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氏911》
有人網評:作爲紀錄片,首要的標准無疑應該是客觀與公正,很遺憾,我們只能說
在這方面不及格,這部影片僅只是爲即將到來的美國選戰造勢而做的宣傳而已。「客觀與公正」應是紀錄片之迷思吧!不只實然上「客觀與公正」不可能(故公視改稱「視點」),應然上「客觀與公正」更是種主觀價值。(另參本館:《電視紀錄片創作》公視怎麼了 )
「客觀」怎會是種「主觀價值」呢?
這個嘛!你得了館長的 (另參本館:賓拉登 《全球反恐戰爭》 《恐怖主義威脅與美國政府的回應》 《神學士》 《美國入侵阿富汗》 恐怖攻擊本土化 伊戰越戰化 阿戰越戰化(一) 阿戰越戰化(二) 以入侵巴 美伊與中東 美以伊朗 )
2004《華氏911》Fahrenheit 9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wLT_8S_Tuo
導演:麥克摩爾 (科倫拜校園事件)
編劇:麥克摩爾 Michael Moore (科倫拜校園事件)
演員:麥克摩爾 Michael Moore (科倫拜校園事件)
本片榮獲坎城影展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
內容簡介
這部紀錄片反映了這屆美國政府的某些側面,試圖說明爲什麽美國會成爲仇恨與恐怖活動的目標,爲什麽美國總是很容易就卷入到戰爭之中,指出了911後對石油的貪婪在瘋狂的反恐戰爭中起著絕對的作用,也分析了布什家族與本?拉登之間所謂的關系是如何導致他們成爲勢不兩立的敵人。
影片不但直接指向布什家族與富裕的沙特人包括皇室、沙特駐華盛頓大使和本拉登家族在社會與經濟上的聯系,也表現了在伊拉克戰爭中的美軍和伊拉克普通人的種種真實的狀況,其中尤爲關注與戰爭相關的平凡人,像在戰爭中受到傷害的伊拉克民衆;像萊拉利普斯科姆這樣因在戰爭中失去兒子而轉變對布什政府發動的伊拉克戰爭的看法的平凡母親;像進入巴格達普通家庭逮捕無辜市民的美軍;像厭惡伊拉克戰爭的美軍大兵;像那些成爲美國新兵源的密歇根州的貧困的非裔美國黑人。
幕後軼事
導演邁克爾?摩爾也是一位作家,他的作品無論是電影還是書,都以犀利的批判現實的風格著稱,他一向關注政治,年輕時面對選舉權並不如他人一般簡單視之,而是倍加珍惜的組織競選。從處女作《羅傑與我》開始他便一直用攝影機和筆忠實地記錄著美國社會的現狀。無論是電視節目《可怕的真相》、紀錄片《科倫拜恩的保齡》,還是他寫的《愚蠢的白人》、《另類借口》。雖然他的書也都登上了銷量排行榜的榜首,但是他的天才更多的表現在電影上,他的上一部影片《科倫拜恩的保齡》不僅榮獲75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還獲得了戛納電影節55年特別獎。
爲了盡量完全而真實記錄美軍在伊拉克的生存狀態,摩爾雇傭了大量的攝影師和記者,並竭盡所能的讓全劇組的26名成員在伊拉克采訪了大量的美國政府官員、美國軍人以及伊拉克普通民衆。被稱爲“刺頭”的邁克爾?摩爾也是親自上陣,他不但曾被情報局人員攔截在沙特駐華盛頓大使館外,還在國會山上對國會議員的約翰?特納說“嗯,我們可以發現,並沒有多少國會議員把他們的孩子送往伊拉克,事實上,只有一個這麽做了。我們只是認爲你們這些人應該先把你們的孩子送去那裏,您覺得怎麽樣?”看來他確實是勇者無懼。
影片在獲獎之後的最大熱點已經不再是美國政府對這部影片的反應,如今哪家公司來完成《華氏911》的發行才是世人最爲關注的焦點,這關系到美國人是否能在本土看見這部影片。人們關心的已經不再是迪斯尼旗下的米拉麥克斯的對這部影片的發行風波的個中糾葛與孰是孰非,而是希望盡快有家公司能夠完成這項工作以饗美國觀衆。
影片花絮
這部紀錄片取名爲《華氏911》(Fahrenheit 9/11),讓人聯想到雷?布萊德伯瑞的經典科幻小說《華氏451度》(曾被特呂弗搬上銀幕),那是一部有點像《一九八四》的小說,小說表現的是在未來的極權社會中,消防員的主要工作不再是滅火而是焚毀書籍,華氏451度是紙的燃點,這也是小說如此起名的原因。而《華氏911》同樣采取以溫度單位加上寓意深刻的911的方式取名,意爲這是自由的燃點。但這也令雷?布萊德伯瑞感到些許不滿,他認爲如果邁克爾?摩爾是想向其致敬,應該標明以示大家,而不應該隨便使用“他的標題”,因爲這可能會使觀衆感到和他的那本小說有什麽關系。
邁克爾?摩爾的個人網站充斥著有關選舉、在伊美軍士兵和閱讀真實新聞的鏈接,這讓我們看到一個有些激進和對政治極其感興趣的美國人。對真相的探尋的渴望一直推動著這位看起來很“美國”的大塊頭男人用紀錄片說出事實。
摩爾仍然希望這部影片可以在七月公映(上映日期已經定在了6月25日),無論是美國還是世界上別的國家,他甚至希望是在7月4日,呵呵,美國的國慶日。他認爲這部影片會把觀衆帶到一個從未了解的世界。摩爾在他給觀衆的公開信中一再強調“當你們在福克斯新聞或其他媒體中聽他們不斷提及這個獎項是來自法國時,請你知道,在評審團的九個人中,只有一個是法國人,卻有四個美國人,而評審團的主席也是美國人昆汀?塔倫蒂諾”他認爲這個事實可以把那些針對他和法國的人的嘴堵住,而且他認爲這顯然是一次並未經過精心虛構的“莫須有”罪名。
影片評價
有人說,這部影片的拍攝動機可以追溯到在2003年奧斯卡頒獎晚會上邁克爾?摩爾的一番激情演說。摩爾在這部影片中繼續著他對白宮,對美國政府的第43屆總統——喬治?布什及其政府的無限關注與批判。
《華氏911》是繼1956年雅克?庫斯托《寂靜的世界》後再度奪得金棕櫚獎的紀錄片。作爲紀錄片,摩爾不能像好萊塢大片那樣用煽情的故事、恢宏的音樂來得到觀衆的認可,他只能用事實說話,用真實打動大家。看到911事件中遭受著痛苦的人們,看著伊拉克戰場上那些受到傷害的平民,你也許會忘記摩爾的政治立場,而是感受到一種真誠的令人信服的力量。即使這其中有些東西我們已經了解,但當導演邁克爾?摩爾把這些重新組合,回看的我們就仿佛經曆了一場對曆史重新的凝視。
相關資料
《華氏911》與美國總統大選
作爲今年現實政治氣息最爲濃厚的一部電影,《華氏9/11》所獲得的關注,已經遠遠超過它獲得嘎納金棕椰大獎和成爲影史上票房最高記錄片這兩點,在這樣一個大選之年,人們更加關注的是,它的大規模上映,究竟對大選有著怎樣的影響?
編導邁克爾摩爾本人無疑是希望它有影響的。他從不諱言制作該片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將小布什趕下臺。但是,觀衆是否追隨他的目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從觀衆反映來看,《華氏9/11》的確有一定影響,但這種影響不是體現在會扭轉選舉局勢上,而是體現在加深選舉雙方的分歧上。
該片于6月底上映,美國一個名爲哈裏斯(Harris Poll)的調查機構在7樂12日到16日之間做了一次網上調查,調查樣本爲2242位成年人,主要問題包括是否看過《華氏9/11》以及對它的觀感如何,還有評價該電影是否對總統布什構成誹謗。結果顯示,前往觀看該片的觀衆中,支持民主黨的占17%,而支持共和黨的只占7%。在那些還沒看過改片但表示出觀看意願的觀衆群中,黨派之間的人數區別更大,支持民主黨的占30%,高于支持共和黨的10%。這一調查分布表明,選擇去影院觀看該片的觀衆中,有很多本來就是不喜歡布什總統政策以及共和黨的,而支持布什和共和黨的觀衆有很多則根本不會去看此片。
對影片的評價更能說明問題。在已經觀看了此片的觀衆群中,89%的民主黨支持者稱贊此片拍得好,相對而言,而56%的共和黨支持者持負面評價。同樣的,有85%的民主黨支持者認爲該片對于布什的反映是真實公平的,而58%的共和黨支持者則認爲本片有失公允。另一份于8月份進行的全國調查,也顯示了基本與上面數字基本一致的結果:選擇去看《華氏9/11》的觀衆當中,支持民主黨、支持民主黨候選人克裏(John Kerry)和自認爲屬于自由派(Liberal)的人占多數。從這些數據來看,盡管影片本身的傾向性非常明顯,但它只是加深了那些本來就反對布什和共和黨政策的人群的看法,並沒有改變已有的黨派支持格局。
不過,別忘了還有很多中間派或者說是獨立派人士,他們的人數也不可小覰,並且根據以往選舉的統計,這部分人的觀點與看法,對于選舉結果有著更爲直接的影響。因爲對于死忠的黨派支持者來說,一部電影是很難改變他們的看法的。因此,《華氏9/11》影響了多少本來對選舉哪一個候選人舉棋不定的人士,才是判斷該片究竟對11月份的總統選舉有沒有影響的關鍵。從調查數字來看,該片的上映對布什確實是不利的,因爲在觀看該片的人群中,中間派人數幾乎比民主黨支持者還多(18%),而且他們中間70%的人都對該片持正面評價。這一結果也相對印證了邁克爾摩爾在一此采訪中的觀點,他自己宣稱根據一個"某知名調查機構(摩爾沒有列出該機構名稱)"的調查結果,進電影院的觀衆中80%是很可能選克裏的,但當電影結束出來時,幾乎100%都會倒向克裏一邊。
摩爾的自我宣稱顯然有些誇大,他把占觀衆絕大多數的無黨派人士都算作他這一邊了,而且他也嚴重低估了民衆對他本人一貫作風的了解程度。盡管一部分無黨派人士會乖乖地俺摩爾設計好地目標去反對布什,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觀衆對摩爾"制作"影片的方式與手段很反感,特別是在摩爾本人也承認他是要盡一切手段趕走布什的情況下,比較理智的美國觀衆都能看出電影中主要邏輯的牽強性。此外,摩爾本人的名聲也不比布什好到哪裏去。他拍攝記錄片"編輯"事實的做法,在美國向來都有很激勵的討論,很多人持否定態度。加上摩爾爲人比較刻薄好鬥,沒少得罪媒體,所以即使媒體傑出摩爾,也是非常小心翼翼的,幾大媒體很少有明確表示熱烈支持摩爾的。此外,美國人比較注重信用和程序公正,如果摩爾本人的信用值得懷疑,那他在電影中對布什的指控就很值得懷疑。事實上,保守派們已經展開反擊,一部揭摩爾老底的記錄片本月即將上映,可謂是布什支持者們"以牙還牙"的做法。
民主黨方面,也不敢借摩爾這部電影來爲克裏造聲勢。恰恰相反,克裏的整個競選造勢過程,都試圖刻意與摩爾劃清界限,以顯示絕對公正,不給競爭對手以攻擊的空子。這樣一來,即使是《華氏9/11》客觀上幫助的對象,也不敢反過來幫助電影和摩爾,進一步限制了電影的影響力。
綜合以上幾點,讀者應當明白了,縱使《華氏9/11》對選民的看法有影響,其影響也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有不少反面因素的制衡,最後的選舉結果不會因爲該片的上映而改變。
http://baike.baidu.com/view/207005.html?tp=0_11
《華氏911》網頁:爭議不斷的大贏家
http://ent.sina.com.cn/f/fahrenheit911/index.shtml
BBC隨筆:英國影評冷眼看《華氏911》
【大紀元7月15日訊】(BBC中文網記者蘇平7月14日報導)美國"刺頭"導演邁克爾? 摩爾的紀錄片《華氏911》這個周末在英國全面公映。《華氏911》曾在康城榮獲金棕櫚大獎,在美國上映之初頗有橫掃一切的勢頭。贏得了排隊買票的長龍、全場起立鼓掌的待遇和幾多美國人的一掬眼淚。
星期日下午,我到離家不遠(倫敦西部)的一個電影院去看《華氏911》。片子來頭太大,因此一早就電話訂票,以免失望。到了影院才發現,上座率也就剛剛過半,幾英鎊的訂票費看來是白花了;看完電影後又發現,口袋裏的面巾紙其實也是白帶了,因爲沒有眼淚,只有公開砍頭和血淋淋的戰爭場面嚇出的些許冷汗。
《華氏911》在英國第一個周末確實創下了紀錄片票房紀錄,收入130多萬英鎊。但是,讀讀英國的影評,感覺卻是溫溫吐吐,沒有911度的火爆。字裏行間,原來是贊揚不足、批評有加。
"政治快餐"
英國影評給一部電影的打分通常爲五級,"不值一提"得1分,"不理想"得2分、"不值深究"得3分、"不尋常"得4分、直到"不可錯過"得5分。英國的7家大報《觀察家報》、《星期日泰晤士報》、《倫敦標准晚報》、《金融時報》、《獨立報》、《每日電訊報》、《泰晤士報》近兩天給華氏911的打分總和是16分,平均下來不過是2.3左右。這個周末同時公映的《哭泣的駱駝》卻得了24分,平均值3.4分。
《星期日獨立報》的哈利稱《華氏911》是"政治快餐":充滿了糖分和碳水化合物帶來的廉價滿足,卻沒有多少營養。
語不驚人死不休是摩爾的風格。但影片的一開頭卻頗爲謹慎,不過是對布什任期前九個月對本職工作的不大在意和他的智力水平作了一番尖酸刻薄的諷刺。贏得觀衆一笑。布什在一個學前班聽到911襲擊的消息後手足無措、坐在那裏繼續念小兒書的鏡頭更是值得一看。
但不久後,摩爾接連不斷地向觀衆拋出大量指稱,有些還早已被公開。或許摩爾期冀其中一部分會讓觀衆難忘?另外一部分,至少也可以用來加強人們早已存在的疑心?
《每日鏡報》的圖基寫道,去看這部電影之前根本沒有想到它會是"如此懶惰、沒有條理、愚蠢和枯燥。"《標准晚報》的塞爾夫則說,這部充滿了電視鏡頭片斷和精心設計的玩笑的紀錄片獲得金棕櫚獎是對整個電影業、特別是歐洲電影業"令人可憐的評價"。
英國人傳統上喜愛批評政客、懷疑媒體,對輿論宣傳向來非常反感。電視中各政黨的宣傳節目頗爲罕見。一般只有在大選、年度預算推出等此類重大政治事件之前,才有各黨播放的"政治廣播"節目。節目的長度充其量也就是在五分鍾以內。也許正因爲這個傳統,才使得英國媒體對摩爾在《華氏911》中的"一言堂"不甚感冒。
《星期日電訊報》的麥卡特尼認爲摩爾的電影不是紀錄片,而是"徹頭徹尾的單方宣傳","所有的反方觀點和明智的辯論都被徹底刪除"。哈利也寫道,"如果摩爾同樣講述了有多少伊拉克兒童被薩達姆政權殺害,他的影片中伊拉克兒童被戰火燒死的描寫才更真實。"
"情感要挾"
影片的第二部分集中刻畫的是伊拉克戰爭,其中摩爾用特別大的篇幅,描寫了一位兒子在伊拉克服役時喪生的美國母親的痛苦和憤怒。
這一部分也讓很多英國影評如坐針氈。
科墨德在《觀察家報》將其稱爲"情感要挾"。蘭茲曼在《星期日泰晤士報》上寫道,摩爾可能認爲這位母親的痛苦能夠使她具有一種道德權威,但如此的大肆渲染卻使她的眼淚顯得"無聊、令人疲憊。"奎恩在《獨立報》上稱,摩爾對一位母親痛苦的侵犯"殘酷",他在看電影時最想喊的一句話就是"趕快把你的相機從她臉上挪開"。
也許因爲英國人較之他的美國親戚更加保守、克制。大喜大怒,特別是公開宣泄感情,不是英國人的強項。當然,伊拉克戰爭,英國只不過是美國的小小同盟,與美國人相比,伊拉克戰爭可能顯得更加遙遠。無法想象當年福克蘭(大陸又稱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時英國影評會對一位英國母親的痛苦做出如此的反應。
當然,摩爾在影片中幾乎根本沒有提到英國與美國的聯盟,也冒犯了部分影評的自尊和驕傲。
"捫心自問"
爲避免"單邊嫌疑",在此特意聲明,英國也有部分影評對《華氏911》加以贊譽,認爲摩爾的影片提出了嚴肅的問題,令美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反思,甚至還會影響美國今年大選中還沒有拿定主意的部分選民。另外一些影評對摩爾的寫作、導演技巧頗爲欣賞。
至少,影評如山,說明摩爾影響不小。
其實,讀了這麽多的影評,感覺是,有些過激言辭完全沒有必要。畢竟,摩爾從來就沒有宣稱自己"公正、客觀",更沒有在影片中假惺惺地擺出一付公正、客觀的面孔。摩爾從來就沒有掩飾過自己對布什的反感,他的《華氏911》成了一部"我恨布什大同盟"的政治宣傳應該在影評的意料之中。
《獨立報》的奎恩對此一點早就有所准備。他說,指望摩爾公平並不明智,但至少摩爾應該更有策略。《華氏911》確實是無法抵禦的娛樂,但喬治? 布什並不是此間唯一一個不可信任的人。
科墨德對此點頭稱是:捫心自問,你會從摩爾手中買二手車嗎?
http://www.epochtimes.com/b5/4/7/15/n597445.htm
電影《華氏911》觀後 Dionys
此片作爲紀錄片獲得2004年第57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但是,雖然片名有“911”,實際上有關911事件的內容僅只占開頭很小部分,絕大部分內容是談伊拉克戰爭的。即使有關911事件的那部分,你也別指望看到從政治、經濟、哲學、文化諸方面對事件的深刻分析和客觀敘述,有的只是對布什個人的攻擊。影片一開始就強調布什這個總統是通過不公正選舉上臺的,並且不無嘲弄地指出,在很多美國人心中,布什“有點傻”。此外,他還是個懶惰的、不負責任的總統,911事件後還“抽空度假”,等等。在討論如此重大的世界性事件上,對布什個人品質的這種醜化給人很不嚴肅的感覺,不管這些事是不是真的。比較有殺傷力的是布什與拉登家族的關系,但是衆所周知,沙特阿拉伯是個伊斯蘭政教合一的國家,本‧拉登是沙特王室成員,拉登家族就代表了沙特王國,與美國在外交、經濟等諸方面有著各種官方的或私人的關系是很自然的,而影片似乎有意無意地回避了一個問題,即本‧拉登本人與拉登家族的關系。影片給人的印象似乎是﹕布什是本‧拉登的同謀。
在伊拉克戰爭問題上也同樣,影片更多的是一種表態和宣傳,而不是客觀的分析﹕無窮無盡的反戰示威,記者對各種反戰人士的采訪,美國人和伊拉克人在戰爭中失去親人的悲痛,對戰爭苦難的渲染,等等。影片還反複播放了一位祥林嫂式的中年婦女,她在大街上逢人就哭訴自己的兒子死在伊拉克戰場上。這無疑能賺取觀衆的眼淚,但對于說明問題的本質又能有多大意義呢?影片歸結戰爭的原因,除了重複“爲了石油”這個毫無新意的論調外,還暗示是布什父子與薩達姆之間的個人恩怨。我們可以不計較這看法的淺薄,卻不能忽視影片最重大的缺陷﹕從未客觀、正面地表現相反的立場和觀點,只除了把布什的片言只語作爲批判的靶子,似乎以布什爲首腦的美國政府從一開始就是違反全體美國人的意志,一意孤行的,至于當時70%的支持率是根本沒有的。影片在不遺余力地攻擊布什的共和黨政府外,還點明民主黨的正確與先知先覺,如此鮮明的黨派立場,如此偏頗的政治傾向,使影片失去了最起碼的可信度。
本文無意評判影片導演的意識形態立場,只關注影片的專業水准。作爲紀錄片,首要的標准無疑應該是客觀與公正,很遺憾,我們只能說《華氏911》在這方面不及格,這部影片僅只是爲即將到來的美國選戰造勢而做的宣傳而已。
http://www.tangben.com/WYluntan/07911.htm
911事件>百度百科
“9.11事件”(又稱“911恐怖襲擊事件”、“美國911事件”等)指的是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機撞擊美國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和華盛頓五角大樓的曆史事件。
簡介
9.11恐怖襲擊事件美國東部時間9月11日上午(北京時間9月11日晚上)發生在美國本土,通過劫持多架民航飛機沖撞紐約曼哈頓的摩天高樓以及華盛頓五角大樓的自殺式恐怖襲擊。包括美國紐約地標性建築世界貿易中心雙塔在內的6座建築被完全摧毀,其它23座高層建築遭到破壞,美國國防部總部所在地五角大樓也遭到襲擊。
美國東部時間2001年9月11日早晨8:40,四架美國國內民航航班幾乎被同時劫持,其中兩架撞擊位于紐約曼哈頓的世界貿易中心,一架襲擊了首都華盛頓美國國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樓。而第四架被劫持飛機在賓西法尼亞州墜毀,據事後調查失事前機上乘客試圖從劫機者手中重奪飛機控制權。這架被劫持飛機目標不明,但相信劫機者撞擊目標是美國國會山莊或白宮(事後對參與策劃襲擊的恐怖分子進行審問的結果表明,恐怖襲擊的第四個目標是國會大廈。而在此之前美國官方一直懷疑目標是白宮)。
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的兩幢110層摩天大樓在遭到攻擊後相繼倒塌,除此之外,世貿中心附近5幢建築物也受震而坍塌損毀;五角大樓遭到局部破壞,部分結構坍塌;襲擊事件令曼哈頓島上空布滿塵煙。
在9.11事件中共有2,998人死亡:包括機上乘客共265人,五角大樓則有125人死亡。世界貿易中心死亡者中,包括事件發生後在火場執行任務的343名消防員。
搭乘那四架被劫持班機的旅客中有一些人用電話與外界取得短暫聯系。據這些乘客稱,每一架飛機上有多名劫機者(後來驗明身份的有19人),他們手持刀具劫持飛機,也包括在至少一架飛機上使用了諸如炸彈和催淚彈之類。
2001年9月11日當天的恐怖襲擊對美國及全球産生巨大的影響。這次事件是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珍珠港事件後,曆史上第二次對美國本土造成重大傷亡的襲擊。這次事件是美國曆史上最嚴重的恐怖襲擊事件。美國政府對此次事件的譴責和立場也受到大多數國家同情與支持;全球各地在事件後都有各種悼念活動,事發現場的清理工作持續到次年年中。9.11事件造成了對美國,全世界的人都感到恐懼,而反對類似"911"事件的再生。該事件也導致了此後國際範圍內的多國合作進行反恐怖行動,包括了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
事件概況
2001年9月11日,在美國上空飛行的四架民航客機被地劫持。當美國人剛剛准備開始一天的工作之時,紐約曼哈頓世界貿易中心,華盛頓五角大樓,連續發生撞機事件,世貿中心的摩天大樓轟然倒塌,化爲一片廢墟,五角大樓部分結構坍塌;造成死傷者數以千計。除19名劫機者,包括24名失蹤者,包括消防救援人員,9.11事件中共有2998人死亡.,死難者來自80多個國家.都是平民.
以下所有時間使用美國東部時間,比國際標准時間GMT晚5個小時。
2001年9月11日 (星期二)
上午7時58分:共載有92名乘客的美國航空公司11次航班(波音767)從波士頓機場起飛,飛行目的地洛杉磯。
上午8時00分:共載有53名乘客的聯合航空公司175次航班從波士頓機場起飛,同樣前往洛杉磯。
上午8時13分:美國航空公司11次航班與波士頓航管中心進行最後一次正常通話。
上午8時14分:美國航空公司11次航班沒有根據航管中心的命令爬升至35,000呎。
上午8時19分:美國航空公司11次航班的一個服務員打電話告訴美國航空,說“駕駛艙沒有回應, 商務艙有乘客被刺死,我們可能被劫機。”
上午8時20分:共載有64名旅客及機組人員的美國航空公司77次航班從華盛頓機場起飛,也是前往洛杉磯。
上午8時24分::美國航空公司11次航班飛行方向轉向紐約。
上午8時37分52秒: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波士頓航空中心通知北美防空司令部(以下簡稱NORAD)屬下的東北防空司令部(NEADS),美國航空公司11次航班被劫持。這是美國軍方首次接觸有關劫機訊息。波士頓航空中心要求美國軍方協助攔截美國航空公司11次航班。
上午8時42分:美國聯合航空93號航班在延誤40分鍾後,搭載37名乘客與7名機組人員從新澤西州紐瓦克機場(Newark Airport)起飛前往目的地舊金山。該航班原定航線十分接近世界貿易中心。
上午8時42分-8時46分:聯合航空公司175次航班被劫持。
上午8時46分:兩架美國空軍F-15鷹式戰鬥機從麻薩諸塞州空軍基地緊急升空前往攔截美國航空公司11次航班,但空軍飛行員不知道美國航空公司11次航班的正確位置,東北防空司令部(NEADS)在接下來的數分鍾設法確定有關飛機位置。
上午8時46分40秒:美國航空公司11次航班(一架滿載燃料的波音767飛機)以大約每小時490英裏的速度撞向世界貿易中心北樓,撞擊位置爲大樓北方94至98層之間。大樓立即失火,而飛機上的燃料傾倒進大樓,更加劇火勢,整幢大樓結構遭到毀壞。被撞擊樓層以下的人員開始疏散。但所有的3道樓梯都被撞壞,因此被撞擊樓層以上的人員無法逃離。而世貿南樓的工作人員很快通告南樓的所有人員,稱南樓“依然安全”,可正常運作。一些人忽略廣播通告依然撤離,一些人繼續工作,還有一些人則聚集在位于南樓第78層和第44層的空中大堂。
上午8時49分:美國有線新聞網開始現場直播世界貿易中心情況,這是全世界第一個新聞媒體報道有關襲擊事件。
上午8時50分:東北防空司令部(NEADS)得知有一架“小型飛機”撞入世界貿易中心。
上午8時50分-8時54分:美國航空公司77次航班正被劫持。
上午9時02分54秒:美國聯合航空175次航班(另一架滿載燃油的波音767飛機)以大約每小時590英裏的時速撞入世界貿易中心南樓78至84層處,並引起巨大爆炸。飛機以近乎45度的左傾角度撞上南樓,說明劫機者險些錯失了目標。飛機的部分殘骸從大樓東側與北側穿出,掉到6個街區以外的地方。但還有1個樓梯間完好無損,因此少數在撞擊點以上的人員仍可生還。有人聽到多次爆炸聲響。有一些人認爲是兩次無關的意外事件,而更多的人則馬上認爲是恐怖襲擊。
上午8時46分-10時29分:至少有20名(主要集中在北樓)被大火和濃煙圍困在大樓頂樓的人員從高空跳下。有證據顯示在遭襲擊後北樓中部很大一塊區域立即坍塌,或許這是讓這些人以爲大樓很快就要坍塌而跳樓求生。一名位于底層的消防隊員被一名從天而降的跳樓者砸死。由于煙霧與上升氣流太過濃烈,空中救援活動無法進行,而且紐約市本身就缺乏專門進行空中救援的直升機。
大約上午9時04分: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波士頓空中交通控制中心發布命令,暫停其管轄區內所有飛機的起飛(新英格蘭與紐約州東部)。
上午9時06分: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禁止任何飛機進入紐約以及附近的波士頓、克利夫蘭與華盛頓領空。
上午9時08分: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禁止全美國所有飛往或經過紐約領空的飛機起飛。
上午9時21分:紐約市全部隧道及大橋關閉。
上午9時24分:正在佛羅裏達州一所小學教室參觀的美國總統喬治•布什接到第二架飛機撞擊世貿大樓的消息。他在該堂課結束後立即在學校的另一個教室發布了一段簡短的講話稱,美國正遭到恐怖分子襲擊,美國政府將對飛機失事原因展開全面調查。另外他稱事件是“國家的悲劇”。
上午9時24分:FAA通知NORAD東北空防部門,美國航空公司77次航班已經被劫持。FAA與NORAD連線討論美國航空公司77次航班與聯合航空公司93次航班的有關事宜。
上午9時26分: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宣布禁止全國所有民航班機起飛。
上午9時37分:美國航空公司77次航班(波音757)撞入五角大樓西翼並且引起大火。被襲擊的部分剛剛翻新過,還沒有完全投入使用,但是仍然造成五角大廈西翼百余人喪命。
上午9時45分:美國關閉其領空,禁止任何民航班機起飛,所有在飛行的班機必須立即在距離最近的機場降落,所有飛往美國的航班即刻改飛加拿大。之後,FAA宣布禁飛令至少會持續到9月12日午後。禁飛令最終持續到9月14日,此其間只有軍事及救援飛機被允許起飛。這次是美國曆史上第四次停止所有在美商業航班的運作,並且是唯一一次未經計劃的緊急措施。在此之前都因國防需要而停飛所有飛機。
上午9時45分:白宮與美國國會山莊關閉。
上午9時50分:美聯社報導美國航空公司11次航班事實上在起飛後就被劫持。一個小時內美國航空公司11次航班與聯合航空175次航班被劫持的消息得到確認。
上午9時57分:總統布什離開佛羅裏達州。
上午9時59分04秒:世界貿易中心南樓倒塌。通過電視臺的現場直播,全球億萬觀衆目睹了大樓的坍塌。
上午10時03分:聯合航空公司93次班機(波音757)在賓西法尼亞州尚克斯維爾東南部墜毀。警方調查報告表明,機上無人生還。後來的進一步調查顯示,飛機墜毀前有旅客通過移動電話與地面取得過聯系,並且已經得知世界貿易中心與五角大樓遭到襲擊。在得知自身即將成爲自殺炸彈後,至少有3名乘客冒險奮勇還擊,試圖從劫機者手中重奪飛機控制權。很有可能是由于激烈的反抗導致飛機在未到達目的地前便墜毀;一架形似波音747的白色飛機在出事後幾分鍾曾在白宮上方盤旋,事後部分媒體推測該架飛機爲美軍的E-4B空中指揮所。但該架飛機的出現並沒有被描述在任何官方報告中。
上午10時05分:白宮、財政部、國務院及其它主要政府機構內的人員開始撤離。
上午10時10分:五角大樓部分地區坍塌。
上午10時13分:紐約聯合國總部開始進行疏散,上萬人受影響。
上午10時28分31秒:世界貿易中心北樓從上到下坍塌,在撞擊點以上的樓層無人生還。北樓之所以要比南樓晚倒塌,主要有三個原因:撞擊點較高、飛機速度較慢,受影響樓層的防火系統已經被部分更新;位于雙塔附近的萬豪酒店、美國海關、希爾頓酒店等建築也遭到破壞。
上午10時35分:警方接到報告,稱華盛頓美國國務院門外的一輛汽車中裝有炸彈,後被證實並未發生任何意外。
上午10時39分:美國總統布什發布命令,在緊急情況下,空軍可以擊落任何有可能進行襲擊的飛機。
上午10時45分:CNN報導華盛頓與紐約市已經開始進行全面疏散工作。聯合國總部已經清空。幾分鍾後,紐約市長下令疏散曼哈頓地區。
上午10時53分:紐約市暫時取消市長選舉活動。
上午11時16分:美國航空公司證實該公司的兩架飛機失事。
上午11時17分:聯合航空公司證實93次航班失蹤,並表示“非常關注”175次航班。
上午11時53分:聯合航空公司證實該公司的兩架飛機失事。
上午11時55分:美國與墨西哥的邊境處高度戒備狀態。
大約中午12時00分:美國總統喬治•布什抵達位于路易斯安那州的巴克斯達爾空軍基地(Barksdale Air Force Base)。他原本訪問佛羅裏達州薩拉索市(Sarasota)討論有關教育政策問題,原計劃此時應已經返回華盛頓。他發表了一個簡短的非正式聲明,稱無法容忍在美國本土的恐怖襲擊事件,又說“自由已經遭到襲擊,但它會最終得到保護”。
中午12時02分: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發表聲明譴責襲擊事件。
中午12時04分:洛杉磯國際機場關閉。
中午12時15分:舊金山國際機場關閉。
中午12時16分:美國48個州的機場停止所有商業與私人航班。
下午1時04分:美國總統布什在巴克斯達爾空軍基地宣布全球美軍進入高度戒備狀態,隨後前往位于內布拉斯加州的戰略空軍指揮部(Strategic Air Command, SAC)。後來有多名政治評論員批評總統看似毫無目的的漫遊。
下午1時27分:哥倫比亞特區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下午1時44分:2艘航空母艦開進紐約港,5架軍艦駛入東海岸。
下午4時00分:媒體引述聯邦情報機構高級官員的分析認爲本?拉登是最有可能發動襲擊的人。
下午4時25分:紐約證券交易所以及美國證券交易所宣布9月12日星期三閉市一天。
下午5時20分:此前報導發生火災的47層高樓所羅門兄弟大廈倒塌。大樓內設有專門負責應變類似911的緊急狀況的紐約市特殊緊急中心。大樓的倒塌也輕度破壞了附近的紐約電話大樓等建築。
下午6時00分:CNN和英國廣播公司分別報導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發生連串爆炸與交火事件。後來報導顯示阿富汗北方聯盟用直升機襲擊了喀布爾機場。
下午6時00分:伊拉克政府在國營的電視臺發表官方聲明,稱事件是對“美國反人類罪行”的報應。
下午6時54分:美國總統布什抵達白宮。
下午7時30分:美國政府否認對喀布爾爆炸事件負責。
下午8時30分:美國總統布什在白宮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他在演說中稱,“恐怖主義攻擊可以動搖我們最大建築物的地基,但無法觸及美國的基礎。這些恐怖行動摧毀了鋼鐵,但不能絲毫削弱美國鋼鐵般的堅強決心。
下午9時00分:美國總統布什會見國家安全會議全體成員,半小時後又與高級顧問們會面。布什與同僚們認定奧薩馬?本?拉登是事件的幕後主使。
救援
紐約市消防隊員在世貿北樓遭到攻擊後立即進入火場救援。消防隊在世貿一樓的大堂設立臨時指揮中心,消防隊員們爬樓梯進行救援,紐約市消防隊共出動200個單位參與救援。很多消防隊員在未到指揮中心報到的情況下就立即展開救援。由于無線電通訊故障,很多沖入火場的隊員無法准時接到撤離的命令,當大樓倒塌時,343名消防隊員葬身火場。消防隊員們24小時輪班救援。
紐約市警察直升機在事發後很快趕到現場,隨時報告現場最新狀況。很多紐約市警察、紐約港口警察以及新澤西州警察在大樓倒塌後被掩埋。紐約警察12小時輪班救援。
9月12日起,由紐約建築工程師協會組織的工程師們進入現場,爲紐約市規劃與建築部工作,負責查勘附近大樓的強度與受損程度,疏散了出事現場數百幢房屋。他們還負責設計規劃具體處理廢墟的方法。
大樓倒塌後,就有大批志願者趕到現場。那些比較早到現場的志願者在各個力所能及的方面提供協助,包括有大學生爲救援人員提供飲水等,但是後來無關的志願人員被要求離開現場,但是有特殊技術的志願者,如工程、拆除、醫療以及心理治療等行業的人士參與了接下來幾天的救援工作,甚至有一支災難救援專家隊專程從法國趕來救援。
疑問——爲何選擇9月11日?
本來在美國911是作爲報警電話號碼的。恐怖分子選擇9月11號顯然是對美國的挑釁。
美國911報警電話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1967年,美國總統法律實施與司法管理委員會建議在全國範圍內設立一個統一的電話號碼,以便于人們及時報告緊急事件。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很快宣布選擇911作爲報警電話號碼。1968年2月,全國第一個911報警臺在亞拉巴馬州的哈利維爾設立。20世紀70年代後,911報警電話開始大量增加。1976年,17%的美國人可撥打該號碼,1979年上升到26%,1987年爲50%,而今已達到85%。美國大約50%的國土面積已接通911號碼,其中95%是加強版系統,可提供每個呼叫者的姓名與位置信息。“五角大樓是在1941年9月11日動工的,和恐怖襲擊正好相隔60年”。這樣恐怖分子才會選擇9.11這一天對它進行襲擊。
另有人懷疑,9.11事件是布什政府自導自演的苦肉計。目前這種質疑聲在國際上越來越高,事實上有相當多的機構組織揭露了9.11事件的可疑之處,包括世貿2棟大樓的倒塌方式,五角大樓是否被波音飛機撞擊,世貿7號樓毫無理由的倒塌,以及整個事件背後的利益糾葛等等。目前這種質疑聲還只是作爲一種9.11陰謀論存在。
就像肯尼迪遇刺一樣,9.11事件的真相,也許要等到若幹年之後才能得到完全的披露。
政治後果
事件發生後,而前往美國和加拿大的航班全部停飛。所有英國軍事基地提高警戒狀態。所有途經倫敦市區的航班改爲繞過市區飛行。
歐洲議會與北約總部進行緊急疏散。北約宣布啓動1949年北約中的第五款,宣布如果恐怖襲擊事件受到任何國家的指示,將被視爲是對美國的軍事襲擊,因此也被認爲是對所有北約成員國的軍事襲擊。這是北約曆史上首次啓動共同防衛機制。
事件發生後,西方各國政府的民間支持度大幅度上升。在阿拉伯世界,很多媒體都刊登了評論文章,認爲事件是由以色列人、猶太人、猶太複國主義者甚至美國人自己發動的,目的是挑起全球仇視阿拉伯的情緒。還有一些阿拉伯穆斯林則認爲事件是由基地組織發起的,旨在報複美國的中東政策。
事件遭到國際社會的一致譴責,一些傳統上采取與美國不太友好的國家領導人,如利比亞領袖卡紮菲、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伊朗總統哈塔米以及阿富汗塔利班政權都公開譴責事件並對美國人民表示同情。唯一的例外是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他評論事件是美國霸權主義的後果。
經濟後果
9.11事件在經濟上産生了重大及實時的影響。大量設在世界貿易中心的大型投資公司喪失了大量財産、員工與數據。全球許多股票市場受到影響,一些例如倫敦證券交易所還不得不進行疏散。紐約證券交易所直到9.11事件後的第一個星期一才重新開市。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開盤第一天下跌14.26%。其中跌幅最嚴重的要數旅遊、保險與航空股。美國的汽油價格也大幅度上漲。當時美國經濟已經放緩,9.11事件則加深全球經濟的蕭條。
美國政府的反應
美國政府的各級部門展開了對事件的調查。美國政府在事件發生後立即秘密拘留、逮捕、盤問了至少1200人,大多數是非美國公民的阿拉伯或穆斯林男子。美國司法部也查問了5000名來自中東的男子。政府後來承認,當中只有10到15人與基地組織有關,但是無人牽涉9.11事件。但是目前依然有500人因觸犯移民條例而被監禁,70名以色列人因違反旅遊觀光簽證而被拘留。國會通過了400億美元緊急撥款,還有大約200億美元撥款用于航空公司補助。多部被指責爲侵犯人身自由,爲政府監視民衆提供便利的法律也獲得通過。10月10日,聯邦調查局公布了「FBI恐怖份子通緝令」名單。
情報專家們開出一份可疑嫌犯的“簡短列表”——所有有能力以及動機發動類似襲擊的組織名單。非常肯定的是,所有劫機者都是阿拉伯人,沒有一個有阿富汗背景;此外襲擊的精心策劃、規模以及事件後無人承認責任,這都與阿爾蓋達組織以往的作風相近。值得注意的時,大多數劫機者大多來自沙特阿拉伯,但是美國政府並沒有對該國采取任何行動。
雖然本•拉登領導的阿爾蓋達組織從未公開聲明對事件負責,他們公開贊揚事件,並暗示該組織曾經幕後策畫過整個事件。該組織發言人在一卷寄給卡塔爾半島電視臺的錄影帶(2001年10月播出)中說,“美國人應該知道,更多的飛機風暴將不會停止……在伊斯蘭世界,有成千上萬年輕人渴望犧牲,他們死的信念與美國人生的信念一樣強烈。”
軍事行動
美國政府在事件發生後宣布將會對發動襲擊的恐怖份子以及保護他們的國家發動軍事報複。第一個打擊目標就是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理由是他們拒絕交出頭號嫌犯本•拉登。有傳聞稱伊拉克也卷入襲擊事件。美國政府事後承認,9.11事件當晚白宮就已經決定要更換伊拉克政權——雖然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在宗教上較爲開放的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到底與信奉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基地組織之間有任何聯系。布什政府通過利用9.11事件來挑起民意支持攻打伊拉克。
2001年9月19日,美國派出戰鬥機前往波斯灣軍事基地。美國東部時間2001年10月7日下午12點30分(當地時間晚上9點),美國與支援的英國軍隊發動了對阿富汗的軍事襲擊,針對蓋達組織和阿富汗塔利班的軍事、通訊設施以及可能的恐怖份子訓練營投擲了炸彈。奧薩馬•本•拉登通過半島電視臺的衛星節目警告布什,如果美國動用核武器的話,他將會使用生物武器作爲還擊。2001年11月,由美英部隊支持的阿富汗北方聯盟控制了首都喀布爾。
對各國影響
1、對美國
“美國911事件”發生後,美國經濟一度處于癱瘓狀態,對一些産業造成了直接經濟損失和影響。地處紐約曼哈頓島的世界貿易中心是20世紀70年代初建起來的摩天大樓,造價高達11億美元,是世界商業力量的會聚之地,來自世界各地的企業共計1200家之多,平時有5萬人上班,每天來往辦事的業務人員和遊客約有15萬人。兩座摩天大樓一下子化爲烏有,人才損失難以用數字估量。五角大樓的修複工作至少在幾億美元之上。而且交通運輸和旅遊業造成嚴重損失。美國國內航班一天被劫持了四架,並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確實是曆史罕見。
無論對美國總統布什,對美國民衆或者對美國政壇人士來說,9月11日所遭遇的恐怖分子攻擊事件都是一次曆史性的震撼。連白宮、國防部大樓、金融財務中心的世界貿易大樓,都成了恐怖分子攻擊的目標。在兩小時之內,造成美國本土遭遇數以千計的傷亡,
事件發生後,布什立即采取適當行動,恢複政府、社會正常活動,爲了顯示他不受恐怖威脅,9月11日晚上,雖然白宮仍有受到攻擊的威脅,他仍決定返回白宮,並在白宮向全國民衆發表談話,借此顯示:恐怖分子並不能阻斷美國行政中心的運作。
“美國911事件”的經濟影響不僅局限于事件本身的直接損失。更重要的是影響了人們的投資和消費信心,使美元相對主流貨幣貶值、股市下跌、石油等戰略物資價格一度上漲,並實時從地域上波及歐洲及亞洲等主流金融市場,引起市場的過激反應,從而導致美國和世界其它國家經濟增長減慢。
2、對世界
對于全世界的人民而言,反恐怖活動將是人類社會一項長期、艱苦和複雜的鬥爭。這次事件沈重地告訴我們,在今天的文明世界裏, 我們還有一個共同的敵人——“恐怖主義”,它是現代的魔鬼撒旦, 它那陰冷的利爪, 隨時會奪取我們身邊親人的寶貴生命。恐怖分子可能隨時隨地用各種辦法制造事端,打擊世界金融和商品市場,瓦解人們的信心。國際投機基金也會興風作浪,利浪,利用恐怖活動提供的機會進行投機活動,通過制造恐怖事件牟取暴利,增加金融風險。
因此,一方面,要加強和國際社會的合作,嚴厲打擊恐怖活動;另一方面,應研究增加對國際戰略商品的儲備特別是石油儲備的問題,盡量減少恐怖活動引發的金融動蕩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打擊“恐怖主義“,保護公民生命安全,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起碼在這點上中美的利益是一致的。
善後處理
9.11事件後6個月,世貿遺址上的150萬噸瓦礫才被完全清理幹淨,救援人員繼續在地底下進行清理工作。
2002年5月底,舉行了宣布清理工作正式結束的儀式。2003年7月,一個國會聯合調查組結束調查工作。雖然調查報告稱美國政府應該可以更好地預防事件的發生,如在更好地利用所收集到的情報及國防系統對襲擊事件所采取的行動方面依然有改進空間,但是沒有一名官員爲事件引咎辭職。事件也導致美國新一輪軍費開支的大幅度增加。在大約2年後,一些國防官員稱當前美國對類似事件的預防能力與9.11事件時一樣脆弱無力。
世界貿易中心是由日裔美籍建築設計師山崎實(Minoru Yamasaki)設計,事後據他生前的助手說,因爲參考過去帝國大廈曾經受到美國空軍轟炸機誤撞事件的影響,在設計過程當中已經考慮到需要使大樓結構足以抵禦大型飛機的直接撞擊。有報道分析,認爲大樓的倒塌並不是因爲飛機的直接沖撞,而是飛機內滿載的航空煤油傾瀉進入大樓引起的大火所釋放出的巨大熱量,軟化了支撐大樓的鋼筋骨架,最終導致世貿中心大樓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坍塌。但是,也有一批建築學家認爲僅憑大火並無法令大樓倒塌。
911事件中中國公民傷亡情況
2001年09月21日,中國外交部在其官方網站公布了美國被襲事件後死亡、受傷和失去聯系的中國公民的情況,中國公民在事件中死亡2人受傷1人,並有35人失去聯系。
其中,中國公民鄭于光、楊樹蔭夫婦于9月11日乘美國航空77航班不幸遇難。據悉,鄭夫婦已退休,一年前來美探望女兒。
受傷的中國公民符向群,男,紐約中國物産公司總裁。9月11日在紐約飛機撞貿易中心大樓時受傷腿骨折,已治療,現在家裏療傷。
截至2001年9月20日,有35位中國公民仍失去聯系,其中大陸3人,香港32人。
中國公民在“9?11美國被襲事件中”傷亡失蹤名單
(一)死亡:鄭于光、楊樹蔭
(二)受傷:符向群
(三)失去聯系:林彤、郭栩、陳永琪、方慧心、袁玉嬋、袁玉純、袁新美、袁興、袁健華、余內興、袁成廉、捷雅敏、黃紹祥、岑詩煌、董政平、張樹新、李明珠、梁少珍、林佩珊、麥應林、余文貴、謝立明、趙婉闌、王維斌、劉鄭培珍、Ren Keyoug、黃紹祥、程永偉、王少章、唐展維、關豔珠、王恩怡、Jenny Low Wong、黃豔萍、黃豔麗。
http://baike.baidu.com/view/50453.html?tp=0_01
世貿中心 World Trade Center (2006)
導演:奧立佛史東
演員:尼可拉斯凱吉/瑪莉亞貝蘿/瑪姬蓋倫海/多納墨非
劇情簡介
恐怖分子駕機撞上紐約世貿中心,導致近3000人死亡,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大導演奧利佛史東,在反映911事件的影片《世貿中心》中講述兩個家庭因911而發生改變的故事。
《世貿中心》是真實故事改編,兩名救難隊員被困在世貿雙塔中的大樓裏。奧斯卡影帝尼可拉斯凱吉在片中扮演約翰,他正領導著一個救援小組在世貿中心搜救。當大樓倒塌時,他的同事們大多都犧牲了。約翰和另外一名隊員威爾倖存下來,但已經在裏面被困12小時。當兩名警察相互鼓勵希望能夠活著出去時,他們的家人也正在為他們祈禱,希望他們能夠安全走出廢墟。
奧利佛史東說,他覺得自己有義務拍這部電影,因片中的兩名主角都是再普通不過的人。「我就喜歡拍描述普通人的電影。在《前進高棉》中我拍的是普通士兵,在《七月四日誕生》和《華爾街》當中,我拍的也是普通人,能夠再拍911的故事感覺很棒,這些人就是歷史的見證,911是一件大事,《世貿中心》讓我們從那些親身經歷者的眼睛裏,瞭解倒底發生了什麼。」
儘管《世貿中心》面臨一些指責,但奧利佛史東說,他拍這部電影並非為了讓911受難者的家庭再次感到難過。尼可拉斯凱吉說有意義的角色並不是經常有的,所以他不能錯過這個演初歷史的機會。尼可拉斯凱吉在拍電影前甚至與約翰本人與他的家人在一起相處了很長時間。
片中另一名倖存者威爾,在影片拍攝期間還擔任本片顧問,他說重新經歷那可怕的一天並不容易。「911」一直是美國電影的禁忌,這幾年,人們終於有膽量直面對這段慘痛的回憶。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wen40469641
主題:奧利佛拍911 猛噴假血
本片是【亞歷山大帝】導演奧利佛史東最新作品,結果導演繼【亞歷山大帝】之後,這次的票房也不理想
1F今年坎城影展相當「911」,先曝光的奧利佛史東執導「世貿中心」,縱觀20分鐘片段,猛噴假血,看起來像災難片,多過以歷史悲劇為背景的寫實片。
今年兩部以「911事件」為背景的影片,先後在坎城影展觀摩放映,奧利佛史東執導「世貿中心」,21日晚間在他的「前進高棉」公映20周年紀念版前先曝光。奧利佛史東和「前進高棉」男演員查理辛、威廉達佛、湯姆貝林傑遲到30分鐘才到,史東登台大談戰爭的歷史意義,把三位男演員晾在一旁當啞巴。
「世貿中心」只曝光20分片段,其中一半敘述尼可拉斯凱吉演的警察愛家愛小孩,和警局同袍情同手足,然後用紀錄片和特效,雙重呈現「911」恐怖攻擊,但看紐約街頭同樣大小的紙片滿天飛,路人血流滿面卻看血色就知道是假的,還有群眾毫不驚恐地移動,已讓場景完全失真。
等到凱吉和警察弟兄進入世貿雙子星大樓救人,接著自殺飛機撞大樓,凱吉和弟兄身陷天崩地裂險境,他睜著大眼睛應變,簡直像「火燒摩天樓」翻版,令人感受不到「911」的椎心刺痛。
預定26日公映的「聯航93」,已在美國上映,用近乎紀錄片的逼真手法,記錄恐怖份子劫機過程,旁及美國中情局在「911」前早就收到情報卻掉以輕心、釀成悲劇的內幕,全片何止觸目驚心,批判布希政府應變處理之無能,刀刀入骨。
2F全片兩個多小時...主角約2/3的時間就躺在瓦礫堆中...一點都不特別...有的只是兩個人互相鼓勵...努力求生的對話,加以串場的是兩家庭的經歷...和發現主角們的那個Marine中途不時有一些小畫面,例如別洲的軍警幫忙...救難隊滿臉灰塵...敘述著互助和當時的混亂...對於恐怖攻擊的強調...大概只有從小小的電視和手機中聽到
XXX又撞上XXX之類的消息...或者是由街景呈現出那種混亂的感覺...導演不重現飛機撞上那一幕(或是著墨不多)這兩個小時的感覺蠻平淡的...總之,我知道非老美的感受一定不如當事人...所以看的時候心態要調整就是了...
3F其實意外就是這樣ㄚ,發生的時候都是快到讓你措手不及,但是意外發生,重要的是他所造成的漣漪,911事件也許在幾個小時內就落幕了,但是他所造成的傷害到目前都還是無法平息,我想這部片的重點應該不在911本身,而是在當下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扶持,我很高興有人告訴大家這不是娛樂片,畢竟這樣題材的電影本身,真的娛樂不起來,當然大家在看這部片之前,一定要有的心裡準備就是,這一定又是一部“大美國主義“作祟的電影,畢竟事件發生在美國,對美國人的衝擊又特別大,所以要原諒導演大撒狗血,雖然從“誰殺了甘乃迪“裡面看到奧利佛史東對於美國政府有所不滿,但是這部片與政府無關,而是在這體制下生活的所有美國民眾
5F這部片子也許單純來講,只是拍出來紀念911這件歷史悲劇,而不是真正想要得獎或是賣票房,因為對於911這次的受害者家屬傷害已經夠大了,難道還要拍的夠寫實夠悲慘讓人看了二度傷害,這並不值得回顧留念,所以奧利佛史東才會把重心放在別的情感上面,愛與勇氣的表現,陌生人之間互相扶持的愛,也許是他真正想表達的用意,在面對死亡時仍要抱持著希望,不管好不好看,已經不重要了,這只是我小小的感想...
6F這是美國帝國主義的洗腦作品,美國人為什麼不拍他們侵略他國人民的作品,不要被美國洗腦。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17260
世貿中心:重組的災難肉塊 作者:Sean Wo
觀賞《世貿中心》,就像吃到重組過頭的二流肉塊,又像做了不夠有趣的長夢,亟欲甦醒卻鬼壓床似地無法起來。 事實上,沒撞鬼卻被瓦礫壓的尼可拉斯凱吉的確做了個夢,他的搭當麥克培納同樣也做了個夢:凱吉夢見了老婆,這讓他咬緊牙根保持清醒;培納則夢見了耶穌,耶穌的身體一片 光亮透明,紅通通的心臟怦怦地直跳,右手還拿了一瓶礦泉水。
奧利佛史東很少讓我失望,連有口皆呸的《亞歷山大帝》—這名字下得很神奇,不是「亞歷山大」,不是「亞歷山大大帝」,而是「亞歷山大帝」—我也覺得尚可觀賞,那部片的問題出在主角身上,柯林法洛一頭金髮看起來就是沒腦沒種沒擔當。
所以我願意看《世貿中心】,即使他的預告片真的很像《浴火英雄》,當然不用期待它會比《挑戰星期天》有趣,更不用說有機會優於越戰三部曲,然而,他是奧利佛史東,要不語不驚人死不休,要不剪接動人、敘事感人。
就像《神鬼無間》的馬丁史柯西斯,看來是那麼地十拿九穩。
如今,《神鬼無間》注定要在掌聲中擺爛,《世貿中心》倒是不至於那麼慘,只是向來擅長營造衝突的奧利佛史東,不知是承受了片商的票房壓力,還是沾染上緬懷紀念的溫情主義,讓一部歷史災難片顯得零碎散亂、癱軟貧乏。
觀賞《世貿中心》,就像吃到重組過頭的二流肉塊,又像做了不夠有趣的長夢,亟欲甦醒卻鬼壓床似地無法起來。
事實上,沒撞鬼卻被瓦礫壓的尼可拉斯凱吉的確做了個夢,他的搭當麥克培納同樣也做了個夢:凱吉夢見了老婆,這讓他咬緊牙根保持清醒;培納則夢見了耶穌,耶穌的身體一片光亮透明,紅通通的心臟怦怦地直跳,右手還拿了一瓶礦泉水。
培納的夢,還做了兩次。
我真的很不解,奧利佛史東到底是撞到了什麼鬼,就算危難中人會產生幻覺,就算這是真人真事改編,憑奧利佛史東的既有才氣,難道沒有其他俐落的手法得以呈現?在此,令人窒息的巨難,硬生生地被轉為不合時宜的驚異笑彈。
我知道這種災難不該拿來訕笑,然而白晃晃的拿著礦泉水的耶穌真的非常好笑,而且絕對不是什麼神清氣爽的會心一笑。
去除這令人失笑的片段,其他的橋段也不怎麼高段。
你可以看到凱吉焦急的妻子與暴躁的孩子、培納挺著肚子而歇斯底里的妻子,還有突然被神感召的前陸戰隊們,這三組人馬配上動彈不得的凱吉與培納,構成了四條不算紊亂卻情緒潰散的敘事線,稱不上細膩寫實,亦搆不著狗血澎湃。
我不知道奧利佛史東怎麼看,我只覺得這部片很無奈地被卡在冷眼與激情光譜的中段,兩個小時的影像,時而展現不細膩的平淡,時而祭出令人錯愕的激情,像是重組失敗的畸形肉塊,不上不下、不倫不類,口味不差,但也稱不上美味。
詭異的是,這部片可以極冷處理,更可以極熱處理,前者可專注在死傷的殘酷、救援的延誤挫敗,以及主角家人的焦灼無奈;後者可強調主角不屈的意志、搜救過程時限的緊湊,以及家人在情緒失控的大起大落中積極地尋找意義。
結果,本片觸及了全部,也幾乎搞砸了全部,若非九一一凝聚了某種程度的美國民氣,本片獲得的觀眾好評實在非常地不可思議,投入重金的結果,僅有結尾傳遞兩主角的過程引發了感動,若要整體來看,恐怕觸不到《聯航九三》的一半。
所以,若你對九一一有特殊的情感,或者你的淚腺效率驚人、異常敏感,請來看本片,你能在其中找到部分的回憶與感動,至於純粹想要欣賞電影的觀眾,請小心、請慎重,因為我們真的不必太相信連續失利的奧利佛史東。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088&eid=10880008
華氏451度 >百度百科
華氏451度 雷?布萊伯利當代科幻小說大師最經典代表作!法國電影大師楚浮改編拍成影史經典之作!即將二度拍成電影,2007年話題巨作!
當火焰燃燒到達華氏451度, 所有記錄人類智能的典籍都將灰飛煙滅, 但卻燒不毀被壓抑的靈魂……
這是一個沒有火災的世界,消防員的工作,是縱火。
這是一個所有的書都是『禁書』的世界, 消防員的職責,是焚書。
這是一個沒有知識分子的世界,知識分子,成了城市裏的流浪漢。
這是一個感性被壓抑的世界,沒有故事,也沒有詩。
直到,其中一位消防員開始質疑,讀書,真的是危險又有害的事嗎?
于是,他決定鋌而走險,挑戰這個世界的一切……
布萊伯利創作此書的動機,其實是爲了表達對“麥卡錫主義”的抗議與不滿(麥卡錫曾將衆多書籍列爲禁書,禁止圖書館出借)。只是他將現實問題放大許多倍,且將時代投射到未來──科幻小說的時空舞臺無窮無盡,在進行社會批判的時候,往往比主流文學擁有更大的發揮空間。--葉李華
作者簡介
雷?布萊伯利(Ray Bradbury)1920年8月22日生于美國伊利諾伊州沃奇根市。1938年高中畢業後,他白天在街頭賣報,晚上則在公共圖書館讀書、寫作。1943年,他正式成爲全職作家,爲多種雜志撰寫短篇小說,但直至1947年才正式出版他的第一部作品《黑暗嘉年華》。
1950年的長篇小說《火星紀事》是他的成名代表作,也爲他奠立了科幻小說界的地位,其後陸續發表多部膾炙人口的經典名作,包括:《華氏451度》、《圖案人》、《十月國度》、《蒲公英酒》及《邪惡降臨》等。他的創作速度與質量都十分驚人,多年來已出版近50部小說,其中包括約600篇短篇小說。他另著有多部散文集、詩集,以及廣播劇、舞臺劇、電視、電影等劇本。
布萊伯利的小說已被超過1000所美國公、私立學校選爲教材或推薦讀物。截至目前爲止,他已獲得的獎項包括:奧?亨利紀念獎(奧?亨利獎的地位如同美國短篇小說界的奧斯卡獎)、富蘭克林獎、世界奇幻文學協會終生成就獎、美國科幻小說作家協會大師獎、美國西岸筆會終生成就獎,以及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頒發的美國文學特殊貢獻獎。在文學領域之外,他亦曾入圍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劇本獎,並曾獲艾美獎的最佳廣播劇劇本獎。美國『阿波羅號』航天員登陸月球後,甚至將月球上的火山口命名爲『蒲公英火山口』,向布萊伯利的小說《蒲公英酒》致敬,由此可見布萊伯利的地位之崇高、影響力之大。
美國電視臺曾改編布萊伯利的小說爲電視影集『雷?布萊伯利劇場』,法國新浪潮電影大師楚浮則曾將《華氏451度》改編拍成電影,成爲影史上著名的經典之作。目前《華氏451度》正計劃二度改拍成電影,預定由『綠色奇迹』的名導演執導,巨星布萊德彼特主演,備受矚目。
雷?布萊伯利目前與四只愛貓定居于洛杉磯,並仍持續創作不輟。
小說評論
《華氏451》(Fahrenheit 451),Ray Bradbury 1953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圖書館的地下室裏創作出來,1966年由Truffaut改編爲電影。我去年年底看的電影,事隔近一年後無意中在上海圖書館看到了重慶出版社今年5月份剛出的中譯本,譯者是竹蘇敏。電影和原著基本吻合,最大的不同有兩點,原著中失蹤的女孩在電影結尾出現了,Bradbury認爲Truffaut的改動“讓電影結尾有了更歡快的氣氛”,此外,書中的女孩很年輕,作者描述是17歲不到,非常純真,而電影中由于女孩和男主角的妻子Mildred是同一個演員Julie Christie飾演,所以顯得老氣。第二,書中的戰爭背景在電影中不存在了。
《華氏451》是一部典型的反烏托邦小說。華氏451度,也就是令紙張燃燒的溫度,而小說中描寫的人類社會,就是一個以消滅書籍作爲發展停滯代表性作爲的社會。Ray Bradbury 在《華氏451》中闡明了他對于消費性社會的看法,即使在今天,看了仍讓人覺得不寒而栗。簡單歸納成一句話就是:我們沒有時間去看名著,反而熱衷于所謂的文摘和名著速讀,那麽這些名著最終被消滅的前提也就建立。另一方面,《華氏451》中挂著耳機長達十年,可以通過讀唇和丈夫交流,沈迷于互動電視節目的Mildred,同樣讓人過目難忘。
《華氏451》作爲一部小說,它的語言很有流動感,尤其是後半部敘述主角Guy Montag逃亡的一系列心理描寫。我至今沒有看過火星編年史的全文,非常遺憾,但是從我看的一些片斷看來,似乎那本書中,Ray Bradbury的文字同樣優美。
迄今爲止,我已經看過5部自認爲可以稱爲反烏托邦作品典範的小說:《我們,《美麗新世界,《動物莊園,《1984,《華氏451。可以的話,我還想加上《發條橙子》,以及《Brazil》這部電影的原著(如果有的話)。
考慮到特殊的寓言性質,我把《動物莊園》暫時排開。就《我們》,《美麗新世界》,《1984》,《華氏451》這四部小說來看,它們都有很多共同點。其一,就是在主流的壓制社會之外,都有一個以不同形式進行反抗的組織,《我們》的綠色大牆外面有一個,《美麗新世界》“文明社會”外的野蠻部落就不用說了,《1984》內部的反抗人士,《華氏451》舊鐵軌沿線將書記在腦子裏的“社團”。其他的,以後再慢慢總結。
就閱讀樂趣而言,我認爲《1984》最好,奧維爾在小說構造、遣詞造句以及文法方面都是20世紀英國作家中的一流高手。當然,1984也是一部非常恐怖的小說。 最後,補充一點,世事總是那麽湊巧,就在我看完《華氏451》的前一天,我把一款名爲《Fahrenheit》的現代奇幻偵探題材的冒險遊戲通關了。這款遊戲很好玩,雖然它的主題和《華氏451》毫無幹系,就連和《華氏911》也無關。
電影
本片講述的是一個關于未來的故事,在那個時代裏,書籍是一種違禁品,人們一旦被查出私藏書籍,將立刻遭到逮捕,而搜出的書籍也將被焚燒。因爲統治者們認爲,書籍會使人産生不必要的各種幻想從而影響現實的生活。那個時代的消防員的工作不是負責救火,而是專門來燒毀書籍。451號消防員本來工作努力,就要得到晉升,結果卻在一個鄰居女孩的影響下,開始私藏並閱讀本應燒毀的書籍,並且從此開始對自己的人活與未來産生了懷疑。就在他決定有所行動而警醒世人的時候,他的妻子秘密告發了他……
一則相關報道
一度被擱置的影片《華氏451度》(Fahrenheit 451)終于重新啓動,曾執導《綠色奇迹》等片的弗蘭克?德拉邦特計劃重新改寫劇本並擔任導演,影片將由Castle Rock制作,華納公司負責發行。
《華氏451度》是雷?布萊德伯瑞(Ray Bradbury)1954年發表的經典科幻小說,華氏451度是紙的燃點,小說講述在未來極權社會,消防員的主要工作竟然變成了焚毀人類的精神食糧——書籍,此時故事的主人公、年輕的消防隊員蓋開始對自己的工作性質産生疑慮,小說曾于1966年被法國新浪潮導演杜魯福成功地搬上銀幕。因《勇敢的心》而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梅爾?吉布森本來准備第三次執導筒,擔任《華》的導演,他爲此曾籌劃了很長時間,最後由于資金等問題被迫放棄。男主角方面,華納原希望由吉布森扮演男主角,被吉布森以自己年齡過大爲由拒絕,不過這次他的聖像制片公司仍將參予投資。
Castle Rock公司以往和德拉邦特有過多次成功合作,包括《刺激1995》《綠色奇迹》以及德拉邦特的最新作品、由金?凱瑞主演的《The Majestic》等。
“華氏451度(即攝氏233度)”是紙張的燃點。也是一本書的名字,更是新浪潮主帥特呂弗的電影,一部關于未來社會的政治宣言書。
http://baike.baidu.com/view/869623.htm
[心得]雷.布萊伯利Ray Bradbury《華氏451度》Fahrenheit 451 (皇冠,2006)
這是一個把書籍當作是禁品的城市,私藏書籍就跟現在私藏毒品一樣是罪惡的,反而吸毒成了“正當娛樂”!
負責消滅書籍的單位正是“消防隊”。“消防員”頭上戴著有451標誌的黑色頭盔,手裡拿的不是能夠噴出強效滅火的水龍而是噴射出兇殘狠毒的火龍,為了焚書連房子甚至人都燒。
人們生活的目的只為了追求快樂,除了吸毒之外,還有毫無營養的電視節目,只要有保險人人能合法高速飆車……。即使外面戰火連天,城市裡的人卻一無所知或毫不關心,他們只在乎現在快不快樂;只是這種快樂是真實的嗎?
故事的主角蓋‧孟泰格正是“消防員”,一家三代都是,所以他一直以這個職業為榮,也享受著火焰燃燒時的快感。這樣堅定的信念在他遇上了剛搬到隔壁的克拉莉絲‧麥克萊倫、親眼目賭一個老婦人為書自焚而動搖……
p.123 書只是儲存許多我們生怕自己會忘卻的東西的一種容器。書本身毫不神奇,神奇的是書上說的東西,是它們如何將宇宙的一鱗半爪縫綴成一件衣裳。
書籍只是承載歷史和知識的物件。
記錄前人犯過的錯誤讓後人免於重蹈覆轍、記錄前人的經驗法則讓後人有跡可尋不用重做輪子……是書籍的功能,經由印刷術的加持它不像口耳相傳一樣只能在少數人之間傳遞,或是壁畫、石碑之類。
如今網路的發達,讓以往只能存在在書裡的內容可以更快速而近乎免費的傳播。然而本書的導讀「焚書啟示錄-葉李華」卻認為可能造成另一種形式的焚書,則有待商確。畢竟知識能夠有效的傳遞與傳播遠比書本身更為重要,當然書也有其存在的價值與必要性。不過,未來書的形式可能就不是單純的只有紙張而已了,許多科幻小說和電影都為我們預想了。
p.18 話說回來,電腦網路在近幾年猛然崛起,以排山倒海之勢改變了資訊傳播的方式。…(略)…然而值得深思的是,電子媒體(包括影視以及軟體與網路)大行其道的結果,極有可能造成另一種型式的焚書--將傳統書籍埋葬在歷史灰燼中。此一自然而然的發展,對後世造成的影響究竟是好是壞,完全取決於我們此時存乎一心的決定與行動。
在看到克拉莉絲在故事中短暫而關鍵的出現,讓我想到《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一書。克拉莉絲對於孟泰格而言算是一個觸發他質疑自己的關鍵,也許她的出現就是為了點醒他。不過,我認為孟泰格本身早已是個問題人物了,在他們消防隊長比提眼中。因為除了從自焚老婦人那兒偷偷帶回一本書之外,他在家中玄關內的通風孔鐵柵後已經藏了不少書,他為什麼這樣做呢?書中沒有解釋。
p.84 書本裡面一定有什麼,有我們想像不到的東西,才會使得一個女人情願與屋子俱焚。書本裡頭一定有什麼。人不會平白無故情願這麼做。
p.85 我這才頭一回意識到每一本書背後都有一個人,一個構想出那些書的人,要把那些字句著書成文,得花上很長的時間,而我從來沒想過這一點。人也許得花上一輩子來觀察世間和人生,寫出他的想法,可我一出現,轟,一切全沒了
在故事的尾聲,孟泰格逃到城外遇到了一群“化外之民”,和他一樣也算是書的罪犯吧。其中的一名男子格蘭傑說到:「我們也是焚書者。我們看完了書就燒掉它,怕被人發現。…(略)…最好把它保存在腦子裡,沒有人能看見或懷疑。我們都是歷史、文學和國際法的斷簡殘編。(p.208)」。把內容藏在腦子裡!?不就和基諾李維(Keanu Charles Reeves)主演的電影《捍衛機密(Johnny Mnemonic)》有點雷同嗎?只是基諾李維腦中有晶片可以儲存,而孟泰格等人則是靠著最原始的腦細胞來儲存記憶。
p.221 在基督誕生之前,有一種笨鳥名叫鳳凰,每隔幾百年牠就築起一堆柴火自焚。牠一定是人類的一等表親。但是每回牠自焚之後,又會從灰燼中跳出來,讓自己重生。看來我們也在做同樣的事,一遍又一遍,但是我們有一樣要命的本事,是鳳凰所沒有的。我們知道自己做過的蠢事。我們知道自己千年來做過的所有蠢事,而只要我們知道這一點,並且隨時把它擱在我們看得見的地方,總有一天我們會停止堆築柴薪,停止跳入火中。我們會偶然找到幾個記得每一個世代的人。
p.108 我們無法確切指出友誼形成的時間。正如注水入瓶,一滴一滴注入,最後必有一滴會使它滿溢;同樣的,一連串的善意,最後總有那麼一次會使心靈滿溢。
p.154 一知半解是危險的事。要暢飲繆思的詩泉,否則涓滴莫沾;淺嘗使頭腦昏醉,而痛飲使我們恢復清醒。
http://klcintwbooks.blogspot.com/2007/08/451fahrenheit-451.html
墨水心 Inkheart (2008)
導演:伊恩蘇佛利
編劇:David Lindsay-Abaire
演員:布蘭登費雪/安迪.席克斯/伊麗莎班奈特/保羅貝特尼
劇情簡介
「Inkheart」是德國女作家柯奈莉亞馮克的暢銷名作,也繼《哈利波特》又一在全球掀起熱潮的奇幻小說,全球銷售超過300萬冊,被許多媒體評論和讀者視為青少年文學的新經典,如今千呼萬喚終於即將搬上大螢幕!
電影找來文學改編能手,曾以《慾望之翼》提名奧斯卡多項大獎的伊恩蘇佛利執導,並找來近年以動作冒險片聞名的布蘭登費雪主演,《達文西密碼》保羅貝特尼則飾演片中大反派「髒手指」,加上《國家寶藏2》海倫米蘭,陣容堅強。
愛書如癡、與女兒相依為命的書籍裝訂商莫(布蘭登費雪飾),唸故事給女兒美琪(Eliza Bennett飾)曾經是他的最愛,卻也變成他最恐怖的夢魘!因為一個秘密,讓他在唸「墨水心」這本書後,從此封口不願再朗讀…。
一天,神秘怪客「髒手指」(保羅貝特尼飾)來訪,就此打亂兩人平靜的世界!莫隔天便匆忙帶著美琪,投奔到脾氣古怪卻擁有上千本藏書的姑媽愛麗諾(海倫米蘭飾演)家,一群兇惡的歹徒綁架了莫,帶他去見一個心機險惡的老大「山羊」。
美琪發現了父親隱藏已久的大秘密:原來他擁有如「魔法舌頭」般的神奇力量,可以把書中的人物唸出來,變成現實中活生生的人!只要每唸出一個東西,就會有另一樣東西被唸進書裡,莫相信離奇失蹤的妻子就是被困在書裡!美琪也發現自己和父親擁有一樣,甚至更強的力量。
如今,從「墨水心」裡被唸出來的壞蛋-「髒手指」和「山羊」,都找上了莫和美琪,要利用美琪的力量幫他們做更多的壞事,一場驚天動地的冒險就此展開。
柯奈莉亞馮克的作品廣受歡迎,曾多次被搬上大銀幕,改編為《妙手小賊王》、《Wild Chicks in Love》與《Hands off Mississippi》,這次柯奈莉亞馮克不但是《墨水心》的原著,還擔任了製片的角色,為劇組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意見,書中的主角莫,柯奈莉亞馮克也是根據布蘭登費雪作為原型,電影自2006年就開始拍攝,幾乎大部分的場景都在英國近郊拍攝。
幕後花絮
非常有趣的是,其實當作者柯奈莉亞馮克在撰寫這本鉅作時,她的心裡總是以布蘭登費雪作為男主角的原型,最後也如願以償的請到了布蘭登來主演《墨水心》。
http://www.atmovies.com.tw/movie/film.asp?action=now2&film_id=fien30494238
主題:吃飯都想轉台的爛片
1F這是最近看起來最爛的一部片.
還特地去電影院看, 結果採到地雷!
如果第四台有撥, 我吃飯看到都還會轉台, 真的是太爛了!
這種騙小孩的片就留給國中生以下的去看吧!
我表弟小六看完後說超好看的, 很炫!
這部片給民智未開的小朋友剛剛好, 劇情陳套, 鋪陳難笑.
或是想發洩一下的人也很適合去看這部片.
看完包你難忘, 不斷幹礁,
不信的人可以去看完後再上來罵吧哈哈哈!
罵完後來講點正經的!
一個可以很好發揮的題材, 編劇硬要把他搞成冒險題材.
就像妳明明要呆在家看書, 偏偏卻跑到大街上跑步,
而且手裡還拿著書, 亂搞一通.
如果要無俚頭的話就要徹底一點, 結果搞得不上不下卡在中間.
由於編劇的生硬, 以及結尾的可預測性,
整部片活生生的就是電腦展的聲光動畫展示攤位!
對於這種屬性的電影, 劇情內容自然沒有任何可以討論批評的必要.
因為其實它只是一個長達105分鐘的電腦展而已. 哈哈哈哈!
Ps:這部片除了小孩以外也很適合夢幻(傻呼呼)的女生看!
所以苦惱不知道要帶女朋友去看什麼電影的人,就是這部片啦!
2F你講話真的很毐內.....
3F那你可以去看看和春烤雞幫的討論文章內容,你就會認為開版的說話溫和多了
5F看完我都替作者捏了把冷汗。好爛的片。真的很難看。又瞎又沒劇情。
什麼髒手指,手會發火,根本不合邏輯。他以為在演驚奇四超人嗎?
一下古代詭譎一下現代科技。
一整個時空倒錯。內容乏善可陳欠缺創意,完全知道他下一秒要演什麼。
還有那個演媽媽的演員演技實在有待加強。最後跟老公手牽手的時候,他感覺不像媽媽,倒像個搶人家把拔的情婦。完全沒有戰後一家人團聚的溫馨感。
劇情爛,特效普普,音樂也難聽,服裝更是令人不敢恭維。整部片就是衝著布蘭登那張帥臉去灑錢的。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59805&sa=fien30494238
《墨水心》:愛書人三部曲 文:藍祖蔚
《墨水心》的情節全都繞著書本運轉,不一樣背景的觀眾就會觸動不一樣的記憶。
文字的力量到底有多大?秦始皇最清楚,否則他不會「焚書坑儒」。主要原因是秦朝統一天下,法制黑白定於一尊,就不喜歡讀書人以古非今(就是李斯在〈議燒詩書百家語〉中所說的「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才會「有敢偶語《詩》《書》棄市」的洗腦管控暴政。
但是黑白定於一尊是統治者的私心,百花齊放的自由思潮才是人生最可貴的思潮,沒有標準答案,許可各種解讀,人生才多彩多姿。
從小立志想當太空人的德國知名童書作家Cornelia Funke對於文字的力量,就另外賦予了魔法的解讀空間,作家都希望自己筆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一旦他們真的能夠跳脫字裡行間的束縛,來到人間,會是何等風情?答案都在伊恩.蘇佛利(Iain Softley)改編的電影《墨水心》之中。
《墨水心》的故事相當簡單,構想卻饒富深意,堪稱是「後設小說(metafiction)」的代表作品,但是作者和導演都不想進入哲學的辯論學堂,他們都只是輕輕地敲了敲門,就閃進了娛樂冒險的幻想世界,撩撥了知識份子的心,卻留下了莫大的虛空。
《墨水心》的男主角「莫」(由布蘭登.費雪/Brendan Fraser飾演)是一位有魔法舌頭的修書師傅,他愛書懂書,但是每一回開始唸起書中故事時,就能讓書中人物和情節再現人世,他在女兒美琪小時候唸了本「墨水心」的小說,把書中人物「髒手指」引進了人間,卻讓自己的妻了蕾莎進到了書中世界,從此他不再敢唸書,卻一再想要找到另外一本「墨水心」的小說,希望能將妻子給唸回來;同樣地,「髒手指」也覺得他在人世流浪太久,急著要「莫」再唸一回「墨水心」,讓他回到故鄉和家人的身旁。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是古代讀書中對於書本可能改變人生未來的寓言與期待,《墨水心》少了顏如玉,卻有可堪與黃金屋比擬的山壁古堡,差別在於來到人間的反派黨羽,在「山羊」(由安迪.席克斯/Andy Serkis飾演)的帶領下卻貪戀人世的美好,不想再回書中,而想透過「魔法舌頭」的魔力,把書中的財富逐一唸到當下人生中,以便繼續享受奢華人生。
《墨水心》的後設趣味有三,首先是書中人物能否真能跳脫書頁,來到真實人生?我們讚歎一本好書時,不都是說作者運筆如有神,人物性情和美妙場景,「歷歷如現」嗎?讀者在閱讀時,不是都有欣然「神遊」的嚮往心情嗎?進出書中的心靈運算,既符合了「閱讀」時的神思,也提供了「後設」的悠遊能量。
其次,書中人物的命運都早已註定,不論龍鳳鼠輩都只能遵奉作者的脈絡佈局踩著既定的步伐前進,他們能不能革命?能不能推翻作者架構,甚至批判原作者文筆太差,格局太低,自己的命運自己掌握,即使虛擬人物都能夠有「自主意識」,過一個自己想要過的人生? 的作者能不能也是書中的一個角色呢?(就像導演也現身說法,在電影中飾演導演呢?)甚至還能應眾人之請,改寫結局,改換所有人物的命運呢?虛擬人物比真實人生更真實,那是對作者的肯定;虛擬的命運可以一再重寫改寫,不是更真實的人生夢想嗎?
《墨水心》對於這三個層次都有了輕輕的碰觸,卻無意鑽研太深,所有的後設架構只是提供了全片一個有趣的魔法噱頭而已,對我而言,《墨水心》是進入寶山卻空手而回的一部娛樂電影,它只想娛樂,不想多做哲學思辨,很可惜,卻也解釋了商業電影的運作本質。(楨:分不清影音與文字之別之評,就商業片而言,點到為止,足矣!另參本館:《語言與影像的魅力》 《小說改編與影視編劇》 《歌劇魅影》)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05&eid=v205107
美中合作?「帝國墳墓」棘手 北京兩難 2021-04-15 聯合報記者郭崇倫
拜登十四日宣布,把目前剩餘的二千五百名美軍撤離阿富汗,從五月一日開始,並於九月十一日,九一一恐攻事件的廿周年之際完成。根據川普政府與神學士二○二○年二月所簽的多哈協議,美軍須在今年五月一日前撤出阿富汗。
阿富汗是帝國的墳墓,大英帝國在一八四二年撤出,蘇聯紅軍一九八九年離開,現在則是美國,北京戒慎恐懼,知道這擔子挑不起,可是基於國家安全,尤其防止疆獨恐怖主義,又須介入。
在阿拉斯加會談中,阿富汗是少數美國認為可與中國合作的戰略議題,但是中國的條件是:如果美國撤軍,真的要中國配合,美國就必須承諾不會介入中國內部事務,尤其是維吾爾人問題。
中國對美國在中亞一直有戰略懷疑,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三月廿六日指責,所謂新疆維吾爾族問題,只不過是美國企圖從內部搞亂中國、遏制中國的戰略陰謀,還在記者會上公開播放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的幕僚長威爾克森二○一八年在Ron Paul研究所的演講影片。
他談了三點美軍在阿富汗的原因:其一是美國在阿富汗駐軍,目的在防堵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對中亞的影響;二是為了必要時可以控制巴基斯坦的核武器;其三就是,中情局可以阿富汗為基地,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發動攻擊。
拜登政府現在宣布要在九一一前美軍全部撤走,引發中方的憂慮,這是典型的兩難,既擔心美軍走,阿富汗會亂,但又擔心美軍不走,會趁此支援維吾爾人,顛覆新疆,只要雙方缺乏互信,無論是美國派兵到阿富汗或是自阿富汗撤軍,中國大陸都只會用有色濾鏡在打量,很難真正的合作。
回應
作者不懂阿富汗的各方勢力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純屬枉自評論。北京與阿富汗現政權關係不錯,但不要忘了現政權是美國一手扶植起來的「阿斗」。
神學士的唯一好友是巴基斯坦,巴基斯坦號稱「巴鐵」——中國的鐵哥們。假如最終神學士奪得政權,北京也沒什麼可擔憂的。
神學士也是人,他也要有錢才能過日子啊,正好中國可以幫他們。老美打了20年仗也解決不了的事,或許老共能游刃有餘。
美軍抽腿 阿富汗恐重蹈南越覆轍 2021/04/16 中國時報
阿富汗戰爭歷時近20年,使美國繼越戰後再次長期深陷戰爭泥淖,直至今日,阿富汗的政治和安全問題仍未真正解決,但美軍卻想一走了之。美國情報報門的評估以至眾多專家均質疑,阿富汗政府一旦失去西方支援,將難以應付塔里班叛軍的攻勢。有美國官員甚至形容,這等同1970年代中美軍自南越匆忙撤走,導致西貢閃電「淪陷」般。
這場戰爭始於2001年美國911恐攻事件發生後,當時阿富汗伊斯蘭基本教義派「塔里班」政權被指庇護製造恐攻的「基地」組織,美國時任總統小布希因此下令出兵阿富汗。迄今,包括2400多名美軍在內,共有16萬多名阿富汗平民喪生,美國投入了2兆美元。戰爭初期塔里班倒台,2011年基地首腦賓拉登也被擊斃。但美國支持建立的阿富汗政府不斷暴露出弱點,塔里班利用脆弱的民主和經濟再次蠶食了阿富汗。
從小布希到歐巴馬、川普,都為了從阿富汗戰爭中脫身而裁減美軍,但20年來未能實現徹底撤軍。川普政府去年與塔里班達成協議,但並未讓對方放下武器,現時阿富汗政府軍占據一半國土,其餘地區由塔里班和土豪勢力控制,襲擊無日無之。有人擔心,美軍撤離後阿富汗很可能再陷內戰,讓阿富汗回到原點。
除了國內動盪,專家亦擔心地區其他勢力會乘虛而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科恩(Eliot Cohen)說:「大家可以預期,巴基斯坦、俄羅斯、中國、中亞國家和伊朗,都會繼續滲入當地。這不是阿富汗戰爭結束,這只是美國階段阿富汗戰爭的終結。」
沖著中國的恐怖組織ISKP,什麼來頭? 2022-12-19 觀察者網
2022年12月13日下午2時30分,平靜許久的喀布爾再次被滾滾濃煙和槍炮聲所攪動。3名恐怖分子對一家作為中國商賈聚集地的酒店——“桂園”商務酒店發動了襲擊,之後被趕來的塔利班臨時政府軍士兵擊斃。儘管沒有死亡,的損失也有限,但卻成功地讓“伊斯蘭國呼羅珊分支”(ISKP,亦作ISIS-K,IS-K)再次登上了國內外媒體的版面。2021年8月26日美軍撤離阿富汗,如今,ISKP再次選擇站在聚光燈下揮舞屠刀。
在美軍佔領初期,一度默許和支持阿富汗人自己組建政治派別和政府,消滅塔利班殘存支持者、並對阿富汗人實施分化瓦解的手段,他們正是後來ISKP的前身。ISKP一方面組織鄉勇積極與塔利班遊擊隊作戰,以此博得美軍和阿富汗政府的信任與支持;另一方面,也通過洗白的身份作為誘餌,吸收包括塔利班和“東突”在內的其他勢力的戰鬥人員。不僅獲得了西方與阿富汗政府援助的資金,甚至還利用職務便利,貪腐、挪用與侵佔資金。ISKP將美國人趕走,隨後建立一個和古代呼羅珊一樣巨大的瓦哈比派政治實體,並與“伊拉克及黎凡特伊斯蘭國”東西對進,完成對整個中亞和伊斯蘭世界的威懾與統治。
回應
ISIS是昂撒匪幫扶持,希望中國的西部邊界亂。美國支持過塔利班,這次用上了ISKP。這世界上,根本就沒有和美國無關的恐怖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