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20 13:02:12阿楨

《黃昏清兵衛》

山田洋次武士三部曲的《黃昏清兵衛》名實相符地拍出大多武士之卑悲與武士道之夕陽無限好,尤其以偶像劇明星來演。
但《隱劍鬼爪》《武士的一分》似嫌多餘,在細節上雖有所小異,主題和拍法上則大同!
至於其《母親》從影音藝術/史學來看則平淡/細瑣!

《黃昏清兵衛》The Twilight Samurai (2002)

  導演:山田洋次
  主演:真田廣之、宮澤理惠  
  劇情:
  1865年,日本的幕府時代末期,在偏遠的海阪藩,有位負責管理錢糧出納的下級武士清兵衛。他的妻子因病去世,留下兩個十歲和五歲的女兒,家中還有年邁的老母親,家境清貧。他在藩主那裏的工作結束後就在黃昏時分回家,從不參加同僚的聚飲遊樂,而是回家做飯照顧老小,因此被大家嘲笑,得了個“黃昏的清兵衛”的綽號。當時正值日本的大變革前夜,倒幕運動的雷聲已經隱隱傳來。清兵衛突然遇見了小時青梅竹馬的女友朋江。朋江的丈夫甲田出身豪門,但酗酒暴躁,毆打辱罵妻子都是家常便飯。朋江因此而不願忍受,選擇了離婚回到故鄉。清兵衛見到倍受傷害的朋江,內心也不禁作痛。朋江到清兵衛家做客,和他的兩個女兒非常融洽,後來還幫助缺少一位主婦的清兵衛整理家務。有一天夜裏,清兵衛送朋江回家,被喝醉的甲田撞見。甲田責問朋江,朋江則表示兩人已離異,她有自己的自由。甲田當著清兵衛毆打朋江,清兵衛憤然出手阻止,甲田便向清兵衛提出決鬥。清兵衛帶著一把木劍赴約,輕松擊敗了甲田。清兵衛和朋江雖然都有相愛之意,但清兵衛卻不願說出口,以免拖累朋江。這時,藩內出現改革者的叛亂,其中一個叫余吾善右衛門的武士是一刀流的劍術高手,藩主派去除掉他的武士反倒被殺。藩主把向余吾善右衛門挑戰的任務交給了清兵衛,清兵衛以家人需要照顧爲由推托,但藩主之命臣下死也不能違抗。在決戰之前,清兵衛請朋江來給他整理向來蓬亂的頭發,兩人終于表白了愛情。經過一番惡鬥,清兵衛雖然多處受傷,還是憑著短刀殺死了余吾善右衛門。又是黃昏時分,清兵衛蹣跚地走回家裏,五歲的女兒叫著“爸爸”,朋江奔出門撲到了他的懷裏。
  觀感
  這部影片是著名導演山田洋次從影41年來的第75部作品,也是他第一次執導具有日本獨特民族風格的時代劇,被日本影壇稱之爲“名導的新挑戰”。該片自去年11月上映以來,獲得了空前的好評,在最具權威的2002年度電影旬報十佳影片中獨占鼇頭,並且拿下了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新人男演員等五個大獎,幾乎形成了席卷之勢。在票房方面,該片的成績也相當不錯,在《哈利波特Ⅱ》、《少數派報告》等大片的夾擊下,僅到去年12月就創下8億多日元的票房。目前,該片仍然在日本國內的部分影院放映。記者在2月15日來到東京上野的一家上映此片影院,驚奇地發現可容納一百多人的小放映廳竟然滿員,甚至有人站著觀看。當然,觀衆以老年人占絕大多數,他們對于時代劇情有獨鍾。
  所謂時代劇,其實應該稱之爲古裝片,是日本電影中極爲重要的一個類型,內容主要以封建時代武士階層的故事爲主。已故大導演黑澤明是時代劇的大師,也爲時代劇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但是,山田洋次自處女作以來,一直執著于現代日本社會的題材,《寅次郎的故事》系列、《學校》系列等都是以當下爲背景,所以“山田洋次的時代劇”本身就成爲話題的焦點。山田洋次選擇了專門寫武士故事的作家藤澤周平的三部短篇小說,構思成《黃昏的清兵衛》劇本,他自己稱頭腦中的醞釀已有十年之久。至于爲什麽改拍時代劇?山田洋次的理由很有趣:就是因爲時代劇的束縛。他指出如果是現代題材,那麽演員可以通過著裝打扮等多種方式表現個性,但時代劇的人物都是高度模式化的,在創作上也存在著很多制約,然而在這種被束縛的局面裏來挖掘並展示人性,才是山田洋次的追求。或許可以這樣形容,山田洋次習慣了寫作體裁自由的散文詩,此次卻決定按照平仄韻腳填一首律詩。不論他采用何種形式,山田洋次式的溫情關懷,這個他一以貫之的核心思想並沒有改變。
  和日本導演中另一派如大島渚、深作欣二等人那種極端的尖銳狂暴截然相反,山田洋次作品給觀衆的印象總是溫情脈脈,象中國觀衆熟悉的經典《幸福的黃手帕》。在《黃昏的清兵衛》裏,武士清兵衛幾乎具有“溫良恭儉讓”的全部美德。在和甲田的決鬥中,對手手持鋼刀,清兵衛則以木劍迎敵,在可以下殺手的時候卻選擇寬恕。山田洋次在接受采訪中也提到了這個“強者對弱者的仁厚”,這和日本武士勝負立決生死的傳統無疑不同。記者在看到這個段落時,自然聯想到中國武俠小說中“仁者無敵”的說法,山田洋次的理念庶幾近之。此外,山田洋次表示,他最想傳達給觀衆的是由片中生活環境的艱苦,提醒當今人們更珍惜眼前的一切來之不易;面對象清兵衛那樣不能回避廝殺命運的古人,現代人又該怎樣理解幸福的意義?影片中的武士們還要下河釣魚爲食,即使是貴爲藩主,府第陳設也頗爲簡陋,這些都和一些時代劇中的富麗堂皇形成了鮮明對比。
  爲了徹底完成時代劇這個晚年的重大挑戰,山田洋次作了充分的准備,在影片的道具、對白、美工等方面,山田洋次充分展現了對日本式的精確的執著。在對那個年代的曆史考證上,他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本片負責服裝的是黑澤明的女兒黑澤和子,她是黑澤明自《夢》以後的服裝師。對桌椅、飾物等細節,山田導演都要求一絲不苟地重現曆史,不過因爲日本在傳統文化的保持上做得較好,因此這些要求的難度並不是很大。值得重點提及的是片中的武打戲,也是拍慣了文戲的山田洋次首次執導古裝打鬥。日本的時代劇以武士爲主人公,武打戲並不少見,但絕大多數是刀劍互搏,遠沒有華語電影中武打的激烈奇幻,對于看多了後者的人會感到單調乏味,但《黃昏的清兵衛》中最後的一段對決倒是頗有可觀之處。清兵衛和余吾善右衛門在一座破蔽而狹促的木屋裏廝殺,他的長劍被對手擊落,只能以短刀還擊,場景逼真而有迫力。時值黃昏,夕陽光線透過窗紙,樹影婆娑,屋內晦暗,倆人的刀劍在彼此身上劃出淋漓鮮血,堪稱本片的高潮。山田洋次爲拍好這段戲,讓演員們刻苦訓練,還專門請來劍道和小短刀的高手來設計動作並傳授。
  演員的表現出色也是《黃昏的清兵衛》得以聞名的主要原因。演技派男星真田廣之的發揮中規中距,武士和富有內在魅力的中年男人,這本來就是他的強項。在湯姆克魯斯加盟的新片《最後的武士》裏,真田廣之也將再度扮演一名武士。不過,女主角宮澤理惠的表現要更勝一籌。她很精准地演繹了那個男權統治社會裏一位堅強善良的女性,特別是古代女子“1%外露,99%深藏”的保守言行准則。在影片中,有些縫紉、做棉被的鏡頭,雖然時間很短,但宮澤理惠都花了不少時間練習,以求達到熟練自然的效果。宮澤理惠曾和相撲力士鬧出毀婚緋聞,在1991年拍攝全裸寫真集震動全日本,以後又爆出從厭食到厭世的傳聞,給人的感覺是豔星而且星運難以長久,沒想到近年來她以表演實力證明了自己仍然是日本最優秀的女演員之一。與當代走紅的日本影視美女們不同的是,宮澤理惠的美更符合日本的古典傳統,那是藤原紀香或松島菜菜子等人穿上和服都不能比擬的。如果看過楊凡的《遊園驚夢》,宮澤理惠的扮相就說明了這點。山田洋次在影片裏利用光影的調度,也充分烘托出了宮澤理惠的古典美特點。在觀看宮澤理惠的表演時,記者想到的是香港女星葉玉卿。同樣是以大膽裸露轟動一時,但她們在表現壓抑內斂的形象時卻往往很到位,比如《黃昏的清兵衛》和《紅玫瑰和白玫瑰》。
  影片的另一大亮點是出場僅有15分鍾左右的余吾善右衛門的扮演者田中泯,他是世界知名的前衛舞蹈藝術家,首次“觸電”就得到了好評和獎項。山田洋次選中他可謂慧眼,因爲他以豐富的肢體語言,塑造了一個凶狠、絕望、幾近癲狂的武士形象。
  山田洋次的拍片速度向來很快,幾乎每年兩部,《黃昏的清兵衛》雖然要求嚴格事務繁瑣,從開機到關機也不過是三個多月,這主要是山田洋次身邊多年來有一批熟練的工作人員,他們被稱之爲“山田組”(和山口組好像有關聯)。另外,已故的黑澤明手下的部分幹將,也給與山田洋次不少幫助。《黃昏的清兵衛》取得成功,山田洋次或許也要感謝黑澤明。當他表示要開拍時代劇時,日本文化界都稱之爲“大冒險”,但黑澤明早在1991年就談起過山田洋次,稱他需要在寅次郎等題材之外尋求一種“冒險”。
  《黃昏的清兵衛》中描寫的海阪藩位于今天的山形縣。在吳子牛的失敗之作《南京1937》裏,扮演中國醫生的秦漢在日軍面前不吭聲,日本妻子就說他是山形縣的鄉下人,日軍對山形男子能討到東京老婆大爲吃驚,由此可見清兵衛的故事發生在怎樣的地方。最令記者頭痛的是,影片的對白也在專家指導下采用當地方言加上古代日語,實在是一場艱苦的聽力測試。
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4-1-12/294277.shtml

日本電影《黃昏清兵衛》賞析

  在幕府末期的海阪藩,井口清兵衛是月祿五十石米的下等侍衛。妻子謝世後承擔起了撫養年邁的母親和兩個女兒的重擔。清兵衛每天操練結束後就匆匆回家,與同僚應酬。因此,同僚們給他起了個綽號--“黃昏清兵衛”。
  清兵衛巧遇多年未見的老友飯沼一家,飯沼的妹妹朋江,因爲丈夫豐太郎經常對她施暴搬回娘家。朋江和清兵衛自童年起就相識,在得知清兵衛的窘境後,朋江常去幫助他操持家務。二人往來漸多。
  某天夜裏清兵衛送朋江回家的途中,遇見了前來問罪鬧事的豐太郎,清兵衛一柄木刀輕松戰勝豐太郎,他的劍客之名一時廣爲流傳。
  這時,關于藩主繼承人之爭進入白熱化階段,清兵衛接到了讓他對陣著名劍客余吾善右衛門的命令……
你又一次爲別人的生命而哭泣?我猜想,也許你又一次隱約看到那些比生存更偉大,比死亡更殘忍的存在。
  
  (一)時代是不公平的。總有人成爲鐫刻在曆史豐碑上的永恒,也總有人成爲曆史長河中永遠不會再翻起的漣漪。這取決于時代,取決于命運。  

   “清兵衛”不是他的官銜,而是他的名。他叫“井口清兵衛”,是日本幕府末期,海阪藩的下等侍衛。他只有每月五十石米的供奉,此外,還有一個在亂世中苟延殘喘的家庭。妻子因爲生活艱辛,患肺癆而死;留下年邁的母親和兩個未經世的女兒。清兵衛的母親幾乎是我們今天所謂的老年癡呆,記憶力日趨衰退,死亡以極快的速度從身體蔓延至她爲數不多的思維。他的兩個女兒,十歲的萱野(故事的敘述者),和五歲的以登。
   每天在腐朽的幕府工作完畢後,已是黃昏十分。他的同僚都會在此時迫不及待的去街旁酒肆沽酒放縱,以調戲年輕貌美的女店主來取樂;于這樣荒謬無聊的世界中享受最坦蕩的歌舞升平。
   井口清兵衛從來不參與其中,每日,他需得立即回家照料母親和女兒,還要爲店鋪打臨工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同僚嘲笑他的寒酸,沒有生活情趣, “黃昏”這一綽號由是而來。
   這樣潦倒的辛苦的生活也許就會伴隨許多有著同樣周遭的人的一生,而後曆史將他們遺忘,開始一個又一個的輪回。
   我卻無法忘記清兵衛在夜闌中沈沈的問自己的女兒:“沒有母親,你們是不是感到孤獨?” 萱野堅定的回答:“我們有爸爸,不會孤獨。”
  
  (二)命運是不公平的。亂世中真正平庸無能的人會被摧殘得慘不忍睹,真正有能力的人卻總會化爲當權者政治鬥爭的炮灰。  

   河面上浮出具具水屍,生者每日都在見證他們的悲慘命運;而清兵衛注定會成爲後者。一個“江湖高手”,想苟且于亂世,與是非紛爭相忘于江湖,是根本做不到的,況且,還有一分熾烈、沈重的愛情逼迫著他。好友飯沼的妹妹朋江,是清兵衛童年時青梅竹馬的好友。她面龐清秀,體態婀娜,知書達理,聰慧賢良。清兵衛甚至在第一次送給她小玩偶的時候,就夢想著有一天能穿著金色鎧甲贏取這位新娘。即使他們都已經各自成家,清兵衛的感情也從未褪色。記得多年後朋江又一次來到清兵衛家裏的情景嗎,他是多麽的興奮和尷尬。朋江依然美麗,自己卻已落魄不堪,羞得趕緊把露趾的襪套往袖兜裏揣。
   男人的一生也是爲了愛的一生,只因他們肩上承擔著更多的責任才會表現得那麽不張揚,有時甚至冷酷;也正是因此,它顯得欲蓋彌彰,顯得不切實際的、能沖破時空阻隔的強烈。  
   朋江的丈夫甲田豐太郎嗜酒成性,經常在妻子身上發泄怒火,即使他們已經離婚。我不知道應不應該責怪他,因爲我不知道這樣的淩辱,有多少是基于他的污濁本性,又有多少源于時代的壓抑致使的人性扭曲。清兵衛爲了她,似乎是重出江湖。在與甲田豐太郎的決鬥中,以一根木棍取勝。從此朋江得以擺脫虐待自己的前夫,並常常來到清兵衛家裏幫忙操持家務。他們會過上童話一般的幸福生活嗎?好的電影自有它的基調,我們不會有任何脫離電影情境的幻想;只是要提起勇氣去觀看清兵衛命運的滑落,多少有些不忍,多少會祈禱它不要發生,盡管那是不切實際。
   不久,藩主暴病而死,群龍無首;而幕府內部,內訌不斷,互相攻訐。清兵衛被派處決一名叛變的武士――余吾善右衛門。他是全藩第一劍客,已經有不少人死在他的劍下。
   清兵衛不是貪生怕死之徒,只是害怕自己萬一一去不返,那自己的母親和女兒又將怎樣存活在世上。或許他腦海裏浮現出那些漂流在水面的屍體的畫面,或許想到自己的妻子因肺癆謝世的場景。他想拒絕,他想活下去,不是爲自己。但是他沒有資格拒絕,作爲一個武士,服從就是天職。也只有服從,才不會讓藩主失望,進而加害自己的家庭。這就是苟活于世的人的命運。
  
  (三)命運是殘酷的,但人性卻有它光輝偉岸的一面。成全自己,還是成全別人,這是一個問題。  

   我不知道臨戰前,清兵衛請朋江替他整理發髻,並說出深埋多年的感情,多少是出于他對朋江的愛,多少是想替自己的孩子找到一個母親。無論怎樣,他的動機都是純正的,是發自內心的。爲什麽所有悲情的故事中,男人總是在最後一刻才袒露真心;爲什麽我們會樂此不疲的爲一次次的悲劇模式而淚眼婆娑。甚至我們不再去詬病人物前後言行不合邏輯,不再推敲故事是否真實。
   朋江,一個注定要因爲這故事而成爲男人心中永遠銘記的偉大女性。爲了他,推掉了已經應允的貴族婚約。只爲堅守這份愛,只爲維護不屬于她的一個家庭,只爲那與愛人相廝守的三年,只爲那社會動蕩卻內心安寧的一千零一夜,她用偉大的愛溫暖他人,也慰藉自己孤苦的靈魂。
   女兒萱野也垂垂老去,當她來到第二位母親的墳墓前爲我們回憶往事時,述說者和聽衆都感到徹骨的淒涼。我們可以揩幹眼淚離去,卻無法體會到她內心湧動的孤苦中的幸福。那不是虛假的,不是自欺欺人的。當你感受到有一種愛,比靜穆的生命更偉大,而且赫然存在時,你就是幸福的。  
   清兵衛和余吾善右衛門決鬥的場景,同樣值得反複回味。余吾善右衛門邀他一起喝酒,請求清兵衛放他一條生路;在酩酊大醉中講述自己的忠誠,他對得起自己的主公,他配得上武士的稱號。看見一個同樣被時代折磨的男人,清兵衛頓生同情之心,盡管他沒有任何同情別人的資本。
   轉折點出現在清兵衛向余吾善右衛門講述自己生活的困苦,爲了生存,他竟然偷偷的把象征武士榮譽的寶劍賣掉,只以一把木劍掩人耳目。此時余吾善右衛門突然放棄了求饒逃生的念頭,欲與清兵衛殊死一博。難道真的是因爲清兵衛以一把木劍來取他首級讓他失去自尊嗎?肯定是的,但不是全部。我們依稀可以感受到另一個落魄武士對清兵衛的同情,盡管他沒落的武士生涯後面只是一條窮途末路,同樣沒有資格憐憫別人。但他也知道,自己生死只是一條命,而清兵衛還有兩個女兒和癡呆的母親。與其說他殊死一博,不如說他以武士道的方式,以一種高貴的死,成全另一個人。盡管他看不到在這之後又會發生什麽,不知道這種成全有沒有更多的意義。
   清兵衛回來了,又見到了女兒,見到了朋江。如果電影畫面定格于此該有多好。就像我們談及司馬相如和卓文君夜奔而出的浪漫時,絕對不願意去考證他們以後會不會家徒四壁;我們談及“傾城之戀”,只願停留于一座城市爲了成就一段愛情而轟塌的浪漫致極,決不會遐想傾城之後,他們如何在香港狼狽的生存;亦如斷臂的維納斯,我們不會接受任何貌似完美的補償。  
   片尾曲緩緩想起時,又一次感到雙眼模糊。井上陽水的歌總是這樣平緩動人。看過清兵衛生命的跌宕起伏,卻突然又覺得這似乎就是生命的原生態存在。在某一些人眼裏,每個平凡人的生命都可能非常動人。那些人,包括你自己在內,能體會到一個生命真實的存在。
http://www.psychcn.com/movie/review/netresource/200606/30107121985.shtml

  《黃昏的清兵衛》故事梗概:

  在幕府末期的海阪藩,井口清兵衛是月祿五十石米的下等武士。妻子因勞累染上肺病後謝世,家裏還有兩個女兒和高齡癡呆的母親。單身漢清兵衛疲于顧家,每天等禦藏役(管理糧食倉庫)工作結束的鼓聲響起就匆匆回去,忙于家事,靠編織蟲籠補貼家用,少有時間與同僚來往應酬。正因爲此,同僚們給他起了個綽號--“象黃昏般乏力的清兵衛”。 因爲他不修邊幅,還被藩主責罵。
  清兵衛巧遇多年未見的老友飯沼,得知飯沼的妹妹朋江,因爲丈夫甲田豐太郎在酒後時常對她施暴,不得已離婚搬回娘家。朋江和清兵衛自童年起就相識,在得知清兵衛的窘境後,朋江常去幫助他操持家務。二人言談甚歡,往來漸多。
  某天夜裏清兵衛送朋江回家的途中,遇見了醉貓般前來問罪鬧事的豐太郎,清兵衛只得代替不擅劍術的飯沼與豐太郎決鬥,以一根木棍輕松戰勝豐太郎,他的劍客之名一時傳遍全城。 事實上清兵衛是小太刀流的戶田門下的弟子,而後一刀流的著名劍客余吾善右衛門向其挑戰,被拒絕。
  朋江更加頻繁的出沒于清兵衛的家中,和清兵衛的兩個女兒也頗爲親近。終于有一天,飯沼來正式提親,清兵衛卻以家境貧困爲由拒絕了他。朋江從此不再上門。
  這時,關于藩主繼承人的爭執白熱化,清兵衛接到了家老堀將監讓他對陣討殺余吾善右衛門的命令。清兵衛拒絕出戰,但被嚴詞申斥“藩命就是藩主的命令”,于是被迫應承下來。在出戰之前,他對著心愛的女人許下了照顧終身的諾言……
  面對遭遇類似的余吾,清兵衛本來不想動手,可他無意中透露他只帶了竹刀,讓余吾感覺受到了蔑視。于是在一場不得已的戰鬥後,清兵衛殺死了余吾。
  之後,清兵衛迎娶了朋江,但他于三年後戰死了。
  幕府末期,下級武士井口清兵衛在妻子去世之後,爲了扶養年幼的兩個女兒和年老的母親,也爲了用來還債的副業,禦藏役的工作一完,馬上就往家裏趕,因此被朋友們稱爲“黃昏清兵衛”。
  有一天,清兵衛救了以前曾愛慕過的青梅竹馬的朋友朋江。朋江與愛發酒瘋的丈夫甲田離了婚。清兵衛劍法出衆的事被知道後,奉藩主之命當了殺手。清兵衛向朋江述說了自己的愛慕之情後,前往一刀流的劍客余吾的宅第。清兵衛與余吾進行了壯絕的戰鬥後,終于將余吾打倒了。之後,清兵衛與朋江再婚了。但是,幸福日子卻不長。清兵衛在戊辰戰爭中喪了命。
  獲獎情況:
  榮獲2004年的奧斯卡外語片提名
  日本【電影旬報】年度十大電影之首
  日本【電影旬報】頒發最佳影片/導演/劇本/男主角/女主角/新演員/觀衆票選年度最佳影片
  日本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原著劇本/改編劇本/攝影/音效/音樂/燈光及藝術指導等共12項大獎
  日本SPORT日刊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女主角獎日本報知電影獎禮最佳影片/導演/女主角獎
  日本每日映畫電影獎最佳影片/男主角/女配角/攝影/錄音/特別技術獎
  
  在《黃昏清兵衛》裏,井口清兵衛深愛自己的女兒,孝順年老的母親,爲此從不與同僚們鬼混,每日下班急急的在天黑前趕回家裏,更得了“黃昏清兵衛”的綽號。在影片裏,“黃昏清兵衛”的綽號是同僚們對井口的嘲諷,但無疑我們看的出這正體現著井口對于女兒、母親的愛護,正是導演對井口的褒獎與認可。雖然身懷絕技,但從不挾技恃驕,不欺辱弱者,即使是受到輕視,也不以爲杵,平靜的過著不能再平靜的生活。而當心愛的朋江小姐受到欺辱時,毅然而出,但這樣也僅僅是用了竹棒來教訓別人。山田先生鏡頭下的井口是一個太真實的人了,亦因爲喪妻要獨自照顧家人過著艱苦的生活而有些邋遢,亦要爲了生活而放下武士的架子在商人那裏打些散工來補貼家用。盡管告訴女兒,讀書是爲了可以思考。但自己的思想卻有著很大的局限性,想要放棄武士身份,做一個農民,但始終沒有,或者在那個時代想想就已經很先進了吧。在家老提出自己不願的命令時,也只能無奈的答應。
  而影片裏刻畫最爲深刻的還是井口與朋江的愛情,本來就已經錯過過,再重逢了,卻還是礙著身份,百般的克制,終于說了,她卻已答應他人。影片裏山田先生將井口被迫去處決余吾善右衛門前叫朋江來爲他梳妝的段落處理的非常好。昏黃的鏡頭裏只是靜默,背著身,她有序的爲他梳理,離別的傷感在空間裏蔓延。鏡頭切到正面,他欲言又止,她亦有所期待,很快再是背面,他緩緩說道幼時送她的玩偶;說道他一直喜歡著她,即使在她嫁做人婦,他亦成了家室後,也都從未褪色;說道前些日子的提親,突然目光灼熱,站了起來,轉過身對著她,鼓足了勇氣說,“我必然會凱旋歸來,到那時我若向你提親,你會應承嗎?”
  她黯然,表情輾轉,告訴他已經答應了別人的親事。他頹然坐下,終于掩飾不了的失落,無措的說些失禮之類的話語,多少情意硬生生的克制下來,木然的走向那未知結果的殊死決鬥。鏡頭切過,她還坐在那裏,亦有些失落,井口有些癡呆的母親問道:“你是那家的小姐啊?”,她惘然答道:“我是清兵衛大人從小青梅竹馬的朋江啊。”眼裏已噙了淚水。
  好在朋江終于還是留了下來,影片的最後,已是老嫗的井口的女兒在父母的墓前淡淡的訴說,“朋江小姐終于成爲了我們的母親。但我們家的和平生活只維持了三年……父親最終死在天皇軍的炮火下。明治時代,父親的舊同僚們大都平步青雲,我常聽見他們說,黃昏清兵衛真是個不幸的男人。但我不這麽想,父親深愛著我們,又得到美麗的朋江小姐的愛,短暫的人生充滿美好的回憶。而我也爲有這樣的父親而感到自豪。”我在井上陽水溫暖動人的歌聲裏,默念著最後的旁白,原來幸福是很簡單的,只是我們都太在意的去追逐大衆認可的標准了。
  山田洋次先生顯然對于幕府末期已經變質了武士階層有些不滿,影片裏,大部分的武士都過著較爲奢華的生活,而早春消融的河裏卻常常飄浮著農民的屍體。甚至,山田先生直接通過朋江小姐的話語說過,“武士的生活都是源于農民的恩賜”。這都體現了山田先生對腐朽變質武士階層的不滿,和對農民的同情。而井口這樣的角色大概也包含著導演對武士們的期望吧。
  幕後制作:
  影片脫胎于藤澤周平的短篇小說,庶民導演山田洋次經過十多年的構想和長期的時代考證首次挑戰古裝片的拍攝。他細膩而飽含溫情地將時代大潮下一個小人物的一生娓娓道來,展現出地道的武士精神內涵,贊揚了一個平凡人的生命價值。影片並不波瀾壯闊,卻具有一種平淡而回味無窮的美感。主演真田的內斂素樸以及宮澤的清爽明麗亦將這種感動人心的美感發揮到極至。片中沒有濃墨重彩的特效,手法寫實,而河邊和室內的兩場打鬥戲卻令人驚心動魄。本片囊括了學院獎、藍絲帶獎等各大日本電影獎中的數十個獎項,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http://baike.baidu.com/view/643560.htm

【電影】武士回歸︰山田洋次及後現代日本武士電影

在過去數年間,日本殿堂級導演山田洋次憑「武士三部曲」—《黃昏清兵衛》(2002)、《隱劍鬼爪》(2004)和《武士的一分》(2006)而揚威,令日本重現武士道精神。追溯至1969年至1996年,山田洋次在26年間炮制共拍了48集《男人之苦》喜劇系列,他編導筒下的男主角銷售員寅次郎突顯了現代日本小男人之苦,廣受歡迎。之後,山田洋次開始策劃他的第一部有關武士道的時代劇《黃昏清兵衛》,迅即引來全國的廣泛支持。日本經典武士電影曾瘋魔一時,然而,從70年代開始,日本電影人也不願意觸碰這類型的片種,所謂何解﹖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據統計日本有逾千部時代劇出品,可惜大部分的母帶均被美軍的戰火蹂躪下而失傳。戰前最聞名的武士道電影爲市川昆執導、高倉健飾演大石內藏助的《四十七人之剌客》,改編自日本人家喻戶曉的故事「忠臣藏」,片中歌頌武士爲天皇遵循的忠義,並爲「侍」(即日語的武士道)而戰的武士精神。當1945年日本宣告投降,聯軍禁止開拍時代劇,以阻止「封建思想」爲理由,來防止這類型電影引起群衆顛覆的情緒,從而影響推動民主進程的運動。直至1952年,聯軍侵占期結束,日本電影業才慢慢地複蘇起來,50年代在各大電影公司推動下,百花齊放,以武士道爲題材的電影如雨後春筍,如東映株式會社便在一年間開拍超過50部武士片。在這段期間,黑澤明和小林正樹等大導演曾拍攝了最富造詣的日本電影,而大量的戰後武士電影亦同時衍生,它們多爲大衆的娛樂爲首的商業片,質素參差不齊且粗制濫造,當中大部分的故事手法欠缺噱頭,角色沒有特色可言,這卻是爲日本影業界發展最鼎盛的時代。
戰後當聯軍擔心武士電影會觸發群衆對過去的鄉愁之情,諷刺的是絕大部分戰後的大河劇均以江戶幕府時代(1600-1868)爲背景,德川家族控制的江戶幕府是日本曆史上的最悠久且最後一個幕府政權,當時的武士道已名存實亡,所謂的英雄只是存在失控的政權下崇高且忠心的戰士而已。小林正樹作品《切腹》( 1962)和《奪命劍 Samurai Rebellion》(1967)正是以苛刻且古板的武士道爲本,闡述英雄在面臨職責與家庭下的決擇。在《切腹》片中,貧窮武士究竟應否爲「名聲」來切腹,而令全家上下成爲孤兒寡婦來作出控訴。在《奪命劍》片中,兩度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的三船敏郎扮演年老的會津藩馬回隊武士?原伊三郎,因處理藩主之妾對揭露出腐敗的幕府時代,武士之子可惜愛上了侍妾並育了一女,但當藩主對侍妾擁有「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生死權,最終?原伊三郎應忠于主仆,還是爲保衛家庭而戰﹖在小林正樹的作品中,爲身于兩難式的悲劇武士樹立了鮮明的立場。
小林正樹作品,令人對武士夢的幻想破滅,被尊崇的武士階級頓時淪爲失業的「浪人」,因而浪迹天涯。與身在幕府之中擁有一官半職的武士身份截然不同,浪人反而成爲社會人民中的真正英雄,爲群衆抱打不平,最後爲堅守武士精神至死。黑澤明作品《用心棒》(1961)和《椿三十郎》(1962)也成爲當今浪人電影的最佳原型。
從60至70年代開始,電視的出現扼殺了電影的生存空間,且同時令以往的影院迷留在家中,改投小螢幕的懷抱。與此同時,影業界也收窄了觀衆群,集中年青且單身男士爲觀衆群。因此,當時除了影片的數目迅速下滑,電影題材也趨暴力化。在一落千丈的電影市場中,武士片種也偶有佳作,例如走軟性武士題材的《座頭市物語》、《子速水狼》和《修羅雪姬》系列。80年代起,武士片彷佛在一夜之間消聲匿迹。在80至90年代期間,也偶爾開拍,但直至2002年山田洋次的《黃昏清兵衛》,才是武士電影之回歸。
與50至60年代的武士作品如出一轍,山田洋次把電影搬至幕府時代,故事的主人翁低下階層的武士雖然盲從武士道,卻得不到回報,這一點與當時日本小市民怨恨戰後政府的施政,有異曲同工之處。事實上,日本帝國主義在戰爭中失利,同時也令武士道壽終正寢,讓武士精神在光影世界中變得淡而無光。盲俠《座頭市》及其他以劍道爲主的武士片,雖然娛樂性豐富,卻缺少了戰後因社會變化而令戲劇性武士片與文化沖擊之共鳴。21世紀山田洋次執導的「武士三部曲」,正好從這個缺口中找到了一條出路。如果黑澤明和小林正樹兩位被譽爲戰後武士片的殿堂級大師,那麽山田洋次則是「後現代武士片之父」。
《黃昏清兵衛》在2002年上映時,震撼日本。引起回響的,並非片中無與倫比的戰鬥場面(整體上全片只有兩場劍道比試),而是大師山田洋次將現代的日本社會及政治氣候如何巧妙地融入于電影之中。片中以德川幕府的江戶城爲背景,這正是21世紀處于泡沫經濟後日本社會的縮影。真田廣之扮演職位低微的武士井口清兵衛,每天只負責貨倉的文職工作,由于妻子病逝,他身兼母職,每天工作完畢後都立刻趕著回家照顧女兒,從不與其他武士往飲酒作樂,只與好友釣魚,故被同僚們戲稱爲「黃昏清兵衛」,多少有點瞧不起他的意思。片中清兵衛的生活及心態,與絕大部分每天14小時、每周六天工作的都市上班一族毫無分別,再加上經濟不景氣的因素下,令人民的生活雪上加霜。
最後清兵衛因「待」之道,打破了一直以來粗茶淡飯生活的平靜。片中因幕府內的各藩主內哄攻訐,清兵衛被派處決一名叛變的武士余吾善右衛門,盡管知道接下此任務必死無疑,但面對家道中落的局面,他只可無奈接受。在後期的武士片中,強調既絕望又可悲的男主角如何在矛盾的武士世界中自處;而山田洋次設定下的人物角色也相當無奈,令武士心中的世界危機感更表露無遺。
翌年,荷裏活影星湯告魯斯攜著大片《最後武士》也來趁熱鬧。故事中美國內戰時代的一位陸軍上尉,被委派往日本打擊悠遠流長的傳統武士道,最後卻反被這股精神感化。影片走的是懷舊的50年代浪人路線,拋下身段才找到被遺忘的武士道精神。由艾活史域執導的《最後武士》倡議昔日的武士道,反觀山田洋次的電影,卻是與時並進的。
山田洋次繼《黃昏清兵衛》之後,在《隱劍鬼爪》和《武士的一分》中延伸他心目中的武士道思想。2004年,永瀨正敏在《武士的一分》在意識形態上較貼近《黃昏清兵衛》,只是男主角低級藩士三村新之丞的遭遇更爲悲慘,處境更貼近世情。SMAP成員木村拓哉飾演的三村新之丞因爲藩主試毒,而吃了有毒海螺,雖則保住性命,但雙目失明,不能再當藩士。他多年來希望開一所劍術學校也幻滅,擔心俸祿不保之余,妻子加世(檀麗飾)爲丈夫而奔波,最後被上級所污辱。三村新之丞的際遇,活像今時今日社會中上班一族的心聲,少年時的夢忘卻了,只是爲一家而每天勞勞役役地工作,又擔心三餐不保。在「武士三部曲」之中,最終回的武士末路真是低處未見低,瞎了眼的三村新之丞的未來比《黃昏清兵衛》的井口清兵衛更沮喪,難能可貴的是他也擁有《隱劍鬼爪》片桐宗藏對維護武士「最後一分尊嚴」的耐力。《武士的一分》集山田洋次武士之大成,也爲三部曲劃上了完美的句號。
山田洋次「武士三部曲」之成功,贏盡電影票房及行內外人士的口碑,也同時爲日本武士片締造更大的生存空間。2003年Takita Yojiro的《壬生義士傳》題材接近山田洋次的模式,改編自淺田次郎小說,片中清兵衛寧棄侍道,也不肯犧牲家族的幸福。2006年是枝裕和首次執導時代劇作品《花之武者》也走如此路線,片中岡田准一扮演鄉下武士宗左衛門,本來人生爲了找殺父仇人而戰,結果因居住于長屋久了,充滿人情味的鄰居令他忘記了複仇,並讓他開始對複仇産生疑惑;宗左衛門與《黃昏清兵衛》中不愛打交道的井口清兵衛的心態,互相呼應。《花之武者》以喜劇形式打造人性戲劇,當中是枝裕和反武士、反傳統、反傳說的道理,與山田洋次訴說現實世界中「武士道名存實亡」的意識,如出一轍。
至于日本另類導演北野武2003年自導自演之作《盲俠座頭市》,則取材《座頭市》。北野武執導的新版座頭市,與山田洋次及是枝裕和追求的層次背道而馳,這並不代表不是好作品。當年《座頭市》走一貫低俗的大衆電影路線,直至今時今日亦有不少捧場客。北野武另類的演出,以及MTV的拍攝手法,打破山田洋次的武士片格式,以及時代劇的既有風格,爲新世代的武士片添上了時代感且耳目一新的面貌,難怪票房狂收。北野武的《盲俠座頭市》,在某方面的成就上,不遜于山田洋次的《黃昏清兵衛》。改編自手塚治蟲漫畫的奇幻片《怪俠多羅羅》(2007),以及《午夜凶鈴》導演中田秀夫新作《Kaidan》,也是武士片的變奏。
在過去十多年間,很多人認爲武士片已死,沒有人相信這種老牌時代劇再次載譽歸來。從戰後武士片叢生的年代,脫變至因電視與荷裏活電影興起令東洋武士片種步向衰亡之際,然而,這位曆久彌堅的武士在日本夕陽電影業中,如火鳳凰一般複蘇起來。有賴電影大師山田洋次、北野武和是枝裕和等新進電影人對武士道的熱情,才讓日本武士片重生。
http://www.geocities.com/garden_writes/samurai.html

淺聊山田洋次的武士電影

武士題材向來是日本電影較爲熱衷的題材,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崇尚正直、堅毅、簡樸、禮節、誠實、忠誠等種種美德。但在往日的日本電影裏,大多的武士劍戟片在演繹上述美德時往往更突出的是暴力的宣泄,在六零年代日本劍戟片興盛的時代更是如此。或者,二戰後,日本一片狼藉,虛無和悲觀成爲當時日本民衆的普遍心態,暴力的宣泄,無疑很貼切地慰籍了觀衆需求。一位對日本電影頗了解的網友說過,日本的武士電影真正有內涵的只有小林正樹、稻垣浩、黑澤明。但恐怕現在又要加個山田洋次了吧。
  山田洋次1931年生于日本大阪,在東京大學主修法律,畢業後考入松竹擔任助導,後晉升爲編劇;1961年執導了首部電影《二樓的陌生人》,至今已自編自導了77出電影,經典作多不勝數,其中以逾四十八集的《寅次郎的故事》系列最具代表性。《寅次郎的故事》系列由已故巨星渥美清演繹“寅次郎”的放浪人生,由1971年起,每出新作均成爲日本的指定賀歲片及暑期片,維持了三十多年,乃日本最膾炙人口的電影系列,並見證了日本在經濟高速成長的三十年間,城鄉、家庭關系、價值觀等變化。
  這個差不多拍了一輩子市井喜劇,素有“喜劇山田”之稱的導演在2002年以71歲高齡轉型拍日本武士電影,著實讓人頗感意外。但山田洋次的武士電影是不同于以往日本武士片的,這樣的導演,又到了這樣的年紀,早已褪去了輕慢和浮躁,山田洋次以厚重的質感剝離了形式上的武士道精神,努力還原著幕府末期下級武士的情感與生活。在山田的武士電影裏,主角們都不是叱吒風雲的梟雄,沒有變革時代的能力,甚至于連自己的命運也不能掌握,在時代變幻、紛爭四起的年代裏可有可無的活著。但這樣卑微的人也有著他們的情感,堅守著自己的原則,而在山田先生看來這樣的原則或者才是真正的武士道精神,用山田先生自己的話說便是,“武士心中有強烈的責任感,面對樸素生活能夠心情平靜,對他們來說,窮困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不管怎麽貧困,都要清潔地生活著。”

  《黃昏清兵衛》

  在《黃昏清兵衛》裏,井口清兵衛深愛自己的女兒,孝順年老的母親,爲此從不與同僚們鬼混,每日下班急急的在天黑前趕回家裏,更得了“黃昏清兵衛”的綽號。在影片裏,“黃昏清兵衛”的綽號是同僚們對井口的嘲諷,但無疑我們看的出這正體現著井口對于女兒、母親的愛護,正是導演對井口的褒獎與認可。雖然身懷絕技,但從不挾技恃驕,不欺辱弱者,即使是受到輕視,也不以爲杵,平靜的過著不能在平靜的生活。而當心愛的朋江小姐受到欺辱時,毅然而出,但這樣也僅僅是用了竹棒來教訓別人。山田先生鏡頭下的井口是一個太真實的人了,亦因爲喪妻要獨自照顧家人過著艱苦的生活而有些邋遢,亦要爲了生活而放下武士的架子在商人那裏打些散工來補貼家用。盡管告訴女兒,讀書是爲了可以思考。但自己的思想卻有著很大的局限性,想要放棄武士身份,做一個農民,但始終沒有,或者在那個時代想想就已經很先進了吧。在家老提出自己不願的命令時,也只能無奈的答應。
  而影片裏刻畫最爲深刻的還是井口與朋江的愛情,本來就已經錯過過,再重逢了,卻還是礙著身份,百般的克制,終于說了,她卻已答應他人。影片裏山田先生將井口被迫去處決余吾善右衛門前叫朋江來爲他梳妝的段落處理的非常好。昏黃的鏡頭裏只是靜默,背著身,她有序的爲他梳理,離別的傷感在空間裏蔓延。鏡頭切到正面,他欲言又止,她亦有所期待,很快再是背面,他緩緩說道幼時送她的玩偶;說道他一直喜歡著她,即使在她嫁做人婦,他亦成了家室後,也都從未褪色;說道前些日子的提親,突然目光灼熱,站了起來,轉過身對著她,鼓足了勇氣說,“我必然會凱旋歸來,到那時我若向你提親,你會應承嗎?”
  她黯然,表情輾轉,告訴他已經答應了別人的親事。他頹然坐下,終于掩飾不了的失落,無措的說些失禮之類的話語,多少情意硬生生的克制下來,木然的走向那未知結果的殊死決鬥。鏡頭切過,她還坐在那裏,亦有些失落,井口有些癡呆的母親問道:“你是那家的小姐啊?”,她惘然答道:“我是清兵衛大人從小青梅竹馬的朋江啊。”眼裏已噙了淚水。
  好在朋江終于還是留了下來,影片的最後,已是老嫗的井口的女兒在父母的墓前淡淡的訴說,“朋江小姐終于成爲了我們的母親。但我們家的和平生活只維持了三年……父親最終死在天皇軍的炮火下。明治時代,父親的舊同僚們大都平步青雲,我常聽見他們說,黃昏清兵衛真是個不幸的男人。但我不這麽想,父親深愛著我們,又得到美麗的朋江小姐的愛,短暫的人生充滿美好的回憶。而我也爲有這樣的父親而感到自豪。”我在井上陽水溫暖動人的歌聲裏,默念著最後的旁白,原來幸福是很簡單的,只是我們都太在意的去追逐大衆認可的標准了。
  山田先生顯然對于幕府末期已經變質了武士階層有些不滿,影片裏,大部分的武士都過著較爲奢華的生活,而早春消融的河裏卻常常飄浮著農民的屍體。甚至,山田先生直接通過朋江小姐的話語說過,“武士的生活都是源于農民的恩賜”。這都體現了山田先生對腐朽變質武士階層的不滿,和對農民的同情。而井口這樣的角色大概也包含著導演對武士們的期望吧。

  《隱劍鬼爪》

  在《黃昏清兵衛》裏終于沒有做成農民,並作爲武士死在炮火下的井口,或者讓山田先生有些遺憾,于是時隔兩年後山田先生又拍出了與《黃昏清兵衛》風格極爲相近的《隱劍鬼爪》。在《隱劍鬼爪》裏,片桐宗藏在根本上大體有著和井口一樣的東西,即,有強烈的責任感,面對樸素生活能夠心情平靜,身懷絕技,但從不挾技恃驕。但也有著明顯的不同,親眼看到父親作爲上層鬥爭的犧牲品而剖腹自殺,並接著家道中落的片桐對武士的上層階級明顯沒有好感。在終于也因被卷入政治糾紛而要去處決昔日的同門狹間時,片桐起初也保持了一般正直武士的脾性,他拒絕了狹間妻子的色誘;勸說狹間剖腹以保持榮譽;在勸說未果後毅然決定親手殺死狹間來保持他的榮譽。但山田先生在讓片桐使出絕學明顯要勝了的時候,用火槍結束了狹間的生命,斷然的抨擊形式上的武士道精神,而與整體氛圍不符的一槍打掉狹間右手的暴力鏡頭,更體現了火藥時代形式上的武士的末路。
  影片最大區別與《黃昏清兵衛》的是片桐最終與腐朽武士階層的決裂。影片末了,處決狹間後的片桐知道了家老玩弄狹間的妻子。面對家老厚顔無恥的嘴臉,片桐終于對武士階級徹底失望,使出秘傳的“鬼爪”絕技神不知鬼不覺的結果了家老的性命,可以說這樣的結果,包括家老之前因前列腺炎而尿不出來,都體現了導演對腐朽上層武士階級的憎惡和寄希望神秘的力量來對他們處罰。而且最終,片桐也放棄了武士身份,成爲了一個農民。
  當然,片桐最終成爲農民,也不僅僅是以上的原因,一個更重要的原因便是他與農民絹的相愛。影片最後是一個溫情脈脈的結局:放棄了武士身份的片桐,與自己心愛的女人遠走他鄉。
  在《黃昏清兵衛》和《隱劍鬼爪》裏,山田先生都以平緩的敘事風格譜寫了厚重而有質感的幕府末期下級武士的生活畫卷。就如山田先生自己說的,“《隱劍鬼爪》和我的上一部電影《黃昏清兵衛》有一些聯系,兩部電影的背景時期和故事地點都是一樣的,片中說的也都是日本東北部的方言,描寫的也都是下等武士的生活,他們的生活都是比較貧窮,但貧窮不是可恥的,也需要清潔和有禮儀的生活。所以我對于片中的曆史細節很重視,比如掃地、做飯、砍柴等,還有一些禮儀在現在的年輕人中已經很少見了,甚至在拍攝時年輕演員也都不會了,這些我都刻意要求完全回複到當時的生活狀態,讓現在的人對曆史和文化有更多的了解。”這些細微的東西更增加了影片的真實和細膩,比如,在《黃昏清兵衛》裏導演讓井口喝完粥後拿鹹菜將碗裏再擦一遍吃了,一下子就很好的表現了井口生活的清苦和節儉。而《隱劍鬼爪》裏絹在要離開片桐回鄉下時對老仆人的交待,絮絮叨叨裏真情坦然流出,讓人感動異常。
  在這些特生活的場景裏,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黃昏清兵衛》裏藩主去視察倉庫發現井口邋遢而斥責後倉庫領導土反口的表現。土反口先是跪在地上,藩主轉身走出倉庫,土反口擡頭罵井口混帳,然後起身,緊跑幾步,出了倉庫,跟上藩主的隊伍,小心的向後面的長官說好話,長官拂袖不理,土反口再跟兩步,繼續小心說著,又被拒,然後隊伍走遠,土反口立在原地,踮腳提臀引頸眺望,長出口氣,轉身疾跑回倉庫,還有些橫沖直撞,鏡頭切到倉庫,在鏡頭右下角是跪著的井口,土反口出現在門口,從長長的甬道直沖過來,壓著井口,用扇子快速的敲井口的頭,並有節奏的罵道,“混蛋、混蛋、混蛋……”,然後坐在地上氣喘籲籲。這一段裏表演、剪接、構圖都做足了功夫,將一個小官吏的巴結、勢力、惱怒刻畫的淋漓盡致。
  影片《黃昏清兵衛》的片長是128分鍾,而《隱劍鬼爪》的片長是136分鍾,但觀影時卻並不令人覺得冗長,這除了是因爲影片的精細縝密,劇情緊湊外,恐怕與導演常常在電影裏安排的不露聲色的幽默也有關系。在這兩部戲裏,山田先生充分發揮了浸淫多年的喜劇功力,將一些情節安排的幽默滑稽讓人捧腹大笑。比如,《黃昏清兵衛》裏,井口在朋江第一次來家裏時,緊張的把藏在袖子裏的髒襪子當手絹來擦拭臉頰。而在《隱劍鬼爪》裏江戶來的武士對片桐及其同僚們對火炮及行軍的訓練,通過鄉下武士的滑稽動作,不僅表現了新文化對舊文化的沖擊,更讓我們捧腹絕倒,簡直就是影片的另一大看點。
  山田先生曾在一次訪談裏說道,“現在日本處于令人不安和擔憂的狀態”,“現在日本人價值觀發生了變化,以勤儉爲榮的傳統慢慢失去,盲目追求奢華。日本有好的傳統,也有壞的傳統,好傳統必須去維系,壞傳統必須去摒棄。”“區別好壞是非常重要的,但現在一些人對好壞的判斷卻存在嚴重偏差,好的摒棄了,壞的卻保持了,這也是日本的困難時期。”或者這些正恰好的表達了山田先生拍攝這些影片緣由,寄希于通過這樣的影片來幫助人們尋找自己的價值觀。
  《武士的一分》是山田先生武士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影片講述下級武士三村新之丞因替藩主試毒而中毒失明後,生活無依,妻子加世亦被藩內的有勢力的番頭島田藤彌玩弄。最後三村爲了尊嚴而向島田決鬥。影片將在本月18號在北京日本電影周做全球首映,相信不久後我們大概就都可以看到了
http://www.gardensky.net/show/316.html

山田洋次《母親》(楨:從影音藝術/史學來看《母親》平淡/細瑣!)

導演:山田洋次
演員:吉永小百合/淺野忠信
劇情簡介
昭和15年(1940)的東京,為人正直而誠懇的野上滋(板東三津五郎飾),是個研究德國文學的學者,原本在大學教書的他,卻因為反戰主張,而被當局以違反治安維持法的罪名逮捕,留下妻子佳代(吉永小百合飾)與兩個女兒初子(志田未來飾)和照美(佐藤未來飾)。
在一片絕望中,滋往日的學生山崎徹來到家中,為老師多方奔走,為佳代申請探視,在山崎熱心的鼓勵下,野上一家又重新找到希望。時間一點點過去,滋也從監牢轉到能定期探視的拘留所,為了家計佳代在小學當起代課老師,兩個女兒則每天寫信給思念的父親。
滋的妹妹久子(壇玲飾)與叔父仙吉(笑福亭鶴瓶飾),先後來訪家中,為略為冷清的野上家帶來歡樂,當初反對佳代與滋結婚的老丈人,卻因為滋的入獄,與不願簽署自白書認罪的行為,而被辭退警察署長之職,不願聽從父親命令與滋離婚的佳代,從此與父親斷絕了關係。
時間一晃眼就過去,日本突襲珍珠港,戰爭在一夕之間爆發了,幾個月後,一封出人意料的信寄到野上家....。
本片由曾執導武士三部曲《黃昏清兵衛》、《隱劍鬼爪》與《武士的一分》的山田洋次執導,改編自長期在黑澤明手下擔任場記的野上照代的回憶錄「給父親的鎮魂歌」,描繪了當時人們可貴的真情和羈絆,刻劃現代社會已難能可見的人情味,在充滿戰爭恐懼與不安的社會情況下,所堅守的精神。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Ojp20855852

山田洋次《母親》 簡單粗糙的觀影記錄

也許是我的情感狀態問題,直觀地對比,女性化的《母親》不如男性化的時代劇三部曲(要重現《黃昏清兵衛》的觸動也是很難,三部曲的喜歡曲線呈下降趨勢)。
翻譯很怪,比如“小米”爸,知道一家人彼此間有個特別的稱呼,但乍一聽怎麽都覺奇怪。小女兒野上照美的名字也不正常翻譯,成了什麽小輝?女的有起這名字?
字幕不大舒服,累人,跟上次看《何時才是讀書天》的狀況一樣,水平視線經常要特意跳到最下面去找對白。淺野忠信和吉永小百合都演得很好,檀麗出場後,我就對旁邊人說,她要和山崎來電了。不料……!!!

結尾的處理,很怪異。比如突然插進的山崎臨終片段,爲了煽情而來?最後一句話所帶來的詫異更是耐人尋味,原來之前小女孩們都沒發覺什麽異樣。
中間一些有趣的配角,之前有寫過幾千字的新片介紹,沒什麽特別驚喜。山田老頭還是那麽平民,這片子怎麽看怎麽覺得面向中老年觀衆。
野上佳代(母親)父親的新妻子,第一反應以爲是桃井熏。倍賞千惠子也出演了成人後的初子角色,這些都提前知道了的。
預告片裏的女高音,在結尾才完整出現。電影院居然完整地出完了演職員表字幕,然後不可思議響起了掌聲。
http://i.mtime.com/moviel/blog/1232802/

《母べえ》( 母親)~簡單便是美

山田洋次的新作《母べえ》( 母親),作為第32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開幕電影,山田洋次今回說一個女性的故事,不再是男人的世界,帶著期望看山田洋次拍女性電影竟然忿怒而回.
1940年,二次世界大戰如箭在弦的日本,野上一家四口過著平凡人的生活,父親野上滋(坂東三津五郎)是一位文學家,一天兩個警察上門,把野上滋帶走拘留,原因是他的反戰文章,野上家剩下母親佳代(吉永小百合),大女初子(志田未來)和幼女照美(佐藤未來),正當三人徬徨無助之際,父親的大學學生山崎徹(淺野忠信)收到消息到來協助,為上野家帶來希望.
佳代每天奔走於警察局,希望丈夫獲得釋放,可惜不得要領,筋疲力竭的佳代幸好獲得山崎和丈夫的妹妹野上久子(檀麗)的協助,分擔照顧初子和照美,丈夫由拘留所轉到監獄,佳代終於可以和丈夫通信,而且佳代獲得鄰居協助可以到學校任教,生活的困境獲得暫緩.
大戰終於展開,丈夫回家的希望遙遙無期,身為警察的佳代父親來到東京,要求佳代與丈夫離婚,然後回娘家好讓父親照顧,佳代一口拒絕,野上久子由於母親生病,要返回廣島,新年時,獄中傳來了電報,丈夫在獄中因病去世,山崎亦接到命令要參軍,終於佳代三母女便過著相依為命的生活.
大戰因原子彈結束,野上久子因為在廣島受輻射感染,戰後一過月便離世,山崎亦於戰爭中喪生,舉目無親的佳代,憑著自己一人,養大了初子和照美,最後成為醫生的初子和美術教師的照美來到病床前,送別飽歷風霜的佳代.
一向善長描繪小人物的山田洋次,「男人之苦」系列歷久不衰,武士三部曲完滿結束,今次《母親》不再是小男人的故事,反過來是位大的母親,但是個人還是覺得山田洋次描繪男人更勝一籌,雖然《母親》的主角是佳代,但是淺野忠信飾演的山崎徹更引人入勝,他與佳代那份隱藏於心的情,隱藏得讓觀眾不易察覺,還好山田洋次用野上久子的說明和山崎徹託戰友帶給佳代的遺言,去帶出電影中那份隱情,否則真的很難讓人發覺.
電影故事雖然令人傷感,但是加入了淺野忠信飾演的山崎徹,一個忠直帶點冒失的小男人,為電影增添了不少生氣和趣味,另外兩個小演員志田未來和佐藤未來,香港人熟識的志田未來在這次《母親》中發揮不多,只是一個恰如其份的姐姐角色,相反佐藤未來飾演的天真妹妹,襯托在內斂的母親佳代身旁,顯得十分重要,而佐藤未來的演出亦相當出色.
山田洋次世界中的大時代小人物,有一種令人看得舒服的感覺,簡簡單單的人物故事,簡簡單單的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飯的場景,沒有叫觀眾熱淚盈腔,但是卻叫人窩心,看山田洋次的電影,總會有一份眼淚在心裡流的感覺,表現這種簡約美,山田洋次不會叫人失望,《母親》不能說是一套很好看的電影,但是怎樣也找不到一個理由說它是一套不好看的電影.
寫到這兒,大家可能奇怪為什麼之前說帶著期望看山田洋次拍女性電影竟然忿怒而回.答案不在《母親》這套電影中,令人忿怒的是電影節大會,為什麼?原因另篇再解釋:不知所謂的32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留言
因為沒有中文,看得半桶水英語的我一頭霧水,閣下的撮要亦幫助了小弟深解劇情呢。想問那輕挑的大叔後來坐火車去了哪兒?最後Teru-bei聽了Ka-bei怎樣的話而落淚呢?謝謝解答。
http://kin54539.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062547

武士道>百度百科
 
  武士道的淵源可以到日本的國家神道和佛教,以及中國的孔孟之道。它是日本武士階級必須嚴格遵守的原則。武士道究竟是什麽?一言以蔽之,武士道的訣竅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爲主君毫無保留的舍命獻身。這種思想也是對傳統儒家“士道”的一種反動。儒家的“ 士道”講究君臣之義,有“君臣義合”、“父子天合”的人倫觀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爲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覺悟爲根本。
  神道教的信念基礎就是不分是非。因而武士道在人格上容易導致極端的兩重性:自狂而又自卑;信佛而又嗜殺;注重禮儀而又野蠻殘暴;追求科學而又堅持迷信;欺壓弱者而又順從強者,等等。
  武士道重視的是君臣戒律,“君不君”(君暴虐無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盡臣道),盡忠是絕對的價值。中國的原始儒學是以孝爲本,盡孝才是絕對的價值。如果“父有過”,子“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但是如果“君有過”,臣“三諫而不聽,則逃之”。武士道論者認爲,儒家的“士道論”乃在粉飾貪生怕死的私心,慎于人倫而注重主君的道德如何,才選擇生死,則面對死卻不幹脆去死。唯有純粹徹底的覺悟死,才是武士道強人之處。武士道徹底的覺悟死了,他的容貌、言語、起居動作,也就與衆不同。武士社會尊重禮儀,不光是封建社會階層秩序的尊從,更進一步說“禮儀端正”,才是武士強人一等的表現。武士要“死的幹脆”,君要你切腹自殺你就得切腹自殺,這是日本鐮倉武家時代以來的傳統。
【基本要求】
  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有幾個方面: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
  “義”是武士准則中最嚴格的教誨,要求武士必須遵守義理和道德。
  “勇”要求武士具備敢作敢爲、堅忍不拔的精神,同時要有高強的武藝。 
  “仁”使武士不至成爲黷武主義的武夫,而要具有寬容、愛心、同情、憐憫的美德。
  “禮”不僅僅是風度,更是對他人的情感和關懷的外在表現。
  “誠”要求武士保持誠實,同時要擺脫來自諸如商人階層之類的誘惑。
  “名譽”的意識包含著人格的尊嚴及對價值明確的自覺,它要求武士爲了名譽而願意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堅忍的品行。
  “忠義”具有至高無上的重要性,它是存在于各種境遇中的人們關系的紐帶,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須恪守的信條。
【武士道的曆史】
  日本武士道的古典稱爲‘葉隱’(hagakure),是江戶時代的佐賀藩(肥前鍋島藩)所傳誦的武士道修養書。“葉隱”就如樹木的葉蔭,在人家看不見的地方爲主君“舍身奉公”之意。此書是由佐賀藩的藩士山本常朝(Yamamoto Tsunetomo 1659-1710)傳述,由同藩藩士田代陳基(Tashiro Tsuramoto)聽聞書寫整理,在18世紀初的1716年完成‘葉隱聞書’寫本,共11卷1200多節,簡稱‘葉隱’或‘葉隱集’。卷一、卷二講武士的心得修養,卷三講鍋島藩藩祖直茂,卷四講第一代藩主勝茂,卷五講第二代藩主光茂(即山本常朝的主君),以及其嫡子即第三代綱茂等,卷六講鍋島藩古來的事迹,卷七、卷八、卷九講鍋島藩武士的“武勇奉公”言行,卷十講他藩武士的言行,卷十一是補遺。
  ‘葉隱’所表現的武士道精神,是果斷地死、毫不留戀地死、毫不猶豫地死。一般人對生命執著,武士道則持否定的態度,認爲只有死是真誠的,其他的功名利祿都是夢幻。當一個人舍棄名利,以“死身”來義勇奉公時,就可以看到這世間的真實。武士標榜的是精神上的優越,就是心理上先能戰勝自己,才能戰勝別人。先能“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他人的命”。這是日本武士強人一等的道德律。“不要命”與“要人命”是息息相關的,“葉隱”的教訓真是非常殘酷的武士論語。
  例如佐賀鍋島藩祖直茂,向其子勝茂說:“要使斬首習以爲常,得先對處刑者斬首”,于是在其西方衙門內,排列十人讓他嘗試斬首,勝茂連續斬首了九人,看第十人是強壯的年輕人,就說“已經斬夠了,那家夥讓他活吧,這人才免斬得救” 。日本軍人侵略中國時的“百人斬”殘酷典型,在此可以窺見。
  武士道興起于藤原氏專權政治背景下的日本,武士的形成是與以天皇爲首的中央集權制的瓦解和莊園制的發展相關聯的。大化革新以後實行的征兵制隨著中央集權制的衰落也日趨松弛。9世紀初改行“健兒制”,而導致服兵役成爲貴族的專制,以至軍隊素質一落千丈。正于此時日本各地莊園興起,莊園主爲了領土和安全,而,慢慢分離一些農民去訓練,後來幹脆成立了專門負責保衛工作的武士團。一些寺廟、神社也組織了“僧兵”。但莊園武裝的建立,對地方構成威脅,意識地方勢力也組織了武裝力量。一般由當地的富豪組成,稱爲“郎黨、郎衆”。
  武士勢力的出現和加強,從11世紀初期開始逐漸形成了超越莊園範圍的地區性武裝集團。無數分散的武士聚集在一地,統一指揮,組成了武士團。武士團的首領稱“物領”下屬稱“庶子”。武士團有著極強的宗族觀念,堅決實行首領的命令,實行主從關系。武士在戰場上武勇和對主人的獻身精神,是武士個人和武士團的基本要求,形成了“武家習氣”,“弓矢之道”等新觀念,成爲維持武士團組織的重要思想支柱!武士興起的年代,正是日本從律令社會轉變爲貴族社會的時期。也正是封建社會開始占據優勢的時代。所謂武士的興起,決不僅僅是貴族與武士之間爭奪權利的過程,而且包含了武士從地方富農中産生的新興力量。那時,作爲地方地主的五武士,把根紮在土地之中。他們被任命爲捕頭、押司等,並且擁戴出身名門的武將爲靠山。但事實上直到戰國末年,德川幕府初年,“武士道”這個名詞才最早見于文字資料。
【優秀的一面】
  武士道的目的與西方中世紀的騎士規章很相近:爲戰士設定生存的理念,將他們由受雇的殺手的地位加以升華。真正信奉武士道的武士崇尚正直、堅毅、簡樸、膽識、禮節、誠實、忠誠等種種美德。只要武士忠于天職,就能得到榮譽。這種不計代價維護個人榮譽的信念,使得武士不會避開堪稱無謂的自我犧牲。被敵人團團圍住,仍然英勇廝殺的武士,以武士道的標准看,並非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樣的行爲乃是武士由衷忠誠的具體表現。關于這一點,以現代的觀點來看,不免有些奇怪,甚至是自殺的行爲。事實上並非如此。比起歐洲的騎士精神來說,一點也不稀奇。
  受到武士道深深影響的武士,在考慮自己下一步的行動時,根本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生死對一切果說,還在其次,讓自己行動發揮效果才是正道。奮力一試,在這個過程中即使得一死,也比毫不嘗試來得好,因爲武士完全不用考慮自己的得失,而勇向前。不過這種精神仍然法阻止部分武士自陣中逃走(畢竟他們也是血肉之軀),武士道並非要人一味死戰,不管勝算多寡,將自己陷入困境。武士必須智勇全,無謂的性命是錯誤而愚不可及的行爲。像是經常出現的那城內守軍開城迎擊敵人的自殺行爲,就得用武士道重新審視一番。出城迎擊圍攻城堡的敵軍,不啻是自殺行爲,但要是能牽制敵軍,讓領主有時間擊退敵軍,就是忠義和英勇的表現,而不是自我毀滅的沖動。
  1600年伏見城最後兩百名德川家守軍,開城不斷迎擊西軍,正是此類的英勇行爲!當然,這種精神也能用來解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所有太平洋小島上的日本守軍高呼萬歲的自殺式攻擊。武士道仍長存于二十世紀的日本陸軍及日本海軍心中。武士道,和其他正式的行爲規範一樣,也有負面的地方。武士經常殘酷的對待俘虜,因爲俘虜放棄了武士道。許多武士的敵人在作戰後僅僅因爲這個原因而遭處決。不像中世紀的歐洲,貴族和騎士被俘(通常會被監禁數年)可以用贖金贖回,日本人的作戰方式從未采取用金錢換回俘虜的類似作法。武士或大名在戰場上被生擒,通常都會不光彩地死在俘虜者的手下。
【殘忍的一面】
  ‘葉隱’的著述者山本常朝一家的典故,也是令人發指。
  山本常朝的異母兄山本吉左衛門,依父親山本神右衛門的指示,5歲時就得斬殺狗,15歲時斬殺死罪者。武士大衆,14、15歲開始實習斬首 。如此武士從小帶刀成長,養成斬殺人不在乎的精神。
  武士道的本義,如日本戰前教育敕語所教諭,以“義勇奉公”爲最高原則,這是武士爲“奉公人”的心裏准備,說來非常殘酷不人道。舉例說,佐賀鍋島藩第四代吉茂,年輕時非常粗暴,他的家臣中有不討其喜歡的,即將此人之妻的壞話寫在扇上,交給近侍說“你把此扇讓他看,再將那家夥做何反應呈報”。此家臣看了扇之後,並不知道是誰寫的,即把此扇撕破。近侍即將此呈報。吉茂公曰“將主人書寫的東西撕裂,乃是無禮者。令他切腹。 ”在武士道的世界,“切腹是武士道最忠義的表現”。山本常朝也說,武士應盡的忠義,是以殉死爲最高。
  令人震撼的武士道精神,大家都看過在二戰時候的電影,日本人集體自殺的場面,而事實上也是如此,是什麽促使他們寧死也不可投降呢,答案只有一個“武士道精神”。相比之下,在那個時期的中國卻出現了無數的漢奸與幾百萬日僞軍,這也是中國當時挨打理由。
  有一個令人起雞皮疙瘩的故事。江戶屋敷的看守倉庫者堀江三右衛門,偷了庫存的金銀,被逮捕逼出口供之後,即下令“大罪人,折磨死”。于是先將他身體中的體毛燒光,剝他的指甲,切斷他的腳筋,用錐磨等工具給他種種折磨,但他不哀聲大叫,連臉色都不改變。最後就斬開他的脊背,用熱燙的醬油澆灑其上,他即軀體折彎而死。
  武士道相傳也講究義、忍、勇、禮、誠、名譽、忠義等德目,但實際上是殘酷無情,慘不忍睹。中世紀的鐮倉時代,源氏家族親兄弟(源義朝、源爲義、源爲朝),骨肉相克殺戮,而斷了源氏的正嗣。又如因北條氏的策謀,功臣們也就斷了命脈。日本戰國時代的無情,都有血淋淋的殺戮史爲佐證。有殺主君的,松永彈正叛逆弑君即將軍義輝;有殺父親的,齋藤義龍殺其父齋藤道三;有殺兄長的,今川義元爲了繼承家主地位,在長兄死後,殺戮次兄以及其一切支持家臣;有殺親子的,江戶幕府第一代將軍德川家康聽織田信長的話,命其親生長子德川信康自害死亡。日本武士的殘酷不人道,比比皆是,從此也可以看出武士道精神的另一真實面。
【日本人心目中的武士道】
  用櫻花比喻武士,因爲他們認爲櫻花的幾個特性很符合武士的特點。
  首先,看過櫻花的人都知道,單個的櫻花並不美麗,但成片的櫻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這和日本武士的集團精神是很相似的。
  武士道是注重共性,而非如歐洲武士那樣注重個性的。但他的這種共性實際上比歐洲武士的遊俠精神還要狹隘,這個集團精神和團結精神是不同的,也絕非是愛國精神,他們既不忠君也不愛國,他們愛的是自己所在的武士集團。日本人評價武士也不是以是否忠君愛國來評價的,而是看他是否忠誠于自己的武士團,比如戰國時期的真田勇士,明知時期反天皇勢力的武士集團,日本人都給予很正面的評價,評判的標准不是他們的行爲是否對日本有利,而是因爲他們是終于自己的集團的武士群體,貫徹了武士道精神。
  二是日本人認爲櫻花最美的時候並非是盛開的時候,而是凋謝的時候,櫻花花期不長,但凋謝有個特點,就是一夜之間滿山的櫻花全部凋謝,沒有一朵花留戀枝頭。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麗中達到自己人生的頂峰發揮自己最大的價值,之後豪無留戀的結束自己的生命。武士自殺並非因爲輸不起,也不是因爲失敗而感到羞恥才因屈辱而自殺,武士並沒有這麽脆弱,自殺是因爲感到自己已經盡到最大的努力了,自己的心願已經了解,自己的一生已經不可能有更大的輝煌了。這時候就應該象櫻花一樣毫無留戀的凋謝。

日本武士道全面解析

  第一章 序
  所謂武士道精神是一種不成文之法,是曆代的武士們口耳相傳下來的,或是由知名的武家人士記錄下來,成爲後來武士們的人生格言。
  武士道不是一種清潔的精神,它是一個陰翳的民族,在偏狹的島嶼中産生的一種複雜、混亂和極端的生存意識,以及情感傾向。在狹隘的生存空間中,它有能力保留品格或附庸風雅,但當它發展開來後,它表現出來的是其極其殘忍的一面,從而導致世界性災難,二戰就是極端的典型。
  當前的形勢是,日本人自傲于經濟強國的身份,正在努力把一切成功根源歸因于日本的傳統。而日本的傳統,最強盛的就是武士道。所以,了解日本,從武士道入手是一條捷徑。
  我會去看武士道的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武士道是日本民族的精神食糧,有必要去看看。二是、它的神秘感,我以前總感覺武士的高尚,武士的忠誠,是這兩點,引導我走近武士道,但結果出乎意料。我所崇敬的武士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日本的發展,但它實質上畢竟不過是一種極端落後、狹隘的思想,它是束縛人類思想的枷鎖。于是決定寫下這篇文章,爲的是解解心頭之恨,如若對某些人産生一定的幫助,那我就跟高興了......

  第二章 興起
  1200年左右,日本出了一個名滿天下的法師。他的一生是奔波勞碌的一生,因爲他是說藝人,而且也是一名武師,他生活全部就是刀和文學。他的刀如同他的文章一樣有名,他到處講述武士的故事,講故事時身旁總有一把琵琶,于是人們就叫他“琵琶法師”。
  無論刮風下雨,他都在道路上奔波,足迹遍及日本各地。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他的刀鏽了,但筆卻更加鋒利。他的文法如同他手中的刀刃,華麗、任性、痛快淋漓,他可以驚人的不顧事實,但他的滿懷豪情和個人行爲的確成了武士最初的形象。
  傳說,琵琶法師在晚年,爲了磨練自己的刀,砍斷了上百棵白樺。而在他有生之年,卻未曾找到對手。
  那時的琵琶法師未曾找到對手,決不是武士太少,而是他的刀術太高。在他那個年代,武士已成爲一個階層,在民間已廣爲流行,到處可見腰別長刀,頭挽發髻、身著真垂的武士浪人。標志著日本進入武家政治時代。
  武士道興起于藤原氏專權政治背景下的日本,武士的形成是與以天皇爲首的中央集權制的瓦解和莊園制的發展相關聯的。
  大化革新以後實行的征兵制隨著中央集權制的衰落也日趨松弛。9世紀初改行“健兒制”,而導致服兵役成爲貴族的專制,以至軍隊素質一落千丈。正于此時日本各地莊園興起,莊園主爲了領土和安全,而,慢慢分離一些農民去訓練,後來幹脆成立了專門負責保衛工作的武士團。一些寺廟、神社也組織了“僧兵”。但莊園武裝的建立,對地方構成威脅,意識地方勢力也組織了武裝力量。一般由當地的富豪組成,稱爲“郎黨、郎衆”。
  武士勢力的出現和加強,從11世紀初期開始逐漸形成了超越莊園範圍的地區性武裝集團。無數分散的武士聚集在一地,統一指揮,組成了武士團。武士團的首領稱“物領”下屬稱“庶子”。武士團有著極強的宗族觀念,堅決實行首領的命令,實行主從關系。武士在戰場上武勇和對主人的獻身精神,是武士個人和武士團的基本要求,形成了“武家習氣”,“弓矢之道”等新觀念,成爲維持武士團組織的重要思想支柱!
  武士興起的年代,正是日本從律令社會轉變爲貴族社會的時期。也正是封建社會開始占據優勢的時代。所謂武士的興起,決不僅僅是貴族與武士之間爭奪權利的過程,而且包含了武士從地方富農中産生的新興力量。那時,作爲地方地主的五武士,把根紮在土地之中。他們被任命爲捕頭、押司等,並且擁戴出身名門的武將爲靠山。
  直到1221年,幕府通過平息承久之亂,取得了決定性優勢,日本的公家和武家二元統治朝武士一元統治發展,其曆史潮流勢不可擋,由于對土地的支配使得武士成爲統治的核心。
  武士通過主仆關系維持地位。武士對上司盡力效忠,主人則賜于下屬恩惠。通過主仆關系,武士終于超過了貴族,成爲日本文化的主流。
  但武士最關心的是保家,所以,對主人的效忠也只不過是一種手段。他們這樣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發展壯大本家族。由于這種心態的存在,導致了日本人特別善于競爭的特點。
  一種文化的興起必然有其的精神支柱。那武士道的精神支柱是什麽呢?
  首先從佛教說起,佛教對武士道産生了極其巨大的影響。武士認同命運的安排,對于無法避免的事情選擇平靜的服從,即便是死亡。
  一流的劍術宗師柳生宗矩,覺得弟子已經學會了自己所有劍術的技巧,就對那弟子說:“我能教的到此爲止,接下來你該去學禪了。”
  禪指的是“憑借沈沒思考,領悟言語所不能表達的思想”。學習禪就是要冥思,但在冥思的背後可是包羅萬象,原理就在于悟出“相對”。再將此“相對”與自己調和。
  從這一方面來看,禪的修養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在神社的靈廟當中既無月神的器物,亦無任何祭祀的用具,只是一面鏡子。簡單的解釋,鏡子是人類心靈的表象;當一個人的心境完全地安定下來而保持澄明時,便可以看見神的存在。
  中國的儒家思想也對武士道産生深遠影響,對國民而言國土是可供采掘金礦,收獲谷物的土地。這國土就是衆神,亦即祖先之靈的神聖住所。對一般平民而言天皇不僅是國家權威的象征,更是精神文化的支柱。武士道認爲,天皇本身是帶有上天使命,而以肉體存在于地上的天神代言人。
  嚴格的來講,在道德約束方面,孔孟之道才是精神最豐富的源泉。孔孟所主張的五倫,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關系。成爲武士最常規也是最重要的約束力量,成爲武士的經典之一。這種思想深深地埋在有一定知識的武士的心靈深處。佛教不能給武士道的部分則有神道補充。尤其是其他教養未提及的部分,如對君主的忠誠,最祖先的崇敬和孝心等,都可以由神道提供。
  不論是佛教還是神道認清自己並非是肉體方面的知識或精神物理學的知識;而是道德方面的意義,即“自我反省”。但由于武士往往熱衷于武功,對內省表現出極大的不耐煩。
  但我們可以發現武士道其實是一種很簡單的思想。只不過武士道起源與動亂的年代,在不安的環境因素下,如何保持鎮定是非常重要的,這是爲什麽武士階級保留了祖先們殘暴而洗練的氣質。這些武士終于創造了一個獨特男子的 典範。
  但這種思想是“只感化自己民族”的思想,對外則是殘暴的一面,套用尼采的一句話:“如果把亞洲人的性格狀況比喻成平原,日本就是一座突起的山丘”。

  第三章 魔鬼訓練
  先講個故事: 1566年某日深夜,明月高懸,在日本江戶郊外的一片樹林裏,兩個武士正進行一場決鬥。只見寒光一閃,其中一人便倒下了。沒有人知道他們是誰,但卻都知道勝者的兒子後來成爲一個赫赫有名的武士,他就是木曾昌義----當時才六歲。
  正是這次決鬥給木曾昌義提供了鍛煉勇氣的機會。第二天深夜,木曾昌義就被父親叫去,父親用刀抵著木曾昌義幼小的背脊說:“到樹林裏去,那裏有個死人,旁邊有塊石頭,你要用他的血在石頭上印上你的手印,做不到,我就殺了你。”
  六歲的木曾昌義,在樹林裏接受了三天嚴酷的武士道訓練,雖然他都成功地印上了血手印,但比起印在心靈上的殘忍來說,這血手印算得了什麽呢。
  其實,幾乎所有的武士,都得接受類似的魔鬼訓練。
  在武士道鼎盛時期,武士的名份是世襲的。也就是說,他們生下來就是武士。因此,他們生下來就得接受訓練。
  小武士的訓練是艱苦的,比如要以後能在任何情況下,不拘姿勢的睡覺,就必須在小孩時代把四肢幫在背上,用這種方法來達到目的。這種訓練幫助小武士學會主動,即使在別人背上,也能獲得最佳姿勢,不讓自己成爲別人的累贅。
  在訓練過程中,爬是絕對禁止的,因爲那有損武士尊嚴。當小武士會說話、會走路時,他們的父親就會揭去慈父的面目,取而代之的是血、刀、鬼故事等等。就像故事中木曾昌義的父親一樣。
  其實這是魔鬼訓練的准備,當小武士5、6歲時,已具備知性能力時,武士道的全面魔鬼訓練才真正開始。
  在武士道的魔鬼訓練中主要的學科有劍術、射擊、柔道、騎術、槍術、戰略戰術、書道、道德、文化等,這些都進而演化爲日本的傳統文化。
  在這些科目中有必要說明一下柔道和書道,因爲在那個時代,如若一個武士能寫的一手好字的話,將受到特別的重視,所以那時的武士對此特別重視。柔道的定義簡單的說,就是把解破學的知識應用在攻擊和防守上。柔道與相撲不同,靠的不是腕力。此外,他和其他的攻擊方法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不用任何武器。柔道的目的不是致人于死地,而是讓對方暫時不能行動而已。
  腦力的訓練也相當的重要,但武士最不行的就是腦力訓練。如在軍事中必備的算術,但正是武士所欠缺的。因爲武士道的訓練,根本上就不利于算術的培養。武士道重于不計較得失,反而主張知足。這就想唐吉珂德以他那把生鏽的槍爲榮。
  在武士道的訓練裏,有一項是克制滿腹牢騷而訓練不屈不撓的勇氣。此外還有“禮”的訓練。這些訓練目的就是:禁欲。這種喜怒哀樂都不行于色,以避免因自己情緒而影響他人。對一個武士而言,把情感流露于外表,簡直就不是男子漢的作風,要成爲一個受別人稱贊的大人物,就必須做到“喜怒不行于色”,因此必須要克制最自然的情感。
  而且還要做到沈默,因爲言多必失,借著言語而來表達思想,對武士來說未必太膚淺了,他們要的是行動。如果你有機會去拜訪一個十分不幸的武士,你會看到他那紅著雙眼而淚水未幹的臉上,依然一如往昔地綻放著笑容來歡迎你。事實上,武士道即使被他人踩得痛腳,依然能夠保持笑容。
  由于這種抑制情感的功夫必須時時存在,所以他們會借著其他的方法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比如詩歌、文章等,但也有微笑著突然拔刀殺人的武士。
  魔鬼訓練是不被常人所理解的,認爲何必如此。但武士認爲這不是有沒有用的問題,他們強調這個過程,無論有沒有用都得訓練。這就是武士道與一般訓練的不同了,武士道本身是沒有錯誤的,但由于訓練後的武士的思想在長期的作用下,變的陰翳、寡歡,導致了日本民族的現有思想的狹隘性,也暴露出武士思想的殘暴性。

  第四章 刀與武士
  說起武士,定讓你想象出一個手拿大刀的人物形象來。不錯,刀是武士的象征,沒有刀的武士也就不叫武士了。
  在武士道裏,到是力量和武勇的象征。
  身爲武士之家的子弟,必定是自幼開始學習舞刀弄劍,到了五歲那年,才開始身著武士服裝,奠定日後基礎。這個時候,他們所使的是真正的刀,這樣才表示有資格成爲一個真正的武士。而這一天對一個武士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日子。
  經過了“武士入門”儀式後,就象征著已經具備了武士的身份,不需要家長爲其行爲負責。通常,在孩提時代會一塗上銀漆的木刀代替真刀。不久之後,便以比較純的真刀訓練。等到成爲一個使用鋒利真刀的新手時,年輕武士往往會帶著喜悅的心情以身邊的木石試刀。到了十五歲時,就等于是已經成年,可以自由行動。但帶著危險武器的同時,就表示自尊心和責任感也隨之而來。
  腰上佩帶著刀就象征了此人心中已有武士道精神。武士刀共有大小兩把,大的稱“刀”,小的稱“肋差”,這兩把刀是武士寸步不離的身份象征。如果在室內,定要放在書房或起居室裏明顯易見的地方。夜間,就放在隨手可取之處,通常是枕頭邊。
  但由于武士對刀的熱愛,到最後演化爲收藏好刀的虛榮心,武士刀成了藝術品。漸漸的刀變成了身份高低的象征,刀也失去了原來的殺氣,多了一份親和!
  武士對刀的感情是一種拜物教的情感。正是對刀的無限崇拜,催生了許多以刀劍鑒賞、研磨作爲家業的武士世家其中最負盛名的是本阿彌家族。
  現在的日本人已經在西方意義上放下了刀,但在日本意義上,他們仍將繼續努力關注如何才能使心中的那把易被腐蝕的刀保持清潔。從武士道角度而言,刀是一種在任何時代都能保存的象征。
  如果,刀是武士的靈魂,那麽,勇敢就是包裹刀的表面的表示武士身份的刀鞘,刀和勇是密不可分的。
  但是,武士雖然喜歡用刀,但譴責不正當的用刀,甚至嫌棄之。任意地亂揮刀劍的武士,大多不是卑怯者即使虛張聲勢者。一個沈著冷靜的人物什麽時候才是用刀劍的最佳時機。但是,真正恰當的時機是很少見的。
  武士不能逞“匹夫之勇”就像手中的刀劍 ,是時機是才出鞘。但不是說遇事就 退縮。相反,武士道注重“勇氣”的培養。威猛、忍耐、勇敢、豪邁、勇氣,這些是最容易打動年輕人的心弦,只要再加上實踐要領,便可以很容易地訓練年輕人。所以,這些武士從年少時便開始競技比賽,以君子之爭來培養勇氣。
  但武士道認爲,不是一味的向前,一味的犧牲,就是勇氣。
  “武士若不重視自己的生命而任意地犧牲性命,這種血氣之勇與盜賊有何區別?武士之所以爲武士,就在與他知道退一步以成全忠節;武士之所以爲武士,就在與他知道戰死沙場以成全忠節。應死時決不偷生,應活時決不輕生。”
  勇氣的另一面就是沈著。也就是說,勇氣必須借穩定的心情冷靜的表現出來。所謂冷靜就是指靜止狀態的勇氣。果敢的行爲是勇氣的動態表現,冷靜就是勇氣的靜態表現。一個真正的武士一定會常保持穩定的心情,決不驚慌失措,不論遇到什麽事都能保持冷靜。
  十一世紀後半,在衣川堤上發生了一場日本最典型的戰役。東國軍戰敗潰逃,統師安倍貞任也隨軍逃亡。但敵將欲將他俘虜,于是對他大叫:“下馬免死!”
  但安倍貞任掉轉馬頭,與敵將說道:“忠義乃武士天職,豈可背棄?”
  此時,敵方大將義家示意放貞任離去,別人問義家爲何放走敵方大將,他說道:“在我軍強攻潰敗的情況下,仍能如此沈靜,我實在不忍心讓這樣的武士受辱!”
  尼采說:“能以敵人而自豪者,便能視敵人的成功爲自己的成功。”這正表現出武士的矛盾心情。
  身爲武士者,與平日就重視勇氣與名譽的人爲友,戰時也要求與這樣的人爲敵。
  勇氣表現到極至時,便近乎“仁”。
  第五章 沒落與複興
  武士道雖然看上去遠離了當代的日本人,但其實武士道已深入日本人的靈魂,是日本人思維方式的必然部分。形式上的沒落,並且永遠不可能從形式上複活了,但是,作爲一種流毒,它在日本人的行爲中依舊清晰可見。今天日本人所做的一切事,都能夠從武士道中找到久遠的根源或較爲可靠的解釋。特別是武士道披著經濟的外衣,進行出色的商業運作,更顯出驚人一面。
  如果認爲,日本作爲“商人國”跟以往的“武士國”已經沒有任何關系的話,那就錯了。日本是一個最善于保留和發展傳統的國家,從日本可以將原始的巫術文化發展爲國家神道文化、並使它至今盛行之至,就可以看出這一點。一位叫天谷直弘的右翼份子就有這樣的結論:如果日本作爲“商人國”所付出的努力不能增強日本的利益,那就該從“商人國”搖身一變成“武士國”。
  日本很聰明的保留了武士道傳統,並應用到現代的工作場所,他們能在和平時期,喚起戰時才有的武士道民族主義和犧牲奉獻的武士道精神。以日本這麽一個強烈武士道民族主義的國家,日本人想到的總是他們國家的利益。事實上,日本經濟是一種由國家指導的武士道資本主義。武士道卻以資本主義的形式成功了。
  武士道不但重視教育,還強調武士道的魔鬼訓練。日本不鼓勵個人表現,反而設法盡量讓每一個學子都能獲得必要的語文和數學能力。教師地位崇高、社會尊師重道。
  但由于過分強調合作性,個人的思想極端壓抑,不鼓勵創新,教育則強調死背與“集體思考”。導致了現代日本人過于注重團隊,而缺乏個人能力。
  個人認爲,武士道的思想帶給日本的好處就是,整個民族的團結一氣。在最近百年裏,日本就是靠著這種思想,不斷的發展自己。可是,武士道思想的落後性,也可從上文略知,所以這樣的思想對日本的周遍國家帶來了災難,也扼殺了許多人的個性發展,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女性的地位低下。在經濟如此發達的國家,日本的女性深受武士道思想的迫害,注重男權的武士道,使得女性到現在還沒有與男性平等的權利。
  時至今日,日本對許多事情的態度,也受武士道的影響。日本與鄰國也常有摩擦,作爲中國人當然恨日本,但我們是不是找找對日本的對策,這比“恨”有用!

武士道精神的典型行爲——切腹

  在日本武士道精神中“切腹”這種行爲不能不提,他們認爲這是光榮赴義。
  一、剖腹的起源和沿革。
  永祚元年(西元989年),大盜藤原義在被捕前,將腹部一字割開,然後用刀尖挑出內髒扔向官軍――據說這是剖腹的最早來源。
  剖腹的開始盛行,是在鐮倉幕府以後,因丟失陣地而引咎剖腹,或恥于被擒而陣前剖腹,占了絕大多數,一直持續到戰國時代。江戶開幕以後,社會統治相對平穩,因殉死而剖腹,和作爲刑罰的“詰腹”,逐漸占了主流。雖然幕府嚴令禁止殉死,但是根本無法阻止這一曆史性的趨勢。
  至于爲什麽選擇剖腹作爲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現在普遍認爲,古代許多的國家和民族,均主張人的靈魂是宿于肚腹中的;因此,武士便在有必要將自己的靈魂向外展示的時候,采取剖腹以示衆人的方法和儀式。
  二、剖腹的原因
  剖腹的原因,主要包括――
  1、戰爭失敗(如淺井久政)
  2、引責: 對過失承擔責任
  3、犧牲: 以自己的犧牲來拯救部下或同僚生命(如清水宗治)
  4、諫死: 爲了勸諫主君(如平手政秀)
  5、名譽: 爲保住自己的臉面 殉死
  6、先腹: 比主君先行踏上死途
  7、追腹: 義腹 爲了盡士道義理
  8、論腹: 爲了樹立名聲
  9、商腹: 爲了給家族和子孫帶來恩惠
  10、詰腹 無念腹: 痛飲悔恨之淚的剖腹
  11憤腹: 憤慨于無實之罪的剖腹
  12刑死: 武士專用的刑罰(如瀧善三郎)
葉隱
  日本武士道的古典稱爲\'葉隱\'(hagakure),是江戶時代的佐賀藩(肥前鍋島藩)所傳誦的武士道修養書。"葉隱"就如樹木的葉蔭,在人家看不見的地方爲主君"舍身奉公"之意。此書是由佐賀藩的藩士山本常朝(Yamamoto Tsunetomo 1659-1710)傳述,由同藩藩士田代陳基(Tashiro Tsuramoto)聽聞書寫整理,在18世紀初的1716年完成\'葉隱聞書\'寫本,共11卷1200多節,簡稱\'葉隱\'或\'葉隱集\'。卷一、卷二講武士的心得修養,卷三講鍋島藩藩祖直茂,卷四講第一代藩主勝茂,卷五講第二代藩主光茂(即山本常朝的主君),以及其嫡子即第三代綱茂等,卷六講鍋島藩古來的事迹,卷七、卷八、卷九講鍋島藩武士的"武勇奉公"言行,卷十講他藩武士的言行,卷十一是補遺。
  \'葉隱\'所表現的武士道精神,是果斷地死、毫不留戀地死、毫不猶豫地死。一般人對生命執著,武士道則持否定的態度,認爲只有死是真誠的,其他的功名利祿都是夢幻。當一個人舍棄名利,以"死身"來義勇奉公時,就可以看到這世間的真實。武士標榜的是精神上的優越,就是心理上先能戰勝自己,才能戰勝別人。先能"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他人的命"。這是日本武士強人一等的道德律。"不要命"與"要人命"是息息相關的,"葉隱"的教訓真是非常殘酷的武士論語。
  例如佐賀鍋島藩祖直茂,向其子勝茂說:"要使斬首習以爲常,得先對處刑者斬首",于是在其西方衙門內,排列十人讓他嘗試斬首,勝茂連續斬首了九人,看第十人是強壯的年輕人,就說"已經斬夠了,那家夥讓他活吧,這人才免斬得救" 。日本軍人侵略中國時的"百人斬"殘酷典型,在此可以窺見。
驀然回首
  武士道,發端于日本中世紀紛亂的內戰中,消亡于二戰正義的烈焰下。武士道精神越千年,生命力極端頑強,對日本社會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武士道,歸根到底只是一種封建時代的君臣思想,但由于發展的過程中摻雜了太多軍事以外的東西,竟成爲日本文化的代名詞。其實,武士道本身並沒有正邪之分,但日本武士道在日本走向法西斯的過程中,的確起了很大的負面作用,但真正給亞洲國家帶來苦難的,是日本帝國主義的軍國思想和皇國史觀教育。
  武士道並不代表日本,至少不能代表今天的日本。原因很簡單,武士道是鄙視商人的。今天日本社會的主流是商業文化,盡管還有一些日本人迷戀武士道,但日本主流文化已經改變,嚴苛的武士道生活更是一去不複返,武士道早已隨風凋零。
http://baike.baidu.com/view/60876.html?tp=0_11

上一篇:《末代武士》

下一篇:《宮本武藏》

阿楨 2023-02-10 07:22:14

日本千年史:用30分鐘跟著NHK大河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nsikcSxcWE

“大河劇”是什麼? 2021-11-11

有人以為日本人叫大和民族,所以這些歷史劇叫做大河劇,但大和與大河,只有中文裡讀音一樣,其間完全沒有關係。另有人以為歷史劇就是大河劇,這種觀點也不能說完全正確。
其實大河小說發源地是法國。最早出現的是大河小說,被認為是羅曼羅蘭寫的《約翰•克裡斯朵夫》。當時這些小說被稱為roman-fleuve,翻譯過來就是大河小說。這種小說通過寫一個人物或者一個家族的經歷,來反映出其所處時代的變遷,所謂時代的滾滾洪流,因此命名為大河小說。知名的大河小說還有馬丁•杜加爾的《蒂博一家》等。二十世紀初,大河小說的概念也曾流傳到中國。較早翻譯羅曼羅蘭作品的作家李劼人先生自己寫的《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及《大波》這三部小說,就命名為大河三部曲。就算是現在,港臺等地還有作家把自己寫的這類小說稱為大河小說的。
從以上說明可以看出,歷史小說未必是大河小說。大河小說應該是以人的經歷來反映歷史環境。像《隋唐演義》這一類沒有特定主角的小說,就很難成為大河小說。而金庸的《射雕英雄傳》、《鹿鼎記》等小說,日本人卻是把它們看作大河小說的。
從大河小說引申出大河劇的概念,倒是日本人的創造。總而言之,把大河小說拍成電視劇,也就成了大河劇了。但是,NHK電視臺拍的大河劇篇幅都很長。一般一星期放一集,一共放映將近一年。於是,大河劇漸漸地也轉變成規模龐大的電視劇的意義了。但是,規模龐大的電視劇,一般總也反映了某個時期的時代背景,定義上到也是並無什麼矛盾。
◆NHK歷年大河劇一覽
…….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OFV2GHI05372VRI.html

2H2D 2020-01-12 21:14:05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

阿楨 2012-09-01 10:37:48

布丁武士 A Boy and His Samurai 2010

導演: 中村義洋
編劇: 中村義洋
演員: 錦戶亮 友阪理惠 鈴木福
劇情簡介
一部令人食指大動的溫馨電影,改編自荒木源暢銷小說,《金色夢想》導演中村義洋自編自導。
故事從一個開設速食店的單親家庭展開,單親媽媽遊佐廣子(友阪理惠飾),為了生計與孩子的教養問題,奔波忙碌、焦頭爛額,偏偏,她的兒子友也(鈴木福飾)又調皮搗蛋,店內顧客更是超難伺候,眼看家中開銷又不斷地增加,廣子簡直快要崩潰…。
突然有一天,店裡出現了一個武士裝扮的人,他名叫木島安兵衛(錦戶亮飾),遠從180年前江戶時代穿越時空來到現代東京。這怪象無人可解、廣子也半信半疑,但既然出現在這,遊佐家卻也收留了他,多個助手也不錯。
就在安兵衛找到自己的出路,家中和樂融融的三人關係,卻也因此產生變化…。

布丁武士:傳統與現代的文化展演

同樣用穿越時空串劇情,重點在電影有沒有拍出新意和亮點。《布丁武士》除了著重在傳統和現代的器具轉變,更充分利用男女主角設定的個人特質,往下帶出了傳統和現代的文化融合與衝突。
片中的文化衝突造就了電影渾然天成的喜感,單純如兩個時代的語言、兩個時代的人際關係份際。在文化融合方面,最經典的莫過於男主角參加甜點比賽,挽救江戶城的舞刀絕技。而男主角從介入女主角一家,到被女主角趕出來的「男女誰應該主內主外」觀點,則辯證性的討論了傳統和現代文化價值觀,看似清楚、對立的分野,在這個議題上,其實不能簡單以傳統、現代二分。
男主角主動願意幫忙家務,原本以為是傳統主動適應現代的結果,沒想到,在男主角出外工作以後,他卻主動要求女主角辭職,當個家庭主婦──這樣的想法,不就跟她離開前夫的原因一模一樣嗎?即使過了一百八十年之久,男主外、女主內的想法,在社會中從來沒有被真正拆解過。
然而,男主角也說出了他的苦衷:他在江戶時代是一個沒有工作、成天無所事事的武士。導演細緻且一體兩面的處理了職場女性和江戶武士的問題,讓既有設定去產生一個個事件火花,並讓兩人的情感以隱微的方式連接著。表面上充斥荒謬、笑料、淚水,骨子裡卻帶有溫情關懷,這是中村義洋常用的手法。
中村義洋擁有非常好的說故事能力,比起強烈的社會隱喻,他似乎偏愛拍輕鬆幽默的電影,許多可以繼續發展的議題都只是點到為止,或許是他還沒能大鳴大放的原因吧。
http://christinasy.pixnet.net/blog/post/44183798

版主回應
《神劍闖江湖》如詩如畫的雨中試刀 文:普蘭可

  《神劍闖江湖》漫畫的篇幅很長,大體上分為「東京篇」、「京都篇」(以反派志志雄真實為中心,又稱志志雄篇),以及「人誅篇」。
  日本連載少年漫畫的通病,新人新作品開始連載時,往往沒有長期規劃,而是單元劇的型態,算是「試水溫」吧,《神劍闖江湖》的「東京篇」就是單元劇性質的。漫畫到了「東京篇」末尾,才有比較有規劃的劇情出現,的《神劍闖江湖》電影主要取用的正是這個部分......
  電影中的外印是把一堆角色的特色融合在一起,包括蒼紫(使用小太刀二刀流,電影裡只剩一刀流)、蒼紫的部下般若(全臉毀容以便易容,平時戴面具,電影變成只毀一半根本沒有意義),外印的武器(他本來是傀儡師,會拿鋼絲當武器),最離譜的是還讓他用手槍,這就算了,手槍還可以打個沒完沒了,當年的左輪手槍一次只能打六發啊,那到底是什麼離譜的手槍......
  而電影中的戌亥番神也其實和「人誅篇」中可悲又完全可略的戌亥番神沒太大關係,除了都用拳擊以外,其實電影中的角色還比較像是原本御庭番眾中的式尉,甚至跟左之助對打的段落也類似,真不知為何要硬把「人誅篇」的角色代換進來,還讓他既信天主教又吃素,加了這麼多奇怪特色,卻在片中幾乎成了免洗角色。
  漫畫在「京都篇」一開始,齋藤一先偽裝成反派出場,其實是為了測試劍心的實力,之後成為劍心打倒志志雄一黨的夥伴,電影版把他的出場提前了。
  話說這個前新選組隊長齋籐一是歷史上實際出現過的人物,維新後也真的在當警察,原本其貌不揚,但是在漫畫中,被美化250%以上,成為最帥氣的角色之一,於是電影版竟然由江口洋介飾演,有這位硬底子演員的加持,電影中齋藤一的表現相當亮眼。
  但是另一個歷史人物,卻被漫畫家和月伸宏整個大亂改,延伸到電影中也一樣,那就是剛說到的反派武田觀柳,其實名字來自於史實中的新選組戰略幹部武田觀柳齋,他原本是甲州流軍學的專家,在新選組中地位崇高,為人十分跋扈,但後來新選組改採西式訓練,他的地位一落千丈,結果心生叛變,因而遭到齋藤一等人暗殺。
  所以武田觀柳齋根本就沒活到維新以後,而且只知舊學問,當然也不可能成為大商人了。武田觀柳這個角色大概只取了武田觀柳齋的跋扈個性。
  講了老半天,都還沒說到主角劍心,和月伸宏創造這個角色的靈感是幕末的四大千人斬,分別是:河上彥齋、岡田以藏、田中新兵衛、浦啟輔。
  四大千人斬的第四人有許多不同版本,但請注意一定都是倒幕方的。至於為開創新時代而斬人這點,那根本是子虛烏有的事,電影中有拍出幕末時倒幕派在牆上掛上大大的「尊攘」,那是啥?正是倒幕派的思想中心「尊王攘夷」,所謂攘夷就是反對一切外國事物的義和團行動,完全是守舊思想,和開創新時代一點關係都沒有。
  後來歷史開了大玩笑,攘夷派的長州、薩摩因為攘夷分別在四國戰爭與薩英戰爭中被老外K個滿頭包,結果他們就把攘夷拋諸腦後,開始全盤西化,於是到片頭的鳥羽伏見之戰時,倒幕軍的現代化程度還比較高而獲勝。
  以往常會為了強調幕府是「守舊」,所以讓佐幕軍都拿著冷兵器作戰,其實幕府是率先主張開國的......這次電影還了佐幕軍一個公道,幕軍方面也一樣有火槍,只是數量比較少。
……………
  在幕末被這樣莫名其妙暗殺掉的可憐人很多,譬如後來成為首相的伊藤博文,當年也是個小殺手,當時知名的國學者塙忠宝(塙次郎)奉命研究與外國人打交道的禮儀,結果就被當時是憤青的伊藤博文選為目標暗殺掉了,簡直不分青紅皂白,這件事連伊藤博文後來自己也覺得太離譜,大概很是自責,所以對塙次郎的兒子特別提拔,算是贖罪。
  甚至到維新後,這些「志士」們還繼續製造麻煩,維新後,攘夷志士趁英國公使到港,殺進隊伍,想殺死大使,造成英國衛隊多人死傷,攘夷志士也全部喪生,他們自認為是為大義犧牲,但是對維新政府來說他們只是無理取鬧的恐怖份子。
  也因此,這些倒幕派浪人原本歷史評價不佳,比較受到尊崇的反而是雖然打敗仗,但是在幕末一直擔任維護秩序角色的新選組,直到《神劍闖江湖》漫畫出世,幾乎完全架空歷史,把維新志士給浪漫化,才鹹魚翻身。
  回到電影,全片最值得讚賞的就是在場景上的用心,不論是一開始的雪中戰爭場面,或是最後的山林石階決戰場景,都設計的極有詩意,而運鏡也善用場景設計,營造出相當生動的鏡頭語言,如刃衛在橋上,居高臨下看著小薰的一幕,無聲之間就把雙方的強弱之別以及壓迫感帶出,劍心和齋藤一的雨中試刀,也是如詩如畫。
  但本片仍有日片一貫的缺點,大概是日劇拍習慣了,運鏡常常都太近,結果明明搭了很不錯的背景,卻經常是失焦的,混戰鏡頭也有部分拉得太近,場景和動作明明設計的很辛苦,畫面卻只見衣服飛來飛去什麼都看不清楚,相當可惜。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75/33756501/
2013-08-03 09:5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