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人》
怎在
與《阿甘正傳》之間插評 ?《雨人》有啥影視史學?巴瑞李文遜、達斯汀霍夫曼,同是《搖擺狗》、《雨人》的導演、主角。再加雨人是自閉症,而《阿甘正傳》是智障,就一併評吧!
1988《雨人》Rain Man
榮獲柏林影展金熊獎,達斯汀霍夫曼爐火純青詮釋自閉兒,令人難忘
導演: 巴瑞李文森
編劇:Barry Morrow
演員:達斯汀霍夫曼/湯姆克魯斯/薇拉莉葛琳諾/Gerald R. Molen
劇情簡介
達斯汀霍夫曼 、湯姆克魯斯主演、巴瑞李文森導演。 本片透過不正常人的角度嘲諷了“正常”人的生活習慣和思想,忠實貼近自閉症患者的生活。
從事汽車買賣的查理獲悉,父親將遺産絕大部分留給了他未見過面的哥哥雷蒙後十分不滿,到療養院將患有嚴重自閉症的雷蒙接了出來,由于雷蒙不能自理生活,對現代社會也不能適應,在路上鬧了不少笑話,使從不關心別人只知賺錢的查理開始了解關心哥哥,最後,雷蒙回到了療養院,他經過現實之旅,絲毫沒有改變,而查理對遺産已不感興趣了,他懂得了人生中還有比金錢更珍貴的手足之清。
《雨人》(英語:Rain Man)是1988年上映的美國電影,以兄弟之情爲主題。是由巴瑞萊文森(Barry Levinson)執導,劇本是由雷蒙貝斯(Ronald Bass)及巴利摩亞(Barry Morrow)撰寫。這個故事根據真人真事改編,主要制作的靈感是來自金?匹克。湯姆?克魯斯憑此影片開始成名,促使他在演界平步青雲。
電影講述一個自私的查理(Charlie,由湯姆?克魯斯飾),發現了原來一直以來自己有一個自閉症的兄長雷蒙(Raymond,由德斯汀荷夫曼飾),父親更將所有遺産都留給他,只留下一輛舊款轎車及玫瑰花園給查理,所以查理希望奪回資産。
《雨人》情節介紹
查理自小失去母愛,他一直以爲自己是獨生子,因在年少時偷開父親的驕車而與父親關系決裂。查理只記得「雨人」是他小時候的玩伴,雨人經常唱歌給查理聽。長大後,查理已忘掉「雨人」是誰。
在劇中,雷蒙怕下雨,還把自己的名字念爲「雷曼」(Rainman),取其音爲「雨人」。
查理一直經營小型汽車公司,但環保部門對汽車的審批嚴緊卻令他無可奈何。不久,他接到父親離世的消息,決定回老家辦理父親身後事及繼承遺産。但發現父親把房屋及大部份約三百萬美元的資産,放進信托基金給予雷蒙,只留下一輛1949年的舊款開篷轎車及玫瑰花園給他,但對這位由兩歲便分別,不見三十年的兄長毫無印象,于是決定尋獲他的兄長及誘騙他的資産。
雷蒙自小患有自閉症,他們的父親害怕雷蒙因失去母親,令他情緒受創,于是送他至精神病療養院。一住就是三十年,直到查理在病院尋獲他。查理替雷蒙申請暫時回家,設法取得他的資産。在汽車旅館內,雷蒙不小心打翻了牙簽盒,他即時數出盒內牙簽的數目,發現雷蒙的記憶及數字上有莫大的能力,于是帶他至拉斯維加斯賭場小試牛刀,卻贏得了巨款金額,解決了查理的經濟危機。通過教導雷蒙跳舞,兄弟之情開始叢生。及後返回洛杉磯的住處,在相處下,查理發覺雷蒙便是「雨人」,即是他從小的現伴。
三百萬的遺産對查理來說已經不重要,手足之情已經蓋過了金錢。查理一直爭回雷蒙的撫養權,但在官司上敗訴。結果,雷蒙和查理因此需要分隔兩地,雷蒙返要返回療養院,兩人在車站上依依不舍,查理得到的不是金錢而是一份兄弟的情義。
奧斯卡金像獎
《雨人》在第六十一屆奧斯卡金像獎獲得八項提名及四項大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達斯汀?霍夫曼)及最佳原創劇本。另外未獲獎的四項提名包括:最佳美術設計、最佳攝影獎、最佳電影剪輯及最佳電影配樂。
柏林電影節
《雨人》奪得了1989年第三十九屆柏林電影節的金熊獎。雨人是唯一一套電影奪得金熊獎及奧斯卡最佳影片。
意大利大衛獎
《雨人》在意大利大衛獎中奪得了最佳外語片、外國男演員(達斯汀?霍夫曼)。
瑣事
原來的劇本設定雷蒙的性格是一個開朗友善,十分熱情的人。後來在達斯汀?霍夫曼的極力遊說導演及編劇,把雷蒙改變成爲一個孤癖內向,不愛說話的自閉症患者。
《雨人》原先是由斯蒂芬斯皮爾伯格籌備執導,後來他選擇了執導《聖戰奇兵》。
《辛普森一家》部份集數內容與雨人有不謀而合的部份。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B%A8%E4%BA%BA
《雨人》劇情介紹
在當代美國。查利?巴比特是洛杉磯一名青年汽車商。他的母親早已去世,父親是百萬富翁,但對他沒有感情。這天律師行打來電話告訴他:他鰥居多年的父親去世。查利不想離開西海岸,丟下公司的事去奔喪。可是父親留下了一大筆家産,化成錢倒能給自己的企業複興帶來希望。想到這一點,他便偕同蘇珊一起去辛辛那提參加父親的葬禮了。
抵達父親家一看,房子真大,寬敞的汽車車庫裏停放著父親生前最喜愛的1949年産的"別克"牌白色敞蓬汽車。看到這輛車,查利不由想起了一件往事:那是父親在世的時候,查利未經他同意,擅自將車開出去兜風,途中被警察以"偷車賊"罪名拘留,在警察局足足關了兩天……一連串闖入記憶的往事使身居這豪華府邸的查利一點也不感到親切,他反而被一種恐懼感攫住了。原來是想起了“雨人”。小時候,家裏好像有個叫“雨人”的什麽人。自己也唱過“雨人,雨人,別看他傻乎乎,唱起歌來頂刮刮……”這首曲子的。
次日,查利會見律師。律師宣布遺囑,查利越聽越不對勁兒,竟懷疑自己的耳朵來了。可能是父親長時間沒有同查利保持聯系的緣故,居然把300萬美圓的遺産列爲信托資金(即委托他人管理)。“我是父親的兒子,可父親連一點骨肉之情也沒有。”查利憤憤不平。他只得到一輛老式的"別克"和一座薔薇花園。那麽,300萬美圓歸誰繼承呢?查利急沖沖趕到銀行去詢問,才知道那筆錢的受益者是雷蒙.巴比特。查利一下子懵住了,這人是誰?他也姓巴比特,難道是他的哥哥?這麽多年來一直沒聽到過他呀?查利又打聽到雷蒙現住在一家精神病院裏。于是他帶著蘇珊一起去那家叫沃爾布魯克的醫院。 他拜見了主治醫生布魯納大夫。後者向他介紹了情況,查利心頭像塞了一塊鉛。雷蒙的確是他的長兄,患有自閉症(一種智能障礙症),故從小被人們喚做“雨人”(幽閉症患者的俗稱)。不過他除了寡言少語外,其他方面倒也正常。查利決定把雷蒙帶回洛杉磯,擔任他的監護人。于是,兄弟二人及蘇珊開始了爲期一周的旅行。
兄弟倆來到機場,不料雷蒙一見飛機就大吵大鬧。他說乘飛機不安全,並曆數近年來重大空難發生的時間,地點…不耐煩的查理,只好開著那輛父親留下的老式轎車,帶雷蒙走高速公路。當天深夜,發生了一起車禍,警車閃動的燈光刺激了雷蒙,他起身下車,執拗地離開這不安全的高速公路。查理無可奈何,他們的汽車只好在鄉村小路上慢悠悠行駛。雷蒙有在固定時間看固定電視節目的習慣(因他只能從電視裏了解外部世界),到了那個時刻,他再也不肯趕路,查理只好帶著他闖入私人住宅,要求看電視。雷蒙還有許多不能改變的習慣,譬如:每餐都少不了某種食品、只穿從某個商店購買的內褲等等,使查理哭笑不得。一次,趁查理下車打電話之際,雷蒙下車走走,橫穿馬路時,紅燈亮了,他看到“禁止通行”字樣,立刻停在馬路中央,周圍堵滿了車,氣得司機下來揪住他。 旅途中,查利被雷蒙許多古怪的生活習慣和因不諳世事而出的洋相弄得筋疲力勁哭笑不得。但他也發現,雷蒙有驚人的記憶力和心算能力。例如,他能很快背下電話本上從A到G所有的電話號碼。牙簽盒碰倒在地,他能立即說出牙簽有多少根。于是,查利帶著雷蒙來到賭城拉斯維加斯一家賭場,利用他過人的記憶力大撈了一筆。
一向只知道做生意的查利在哥哥的接觸中,逐漸學會了關心人、愛護人,並且認識到世界上還有比金錢更珍貴的手足之情。
當兩兄弟最後到達洛杉磯時,查利已與哥哥難舍難分了。
精彩花絮
在最初的劇本中,雷蒙德的性格是開朗友善的。但在初次讀過劇本之後,達斯汀?霍夫曼就成功遊說編劇把他改成一個性格內向的孤獨症患者。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最初考慮導演此片,他還開始爲影片開拍籌措資金。後來其好友喬治?盧卡斯需要幫忙拍攝他的印第安娜瓊斯系列第三部,只好退出,把電影拍攝計劃交給了現在這部電影的導演。
雷蒙德說他的內褲是從K-Mart on Oak and Burnett買來的。這個地址的實際上是一家位于Cincinnati的賓館,名叫Vernon Manor Hotel。在電影的一開始,查理、雷蒙德和蘇桑娜就是住在這家旅館的。
雷蒙德記得的兩個電話本上的名字,瑪莎和威廉?格特瑟根,這是達斯汀?霍夫曼現實生活中的親家的名字。
在電影開始不久,律師向查理宣讀遺囑的時候,他說:“我肯定會得到玫瑰園,我肯定已經得到了玫瑰園。”這裏就暗示著此後雷蒙德將大量運用到“definitely”(肯定)這個單詞。
站在烤薄餅店收銀臺後面的男孩傑克?霍夫曼,正是達斯汀?霍夫曼的兒子。
“雨人”一詞的來曆:一部由影帝達斯汀霍夫曼主演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名字很古怪,叫《雨人》。“雨人”的來曆,是主人公雷曼咬字不清,總是把自己叫成“瑞曼”,在英文裏就寫成“ RAIN MAN”,從字面上硬譯,就成了“雨人”。應該說,這是個不成功的、很別扭的譯法,但是,出奇制勝,“雨人”後來竟成了一個具有特別意義的專有名詞———指那種具有某種特殊才能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厲害點的叫“白癡天才”———達斯汀?霍夫曼在劇中所飾演的“雨人”正是這樣一個人,他具有超乎常人的對數字的敏感性。
穿幫鏡頭
發現錯誤:查理,雷蒙德和蘇桑娜住在第一家旅館,隨後蘇桑娜發瘋一樣咆哮怒吼。當她猛力撞擊門的時候,從門和牆搖晃的方式很明顯可以看出背景是預先設置好的。
連續性:在自助洗衣店,隨著鏡頭的變換,雷蒙德左邊的幹衣機時而打開著,時而關閉著。
連續性:雷蒙德在影片中拍照用的是126膠卷照相機。我們可以看到,沖洗出來的相片都是長方形的,實際上126膠卷的相片應該是正方形的。
連續性:雷蒙德要去辛西那提的卡馬特買內褲,同一家商店,他卻給出了兩個不同的地址。
http://baike.baidu.com/view/73715.htm
「雨人」、「賭神」與「阿甘正傳」─精神障礙者的影像成就
達斯汀霍夫曼與湯姆漢克,這兩人應該是好萊塢近代影史上最出色的兩個「智障」影帝吧!1988年的「雨人」與1994年的「阿甘正傳」兩部電影,分別以精神障礙者作爲主角,以逗趣、溫馨但又不刻意平反任何對精神障礙者的污名化,但卻暫時地消除了觀影大衆對精神障礙者的負面認知及戒慎焦慮。當然,我們很難說這份感動是恒長的,尤其電影一方面僅是做一次兩個小時長度的「邊緣發聲」,但另一方面卻也以消費精神障礙者來作爲娛樂賣點,我們很難衡量這種社會教育的機緣導出的將是正面或負面的結果。
達斯汀霍夫曼與湯姆漢克兩人所扮演的角色,最主要的形象特征兼備了智能上的瑕疵與社會溝通能力的缺陷,不過這是以「正常人」的眼光與立場所貼上的標簽。但是「有一好沒兩好」的諺語印證了,用來彌補「雨人」與「阿甘」在溝通能力上的瑕疵,但他們卻擁有超乎常人所能達到的專注能力。智商僅有80原先無法進入一般小學的阿甘,到了某些非常態的空間後,智商就翻了一倍成爲天才。還記得「阿甘」在軍隊組裝槍枝時的驚人速度,受到班長大聲贊揚:「天啊!這是最快的紀錄!真是一塊當兵的材料,我真想推薦你進官校!阿甘!你將來會當將軍!」還有,班長問阿甘爲何要從軍,阿甘答到:「目的是服從您!」受到班長贊譽:「阿甘!你真他媽是天才!第一次聽到這麽傑出的回答!你的智商起碼有160!你他媽是天才!阿甘!」
諸如精神療養院、美式足球隊、乒乓球隊、賭城、軍隊等非常態社會空間,這些不是非「正常人」所會長時間進駐的空間,就是片面化強調某種體技能而非全人﹝尤其是不須與人溝通﹞,只有在這些空間中,「雨人」與「阿甘」才最能適得其「所」。以這種嘩衆戲謔的消費方式,是凸顯他們的長處?還是再一次確認他們應該被留置在某種社會角落中?是爲營利邏輯的電影面臨的最大兩難。暫且結束電影外部層次的反思觀點後,或許也該進入兩部電影中一些值得被討論的內容安排。
不像「阿甘」透過年紀漸增而被片段地擺置在各個場景空間中消費,「雨人」則隨著一個「疑似」遺産分配不公而憤怒的弟弟帶著他跑。湯姆克魯斯飾演「雨人」的弟弟查理,父親留下的遺産中,他只得到了古董跑車與玫瑰花叢,而三百萬美金則全歸他從不知道其存在、那患有自閉症的哥哥雷蒙所有。問題是,這樣的遺産分配真的是不公平的嗎?
遺産並非交易所得的利益,在傳承上,有意義的是遺愛而非僅止于金錢遺留,然而查理由于自小沒有母愛的照料,與父親之間又無法和平相處,對于愛的「觀念」也就相當缺乏更無法理解。他們的父親之所以對查理從小的教養就非常嚴厲,這是因爲他爲了查理的安全而送走雷蒙,對小兒子的疼愛與保護,讓父親不得不將雷蒙送去療養機構獨自過生活,查理得到的是家庭生活的全部,而雷蒙卻得獨自一人在療養院與其他陌生的患者共同生活。因此,父親認定查理必須加倍努力、表現地更加完美,才對得起哥哥雷蒙。然而,查理卻不明白父親對他爲何對他近乎苛刻的原因,因而才讓父子關系走向決裂。
這筆遺産被拆成【三百萬美金】與【古董跑車+玫瑰花叢】,兩者的性質是相當不同的。前者是數量化的金錢,錢永遠就僅只是錢,是沒有性格、價值與意義,可以被數量化計算的,我的錢與他人的錢完全相同,僅是多寡的不同而已;然而古董跑車與玫瑰花叢是獨特的,是父親回憶與珍愛的價值載體,是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到的。
一方面,由于哥哥雷蒙並沒有在社會上謀生與生存的能力,因此爲了照料他的生活,用這些錢爲他成立信托基金確保他日後生活無虞。而弟弟查理則是好手好腳也「心智健全」﹝下一段我們再來討論這個「健全與否」﹞,在16歲就負氣離家討生活,證明了他有謀生的能力,因而一點也不獨特的金錢,查理需要多少就應該靠自己掙來。
如果自閉症的部份定義是:無法妥善地表達自己、無法與人溝通。那麽,雷蒙是醫學上認定的自閉症患者;而他的弟弟查理則是另一種自閉症患者,只是隱而不顯地在社會中生活。正如影片的開頭可以看到,查理是個非常具備談判技巧與溝通技術的生意人,但是他不懂得敞開心防,無法最親密的人做感情上的分享與交流。就像查理對女友蘇珊娜訴及過去與如何父親決裂時,他的女友感到不可思議地說到:「我們在一起一年了,你怎麽能把一切深埋心底?」
父親留下古董跑車與玫瑰花叢給查理,或許是希望留給他一點啓示,改變他的觀念,讓他學會何謂愛與珍惜。然而父親在世時,一直無法改變查理因缺乏母愛所生成的自衛性格,在離開人世後所安排與寄托的家庭教育﹝遺産分配的方式﹞,仍無法使查理因此自醒,反而是藉由「綁架」哥哥雷蒙企圖分得一百五十萬美金的這個行爲,藉由兄弟兩人的相處之間親情點滴,雷蒙的存在才讓查理感受到最珍貴的事物並非金錢,同時如何與最親密的人在心靈上的相通。
我們可以看見,雷蒙的存在,在兄弟相處的時間中,反而在扮演著照顧查理、使他成長的角色。帶著雷蒙由賭場贏回的錢解決了查理生意受挫的損失、與雷蒙的相處使查理逐漸懂得如何打開心扉與蘇珊娜溝通。被認定患有自閉症的雷蒙,卻帶給了「正常」的查理更多幫助與學習愛的機會。
這部電影另一個感動人心的元素來自于,查理女友蘇珊娜對雷蒙的體貼。這個來自于性別而非親情的面向,不同于家庭的照護,而是我們對于陌生的自閉症患者應該有的關懷。蘇珊娜的存在,提示著雷蒙與我們具備同樣的情感與愛欲,他只是不善表現,但若觀衆與蘇珊娜一樣體貼,就能感受到雷蒙的形象應同以人性爲主體表現,而非疾病或症狀作爲主體的唯一特征表現。
1988年拍出的「雨人」,我相信片中許多元素隔年就被香港導演王晶挪用到「賭神」上頭。角色性格的對比幾乎可說是複制,劉德華=湯姆克魯斯、周潤發=達斯汀霍夫曼、王祖賢 = 薇拉莉葛琳諾。湯姆克魯斯無意識地轉小指戒指變成賭神的謀略動作、雨人循著叫床聲陪叫的劇情成爲賭神中一個笑點、帶著自閉與退化樣貌的賭場高手…等等。加入了這些元素之後,讓通常執導出爛到不可思議的電影的王晶,執導的「賭神」成爲華語影壇上的賭桌經典!如果由這個事實出發,那麽或許經典電影的定義,就是被影片中的元素被複制、挪用後依然能在觀影上帶來相當威力!
最後,透過「雨人」、「阿甘正傳」與「賭神」這三部電影,我們還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不論是好萊塢或是華人影壇,「智障」與「影帝」似乎總存在著一層密不可分的曖昧關系...
http://www.wretch.cc/blog/iggypop0119/12293516
NASA欲破“雨人”神腦之謎 2005年03月21日 北京晚報
看過電影《雨人》的人都不會忘記,那個患有孤獨症、但數學方面具有超常能力的“雨人”。
不要以爲這只是電影或故事中虛構的人物,“雨人”確實存在,他就是金?皮克———《雨人》劇本的原型。
他能背誦9000多本書,能預測天氣,是數學天才,他在15門學科堪稱“專家”。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從去年10月至今下大力量研究金的大腦。帶著強烈的好奇,女記者海倫娜?德貝托達諾拜訪了這個傳奇人物。
《雨人》故事簡介
從事汽車買賣的查理,與女友蘇珊娜駕車度假途中,得到父親去世的噩耗。葬禮之後。律師宣布遺囑,查理只得到一部1949年出廠的老式轎車,而他從未過面的哥哥雷蒙,卻繼承了300萬美元的巨額遺産。憤憤不平的查理立即帶著蘇珊娜去找哥哥。
雷蒙長期住在一所療養院裏。他自幼患嚴重的自閉症,終日沈浸在幻想世界中,行爲異常,被視爲癡呆狂。其實他博學多才,尤其精通心算,記憶力超人。不知爲什麽,他特別怕下雨,還總把自己的名字雷蒙念成雷曼,意爲“雨人”。
影片結尾時,雷蒙由醫生陪同回療養院,查理爲他送行。雷蒙經過現實之旅,絲毫沒有改變。對查理來說,能否分享300萬美元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懂得人生中還有比錢更珍貴的手足之情。
該片1988年獲得奧斯卡八項提名,並奪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始劇本四項大獎。
“超級中的超級”智者
酒店大堂裏,金一個人喃喃自語,嘟囔著航班和大雪。“明天將有一股冷空氣,”他搖晃著腦袋大聲說。“如果你想知道你的行李在哪裏,你得去機場3號傳送帶,問3號傳送帶!”他大笑著反複這些話。人們起先很驚訝,不過當他們認出了金跌跌撞撞的步態和尺寸超人的大腦袋,嘴角便露出微笑。
現年53歲的金生活在猶他州鹽湖城,他是那裏的英雄。“你知道電影《雨人》嗎,”金的父親弗蘭驕傲地向來訪者介紹,“這就是‘雨人’。”
電影中的“雨人”自幼患上自閉症,終日沈浸在幻想世界中。他行爲異常,被視爲癡呆。但是博學多才,精通心算,記憶力超人。與電影相同,現實中的金智力超凡;與電影不同,金沒有自閉症,但存在生理缺陷。
一般來說,精通3門學科就被稱爲“超級智者”,金卻精通至少15門學科。影片《雨人》中,“雨人”的弟弟驚歎其才智:“他應該爲NASA這樣的機構工作。”如今,真正的“雨人”正在這樣做。去年10月,NASA與加利福尼亞薩利納斯谷記憶醫院合作,取得金大腦的X光斷層照相和核磁共振掃描圖,並用先進技術獲得太空航行對宇航員影響的數據,然後將數據合成在金大腦的三維圖像上。“目的在于,”弗蘭說,“測量金的大腦如何反映和思考這些數據。”
弄清金的大腦如何工作,對NASA專家大有幫助。弗蘭說:“NASA專家說,他們正打算把金的腦電路放在傳送衛星中。”NASA無法透露詳細的研究情況,但將很快公布結果。
記憶力獨一無二
世界上沒人擁有金這樣的大腦。在威斯康星大學醫學學院任教的達羅?特雷費特博士是一名精神病專家,他研究“超級智者”已經有40多年了,特雷費特博士在不同場合研究過金。
特雷費特博士說:“在衆多‘超級智者’中,我從沒有見過和金一樣的。他記憶的寬度、廣度、速度以及清晰程度都是獨一無二的。”
最近,人們發現,金讀書的時候兩只眼睛可以看不同的兩頁,而且能記住每個單詞。正如他父親所說:“你和我看一頁文字用3分鍾,而他只用10秒;我們可能幾個小時後就會忘記了,而他永遠不會忘記。”金能記住任何看過的東西。
從童年開始,金就“貪婪地”記憶地圖和電話名錄以及任何他能拿在手裏的書。家中藏書他早就讀完了,現在他每天下午都到當地圖書館去。他也成了圖書館員工的“親人”,那裏的人都喜歡他。
對天氣了如指掌
金的父親弗蘭溫和而友善,看起來像小一號的金。他問記者德貝托達諾的生日。“1968年5月26日,”德貝托達諾說。
金把臉湊近德貝托達諾,離她的鼻子只有幾毫米:“那天是星期天,今年你的生日是星期四,你將在2033年的一個星期四退休。”說完,他像企鵝一樣搖搖擺擺走到窗前,雙臂輕輕環抱在胸前。
望著窗外晴朗的天空,他說:“星期三晚上,將有大範圍雨夾雪。”
“他對天氣了如指掌。”弗蘭又驚又歎,“他能看見天氣預報員看不見的氣象圖。”
知識來自書本和別人的講述
德貝托達諾告訴金,自己住在華盛頓,但老家在英國。金立即列出進出華盛頓的各條主要道路,並告訴德貝托達諾,她所住地區的郵編和電話區位代碼。
弗蘭問德貝托達諾來自英國什麽地方,德貝托達諾說,來自“賽倫塞斯特的鎮附近”,金馬上接口說,“那是羅馬人的營地,叫做Corin”。
“是Corenium,”德貝托達諾糾正他。然而事後德貝托達諾想起來,在凱爾特語中,Corenium就是Corin。金從沒有去過美國和加拿大以外的地方。金的知識幾乎都來自書本和別人的講述。他已經讀過9000多本書。
我對每個我見到的人都充滿了愛
德貝托達諾問金如何看待NASA研究他的大腦。“那是最好的辦法。”他的回答令人費解。對于自己爲什麽知道這麽多事情,金卻有自己的解釋:“我對每個我見到的人都充滿了愛。”
與金談話並不容易,他總是從一個話題迅速跳到另一個話題,讓人有點兒跟不上。金的父親弗蘭永遠在他身邊,看好兒子走路不要偏離方向,並向人們解釋兒子在說什麽。
爲NASA工作的理查德?博爾伊博士說:“我能說的僅僅是,金?皮克是獨一無二的,即使是同其他‘超級智者’相比。”
因爲和德貝托達諾在一起的緣故,金腦子裏全是英國。他滔滔不絕地背誦莎士比亞和狄更斯的名段,講述英國國王和王後。
德貝托達諾問他是否知道英國最短和最長的王朝,他脫口而出道:“愛德華五世最短,維多利亞持續了63年8個月又兩天。”
大腦構造
兩個腦半球合二爲一 形狀是普通孩子3倍
1951年金一出生,就顯得與衆不同。“腦袋是普通孩子的3倍。”父親說。他的頭太大,頸部肌肉無法支撐它。他腦後部有一塊腦膨出,也就是說,在後腦凸出部分裏長了一個水泡,3歲時,水泡萎縮了,卻又長出一個節結,毀壞了半個小腦。1983年,他第一次做腦部掃描,結果顯示,與常人兩個腦半球不同,金的兩個腦半球合二爲一。最近的掃描顯示,金的小腦右半部分裂成8到9個部分。這也許是水泡萎縮入腦時産生壓力造成的。沒有人能解釋清楚他爲什麽會是這樣。
“他的左腦對右腦不具有控制能力,”博伊爾博士說,“與擁有兩個半腦的正常人不同,他有了一個巨大的計算器。但從理論上說,這種特性對人産生更多負面影響。”
金患有運動神經殘疾,需要別人幫他洗澡和刷牙。“他能自己穿衣服,”弗蘭說,“我只是給點幫助,因爲他會把襯衫穿倒。”
金還是嬰兒的時候,醫生建議父母把他送到收容所,或者給他做前腦葉白質切除術。不過,父母並沒有這麽做,而是把金帶回家,帶他進入書的世界。
妙語連珠
“第二長號手慢了一點”
金酷愛音樂,猶他大學的阿普麗爾?格林恩博士教他演奏鋼琴。“他有傑出的音樂天賦,不僅僅是死記硬背(樂譜),”格林恩對記者德貝托達諾說。“他的才能可以跟莫紮特相比,我說這句話很慎重,因爲我專門研究莫紮特。”格林恩舉了個例子,“如果金小時候聽過一次交響樂錄音,他53歲再聽時,如果裏面有錯,他會指出來,他會說:‘第二長號手慢了一點。’”
“(知道的)比地球上任何人都多”
記者德貝托達諾旁聽了金和格林恩的音樂課。兩個小時裏,金全神貫注,和格林恩探討長長的音樂問題,不費力氣地答出最難的問題。格林恩提議金演奏貝多芬第六交響曲,雖然從未練習過這首曲子、甚至沒有看過樂譜,金卻擡手奏起了樂章開篇的幾個和弦。格林恩驚歎:“你知道的比……”金打斷她:“比地球上任何人都多。”“對,”格林恩說,“而且比你認爲你知道的還要多。”
金彈琴很投入,但鋼琴已經舊了,幾個音調不准,這讓他煩躁。幾分鍾後,他從椅子上跳起來:“我不想整天呆在這裏。現在差10分鍾兩點了。”
天才的父親
父親弗蘭今年78歲,獨自一人照顧金。金的母親20世紀70年代中期離開了家。金還有一個弟弟和妹妹。金說:“我媽媽在學校的時候就和一個男人約會。”父親說:“直到我們結婚32年,她母親也沒有告訴我(他們之間的關系一直沒有斷)。”現在,母親就在附近住,金每天早上8時都給她打電話。
父親弗蘭擔負起全天候照顧兒子的擔子,幾乎沒有一點自己的時間。記者問他這是否和照顧小孩子一樣。他說:“差不多就是這樣,我每天夜裏要看金兩三次。”父親很擔心,他不能再照顧金的日子終究有一天會到來。“我已經問過當地協助生活中心,他們很願意接收金。”
專家特雷費特博士相信,弗蘭是兒子有如此才華的原因之一。“與金的大腦結構相比,弗蘭的信念和愛更能讓兒子發揮出這樣的才能,”特雷費特博士說:“天才和智者之間的分界很細小,他們看起來很相近。”弗蘭的其他兩個孩子都是天才級的高智商。
霍夫曼和金相處幾小時觀察細節
德貝托達諾和金父子來到一家餐館吃午飯。金大聲說:“我不能吃紅肉或甜食,也不能喝帶氣兒的飲料。”他曾經患有心髒病。弗蘭給兒子點了水和三明治,金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喝水時,他動作像個嬰兒,雙手拿著杯子,發出“嘖嘖”的喝水聲。
金有點強迫症,像他這樣一個大個頭,忽然站起來,抱住別人就不放手。金擁抱過德貝托達諾好幾次,弗蘭在一旁密切注視著。“好了,讓她走吧,金。”弗蘭給兒子下令。金恢複了平時的優雅姿態,他反複對格林恩博士和德貝托達諾說:“你們是很棒的女士。”過去,金在社交中不那麽自信。直到1984年,他在智障市民協會遇到了編劇巴裏?莫羅情況才有所好轉。莫羅以他爲原型寫了劇本《雨人》,那時的金甚至不敢看其他人的臉。
爲了扮演好角色,飾演“雨人”的達斯汀?霍夫曼和金相處幾小時,學習他在日常生活中的細節。他要求弗蘭把他帶入金的世界,弗蘭起先並不願意,弗蘭說:“我擔心霍夫曼把金當成小醜。”憑借對“雨人”的傳神演繹,霍夫曼獲得了1988年的奧斯卡金像獎。
目前,他們在美國旅行。金很樂意參觀學校、俱樂部和老年公寓。他們住在鹽湖城郊區一套公寓裏。
不會爬先會查字典
16個月大的時候,金就可以讀書。3歲的時候,一天他問爸爸弗蘭“機密的”這個詞是什麽意思。弗蘭開玩笑地對他說,你自己到字典上去找找。“那個時候他還不會走路。”弗蘭說:“于是他把頭垂下,雪犁一樣爬過桌子,把他自己撐起來。大約過了30秒,他說他找到這個詞了。”沒有學校願意接收金,但在4歲半的時候,他已經記住了大百科全書的前8卷,差不多也是在這個時候,金才開始行走。
看戲劇給演員挑錯
作爲父親的弗蘭經常帶兒子去聽音樂會、看戲劇。金會毫不猶豫地指出演奏者或演員的錯誤。“一次我們去看《第十二夜》,”弗蘭說:“一幕還沒結束,金站了起來說你們別演了,停下來,停下來。因爲男演員漏掉了一幕中倒數第二節。這名演員被迫向大家道歉。”演員嘟囔說:“這些句子這麽相像,我覺得念錯不是什麽問題。”“但威廉?莎士比亞會介意。”金說:“所以你也應該當回事。”
“萊溫斯基”不是我喜歡的女人類型
社交改變了金。他變得有幽默感,喜歡和人打交道,但是還是有他的原則。1998年白宮邀請他訪問,遭到拒絕。金說:“莫妮卡?萊溫斯基不是我喜歡的女人類型。”
和其他人一樣,弗蘭希望知道NASA對兒子大腦的研究到底有什麽結果。但是,無論結果如何,弗蘭認爲兒子最大的優點是熱愛大自然。《雨人》上映後,金的頭腦與他的心連在了一起,弗蘭說:“現在,我覺得他的心比頭腦更寬廣。”朱蕊(新華社專稿)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st/2005-03/21/content_2724973_3.htm
孤島般的雨人天才>崔佛特、華萊士,翻譯/潘震澤
萊姆克是位盲人,他從未學過鋼琴。雖然他患有腦性麻痹,也有發育上的障礙,但他能作曲,還能演奏幾千首曲子,絲毫不出錯,就算他只聽過一回的曲子亦然。
萊姆克(Leslie Lemke)是位音樂演奏名家。14歲那年,他在電視上播放的電影裏首次聽到了柴可夫斯基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過了幾個小時,他就把這首曲子如行雲流水般毫無錯誤地彈了出來。萊姆克從來沒有學過鋼琴,到目前爲止也沒上過一堂課;他眼睛失明,發育失常,並且患有腦性麻痹。目前,萊姆克在美國及世界各地的音樂會中演奏及演唱多達數千首的曲子;他也會即席演奏及創作新曲。
瓦洛(Richard Wawro)的藝術作品舉世知名,柴契爾夫人及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等人都收藏了他的作品。倫敦的一位藝術教授看了他童年的油蠟筆畫作時,不禁被「電」到;他形容那些畫作爲「了不起的珍品,同時具有機械工人的准確,以及詩人的眼光」。瓦洛住在蘇格蘭,是位自閉症患者。
皮克(Kim Peek)是個行動百科全書,腦子裏記著超過7600本書的內容。他可說出經過美國每個都市、城鎮或是郡縣的高速公路編號,還包括電話及郵政的區域號碼、電視臺的代號,以及當地的電話網路公司名稱。如果你跟他說你的出生年月日,他會告訴你那一天是星期幾,以及你滿65歲「可以退休」的那天是星期幾。皮克幾乎能辨認所有的古典音樂作品,也知道某首作品的出版或首演日期,以及作曲家的出生地及出生、過世的日期。他也是在發育過程出了問題,日常生活所需大都仰賴他的父親。1988年電影「雨人」裏由達斯汀霍夫曼主演的角色「雷蒙」,就是由皮克的特殊能力所得出的靈感。
皮克有發育障礙,腦中卻熟記超過7600本書,以及美國所有的長途電話區域碼、高速公路編號、郵遞區號以及電視臺代號。電影「雨人」雷蒙的角色,就是從皮克得來的靈感。
萊姆克、瓦洛及皮克都具有「學者症候群」(savant syndrome),這是種不尋常的情況,出現在各式各樣發育過程失常的人身上,包括自閉症在內;他們整體的心智有所缺失,卻不相稱地具有孤立的驚人能力及才華。10個自閉症患者,以及2000個腦部損傷或智能障礙者當中,可能有一位出現學者症候群。在已知的這類「學者」中,至少一半患有自閉症,其余的則有他種的發育失常。
關于學者症候群的種種,大部分都還是個謎。不過,腦部顯影技術的進展,使我們對這種情況有更完整的認識,而長久以來左腦半球受損的理論,也由腦部顯影研究得出了支持的證據。此外,一些新的報告指出,在某種失智症患者身上會突然表現出學者症候群。這樣的發現帶來的可能性不免讓人深思︰在我們所有人之間,可能有某種層面的這類天才潛伏著。
學者症候群的定義
早在1789年,科學文獻中就出現有關學者症候群的描述。有「美國精神醫學之父」稱呼的拉許(Benjamin Rush),描述了一位具有閃電般快速計算能力的富勒先生,但除了計算之外,富勒對複雜的數學並沒有什麽了解。當問他活了70年17天又12個小時的人總共活了多少秒鍾,富勒花了一分半鍾就得出正確的答案:2210500800秒;他把其中17個閏年都考慮進去了。
但是一直要到1887年,這種「缺陷與傑出並存」的特殊現象,才有了更完整的陳述。該年,以鑒定出唐氏症而知名的唐恩(J. Langdon Down)描述了10位具有學者症候群的人士。他在倫敦主持俄爾斯伍德精神病院的30年間,遇見了這些引人注目的人物。目前已不再使用的「白癡學者」一詞,就是唐恩最早創造的。以當時的定義,智商在25以下的人就叫作白癡;至于「學者」(savant)一詞則是從法文的savoir轉化而來,意思是「知道」。
從唐恩的原始描述至今,已經過了一個多世紀。如今,我們從科學文獻裏100個左右的個案記載,對于這些令人困惑的能力,已有更多了解。出現學者症候群的人智商通常在40~70之間,不過也可能發生在智商高達114的人身上。男性出現這種現象的比例特別高,每4~6位男性學者才有一位女性。這種現象可以是天生的,或是後天因爲生病(像腦炎)或腦傷而導致。
多數來說,學者症候群所顯露的本事有其限度,通常是以右腦半球爲主的一些功能;也就是說,主要屬于非符號、藝術、視覺以及動作方面的才能,包括音樂、藝術、數學、計算方式及其他各式各樣的能力,好比機械或空間方面的性向與才能。反之,左腦半球擅長的是比較連續性、合乎邏輯以及符號式的能力,像是專門負責語言及說話的才能。
從左腦半球找答案
克雷蒙對于看過一眼的動物,不管時間多短暫,都能創造出完美的蠟像。他的銅雕在美國科羅拉多州阿斯本市的一家藝廊展售,也給他帶來全國的知名度。克雷蒙具有發育上的障礙。
1980年,布林克發表了一項戲劇性的報告,對于左腦半球的變化可能引發學者症候群的重要性,提供了更多可信的證據。布林克是美國加州克拉夫頓丘學院的心理學家,他描述了一位正常的九歲男孩,在一顆子彈破壞了他的左腦半球,造成聾、啞及右半身麻痹的意外之後,出現了不尋常的「學者」技能。他能夠修理多段變速的腳踏車,以及設計新玩意兒,例如可以像真人一樣閃躲及快速移動的拳擊用沙包。
美國加州聖地牙哥「自閉症研究院」的林姆藍,也得出支持這種說法的證據。林姆藍手頭擁有全世界最大的自閉症資料庫,其中有超過3萬4000人的資料。他觀察到,自閉症患者最常出現的學者技能,與右腦半球的功能有關;而缺失最嚴重的能力,則與左腦半球的功能有關。
1980年代末期,哈佛大學的蓋許文及蓋勒柏達給左腦受損以及有較多男性「學者」的原因,提供了一項解釋。這兩位神經科醫師在他們的著作《大腦側化》中指出,大腦左半球的發育一般要比右半球來得慢,因此在懷孕期間遭受影響的時期較長,其中有些影響可能是有害的。對男性胎兒來說,血液循環中的睪固酮可以是有害的影響之一,會使神經生長減緩,並造成功能的傷害,尤其在受損機會較大的左腦半球。由此導致的結果是男性的右腦半球産生補償,變得更大也更占優勢。這種男多于女的比例不單在學者症候群出現,同時也見于其他形式的中樞神經系統失常,像是閱讀障礙、較晚開始說話、口吃、過動及自閉等。
新冒出的「學者」
出現學者才能的解釋理論之一,是由于左腦受傷,導致具有藝術傾向的右腦進行補償所致。在FTD病人的SPECT影像顯示,局部右腦半球的血流量有所增加(紅色部分)。
近年來,出現了更多支持左腦半球假說的資料。1998年,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米勒檢視了五位患有額顳葉失智(FTD)的老年病人,這是一種早衰性的失智毛病。這些病人在出現失智及逐漸惡化的過程中,發展出藝術的才能來:他們能夠制作精細的藝術品、繪出優美的畫作。與「學者」相同的是,這五位的創造力都屬于視覺方面,而非語言。以「單光子放射斷層造影」(SPECT)檢查,顯示這些人的腦部傷害主要在左側。米勒還檢驗了另外七位病人,他們出現FTD後,也發展出音樂或藝術才能;結果,他們的腦部傷害也都在左腦。
米勒及密蘇裏州華盛頓大學的侯毅遠(現于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等人,將這些人的腦部斷層顯影圖與一位名叫DB的自閉症學者作比較;DB只有九歲,具有藝術才能。DB的SPECT影像顯示,其部分新大腦皮質有比正常更高的血流量,但顳葉皮質的血流卻下降。(新大腦皮質與高階層認知功能有關,顳葉則負責某種記憶與情緒。)米勒希望繼續研究其他的藝術型學者,以確定這樣的發現是否放諸四海皆准。但單就DB與新獲學者才能的年長FTD患者具有相同的病理這一點,已經相當引人注目;那代表不久之後,研究人員將可能准確找出與學者症候群有關的神經學特征。
學者擁有似乎無止盡的記憶力這一點,在生理學上可能是最難界定的。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的密許金,提出記憶具有不同神經通路的說法,包括較高層次的皮質邊緣通路,負責一般稱爲語意或認知方面的記憶,以及較低層次的皮質紋狀體通路,負責比較原始、習慣性的記憶,也稱爲程序記憶。學者所具有的記憶,似乎屬于非認知的習慣形式。
造成左腦半球損傷的同一批因素,對于高階記憶的損傷可能舉足輕重。因此,學者可能就被迫依賴更原始、未受傷害的習慣記憶通路。無論腦部傷害是來自于激素、疾病,或産前産後的傷害,在某些例子中,就造成了一些與習慣記憶功能相關的右腦技能。在這些情況下,學者症候群就可能出現。
了解大腦的一扇窗
對大腦功能的模型建構,必須連罕見的情況也要能解釋,否則該模型就不算完整。如今我們已有檢驗大腦構造及功能的工具,以此所做的研究,將能夠與「學者」身上所進行的詳盡神經心理測驗作相關分析。上個世紀針對這個主題的文獻中,都以軼事型的個案報告爲主,我們希望很快就能以實際數據取代。這些數據是將正常人及有缺陷的人加以比較及對照而得出,其中包括了神童、天才以及「學者」。
對于一般才智與多重形式才智之間的比較,學者症候群提供了一扇窺視大腦的獨特窗口;同時,對于大腦的可塑性,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的補償、增添及修補等方面,也可能會有更多的了解。這些研究領域,對于像是中風、麻痹以及阿茲海默症等多種不同情況的了解及治療,都非常重要。
蘇格蘭提利島的渡船︰這幅畫是瓦洛于1978年所繪。瓦洛由父親照顧,他的繪畫也受到父親的極力支持。大多數研究人員相信,「學者」的這種藝術才能可能有助于他們發展更好的社交技能。
就算在科學的領域之外,學者症候群仍然有其意義。從這些了不起的人物,以及與他們同樣傑出的家人、照護者、治療師及教師身上,我們可以學到許多的知識。其中最寶貴的一課是,他們不只是由神經通路所塑造,這些學者之所以能夠成長、茁壯,是由于關心他們的人付出無私的愛、信心及決心所成就的。在了解大腦及人類潛能的路途上,學者症候群注定要帶領我們走向之前未能到達的境界
http://sa.ylib.com/read/readshow.asp?FDocNo=91&DocNo=149
另參本館《右手左手》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2106124/20070803055146
自閉症Autism
少兒的自閉症是現代社會中發病率越來越高、越來越爲人所重視的一種精神和心理上的疾病。症狀主要表現爲,孩子不願和人交流,整天沈迷于自己的世界,多數孩子不開口說話,生活自理能力差,學習有明顯障礙,接觸新鮮事物的欲望和能力較弱等等,嚴重的還會有自殘或暴力的傾向。據專家的解釋,這種病病因不明,無從知曉,它既不是先天的,也和後天的教育無關,而且至今也沒有完全得到治愈的病例。應該說這是一個近幾年才被人們正視的一個病,過去也有,但相對現在而言較少。僅有萬分之五的發病率。該病男女發病率差異顯著,在我國男女患病率比例爲6—9:1。
自閉症的基本特征
一般而言,患有自閉症的兒童在三歲前會出現的基本特征有下列三方面:
(一)社交發展方面:
對外界事物不感興趣,不大察覺別人的存在;
與人缺乏目光接觸,未能主動與人交往,分享或參與活動;
在群處方面,模仿力較弱,未能掌握社交技巧,缺乏合作性;
想象力較弱,極少通過玩具進行象征性的遊戲活動。
(二)溝通方面:
語言發展遲緩和有障礙,說話內容,速度,及音調異常;
對語言理解和非語言溝通有不同程度的困難;
可能欠缺口語溝通的能力。
(三)行爲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堅持某些行事方式和程序,拒絕改變習慣和常規,並 且不斷重複一些動作;
興趣狹窄,會極度專著于某些物件,或對物件的某些部分或某些特定 形狀的物體特別感興趣。
此外,患有自閉症的兒童也有可能有下列相關的特征:
(一)感知模式:對某些聲音,顔色,食物或光線會産生焦躁不安或強烈的反應;對冷,熱,痛楚的反應很弱,所以對危險行爲缺乏警覺及適當的反應; 會不斷轉動身體或用異常的方法探索物件,把自己沈迷在某種感官刺激中。
(二)發展方面:大約有百分之三十的智力發展正常,百分之七十智能發展遲緩或者智商會在七十或以下;在各方面能力的發展不平均,而且發展過程和一般兒童有差別。
(三)情緒及行爲方面:由于溝通上有困難,加上未能適應轉變,所以比較容易受情緒或環境因素刺激,表現沖動或有傷害性的行爲。
(四)生活習慣:會抗拒某種味道,顔色或未曾吃過的食物,因而形成嚴重的偏食行爲;會有難以入睡的情況。
(五)強項和興趣:部分患者可能會有異常的記憶力;在個人興趣和技能方面可能有特別超卓的表現。
(六)社交方面:甚少與別人有目光接觸,也不會注意別人的表情和情緒變化,更難從別人的言語,行爲推斷別人的想法,意願和意圖或理解別人的感受。有時候會有不恰當的情感表現和社交行爲,例如在別人不開心時大笑,在某些場合說些不恰當的話,或未能與人分享快樂。
自閉症的主要症狀
1.社會交流障礙一般表現爲缺乏與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與父母親之間缺乏安全依戀關系等。
2.語言交流障礙語言發育落後,或者在正常語言發育後出現語言倒退,或語言缺乏交流性質。
3.重複刻板行爲。
4.智力異常70%左右的孤獨症兒童智力落後,但這些兒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較強能力,20%智力在正常範圍,約10%智力超常,多數患兒記憶力較好,尤其是在機械記憶方面。
5.感覺異常表現爲痛覺遲鈍、對某些聲音或圖像特別的恐懼或喜好等。
6.其他常見行爲包括多動、注意力分散、發脾氣、攻擊、自傷等。這類行爲可能與父母教育中較多使用打罵或懲罰有一定關系。
自閉症的類型
1.無語言:通常會被認爲聽力有問題或是失語症
2.立即仿說:有變化的仿說被視爲自閉症兒童表達溝通的意圖,而沒有彈性的仿說多半不具有溝通意圖。
3.延宕仿:在一段時間之後喋喋不休的重複某些字、成語、句子、整首詩或是歌曲,同樣也會有溝通性或是非溝通性之分,而這種行爲通常和情境、壓力有所聯系。
4.說話不帶感情:只是在告訴你,而不是和你談話,也沒有一般人說話時一問一答、一來一往的特性。
5.無法掌握音調、音量:說話時有如木偶一般,十分機械化,無法通過語音的音調、節奏、抑揚頓挫來表現情緒或是感受。也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音量。
6.字義無法變化:如學校和校正,不能分辨其讀音。
7.代名詞反轉:“你”、“我”、“他”等代名詞有混淆的現象。
8.不清楚肯定與否定的概念:常使用“不”,而較少使用甚至不會使用“是”或“好”。
9.文法結構不成熟:會使用自己的語言,通常只有常跟他接觸的人才了解其語言所隱藏的涵義。
10.很少發問:除了強迫性的行爲表現外,他們很少會提出問題來發問。
11.固著性:不管情境的變化,重複的念著某句話。
12.不會使用因果性的語言:如因爲、所以、因此、如果等詞彙。
自閉症的詳細表現
(1)孤獨離群,不會與人建立正常的聯系
即是缺乏與人交往。交流的傾向,有的患兒從嬰兒時期起就表現這一特征,如從小就和父母親不親,也不喜歡要人抱,當人要抱起他時不伸手表現期待要抱起的姿勢,不主動找小孩玩,別人找他玩時表現躲避,對呼喚沒有反應,總喜歡自己單獨活動,自己玩。有的患兒雖然表現不拒絕別人,但不會與小朋友進行交往,即缺乏社會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時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過去摟人一下,然後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爲了找人聯系而只是一個動作,或者說只存在一個接觸的形式,而無接觸人的內容和目的。他們的孤獨還表現在對周圍的事不關心,似乎是聽而不聞,視而不見,自己願意怎樣做就怎樣做,毫無顧忌,旁若無人,周圍發生什麽事似乎都與他無關,很難引起他的興趣和注意,目光經常變化,不易停留在別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們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裏。另外他們的目光不注視對方甚至回避對方的目光,平時活動時目光也遊移不定,看人時常眯著眼,斜視或余光等,很少正視也很少表現微笑,也從不會和人打招呼。
(2)言語障礙十分突出
大多數患兒言語很少,嚴重的病例幾乎終生不語,會說會用的詞彙有限,並且即使有的患兒會說,也常常不願說話而寧可以手勢代替。有的會說話,但聲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語重複一些單調的話。有的患兒只會模仿別人說過的話,而不會用自己的語言來進行交談。不少患兒不會提問或回答問題,只是重複別人的問話。語言的交流上還常常表現在代詞運用的混淆顛倒,如常用“你”和“他”來代替他自己。還有不少孤獨症兒童時常出現尖叫,這種情況有時能持續至5~6歲或更久。
(3)興趣狹窄,行爲刻板重複,強烈要求環境維持不變
孤獨症兒童常常在較長時間裏專注于某種或幾種遊戲或活動,如著迷于旋轉鍋蓋,單調地擺放積木塊,熱衷于觀看電視廣告和天氣預報,面對通常兒童們喜歡的動畫片,兒童電視,電影則毫無興趣,一些患兒天天要吃同樣的飯菜,出門要走相同的路線,排便要求一樣的便器,如有變動則大哭大鬧表現明顯的焦慮反應,不肯改變其原來形成的習慣和行爲方式,難以適應新環境,多數患兒同時還表現無目的活動,活動過度,單調重複地蹦跳、拍手、揮手、奔跑旋轉,也有的甚至出現自傷自殘,如反複挖鼻孔、摳嘴、咬唇、吸吮等動作。
(4)大多智力發育落後及不均衡
多數智力發育比同齡兒遲鈍,少數患兒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動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議,有不少患兒的機械記憶能力很強,尤其對文字符號的記憶能力。如有位3、4歲患兒特別喜歡認字,見字就主動問念什麽,並且只問一次就記住,爲此他能毫不費力地流利地閱讀兒童故事書,說明他掌握不少詞彙,但當他要用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時則存在明顯的困難,說明他們存在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能力方面的損害。
自閉症的治療
一般說來,孤獨症患兒的預後好壞與發現疾病苗頭早晚、疾病嚴重程度、早期言語發育情況、認知功能、是否伴有其它疾病、是否用藥、是否訓練等多種因素有關。
心理學研究發現,孤獨症的實質的損害是認知障礙,表現在早期的分享性注意和扮演行爲上。分享性注意是指與他人共同分享對某種事物的興趣,當孤獨症面對一種物品時不是與他人分享興趣,而是要得到它,這種障礙是孤獨症的早期症狀之一。就象在前面第一部分中講到的那樣,不會進行扮演性遊戲也是孤獨症的早期表現之一。如果能發現早期症狀,進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無疑會對預後産生積極而有效的影響。
獨症患兒沒有獨立交往的能力,不會根據環境要求改變自己的行爲方式來適應環境,這種障礙隨著年齡增大顯得更爲突出。伴有嚴重智力低下者,無任何言語功能、無法克制和難以治療的尖叫、自傷等行爲持續存在,直接威脅著生存,給教育和幹預帶來障礙,作爲家長,是很容易辨認出孩子的這些異常的。
一部分患兒到青春期以後症狀可有改善,古怪刻板的行爲減少,社會交往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或多或少地提高。但仍表現爲與人交往困難,獨來獨往,回避他人;在不涉及社交能力時,也能幹好某些簡單、機械的事情。
早期或在確診爲孤獨症之前已有較好的語言或言語功能者預後較好。盡管疾病本身使他們發展語言的潛能受到限制,但他畢竟是具有這種潛能或基礎,使用藥物效果比較好。
觀察到高功能水平孤獨症預後較低功能水平爲好,報道16名6歲以下,IQ大于65的孤獨症患兒,有半數可完成大學學業,能獨立生活。即使是高功能水平孤獨症兒童,其業余活動面或活動內容也是有限制的,不會做建設性的決策或提建設性意見。
伴有其它疾病者如嚴重先天性心髒病、癲癇、肝腎損害、結節性硬化等預後較差,伴有聽力受損、特殊生活技能問題者預後較差。
爲何單純訓練對自閉症效果不明顯
目前國內外許多人認爲,治療自閉症唯一有效的方式是訓練。把它歸結到教育問題。 單純由教育界人士來對自閉症進行行爲訓練,以期望能達到正常人的行爲標准,回歸社會。雖然有大批的社會教育工作者,投身到其中,但效果往往是很令人失望的。其中關鍵原因是他們還沒有真正認識自閉症。更爲荒謬的是提出了:“連小貓小狗都能訓練,人爲何不能訓練?”的理論。在此理論指導下對病兒進行大體力的強化訓練。不但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産生了許多負作用。有一句中國成語最恰當形容了此種做法,那就是“拔苗助長”。
與左撇子之間的聯系:65%以上的自閉症患者都是左撇子。
對自閉症的誤解
自閉症是一種心理疾病,在中國它被歸入殘疾之列。
在美國,人們認爲它是人在社會化過程中造成的一種心理異常反應。人在兒時,成年後都會出現。積極的心態,良好的認知,完善的系統思維,超強的自我調節,是減輕的關鍵。 應爲每個人都有,有的無法消除,還會與你一生相伴。
一般成年後的自閉者,智力、感知、思維都有異常的超出常人的表現,但卻很難融入主流社會,伴有反社會傾向。美國軍方的思維實驗計劃也涉及相關的研究。最新美劇【越獄】也提到主人公的兒時自閉與成人後的思維超常。
當中國將其定義爲疾病看待采取治療時,美國即將啓動的是相關國家競爭力的研究。日本也提到這是國家競爭力的表現,力圖降低負面加強正面績效的發揮。
自閉症治療方法
1)感覺統合訓練
自閉症(孤獨症)是一種兒童腦功能的失常,從它被人認識開始,一直被許多專家和父母所困惑。導致自閉症的原因還不是很清楚,但自閉症的兒童顯現出許多感覺處理不良的現象,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觸覺學習的不足,但它所衍生的問題遠遠超過一般單純的觸覺敏感或遲鈍。如觸覺不足的兒童,其大腦對感覺的分辨能力不好,甚至極差。
他們的大腦可以接受感覺信息,所以他們大部分是可以學習的,只是大腦分辨信息的能力非常奇特,常常是接受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則完全拒絕。他們的腦幹前庭覺系統顯示有很大問題,過濾及選擇的方式非常的奇特,只要能進到大腦皮層的信息,自閉症兒童會學得比任何人都好;進不去的部分,則似乎如何加強刺激都沒有用。
自閉症兒童除了少數有語言障礙外,大多能講話,只是他們的耐彙很少,就喜歡用固定的幾種,發音上雖然也不錯,但缺乏抑揚銳挫,聲高和頻率變化很少,對很多刺激經常沒有反應,沒有喜歡也沒有厭惡,對某些刺激又非常情緒化,甚至有自傷或攻擊他人的現象。
感覺統合失常的生理基礎
感覺統合失常,一般稱爲“神經運動機能不全症”,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障礙問題,一般都發生在孩子的身上。這些孩子的智能測驗都在平均水准以上,確有學習上或行動上的障礙,有四分之一以上甚至造成學習成績低落,被誤認爲有智障的現象。
這種孩子最明顯的症狀是有緊張性頸反射的神經運動機能不全症狀,甚至會出現和腦性麻痹症孩子類似的行爲。不過通常這類孩子都屬于輕微症狀,因此一般的智力測驗、腦波檢查或功能檢查都很難發現,這正是父母親最感頭痛的問題。
由于幼兒對原始反射抑制性不足,導致平衡反射發展遲緩,使身體的反應出現嚴重異常,造成知覺機能和注意力的障礙,對自己身體自覺能力和心理的自尊能力受到影響。
知覺機能障礙會影響孩子自動化知覺技能(The Automtized Percepual Skills)發展不良,造成學習上的困難。目前在小學生身上,最常見的是造成閱讀認字困難的眼球運動抑制機能(Ocular motor Control)不足。
這種現象大多來自于前庭神經系統的障礙。前庭屬于人類內耳的一部份,具有統合訊息向大腦皮層反應的功能,並能抑制直接姿勢動作的反射作用,屬于生理性的感覺,無法用意識化的能力了解。如果這方面産生問題,在生理上會有刺激過分強化、嘔吐感、動搖感、升降感無法平衡的現象。
幼教專家簡?亞傑(Jean Pieget)在早年的研究已發現,感覺運動成熟與否,是孩子在日後智能學習是思考前期(三至六歲)運作成功與否的基礎。缺乏這方面能力的孩子,即使能用大腦做記憶性的學習,但在觀察、組織、想象、推理上的大腦功能也會有應用上的困難。
感覺統合能力不佳所造成的學習能力不足,在理論上稱爲神經運動機能不全(Neurobehavioral Dysfunction,NBD)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三項;
★感覺和知覺信息相互協調,是學習的要素。
因此感覺訊息的接受和整臺上有所困難時。必定造成知覺信息的不順暢,而影響學習能力。愛爾絲博士便指出:“無目的動作中,仍會引出大量的感覺信息(特別在固有感覺和觸覺方面),這些感覺信息和身體的各器官必須保持足夠的統合力和協調力.這是人類身體形象發展的最重要基礎。”
由于身體形象的充分發展.視覺、聽覺、特別是雙手的大小肌肉及手眼協調能力才能充分發展,對孩子學習能力自然有直接的影響。
★動作所産生的感覺訊息無法和知覺有正常的統合機能時,將會影響正常的學習能力。
德基若斯及希拉及在一九七九年所著的NeumpsychologicalFunldamentals in Learning Disability一書中表示:“有目的性的協調是學習過程中最主要的努力重點.這種協調在日常生活運動神經系統中最爲重要。”如果日常的活動所産生的感覺信息,無法有效回歸到有統合能力的知覺系統中,任何學習都會遇到困難。
★在運動、知覺和學習中.最重要的神經行動系統是前庭感覺和固有感覺。
從大腦生理學來講.腦幹和大腦皮層承擔著最基本的學習功能。以閱讀來講,視覺的感覺信息有籟腦幹的前庭系統才能有效輸入大腦皮層,由大腦皮層分管記憶的區域來解讀輸入視覺符號的記憶。前庭及固有感覺不良,將影響正確穩定視覺信息的輸入,進而影響大腦皮層的認知能力。
人類的神經系統是無法單獨産生作用的,足夠的統臺及協調能力,才能有力的接收和回饋環境的信息.知覺系統中的認知發展也由此産生。
因此,感覺運動上有明顯異常的孩子,在生命中最重要的學習階段爲0一12歲間,這些孩子將因一連串嚴重的挫折,造成情緒上或習慣上害怕學習和拒絕學習的態度.可能影響到他一輩子的生活。
感覺統合不足的危害
感覺統合不足形成大腦功能不全
人類學習最重要的並非知識,知識只是工具,如何吸收、消化、使用知識才是學習能力。學習能力是身體感官、神經組織及大腦間的互動,身體的視、聽、嗅味、觸及平衡感官,透過中樞神經、分支及末端神經組織,將訊息傳入大腦各功能區,稱爲感覺學習。
大腦將這些訊息整合,作出反應再透過神經組織,指揮身體感官的動作,稱爲運動學習。感覺學習和運動學習的不斷互動便形成了感覺統合,感覺統合不足,便會形成腦功能的反應不全,會引發學習上的困難。
平衡感是人類行動的基礎
平衡能力主要來自骨架和中樞神經的功能,並在中耳的半規管組成辨識神經體系,以協調身體和地心引力的能力。這種能力發展自母體的胎位變化開始,初生兒由平躺、翻身、七坐八爬,才能站立起來,進而靈活操作大小肌肉,這些都是一切行動的基礎。
平衡感不佳,會形成站無站相、坐無坐相、容易跌倒、拿東西不穩、走路撞牆、心煩氣燥、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人際關系不良、有攻擊性,甚至由于中樞神經發育不健全,影響語言能力發展及左腦的組織判斷,邏輯能力陷于混亂中。
觸覺是神經體系的營養
人類在胚胎期,有三層結構,最外層日後發展成皮膚及神經系,也就是說人類的觸覺和神經體系是相關的,觸感便是神經組織最重要的營養,觸覺的敏銳度會影響大腦辯識能力、身體的靈活度及情緒的好壞。
不佳的幼兒最常見的毛病是在家和在外判若兩人,粘人、愛哭、怕陌生、膽小、孤僻、壞脾氣、固執、挑食、咬人等,這些進而影響幼兒情緒和人格的健全發展。
觸覺過度敏銳的幼兒,通常反應較快,IQ也較高,但由于情緒無法控制,EQ等方面的能力均很差,更需要有計劃加以協助。
前庭覺是大腦功能的門檻
在大腦後下方腦幹的前面,有個微小的雷達式感應器官,叫前庭神經核,以此組成的神經體系的功能,便是前庭覺。
前庭覺的主要功能,是接受臉部正前方視、聽、嗅、味、觸訊息,並作過濾及辯識再傳入大腦,使大腦不致于太忙碌,注意力才能集中,特別是長大以後的視、聽性質學習,前庭覺的影響最大。
由于前庭是大腦門檻,整個身體的觸覺、關節活動訊息也必須在此過濾以選擇重要的訊息作回應,所以前庭必須和平衡感取得完全協調,才能正確辯識身體的空間位置,這便是所謂的前庭平衡了。
前庭覺不良,身體活動會立刻受到影響,笨手笨腳、不聽指揮,視聽神經系統都會扭曲,形成閱讀、聽寫及寫字上的困難,特別是大腦的中樞神經貫穿前庭覺,前庭神經不佳,身體行動及左右腦思考都會陷入混亂,更會引發語言發展的嚴重障礙,也成工學習困難最主要的原因。
本體感是自信心和創造力的根
不用看鏡子,我們可以正確摸到鼻子、眉毛;不用看階梯,可以靈活上下樓梯,拍球、開車、騎自行車、遊泳、雙手雙腳及身體雙側協調,動作自如,這便是本體感。
本體感又稱身體形象或身體地圖,這是肌肉、關節運動神經組織、身體神經組織和大腦長期互動練習過程中,協調出的自動自發能力,如果平衡感、觸覺、前庭覺不良,本體感便很難健全發展了。
人類身體的活動,大多是在不知不覺下進行的,人不用老是顧忌身體如何行動,手腳才能靈活、心情才不會緊張、焦慮,也才能有足夠的自信心,本體感發展良好,大腦功能才能發揮自如,觀察力敏銳、反應迅速,人生最重要的想像創造能力也才能豐富地發展起來。
語言發展遲緩大多由于感統不足
語言能力包括看、聽、說、寫,是人類獨有的高度複雜性神經動作。大腦皮質層的分別有處理聽覺、發音、詞彙認知、語言組織及推論的功能區,透過神經組織這些功能區,必須和身體感官取得緊密配合,否則會影響語言能力的發展。
最生要的是貫穿脊髓及前庭覺的中樞神經,所以平衡能力及前庭覺不良,神經組織的能量到達不了皮質層的語言功能區,便會造成詞彙能力不足、語言組織混亂、視聽神經也會發展不全,形成閱讀、聽寫及寫字的困難。
觸覺不足的孩子,感覺辯識不全,聽覺層次受到影響,牽連發音組織的小肌肉發展不足,進而形成音感差及發音不正確等毛病。除了語言器官本身受損外,語言發展遲緩的原因,大多來自于感覺統合不足引起的。
如何有效對治感統不足、學習困難的孩子?
最重要是找出其根本的原因,由于孩子行爲上大多已産生多重困難,不易判斷真正原因及其不足程度。目前大多采用生活資料核對法,由父母或教師針對幼兒行爲填寫核對表,再由有經驗的專家對比,以判斷其原因,但由于填寫者本身程度問題,常會有所偏差。
若能直接觀察孩子的身體及行爲,正確性更高,其實孩子的任何表情、動作都在反應其身體及神經組織的需要,觀察者最重要是不能批評幼兒,要安靜而客觀檢視孩子的行爲,便可直接了解其原因和不足程度了。
孩子多動、多活、膽小、焦躁其實都是一種自我治療,只是在環境不正確互動下,可能挫折更多,需要大人做有系統的幫助。治療也絕非僵化、固定的模式,而是要依照孩子身體的需要,觸動其身體能量正確動作,以發揮其身體自動自發的自療效果,才能真正協助孩子解決困難。
2)高頻音樂療法
“自閉症”是一種發育紊亂症,鼠疫感覺的集成混亂和交流混亂,一般在生命的頭三年表現出來,男孩是女孩患病機率的4倍,在世界上所有種族和社會中都有發現。
高頻音樂療法可以幫助自閉症使用者調整身體狀況,雖然不能保證使用者能夠在短時間內痊愈,但是卻能大大改進孤僻的生活狀態。我們的産品能把孤僻的症狀縮小到很小的程度,它的原理在于通過刺激聽覺系統,達到刺激大腦的目的。
而根據每個患有孤僻症的人的不同,選擇調理治療的時間和方法不一樣,那麽調理治療結果也會不盡相同。此外,調理治療的進展不是一條筆直的線,有效果好的時候也會有效果稍差的時候,但是當你堅持一段時間後你將看到以下幾個顯著的效果:
1)減小對聲音的敏感度: 他們將能更好地處理噪音。能夠達到一邊聽到其他的聲音一邊做不同的事。因爲他們不再感到圍繞在他們周圍聲音的威脅,並且開始逐步地建立他們與周圍發生事情的聯系,由此減少了急躁的情緒。
2)開始學會專注:是孤僻的人變得調諧,能夠專注做某一事情。
3)減少抵觸心理:當他們抵觸心理減少時,會表現出與人交流的渴望,社交能力也會逐步的增強
4)變得更可愛: 孩子會主動的坐在你的腿上,期待與你玩和被愛撫。
5)提高語言技藝:孤僻的孩子的語言技巧會顯著提高,他們會嘗試發出各種聲音,並用他們自己的聲音做試驗。有了一定語言技巧的孤僻孩子,他們說話的方式也會改變,他們可以使用更長的句子,用更適合的詞去描述事物,會正確的使用“我”和“你”。語言技巧的掌握會激起使用者渴望交流的願望。
6)減少挑食: 那些挑食的人開始能接受各種食品,包括那些以前從來不吃的種類。
7)更好的自我感覺: 一旦他們能夠聯系到他們的聲音,就會開始有好的自我評價。
8)提高社交技巧: 他們會開始尋找接觸新的人群,也會懂得怎麽與人交流。
9)更好的聽從別人的意見。
10)會主動的與人說話。
11)減少挑釁,激進的行爲。
12)學著保護自己不讓自己受傷。
13)更好的目光交流: 他們可以開始用眼神和你交流,學會說話的時候看著人,開始注意他們看到的東西。因爲患有自閉症的人對于聲音是很敏感的,所以首先就要調理治療這個,當一點被治愈的時候,他們會學會真正的傾聽。我們的産品打開了感覺合成的通路,改進聽的技藝和提高感覺的合成。提高他們的交流技巧。
患有自閉症的人太過敏感而遭受無法忍受的痛苦,而這種痛苦又是無法使用語言正確表達出來。當他們處理每一個進來的聲音時,會莫名其妙的法很大的脾氣,因此需要不斷重複同樣的詞、短語或者句子進行表達。
患有自閉症的孩子由于有超高的敏感度,所以經常承受很大的痛苦,當他們感到多的聲音時,他們就不能專心,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變得離群和自閉。
高敏感的指標常常呈現出一種自我保護行爲,他們可以用手覆蓋自己的耳朵,這是當他們遇到強烈混亂聲音是安慰穩定自己的方法。
那麽爲什麽他們對于聲音是如此的敏感呢?原因在于聽的方式,我們大家都使用耳朵和身體在聽,我們的皮膚和骨頭都使聲音的傳感器,這個身體都會應答聲音。而當人們用耳朵主聽時,一些無用的背景聲音會被過濾掉,或者背景聲音的強度被減小,所以他們聽到的是確實有效的主聲音。可大多數患有自閉症的兒童少年或成年人主要用他們的身體“聽”。聲音被身體不經過濾的直接闖入大腦,受到這種聲音的幹擾,就意味著不相關的背景噪音也被傳了進去。而很多自閉症的人就是缺少去除背景噪音的能力。
而這套CD可以降低孩子和成年人對聲音敏感程度。對于調理治療自閉症,我們産品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減少聲音通過骨的傳導,讓他們的耳朵調整成爲聲音的主要入口,傳導正確的聲音。
我們的方法是通過讓他們聽一種經特殊方法處理過的音樂 --“高頻音樂”。高頻音也首先能夠提高耳能量,同時也會弱化身體對聲音的吸收,使聲音能夠自主的通過,把聲音傳導通道用身體變爲耳朵,讓耳有能力去處理所有的聲音。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治療,使用者將能像正常人那樣用耳朵吸收聲音。
衆所周知,所以得感覺器官都是相互關聯的,因此通過降低對于聲音的敏感程度,減小對于外界的敏感程度和調整他們感覺器官的相互作用,是幫助自閉症使用者回歸家庭和社會的第一步。我們的産品主要著重于調理治療“聽”的部分,並由此使其他感知能力也會得到全面的相應提高,使厭食和身體接觸過度敏感者也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3)激活大腦的特殊教學方式
腦是人體神經系統最複雜的部分,它控制著身體以及我們所做、所想和所知的每一件事。並對其進行加處理,再將信息傳導至肌肉令其産生相應動作。腦的不同區域都有各自特殊的功能。但各部分之間又都是由神經元通一個秘密的通訊系統相聯絡,以有效地協同工作,控制我們的行爲。但是,當大腦裏的某個區域的連接受阻,並發生改變。就會導致神經功能的不平衡。
哥倫比亞大學醫學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第一次確認細胞缺陷可能是自閉症的罪魁禍首。科學家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如果神經細胞中缺乏某種特定物質,神經元的連接會受阻,並發生改變。最終導致神經功能的不平衡。大腦中每個神經元能接收不同的輸入信號。有些是令人激動的,能刺激神經元的點燃,使其進入工作狀態;有些是抑制性的,刺激神經元停止點燃,使其進入休眠狀態。如果缺乏這種負責調節興奮與抑制功能平衡物資,神經元連接通行的良好轉換得不到保障,科學家認迷可能就是造成自閉症的根源。
我們通過對自閉症孩子大腦進行測評,診斷、分析出:孩子的行爲和語言及一些有自閉症傾向孩子的大腦某個區域部位由于神經元連接受阻而造成的自閉症行爲。再根據每個孩子的不同的情況,進行針對性地制定訓練方案。然後,通過訓練大腦來補救大腦,從而,激活的改變大腦這個區域神經元的連接受阻的功能。在不吃藥的情況下,對語言發展遲緩、沒有主動語言、或以肢體語言來替代口語的自閉症(孤獨症)孩子及學習障礙的兒童(差生)的訓練。
我們除了訓練大腦區域的方法外.總結出:通過針對性地提升孩子的能力,來提升孩子的語言功能。對美國“ABA”教學法的教學理論加以研究整合,借鑒結構化、感覺統合、PCI等多種國際上先進、成熟的教學方法。對不同的孩子進行不同的個案分析和個體訓練,從提升孩子本身的基本學習能力爲出發點進行示範的教學訓練。通過提升孩子的基本學習能力使他們聽的明白、看的仔細、動的規範、玩的自信、學的輕松。在這種學習能力充分發掘培養的同時,孩子已經在由內而外的進步了,他們表現出了所謂“開竅”的現象,並且這種“開竅”在訓練後還持續影響著孩子。如此;孩子才能直正的與人交流.
自閉症的成因
一、遺傳的因素
20%的自閉症患者中,他的家族可找到有智能不足、語言發展遲滯和類 似自閉症的。此外,自閉症男童中約10%有X染色體脆弱症。
二、懷孕期間的病毒感染
婦女懷孕期間可能因德國麻疹或有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感染,使胎兒的 腦部發育受損傷而導致自閉症。
三、新陳代謝疾病
如苯酮尿症等先天的新陳代謝障礙,造成腦細胞的功能失調和障礙, 會影響腦神經訊息傳遞的功能,而造成自閉症。
四、腦傷
包括在懷孕期間窘迫性流産等因素而造成大腦發育不全,生産過程中早産、難産、新生兒腦傷,以及嬰兒期因感染腦炎、腦膜炎等疾病造 成腦部傷害等因素,都可能增加自閉症機會。
http://baike.baidu.com/view/334.html?tp=0_11
海洋天堂 Ocean Heaven (2010)
導演:薛曉路
演員:李連杰 文章 桂綸鎂
影片短評
李連杰極力轉型,不過太刻意了反而造成反效果,翻拍成好萊屋應該演技會更好喔
精神上支持李連杰,不過以內心戲的演出方面,還要在多下點功夫才是,期待有更好的演出。
不一樣的李連杰…演技值得讚賞;唯兒子的演法似達斯汀的「雨人」,難有突破…多了份造做之情…難以感動人心
http://www.atmovies.com.tw/movie/film.asp?action=now2&film_id=focn41498858
文章 (演員) 维基百科
文章(1984年6月26日-),陝西西安人;演員,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2002級)。愛好,音樂、足球、游泳、書法、閱讀等。曾在2003年韓國釜山藝術節上,獲「最佳男演員獎」。 他是一名基督徒。
經歷
文章的父母都是公務員,父親在中共陝西省委辦公廳任職,母親則在陝西省政府工作。在那個時代的中國大陸,優厚的家庭條件決定了他童年的一帆風順。因而,他從小就受到良好教育。1999年,還在上中專藝校的文章就出來拍戲了,但都是飾演一些小角色。
2004年,還在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讀書的文章,在《與青春有關的日子》中成功飾演了卓越。雖然只是一個配角,但是他讓文章逐漸為觀眾所熟悉。之後,他又在《奮鬥》、《暗流》、《蝸居》、《雪豹》等影視劇作中有突出表現,擁有了不少的影迷。
電視作品
2000年 《青春正點》 飾演:陳龍
2002年 《拯救少年犯》 飾演:曹曉磊
2003年 《你的微笑我卻哭了》飾演:陳塵
2004年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飾演:卓越
2005年 《錦衣衛》 飾演:朱由校
2006年 《青春之歌》飾演:林道風
2006年 《奮鬥》 飾演:向南
2006年 《暗流》 飾演:段逸飛
2006年 《幸福在哪裡》 客串:小偷
2007年 《本是同根生》(又名《兄弟們》) 飾演:華小文
2008年 《愛在日月潭》
2009年 《蝸居》飾演:小貝
2010年 《雪豹》飾演:周衛國
電影作品
2005年 《再見最愛的人》(又名《和天堂的對話》) 飾演:蘇芒
2007年 《心靈1949》飾演 蘇浦生
2007年 《走著瞧》飾演 馬傑
2010年 《海洋天堂》飾演 大福
2011年 《白蛇傳說》飾演 能忍(法海的徒弟)
2011年 《神奇俠侶》飾演 甄黃
舞台話劇作品
2003年 《趙氏孤兒》 飾演:程英
2003年 《火臉》
2003年 《家》 飾演:三少爺
2005年 《茶花女》 飾演:阿芒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87%E7%AB%A0_(%E6%BC%94%E5%93%A1)
主題:世界大同宣導片來著
衝著預告片李連杰精湛演技進戲院看.整部片世界大同到一個不像話,所謂: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大概就是貫穿整部片的主旨吧.令人無言.
尤其聽到桂倫美那口莫名奇妙的京片子,差點從椅子上彈起來.
可以是深刻探討的題材,卻被演得如此膚淺.令人失望.
本片調性,可以跟吳彥祖的某部反毒宣導片媲美.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80564&sa=focn41498858
主題:《海洋天堂》沒事,我們慢慢來
上個月底在北京看了李連杰的新作《海洋天堂》,記得那一場雖然人不多,但影片放到最後我還是聽見很多啜泣聲,連我自己的眼眶也濕了好幾回。
印象中,這應該是李連杰第一部完全沒有武打動作的感情文戲吧。
記得他在拍完《霍元甲》之後,就說過那是他最後一部武術電影,可是在2008年的《功夫之王》裡,他還是以美猴王的角色跟成龍對打,耍了一些功夫。
不過這部《海洋天堂》的題材呢,就真的完全跟武打沾不上邊了,它在講一個偉大的父親與自閉症兒子之間的動人故事。
李連杰正是飾演裡頭那位父親,自閉症兒則由大陸新銳演員文章擔任,兩人都演得非常好,有演到我心坎裡去的感覺。相較之下,桂綸鎂的角色受戲份所限,並沒有多大的突破。
把劇情簡述一下好了。
22歲的大福從小患有自閉症,學習緩慢,不善言語,但卻擁有天生特好的水性。母親很早就因故過世了,因此父親王心誠對他呵護備至,白天一邊在海生館工作,還一邊將大福帶在身邊照顧。
後來心誠被診斷出罹患肝癌末期,只剩幾個月壽命可活,故他把握每分每秒,盡可能教導大福基本的生活技能,替他找未來可以落腳的地方。
劇情的主幹大概就是這樣,其實光看預告就可以知道八九成了,很好猜。不過雖然這種類型的電影誰都知道最後會怎樣,但往往看的時候,眼淚會還是給它不爭氣地流下來。
所以,關鍵不在於劇情怎麼結尾,而在演員如何去詮釋。
電影裡有很多細膩的片段,令人看了很有共鳴,這一方面歸功於劇情設計的巧思,一方面也因為演員能夠掌握住情感點,讓劇情的張力蔓延到觀眾內心。
舉例來說,電影裡有一幕是大福已經翻身過去睡了,卻在父親走時那刻將手心往後貼,心誠則輕輕地碰了一下。簡簡單單一個動作,短短的那一瞬間,我卻能感受到裡頭蘊含了無限的親情力量。
還有,當大福到臨時收容所去練習自主生活的時候,獨自一人在家卻還是惦念著兒子的心誠,竟然將毛毛狗擺在電視機上,那明明是平時大福常放錯的地方阿。另外,心誠還站在大福平時最常站的椅子上,試著以他的角度望向客廳,感受著他的感受。
這些下意識的動作,就叫做「思念」。
當時日逼向盡頭,心誠也更忙著安排離開後的一切,他把自己的大頭照和錢交給柴姨,交代她辦妥身後事。為了不讓大福在他走後找不著爸爸,心誠又做了一個假的海龜殼穿戴在自己身上,跳進去水族箱裡告訴大福海龜就是爸爸,爸爸就是海龜。
電影演到那裡有的觀眾笑了出來,但我卻鼻頭更酸了。心想,這樣的父親,也太偉大了吧。
雖然心誠總是充滿愛心與耐心地教導著大福生活中的小事,大福每做對一件事,他就會馬上說聲「大福好棒!」,即使大福之前做錯了無數次。
但劇中有一幕是心誠在海生館教大福拖地,教了好多遍之後大福還是不會,結果心誠情緒失控,開口大罵:「你怎麼那麼笨阿」。不過後來他還是緊緊地抱著兒子,眼神充滿著歉意與不捨。
再怎麼偉大的父親也是人,而人總是會有情緒的。
情緒爆發的那一幕讓心誠這個角色更有厚度、更加地有血有肉,讓觀眾對於這個父親有更深一層的認同感,對於這般辛苦付出的父愛也更覺得心疼。
我想李連杰在這部電影裡是成功的,因為看著劇中的他,我已經完全不會去聯想到功夫與武術了。他,就是個好爸爸,一個偉大的父親。
這部電影也證明了,要贏得別人的敬佩與掌聲,不一定要靠高強的拳腳武功,那只是外在的勇猛而已。李連杰這回在片中所展現的堅強和勇敢,則是內在的力量。
打,只能打敗有限的人,感動,卻能感動無數人。
「沒事,我們慢慢來。」
這是心誠面對大福的三番兩次的錯誤而說的話,短短的,但卻有種令人安心的堅固感覺在裡面,因此拿來當作標題。
這部電影台灣原定8月27號上映,但因應父親節的到來,特地在6號到8號開放口碑場。這是一部很適合闔家觀賞的電影,我想父親節看這部片,真的是再適合不過了。
大力推薦!
(對了,看完後逛網路才發現片中配樂是宮崎駿御用音樂大師久石讓所精心打造的,難怪這麼好聽阿。)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79507&sa=focn41498858
《海洋天堂》落單的必要 文:藍祖蔚
尋常小物件,人間大深情,懂得這個趣味的人,就能拍出深情電影。
中國導演薛曉路執導的《海洋天堂》描寫一位罹患肝癌絕症的父親王心誠(李連杰),在生命的最後時光裡,拚盡全力想要安置和教導患有孤獨症的孩子王大福(文章),讓他能有一技之長,在世上好好活下去。
電影有十分之九的篇幅用來描寫父親陪伴兒子的場景,其他的十分之一,不是兒子不在時,父親獨居的場景,就是父親過世後,兒子獨自生活的情貌。先有陪伴,繼而落單,人生情緣有時盡,終必要鬆手,因為鬆手才有了「不在」的滋味,才是《海洋天堂》最醇厚的韻味。
薛曉路對於《海洋天堂》的破題處理方式是很能揪緊人心的,父子兩人坐在小船上,背後是汪洋大海,腳上卻綁繫著鐵錨,然後兩人相識一笑,先後跳船墜海,錨的重量就牽引著兩人直往海底而去。是的,那是父子尋死的畫面,導演如果把結局寫在前頭,後面要怎麼演下去呢?
然而,破題就是破題,爸爸王心誠起了尋死念頭基於自己不久於人世,他人又不可能像他這樣照顧兒子王大福,一起走,也算是一種了結,再無所縈念了。一切都因為不捨。偏偏真實人生卻是即使再不捨,也得捨,半分由不得你我。
參不透的是凡夫俗子,但是藝術創作者卻得參透了悟,才能拍出不一樣的作品。《海洋天堂》用十分之九描寫不捨深情,用十分之一詮釋終究得捨的殘缺,深情與茫然之間,調和比例極其勻稱,關鍵也在於薛曉路是參透了悟之人。
《海洋天堂》的跳海開場真的是只是開場,目的只在清楚交代王心誠已經心力交瘁的心路歷程,故事從跳海後繼續展開,一方面是天意,另一方面亦是王大福用求生行動表態,用行動選擇了自己的未來道路。
陪伴,原是癡情人最貼心的禮物,但是陪伴「陪伴」而來的,往往就是碎碎唸的絮煩(天下子女誰不嫌爸媽鎮日的囉嗦叮嚀?),王心誠就怕大福不能自己過活,從煮蛋、坐車到放好小熊,每天不厭其煩地一再重複,薛曉路有著女性的纖細敏銳,她的導戲功力,就在於懂得如何從瑣碎到不能再枝微的生活細節中,提煉出最精華的生命趣味。
薛曉路選擇的是那隻居委會送給大福的生日禮物:趴趴小熊。拿到趴趴小熊時,大福就順手把小熊放在客廳的電視機上頭,但是老爸嫌難看,就會順手把大福擺放的小熊給移到沙發靠手上,然後叮嚀兒子:「大福,小熊不放這裡。」一而再,再而三,看似最瑣碎的生活細節,竟然就也構成了彼此生命裡最繁複的互動內容。
後來,父親替大福找到了安頓的照顧居所,家裡只剩他一人,落單之後的父親開始有空有閒去尋覓大福居家時有的動作,學起老愛躲在門柱後面偷窺老爸的大福,這才明白兒子眼中看到的世界為何,這也才會繼續大福的習慣,把趴趴小熊就放到電視機上頭,沒有說出口的那句:「大福,小熊不放這裡。」頓時就成了父親思念兒子的具體明證。但是,這不過是薛曉路的第一招,她的小熊二式就來得更有力了。
《海洋天堂》從不諱言王心誠得了絕症,薛曉路最多卻只拍了王心誠時而腹疼,時而服藥的急切,卻不像其他灑狗血的煽情電影一般去拍攝王心誠臨終前的不捨,直接就跳進了墓園的戲,然後再轉回王大福獨對少了老爸的空屋,走過電梘機前,大福終於想起了老爸常唸的那句:「大福,小熊不放這裡。」頓了半响後,他終於取下小熊,悄悄放上了沙發靠手。
「不在」,比「在」更有力,就是薛曉路的最精彩的創意神采了。兒子「不在」了,往昔的身影與動作,才有了耐人回味咀嚼的能耐;父親「不在」了,所有的叮嚀與祈願,才得著了安寧的停靠碼頭,會說故事的導演,就懂得善用小物件,因為懂得,深情才得以生根,才能打動人心。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82&eid=v282105
海洋天堂中的父愛
父愛是一種比母愛還難以表達的情感,尤其是在含蓄的亞洲文化下。
李連杰主演的《海洋天堂》,卻是極少數能夠把父愛刻劃得很深入很感人的好電影。很有趣的是,電影中的兒子是個自閉症(孤獨症)患者,因此更少了許多正常的情感表達。而李連杰扮演的父親,在臨終前要解決的也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這部電影最偉大之處,就是在這兩個很不浪漫的生活難題上,平易地交織出非常感人的一幕幕。
我從前一直相信李連杰只是個能打演員,但至從2007年的《投名狀》之後,我才驚訝到他演內心戲的深沉,已經不是好演技就能夠說明的。可是《投名狀》畢竟還是武打電影,拳腳功夫總會有加分效果吧。而《海洋天堂》卻是一部百分百的走溫馨路線的電影,而李連杰真的演活了一位焦急但充滿愛心的父親。
在《海洋天堂》中,李連杰扮演的父親,為身後兒子的去處四處奔走,打處打聽焦急,其實一點也不溫馨浪漫,因此編導很巧妙地安排了桂綸鎂的角色,雖然她出場的時間不太長,扮演的角色看似無關輕重,不過卻讓電影的氣氛活潑了一些,讓觀眾可以從父親的焦急緊張的情緒中解脫出來,然後再慢慢回去體會那些情感的韻味。
《海洋天堂》除了一再從父親的牽掛中感受那份親情,還從小處著眼父親不易表達的細膩,像是父親王心誠晚上在兒子的夾克內縫製身份說明,還有耐心地教導兒子認路、煮蛋和搭公車。最後,他擔心兒子在身後的孤獨,還扮成海龜,讓兒子可以在水族館裡有他繼續陪伴......
李連杰份演的,是一位普通的父親。可是當劇中的收容所所長對他說,她很榮幸能認識他這麼一位父親,我想無論是劇中人物還是觀眾,都沒有人能不由衷地同意,當時我的眼淚就忍不住掉了下來。
演大福的文章,也簡直把這位自閉症患者的角色演得出神入化。他無法正常地表達情感,因此他對父親的愛,無法表現在他的傷心難過和不捨上。他對父親的依賴,表現在許多小細節上,例如父親在身邊的自在等。在父親過逝後,他獨自一人搭車去水旅館,倘佯在水族缸中,他抱著了大海龜一同遨遊,更細膩地刻畫了兒子對父親的愛。《海洋天堂》的除了演員和編導的優異表現,在攝影、美術指導、配樂也集合了港台日的最好的人才,主題曲和插曲由周杰倫和桂綸鎂主唱,很值得一聽。
http://skygene.blogspot.com/2010/08/ocean-heaven.html
海洋天堂:遺忘的必要
熟悉的事物,最容易重複,因此失去銳猛新意,然而,懂得遺忘的演員,才會發現自己的演藝道路無限寬廣,充滿無限可能。
戲要演得好,首先是要入戲;但要真入戲,就得先學會遺忘。
不過,多數演員急著入戲,朝思暮想全是戲,巴不得趕快入戲,真正煩惱的是入戲之後怎麼回歸正常,劉若英2004當年演完《她自海上來》的張愛玲後,一度覺得整個人都被張愛玲的氣息給緊緊罩住,很難脫身,花了好長時間,才摔脫張愛玲的巨靈,回歸正常人生。
幾天前看賈彰柯的紀錄片《海上傳奇》,片中訪問《小城之春》的女主角韋維時,特別提到導演費穆要求她一定要讓同片男主角李緯對她有好感,演起戲來味道才對,電影中的她們是有夫之婦與先生同學一段即將擦槍走火的戀情,演員肢體間的化學效應,很有感染力,可是戲演完之後,情卻沒了,李緯認真地要追求韋維了,不想假戲真做的韋維,只好拚命逃了。
入戲不難,遺忘才難。不過,遺忘另外有一個層次,不是演戲之後的遺忘,而在演戲之前。
遺忘的真諦是忘了舊日的我,才可能找回新生契機。李連杰主演的《海洋天堂》,就讓人看到他的徹底洗淨,那就是遺忘帶來的重生。
《海洋天堂》中最大牌的演員就是李連杰,電影官網理所當然以李連杰做訴求,預告片裡從《英雄》到《霍元甲》,不忘提醒世人:這位動作片打仔已經轉型,要在親情文藝片裡讓大家看到他的表演功力。
多數打仔都想轉型,卻極少有人成功,關鍵在於習慣性的肢體動作早已如影隨形,舉手投足都難以擺脫昔日記憶,招牌動作一旦成了演員的基因,就再也無法抗拒了,這也是為什麼成龍再怎麼換新戲路,永遠都只是喜丑;甄子丹的身手何等矯捷,除了看他施展真功夫,你不會期待太多;阿諾(Arnold Schwarzenegger)只適合冷面耍酷,演喜劇片就是不好笑;史塔龍(Sylvester Stallone)原本講話就囁嚅不清,要他再怎麼講文藝腔台詞,就是不對味。
《海洋天堂》裏的李連杰只是海洋公園裡的水電技工,妻子早逝,他憑著一己之力要照顧得了孤獨症(台灣譯作「自閉症」)的兒子大福,偏偏自己又罹患了肝癌,而且已經到了末期,他不擔心自己的安危,只擔心自己走了之後,誰來照顧人人都會視同「累贅」的大福? 低調,是李連杰選擇的第一個身段,顯現在口白腔調中,則是私人情緒的絕對壓抑,一切只因為孤獨症的大福的生活習慣與眾不同:首先,他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你講話時,他的眼光不會看著你,亦不會應答,你根本不知道他是否聽見了或者聽懂了你的談話;其次,大福會覆誦你的語句,不知情的人就會以為他在搗蛋,知情的老爸則是知道覆誦代表他有意見,他必需耐住性子,循循善誘。正因為如此,等待與重複,就成為李連杰這位父親的生活模式,「大福,真聰明!」就此成了他的口頭禪。
一般人的口頭禪,已然是無意義的生理反應,容易因為虛應故事,變得虛情假意,這時,也正是檢視李連杰演技的最佳測試機會,然而細聽他一再覆述的話語,卻可以聞嗅出慢火細燉的熱情,那不只是戲,而且有情,投射在電影中呢,就轉成了親切感人的深情了。
人都有反射動作,打仔演員的肢體反應尤其靈敏,《海洋天堂》的魅力就在於李連杰的徹底遺忘,肺癌腰痛,不會擠眉弄眼,刻意誇張;照顧大福的肢體動作,亦不會激情昂揚。扮海龜卻差點滅頂的無力掙扎,就有極強的說服力;獨對海洋館的寂靜無語,卻讓人從他的背影,讀出了父親的焦慮。
遺忘讓他得著了「靜」的趣味,「靜」亦讓他蓄積了更大的能量,遺忘讓他終於有機會告別「打仔演員」的「打仔」二字,回歸「演員」的真實內涵了。
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10/08/post-2006.html
【海洋天堂】:沒有英雄的英雄電影
在《霍元甲》之後,李連杰宣佈不再拍攝武術片,因為武術精神都已經講完了,所以《霍元甲》就成為李連杰武術電影的總結。此後,他仍然拍攝動作片,卻被一些扭曲他本意的網友批評為「說話不算話」,其實李連杰雖然說過不再拍攝武術片,卻沒有說過不再拍攝動作片。「武術片」和「動作片」的差別是:「武術片」講的是中國武術精神,而「動作片」則是純感官刺激,所以這兩種電影雖然都有打鬥場面,但意義完全不同,可是許多人不了解(也懶的去了解?)這其中的差異,所以李連杰就這樣被誤解了好幾年!而潛心修佛的李連杰,也有意要拍一些和平的電影,所以逐漸減少動作片的演出,對於一個「打仔」突然不再打鬥,也許動作片迷會感到悵然若失,可是看到《海洋天堂》之後,也許我們都可以明白李連杰透過銀幕所要傳達給觀眾的那份真心。
由中國知名編劇薛曉路初執導筒的作品《海洋天堂》,是李連杰有史以來第一部完全沒有打鬥畫面的電影,在這部電影裡,他不再武功蓋世,而只是一個水族館裡面做水電裝修的平凡人。他的妻子很早就過世,只留下一個自閉症的兒子和他相依為命。由大陸男星文章飾演的自閉症患者,天生就有學習障礙,無法獨立生活,李連杰飾演的父親為了照顧他,幾乎用盡全部心力,沒想到命運仍然無情作弄,讓這位父親被診斷出肝癌末期,只剩幾個月可活,所以他必須在人生的最後一段時間裡面,教會兒子獨立生存的本領,讓他能夠堅強的活下去。
除了李連杰之外,女主角桂綸鎂也是賣點。桂綸鎂在片中飾演雜技團的小丑,大部分的時間都畫著一張大花臉,或是卸妝後的素顏演出,雖然形象大突破,卻受限於戲份太少,導致沒有發揮的餘地。她在片中與飾演自閉症患者的大陸演員文章發展出單純友誼,用小丑在曲終人散時的孤獨,對比著自閉症患者「活在自己世界」的孤獨感,產生一種互相撫慰的作用,可惜這段感情簡直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毫無火花可言,就算剪掉也不影響劇情。而且桂綸鎂和李連杰難得同台,卻完全沒有對手戲,簡直浪費了這個空前陣容的新鮮組合,令人遺憾。
「疾病」是常見的悲劇公式。片中的兒子是自閉症,父親又得了絕症,所以依照公式,當然會是一部悲情催淚片,可是卻刻意不灑狗血,沒有呼天搶地,也沒有太多的衝擊性,反而把重點擺在李連杰在人生的最後幾個月裡面,如何教導兒子獨立生存。文章演活了這個自閉症患者;李連杰在片中所展現的堅強,不再是功夫無敵的好身手,而是發自內在的感情能量。看到他為了不讓兒子在他離開後感到孤單,於是做了一個假的海龜殼穿在身上,跳進水族箱裡死命的游著,然後告訴兒子「海龜就是爸爸」…由於海龜是非常長壽的動物,所以一旦兒子認定爸爸就是海龜,那麼就算爸爸因病過世,還是可以用海龜的形象永遠陪著他。這段劇情相當可愛,可是看到父子分離的結局,還是不免令人鼻酸。
這是一部「沒有英雄的英雄電影」,因為片中的李連杰,不再是充滿英雄氣魄的「功夫皇帝」,而是一個最平凡的父親,可是每個父親都是孩子的英雄,所以這部電影刻意排在八月的父親節前後上檔,除了關懷弱勢族群的本意之外,也是在向每一位名為「父親」的平凡英雄,致上最高的敬意!
http://mypaper.pchome.com.tw/wyp2221/post/1321354002
九部有關自閉症的電影
第一次知道自閉症是《雨人》,電影的力量是巨大的,養了金毛犬以後也知道金毛犬作為醫護犬在治療自閉症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可以尋回威爾斯,也可以尋回更多自閉症患者。人是孤獨的,即使是生活在群體中的人,總會在這個或者那個時刻或者時段裏孤獨,能夠面對孤獨、享受或者從內心中承受孤獨也是作為一個快樂、健康的人需要具備的素質,也是一種快樂的源泉。現在社會發展速度特別的快,但想著有著這樣一群人,據說佔比在千分之一,我們需要為他們祈禱,祝願他們能夠找回自己,回到這個現實中來,不是因為他們不快樂,他們也需要能夠正常地、減少對他人的依賴,依靠自己承受一部分現實。
我覺得看看這些書、這些電影有著很好的用處,除了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這個世界、了解人,也能夠理解自己,如何能夠更加平靜地看待自己的生活。並不是象有的人這樣去比較,好像自己比人家生活得好就平衡,而是,這個世界其實有著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各樣的生活,我們可以去幫助、可以去容忍,一切都是正常的,也不需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更不應該給別人超過自身的壓力。我也經常說,喜歡金毛那樣的調皮,正因為能夠忘記指責、永遠快樂地在你身邊,才能夠擔當得起醫護犬的責任,否則兩次就變得乖乖的,就沒有辦法永遠跟隨在你的後面了。這也是心理學很重要也很有用,不是為了給人治療,至少可以為自己減輕壓力獲得支援。
只看過《雨人》,但看過《我與托馬斯》的書,另外剛剛下了《自閉歷程》,準備看。時間很緊張,除了音樂可以再任何時候都可以享受,有的時候還只能一件一件事情的做。其實做什麼沒有關係,只要感覺愉快就行!
這段時間電影看得少主要還有看電視的時段給中央二台的《華爾街》佔去了,也是很好的片子。不過也看了一部很好的片子《在雲端》,書頁看完了,還是電影更加好一些。《宋大叔教音樂》已經學了兩集,今天是十月一日,休息,電子琴新的架子也來了,上午裝好了,這樣可以利用電子琴學習樂理,在時間上也不影響。我覺得做一件事情可以同時解決幾個問題倒也蠻好的,宋大叔叫樂理的歌譜都是教會的歌,我當然現在還沒有買,過些天去杭州的時候去天水教堂旁的書店買一本,至少也能夠知道、熟悉人家唱的,電子琴也能夠學會,總算兒子小學時候買來的電子琴現在開始發揮作用、也圓了我少年的夢想。人不孤獨一個事與人交往,一個也要有著內心成長的努力。從買兩支口琴已經走出很多,並不是心血來潮,都是內心的涌動,因為一直沉寂在心中的。人就是這樣,很多東西都是本來就有的,只是決心和機會,還有堅持和習慣。
下面的帖是我在網上看到的,也是人家轉的,所以我就不註明出處了。
我孤單,你不安:九部有關自閉症的電影
如果說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那麼對於患有自閉症的來講,他們的每一天是不是都可以在這種狂歡中愉快地度過?——玄曦皓 ■ 題記
醫學上,自閉症也叫孤獨症,相比之下我覺得自閉症的說法較為委婉一些,而孤獨症則帶出濃濃的悲情色彩。不管是誰,似乎一提到孤獨,總是可悲的,無論是對於一個患病的人還是對於一個普通的人,都是如此。孤獨是一種慢性毒藥,會在時間的慢慢推進中逐漸腐蝕掉內心中殘存的堅強。我沒有體會過真正意義上的、長時間的孤獨,所以我沒法感同身受地體會自閉症患者的內心處境。但是我也曾關起門窗不見光整整一個禮拜,體會獨處一室的寂寥與安謐。那種感覺好像把自己扔進深淵裏,極力的呼喊卻也聽不到一絲應答,只能夠聽見熟悉的、自己的回聲。
也許,孤單可以成為狂歡,但是孤獨則註定要成為煎熬。因為孤單只不過是一個人獨處的環境,而孤獨則是一片難以泅潛的心靈的沼澤。有時候,你的身邊有人陪伴,不是孤單一人,內心裏卻孤獨難耐。畢竟軀體的依偎難以平復心靈的空寂。你心中的那扇門永遠上著牢牢的鎖,只對極少的一部分人而敞開。他們手中握著鑰匙,用來開啟秘密的禁地,可是一旦這些人都不見了,那麼鎖也變成了死鎖,甚至會將它砸開,將裏面的內容給一些不相關的人看。沒有什麼其他原因,只為了跟其他人完成心靈上的交流。
生活在群體社會裏,與人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對於自閉症患者來說,這種交流的障礙卻是難以征服的。他們的怪異、他們的掙扎、他們的無能為力都寫在那一張張看似麻木的臉上。只不過外表的麻木並不代表內心的麻木,在距離臉頰二十幾公分的下方,是一顆跳動的、火熱的心。
在我們周圍,平均每一千個人當中就有一個自閉症患者,該有的不是歧視與冷漠,而是包容與關懷。
[我和托馬斯].After Thomas(2006)
導演:西蒙·肖爾 Simon Shore
編劇:林德西·希爾 Lindsey Hill
[劇情簡介]
本片講述了一對夫婦克服重重困難治療撫養孤獨症孩子的真實故事。陷入絕望的父母,為了讓6歲的凱爾學會與他人溝通,買了一隻小狗,希望在這只可愛的金毛獵犬及他們的不懈努力下,兒子能學會情感交流。終於,他們發現小狗托馬斯做到了這一切。本片講述了男孩凱爾與小狗托馬斯的精彩感人的故事。
[玄曦皓簡評]
對於患有自閉症的孩子而言,交流是最大的障礙,這種障礙也變成了教育的困難。試想一個無法與外界交流的人,如何學會在這個社會中立足呢。這部電影圍繞的主題便是交流與教育,只不過擔負起這個任務的不是教師,而是一條狗。我不太清楚這種方法的可行性,但是我原意相信這是真的。對於卡爾和托馬斯來說,他們似乎都是那樣的簡單、直率、善良,也許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共性,才能讓他們的心靠得這麼近。
無論對於自閉症題材還是寵物犬題材,《我和托馬斯》都是一部優質上乘的作品,溫馨的氣息瀰漫在每一個場景裏,同時也會暖化每一位觀者的心。
[我的名字叫可汗].My Name is Khan(2010)
導演:卡蘭·喬汗 Karan Johar
編劇:施巴尼·巴提賈 Shibani Bathija
尼冉簡·以英加 Niranjan Iyengar
[劇情簡介]
信奉穆斯林教的裏茲瓦·罕(沙魯克·罕 飾)從小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母親去世後,他追隨弟弟扎克爾(吉米·舍爾吉勒 飾)的腳步從印度孟買移民美國舊金山。裏茲瓦在幫哥哥的化粧品公司推銷美容產品時認識了經營髮廊的單身母親曼迪婭(卡卓爾 飾)。裏茲瓦不顧哥哥的反對執意與印度教的曼迪婭結為夫婦,一家人和諧美滿。9.11恐怖襲擊的發生使美國國內掀起了反對、歧視穆斯林教徒的風潮,裏茲瓦與曼迪婭的髮廊被迫關張,而曼迪婭的獨子山姆(Yuvaan Makaar 飾)更是在一場由種族歧視引發的少年爭鬥中意外身亡。悲憤的曼迪婭將憤怒發泄在了裏茲瓦的穆斯林姓氏“罕”上,說只有裏茲瓦告訴美國人民及美國總統他的姓氏並非與恐怖分子相關,才會與他再次相見。就這樣,執著的裏茲瓦踏上了艱難的覲見總統之途……
[玄曦皓簡評]
太美的故事往往總給人虛假的感覺,因為絕大部分人都不太相信這個世界上可以存在絕對意義上的上帝的寵兒。但是有些電影卻在完美的故事裏給人虛假卻又滿足的觀感,例如《阿甘正傳》,例如這部《我的名字叫可汗》。的確,一連串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在一個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的人身上,並且每每都可以逢凶化吉,這也太讓人羨慕之極了。好運氣,成為了外在的形式,而故事的核心卻是圍繞著扎紮實實的愛。
最近的幾部印度電影成色都不錯,如《三個傻瓜》就成為了很多人大愛的電影。同樣的,這部《我的名字叫可汗》也擁有極高的號召力,這類電影並不是說有什麼大場面,可貴的在於分分秒秒都能夠抓住觀眾的注意力,讓你耐心的看下去。能夠做到這一點,是需要出色故事以及極高的敘事技巧的,否則兩個半小時的時間一定讓人覺得乏味。再加上寶萊塢萬人迷沙魯克·罕的精湛演技以及傳統的印度風情的配樂,都成為了這部電影成功的基石。
[自閉歷程].Temple Grandin(2010)
導演:米克·傑克遜 Mick Jackson
編劇:克裏斯托弗·蒙格 Christopher Monger
莫瑞特·強森 Merritt Johnson
[劇情簡介]
坦普·葛蘭汀是一個自閉症患者,她的媽媽為了撫養她成人吃盡了苦頭。
1966年的暑假,葛蘭汀來到了自己的姨媽家度假。在這裡,葛蘭汀對牲畜特別感興趣,因為自閉症的原因能促使她“像牲畜一樣思考”。後來她發現自己能在固定牲畜用的“擠壓機”裏安靜下來,“擠壓機”對她有安定神經的作用。
暑假很快就過去了,葛蘭汀來到了大學。為了平息自己的情緒,葛蘭汀在宿舍裏做了一個“擠壓機”。為了能讓擠壓機保留下來,葛蘭汀為擠壓機的“實際效果”做了一個心理學實驗。她寫了一份論文給教授,說明不僅僅是對自己,對別人,擠壓機也有類似的作用。這份報告打動了教授,葛蘭汀保留下來了自己的機器。
大學畢業之後,葛蘭汀繼續著自己研究生的學習,她選擇的專業是畜牧學。因為葛蘭汀能“像牲畜一樣思考”,所以她能夠撰寫出了不起的畜牧學論文,並且能設計出令人叫絕的浸淹池。葛蘭汀的設計體現了她對動物、社會以及宗教的理解。無論牲畜最後是不是變成了肉類,在它們活著的時候,葛蘭汀要讓它們獲得充足的“優待”和“尊重”。在攻讀博士學位的時候,葛蘭汀參加了一個自閉症的研討會。她打斷了所謂的學術發言,走到講臺上向聽眾訴說起了自己的經歷。
[玄曦皓簡評]
這是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而且是一部質地淳樸、品相上乘的傳記電影。片中對於坦普·葛蘭汀這一形象的塑造是較為成功的,拋開瑣瑣碎碎的小事不談,《自閉歷程》在借用坦普·葛蘭汀對待被屠殺的牲畜的尊重之心,似乎在傳達著社會應當對於自閉患者也多一份尊重。
尊重是永遠不會過時的東西,並且也不會因為對某些弱勢群體尊重而遭人非議,這種善舉反而會幫助如自閉症患者一樣有缺陷的人樹立與人交流的信心。一個沒有歧視、沒有鄙夷的社會環境能夠讓他們產生安全感,如果周圍的人都可以多一份尊重的心,那麼這個社會就會變成一台巨大的“擠壓機”,讓坦普·葛蘭汀這樣的自閉症患者感覺到安全。
[馬拉松].Marathon(2005)
導演:鄭允哲 Yoon-chul Jeong
編劇:鄭允哲 Yoon-chul Jeong
[劇情簡介]
草原曾經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孩,喜歡能在草原上奔跑的斑馬,可是有一天草原的媽媽景淑發現了這個孩子的異樣,經過醫生診斷,草原患上了自閉症。草原媽媽在這個殘酷的事實面前幾乎絕望了,某一天,在草原最喜歡的動物園發生了母子倆生命中一段小小的插曲。草原媽媽將所有的心血都灌注在草原身上,丈夫因此而和她分居,小兒子也無法理解她。一次偶然的機會,草原媽媽發現了孩子在長跑方面的特長,於是決定悉心培養孩子成為一名長跑運動員。時光荏苒,草原已經是20歲的青年了,可是他的智力卻依然停留在5歲孩童的水準,在生活中時常鬧出各種各樣的笑話,但是他在堅持長跑的過程中體會到了生命的真諦……
[玄曦皓簡評]
這部電影被譽為南韓版的《阿甘正傳》,從整體的品質來說,兩部電影完全不在一個水準線上,也就沒有比較的必要。但是《馬拉松》同樣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鄭允哲自編自導的這部電影取材于真實的事件,通過這樣一個故事表現出了自閉症對於一個家庭、尤其是母親所帶來的各種考驗。
準確來說,影片中極力在傳達出的是母愛,同時也在探討一個更為深層的問題——對於自閉症患者來說,究竟應該如何去關愛。可以說草原的媽媽是個稱職的母親,他為了兒子能夠在這個社會裏生存下來幾乎傾其所有,可是這種超負荷的愛卻讓草原感受到了壓力。他去跑步,已經不單純的是為了興趣,而是為了讓母親可以放心。由此,母親的這種強迫式的愛便成為了值得考慮的問題。
[莫扎特與鯨魚].Mozart and the Whale(2005)
導演:彼得·納斯 Peter Nass
編劇:羅納德·巴斯 Ronald Bass
[劇情簡介]
唐納德(喬希·哈特尼特)是一個養著一隻小鳥愛人和算術能力超強的善良但不幸的計程車司機。象很多艾斯伯格症候群綜合症(一種影響人們社會關係但對人的智力沒有大影響的精神疾病)受害者一樣,他喜歡圖案和慣常程式。但當美麗而難以琢磨的伊莎貝爾(拉達·米切爾)加入他領導的自閉症支援小組後,他的生活、他的心都被搞得亂七八糟。雖然墜入愛河,但是他們的才能被彼此的不認同而抵消,他們的關係每況愈下……
[玄曦皓簡評]
故事美得有點過火,甚至讓我都沒發覺到片中的主角還是自閉症患者。大概是由於看的版本是國語配音的,導致失掉了一些原汁原味,仿佛所有人說話都太正常了,沒看出有什麼異樣,但是這對男女確確實實是自閉症患者,他們還參加自閉症患者的聚會。這讓我想到了是不是同樣的人才會更有共同語言,比如大人總是喜歡和大人在一起,小孩子總是喜歡和小孩子在一起。或許同樣病症的人也會有同命相連的感受,讓他們更加容易的走進對方的世界。
將故事設置在自閉症患者之間,並且給他們安排一段戀愛,這個初衷也是值得考究的。對於自閉症患者來說,交流是困難,而戀愛就更是難上加難了。不過還好,《莫扎特與鯨魚》整體的故事脈絡還是很清晰的,並且所有的情感起伏也都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除此之外,影片似乎還少了一點神,缺了這份神,整體的品質要大打折扣。
[海洋天堂].Ocean Heaven(2010)
導演:薛曉璐
編劇:薛曉璐
[劇情簡介]
在中國,每一千個小孩當中,就有一個患有先天自閉症。換句話說,全國共有超過一百萬名自閉症兒童,而王大福(文章飾)是其中之一:他二十二歲,目光呆呆的,老是重復著別人的話,在水裏卻異常地靈巧,在家中又總愛把雜物擺得井井有條……還有,誰也不敢肯定,王大福是否曉得他母親早在幾年前遇溺身亡。大福的父親王心誠(李連杰飾)在水族館工作,對兒子日夜照料,呵護備至,加上街坊街裏心懷憐惜,常送上食物和玩具,兩父子過的日子還算快樂。然而,心誠心裏明白,他總有一天會離開大福,而這一日比任何人想的都要來得快……
[玄曦皓簡評]
在我看來,這是一部暖色調的、緩慢而安靜的電影。毋庸置疑,因為擔心殘疾孩子無人照料而讓父母選擇與其同死的劇情並不算新鮮,在此之前已經在電影中用過了,例如謝晉的《啟明星》。但是在看這部電影時,我所關注的兩個層面是強大幕後班底以及自閉症患者的題材。
可以說,這兩個層面都是讓我滿意的。攝影、剪輯、音樂都可以用圓滿來形容,給這部溫情脈脈的電影匯入了暖人心脾的柔情。在對自閉症這一題材的處理上,薛曉璐的把握也還算中規中矩,片中有對我國現有體制的一些詬病,但是表現的比較內斂。雖然由於電影敘事手法的不成熟導致故事的情感渲染不夠,但也基本上完成了既定的目標。李連杰與文章的表演也可以說達到或者超過了預期。整體而言,《海洋天堂》作為清淡的文藝小品是合格的。
[亞當].Adam(2009)
導演:馬克思·梅爾 Max Mayer
編劇:馬克思·梅爾 Max Mayer
[劇情簡介]
即使是再美好的愛情,也有可能引發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危機,不僅讓人們對生命的導向產生困惑,還盛滿了因為缺乏交流而引發的災難……影片對焦的是一段在非傳統的情況下展開的愛情傳奇,發生在一個樂觀、久經世故的年輕女子和一個非常神秘、自閉且才華橫溢的年輕男子之間,擁有著強烈反差的他們嘗試著去尋找一個能夠進行溝通的方式,即使他們已然發現了兩個人是不可能以相同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的。
對於亞當來說,生命似乎就是以“無交流”的方式在不斷地前進的,而他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將自己完全地隱蔽起來,雖然他是一個既帥氣又有魅力的年輕人,可是他卻有意識地在消減自己的存在感,直到他遇到了一個剛剛搬進來的新鄰居貝,一個美麗且喜歡週游世界的女孩。亞當對貝絲產生了想要一探究竟的興趣,這也迫使著他一點點走出了那個閉塞的空間,重新進入外面的世界當中。最初的時候,貝絲同樣被亞當的外表所深深吸引,但是很快,她就意識到這個站在自己面前、模樣俊俏的男人,展現出來的卻是異常奇怪的行為舉止,而且她還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感覺,也許亞當患有“亞斯伯格”自閉症--這是一種綜合症,屬於社會性行為障礙,而體現在亞當身上的症狀就是在一種不合適的情況下過於直白且坦率地講出真相,而且缺乏對社交禮儀最起碼的認知。
[玄曦皓簡評]
《亞當》有著與《和莎莫的五百天》類似的小情調,同樣在暖暖的氣氛裏勾畫出了一個暖暖的愛情故事。在愛情裏,在兩個人的世界裏,如何有效地、直達心底地與自己的另一半交流是個很重要的環節,一旦交流受挫,那麼這段感情不會保質太久。
不知道是受了《和莎莫的五百天》的影響,還是本身就對這一類愛情電影頗有好感,我非常喜歡《亞當》裏的氛圍。有些弱勢的男人,有些靈性的女人,滿心的愛卻不知道如何說出口,最後只剩下一個不完美的結局。也許愛情就註定了不會太完美才好看,純粹的相親相愛反而會造成水至清則無魚的無力感。波瀾與意外永遠主導著每一齣愛情,讓它們有驚喜、有新意、有感動。
[瑪麗和馬克思].Mary and Max(2009)
導演:亞當·艾略特 Adam Elliot
編劇:亞當·艾略特 Adam Elliot
[劇情簡介]
八歲的瑪莉住在墨爾本的小鎮上。沒有朋友的她,某天從郵局的電話簿撕了一角,寫信給住在紐約不知名的麥斯先生,想要問他滿腦子奇奇怪怪的問題。終於,愛吃巧克力、為自閉症所苦的麥斯先生回信了,也開始一段奇妙的筆友情緣。真實故事改編,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導演執導,在純真善良、天外奇想的風貌下,帶給人誠懇真摯的暖暖冬陽。
[玄曦皓簡評]
在這個有關孤獨與交流、個體與群體的故事裏,似乎每個人都能夠找到觸痛自己心靈的那個物件。孤獨,仿佛是與空氣一樣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在你我的周圍,四處瀰漫。《瑪麗和馬克思》的情感基調有些詼諧,但在詼諧背後卻是令人渾身發冷的苦楚,你會情不自禁的把自己帶入到瑪麗或是馬克思的軀體裏,進而傷感的一塌糊塗。
如今數位化與虛擬化的時代已經將太多東西從觸手可及變成了虛無縹緲。音樂變成了數位的,書本報紙變成了數位的,電視電影是數位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變成了數位的。網路在將世界變小的同時,卻將人們最真實的距離變得越來越遠。或許那一串串代碼,一行行文字,一個個頭像才是一個人最真實的存在。這種結局無疑是讓人悲嘆的。
寫信,這個最傳統的交流方式已經快要被淘汰了,如果你說還在跟別人通過寫信交流,那麼八成會被別人說成老古董。一通電話、一個短信或是一封Email、一段QQ聊天,似乎都比寫信來得快。但是無論哪種方式也代替不了寫信時一筆一劃的專注、讀信時一絲不茍的滿足。孤獨,不是一種不可抗的災難,而只是人為的結果。
[雨人].Rain Man
……
http://big5.ce.cn/gate/big5/blog.ce.cn/html/10/120910-657067.html
公視【紀錄觀點】 Green 的284 Blue的278 2011/1/18
影片的主角,彥廷,他擁有兩個身份。因為他認為人不能同時喜歡兩個女生了,所以他創造了Green和Blue來繼續與他心愛的兩個女生交往。他是一個患有自閉與強迫症的青年。他喜愛搭公車、做公車模型,他規劃內心的公車城市,他有著比一般人更專注的熱情。他害怕人多之地卻也愛往裡鑽尋找樂趣。他所碰觸到的東西,必須要用嘴碰一下,才能釋放內心的焦躁與不安。
在這段日子裡,彥廷為自己設定了兩個重要的目標。一是奇榕城市的發表會,二是和阿欣的約會。即使只有10分鐘短暫的約會,卻是彥廷從兩百多天前一天天的倒數聲中來到的。接著,他也完成了他對於城市與交通網路的想像,並在發表會上喜滋滋地向大家介紹,以一種沉著穩定不同以往的樣貌出現在眾人面前
什麼是妥瑞症呢?
妥瑞氏症是一種遺傳性神經運動疾病,出現在18歲之前,好發年齡為幼稚園及小學中低年級左右,患者會不自主地出現重複性動作,例如臉部和脖子的肌肉抽動、不斷眨眼睛、聳肩膀、噘嘴巴、歪嘴、皺鼻子、扮鬼臉、吐舌頭、聳肩膀、搖頭晃腦,或是重複發出一些聲響,像是清喉嚨或無意義的聲音或突然改變音量、聲調等等。
妥瑞氏症的徵狀通常在青春期會緩和一些許多,患者的壽命和正常人沒有差別,也不會影響智商。妥瑞氏症的發生率男性比女性高3到4倍,大多數患者病情都算溫和,大部分都能擁有正常人生。
這一些不自主的抽動頻率和強度在睡眠時或較輕鬆時會逐漸減少,相對在面對壓力或疲勞時的情況之下,症狀出現的頻率也會增高。大多數妥瑞氏症患者的病情都還算輕微,在中外各領域中也有許多表現傑出的例子(例如成功的教師、醫師、NBA籃球選手、大聯盟棒球選手、律師、軍人、影星)。50%以上的患者症狀會逐漸自動消失,但部份患者終其一生都要與其症狀共處。
妥瑞氏症的患者可能會合併其他的症狀,例如強迫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習困難、憂鬱症、焦慮症、睡眠異常等其他問題,在兒童心智科的治療上都需要合併處理。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一部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描述一位患有妥瑞氏症的男孩努力完成當老師的夢想,並且成功克服疾病的限制,並在1997年獲選為全美最佳一年級老師的故事-【叫我第一名Front of the Class】,相當精彩且激勵人心!
http://heartware.wordpress.com/2009/07/09/%E7%9E%AD%E8%A7%A3%E5%A6%A5%E7%91%9E%E6%B0%8F%E7%97%87/
從「Front of The Class 」認識妥瑞氏症分享:
我掙扎了很久,思考到底要不要寫這篇網誌,但我決定寫出來,因為這篇網誌的內容,代表著我人生的另外一個開始。
很多事情真的是冥冥中注定。昨天晚上,原本已經準備就寢了,隨便轉台後卻在HBO停了下來,我很投入的看了一個小時,若不是一大早得早起,否則我大概會一直把這部電影看到完。但巧的是,第二天一早打開電視,又是重播這部片,但因為要上班我根本不可能看,在抱著遺憾的心態到了下班,HBO又再重播一次,而且正好從我沒看完的段落繼續下去,終於我幾乎完整的看了這部電影。
「Front of The Class 」中文片名為「叫我第一名」,敘述一位妥瑞氏症患者克服自己的疾病,成為一位優秀老師的故事。
主角布萊德在六歲那年,突然會脖子抽蓄,並不自主的發出如狗吠般相當短促的怪聲音,在外面遭受異樣的眼光,在學校被同學嘲笑,甚至被老師或校長視為作怪的行為,而被趕出學校。他的父親不能接受他這樣無法克制的行為,而他母親帶他看過許多醫生,一直無法得到解答,最後在醫學百科查出布萊德這樣失控的行為,是一種名為「妥瑞氏症」的症狀所引起的。從那天起,布萊德便與妥瑞氏症一同成長,雖然一路上尋找任何可能的支援及協助,但至今的醫學技術仍無法解釋妥瑞氏症發生的原因,更妄論治療的方法,布萊德改變自己的態度,堅持自己的理想,一心希望成為優秀的國小老師,經歷數十年來的誤會及鄙視的眼光,不但坦然接受自己無法治療的症狀,並大方且樂觀的態度,促使他真正成為優秀的老師。
為什麼我會對這部電影這麼感興趣,因為他讓我將近這三十年來,終於找到認識自己的答案。
如果沒記錯,在我小學二年級的,我的腦海開始會出現三字經般的髒話,然後有一種莫名的衝動,促使我大聲的叫出來,然後我便會不由自主的發出怪聲。到了小學五年級,臉部開始會覺得不舒服,然後就會用抽動的方式來讓這種不舒服的感覺覺得好過,外人看來我很像中風或臉抽筋,認識我的小朋友,會從覺得怪異到習慣我這樣的行為,但不認識我的,會嘲笑,甚至會拿來作文章,任何跟抽筋有關的外號不時的跟著我走。
這樣看起來真的很像中邪,一開始當然先尋求治療,我曾經在台大醫院的精神科看了一兩年,後來原來的主治醫師調職,所以推薦我到彰化基督教醫院的兒童心理衛生科去看診,很遺憾的,除了一直吃不完的藥之外,我這樣怪異的行為從來沒好過。我吃了三到四年,甚至更久的西藥,我想應該是一種屬於神經抑制的藥,在某段時間幾乎可以控制,但從來沒根治過。
西醫抗神經的的藥相當可怕,因為內含類固醇,明明不好吃懶做的我,開始發胖,並且產生月亮臉等副作用,有時候藥吃太多,眼球會往上吊而無法闔眼,我還記得第一次發生眼球上吊這種副作用是在我小學三年級,我嚇得哭出來,還以為我這輩子都要變成這樣,後來為了治療這種副作用,醫生又開了另一種藥給我,總而言之,到國中前,我幾乎就是定期往大醫院跑,但從來沒有治好我這種奇怪的毛病。
外人或親戚長輩對我這樣的行為各種解讀都有,有人說是壞習慣,有人說是卡到陰,所以除了看醫生之外,收驚、求神什麼都試過了,沒用就是沒用,我的父母親也認為,我自己要懂得克制,所以我爸教我,當我如果想喊出這種怪聲時,就咬住自己的下嘴唇,強迫自己控制,剛開始只是想要叫的時候才咬,後來根本就得整天咬住,所以我小時候下嘴唇不時都有紅紅的齒印。
上了國中,也許是賀爾蒙作祟,有變本加厲的趨勢,連吃藥都沒用了,曾經有一天,我的症狀嚴重到幾乎無法停止下來,不但會叫,身體還會抽動,手還會大力的甩動,媽難過的斥責我,要我自己坐在鏡子前,看看自己是什麼樣子,我看到自己臉一下抽動、一下忍不住叫出聲,根本不敢再看下去,我覺得自己是個怪胎,甚至埋怨老天爺為什麼要讓我跟別人不一樣,讓我的童年不斷的被嘲笑、不斷的被責罵,很難過,到哭了出來。
也許是一種防備,也許是老天為了我開了一扇窗,不可否認我小時候相當的聰明,幾乎過目不忘,也因此我的功課相當好,國中的時候也因為功課好,使得個性變本加厲,用自己的好學生來掩飾自己怪異的一面,常常賣弄小聰明,結果人緣越來越差,連老師都看不下去,除了個性的問題之外,已經開始有老師發現我出怪聲的毛病,約談啦、上課時大聲制止的,一件一件都發生了,我也掩蓋不住自己的症狀,關心我的老師,會難怪的說:「以後娶不到老婆怎麼辦?」不願理解的,甚至就很直接的大聲罵:「你以為這樣很好玩嗎?」,被罵習慣了,也被嘲笑慣了,每當被提這件事,我就能暫時的克制自己,或者是想辦法逃避,但其實也只能控制短暫的時間,過了五到十分鐘,身體的細胞又癢了起來,逐漸抑制不了這些怪異的行為。
我記得高中的時候有一次看二輪片,也許是電影劇情張力,我終於抑制不了想發出怪聲的感覺,不自覺得叫了一兩聲,我記得也不是很大聲,但隔壁的女生已經忍不住了,他很生氣的對我說:
「同學,妳是喉嚨有痰嗎,可以不要這樣嗎?」然後轉過去對她男朋友大聲抱怨:「他一直出怪聲,很討厭。」
當下我當然覺得很難堪,我壓著身體,很忍耐的把電影看完,電影一散場,我也不敢看那對情侶,頭也不回的就趕快離開了,心裡面卻一直覺得相當的羞愧。
找不到問題的解答,不但是耗費心力,也耗費了金錢,不可否認,爸媽為了治好我的病,花了許多大筆的冤枉錢,一直到現在我仍相當的愧疚,我會覺得這是造成我家貧窮的原因之一,如果這些治病的前都可以省下來,或許我的爸媽現在可以過的更好,但我無法決定我的命運,我也無法去限制爸媽想治好我的心,天下父母心,就算是他們看我這樣覺得難過,但也是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夠跟正常人一樣生活著,停止這樣會被嘲笑的生活。所以我一直規劃著未來的人生,就是希望我能成為一個有成就的人,最大的原因,就是希望能夠彌補我的爸媽能過以前過不了的好日子,但礙於自己的個性,人生還停留在原地,但這樣的理想卻從來沒忘卻過。
接著陸續面臨高中及大學聯考,但我發現並不是一個可以能夠靜下心來讀書的人,我有很好的底子,也常常被誇獎很聰明,但是我無法認真的唸書,因此縱使我有很好的資源及天賦,我仍考不上第一志願的高中,更妄論國立大學,但仍勉強考上中上的學校,一直到我現在拿到碩士為止。
隨著年紀越來越增長,我開始比較能夠克制這些感覺,但就算是現在,仍偶爾會覺得煩躁,臉皮開始有點癢,但我會努力的不讓他抽動起來,雖然一兩次失敗了;我比較可以克制大聲叫出來的毛病,但會忍不住對某些字眼模仿及重複喊出來;喉嚨總覺得有東西抵著,然後會不斷的想倒吸一口氣跟發出奇怪的喉音;或者會忍不住的想伸舌頭,或在嘴腔一直彈舌或彈上顎等,我很努力的控制這些感覺,所以後來才認識我的朋友並不見得知道我有這樣的症狀,其實我常常是努力的忍住了。
對於自己這樣的症狀,一方面是慢慢減輕了,一方面也是自己已經看多了外界怪異的眼光,但我卻一直無法坦然的接受這樣的自己,所以還是得靠不斷的理由跟謊言來解釋這一切,一直到「叫我第一名」這部電影,男主角布萊德所發生的似曾相識的遭遇,促使我上網尋找了「妥瑞氏症」的資訊,目前讓我有進一步的認識,是下列連結的這個頁面:
http://www.dls.ym.edu.tw/neuroscience/ts_c.html 〈連結引自"國立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小小神經科學"〉
我仔細的看完這篇文章,部分的說明跟我的經歷不謀而合,比如說在妥瑞氏症相關敘述這段:
「 妥瑞氏症的病徵通常在 18 歲之前出現,在7 歲半左右發作。 第一個症狀通常是臉部抽筋,例如:眨眼睛。」
還有動作形抽動:
「 複雜型抽筋則是一連串的動作。看起來好像是有目的,像是那個人刻意有那些舉動,但實際上他們是不自主的做了那些動作。舉例來說,複雜型抽筋可能是聞東西(它包含了把東西拿起來,將物體靠近鼻子,聞一聞,然後放下)或是模仿別人的動作(稱為仿作"echopraxia")。 這些舉動很可能被解釋成是患者刻意作出來的。但有一些複雜型抽筋看起來並非刻意而為,像是反覆的踢腿或是搖頭聳肩。」
言語形抽動:
「跟動作型抽筋一樣,聲語型抽筋也可分為簡單型以及複雜型。簡單型聲語抽筋包括發出一些簡單的聲響像是清喉嚨或是擤鼻涕。複雜型的聲語抽筋則包括任何言語,連猥褻的言詞也囊括其中;重複別人的話;或是反覆喃喃自語。」
這近三十來,我想我終於找到了答案,我是個妥瑞氏症患者。
就跟這篇文章以及電影說的一樣,除了這些症狀造成的效應之外,我跟正常人並沒有什麼不同,我的智商正常,甚至高於平均值,我可以正常思考,也具有好的社交能力,除了偶爾不能專注,以及或過渡思考及妄想等心理症狀等。
妥瑞氏症陪伴著我成長,雖然我今天才認識他,今天才能夠坦然的接受。但一直以來,為了克服被嘲笑的自卑,我對我的人生充滿著相當的自信,然而多少也影響我對於與異性相處的信心,這或許我為什麼不是很敢追女生的原因,多少都跟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有關。除此之外,我很積極,我堅持自己的理念,甚至很認真的在作自己,我不再用國中那種幼稚的方式表現自己,我改讓自己接受有特殊狀況的人,甚至在我的能力許可內,去協助弱勢的人,我其實並不是一個大善人,我只是比別人懂得那種異樣眼光的難受,所以希望能幫助他們脫離困窘。
所以我思考了很久,我認為這篇網誌最大的意義,是告訴自己接受妥瑞氏症這樣的事實,我並不抱著根治他的心情,但我覺得我應該有責任去讓大家瞭解每一個妥瑞氏症患者可能的經歷及心路歷程,很幸運的我只算輕微的,我已經能夠控制某種程度的行為,甚至我很開朗、很樂觀,我並不奢望全世界的人都能包容妥瑞氏症病患,但至少妳瞭解了,就不要再嘲笑或是輕視他我們,我希望這篇網誌就像一個小女孩撿海星的故事一樣,我的網誌只有幾個人會看,但這世界就會多了幾個人能瞭解妥瑞氏症,這是我目前唯一能為妥瑞氏症的病友能作的事。
只有先接受自己,才有力量促使別人瞭解及接受,這是我的信念。
http://gtswill.pixnet.net/blog/post/23866046
電影「火柴人」觀後心得!(妥瑞症的分享)
一. 選擇原因:
這次我負責報告的是妥瑞氏症。在之前上課的時候,常常聽到老師說到妥瑞氏症、亞斯伯格症、自閉症等,自閉症比較好理解,所以我對妥瑞氏症一直非常好奇。到底怎麼樣的症狀稱做妥瑞氏症?又有怎麼樣的特徵?我們又該如何因應?本來想說自己先查來看看的,沒想到這麼巧,我正好是做妥瑞氏症的部分,也許老天是故意要我仔細瞭解這個病症吧!
在收集妥瑞氏症的資料時,看到資料上所描述的症狀,說真的我很難有很明確的概念,感覺上跟亞斯伯格症很像。(說句題外話,因為讀了特教,所以我終於知道我的國中同學是因為亞斯伯格症,所以才會有那些舉動的。)我一直很困惑,跑去跟我們班上(乙班)的同學討論,他告訴了我一些妥瑞氏症的案例,跟我分析他們的症狀差異,可惜我還是沒辦法很明確的瞭解。
這時剛好看到網路上有人推薦「火柴人」這部電影,是與妥瑞氏症患者有關的,所以我就選擇這部影片,來幫助我更立體的認識妥瑞氏症。
二. 劇情大要:
火柴人:即使給他一盒不起眼的火柴,都有辦法騙到一大筆錢的高段騙徒。
羅伊(尼可拉斯凱吉 飾)與法蘭克(山姆洛克威爾 飾)是一對合作無間的騙徒,或稱作「火柴人」。騙術精湛而老練的羅伊,以及深具企圖心的法蘭克,兩人以販賣濾水器為詐騙手段。上當的買主為了獲得這對騙徒所聲稱的虛構贈品;包括車子、珠寶、海外旅遊等等;通常花超過十倍以上的金錢購買廉價的濾水器。這些小騙局讓這兩個火柴人賺進可觀的財富,進一步變成謀利的合夥關係。
羅伊認為自己的工作是一項藝術,不是詐騙。因為所有的被害者都是經由他的說服,自願地把錢拿出來給他,他既沒有偷也沒有搶。他一直用這樣牽強的理由掩飾自己心中的罪惡感。
另一方面,羅伊的私生活並不順利。他患有強迫症及廣場恐懼症,除了行騙外,他過著深居簡出、沒有任何朋友的生活。羅伊感到疾病深深威脅到自己的「專業領域」,於是他開始尋求心理分析師的幫助,以期能夠儘快恢復自己的騙徒生涯。
不過羅伊雖然一方面尋求醫生的治療,卻又異常依賴於藥物的快速療效。某日羅伊病情又加重,卻發現自己的藥瓶已經空了,他沒料到向來只開藥劑治療的舊心理醫師已搬家,迫於無奈下他找到另一個醫生。克萊醫生(布魯斯奧特曼 飾演)不只是提供羅伊藥劑,並加上真正的心理輔導及治療。在治療期間,火柴人二人組又發現一個新的詐騙目標,即百萬富豪恰克佛瑞契(布魯斯麥奎爾 飾演),羅伊和法蘭克決定要撈筆大的。
同時間,克萊醫生讓羅伊卸下心防,開始說出他的個人故事,離過婚,前妻好像懷孕離開他,所以十五年來,他一直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小孩……,而現在,他十四歲的女兒,安琪拉(愛莉森羅曼 飾演),想和她從未謀面的父親見面。
安琪拉的出現,打亂了羅伊規律的生活。從來沒有父親經驗的他,開始一段有趣的父女關係。她搬進羅伊家;弄髒他一塵不染的地毯、探索他從未與外人分享的秘密。不過,讓安琪拉最感興趣的還是羅伊的職業。當這個小女孩發現自己的父親居然是職業騙徒時,她幾乎等不及要羅伊傾囊相授。
在安琪拉的堅持及羅伊內心掙扎下,這個江湖老手開始教授自己女兒一些簡單的騙術。當羅伊面對親生女兒過人的騙徒天賦時,心中除了驕傲外還有一絲五味雜陳。而他的拍檔法蘭克則是對這位十四歲的業餘新手採取保留的態度。不過安琪拉就像任何一個剛得到新玩具的青少年,蓄勢待發準備一展身手了。
當騙徒成為三人組時,羅伊這才發現安琪拉的加入,讓他這輩子賴以維生的價值觀岌岌可危……(電影簡介引用自http://www.atmovies.com.tw/home/)
三. 症狀分析:片中主角的症狀有:
1. 開門時一定要連續開關三次,然後一邊數一、二、三,才會把門打開,不論是大門、櫥櫃門,只要是打開型的門,一定要這樣做,彷彿是種儀式。應該是個TIC。
2. 左眼持續的不自然眨動,好像是無法控制自己臉部的抽蓄,尤其是當他情緒焦慮時特別嚴重。
3. 片中主角非常的恐懼細菌,所以他厭惡髒亂、厭惡到公開的公共場合、厭惡空氣、狗等種種感覺上很多細菌的事物。而且只要他焦慮時,他就會開始清潔、消毒自己的家中,並與世隔絕,只執著在把環境中的細菌消滅掉,曾經一個禮拜都在瘋狂打掃。這樣的症狀,感覺向很像強迫症了,不過也許是複雜形的TIC吧!
4. 當他焦慮、急躁時,會無法控制的出現一連串的粗話、髒話。也就是TIC。但事後他又會立刻道歉,然後又再不受控制的說出粗話、髒話。讓我可以感受到他是真的無法控制自己的TIC,雖然他可以查知,卻無法控制。
5. 主角找到生命的重心時(他的女兒)他的一切症狀就獲得舒緩,眼睛比較不會抽動、對於本來很介意環境乾靜,卻可以包容女兒的髒亂,而不再強迫式的將家中清掃乾淨。
6. 片中,最後主角可以獲得非常大的改善,改變了生活的方式,並且與他人建立起良好的關係,讓我看出他的症狀是可以改善、改變的,這點與妥瑞氏患者的可改變(越來越好)的特質非常吻合。
四. 現實中妥瑞氏症患者的協助方法:
1. 徹底瞭解妥瑞氏症,可以增加對他們的幫助與減少排斥感。
2. 不要將所有的問題都推給妥瑞氏症,因為是可以努力改善的(有可為性)。
3. 對妥瑞氏症的患者更多的包容與體諒,可以減少他們的焦慮及幫助獲得自信心。
4. 多讚美、多協助,幫助患者建立信心。
5. .找到建設性的方法調適妥瑞症,培養幽默感尤其有用。
6. 避免患者可能對自己或別人造成的傷害。
7. 教導孩子正視錯誤,作更好更正確的改進。
透過口訣:「透、睿、正」可以對他們產生很大的幫助。
(口訣來自兒童神經科主任 王煇雄醫師
http://www.csjh.tpc.edu.tw/a5_03_show91/a06.htm)
五. 心得:
這部片子劇情相當精采,內容也很發人深省,具有相當高的娛樂價值。(真的是非常有趣,充滿驚喜!)不過,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還是,經過這部影片,讓我更瞭解妥瑞氏症患者的狀況,而產生的包容與體諒的心,我覺得這個才是最有收穫的地方。
在現代社會,一般人往往對有特殊需求者(如:自閉症、學習障礙、過動兒、妥瑞氏症、亞斯伯格症)有著不友善的刻板印象,而且也常常因為對他們的不瞭解,所以少了包容體貼的心,引起衝突與誤會。其實這樣的結果,除了傷害了這些有特殊需求的人之外,其實也傷害了我們自己,特別是家中、學校中或是在日常生活中與特殊需求者有密切接觸的人。
對我而言,我叔叔的兒子是個過動兒,雖然他的父母從很小就常常帶他去治療,但是也許是父母親心態的問題(認為他是不好的、惹麻煩的、有病的、或是不可改變的),以致於我表弟高中已經轉學到沒有學校可以念,必須放棄學業去當兵。雖然我跟表弟的接觸非常非常的少(只見過3.5次吧!)但是從奶奶提到表弟的口吻與叔叔提到的語氣,或是他們處理表弟問題的態度,讓我感覺到其中不友善的刻板印象。即使是自己的孩子,都難以避免有這樣的刻板印象了,更何況是社會上與他們更少接觸的人呢?相信家中有特殊需求孩子的父母親一定非常辛苦,或者難免會有不耐的時候。只是這也突顯了我們對特殊需求者的關懷、耐心、瞭解、體諒的不足。其實我不是要指責我們對於特需需求者的不夠耐心,因為實際上與他們相處時,必定會遭遇許多的挫折與衝突,或是心灰意冷,但是只要大家都能多保持對特殊需求者的關愛——「想要幫助他們的心情」,只要有這樣的心情,對於特殊需求者就一定會有正面的影響。
看完這部影片,有距離的瞭解了妥瑞氏症的症狀,因為距離的關係,所以少了個人主觀情緒上的障礙,更能體會特殊需求者的困難與挫折,也多了想好好幫助他們的心情。我想,如果將來在我的班上,出現需要我幫助的學生,我一定能更體諒更用心的嘗試幫助他們。
http://www.wretch.cc/blog/pven171/10417956
“金句”流浪漢是誰?上海徐匯:此前在區審計局工作因病休假 2019-03-21 澎湃新聞
上海一名流浪漢在網上走紅。他名叫沈巍,因“精通”《左傳》、《戰國策》等書籍,並向路人講述《論語》等經典著作,被網友錄製成視頻發佈後走紅,其中不乏網路主播、微商借沈巍的走紅而宣傳自己。與此同時,有關他的傳言也越來越多,復旦大學畢業生,妻女車禍過世,上海徐匯審計局的公務員......上海徐匯區新聞辦:沈巍1986年進入徐匯區審計局工作,1993年起因病休假。其他情況因涉及其個人隱私,單位不便予以公開。網路上有關他從復旦畢業和妻女車禍過世的資訊都是謠言。沈巍稱自己在外流浪撿垃圾是因為對垃圾分類理念的認同,但是家人卻不理解他。
回應
這麼長時間不去上班,不是應該辭退麼?或者辦理因病退休?
患精神病,不能開除辭退。
無知菁英太多 上海博學流浪漢被直播成網紅 2019-03-21 中央社
沈巍的走紅,是窺見中國社會諸多現象的一個切口。在強調物質生活、消費主義的時代,尤其是功利氣息相對濃鬱的中國社會,沈巍非主流的生活顯得出格,這讓不少感到浮躁的大陸民眾眼睛一亮。
復旦大教授陳雲告訴中央社記者,民眾一窩蜂的現象,與當下中國社會的趨同性有關。很多人過著與他人雷同的生活、不能反抗,這時發現了有人堅持另類生活20餘年,很自然會感到驚奇或驚喜。因為社會精英的表現多少令人失望,真實的或喬裝的無知者太多,民眾才會轉而去關注邊緣社會裡面的「有識之士」(楨:精神病患?)。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張雪忠認為,隨著中國的言論空間不斷縮小,社會輿論幾乎喪失了公共性,媒體不敢直面真正的公共問題,更側重獵奇的報導。
流浪國學大師憑什麼這麼火 顏值比得上當年犀利哥? 2019-03-21 聯合報
說到流浪漢,不得不提到最經典的「犀利哥」。犀利哥本名程國榮,2010年初在浙江寧波流浪行乞時,被人試用相機時拍攝下一組照片,隨後以「秒殺宇宙第一極品路人帥哥!」為題轉載於天涯論壇,受到網友的追捧,迅速成為網路紅人,連英國媒體都曾報導過他。由於「犀利哥」可能患有精神疾病。他在過度關注下驚慌失措,無法與人正常交流,並拒絕前往救助站,他曾在家鄉與親人團聚,但不久後又在老家附近開始流浪生活,2013年又被送到鄱陽精神病醫院安頓治療。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