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殺了甘乃廸》
以下以
等政治電影,和 《電影科技大觀》來結束以美國好萊塢為主的影視史學。只看過《誰殺了甘乃廸》《第一夫人賈桂琳》,上網一查,才知還有:《肯尼迪刺殺證明》《肯尼迪風雲歲月》《肯尼迪-Discovery 》。
1991《誰殺了甘乃廸》JFK
導演:奧利弗斯通 (另參本館:)
演員: 凱文貝肯/凱文科斯特納
劇情介紹
1963年11月22日,美國總統肯尼迪在得克薩斯州遇刺身亡。刺殺事件發生2小時內,官方逮捕了一個名叫裏?哈威?奧斯瓦多的嫌疑犯,1小時後,該嫌疑犯又被一名流氓謀殺,由伊爾?沃淪率領的官方調查團,經過數月的調查,確認裏?哈威?奧斯瓦多爲唯一的凶手。二十八年後,律師傑姆?加裏發現肯尼迪身中數彈,均來自不同的方向,而這一明顯事實,卻被當時的官方調查團忽視……影片從新奧爾良檢察官吉姆?加裏森的角度,全面檢討肯尼迪謀殺案,得出的結論是:肯尼迪是被美國政府的高層人士聯合了商人、黑社會分子、中央情報局、聯邦調查局、司法局和執法單位等有計劃地謀殺而死的。
幕後制作
奧利弗?斯通相信陰謀理論,而且他顯然反共和黨(尼克松所屬的黨派)。你若能把這兩個因素置之腦後,那麽該片不失爲一部同時具有爭議性和沖擊力的政治陰謀電影。本片采用全明星陣容,星光熠熠,連配角都非常精彩;攝影及剪輯極具特色,不同于以往的曆史片。同年,還有一部紀錄片叫做《肯尼迪案陰謀》,集中探討奧斯沃爾德是否單槍匹馬謀殺肯尼迪,奧利弗?斯通參與討論。1993年有一部電視片《少年輕狂的肯尼迪》(JFK: Reckless Youth),用半紀錄片、半故事片的形式,描寫肯尼迪登上總統寶座前的歲月。
http://baike.baidu.com/view/1231610.html?tp=0_11
奧利弗斯通Oliver Stone/William Oliver Stone(另參本館:)
獲獎:1990年憑借《生于七月四日》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1987年憑借《野戰排》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1979年憑借《午夜快車》獲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
1946年9月15日,偉大的奧利弗-斯通在美國紐約出生,少年時期的斯通受到了布努埃爾和戈達爾的深刻影響,他的家庭和他自己的早年生活也成爲他後來電影拍攝的主要源泉和題材。
他的父親路易斯-斯通是一名普通金融職員,父親在華爾街的起起伏伏成就了奧利弗-斯通1987年的電影《華爾街》。耶魯大學在外人看來是一個夢想天堂,但對于斯通來說卻是可以隨意丟棄的玩物,在耶魯僅僅讀了一年之後,他就前往越南“支教”,在做了一年的鄉村教師之後,斯通經墨西哥輾轉回了美國。
1967年,斯通又回到了他熟悉的越南,但這一次不是來教書,而是因爲戰爭。兩次天壤之別的越南之旅也把這個貧窮而美麗的國家深深地烙在斯通身上,他後來拍攝的“越戰三部曲”成爲別人難以複制、逾越的鴻篇巨制。
和大多數心懷電影夢想的青年一樣,斯通在越戰結束後開始了自己系統的學習階段,他在老師馬丁-斯科西斯的帶領下以攝影師的角色進入電影圈,其後他出任了一些編劇和剪輯的工作,這些工作爲奧利弗-斯通日後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78年他憑借《午夜快車》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斯通默默無聞的電影生涯結束了,1981年的導演處女作《手》接踵而來。
1986年對于奧利弗-斯通來說應該是個值得紀念的年份,波爾多的莊園爲世界奉獻了若幹美酒,而斯通帶給世界的則是一部《野戰排》。獲得2項奧斯卡提名並不奇怪,讓評論界奇怪的是如此角度偏頗的戰爭片竟然在當年的賣座榜上排名第三,奧利弗-斯通的電影被喜歡、被厭惡的陣容旗鼓相當,對奧利弗-斯通及其電影的爭論由此開始。
在《薩爾瓦多》(1986)、《華爾街》(1987)、《脫口秀》(1988)未獲好評的情況下,奧利弗-斯通又在1989年推出了“越戰三部曲”之《生于七月四日》,6項奧斯卡提名,最終斬獲最佳導演、最佳剪輯,在其他14項電影節提名中獲得10項大獎,奧利弗-斯通一舉樹立的好萊塢一流導演的地位,並把對政治和戰爭的鮮明觀點打造成自己的性格標簽。
奧斯卡的小金人給了斯通無限自由的創作空間,在“越戰三部曲終結篇”《天與地》之前,他還執導了《大門》和《刺殺肯尼迪》,前者不僅成爲“大門樂隊”的“官方傳記”,更是後來許多搖滾電影學習的榜樣;後者將斯通的政治片提升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從《野戰排》、《生于七月四日》的旁敲側擊,《刺殺肯尼迪》換成了一副直接拷問的架勢,通過翔實的史料和經絡分明的剖析,給觀衆呈現了隱藏在曆史事件背後的政治黑幕,《刺殺肯尼迪》也因此成爲美國最具爭議的電影之一,湯姆-漢克斯在近日宣布將按照官方的“華倫報告”拍攝一部正說“肯尼迪之死”的電影。
似乎所有禁忌的主題都能讓奧利弗-斯通産生興趣,1994年暴力題材的《天生殺人狂》雖然在獎項上收獲寥寥,但對于暴力的過分表現,還是在電影界掀起了軒然大波。
《大門》的經驗,讓對于政治深感興趣的奧利弗-斯通執導人物傳記得心應手,從《尼克松》開始涉及著名政治人物的傳記。而斯通獨立電影的巨大影響也爲他贏得了衆多政治人物的友誼,《尼克松》反映平平並不能阻礙斯通政治情結的膨脹,紀錄片《指揮官》和傳記片《卡斯特羅》給全世界重塑了一個活生生的古巴反美英雄形象。
獨立電影的精華已經深入奧利弗-斯通的骨髓之中,外界的評論對他完全不起作用,在巨星雲集卻應剛愎自用而大敗的《亞曆山大大帝》之後,斯通重新操起了賴以成名的政治電影老行當,這一次他緬懷的是9?11中的平凡人,雖然他一直宣稱這是一部很“單純”的紀錄片,但影片《世貿中心》的上映還是受到了重重阻撓,令所有人不解的是,同題材的《93號航班》卻順利通過審查。
令人欣慰的是,這點挫折並沒有消磨獨立戰士奧利弗-斯通的鬥志,相反可能會令他越戰越勇。近期的消息顯示,斯通有計劃爲伊朗領導人內賈德拍攝一部紀錄片,而且已經得到了內賈德的同意。更令影迷們振奮的消息是,斯通有意拍攝他的第四步越戰片,4000萬美元的預算和布魯斯-威利斯的加盟,值得每一個“斯通迷”振臂高呼。
奧利弗-斯通在好萊塢現在不僅僅是作爲一名導演存在,他還擔任了不少電影和電視劇的制片人,編劇也是他的強項之一,別忘了他的第一個獎就是“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甚至他還在電影和電視劇裏偶爾露兩下臉,這樣的導演除了“天才”和“全才”,別無他稱。
1946年9月,奧利弗?斯通出生在紐約,他的父親在華爾街工作,家境良好,生活優越。1967年奧利弗一時心血來潮加入了軍隊,服役期間兩次受傷,父親想讓他遠離炮火紛飛的危險戰鬥,但都沒有成功。1968年4月,奧立弗被派往偵查排,這段經曆爲他後來著名的影片《野戰排》(Platoon)打下了重要的基礎。從越南回國後,奧利弗師從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受益匪淺。在紐約大學上學期間,斯通拍攝了三部黑白短片,分別是《Last Year in Vietnam》、《Madman of Martinique》和《Michael & Marie》。1971年,奧利弗與Najwa Sarkis結婚,爲了養家糊口他不得不當起了出租車司機,同時還必須忍受電影和劇本不斷碰壁帶來的挫折。最終,在一個加大拿富豪的資助下,奧立弗前往加拿大,和一個破産的電影公司合作,自編自導了電影《癲癇》(Seizure)。1976年的夏天,他決定趁著還沒有忘記在越南的經曆之前,寫出《野戰排》的劇本。適逢婚姻走到盡頭的奧立弗獨自在紐約艱苦創作,幾周後劇本終于完稿,他搬到洛杉磯,向多家電影公司兜售他的劇本,卻無一例外地遭到拒絕。最終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被他的寫作才華所吸引,花錢請他改寫比利?海伊斯(Billy Hayes)的土耳其監獄題材劇本《午夜快車》(Midnight Express),1978年影片上映後好評如潮,斯通也因此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劇本改編獎。1986年,屢遭冷落的《野戰排》終于在菲律賓被拍攝成電影,並一舉拿下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在內的四項奧斯卡大獎,成就了奧立弗?斯通事業的輝煌巔峰,一年後他的《華爾街》(Wall Street)爲邁克爾?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贏得奧斯卡影帝頭銜。
此後奧立弗還拍攝了《生于7月4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刺殺肯尼迪》(JFK)和以獨特的越南人視角來講述越戰的《天與地》(Heaven and Earth)等越戰和政治題材的電影,引發不少了爭議和討論,奧立弗其他較有影響的作品有《死亡熱線》(Talk Radio)、《門》(The Doors)、《天生殺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等,在電影的道路上,奧立弗始終在不斷地超越自己,以圖象和聲音記錄著這個時代。
演員作品
指揮官 Comandante (2003)
抓狂電臺 Talk Radio (1988)
導演作品
世貿中心 World Trade Center (2006)
亞曆山大大帝 Alexander (2004)
指揮官 Comandante (2003)
挑戰星期天 Any Given Sunday (1999)
U形轉彎 U Turn (1997)
尼克松 Nixon (1995)
天生殺人狂 Natural Born Killer (1994)
天與地 Heaven & Earth (1993)
門 The Doors (1991)
驚天大刺殺 JFK (1991)
生于7月4日 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1989)
抓狂電臺 Talk Radio (1988)
華爾街 Wall Street (1987)
野戰排 Platoon (1986)
薩爾瓦多 Salvador (1986)
編劇作品
亞曆山大大帝 Alexander (2004)
指揮官 Comandante (2003)
貝隆夫人 Evita (1996)
尼克松 Nixon (1995)
天生殺人狂 Natural Born Killer (1994)
天與地 Heaven & Earth (1993)
門 The Doors (1991)
生于7月4日 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1989)
華爾街 Wall Street (1987)
英雄膽 8 Million Ways to Die (1986)
薩爾瓦多 Salvador (1986)
野戰排 Platoon (1986)
龍年 Year of the Dragon (1985)
午夜快車 Midnight Express (1978)
http://baike.baidu.com/view/243089.html?tp=1_11
2002《肯尼迪刺殺證明》Interview with the Assassin
導演:尼爾博格
演員: Dylan Haggerty Raymond J. Barry Lillias White
劇情介紹:
剛剛失業的攝影師克貝萊斯基(迪蘭?哈格迪飾)偶然間碰到了昔日的鄰居,老兵沃爾特(雷蒙德?巴裏飾)。沃爾特現在已經到了癌症的晚期,將不久于人世。也許正是因爲這一點,才促使他下定決心說出了一個驚人的事實。那就是在肯尼迪被刺殺的當天,他也參與了刺殺行動。並且,真正致命的第二槍,就是他射出去的。
克貝萊斯基震驚于這個“事實”的同時,決定去實地搜集線索,證明此事是否確鑿。而沃爾特也強烈要求與他同行。在兩個人的調查過程當中,克貝萊斯基越來越覺得沃爾特舉止奇異,近于瘋癲,因而也越來越懷疑這次證明的實際意義。事實的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呢?
http://movie.funshion.com/media_plots/1088
2002《肯尼迪風雲歲月》RFK
導演:Robert Dornhelm
演員:James Cromwell 文瑞姆斯 Jacob Vargas 萊納斯羅徹
本片所描述的是1963年約翰肯尼迪被刺到1968羅伯特肯尼迪被刺之間的歲月,也就是這段屬于肯尼迪家族的風雲歲月。
對于這兩段被刺,法國巫師諾查丹瑪斯的這首預言詩道出其隱喻的一切:
“第一人的突然身亡
使情勢急轉直下
他人爲君高處不勝寒
爲時已晚也太年輕
威脅來自海上和陸地”
也有人對肯尼迪家族的悲劇進行了這樣的說法:“肯尼迪家族的故事就是一長串訃告,身爲肯尼迪家族一員,你就不要指望躺在床上靜靜地死去。”也許,有些時候,真的以爲肯尼迪家族是受過詛咒的……
作爲史實,不盡得知,多少年來,也是人民一直所關注而不能得解。大致事實進程如此:(此段引用)
1963年11月22日,美國第三十五任總統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在美國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市巡視時被人刺殺,半小時後在醫院身亡。
在肯尼迪遇刺後,繼任的林登?貝恩斯?約翰遜總統親自任命了一個特別委員會負責徹查此案。這個由首席法官厄爾?沃倫爲主席的委員會,後來被習慣稱之爲沃倫委員會。經過較長時間的調查取證,委員會的調查結果全收入了《總統特別委員會關于肯尼迪總統被暗殺案的調查報告》(又叫《沃倫報告》)中。
報告中最後得出的結論,認爲事件爲凶手李?哈維?奧斯瓦爾德一個單幹,與其他人和任何組織無關。自沃倫報告出臺伊始,它就一直面臨無盡的責難,而把肯尼迪遇刺案炒得最熱鬧的,則當數1993年由好萊塢大腕導演奧利弗?斯通,根據上世紀60年代美國部檢察長吉姆?加裏森的反調查報告拍攝的電影《肯尼迪》。
斯通把焦點對准了美國強大的軍事工業聯合體,他認爲這一集團才是真正的幕後主使者,而起因則與越南戰爭有關。這個由五角大樓的鷹派、武器制造商和石油商、特工部門的極右翼分子等組成的利益同盟,“想讓自己置身于一個戰爭經濟的體系之中”,他們所期望的越南戰爭卻沒有得到肯尼迪的支持。後者對美國的海外戰爭一直持矛盾態度,1963年10月11日,即在遇刺前一個多月,他曾簽署了《第263號國家安全行動備忘錄》,決定在1963年底將1000名美國軍事顧問從越南撤出。而在即將展開的爭取連任計劃中,肯尼迪有意要排斥副總統約翰遜,並打算于次年從越南撤軍。這自然與軍工集團的利益相違背,他們一心希望在與“共産主義世界”的持續緊張中獲利,肯尼迪不能“代表”他們,于是便爲他們所不容。
斯通的電影爲肯尼迪之死,提供了一種可能性,他的說法構成了那些形形色色解釋中的一個。有人總結了一下,自肯尼迪去世以來,世人對他被刺原因的猜測,至少有8種之多。如,是反卡斯特羅的古巴流亡者幹的,刺殺的原因顯然是肯尼迪在豬灣行動中拒絕提供足夠的空中援助以及制止所有旨在消滅卡斯特羅的行動;是古巴的陰謀,刺殺的原因是通過“豬灣事件”和“導彈危機”,肯尼迪成了卡斯特羅的死對頭;是中央情報局的變節行爲,因爲在豬灣慘敗後,肯尼迪于1961年免去了中央情報局局長艾倫?杜勒斯的職務,並削弱了中央情報局的職能,這導致其內部“鷹派”頭目和一些將軍的怨恨;是美國聯邦調查局下的毒手,理由是時任聯邦調查局局長的埃德加?胡佛與肯尼迪兄弟深有嫌隙,肯尼迪想讓胡佛提前退休,此舉嚴重得罪了胡佛;是美國極右翼勢力所爲,德州石油商、歐洲移民、國家安全部門、古巴流亡者、白俄君主主義者和美國反卡斯特羅政權志願人士等,他們報怨總統對共産黨人過于溫和,因此與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和五角大樓串通一氣,聯手設計了暗殺行動,並銷毀了這個陰謀的所有證據,以中止肯尼迪的內政、外交政策,嫁禍蘇聯與共産主義世界;人們還把懷疑的眼光盯上了時任副總統、並在肯尼迪被殺兩小時後宣誓成爲第36任美國總統的林登?約翰遜身上,認爲曾在1960年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大會上敗給了肯尼迪的約翰遜,和德州石油大亨哈羅德森?漢特,共同導演了這起大謀殺。政治世家,屢遭橫禍肯尼迪之死只是一個家族命運的一塊浮冰,在這塊浮冰背後,是整座冰山。
當我們把視野稍微拉長,從約翰?肯尼迪身上轉移到他所處的親族關系時,一個家族及其神話與悲劇,也展現在了我們面前。肯尼迪家族曾號稱美國第一家族,這個由愛爾蘭移民後裔、天主教信仰者組成的家族已經構成了美國曆史的一部分,《華盛頓郵報》曾感歎,美國如果也有莎士比亞,其著作中必有一部肯尼迪家族史。
肯尼迪之死及其家族的命運,也只有放到個人和家族所處的國家的制度與精神狀態中,才能夠得到更好的理解
這種複雜性首先體現在上世紀60年代的國際關系上。除了上文提到的已成火山的古巴問題之外,上任之初的肯尼迪,還全盤接受了艾森豪威爾的“多米諾骨牌”理論,把越南問題放在了外交政策的關鍵性位置,認爲印度支那是遏制共産主義的重要地區。然而,隨著對國際政治認識的加深,肯尼迪後來從原先的立場上後撤了,他不再贊成繼續與蘇聯關系緊張,不想出兵支援“解放”古巴,也不主張投入美國軍隊在越南打一場反共之戰。他在對外政策上的改變激怒了那些反共鬥士,也得罪了靠戰爭發財的軍工利益集團。
這種複雜性更體現在當時的美國國內狀況上。上世紀50年代以來,黑人民權運動開始在美國各地紛起雲湧,南方一些州長及白人種族主義者露骨地主張種族隔離,肯尼迪雖然在競選時贏得了他們的一些支持,但當民權運動快要威脅到美國的國內安全時,肯尼迪兄弟最終采取了同情黑人運動的立場。在越來越多的黑人認同肯尼迪兄弟時,越來越多的右翼白人種族主義者逐漸對肯尼迪懷恨在心。
肯尼迪兄弟之死,當然與他們深深地卷入了美國政治的內核密切相關。肯尼迪兄弟的反種族歧視立場不能見容于白人種族主義者,而羅伯特在總統競選中對中東問題的表態、他的親猶太人而反阿拉伯人的做法,則惹怒了阿拉伯激進主義者;還有他早年在司法法工作時,曾加入惡名昭著的共和黨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領導的、專門迫害共産黨人、親共嫌疑分子和自由主義人士的參議院常設調查委員會,也長久讓許多自由主義進步人士,難以原諒他當時的行爲;他當司法部長期間與聯邦調查局局長胡佛的較勁、對有組織犯罪的嚴厲打擊,則不僅獲罪于了一些政府核心部長與政客,還獲罪于了黑手黨、三K黨等勢力強大的黑社會組織。所在這些對他懷恨在心的人和組織,一起爲他的被殺,編織起了一張密不透風的大網,他終于沒有逃脫這張殺人之網。
至于肯尼迪刺殺之謎的更多內容,不多貼了。
肯尼迪的遺孀--後來曾嫁于希臘船王的傑奎琳?肯尼迪在夫君被刺殺後曾悲切地說:“失去的東西不可能有所替代。”在她最悲傷的日子裏,羅伯特?肯尼迪成了她的知心朋友,給了她最大的勇氣和安慰。然而,1968年6月那個黑色的日子,羅伯特也步哥哥的後塵被人暗殺。
傑奎琳對一位友人說:“我痛恨這個國家,我蔑視美國,我再也不想讓我的孩子在這裏生活下去了。我必須離開這裏。”----也只有像她這樣親曆了險惡、親眼看到被殺者鮮血的人,才會深昧美國政治文化中的殘忍與野蠻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073229/
肯尼迪Kennedy,John Fitzgerald〔1917~1963〕甘乃迪
美國第三十五任總統(1961~1963)。生于1917年5月29日,卒于1963年11月22日。畢業于哈佛大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指揮的魚雷艇被日本海軍擊沈,身受重傷,逃上敵後荒島,後來率領士兵歸隊。29歲競選衆議員獲勝,連任3屆(1947~1953)。在國會裏,他對內重視社會救濟和平民福利,對外反對共産主義,支持冷戰。對于杜魯門一度壓蔣介石與中共聯合的政策表示不滿。1953年他進入參議院,正值麥卡錫反共運動盛行之時,大批聯邦公務人員以同情共産黨的罪名遭到清洗,肯尼迪對此並無異議。1956 年寫成《勇敢者傳略》一書出版,獲得普利策獎。50年代後期任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委員;力主擴大援助非洲和新獨立國家。他的政治觀點逐漸左移 ,在民主黨內的聲望也逐步提高。1958 年連任參議員,1960年1月宣布競選總統,以微弱多數擊敗共和黨候選人尼克松,成爲美國曆史上最年輕的總統,也是第一位信奉天主教的總統。他執政1037天,任職開始就遇到美國入侵古巴遭受慘敗的事件。1961年6月與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在維也納會談 ,以強硬 態度對待蘇聯要與東德單獨簽訂和約的威脅。1962年10月發現蘇聯在古巴設置導彈,他下令對古巴施行封鎖,迫使蘇聯撤出導彈裝置。10個月後,美、蘇、英禁止核試驗條約簽字。肯尼迪組織拉丁美洲爭取進步同盟與和平隊。他提出的大量削減所得稅的立法以及擴大人權的立法,卻推遲到他死後才得以通過。1963 年11月,在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市遇刺身亡。
死亡巧合
在亞伯拉罕?林肯遇刺100年之後美國總統 肯尼迪也遇刺了刺客同樣 姓約翰!而肯尼迪的秘書姓林肯而林肯的秘書姓肯尼迪. 兩人的繼任者都叫JOHNSON. 林肯的繼任者,ANDREW JOHNSON,生于1808. 肯尼迪的繼任者,LYNDON JOHNSON,生于1908. 刺殺林肯的人生于1839年. 刺殺肯尼迪的人生于1939年.
不同:打死林肯的是左輪手槍,而打死肯尼迪的是自動步槍。同時殺手出現的位置也有很大程度上的區別~
就職演說
我們今天慶祝的並不是一次政黨的勝利,而是一次自由的慶典;它象征著結束,也象征著開始;意味著更新,也意味著變革。因爲我已在你們和全能的上帝面前,作了跟我們祖先將近一又四分之三世紀以前所擬定的相同的莊嚴誓言。 現今世界已經很不同了,因爲人在自己血肉之軀的手中握有足以消滅一切形式的人類貧困和一切形式的人類生命的力量。可是我們祖先奮鬥不息所維護的革命信念,在世界各地仍處于爭論之中。那信念就是注定人權並非來自政府的慷慨施與,而是上帝所賜。
我們今天不敢忘記我們是那第一次革命的繼承人,讓我從此時此地告訴我們的朋友,並且也告訴我們的敵人,這支火炬已傳交新一代的美國人,他們出生在本世紀,經曆過戰爭的鍛煉,受過嚴酷而艱苦的和平的熏陶,以我們的古代傳統自豪,而且不願目睹或容許人權逐步被褫奪。對于這些人權我國一向堅貞不移,當前在國內和全世界我們也是對此力加維護的。
讓每一個國家知道,不管它盼我們好或盼我們壞,我們將付出任何代價,忍受任何重負,應付任何艱辛,支持任何朋友,反對任何敵人,以確保自由的存在與實現。
這是我們矢志不移的事--而且還不止此。
對于那些和我們擁有共同文化和精神傳統的老盟邦,我們保證以摯友之誠相待。只要團結,則在許多合作事業中幾乎沒有什麽是辦不到的。倘若分裂,我們則無可作爲,因爲我們在意見分歧、各行其是的情況下,是不敢應付強大挑戰的。
對于那些我們歡迎其參與自由國家行列的新國家,我們要提出保證,絕不讓一種形成的殖民統治消失後,卻代之以另一種遠爲殘酷的暴政。我們不能老是期望他們會支持我們的觀點,但我們卻一直希望他們能堅決維護他們自身的自由,並應記取,在過去,那些愚蠢得要騎在虎背上以壯聲勢的人,結果卻被虎所吞噬。
對于那些住在布滿半個地球的茅舍和鄉村中、力求打破普遍貧困的桎梏的人們,我們保證盡最大努力助其自救,不管需要多長時間。這並非因爲共産黨會那樣做,也不是由于我們要求他們的選票,而是由于那樣做是正確的。自由社會若不能幫助衆多的窮人,也就不能保全那少數的富人。
對于我國邊界以內的各姐妹共和國,我們提出一項特殊的保證:要把我們的美好諾言化作善行,在爭取進步的新聯盟中援助自由人和自由政府來擺脫貧困的枷鎖。但這種爲實現本身願望而進行的和平革命不應成爲不懷好意的國家的俎上肉。讓我們所有的鄰邦都知道,我們將與他們聯合抵禦對美洲任何地區的侵略或顛覆。讓其它國家都知道,西半球的事西半球自己會管。
至于聯合國這個各主權國家的世界性議會,在今天這個戰爭工具的發展速度超過和平工具的時代中,它是我們最後的、最美好的希望。我們願重申我們的支持諾言;不讓它變成僅供謾罵的講壇,加強其對于新國弱國的保護,並擴大其權力所能運用的領域。
最後,對于那些與我們爲敵的國家,我們所要提供的不是保證,而是要求:雙方重新著手尋求和平,不要等到科學所釋出的危險破壞力量在有意或無意中使全人類淪于自我毀滅。
我們不敢以示弱去誘惑他們。因爲只有當我們的武力無可置疑地壯大時,我們才能毫無疑問地確信永遠不會使用武力。
是這兩個強有力的國家集團,誰也不能對當前的趨勢放心--雙方都因現代武器的代價而感到不勝負擔,雙方都對于致命的原子力量不斷發展而産生應有的驚駭,可是雙方都在競謀改變那不穩定的恐怖均衡,而此種均衡卻可以暫時阻止人類最後從事戰爭。
因此讓我們重新開始,雙方都應記住,謙恭並非懦弱的征象,而誠意則永遠須要驗證。讓我們永不因畏懼而談判。但讓我們永不要畏懼談判。
讓雙方探究能使我們團結在一起的是什麽問題,而不要虛耗心力于使我們分裂的問題。 讓雙方首次制訂有關視察和管制武器的真誠而確切的建議,並且把那足以毀滅其它國家的漫無限制的力量置于所有國家的絕對管制之下。
讓雙方都謀求激發科學的神奇力量而不是科學的恐怖因素。讓我們聯合起來去探索星球,治理沙漠,消除疾病,開發海洋深處,並鼓勵藝術和商務。
讓雙方攜手在世界各個角落遵循以賽亞的命令,去“卸下沈重的負擔……(並)讓被壓迫者得自由。”
如果建立合作的灘頭堡能夠遏制重重猜疑,那麽,讓雙方聯合作一次新的努力吧,這不是追求新的權力均衡,而是建立一個新的法治世界,在那世界上強者公正,弱者安全,和平在握。
凡此種種不會在最初的一百天中完成,不會在最初的一千天中完成,不會在本政府任期中完成,甚或也不能在我們活在地球上的畢生期間完成。但讓我們開始。
同胞們,我們事業的最後成效,主要不是掌握在我手裏,而是操在你們手中。自從我國建立以來,每一代的美國人都曾應召以驗證其對國家的忠誠。響應此項召喚而服軍役的美國青年人的墳墓遍布全球各處。
現在那號角又再度召喚我們--不是號召我們肩起武器,雖然武器是我們所需要的;不是號召我們去作戰,雖然我們准備應戰;那是號召我們年複一年肩負起持久和勝敗未分的鬥爭,“在希望中歡樂,在患難中忍耐”;這是一場對抗人類公敵--暴政、貧困、疾病以及戰爭本身--的鬥爭。
我們能否結成一個遍及東西南北的全球性偉大聯盟來對付這些敵人,來確保全人類享有更爲富裕的生活?你們是否願意參與這曆史性的努力?
在世界的悠久曆史中,只有很少幾個世代的人賦有這種在自由遭遇最大危機時保衛自由的任務。我決不在這責任之前退縮;我歡迎它。我不相信我們中間會有人願意跟別人及別的世代交換地位。我們在這場努力中所獻出的精力、信念與虔誠、將照亮我們的國家以及所有爲國家服務的人,而從這一火焰所聚出的光輝必能照明全世界。
所以,同胞們:不要問你們的國家能爲你們做些什麽,而要問你們能爲國家做些什麽。
全世界的公民:不要問美國願爲你們做些什麽,而應問我們在一起能爲人類的自由做些什麽。 最後,不管你是美國的公民或世界它國的公民,請將我們所要求于你們的有關力量與犧牲的高標准拿來要求我們。我們唯一可靠的報酬是問心無愧,我們行爲的最後裁判者是曆史,讓我們向前引導我們所摯愛的國土,企求上帝的保佑與扶攜,但我們知道,在這個世界上,上帝的任務肯定就是我們自己所應肩負的任務。
死亡之謎
美國前總統肯尼迪遇刺身亡已經整整40年了,但關于他被刺的一些具體內幕仍然撲朔迷離:誰是凶手,誰是幕後策劃者?這一秘密緣何曆經40年未被揭開?美國著名作家布拉德?奧利裏和西摩合著的新書《死亡的三角地帶》將爲你解開這個隱藏了40年的謎底。
鏡頭回放
1963 年11月22日,美國曆史上最年輕的總統約翰?肯尼迪攜同夫人傑奎琳剛剛參加完一次競選活動來到得克薩斯州的達拉斯市。當肯尼迪的車隊徐徐拐入榆樹街時,突然聽到“砰!砰!”兩聲槍響,隨後又是數聲,與前兩聲夾雜在一起,隨著這天籟般的槍聲先後響起,只見肯尼迪的身體隨之猛地向後倒去,倒在了傑奎琳的膝上,從此告別了人世。
疑點重重
當時,美國公衆有點不敢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他們迫切想知道究竟是誰刺殺了他們心目中年輕有爲的總統。
●根據美國官方當時公布的材料,在事發後不到48小時,中央情報局就在達拉斯市抓獲了一名“嫌疑犯”———李?哈維?奧斯瓦爾德。但可疑的是,美國並沒有對他提起訴訟,也沒有對他進行認真的審訊。
●不久,這名刺殺肯尼迪的重要嫌疑犯在衆目睽睽之下被人槍殺。
●美國官方宣布,奧斯瓦爾德是刺殺肯尼迪的惟一凶手,是他致命的兩槍擊中了肯尼迪的要害部位,導致了肯尼迪的身亡。至此,肯尼迪遇刺一事便被美國官方束之高閣。
●美國公衆相信,奧斯瓦爾德的被抓和被槍殺只不過是官方的一個掩人耳目的騙局而已,根本不能令人信服。但由于當時的一些目擊證人都先後神秘地死去,關于肯尼迪遇剌內幕便成了人們心中永遠的謎。
遇刺內幕已有36個版本
一項網絡調查顯示,在過去40年裏,關于肯尼迪遇刺的內幕至少有36種不同的版本。
有人認爲,時任副總統的約翰遜對肯尼迪遇刺一事難逃幹系,說這件事本質上就是一場政治陰謀;也有人認爲,肯尼迪遇刺與古巴卡斯特羅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此種種……但至今沒有一種版本真正令人信服。
新書作者查考解密文件
美國著名作家布拉德?奧利裏和西摩參考了最近解密的肯尼迪時期的政府文件,並仔細研讀了由前蘇聯克格勃提供的調查報告。此外,這兩名作者還從一家法國法院得到了當時一名法國目擊者接受美國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的調查所作的證詞。因此,新書《死亡的三角地帶》從新視角向讀者展示了一些鮮爲人知的內幕。
新書的作者還獲得了被解密的當時的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一些文件。文件披露,當時有著黑社會教父之稱的博納諾斯出面雇傭了兩名殺手:傑克?魯比以及奧斯瓦爾德的叔叔,由這兩人上演了一場假裝開槍擊斃奧斯瓦爾德的“戲”,令奧斯瓦爾德在人間“蒸發”。文件顯示,中央情報局當時認爲,只要他們公開宣稱的殺人凶手“意外身亡”,就可以避免美國公衆在這個問題上抓住不放,一些真相也可就此被鎖進曆史的抽屜。
跟南越吳庭豔(?)有關?
1955 年10月,由美國中情局支持的吳庭豔當上了“越南共和國”(南越)總統,實際上就是南越反共集團的頭領。在美國的支持下,吳庭豔集團對南越進行了令人發指的殘暴統治,激起了當地民衆的強烈憤慨。
對吳庭豔的做法,肯尼迪也有耳聞,他暗中指示有關人員調查吳庭豔集團的執政情況。其間,南越還爆出了一件震驚世界的事件:1963 年5月,吳庭豔派兵幹涉古都順化佛教徒的佛事活動,多名和尚被開槍打死。6月11日,佛教界一位德高望重的和尚在西貢鬧市街頭自焚身亡。後來又有一些和尚相繼效仿。此事一出,極大地震驚了美國政府。肯尼迪親自致信訓斥吳庭豔,警告他不要亂來,但得意忘形的吳庭豔根本聽不進去。
肯尼迪政府開始反思美國在越南走的這一步棋:爲什麽他們扶持的南越政權這樣慘無人道,還要搞宗教滅絕這種殘暴的恐怖活動。沈思之後的肯尼迪猛然醒悟,必須盡快在南越“換馬”,否則後患無窮。他下令中情局,著手“解決”吳庭豔。
1963 年11月1日,美國政府爲挽救敗局,策動了南越的軍事政變。次日中午,吳庭豔被政變軍隊亂槍打死在某個街角。此後,肯尼迪政府決定從越南撤軍,但他的這一決定還沒有來得及被執行,肯尼迪便于11月22日在達拉斯街頭遇刺身亡。
是吳庭豔的余黨對肯尼迪采取了報複行動?
阻止調查另有隱情
美國黑社會頭目博納諾斯曾向當時負責調查肯尼迪遇刺事件的沃倫調查委員會承認,他與肯尼迪遇刺一案有著直接的關系,但沃倫調查委員會卻始終沒有對他進行詢問。
此外,約翰?肯尼迪的弟弟、羅伯特?肯尼迪傳記的作者都承認,羅伯特?肯尼迪曾經秘密阻止沃倫調查委員會調查肯尼迪之死的真相。而且,肯尼迪的大腦曾有一段時間“不翼而飛”。後來證實,是一名美國海軍上將把它偷了出來,由人做了手腳後又重新放回,而這名幕後指使者就是羅伯特?肯尼迪。原因很簡單,肯尼迪家族不敢揭露殺害肯尼迪總統的秘密,他們擔心這個家族三兄弟的許多子女的安全。
http://baike.baidu.com/view/100413.html?tp=3_11
政治電影 (POLITICAL FILM)
政治電影指:
1、直接表現當代真實的政治事件,政治運動和政治思潮的影片;
2、直接表現參加這些政治事件、政治運動的工人.學生和其他人們的思想、行爲和命運的影片;
3、反映當代某一重大社會政治問題的影片。它們的共同特征是以政治問題爲中心,著重表現政治事件、政治思想和行爲,以及個人與這些事件、思想和行爲的關系.從六十年代後期至七十年代中期,政治電影曾在西方各國成爲一種因人注目的電影創作潮流。
政治電影一詞是隨著法國電影導演科斯蒂•科斯達一加夫拉斯拍攝的影片《z》的問世而出現的.此後出現的大量政治電影作品基本上可分爲四類:
1.表現真人真事或以真人真事爲原型的故事片。代表作品有:法國科斯達一加夫拉斯的一系列影片,如《z》(1969,寫希臘左派議員格裏戈裏斯•蘭姆斯基被軍政府謀殺事件)、《口供》(1970,寫捷克斯洛伐克的斯蘭斯基案的一個章存者)以及意大利片弗-歲西的《馬太伊事件》(1971,寫意太利國營石油公司總經理馬太伊被害事件),美國片阿侖•帕科拉的《總統班底》(1976,寫水門事件)、《執行者》(寫肯尼迪總統遇刺事件),英固片弗菜德•齊絀曼的《豺狼的日子》(1973,寫一次陰謀刺殺戴高樂總統未遂事件)等;
2.虛構的故事片。代表作品有意大利片達米亞諾一達米亞尼的《警察局長的自白》(1971)、艾裏奧•佩特裏的《工人階級上天堂》(1972)、納尼-羅伊的《等待審判的人》(1972)和第諾•裏西的《以意大利人民的名義》(1973),法國片戈達爾的《中國姑娘》(1967)• 美國片被得•瓦特金的《懲罰公園》(1971)和特-法蘭克的《比利,傑克》(1971)等;
3、幻想片和喜劇片。代表作品有美國片威廉•克菜困的《自由先生(1067),意大利片費裏尼的《樂隊徘練》(1978)、朱利阿諾•蒙塔爾多的《封閉的圈子》(1977)、魯易基-科曼契尼的《道路阻塞》(1979)、弗•羅西的《高貴的屍體》(1976)等;
4、新聞紀錄片和其他故取片。主要是法國戰鬥電影團體(參見"戰鬥電影")和美國一些政治電影小組拍攝的短紀錄片。
政治電影到七十年代中期便趨于衰落。 在蘇聯也有政治電影的提法,但僅指"表現國際階級鬥爭"的影片。
http://baike.baidu.com/view/230505.html?tp=0_11
潘天強編著《西方電影簡明教程》第十二章 政治電影
一、“政治電影”發端的社會背景
二、法國政治電影———“五月風暴”中的極“左”思潮
三、意大利政治電影———對“黑手黨”的憤怒控訴
四、美國政治電影———越戰引起的反思
本書從思潮和流派的角度切入,以電影的兩大類學體系再現美學和表現美學爲主線,有取舍地介紹了西方電影史上重要的藝術流派、有影響的導演及其經典作品,並對影響電影發展的重委思潮做了梳理和分析,深入淺出地勾勒了百年世界電影史的輪廓。時間跨度從電影發明到20世紀結束。
本書按電影史發展的時間順序編排,容量適合一學期的教學內容,配有與內容有關的電影劇照,並附有參考書目和部分經典影片目錄。
引言
一、從流派角度看電影的曆史
二、戰前———蒙太奇的全盛時期
三、戰後———再現美學的崛起
第一章 盧米埃爾與梅裏愛———攝影師與魔術師的爭鬥
一、電影———獨特而遺憾的藝術
二、發明之初的分歧
第二章 格裏菲斯———第一個裏程碑
一、鏡頭成爲一種表現手段
二、確立了基本的電影敘事語言
三、用形象畫面進行宏偉的藝術構思
第三章 先鋒派電影運動———狂熱者的藝術夢
一、表現主義電影和《卡裏加裏博士》
二、達達主義影響下的抽象電影(純電影)
三、超現實主義電影
第四章 蘇聯蒙太奇學派———要把《資本論》拍成電影
一、庫裏肖夫實驗室
二、愛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的創作
三、蒙太奇理論
第五章 好萊塢的電影美學———夢幻制造工廠
一、好萊塢的制片廠制度
二、類型電影
三、奧遜?威爾斯———一個時代的終結
四、戰後好萊塢的衰落
第六章 電影再現美學的實踐與理論———追求“真”與追求“美”的較量
一、紀錄電影四大學派
二、巴贊的電影美學
三、克拉考爾的美學思想
第七章 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
一、現代電影觀念的基本要素
二、新現實主義———一種嶄新的電影風格
三、新現實主義的衰落
第八章 非理性主義電影———電影中的“俄底浦斯情結”
一、現代主義文藝中的非理性原則
二、安東尼奧尼———“精神文學”的銀幕體現
三、費裏尼———“墮落靈魂”的銀幕寫生
四、伯格曼———“人生哲學”的銀幕探究
第九章 法國新浪潮———“天空是綠的,草地是藍的”
一、新浪潮電影的美學特征
二、《電影手冊》派和“作家電影”論
三、特呂弗———用電影寫日記
四、戈達爾———最令人費解的導演
第十章 左岸派———“漠然而視”的鏡頭
一、阿倫?雷乃———電影界的“核爆炸”
二、“新小說派”的介入
第十一章 新德國電影運動———傳統與現代的合流
一、戰後三大電影運動的特點
二、奧伯豪森宣言
三、“青年德國電影”
四、新德國電影運動的繁榮期
五、法斯賓德———不知疲倦的影壇怪才
六、各放異彩的導演群體
第十二章 政治電影———黑幕後面的眼睛
一、“政治電影”發端的社會背景
二、法國政治電影———“五月風暴”中的極“左”思潮
三、意大利政治電影———對“黑手黨”的憤怒控訴
四、美國政治電影———越戰引起的反思
第十三章 蘇聯電影的輝煌和俄羅斯電影的衰落
一、解凍與深入———五六十年代的蘇聯電影新浪潮
二、70年代以來———四大電影題材創作熱潮
三、俄羅斯電影的衰落
第十四章 世紀之交的歐洲電影
一、統一之後的德國電影
二、在危機中求生存的法國電影業
三、再次升華的意大利電影
第十五章 好萊塢的文化霸權
一、藝術性與思想性統一的難題
二、特技:實現好萊塢文化霸權的雙刃劍
三、英雄的和弦與變奏———好萊塢影片中的道德和價值取向
附錄一 電影參考書目
附錄二 部分經典影片目錄
http://baike.baidu.com/view/641616.html?tp=2_11
美駐日大使 甘迺迪之女搭馬車晉見日皇【聯合報2013.11.20
美國駐日大使卡洛琳.甘迺迪十九日依循傳統,乘馬車前往皇宮晉見日皇明仁,呈遞到任國書。
甘迺迪十九日下午從東京丸之內的明治生命館,搭乘宮內廳準備的馬車,由騎警隊前導,前往皇宮。廣場前聚集不少日本民眾,欲一睹美國前總統甘迺迪女兒的風采,甘迺迪在馬車內向民眾微笑揮手。
各國新任駐日大使前往皇宮呈遞國書,可選擇坐馬車或汽車,多數人都選馬車。全世界只有日本、義大利、西班牙等少數國家,以馬車乘載大使。甘迺迪十九日乘坐的馬車是宮內省師傅於昭和初年手工打造完成,內部有象牙等裝飾品,日皇登基、皇室成員結婚等重要儀式皆使用這輛馬車。由於現在已無馬車師傅一職,無法打造新馬車,十幾年來宮內廳只能重新上漆,謹慎保養。
回應
主,奴之分,一眼就看出。今天大使是從東京丸之內的明治生命館,搭乘宮內廳準備的馬車,由騎警隊前導,前往蝗宮。昨日給聯合國簽投降書的,不但是要坐自己自備工具,上船更是一跛腳殘缺。
甘迺迪遇刺50周年 歐巴馬、柯林頓聯袂致敬2013-11-22中國時報
美國民主黨重量級人物20日罕見聚首,在華盛頓近郊阿靈頓國家公墓,向同為民主黨籍的前總統甘迺迪之墓獻花致敬,紀念甘迺迪遇刺身亡50周年,並推崇他為後世樹立典範。
柯林頓與歐巴馬都強調師承甘迺迪,柯林頓獲頒總統自由獎章,2人又偕妻聯袂向甘迺迪致敬,展現民主黨內和諧、團結的政治意味濃厚。柯林頓之妻希拉蕊是2016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大熱門,各方勢將揣測歐巴馬是否已欽點希拉蕊作為接班人?
單一槍手殺甘迺迪 6成美國人不信2013-11-22蘋果日報
1961年甘迺迪背著長女卡洛琳玩耍,當時他正參選美國總統,而卡洛琳現為駐日本大使。美聯社
今天是美國總統甘迺迪遇刺身亡50周年紀念日,總統歐巴馬夫婦與前總統柯林頓夫婦,前天到他的墓地獻花致意。半世紀過去甘迺迪之死仍疑點重重,更發展出311種陰謀論;官方稱槍手單獨行動,民調顯示逾6成美國人不信,包括甘迺迪家人及現任國務卿凱瑞。
失職密勤局記教訓
案發後甘迺迪的弟弟羅伯甘迺迪最先懷疑與總統不和的中情局(CIA)涉重嫌。甘迺迪姪女湯森本周日接受福斯電視台訪問時說,她懷疑奧斯華德是唯一的槍手;美國國務卿凱瑞近日受訪時也說,他「懷疑還有他人涉入」。民調顯示逾6成美國民眾認為此事件仍有隱情。
暱稱「野獸號」的總統座車配備也與時俱進,如今有氧氣供應系統、保存與總統血型相符的血袋、防彈防火等,且有干擾通訊的器材以防遙控炸彈。「野獸號」行進路線不事先公布,行進間多半路口淨空,一旁有警車及密情局武裝車輛保護,且有探測毒氣、化武、輻射等設備。
暗殺甘迺迪可能的幕後黑手
◎黑手黨:甘迺迪之弟羅伯時任司法部長,黑幫因不滿他大舉掃蕩,故殺其兄
◎副總統詹森:詹森怕甘迺迪兄弟1964年大選會排擠他,先下手以便當總統
◎中情局(CIA):CIA策劃的豬玀灣事件失敗,怕遭甘迺迪解散而下毒手
◎前蘇聯情報機構KGB:奧斯華德1959年投奔蘇聯後,曾任KGB間諜
◎聯邦調查局局長胡佛:胡佛痛恨上司羅伯,想讓好友詹森當總統
◎密勤局:有人指甘迺迪致命的一槍是隨扈車上的幹員西奇不慎擊中,密勤局事後大加掩飾
為何美國人難以忘情甘迺迪?【聯合報╱嚴震生2013.11.22
十一月廿二日是美國前總統甘迺迪遇刺五十周年,美國各大媒體早在本月初就對相關議題,推出紀錄片和專題報導。
這些影片和專輯可分為三類,一是紀錄甘迺迪在世最後時刻及遇刺,二是探討是誰殺了甘迺迪,三是分析甘迺迪總統任期及政績表現,最後尚有回溯此事件發生時,個人身在何處、有何反應的訪問,以及由賈桂琳甘迺迪所收到八十萬封慰問信中挑出部分信件,請名人閱讀。
換句話說,美國人會不斷地獲得有關甘迺迪總統及他被刺的訊息。媒體如此炒作,就是看準這些節目有收視率。為何事發五十年後,美國人還是難以忘情?
甘迺迪是美國史上參選總統並當選者中年紀最輕(最年輕總統是老羅斯福四十二歲時由副總統繼任總統)的一位,也是第一位出身廿世紀的領導人,更是基督徒或新教徒占多數的美國歷史上,首位信奉天主教的總統。他是麻州名門之後,父親在二次大戰初期擔任美國駐英大使,積極培養兒子完成其未竟之志。
甘迺迪的個人條件也相當優異,畢業於哈佛,二次大戰期間在身體條件不理想的情況下,投入海軍,並在所服役的一○九魚雷艇遭日軍擊沉後,拒絕投降、英勇救人,最終在荒島獲救。他的勇敢表現,讓他獲得包括紫心勳章在內的各項獎章,是名副其實的戰爭英雄。
在學經歷皆出眾的情況下,帥氣英挺的他不到卅歲就選上聯邦眾議員,剛過卅五歲成為聯邦參議員,然後突破宗教的藩籬,當選總統。
他在當選參議員後,娶了年輕貌美、氣質出眾的賈桂琳為妻,後者成為第一夫人時,僅卅一歲。美國沒有君王或貴族,但這對白宮新主人及兩個稚齡孩子,儼然成為美國人心目中的皇室,這些都令美國人難以忘情。
在甘迺迪被刺五十周年前夕,歐巴馬總統任命她女兒卡洛琳為美國駐日本大使,而卡洛琳到東京晉見天皇時,日本民眾夾道歡迎,幾乎也是將她視為王室。
甘迺迪擔任總統的時間不到三年,內政方面沒有特別建樹,外交方面雖然率領美國度過古巴飛彈危機,但許多美國人不知道,這是靠交換美國從土耳其撤除飛彈,才換得蘇聯讓步,還以為後者是畏懼美國的威脅,被迫將飛彈由古巴撤出,強化了甘迺迪魅力的光環。
不過,真正讓美國人對他印象深刻的,是許多重要的言論,如就職典禮時說「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要問你可以為國家做什麼」和「讓我們絕對不要因恐懼而談判,也絕對不要因談判而心生恐懼」,以及在蘇聯支持東德興建柏林圍牆後,他對西德人表明要和他們站在一起的「我是柏林人」(Ich bin ein Berliner)。
不可否認地是,他的個人魅力及演說的滲透力,讓許多年輕人受到極大鼓舞,影響一整個世代美國人,難怪他們對這位總統始終無法忘懷。 2013-11-22 09:12:02
《野蠻告白》浪漫犯罪 文:Joey
已經不如年輕時鋒芒畢露,邁入中年的奧利佛史東連影片風格都顯得溫和許多,從《上錯驚魂路》、《世貿中心》、《華爾街:金錢萬歲》,都不如他當紅時期的氣燄,尤其是《亞歷山大帝》令他元氣大傷,《野蠻告白》在題材上關於犯罪毒品並不新鮮,但對於奧利佛史東而言是另外一向新的小嘗試。
影片藉由布蕾克莉芙莉的口白訴說她與一對好友的非普通關係,三個人有如野東西一樣彼此相愛,看似外表大膽的性愛尺度,男演員有露臀的壯舉,三人行的床戲,談到愛情部分看似驚世駭俗,事實上不擅長經營文戲路線的奧利佛避重就輕的閃掉此部分,尤其是兩位男演員可能有的情感僅僅是在言語之間交代,事實上可以有更多空間發揮。
不過編導似乎志不在此,而是讓兩位藉由大麻大發利市的好兄弟忽然惹上由莎瑪海雅客所飾演的毒梟老大,她也打算分一杯羹,於是綁架女主角藉此威脅,常見的黑吃黑、黑白掛勾、因為職業不太令人同情的男主角們使出計謀包括作偽文件、以牙還牙等加以反擊,在多位角色之下,編導把整個架構控制還算是得宜,適時的暴力點綴其中,不過跟過去的《閃靈殺手》相比,電影依然溫和許多。
奧利佛史東雖然沒有做出原著小說中那種諷刺感,節奏偶然飄忽不定,卻把一部黑暗犯罪電影從悲劇頓時浪漫化,這樣的手法以大劊人心最知名,搭配鮮明個人影像風格,布蕾克莉芙莉即使沒有確切演出此角色,至少她被導演拍得很美,從彩色轉為黑白影像十分優美,搶戲的則是飾演女老大的莎瑪海雅客,看似心狠手辣面對自己的女兒還是有肉弱的一面,一句我自己的親身女兒不想見我,另外一個跟我毫無關係的女孩卻一直想見我,一句話道盡為人母親的無奈,另外班尼西歐迪特洛飾演的手下十分兇殘,在本片的下場真是不夠讓人如意。
在許多大明星參與之下,《野蠻告白》是奧利佛史東另外一種新的嘗試,這位導演是否還能回到以前的氣勢,至少希望能做到《挑戰星期天》的能量,另外一提的是劇中烏瑪舒曼飾演女主角母親的角色,在正式電影裡居然全部刪除掉,可以看出電影少了母親這一塊的敘述,不至於影響劇情,對於烏瑪舒曼而言真不知道作何感想。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58/33587770/
奧立佛史東是三座奧斯卡得主,從1978年最佳編劇獎的《午夜快車》、1986、1990分別獲得最佳導演的《前進高棉》、《七月四日誕生》,乃至1991年驚世大作《誰殺了甘迺迪》,作品往往從歷史、時事議題中,照見了美國當代社會的集體心靈狀態。由此不難看出,為何唐溫斯洛的暢銷同名原作會吸引大導演史東改編,這齣充滿謊言、背叛與毒品交易的失控故事,正是全球化衝擊下,美國乃至全世界所共同面臨的拉鋸戰。
《野蠻告白》劇情敘述班和裘兩人情同手足,畢業後合夥以化學知識佐以橫衝直撞的勇氣,在洛杉磯拉古納海灘種植出世界上最高品質的大麻,(四氫大麻酚成分高達40%),他們以年輕企業的經營管理方式致富,卻引起傳統黑幫覬覦,共同的女友O被綁架以逼迫兩人就範,一場文明對上野蠻的衝突於是展開。
《野蠻告白》由O自述開場,看似劫後餘生,卻明言:我可能早已葬身海底,吊足觀眾胃口。片中,當文明談判遇上黑幫蠻橫手段,錯縱劇情激發出每個人心中的野蠻(Savages),然而,暴力手段最後卻不一定能解套,奧立佛史東透過創意的表現手法與剪接點出題旨,不流於黑暗大片在暴力脅迫中期待黎明的空泛,成功立下好萊塢犯罪電影的新典範。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58/33583170/
《野蠻告白》不著邊際的暴力羅曼史 文:House
導演Oliver Stone在這部《野蠻告白》中,一樣有著過去作品類似的電影符號:不管是退伍軍人的主角、迷戀東方宗教、與大量的鏡頭暴力等,你都可以感受到Oliver Stone一次又一次地要重整旗鼓的決心,只是他的敘事方式越趨紛亂,與每個腳色性格無法立體化的情形下,通篇整部《野蠻告白》如同混亂的鏡頭下,很難讓觀眾專注在哪一個故事的焦點,使得拳腳無法伸展下,又成為一部Oliver Stone普通平庸的黑幫火拼作品。
首先是故事定位問題,從女主角Blake Lively旁敘插入的唸白開始一路到結尾,看起來像是要探討整個黑幫毒品世界中,野蠻人性下的一段荒謬黑色喜劇,但當中參雜太多糾葛,從三人感情三角關係、幹員、線民與黑道王國間的緊張關係,最後還來個煞有其事的大逆轉結局,看起來很認真地玩弄暴力、但同時也刻意地玩弄觀眾的想法,在處處不著邊際下,焦點漸漸就被模糊掉。
而三人的感情問題,事實上處理的比3P床戲還要小心,只能看出三人彼此依存的只有用藥、肉體等浮華生活,雖建立在不穩定基礎下,但兩人一股腦地救援行動中,卻又很難看出必要性存在,更誇張在於被綁的女主角實在不太像被綁架,可以輕鬆地呼大麻、享用美食甚至被軟禁的環境可以要求,這些點來看這個權傾一時的墨西哥黑幫帝國看起來也過分仁慈了點。
對照地前頭暴力斬首畫面、中間點綴的女主角強暴錄像等,還有處刑被陷害律師的橋段,那些暴力實在是不如以往作品的激烈偏鋒,甚至是以往批判風格強烈的導演,越到近期的作品卻越趨手軟,那些畫面和橋段實在無法構成緩慢暴力的調性,反而覺得畫蛇添足。
而畫蛇添足的構成重點在於兩位過分仁慈的反派,Salma Hayek飾演的Elena,以她的婦人之仁能夠繼承丈夫建立起的毒品帝國還不被內鬼策反,也是一大奇蹟,另外這幾年Oliver Stone習慣把家庭問題置入作品中,但不管是《華爾街:金錢萬歲》父女糾葛還是這部中的母女不和,都叨叨絮絮講的太多,最後拉出一段疑似重症末期的畫面,似乎作出讓母女有團圓的可能性,但一路過份軟化的態度,反而顯得鑿痕過深;另外擁有著雙重身分的Benicio Del Toro是個被放掉的可惜腳色,除了把玩鬍鬚與不時露出奸笑外,導演沒有給予他更多的戲份表現,理論上是整部戲從裡到外最野蠻的腳色,可惜只是個看板腳色,狠勁、城府與足智多謀之弱,應該是Oliver Stone作品中反派最無聊的一位。
《野蠻告白》是部因著大麻市場權力鬥爭下,拉出一段三人緊密又複雜的情感問題,只是中間橋段塑造出腳色性格過分平板,而衍生的事件看起來很荒謬,但事實上卻對故事劇情毫無任何進展,隨著劇情到後頭拉出越見複雜的事件,最終也無法一次收線完成,結尾寧願停留在三人躺在血泊中的畫面,或許是部浪漫的暴力羅曼史,只可惜最後為了結局還是自砸雙腳。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59/33595384/ 2013-09-01 09:34:40
不爽安倍沒有理由 槍手供詞驚曝「下一位某宗教團體」
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022-07-08現身奈良市大和西大寺站附近,為自民黨候選人的參議院選舉造勢,遭41歲槍手山上徹也開了2槍身亡。警方隨即將他壓制上銬,以殺人未遂罪逮捕,據悉嫌犯供稱自己對安倍相當不滿,「早就想殺了他」,此外點名下一個目標為某個宗教團體。
槍手2002年服役於日本海上自衛隊,3年任期滿後退職,之後就一直過著遊手好閒的生活,網購零件製手槍。
相關新聞
安倍晉三中兩槍身亡 拜登反華左右臂膀斷
回應
今天所謂民主制度,在日本前首相中槍身亡,和大英首相暗然下臺,下一個是誰?這個聯盟喪鐘已敲響,他們不去面對人類共同危機,必須付出代價!
開槍者有民主自由人權表達訴求!呼籲將這位義士的牌位供奉到靖國神廁!
相關新聞
安倍三箭救經濟,學者:影響力最大的日相,專家:戰後日本政治最大事件。
因病下台安倍經濟學失敗收場 2020-08-29 工商時報 (回應:日中對比:日2000年GDP爲4.89萬億美元,2020年5.05萬億(零成長) 。中2000年GDP爲1.21萬億,2020年14.72萬億(12倍)。安倍執政9年,三支箭就是騙人的把戲,他一心一意要修憲讓自衛隊出國作戰。)
立憲民主黨眾議員小澤一郎稱:對自民黨選舉有利,日本修憲有望不當發言挨轟。
安倍之死,日本政壇或重新進入震盪期,牽動東亞地緣政治風險。
暗殺伊藤博文兇手行刺安倍: 8年前韓國小說家金正鉉曾《安重根向安倍開槍》時空穿越小說預言成真。安倍一門三首相,外公岸信介曾躲過刺殺。
日駐台代表泉裕泰悼安倍:盼您與李登輝總統在天上守候日台(回應:拜託...李燈灰在十八層地獄好嘛...)
史上最友台日首相倍晉三去世,台日關係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柱,綠營齊哀悼。
最友台日相安倍多次強調「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回應:安倍有把釣魚台還給台灣嗎?李登輝曾說:釣魚台是日本的!)
李登輝2020-07-30逝世,日人關注:繼承者的指教...日本國家迷惘中的感情投射(回應:李是安倍老師! 李是日本魂的台灣人,鄙視中國人、也看不起台灣人,他打從心底覺得自己是優越的日本皇民。所以日本人崇拜強者的性格也同樣投射在李登輝身上 希望能從李的身上找到日本再起的典範。李善變,有反骨。他參加了共產黨,又退出;參加了國民黨,又背叛;組織台聯黨,又疏遠;搞兩國論,又否認;他,不是民進黨,又像民進黨的國父。)