀殺鄧肯之心,他說:“請你不要用說了,只要是男子漢做的事,我都敢做,沒有人比我有更大的膽量。”
  麥克白夫婦定好嫁禍于衛士的計策,決定謀殺鄧肯。暗殺之前,“殺人的惡念”使麥克白看到異象——把在他面前搖晃的刀子,它的形狀你他拔出來的那把一模一樣,它指示著他要去的方向,告訴他應當用什麽利器。很明顯,刀子是麥克白內心殺人惡念的外化。外化的原因在于他內心經曆著激烈的內心沖突,面對善惡的抉擇,麥克白並不像他所說的那樣有膽量。殺人的惡念讓他恐懼,他說“堅固結實原大地啊,不要聽見我的腳步聲音是向什麽地方去,我怕路上的磚石會泄漏了我的行蹤。”他不是逃避什麽外在的東西,而是逃避自己對自己的審判。
  之後莎翁對麥克白謀殺鄧肯與暗殺班柯後的心理狀態的描寫,有異曲同工之妙。謀殺鄧肯之後,麥克白聽到臆想的聲音:“不要睡了!葛萊密斯已經殺害了睡眼。”暗殺班柯後,麥克白看到班柯的鬼魂,這是麥克白內心激烈沖突的結果,是他內心對自己審判的理性觀念的外化。麥克白殺死了鄧肯與班柯,也相當于殺死了自己的另一半――理性、善良的另一半。麥克白與班柯本是一個人的兩個方面。
  班柯也像麥克白一樣,有深沈的權力欲望,但他的理性與道德的力量也一樣的強,並且女巫給他的預言並不是直接針對他而是針對他的子孫的,不是他的努力可以獲取的,假如女巫對班柯和麥克白的預言交換一下位置,班柯也有一個像麥克白夫人那樣的班柯夫人,那班柯也很可能與麥克白走同樣的一條路。殺死班柯之後,麥克白內心沖突開始減弱,從那以後,他“心裏想到什麽便把它實行,不再有任何的疑慮”,他變成了一個行屍走肉的、瘋狂的暴君。人與命運的沖突也開始激化起來。
  “我曾經哺乳過嬰孩,知道一個母親是怎樣憐愛地吮吸她乳汁的子女;可是我會在 它看著我的臉微笑的時候,從它的柔軟的嫩嘴裏摘下我的乳頭,把它的腦袋砸碎。”但她畢竟是女人,堅強的外表掩飾不了她內心的軟弱,她最後的夢遊泄露了她心底的秘密,表現出她外強中幹的秉性。不過,這反而顯出她的人性――具有普通人的情感。由她的夢遊往回考察,我們發現,麥克白夫人內心的風暴並非像劇本表面描寫的那樣平靜,事實上,她內心的風暴一直都是激烈的,但是她爲了安慰麥克白,只好把自己的內心風暴壓抑著,第三幕第二場,麥克白夫人獨處時,獨白道:“費盡了一切,結果不是一無所得,我們的目的雖然達到,卻一點不感覺滿足。要是用毀滅他人的手段,使自置身在充滿著疑慮歡娛裏,那麽還不如被我們所害的人,倒落得無憂無慮。”其內心的痛苦與沖突是深邃的,但麥克白上來後,她馬上隱蔽了自己的情緒,轉過來安慰麥克白:
  “啊,我的主!您爲什麽一個人孤零零的,讓最悲哀的幻想做您的伴侶,把您的思想念念不忘地集中在一個己死者的身上?無法挽回的事,只好聽其自然;事情幹了就算了。”(第三幕第二場)
  兩段話的語氣相差如此之大,都是因爲關心體貼麥克白。變這點看,麥克白夫人倒有一些可愛之處。內心的沖突必然要有一定的發泄方式,麥克白夫人不斷壓抑自己內心沖突的結果,導致了她的夢遊和全面的崩潰。由此可見,與麥克白狂風驟雨式的沖突相比,麥克白夫人的內心風暴就像海底的洋流,表面平靜,內部卻波濤洶湧。
  《麥克白》具有命運悲劇與性格悲劇的雙重審美特質,與當時的時代精神是一致的。文藝複興倡導“人本主義”,把人的地位提高到一個很高的地位,湧現出了一批天才式的巨人。莎劇中的人物多具有人文主義色彩。《麥克白》一劇中麥克白的鬥爭精神和他的力量體現了人的力量。但他最終的失敗卻說明命運觀念在西方文學創作中的重要性,它深刻地影響了他們的文學創作風格。實際上,其他許多莎劇亦存在著宿命的色彩。
  
原文選錄

  第二場 費輔。麥克德夫城堡
  麥克德夫夫人、麥克德夫子及洛斯上。
  麥克德夫夫人 他幹了什麽事,要逃亡國外?
  洛斯 您必須安心忍耐,夫人。
  麥克德夫夫人 他可沒有一點忍耐;他的逃亡全然是發瘋。我們的行爲本來是光明坦白的,可是我們的疑慮卻使我們成爲叛徒。
  洛斯 您還不知道他的逃亡究竟是明智的行爲還是無謂的疑慮。
  麥克德夫夫人 明智的行爲!他自己高飛遠走,把他的妻子兒女、他的宅第尊位,一齊丟棄不顧,這算是明智的行爲嗎?他不愛我們;他沒有天性之情;鳥類中最微小的鷦鷯也會奮不顧身,和鴟鴞爭鬥,保護它巢中的衆雛。他心裏只有恐懼沒有愛;也沒有一點智慧,因爲他的逃亡是完全不合情理的。
  洛斯 好嫂子,請您抑制一下自己;講到尊夫的爲人,那麽他是高尚明理而有識見的,他知道應該怎樣見機行事。我不敢多說什麽;現在這種時世太冷酷無情了,我們自己還不知道,就已經蒙上了叛徒的惡名;一方面恐懼流言,一方面卻不知道爲何而恐懼,就像在一個風波險惡的海上漂浮,全沒有一定的方向。現在我必須向您告辭;不久我會再到這兒來。最惡劣的事態總有一天告一段落,或者逐漸恢複原狀。我的可愛的侄兒,祝福你!
  麥克德夫夫人 他雖然有父親,卻和沒有父親一樣。
  洛斯 我要是再逗留下去,才真是不懂事的傻子,既會叫人家笑話我不像個男子漢,還要連累您心裏難過;我現在立刻告辭了。(下。)
  麥克德夫夫人 小子,你爸爸死了;你現在怎麽辦?你預備怎樣過活?
  麥克德夫子 像鳥兒一樣過活,媽媽。
  麥克德夫夫人 什麽!吃些小蟲兒、飛蟲兒嗎?
  麥克德夫子 我的意思是說,我得到些什麽就吃些什麽,正像鳥兒一樣。
  麥克德夫夫人 可憐的鳥兒!你從來不怕有人張起網兒、布下陷阱,捉了你去哩。
  麥克德夫子 我爲什麽要怕這些,媽媽?他們是不會算計可憐的小鳥的。我的爸爸並沒有死,雖然您說他死了。
  麥克德夫夫人 不,他真的死了。你沒了父親怎麽好呢?
  麥克德夫子 您沒了丈夫怎麽好呢?
  麥克德夫夫人 嘿,我可以到隨便哪個市場上去買二十個丈夫回來。
  麥克德夫子 那麽您買了他們回來,還是要賣出去的。
  麥克德夫夫人 這刁鑽的小油嘴;可也虧你想得出來。
  麥克德夫子 我的爸爸是個反賊嗎,媽媽?
  麥克德夫夫人 嗯,他是個反賊。
  麥克德夫子 怎麽叫做反賊?
  麥克德夫夫人 反賊就是起假誓扯謊的人。
  麥克德夫子 凡是反賊都是起假誓扯謊的嗎?
  麥克德夫夫人 起假誓扯謊的人都是反賊,都應該絞死。
  麥克德夫子 起假誓扯謊的都應該絞死嗎?
  麥克德夫夫人 都應該絞死。
  麥克德夫子 誰去絞死他們呢?
  麥克德夫夫人 那些正人君子。
  麥克德夫子 那麽那些起假誓扯謊的都是些傻瓜,他們有這許多人,爲什麽不聯合起來打倒那些正人君子,把他們絞死了呢?
  麥克德夫夫人 噯喲,上帝保佑你,可憐的猴子!可是你沒了父親怎麽好呢?
  麥克德夫子 要是他真的死了,您會爲他哀哭的;要是您不哭,那是一個好兆,我就可以有一個新的爸爸了。
  麥克德夫夫人 這小油嘴真會胡說!
  一使者上。
  使者 祝福您,好夫人!您不認識我是什麽人,可是我久聞夫人的令名,所以特地前來,報告您一個消息。我怕夫人目下有極大的危險,要是您願意接受一個微賤之人的忠告,那麽還是離開此地,趕快帶著您的孩子們避一避的好。我這樣驚嚇著您,已經是夠殘忍的了;要是有人再要加害于您,那真是太沒有人道了,可是這沒人道的事兒快要落到您頭上了。上天保佑您!我不敢多耽擱時間。(下。)
  麥克德夫夫人 叫我逃到哪兒去呢?我沒有做過害人的事。可是我記起來了,我是在這個世上,這世上做了惡事才會被人恭維贊美,做了好事反會被人當作危險的傻瓜;那麽,唉!我爲什麽還要用這種婆子氣的話替自己辯護,說是我沒有做過害人的事呢?
  刺客等上。
  麥克德夫夫人 這些是什麽人?
  衆刺客 你的丈夫呢?
  麥克德夫夫人 我希望他是在光天化日之下你們這些鬼東西不敢露臉的地方。
  刺客 他是個反賊。
  麥克德夫子 你胡說,你這蓬頭的惡人!
  刺客 什麽!你這叛徒的孽種!(刺麥克德夫子。)
  麥克德夫子 他殺死我了,媽媽;您快逃吧!(死。麥克德夫夫人呼“殺了人啦!”下,衆刺客追下。)

曆史上的麥克白
  在位 1040年 - 1057年
  出生 1005年  去世 1057年8月15日
  倫普法納 或 斯昆  葬于 伊俄納島
  麥克白 (Macbeth,蓋爾語:Mac Bethad mac Findlaích,1005年-1057年8月15日),是公元十一世紀歐洲蘇格蘭王國的國王,在位17年。
  麥克白是蘇格蘭莫瑞地區貴族,身份可能相當于以後的公爵,其母親出自蘇格蘭王室,故而他也有王室血統和王位繼承的可能。1020年,麥克白的父親在戰爭中喪生,麥克白接管了莫瑞地區的勢力。1034年,在位近30年的國王馬爾科姆二世去世,其外孫鄧肯一世繼位。
  鄧肯一世統治的最後幾年爭戰不斷,與境內外數個地方勢力發生過沖突,最開始沒有反對鄧肯一世繼承權的麥克白可能逐漸産生不滿。1040年,鄧肯一世率領軍隊進入莫瑞,雙方交戰,鄧肯一世被殺。
  麥克白戰勝鄧肯一世後以王室後裔身份繼任蘇格蘭國王。國內可能有很多人不滿意這次繼位,不過他的統治也持續了17年。
  1052年以後,麥克白持續與英格蘭王國發生沖突,屢屢失利。1057年,鄧肯一世之子馬爾科姆爲父報仇,在戰場上殺死或者重傷了麥克白。麥克白死後,盧拉赫繼位,不過數月後就被馬爾科姆謀殺。此後馬爾科姆三世繼位。
  麥克白這個曆史人物之所以出名,主要是由于大師莎士比亞的著名同名悲劇。不過在戲劇中,麥克白是謀權篡位的反面角色,而他在戰場上戰勝的鄧肯一世則成了垂垂老矣的國王。事實上,鄧肯死時才39歲,僅比麥克白大了四歲。
http://baike.baidu.com/view/406365.html?tp=2_11

莎士比亞名劇十二集動畫-馬克白

導演:葛飛爾 Leon Garfield
演員: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
專爲BBC, HBO和富士電視臺拍攝的莎翁名劇動畫系列
【內容介紹】
  隨著科學的進步以及工商社會的發達,許多人在成功的累積了物質財富之後,反而更深刻感覺到精神上的空虛。然而他們縱然有心接觸像莎士比亞這樣偉大的心靈,多半不是自覺力有未逮,就是慨歎時間不夠。
  “莎翁名劇動畫系列”的播放,替有心人士提供了了解世界文豪莎士比亞的捷徑。這個系列選取了莎劇三十七出中最受歡迎、也最具有代表性的十二出──例如國人耳熟能詳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仲夏夜之夢》、《王子複仇記》、《哈姆雷特》──擷取其精華,以動畫的方式演出。
  這是有史以來莎劇最大規模的動畫制作,動畫的種類有平面、有立體(偶動畫),各具特色、美不勝收。它的制作極爲嚴謹,結合了英國的攝影技術和俄國的動畫藝術,其結果是老少鹹宜,真正適合全家觀賞的精彩節目。每出戲只演二十五分鍾,也使分秒必爭的現代人沒有偷懶的藉口。
  既有這樣的時間限制,當然無法完全表現出“足本”的全部精神,但是改編者(莎劇專家葛飛爾Leon Garfield)除了以精簡的旁白串接故事情節外,更努力保留了許多原作精致的臺詞;加上配音由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知名演員擔綱,生動一如舞臺劇的演出。
  如果你對莎翁只是久仰,看了這個系列就知道他不是浪得虛名;如果你已經是莎迷,這會使你更加入迷!
http://lib.verycd.com/2005/07/21/0000057742.html

世界文學與電影之間   
 
黑澤明還有一點讓人無法不提及的是他改編外國文學作品的功力。不但讓觀衆完全感覺不到一丁點兒拗口的洋味,反而呈現出徹底的黑澤明風格與日本原汁原味。
如改編自俄國作家高爾基之《深淵》,將時代背景自帝俄時代移轉到江戶時代的日本貧民窟,不一樣的時空背景卻表現出同樣的悲苦,這部電影出現黑澤明電影中少見的論點:貧苦者的心地並非比爲富不仁者善良,反而一樣的頹廢殘酷與黑暗。
《天國與地獄》改編自愛德華‧麥克派恩( Edward MaBain )的《金格的贖金》( King's Ransom ),黑澤明將小說中那個唯利是圖、冷酷自私的商人于金錢欲望與人性道德之間掙紮的內心世界描寫的細膩深刻,雖然推出後毀譽參半,我仍然認爲這是黑澤明的代表作之一;除此以外,黑澤明還改編了杜思妥也夫斯基同名小說《白癡》爲電影。
這部長達四小時二十五分的電影最後以「過度冗長」爲由被刪減成一半長度──兩小時四十六分,最後在黑澤明盛怒之下仍舊以兩小時多版本公開映演,卻招致相當嚴苛的評論此片爲徹底失敗之作,在美國上映之時也是一面倒的惡評。
的確,這部沈悶又有點不知所雲的電影讓杜思妥也夫斯基的人文思想更加晦澀難解,不過黑澤明卻在此後的《生之欲》與《紅胡子》兩部電影中繼續倡導杜氏的思想,但是《生之欲》與《紅胡子》徹底地擺脫了杜氏陰霾,將黑澤明內心所想表達的杜氏精神圓滿地顯露,被視爲黑澤明的代表作。
曆經《白癡》的失敗,黑澤明日後無論是改編莎士比亞的《馬克白》之《蜘蛛巢城》,或是《李爾王》之《亂》,都不再受限于原著枝微末節的片段呈現,而是表達他與作品之間的私秘對話;黑澤明將他對于這些文學作品的整體印象透過影像一幕幕具體呈現,使得黑澤明日後的改編作品無論是形式上或者內涵上都跳脫原著的限制,展現自由奔放的氣蘊。
http://www.friendly-cat.com/movie/cinema/11-kurosawa/4.htm

 當莎士比亞遇上電影 2007/01/12 聯合新聞網/許惠雯

  講到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你總是覺得跟他距離很大?如果告訴你,《羅密歐與茱麗葉》是莎翁最廣為人知的作品,你大概會說:「喔,我知道啊。」腦子裡順便想到李奧納多狄卡皮歐飾演的羅密歐。那如果再跟你說,《夜宴》、《獅子王》、《足球尤物》等電影,都是改編自他的劇本,你大概會「咦」的一聲吧。沒錯,其實莎翁無所不在,其文學透過電影不斷地改拍而呈現新面貌,並且悄悄成了你我之間共同的記憶呢!
   莎士比亞 最偉大的劇作家
在莎士比亞52年的生命中,黃金創作期為1585年至1610年,一生至少留下38齣戲劇、2篇長詩(合計4,000餘行)、2篇短詩(合計近400行)、154首14行詩。莎士比亞不但是劇作家,同時也兼具詩人、作家身分,雖曾被同代作家羅勃谷林酸溜溜地形容成一隻「一夕成名的烏鴉」,但仍被公認是最偉大的劇作家。
   電影「掛勾」不斷 莎翁與你同在
莎翁的作品透視人性,在假假真真的醞釀鋪陳中,個性與命運的衝突高潮便蹦跳而出;在時間的長流中淘洗後,更受歡迎。從有電影工業開始,搬上大銀幕的莎劇便開啟了莎士比亞文學視覺化、普及化的新頁;莎翁的作品除了是文學的經典之外,更成為每個世代的人們極力挖掘的題材、費心創作的根基。就是因為有這些電影工作者,前仆後繼地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莎劇,創造出數不盡的「變體」,才能讓早已作古的莎翁,至今仍能與螢幕前的我們同在。
   《足球尤物》 從《第十二夜》脫胎換骨
《第十二夜》是莎翁的「四大喜劇」之一(其他為《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皆大歡喜》),女主角薇奧拉(Viola)化身成男子到奧西諾公爵(Duke Orsino)家當僕人,沒想到公爵的喜歡對象卻愛上了她,整個故事便在女扮男裝、錯愛、陰錯陽差等情節下開展,令人歡笑連連。《足球尤物》將其改編成現代版,舊瓶裝了新酒後,也一樣討喜。
   《羅密歐與茱麗葉》 謳歌愛情的悲劇經典   
《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大家應該是耳熟能詳:一對理應歡欣的戀人,雙方的家族卻水火不容,兩人在命運捉弄下,為愛殉情……這不就是八點檔連續劇的劇情嗎?它之所以受歡迎,跟劇情的通俗、直接有很大的關係。男女主角守護愛情的勇氣,讓人們的美夢成真了;最後的死亡,卻又狠狠扯傷了人們脆弱的心靈,從此為它念念不忘。不管是哪個年代,《羅密歐與茱麗葉》都是電影翻拍的焦點,你心中最喜歡的版本,又是哪個呢?
   《夜宴》跟《獅子王》 同樣來自《哈姆雷特》
悲劇結尾令人痛苦,卻比喜劇的餘韻更為豐厚。莎翁悲劇作品除了《羅密歐與茱麗葉》外,一般所稱的「四大悲劇」,則包括《哈姆雷特》、《奧塞羅》、《李爾王》和《馬克白》。其中《哈姆雷特》搬上電影的次數,大概居莎翁著作之冠,像是電影《夜宴》跟《獅子王》都是改編自它。丹麥王子哈姆雷特所說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活下去或一死了之─這才是問題所在),則道出了本劇的精髓:該不該復仇,生命又應如何往前走?
   莎翁遺囑盼留名 願望果真實現
1616年3月25日,莎士比亞用鵝毛筆沾墨水寫下遺囑,遺囑上一開頭就表示,希望自己死後能因「曾來人世間走一遭而永垂不朽」。廿世紀快過完之前,英國人票選最近一千年來最有代表性的英國人,結果選出了莎士比亞。拜電影之賜,莎翁走出英國,魅力更加無遠弗屆;他希望在歷史上「留名」的遺願,如今看來,可真如願以償了呢!

性別戰爭:莎翁同志情

  如果有人出面指控莎士比亞是同志,可能很多人都會暈倒,然而,《莎翁情史》中的莎士比亞明明就抱著有鬍子的男人在親嘴啊!
  藝術的世界充滿挑戰,有人但開風氣不為師,有人則是念茲在茲愛吹噓,得失縈不縈懷?反應的是藝術家的心境和高度。
  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百年來有二三百部不同版本的電影誕生,最近以歌舞劇形式在台灣帶動討論熱潮的「西城故事」就是現代版加上芭蕾舞劇版的「羅茱」傳奇。但是我個人最佩服,也最鍾愛的則是義大利導演佛朗哥.柴菲瑞利的《殉情記》。
  坦白講,《殉情記》之所以迷人,有美學、歷史和個人的情意結。
  美學上,在柴菲瑞利《殉情記》之前的「羅密歐與茱麗葉」都是以會演戲的資深演員來擔綱,因為他們的重責大任在於唸出莎士比亞優美的台詞,至於,外形、青春和活力,都不是前輩最在意的創作概念。
  然而,柴菲瑞利的《殉情記》卻找上了年僅十七歲的李奧納.懷汀和年僅十五歲的奧莉薇.荷西來擔綱,三十年前,我在台北市國賓戲院的大銀幕上初識這對青年男女時,只有滿心的讚歎與歡喜,因為只有這麼年輕,這麼光豔,這麼活潑,這麼純情,才是傳奇愛情的最佳見証;三十年後,每回,我向年輕朋友介紹這部電影時,我同樣可以從他們的眼神中看到類似的火焰。
  在我的青春夢幻期,奧莉薇.荷西就是女神。至於尼諾.羅塔所寫的那首情歌《What’s the Youth》在童伶的歌聲中傳唱出來時,你的心悸,真的就像茱麗葉在遍尋不獲羅密歐時,冷不防就被羅密歐從幕簾後一把捉住小手時的失聲驚歎!
  在《殉情記》之後,巴茲魯赫曼拍出了現代搖滾與爵士版的《羅密歐┼茱麗葉》,約翰.梅登也拍出了《莎翁情史》,眼前長江後浪滾滾來,《殉情記》的影史地位卻一直屹立不搖,一直是影迷的最愛之一,但是我更在意的是柴菲瑞利到底怎麼看得其他版本的羅茱情史?
  前幾天讀到了柴菲瑞利的一篇評論,他開門見山地說:「《莎翁情史》玩得最有趣的就是性別戰爭!」因為在伊莉莎白女王的英國時代,女人是不能上台演戲的,所有的女性角色都是要由男性來扮演,愛演戲的葛妮絲.派特蘿必需貼上假鬍子,扮起男生才能上台,但是約瑟夫.費恩斯扮演的莎士比亞在後台抱著男演員親來吻去時,沒有人干擾,沒有人訝異,這是什麼意思?是暗示莎士比亞是愛男生的同志嗎?
  電影沒有指控莎翁,因為觀眾都知道那位貼上鬍子的男生其實是位女人,他們只是別無戀愛場所,才會上台唸著台詞,下台就親吻在一起了。不過,柴菲瑞利的結論比較有趣:「對於愛男生的莎士比亞而言,一旦發覺自己想要帶上床的男人竟然是個女人時,確實是個大意外。」
  影像上,明明就是男人愛男人,實質上,卻是男人愛女人;環境上,男人親男人,沒人驚訝,事實上,不就說明了莎士比亞前科纍纍,愛男人不是新聞了?電影的魅力就在於創造大量的曖昧性,有主軸,卻也有變奏,活蹦在眼前的真真假假,卻與隱藏在幕後的虛虛實實,交錯出無限的組合。
  《莎翁情史》的創作主軸是從「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劇本中,反推出莎士比亞的創作心態,他不是正深陷情網,怎麼可能出深情比酒濃的精美台詞?然而這場只能在劇場裡偷偷進行的私情,正因為性別的偽裝,有了便利性,卻也因而有了多重聯想,無限的可能,多樣的組合,建構出電影的岐異曖昧的空間。
  《殉情記》是正宗文本的精華詮釋;《莎翁情史》則是翻動文本的另類新詮,一則故事大家說,各領風騷千萬千,電影世界的迷人,無非如此。
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6/05/post-189.html

十部經典莎士比亞改編電影

  第一部:王子複仇記(Hamlet,1948)
  《哈姆雷特》是莎翁四大悲劇之首,也是搬上銀幕最多次的莎翁名劇,它包含了一出好劇應有的要素,包括了:結構對稱的劇情、錯綜複雜的角色、對生命意義的隱喻、加上份量足夠的性(包括了亂倫)與暴力,每一個條件平衡發展,使得此片嚴肅的主題,不至于讓觀衆喘不過氣來。而導演勞倫斯?奧立佛的電影版本《王子複仇記》,則成功的將所有要素融合在一起。
  勞倫斯?奧立佛在此劇中自制、自導、自演,身爲演員的他,以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角色,成爲全劇的靈魂人物;而身爲導演的他,則讓人印象更爲深刻,全片畫面黑白層次有致、攝影機靈活調度,將艾爾西諾城堡的內部完整呈現,並透過哈姆雷特的雙眼來看整個世界。
  哈姆雷特與情人奧菲莉亞的旁白,表現出兩角色微妙而鮮明的心理變化,並且讓觀衆接近角色內心最深處的思想。
  雖說莎士比亞的作品曆經千年而雋永依舊,但是爲了讓劇本適合電影媒體,大多數的導演會調整劇本的內容。在這出《王子複仇記》中,奧立佛刪掉了哈姆雷特好朋友羅森?克瑞茲與蓋登?史登的戲(他們兩人在劇中奉國王與皇後之命,找出哈姆雷特抑郁寡歡的原因),對此劇多少有一點影響。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是,勞倫斯?奧立佛減少了相當多的冗詞,稟持了莎劇名言“言貴簡潔”的原則。
  很多演員都曾經嘗試將《哈姆雷特》搬上舞臺或大銀幕(像是肯尼斯?布拉納與梅爾?吉布森),但是沒有一個人的成就能與勞倫斯?奧立佛相匹敵,曆經半世紀,他仍然是《哈姆雷特》之王!

  第二部:亨利五世(Henry,1989)

  勞倫斯?奧立佛在1944年拍攝的《亨利五世》,描寫英國國王亨利五世的痛苦與試煉,一直是該劇的代表電影作品,直到1989年,肯尼斯?布拉納再度將《亨利五世》搬上大銀幕,以狂暴的戰鬥場面、心碎的愛情故事,成就了一部更強而有力、更氣勢磅礴的電影巨作。
  此片是描寫1415年時,英國國王亨利五世受到法國國王羞辱後,決定領軍進攻法國,但是一路上他不但要面對消沈的士氣,還有自己內心的疑慮。片中的戰爭場面以慢動作強化其血腥與殘酷,觀者根本很難分辨出是英軍還是法軍(雖然法軍看起來厲害多了),兩方士兵互相砍劈、刺殺、踐踏,當戰爭結束之時,你會感覺英軍的勝利,和軍隊的戰略組織好像沒有什麽關系,反倒像是老天保佑下的奇迹。
  片中真正的高潮,不是在戰爭場面,而是在雙方和平協議之時,肯尼斯?布拉納所飾演的亨利五世,必須向法國國王的女兒凱瑟琳(艾瑪?湯普遜飾)求婚。當他和他的戰爭新娘同處一室時,兩人之間的愛戀、恩怨糾纏在一起,這才是劇中的最高潮處。
  肯尼斯?布拉納所飾演的亨利五世,融合了領袖氣質與道義良心,他被迫要權衡自己的權力欲望和衆人的生命輕重,最後他彷佛是融合了肯尼迪、巴頓將軍與肖恩?康納利的本領,將自己投身于對法軍的戰役中。
  片中,亨利五世在戰爭前,對所有士兵的一席動人演說,即使沒有洶湧澎湃的交響樂伴奏,也是一樣的氣勢非凡。附注:當年默默無無聞、清純可愛的克裏斯汀?貝爾(《美國精神病》),也在片中演出一名士兵。

  第三部: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

  在所有改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西城故事》這部音樂劇可說是跨足了三種領域:首先將《羅密歐與茱麗葉》改寫成現代版本的《西城故事》,搬上舞臺之後,又被拍成了電影。從任何層面上來看,這部電影都是一出相當成功的上乘之作。
  萊昂納多?伯恩斯坦的音樂朗朗上口、動聽易記;傑羅米?魯賓斯的編舞令人腳ㄚ子蠢蠢欲動;還有編劇厄尼斯特?萊曼改編亞瑟?羅倫特的書,其功力也是無人能出其右。
  此劇在沒有犧牲一丁點兒原著精神的原則下,將整個故事轉換到了紐約市,當地青少年幫派與波多黎各移民之間的沖突,造成了噴射幫與鯊魚幫的對立,也爲男女主角瑪麗亞與湯尼的相遇寫下了伏筆。
  娜塔莉?伍德在片中演出人見人愛的瑪麗亞,而理查德?貝默則演出她的情人湯尼,雖然他在片中的演出有時顯得稍微過火,但是和女主角的搭配是適得其所。兩人在瑪麗亞臥室外防火梯上對唱的那場戲,以一首經典歌曲,便捕捉到莎翁原著中羅蜜歐與茱麗葉在陽臺上訴情的所有精髓。瑞塔?莫雷諾在片中帶有現代詹妮佛?洛佩茲的氣質,演出瑪麗亞的好朋友艾妮塔。
  在此部《羅密毆與茱麗葉》的現代版本中,茱麗葉(也就是片中的瑪麗亞)被作者赦免一死,但是結局之悲慘,還是不下于原著。雖然女主角娜塔莉?伍德的西班牙口音有時聽起來挺好笑的,但是在這麽多精彩的舞蹈場面下,還有誰會在乎呢?

  第四部: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1968)

  導演弗朗哥?澤菲萊利繼《馴悍記》之後,再度放手讓演員帶動整部電影,不過這一回並不是什麽重量級的大明星,這一對莎翁筆下最命運多舛的情侶,是由兩位新進的年輕演員來詮釋:17歲的奧莉維雅?荷西(劇中茱麗葉的角色是14歲)以及18歲的萊昂納多?懷汀。
  這兩位小明星在臺詞中注入的真摯感情,與他們稚嫩的語調互相共鳴,當他們快樂的時候,看起來就是那麽興高采烈,當他們要分手時,看起來就像是被哀傷所撕裂。
  爲了平衡片中這一對小兒女的熾熱戀情,導演弗朗哥?澤菲萊利安排了帕特?海伍德演出茱麗葉的保姆,米洛?歐西亞飾演神父,他們是小倆口偷情的橋梁,但是最後也導致了他們悲劇性的死亡。
  此片之所以傑出,除了角色劇情之外,還有它在小細節上的精心與考究。當兩家世仇展開決鬥時,從粗暴的弄刀舞劍,變成了真實而致命的交戰;還有小兩口第一次邂逅的那場華麗舞會,也呈現出義大利鄉間豐富的色彩、與奢華的氣勢。

  第五部: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1968)

  《仲夏夜之夢》是莎士比亞最富有想像力的喜劇,它激發了後世多部精彩的電影作品,舉個例子來說,1999年由米歇爾?菲佛所主演的《仲夏夜之夢》,集結了迷人的演員陣容,如夢似幻的場景,成就了一部華麗、甜美又詼諧的電影,可能是至今該劇作最熱鬧的一個版本了。
  但是在1986年,由英籍劇場大師彼得?霍爾所執導的《仲夏夜之夢》,其成就還遠遠超過了1999年的版本,60年代的自由精神,碰上莎翁最異想天開的作品,擦撞出了經典的火花。
  此片的卡司也是它經典的原因所在,每一個演員都是英國劇場界擲地有聲的重量級人物,包括了伊恩?理查森、朱迪?丹奇、黛安娜?瑞格、海倫米蘭、大衛?華納與伊恩?霍爾姆。
  當年《仲夏夜之夢》上映之時,歸功于導演彼得?霍爾前衛的攝影與大膽的服裝設計,它引起了一陣不小的騷動,片中所有的仙子們啥也沒有穿,身體僅塗上一層綠色的顔料,而朱迪?丹奇所飾演的皇後蒂坦妮亞,則穿著葉子遮掩重要部位,這種裝扮可能連《蝙蝠俠》中的毒藤女烏瑪?瑟曼,也要妒嫉的眼紅了。
  除了服裝設計與攝影機運作之外,此片真正傑出的部份還是在于演員一流的演技,他們以優雅從容的態度,說起莎翁詼諧的臺詞。伊恩?霍爾姆飾演狡猾小精靈帕克,輕快的飛舞在樹林間,執行仙王吩咐他做的差事;黛安娜?瑞格也將她在電視影集《複仇者》中冷酷形象擺一邊,演出沒有安全感、極度神經質的海倫娜,讓1999年新版本中演出同一個角色的克莉絲塔?弗洛克哈特(《艾莉?麥克比爾》),顯得有一點,嗯……貧乏!

  第六部:蜘蛛巢城(Throne of Blood,1957)

  日本大導演黑澤明,將莎士比亞名劇《麥克白》搬到了封建時代的日本,黑澤明以高超的藝術手法,將日本的能劇與幻想式的電影手法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個光明黑暗對比、組織結構豐富、暴力正義對峙的寓言故事。
  莎翁劇中的麥克白夫人,在此化身爲淺次,由日本女星山田五十鈴所飾演,她是一個冷酷無情、野心勃勃的女人,這種女人絕對不是你敢娶回家同床共眠的。她運用三寸不爛之舌,強調“沒有野心的男人就不是男人”,在軟硬兼施下,慫恿丈夫犯下殺君之罪。
  而麥克白在此劇中則化身爲日本將軍竹取,由已逝的日本知名演員三船敏郎飾演,他掙紮在謀殺與欺瞞的痛苦中,在縈回不去的音樂與血腥屠殺的場面相佐下,造就了《蜘蛛巢城》這樣一出欲望、罪惡、良心、疑慮等種種人性交戰的大悲劇。
  不過,好酒還是沈在甕底,最後一場延長而痛苦的死亡戲,才是此劇最經典之處,竹取暴君在手下士兵的亂劍中而死,變成了一只不折不扣的“豪豬”!

  第七部:理查三世(Richard III,1995)

  《理查三世》的故事發生在1930年代,當時世界被戰爭而分裂,人類處在激情與痛苦當中。導演理查德?朗克瑞恩巧妙的將故事中的狡詐、陰謀、殘暴,與當代法西斯象征主義結合在一起。(片中有一場群衆起哄的戲,激昂的群衆和飄揚的理查三世旗幟,營造出令人毛骨悚然的氣氛。)
  伊恩?麥克蘭演出理查三世,他欲奪取兄長的王位,謀殺、騙婚、殲滅親族無所不用其極,這樣強烈的欲望,驅使他永無止盡的毀掉周遭的人。除了伊恩?麥克蘭震撼的演出,其他演員也是無懈可擊,包括了克裏絲汀?斯科特?托馬斯、安尼特?貝寧、小羅伯特?唐尼等。
  將莎士比亞的劇作移植到其它年代,是電影人常常做的事,但是卻不一定每次都做的好。難能可貴的是,《理查三世》不但以睿哲的智慧改編了這部劇作,並且在不破壞莎翁美麗的詞句下,爲此劇注入現代的活力。

  第八部:馴悍記(The Taming of the Shrew,1967)

  此片出自于導演弗朗哥?澤菲萊利之手,誰最適合演出莎翁筆下這一對言語粗魯的夫婦呢?當然是好萊塢最瘋狂的夫婦:李察?波頓與伊莉莎白?泰勒。
  《馴悍記》當年在拍攝之時,正是李察?波頓與伊莉莎白?泰勒的第一次婚姻邁入第三年,他們之間怪異又反覆無常的關系,正好點燃了整部電影的氣氛,而兩人在銀幕上狂暴粗魯的爭吵,可能要讓很多人都自歎不如。
  片中描寫潑婦凱特(伊莉莎白?泰勒飾)因爲性格暴躁、脾氣倔強,找不到任何一個敢娶她的男人,在心不甘情不願的情況下,她嫁給了高大結實的大胡子男人皮圖丘(李察?波頓飾)。皮圖丘一心要把悍婦凱特訓練成百依百順的好妻子,所以他采取了以暴制暴的方式,最後終于馴服了凱特的一身傲骨。
  在劇中,兩人你來我往、針鋒相對的唇槍舌劍不斷,當新郎皮圖丘故意在暴風雨的晚上,拖新娘凱特經過泥濘不堪、坑坑窪窪的道路,回到他那陰暗混亂的家中時,兩人的對立到達了最高點。這聽起來多浪漫啊!雖然這個版本的《馴悍記》有一點胡鬧過了火,但是男女主角之間真實的打情罵俏,讓一切的一切都值得了。
  片中最後一場戲中,凱特在妹妹的婚禮上,振振有詞的發表了她的感想:服從與奉獻,是幸福家庭的不二法則。看到這一幕,我們很難忍住不笑,因爲這句話從玉婆伊莉莎白的口中說來,格外的意味深遠……還有誰會比結過八次婚的她,更了解婚姻的真諦呢?

  第九部:都是男人惹的禍(Much Ado About Nothing,1993)

  肯尼斯?布拉納是當今影壇上詮釋莎士比亞劇作的佼佼者,無人能出其右,他努力將莎士比亞美麗卻艱澀的文句,化身爲蝴蝶蜜蜂般輕盈易懂的臺詞。不知道爲什麽,莎翁生動的喜劇一旦搬上大銀幕,通常都有過于平庸的傾向,但是肯尼斯?布拉納巧妙的將此劇結構重組,爲它注入了栩栩的生命力。
  這一出發生在田野鄉間的浪漫喜劇,場景壯觀而華麗,片中充滿了精巧的騙局與美麗的愛情故事,描寫希蘿(凱特?貝金塞爾飾)與克勞迪奧(羅伯特?西恩?萊昂納多飾)是一對即將步入禮堂的戀人,在准備婚禮期間,兩人閑來無事,便計劃撮合雙方好友班尼迪克與碧翠絲的婚事(由當時爲夫婦的肯尼斯?布拉納與艾瑪?湯普森飾演)。
  班尼迪克是一個性情豪放又機智的年輕貴族,自負的他抱定了單身的打算,而碧翠絲則是一個性格活潑、伶牙俐齒的姑娘,兩個嘴快的人一見面,都要展開一場挖苦譏笑的舌戰。不過,在周遭好友善意的騙局下,兩人唇槍舌劍的背後,慢慢滋生起愛苗,最後終于由冤家變爲夫妻,爲整片帶來愉悅而溫馨的結局。
  丹澤爾?華盛頓在片中演出殷勤、迷人帶有貴族憂郁氣質的阿拉貢親王佩德洛,基努?裏維斯則飾演惹事生非的邪惡弟弟約翰(他沒有高低起伏的聲音表情,在此片中聽起來有一點,嗯……乏味!)

  第十部: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1953)

  在莎翁的劇作中,劇本想當然的應該是全劇的靈魂人物。但是在這部出自導演約瑟夫?孟基維茲之手,描寫古羅馬帝國的黑白電影《凱撒大帝》中,演員才是它的靈魂所在。
  此片是一個布局安排精巧,野心、詭計與政治陰謀交織的古羅馬故事,由馬龍?白蘭度、詹姆斯?梅森與約翰?吉古德領銜主演。約翰?吉古德飾演權力欲望薰心的元老院議員凱西斯,嫉妒凱撒大帝的名望與權力,因此策動他人刺殺皇帝,他爲這個角色賦予了精彩的聲音表情;馬龍?白蘭度詮釋的馬克?安東尼,則和凱西斯的角色形成對比與平衡,他忠貞而憂郁,是凱撒大帝的好朋友(令人驚訝的是,馬龍?白蘭度在此片中,擺脫了一向含糊不清的咬字,口齒相當清晰響亮)。
  導演約瑟夫?孟基維茲以高雅雋永手法,詮釋《凱撒大帝》劇本中的沈重臺詞,考究精細、充滿鮮明對比的曆史性場景,上演著一幕幕情感互動的好戲。當曲終人散之際,我們從這出劇中得到了什麽教訓嗎?千萬不要相信身穿長袍的男人!
http://group.mtime.com/Shakespeare/discussion/226406/

 

上一篇:《戰國英豪》

下一篇:《亂》

持久藥 2020-01-11 20:39:22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阿楨 2013-04-01 13:22:28

莎翁黑暗面…逃稅、剝削弱勢 2013-04-01 中國時報

 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在文壇的地位無庸置疑,但一項研究發現,莎翁曾非法囤積糧食再高價賣出,牟取暴利;並曾因逃稅而面臨牢獄之災,顯現他不為人知的黑暗面。
 在英國阿伯里斯特維斯大學研究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亞契女士表示,莎翁除了是世界知名的偉大劇作家,也是英格蘭沃里克郡的大地主,更是個冷酷無情的商人。他竭盡所能地逃稅、不惜犧牲別人以獲取最大利潤,而且剝削弱勢,同時他還創作劇本描寫弱勢者的悲慘處境,來娛樂他們。
 她說,莎翁雖然是劇作家,但當時作品沒有版權,不知道這些作品日後可以帶來收益,他可能認為自己必須養育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夭折),於是逃稅、囤積居奇。
 亞契女士和研究團隊認為,莎翁在一六○七年糧食暴動高峰期,寫出悲劇《科利奧蘭納斯》(Coriolanus),為飢餓的窮人發聲,其實可能反映他的罪惡感,當時他自己就在囤積穀物。
 學者檢視法庭文件和稅務資料發現,莎翁在十五年期間非法囤積糧食,再高價賣給鄰居和當地的零售商,因此一再被告上法庭和遭罰款,涉嫌逃稅也讓他有吃牢飯之虞。在歐洲鬧飢荒時,莎翁是有錢的地主,此一生活經驗,可能反映在其最著名悲劇之一《李爾王》中。

版主回應
莎士比亞的秘密:內幕 文:藍祖蔚

台灣文壇前輩陳冠學先生曾在1998年出版了一本《莎士比亞識字不多?》的考據書(三民叢刊166號),直接咬定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只不過是一名演員、戲院經理、投機生意人罷了,他不是作者,因為他既無能力寫詩,也無能力寫戲劇,因為他識字不多。
  陳冠學舉証歷歷,認為曾在英國女王伊莉莎白時代任官的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最有可能才是莎士比亞著作的真實作家,但是,拍過《2012》等科幻電影的導演羅蘭.艾姆立許(Roland Emmerich) 卻和劇作家約翰.歐羅夫( John Orloff)在2011年合力拍出了《莎士比亞的祕密 (Anonymous)》,直指當時的第17世牛津公爵(17th Earl of Oxford)愛德華.德.維爾(Edward de Vere)才是莎詩劇作的執筆者。
  莎士比亞究竟識字多不多?過去四百年來,能與荷馬、但丁和歌德齊名的大詩人和大劇作家可能真是痞子無賴嗎?文學家爭論數百年來始終得不到答案的問題,輪不到我來回答,我亦沒有能力回應。可是不管閱讀《莎士比亞識字不多?》或觀看《莎士比亞的祕密》都可以享受創作者窮其一生精力才完成的考古與推論,雄辯滔滔,煞有介事,甚是有趣。
  《莎士比亞的祕密》和《莎士比亞識字不多?》的共同前提就是根本不相信出身文盲世家,會殺牛,也犯過偷獵罪的人就是寫下無數動人詩劇的大作家,陳冠學的考據工程之細,需要懂得歷史和莎劇奧妙的人才能領略,但是羅蘭.艾姆立許則是透過影像和戲劇,用看好戲的方式,做出煞有介事的論述,就簡單明白的溝通手法而言,電影確實更直接,也讓人更快吸引核心論述。
  《莎士比亞的祕密》的主軸核心有三:動機、發微和八卦。
動機的源起在於劇場,滿腹才情的牛津公爵愛德華(由瑞斯.伊凡(Rhys Ifans)飾演)來到莎士比亞參與演出的劇場時,赫然發覺了民間劇場的活力(宮廷劇場專為討好皇帝一人,太過嚴肅呆板),於是起心動念,揀了一個自己寫過的劇本,交給了劇團編劇Ben Jonson(由Sebastian Armesto飾演)演出,沈重又悲壯的歷史,搭配激情的言語,成功撩動了觀眾的情緒,愛德華更是混在人群中感受到自己文字的熱能,於是他更願意把自己庫藏的舊作,逐一拿出搬演,不料,就在如癡如醉的觀眾狂呼劇作家現身時,就被不學有術的莎士比亞給搶走了虛名與光彩。
  莎士比亞如何竊取令名,不是全片重點,愛德華可以在劇場中驗收自己的作品風光(或者即時修正,改寫自己的作品),才是最有趣的創作心情。誰不需要觀眾?誰不需要掌聲?就算莎士比亞真如愛德華一般滿腹經綸,沒有觀眾的癡迷歡呼,不是在文字的牽引下,說笑就笑,要哭就哭,他也未必就有動能持續寫出傲人作品,愛德華是貴族,不在乎平民劇場的票房營收,只因困於岳丈William Cecil(由大衛.休里斯/David Thewlis飾演)的權勢和威脅,只能隱姓埋名創作,但是能有舞台驗証自己文字的魅力,他自是甘之如飴,讓欺世盜名的莎士比亞成了他的擋箭牌或護身符,也就成了合情入理的解釋。
  其次,編導亦從莎劇中找到一些有趣的線索,以「文字發微」之心,替歷史和戲劇公案做出筆墨春秋的註解。
  至於宮廷內幕的超級「八卦」,則是《莎士比亞的祕密》更大膽的掰扯功力了。本片的八卦有兩種,一種是舊聞新解,例如曾被懷疑是莎士比亞真實作者之一的克里斯多福.馬羅(Christopher Marlowe),以往總是說他在酒館間與人起了爭執遭刺死,在本片中卻成了他威脅要揭發莎士比亞的文盲真相,卻遭莎士比亞暗殺;另一種則是駭人聽聞,號稱「童貞女王(Virgin Queen)」伊莉莎白一世,雖然終身未嫁,卻有面首無數,甚至子嗣無數,是耶?非耶?其實只有天知道,卻又與稗官野史的傳聞若合符節,才足以唬得觀眾一楞一楞的,是啊,歷史上的皇帝或女王,誰不是秘密或醜聞一籮筐,辜妄言之,也就辜妄聽之嘍。
  羅蘭.艾姆立許擅長用電影動畫和特效來創造視覺奇觀,《莎士比亞的祕密》也在歷史場景上用了極多的數位動畫特效,但是舉凡踩在木板,走過爛泥地才能進劇場看戲,劇場舞台能如此貼近觀眾的「劇場」效應......都証明了他對歷史考據下過一番功夫,而且找到最有說服力的重建方式創造寫實氛圍,過去,他懂得娛樂眾生,如今,也能舞文弄墨,頗有文藝青年的七分風采,都是《莎士比亞的祕密》讓人意外的美麗收獲了。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aen31521197&channelid=CH56
2013-05-09 08:54:37
阿楨 2012-12-02 08:08:54

莎翁情史 Shakespeare in Love 1998

導演:約翰麥登
編劇:Marc Norman 湯姆‧史都帕
演員: 葛妮絲派特洛 傑佛瑞洛許 約瑟夫范恩斯 湯姆威金森
劇情簡介
1593年的夏天,倫敦劇場界的閃亮新星威廉莎士比亞面臨一個重大的危機,他失去寫作的靈感,那是伊莉莎白一世的時代,充滿多采多姿的娛樂和趣事,偉大的莎翁卻江郎才盡,不管他用什麼方法,不管劇場老板和債主給他多大的壓力,他就是沒有創作下一齣戲的靈感和動力,這齣戲叫作「羅密歐與海盜之女阿絲」。
莎士比亞需要一名女神激發他的靈感,沒想到現實生活竟然反映他的創作,他愛上一個女孩,並將他帶入他自己寫的戲劇之中。
一名薇拉夫人不顧當時女人不能粉墨登場的禁令,假扮成男人,前去劇場為莎士比亞試演,不過年輕的莎翁很快就發現她是女人,他們倆立刻墜入愛河,這時候莎翁的靈感如泉湧,將他們的愛情付諸成文字,薇拉成為他生命中的茱麗葉,而他這個羅密歐也找到生存的意義。
可是莎翁的運氣沒那麼好,雖然他下筆如神,可是他卻得面對薇拉必須嫁給魏瑟爵士的殘酷事實。
在一場身分混淆、錯綜複雜的烏龍鬧劇中,大吃乾醋的丈夫和老婆的情人決鬥,私訂終身的情侶偷偷調情,而年輕的莎翁不但得為他的劇本想出完美的結局,也得為他自己的愛情找到快樂的結局。

版主回應
吳興國披蟲甲 詮釋卡夫卡 2013-05-03 旺報

 當代傳奇劇場由文化部支持、廣藝基金會委託創作的《蛻變》,8月10日將在愛丁堡藝術節進行世界首演,2日文化部長龍應台偕同愛丁堡藝術節藝術總監彌爾斯對外公布這項訊息。將以獨角戲詮釋作品的吳興國,現場也穿上服裝設計師賴宣吾所打造的一襲「蟲甲」,以生動有力的軀體詮釋卡夫卡筆下的主人翁。
 捷克作家卡夫卡《蛻變》描述一名青年早晨從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一隻巨大的蟲躺在床上。吳興國說,《蛻變》給予他最大的感動,在於如何在短暫的生命中看到自己並珍惜所有,而他自己曾經是一隻放棄生命的蟲,在掙扎中被叫醒。他說京劇是一種形而上的表演,在《蛻變》當中他也看到如此形而上的力量。
 投身創新京劇一路走來27年,吳興國語重心長地說,「我曾有一個念頭,《蛻變》可能是我的封箱之作。」但令他安慰的是,年輕人已經慢慢出頭。昨日現場,他特別介紹他的女兒、就讀台北體育學院的吳采璘,她和媽媽林秀偉一樣是舞者。吳興國驕傲地說,「她今年自己申請場地,以獨舞形式創作的《Sekret》將前進愛丁堡藝穗節。」
2013-05-03 11: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